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籍秋思改写大全(21篇)

时间:2023-12-10 14:31:24 作者:紫薇儿

作文是我们展示自己独特思维和感受的一面镜子,也是我们成长和成才的见证。接下来,我为大家带来了一些备受推崇的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激励大家写出更好的作品。

张籍秋思改写作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反复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品味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3、感受古诗语言的韵律美、意境美,自主积累思乡的诗词。重点: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反复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品味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难点:

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一、见秋生情,读题定调。

1欣赏图片谈感受。

2、古人眼中的秋天。

3、补充课题,引导读题,读出浓浓的、悠长的味道。

4.出示学习古诗三步骤,学生齐读。

5.知诗人,解诗题。

二、读通古诗,整体感知。

1、出示标好多音字的灯片,划分好节奏的灯片。

请同学们自由地把古诗读3遍,前两遍争取把古诗读通顺、读流利,把字音读准。第三遍争取读出诗的节奏感,韵律感。

2、展示读。

指名读古诗,评价是否读出了节奏和韵律。

3、师生合作复沓读。

4、光会读还不行,我们还要知道诗的意思。请同学们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把这首古诗翻译一下?(指名说说意思)。

三、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出示诗句:洛阳城里见秋风。

1.秋风是见得着的`吗?那么诗人见到了什么?(漫天飞舞的落叶、瑟瑟摇摆的枯木、风吹落叶遍地翻滚)。

洛阳城里,落叶在秋风中漫天飞舞,打着旋儿,零落遍地;路边的败草在风中瑟瑟摇摆;天上大雁南归而去。张籍站在凉意渐浓的秋风中,他想起了什么?想谁?(指名说说)。

2、此时此刻,诗人面对此情此景,他想做什么?

的事多,当时又兵荒马乱,对家人很牵挂,很担心)。

他会在家书中说些什么呢?现在你就是张籍,拿起你的笔把你想写的话写下来.分组进行,分别写给父母,孩子,儿女,朋友。情境导读:

这也想说那也想问,想说的话太多太多,这就是——欲作家书意万重。

心中的牵挂太多太多,千言万语,千头万绪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真是——欲作家书意万重。

这封家书承载了诗人太多思念太多牵挂,所以他在写家书时才会感到——欲作家书意万重。

因“见秋风”而“意万重”我们再把这句诗连起来读,读出作者的思念之情。

3、说不尽,又开封。

(一个“意万重”体现了诗人对家人浓浓的思念之情,对么诗人的思念之情在诗中哪里还有更细致的体现呢?一起看看寄信的诗句)。

a哪个字体现了诗人寄信时的心理(恐),恐是什么意思?担心什么?

b“又”体现了什么?还有哪个字也表达了这个意思?

c从这几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说不尽的是什么?(说不尽的是思念,轻轻一开开出的也是思念!)。

d想像对话:我是送信的使者,信给了我你就放心吧,我一。

定会尽快把信交到你的家人手中。什么?你要我把信给回你?这是为什么?(生用自己的话回答再用诗句回答)。

出示诗句: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生读,你读懂了什么?现在你还觉得家书只是几张薄薄的纸吗?那是什么?

情境导读:

抵万金的家书啊!难怪诗人会——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悠悠的思乡愁,切切的游子情全靠这家书一封来传递,难怪诗人会——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那悠悠的思乡愁,切切的游子情,怎是一封家书所能道尽的呀!难怪诗人会——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2.这首诗唱只抓住写信寄信这么一件小事却表达出一个游子浓浓的思乡念亲之情,这叫(学生说,师板书:叙事抒情或寓情于事)。

在表达方法上可谓高明。王安石曾这样评价张籍的诗.

出示诗句: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他的一个平平常常的又开封却道出了诗人那无法言喻的思乡情愁)。

3,信带走了,可带走的仅仅是信吗?张籍的心情他的朋友孟郊曾深深地懂得,出示诗句:“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魂也去啊,空一身啊,此时陪伴张籍只有洛阳城的秋风,于是一首千古绝唱便在张籍的脑海中诞生,这就是《秋思》,请同学们再读。

四、读写结合,拓展升华。

1、这首千古绝作《秋思》寥寥数字,却字字饱含一个游子对家乡对亲人浓浓的思念,展开你想象的翅膀,飞进作者写诗的情境中,一展你的文采,把《秋思》加上时间地点,诗人当时的语言动作及心理,编写一个小故事吧!记住作家叶文玲的话:有真情、有创造!

