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飘香的端午节(模板18篇)

时间:2023-12-04 08:26:23 作者:文轩

优秀作文在表达上恰如其分,用词精准且富有想象力,给人以美的享受。通过阅读这些优秀作文,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语文素养,进一步提高写作水平。

艾叶飘香的端午节作文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

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在我国古代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像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

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后栽种艾草,求吉祥的习俗。台湾民间也有在端午时贴“午时联”,它的作用和灵符一样,有些午时联上有下列的句子“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榕枝在民间的意义可使身体矫健“插榕较勇龙,插艾较勇健”。也有地方习俗是挂石榴、胡蒜或山丹,胡蒜除邪治虫毒;山丹方剂治癫狂,榴花悬门避黄巢,石榴花正是这个季节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石榴皮为一常见的中药。

悬艾草: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可见,古人插艾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民族共同的习俗。

飘香的端午节作文

端午节到了,新鲜的芦苇叶,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洁白的糯米浸泡在清水里,晶莹剔透;红枣、葡萄干以及腌制好的五花肉都显得那么诱人。(开篇点题)。

妈妈用灵巧的双手左折右叠,再用绳子层层缠绕,很快一个个精致的粽子便包好了……(观察细致,描写具体)不一会儿,满屋飘香,真叫人馋得直流口水!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粽子就往嘴里塞,爷爷看着我被烫得龇牙咧嘴的样子,乐呵呵地笑了。

“奕奕,别光忙着吃,知道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吗?”“纪念屈原呀!”我说。“他是位爱国诗人,当秦军攻破楚国国都时,屈原非常失望,投江而死……”爷爷带着我穿越时光隧道,来到烽烟四起的楚国,我仿佛听到当地人们沿江寻找屈原的哀嚎声,似乎看到人们把自己省下来的食物投入江中喂食鱼虾,以防它们侵犯诗人的遗体……(听爷爷的讲解,作者感受深刻,对端午节吃粽子习俗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中国强大了,屈原强国富民的遗愿实现了。他老人家终于可以含笑九泉了。”爷爷的话语打断了我的思绪,我点点头说:“放心吧,爷爷,中国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精彩点评】。

本文选取端午节的一个习俗――包粽子,作重点介绍,紧扣“香”字,层层深入。读罢全文,留在我们脑海中的不仅仅是那浓浓的粽子香,更有对流芳百世的爱国诗人屈原产生的由衷敬意。

飘香的端午节作文

我喜欢夜。喜欢在夜晚散步,喜欢在夜风中遐想。或在月光下,或在路灯下,迎着习习的晚风,或独自一人哼着自己喜欢的歌儿,或和好友一道边走边聊。

我喜欢夜。不仅因为夜的安静,风的轻飘,月的朦胧,还因为星星传送着我的思念,月儿寄托着我的情愫。这缘于那个月圆之夜。也是我在学校度过的第一个中秋节。初中时我是走读生,每天都在家里。到了这儿,离家很远,一个月才能回家一次。对于从未离过家的我,当然很不适应。何况是在中秋节呢?于是便一个人跑出教室坐在篮球场的大树下,望着月亮发呆。这时一个人向这边走来,是静。一个可爱活泼的女孩。于是我们诉说着彼此的烦恼和思乡之情。静对我说:“梦,让我们把对家人的思念告诉星星和月亮,让它们把我的思念和祝福带给我们的家人吧。我想他们这会儿也正望着月儿想我们呢?”我很快便同意了,我们把自己心中的话告诉了月亮和星儿。说完以后,我和静都觉得好多了。从此我便爱上了夜,爱上了这轮月。虽然好友和我分开了,但是我们都会让月儿和星儿传送着彼此的思念和祝福。

我喜欢夜。喜欢那或圆或缺,或明或亮的月。在月光下,在路灯下,在习习的晚风中散步,让星儿和月儿把我的思念和祝福带给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也带给那些寂寞的人,愿他们不再孤单。

飘香的端午节三年级作文

“杏儿红,麦儿黄,五月初五是端阳。粽叶香,包五粮,剥个粽子裹上糖”这是我儿时唱的一首端午节的儿歌。那时的我,每当感受到街头巷尾粽叶飘香便会开心无比,因为我最喜欢粽子那黏黏的香甜。对端午节最初的记忆就是“吃粽子”节。

现在的我,逐渐褪去了儿时的稚气,不再是那个满腮粘着糯米粒的“小淘气”。慢慢地,我从书中了解了“端午文化”的内涵,记住了古代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更被2200多年前,楚国人争相划舟,冒雨拯救屈原大夫,向江中投放粽子、鸡蛋的故事深深打动!

