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教案小班(通用17篇)

时间:2023-11-12 19:52:32 作者:琴心月 爬山虎教案小班(通用17篇)

通过小班教案的实施,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幼儿的综合能力全面发展。小编特意挑选了一些适合小班学生的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小班美术活动会爬山的小猴教案

晨间活动时,孩子们老爱跳,跳过一个格子,跳过一个障碍物,都显得十分的高兴,每次玩完平衡木时也总有一些孩子在跳,而有一部分孩子呢,则在旁边观看,让他们也去跳,他们说什么也不高兴,怕摔着,怕拌着,而且我发现这些孩子在做别的事情的时候也总是很胆小,遇到困难总是哭,针对这一现象,我设计了本次活动。

1、引导幼儿初步练习单脚跨跳高15——20厘米的障碍物。

2、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以及不怕困难、敢于尝试的品质。

1、小椅子8张,牛皮筋4根(系彩色小花)。

2、录音带《小猴子》。

3、场地布置。

一、开始部分。

1.幼儿一个一个跟着走,听音乐走成圆圈做操。

2.引导幼儿尝试创编动作。

(1)“伸伸臂”除了向前伸,还可以朝哪个方向伸?(侧平举、上举、一前一后举)。

(2)“弯弯腰”的动作呢?(向两侧弯腰、向后弯腰)。

(3)还可以怎样“踢踢腿”呢?(前踢、后踢、侧踢)。

(4)“蹦蹦跳”可以怎样做的和别人不一样?(单脚、双脚跳)。

3.边听音乐边把创编的动作加进去,鼓励幼儿与别人做的不一样。

二、基本部分。

1.幼儿站成一列横队学习“单脚跨跳”的动作。

(1)师:今天,老师来当猴妈妈,你们来做小猴子,我们一起学习轻轻跳过小花丛的本领,好吗?你们先仔细看妈妈是怎么跳的:一只脚先轻轻跨过小花,另一只脚再轻轻的跨过去,注意千万别踩到小花身上。

(2)师:下面妈妈请几只勇敢的小猴子来尝试练习这个本领。

(3)幼儿集体练习,教师指导。

鼓励幼儿不怕困难、勇敢尝试。

(4)播音乐,幼儿有节奏的跨跳,增强联系的趣味性。

2.游戏:小猴摘桃。

(1)刚才你们跟妈妈学习了轻轻跳过小花丛的本领,现在妈妈就要带你们去果园摘桃子了,果园里有四排小花一排比一排高,其中靠近桃树的那排长的最高。你们只有轻轻跨过这四排小花,才能吃到甜甜的桃子。

(2)请1——2名幼儿示范摘桃子的动作。

(3)全体幼儿练习、游戏。

三、结束部分。

师:今天,你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吃到了甜甜的大桃子,高兴吗?和妈妈一起来跳个欢乐舞吧。

小班音乐活动听音乐爬山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的快慢,尝试用踮脚尖及弓箭步表现小羊、老羊走路。

2、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活动,体验游戏的快乐。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5、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教学准备:

音乐磁带、大灰狼头饰。

教学过程:

一、感受乐曲,用身体动作、语音表现节奏。

1、t:山脚下住着两只羊,一只老羊,一只小羊(图片),我们和它们打个招呼吧。老羊和小羊要和我们玩个游戏“听音乐爬山”(听音乐,手指腿上爬行)。

提问:

1)、刚才爬山的两段音乐一样吗?什么地方不同?

2)、你觉得快的音乐像谁在走路,慢的呢?

2、t:原来老羊、小羊爬山的速度不一样,我们再来爬一次(手指爬行,加语音:(小羊)的笃、(大羊)踢托。)。

二、尝试用踮脚尖走,弓箭步表现小羊、老羊走路。

1、t:山坡上长满了绿绿的、嫩嫩的青草,我们和老羊小羊一起去玩吧。(师带幼儿听音乐踮脚尖走、弓箭步走)。

2、t:刚才我看到有只小羊走得可神气了,我们请他表演一下。

点评:看!这只小羊走路时身体直直的,踮起脚尖轻轻、快快地走的,真棒!你会吗?我们一起来学学。

3、t:谁来学学老羊走,请两名幼儿示范,你喜欢哪只羊走路的样子?

师示范:老羊走路可有力了,跨一步,再跨一步,前面的腿弯弯的.,后面的腿直直的。我们也来学学老羊走吧。

4、t:现在老羊小羊要来找好朋友,谁会听音乐走,走得对,老羊和小羊就和他做好朋友。

三、游戏,进一步巩固步伐。

t:两只羊每天都上山下山去吃草,非常快乐。可是有一天来了一只大灰狼,老羊小羊会怎样保护自己呢?如果你们听到大灰狼的声音,可要逃回家,千万别让大灰狼抓到哦。老羊小羊上山吃草吧!

提示语:小羊上山啦,山上那么多草,吃个饱吧!

