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杜甫诗三首登高教案(模板16篇)

时间:2023-10-30 19:59:16 作者:紫薇儿 最新杜甫诗三首登高教案(模板16篇)

教案模板还能够帮助教师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这里有一些教案模板的实例,希望对大家教学工作有所启发。

杜甫诗三首《登高》教案

二、课文分析引导。

1、   放音乐《二泉映月》。

2、   老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登高》全诗。营造凝重的课堂气氛。

3、   师再朗诵,学生跟读。

3、启发式教学:(1)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 。

(2)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

(3)十四字写六种景,什么特点? 。

要求学生对老师的示范,既要听,又要看。(师生共读) 。

(6)颌联,写了几种景物? 。

由落水,我们想到什么?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 。

生命怎么样?长久还是短暂?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

5、集体背王维诗《九月九回忆山东兄弟》。

6、讨论杜甫的人生   。

三、根据本课的学习,自学其余几首近体诗。

1、  学生自学。

2、  每首诗歌指一名学生分析讲解,其余学生讨论是非。

四、课后小结和作业 。

1、  小结课文内容。

2、  背诵全诗。

杜甫诗三首《登高》教案

生:愿意! 。

生:能!

师:我开始讲述。(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棗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

师:这个老人是难呀? 。

生:是杜甫。 。

一生:老师,请您再朗诵一遍吧!(她红着脸,噙着眼泪。全体学生都应声附和) 。

师:老师朗诵得好吗?还没听够呀。 。

生:好,还想再听! 。

(师再朗诵,学生跟读) 。

师:大家读得相当棒!我猜一定比平时读得好。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

一生:老师,你很动情。你感染了我们大家,我们被不知不觉感动了。 。

师:那么,老师为什么很动情? 。

一生:你很了解杜甫,很了解这首诗。 。

师:了解还是理解?

生:理解。 。

生:文如其人。 。

师:“言为——” 。

生:言为心声。 。

(课堂中一时沉寂。学生都陷入思考) 。

一生:我们被你开头的描述感动了。

一生:我们不知不觉就进入到一种意境中去了。 。

一生:还有老师的语调、表情。 。

一生:再加上动作。 。

师:语调、表情怎么样?动作又怎么样? 。

生:语调低沉、忧伤。 。

一生:还有,音乐的烘托。 。

生:意境。 。

师:什么“意境”呢? 。

生:凄楚,悲凉,悲伤,忧伤,痛苦,孤独…… 。

生:感性的。 。

师:感性的表现。(板书:感性的表现) 。

师: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 。

生:六种。风、天、猿、渚、沙、鸟。 。

师: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

生:凝练。 。

师:急风、高天、哀猿、清清、白砂、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

一生: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 。

师:身体的,还是心灵的? 。

生: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

生:心寒。 。

生: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

生;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

一生:我想,应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 。

一生: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 。

一生:我觉得,这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 。

生:不是,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

一生: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 。

一生: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 。

师:为什么? 。

一生:因为毛泽东当时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 。

一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 。

师:如此说来,那鹰与鸟就是毛泽东和王维的化身了? 。

一生:我认为是这样。 。

对老师的示范,既要听,又要看。 。

(师生共读) 。

师:颌联,写了几种景物? 。

生:只有两种,落木、长江。 。

师:由落水,我们想到什么?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 。

生:我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 。

生: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 。

师:生命怎么样?长久还是短暂?

生:生命短暂。 。

师: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

生:应该是时间的无穷。 。

一生:我觉得似乎是互相对比着写的。 。

师:是对比,有没有衬托呢? 。

一生:有。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

师:或者反过来说——。

一生: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

师:“人的生命”,指的是人类的生命,还是个人的生命? 。

一生:是个人生命。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个人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

师: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怎么样? 。

一生:有些无可奈何。 。

师:有一些。还有呢? 。

一生:老师,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我觉得这句更多是……是一种气势。 。

师:什么气势? 。

一生:一种很宏大的气势。 。

(全体读)。

师:从画面上,首联和颔联有何不同? 。

一生:首联是一个一个局部景的连缀,颔联就是一个整体的大景。 。

师:用电影镜头来比方一下。

一生:首联是一系列镜头的组合,颔联就是江和树的一个大场景。

生:抒情。

生:不同,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 。

生: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 。

生: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 。

师:是短时间的吗? 。

生:是长久的,不断的。“常”做客。 。

什么叫登台呢?能否根据过去学过的诗解释一下? 。

(生集体背王维诗《九月九回忆山东兄弟》) 。

生: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 。

师:古人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 。

生:是独自一人。 。

师: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 。

生: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 。

师:什么季节呢?

生:悲凉的秋天。 。

生:六层。 。

师: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在什么年纪? 。

生:“百年”,就是老年。 。

师:拖着什么样的身体? 。

生:多病的身体。 。

师:这样又是几层、几倍的愁苦了。 。

生:八层愁苦。 。

(生齐读、单读) 。

师: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

生: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 。

师:是从哪联的哪句诗知道的? 。

生:从“艰难苦恨繁霜鬓”一句知道的。

师:这句诗怎么解释? 。

生: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 。

师:苦,是什么意思? 。

失:痛苦。 。

生:老师的解释更好。因为,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 。

生: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 。

师:是一种什么心情?忧愁还是忧愤? 。

生:忧愤,心急如焚。 。

一生:后一句是“潦倒新停浊酒杯”,“新停”与“浊酒杯”之间是动宾结构,是“刚刚停下浊酒杯”的意思。(师:也就是刚戒了酒)那么上句相应的词“苦恨”与“繁霜鬓”也应该是动宾结构,是“极度痛恨两鬓染霜”的意思。

同学再认真想想,“艰难”仅仅指国家艰难吗? 。

生:“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一生: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 。

一生:而且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 。

(课在深情的朗读声中结束) 。

(作者单位:北京清华大学附中100084)。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2001/7。

摘自《学语文》2001年第三期。

杜甫诗三首《登高》教案

杜甫仰望无边无际、萧萧而下的树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小编整理了《登高》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您。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从表达方式上看,诗前两联重在_______,后两联重在_______。(每处2个字)(4分)。

2任选两联赏析诗人是如何感秋寄情的。(6分)。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两句诗中的“无边”“不尽”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6分)。

4、这首诗首联写了哪些景物?其作用是什么?(5分)。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的“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的“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

b.尾联的“繁霜鬓”对“浊酒杯”,能使读者在深沉重浊的韵调之中,体味出诗人颠沛流离的痛苦心情。

c.全诗情景交融,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但落笔的角度相同,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

d.本诗对偶工稳,音调铿锵,琅琅上口。尾联两句的对偶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整饬对称的美感,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