粽飘香的端午节记叙

又是一年端午节,忽然收到远在北京的女儿发来的照片,是几张包粽子的全部过程,看到她手上擎着一个精致又漂亮的小粽子,一脸的幸福和自豪,忽然想起二十多年前的往事。

那个时候,总是企盼端午节,因为每年端午节家里都会散发着浓郁的欢腾和粽叶飘香,那时候,妈妈还不会包粽子,总是请来隔壁的大娘过来给我们家包粽子,端午的味道总是浓郁而温馨。年复一年,大娘的年纪大了,也就不好意思请了,之后的几年,端午节总是到街边买上几个粽子表示一下而已,从此家里再也没了端午节的气氛,看着那几个冷冰冰的粽子,回想起那些年跑到芦苇塘摘粽叶、泡江米、红枣、花生。然后端午节的`前一天请来大娘,孩子们忙着屡粽叶,大娘灵巧的双手转的飞快,不一会一锅粽子包好了,然后妈妈又忙着在柴火上架一口大锅,煮粽子的时刻是在节前一天晚上,香味一出来,孩子们就在这样的香气里,走过来,走过去,探头探脑的。心里是欢喜的等待,脸上是无忧的笑容。闻着粽香,咽着口水,睡梦中也依然会有一些轻轻的牵挂。第二天一大锅香喷喷的粽子煮好了,妈妈总会给左邻右舍的送一些过去,这时候,就感觉满弄堂都是我们家里幸福的味道。

思绪落回桌上那几个冰冷的粽子,忽然我直奔里屋,叫妈妈再去请大娘一次,这次我决定学会自己包粽子,不能让端午节失去那种欢腾,不能让弟弟妹妹们失去对端午节的企盼,我学的很努力,很快就能自己包上一锅粽子了,于是,每年的端午节又延续了那份欢腾和企盼,看着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围坐在圆桌前,弟弟妹妹吵嚷着挑选自己喜欢的各种馅的粽子,角角落落都飘满粽叶的香味,忽然觉得,那一刻,幸福又回到了我们身边。

一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女儿如今也二十多岁了,端午节那一天,她说,很感谢妈妈教会她包粽子的手艺,自己包粽子过端午节会觉得很开心,能感觉到家的味道和妈妈的味道。说现在所怀念的并不仅仅是家乡的粽子的味道,更多的则是对父母的想念,父母在家里挂念着我们,心中才会有一个依靠。学会包粽子的女儿,延续着我们的生命,延续着端午节的温暖,同时也延续着中华的传统文化。

在这个传统节日,粽子不仅仅是美食,它还是一种文化,端午的粽子会久久飘香,中国的文化也将源远流长!

艾叶飘香的端午节作文

那天,阳光明媚,正是个大好天气,正适合去田垠、路边,门前屋后采摘艾叶来做艾叶糍粑。我和爸爸背着小篮子,到处采摘艾叶。当然,你不用怕找不到它,只要跟随着它的清香,必能找到。太阳看见我们采的艾叶飞进篮子里,把柔柔的阳光,撒在我们身上。

采完艾叶,便到了最重要的部分——做艾叶糍粑。把艾叶洗净,再用热水焯一遍。浸泡过后,捣烂艾叶,顿时香气四溢,让人沉醉。捣烂后,把糯米粉和艾叶混合,做成艾叶粉团。再把艾叶粉扯一团放在手上,挤压变成薄片,再包进一些馅料,包合,便可下锅。不过几十分钟,便可开吃。抓一个糍粑放进嘴里,馅汁流出来,赶快伸出舌头舔干净。当然,它那清香便也伴随着馅吞了下去,回味无穷。

粽飘香的端午节记叙

在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人们都要舞龙舟、做香袋、吃粽子。战国时期,粽子就已经诞生了,是为了纪念民族英雄――屈原。而今年端午节和往年却不一样,因为在这天,金都天长校园里弥漫着浓浓的粽香。

一只只生龙活虎的喜庆狮子在校园里欢腾,包粽子大战正式拉开了帷幕。准备就绪后,假日小队成员各就各位,把桌布铺开,平整地铺在桌子上;红豆、糯米、粽叶都放在网兜里清洗一遍后,把食料均匀地和在一起。小组成员个个摩拳擦掌,只等一声令下。

我们不打没把握的仗。因此,早早地就把参谋长――可亲可敬的奶奶和爷爷请来助阵了。有了军师的出谋划策,果然不同凡响!

