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六年级说课稿人教版(汇总21篇)

时间:2023-11-27 14:25:53 作者:温柔雨

教案模板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工具之一,可以帮助教师充分准备好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接下来,我们将介绍一些教案模板的编写要点,希望对大家的教学设计有所启发。

小学六年级数学分数除法说课稿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5页到26页的内容。

2、教材分析。

《分数除法(一)》是第三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乘法、认识了倒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中呈现了两个问题,就是把4/7分别平均分成2份、3份,目的是让学生在涂一涂、算一算的过程中,借助图形语言,利用已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问题,从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从中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节课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践活动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一系列“自主探究————得出结论”的过程,体验其中的成就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4、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5、教学难点:

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6、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对本节课进行教学,课前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纸等。

二、说教法与学法。

在本节课中我将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1、自主探究、寻求方法。

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究、寻求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设计教法体现主体。

课堂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领路人,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各抒已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分层练习、注重发展。

练习有层次,由尝试练习到综合练习到发展练习,层层深入。

三、说教学流程。

根据以上的教学理念,结合本课的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程序设计为以下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具体教学环节设计如下:

(一)激趣导入——十兄弟的故事。

创设这一情境,是因为《十兄弟》这个电影,大家都看都过。富有神话色彩,学生会感兴趣。在兴趣中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探究新知。

为了使故事和所学知识连贯起来,所以我又利用故事来引出新知。展示多媒体:几天后,神奇的事发生了,大虾妻子怀孕还生下10个孩子。十个孩子一夜长大,而且各有本领,由于家里穷没有东西吃,所以大虾的妻子就把一张饼的4/7分给大口九和飞天五,他们每人分多少呢?为了让学生能够动手操作,告诉学生把饼看作成长方形,这样就回归到我们熟悉的图形中了。

把一张纸的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让学生自主思考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利用事先准备好的纸,先把纸平均分成7份,再涂出其中的4份,然后再将这4份平均分成2份,将其中1份涂色,最后看看涂上色的这部分占整张纸的几分之几。在汇报反馈时,将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示出来,即分、涂的过程。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清晰地展示中分享他人的思维方法。通过思考操作学生达成共识:里有4个1/7,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2个1/7,是2/7。接着让学生列出算式4/7÷2=2/7,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同时理解了分数除法的意义。

2、比较归纳,初探算法。

我引导学生再一次进行探究。为了便于全班统一交流,我选取学生举例中的一道典型算式进一步研究,如4/7÷3,我引导学生再一次进行探究。为了便于全班统一交流,我选取学生举例中的一道典型算式进一步研究。此时,先让学生动手分一分、涂一涂,然后再让他们进行小组交流。此时,先让学生动手分一分、涂一涂,然后再让他们进行小组交流。根据学生的小组讨论,学生发现把4/7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就是这张纸的4/21。得到的算式是4/7÷3=4/21。此时我还引导学生发现:把4/7平均分成3份,这其中的一份实际上就是4/7的1/3,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乘法来计算,算式是4/7×1/3=4/21。比较两个算式,学生很快发现它们是相等的。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引导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经验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本环节的设计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体验了“探索——发现——验证——修改”的过程,通过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完成了知识的自我建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分数除以整数意义的理解,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

课件出示。

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在本节课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这部分知识,我先让学生通过涂一涂,进一步感知分数除法的意义,初步感知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然后提出是不是除以一个整数就可以乘它的倒数呢?通过三组算式来验证提出的假设,这样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亲身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四、巩固应用。

我们知道通过形式多样、难易程度适当的习题,让学生在有层次的练习中巩固本节课的知识,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所以我设计了以下巩固练习:

1、算一算。

(教师出示算式,提出要求:口述计算过程)。

学生选两道在练习本上做一做。

此过程我要时刻提醒学生计算的结果,能化简一定要化简。

2、填一填。

师:学会了知识就要灵活的运用,这道题你们能填上吗?

学生独立在书上试一试。

集体订正。

从简单的问题要逐渐加深,从填一填的题中可以让学生对计算方法理解充分。

3、拓展练习。

拓展练习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在计算过程中遇到带分数怎么办?有的学生会想到化假分数,这样即复习了旧知识又巩固了新知识。

4、解决问题。

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解答。

指生汇报完成情况。

运用分数除法能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呢?谁能像老师这样来说一说生活中的问题,让大家解决。

五、课堂总结。

一个新的计算结论必须反复验证。让学生通过实际运算再次验证一个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学生在不断地思考与验证中,也深刻理解了分数除法的计算算理。让学生自己总结,教师补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以上教学程序的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对计算进行探究式教学,也是新理念的挑战,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探究,交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操作、思考、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获得了知识,发展了智力,培养了积极的学习情感,三维目标得到了有机的.整合。

六、作业。

作业是对本节课知识的再巩固,同时还要联系实际,制定作业是:

运用分数除法能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呢?回家编几道生活中的问题,明天我们再一起解决。

七、说教学预测。

在本次教学设计中我们是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体会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同时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突破本节课的重点。体会分数除法转化的方法,并会利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我们教研组相信学生会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而达到我们的预期目标。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比的意义说课稿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弄清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明白比的后项不能是零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及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老师先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们班是男生多还是女生多?男生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学生回答时教师板书男女生人数。)。

师:男多女少这种现象从全国来看也非常明显。

教师在大屏幕上显示几个网页,在网页中突出以下数据:

1、海南省新生儿男女比例为135:100。

2、我国于进行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在新生的婴儿中,男女人数的比为119.2:100。

3、男女比例失调,十年后我国将会有数千万光棍汉!

(学生自由回答)。

师:比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的`意义。(板书课题:比的意义)。

二、探究体验,获取新知。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教材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一步和两步计算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呈现了中国的世界遗产这一情景。通过介绍中国的世界遗产情况,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入对乘加应用题的探索。知识点是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借助一、二单元的知识基础,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探索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规律,并能灵活的运用这个规律解决问题。重点是将四则混合运算规律正确地迁移到分数中。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的应用》说课稿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按比例分配应用维他命和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思路,能应用比的知识解答相关应用题。

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和应用比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应用比的知识解答相关应用题。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1、说出下面每个比表示的具体含义。

苹果和梨的重量比是2∶3;

电视机和收音机的台数比是5∶2;

学校老师与学生的人数比是1∶25。

2、口答。

练习136;说说是怎样想的?

3、揭示课题。

1、练习137。

找一找相同点和不同点。

这两道题里的40棵各与比里哪个份数相对应?

这两道题,哪一道是按比例分配问题,哪一道不是?为什么?

按比和分数的关系想一想,这两道题会解答吗?

上下练习;

2、题组练习。

(1)学校饲养组养的白兔和黑兔只数的比是5∶4。白兔有15只,黑兔有多少只?

(2)学校饲养组养的白兔和黑兔只数的比是5∶4。黑兔有12只,白兔有多少只?

说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这两道题与按比例分配问题相同吗?有什么不同?

3、补充练习。

出示: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4,女生有多少人?