2.下列对《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精选意象,多角度写景,既写出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又借景抒发了凄凉、孤寂之情。

b.颔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为颈联、尾联抒发情感创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使得个人的痛苦在这个背景下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

c.颈联中“悲”是全诗的诗眼,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在全诗中蕴蓄的复杂情感,诗歌所抒之情缠绵悱恻,动人心弦。

d.诗歌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情与景浑然一体,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则应该是指_______________。

4.赏析:“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5.赏析诗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请分析诗中“无边”“不尽”两个词语的妙处。(3分)。

2.结合诗歌内容,写出“万里悲秋常作客”中“悲”的三层含义。(3分)。

4。首联两句中,“渚清沙白鸟飞回”既有“渚清沙白”这样的______描写,也有“鸟飞回”这样的_____描写,整句属于_________的写法。而“哀”字写猿啸声哀,但也微微透露出作者愁苦的思绪,这里采用的是_______写法。颔联两句中,“萧萧”写出了____________的情态,“滚滚”写出了____________的气势,这两句意境更加________,感情更加___________。整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_______的风格。

(5)这首诗的首联用了什么描写景物的艺术手法?请作分析。

(6)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写景和抒情是怎样紧密结合的。

7.首联写了哪些景?景的特点如何,给人怎样的感受?(5分)。

8.应如何理解颔联的“木”“江”这两种景物?(5分)。

9.颈联中“作客”怎么理解?(5分)。

10.杜甫为何“新停浊酒杯”?(5分)。

1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一联共写了六种景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12.有人认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句中的“无边”“不尽”纯属多余,请你结合诗歌意境的有关知识,谈谈看法。

(1)写景/抒情(遣怀)。

(2)首联捕捉高天、急风、啸猿、清渚、白沙、飞鸟一组意象,再现三峡肃杀秋景,诗人感秋而心生流寓无依的悲凉;颔联凸显落木、长江两大景象,俯仰间,有宇宙恢弘、岁月流逝、人生末路的感伤。颈联特写万里一老儒,以秋为底色遣怀,即感伤长久的飘泊,又表现老病的孤独。尾联卒章言志,因悲秋而生“艰难”之思,有对自我命运飘零和乱世生民涂炭的无尽忧患。(6分,一个赏析点3分)。

(3)诗人仰望无边无际、萧萧而下的树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地传达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4、风、天、猿、渚、沙、鸟。写出了登高见闻,渲染烘托出秋江景物的特点,为后文抒登高所感、写内心之愁做铺垫。

5.同意。猿声哀婉,飞鸟徘徊;落叶飘零,万木萧疏;江水滚滚,韶逝;常年作客他乡;一生多灾多病;独自一人登高;时局艰难,两鬓如霜,因病戒酒等,无不体现一个“悲”字。

1.c。

2.c【解析】c“缠绵悱恻”情感错。

3.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

4.这四句诗写了风、天、猿啸、渚、沙、鸟、落木、长江八种事物。诗人分别用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落木“萧萧下”、长江“滚滚来”,在短短28个字里,诗人就描写了八种事物,而每种事物都各有各的特征,而这些各有特征的事物很好地传达出了诗人当时的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5.此联上句写羁旅之愁。“万里”,说明夔州距离家乡非常遥远,是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从时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字在前两联写足了秋意之后,顺势带出,并应合着“登高”之时节;“常作客”,表明诗人多年漂泊、居无定所的处境。下句写孤病之态。“百年”,犹言一生;“百年多病”,迟暮之年百病缠身,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独”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此联中的“万里”“百年”照应上联之“无边”“不尽”,使上联之景与此联之情融为一体。诗句词简意丰,叙述自己远离故乡,长期漂泊,而暮年多病,举目无亲的处境,秋季独自登高,更生许多愁绪。

1.“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的声音,长江汹涌的场景,更能让人在景色中品味出韶光易逝、美人迟暮的感伤。与下联“万里”“百年”呼应,诗人的羁旅之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答出一点即可。

2.他乡作客,一可悲;经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当此重九节,没有任何饮酒等乐事,只是去登台,五可悲;亲朋凋零,孤零零地独自去登台,六可悲;身体健旺也还罢了,却又是扶病去登,七可悲;而这病又是经常的多种多样的,八可悲;光阴可贵,人生不过百年,如今年过半百,只落得这般光景,九可悲。

3,包含着:对个人病困潦倒生活的深沉感叹;对终生壮志难酬的激愤与哀怨;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对人民艰苦命运的关切。

4.静态描写;动态描写;动静结合;寓情于景;秋风扫落叶的声态;大江东去的雄迈气势;雄浑开阔;慷慨低沉苍凉悲痛;沉郁顿挫。

5.这两句从秋风、高天写到江水、沙洲,俯仰结合,视野高远阔大;猿猴哀啸,飞鸟回旋,秋水清湛,沙洲灰白,动静相映,声色并茂,气韵生动。六种景物构成一幅苍茫寥廓的秋江山水图。

6.前四句描写了苍茫辽远,萧瑟衰飒的深秋景象,烘托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苦,忧国伤时的情怀,情与景和谐统一,创造出沉郁悲凉的意境。

7.风急-冷天高-人渺小、孤独猿啸-哀鸟飞回-孤独。

8.木:由木及人、生命短暂。江:时间无穷,更显人之渺小、生命之短。

9.此处的“作客”是飘零、流浪在外,客居他乡的意思。

10.多病,潦倒,愁苦无法排解,只能抑郁在心头。

11.风天猿渚沙鸟“急”“高”“啸哀”“清”“白”“飞回”

12.有此二语,诗的境界更广阔深远,把诗人韶光易逝的感觉、长年漂泊的乡愁、壮志难酬的苦痛包含无疑,用语精当,气象宏伟。

杜甫诗三首《登高》教案

【教学课的缘起】:在与学生一起讨论写秋的古代诗句时,学生举了好多有关秋的诗词名句。从唐代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到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特别有同学提到了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句,可以说同学们已不仅仅是从写景体现秋季来回答问题,而是大多从秋所蕴涵的感情色彩角度来展开讨论。在这种情况下,我便萌生了上一节《登高》课堂探究讨论课的想法,借此引导学生正确、全面地认识诗歌所表现的意图与思想情感,能够既感受到诗歌的形象性,更能领会诗歌思想蕴涵的深刻性,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审美意识,汲取古诗丰富的营养,为学生课外阅读古诗奠定基础,提高欣赏品位。

导入  :。

师:同学们,今天的这堂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甫的《登高》诗,学习诗的最好的办法是诵读,通过诵读,可以走进作品描写的意境中去,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里去,从而受到感染,获得启示。首先我们一起来欣赏《登高》诗的配乐朗诵和有关诗句的画面。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学生认真地观看,感受诗意)。

