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课程教案大全(23篇)

时间:2023-11-11 05:24:58 作者:文轩 高一物理课程教案大全(23篇)

高一教案的编写需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一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

高一物理课程教案

本学期继续使用新课标的《高一物理》教科书,这套教科书是在我区原《高中物理学习讲义》的基础上根据高中物理新大纲修改而成的,《高中物理学习讲义》在我区连续试用了11年,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形成了我区高中物理教学的基本特色。经过修改后的这套教科书,保持了原《高中物理学习讲义》的基本特点,并且根据教育部颁布的《高中物理教学大纲》和《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的精神,对教科书的内容、教学要求以及课后的习题等都进行了调整和修改,注意加强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有助于高一学生的学习。

根据新的《高中物理教学大纲》的精神,在使用该教材进行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认真学习新的《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深刻领会大纲的基本精神,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基本出发点,树立对每一个学生负责的思想,根据各校、各班的具体情况,制定恰当的教学计划和和教学目标要求,满腔热情地使每一个学生在高中阶段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和进步,是每一个教师的基本职责,是师德的基本要求,也是搞好高中物理教学的基本前提。

2、认真钻研教材内容,深刻体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注意研究学生的思维特点、学习方法以及兴趣爱好等因素。要依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入研究和科学选择教学方法。特别注意在高一学习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切忌要求过高、死记硬背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研究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方面。要逐步地纠正学生在初中物理学习中的不良学习习惯和思维方法。

3、对高一学生来讲,物理课程无论从知识内容还是从研究方法方面相对于初中的学习要求都有明显的提高,因而在学习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要经过一个从初中阶段到高中阶段转变的适应过程,作为教师要耐心地帮助学生完成这个适应过程。首先要积极培养和保护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加强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与实验的基本素养。其次要注意联系实际,以学生熟悉的实际的问题或情景为背景,为学生搭建物理思维的平台。第三,要注意知识与能力的阶段性,不要急于求成,对课堂例题和习题要精心选择,不要求全、求难、求多,要求精、求活。同时要强调掌握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强调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这是能力培养的基础。

4、加强教科研工作,提高课堂效率。要把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使学生科学地认识和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方面,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形成科学世界观。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

二、本学期教学进度安排。

三、几点说明。

1、建议期中练习前教学进度控制到第四章结束。

2、在教学中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首先是会考要求与高考要求的关系,高一学生的文理倾向并不形成,因此不要过早的向高考要求靠拢;第二是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关系,特别注意九、十两个月起始阶段的教学要求一定要适当,这套教科书已经考虑到了这一点,希望在教学中认真体会,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安排教学;第三是知识的形成过程与讲练习题的关系,切忌以讲练习题替代学生的认识过程。

3、对于学生实验,教材中将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的作用放在了实验的起始位置,请任课教师有计划地安排实验内容与进度,注意从一般的实验知识和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以形成良好的实验素质和实验习惯。

四、主要教研活动。

本年级教研活动的重点是对新大纲的学习和落实,特别是最近几年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和刚开始在高中任教的教师更要加强研究。全体的教材教法分析与介绍,一般每月一次,对新高一教师则准备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专项活动内容,包括集体备课、经验介绍、研究课等。具体活动安排见每月的《进修活动日程安排表》。

高一物理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知道它是矢量。

2、理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二、能力目标。

1、比值定义法是物理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学生在学生过程中掌握用物理工具描述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三、德育目标。

由简单的问题逐步把思维迁移到复杂方向,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简单到复杂。

教学重点。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其区别。

教学难点。

怎样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

教学方法。

类比推理法。

教学用具。

有关物理知识的投影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质点的各式各样的运动,快慢程度不一样,那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呢?

二、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知道速度是描述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2、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3、知道瞬时速度是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经过某一位置时)的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大小等于同一时刻的瞬时速率。

(二)学生目标完成过程。

1、速度。

提问:运动会上,比较哪位运动员跑的快,用什么方法?

学生:同样长短的位移,看谁用的时间少。

提问:如果运动的时间相等,又如何比较快慢呢?

学生:那比较谁通过的位移大。

老师:那运动物体所走的位移,所用的时间都不一样,又如何比较其快慢呢?

学生:单位时间内的位移来比较,就找到了比较的统一标准。

师:对,这就是用来表示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在初中时同学就接触过这个概念,那同学回忆一下,比较一下有哪些地方有了侧重,有所加深。

板书:速度是表示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用v=s/t表示。

由速度的定义式中可看出,v的单位由位移和时间共同决定,国际单位制中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常用单位还有km/h、cm/s等,而且速度是既具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即矢量。

板书:

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2、平均速度。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在任何相等的时间里位移都是相等的,那v=s/t是恒定的。那么如果是变速直线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不相等,那又如何白色物体运动的快慢呢?那么就用在某段位移的平均快慢即平均速度来表示。

例:百米运动员,10s时间里跑完100m,那么他1s平均跑多少呢?

学生马上会回答:每秒平均跑10m。

师:对,这就是运动员完成这100m的平均快慢速度。

板书:

说明:对于百米运动员,谁也说不来他在哪1秒破了10米,有的1秒钟跑10米多,有的1秒钟跑不到10米,但它等效于运动员自始至终用10m/s的速度匀速跑完全程。所以就用这平均速度来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但这个=10m/s只代表这100米内(或10秒内)的平均速度,而不代表他前50米的平均速度,也不表示后50米或其他某段的平均速度。

例:一辆自行车在第一个5秒内的位移为10米,第二个5秒内的位移为15米,第三个5秒内的位移为12米,请分别求出它在每个5秒内的平均速度以及这15秒内的平均速度。

学生计算得出:

由此更应该知道平均速度应指明是哪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3、瞬时速度。

如果要精确地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应怎样描述呢?那就必须知道某一时刻(或经过某一位置)时运动的快慢程度,这就是瞬时速度。

板书:瞬时速度:运动的物体在(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

比如:骑摩托车时或驾驶汽车时的速度表显示,若认为以某一速度开始做匀速运动,也就是它前一段到达此时的瞬时速度。

在直线运动中,瞬时速度的方向即物体在这一位置的运动方向,所以瞬时速度是矢量。通常我们只强调其大小,把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为速率,是标量。

4、巩固训练:(出示投影片)。

一物体从甲地到乙地,总位移为2s,前一s内平均速度为v1,第二s内平均开速度为v2,求这个物体在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

师生共评:有的同学答案为这是错误的。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要严格按照平均速度的定义来求,用这段总位移与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的比值,也就只表示这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

三、小结。

1、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2、平均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3、瞬时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4、速度的大小称为速率。

拓展:

本节课后有阅读材料,怎样理解瞬时速度,同学们有兴趣的话,请看一下,这里运用了物理的极限思想,有助于你对瞬时速度的理解。

四、作业p26练习三3、4、5。

五、板书设计。

【总结】20xx年已经到来,高中的同学也即将进入一系列的寒假春节,小编在此特意收集了寒假有关的文章供读者阅读。

物理高一教案

1.知道及其单位.