瞧,首先把粽叶围成一个兜,将糯米往里填满,量要均匀,多了米会漏出来,少了粽子没有肌肉不够结实,吃起来口感不佳,所以六只小手经常在米兜里走荡。经过调整,粽子变成了大力士,肌肉股股的。再将粽叶往上一盖,为粽子做一次时装秀,配上了一件绿外套,把两头叠住,不能有一丝漏缝。最后用绳子把粽子五花大绑地绑起来。一个胖股股的小粽子诞生了。各组包的粽子样式不同,有三角形扁状的,有四个尖角的,有像枕头的,有像火箭的,有……。

操场上热闹非凡,小粽子师傅们一个个紧缩眉头,放米、裹粽叶、扎绳这每一个步骤都没有忽略,每一步都做得很到位,小巧手从来没有休息的时候。

粽子糯,粽子香,在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中,吃上一个个自己亲手包的热腾腾、香喷喷的粽子,一起来怀念屈原吧!

艾叶飘香的端午节作文

今天朋友给我发来的一条信息:“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是端阳。提前祝你“端午节”快乐!”猛然间我想到又快过端午节了。

也许每个地方都有各自不同的风俗习惯。我的家乡在塞北,每到端午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在门上或者是墙上挂一束新鲜的艾蒿叶(必须是端午节清晨采摘的)。讲究一点儿的人家还在自家的角角落落放一束,有孩子的人家还在每个小孩子的耳朵上各挂一朵,听外婆说:“艾蒿的叶子像一把长箭,有驱邪保平安的作用。把艾蒿叶子挂在门上,那些不干净的恶神小鬼不敢进屋,可以保全家人的健康平安,一辈子不生灾难。”

艾蒿是一种极普通的植物。它的叶子是墨绿色的,透着一股清香,散发出一股中药气味儿。这种植物散发的气味,一般畜牲是不吃的。每到这个时节,你走到河边或者是池塘边,总会有茂盛葱郁的艾蒿叶在飘着香味儿。到了端午节,艾蒿梗便长到一尺多高,你若站在艾叶地里,满眼都是清冽的嫩绿。淡淡的清香夹带着淡淡的涩味,直入人的鼻腔肺腑。它的根部是银灰色的,光溜溜的,谈不上好看,但是在端午节带着它感觉很吉祥,很幸福!

我从小和外婆一起生活,每到端午节清晨,太阳未露出笑脸,我还在睡梦中,外婆就起床去屋后的地里采摘艾叶。她把带着露珠的艾叶,轻轻地挂在我的`耳朵上,嘴里还不停地念念有词,她想让艾叶给我带来吉祥,保佑我一生平安。

当凉凉的艾叶把我“唤醒”时,我用手轻轻摸一下,再望一下正在给我忙碌的外婆,感觉心里暖暖的。她那慈祥的笑容像池塘里落进一块砖石一样,涟漪四散皱纹满脸。她忙完这些时,还要给我们用黄米和红枣给我们包粽子吃(因为当时买不到包粽子的糯米)当吃着甜甜的,粘粘的甜粽子时,心里感觉无比的幸福和快乐!

我跟着外婆外公长大,毋庸置疑,我和他们的感情很深厚。外婆一生命运很坎坷,她一生中生过三个孩子,其中二舅在五岁时受了惊吓后夭折。那会农村的医疗条件差,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后来导致病情恶化在无法治疗的情况下,一个可怜的小生命就这样无奈地离开了人世。由于外婆伤心过度得了一场大病,差点儿提前走上黄泉路。在外公和舅舅的精心照料下,外婆的病情一天天好转,又过了十六年后生了我的妈妈,她把我的大舅和妈妈视为宝贝,生怕他们出点儿事,就这样在她每天的精心呵护下,我妈妈和舅舅一天天健康长大。

外婆人很善良,从来没有和别人发生过争吵,特别是她对任何一个晚辈,都是一样的疼爱。每到端午节时,我们每个晚辈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享受到外婆的那一束艾叶的保佑。外婆平平淡淡一生,心胸开阔从来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唯一让我遗憾的是外婆生来就胆小怕事,后来两个表哥都成家立业,娶妻生子。可妯娌俩呆在一个院里居住,每天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隔三差五地吵嘴,久而久之外婆看不习惯她们的作法,她看在眼里气在心上,后来气得左手不停地颤抖(现在叫帕金森综合症)。她没想到自己的儿女没让她操心,在两个孙媳妇的身上倒操了不少的心。在外婆清醒时就一再嘱咐我的妈妈,无论她的病情到什么地步也不能送她去医院,因为她怕去医院,活了八十二岁也没有去过一次医院(外婆认为一生中不去医院是她的福气)。