(学生思考片刻后,有几个举起了手)。

生1:写了夔州的秋天、落叶、长江、沙渚、猿鸣、飞鸟这些景物,有仰望,有俯视,是从多个角度来写的。

生3:诗的前四句写景,后四句写人事,是借景抒情的写法。

生:……(生沉默)。

师:哪位同学能发挥一下想像,把这幅“三峡秋景图”具体描绘一下,让同学们再深刻地感受一下,体味诗的意象,从而更好地领会诗人的情感和意图。

(有几位文学基础好些的学生埋头在纸上快速地写着)。

(不少学生鼓掌)。

生1:“飞鸟”既然是在空中飞,说明它无处停息,比喻孤独无依。

生2:“落叶”有落叶归根的意思。

生3:长江一泻千里,比喻时间的流逝。

师:诗的意境已经深挖出来了,我们再联系一下“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四句,自然就更能体会诗人借景寄托的心境。大家再把这四句诗反复读几遍,小组讨论一下,然后作一番交流。

(学生讨论,师巡视指导)。

生1:这几句诗写出了诗人晚年的心境,因为“常作客”指万里漂泊,居无定所;

“百年”指年迈衰老;“多病”指疾病缠身;“悲秋”写得就很沉痛,以往秋天都用来比喻收获,是喜悦,但诗人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就生出了无限的悲伤。

生2:说心境,不如说是处境:诗人因为漂泊无定,备尝艰难潦倒之苦,使自己白发满鬓;又因为疾病缠身,诗人喜喝酒而酒又没有了,自然就触景生情,心中的悲伤难以排谴。

生3:我觉得整首诗层次应该很清晰,前四句写季节之秋,后四句写个人之秋,全诗用“秋”字聚焦,用“悲”字贯穿,充分体现了诗人晚年孤愁的心境。

生:……(生沉寂)。

师:请同学们认真思考一下,杜甫当时年老多病,为什么还要登高呢?

生:因为他要望望那安史之乱的硝烟尚未消散的祖国山河,虽然他知道登高望远,满目都是秋,但还是止不住那登临的沉重脚步。

师:能看到真的硝烟吗?

师:那么,回过头,我们再一起来思考“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难道仅仅是季节之秋吗?“艰难苦恨” 难道仅仅是由于作客,多病吗?让我们一起走入诗人的心灵,深挖一下诗歌的思想蕴涵。

(再次播放诗与画《登高》片段,让学生沉浸其中,感悟诗情)。

生:无边落木仿佛就是唐帝国衰败的写照,从江河东去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无情的历史变迁,萧瑟的秋意中饱含着杜甫多么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感情啊。

师:说得好啊!

生:“艰难苦恨”也不是杜甫个人万里作客的悲伤,“繁霜鬓”是由于杜甫忧国忧民,忧虑过深过重造成的。

…… ……。

(发言的学生很多,这里不一一详述)。

(师在黑板上画了三个圈)。

生:在季节之秋和个人之秋中,还渗透着一个国家之秋,正是这个“秋”充斥着诗人的心胸,并且与季节之秋、个人之秋产生了共鸣,只有这个“秋”才是诗人所悲之秋的真正灵魂。

生:是因果关系。艰难的世事,国家处于多事之秋。国难深重,正是匹夫有责,奋力报国的时候,可是杜甫自己却年老多病,令他痛心疾首,万分憾恨。

师:噢,原来杜甫“苦恨”的是自己不能再为国为民尽力了!这是诗人的自责,他忧愤深广,既不像苏轼,也不像李白。苏轼在政治上失意时,能旷达自解、“倚杖听歌声”;杜甫做不到,他终生坎坷,却从不谈清风明月,即使晚年走投无路,也未曾问过桃园仙踪,他活得太执著。杜甫更不是李白。李白总是在自我张大,一会儿上九天揽月,一会儿下五洋捉鳖;杜甫却总在自责自己不能挽狂澜于既倒,不能救生民于水火,这才是“苦恨”的真正底蕴,这才是独一无二的杜甫心哪!

同学们,这一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讨论了《登高》诗的思想蕴涵,边说边谈,边谈边说,每一个活动细节都进行得很好,特别是有好几位同学的发言很深刻,关于结构艺术方面的问题,由于时间关系,留着咱们下次说,好不好?下课。(师生道别)。

教后感:本堂课师生对话的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们调动了自己的知识体验,想象与直觉,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分析,解释诗句的含义与思想蕴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样的探究型语文审美教学课使学生认真地阅读作品,师生之间平等尊重,相互交流,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受力,而且也能从理性的角度更好地把握作品所传递的诸多信息。

作者邮箱: 。

杜甫《登高》教案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沉郁顿挫的艺术特点。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全诗。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题解。

[导语设计]。

[诗人简介]。

(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背景简介]。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2、学生自读感悟。

自读全诗。

悟主旨。

根据注脚,解读诗歌的内容与结构。

(问题,本文写了哪些意象?和哪些内容?)。

写诗人。

(揭示了哪些情感主旨?)。

个人长年飘泊常作客。

老病孤愁繁霜鬓、停洒杯,独登台。

国家忧国伤时艰难苦恨。

壮志难酬繁霜鬓、落木萧萧下,长江滚来。

韶光易逝。

品意境。

思考情景间的联系。

感悟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

1、师生讨论: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

2、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和意境?

a体会“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意境。

意境:凄凉,凄清、

高远,广阔。

情感:“猿啸哀”之声,使顿生悲情,悲伤。

b体会“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接“落木萧萧”“长江滚滚”,

意境:雄浑,壮阔,辽远、

沉郁,悲凉,绵邈。

――师生讨论: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内化为整个民族的苦难与艰辛的?

(第三联从时空着笔。由异乡飘泊到鑫病残生,“万里、百年”呼应上联的“无边、不尽”,使悲秋具体而沉痛。第四联从白发日多写到护病断饮,使人联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时世的艰难。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鉴赏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c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意境:苍凉寥廓。

情感:长年飘泊、老病孤愁。

品艺术。

a对仗工整。

――请同学以诗中的某一联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先读体会文章的意韵美。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例句: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全诗八句皆对,显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

――比较阅读感悟与王维的《山居秋暝》比较,感悟两位诗人不同的风格特征。

(两诗均以“秋景”为描写对象,但景物特点、绘景方式、抒情方式等有较大差异。)。

b情景交融。

a上四句写景,为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铺垫,情景交融。

b诗人想到自己客居他乡、老迈多病的处境,悲凉之情顿生。

“独登台”将凄清的景物和悲凉的心情结合起来,令人顿生同情。

c尾联含义深刻,概括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现实,发现了诗人的衰叹。

“艰难苦恨”导致了诗人“多病”和“繁霜鬓”的境遇。特别是因多病而断酒,诗人的悲情更难以排遣,这些都道出对时世“艰难”不满,对自己人生之秋的悲叹。

总结:

诗人雄俊奔放的笔势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悲壮豪迈、心胸阔大的感觉。

情感蕴藏:

首联哀婉孤独。

颔联沉郁高昂。

颈联愁苦沉痛。

尾联忧愤无奈。

探问题。

a、杜甫为人何爱特爱喝酒,

答: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

杜甫客也喝酒,忧也喝酒。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化的感情。而此时是重阳节,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

b、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

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

壮志难酬,

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应该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

处境悲凉,年老多病,漂泊无依。

杜甫诗三首《登高》教案

生:愿意!