2.理解额定功率.

了解从能量分析入手去认识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

使学生获得解决实际用电的初步知识.

本节教材从比较在相等时间内做功的多少引入的概念,再根据的定义和电功公式导出的计算公式,给出的单位.然后从的单位引出电功的单位千瓦时,说明1度就是1千瓦时.为帮助学生理解额定功率教材安排了小灯泡在不同电压下工作的演示,教材还介绍了不同用电器的两个重要指标,额定电压、额定,以使学生对常见用电器设备的功率有所了解.

1.重点:掌握的概念、公式及其应用.

2.难点:实际功率的概念、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区别.

3.疑点:灯泡的亮度决定于什么?

本节教材包括和用电器额定功率两块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前面学生学过的功率的知识和研究方法,突出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比较单位时间内用电器做功的多少.在讲解的`公式时,注意强调公式中的各量的对应关系,是同一段电路中的各量.不易同时给出的导出公式,使学生感觉公式多不易掌握.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区别学生不易做到,教师要通过实验讲清对一个用电器额定功率和额定电压只有一个,而实际电压和实际功率有很多.

重难点:重点是的概念和单位,难点是额定功率.

一.引入新课

方案一:复习功率概念引入电流做功有快慢的问题,然后可以举出一些实例如:电力机车每秒做功400多万焦,公共电车的电机每秒做功6万焦,洗衣机的电机每秒做功100多焦,而小收录机的电机每秒做功几焦.再举出时间不同做功不同的实例,问学生如何比较做功快慢,引出的定义.

方案二:分析类比建立的概念:可用幻灯片设计一组问题:1)怎样比较运动快慢?2)这样比较力对物体做功快慢?3)这样比较电流做功快慢?引出的概念.

二、:功率的概念要讲清:电流做功快,就大;电流做功慢,就小.的定义公式为p=w/t,的普遍适用公式是p=ui,比较大小时,要全面考虑到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关系,才能确定的大小关系.例如:在相等的时间内,根据p=w/t,电流做的功越多,就越大.

功率的单位容易和电功单位千瓦时混淆,可采用让学生计算1千瓦时的电功是多少焦,让学生体会千瓦时的意义.

三、额定功率:

方案一:可以用并进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验体会用电器的工作有正常工作问题,然后引进额定功率的概念.学生实验可以设计三组,1)是在比额定电压低的情况下工作;2)是在额定电压下工作;3)是在比额定电压高出1/5的情况下工作.

方案二:教师拿出220v60w和220v100w的灯泡,问将他们串联起来,哪盏灯亮?然后做实验,引出额定功率的概念.

例题1、一只额定电压为220伏特的`电热煮水器,在正常工作时通电12分钟,电度表的示数增加0.1度,问:

这个电热煮水器的功率多大?

a.甲图亮b.乙图亮c.同样亮d.无法判断

分析解答同一盏灯的亮度与它的实际功率情况有关,在甲乙两图中,灯1的实际电压不同,甲图中的实际电压小于乙图中,所以灯1在甲图中实际功率小于乙图中,所以灯1在乙图中较亮.b选项正确.

板书设计:探究活动课题灯泡的亮度决定于什么?

组织形式:学生分组

活动方式:教师提供实验器材:低压电源、电压表、电流表、标有2.5v的小灯泡、开关、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220v 40w白炽灯泡一只.(1)提出问题(2)教师可先演示或提示,再由学生操作.(3)观察灯泡两端的电压变化与灯泡相应的亮度变化.(4)讨论,分析.

高一物理教案

1、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惯性系和非惯性系;

(2)知道牛顿运动定律在惯性系中成立;

(3)知道什么是惯性力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辩证的科学思想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法建议

(1)本节属于选学内容,请教师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深度和层次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惯性系和非惯性系、惯性力

教学难点:惯性力

示例:

一、惯性系和非惯性系

1、发现问题:

2、分析问题:

矛盾的症结出在:相对于谁来观察现象,即参考系是谁

阅读书p65伽利略在《关于两种世界体系的对话》中的一段话

3、引入惯性系和非惯性系

(1)惯性系:牛顿运动定律成立的参考系

研究行星公转时,太阳可认为是惯性系

(2)非惯性系:牛顿运动定律不成立的参考系

例如:前面例子中提到的小车,它相对于地面存在加速度,是非惯性系

二、非惯性系和惯性力

3、例题:见典型例题

探究活动

1、组织部分学生继续深入研究该课题

2、开有关相对论的科普讲座,引发学生研究兴趣

物理高一教案

情感目标:体验自主学习.

教学建议

本节用较短的篇幅介绍了什么是单位制、什么是基本单位、什么是导出单位.

教法建议

探究活动

题目:研究某一基本单位的由来

组织:个人

形式:查阅资料,撰写文章.

高一物理教案

3.从微观意义上看电流的强弱与自由电子平均速率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类比和分析使学生对电源的的概念、导线中的电场和恒定电流等方面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电源、电流的学习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

重点:理解电源的形成过程及电流的产生。

难点:电源作用的道理,区分电子定向移动的速率和在导线中建立电场的速率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一)先对本章的知识体系及意图作简要的概述

(二)新课讲述————第一节、导体中的电场和电流

物理高一教案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教材分析

教法建议

本节教材的特点是概念较多,很多知识初中时学过,并且这些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建议让同学自学讨论的方法进行,可让同学提前预习或课上给出时间看书,教师提出一些问题,或让同学看书后提出问题,展开讨论,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并结合多媒体资料加深理解和巩固.

教学重点:质点和位移的概念

教学难点:位移概念的引入与理解

(一)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和讨论.

1、什么叫机械运动?请举一些实例说明.

3、同一运动,如果选取的参考系不同,运动情况一般不同,请举例说明.

