人教版角的分类教学设计(实用17篇)

时间:2023-12-05 18:25:05 作者:碧墨

教学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内容。小编为您搜集了一些实用的教学计划案例,希望能够给您的教学工作带来一些灵感和帮助。

人教版角的分类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角的分类》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中的第三课时的内容。关于角,学生在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里已有了初步的接触,对于直角已经有了一些了解,但是大多是属于直观的描述。本课时是在二年级的基础上恰当地概括出图形的特征,系统地学习角的概念、角的度量、角的分类、角的画法等等,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根据角的度数,区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学生通过观察、动手实践、探究掌握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内容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从而体会“学数学”、“做数学”的乐趣。

二、说学生情况: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但对于常见的角的分类的知识生活中接触很少,显得比较抽象。学生的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以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培养。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从实际出发,通过互动学习,认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通过观察掌握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并能根据一定标准将角分类。

能力目标: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经历分类的探索过程。体会到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培养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平角、周角,掌握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能按一种合理的标准对角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周角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因为周角比较特殊,角的两条边重合,教学时,我借助多媒体并拿出活动角使学生看清把活动角旋转了一圈,然后,小结出周角的定义,让学生观察周角的形成,指一指周角的顶点和两条边,从而明确周角的两条边重合在一起。

四、说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

1、让学生体验数学分类的过程,体现从简单――复杂――简单的过程,突出探究活动,重视合作学习。

2、以直角为主,让直角向内向外移动后的角和直角比较起来是大?是小?导出锐角和钝角,突出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对话。

3、使用活动角,通过师生互动,探究科学分类法。同时使用多媒体,演示平角和周角的形成,探究出平角和周角的特点,提升学生的认知与思维层次。

4、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五、说教学过程:

1、说导入:

我首先让学生复习了角的概念,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怎样量角的大小等,直接过渡到测量以准备好的角的度数,然后提出问题“我们是否能根据测量角的大小对角进行分类呢”导入新课《角的分类》。

2、说新授。

(1):认识直角。我首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形纸跟我一起对折,先上下对折,再左右对折,让学生观察自己折出的角是什么角?请学生量一量这个角的度数,告诉大家你量的角是多少度?从而得出直角90°。接着我提问: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样的叫呢?学生纷纷在自己的周围寻找,找到后各抒己见,这样学生对直角的印象更加深刻。

(2):认识锐角。在教学锐角时,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先出示直角,然后将直角的一条边向内缓慢移动提问:老师移动的角和直角比起来是大一些还是小一些?学生回答后我就小结出:那么象这样比90°小的角我们把它叫做锐角。也就是说锐角小于90°。

(3):认识钝角。教学钝角时,我还是利用多媒体先演示直角90°,然后将直角的一条边向外移动,让学生观察移动后的角和直角比较起来是大一些这是小一些?学生回答后,我就小结出来: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我们把它叫做钝角。在学生认识了直角、锐角和钝角后,我又通过出示课前钟表上的角,让学生进行分类,进一步加深对它们的认识。

(4):认识平角。在教学平角时,我借助多媒体和活动角演示:将角的一条边继续向外移动,使角的两条边在同一条直线上,让学生说一说这样是不是一个角?它的顶点在哪?两条边在哪呢?那么象两条边在同一直线上的角我们把它叫做平角。对于平角多少度?我主要启发学生通过移动过程中和直角对比,再让学生用量角器量一量,从而得出平角180°。接着讲解平角的表示方法。在教学平角和直角的关系,我主要通过活动角和多媒体的演示:我们能把直角移动成平角,那么平角里有多少个直角呢?学生回答后小结出1平角=2直角。

(5):认识周角。首先我用活动角演示。把直角的一条边继续绕着端点旋转,使它的两条边重合了,告诉学生这样也是一个角,我们把它叫做周角。然后我再课件演示一遍,加深学生对周角的认识。在讲解周角的度数的时候,我还是通过活动角的演示,得出周角360°接着让学生观察周角的表示方法。最后通过演示活动角,让学生说出直角、平角和周角的关系。最后小结出1周角=2平角=4直角。最后,为了巩固知识,我让学生对这节课认识的这些角进行了从大到小的排列。

(6):小结本节课内容,先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接着我归纳总结,罗列出本节课的知识点,使学生一目了然。

3、说练习设计。

本节课我设计了三道习题,内容由浅入深,逐步提高,让学生在练习中总结本课内容,在练习中看到生活中的数学,从而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上我设计比较简单,主要是罗列了本节课所学的各种角,以及各种角的特征,并从大到小对各种角进行了排列。

七、说教学辅助手段。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形象的展示本节课知识,很好的把握重点,分散难点,学生利用长方形和活动角,动手操作,感受各种角的形成过程。

八、说教学评价。

鉴于四年级的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在课堂上,我不时使用“你的知识真丰富,你理解的真透”等激励性的评价语言,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总之,这节课我主要以直角为主导,以移动为方法,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教版三角形的分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学会分类的方法。

2、学生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提高造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4、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提高造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1、感知分类。

出示例1。

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可以怎样分类呢?