1)学生说说上面比的具体含义。

2)口头补充成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并口头列式解答;

3)口头补充成已知一个数量,求另一个数量的应用题,并口头列式。

小学六年级上学期数学说课稿《折扣》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六年级上学期数学说课稿《折扣》,欢迎阅读与收藏。

《折扣》是六年级上册数学课本中第五单元中的一节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使学生理解折扣意义,懂得求折扣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根据教材的要求和目的,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折扣的含义,并用所学的知识解答问题。

因为我授课的学生是乡镇学校的六年级学生,与城市中的学生比较,他们的知识面较窄,不够大胆。但学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喜欢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事物,直观认知能力较好。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多采用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亲身体会,多让学生动口讨论等方式来进行教学。这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针对学生的特点,为了更好地传授本节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依据教学规律,我采用了“指导——自主——合作”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讨论中学到知识、在练习中巩固知识。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合作为桥梁”的教学思想进行学法指导,采用了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学生演示、练习等学习方法。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知识的目的。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突破重点、难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分成五大环节:

第一环节是新课引入:用我给女儿买自行车的情境来切入课题。既明确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需要数学的道理。

第二环节是例题教学:到商场买衣服,打七折。让学生算一算现价是多少钱?掌握了已知原价和打几折,求现价的问题。接着,通过计算买的奖品中的大绳的.原价是30元,打七五折后,便宜了多少元的问题,让学生列出两种不同的算式解答。进一步巩固百分数的知识。

第三环节是拓展延伸:学生已经学会了已知原价和打几折,求现价的问题了。还要让学生学会已知现价和打几折,求原价的问题,我把书中的练习2改变了一下,“有优惠卡打八折,花了40元,求这个玩具的原价是多少钱?”继续拓展求打几折的问题:就是我去菜场买菜的情境,“相当于打几折?”

在学生掌握了原价、现价和打几折之间的关系之后,出示去两家学习用品商店买彩笔的练习,目的是使学生明确购物时不能只看打几折就去消费,还要认清原价的,要做个有知识的消费者。最后,综合运用本节课的知识来解决一道习题:当小经理设计打折广告。使学生学有所用,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会服务于生活。

第四环节是归纳小结:通过与本节课所学的“折扣”比较,其它几种促销方法对于我们消费者来说,哪种获得的实慧更多呢?留给学生课后思考、探究的空间,让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

创设情境,让学生学习有趣的数学;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习思考的数学;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生活需要数学的道理。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设计意图]这一单元是围绕“中国的世界遗产”这个大的情境串进行的,而本课是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第1个信息窗,情境内容将中国放入世界这一大环境中,因此由奥运会的话题引出了本课情境,这样设计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本课,激发了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比的意义说课稿

(1)师:刚才同学们已经说了,咱们班有男生35人,女生20人。要对咱们班的男女生人数进行比较,可以用什么方法?(注:为了便于叙述,先假设上面的数据,实际讲课时根据当时学生提供的数据进行教学。)。

启发学生说出:

用减法,比较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或女生比男生少多少人;

用除法,比较男生是女生的几倍或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

学生回答用除法比较时教师板书:

男生是女生的几倍:35÷20=1。

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20÷35=。

师:(指着黑板上的板书)刚才我们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对男女生人数进行了比较。用除法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时,还有一种新的表示方法——比。

师:(指35÷20)同学们看这个除法算式,求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倍,是哪个量和哪个量比较?(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比较)。

师: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比较,也就是几和几比较。(35和20比)。

师:求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倍,又可以说成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5比20。(板书: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5比20)。

师:谁来说一说,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倍还可以怎样说?

师:同学们再看,求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是哪个量和哪个量比较?

师:根据上面的例子,同学们想,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还可以怎么说呢?

启发学生说出: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还可以说成女生和男生人数的比是20比35。(教师板书)。

小结: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知道,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

师:这两个例子都是对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进行比较,为什么一个比是35比20,一个比是20比35。

引导学生回答:35比20是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20比35是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

教师指出:两个数量进行比较一定要弄清谁和谁比。谁在前,谁在后,不能颠倒位置,否则,比表示的具体意义就变了。

(2)师:在日常生活中,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例子还有很多。

师:4月18日,全国铁路第五次提速。(教师出示火车图片)。

“火车提速后,一列火车2小时行驶了320千米。这辆火车行驶的速度是每小时多少千米?”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320÷2=160(千米)。

师:同学们看,求火车行驶的速度,是用哪两个量进行比较?(路程和时间)。

师:那么,火车行驶的速度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

启发学生说出:火车行驶的速度又可以说成路程和时间的比是320比2。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路程和时间的比是320比2。

(3)提问:在常见的数量关系中,单价可以说成是谁和谁的比?(总价和数量)。

工效可以说成是谁和谁的比?(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教师指出:在实际生活中,具有相除关系的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时,都可以说成两个数的比。(教师在“相除”下面加上重点号)。

(6)提问:5÷8可以说成谁比谁?15÷25可以说成谁比谁?

(教师让学生自己看书自学课本第47页的内容,看完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收获。)。

师:谁来汇报一下,通过看书自学,你又了解到有关比的哪些知识?

学生可能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汇报:(允许学生无顺序汇报)。

(1)比的各部分名称。

(2)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

(3)比的分数写法。

(学生汇报时,教师相应板书或出示课件演示。)。

学生汇报后,教师重点提出以下问题:

讨论:比、除法、分数三者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区别?

学生汇报时,教师相机穿插下面两个练习:

2、把下面的比改写成分数形式。

21:10032:15。

三、实践应用,巩固深化。

白球和红球个数的比是(),比值是()。

(2)小红的爷爷今年63岁,小红今年9岁,小红和爷爷的年龄比是()。

(3)两袋米的重量比是0.7:3.5。这个比的比值是()。

(4)小红3小时走了11千米。她所走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

(5)航模小组8个人共做了27个航空模型。做的模型总数和人数的比是()。

2、判断:

3、既然比的后项不能是0,而足球赛中常出现的“2:0”的意义是什么?它是一个比吗?(让学生展开讨论)。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还有什么不清楚的问题吗?

小学六年级数学圆柱的认识说课稿

1、授课内容:

人教版第12册第二单元第38面至39面(圆柱的认识)、做一做、练习十的第1题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圆柱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图形,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对它已经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

本单元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圆柱的认识是本单元的起始教材,是学生在学习圆和长方体、正方体的基础上来认识的。学生认识圆柱,了解圆柱各部分名称,掌握圆柱的特征是以后学习圆柱的表面积、体积以及圆锥和球的认识的基础;更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可见,圆柱的认识教学在后继的几何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引导学生切实学好。

3、教学目标的确定:

(1)使学生认识圆柱,了解圆柱各部分名称,掌握圆柱的特征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探索,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判断和空间想象能力,理解事物间的相互联系,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立体观念。

4、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及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这样编排的:教材首先从直观入手,通过对常见的圆柱实物观察,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形状,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几何图形,然后介绍圆柱的各部分名称,说明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是平的,是两个相同的圆面,叫做圆柱的底面。对于圆柱侧面的认识,先通过观察和用手摸,知道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再把圆柱侧面展开,使学生了解圆柱侧面的展开土是长方形,以及它的长与宽跟圆柱底面周长与高的关系。可以看出,理解并掌握圆柱的特征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而认识圆柱侧面的特征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5、教具准备