记得九一年的那个夏天,我回去看望外婆。当我第一眼见到她时,感觉外婆苍老了许多,她的脸是瘦削的。黑黄色的,那眼角和嘴角布满了零乱的皱纹,像一块老树皮;他凸出的前额上刻着几条深深的皱纹,好像是被鞭子抽打出来的,她的眼睛里细小的,微黄色的,她的背佝偻着,像一个枯枝似的手在不停地颤抖着……当时我的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

我万万没想到那是和外婆的最后一面,离端午节没几天,我外婆走完了她的人生,永远离我们而去。那年的端午节没有吃粽子的热忱,也没有艾叶的香味儿,那满地满坡的艾蒿也没有飘香。是呀!不变的艾蒿,似乎无言地在作着某种坚持。只要在端午节把那一束艾蒿叶插在门上,我就想起了那份沉甸甸的爱;那份刻骨铭心的思念,那份珍贵的艾蒿的香味儿,把外婆的恩情永远珍藏于心底。

初二飘香的端午节作文

“粽叶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在五月明媚的阳光中,在孩子们焦急的等待下,端午踩着轻快的步子,走过如海的蓝天,走过碧绿的草地,挟着清甜的粽香,姗姗来迟。

这一缕粽香,随清风穿门入户,把我从梦中唤醒。洗漱后,我坐到桌前,跟妈妈学包粽子。

桌上已经备好了材料:碧绿鲜嫩的芦叶,晶莹剔透的米粒,殷红香甜的枣子,让我口水直流三千尺的肉……晨光从窗口飘落,像金色的蝴蝶,映了满屋的灵动与欢欣。

妈妈先给我做示范。她取下两片芦叶,捏着一弯,一个芦叶“漏斗”便出现了。妈妈一手捏着“漏斗”,腾出另一只手,挖了两小勺米倒进去,压实;妈妈又捏一颗枣,放在米上,再舀一点米盖住,压实。这样,粽子馅就算填装完成了。随后,妈妈将芦叶弯下来,盖住“漏斗”的口,再从“漏斗”边上绕过一圈,将叶尖塞进缝隙。我想这样应该就行了吧。却见妈妈又扯一根线,将粽子上下左右捆得结结实实。我不解的问道:“妈妈,为什么要用线扎呀?粽子不是已经包好了吗?”妈妈一边往第二个“漏斗”里装米,一边答:“这样米才不会往外漏呀。光包好不行,还要用线防止它‘逾矩’!”

我似懂非懂,决定自己亲自上阵。奇怪的事发生了:同样的芦叶,在妈妈手里,总是绰绰有余,在我的手里,它似乎总是短了那么一截。妈妈打开我包的勉强能称之为粽子的粽子,顿时就笑了:“你看你,馋死啦!放两块肉,难怪包不起来了!”我不爽地撅起嘴:“怎么了嘛!多放点肉才好吃呀!再说,你不是也放了不少嘛!”妈妈抚摸着我的脑袋,笑道:”那不一样。粽子的馅要依叶的尺寸而定。它决不能超过芦业的范围,否则,整个粽子就不会成形,甚至散掉。”

是的,包粽子如此,人生也如此。心中的贪念需要控制,否则会撑破自己。心里有一条线,缚住行为,让一切局限在规定里。粽叶飘香的端午,包的是粽子,品的是人生。

初二飘香的端午节作文

小时候。

记忆朦胧。太外婆喜欢自己包粽子。说也奇怪,我就独爱太外婆包的粽子。每逢端午前两天,太外婆总会在灶台那边包粽子。那是我依靠在她的身旁,看着她用筋脉突兀的双手颤抖着去包粽子。那飘香的粽叶中心包裹着白白的米饭,总会让我涶诞三尺。我看着太外婆的手在不停地颤动着,然后我便问:“小太外婆,你是不是冷了?手怎么抖得这么厉害?”太外婆为了让我吃得到那香喷喷的她亲手包的粽子,竟然瞒着我说:“凤儿乖,太外婆这是在帮你把粽子弄得更加好吃呢!”对了,那年的粽子充满了温情。

然后。

余音袅袅。“那年的龙舟划得特别起劲!”小外舅回忆说。正是那年,我认识了屈原。其实也不能算是认识,是了解罢。那年,我们全家都坐在露台上庆佳节。天空向刷过的蓝缎子,雨下过后,大自然的芳香又焕发出来了,虽说没有明月,但那情景貌似中秋。粽子还是粽子,但是就不是太外婆包的了。我正咀嚼着那白白的米饭,突然,突发奇想打算了解粽子,于是我问妈妈:“这粽子是怎么来的呢?”“……屈原……”妈妈向我讲述了那个爱国志士的感人故事。对了,那年的粽子充满了敬佩。