揭示课题,生活中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

(板书课题:分类)。

2、巩固发展体验分类。

按形状来分一分,怎样记录分的结果呢?

讨论汇报。

板演分法。

还可以怎么分?

二、巩固提升发散创新。

1、课件出示练习七1、2、3题,学生集体完成。

三、课堂小结。

今天同学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对你有什么帮助?

人教版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以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1、体会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认识量角器。

2、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知识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认识量角器的结构与功能,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总结出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初步学会用量角器量角。

2、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统一角的计量单位的需要,认识角的计量单位,建立1°角的表象;能通过量角,建立角的大小的量化观念,感受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

能力目标: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及合作精神。

情感目标:让学生充满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想学、会学、乐学。

三、教学流程:

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滑梯吗?老师这有两个滑梯(课件1),说说你们喜欢玩哪一个?为什么?(陡、高)是由什么决定的。(角的大小)出示课件2,这两个角你能看出那个大吗?那这两个角(课件3)你能看出谁大吗?那我们有什么方法才能知道这两个角谁大谁小呢?今天我们就用这个测量工具来学习(板书:角的度量)。

人们把圆平均分成360份,其中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叫1度,通常用1度作为度量角的单位。正是运用了这个原理,人们制作出了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伙伴量角器。

1、认识量角器(出示课件)。

3、判断。

4、书28页1题找同学说说,并说明理由。

5、量4题,说明角度和边长的关系。

6、判断多少度角量角器。

人教版三角形的分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概念,知道这两类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理解并掌握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概念。掌握三角形按边分后的各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各个概念。

教学过程:

一、简要复习。

1、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什么的知识?

2、 什么叫三角形?你是怎么理解“围成、封闭”的含义的。

3、 请你任意画一个三角形,说一说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指出各有几个。

4、 三角形有一个什么特性?请你举例说明这一特性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5、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把三角形按什么来分类?分成了几类?每类请你任意画一个,并用一个图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6、 什么叫三角形的高?一个三角形有几条高?请你在刚才画的三角形上画出各个三角形的高。

二、教学新内容。

1、 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三角形的知识。在老师讲之前,有两个要求:(1)请同学们先自学,在自学的过程中,请你边看边划出你认为重点的地方。

(2)不理解的地方作出记号,等一下提出来。

3、 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在检查的过程中,教师一边小结,一边演示(如用折纸的方式说明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并板书,得出有关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知识:

腰腰。

底角底角。

(1)  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一条边叫做底。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底边上的两个角叫做底角。

(2)  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底边上的高就是它的对称轴。(演示:对折后变成了什么三角形?说明了什么)(重点理解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意思,并举例说一说还有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问:它有几条对称轴?(等腰三角形只有一条对称轴)。

(1)  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又叫正三角形。

(2)  等边三角形也是轴对称图形,它有三条对称轴。(演示)每一条边上的高都是它的对称轴。

(3)  请你用量角器量一量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你发现什么?(都是60度)。

4、请你试着用一个图来表示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并说出这样画的理由。(如果生不会,则由师引导画出。)。

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从图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而等边三角形又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三、练习。

1、p78   第1、2、4、5题。

2、填空。

(1)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三角形。

(2)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三角形,又叫()三角形。

(3)等腰三角形有()条对轴称,等边三角形有()条对轴称。

(4)等腰三角形是特殊的(),而等边三角形又是特殊的()。

3、判断。

(1)  等腰三角形肯定是等边三角形。

(2)  等边三角形肯定是等腰三角形。

4、思考题:请你任意画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个等边三角形,并说出你的画法。

四、总结。

人教版角的分类教学设计

今天听了聂老师的课《角的分类》,作为引领课,确实做的很好,有许多地方是我要学习的。

首先,亲切自然的教态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乐意配合。聂老师和孩子的关系很融洽,平易近人,和学生是完全的平等,谦虚,有做的不足的地方还主动的承认,这是很难得的,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

第二,教学环节设计流畅。首先复习角的类型,问还听说过其他的角吗,然后学生自己提出平角和周角。在此基础上让同学用活动角演示出各种类型的角从而直观的认识了各种角。然后对自己课前所画的角找位置,归纳出各类型角的度数范围。合理的安排,清晰的思路,这是每节课必须首要考虑的问题,只有只有才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第三,充分体现了学生活动的主体地位。一开始就问“我们学习过哪些类型的角呢?”,“你还听说过其他的角吗?”“什么是平角,什么是周角?”“直线是平角对不对,为什么?”抛给学生很多的问题,让学生来找出答案。并且课前给学生布置画几个角的作业,随意的画,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画的角放入合适的位置,“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自己总结出规律。问题来自于学生,也由学生解决,真正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

第四,把握课堂生成,合理的处理是每个老师必备的手段。聂老师课堂生成的质疑环节很多,而且都能巧妙的解决。例如,在完成角的分类以后。

老师:仔细观察,发现了什么?

