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差异在阅读中的应用论文(精选15篇)

时间:2023-12-12 01:39:52 作者:JQ文豪

范文是一种具有指导作用的文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并学习如何写作。接下来,我们将分享一些范文范本的案例,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写作技巧。

掌握阅读策略体现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

论文摘要:中国属于集体主义价值观取向和高语境交际居主导地位的文化;而西方国家则属于个人主义价值观取向和低语境交际居主导地位的文化。中西方价值观和交际观的巨大差异在各自的广告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本文分析了中西方广告的这些差异,并提出了跨文化广告需要注意的三个传播策略。

论文关键词:集体主义;个人主义;高语境文化;低语境文化;跨文化广告。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跻身国际市场。而广告是它们推销自己的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一个重要宣传手段。然而由于中西方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别,不同文化背景的广告受众往往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为了使跨文化广告能够准确传达信息,吸引消费者,激发其购买欲望,我们有必要研究一下广告对象的文化背景。因为“每个消费者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生活与成长,其思想意识和文化理念必然会受到不同文化环境的影响和熏陶,而且这种熏陶是潜移默化、根深蒂固的(章礼霞)。”

“跨文化广告”和“跨文化广告传播”在我国的广告业界和学界已经成为重要的词语,许多学者甚至认为,“如何进行跨文化广告传播是当今中国广告界,乃至世界面临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大课题”(李宏,)。广告研究学者们从语言学、符号学以及传播学等角度探讨了广告传播的过程及其效果。叶敏,王华莹认为对跨文化广告影响较大的文化因素有语言、宗教、审美观、民族习俗等。尧旭华()则从文化差异的影响,语言的限制,法律的约束,生产和成本的限制及媒体的局限分析了跨文化广告的传播策略。美国广告界的知名人士迪诺.贝蒂.范德努特曾在说过,我们应当承认我们确实影响了世界的文化,因为广告工作是当今文化整体中的一部分,是文化的传播者和创造者。我国的邹威华()也认为广告语反映一个民族的概念与意义体系、反映一个民族的价值体系、反映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它向我们传递商品信息的同时也向我们推销传统的或外来的价值观念等文化信息。

二、中西方价值观差异及在各自广告上的反映。

中西方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有着各自不同的一套价值观念系统。西方文化以个人为本,中国文化以群体为本。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是首要的价值观,是西方文化的思想内核,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西方文化宣扬个人至上,强调个人价值,崇尚自我肯定,反对权威主义和对个人的支配,要求尊重人的个性及私人空间,认为个人的自由发展是社会和人类自由发展的基础与条件。因此,在西方,人们通常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而后才考虑集体利益。而中国属于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文化,这个价值观可以一直追溯到儒家文化。集体主义价值观认为,人的集体价值是社会的最高价值,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个人是集体中的一员,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应服从集体利益。先有群体,后有个体。俗话说:“大河有水小河满”,“一根筷子一折就断,一把筷子却拧不弯”,所以,没有群体,个体就不能生存和发展,群体利益是个体利益的前提和保障。

价值观念能直接影响人们的消费心理,能够决定购买行为是否发生,因此广告的宣传目的决定了不同的价值观必然会导致不同风格的广告。西方文化是个人价值观取向,更加重视个人的奋斗和利益。在广告中就往往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强调个体的独立和主体作用,重视个性的张扬。于是,我们可以经常在英美报刊广告中见到“个性”(individuality)、“个人”(persona1)和“隐私”(privacy)这样的主题,来激发和煽动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耐克经典的广告语“justdoit”(想做就做)就曾在美国风靡一时,因为它表达的对自我、个性、叛逆的推崇和张扬非常符合年轻一代的价值理念,所以很容易引起共鸣。然而也就这个广告,在香港等地却收到了很差的宣传效果,与当地的价值观念格格不入,该广告被认为有诱导青少年不负责任、干坏事的倾向。无奈最后耐克只得将广告语改为“应做就去做”。在中国的文化里,个体必须去做社会觉得应该你去做的事,个体必须履行社会所赋予的责任。另外,在中国的广告里面,家庭这一价值观被频繁地应用。因为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家庭是社会组织结构中最基本的单位,家是社会的细胞。对于一个传统的中国人,他的身份、地位、义务和责任都与他的家族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比什么都重要。因此,广告设计者往往会在这方面大做文章。比如,“孔府家酒”广告,“孔府家酒,让人想家”,“常回家看看”“爱一个家,恋一张床,水晶家纺”等等。这样的广告词容易深深打动中国人传统的思家情结,从而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

三、中西方交际观差异及在各自广告上的反映。

根据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的高低语境交际(high-lowcontext)学说,在高语境交际观的文化中,信息的传递与沟通是通过肢体语言、上下文联系、场景等进行的。信息与信息之间存在高度的前后联系,交际的最终效果往往取决于接受者对信息的诠释。霍尔(1976)曾指出:“当谈论心中的苦恼与忧虑时,来自高语境的人会期待对方明白是什么在困扰着他/她,以便不必不得不具体的说明。结果他/她会在交谈中环顾左右而言它,什么都谈了,除了关键的一点。而领会这最关键的主旨则是对方的任务。”而低语境文化中,大多数信息是由清晰的符号如语言、文字、符号和各种象征图案等来表达的,信息发送者有义务帮助接受者正确地理解信息。levine(1985)描述了美国的交际观,“把话说出来”,“不要环顾左右而言他”,“说主要的”这些言语在美国人的交际中常常可以听见。一般说来,个体主义文化倾向于低语境交际,其交际风格直接又明确;集体主义文化倾向于高语境文化,其交际风格委婉,追求和谐。这就是说,中国人的沟通是含蓄的,而西方人的沟通却是直截了当的。这种思维及表达方式的差异必然也会体现在广告里。

掌握阅读策略体现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

摘要:不同的历史背景造就了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伴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政治隔绝以及文化格局也在不断变化,使得东西方交流日益密切。宗教作为影响人类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能够从精神层面反映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笔者从东西方宗教开端,教义的形成对比分析东西方对灵魂的描述,进而阐述不通文化背景下宗教对于灵魂归属的差异。

关键词:东西方;宗教;灵魂归属。

引言:

宗教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它由人而生,并伴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随人的演进而演进,虽然历经启蒙理性、科学技术等多次洗礼,却依然屹立不倒,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占有一份宝贵的牢固的位置,即便是在人类已经迈进信息时代的今天也是如此,这足以说明宗教对于我们的世俗生活及精神生活的重要。

西方人所信奉的宗教以基督教最为典型,东方人所信奉的宗教中以佛教最受到欢迎。通过比较,笔者发现两种宗教中都有对灵魂归属的描述,但它们的描述本身又都存在着诸多的不同。笔者在本文中,既是要通过比较这两种宗教中关于灵魂归属描述上的差异,来窥视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异。

一、东西方宗教中关于灵魂归属的描述。

东西方宗教中――比如西方的基督教,东方的佛教――都有对灵魂以及灵魂归属的描述,下面就让我们让这些描述分别列举出来。

1.西方宗教中关于灵魂归属的描述。

(1)《圣经》中关于天堂的描述。

《圣经》是西方基督教最为重要,也是唯一的经典。在《圣经》里,人死后都是有灵魂的,而人死后的灵魂只有两个去处,一个天堂,一个是地狱。

首先,根据《圣经》的说法,人因为偷了禁果,所以生来就是有罪的,在人世生活的时间,要尽量的赎罪。在人世间能够皈依上帝并虔诚赎罪的人,都能得到上帝的谅解,那么他死后的灵魂就会升入天堂,反之就会堕入地狱。而作为人来说,是没有任何其他的选择的。

那么,《圣经》中的天堂是什么样子的呢?

圣经中只两次提到天堂,第一次是希伯来书9章24节,第二次是彼得前书2章22节。这两次“天堂”,许多权威解经家,都说原文只一“天”字,中文译成“天堂”是要配合国人原有“天堂”的说法。

“天堂”或“天国”原文是“天”或“诸天”,旧约所罗门称“天和天上的天”(王上8:27),新约使徒保罗称“三层天”(林后12:2)。无论怎样说法,都表明上帝所住之处而已。

圣经的启示录有对天堂的描写:城的光辉如同极贵的宝石,好象碧玉,明如水晶。墙是碧玉造的,城是精金的。如同明净的玻璃。城墙的根基是用各样的宝石修饰的……那城内不用日月光照,因有神的荣耀光照。又有羔羊为城的灯。城门白昼总不关闭,在那里没有黑夜。(启21:18-23)。

这就是《圣经》中为我们描绘出来的灵魂的永生之所。

(2)《圣经》中关于地狱的`描述:

太5/22中:……凡骂弟兄是魔利的,难免地狱的火。

太18/8、9:……你只有一只眼进入永生,强如有两只眼被丢在地狱的火里。

太23/33:你们这些蛇类、毒蛇之种啊!怎能逃脱地狱的刑罚呢?