老羊上山啦,快来一起吃草,真呀真高兴!

(提醒幼儿找一个空地方玩游戏。)。

四、结束:时间不早了,老羊小羊快下山吧!

教学反思:

这个活动符合小班幼儿好奇、好模仿、好动的特点。通过幼儿自身的探索,感受与同伴、老师一起玩的快乐。充分突出以幼儿为主体,努力把握“玩中学”的度,注重多观察、少干预,让他们在游戏、体验、操作中获取新知,充分表现自己。

小班美术活动会爬山的小猴教案

活动目标:

1.用线条表现小猴的形体变化,感受形体变化的趣味性。

2.探究画面造型变化与折纸的关系,在自由的氛围中产生对绘画的浓厚兴趣。

活动准备:

前期经验:对小猴的外形特征有一定了解。

勾线笔、粉色纸(未折14张)、黄色纸(已折14张)、小猴简笔画范例等。

过程:

一、观察理解——表现“顶天立地的小猴”造型。

1.幼儿理解并绘画“顶天立地的小猴”。

(1)教师:今天,我们来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小猴”。什么叫顶天立地?

(2)出示图片,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小猴”的造型。

2.幼儿在画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猴”。

教师请幼儿找出小筐内的粉色纸(没有折过的),把观察到的“小猴”画在这张纸上。

3.教师边交代边取走图片,观察幼儿绘画的过程和结果。

4.幼儿再次修改小猴,教师巡回指导。

小结:顶天立地的小猴一定要画得高、画得大。

二、观察讨论——发现“小猴”造型的变化与折纸的关系。

1、幼儿第二次在折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猴”。

(1)教师:请你取出另一种颜色的纸(折好的纸),再次把观察到的“小猴”画在这张纸上,而且要增加一个要求:不准打开这张纸。

(2)幼儿在折过的纸上绘画,教师巡回指导。

2.幼儿观察打开折纸后“小猴”的变化。

(1)你画的“小猴”怎么了?

(2)他画的“小猴”为何没有断开,你画的“小猴”为何断开了?

(3)想一想,断开的地方为何不一样?他们断开的地方都是画在哪里的?

小结:画画的大小和位置都是有关系的。

小结:原来什么东西画在折线上,什么东西就断开了。

3.幼儿思考并尝试连接断开处的方法。

(1)有没有办法把断开的地方连起来?

(2)请你用连线的方式把断开的地方连起来。

4.幼儿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同伴的作品,说说他们分别把“小猴”的哪个部位变长了?

小结:有的是腿分开了,有的是嘴分开了,原来什么东西画在折线上,什么东西就会断开了。

5.幼儿第三次在折纸上绘画。

(2)鼓励幼儿再画一次,比一比这次谁画得与众不同,变化最有创意。

三、欣赏作品——激发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1)再次欣赏同伴的作品。

(2)教师提示:如果把纸换个方向会怎么样?再折一下会有什么变化?如果尝试画别的东西,又会有什么好玩的发现?小筐里最后一张纸是送给你们的,带着这张纸回去试试吧。

兔子兔子爬山喽小班语言活动教案

1、感受故事中小兔的心理,自己尝试独立地做事。

2、理解故事内容,能体会小兔子和大兔子不同的感受。

3、认读字词:刮风、树叶、窗户。

4、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5、让幼儿尝试叙述故事,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1、幼儿准备。

小字卡(3-8)。

2、教师准备。

大图书、大字卡(3-8)、大头饰(3-8)。

一、导入。

2、幼儿展开想象大胆表述。

二、大图书阅读。

2、教师带领幼儿集体阅读大图书,学习理解故事内容。

3、教师提问。

(1)、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小兔子和大兔子在干什么?

(2)、小兔子又听到了什么声音?教师再次给幼儿听录音,教师出示大字卡“树枝”“窗户”幼儿认读。

(3)、小兔子睡着了吗?为什么?大兔子用了什么办法让小兔子睡觉?

(4)、最后小兔子睡着了吗?你觉得小兔子是为什么睡不着?

4、教师讲述故事,幼儿再次完整欣赏故事。

5、教师让幼儿试着讲一讲这个故事。

三、游戏活动。

游戏:说一说。

1、教师发给幼儿人手一份字卡。

2、幼儿拿出小字卡跟老师一起认读字卡。(教师从中任意抽出字卡,让幼儿认读,并从小字卡中找出一样的字卡)。

3、游戏变化延伸:(看谁最快)。教师喊口令123快速抽出字卡,幼儿看后快速找出一样的字卡待幼儿都找对后全体幼儿一起认读。

四、活动结束。

幼儿有序将字卡整齐的放入袋子。

分级阅读的故事各具特色,小朋友们都很喜爱。在本次活动中小朋友们也是兴趣高昂能积极配合教师。能学会倾听故事发现故事。并能大胆有感情的复述故事。为了能让幼儿更容易的记住字词,我以游戏的方式进行认字活动,小孩学起来开心也很容易记住。并且效果相当不错。不足的是,有个别幼儿由于性格原因不能大胆表述导致于在语言表达方面不能很好的发展。