学生:锐角是两位数,钝角是三位数。

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明白锐角是小于90°的角,而钝角是大于90°小于180°的角。这样就让学生建立正确的观念。在我们的教学中也应该这样,对于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合理的去解决,不给学生留下模糊的意识。

第五,一点建议,让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各种角,数学来自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密切学科和生活的练习,会让学生更有兴趣,学习起来会更轻松。

三角形的分类教学设计人教版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学会分类的方法。

2、学生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提高造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4、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提高造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1、感知分类。

出示例1。

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可以怎样分类呢?

揭示课题,生活中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

(板书课题:分类)。

2、巩固发展体验分类。

按形状来分一分,怎样记录分的结果呢?

讨论汇报。

板演分法。

还可以怎么分?

二、巩固提升发散创新。

1、课件出示练习七1、2、3题,学生集体完成。

三、课堂小结。

今天同学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对你有什么帮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教版角的分类教学设计

一、先说教材分析:

这套教材分三个阶段编排“角的认识”这一内容。第一阶段是在二年级上册,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尺画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画直角。第二阶段在二年级下册,是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第三阶段就是本册教材这一单元,在二年级的基础上恰当的概括出图形的特征,系统的学习角的概念、角的度量、角的分类、角的画法等等,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根据角的度数,区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通过观察、动手实践、探究掌握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从而体会“学数学”、“做数学”的乐趣。

二、说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许多大小不同的角,但对于常见的角的分类的知识生活中接触较少,显得比较抽象。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的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以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培养。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通过观察掌握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并能根据一定标准将角分类。

能力目标:通过互动学习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经历分类的探索过程。体会到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培养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平角、周角。能按一种合理的标准对角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认识周角是教学难点。

四、说教具准备:活动角、量角器、三角板、直尺、各种角。

五、说教学方法:

1、让学生体验数学分类的过程,体验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的过程,突出探究活动,重视合作学习。

2、以直角为主,以90°为标准进一步明确锐角和钝角的概念。

3、使用活动角,通过师生互动,探究科学分类法。让直角的两边移动到同一条直线上、两条边重合探究出平角和周角的特点,提升学生的认知与思维层次。

整个教学过程,我将把握激励的时机,适当、适量的使用激励性语言表扬激励学生,让他们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树立坚定的自信心,从而在愉悦的数学学习中体验、享受学习的成功。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提问:1、什么叫做角?角的各部分名称都是什么?

2、动手量一量各种角的度数。

(二)、探究新知:

1、复习以前学习过的角,根据角的大小我们共同学习角的分类。导出课题。

2、让同学们拿出手中活动角,提示学生转动硬纸条,使它形成直角。

3、接着让学生继续转动,共同认识平角、周角。

4、课件出示周角的演示过程。使学生懂得周角=360度。

5、结合刚学习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的课堂练习。

6、老师说任何角,小组合作举起手中不同的角,加深认识各种角。

(三)基本训练。

学案上的题。

(四)全课总结(说说本节课的收获与感受吧)。

三角形的分类教学设计人教版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概念,知道这两类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理解并掌握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概念。掌握三角形按边分后的各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各个概念。

教学过程:

一、简要复习。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什么的知识?

2、什么叫三角形?你是怎么理解“围成、封闭”的含义的。

3、请你任意画一个三角形,说一说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指出各有几个。

4、三角形有一个什么特性?请你举例说明这一特性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5、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把三角形按什么来分类?分成了几类?每类请你任意画一个,并用一个图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6、什么叫三角形的高?一个三角形有几条高?请你在刚才画的三角形上画出各个三角形的高。

二、教学新内容。

1、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三角形的知识。在老师讲之前,有两个要求:(1)请同学们先自学,在自学的过程中,请你边看边划出你认为重点的地方。

(2)不理解的地方作出记号,等一下提出来。

3、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在检查的过程中,教师一边小结,一边演示(如用折纸的方式说明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并板书,得出有关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知识:

腰腰。

底角底角。

(1)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一条边叫做底。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底边上的两个角叫做底角。

(2)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底边上的高就是它的对称轴。(演示:对折后变成了什么三角形?说明了什么)(重点理解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意思,并举例说一说还有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问:它有几条对称轴?(等腰三角形只有一条对称轴)。