可9/43:你缺了肢体进入永生,强如有两只手落到地狱,入那不灭的火里去。

启9/1~11:……它开了无底坑……惟有要伤害额上没有神印记的人……。

启4/10……他要在圣天使和羔羊面前,在火与硫磺之中受苦。

约3/18:信他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罪已经定了……。

彼后2/3:……他们的刑罚,自古以来并不迟延;他们的灭亡,也必速速来到。

太8/10~12:……惟有本国的子民,竟被赶到外边黑暗里,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

太25/29、30:……把这无用的仆人丢在外面黑暗里,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

犹4~13:……有墨黑的幽暗为他们永远存留。

太18/8:……你缺一只手或是一只脚进入永生,强如有两手两脚被丢在永火里。

……。

归结起来,《圣经》里的地狱是一个无底坑,有火,有硫磺,永远是黑暗的,没有光明,并且都充满了哭声。一副极其可怕的场景。

2.东方宗教中关于灵魂归属的描述。

东方宗教的情况似乎复杂些,似乎并不像西方宗教一样,最终统一在某种宗教下,但以中华文化圈为中心,似乎佛教取得了最为广泛的传播和推崇。不过,因为佛教流传时间长,波及地域广,又缺乏类似于基督教《圣经》那样的唯一经典,易于受到地方文化的影响,所以往往参杂进很多地方宗教或习俗的影子。所以今天提到佛教,我们也只能做一个笼统的分析。

(1)佛教的灵魂说。

首先,佛教关于灵魂的说法就有争议存在。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诞生于三千年前的中印度,他成佛后,开始传教活动。并且他于八十岁时示现涅盘。

从根本上说,佛教本不说灵、肉二元观、灵魂不灭论等。因为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对于灵魂与肉体之同异并不予以作答(即无记),亦即否定灵魂与肉体可截然划分为二之想法。而因果报应和轮回关系所联系的是业力。《“释迦摩尼”的佛教灵魂观》)但是佛教各派对灵魂的看法是不一致的。

(在佛教传入中国时,由于中国人重视祖先,因而使佛教慢慢变质而发展灵魂观念。由于净土宗佛力救渡信仰的盛行,汉传佛教的丧礼中,一般会诵经超度以引导亡灵早登西方净土,这只是汉传佛教的做法。南传佛教则不承认有独一的个体或灵魂存在,不过鬼是确实存在的。要区别的是:鬼并不是灵魂,在南传佛教的教义中,鬼是六道之一,与灵魂是完全不同的意思。《“释迦摩尼”的佛教灵魂观》)所以,单从灵魂观的角度看,佛教的众多说法都有些矛盾,或者至少有些含混。

(2)佛教中关于灵魂归属的描述。

像佛教中关于灵魂的表述一样,佛教中关于灵魂归属的描述也并不像基督教中有关灵魂归属的描述那样简单和清晰。

佛教有六道轮回的说法。按照佛教的说法人死后,有7个去处。1、如果生前有很好的修行,得到四果阿罗汉及以上的境界,则直接脱离三界。2、生前积有大善业,或者修行到初果-三国阿罗汉,则生天做天人。3、积有大善业,但是有嗔恨心,做阿修罗。3、持五戒十善,继续做人。4、生前愚痴,堕落*生道。5、生前贪欲重、悭吝,堕落饿鬼道。7、生前有恶业,堕落地狱道。

佛教中也有关于地狱的说法。佛教中的地狱是梵文naraka(那洛迦)的意译,就是指阴间(地下)的大狱。又可译作“不乐”、“可厌”、“苦具”、“苦器”等,但都比不上译作“地狱”形象生动。在佛教中,地狱为佛门所谓“十界”中之最恶者。十界依次为: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生、饿鬼、地狱。前四者称为“四圣”,后六者称“六凡”、“六道”。四圣是已脱离生死轮回之苦、超凡入圣的“圣者”,诸佛、众菩萨,以及缘觉(辟支佛)、声闻(阿罗汉)们在各种“净土乐园”中逍哉遥哉,永远享乐;而六道则在“秽土”中轮回往复,没完没了。六道中的后三道即*生、饿鬼、地狱,又称“三恶道”或“三恶趣”,而地狱则为恶道之最。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佛教中的地狱并不像基督教中的地狱那样,是和天堂完全对应、对立的一个概念,它只是人众多个归处中的一个。

二、东西方宗教中关于灵魂归属的描述的差异。

从上文所述,我们不难看出,东西方宗教中关于灵魂归属的描述存在着诸多差异,归结起来,就是一下几点。

1.二条大路与交叉小径。

基督教中教中关于灵魂归属的描述既单一又清晰,《圣经》中对于人死后的灵感所给出的无非就是两条路:一曰天堂,二曰地狱,除此之外别无他路可走。

而佛教中关于灵魂归属的描述想比之下,就显得比较复杂和模糊。在佛教的说法中,人无论生死,并没有人与灵魂之分,共有多个去处。这些去处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对立,只有相对模糊的等级之分。就像一条条相互交叉的小路,通过一定的修行,人可以随时去往不同的路径。

2.痛苦的来源。

除上所述,我们还会发现一处细节,就是在关于地域的描述中,圣经没有浪费过多的笔墨在它的周遭环境以及对所遭受痛苦的描绘上,而是仅仅只强调了惩戒。

而佛教却是相反的,用了很多笔墨去陈列地狱的环境,以及在人堕入地狱后所遭受的种种痛苦。比如佛教中包括根本地狱,近边地狱,孤独地狱,十八层地狱之说。比如,以根本地狱为例,根本地狱包括八大地狱(又叫八热地狱)和八寒地狱。

八大地狱(八热地狱)据称在南瞻部洲下面,《俱舍论》卷八说在地下60万里处,深广各60万里,就是说占据空间216000万立方里。分别为:

(1)等活地狱。

罪人在此互相残杀,凉风吹来死而复活,继续活受罪。

(2)黑强地狱。

以黑铁强绞勒罪人。

(3)众合地狱。

以众兽、众刑具一同施于罪人。

(4)号叫地狱。

罪人在此痛楚无比,凄切悲号。

(5)大叫地狱。

比前狱受苦楚更甚,大声叫叫。

(6)炎热地狱。

以铜镬、炭坑煮烤罪人。

(7)大热地狱。

罪人所受煮烤比前狱更甚。

(8)阿鼻地狱。

是梵文的音译,即“无间地狱”。凡造“十不善业”的重罪者堕入此狱,罪人在此备受诸刑,一刻不停,没有间隙,故称“无间地狱”。

《俱舍论》还称这八大地狱是一层层竖着排列的。而在此八热地狱之外的八寒地狱,则是横着排列的。

八寒地狱又叫八寒冰地狱,分别为:

(1)页哳吒(意为“疱狱”)入者身寒生疮。

(2)尼刺训陀(意为“胞疱狱”)入者身寒疮破。

(3)阿吒吒此为象声,入此狱者唇知冻僵,发出“阿吒吒”的颤声。

(4)霍霍婆象声,入此狱者冻得口发“霍霍声”的寒战声。

(5)虎虎婆象声,入此狱者冻得不能作声,中能喉咙作“虎虎婆”的声响。

(6)温钵罗入此狱者,身体冻裂如青莲花。

(7)钵特摩入此狱者,身体大折裂,如红莲花。

(8)摩诃钵特摩入此狱者,骨折如白莲花。

仔细观之,每层地狱都有不同的惩罚方式,但比较之下,这些惩罚都体现为肉体的各种苦痛,类似人间的各种极刑。这些惩罚都和人的精神世界无关。

通过以上陈列出的东西方宗教中关于灵魂归属的描述,我们不难发现其背后所隐藏着的,东西方文化上的巨大差异。我们将之具体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从东西方宗教关于灵魂归属的描述中,我们不难看出,首先再给出的道路上,西方宗教更为明确,而东方宗教则偏于含混。

其次,在这些道路的选择上,西方宗教强调的是二者间的对立。而东方宗教似乎各种道路都是通联的,人可以在各道中相互转换。不难看出这种宗教观,正好能体现出东方人其中包含着一种融合的观念。

究其根本,这是由于东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的,西方人更为理性和直接,能够直面事物的矛盾,非黑即白,非对即错,非此即彼。而东方人则更为感性,在分析和面对事物时,总是摆脱不了感性的纠缠,不愿意直面矛盾。同时,东方人也更懂得辩证地去看问题,缺少二元对立的思维。

参考文献:

[1]刘承华.中西宗教精神的不同及其文化内涵[j].合肥教育学院学报,2003.3.

[2]刘小枫.中国文化的特质[m].北京:三联书店,1990.

[3]马宇航.人与神:中西宗教精神之比较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02.2.

[4]佟德富.中西宗教观之比较[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掌握阅读策略体现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

论文摘要:中国属于集体主义价值观取向和高语境交际居主导地位的文化;而西方国家则属于个人主义价值观取向和低语境交际居主导地位的文化。中西方价值观和交际观的巨大差异在各自的广告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本文分析了中西方广告的这些差异,并提出了跨文化广告需要注意的三个传播策略。

论文关键词:集体主义;个人主义;高语境文化;低语境文化;跨文化广告。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跻身国际市场。而广告是它们推销自己的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一个重要宣传手段。然而由于中西方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别,不同文化背景的广告受众往往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为了使跨文化广告能够准确传达信息,吸引消费者,激发其购买欲望,我们有必要研究一下广告对象的文化背景。因为“每个消费者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生活与成长,其思想意识和文化理念必然会受到不同文化环境的影响和熏陶,而且这种熏陶是潜移默化、根深蒂固的(章礼霞)。”

“跨文化广告”和“跨文化广告传播”在我国的广告业界和学界已经成为重要的词语,许多学者甚至认为,“如何进行跨文化广告传播是当今中国广告界,乃至世界面临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大课题”(李宏,1999)。广告研究学者们从语言学、符号学以及传播学等角度探讨了广告传播的过程及其效果。叶敏,王华莹(2005)认为对跨文化广告影响较大的文化因素有语言、宗教、审美观、民族习俗等。尧旭华(2002)则从文化差异的影响,语言的限制,法律的约束,生产和成本的限制及媒体的局限分析了跨文化广告的传播策略。美国广告界的知名人士迪诺.贝蒂.范德努特曾在2000说过,我们应当承认我们确实影响了世界的文化,因为广告工作是当今文化整体中的一部分,是文化的传播者和创造者。我国的邹威华(2004)也认为广告语反映一个民族的概念与意义体系、反映一个民族的价值体系、反映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它向我们传递商品信息的同时也向我们推销传统的或外来的价值观念等文化信息。

二、中西方价值观差异及在各自广告上的反映。

中西方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有着各自不同的一套价值观念系统。西方文化以个人为本,中国文化以群体为本。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是首要的价值观,是西方文化的思想内核,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西方文化宣扬个人至上,强调个人价值,崇尚自我肯定,反对权威主义和对个人的支配,要求尊重人的个性及私人空间,认为个人的自由发展是社会和人类自由发展的基础与条件。因此,在西方,人们通常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而后才考虑集体利益。而中国属于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文化,这个价值观可以一直追溯到儒家文化。集体主义价值观认为,人的集体价值是社会的最高价值,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个人是集体中的一员,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应服从集体利益。先有群体,后有个体。俗话说:“大河有水小河满”,“一根筷子一折就断,一把筷子却拧不弯”,所以,没有群体,个体就不能生存和发展,群体利益是个体利益的前提和保障。