4、选择参考系的原则是什么?(虽然参考系可以任意选取,但实际上总是本着观测方便和使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简单的原则选取)

(二)展示多媒体资料,加深理解(穿插在讨论问题之间进行)

1、太阳系资料:行星绕太阳运转情况.

2、银河系资料:星系旋转情况.

3、电子绕原子核运转情况.

4、飞机空投物资情况.

(一)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和讨论:

2、什么叫质点?

3、小物体一定能看成质点吗?大物体一定不能看成质点吗?请举例说明?

4、什么叫轨迹?什么叫直线运动?什么叫曲线运动?

(二)展示多媒体资料,加深理解.

1、火车(200米长)穿山洞(100米长)情况.

2、地球公转及自转情况.

(三)总结提高:

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和讨论.

2、“现在是北京时间8点整”中“8点”的含义是什么?

3、校百米纪录是10.21s、第2s末、第2s内的含义各是什么?

四、位移和路程

(一)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和讨论:

1、说“物体由a点移动500米到达b点”,清楚吗?

2、如何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

3、什么叫位移?为什么说位移是矢量?

4、位移和路程有什么区别?它们之间有关系吗?

(二)展示多媒体资料,加深理解.

1、从天津到上海,海、陆、空三种路线抵达情况.

2、在400米跑道上进行200米跑和400米跑情况.

1、请你手托一石子水平匀速前进,突然释放石子,观察石子的运动情况?再请站在路边的人观察石子的运动情况.二者观察到的运动轨迹一样吗?请解释原因.

高一物理教案

2、明确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

4、培养学生实验、观察、推理、归纳的科学意识和方法。

二、重点难点。

理解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是本节的重点。

掌握并灵活运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分析—总结。

四、教具。

牛顿管、抽气机、电火花计时器、纸带、重锤、学生电源、铁架台。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提问: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是怎样的?

vt=at。

s=at2/2。

vt2=2as。

(二)、自由落体运动。

演示1:左手掷一金属片,右手掷一张纸片,在讲台上方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同时释放,让学生观察二者是否同时落地。然后将纸片捏成纸团,重复实验,再观察二者是否同时落地。

结论:第一次金属片先落下,纸片后落下,第二次几乎同时落下。

提问:解释观察的现象。

显然,空气对纸的阻力影响了纸片的下落,而当它被撮成纸团以后,阻力减小,纸片和金属片才几乎同时着地。

假设纸片和金属片处在真空中同时从同一高度下落,会不会同时着地呢?

演示2:牛顿管实验。

自由落体运动: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显然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是:

(1)只受重力而不受其他任何力,包括空气阻力。

(2)从静止开始下落。

实际上如果空气阻力的作用同重力相比很小,可以忽略不计,物体的下落也可以看做自由落体运动。

(三)自由落体运动是怎样的直线运动呢?

学生分组实验(每二人一组)。

将电火花计时器呈竖直方向固定在铁架台上,让纸带穿过计时器,纸带下方固定在重锤上,先用手提着纸带,使重物静止在靠近计时器下放,然后接通电源,松开纸带,让重物自由下落,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小点。

运用该纸带分析重锤的运动,可得到: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重锤下落的加速度为a=9。8m/s2。

(四)自由落体加速度。

1、学生阅读课文。

提问:什么是重力加速度?标准值为多少?方向指向哪里?用什么字母表示?(略)。

2、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有什么规律?

(1)在地球上同一地点,一切物体的重力加速度都相同。

(2)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重力加速度是不同的,由教材第37页表格可知,纬度愈高,数值愈大。

(五)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vt=gt。

h=(1/2)gt2g取9。8m/s2。

vt2=2gh。

注意式中的h是指下落的高度。

(六)课外作业。

1、阅读《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2、教材第38页练习八(1)至(4)题。

物理高一教案

本节教材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2・必修)第五章《曲线运动》第六节《向心力》。

教材的内容方面来看,本章节主要讲解了向心力的定义、定义式、方向及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曲线运动。前面几节已经学习了曲线运动、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这节讲的是描述使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合外力,是对物体运动认识上的升华,为接下来万有引力的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所以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这样的安排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方面来看,本章节是运动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高一年级物理课程中比较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对物体运动认识上的升华,它把运动学和动力__联系在了一起,具有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也是学生知识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基础方面】

在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曲线运动、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具备了探究向心力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为本节课的探究性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思维基础方面】

高一的学生通过初中科学和第一学期的学习,具有了一定的物理思维方法和较强的计算能力,但接受能力尚欠缺,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和启发。

【情感态度方面】

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与向心力有关的现象有,但是有一些是错误的这就给学生理解向心力的.概念带来困难。

【知识技能目标】

理解向心力的定义;

【过程方法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重点:向心力表达式验证,向心力来源与作用效果。设定一定运动情景,来验证向心力表达式。来源进行举例说明,进行受力分析。(重点如何落实)

难点:向心力表达式的验证。通过用圆锥摆粗滤验证表达式,通过圆锥摆做匀速圆周运动解释原理,分析其在运动角度和手里角度的合外力,测量数据与测量器材,一步步得出表达式的正确。

教学方法:演示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手段:多媒体,口述

1、引入

回顾本章内容,复习向心加速度,放一个有关视屏,向同学提问物体为甚么做圆周运动?

2、新课教学(熟悉一下过渡)

做小球做圆周运动的实验,多问题进行思考,得出向心力特点进行总结

教授有关向心力的有关知识并进行一定补充。

用圆锥摆粗滤验证向心力表达式小结:向心力定义表达式

物理高一教案

了解宇宙大爆炸理论是解释宇宙起源的一种学说,引导学生去探索神秘的宇宙.

:应用万有引力定律

:天文学知识

自学与讲授

多媒体和计算机

问题:教师用计算机展示图片:

1、围绕地球作匀速圆周运动的星是什么星?谁提供的向心力?

回答:是地球的卫星,是地球与卫星间的万有引力提供的.

这是第一层.(地球的卫星包括月亮,地球是行星)

教师用计算机展示图片:

2、太阳系中有几大行星在绕太阳作匀速圆周运动?是谁提供的向心力?

(其中海王星和冥王星都是用万有引力定律找到的,太阳是恒星.)

教师用计算机展示图片:

3、太阳系又在什么范围内呢?

回答:在银河系.