师:圆柱体的实物、模型和相应电脑软件

生:自带贴有标签纸的圆柱形物体;剪刀、线、尺。

依据教材编排特点和学生已有知识基础,本节教学的基本教学思路是:联系比较,建立表象——导引结合,探索新知——强化练习,巩固新知。为了体现这一教学思路,实现教学目标,教学时拟用“导探结合法”为主进行教学。

充分利用课前5分钟,通过师生比赛说长方体的有关知识,既复习了旧知,又激发了学习兴趣。

在导引结合,探索新知时,改变以往怕出偏差、怕学生自己弄不懂而不敢放手的做法,根据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他们已掌握的操作方法和方式,循着学生的思路去引导、去释疑、去点拨,创设有利于学生主体活动的情景。结合“观察、比较、操作、发现”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在自己动手摸、比、看的过程中,利用知识的正迁移,把认识长方体的方法和认识圆柱联系起来,发挥学生想象:如学生想到长方体有底面、侧面和高,那么圆柱有没有底面、侧面和高?长方体的对面相等,圆柱的两个底面会不会相等?圆柱本身还独具有什么特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发现知识的异同点、转化点,使学生的思维进入发展区。

充分利用学生好动、好说、好表现的年龄特点,教学时,让学生在摆一摆、摸一摸、剪一剪、比一比的过程中,采用发言、讨论、复述、交流、演说等形式,让学生多角度、多形式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如在探讨圆柱上下底面为什么相等的方法时,学生通过操作后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说法:

(1)把两个圆剪出来比较;

(3)量出它们的直径或半径进行比较;

(4)用线圈上、下底面的周长来比较等。在讨论圆柱的侧面时,学生通过操作比较,说出圆柱侧面的特征后,可能有学生会提出,圆柱侧面展开图也有可能是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做的和展开后的图形与原来圆柱之间又有什么关系。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圆柱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的认识,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针对学生好新、好奇、思维活跃、有意注意持久性差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借助电脑的多媒体作用,如演示把实物图抽象为立体图、上下两圆相同、高处处相等和圆柱的侧面展开过程等,让学生在观察中,把对圆柱的特征的感性认知升华为理性认知。同时,配合教师丰富的情感,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把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为了实现这个过程,还要通过有效的练习,才能使所形成的认知结构更加完善和充实。所以,在新课授完后,教师安排了针对性练习和发展性练习,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感知基础。

这样,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参与探索、分析、说理、概括的全过程,实现了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能力,使课堂教学得到优化。通过本节的教学,力求使学生实践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自主探索新知的方法;学会观察、分析、比较知识、抽象概括知识的本质属性的方法;自学课文质疑问难独立学习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了体现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我是这样安排的:

(课前5分钟,师生进行比赛:(看谁对长方体了解得多))

师:我说这个铁罐(举出)的形状像长方体。

生:我说橡皮的形状像长方体。

师:我说长方体有六个面。

生:我说长方体有八个顶点。

(一)、联系比较、建立表象

1、初步感知,建立表象

师:课前我们初步复习了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构造)和特征。(板书:构造特征)

(1)观察:

师:(师拿出一个用红布蒙着的.圆柱笔筒,揭开布)这个物体的形状还能称为长方体或正方体吗?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板书:圆柱),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做笔筒,今天老师准备把它作为一件礼物,送给大家,谁想得到它呢?看谁表现得好就送给谁。这个笔筒的形状是圆柱(教师再出现几个圆柱模型)学生拿出形状是圆柱的实物。

(2)举例:谁来说一说,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圆柱形的?

(3)认识立体图

闭起眼睛,在脑子里想象一个圆柱的形状,如果我们把观察和想到的圆柱形状画成立体图会怎样呢?(电脑演示,贴出立体图)

(二)、导引结合、探究新知

引入:刚才,同学们举出了好多例子,这说明了在生活和生产中我们离不开圆柱,我们更应该来认识它!(板书:的认识)

1、请你来说一说,你想认识圆柱些什么?

(现在,我们就随着这些想法一起来认识圆柱,好不好?)

2、初步感知

(1)看看、摸摸,同桌讨论:圆柱体有几个面?这些面怎样?

(2)初步反馈:圆柱体有三个面,其中有两个面是平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叫做圆柱的底面;还有一个面是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在立体图上标明)(学生闭起眼睛摸手中的圆柱,并说出它的各部分名称)

(3)请你猜想一下,哪两个面是一样的,你是怎样知道的?可用什么方法来证明?

引导学生从下面几点来说明:

1、剪出来比较;

2、量半径、量直径;

3、量周长;

4、沿着模型在纸上画出一个圆,再把模型倒换过来比较。(媒体演示,上下底面重叠过程)(教师说明:今天我们研究的都是像这样上下一样的粗细的,直直的圆柱。)

(4)学法指导。(板书:观察、猜想、操作、发现)

(5)联系比较,强化感知:(媒体出示:)

4、圆柱的高

(1)指上题中高、低两个圆柱问:哪个圆柱高,哪个低?想想,这与圆柱的什么有关?(引导学生得出:圆柱的高低与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有关。)

(2)怎样测量着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呢?

通过圆柱的纵切模型引导学生感知应该测量两底面圆心的距离最科学,它叫做圆柱的高。同时媒体演示,使学生知道:圆柱的高也可以表示在圆柱的侧面上来。(师在立体图上表示出高,学生在自己的圆柱上画高。)

(3)重复刚才的媒体操作,问:你还发现圆柱的高有什么特征?你是还可以怎样得到?(有无数条高,长度都相等。

(1)纵切面是长方形,可以有无数条高;

(2)侧面上可以做无数条高;

(3)两底面之间处处可以做高)

5、圆柱的展开图

(1)圆柱的两个底面都与侧面相交,观察一下,上面的平面与侧面相交形成那条线?这条线就是底面的什么?下底面也如此。

(2)侧面是围起来的一个曲面,如果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再展开,你能想象出侧面会变成一个什么平面图形吗?(长方形或者正方形)(学生动手操作)(媒体演示)

(3)同桌讨论这个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媒体演示)

(三)教学小结

圆柱的认识和教学告一段落后,为了给学生一个完整而深刻的印象,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看板书,总结学到的知识。

(学生:通过学习,我懂得了……)

(四)、强化练习、巩固新知

1、针对性练习

做一做

2、发展性练习

(2)一张正方形纸边长20厘米,来围成一个圆柱的侧面?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五)、总结整理、深化新知: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进一步把握知识要点,再次进行质疑问难。

2、归纳本节学了哪些知识,学会了什么,怎样学,达到强化新知,掌握方法的目的。

(六)、作业

用硬纸做一个底面半径为2厘米,高5厘米的圆柱。

小学六年级数学分数除法说课稿

分数除法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的分数除法单元中的例1和例2。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为大家分享了分数除法的说课稿,欢迎借鉴!