价值观念能直接影响人们的消费心理,能够决定购买行为是否发生,因此广告的宣传目的决定了不同的价值观必然会导致不同风格的广告。西方文化是个人价值观取向,更加重视个人的奋斗和利益。在广告中就往往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强调个体的独立和主体作用,重视个性的张扬。于是,我们可以经常在英美报刊广告中见到“个性”(individuality)、“个人”(persona1)和“隐私”(privacy)这样的主题,来激发和煽动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耐克经典的广告语“justdoit”(想做就做)就曾在美国风靡一时,因为它表达的对自我、个性、叛逆的推崇和张扬非常符合年轻一代的价值理念,所以很容易引起共鸣。然而也就这个广告,在香港等地却收到了很差的宣传效果,与当地的价值观念格格不入,该广告被认为有诱导青少年不负责任、干坏事的倾向。无奈最后耐克只得将广告语改为“应做就去做”。在中国的文化里,个体必须去做社会觉得应该你去做的事,个体必须履行社会所赋予的责任。另外,在中国的广告里面,家庭这一价值观被频繁地应用。因为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家庭是社会组织结构中最基本的单位,家是社会的细胞。对于一个传统的中国人,他的身份、地位、义务和责任都与他的家族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比什么都重要。因此,广告设计者往往会在这方面大做文章。比如,“孔府家酒”广告,“孔府家酒,让人想家”,“常回家看看”“爱一个家,恋一张床,水晶家纺”等等。这样的广告词容易深深打动中国人传统的思家情结,从而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

三、中西方交际观差异及在各自广告上的反映。

根据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的高低语境交际(high-lowcontext)学说,在高语境交际观的文化中,信息的传递与沟通是通过肢体语言、上下文联系、场景等进行的。信息与信息之间存在高度的前后联系,交际的最终效果往往取决于接受者对信息的诠释。霍尔(1976)曾指出:“当谈论心中的苦恼与忧虑时,来自高语境的人会期待对方明白是什么在困扰着他/她,以便不必不得不具体的说明。结果他/她会在交谈中环顾左右而言它,什么都谈了,除了关键的一点。而领会这最关键的主旨则是对方的任务。”而低语境文化中,大多数信息是由清晰的符号如语言、文字、符号和各种象征图案等来表达的,信息发送者有义务帮助接受者正确地理解信息。levine(1985)描述了美国的交际观,“把话说出来”,“不要环顾左右而言他”,“说主要的”这些言语在美国人的交际中常常可以听见。一般说来,个体主义文化倾向于低语境交际,其交际风格直接又明确;集体主义文化倾向于高语境文化,其交际风格委婉,追求和谐。这就是说,中国人的沟通是含蓄的,而西方人的沟通却是直截了当的。这种思维及表达方式的差异必然也会体现在广告里。

中国人习惯于含蓄而委婉的表达方式,广告往往表现为不是直接切人正题,而是擅长于先做好大段的渲染铺垫,然后逐步引向主题,最后在高潮中含蓄地升华出中心。比如雕牌洗衣粉的一则“下岗篇”广告,镜头刚开始是描写一位下岗母亲四处奔波寻找工作,渲染出一种生活艰难的场景。然后开始把镜头切换到她家里,一个衣着朴素但却非常懂事的孩子在家帮母亲洗衣服,孩子因为能帮妈妈洗衣服,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最后母亲回来看到孩子的字条“妈妈,我能帮你干活了”和洗好的衣服而感动得流下了眼泪,直到此时才打出产品的名称“雕牌洗衣粉”。广告中并没有太多对“雕牌”洗衣粉质量的宣传,而是把感情因素注入到产品中,让人们记住了充满人情味的“雕牌”。雕牌洗衣粉的另一则“中秋篇”广告也是运用相同原理:中秋节到了,父母给孩子打电话问能不能回来过节,孩子站在繁忙的马路边,抱歉的说:又要加班。接下来的镜头是那个女孩子的默默自述“我也想家,想妈妈用雕牌洗衣粉洗衣服的样子,想爸爸做的红纱肉。”最后当中秋节那天她回到宿舍时,发现父母已经在她的宿舍,为她做好吃的了,此时此景,女孩子热泪盈眶,只叫了一声“爸,妈”。然后做爸爸的挺难为情的,给自己找了个借口“你妈非要来。”最后才是真正的主旨——中秋节,你在想念父母,父母也在想念你,雕牌,愿家家团圆。”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直线式的,他们表达感情的方式通常也是非常直率,在广告中更是如此。如美国贝尔电话公司的广告,一天晚上,一对老夫妇正在用餐,电话铃响。老妇人去另一个房间接电话。回来后,老先生问:“谁的电话?”老妇人回答:“女儿打来的,说她爱我们。”两人顿时相对无言,激动不已。这时出现旁白:“用电话传递你的爱吧!”西方人这种直接表达感情的方式与中国人含蓄间接的文化特质有着明显不同。

四、跨文化广告应注意的三个传播策略。

每个人乃至每个民族,都是在价值观的支配下行事的,成功的跨文化广告要重视当地消费者的价值观,反映当地广告受众的价值观。结合以上分析,笔者觉得跨文化广告在传播中应注意一下三个方面:

(一)适当迎合当地的价值观念。

许多外国品牌在进行跨文化广告传播时都注重使自己的广告做到本土化。对跨文化广告来说,尊重并体现目标区域消费者的价值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做到这一点,消费者才不会对广告产生抵触情绪,才会顺利接受其宣传的产品。在这方面做得很好的例子很多,比如“可口可乐”的广告,在美国,可口可乐的广告是突出个人的自我享受和愉悦之情;而到了中国却是完全中国化,一群人在兴高采烈的分享着可口可乐带来的乐趣,充分展示“独乐乐,不如与人同乐”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还有一个例子,宝洁公司在我国刚刚推出“安儿乐”纸尿裤时,由于不了解中国的价值观念,在宣传时主要强调“方便妈妈”上面,结果造成产品销路不畅通。后来通过市场调研才发现,在中国这个提倡勤劳节俭的国度,父母应该为子女辛苦操劳。花钱买纸尿裤的妈妈容易被人误认为是懒惰。最后公司把主要的宣传点改为宝宝,“能更好地保护宝宝更加健康成长,同时方便妈妈”,这样年轻妈妈就可理直气壮地购买该产品,于是安儿乐纸尿裤很快就打开市场,被广大消费者接受。最经典的要数美国的“万宝路”香烟广告,在美国展现的一直是粗犷、充满男性气的牛仔形象;在香港则换成了衣着高雅、时尚新潮的成功中产阶级形象,因为在香港流行的不是拓荒和开拓的西部精神,而是崇尚精致的中产阶级生活;而在中国大陆则又换成了锣鼓喧天和吉庆欢乐的祝贺春节的喜庆场景,符合中国消费者追求欢天喜地的心理。

(二)善于把握当地的思维方式。

广告设计者应考虑当地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在高语境文化的国家和地区,广告语言就应该相对委婉,含蓄;在低语境文化的国家和地区则可适当直白明了。比如在西方国家,很多广告都会利用与“性”相关的词语或画面来吸引消费者。然而在中国,这是不可取的,传统的中国人一般还不能接受赤裸裸地谈与这反面相关的话题,尤其是在公共场合。所以像“汇仁肾宝——他好我也好”之类的就已经到达消费者接收极限了。另外一个需要指出的地方是,思维还受语言影响。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别偏爱或者忌讳的数字,颜色,物品等。这些因素一般会根深蒂固,在人们头脑中形成思维定式。因此作为一个跨文化广告的设计者,他一定要了解目标地消费者的一般思维和风俗习惯。充分挖掘并迎合受大众喜爱的方面,避免触犯一些禁忌。比如我国,在人们的普遍思维中,百合花象征着“百年好合”;“鱼”字可取谐音,图吉祥,象征“连年有余”;红色象征着吉利,喜庆;数字“8”也被认为与“发财”有关…这些比较讨消费者欢心的意象就可多多运用到广告中去用。而像数字4,白颜色,乌鸦等等中国人比较忌讳的东西就应尽量避免出现在广告语中。

(三)充分发挥产品输出国的文化特色,并融合目标国的文化优势。

运用民族特色来宣扬产品,能形成独特的广告风格。“一个国家,民族独特的气质,精神传统、美学观念以及特有的文字,图案色彩,都能构成跨文化广告的鲜明个性,融合在广告创作中,选择目标国易理解的方式表现出来,往往是避免其淹没在大量广告信息中的高招(叶敏,王华莹,2005)”。中国的跨国企业在走向世界,向世界宣传自己产品的同时,也要立足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并发扬光大,因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句话在跨文化广告中同样有效。越是具有自己民族和文化色彩的广告,反而更加容易激发起国际受众的兴趣和认同。就像第3o届莫比广告节上,广州一家广告公司选送的中国广东移动通信“沟通从新开始(牵手篇)”的广告在众多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而该广告就是把世界人民共同的对和平的追求和对儿童的爱护之情与中华民族固有的崇尚和平和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完美无瑕地结合起来,以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打动了评委,获得了一致好评。同时,融合当地的文化优势对跨文化广告的设计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比如麦当劳快餐店的广告,在不同国家有不同菜单,在法国配有香槟;在英国配有威士忌;在德国有啤酒;在中国配有红茶。如此一来,麦当劳在宣传美国通俗文化的同时,结合目的国的文化优势,更容易被该国消费者接受。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中西方不同的价值观和交际观导致了中西方广告所体现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巨大差异:中国的广告主要以家本位为宣传点,宣传手法比较含蓄委婉;而西方广告的诉求点大都以个人为本,宣传手法相对大胆直白。因此本文提出跨文化广告传播应注意三个方面:适当迎合当地的价值观念;善于把握当地的思维方式;充分发挥产品输出国的文化特色,并融合目标国的文化优势。从而使跨文化广告达到它应有的宣传目的。