4、请学生解决下列问题:

典型例题1:在研究宇宙发展演变的理论中,有一种学说叫做“宇宙膨胀说”,这种学说认为万有引力恒量g在缓慢地减小.根据这一理论,在很久很久以前,太阳系中地球的公转情况与现在相比:

a、公转半径 变大b、公转周期 变小

c、公转速率 变大d、公转角速度 变大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解得:

当 减小时, 增加时,公转速度逐渐减小.

由公式 又知t逐渐增加,故正确答案为b、c.

求:

1、“黑洞”的质量.

2、试计算黑洞的最大半径.

解:

1、由万有引力定律得:

解得: =3.6×10 35 kg

得:

解得: =5.3×10 8 m

布置作业:

高一物理教案

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重要应用。

2.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的质量。

3.掌握综合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学知识分析具体问题的基本方法。

天体运动向心力来源的理解和分析。

启发引导式。

(一)引入新课。

天体之间的作用力主要是万有引力,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对天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节课我们要来学习万有引力在天文学上有哪些重要应用。

(二)进行新课。

1.天体质量的计算。

(1)基本思路:在研究天体的运动问题中,我们近似地把一个天体绕另一个天体的运动看作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提供天体作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

高一物理教案

(2)认识单位制在物理计算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培养自学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自主学习.。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用较短的篇幅介绍了什么是单位制、什么是基本单位、什么是导出单位.。

教法建议。

探究活动。

组织:个人。

形式:查阅资料,撰写文章.。

高一物理教案

上节内容中,学生用所学的“圆周运动”、“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和“牛顿运动定律”知识,经历了一系列科学探究过程,得出了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特点,学生对天体运动的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求知欲。本节课教师再引导学生从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规律出发,根据类比事实将“平方反比关系”的作用力进行猜想,假设和推广,从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到地球对月球的引力,再到任意物体间的吸引力都满足“平方反比的关系”。学生会带着好奇和探究意识以及必要的检验论证,一路探究下去,最终得出万有引力定律。使学生在理解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基础上,培养了探究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高一物理教案《功》

(一)知识与机能:

1,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从生产、生活的实例中,判断哪些力做功,哪些力不做功。

2,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中各符号代表的物理意义、各自的单位;并能用来进行简单的计算。

3,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二)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讨论总结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利用对生活中具体事例的分析,加强对功的概念的理解。

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抽象概念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概念跟生活术语的区别。培养学生树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结合教材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事例,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并会计算功。

弹簧测力计,斜面,小车,木块,刻度尺,鸡蛋。

(一),引入课题。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一上课便向学生播放关于盘山公路,供轮椅通行的斜坡的动画引导学生思考,提出“有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这一问题,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给学生举例进一步引入课题,当我们提着一桶水在水平方向前进了一段距离时,因为我们用了力,我们说自己在“工作“。然而在物理学中功的概念是怎么定义的?怎样才叫做功?又怎样计算做功的多少?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和研究的内容。

(二),新概念“功”的导入。(体现重点)当你举高物体时,你就应用储存在体内的化学能,使物体的位置升高了。在物理学中,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举起相同的高度,物体的重力越大,举起它所需要的力也就越大,力做的功也就越多;对于同样重的物体,举起的高度越大,力做的功也就越多。那么“什么是功?”

在物理学中,把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称为机械功,简称功。

如果我们用w表示功,f表示力,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1j的功大致等于从地上拿起一个约50g的鸡蛋,并把它举过头顶,在此过程中你对鸡蛋做的功大约为1j。教师在说的过程中进行演示,然后让学生亲自体验感受1j功的概念。

教师对其进行解说:

1,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但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路程,如在光滑的,水平冰面上,一物体由于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f=0,w=0)。

2,物体受到力,但没有移动距离,即通过的距离为零。如一人用很大的力推一辆汽车,汽车没移动。(s=0,w=0)。

3,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也移动了距离,但移动的距离不是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如图(b)。(w=0)。

然后让同学讨论四幅画中哪些做功了,哪些没有?为什么?发表讨论后的结果。

教师总结概括,归纳根据功的概念可知,对物体做功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对物体要有力的作用;二是物体要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定的距离。

让学生自己思考,然后请同学进行分析,讲解。再由教师进行详细讲解。

(四),活动实验,测量提升物体所做的功。(突破难点)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首先由教师讲解注意事项,实验步骤,再由学生设计动手操作)。

1,在斜面上拉小车的实验,并计算在自己的实验中拉力对小车所做的功,。

2,在竖直方向上匀速提升小车,使小车上升一定高度,测量并计算拉力所做的功。(实验过程中,教师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将两种测量结果记录在自己设计的表格中,分析得到的数据,看看利用斜面是否省力,是否省功。最后分析讨论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得出结论。老师在作进一步的讲解和总结。

(五),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再次向学生展示引入课题是播放的动画,引导学生思考,供轮椅上下的斜坡,在物理学中我们常称为斜面,也是一种简单的机械,这样可以省力,体现了社会对残疾人的关怀;盘旋公路也利用了同样的道理。研究表明利用简单机械可以省力但要费距离,或者可以省距离但要费力,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六)小结及作业安排。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功,功是力和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也学会了计算功。知道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作业设计:

1,一个质量为80g的皮球从高处下落了5m,重力对其做了多少功?

2,若你的教室在三楼,试估算你从一楼走到三楼要做多少功?

2,力学中的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对物体要有力的作用;二是物体要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定的距离。

3,功的计算:w=f·s1j=1n·m。

4,力对物体做功注意事项,力,距离,功各自的国际单位制单位。

5,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大学物理课程教案模板

教学。

姓名:学号:

系别:机械电气与工程系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年级班级:指导教师:

2016年12月1日。

摘要:因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质量的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扩大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全方位改革实践必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建立一个适合于现代科技的发展,新的教学体系,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各级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目的。

关键词:大学教学;物理实验;改革实践。

引言: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而且与课堂理论教学相比,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方面都更具优势。同时也为学生的研究能力、开拓能力、创新意识等综合科学素质的培养提供了较好途径。因此,实验课程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同时,大学物理实验也是培养专业基础厚、实践能力强的创新人才的重要基础。但是长期以来僵化的实验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从根本上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必须从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管理制度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积极有效地改革。