一、说教材:

本课是新世纪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25页-26页的内容。这节课的知识基础是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倒数的认识。教材中呈现了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的共同点是都把4/7平均分,第(1)题是平均分成2份,第(2)题是平均分成3份,第(1)题的算式是4/7÷2,被除数4/7的分子式能被除数整除的,而第(2)题的算式是4/7÷3,被除数4/7的分子是不能被3整除的。无论哪一种方法,目的都是就是让学生在涂一涂、算一算的过程中,借助图形语言,利用已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问题,从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从中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我认为这节课应该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借助操作活动,探索并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

2、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在分数除法算理探究中,渗透转化思想。

三、教学重点: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法则……。

五、教学过程:

一、旧知复习,蕴伏铺垫。

(1)求下列各组数的倒数。

(2)把2张长方形的纸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把1张长方形的纸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学生理解题意列出算式,并说出每个算式表示的意义。

二、感知分数除法的.意义。

课件出示:把一张长方形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1、提问:4/7表示什么意思?(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7份,取其中的4份)。

2、把4/7平均分成2份,也就是把图上的哪一个部分平均分成2份?得多少呢?

3、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会回答:

1)把这4份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占这张纸的2/7。

2)4/7里有4个1/7,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2个1/7,是2/7。

4、怎样列式计算呢?(板书:4/7÷2=)到底应该怎样计算分数除法呢?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齐来探索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分数除法(一))。

三、大胆猜想,举例验证k12教育空间。

学生可能会得到“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整数得到商的分子”的结论,举例验证。

师:大胆地猜想是一种非常好的数学思考方法,但还要经过科学的验证。

2、课件出示:把一张长方形纸的4/7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师:可以列出算式吗?

四、激发矛盾,再次探究。

1、提问:4/7÷3这道题与刚才那几道有什么不同?(分数的分子不能被除数整除)。

如果要算4/7÷3刚才的方法还能用吗?

师:看来我们要换一个思维方式探索能普遍运用的方法。

2、提问:把这4份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呢?请同学们用课前准备的图形分一分、涂一涂。涂好后在四人小组内交流一下怎样分。

3、你是怎样分的?

(把4/7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就是这张纸的4/21。)。

4、把4/7平均分成3份,这其中的一份实际上就是4/7的几分之几?求4/7的1/3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板书)。

5、对照这两道算式,你有什么想法吗?

师:分数除以整数,就等于分数乘以整数的倒数。

6、小结:同学们真能干!会把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来解决,以旧学新是我们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的方法。

小结:这就是分数除以整数的常用的方法,谁来说一说这种算法是怎样的?那么0能不能作除数呢?所以,这里还要补上一个条件(0除外)。

7、在今后的分数除法计算中,我们常用这种方法。因为无论分数的分子能否被整数都可以进行计算,不受什么条件限制,它的应用更普遍。当然,分数的分子如果正好能被整数整除时,我们也可以应用第一种算法计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题时要合理灵活地选择计算方法。

五、巩固提升。

1、引导学生完成填一填,想一想。(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2、引导学生完成试一试。

六:课堂总结:谈一谈这一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1、加强素质教育理念和德育渗透,坚持“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原则,着重培养七年级学生健康的生活态度,及促进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对于九年级学生侧重于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发展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对社会的了解及适应能力。

2、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增进学生对其生活背景下的文化、社会、自然、科技的理解,促进学生全方面知识的积累和发展。

3、促进地方课程与其它课程的相互补充、协调关系,增强地方课的地方适应性,体现地方课的地方特点。

二、教材分析。

地方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校本课程》、《传统文化》和《安全教育》、《环境教育》四个方面。

1、《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主要是杞柳,让学生了解工艺品的制作过程,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培养学生的成功素质,塑造人格均衡的成熟个体,谋求由“体验式的学习”的各种活动,强调“做中有学”的学习模式,将成功学的原理转化成游戏或其他活动,落实素质教育,推动全面教育,让学生在特设的学习环境中体验、思考。

2、《安全教育》:其内容全面,形式新颖,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体现知识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促进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心理品质;转变对未成年人的人文关怀方式,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不断的提高处理成长中的有关问题的能力。

全国因安全事故数以万计天真无邪的生命死于非命。

3、《环境教育》:培养学生养成好的习惯,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4、《传统文化》: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的一些习俗,了解古老的文化历史。

三、教学方法和措施。

1、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基本的安全意识,获得一些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安全知识和技能。

2、乐于合群,把自己融入到集体生活之中去。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

3、懂得珍爱生命,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4、学会礼貌用语,学做一个文明观众。

小学六年级数学《圆的面积》说课稿

1、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节实践课,内容选取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寄信活动为素材,通过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等活动,一方面巩固所学的集合、组合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熟悉、了解、巩固所学的邮票组合知识,并通过探究,知道如何确定邮资,会寄信。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等活动,培养学生调查能力、搜集处理信息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本节课的重难点:

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

二、说教法学法。

1)、以学生已有经验导入,提高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先给学生呈现一些不同的邮票,让学生了解邮票的相关知识,认识邮票的作用,为后面探索邮票中的数学问题作好铺垫,同时也让学生通过邮票上的图案了解我国的大好河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凸现教学的实效性。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作用,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首先,出示国家邮局关于新含邮资的规定,使学生了解信函邮资的一些常识,并说明确定信函资费的两大要素:第一,信函的目的地是本埠还是外埠。第二,信函质量。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引导学生填写1克——100克的.资费表格,确定100克以内的信函所支付的费用,再确定哪些资费可以仅用0.8元和1.2元的邮票支付,那些不能。然后再小组合作,设计出一张符合要求(只用3张邮票来支付不超过100克的信函)的邮票面值。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练习中提升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培养创新意识。

练习相似类型的习题,如最多用4张邮票支付不超过400克的信函,,除了用0.8元和1.2元的邮票外,还需要增加什么面值的邮票?在练习活动中,先小组合作再独立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使学生会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说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1.观察邮票。

问:你寄过信吗?见过这些邮票吗?

2.说一说。

(1)上面这些都是普通邮票,你还见过哪些邮票?

(2)你知道它们各有什么作用吗?交流后,使学生明白普通邮票面值种类齐全,可适用于各种邮政业务。

3.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2、组织活动:

1、出示邮票相关的费用。(课本118页)。

问:从表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如:(1)不到20g的信函,寄给本埠的朋友只要贴0.80元的邮票。

(2)不到20g的信函,寄给外埠的朋友要贴1.20元的邮票。

2.一封45g的信,寄往外地,怎样贴邮票?

(1)学生观察表中数据,计算出所需邮资。

(2)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想:每重20g,邮资1.20元,40g,的信函,邮资是2.40元。

3.不足20g按20g计算,所以,45g的信函,寄往外地所需邮资是3.60元.。

(1)不超过去100g的信函,需要多少邮资?

学生说一说各种可能的资费。引导列表描述。(课本119页)。

(2)只用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可支付的资费是多少?