写前提示:1、又是一年秋风至,诗人独自一人站在洛阳街头,心情怎样?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它古诗。

2、继续积累其他表达思乡情怀的诗句,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张籍秋思改写作文

秋天来啦,洛阳城里,诗人张籍像往常一样正坐在家中的书房里看书,小学作文改写秋思。这时,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张籍不禁打啦个冷战,他站起来,慢慢走到窗前,轻轻掀开窗帘,望啦望窗外,枯黄的树叶随着风纷纷落下来,院子里的那几株花早已经露出啦光秃秃的枝丫,那小草正在风中瑟瑟发抖,一片荒凉萧条的景象。

张籍忽然想给家乡的亲人写封信,他铺开纸张,提起毛笔,心里涌起千思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张籍提起笔又放下,提起又放下,仿佛手中的笔千金般重,怎么也提不起。张籍既非常急切地想迅速地把家书写好,让人尽快送回家乡去,又惟恐太匆忙,会落掉什么重要的事情忘记写。所以尽管他的家书写的很长,但总觉得还有许多思念之情好像没有表达尽,还有许多的离别之意没有写清楚。好一会儿,张籍的信终于写好啦。他小心翼翼地把信装进信封,吹灭啦油灯,开始休息。躺在床上的时候,张籍还在回忆着,觉得自己好像还漏写啦哪些地方。

秋天的太阳夕阳西下,张籍看到送信人的马逐渐远去,想到不久后家人就能看到自己的信,不禁欣慰的笑啦。

张籍秋思改写作文

已是秋天,阵阵秋风席卷着洛阳城大街。道路两旁已铺满银杏叶。枫树火红的叶子为这秋天又添上了几分美丽。

张籍坐在铺席上,望着窗外的景色,不禁想念起了家乡……记得当年要出门当官时,自己的父亲、母亲都是一再叮嘱,妻子和孩子也哭哭啼啼地给自己送行。那画面,现在想起来,不禁有些伤感。

张籍走进了自己的客房,拿出了宣纸和笔墨。当他要提笔时,又突然止住了。他望着被风吹得摇来晃去的烛光,神情变得严肃起来。他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语言来形容他对家乡、对家人的无限思念。他思索了许久才动笔,他写了一页又一页,厚厚的一叠纸被写得所剩无几,这才停下。躺在床上,张籍又回想起了小时在家乡的美好时光。那时,他和一群小伙伴拿着渔网在河里捉鱼;在山中拿弹弓打麻雀;在田中捉蟋蟀打斗,那是一段多么令人怀念的往事啊,如今却已一去不返。此时,张籍的眼眶中已泛出眼泪。在这安静的夜里,那几滴眼泪悄然流下了。

第二天,张籍将信装进了信封中,并交给了捎信人。临走时,张籍又叫住捎信人,拿回信并将其拆开,反复看了一遍又一遍,这才安心交到捎信人手中:“兄弟,拜托!”捎信人点点头,骑上马,便扬长而去。

看着捎信人远去的身影,张籍再一次回忆了起来……。

5年级张籍秋思改写作文

1、我在洛阳城里已住了三、四年,白发苍苍,我的家人不知怎样?是否还活在世上?让我忐忑不安。

夜晚,我来到窗前,一轮皎洁的月亮洒下悠悠清淡的光。不禁想起了故乡的亲人,真是“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我便不由自主流下了眼泪。这眼泪是思乡的泪。

这时,突然树上的叶子飘落了下来,秋风又把叶子卷了起来。哎……我来到书房,想写封信给家人,可是不知从何说起,要说的话太多了……过了好长时间,终于把信写好了,便不知不觉地睡着了。

清晨一大早,我把信件封好,再用细绸子捆好。急匆匆的身影骑着马奔到驿站门口,“哦!原来你是专门为人捎信的。”