正文:在大学物理实验的实际教学中,由于一直受到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的制约,比如:教学形式,学生往往过分依赖教师指导,有些实验还需要老师全排实验内容、准备实验仪器或者调整仪器。而学生们则是在实验前听老师讲解关于这个实验的内容和怎么去使用仪器来做实验、怎么进行数据记录和处理、做实验时应该注意些什么,而且一般脾气好的老师们还会进行演示。我们这些学生只需要按照老师教给我们的现成的步骤进行物理实验,这样其实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重要的是抑制了学生们的好奇心。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在我们所处的二十一世纪,网络似乎成为了现在的主流,网络资源更是此起彼伏,但是在我们的学校,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这种网络资源其实并没有进行很好的应用,采取的教学方式与之之前相比是进不了,但是还是远远不够。在现在的高校,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对当代的大学生进行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像我们今天谈的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如果老师们强制性的要求学生对这个物理实验按照书中的步骤来会限制学生的创新性。

(一)原有教学系统的弊端。

物理实验的原始教学模式一般是教师讲解实验的原理,演示了实验的步骤和过程,并指出了试验中存在的问题,并以学生为代表,测量了数据。这种教学模式,老师布置的事情,学生不需要思考,你可以很容易地完成实验,和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在测量结果时盲目的追求快速处理数据是一样的,不注重实验过程中的意义,很难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在实验教学中的学生的积极性,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发展的惯性思维,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2.物理实验内容陈旧,命题实验较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较少。以往开设的实验都是验证性和演示性实验,这些传统的物理实验项目规定了实验内容、实验仪器和实验步骤,甚至有的实验会标明得到到的实验结论,没有选择性且缺乏层次性。这种上课方式从一开始就限制了学生探索未知、勇于创新的精神,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难保证教学质量。3.课堂教学为学生预留的独立思考时间不足。

一般的物理实验课时为4个学时,要求学生在4个学时内完成两个实验,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时,一般会立刻向老师求援而不是去主动思考解决,很多教师往往也不是去启发、引导学生自己解决实验中的问题,而是简单地替学生排除问题了事,结果是问题虽然被排除了,但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门却对学生关上了,也失去了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极佳时机。

由于以上种种现象的存在,大学物理实验这门非常有用且有趣的实践性课程反而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甚至反感,每次做实验纯粹是应付,测完数据让老师通过之后立即走人,使宝贵的实验资源未能发挥其对学生能力与素质培养的优势,所以必须改革物理实验教学,充分发挥物理实验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作用。

(二)实验教学改革内容。

1.实验教学体系改革。

三、

四级基础物理实验课程新体系,并在体系上形成了深浅结合、基础提高并重、创新与研究共举、课内外齐抓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内容中,融入了学科前沿技术以及教师自身教学和科研的新成果,注重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为了提高学生物理实验兴趣,激发学生探索与创新精神,创新地引入了物理演示与探索实验。物理演示实验是以具有一定可见度,可呈现在学生面前的物理实验,通过一系列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近代物理方面的形象生动的趣味演示实验,消除学生在学习物理学中因抽象、枯燥而产生的畏难、厌烦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科学的兴趣,如图1所示。

2.实验教学方法改革。

针对物理实验的特点,结合考虑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实际水平,采用的实验教学方法是:

(2)将学生自我操作作为物理实验教学的核心。对于仪器使用等和基础性。

(3)对于综合性、设计型和创新研究性实验,在教师指导下,从了解实验背景、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开始,学生须自行完成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选取器材、材料加工、组装和调试仪器、测量数据、数据分析、结果分析讨论等,最后撰写完整的报告。

(4)通过上述多种教学形式的实践训练,使学生不仅熟练掌握实验技能和实验技术,而且要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开拓思路,熟悉和体验研究过程,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拥有科学的精神,提高其综合素质。

3.实验教学模式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实验室老师手工排课,由于涉及的实验指导老师少,学生人数多,专业多,所以实验课表的安排非常复杂与困难,且容易出错。传统的手工安排课表方式不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来选择实验项目,从而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为此,可以实施“网络预约开放式实验教学”这一新的教学模式,此教学模式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索能力、辨析能力和探索求知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潜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实现学生网上选课、资料下载、网上提交实验报告、网上评分、教学评价、师生交流等,具有操作简单,功能强大等优点,采用网络预约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学手段的改进,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4.实验教学手段改革。实验室通过把“实验教材、实验仪器和实验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三位一体”,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效率。建立网络教学资源库,引进网络仿真实验,实现教学的网络化和开放性,学生可以自己安排时间进行实验前的预习、仿真操作、及复习等多种多样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灵活性。实验室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全面深化物理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规律,促进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推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5.实验考核改革。

点,因此可以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发挥的自由度大,灵活性强,避免了死记硬背,削弱了那些缺乏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同学的得分机会,而那些思维活跃、综合能力强的同学则得以在考试中正常发挥。

结论:

以培养全面性创新人才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基础厚、知识新、素质高、能力强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作为首要任务,树立起“强化基础,注重实践,追求创新”的教学理念和“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教学目标,加强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创新改革。根据任务与目标,详细分析传统实验教学的弊端,结合自身的特点,制定了“内容层次化、类型三性化、项目模块化”的实验教学改革方案,使得物理实验教学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被动模仿到主动设计以及综合运用,逐渐加深学习内容的深度、广度和综合程度,符合认识规律和教学规律。

参考文献。

[1]王红理,黄丽清,张俊武.新型物理实验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物理实验,2001,21(特刊):30235.[2]周进,王思慧,黄润生.树立新理念,构建新体系,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和研究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5):619-621.[3]周岚.物理实验开放式教学初探[j].物理实验,2002,22(1):25-281.[4]朱林彦.建立物理实验的分层次模块化教学体系[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1,19(2):64-661.[5]刘国营.开放式物理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2005,19(1):67-701.