(1)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又叫正三角形。

(2)等边三角形也是轴对称图形,它有三条对称轴。(演示)每一条边上的高都是它的对称轴。

(3)请你用量角器量一量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你发现什么?(都是60度)。

4、请你试着用一个图来表示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并说出这样画的理由。(如果生不会,则由师引导画出。)。

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从图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而等边三角形又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三、练习。

1、p78第1、2、4、5题。

2、填空。

(1)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三角形。

(2)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三角形,又叫()三角形。

(3)等腰三角形有()条对轴称,等边三角形有()条对轴称。

(4)等腰三角形是特殊的(),而等边三角形又是特殊的()。

3、判断。

(1)等腰三角形肯定是等边三角形。

(2)等边三角形肯定是等腰三角形。

4、思考题:请你任意画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个等边三角形,并说出你的画法。

四、总结。

人教版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师: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角的度量。(板书课题:角的度量)。

探究新知。

1.认识量角器。

课件出示量角器图片。

师:量角器将这个半圆形平均分成了多少份?

引导学生得出量角器将这个半圆形平均分成了180份,每一份的大小就是1度。度是角的计量单位,1度还有个简洁的写法,记作1°。

学生观察1°的角,并体验1°的角。

2.尝试量角。(课件出示教材第40页主题图)。

让学生自主探究:估一估角1的大小。尝试测量角1的度数。把量角的方法讲给同桌听。比一比,谁说得更完整。(先估,后量)。

通过学生间的互相补充,逐步完善量角的方法。

练习:先估一估角2的度数,再来量一量。

学生说出自己读度数的方法,突出内圈刻度与外圈刻度的作用。

3.总结量角的步骤。

(1)把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使量角器的中心点和角的顶点重合;

(板书:点点重合)。

(2)零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

(板书:线边重合)。

(3)角的另一条边所对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板书:读准度数)。

(4)与零刻度线重合的一条边指向哪个圈的0°,就读那个圈的刻度。

(板书:从0开始)。

三、巩固应用。

1.教材第41页“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在量角器上分别找到相应的刻度,观察它们的大小,注意刻度是内圈刻度,还是外圈刻度。读出度数,然后小组检查。

2.教材第41页“做一做”第2题。

让学生动手量一量,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学生会得出结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度无关。

3.教材第41页“做一做”第3题。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完成,并分别记下各个角的度数。教师指名汇报各个角的度数,集体订正,要求测量不准确的学生重新测量一次。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了哪些新的收获?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小学数学人教版角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认识角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认识角的含义,体会角的基本特征,并感知角的大小。共安排了两个例题:第一道例题是在观察实物的基础上抽象出角的图形,认识角的形状,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随后的试一试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角的基本特征。第二道例题是观察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所形成的角,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并通过观察直接判断角的大小。接下来的试一试让学生通过做活动角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的含义。想想做做安排了四道题,大体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2题,意在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第二部分为第3、4题,意在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并提高对角的大小的直观判断能力。

它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以及一些常见多边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为学生在第二学段继续认识角、角的度量、角的分类等知识作好铺垫;同时也可以为学生继续学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积累感性经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

3、学会用尺子画角、

4、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5、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实物角逐步抽象出几何角,并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准备:

三角板、硬纸条、图钉、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1、师问:平常大家喜不喜欢看动画片?今天上课之前,老师就先请大家看一个动画片(课件播放几何王国动画片)。

3、在学习这节课之前们先来明确本节课的目标,请大家一起来读学法指导。

二、小组探究合作。

请大家以学法指导为方向,以你们的提前预习为基础。三人为一组,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合作完成你们手中的小组探究合作卡。

三、小组交流展示。

展1:

探究一:认一认角各部分的名称。

展2:

探究二:画一画角。

展3:

探究三:找一找教室中你看到的各种角。

展4:

探究四:判一判角。

展5:

探究五:数一数每个图形有几个角。

展6:

探究六:比一比角的大小。

展7:

探究七:想一想红角的蓝角相等吗?

四、谈谈收获。

2、根据大家的收获,在几何王国中还有这样一首儿歌,请你们看一看。

教学反思: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知识,体验知识是本节课的最大特点。在教学设计上,我做到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师恰到好处地引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

1、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做到了内容多但有结构、有层次。

本节课的教学容量相对来说较大。要教会学生指角、认角、找角、比较角、分辩角等许多知识。但我力求做到多而不乱,并尽量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2、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整个教学过程力求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他们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活动余地,让他们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于是,我在课堂中始终贯穿认一认,找一找,画一画等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探索,成为学习的主人,加强学生动手操作以及培养初步实践能力的培养。把能力培养纳入课堂中。