生:能!

师:我开始讲述。(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这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放音乐《二泉映月》) 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课堂中气氛凝重,有些学生流下泪来.)。

师:这个老人是谁 呀? 。

生:是杜甫。 。

一生:老师,请您再朗诵一遍吧!(她红着脸,噙着眼泪.) (全体学生都应声附合。)。

师:老师朗诵得好吗?还没听够呀。

生:好,还想再听! (师再朗诵。)。

师:大家读得相当棒!我猜一定比平时读得好。知道为什么比平时读得好吗? 。

一生:因为你读得好,我们跟着你读,就读好了。 。

一生:老师你很动情。你感染了我们大家,我们被不知不觉感动了。 。

师:那么,老师为什么很动情? 。

一生:你很了解杜甫,很了解这首诗。 。

师:了解还是理解?

生:理解。

师:\"言为--\" 。

生:言为心声。 。

师:我有这样一个观点,不知对不对?即,要想读好一首诗或一篇文章,你就把你自己当成作者,化身为其人,就当这首诗或这篇文章就是你自己写的。老师在读这首诗时就真是这样想的,我想我就是杜甫,就是那个老病孤独的杜甫。我就站在长江边上,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登高望远,怀想家乡,思念亲人,牵挂祖国,同时更凄凉地想自我人生,想自己这一辈子。所以,读好一首诗,理解--这是首先要做到的。注意,所谓理解,就是理性地把握。(板书:理性地把握)这应是诵读好的一个前提。可是,同学们,你们想过没有,你们并没有跟我一样非常理性地、深入地理解这首诗呀,你们为什么也读得这么好呢? (课堂中一时沉寂。学生都陷入思考。)。

一生:我们被你开头的描述感动了。 。

一生:还有老师的语调、表情。

一生:再加上动作。 。

师:语调、表情怎么样?动作又怎么样?

一生:还有,音乐的烘托。 。

师:什么\"意境\"呢? 。

生:凄楚,悲凉,悲伤,忧伤,痛苦,孤独……  。

师:十四字写六种景,什么特点?

生:凝炼。 。

师: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 。

一生: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 。

师:身体的,还是心灵的? 。

生: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

生:心寒。 。

生: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

生: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

一生:我想,应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 。

生:不是,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

一生: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 。

一生: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 。

师:为什么? 。

师:如此说来,那鹰与鸟就是毛泽东和王维的化身了? 一生:我认为是这样。 。

师:颔联,写了几种景物? 。

师:生命怎么样?长久还是短暂? 。

生:生命短暂。 。

师: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 。

生:应该是时间的无穷。 。

生: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师:是对比,有没有衬托呢? 。

一生:有。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

师:或者说反过来说-- 一生: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师:\"人的生命\",指的是人类的生命,还是个人的生命? 。

一生:是个人生命。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个人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

一生:一种很宏大的气势。 。

师: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读的时候,大家应该把这种豁达、 坦荡,那种气魄读出来。应该读得昂扬一些。站在长江岸边面对汹涌的波涛,目光远望,音调略高。尤其\"滚滚\"二字应该读出磅礴的气势。诗到这里,已经是第三句了,前三句一直低沉,此时应该高昂一些。(全体读)。

师:从画面上,首联和颔联有何不同? 。

一生:首联是一系列镜头的组合,颔联就是江和树的一个大场景。 。

生:抒情。 。

生:不同,这里的\"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 。

生: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 。 。

生: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 。

师:是短时间的吗? 。

生:是长久的,不断的。\"常\"作客。 。

师:什么叫登台呢?能否根据过去学过的诗解释一下? 。

生:集体背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略) 。

生: 登台,是 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 。

师: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而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 。

生:是独自一人。

师: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 。

生: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 。

师:什么(时间)季节呢? 。

生:悲凉的秋天。 。

生:六层。 师:再往深处想,杜甫是登台是在什么年纪? 生:百年,就是老年。 。

师:拖着什么样的身体? 。

生:多病的身体。 。

师:这样又是几层、几倍的愁苦了。 。

生:八层愁苦。 。

生:(齐读、单读。) 。

师:造成杜甫的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

生: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 。

师:是从哪联的哪句诗知道的? 生:从\"艰难苦恨繁霜鬓\"一句知道的。 。

师:这句诗怎么解释? 。

生: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 。

师:苦,是什么意思? 。

生:痛苦。 。

师:是一种什么心情?忧愁还是忧愤? 。

生;忧愤。心急如焚。 。

一生:后一句是\"潦倒新停浊酒杯\",\"新停\"与\"浊酒杯\"之间是动宾结构,是\"刚刚停下浊酒杯\"的意思。

(师:也就是刚戒了酒)那么上句相应的词\"苦恨\"与\"繁霜鬓\"也应该是动宾结构,是\"极度痛恨两鬓染霜\"的意思。 师:句法结构对应,相应的词也两两相对。\"新\"与\"苦\"都是副词。大家应该为这位同学的认真思考精神鼓掌。

(生鼓掌) 师:同学再认真想想,\"艰难\"仅仅指国家艰难吗? 。

一生:而且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

师:(深情地)同学们,这首诗大家已经背下来了。杜甫是我们民族的精神祖先,是我们每个人的精神先辈。让我们在乐声中背过这首诗,永远铭记这首诗,这是杜甫老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 (课在深情的朗诵声中结束)。

杜甫诗教案《登高》

《登高》这首诗的全诗意思是: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杜甫《登高》教案设计

通过对诗中关键字词的把握,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教学设想:对于诗歌的学习,学生总是感觉很茫然,似乎鉴赏诗歌没有规律可循。通过对杜甫的《登高》一诗的鉴赏分析,以及对有类似特点的诗歌《送友人》的鉴赏,使同学们把握两点学习诗歌的规律,为他们以后学习与《登高》类似的诗歌时提供一些借鉴。

导入:各位同学,前几天我们学习了《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它的作者是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作品《登高》。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后人又称他为杜少陵,又因他曾官至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又称他为杜工部。他的作品大都收在《杜工部集》里。他的诗歌因为多是反映现实生活的,所以又称他的诗为“诗史”。他和李白、白居易一起被称为唐朝三大诗人。