一张:80分1.2元。

两张:80分×2=1.6元1.2×2=2.4元0.8+1.2=2.0元。

三张:0.8×3=2.4元。

1.2×3=3.6元。

1.2×2+0.8=3.2元。

(3)你认为可以读者设计一张多少面值的邮票?学生自行设计各种面值的邮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

3、布置作业:

六年级数学的说课稿

教材分析:

“搭一搭”这课是北师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冊第六单元《观察物体》中的一个内容,它重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引导学生逐渐发现实物与他们观察到的图形之间的联系。

学情分析:

我所教的是六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接受能力较强,但基础深浅不一,思维程度不一,面对这样的学生,我设计出由浅入深的教学层次,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学习,全面发展。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本课特点,我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

2、能根据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5个正方体组合),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3、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和实际操作的方式,增强学生的体验。

4、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体验“空间与图形”和日常生活的联系;能克服操作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不断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

难点重点:

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难点:能根据正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5个大立方体,每个学生准备5个小立方体。

说教法和教学手段:我采用情景教学法、启发式、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法,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教具、学具、课件等。

教学方法:

为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我引导学生先观察、想一想、画一画、摆一摆,再想一想、讨论、操练、演示学具等方式学习知识,通过层层设疑,分析归纳问题,把握重、难点学习新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活动:观察老师手中的物体,说一说它是什么形状的。

通过观察老师准备的物体(一个不完整的长方体),让学生初步体会到要了解一个物体的整体形状,需要从不同的方位经行观察。

二、讲授新知。

(一)从不同方向观察由5个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

1、创设情境(设计的导言要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今天要认识的由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

2、引导学生:搭一搭,观察,想一想,画一画。

3、同桌之间交流对比,讨论修改后画在方格纸上;

4、引导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生:被遮挡住了。)。

6、老师小结。

(二)根据不同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

1、给出从正面、上面、左面看到的平面图形,让学生搭一搭有几个这样的立方体?(确定唯一性)。

2、给出两个方位看到的平面图形,让学生搭一搭符合两个方向的立体图形有几个?

3、师: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回答)。

4、老师小结。

三、课堂练习。

1、由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让学生通过搭一撘画出从不同方位看到的平面图形。

2、给出三个方位看到的平面图形,让学生还原立体图形。

四、小结:

学生谈体会或收获。

六年级数学评课稿

听了史老师执教的《倒数的认识》一课,收获颇多。总的认为这一课设计巧妙、思路清晰,流畅,重点突出,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充分发挥了学生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之中,运用所学知识推到出倒数。具体评议如下:

1.重视课的引入,创设情境。教师利用生活中的朋友和中国的文字,很形象地让学生对倒数有了直观的认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2.对教材内容理解透彻。教学过程思路清晰、流畅;环节设计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到位;教学设计严谨,语言简练;对教材理解全面、深刻。例如新课之前通过好朋友,在理解“互相”的同时,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学习倒数的概念作了很好的铺垫,同时为学生整体感知倒数和求倒数做好充分的准备。

3.充分体现新理念,让学生充分感知、发现概念。知识的学习以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讨论为主要形式。教师充分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意见,表达自己对概念的认识,从意义到求倒数的方法都是由学生来尝试、探索,效果非常好。对0和1有没有倒数的认识更是充分听取了学生的意见,从多角度进行了分析、验证。如:让学生试着把每组的两个数相乘,发现规律,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了倒数的概念。

4.及时质疑点拨,做好归纳小结。在给出倒数的概念后,教师让学生认真读概念,概念中的重点内容,教师并用彩色的粉笔标出。概念给出后,教师立即询问学生“互为”是什么意思,并让学生及生活中的例子,以便更好的理解倒数这一概念。在探索分数的倒数、整数的倒数、带分数的倒数及小数的倒数时,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后,教师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并给予总结归纳,让学生的知识更加条理和系统。这样下来,便于学生做一些判断题。

5.教师注重及时对学生的表现作出恰当的评价。对于学习较差的学生做出正确回答时,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6.板书设计简洁明了,重难点一目了然。强调了倒数的概念和求倒数的方法。

建议:

1.在刚开始探索倒数的概念时,教师应让学生先观察每组两个数的,让他们逐步感知两个数之间存在的内部关系,不应直接告诉学生去将两个数相乘找规律。

2.内容有点多,学生接受起来比较费劲,应准备两课时教学。

六年级数学《纳税》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再教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5和例6的教学应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本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中所涉及到的基本问题的数量关系是学生以前学过的,并能运用算术法解答,本节课学习内容是再原有解法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参与,合作交流、发现归纳出一种用正、反比例关系解决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路和计算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成正、反比例的量,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很广,学生再前两年的学习中,已接触过这种情况的问题,如归一、归总应用题,只不过那时是就题论题,没有上升到一般规律。这里主要使学生学习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再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题目,概括出一般规律。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正、反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所以,再教学上要十分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再这过程中,蕴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运用这个概括对新的实际问题进行判断,这是数学学习所特有的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_答比较简单的应用题,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比例知识解答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3、教学重点: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教学难点:能够正确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

二、说学情。

用比例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对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了一定的建构基础以及掌握了正、反比例的意义的背景下进行探索学习的。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索、合作、交流、自主学习的能力。相信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定能突破重、难点知识,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三、说教法学法:

1、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利用学生已有的解决有关基本应用题的方法和比例关系的知识,提出问题,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数学活动,探究解决有关基本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计算方法。

2、采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看、想、交流等数学活动,自觉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从“一题多解”的探究过程中,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确保数学活动的有效性。

四、说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

老师请你用一把米尺去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你能行吗?给出信息,引入新课内容。

二、联系实际,复习迁移。

1、出示课件:数学门诊。

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2、判断下面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

三、情境教学新课。

1、学习例5,用正比例意_决问题。

小结:水的单价一定,用水吨数与总价成正比例。

2、教师提出问题。

看来同学们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了。这一节课我们一起运用比例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请看屏幕。

出示例5: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节实践课,内容选取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寄信活动为素材,通过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等活动,一方面巩固所学的集合、组合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熟悉、了解、巩固所学的邮票组合知识,并通过探究,知道如何确定邮资,会寄信。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等活动,培养学生调查能力、搜集处理信息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本节课的重难点:

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

三、说教法学法。

1)、以学生已有经验导入,提高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先给学生呈现一些不同的邮票,让学生了解邮票的相关知识,认识邮票的作用,为后面探索邮票中的数学问题作好铺垫,同时也让学生通过邮票上的图案了解我国的大好河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凸现教学的实效性。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作用,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首先,出示国家邮局关于新含邮资的规定,使学生了解信函邮资的一些常识,并说明确定信函资费的两大要素:第一,信函的目的地是本埠还是外埠。第二,信函质量。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引导学生填写1克——100克的资费表格,确定100克以内的信函所支付的费用,再确定哪些资费可以仅用0.8元和1.2元的邮票支付,那些不能。然后再小组合作,设计出一张符合要求(只用3张邮票来支付不超过100克的信函)的邮票面值。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练习中提升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培养创新意识。

练习相似类型的习题,如最多用4张邮票支付不超过400克的信函,,除了用0.8元和1.2元的邮票外,还需要增加什么面值的邮票?在练习活动中,先小组合作再独立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使学生会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观察邮票。

问:你寄过信吗?见过这些邮票吗?

2.说一说。

(1)上面这些都是普通邮票,你还见过哪些邮票?

(2)你知道它们各有什么作用吗?交流后,使学生明白普通邮票面值种类齐全,可适用于各种邮政业务。

3.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二、组织活动:

1、出示邮票相关的费用。(课本118页)。

问:从表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如:(1)不到20g的信函,寄给本埠的朋友只要贴0.80元的邮票。

(2)不到20g的信函,寄给外埠的朋友要贴1.20元的邮票。

2.一封45g的信,寄往外地,怎样贴邮票?