今日。

往事犹存。我已经学会了包粽子,我可以独自做出当时那令我口水大流的喷香粽子了。坐在露台上,我望着每一位亲人,又望望那明净的天空。每一位亲人都老了,我得珍惜;可是,屈原那是的神话却可以通过我们祖祖辈辈传诵下去,直到永远。死亡不会带走恩念,欢笑也泪水总会在心中沉淀。

又到了粽子飘香的时候。对亲人的怀念,对祖国的热爱,透过那清香的粽叶缓缓飘到我的心间。

两千多年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汩罗江边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两千多年后,五月初五成了传统节日——端午节,大家包粽子、划龙舟、煮鸡蛋,用各种方式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又是一年端午节,我很想体会体会这种气氛,便向奶奶要求,让她教我怎样包粽子。

包粽子,首先要把箬叶洗干净,在热水中泡软。再准备好枣子、鸡蛋、肉等做陷,将自己喜欢的陷煮得香喷喷的,就可以开工了。先把长长的箬叶折叠,围拢来,做成一个窝,中间放进调配好的糯米和粳米,包出棱角。然后把陷放在米里,和在一起揉匀,最后把箬叶包着的粽子做成四角的形状。

这包粽子的功夫全在最后一道工序,你的粽子包得好不好,就看四个角是不是匀称,是不是有型。我开始学的时候,总是把四个角弄歪了,不是成了六个角,就是揉成一团球了。

奶奶就不止一次看着我的“杰作”发笑:“这,这能叫粽子吗?你让细线系在什么地方啊?”

包好的粽子放进锅里用猛火煮,大约1小时后,改文火煮30分钟就可以。

在煮粽子的过程中,我总是急不可耐地要揭盖子察看情况。因为从锅里飘出那粽子的香气,馋得我直流口水。

等待的时间总是特别的漫长,看到热气腾腾的粽子终于从锅里“解放”出来的时候,我高兴得手舞足蹈。放在碗里,用筷子剥开,就可以看到里面金黄松软的“粽肉”了,咬一口,美味无比,我差点连筷子都要咬下来了。

今年端午节,我学会了包粽子,品尝到自己劳动的果实,那感觉不是一般的甜蜜。

今年五月节是在外面过,一个人,每逢佳节倍思亲呀。

应节气买了几个粽子吃。小时候对这些传统食品比较排斥,现在却非常喜欢吃,一方面也许是制作工艺有了改进,另一方面也许是我这个人比较传统,因此行为举止也有着浓郁的中国风。

小时候家里吃粽子的时候,提前好几天就要把江米泡上,那时候江米比较贵,我们都吃黄米的。那个年代吃大米还算是比较奢侈吧,因为江米比较像大米的味道,我不爱吃小米,所以就不爱吃黄米粽子,家里多数都包一些两掺的,吃起来很不错。

粽子叶一定要新鲜的,有的人家包的粽子可能是因为粽叶不新鲜,我总感觉是谁往里面吐了一口痰,味道让我作呕,那样的粽子也吃了不少,很排斥。

书上说粽子叶吃完了要泡在水里,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我们家很遵守这个传统,吃完的粽子叶都泡在一个盆里。不过我总怀疑不是为了纪念屈原,而是洗干净了明年接着用,不管怎么说,第二年再用起来味道就怪怪的。

晚上在菜市场买了两块钱的桑仁。有人叫桑粒,南方叫桑葚,反正我们都叫桑仁,就是桑树上结的那种紫色小串串,吃完了嘴里手里一团黑啊。小时候姥姥家住在老房子,后院就有一棵很大的桑仁树,应该还有蚕的,不过我都没见着,只是吃着好吃的桑仁。大舅家后来住在那里,还让大姐给我们家送桑仁,很大一方便袋,很好吃很好吃。后来姥姥家盖了新房子,就把那棵桑树砍了,很惋惜啊,再也吃不到桑仁了。买的东西总是感觉味道不如自己家的。