高一物理教案

初步认识与非门可以代替与门、非门。

t065或74ls00型二输入端四与非门集成电路两块,100欧定值电阻1只,gd55―2型发光二极管1只,常闭按钮开关两个,一号干电池三节(附电池盒),mg42―20a型光敏电阻1只。

1.复习

我们已经学过了与门、非门、与非门三种门电路,同学们还记得与门、非门、与非门使电路闭合的条件吗?同学们边回答,老师边板书:

(与门输入端都是高电位时非门输入端是低电位时与非门只要有一个输入端是低电位)

与非门是最常见的门电路,这是因为不但它本身很有用而且在没有专用的非门、与门时(为了生产、调试的方便与规范,在集成电路产品中没有与门、非门,而只供应与非门),可以用与非门来分别代替它们。今天我们就学习如何把与非门作为与门、非门使用。板书:

(第六节与非门作为与门、非门)

2.进行新课

(1)用与非门作为非门

同学们,现在我们研究只应用与非门的一个输入端a(或b),另一个输入端b(或a)空着,这个与非门的开关条件。

问:把这个与非门的a与低电位相接时,它的输出端是高电位还是低电位?把它当作一个电路的开关,此时电路是开的,还是关的.?(高电位,关的)

问:把这个与非门的a与高电位相接时,它的输出端是高电位还是低电位?这个开关电路是开的,还是关的?(低电位,开的)

问:这样使用与非门,这个与非门可不可以看作是个非门(与本节课复习中的板书呼应)?(可以)

板书:

高一物理《功》教案

(1)结合实例知道机械功的概念。

(2)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3)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功都不省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功的概念。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引人新课:

提问:平时,我们常用力去移动物体,使其位置改变。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做三个小实验。

1.学生实验:用手匀速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和4本书分别提到桌面上。

问:两次移动的距离怎样?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

2.学生实验:用手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分别匀速提到凳子上和桌面上。

问: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

3.学生实验:用手将书包提5厘米左右和将4本书从地面提到桌面上。

讲述:由此,人提物体“累”的程度,不能仅仅单独由力的大小或单独由移动的距离大小来比较或表示,所以我们引人一个新的物理量——机械功(简称功)。

二、讲授新课:

功这个物理量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请同学们看图:课本104页图15.1-1:

这两幅图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或者共同的要素。

答:都有力,物体都移动了一段距离。

问:移动的距离和力之间有何关系?

答:是在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讲述:在物理学中就说图中的力对物体做了功。

请同学们看图:课本104页图15.1-2:

甲:用力而未移动距离;。

乙:水平方向移动的距离但水平方向上却没有力。

分析得出: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演示1]手提着钩码在空中静止不动,问拉力是否对钧码做功?为什么?

[演示2]手提着钩码匀速水平移动一段距离,问拉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为什么?

[演示3]手提着钧码匀速上升,问拉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为什么?

功的大小与力和距离这两个因素有何关系呢?

力越大,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这个力的成效越显著,说明力所做的功越多。

2.物理学中,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

即功=力×距离用。

功的公式:w=fs。

w-功-焦耳(j),f-力-牛顿(n),s-距离-米(m)。

3.功的单位:焦耳(j)。

1焦耳=1牛顿o米1j=1nom。

分析:因为马在水平路面上前进,竖直方向上没有通过的距离,所以车受的重力不做功。求马的水平拉力,可从已知拉力做功和车前进的距离,由w=fos公式求得。

答:车受的重力没有做功,马的水平拉力是750牛。

学生阅读课本106页,小结: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不用机械时所做的功,也就是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三、巩固检测:

[例题3]回忆上课起始做的三个实验,若匀速提书包和4本书所需的力分别为30牛和5牛,课桌高80厘米,计算下面情况下拉力做功的大小:

(1)把书包和4本书从地面提到桌面上,拉力分别做功多少?

(2)把书包提高5厘米,把4本书从地面提到桌面上,拉力做功分别为多少?

小结:功的大小是由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大小共同决定的,作用力大的做的功不一定多,距离长的过程做的功也不一定多。解题时要注意单位统一。

[例题4]小刚把重为1000牛的箱子沿着水平地板推动1米,小刚对箱产做的功()。

a.1000焦b.1焦c.0焦d.无法确定。

高一物理教案《功》

1、知道功率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

2、知道功率的公式、单位,

3、会计算简单的功率问题。并对人和一些事物的功率数值有具体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从身边生产和生活实际中,认识做功不但有多少之分,而且有快慢之别。

2、通过类比把速度的知识迁移到比较做功快慢上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知道功率的概念、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和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用功率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设计实验估测人的功率。

体重计、秒表、刻度尺。

生:他做的功______,所用的时间,他做功快慢_______(选填是否相同)。

生:比较物体运动快慢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相同路程比_______,一般赛跑都是用这种方法(裁判员的方法);还可用另一种方法,是相同时间比______(观众的方法),物理学上常采用后一种方法。

师:同样比较做功的快慢也可依此采用两种方法。

生:做功相同的情况下比,或者相同时间的情况下比。

师:物理学中,则采用后一种方法来表示做功的快慢,并引入了一个新的物理量-----功率。

一)、功率:

师:请同学们参照书本p65认识功率,

生:完成下列填空。

1、定义:_叫功率。

2、计算公式:w=,t=。

3_(符号表示___),人们它叫做___,简称__,符号表示___。在工程技术中常用单位是____、_____。它们之间的进率是。

练一练:(1)单位换算:5w=___j/s。3kw=___w,0.5mw=____w。

师:讨论:

1、功率大的物体一定做功多。

2、功率大的物体一定花的时间少。

3、做功的多的物体一定功率大。

4、功率大物体一定做功快。

5、做功多的物体一定做功快。

生:功率是表示________________物理量,功率大表示物体做功,功率小表示物体做功。功率不是表示做功的多少。所以功与功率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物理量。

生:练习。

1、如前面题目,若小明的体重为500n,每层楼高为3m,则他两次上楼所做的功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两次做功的功率分别是_______和________。

2、两台起重机的功率之比是1:3,如果它们完成的功相同,则它们完成这些功所用的时间之比是;在相同时间里完成的功之比为_________。

师:阅读课本p66第二自然段,了解一些物体的功率。

二)、估测上楼的功率:

师:上学时我们都要从底楼登上三楼,在此过程中谁的功率最大呢?下面就来研究。

生:思考。

1、猜一猜:我们班上哪个同学上楼的功率大?你做出猜想时考虑了哪些因素?

2想一想:如何比较同学上楼的功率?可以有哪些不同的方案?

如果要求估测出功率的大小,需要测量哪些数据?应用什么测量工具?并设计出表格。

师:实验操作如下,请一个同学从一楼登到三楼,测出这个同学的质量m,量出楼的高度(一楼到三楼)h,记下这个同学两次登楼所用的时间t,并把有关数据填在下表中。

算一算:根据p算出登楼时的功率。

生:思考,如何估测跳台阶或引体向上时人的功率吗?应如何测量呢?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有什么体会?(请你写下来)。

1、完成课本p661、2、3、4.