小班美术活动会爬山的小猴教案

目标:

1、对红、黄、蓝、绿4种颜色的认识。

2、培养幼儿动手操作和参与活动的兴趣。

准备:

房子、胶水、红、黄、蓝、绿4种不同颜色的门和窗若干。

过程:

1、带幼儿到颜色王国去玩玩。

(1)讲故事,让幼儿初步感知4种不同颜色。

(2)进一步认识4种不同的颜色。

2、游戏:找朋友。

(1)介绍游戏规则。

(2)让幼儿为颜色宝宝找朋友。

3、幼儿操作活动:颜色匹配。

(1)为房子装上相同的颜色的门和窗。

(2)幼儿活动讲评。

4、为教室外面的颜色宝宝找家,结束活动。

反思:

以幼儿身边喜爱的各种颜色为主要内容,贴近幼儿生活,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活动中,幼儿通过看、听、说、做等方式,充分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着美,从而陶冶了幼儿美的情操,发展了幼儿的社会性情感。活动中教师起到启发、引领的作用,把幼儿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小班美术活动会爬山的小猴教案

1、培养幼儿对国画的兴趣。

2、能用宣纸大胆作画,掌握画水墨画小猴的基本方法。

3、体验运用不同方式与同伴合作作画的乐趣。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1、猜谜语,导入活动。一物像人又像狗,爬杆上树是能手,擅长模仿人动作,家中没有山中有。

(打一动物)。

2、观看课件,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

(1)、小猴在干什么?请个别幼儿模仿。

(2)、小猴还会干什么?爬树、挠痒、吃东西等。

(3)、小朋友想一想小猴拿桃会是什么样的动作?幼儿分组自由讨论,并选出代表模仿。

3、画小猴吃桃。

(1)、出示步骤示范图,引导幼儿观察。

(2)、学说儿歌。

画这幅画还有小儿歌呢。大家认真听:湿墨半圆画猴头,中锋弧线画猴脸,浓墨一点耳半圆,一点一横猴头成,侧锋椭圆猴身体,顺峰画出猴四肢,再画细长猴尾巴,最后桃子手中拿。

(3)、幼儿绘画。

引导幼儿边说儿歌边绘画,提醒幼儿握笔姿势,纠正错误。注意画面的布局,以及绘画卫生。

4、作品展示,相互欣赏评价。

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在绘画区继续练习猴子的不同形态。

附:《握笔儿歌》。

小小毛笔手中拿,

拇指、食指捏的紧,

中指轻轻靠上来,

无名指、小指别掉队,

手中好像握鸡蛋,

记住笔杆要垂直。

通过对水墨画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发现自己的能力,建立起大胆创造的信心,让幼儿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把自己潜在的创造力充分表现出来。这种创造的过程将会使幼儿体会成功。每个幼儿的点滴创造不单能受到大家的尊重,同时也学会了尊重别人,唤起幼儿美好的情感,建立起健全的人格。

小班美术活动会爬山的小猴教案

活动目标:

1、知道宝岩杨梅是我们虞山的一大特产,了解杨梅的形态。

2、掌握用牙刷敲打作画的方法,并尽量敲在圆圈里。

3、体验用牙刷作画的乐趣。

活动重点:

掌握用牙刷敲打作画的方法。

活动难点:

将牙刷敲打在圆内,尽量不敲到外面。

活动准备:

牙刷人手一把,红色水粉颜料若干,毛巾若干,杨梅图片,画好杨梅枝的画纸人手一份,范画一张,展板,舒缓的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一、开始出示杨梅图片,激发幼儿兴趣。

t:小朋友看,这是什么呀?你们吃过吗?谁来说说。看杨梅是什么样的?在我们常熟,宝岩的杨梅是最出名的,老师啊画了一张宝岩杨梅的图画,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范画)。

二、基本部分。

1、引导幼儿猜测牙刷的画法。

t:漂亮吗?请你们猜猜看这幅画上的杨梅是用什么画出来的?(蜡笔、水粉颜料)(出示牙刷)看,是我们的好朋友牙刷,以前我们学过,牙刷是怎么画画的呢?(敲)。

2、教师示范。

t:先来看看老师是怎么画的。先轻轻地蘸一蘸再刮一刮然后敲一敲,哇,真漂亮。(强调要敲在虚线的圆圈里面,不能敲到其他地方,并引导幼儿跟着空手操作)。

3、幼儿示范。

t:你们会不会拉?那请一个小朋友上来试试看,我们一起看她会不会。

(请一位幼儿进行示范,其他小朋友一起检查她画的对不对)。

4、幼儿操作(播放舒缓的背景音乐)。

t:你们想不想也用牙刷来画画漂亮的杨梅呀?那请你们轻轻地走到桌子边上开始画画吧!