3、在练习的设计上注重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拓展。

首先,练习的设计能紧紧围绕教学的重,难点。其次,注重了趣味性和探索性。也通过课件直观演示,增强形象感,直观感。这些都是为了进一步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当然,任何课堂总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对学生整体照顾的不够,尤其是在学生展示环节。当学生在个别问题的回答上语言表述还不完整不精确时,老师没有及时指出和纠正。在练习的反馈上也不是很透彻和全面。另外教师的语言也有不恰当之处。教师在在课堂教学中的灵活性还有所欠缺,驾驭课堂的能力和教学机智还有待提高。这些都有待于今后的不断积累和探索,相信自己一定会有所提高。

人教版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

如有位老师在“物质分类”的教学中。事先,布置学生搜集生活中的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上课时由学生介绍自己搜集到的物质并按其组成进行分类。学生对“保险丝到底是不是金属单质?”、“洗衣粉到底是不是碱?”等发生了争论,课堂气氛顿时沸腾,学生情绪高涨,愉快而迅速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化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一项充满活力与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学生从中体验到了化学的内在价值,真切地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人教版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

1、结合实际生活体验分类的意义,学生能够通过动手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学生体会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不同的标准下,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3、学生在操作中提高对比、分析的能力。

4、学生平时要多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二)学习内容。

思维导图。

2、开发性学习包。

(1)水果蔬菜的分类。

水果和蔬菜的区别:

1)、水果生长在树上,生长期长;蔬菜一本只有一到两年的生长期……。

2)、凡生长期无花的叫蔬菜,凡生长期开花的叫水果。

2

)南方水果。

南方水果:

3、拓展性学习包。

体验活动:

(1)整理自己的书包,说一说是如何整理的。

按学科:语文书语文本。

数学书数学本。

音乐书。

品德书。

按功能:

教科书一类。

练习本一类。

工具书一类。

(2)帮妈妈整理衣服。

按季节分类整理;按颜色分类整理;按上衣和裤子分类整理……。

(三)实施途径。

1、学科单元内整合: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在帮妈妈整理衣服,放入衣橱的时候与第二课时比较大小进行整合,了节分类与比较的相辅相成。

2、学科间整合:把传统文化课中的《饮食文化》与本节课整合,了解一些水果、蔬菜的营养。与品德与社会课程整合,渗透孝敬父父母,帮妈妈做家务的良好品德。

3、体验式活动:整理自己的桌洞、书包。

4、课时安排:本单元学习共安排3课时。

(四)教学案例:

学习内容:第二单元“帮妈妈整理衣服”——分类。

学习目标:

2、学生体会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不同的标准下,分类的结果也不同。在操作中提高学生对比、分析的能力。

3、学生平时应多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教学准备:“挂图,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整理观察,体会生活的需要——按标准分类。

师:“同学们,前几天老师让同学们回家帮妈妈整理衣服,并观察你们家里的衣服是怎样摆放的。你们做了吗?(生:做了)你们能帮妈妈干活,真是些好孩子,现在让我们想一想,通过整理和观察,你都发现了什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独立思考。)学生同位交流自己的发现。

师:“现在,谁想把你的发现声音响亮的告诉全班同学?”

生:“我发现我们家的衣服叠得很整齐,我爸爸的放在一个橱里,妈妈的放在一个橱里,我的放在一个橱里。”

师:“这是把每个人的衣服分别放在一起。”

生:“我发现我们家的衣服是上衣放在一起,裤子放在一起。”

师:“也就是说上衣、下衣分开来放。”

生:“我发现我们家的衣服是冬天的放在一起,夏天的放在一起。”

师:“你们家的衣服是按不同的季节分开来放。”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板书:爸爸妈妈我上衣裤子冬季夏季。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说得也棒极了。看来你们的妈妈都是按生活需要把衣服分开来放的。(指着板书)其实这些都是你们家分衣服的标准,而你的妈妈把衣服按照一定的标准分开来放的做法,就叫做分类。”(揭示课题)。

二、尝试分类,体会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说了你们小家里的衣服是怎么分类的,现在我们来给我们班集体这个大家分分类,好吗?”“你打算怎样给全班同学分类呢?”(学生独立思考)。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

生:“我想按照男同学女同学来分”(师板书:男女)。

师:“现在我们就按这个同学的想法来分分看。注意:请男同学站起来。现在,全班同学被分成了两类,站着的是男同学,坐着的是女同学。请坐下。”“谁还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生:“按东西路队来分。”

(师板书:东路队西路队)。

师:“现在我们再来按这个同学的想法分分看。注意:请东路队的同学站起来。现在,全班同学又被分成了两类,站着的是东路队的同学,坐着的是西路队的同学。”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两次站起来的人是同一批人吗?(不是)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体会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

生:“因为两次站的标准不一样,所以站起来的不是同一批人。”