谈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论文

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练习。语言是传承文化的工具,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有了语言的灵动性则变得更加丰富。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在文化、习俗、思维方面都有一些不同。学生如果不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则不能够彻底的理解英语知识,同时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中西方文化差异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中西方在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使得英语和汉语在文化内涵方面也有所不同。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客观规律,不但向学生传授基本的英语知识,还要使学生了解这些知识背后所隐藏的文化,使学生的英语水平得到真正的提升。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会学习很多关于动物的词汇,但是中西方对于同一种动物会赋予不同的含义[1]。比如,对于“狗”这种动物,中国文化中一般用狗来表示贬义,如“狼心狗肺、狐朋狗友、狗仗人势”等,而在西方国家的文化中,狗在大多数时候都表示褒义,用来形容值得同情和信赖的人,如“aluckydog(幸运儿)”“helpadogoverastill(助人渡过难关)”,anolddog(老手)等。在中国文化中,“猫”代表了正义和勇敢,在很多动画片中塑造的猫的形象都很机智并且乐于助人,而在西方国家,猫则代表着愚蠢和懒惰,如“copycat(盲目的模仿者)”“assickasacat(形容某人病的很厉害)”“likeacatonhotbricks(像热锅上的蚂蚁)”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为学生渗透类似的文化差异知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所学的内容。

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在新版的教材中越来越重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编写新教材时也适当的穿插了西方的文化。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这些文化内涵挖掘出来,使学生对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有更多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交流中正确的运用这些文化知识。

比如在中国文化中,学生在称呼教师时,不论教师的性别和年龄是什么,直接用形式加上老师就可以了。而在西方文化中,学生称呼男老师要用“mr”,称呼已婚的女老师要用“mrs”,并且要加上丈夫的姓氏,称呼未婚的女老师要用“miss”,对于婚姻状况不明的女老师可以成为“ms”。教师在学生学习英语的启蒙阶段应该堂学生认识到这些文化差异,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乐趣,使学生学会用英语正确的称呼自己的老师。另外,中西方在节日方面也会有不同的习俗,在中国最主要的节日是春节,而在西方国家则比较注重圣诞节。在西方国家的节日到来时,教师可以将教室装点成节日的气氛,并且带领学生体验西方国家在过节时的风俗习惯,使学生通过切身感受来体验中西方在既然日方面的不同。同时,中西方在餐桌礼仪方面也是不同的[2]。在中国,吃饭的时候一般都有很热闹的氛围,大家在餐桌上交流谈心或者相互夹菜,中国人使用的主要餐具是筷子,菜都放在桌子中央一起分享。而在西方国家,吃饭的时候都比较安静,每个人有属于自己的实物,专心致志的用刀叉享受自己盘子中的美食。在学习与餐桌礼仪有关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西方国家用餐时的图片或者视频,并且教学生如何正确的使用刀叉,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

在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逐渐向学生渗透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比如,在涉及到打招呼用语、赞扬他人的用语、表示感谢的用语等方面的知识时,教师都要在教学中为学生做适当的拓展,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在教学之前,教师要进行认真的备课,将教材中包含的文化知识挖掘出来,并且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加深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来感受中西方文化的不同[3]。另外,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与之相关的视频或者图片,让学生在图文并茂的情境中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同时,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从而有效的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比如,在学习与颜色有关的单词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来讨论一下中西方在颜色文化方面有什么不同的认知。在学生讨论之后,教师要为学生做出总结,并且用多媒体的形式为学生直观的展示出来。如,中国人认为红色是吉祥、喜庆的象征,在节日中经常用红色的装饰品来装点节日的气氛,而在西方国家,红色则被认为是危险、战争、流血的象征。在中国文化中,白色被认为是失败、死亡以及愚蠢的象征,而在西方国家中,白色则代表诚实、纯洁和幸运。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对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会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结论:总而言之,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学生学习的英语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小学英语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中西方文化差异方面的知识的渗透,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从而使学生能够真正懂得英语,学会运用英语,促进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

掌握阅读策略体现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

考试中英语文章的特点是思路清晰,文章层次结构分明。西方文化多倾向于独立意识,文章体现了作者的独到见解,因此英语文章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作者主观意识强烈,文章的内容大多代表着作者的主观意识。所以在理解和阅读英语文章时,跟着作者的感觉走就好。

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大多英语阅读效率低,付出大量的时间,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阅读英语文章过程中,因为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对英语文章理解不到位或是误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之事时有发生。其实,英语文章的中心思想及观点是非常明确的,但因为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所以学生在确定中心思想时会比较困难,甚至误解作者的意图。而掌握了中西方文化差异且阅读量丰富的人往往可以根据一篇中等难度文章的某一段内容猜测出文章主题和段落结构,还可以通过文章中涉及的带有西方文化明显喜恶倾向的事物判断作者的态度和立场,这也是在阅读理解中快速确定中心思想的好方法。只有充分了解并掌握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才能做到无论是在自我阅读还是做阅读理解题目时,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因而大大提升阅读效率。

就像中国的成语和俗语一样,西方也有许多俚语。例如:“youarepullingmylegs。”译为“你在和我开玩笑”,“youaretheappleofmyeye。”译为“你是我的掌上明珠”。了解一定的西方俗语俚语,在阅读中会大大提升自己的理解力和阅读速度,理解文章更得心应手。在西方人眼里,狗是一种忠诚的动物,因此英语文章中带有狗的语言大多数是褒义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一点加深对文章的判断理解。另外,龙在中国虽然是吉祥的化身,在西方文化中却是一种恶魔的'象征,是凶猛的,邪恶的。在英语文化中,颜色常用来表示心情。例如:“iamfeelingblue。”意为“我心情很沮丧。”绿色常用来表示美好的和新生的事物。如“:greenhand”表示“新手”。英语的语言习惯、句子成分和汉语也是有很大不同的。在理解文章时不能只根据表面的意思,也要去理解段落表面背后的真正含义。

三、结论。

英语语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英语的教学、学习和运用中都不能忽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性。不断地阅读英语文章、培养英语逻辑思维是锻炼和提升英语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正是在阅读中,我们了解了西方的文化,对英语的理解和热爱才能提升到更高的层次。把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运用到阅读理解当中,才能更好地提升英语运用能力和实战能力,从而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的论文

在新课标环境下,小学语文教育在迎来一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较多挑战,所以合理把握机遇并有效应对挑战有着重要作用。小学语文教育的教育对象主要为小学生,而基于小学生自身特性,选择适宜的教学方面至关重要,只有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与学生沟通交流,才能确保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合作学习模式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本文主要对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建议。

新课标;小学;语文;合作学习。

随着教育事业不断进步,我国小学语文教育也有了较大进步,各类新型的教学方法也不断涌现,较好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实际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时,很多教师只是采取传统方式进行教学,不注重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没有较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致使学生难以有效融入语文学习环境中,影响学生语文的正常学习。因此,教师可依据实际教学情况对合作学习模式进行合理应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才能确保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

很多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时,虽然对合作学习模式进行了应用,但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依旧存在较多问题,难以确保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很多教师在对合作学习模式进行应用时,只是流于形式,却忽视了实践应用。一些教师对合作学习模式的认知度不高,在应用过程中存在一定偏差,只是流于形式,而没有落于实际,致使合作学习模式的作用没有被较好发挥出来[1]。有些时候课堂氛围虽然比较活跃,但是学生并没有较好融入到学习环境中,难以确保课堂教学的效果。一些语文理解能力较强、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能够很快融入到教学环境中,开展相应的合作学习,对语文基础知识进行巩固。但是一些学习成绩差、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则很难有效进行合作学习,而且学习积极性也不高,难以有效进行语文学习。在这种情况下,不仅给学生语文知识的正常学习带来不便,而且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合作学习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合作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但是很多教师依旧以自身为教学主体,过多的参与学生的合作过程,致使学生的自主意识难以得到提高,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2]。很多学生在进行合作学习时会产生一定的分歧,而且教师也不注重进行分组,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致使合作学习难以有效进行。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状态,不仅学习效率低,而且很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状态,影响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模式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语文课程内容大都较为抽象,与实际生活之间有着紧密联系,所以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更好融入进学习环境中,合作学习模式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交流,自主思考相关问题,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教学模式中大都以教师作为主体,忽视了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致使课堂氛围较为沉闷,学生的自主性难以得到有效发挥[4]。合作教学模式则较好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进行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进而确保课堂教学质量。

1、合理分组,鼓励合作。

合理分组是充分发挥合作学习模式优势的基本条件,也是确保学习质量的关键环节,所以合理分组有着重要作用。分组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互补学习,充分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由于每个学生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在进行分组时,教师须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分析,注重优势互补,考虑各学生的学习能力等情况,让各小组能处于大致相同的水平线。在进行合理分组后,教师须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多进行实践训练,通过合作解决各种语文难题,进而有效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语文知识,提高语文水平。

2、巧设内容,增强合作。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合作学习模式进行应用时,通过巧设课程内容能够更好激发学生的合作热情,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而确保教学效果。在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时,教师须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需求,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并设置相应的题目,让学生通过合作来解决各类问题。例如,在学习《火烧云》时,教师可让学生以合作形式对火烧云的形态、特点进行交流分享,之后解决课后相应的问题。然后教师再讲解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总结经验,以更好帮助学生进行语文学习。

3、明确目标,促进合作。

很多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时,只是依照教案进行操作,并没有合理设计教学目标,致使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教师须明确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意识、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教师必须明确教学目标,合理应用合作学习模式。教师需在学生间建立平等、互助的关系,设计好相应的小组学习任务以及个人学习任务,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完成各项任务,进而确保教学效果。