(教师巡回指导,并强调不要敲到圆圈外面)。

三、结束(展示点评)将幼儿的作品贴到展板上,共同欣赏。

t:谁来说说你最喜欢哪副画?为什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班游戏《小猴子爬山坡》教案

1、通过纱巾香蕉游戏感知数量的变化。

2、在感应大小调中创编猴子的不同造型。

3、在感受歌曲的基础上,理解歌曲意境。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挂图、纱巾、打棒。

一、故事引导师:宝宝找到了好朋友是谁啊?小猴子说‘大家都玩累了吧!今天我们一起来吃香蕉······这时候小猪也想爬到树上吃香蕉,可以不小心就跌了下来,压倒了其他的小动物,害得大家哇哇直叫!

二、纱巾香蕉。

1、探索纱巾质地,做纱巾香蕉,并练习剥香蕉。

师:你们想和小猴子一起来吃香蕉吗?可是今天的香蕉不够,小猴想请大家一起来帮他做纱巾香蕉。

教师示范做纱巾香蕉,幼儿尝试做纱巾香蕉,练习一瓣一瓣剥开。

2、吃香蕉游戏师:小朋友,你们都摘到香蕉了吗?让我们听着音乐剥香蕉皮吧!数字宝宝出来的时候我们就一起吃香蕉。数一下,就吃一口哦!

播放音乐,歌唱部分幼儿依拍子剥纱巾香蕉皮,数数部分幼儿依数字“假装”吃香蕉。

3、香蕉麦克风师:香蕉真是太好吃了!小猴子们还喜欢用麦克风唱歌呢!老师来问问小朋友,看看你们会不会用麦克风数数哦!

教师用香蕉麦克风唱歌词部分,幼儿用香蕉麦克风数出数字。

男孩问(歌词部分)女孩答(数字部分),再相互交换问答。

三、猴子舞蹈师:小猴子会唱歌,还会跳舞呢!我们一起来跳舞吧!

教师引导幼儿大调时拍手,小调时擦汗,数字部分让幼儿创编各种造型,依数字变化。

设计意图:

《猴子爬树》是一首节奏鲜明、旋律简单、篇幅短小的乐曲。小班幼儿已经能够初步感知、理解简短乐曲,但是受其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的影响,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还不够完善,记忆也很不精确。所以,一般不能用语言较好地表达对作品的感受,他们常用的创造性手段往往是自身的动作。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小班音乐游戏《猴子爬树》。

本次活动中我主要鼓励幼儿用创编、模仿动作来表达他们对作品的理解。我注重活动的游戏化、情景化,让幼儿在上树、摘果子、下树等情境中反复感受音乐旋律,学习分辨音乐上、下行,真正做到玩中学、学中乐,从而体验音乐游戏的快乐。

活动目标:

1.倾听音乐旋律,感受音乐的变化,并能做出相应的动作。

2.尝试创编猴子上下树的动作,表现猴子的顽皮、灵巧。

3.遵守活动规则,积极参与活动,体验音乐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准备:已有听辨音乐上、下行的经验。

物质材料准备:《猴子爬树》分段、完整音乐;一只猴子;图片若干;音乐《给宝宝的礼物》。

活动过程:

一、快慢游戏,感受乐曲旋律。

1.进行"快慢游戏"。

"当你听到的音乐是很慢的,请你跟着音乐有节奏的拍拍小手。当你听到的音乐是很快的时候请你双手握拳在胸前旋转。"。

2.引出主题。

"我们的声音把小猴子也吸引来了。我们一起和小猴打个招呼吧。

二、感知音乐,创编相应动作。

1.感受、表现a段音乐。

(1)感受a段音乐。

"听,这段音乐是小猴在干吗?"。

(2)幼儿自由创编。

"那小猴是怎么爬树的呢?谁来试一试?"。

"除了这样爬树还可以怎么爬树呢?我们一起来爬一爬吧!"。

小结:原来,小猴是一步一步、慢慢地、有节奏地从树根往树上爬的!

2.感受、表现b段音乐。

"我们听着音乐有节奏地摘一摘果子吧。"。

3.感受、表现c段音乐。

(1)感受c段音乐。

"听,小猴又在干嘛了呢?"。

(2)幼儿自由创编。

"除了这样下树,还能怎样下树呢?"。

(3)再次练习动作。

"让我们赶紧下树,把果子分给好朋友吃吧。"。

4.感受、表现整个音乐。

过渡:刚刚,我们和小猴一起听着音乐玩了猴子爬树的游戏。现在,我们把猴子爬上树、摘果子、下树的游戏连起来,听着音乐玩一玩吧。

三、合作游戏,体验游戏快乐。

1.随音乐合作游戏。

"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更好玩的游戏:请小朋友两两合作,一位当小猴,一位当大树,一起听着音乐来玩一玩。"。