师:“说得太好了。你还有不同的分法吗?”(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师板书)。

生:“按长头发和短头发来分”

生:“按穿校服的和没穿校服的来分”

三、联系生活,体会分类的好处。

师:“同学们刚才想出了那么多种分法来分咱班的同学,现在我想请教同学们,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分类呢?”(学生独立思考,也可以同位商量)。

(超市里水果蔬菜的分类;自己的书包里面的物品分类整理)。

四、自主练习,应用分类,明确为什么这样分。

原来它们藏在你的数学书第21页上了,看谁能最快找到它们?”“请同学们看书,都有哪些小动物来听课了?”(学生看图说一说)。

教师读要求:哪些是鸟类?用圆圈圈出来。学生独立做。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鸟类和昆虫的区别。

2、自主练习第二题:

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自主练习第三题。

师:“同学们,你们去沙滩玩过吗?你们是怎么去的?(坐汽车去的)除了汽车,你还知道哪些交通工具?”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在我们的学具盒里也有一些交通工具,请你把它们拿出来。你能给这些交通工具分分类吗?”

学生动手操作,分完后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五、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注: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跟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分类在生活中有较多应用,衣服分类,交通工具分类,学生分类,超市里的物品分类……联系生活中的这些分类之后,学生学得更有趣,更愿意学数学。

文档为doc格式。

人教版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p87例1,p88课堂活动,p90练习十八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情境,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感受分类与分类标准的关系。

2、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比较、分析、思考,包括事物的形状、颜色、大小等属性。

教学重、难点:

学习分类的方法,推广使用教学中学习的直觉思维方式和策略。

教学关键:

加强观察和操作活动。

教具准备:

1、课件。

2、圆形,三角形图片。

学具准备:

两种颜色的圆形和三角形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

1、创设情境。

(电脑出示由图形拼成的一幅画)。

师:这幅画中有你认识的哪些图形朋友?

生:……。

师:怎样才能知道他们各有多少个呢?

生1:我们数一数就知道了。

师:怎样数才不容易出错,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2:先分类,再数。

(电脑演示把图形按形状分类的过程。)。

师:是这样吗?现在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2、揭示课题。

师:刚才我们在数图形个数的时侯用到了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

生:分类。

师:对,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分类(板书:分类)。

二、思:

1、师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通过认真观察、比较、分析、思考,包括事物的形状、颜色、大小等属性,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感受分类与分类标准的关系。

2、独立思考:

出示例1,让学生根据例1的要求,结合学具操作,对这些图形进行分类。

师巡视指导。

三、议:

师:请把你的想法和具体分类的方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小组交流)。

四、展:

师:你们能上来展示一下你们小组是怎样分的吗?

(学生小组展示。边展示,边介绍分的过程。)。

师:你还可以怎样分?

五、评:

1、教师点评学生在以上环节特别是展示环节的情况(以激励为主,适当提出存在的不足)。

2、师:孩子们真了不起,找到了这么多的分法。请大家看一看数学书第87页,你和哪个小朋友的分法是一样的?(学生看书后回答)。

3、师小结:在分类之前,根据需要要先确定分类的标准,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六、检:

1、学生独立完成p88课堂活动。

2、学生汇报。(按硬币、纸币分,可分为两类,按元、角分,也可以分为两类,按面值分,分为三类……..)。

七、练:

p90练习十八第1、2题。

【板书设计】。

分类。

例1(略)。

在分类之前,根据需要要先确定分类的标准,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p88例2,p90练习十八第3、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情境,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感受分类与分类标准的关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比较、分析、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习分类的方法,推广使用教学中学习的直觉思维方式和策略。

教学关键:

加强观察和操作活动。

教具准备:

1、课件。

2、卡片。

学具准备:

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

1、师:昨天我们学会了对图形等事物进行分类,谁能说一说分类的方法吗?(在分类之前,根据需要要先确定分类的标准,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2、揭示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分类。

二、思:

1、师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通过认真观察、比较、分析、思考,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

2、独立思考:

出示例2,让学生根据例2的要求,对这些数据进行分类整理。

师巡视指导。

三、议:

师:请把你的想法和具体分类的方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小组交流)。

四、展:

师:你们能上来展示一下你们小组是怎样分的吗?

(学生小组展示。边展示,边介绍分的过程。)。

师:你还可以怎样分?