(1)学生观察表中数据,计算出所需邮资。

(2)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想:每重20g,邮资1.20元,40g,的信函,邮资是2.40元。

3.不足20g按20g计算,所以,45g的信函,寄往外地所需邮资是3.60元.。

4.如果邮寄不超过100g的信函,最多只能贴3张邮票,只能用80分和1.2元的邮票能满足需要吗?如果不能,请你再设计一张邮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

(1)不超过去100g的信函,需要多少邮资?

学生说一说各种可能的资费。引导列表描述。(课本119页)。

(2)只用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可支付的资费是多少?

一张:80分1.2元。

两张:80分×2=1.6元1.2×2=2.4元0.8+1.2=2.0元。

三张:0.8×3=2.4元。

1.2×3=3.6元。

提高学习效率,掌握学习方法才能取得好的成绩,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的针对性很强,希望同学和老师都能够合理的使用!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有趣的平衡》属于六年级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中的综合应用的第一课时,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比例知识的的基础上设计的,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并初步感受杠杆原理,同时通过验证这一规律,发现当杠杆“左边的钩码数×刻度数”的积不变时,“右边的钩码数”和“刻度数”成反比例关系,加深学生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

二、学生情况分析。

六年级属小学高年级学段,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平衡现象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学生很少对其进行过理性分析,他们更多的是感性的生活经验,而未曾上升到科学层面。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学生在发展上也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学生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善于逻辑推理,有的善于动手操作,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容易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所以本课以实验探究的形式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符合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理解杠杆平衡的原理,并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与人合作协调,及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分组实验这一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认识。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杠杆平衡的条件,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中得到了培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实验、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四、理论依据(教学理念)。

1、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在数学新教学价值观中要求:“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教师改变了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模式,尝试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贯穿“实验-发现-验证”思路,整节课教学过程注重了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探索方法的获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这也就是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充分体现。“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来说非常重要。

2、学会与人分工合作。

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运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和方法,共同探究杠杆平衡的规律,开放了获取新知的整个教学过程。小组合作学习是指根据学生能力、性格等因素将学生异质分组,以学生学习小组为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开展合作学习,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并达成团体目标。由于小组成员各有其职,且职责分明,因此学生都主动投入;学生的全面互动,也可以弥补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小组合作学习又是以个体学习为基础的,让不同个性、不同学力的学生都能自主地、自发地参加学习和交流,真正提高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效率,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

通过自主探究,获得杠杆平衡的规律后,设计了应用性练习,引导学生将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通过实际生活问题得以解决,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感性认识。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杠杆平衡的规律,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五、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杠杆平衡的规律的学习是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杠杆原理打基础。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掌握杠杆平衡的规律。难点是: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同学们想一想,怎样能使跷跷板平衡呢?【设计意图:“学起于思,源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以问题开始,从学生熟知的玩跷跷板活动中感到困惑,提出疑问:“怎样跷跷板就平衡了”,增强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

小学数学六年级《圆柱认识》说课稿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1、授课内容:。

人教版第12册第二单元第38面至39面(圆柱的认识)、做一做、练习十的第1题。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圆柱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图形,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对它已经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

本单元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圆柱的认识是本单元的起始教材,是学生在学习圆和长方体、正方体的基础上来认识的。学生认识圆柱,了解圆柱各部分名称,掌握圆柱的特征是以后学习圆柱的表面积、体积以及圆锥和球的认识的基础;更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可见,圆柱的认识教学在后继的几何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引导学生切实学好。

3、教学目标的确定:。

(1)使学生认识圆柱,了解圆柱各部分名称,掌握圆柱的特征。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探索,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判断和空间想象能力,理解事物间的相互联系,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立体观念。

4、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及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这样编排的:教材首先从直观入手,通过对常见的圆柱实物观察,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形状,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几何图形,然后介绍圆柱的各部分名称,说明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是平的,是两个相同的圆面,叫做圆柱的底面。对于圆柱侧面的认识,先通过观察和用手摸,知道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再把圆柱侧面展开,使学生了解圆柱侧面的展开土是长方形,以及它的长与宽跟圆柱底面周长与高的关系。可以看出,理解并掌握圆柱的特征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而认识圆柱侧面的特征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5、教具准备。

师:圆柱体的实物、模型和相应电脑软件。

生:自带贴有标签纸的圆柱形物体;剪刀、线、尺。

依据教材编排特点和学生已有知识基础,本节教学的基本教学思路是:联系比较,建立表象——导引结合,探索新知——强化练习,巩固新知。为了体现这一教学思路,实现教学目标,教学时拟用“导探结合法”为主进行教学。

充分利用课前5分钟,通过师生比赛说长方体的有关知识,既复习了旧知,又激发了学习兴趣。

在导引结合,探索新知时,改变以往怕出偏差、怕学生自己弄不懂而不敢放手的做法,根据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他们已掌握的操作方法和方式,循着学生的思路去引导、去释疑、去点拨,创设有利于学生主体活动的情景。结合“观察、比较、操作、发现”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在自己动手摸、比、看的过程中,利用知识的正迁移,把认识长方体的方法和认识圆柱联系起来,发挥学生想象:如学生想到长方体有底面、侧面和高,那么圆柱有没有底面、侧面和高?长方体的对面相等,圆柱的两个底面会不会相等?圆柱本身还独具有什么特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发现知识的异同点、转化点,使学生的思维进入发展区。

充分利用学生好动、好说、好表现的年龄特点,教学时,让学生在摆一摆、摸一摸、剪一剪、比一比的过程中,采用发言、讨论、复述、交流、演说等形式,让学生多角度、多形式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如在探讨圆柱上下底面为什么相等的方法时,学生通过操作后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说法:

(1)把两个圆剪出来比较;

(3)量出它们的直径或半径进行比较;

(4)用线圈上、下底面的周长来比较等。

在讨论圆柱的侧面时,学生通过操作比较,说出圆柱侧面的特征后,可能有学生会提出,圆柱侧面展开图也有可能是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做的和展开后的图形与原来圆柱之间又有什么关系。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圆柱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的认识,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针对学生好新、好奇、思维活跃、有意注意持久性差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借助电脑的多媒体作用,如演示把实物图抽象为立体图、上下两圆相同、高处处相等和圆柱的侧面展开过程等,让学生在观察中,把对圆柱的特征的感性认知升华为理性认知。同时,配合教师丰富的情感,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把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为了实现这个过程,还要通过有效的练习,才能使所形成的认知结构更加完善和充实。所以,在新课授完后,教师安排了针对性练习和发展性练习,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感知基础。

这样,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参与探索、分析、说理、概括的全过程,实现了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能力,使课堂教学得到优化。通过本节的教学,力求使学生实践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自主探索新知的方法;学会观察、分析、比较知识、抽象概括知识的本质属性的方法;自学课文质疑问难独立学习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了体现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我是这样安排的:

(课前5分钟,师生进行比赛:(看谁对长方体了解得多))。

师:我说这个铁罐(举出)的形状像长方体。

生:我说橡皮的形状像长方体。

师:我说长方体有六个面。

生:我说长方体有八个顶点。

……。

(一)、联系比较、建立表象。

1、初步感知,建立表象。

师:课前我们初步复习了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构造)和特征。(板书:构造特征)。

(1)观察:

师:(师拿出一个用红布蒙着的圆柱笔筒,揭开布)这个物体的形状还能称为长方体或正方体吗?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板书:圆柱),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做笔筒,今天老师准备把它作为一件礼物,送给大家,谁想得到它呢?看谁表现得好就送给谁。这个笔筒的形状是圆柱(教师再出现几个圆柱模型)学生拿出形状是圆柱的实物。

(2)举例:谁来说一说,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圆柱形的?