2.手指游戏"给宝宝的礼物",体验快乐。

"今天你们的表现真棒!猴子妈妈还送礼物给我们了呢!你们想要吗?让我们一起听听有哪些礼物!"。

活动反思:

孩子们对动物总怀有极大的热情,每次教学活动中有小动物,孩子们就会特别感兴趣。活动后他们的话题也会围绕着活动中出现的小动物展开。

今天韵律活动“猴子爬树”,猴子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一种小动物,因为猴子的活泼、可爱;也因为《西游记》这部电视剧中“孙悟空”,孩子们总觉得猴子是非常厉害的,也就对猴子有一种特别的喜爱。我们在认识了解小猴子的生活习性的基础上,以韵律活动的形式展开的,小朋友们一起听听音乐,在游戏的情景中尝试听辩音乐的一些简单变化,并跟着音乐学学小猴子的动作。从而喜欢参与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乐趣。

活动中,我以观看幼儿用书中的《猴子爬树》图片开始。孩子们认真的创编猴子的各种动作、造型,感觉孩子们对这个活动还是很感兴趣的。他们愉快的和老师一起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的有趣;他们积极地参与动作表演和创编活动,体验表现的乐趣。活动中孩子们积极开动脑筋,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音乐的理解。他们会使用一些好听的词句,如:可爱、好玩等来形容小猴子,而老师也积极回应,用“小猴子听到他们的话愉快地跳起舞来”的话语激发幼儿表达的意愿。老师用集体练习与个别演示的方法,让幼儿理解听音乐做动作。孩子们基本上都能跟着音乐的节奏表演。班级里的幼儿每一个都参与到活动中,学地很开心。

在最后的乐句中老师利用猴子从树上滑下来,来引导幼儿听音阶。可是幼儿爬下树后,就趴在了地上。孩子们说因为小猴子玩的太累了,所以一下树就在趴在地上休息了。老师也就不强求幼儿,满足了孩子的愿望。

兔子兔子爬山喽小班语言活动教案

1.初步理解画面内容,尝试猜测故事中的有趣情节。

2.乐意和同伴一起倾听故事。

幼儿人手一本绘本,兔子手偶。

一、出示手偶,引起幼儿兴趣。

t:看,谁来了?我们跟小兔子来打打招呼吧。

今天,小兔子带来了一个好听的故事,名字叫《兔子兔子爬山喽》,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二、集体阅读。

1、出示ppt2。

我们一起看看兔子在干什么?爬的是什么样的山?(逐页阅读)。

引导幼儿观察封面中出现的绿色部分,让幼儿大胆猜测:小兔子是在小朋友的身上爬山呢!

我们也和小兔子一起来爬山吧。(引导幼儿用动作来表现)。

2、出示ppt4。

兔子大口大口吃草喽!咦,草为什么是黑色的呀?

引导幼儿观察宝宝头发的颜色,让幼儿大胆猜测说出:小兔子吃的不是草,是小朋友的头发。(同样引导幼儿用动作来表现)。

3、出示ppt6—7。

兔子兔子下山喽,跳跳跳,真软!小兔子为什么觉得这座山很软呀?(幼儿摸摸自己的肚皮,体验软软的感觉。)。

4、出示ppt8—9。

兔子兔子回家喽,怎么有块大石头?大石头会是什么呢?(哈哈,原来是宝宝的小脚丫呀!鼓励幼儿互动)。

5、出示ppt10。

三、完整欣赏。

小朋友,看!来了许多小兔子(出示指环兔),让我们带着指环兔,一边玩玩,一边完整讲述故事。

四、游戏活动。

爬山教案

(1)学习本课生字,生词。

(2)自渎课文,重点学习本课第1、2段。

(3)学习作者描写事物的方法,然后学习如何去观察一个事物。

(4)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通过对词语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爬山虎的特点。

1、自读课文,划出本课的生字、生词,并通过上下文理解词义。

2、可见出示本课生字,生词,学生读,师纠正

3、读课文,找出课文的哪几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4、教师讲解本课体裁——说明文。

1、课文的1、2自然段写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a、个别读课文,思考:第1自然写什么?

b、这两处地方有什么共同点?

c、齐读思考:你能从这两句话中看出爬山虎的什么特点?

2、讲读第2段、

a、指名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讲什么?

b、这一段共有几句话?然后每句话写什么?

c、叶子颜色的美表现在哪里?

d、叶子的均匀、整齐表现在哪里?