想起姥姥姥爷,对我真的是很好。当初姥姥生的都是儿子,想要一个姑娘,就从我的亲姥姥姥爷家,也就是姥爷的大哥家,把我妈妈抱养过去了。亲姥姥我没见过,亲姥爷有点印象,就是他快要病逝的时候,我和大姨家的丫头去他的小屋里偷罐头吃。亲姥姥姥爷这边是我的亲人啦,对我都很好的,可是亲姥姥姥爷我却印象不多,很难过,记得妈妈说过亲姥姥在我满月的时候,还给我买了一个小毛毯,盖起来很软很暖的。这边姥姥姥爷把妈妈抱养过去了,对妈妈也是很好的,妈妈管姥姥叫妈妈,管姥爷叫伯伯(baibai),小时候我都不了解,后来长大了才慢慢知道的。姥姥很胖,买衣服都没有合适的,从来不敢吃鱼,吃鱼就扎嗓子。年轻时候都没做过梦,真是心宽体胖。姥爷看起来不是很胖,可是裤腰比姥姥还多了三寸,真是让人刮目相看。姥姥和姥爷我都没有尽孝,现在还很想他们。有两次在梦里梦到他们缺钱了,醒来时候我还觉得枕边清泪湿湿的,可是终究没有去上坟看看他们,我想总有时间,我会回老家给他们上上坟。

姥姥家的桑仁虽然没的吃了,可是四姨的婆婆家却有桑树,也结桑仁。记得那一年我在四姨家玩,就和一帮孩子们去摘桑仁吃。还有杏。在农村真好。桑仁都是在树上打下来的,不过我更青睐于站在墙上自己去够,这样才新鲜嘛。四姨家我非常喜欢,因为那个小村子还分山上山下,到了夏天满四周都是郁郁葱葱的,有一年我去四姨家的地里,正好是黄昏时分,炊烟袅袅,夕阳西下,让我一下子想起了《西厢记》里的句子“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确实四下里郁郁葱葱的景致,让人陶醉其中,而且空气是那么的新鲜。

一晃又是好多年过去,当我还在回味上一辈亲人的悲悲喜喜的时候,我们这一代的兄弟姐妹,却天各一方,难以聚合。怀念小时候,想念远方的亲人,就在这端午节的前夕,送去我最诚心最虔诚的祝福和祈盼吧。

艾叶飘香的端午节作文

后来长大了,又学了中医专业,所以对艾叶更有了浓厚的兴趣和感情。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灸用艾叶,一般以越陈越好,故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孟子》)的说法。

南方人端午时除了插艾,还会插菖蒲。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艾草还是一种很好的食物,在中国南方传统食品中,有一种糍粑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原料做成的艾糍粑。就是用清明前后鲜嫩的艾草和糯米粉按一比二的比例和在一起,包上花生、芝麻、红豆沙、绿豆沙及白糖、蜜枣等馅料,再将之蒸熟即可。在广东东江流域,当地人至今还会在春季采摘鲜嫩的艾草叶子和芽,作蔬菜食用。

艾草与中国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每至端午节之际,人们总是将艾置于家中以“避邪”,干枯后的株体泡水熏蒸以达消毒止痒,产妇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

《本草纲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辛温、味苦,入脾、肝、肾经。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针灸。故又被称为“医草”,现在台湾正流行的“药草浴”,大多就是选用艾草。

关于艾叶的性能,《本草》载:“艾叶能灸百病。”《本草从新》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说明用艾草叶作施灸材料,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等作用。

民间用艾草治病的土方、验方更是枚不胜举。比如:艾草加姜可治风寒感冒、关节病、类风湿、咳嗽、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又如:艾草加红花可改善静脉曲张,末梢神经炎,血液循环不好,手脚麻或瘀血。再如:艾草泡脚加盐适用上焦有火,经常眼红、牙痛、咽喉痛、气躁心烦、上火下寒、脚腿肿胀。艾草加花椒20粒,适用脚汗、脚臭、脚气、温疹。等等。

而今,又是一年端午节。这飘荡了几千年的艾香,还是那样浓郁,那样绵长。

飘香的端午节作文

端午节的传统俗就是是吃粽子。

我们家有个名副其实的包粽子好手――我的妈妈。每年端午节的时候,我们全家就能吃着可口的粽子。吗妈妈常说:“用芦苇的叶子包最香。”所以每年端午节的时候妈妈都用芦苇包粽子。

包之前先做好准备工作。先把芦苇的叶子放在锅里煮一下,然后准备好糯米和蜜枣分别清洗一下。芦苇叶子煮好后刚在凉水里泡着,灯芦苇叶子凉了以后了,就可以包粽子了。

的粽子就出现在我的眼前。我总是极不可待的赶紧把粽子一个个全放进锅里,希望它可以赶快成熟,可是每次都要煮两三个多小时,不然的话不会吃到正宗的味道。经过漫长的苦苦等待,我终于吃到了美味可口的粽子。

吃着又糯又甜的粽子,我的心里乐开了花!