杜甫一生不得志。天宝四年(公元745年),他34岁时,抱着“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来到长安应试求官。适逢奸相李林甫玩弄权术,应试人无一录取。杜甫困守长安达十年。又值安史之乱。他颠沛流离。闻唐肃宗在灵武即位,他前往投奔,被叛军捉住,押回长安。后来逃出,一人到达唐肃宗的临时驻地凤翔,皇上授他左拾遗的官职。上任不久,因为宰相房琯被罢官。他上疏营救,触怒皇帝,被贬官到华州。公元759年他辞官西行,到了四川,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盖了一座草堂,就是杜甫草堂,三年后川军叛乱,他又开始漂泊流浪。后来在节度使严武的保荐下,做了节度使参谋等职,严武死后,他失去依靠,再次辗转于江陵、岳州、衡水一带。公元770年冬天,这位饱经忧患的老人病逝在湘江水上一条小船里,时年59岁。(投影)。

杜甫的一生四处漂流。他的诗歌大多都是反映他在四处漂流时的所见所感。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他的这首《登高》,看看诗人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他又是怎样来抒发他的思想感情的。

本文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诗中意象的赏析,对诗中关键字词的把握,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养成能鉴赏类似诗歌的能力。(投影)。

所谓意象,就是指作者在作品中提到的景物,并对这些景物赋予了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投影)。

我们举个例子来具体了解一下什么是意象?马致远的元曲,[天净沙](秋思)。大家都学过吧?现在齐背一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投影)。

在这首元曲中写了哪些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18个字写了9处景物。前三句一个名词一处景物,这些景物写出了一幅秋日黄昏的萧瑟凄凉的画面。面对着这样的景物,远在天涯的游子自然而然的产生出一种思乡之情。曲中的这些景物蕴含着作者的思乡之情,赋予了作者主观的感情色彩,这就是意象。

现在大家听我读一遍,注意我读的感情、节奏。

找几个学生再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同学们再齐读一遍,注意读出感情。

鉴赏诗歌:

同学们来说一说看完这首诗,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学生发言来说一说)。

现在我们来鉴赏一下这首诗。

教师: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风、天、猿、渚、沙、鸟。

教师:这六种景物构成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哪位同学来给大家描述一下?

明确:急风在猛烈地吹着,天空寥廓,猿在不住地哀鸣。水中青色的小洲,沙滩上白色的沙子,鸟儿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尤其是猿的啼叫,在作者的耳中听来却是一种哀鸣,鸟儿和雄鹰展翅飞翔还不一样,而是在盘旋。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凄凉冷清的画面。

明确:冷清而凄凉的画面。

明确:无边的落叶,纷纷落下。遍地一片荒凉的景象。面对滔滔不绝地江水,想自己大半生的漂泊,年华就这样逝去,却没有建立功业。不由得使人悲上心头。

教师:颈联中有一个字可以说很明显的写出了作者的心情,大家考虑是哪一个字?

明确:“悲”字。作客在外,已经是够可悲的了,却又是离家万里,睹物生情,自然是悲伤而愁苦。“百年多病独登台,年岁已大,却又得了病,而且又是孤苦伶仃一个人登高台,作者的心情怎样,自然不难理解。

登高台想到了自己和国家的命运,一生中没有实现自己的抱负,现在却已两鬓斑白,岁月已逝。壮志不得申,如果有酒来消愁,那也是一件可以解愁的办法,可是却已戒酒了,只有一个人默默地承受着这种痛苦。

教师总结:对于这首诗,它的首联和颔联,选取了八种景物,来渲染出一种冷清而悲凉的气氛。为本诗奠定了抒情基调。

在颔联中,一个“悲”字,把作者的悲伤感情直白的表现了出来。通过这首诗的学习,我们总结出两点规律,一是抓住诗中的意象的特点。不同的意象蕴含着作者不同的思想感情。了解这些意象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如明显的“猿啸哀、鸟飞还、落木、长江滚滚。”这些意象及其特点明显的为本诗奠定了悲伤的基调。(投影)。

其次,就是抓住关键性的字词,颔联中的“悲”字,就是本诗的诗眼。通过这个字,进一步了解作者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投影)。

教师:现在,给大家5分钟时间来读几遍,把这首诗背诵下来。

由学生齐背一遍。

鉴赏《送友人》:刚才我们总结了学习诗歌的两点规律,现在大家就来鉴赏一下李白的《送友人》,这首诗。(投影)。

给学生五分钟时间,由学生来鉴赏讨论。

然后由学生来发言。(略)教师略加指导、分析。

总结本课: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们要学到大量的诗歌,对于诗歌的学习,本课只是为同学们学习诗歌提供点借鉴,知道些鉴赏诗歌的方法。鉴赏诗歌的方法以及鉴赏角度很多,希望大家能够不断探索出一些规律,从而能更好的鉴赏诗歌。

谢谢大家。下课。

登高。

杜甫。

意象: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

关键字:悲。

杜甫诗三首《登高》教案

生:能! 。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

(放音乐《二泉映月》) 。

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课堂中气氛凝重,有些学生流下泪来。) 。

师:这个老人是谁 呀? 。

生:是杜甫。 。

一生:老师,请您再朗诵一遍吧!(她红着脸,噙着眼泪。) 。

(全体学生都应声附合。) 。

师:老师朗诵得好吗?还没听够呀。 。

生:好,还想再听! 。

(师再朗诵。) 。

师:大家读得相当棒!我猜一定比平时读得好。知道为什么比平时读得好吗? 。

一生:因为你读得好,我们跟着你读,就读好了。 。

一生:老师你很动情。你感染了我们大家,我们被不知不觉感动了。 。

师:那么,老师为什么很动情? 。

一生:你很了解杜甫,很了解这首诗。 。

师:了解还是理解? 。

生:理解。 。

生:文如其人。 。

师:“言为--” 。

生:言为心声。 。

(课堂中一时沉寂。学生都陷入思考。) 。

一生:我们被你开头的描述感动了。 。

一生:我们不知不觉就进入到一种意境中去了。 。

仅靠语言吗?还有没有其他因素? 。

一生:还有老师的语调、表情。 。

一生:再加上动作。 。

师:语调、表情怎么样?动作又怎么样? 。

生:语调低沉、忧伤。 。

一生:还有,音乐的烘托。 。

生:意境。 。

师:什么“意境”呢? 。

生:凄楚,悲凉,悲伤,忧伤,痛苦,孤独……  。

生:感性的。 。

师:感性的表现。(板书:感性的表现) 。

师: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 。

生:六种。风、天、猿、渚、沙、鸟。 。

师: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

师:十四字写六种景,什么特点? 。

生:凝炼。 。

师: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 。

一生: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 。

师:身体的,还是心灵的? 。

生: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

生:心寒。 。

生: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

生: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

一生:我想,应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 。

一生: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 。

一生:我觉得,这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 。

生:不是,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

一生: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 。

一生: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 。

师:为什么? 。

一生:因为毛泽东当时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 。

一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 。

师:如此说来,那鹰与鸟就是毛泽东和王维的化身了? 。

一生:我认为是这样。 。

对老师的示范,既要听,又要看。 。

(师生共读) 。

师:颔联,写了几种景物? 。

生:只有两种,落木、长江。 。

师:由落木,我们想到什么?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 。

生:我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 。

生: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 。

师:生命怎么样?长久还是短暂? 。

生:生命短暂。 。

师: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 。

生:应该是时间的无穷。 。

生: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师:能把这联的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吗? 。