小学生天性爱玩,若课堂氛围过于沉闷,将会导致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难以有效进行语文学习,影响学习质量。所以教师须对实际教学情况进行合理分析,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情况选择适宜的方式进行教学。合作学习模式属于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能够对学生的合作意识进行培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准备条件,确保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4]王燕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

掌握阅读策略体现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

中西方文化差异体现在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宗教信仰等许多方面。由点及面地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英语文章。

1。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西方人讲究“个体的”“独立的”,西方的孩子往往从小就具备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思想上也较为特立独行,力求与众不同,拥有自己的风格。因此他们也更注重个人隐私,要求个人空间。中国孩子对家庭的依赖性很强,自我约束能力较差。中国人遵循古人留下来的传统美德,在孝道上的体现尤为明显,因此有鲜明的长幼秩序。而西方尊重每个独立的人,子女甚至可以直呼父母的名字,也可以像和朋友一样谈论各种话题,这一点在中国是很难做到的。

2。行为习惯的差异。

由于社会制度和经济模式的不同,以及地域性的差异,中西方的行为习惯在很多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中西方对于闲余时间的分配这一点就尤为明显。例如:西方将健身和举办聚会视为必不可少的娱乐休闲活动。在中国,我们的闲余时间更多用来探访亲友,与家人在一起享受休闲美好的时光。如果约定好拜访时间,中方习惯于提前到,认为这是一种守时和尊重的表现;西方认为提前到达会让受访者不能很好地准备,所以一般会比约定时间晚到几分钟。又如:同样是面对别人的称赞,西方人会大方地接受并表示感谢,中国人则会谦虚地进行礼貌性的回答“过奖了”。

谈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论文

本文重点阐述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的体现,解释了在英语教育中注意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必要性,以及这些差异对英语教学的影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学生学习英语有很大的帮助,能增强学习兴趣,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中西文化差异;英语学习;语言文化;跨文化交际:

英语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授语言,我们还要通过教英语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提高他们的文化品格。

1、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国人自古就比较含蓄,注重面子,说话比较委婉。而西方人思维直接,说话不拐弯抹角,直接切入主题。中国人解决问题注重平衡与和谐,注重人情关系。西方人更依赖制度与法律。思维方式的不同,使中西方人在对事物、观念上的价值取向也存在着明显差异。就时空顺序而言,西方人习惯从小处着手,从小到大;而中国人却习惯从大处着眼,从大到小。所以,中西方表示地点和时间的方式恰好相反。例如,在写地址时,中国人是写“国家——省——市——街道——区(栋)——号”,而在英国则写成“号——街——市——州——国家”。

2、语言表达的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体现。语言表达体现在交际和社会礼仪中。对于同一件事物,中西方的语言表达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比如,中国人比较注重吃饭礼仪。人们见面时总客套地问:“吃了吗?”大部分的中国人都知道具体吃没吃饭并不是很重要,只是寒暄。但如果你问英国人“吃了吗?”他首先的反应是“it’snoneofyourbusiness(关你什么事!)”难道你要请我吃饭?其实,中国人问“吃了吗”和英国人见面总谈的“今天天气不错”是一个意思。还有一个明显的例子:中国人听到别人的夸赞,为了表现出谦虚,总会说“哪里,哪里”,“不行,不行”,这在西方会让西方人觉得莫名其妙,反而不知道怎么来夸赞对方,以为是自己说错话了,搞得特别尴尬。遇到别人的赞美,他们会欣然地接受你的夸赞并说“thankyou”。表示由衷的感谢。

3、宗教信仰的差异。

西方人信奉最多的是基督教,认为一切都是上帝创造的,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上帝安排的。“god(上帝)”这个概念,是西方人信仰基督教心中所存在的。因此,在口语交际中。西方人经常会说“ohmygod”“maygodblessyou”,听到西方人这样的口语就不足为怪了。在中国,信奉最多的是佛教,人们嘴里总念的是“菩萨”或者“老天爷”。再如,汉语和英语中都有“龙”,在英语中叫“dragon”。在我国古代,皇帝自喻为“龙”,穿“龙袍”,是最高贵的象征。人们总说“龙凤呈祥”。到现在中国人说自己是“龙的传人”。

在中国,龙是最至高无上的象征;但是在西方国家,“dragon”的象征意义为“魔鬼、凶残”等。中西方文化中不同的宗教信仰影响着各自的语言文化,只有深刻地了解中西方文化个性的差异,理解各自语言中的文化内涵,才能在交流中真正理解对方的'语言,才不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和尴尬,才能顺利地沟通和交流,使英语学习真正起到文化交流的作用。

4、历史、地理、科技水平、政治制度的差异。

美国的历史才几百年,中国则是几千年,中国人的历史积淀就厚重得多。西方人认为”everyoneisbornequal”,中国人则多年信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几百年前,中国科技领先世界,而近一二百年西方领先世界。中国人口十三亿,美国才三亿,英国才六千万。几十年前中国是穷国的象征,现在中国有充足的资金到世界各地投资。六十年前,中国没多少人学习英语,如今在青少年中几乎普及了简单英语,相当一部分具有了很高的交际水平。

在我国长期的英语教学之中,大多数教师和学生都习惯地认为,我们只要掌握了基本的语法一定量的词汇,语音语调知识,就等于掌握了英语。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往往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视了文化背景知识对语言的重要作用,培养出来的学生尽管掌握的词汇量很大,语法知识也很好,但却缺乏在不同的场合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不了解中西文化间的差异,只把单词的意思生搬硬套,是无法真正掌握英语,达到文化交流目的。

1、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中西文化的种种差异,在给英语学习带来了诸多障碍的同时也正是由于这些不一样,激发出学习者的学习兴趣,面对与自己国家不一样的文化时,就会产生一种好奇心与渴望,会产生主动探索和求知的欲望。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大部分学生对它的学习基本上是停留在背单词、学语法、背课文的基础上,认为学习英语是非常枯燥的一件事。但是如果在英语学习过程不断的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所在,会对英语学习者而言,产生一种新奇感,从而促进英语学习。

2、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交流,而在交流的过程中就必然要涉及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如果不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交流过程中,无意识地使用本民族的文化准则,语言规则来判断和解释,有可能会产生障碍,误解,甚至会导致跨文化交流的失败。因此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对于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高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例如,中国人的个人隐私与保护稳私的意识较弱,而西方人却极为重视个人隐私,中国人见面喜欢问的年龄,收入,婚姻家庭状况等问题,这在西方人看来是让人极其恼火的事情,认为这是侵犯他们的隐私。

3、促进英语课堂教学:

在英语课堂上导入文化背景已经成为学习外语的一个重要举措。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语言基础知识,而且还应当加强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克服母语的干扰,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达到英语教学之目的,而且又有助于学生汇集东、西方文化为一体,提高文化修养。英语的社会交际功能就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如果我们的学生,既懂东方,又懂西方;既会英语,又会中文,也许我们会培养出一些像鲁迅、胡适、巴金那样中西皆通的大家来。

总之,在英语学习中了解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对于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促进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及促进英语课堂教学都有着重大意义。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提高学生对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背景,社会知识的了解,才能真正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达到学好英语和提高全面素养的目的。

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的论文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班孩子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结合实际情况,我通过简单问答的方式让学生参与课堂,让学生接受新的知识。但如何让全班的学生的思维都跟上老师,这是一个难题。教师提出问题时,有些学生会立即举手,但有些学生就不举手,也不去回答;如果回答的人太少,老师不得不再停下进度再讲一遍。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提高学习积极性,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就显得十分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都强调要让学生自主学习,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几乎所有的教学过程都发生在班级里的所有学生之间以及教师和学生之间,因此课堂中采用合作学习刻不容缓。

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形式的一种教学活动,它要求教师和学生都应该保持互动,向着某个特定的目标而共同努力。合作学习不以个人成绩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而是以各个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与奖励的标准。这种机制把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从而促进小组内部的合作,使学生在各自小组中尽其所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从国内外合作学习的理论和实践来看,我把合作学习活动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一)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提到合作学习,首先是学生之间的合作。我把班上61个学生分为四人一组共15组,让这四个学生得到的奖励和惩罚都一样,让他们的想法融到一起。提问后每组学生都积极回答,每个人都能参与,缩短了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提问时间,但效果得到大大的提高。所以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学习就是学生被分为各个小组,互相学习与交流,每组学生通常从事于各种需要合作和互助的学习活动,为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学生们通过共同活动,以最大限度地促进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

(二)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只要教师加入学生的学习,学生的积极性就会提高很多。因此我有时候也选择师生合作。教师与学生一起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以互相尊重为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不给学生打坏分数,不向家长告学生的状,不在课堂上指责学生。做到这些就能很好地促进师生的关系,能让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后学生也会很乐意与教师分享自己的快乐。

(三)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学习。

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采用各种合作学习方法来提高上课质量,在课后教师也互相交流来交换意见。不同的教师,其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想道德、思维方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即使是教授同一门课程的教师在许多方面也存在着差异。通过教师与教师之间就所教授内容的互动,教师们可以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在思维和各个方面进行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想法与火花。(四)其他合作学习除了以上所讲的合作学习的种类,还有许多不同的合作学习。如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合作学习,社会与学校、家庭的合作学习,等等。这些合作学习都能够使我们的教学过程得到最好的发挥,并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开展合作学习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不同的合作学习能让教师得到不同的效果,选择每一种合作学习都能让学生们很好地融入学习。

在提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我们应该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从这个意义出发,我们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合内容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开展活动。但这还只是能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针对上述问题,要想切实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策略调控:

(一)合理分组。

这是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合作学习方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把学生们分成各个小组,能够让学生们发挥更好的能动性与积极性。我以前后桌四人为一小组,将全班分为15个小组,小组内设小组长一人。小组长的主要任务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全体人员一起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开展讨论,完成小组学习任务。其他三名同学则同为合作者,相互帮助,共同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一段时间后,也可以更换小组长,让其他学生也学习怎样承担组长的责任。其次要布置难易适当的任务,太容易或太难都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最后是做好活动的讨论工作,小组讨论能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有更多交往、互动的机会。为使分组不至于长期不变,使同学有和不同同学合作的机会,且不至于每次都是不同的人在一组,我会注意设计调整位置的方法,就是有时调整竖排,有时调整横排,保证每组在位置调整后有两人是没变的。