(3)认识立体图。

闭起眼睛,在脑子里想象一个圆柱的形状,如果我们把观察和想到的圆柱形状画成立体图会怎样呢?(电脑演示,贴出立体图)。

(二)、导引结合、探究新知。

引入:刚才,同学们举出了好多例子,这说明了在生活和生产中我们离不开圆柱,我们更应该来认识它!(板书:的认识)。

1、请你来说一说,你想认识圆柱些什么?

(现在,我们就随着这些想法一起来认识圆柱,好不好?)。

2、初步感知。

(1)看看、摸摸,同桌讨论:圆柱体有几个面?这些面怎样?

(2)初步反馈:圆柱体有三个面,其中有两个面是平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叫做圆柱的底面;还有一个面是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在立体图上标明)(学生闭起眼睛摸手中的圆柱,并说出它的各部分名称)。

(3)请你猜想一下,哪两个面是一样的,你是怎样知道的?可用什么方法来证明?

引导学生从下面几点来说明:

1、剪出来比较;

2、量半径、量直径;

3、量周长;

4、沿着模型在纸上画出一个圆,再把模型倒换过来比较。

(媒体演示,上下底面重叠过程)(教师说明:今天我们研究的都是像这样上下一样的粗细的,直直的圆柱。)。

(4)学法指导。(板书:观察、猜想、操作、发现)。

(5)联系比较,强化感知:(媒体出示:)。

4、圆柱的高。

(1)指上题中高、低两个圆柱问:哪个圆柱高,哪个低?想想,这与圆柱的什么有关?(引导学生得出:圆柱的高低与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有关。)。

(2)怎样测量着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呢?

通过圆柱的纵切模型引导学生感知应该测量两底面圆心的距离最科学,它叫做圆柱的高。同时媒体演示,使学生知道:圆柱的高也可以表示在圆柱的侧面上来。(师在立体图上表示出高,学生在自己的圆柱上画高。)。

(3)重复刚才的媒体操作,问:你还发现圆柱的高有什么特征?你是还可以怎样得到?(有无数条高,长度都相等。(板书)。

(1)纵切面是长方形,可以有无数条高;

(2)侧面上可以做无数条高;

(3)两底面之间处处可以做高)。

5、圆柱的展开图。

(1)圆柱的两个底面都与侧面相交,观察一下,上面的平面与侧面相交形成那条线?这条线就是底面的什么?下底面也如此。

平面图形吗?(长方形或者正方形)(学生动手操作)(媒体演示)。

(3)同桌讨论这个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媒体演示)。

(三)教学小结。

圆柱的认识和教学告一段落后,为了给学生一个完整而深刻的印象,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看板书,总结学到的知识。

(学生:通过学习,我懂得了……)。

(四)、强化练习、巩固新知。

1、针对性练习。

做一做2。

2、发展性练习。

(2)一张正方形纸边长20厘米,来围成一个圆柱的侧面?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五)、总结整理、深化新知: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进一步把握知识要点,再次进行质疑问难。

2、归纳本节学了哪些知识,学会了什么,怎样学,达到强化新知,掌握方法的目的。

(六)、作业。

用硬纸做一个底面半径为2厘米,高5厘米的圆柱。

小学六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案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2.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空间观念,初步体会到数形结合的思想。

4.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确定位置的全过程,从而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法】。

情境教学法,创设找图书管理员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感知确定位置的方法。

【学法】。

积极参与法,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理解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并积极参与动手操作活动,提高看图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生谈话。

这位同学的座位是在第3排,大家知道这位同学是谁吗?

2.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确定位置的方法。

板书课题:用数对确定位置。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题1教学图。

让学生观察图,说说张亮同学坐在第几列?第几行。

(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

(2)张亮同学坐在第2列,第3行。用数对来表示(2,3)。

(3)让学生用数对表示王艳和赵强的位置。

王艳(3,4)赵强(4,3)。

(4)小结。

确定一个同学在教室的位置,要考虑两个要素:第几列和第几行。

2.完成第3页的“做一做”。

课件出示电影院和电影票的图片。出示题目:举出生活中确定位置的例子,并说一说确定位置的方法。

(电影院用电影票来确定位置,电影票一般都写着“几排几号”,“排”表示行,“号”表示列。比如“3排7号”用数对表示是(7,3)。

3.教学例2。

(1)认识方格图。

出示动物园示意图。

指导学生观察图。

这幅动物园示意图与以前见过的示意图有以下几点不同:一是动物园的各场馆都画成一个点,只反映各场馆的位置,不反映其他内容;二是表示各场馆位置的那些点都分散在方格纸竖线和横线的交点上;三是方格纸的竖线从左到右依次标注了0,1,2,…,6;横线从下往上依次标注了0,1,2,…,6,其中的“0”既是列的起始,也是行的起始。

(2)用数对表示图中各场馆的位置。

提问1:我用了数对(3,0)来表示大门的位置,你们知道我是怎样想的吗?

【大门在示意图中处于“竖线3,横线0”的位置上,所以可以用数对(3,0)来表示】。

你们能用数对表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吗?

【熊猫馆(3,5)大象馆(1,4)猴山(2,2)海洋馆(6,4)】。

(3)根据数对标位置。

在图上标出下面场馆的位置:飞禽馆(1,1)、猩猩馆(0,3)、狮虎山(4,3)。

三、巩固运用。

1.小游戏:看谁反应最快。

老师说出一组数对,相应的同学要在3秒内起立。

2.做一做。(课件出示)。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如何用数对来确定位置,用数对确定位置时,数对中的前一个数表示第几列,后一个数是表示第几行。

五、板书设计。

用数对确定位置。

竖排叫做列从左往右。

横排叫做行从前到后。

张亮坐在第2列第3行(2,3)。

(列,行)。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

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弄清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第,明确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通过主动发现的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合作意识,培养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4、养成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案模板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

教学内容:

“学会”目标:使学生借助生活中常见的圆锥形实物图入手,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

“会学”目标:使学生掌握从实物到抽象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乐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边观察。

边思考的良好习惯和迎难而上的精神。

2、使学生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

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能力。

教学重点:

知道圆锥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它的特征。教学难点:

圆锥高的测量方法。

教学准备:

圆锥形纸筒、布、圆锥形实物、圆锥模型、木板、沙子、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硬纸片。

教学过程:

一、“魔术”导入。

1、出示一个圆柱,用这个圆柱的外壳套住一个圆锥。

师:只是一个什么形状的物体?他有什么特征?

3、同学们看一看,老师能不能把这个圆柱变成你们说的那样?

4、师:这个物体叫圆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圆锥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圆锥的认识)。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提出问题,师一一板书)。

二、自学。

1、老师出示圆锥形实物图。

师:观察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点?

生活中,你还见过那些圆锥形的物体?