一生:我觉得似乎是互相对比着写的。 。

师:是对比,有没有衬托呢? 。

一生:有。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 。

师:或者说反过来说-- 。

一生: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

师:“人的生命”,指的是人类的生命,还是个人的生命? 。

一生:是个人生命。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个人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

师: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怎么样? 。

一生:有些无可奈何。 。

师:有一些。还有呢? 。

一生:老师,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我觉得这句更多是……是一种气势。 。

师:什么气势? 。

一生:一种很宏大的气势。 。

一生:不是,作为现实主义诗人,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 。

种必然规律。    。

(全体读) 。

师:从画面上,首联和颔联有何不同? 。

一生:首联是一个一个局部景的连缀,颔联就是一个整体的大景。 。

师:用电影镜头来比方一下。 。

一生:首联是一系列镜头的组合,颔联就是江和树的一个大场景。 。

师:前者有镜头组接、切换,俯仰天地;后者是长镜头,大笔挥洒,一气呵成。 。

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的话,那么后两联是什么? 。

生:抒情。 。

生:不同,这里的“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 。

生: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 。 。

生: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 。

师:是短时间的吗? 。

生:是长久的,不断的。“常”作客。 。

师:什么叫登台呢?能否根据过去学过的诗解释一下? 。

生:集体背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略) 。

生: 登台,是 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  。

师: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而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 。

生:是独自一人。 。

师: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 。

生: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 。

师:什么(时间)季节呢?   。

生:悲凉的秋天。 。

生:六层。 。

师:再往深处想,杜甫是登台是在什么年纪? 。

生:百年,就是老年。 。

师:拖着什么样的身体? 。

生:多病的身体。 。

师:这样又是几层、几倍的愁苦了。 。

生:八层愁苦。 。

生:(齐读、单读。) 。

师:造成杜甫的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

生: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 。

师:是从哪联的哪句诗知道的? 。

生:从“艰难苦恨繁霜鬓”一句知道的。 。

师:这句诗怎么解释? 。

生: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 。

师:苦,是什么意思? 。

生:痛苦。 。

生:老师的解释更好。因为,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 。

生: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 。

师:是一种什么心情?忧愁还是忧愤? 。

生;忧愤。心急如焚。 。

师:同学再认真想想,“艰难”仅仅指国家艰难吗? 。

生:“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一生: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 。

一生:而且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 。

(课在深情的朗诵声中结束)。

杜甫《登高》教案设计

1、分析鉴赏是个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学习杜甫的爱国主义情感。

(一)预习检查。

1、听写:

江渚潦倒露从今夜白,不尽长江滚滚来。百年多病独登台。

2、请同学口答“基础早早练”3—5题。

(二)展示目标。

1、分析鉴赏是个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学习杜甫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诵读。

教师范读诗歌,学生诵读。

指导诵读方法:

(三)讨论。

1、分小组讨论,疏通文意。请同学展示。

2、小组分领任务,讨论下面3个问题。

(1)思考文中写了那些意象,各有什么特点?

(2)讨论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3)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情感?请分条列出。

3、展示目标,各小组推举人选展示。

4、教师点拨:

参考材料:开首两句用工笔从细处着笔,写了六件具有代表性的景物:风、天、猿啸、渚、沙、飞鸟。每一种景物都杂这特定的环境下富有特别的意义。既有耳闻又有有目见,使人感到“悲哀”。

三、四句从大处着眼。落木纷纷,可知是深秋,叶本无声,而‘萧萧’有声,其境界阔大可知了。“无边”,写出景象的壮阔,又可见秋意正深,其肃杀之气已经遍临天下了。其‘滚滚’而来的江水,是多么地一泻千里而不可阻挡啊!这两句写得境界阔大而意境深远,而气象寥廓肃杀,于苍茫之中又增添了多少的悲壮啊!

对于颈联,直接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悲秋”及其种种原因,无一字虚设,无一字没有丰富的内涵。有人认为这两句八重悲哀,或九重悲哀。一重秋天本是悲哀的;二重他乡作客是可悲的;三重秋天在他乡作客尤可悲;四重经常作客更可悲;五重离家万里,又添悲一层;六重无亲无友,独自一人,焉得不悲;七重重阳佳节,不能饮酒,实是可悲;八重多病之身,如何不悲;九重年过半百,一事无事无成,悲不胜悲啊!凡此种种,把“登高”之悲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这就是杜诗的“深沉蕴藉”。

结尾二联中的“艰难苦恨”,包含了多少时代与人生的悲辛的内容,被认为是诗歌有意露出的“马脚”,也就是所谓的“眼”。

5、讨论:杜甫的沉郁顿挫风格。

这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曾被人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胡应麟《诗薮?内编》)。全诗写登高所览之景,雄浑苍莽;在阔大雄健的气象之中,渗透着一股勃郁之气。通篇语言凝炼,声调铿锵,气韵流转,对仗工整。抒写诗人内心郁结不舒的爱国情感和羁旅愁思,悲愤而不过分,凄苦而不消沉,在艺术上是很见功力的。

6、小结。

请学生总结对“情景交融”的理解。

教师点拨:情景交融,是将情感融入到景物当中,让景物具有鲜明的情感特征,情感和景物融为一体,是最常见的表现手法。

答题格式:本诗描写了……的景物,塑造了……的意境(氛围),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学生用5分钟的时间完成“素质日日升”,找同学回答问题。

1、完成《雨霖铃》学案。

2、《导学练》49页1—6题。

杜甫《登高》教案设计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沉郁顿挫的艺术特点。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全诗。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题解。

[导语设计]。

[诗人简介]。

(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背景简介]。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2、学生自读感悟。

自读全诗。

悟主旨。

根据注脚,解读诗歌的内容与结构。

(问题,本文写了哪些意象?和哪些内容?)。

写诗人。

(揭示了哪些情感主旨?)。

个人长年飘泊常作客。

老病孤愁繁霜鬓、停洒杯,独登台。

国家忧国伤时艰难苦恨。

壮志难酬繁霜鬓、落木萧萧下,长江滚来。

韶光易逝。

品意境。

思考情景间的联系。

感悟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

1、师生讨论: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

2、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和意境?

a体会“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意境。

意境:凄凉,凄清、

高远,广阔。

情感:“猿啸哀”之声,使顿生悲情,悲伤。

b体会“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接“落木萧萧”“长江滚滚”,

意境:雄浑,壮阔,辽远、

沉郁,悲凉,绵邈。

——师生讨论: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内化为整个民族的苦难与艰辛的?