(二)班级建立一个学习站或摘抄本。

由于条件的限制,我不能在班里建立一个网络学习站,但我让班里所有学生都准备了一本摘抄本,学生们可以随时在上面摘录一些东西。可以是一个有趣的句子,可以是一首优美的小诗,也可以是一些店铺招牌上的词语等。我会每星期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们互相传阅摘抄本,看看其他同学的有趣摘抄,互相学习,互相提高,并进行组际之间的评比,以此相互促进。

(三)教师与学生间互相合作。

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不一定是绝对的,教师不应该只是一味地教授学生知识,也可以从学生中学习到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比如奇异的想象力、纯真的童心以及一些小孩子所特有的想法,等等。而学生不仅仅从教师那学习到知识,也可以学习怎样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教师与学生是一个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整体。

对于教师来说,合作学习极大地增强了其促进学生学习的决心与信心,也更加自信有能力去辅助学生的学习,同时也提高了自己分析和反思的能力,能够更准确地分析学生的问题,从而制定更加科学的教学策略。同时,合作学习让教师们取长补短地分享教学经验,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当然,学生是开展合作学习的最大受益者。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为全体学生,尤其是为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合作学习能让学生们学会如何谦让,如何分工合作,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学习尊重他人、共同进步,培养集体意识。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思考,培养了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对于学校及家长来说,合作学习也是非常有益的。学生与教师是学校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学校拥有善于合作的学生及教师,则在相当程度上有一个良好的发展。而家长们也可以在学生与教师的合作学习中学到属于自己的教育方法。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说建立起了学习小组,在课堂上进行了几次小组讨论学生就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当我们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使合作学习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时,它所起的作用就会充分地显现出来。还应指出,强调合作学习并不意味着削弱学生的自主学习,事实上,合作学习的一个基本点就是强调个体责任,其出发点乃是强调在各种形式教学活动的互配实施中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意识到合作学习的优越性和有利性。在平常的学习中应该注意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及方法,在学习他人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创新,对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要做最为细致的组织工作,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必要的指导,对小组之间的活动情况组织有效的讨论与交流,以此来提高小组活动的效率。总之,我们要将合作学习和掌握学习结合起来使用,使其产生更大的影响与作用。

形成性评价在初中英语课堂管理中的应用论文形成性评价在初中英语阅读中的应用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综合语言应用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的`.因此,作为教师,注重过程评价,完善评价体系,实行“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在评价中体现激励功能,让学生成为各类评价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合作者,将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各种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课堂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激励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和进步,将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有助于学生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

作者:张帆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2206刊名:中国电力教育英文刊名:chinaelectricpowereducation年,卷(期):2007“”(10)分类号:h3关键词:形成性评价自评互评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的论文

小学语文课堂小组合作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方式,也是组织学生参与学习的教学手段。围绕小学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低效现象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小学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通过组员讨论,相互启发,优势互补得出正确答案,有助于小学生加强解题能力。但是在课堂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发现存在以下几点低效现象。

1.课堂出现冷场现象,学生合作不主动。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经常会遇到一种尴尬情况。正常情况下,教师分配完组别,布置合作学习任务后,小组成员会聚集到一起,然后展开激烈的讨论,得出一个正确答案。但事实上,有的小学语文组接到合作学习任务后,一些组员会简单说几句应付了事,一些组员依然默不作声地看书,甚至还有一些组员漠不关心地做与合作学习事项无关的事,同学之间互不商量,这种学生无交流,不参与的小学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使合作流于形式,对学习语文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

2.学生层次不同,学习合作参与度不均衡。

笔者通过教学观察与事实调查发现,小学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不但给小学生增加了课堂参与机会,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性,也实现了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上的真正主人的目的。但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除了经常会遇到小组合作学生不积极,课堂冷场的现象,还发现一个规律———学习困难的学生与学习优秀的学生比较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参与度,后者是前者的2倍,严重的比例失衡。

3.分组活动时间有限,学生合作不充分。

小学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是有些教师把这种学习模式变成了教学任务。语文教师在布置合作学习任务时,有的小组参与合作学习没多久就率先完成,可有的小组讨论才刚刚进入状态,教师为了进行下一个教学环节,就立刻让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结果,从而忽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本质。

4.教师角色定位不明确,扼杀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明确,扼杀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导致学习低效的原因。语文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应该是引导者,把控制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讨论中发散思维,展示自我,而不是充当主导者,全程按照自己的思维进行分组合作学习,缺乏学生能力发挥的语文课堂小组合作不是一个成功的学习方式。

1.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当面对语文小组学习课堂出现学生合作不主动、冷场的问题时,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和学生多一些交流,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下课后,让学生之间多一些互动,培养同学之间团结互助的意识。

2.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教学实践证明,课堂讨论是小学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核心,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是保障小组合作的前提,是培养学生思维辩论能力和组织学生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促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但是,小学语文课堂小组合作讨论也有一定的弱点,教师在讲台上感觉学生讨论得热火朝天,却不能保证每一个小组成员都参与其中,因为一些思想游离的学生也隐藏于小组里,所以教师必须重视课堂讨论的有效性。小学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该针对学生学习层次,组织学生有效地进行讨论,使学习合作参与度达到均衡,保证每一名小组成员的思维能力都处于最佳状态。

3.保证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时间充足。

目前,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是语文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同时也被小学生列为喜爱的学习方式之一。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是为了小组成员能够在课堂讨论时,知无不言,直抒胸臆,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不能为了完成教学内容而组织,更不能因为课堂时间有限减少合作学习的时间。所以,我们实施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杜绝形式主义教学,保证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时间充足。

4.明确教师定位,尊重学生的思维能力。

传统教学的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教师负责讲课,学生只负责听课,但在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师是指引者,给予小学生最大的发挥空间,注重小组合作学习效率,从而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率。总而言之,解决小学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低效问题势在必行,因为小组合作是有利于维持同学之间的友谊,也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综合能力。

[1]张鑫.基于小学生语文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现状的对策研究[j].读与写,2015.

[2]王国安.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误区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5.

[3]张芸华.小学语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低效现象的分析及解决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2015.

谈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论文【】

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

(1)个人隐私。对隐私的认识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个具体表现。西方社会中,公民个人的隐私不愿被人公开和干预,如年龄、收入、婚姻等,这些在英语的日常交流中很少涉及。我国的社会文化是关怀式的,彼此关心和互相帮助是一种美德,与别人分享生活琐事和讨论工作也是一种友善的行为。

(2)感情表达。社会文化的形成受到当地民族、风俗、礼仪和交流方式的影响,表现出不尽相同的特点。在表达感情方面,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也很明显。西方人坦诚直率,中国人谦虚谨慎。中国人认为与人交往要谨言慎行、谦虚礼貌,交流过程中会注重委婉和含蓄。比如当别人对自己表示感谢或赞扬时,我们一般会说“不客气”“没事”等,这是谦虚谨慎的表现。但在西方文化中,谦虚的表达会引起对方的误解。比如在英语交流中,如果对方说“你的英语很流利”,按照中国文化的理解会回答“我讲得非常一般”,如果对方是西方人会认为这种回答是对他判断力的质疑。

(3)交流称呼。在人际交往中,中国人对他人的称呼会根据两人之间的关系来确定,比如对家人不会直呼其名,工作中的交流会使用“姓+职务”的方式来突出对方的社会地位,表达尊敬之情等。但在西方文化中,较为熟悉的人彼此之间的称呼一般使用对方的名字,在正式场合或书面则使用对方的“mr/mrs+头衔的方式”。

2、造成文化冲突现象的原因探究。中西方不同的社会形态、思想意识、历史背景都是造成文化差异的原因。要想在英语教学中深入理解西方文化的冲击并加以调节,就必须认识到文化冲突现象产生的原因。

(1)思维方式的差异。思维方式的差异是中西方文化冲突的主要成因。西方文化对逻辑思维较为认可,习惯用理性的思维来分析和处理事务;中国文化讲究中庸之道,思维方式更倾向于感性,交流过程中要考虑对方的立场。思维方式不同就会导致为人处世方式的不同,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注意思维方式的转变,防止出现“中国式英语”。比如要表达“好好学習,天天向上”不应使用“goodgoodstudy,daydayup”,而是“studyhardandmakeprogresseveryday”。

(2)社会行为规范的差异。社会制度、法律、民族、宗教等社会行为规范都会造成文化的差异。中西方的社会制度不同,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也不同,因此会产生较大的文化差异。比如在中国轻拍儿童头部是一种表示友好的行为,但在西方社会这是对儿童的不尊重,会引起对方父母或其他家人的愤怒。在西方,人们的家庭观念不强,就算是父母与子女之间也要给对方留有一定独立的空间,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也是相对自由和宽松的,亲属之间的交往也较少;但在中国,亲戚之间的交往频率和亲疏远近直接挂钩,社会提倡大家庭之间的互敬互爱和彼此依靠。这些都是由于社会行为规范而造成的文化差异。

(3)价值取向的差异。西方文化的价值取向是私有制,保护公民个人的利益,提倡个人的价值。西方文化认为社会的生产力和人的生活水平都取决于个体的能力,有个人才有社会整体,个人高于社会整体。中国文化恰恰相反,更加注重社会的整体进步,强调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认为个人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价值取向的差异会导致文化冲突的出现,中国文化认为个体应该谦虚谨慎、随遇而安,否则会被“枪打出头鸟”,正所谓“行高于众,人必非之”,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和谐思想;但在西方文化中,“随遇而安”被认为是缺乏进取精神的表现,代表着懒惰与无能,人本位思想根深蒂固。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就会导致教育形式的差异。中西方教育在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材编写和培养目标等多个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首先是班级容量的设定,国内常见班级容量是50-60人,欧美学校普遍采取20人左右的小班上课,这两种班额的课堂活跃度是完全不同的。其次,中国教育的课堂氛围相对固化,以教学为中心,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要形式;西方教育的课堂氛围较为随意,教师讲授环节的时间较短,一节课的主旨内容讲完后,学生会进行集中讨论,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探索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导向,因材施教的启发式教学模式。