艾叶飘香的端午节作文

你知道端午节为什么插艾叶吗?让我来告诉你这一传统习俗的来历吧!

头天晚上,黄巢去探察地形时,看见人群中一位妇女,手里牵着一个小孩子,怀里却抱着一个大孩子。黄巢心里很纳闷,就上前问道:“你为什么牵着小孩子却抱着一个大孩子?”妇女答道:“因为,大孩子是我哥哥的孩子,小孩子是我自己的儿子,万一逃难时,小的走丢了也就自独伤心罢了。大孩子却万万不可丢弃!”黄巢深受感动,他连声说:“大嫂,为了避免你有杀身之祸,所以你今晚在家门口挂上艾叶,这样那些军队就不会伤害你们了。”

好心的大嫂听了这话,回城连忙告诉所有的村民们,叫他们在门上挂上艾叶,这样就不会有杀身之祸了。刚好第二天端午节,黄巢带领部队杀进县城,看见各家各户都挂上了艾叶,黄巢怕失言伤了那位大嫂,就命令部队绕道行走了!于是,全城平安无事。

同学们,这下你知道了为什么端午节要插艾叶了吧!传说它还有除妖辟邪保平安的功效呢。

在端午节这天,我妈会买来很多的艾草。一些用于挂在门的两边,一些则用于煮汤供全家人沐浴用。

有句民谚是这样说的,“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潮汕地区,很多家庭都还保留着在端午节挂艾叶辟邪的传统习俗。

每年的端午节,妈妈都会把买来的艾草切段洗净后煮汤,由于我们家里人多,妈妈都要煮上好几锅艾草汤。据说用艾草汤来沐浴,能驱邪祛病,对身体大有好处。每次沐浴之后,能感觉都通体舒畅,神清气爽。所以,从小时候到现在,每年的端午节,我都会洗“艾草澡”。呵呵!现在我就能闻到自己身上的艾草香气呢!

除了吃粽子,插艾草,洗艾澡,潮汕还有一个主要习俗,那就是赛龙舟。不过由于赛龙舟的地方都是在农村,交通不是很方便,所以我没有去看。呵呵!

飘香的端午节作文

沁水县西关小学三年级(4)帅俣丞。

端午节到了,新鲜的棕叶,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洁白的糯米,晶莹剔透;红枣、葡萄干和花生高中优秀作文原创分享,显得那么诱人。

妈妈用灵巧的双手左折右叠,再用绳子层层缠绕,很快,一个精致的粽子就包好了……煮上那么一会儿,粽子的香味便飘满了屋子,叫人馋得直流口水!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熟了的粽子往嘴里送。

艾叶飘香的端午节作文

我在田野的河边上发现了很多的艾叶,艾叶有一股浓浓的“新生命”的味道,生机勃勃,它是我们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随处可见,马路边,田埂上,都能见到它,连石头的缝隙里也有它的踪影。但我从未留意过它们,这一次,我蹲下身子,仔仔细细地观察了一下,收获颇丰。

回到家,我迫不及待打开电脑搜索艾叶的功能。从网上了解到,原来在南方,都会在清明前几天,把糯米粉和艾叶搅合在一起做成“青明果”来吃,因为据说清明这天不动烟火,只吃凉食,这是一直延续下来的习俗;我还了解到艾叶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安胎、安神助眠等功效,是一味不错的药材,怪不得清宫剧中总有太医开出的药方中有艾叶来给主子娘娘们安胎;把艾叶晒干,点火,熏出的艾叶味道四处发散,能把周围的害虫驱开;艾叶还有驱邪避邪的寓意,每年端午节家家户户悬挂在大门上的艾叶原来就是这个作用呀,我恍然大悟。艾叶简直就是个宝贝,太神奇了。可它不仅没有“好大喜功”,而且还平凡普通到哪里都可以见到,艾叶真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一笔大财富呀!