(学生回答后,老师及时鼓励,表扬同学们有很好的观察能力)小结:看来圆锥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还没花了我们的生活。

三、

探究(学生自学课本第24页的内容后交流一下问题)。

小黑板出示探究的问题:

1、圆锥有什么特征?

2、怎么画圆锥的平面图?

3、圆锥的高在哪里呢?他有多少条高?为什么?

4、怎么测量圆锥的高?

5、圆锥的侧面展开会是什么图形?

四、交流展示。

预设课堂:

1、学生:我们组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知道了圆锥有一个底面和一个侧面组成,底面是一个圆形,侧面是一个曲面。(学生边回答边演示实物)。

2、学生:我们组讨论怎样画圆锥时觉得不太难画,就是不知道怎么说话法?

老师讲解画法,并示范,然后学生在练习本上画。

3、学生甲:我们组认为圆锥有无数条高。

乙:我们不同意,我们认为圆锥有一条高。

同桌配合,测量手中圆锥的高。(学生展示测量的过程)。

老师指出应从“零刻度”量起。

老师:我们来做一个实验,每个小组用沙子堆一个圆锥,想办法测量一下它的高。(学生合作实验,并进行交流展示)。

4、学生甲:我们组吧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半圆。

学生已:我们组吧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老师:同学们可以回忆一下扇形的概念。学生得出结论:是扇形。

五、问题解决,运用新知。

1、轻松一下。

2、幸运考场。

六、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那些知识?还有什么问题?课后反思:

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对圆锥的认识都是感性的,而课堂教学是对圆锥进行理性的认识。在教学时,动手操作和探索研究圆锥的特征,是本节课的主题,并把“观察、猜想、操作、发现”的方法贯穿始终。通过课堂教学实验,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同时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六年级数学评课稿

本节课王xx老师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但是世间事物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下面我就个人观点说一下这节课中,还有几个值得商榷的地方。

课前学生利用网络资源通过录制的微课进行预习,这节课如用平板答题代替学生汇报环节能更节省时间更高效。

本节课有三处设计了小组交流合作学习的环节,合作学习起到绑带的作用,学生发言更充分,但是本课中这样的环节我认为有些多。

当小组合作学习后的汇报环节,一般只有一个小组进行汇报,如再找几个小组,这样展示的孩子能多些,并且可以汇报不同验证方式。

教材在课堂中应充分利用,本节课只在练习画圆时使用了教材使用率不高,我觉得还可以在概念教学时使用教材。

以上是我粗浅的看法,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六年级数学评课稿

本课是在学习了分数除以整数和整数除以分数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初步感受到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时要变除为乘,去乘除数的倒数。这节课则是进一步丰富分数除法的内涵,扩展到分数除以分数,并由此统一分数除法的法则。

教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引导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得出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并用不同的策略来验证此猜想是正确的。然后再进行归纳总结出分数除法的统一计算法则,最后再经过一系列的练习让学生在充分感性的基础上加以巩固。

课始让学生先来编几道分数除法的算式,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进行分类,这样既对已学的分数除以整数和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梳理,又很自然的过渡到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重点,并为探究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做好了铺垫,同时深化了学生对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

在出现了分数除以分数的题目之后,教师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并且凭借自己的感觉和猜想直接尝试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学生兴趣盎然地接受挑战。然后再组织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测。正因为教师相信学生有这样的能力,才有这样的设计,才有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和交流。最终证明了同学猜想是正确的,让大家体验了成功的快乐。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信心无疑会得到增强,并乐于在今后的学习中运用“观察比较——提出猜测——探索验证——解决问题”这样一种学习策略。

不管是在导入部分学生编题得到的除法算式,在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的探索验证中,在后面的每一个练习中,甚至是在课堂小结中,教师都是先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在前后或小组内进行交流,再进行集体交流,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个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

例如:先计算再比一比的题目安排,已经不满足于简单的方法运用这一层次,而是引导学生建立一种宏观视野,在熟练运用计算方法时,探讨分数除法中的规律,这是一种更高的系统化。

建议:

1、对于学生每次做题的结果应该及时进行评价,让所有的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特别是在学生自己独立猜想方法尝试解决了分数除以分数的题目之后,应该重点鼓励,让他们感受快乐,增强信心,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下面的学习中去。

2、教学中引导的语言如果能注重一些细节主,效果就会更好一些。

数学小学六年级个人教学总结

光阴如梭,不知不觉一个学期又结束了。一学期来,我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和期初课程计划,圆满地完成了六年级(1)班的数学教学任务。现就本期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完成情况。

我班有学生39人,男19人,女20人,在期末测试中全班及格人数39人,及格率100%;优秀人数34人,优秀率94.4%。

二、工作中的方法及体会。

1、不上没有准备的课。

“将军不打没有把握的战,老师不上没有准备的课”。因为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我在上课之前经常与同学科的老师们互相交流,不断从他们那里吸取教学经验和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弥补独立思考的局限性。此外,在设计教学时我会考虑到学校条件的限制和学生和实际情况,尽量选用适合于自己本班学情的教学方法。

2、带着激情上课。

每一堂课我都会激情饱满的去完成,我认为要把一节课上好,老师必须激情高昂,要把上课的激情转化成学生学习的激情。课堂上我根据新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享受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知识快感,使他们爱上数学这门学科,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课堂中,当遇到学生理不清数量关系时抒问题转化成生活中常见的简单的数学问题。如:鸡兔同笼问题中“鹤龟共40只,龟的腿和鹤的腿共有112。龟、鹤各有几只?”这个问题在采用方程解答,提问设龟有x只,则鹤有多少只时?很多学生反应不过来,我便打了个比方:我班51人,男同学25人,女同学多少人?大家都知道是21人。“怎么得来的?”“51减25。”“如果男生是x人,女生多少人呢?”“用全班人数减男生人数得到女生人数。”“那么在这里鹤的只数是……?”“总数量减龟的只数,用40减x”。数学问题中有很多知识点可能是一个字或一个词的差别,所以给学生记忆带来困难,这时我会把这些知识点概括成易记的几个这字。如:分数乘法和除法中,积与因数的关系和商与被除数间的关系,我概括为“乘小得小,乘大得大;除小得大,除大得小”,这样有助于学生的记忆。

3、认真批改作业,做好单元测试。

对于作业的完成,我要求学生必须在课堂上完成,避免部分懒惰学生抄袭作业。作业上交后认真细致的批改,并且及时地进行“二次批改”和“三次批改”,督促学生弄懂错题的原因,避免以后出现同样的错误。在每一个单元结束后进行一次单元测试,检测学生对这一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及时做好试卷分析。

三、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浪潮,根据“四环节”教学模式的试行推广,我在我的数学课堂上实行了“二尝试、二讲解、一练习”的教学模式。通过学生们自主学习,感受解决问题后的快乐,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生生互教、生问生答等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解说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问题、回答问题,错了大家帮忙改正,充分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不足与改进方向。

课堂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不明显;还有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很拘束,不敢举手回答问题,有疑问也不敢提。今后在一方面要趁有利时机鼓励学生不懂就问,不会就提。特别是学困生的转化,虽然学困生们都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可离走出“困境”不有很大一段距离,往后必须加强对学困生的特殊辅导,争取让他们彻底走出“困境”。

总之,一学期的工作中有成功也有失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努力,加强学习,认真反思,力争取得更好的成绩。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