中外学者对大学教育的组织和方法都有各自的见解,也在不断交流中取长补短。西方教育学认为,大学阶段的学习就是一群年轻人在一起发挥创造力和产生能够使他们终身受益的智慧的过程。他们认为,大学教育工作者应该为年轻人创造一种更加高效的激发智慧和创造力的环境。中国的大学教学工作与西方差异较大,沿袭着以传播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做好笔记写好作业,考试取得好成绩,毕业取得文凭找工作或升学。这是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的一般模式。中西方的大学教育模式差异是在文化背景、社会制度以及社会生产力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而形成的。中国的大学生理论知识扎实,但缺乏创造力和创新意识;西方的大学生追求创造力,但同时也普遍存在自由散漫地问题。在英语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中西方文化和教育模式的差异,不能照搬西方的教育模式,也不能无视西方文化的差异,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英语能力提升为教学目标,消除西方文化的冲击并加以调试,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英语教学中消除中西文化差异,关键是要帮助学生加深对文化差异的认识,明确西方文化的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生活习惯等,然后换位思考,从而利用英语传递信息,这样才能将语言工具运用得更加得当。

1、结合教材内容在教学中渗透西方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史。历史是文化传承的载体,通过了解西方社会的历史可以有效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学生对一些历史事件的了解,可以有效避免文化误解和偏见。比如在学习西方节日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拓展一些节日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故事或神话故事,包括圣诞节与基督教的关系,圣经中记载的宗教故事等。学生在了解圣经后,对一些文章中出现的单词就会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如jesus(耶稣,圣经人物)、christ(基督,圣经人物)、chirsmas(庆祝耶稣的降生日,罗马神话)、thanksgivingday(感恩节,五月花号船的故事)等。这些根据历史事件而形成的节日,都是西方文化传承的代表。了解这些故事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对比我国春节的一些民间习俗(贴春联、放鞭炮、守岁、年夜饭等)的由来和发展过程。中西方文化虽然有差异,但人们在节日中的情感是相通的,中国人过春节是为了辞旧迎新,代表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西方人过圣诞节和感恩节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从表达心情的词汇就可以看出,如“fullofjoy”“andgaiety”“loveandlaughter”等。学生认识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并加以调试后,教材中这些词汇和语句就很容易理解了。

2、鼓励学生提高知识储备。教师要鼓励学生阅读课外读物、观看影视作品、利用网络获取相关资料等,以求达到加深对西方文化认识的目标。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在课前和课后安排课外读物和科普资料给学生阅读,如外文小说、诗词、散文、电影、歌剧等。这些课外资料形象生动,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帮助学生去了解西方社会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社会制度和生活习惯,这些都是有效消除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手段。比如著名的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有很多有关颜色的衍生词汇用法都是作者独创的,如inthered(负债)、whitelie(善意的谎言)等。这些词汇都是莎士比亚本人独创的,如果不了解他的作品和历史背景,是无法理解这些衍生词的使用方法的。在中国文化中,也有一些词汇是在某个历史时期或影视作品中出现后才形成的,如小强(蟑螂)、学霸(学习成绩好的人)等。这些课外读物和媒体作品都可以帮助學生了解西方文化,加深对英语发展历史背景的认识。另外,英语本身也在不断发展,特别是在报刊、电视、网络中会不断派生出新的词汇,如walkonair(非常高兴)、ontheball(勤奋)等,这些也需要学生在不断接触外文资料的过程中去掌握。

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的论文

互动模式是最新课程标准和教学改革理念的具体要求,结合新的教学目标,只有不断优化教学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才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但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是课堂教学模式问题,传统教学过程往往不重视互动模式的作用,教学效果低下,不可避免。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一系列互动模式的改革和演变,不仅能够适应小学语文新课改的要求,同时还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现阶段,由于教学资源分布的极不均匀和严重短缺,大多数学校存在班级人数众多的现象。由于班级人数较多,整个教学空间就较为狭小、封闭,从而导致先进的教学理念实践难度大。合作学习,一定程度上需要学生有一定自觉性,同时也需要教师能够对班级教学有较强的把控能力。而班级人数过多,在分组方面也存在一定困难,而组内人数也较多,合作学习开展难度大,问题较多。而如何在这一形势下,选择适合我国教学活动开展的合作学习模式就显得较为重要。

合作学习的语文教学,在课堂教学上要采取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多边互动教学模式。然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未能对合作学习和互动模式有准确的认识和了解,由于误解了合作学习、生生互动的具体要求,就使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过分夸大了学生的作用,而不能正确认识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指导地位。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小学生由于年龄和自律性的不足,如果整个合作教学完全放手,就容易导致课堂混乱,且不利于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另一方面是具体的指导缺乏一定依据,由于受到师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认识问题的程度不同,往往导致评价标准不一。评判依据的不明晰将不利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有效开展。

在新的课程改革标准下,对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合作学习方法。而针对这一新的教学理念,如何有效利用成为教学理念有效推行的核心和关键。事实上,由于缺乏有效理解,在新的教学方法利用上,往往出现过多依赖和基本不用两种使用情况。但合作学习方法也并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科学定理,其实现和发挥有自身基础和条件。首先实施合作学习对班级人数有一定要求,当人数超过一定数量时,合作学习方法使用就会效率低下,且并不能改善教学效果。其次,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使用合作学习方式。当教学内容较为简单时,就不需要进行小组合作。只有遇到具有一定难度、有探索性的复杂题目时,才适合使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最后,合作学习对参与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较高,同时也对组内成员的搭配情况有一定要求,并非所有小学生都适合使用合作学习。在教学检验中,不难发现,合作学习方法也有自身缺点和不足。因此,需要我们针对教学具体情况,对合作方法进行有效补充,确保使用最新教学方法指导教学活动开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们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重视情感投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使用鼓励、表扬等一系列方法对学生进行“鼓励教学”。不仅要有效消除学生对学习的恐惧,还要增强学生对学习的信心和热爱。教师要在教学开展过程中,做好关怀,及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师生充分互动,拉近师生感情。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也实现了“教学相长”这一目的。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启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想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有效启迪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需要结合现代教学理念和教学工具,实现更好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状况和能力结构,提出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问题。开展多样化、个性化的合作式学习模式。通过各种小组的搭配组合,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和交流,从而提升学习质量。在这一过程中,则是充分发挥了学生主导地位的过程。

要想高效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离不开学生、家长、教师的支持,三者缺一不可。很多学生并没有认识到新的教学模式的作用和意义,从而对合作学习和互动教学的执行力差。要想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教师的解释和讲解往往能够对学生产生直接引导作用。家庭也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另一重要场所,家长要充分发挥自身补充作用,积极与孩子沟通,熟悉和了解学习情况,及时做好教学反馈。通过教师、学生、家长的多方参与,最终形成完整、高效的教学体系。

合作学习是一种新颖的、先进的教学方式,想要将这一教学模式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就需要教师对合作学习有认识、有了解、能接受,并且积极应用所学知识和理论进行教学。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合作学习课堂中的引导者、参与者,对整个课堂有极大把控能力。教师应该有效了解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需要,从学生的实际特点来完善教学。这就证明,教师不再是传统的知识灌输者,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效提高理论水平,还要将实际理论操作与变化发展的教学实际紧密结合,对自己的合作教学时常反思。只有这样,合作学习才有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当今课程改革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在不断教学过程中,日益彰显出先进性与积极性。团队教学对学生成长和进步更有积极意义,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养成团结互助意识。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引导地位,学生应该发挥自身主导地位,通过合理、高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模式,从而有效改善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的应用论文情境教学在初中英语阅读课中的应用

摘要:情境教学是一种符合实践特点的、提高教学效益的教学方式,在基础会计的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的方法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为此,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来谈谈在基础会计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的理论依据及情境教学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情境教学;基础会计;理论依据;应用策略。

基础会计是学生在上大学以后第一次接触的一门涉及专业知识的学科,为了更好地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笔者认为应采用情境教学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其理论依据有以下几点:

1.思维科学相似原理。

情境教学的理论基础就是相似性,思维科学的相似性原理反映了事物之间的统一性。在教学中,我们所选用的形象应该符合实际情况,还应该和教学内容相似,因为形象才是情境教学中的主体,只有我们选择的形象比较真实才能激发学生的迁移能力,才能使学生将平时所见内容运用于实际的学习中。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相似性思维,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灵感。2.情知对称原理情知对称原理是情境教学的心理依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有把情知对称原理有效地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学生是学习主人的这一教学理念。作为执教者,我们要将认知和情境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样在教学中二者才能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达到相得益彰的良好教学效果。

3.直观教学原理。

“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这句话是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的,他从教学实践出发得出了符合人类学习规律的结论。直观教学就是把生活中常见的直观形象运用于教学中,把抽象的事物通过直观情境形象地展示出来。这样的直观情境教学方式可以把复杂的知识变得简单,从而降低基础会计学习的难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寓教于乐原理。

情境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寓教于乐,寓教于乐的原理运用于基础会计教学中既符合学科的特点,又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寓教于乐的学习理论把学习变成一种“境界”,这个“境界”就是乐学情境。在这个情境中学生既接近实际生活,又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要在寓教于乐思想的指引下恰当实施情境教学。

1.创设生活情境。

会计专业是一门贴近生活且具有实践性与操作性的学科,会计专业开设的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出更专业的人才。所以,在基础会计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科的特点创设符合实际生活的情境,即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为了让学生感受会计工作的原则性,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谈谈的危害”,当学生讨论完以后,我们再播放相应的教学视频,观看以后应得到的法律制裁,这样让学生从实践案例中学习会计人应有的职业操守,为学生以后从事会计行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会计的实用性,教师还可以找一些企业中常用的凭证、账簿、报表等给学生进行展示,讲解会计核算的组织形式。总之,在设计生活情境的时候,我们要根据基础会计的特点和学生认知的特点去设计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益。

2.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是教学的核心,问题是一堂课中的主线,为了更好地促进基础会计的教学,我们教师应该善于创设问题情境。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教师要努力组织学生去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中快速成长,从而培养学生的基本业务。在新授课时,学生对基础会计还是不太了解,我们的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去讨论分析。比如,当学生学习完填制会计凭证时,我们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如何设置会计账簿才能满足企业对外编制会计报表的需求呢?当问题提出以后,学生才能在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激发自己的思辨潜力,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所以说,恰当的问题情境才是驱使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原动力,才是促使学生快速成长的“催化剂”。

3.创设虚拟情境。

对于刚接触基础会计的学生来说,去企业进行真实的实践是不太可能的,但是我们也应该为其提供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基础会计在生活中的作用与实践效果,因此,在课堂上,我们要为学生创设一种虚拟的情境,让学生在仿真情境中学习和进步。在创设虚拟的教学情境时,我们要注意,这样的情境必须是源于生活的,且有益于学生学习的,不能是自己杜撰的假情境。比如,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财务主管、经办人、客户等,让他们在虚拟的情境中体会会计工作的操作流程和各个人员的具体职责,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会计知识,才能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成为一个有实践经验的会计专业人员。

作者:刘君单位:东北电力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周美容.浅谈基础会计情境教学法[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8(01).