艾叶飘香的端午节作文

每当麦花金黄、菜籽飘香的时候,就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端午节。

大清早,爷爷会从菜园里采来艾叶挂在门上,说是辟邪。奶奶会从菜场买来“五黄”:黄鱼、黄瓜、黄酒、黄鳝、黄雄。端午吃五黄,从古一直流传至今。妈妈有一双灵巧的手。每年端午节的粽子,都是妈妈包的。在端午节的头一天晚上,妈妈就把粽叶浸泡在一个很大的盆子里,糯米也要在水里泡上一夜的。看妈妈包粽子是我最大的乐趣和风景了,有时候,顽皮的我也试图去学着包粽子,可是,几次都包不成形也就放弃了,妈妈包的粽子又结实、又漂亮。特别在粽子刚刚煮熟的时候,那糯香伴着箬叶香,馋得我非连续吃上几个不可。

飘香的端午节作文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即将到了,我仿佛又闻到了那股清香的粽子味道。

今天是星期六,妈妈就提前在家包粽子了。只见妈妈拿着一片长长的竹叶,非常熟练地将竹叶卷成一个圆锥形,像一个小小的漏斗,再往“漏斗”里舀进满满一勺子的糯米,放进几粒花生,接着再把“漏斗”填满,妈妈两边手捏着“漏斗”的两角小学生作文你也可以投稿,灵巧地左折右叠,用一根细长的绳子在粽子上绕来绕去,把粽子捆得严严实实的,一个粽子就诞生了。

包好了粽子,就开始煮粽子了。妈妈把一大提粽子放进一个大大的锅里,没过水,点上火,煮了半个小时后,妈妈又帮锅里的粽子翻了个身,接着再煮。妈妈说这样糯米才能熟透,粽子吃起来更绵软。又过了一个小时,满屋都飘满了清香的粽子味,馋得我口水都流下来了。剥开一个粽子,竹叶的清香扑面而来,轻轻地咬一口,糯米和花生夹杂的香味让我三下五除二就干掉了一个粽子。妈妈看着我狼吞虎咽的样子,笑着说:“慢点吃,别噎着!”

闽侯县实验小学二年(7)班董林恺指导老师:江春兰。

艾叶飘香的端午节作文

我在语文课上学了一手儿歌:“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但对其中的习俗原由我不懂。老师让我们做个小小的调查。端午节到了,安徽合肥市民按照传统习俗,纷纷购买艾叶插在门上以招福驱邪。我在合肥市淮河路上一个菜市场内,看见一位女士买了几枝艾草,正准备回家烧饭。她说,按照传统,端午节要把艾草挂在门上驱邪。在合肥市城隍庙市场的路边,家住郊区的王大爷推着辆三轮车卖艾叶。他的艾草是从附近的山上采来,用别的草叶将几枝扎成整齐的一捆捆来卖,一块钱四捆,艾叶散发着特殊的芳香,不时有人上前挑选购买。

我不明白为什么偏偏用艾草呢?爸爸告诉我,艾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叶互生,羽状深裂,表面是绿色,叶被密生白色毛,茎叶均有特殊香气。中国古代以艾叶为药,针灸的灸法,就是以艾草置于穴道上,进行烧灼治病。古人也因此认为艾草可以招福驱邪。我和爸爸还在一本古书上看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古时认为端午节之后天气开始炎热,蚊虫滋生,易发传染病,因而在这一天以所谓“天中五瑞”——菖蒲、艾叶、石榴花、蒜头和山丹等5种植物,来驱除各种毒害。

没想到端午节插艾叶还有这么多学问,传统节日文化真是博大精深啊。

每逢端午节家家户户门前都会挂艾叶这是为什么呢?我感到很奇怪。

传说唐朝末年兵荒马乱人们四处逃命。

一天,大将军黄巢带着部队去攻城。在去察探地形的路上,大将军黄巢看见一位大嫂。她手里抱着一个六、七岁的孩子,手上却牵着一个两、三岁的孩子。大将军黄巢很奇怪,上前问道:“您为什么抱着大孩子却牵着小孩子呢?”

“这2、3岁的孩子是我的孩子,这6、7岁的孩子是我哥哥的孩子。我哥哥打仗去了,我大嫂也在战乱中死了,把这孩子托付给我。要是在危急的时候,我可以丢掉自己的孩子,救我哥的孩子。”大嫂说。

黄巢很感动,于是对大嫂说:“今天,您回去以后就在门前挂上艾叶,明天攻城的时候我就不会伤害你们一家。但这是军事秘密,您一定要保密啊!”可善良的大嫂马上将这个消息传了出去。

第二天,黄巢去攻城时发现家家户户门前挂上了艾叶。为了遵守诺言,黄巢只好收兵回去了,全城的老百姓免去了战乱之苦。大兵都已进城了,却又撤退了,人们都以为是挂了艾叶的功劳。从此,挂艾叶可以消灾避乱的说法便传开了。

到如今,每逢端午,人们都会在门前插上新采来的艾叶,那清新的药草味可以驱蚊辟邪,保平安呢!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