五、评:

1、教师点评学生在以上环节特别是展示环节的情况(以激励为主,适当提出存在的不足)。

2、师:孩子们真了不起,找到了这么多的分法。请大家看一看数学书第88页,你和哪个小朋友的分法是一样的?(学生看书后回答)。

3、师小结:在分类之前,根据需要要先确定分类的标准,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六、检:

1、学生独立完成p90练习十八第3题。

2、学生汇报。(按大小分、按颜色分、按奔跑和站立分……..)。

七、练:

p90练习十八第4题。

【板书设计】。

分类整理。

例2(略)。

在分类之前,根据需要要先确定分类的标准,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p89例3,p89课堂活动,p91练习十八第5、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情境,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对事物或数据进行分类整理,感受分类与分类标准的关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比较、分析、思考的能力。

3、经理分类整理数据的过程,并能呈现分类整理的结果,积累分类整理的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

小学数学人教版角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4—66页的例题及“想想做做。”

教材分析:

一、内容设计。

这部分教材是初步认识角,共安排了三道例题:第1道例题是在观察实物的基础上抽象出图形,认识角的形状,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第2道例题是用不同材料和方法做角,并在操作活动中感悟角是有大小的;第3道例题是观察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所形成的角,体会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并通过观察直接判断角的大小,接着教材还介绍了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想想做做”共安排了5道题,大体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2、3题,主要是从图形中辨认出角或数出角的个数,以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第二部分为第4。5题,意在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的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并提高对角的大小的直观判断能力。

二、编写特点。

1、初步认识角时,教材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实物,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抽象出角的图形,指出这就是角。然后,让学生从教材所给的图形中找出更多的角。就这样,把角的认识和生活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教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2、教材设计了做一个角和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的活动。活动编写开放程度大,有一定的弹性,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满足学生不同学习的需求,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每个学生都能给出想法、做法,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既可加深对角的认识,又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的经验。

3、教材加强与其他知识内容的联系,体现综合性。比较角的大小时选择“钟面”作为学习素材,通过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的转动,不仅直观地感受到角的大小变化,而且也深化了对有关钟面的认识。

4、教材结合已经初步认识的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以及其他的多边形,让学生数出这些图形中角的个数,引导思考“你发现了什么?”。这样既巩固了对角的初步认识,又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对多边形的认识。这些安排对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数学内容以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很有意义的。

5、例题的编写有层次,有一定的弹性,条理清晰,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如“你知道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比较角的大小吗?”等启发性的语言确立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例题和习题可操作性强,调动了教师的能动性,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真正体现了《标准》提出的教材编写思想。

三、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判断等活动中初步认识角。

2、并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探索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3、在多样学习活动中感受学习的快乐。

四、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一套。

学生:每人准备一副三角板,一些实物。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抽象感知。

课件出示教材提供的实物素材(钟、瓷砖、五角形、三角板等)。

1、导学:瞧!同学们,出版社的叔叔阿姨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的礼物,喜欢吗?请每个小组拿出这些礼物摸一摸,看一看,他们各是什么样儿的。(学生观察、相互议论、师参与)。

2、展交:你们发现了吗?这些礼物里藏着一些新的几何图形,瞧!(课件演示抽象角的过程)我们把这些图形就叫做“角”。

这些角都有一个相同的地方。请仔细观察、找一找,是几部分组成的。(先让学生说,如有困难教师帮助。)。

3、组织互学:你还能找出这些礼物的哪些地方还藏着角吗?(自己找一找,然后在小组里指一指、说一说。小组长汇报学习情况。)。

4、找一找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面上有角呢?找出后指给同学或老师看一看。(相互评价)。

二、动手做角,加深认识。

5、导学:从叔叔阿姨送来的礼物中我们认识了角,你能说一说角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吗?(相互说说后指名说)你能想办法做一些角吗?请动手试一试。

6、组织展示。(教师评价、鼓励)。

7、引导自学:看看蔬菜老师们又是怎样想办法做角的(引导学生读图)?你也拿出自己的学具学一学,做一做。做出后相互看看。

三、观察比较,感悟大小。

演示活动:教师转动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引导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叉开的大小,感知角的两条边叉开的大小与角的大小的关系。

1、导学:刚才我们转动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时看出两针形成了一些大小不同的角。你能说说自己的体会吗?(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展示交流:根据你的想法判断教材74页四个钟面上的角哪个最大,哪个最小。(判断后在小组里说一说,相互评价。)。

3、导学:我们怎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呢?