(第三联从时空着笔。由异乡飘泊到鑫病残生,“万里、百年”呼应上联的“无边、不尽”,使悲秋具体而沉痛。第四联从白发日多写到护病断饮,使人联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时世的艰难。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鉴赏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c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意境:苍凉寥廓。

情感:长年飘泊、老病孤愁。

品艺术。

a对仗工整。

——请同学以诗中的某一联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先读体会文章的意韵美。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例句: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全诗八句皆对,显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

——比较阅读感悟与王维的《山居秋暝》比较,感悟两位诗人不同的风格特征。

(两诗均以“秋景”为描写对象,但景物特点、绘景方式、抒情方式等有较大差异。)。

b情景交融。

a上四句写景,为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铺垫,情景交融。

b诗人想到自己客居他乡、老迈多病的处境,悲凉之情顿生。

“独登台”将凄清的景物和悲凉的心情结合起来,令人顿生同情。

c尾联含义深刻,概括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现实,发现了诗人的衰叹。

“艰难苦恨”导致了诗人“多病”和“繁霜鬓”的境遇。特别是因多病而断酒,诗人的悲情更难以排遣,这些都道出对时世“艰难”不满,对自己人生之秋的悲叹。

总结:

诗人雄俊奔放的笔势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悲壮豪迈、心胸阔大的感觉。

情感蕴藏:

首联哀婉孤独。

颔联沉郁高昂。

颈联愁苦沉痛。

尾联忧愤无奈。

探问题。

a、杜甫为人何爱特爱喝酒,

答: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

杜甫客也喝酒,忧也喝酒。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化的感情。而此时是重阳节,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

b、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

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

壮志难酬,

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应该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

处境悲凉,年老多病,漂泊无依。

《杜甫诗三首》教案

1、总体感知课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大致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理解他诗歌的风格变化。

1、教学中要多读,在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诵读教学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但一次次的诵读不应停留在同一个层次上,应该是每一次诵读都要有新的感受和领悟,通过朗读把这种感受和领悟表现出来。教师要在启发学生整体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做一些朗读技法方面的指导,效果会更好。

2、有些表现重大事件,与诗人经历、处境密切相关的诗歌,要对其产生的背景有所了解,以利于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风格变化。

3、挑一些精妙的或广为流传的名句,揣摩品味,做初步的鉴赏分析。

1、学生自主学习。教学中进行无提问式设计,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自己品味美点,定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而教师是学习的合作者。

2、强调朗读。古代诗文都强调朗读,但诗的朗读更应高于文的朗读,要读出情感,读出意境,读出节奏,甚至可以安排学生像古人那样吟诵、吟唱。

3、要做好课前预习,有关背景材料准备充分。

〖课堂导入。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现在我们来集中学习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资源共享,走近杜甫。

课堂交流关于作者生平思想的有关材料。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小组讨论、交流,将所搜集到的材料归纳整理,然后课堂发言,并补充完整:

杜甫,唐代大诗人,字子美,诗中常以少陵野老自称。年轻时举进士不第,遂各地漫游。天宝时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居长安近十年,安史之乱,逃至凤翔,见唐肃宗,任左拾遗。长安收复后回京,不久辞官,移居成都。晚年携家眷离开成都,漂泊于湘鄂一带,死于途中。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杜甫出身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有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抱负,但因仕途失意,又历经祸乱,有志不展,生活贫困,因而能体察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其诗歌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刻,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杜甫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发展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丰富和提高了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表现力,并形成了“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以上内容教师可根据情况增删,但一定要为学生理解诗歌做好背景介绍。

一、吟读,按照诗的个性来读,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

古诗讲究平仄压韵,讲究对偶,句式整齐,读起来有节奏感、有音韵美。这些特点是由诗歌的形式决定的。但不同内容、不同风格也是影响诗歌朗读效果的因素。同时把握好每首诗中作者的情感是读好一首诗的关键。《望岳》写于开元盛世,是他的早期作品,赞美泰山,表露诗人远大抱负的,要读得激昂豪迈。《春望》写于安史之乱时期传达了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感情深沉含蓄,要读出沉痛忧伤。

《望岳》:学生读原诗,教师示范译诗:

五岳之首的泰山景象如何?

这些青山耸立在齐鲁间。

大自然的神奇秀美聚集在此,

山北山南如黄昏清晨不一般。

云层翻滚荡涤着我的心胸,

注目飞鸟入林直到看不到。

我定要登上最高峰,

举目纵观傲视群山。

《春望》:教师读原诗,学生译诗。

山河依旧而国都已经破残,

春天的京城荒树野草蔓延。

感念时事看见花草就想落泪,

痛惜离别听到鸟鸣倍觉心寒。

战火接连从去年三月烧到今年三月,

一封家书抵换万两黄金。

白头发已经越挠越稀,

简直是梳不成髻插不住簪。

《望岳》全诗可分为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后两联,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

《春望》本诗前四句写春城破败的景象,包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表达了诗人深沉含蓄的感情:忧国伤时、念家悲己。

梳理清楚了诗的写作思路,背诵起来就容易多了。

教师示范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啊!“万金”,古代以十两黄金为一金。极力写出了难得和珍贵的程度。此句所流露的感情是常人所有的想法,很自然的使人产生感情共鸣,因而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

学生分小组讨论,品味赏析:

1、“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含义: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极富哲理性。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力的反差怎能不使人触目惊心呢!一座繁华似锦的城市,曾几何时,竟被毁坏到了“无余物”“无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啊!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杜甫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望岳。

一、导入。

二、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三、总结。

学生自由发言。

板书设计:

远望。

望岳近望。

细望。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春望》赏析。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春望。

忧国---------------思亲。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石壕吏》。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

2.揭露官吏的横暴。

3.同情人民的苦难。

教学重、难点:

体会老妇的话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简介作者:

1.介绍背景。

2.简介作者。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整体感知:

1.质疑,画出难懂的句子。

2.谈谈你的初步感悟。

四、看图理解课文:

1.根据图画找出对应句。

五、说一说: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六、复述课文——“走进石壕村”

七、合作探究:

石壕村这户人家,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以及。

老妪的命运将会怎样呢?

八、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欣赏音乐《家和万事兴》。

板书设计:

石壕吏。

差吏夜捉人。

老妇哭诉苦难战争给老百姓的灾难深重。

老妇自请服役。

杜甫《登高》教案设计

1、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以及对其诗歌的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教学重点】。

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对仗工整、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春天,人们喜欢到野外去踏春,去感受春天的美丽与生机勃勃。而在秋高气爽的秋天,人们登高望远,饮酒作赋。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诗圣”杜甫一首关于“登高”的诗,诗的题目就是《登高》。

二、品读诗歌。

师: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学习一首古诗,首先就是要进行的朗读,不是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吗?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品读诗歌。

诵读时请同学们注意四点要求: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注意轻重,最后要求读出感情。接下来请同学们按照提示的要求自由诵读。

生(自由朗读1分钟左右)。

师:请同学们听一段视频朗读。(展示一段名家的视频朗读)。

同学们听的都很认真,接下来请我们班的同学读一读。(选两位学生进行朗读,师或学生作简评,以鼓励为主)。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都很不错,但我认为同学们还可以在这基础上读得更出色。在刚才的诵读提示中,最后一点要求是要读出感情,那么,怎样才能读得更好,更有感情呢?我们知道,诗人的创作往往是为了表达思想和内心的情感需要,或者说,诗人的作品,是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那么,我们了解和把握诗人在诗作中的情感,我们就可以把这首诗读得更好了。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探讨杜甫在这首诗中寄寓的情感。

同学们都朗读了这一首诗,也对这首诗有了初步感知,同学们能否用一个字或一个词说一说你读完后的整体感受。

生:悲伤、忧愁、孤独……。

师:诗人的悲在诗歌中体现在哪里?或者说诗人悲从何来?