3、导读。

a、爬山虎叶子的颜色变化。

b、爬山虎长大了的叶子颜色很美。

c、爬山虎的叶子长的很整齐。

d、爬山虎的叶子的很均匀。

e、当风吹过,满墙的叶子也很美丽。

4、理解:拂漾

5、齐读课文,个别读

6、归纳短意。

爬山教案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爬山虎、空隙、拂过、漾起、叶柄、弯曲、逐渐、瞧不起”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要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2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激趣导入: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芦等植物那样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学习25课《爬山虎的脚》,就能找到答案了。(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情况。

二、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1.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

2.填空:

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特点、。

长大了的叶子的特点、、、。

3.看插图,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抓住“新鲜”“一顺儿”“均匀”)。

4.朗读指导:读出美感来。

三、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引言: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会这样生机勃勃的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究竟是怎样的呢?请自学第三自然段,一边默读一边画出写爬山虎脚的有关句子。

1.屏幕显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句子,学生说说每句话讲了什么,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2.让全班学生选择适当的彩笔,边默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边画爬山虎的脚。

3.对照课文有关内容,小组评议画的情况。

4.观察实物,再一次默读课文有关内容,进一步了解爬山虎的位置、样子、颜色。

5.结合板书小结: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对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样子、颜色才了解这么仔细,那么它是怎么爬的呢?请自学课文第四自然段。

一、了解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

1.老师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圈出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

2.学生汇报,老师板书:触巴拉贴。

3.学生自主探究爬山虎是怎么爬的,注意“变”“弯”与“贴””的因果关系的理解。

4.小结:作者正是准确地运用这些动词,把爬山虎的脚怎么爬的过程写很具体。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生长的顺序来观察的,所以写才这么有序。

5.观察电脑演示的爬山虎的脚爬墙的过程,用课文语句来解说这一过程。

6.重点理解什么叫“一脚一脚”往上爬。

(1)假设黑板就是一堵墙,这是爬山虎的一根茎(老师用彩色粉笔画),这是嫩叶(画叶)。让学生上台用手演示爬山虎的脚,用动作演示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2)评议学生在黑板上的演示对不对。

(3)再让学生上台演示爬山虎往高处爬的情景。

(4)教师小结: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只有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再巴住墙,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电脑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还往左边、右边爬,茎紧贴在墙上,爬满整个墙。所以课文第二自然段才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很”。

7.小结: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触着墙的脚是怎么爬的,那么没触着墙的脚会怎么样呢?请同学们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二、学习第5自然段。

1.对比学习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没触着墙:(板书)萎了。

触着墙:(板书)牢固。

2.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怎样?

3.课文哪个自然段也告诉我们这个意思?

三、总结。

1.学生归纳2、3、4、5自然段各讲的是什么内容。

2.复习3、4、5这几段,讲讲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3.了解作者在观察方面有哪些地方值我们学习。

4.总结:这篇课文重点围绕“爬山虎的脚”来写,为了说清楚这个意思,作者进行细心而有序地观察,并且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使爬山虎的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脚枝状。

嫩红。

触着墙——触巴拉贴(牢固)。

没触着墙——(萎了)。

爬山教案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推荐、愣住、春风拂面”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研读课文第一至第五自然段,初步体会叶老对文的认真负责,对人的平和真诚,感受作者对叶老的感激之情。

3、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初步养成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创设情境,出示多媒体画面(一墙绿绿的爬山虎)

2、引导学生欣赏叶圣陶先生的《爬山虎的脚》(片断)

3、根据课题,猜测内容,激发兴趣。

(二)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1、初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新词。

出示读课文的要求:(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能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2、检查词语的学习效果。

(1)出示词语(一)

(一篇、推荐、眼帘、删掉、动词、规范、燥热、握手、融洽、黄昏、客厅、余晖、

楷模、模模糊糊、)

指名学生朗读并重点理解“推荐”。

3、理清层次。

课文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为我修改作文并邀请我到他家做客这样两件事。

(三)学习第一部分,体会作文修改之道,感受叶圣陶先生的人品。

1、默读课文1——5自然段。思考:从叶老先生的批改中,作者肖复兴的感受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认真、平和、温暖

2、从课文中找一找,哪些地方让“我”感受到了叶老先生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呢?

理解“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感受叶老先生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

3、讨论:从哪两个词中特别让我们感受到叶老批改的认真?我为什么一下子愣住了?

(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叶老帮我的作文做具体改动的句子。

(2)叶老帮肖复兴的作文修改了题目,还修改了词句。你能不能从中也学到一些关于文章写作的知识呢?(板书:1、用词要准确,2、简洁,不啰嗦,3、长句改短)

(3)出示经过叶老修改的肖复兴的作文,以证实叶老对作文修改的精细,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慑。

(4)叶老是怎样评价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评语并谈感受

读着这样的评语会给人一种怎样的感受?(春风拂面)

(5)理解“春风拂面”

春风拂面是什么样的感觉?(舒适、柔和、暖洋洋、温暖)这种感觉仅仅是拂在脸上吗?