先判断教材75页两个钟面上角的大小,然后再看看萝卜老师是怎样比较的。(课件演示教材所示的比较方法)。

用这种比较方法比较老师给你们画的两个角的大小,并给你的同伴说出比较的结果和比较的方法。

导学:你知道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比较角的大小吗?请想一想,试一试。(学生探索讨论后组织展示交流)。

四、应用拓展,积累经验。

1、“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同学们表现真棒,从叔叔阿姨们送来的礼物中学会了这么多的数学知识,老师也想考考你们,请完成第1题。

组织交流,评价鼓励。(作出判断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判断的理由。并指出角的顶点和边。)。

2、自己测试。

完成“想想做做”2、3题。(老师报结果学生自己评价)。

引导思考:“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组织全班交流。

按规律判断。(师说图形生判断,相互评价)。

3、玩一玩。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纸扇和剪刀按老师的要求玩一玩。(师说要求,生亲自操作。)。

多玩几次后组织说说得出的结论。

根据刚才的结论你能很快判断一些角的大小吗?请试试看。(投影出示一些大小有区别的角。)。

4、总结评学,拓展延伸。

总结评学。

从生活中找出更多的角。

教学反思:本节课我应用:“导学、展交、训练”教学模式,按照“由实物抽象出图形并认识图形、做角并认识角的大小、体会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这个思路分层次组织教学,巧妙地把导学、展教、训练融合在一起做到了思路清晰,有条有理,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角的认识。

课堂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而展开教学。课堂活动中把课件演示和学具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对角的认识,根据活动内容的特点和意图选择合理的方式,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突出了‘动手操作’这一学习方式的有效性。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做到为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条件,使他们学得轻松,学得愉快。真正体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的教学理念。

人教版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p87例1,p88课堂活动,p90练习十八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情境,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感受分类与分类标准的关系。

2、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比较、分析、思考,包括事物的形状、颜色、大小等属性。

教学重、难点:

学习分类的方法,推广使用教学中学习的直觉思维方式和策略。

教学关键:

加强观察和操作活动。

教具准备:

1、课件。

2、圆形,三角形图片。

学具准备:

两种颜色的圆形和三角形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

1、创设情境。

(电脑出示由图形拼成的一幅画)。

师:这幅画中有你认识的哪些图形朋友?

生:……。

师:怎样才能知道他们各有多少个呢?

生1:我们数一数就知道了。

师:怎样数才不容易出错,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2:先分类,再数。

(电脑演示把图形按形状分类的过程。)。

师:是这样吗?现在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2、揭示课题。

师:刚才我们在数图形个数的时侯用到了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

生:分类。

师:对,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分类(板书:分类)。

二、思:

1、师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通过认真观察、比较、分析、思考,包括事物的形状、颜色、大小等属性,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感受分类与分类标准的关系。

2、独立思考:

出示例1,让学生根据例1的要求,结合学具操作,对这些图形进行分类。

师巡视指导。

三、议:

师:请把你的想法和具体分类的方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小组交流)。

四、展:

师:你们能上来展示一下你们小组是怎样分的吗?

(学生小组展示。边展示,边介绍分的过程。)。

师:你还可以怎样分?

五、评:

1、教师点评学生在以上环节特别是展示环节的情况(以激励为主,适当提出存在的不足)。

2、师:孩子们真了不起,找到了这么多的分法。请大家看一看数学书第87页,你和哪个小朋友的分法是一样的?(学生看书后回答)。

3、师小结:在分类之前,根据需要要先确定分类的标准,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六、检:

1、学生独立完成p88课堂活动。

2、学生汇报。(按硬币、纸币分,可分为两类,按元、角分,也可以分为两类,按面值分,分为三类……..)。

七、练:

p90练习十八第1、2题。

人教版角的分类说课稿

听完了聂老师的《角的分类》一课,给我的总体感觉是:这节课能很好体现了“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活动的阵地,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这样的教学思想。

在突破本节课的重点上,聂老师设计的非常巧妙,提前让孩子在练习纸上画一个角,并测量出角的度数,让孩子们汇报:你画的是多少度的角,应该放在什么位置?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很容易掌握角的分类情况,而且为后面研究每个类型角的度数范围做好了铺垫。

本节课由于教师充分放手让孩子操作、体会、发言,课堂上连续出现几个质疑点,如有的学生说:钝角大于90度,还有的学生提出0度角和优角。教师的机智使这些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并成为本节课的精彩之处!

针对本节课,如果在加入数学知识与生活问题的结合就更好了,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加强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

如:认识特殊的两个角——平角和周角,让学生举生活中的例子,如;6时时,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成一条直线是平角,钟面上表针转一圈正好是360度,这样就使数学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符号数学走进日常生活,把数学知识寓教于学生身边喜闻乐见的生活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应用知识策略的多样化,让学生的思维由课堂进入社会生活的大空间,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

人教版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

一课,是“空间与图形”有关教学内容的起始课,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描述几何体。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实现本课预设的.教学目标,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体验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本课大部分教学时间都用来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一年级学生还不具备一定的自控能力,集中于学习活动的注意力维持时间较短。因此,我在教学本课时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学生每一次活动前说好要求,做好示范,让学生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去做。

2、学生回答时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指名让学生说说你听懂了什么。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与专家交流后我也对本节课有了进一步的思考,虽然我在教学时注意关注了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学,但是还没有真正的将以学生为主体落实到心里,如: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