同学们先思考几分钟(停1——2分钟)。

生:分组讨论。(讨论激烈,气氛较好)。

师:讨论结束。同学们坐回原位,请组内选一位代表回答。

生:诗人的悲首先体现在所见秋景的悲,主要体现在首联和颔联上: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师:首联和颔联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

生:八种。有风、天、猿、渚、沙、鸟、落木和长江。特点是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回鸟、落木萧萧和长江滚滚。

师:这些各具特点的意象即诗人所见的秋景之悲是如何体现的?

生:急风,是说风很大,而且又是秋天的风,这样的风更冷。急风凛冽,不仅吹在诗人身上,更是吹在诗人的心里。

生:天高阔远,在茫茫天地之间,诗人更觉自己的渺小,无限悲凉之情涌上诗人的心头。

生:猿的啼叫是哀伤的。哀猿声声,使诗人悲凉的心境更添一层。

师:高猿长啸,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

生:清渚和白沙。从色调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调,更显环境的冷清和凄凉。诗人触景生情,自然内心也倍感凄凉。

生:这是两只完全不同的鸟。毛笔下的鸟是一只展翅高飞、壮志凌云的鸟(鹰击长空);而诗人笔下的鸟是一只无家可归、低沉徘徊、孤独哀伤的鸟(回鸟徘徊)。

师:看到萧萧而下的落木和滚滚东逝的流水,诗人又会想到什么?

生:落木即落叶,到了秋天,树叶纷纷落下,意味着生命的终结。看到落叶诗人也感到自己到了生命的尽头,内心无限凄凉。

生:滚滚长江东逝水,东逝的流水会让人想到韶光易逝、人生苦短。孔子在长江边上感慨道:逝者如斯夫(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到: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师:除了秋景之悲外,诗人的悲还体现在哪里?

生:除了秋景之悲外,悲还体现在诗人的境遇之悲,集中体现在颈联和尾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师:诗人的境遇之悲具体体现在哪里?

生:万里悲秋常作客,诗人长年漂泊他乡,壮志难酬,处境艰难。

师:如何理解尾联中的“艰难”一词?(联系课文注解)。

生: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国家动乱(安史之乱),诗人漂泊在外,生活艰难,壮志难酬。

师:诗人自身处境艰难,还处处为国为民忧心,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

生: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年老了又身缠重病。

生:诗人孤身一人去登台,倍感凄凉。

生: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内心愁苦想借酒消愁,可是又患重病,不得不戒酒,本想一醉解千愁,终没有遂愿,心中万千愁绪无法排解,真是愁上加愁。

师:请大家根据下面例子仿写,对诗人的悲进行总结概括,“诗人悲在重九登台,倍思乡亲”。

生:诗人悲在老年孤独,重病缠身。

生:诗人悲在孑然一身,独自登台。

……。

师:正如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所评:

系舟“万里”,故乡渺茫,此其一;“悲哉秋之为气”,节令凄凉,此其二;

“常”年如此,不知其终,此其三;异乡“作客”,寄人篱下,此其四。

“百年”一生潦倒,此其五;体弱“多病”,缠身不愈,此其六;

孑然“孤”独,此其七;重九“登台”,倍思乡亲,此其八。

师:对诗人的情感把握和了解了之后,我们能否把这首诗朗读得更好呢?

同学们先来欣赏一段视频朗读。

刚才这一段朗读与先前的一段朗读,哪一段读得更好,请同学评一评。

生:这一段朗读比先前一段朗读读得更好,语调更低沉哀婉、情感更凄凉。

师:我们班的同学是最棒的,相信同学们一定也能读得很好。

(指名1——2名学生朗读或让开始时读过的学生重读,再让学生自己点评。)。

师(小结):全诗借登高所见萧瑟、悲凉秋景,抒发作者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悲伤之情。用了借景抒情(秋景之悲)和直抒胸臆(境遇之悲)的抒情方式。

三、延伸拓展。

有古语说“女伤春,士悲秋”。(展示几幅秋之悲凉的作品,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浔阳江头夜送客,风叶荻花秋瑟瑟”等,让学生感悟“悲哉秋之为气”。)。

四、作业。

1、收集杜甫诗歌中的名句,并把它积累起来。

2、课外收集并赏读杜甫的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选择诗句中你最喜欢的一句,用散文话的语言描述出诗句的意境,要求不少于150。

杜甫《登高》教案【】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一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4.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一课时。

课前阅读准备。

1.杜甫的'生平经历。

2.写作背景。

一、新课导入:(投影画面)。

二、指导诵读。

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

那么怎样才能诵读得更好呢?(投影诵读要领)。

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三、赏析文本。

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一声非常悲凉。

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总之,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我们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鸟,而且只能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这是因为我们都是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暂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

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一流人物。”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是互相对比着写的,也有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指的是个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还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3.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做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做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什么叫登台呢?登台,是九九节的一种习俗。古人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已是两层“愁”,是双倍的愁。想想看,再这样层层叠加上去已是六层了。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百年了。

“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这样又是八层愁苦。

4.赏析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苦,是什么意思?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苦,是极度的意思。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应该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

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还能举出些喝酒的例子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九日》诗中有“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客也喝酒,忧也喝酒。咱们中国似乎惟有酒能够淋一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化的感情。而且此时是重阳节呀,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

情感蕴藏:

首联哀婉孤独。

颔联沉郁高昂。

颈联愁苦沉痛。

尾联忧愤无奈。

《杜甫诗三首》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作者杜甫的文学常识;正确朗读全诗,理解诗句的含义。

2、朗读、背诵全诗,学习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望“是远远地看,“岳”是指高大的山,本文指泰山。

2、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现存诗1400首,这些诗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及衰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成为唐代社会的历史,历来被称为“诗史”。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及“三吏”“三别”。

3、杜甫20—35岁时曾遍游中国的大江南北。《望岳》这组诗就是在他24岁时写成的。这组诗共三首,分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书上这首诗即东岳泰山,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壮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4、教师范读、领读、自由读全诗。

三、细读品味:

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