(6)练习写话,肖复兴拿着叶老修改的作文,回家看了一遍又一遍,看着,看着,他仿佛看到了——;看着,看着,他又仿佛听到了叶老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你说,他看到了什么?他又听到了什么?在横线上各写一个句子。

(四)质疑课题,小结激趣

为什么这篇写人的文章却用爬山虎来作为课题?肖复兴与叶老的交往中到底学到了什么呢?咱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读背学过的含义深刻的句子。

爬山教案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3、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准备教学挂图,将读文与看图结合起来。

做好预习:

预习生字 朗读课文 回答问题 提出质疑。

1、出示挂图:爬山虎

3、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爬山虎

1、读课文,学生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

2、学生交流,教师归纳出本篇课文的两个探究点(多媒体显示):

a、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

b.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又是怎样爬的?

小结过渡: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样子的?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提问: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哪些地方写得美?你喜欢哪些句子?

4、老师指导读出美感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

5、拓展

6、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爬满墙,这跟它的什么有关系呢?下节课再来学习。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兴趣。

1、读生字词

2、注意易错的字

爬山教案

1、 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增加幼儿对折纸的兴趣。

2、 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3、 学习折纸:猴子爬山。

1、 猴子爬山的折纸范例一份。

2、 手工材料人手一份,剪刀一把。

1、 教师边念儿歌,边操作折纸范例,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小猴子,真可爱,花果山下来爬山,爬爬爬,爬上山后笑哈哈。

2、引导幼儿分析制作方法。

3、教师讲解示范折纸步骤:

(1) 正方形纸,对边折。

(2) 一角向下折,一角向面折。

(3) 将手插进中间层撑开成锥形,两腰向内压,成正方形。

(4) 剪下上面一角,画上猴头。两面下角沿虚线折,露出中间层。

(5) 将画有猴头的小三角形夹在中层上。

(6) 用双手各拉住中层下角,上下两角贴紧轻轻拉动,猴子即可爬山了

4、发下材料,让幼儿自由动手制作,教师巡回辅导。

5、作业完后,互相欣赏作业。

爬山教案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他修改作文,并请他到家里做客,使他受益匪浅的生长经历,表示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引导同学通过阅读作家肖复兴的生长故事,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学习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同时感悟如何修改作文。讲叶老给他修改作文是本文的重点,写自身到叶老家里做客时,几次写到爬山虎,这是本文的难点。教学这课时,我采取这样的步骤:整体掌握文章的内容和脉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再回归整体、升华认识。

初读时,引导同学了解课文写了哪两件事,知道这两件事虽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也存在着独立性,然后引导同学一局部一局部地学习。

第一件事讲叶老给“我”批改作文,是本文的重点局部。可以让同学先自读这局部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重点引导同学就“叶老师怎样修改我的作文的”和“我有什么感受”这两个问题进行交流,以协助同学解决课文内容,了解修改作文的方法。

课文第二件事中几次写到爬山虎,这些语句含义深刻,是教学的难点。通过反复朗读,引导同学抓关键词揣测其含义。

在理解了文中这两局部内容后,回归整体,讨论课文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使同学了解到,因为我的作文写得“亲切自然”,叶老批改了我的作文,因而对我有所了解,才情我到他家里做客。我见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叶老的教导使我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怎样作文。时间已经过去将近三十年了,但当时的情景如在眼前。一想起叶圣陶先生,就仿佛又看到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所以以此为题。另外,教师还引导同学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身的`学习收获,特别是在写作文和改作文方面的收获。

爬山教案

课前谈话:

师:老师给同学们带什么来了?

生:爬山虎

师:出示图片,猜一猜

生……

师:大人小孩儿?

生:大人。

师:到底是哪个大人啊?

生:孙老师。

师:这就是我,我来自北京市东城区史家小学。

(出示录像)

师:我们在课间游戏呢。

(出示小学生的画面,让老师当大使)

(有个小学生介绍北京小吃)

师:南昌有什么好吃的?

生……

生:小小旅行家,北京有长城

生:黄山

介绍学校

师:出示校园一角,板书爬山虎,对叶圣陶有什么了解吗?

生:童话作家。

上课。

(齐读课题)

师:绿绿的充满生机,再读课题。

师:想知道这篇文章里写了什么吗?那就打开课文来读,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学生读课文,教师巡视,表扬学生的读书姿势。)(大约5分钟)

师:谁坐好了就说明已经读完了。

(生继续读)

师:孙老师认为你们读得特别认真,再读读课文中带有生字的句子。

(生读)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读得特棒。

(出示词语卡:推荐、融洽、删掉、规范、春风拂面……)

生读

生:(读)推荐、融洽、删掉、规范、春风拂面、

师:春风拂面,轻轻的拂过,再读一遍。

(生读)

师:映入眼帘的是什么样的?

(出示:翻到我的那篇作文……)

学生读

(出示:曲线的“曲”“曲”两个字音的释义选项。)

师:选哪一种解释。

生选择并说出理由。

出示:两组句子。

师:第一组是写谁的?第二组是写谁的?

生:叶圣陶 肖复兴

师:肖复兴是一位作家,当时还是一个中学生,和你们差不多。

师:《爬山虎的脚》《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都带有爬山虎,那篇是写植物的,这篇还是吗?