2、功率的另一种形式表示。我们可通过以下例子来分析:一辆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sw牵引力f、速率v和功率p之间有什么关系?用公式p=、w=fs、v=推导出来,

p=_____(注:把功率公式中w和t替换掉,最终用f和v来表示功率)。从此公式来看,在功率保持一定,加大物体的速度必定会使动力(拉力)减少。在分析一些有关运动的物体(包括机器)的功率时,应用此变形式比较简捷。

高一物理教案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对某个力进行分析的线索和方法。

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要逐步深入,帮助学生在初中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

一、基本知识技能。

1、理解力的概念: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不仅有大小还有方向,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

2、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

3、要会从性质和效果两个方面区分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一)、对于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要准确把握这一概念,需要注意三点:

1、力的物质性(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2、力的相互性;

3、力的矢量性;

(二)、力的图示是本节的难点。

(三)、力的分类需要注意的是:

1、两种分类;

2、性质不同的力效果可以相同,效果相同的力性质可以不同。

教法建议:

一、关于讲解“什么是力”的教法建议。

力是普遍存在的,但力又是抽象的,力无法直接“看到”,只能通过力的效果间接地“看到”力的存在。有些情况下,力的效果也很难用眼直接观察到,只能凭我们去观察、分析力的效果才能认识力的存在。在讲解时,可以让学生注意身边的.事情,想一下力的作用效果。对一些不易观察的力的作用效果,能否找到办法观察到。

二、关于讲解力的图示的教法建议。

力的图示是物理学中的一种语言,是矢量的表示方法,能科学形象的对矢量进行表述,所以教学中要让学生很快的熟悉用图示的方法来表示物理的含义,并且能够熟练的应用。由于初始学习,对质点的概念并不是很清楚,在课堂上讲解有关概念时,除了要求将作用点画在力的实际作用点处,对于不确知力的作用点,可以用一个点代表物体,但不对学生说明“质点”概念。

高一物理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知道它是矢量。

2、理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二、能力目标。

1、比值定义法是物理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学生在学生过程中掌握用数学工具描述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三、德育目标。

由简单的问题逐步把思维迁移到复杂方向,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简单到复杂。

教学重点。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其区别。

教学难点。

怎样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

教学方法。

类比推理法。

教学用具。

有关数学知识的投影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质点的各式各样的运动,快慢程度不一样,那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呢?

二、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知道速度是描述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2、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3、知道瞬时速度是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经过某一位置时)的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大小等于同一时刻的瞬时速率。

(二)学生目标完成过程。

1、速度。

提问:运动会上,比较哪位运动员跑的快,用什么方法?

学生:同样长短的位移,看谁用的时间少。

提问:如果运动的时间相等,又如何比较快慢呢?

学生:那比较谁通过的位移大。

老师:那运动物体所走的位移,所用的时间都不一样,又如何比较其快慢呢?

学生:单位时间内的位移来比较,就找到了比较的统一标准。

师:对,这就是用来表示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在初中时同学就接触过这个概念,那同学回忆一下,比较一下有哪些地方有了侧重,有所加深。

板书:速度是表示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用v=s/t表示。

由速度的定义式中可看出,v的单位由位移和时间共同决定,国际单位制中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常用单位还有km/h、cm/s等,而且速度是既具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即矢量。

板书:

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2、平均速度。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在任何相等的时间里位移都是相等的,那v=s/t是恒定的。那么如果是变速直线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不相等,那又如何白色物体运动的快慢呢?那么就用在某段位移的平均快慢即平均速度来表示。

例:百米运动员,10s时间里跑完100m,那么他1s平均跑多少呢?

学生马上会回答:每秒平均跑10m。

师:对,这就是运动员完成这100m的平均快慢速度。

板书:

说明:对于百米运动员,谁也说不来他在哪1秒破了10米,有的1秒钟跑10米多,有的1秒钟跑不到10米,但它等效于运动员自始至终用10m/s的速度匀速跑完全程。所以就用这平均速度来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但这个=10m/s只代表这100米内(或10秒内)的平均速度,而不代表他前50米的平均速度,也不表示后50米或其他某段的平均速度。

例:一辆自行车在第一个5秒内的位移为10米,第二个5秒内的位移为15米,第三个5秒内的位移为12米,请分别求出它在每个5秒内的平均速度以及这15秒内的平均速度。

学生计算得出:

由此更应该知道平均速度应指明是哪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3、瞬时速度。

如果要精确地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应怎样描述呢?那就必须知道某一时刻(或经过某一位置)时运动的快慢程度,这就是瞬时速度。

板书:瞬时速度:运动的物体在(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

比如:骑摩托车时或驾驶汽车时的速度表显示,若认为以某一速度开始做匀速运动,也就是它前一段到达此时的瞬时速度。

在直线运动中,瞬时速度的方向即物体在这一位置的运动方向,所以瞬时速度是矢量。通常我们只强调其大小,把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为速率,是标量。

4、巩固训练:(出示投影片)。

一物体从甲地到乙地,总位移为2s,前一s内平均速度为v1,第二s内平均开速度为v2,求这个物体在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

师生共评:有的同学答案为这是错误的。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要严格按照平均速度的定义来求,用这段总位移与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的比值,也就只表示这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

三、小结。

1、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2、平均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3、瞬时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4、速度的大小称为速率。

拓展:

本节课后有阅读材料,怎样理解瞬时速度,同学们有兴趣的话,请看一下,这里运用了数学的“极限”思想,有助于你对瞬时速度的理解。

四、作业p26练习三3、4、5。

五、板书设计。

高一物理新课程标准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3班和4班的物理教学工作,针对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现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以实施新课程改革为目标,以24字教学方针为指导,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着力点,学习同事们的先进经验,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努力强化教学管理,稳步提高教学质量。

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吃透,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备学生。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在教学中,我尽量构建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在教师,集体面前想表现、敢表现、喜欢表现,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师生的互动与交流。尽量精讲,节省出时间给学生精练,让学生在课堂上当堂掌握,一是可以减轻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二是可以促进学生提高上课效率,有时效性。另外适时的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可以深化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并提出新的问题,有利于递进式教学。

本学期要在课上和课后都有一个较完整的反馈机制。比如上课即时进行反馈性的练习。作业有问题的学生要与之交流,从中了解问题所在,以便及时改进。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经常沟通。

一定要让这些学生都把该弄懂的基础知识弄懂,一发现问题立即帮助他们解决。对他们正确引导,消除心理防碍,适当放慢速度,使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螺旋式上升。