浅谈合作学习模式在高职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教育部教育司2000年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指出,高职英语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从而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和英语学习热情的高涨,几乎所有高职院校都开设了英语课程。但是,在人才培养模式、英语教学方法、课堂师生定位等多个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

“教”与“学”是教学活动中不可分离的一个整体,“教”是学的前提,“学”是“教”的结果。长期以来,在我国传统英语教学模式里,这是两个单独的体系,“教”以教师为主体,重点是传输过程;“学”以学生为中心,重点在学习结果。虽然英语教学改革口号喊了很多年,然而在当下,很多高职英语教师依然墨守着“教”与“学”分离的教学方式,虽然达到了一定的效果,离优质教育却还远远不够。目前,高职英语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使学生成为语言学习的积极参与者

传统高职英语课堂上,教师依然以“填鸭式”教学开展课堂工作,学生习惯被动接受信息和知识,在课堂上进行英语交流和实战的机会非常有限;而且,大多高职英语课堂都是合堂班,学生人数少则五六十人,多则上百人,导致学生语言训练机会严重不平等。英语基础较好、积极活跃的学生往往是语言训练的主要参与者,而那些成绩不佳、胆怯内向的学生则缺乏得到表现和认可机会,这种现象不仅打击了学生学习热情,更加重了他们对英语的厌学情绪,造成恶性循环。

(二)高职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一方面,和本科院校相比,由于高职院校整体资质水平较差,优秀的英语教师不愿来校工作。另一方面,原有的高职英语执教教师教学理念陈旧落后,教学方式上仍然以教师为中心,偏离了培养学生个人发展的轨道。多年来,高职院校注重专业技术教师的培训与提升,而英语往往被不少院校列为边缘学科,英语教师缺乏专业发展机会,自身增值活不断减少,导致他们知识库常年没有更新,思维陈旧,缺乏创新的教学理念,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师生配合不佳,很难达到教学预期效果。

(三)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现状不容乐观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教学模式,目前被世界上许多国家所采用,它富有创意且实效显著,经常被人们誉为近几十年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美国学者斯莱文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课堂教学技术。在合作学习环境下,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学习活动,对自己和组内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任,并通过小组成绩获得奖励或认可。约翰逊兄弟(johnson&johnson)认为合作学习必须具备五要素,即积极互赖、面对面的促进互动、个人责任、人际和小组技能、小组反思。

综合斯莱文和约翰逊兄弟的观点,我们可以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结构化、系统化的教学模式,通常由2—6名能力各异的学生组成一组,通过合作和互助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共同完成小组任务,在促进小组组员个体学习水平的基础上,提高所有成员的整体成绩,并获取小组奖励。

合作学习的方法有很多种,已经被研究证实对教学质量起到促进作用的就有几十多种。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比较常用的有小组成就区分法(stad):教师根据学生成绩、个人特长、认知风格等进行异质分组,最后以小组的测试成绩对学生进行有区别的奖励;小组游戏竞赛法(tgt):不同小组水平相近的人进行比赛,从中加入一些趣味元素,通过小组竞赛名次获取小组成绩。

(一)合作学习模式的优势

1.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知识,提高学业成绩

在合作学习模式下,教师讲解新知识后,学生通过和组员的交流讨论,梳理知识、吸收难点、重点,达到知识的巩固和内化。并且,合作学习要求所有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学困生在学业成绩较好同伴的辅导下能重拾英语学习信心;学业成绩较好的学生通过辅导同伴不断复习和检验自身知识,获得进一步提升。

2.合作学习是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

合作学习分组原则为异质分组,主要依据学生的学业成绩、特长、认知风格等因素进行分组,不仅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发挥,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此外,积极互赖、个人责任两大基本因素也促使小组中每一个学生都应有表现的机会,从中可以发展自我,提高自我。

3.合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社交技能的形成

在传统高职英语课堂上,学生社交技能的培养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他们大部分学习时间处于被动的理论输入状态,以致有些学生毕业后高分低能,无法适应社会。将合作学习应用到英语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机会大幅增加;在与同伴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时,既锻炼了学生的交际、合作技能,又减少了对老师的依赖,形成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和自主能力,为他们将来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高职学生英语阅读合作学习模式的特征

高职学生英语阅读合作学习模式的开展是建立在任务驱动模式的基础上的。所有学校的教学工作都是依据一定教学目的而展开,没有教学目的,教师__没有明确的教学方向,不知道通过什么形式教,依据什么材料教。教书育人是教学工作的整体要求,但具体来说,教师也不能单纯为了一个广泛的目标而开展教学活动。例如教语文,就是使学生在掌握读书认字的基础上,学会交流沟通,学会写作,学会阅读和理解。为数学而教,就是教学生掌握基础算数,知道数量单位的换算知道加减乘除等等。而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的任务更艰巨,不仅仅要掌握基础性的英语语法、词汇等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掌握知识的运用。在每堂课上,教师和学生都有具体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他们应朝着同一个目标前进。但是在传统的教学中,分离了教师和学生的目标,教师为主体负责教,学生为客体负责听。合作学习模式下的英语阅读课堂转变了这种现象,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牵引作用,给学生适度适时指导,带动学生自己去实践。在一篇文章里,教师讲解完重点内容,学生合作理解篇章,促进新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脱离了教师单一读译组合“说课”模式。

在合作学习模式下,高职英语阅读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任务为主导、合作为主线”的一个过程。它为师生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教学目标,学生和教师的活动以小组任务为目标,而小组任务就涵盖着课堂教学任务。

(三)合作学习模式在高职英语阅读课上的实施

1.合作学习实施之前,需要一个准备阶段,除准备授课内容外,教师在开展合作学习前要组建小组、分配组员和小组角色。

结合课堂行为观察法和测试法,深入了解学生学业水平,认知风格、个人性格特长等,确保小组组建的合理性和公平性。课堂最能直接反映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倾向,在课堂上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语言学习方式,了解学生认知风格;设计一套难易程度适宜、能体现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试题,对学生进行一次摸底考试,掌握学生英语水平,发现不足之处,作为小组组建参考。

组建小组,分配角色。建议每4-6人为一组,除学生学业成绩之外,分组前还需了解学生性格、个人特长、认知风格甚至社会背景,依据异质分组的原则将所有学生分派到不同小组,每组指定一名小组长,负责小组秩序和小组活动分工等,在此基础上,明确小组合作的原则、要求、合作方法等。

2.基于合作模式下的学生英语阅读技能的训练

英语阅读能力是学生一项重要的语言输入技能,它是学生输出技能提高的保障。笔者在英语阅读课堂上采取“指导式的阅读模式”进行教学,通过对文章集中讲解分析,使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掌握重点语言知识,并能运用于课外阅读。其基本模式为“谈话导入、激发兴趣———整体把握、理解内容———合作交流———阅读理解测试”。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体验、交流和合作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其潜能。

首先,针对text a,集中学生讲授文章内容,将词汇、句式、语法、课文结构作为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语篇大意,补充涉及文章话题的跨文化知识。然后指定合作学习内容,要求组员相互协作,在规定的时间内掌握课文里出现的重难点。通过小组游戏竞赛法下的轮流抽题和抢答题来考察学生知识掌握程度:轮流抽题要求所有学生参与,根据小组组员数目确定轮次,每轮竞赛都由每组不同代表参赛,但教师必须保证每轮小组代表能力相当,保证公平性。抢答环节中学生答对题小组和个人均得分,答错都扣分,其他组可以继续抢答,回答正确小组和个人均加分。学生竞赛结束,根据记分表给予表现最佳的学生和小组加分奖励。

其次,将学生小组成就区分法运用到text b中,授课前准备好作业单,教师不集中讲解文章,在合作学习前交代背景知识和课文主题,明确小组学习任务即可。要求学生合作学习课文,掌握文中重难点。然后通过小组成就区分法进行考核,完成阅读理解作业,答对题小组和个人代表均加分,答错小组个人均扣分。在这项训练中,只有通过组内所有成员齐心协力才能为小组和个人争得成绩和荣誉。

3.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讨论和反馈

合作学习结束之前,在课堂上展开师生总结讨论。教师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小组异质程度、小组合作技能、小组优缺点给与评价反馈,指出不足,调整弊病;学生组内进行合作行为、学习策略、责任分配合理性检查,反思错误,调整学习方法。同时,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学生对合作学习模式的认可度和接受能力,为后期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奠定基础。

合作学习模式探索了新的英语教学模式,它提倡学生在小组里完成学习任务,将“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变为“教师引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改变了高职英语阅读课的组织形式,帮助解决高职英语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在英语阅读课堂上开展合作学习,提高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为学生英语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并提高学生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进而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