师:这篇课文是写哪两件事?在哪里可以分为两部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学生默读课文)

师:可以交流交流。

生:1—5自然段写叶圣陶爷爷帮我修改文章,

师:我们简单的概括,修改文章,修改作文可以吗?

生:6—10自然段写叶圣陶爷爷邀请我去他家做客。

师:概括一下。

生:邀请做客。

师:大家跟他意见一样吗?

师:看课文的第一部分,自学这部分,一会儿交流。用笔画一画,一会儿出声的读一读划的句子。

(出示自学要求: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拿到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学)

师:出声的读读你划的句子。

师: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

生:看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

(出示句子:翻到我的那篇……)

师:你从哪里看到的?

生:密密麻麻

师:“密密麻麻”什么样啊?看看叶老先生修改的。

(出示修改的文章的图片)

师:我们应该怎样画曲线直线啊,你自己读一读。

(出示:翻到我的那篇作文……)

(生读)

师:听到你的读,我仿佛看到“密密麻麻”。

生:从一张画像,一幅画像,我体会到用词的准确。

师:有什么不同呢?一起体会体会。

生:“幅”字用在画像上就更准确了。

师:我们平时说一幅画像,这样用字就更准确了。

板书

师:叶老先生曾经说过,你们再看看叶老的修改,还看到了什么?

(学生说了一大段话……)

(出示:怎么你把包……)

师:要想写好,注意什么?

(生说)

师:删改前的字和删改后的字有什么不一样啊?自己读读,试一试

生:书皮换成包书纸更确切了。

师:你用的是课本上的话。

师:叶老这个大作家为我这个初中生修改,你感受到什么?

生:认真

师:谁能在课文中找到呢?

(生读文中句子)

师:我感到这春风不仅吹到脸上了,还吹到心里了,应该怎么读啊?自己试试。

(生读)

师:这篇文章一千五百字,可是修改了一百多处呢,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生读)

(出示修改文字)

师:配乐,叶老是教育部副部长……可忙了,但是还为我这样的学生修改文章,读——

(生读)

师:当时的叶老已经七十多岁了,牵挂着我们的成长,所以——

(生读)

师:叶老先生此时在你心里仅仅是一个认真的老人吗?

生:温柔

生:慈祥

师:叶老是一位教育家。

生:给我们关爱。

师:给予每一个学生关爱。

师:叶老后面还写了一段评语。不仅告诉肖复兴,还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写好作文的?

(生读)

师:怎样写好作文?

生:具体事实。

师:看第二句话,还有什么具体要求吗?写好作文——

(生读句子)

师:你读出什么来了?

生:在这件事上深受感动。

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

师:修改了一百多处呢?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生提出来)

师:快读读第五自然段。

生:那段简短的评语树立了我写好作文的信心。

(板书)

师:走上了文学之路,成了一位大作家。他不能忘记,我们也跟随他一起,

出示:

当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时,

当我仔细看了叶老的修改后,

当我看到叶老简短的评语后,

生填写内容,汇报。

出示:句子

师:读前面的句子,生读。

师:今天我们感受到叶老的平和,也学习了修改作文的方法,修改一下学习卡片上的话,看看怎么修改啊?(下课铃响)

(学生修改)

师:用上这两个修改符号。能说说怎么修改吗?

生回答。

师:还有其他地方吗?

生回答。

师:看到课题……

下课。

爬山教案

1、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2、反复读课文,结合挂图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师准备(包括媒体):准备教学挂图,将读文与看图结合起来。

学生准备:做好预习:

预习生字、朗读课文、回答问题、提出质疑

一、自读探究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段,找出描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2、检查反馈:

(1)读了这一段,你有什么收获?

(2)这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的脚的?

脚的样子、脚的形状、脚的颜色

(4)小结: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快快学习第四自然段。

3、学生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要求分组学习第四自然段,比一比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哪一些学生学得更快、更好。

(1)找出写爬山虎爬的句子来;(2)找出表示爬的动词;(3)自己试着演示爬的过程。

4、检查提问: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什么?

(1)指名演示爬,问: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你们想知道爬山虎究竟是怎么爬的吗?

(2)学生找出写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读一读。

(3)提问:爬山虎是不是只往上爬?你是怎么知道的?

(4)小结:爬山虎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往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看”。

过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怎么样呢?

5、学生自学第五自然段。

6、检查反馈:

(1)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

从“没触着墙的脚不几天就萎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了灰色”知道脚与墙有着密切的关系。

(2)提问: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

第一自然段。

(3)总结提问: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首尾呼应)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第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

7、试背2、3、4自然段。

二、拓展迁移运用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

板书设计

6、爬山虎的脚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样子:像……像……

颜色:嫩红

触——巴——拉、贴

作业布置

必做【同步达标】:

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抄下来。

选做【创造实践】:

课外练笔。

请你仔细观察一种攀援植物,仿照课文写一写,内容要具体,语言要通顺。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