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帮助我上好每一堂课;维持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使学生保持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但是余要吸取过去一年的教训,与学生搞好关系决不是与一部分学生亲密无间,而是要去关心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能力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能只靠机械地灌输,也不能急于求成,需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严谨的学习作风。准确理解并掌握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培养能力的基础。课堂练习和作业中,力求做题规范化。重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应用,逐步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提高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特别是本学期组内开的几次校际公开课和校内公开课,我都力争节节必听,吸取这些老师的优点,并逐渐积累经验。

学生主动式互动教学,教学的过程不再是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单一过程,而是学生主动获得学习经历的过程,教师以一个交流者(甚至不是指导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教师以话题的形式引入教学内容,与学生一起讨论,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总结出结论。甚至可以像说相声一样,与一名或多名学生在讲台前探讨,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讲。但是问题是如何指导学生的考虑从正确地思路出发,不然时间有限,会浪费掉大量的时间。

信息技术是工具,是平台。我觉得在物理教学中信息技术是很重要的。可以提供足够的教学资料,给我们提供了一条很好的信息获得途径。多媒体又是课堂教学的先进手段,通过视听,可以把很多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即时的反映出来,一些重要的板书、表格和图片、例题很方便的就可以在教室里面展示。通过多媒体课件又可以把实验演示的活灵活现,物理模型也可以通过课件分析的透彻有余。但是多媒体设备我认为不是用来投影简单的上课讲稿的。所以我上课用多媒体设备主要是用来展示多媒体课件和媒体资料。

以上就是我在本学期的工作总结。由于经验颇浅,许多地方存在不足,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在各位领导老师,前辈的指导下,和我自己的积极努力下,取得更好成绩。

江苏高一物理教案

3、知道力的两种不同的分类;。

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对某个力进行分析的线索和方法.

情感目标。

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要逐步深入,帮助学生在初中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

教学建议。

一、基本知识技能。

1、理解力的概念: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不仅有大小还有方向,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

2、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

3、要会从性质和效果两个方面区分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一)、对于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要准确把握这一概念,需要注意三点:

1、力的物质性(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2、力的相互性;。

3、力的矢量性;。

(二)、力的图示是本节的难点.

(三)、力的分类需要注意的是:

1、两种分类;。

2、性质不同的力效果可以相同,效果相同的力性质可以不同.

教法建议:

一、关于讲解“什么是力”的教法建议。

力是普遍存在的,但力又是抽象的,力无法直接“看到”,只能通过力的效果间接地“看到”力的存在.有些情况下,力的效果也很难用眼直接观察到,只能凭我们去观察、分析力的效果才能认识力的存在.在讲解时,可以让学生注意身边的事情,想一下力的作用效果。对一些不易观察的力的作用效果,能否找到办法观察到.

二、关于讲解力的图示的教法建议。

力的图示是物理学中的一种语言,是矢量的表示方法,能科学形象的对矢量进行表述,所以教学中要让学生很快的熟悉用图示的方法来表示物理的含义,并且能够熟练的应用.由于初始学习,对质点的概念并不是很清楚,在课堂上讲解有关概念时,除了要求将作用点画在力的实际作用点处,对于不确知力的作用点,可以用一个点代表物体,但不对学生说明“质点”概念.

教学过程设计方案。

一、提问:什么是力?

教师通过对初中内容复习、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如用弹簧拉动钩码,或者拍打桌子等实验现象展示力的效果以引导学生总结力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指出了力的物质性.

提问:下列实例,哪个物体对哪个物体施加了力?

(1)、马拉车,马对车的拉力.

(2)、桌子对课本的支持力.

总结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施力物体就有受力物体,有力作用,同时出现两个物体.

强调:在研究物体受力时,有时不一定指明施力物体,但施力物体一定存在.

二、提问、力是有大小的,力的大小用什么来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什么?

教师总结:力的测量:力的测量用测力计.实验室里常用弹簧秤来测量力的大小.

力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n.

三、提问:仅仅用力的大小,能否确定一个力:

演示压缩、拉伸弹簧,演示推门的动作.主要引导学生说出力是有方向的,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并得出力的三要素来.

教师总结: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四、提问:如何表示力?

先由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然后教师小结.

力的表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力的图示:用一条有标度的有向线段表示力的大小,箭头方向表示力的方向,线段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讲解例题:用20n的推力沿水平方向推一正方形物体向右匀速运动.用力的图示表示出推力.

教师边画边讲解.注意说明:

1、选择不同标度(单位),力的图示线段的长短可以不同;。

2、标度的选取要利于作图。

通过作图练习、教师指导让学生掌握力的图示作图规范.

力的示意图:用一条无标度的有向线段表示力的三要素.

让学生体会力的示意图与力的图示的不同.

五、力的作用效果:

回忆初中的知识,提问: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

六、力的分类:

教师总结力的分类,强调高中阶段按照力的性质划分,在力学范围内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

按性质命名的力: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力、磁力等等;。

按效果命名的力:拉力、压力、动力、阻力、支持力、压力等等;。

在力学范围内,按力的性质划分的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

高一物理教案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3.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离。

重点声音发生和传播。

难点回声测距离。

教具演示。

音叉,乒乓球。

学生橡皮筋。

一.声音的发生。

(1)演示课本图3-1,引导学生观察音叉发生时叉股在振动。

(2)随堂学生实验:做课本图3-1拨动张紧的橡皮筋。

(3)随堂学生实验:做课本图3-1用手指摸着颈前喉头部分,同时发声。小结:归纳以上实验,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声音的发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指出鸟、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虫发声也是由于振动。

二.声音的传播。

(1)课本图3-2实验问:右边音叉的振动通过什么传给了左边的音叉?-(空气)。

(2)游泳时,潜入水中也能听到声音,说明液体也能传声。

四.回声。

(1)回声:回声是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讲述为什么有时候能听到回声,有时又不能。原声与回声要隔0.1s以上我们才能听见回声。请同学们算一算我们要听见回声,离障碍物体至少要多远。(17米)。

五.小结计算练习学生解题。

六.思考与作业p43-3。

七.板书。

第四章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1.声音靠介质(任何气体、液体和固体)传播。

2.声速(15℃)340m/s。

3.声速由大到小排列:固体、液体、气体。

1.回声是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听到回声条件:0.1s以上,17米)。

2.利用回声测距离:s=1/2s总=1/2vt。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