他说:“是。”我便把信慎重递给他,他要走的时候,我再次把信拿起来看看有没有什么忘写的,再次把信封好拿给要走的人。

我嘱咐捎信人要路上小心,一定要把这封信送给我的家人。让他们知道我还在这里,要过两、三年才能回去。

望着远去的他,滚烫的热泪迷蒙了我的双眼……2、树叶黄了,被瑟瑟的秋风无情地吹走。客居洛阳城里的诗人张籍目睹这凄凉的情景,禁不住想起自己的家乡。

他想给家人写一封信。正要落笔时,心里却涌起千愁万绪。

远离故土的自己,有多少想说的话,有多少想写的事啊!长期独自生活的他有多少话想倾诉,借这次机会把想说的都写出来吧!诗人想了又想,终于落笔行书,尽情地讲述着自己与家人离别后的事情和自己的心里话。信终于写好了,可诗人的心情还久久不能平静。

他小心翼翼地将信封好,叮嘱送信人一定要将信完好无缺地送到家人手里。可在送信人即将出发之际,诗人又拆开信封,仔细地看了好几遍,生怕漏了一言半语。

送信人终于上路了,张籍一直目送他,直到他消失在天际。后来,张籍就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秋思》。

秋思张籍范文作文

这里是洛阳城。

秋意深浓,景色宜人,大街小巷人来人往,与我的故乡吴郡相较,更为繁华。

我负手站立于窗前,看着这熟悉的地方,却充斥着陌生的气息,感到无尽的孤独。

为何我会有如此惆怅之感?

一阵秋风乍然吹进窗口,我原本如一泓清水般平静的心上荡起了阵阵涟漪。

是了,就是了,那种思念家乡的愁绪!

又是一缕凉风扑面而来,微的凉,似乎是在催促我写一封家书。

我连忙疾步至桌前,研墨,铺开宣纸,执起搁在砚台上的毛笔,开始认真细致地写字,一笔一划,饱含深情。

万重心意尽付信中。

写完后封好,抬头透过窗户望向天空,亲人见到信后高兴的样子仿佛浮现在眼前。

不禁有些出神。

半晌,我才恢复过来。

这时想起了叩门声,我将屋门打开,抬首时居然见到了他,一时惊讶得说不出话。

那是我多年未见的故人——李槭(虚构)。

赶快将他引进家门,倒了两盏热茶,随后问起他的近况。

听说他要去吴郡,我有些欣喜,连声问他是否肯为我捎封信。

他笑着应是。

我将信递与他,待他出门时也不忘提醒要小心保管。

直至他踏出屋子几步,我好似又想起了什么,追上去又将信拿了回来,再次拆开,看看有没有诉说完自己所有的心事,却发现没有任何疏漏,尴尬地笑笑,将信重新封好,给了李槭。

望着他进行渐远的背影,我心中若放下了一个重的担子。

呵,那沉重的担子,可是被那习习的秋风携走了?

秋思张籍改写作文

话说,唐代大诗人张籍因战乱困居到洛阳城中,一眨眼就几年过去了。

这一年秋天,张籍与一位仆人在热闹的街道上闲聊。这时一阵秋风刮来,张籍不禁打了个寒颤,仆人上前说:“老爷您是不是衣服穿少了?”。张籍若有所思,点点头说:“我们回去吧!”于是仆人跟着张籍匆匆赶回家。

坐在客厅中的竹椅上,张籍让仆人泡了一壶茶,一边品茶一边沉思:秋天又到了,自己离开家这么多年,不知家中的父母,现在过得怎么样?不知他们孤不孤独……张籍越想越发愁。于是他穿好薄棉衣,带了几串铜板去一家小酒楼喝酒。他要了几份小菜与一壶土烧酒,自斟自饮。

不知过了多久,张籍听见外面人声鼎沸,就从酒楼的窗户往外瞧:发现在街对面有一大群人似乎围着什么看。张籍想知道他们到底在看什么?便交了饭钱,挤进人群去看,只见地上有一位遍体鳞伤的壮汉。他仔细一看这位壮汉,竟喜出望外。原来这位壮汉乃是张籍儿时的好友,因此他俩交情很深。

张籍不顾一切地扶起壮汉,把他扶到自己家中,让仆人请来最好的医生为壮汉治伤。刚开始壮汉感觉有点莫名其妙,最后一听张籍解释,也是喜上眉梢。他们等医生走了,便在客厅喝茶聊天。张籍问壮汉,为什么会伤成那样。壮汉叹了口气道出了事情的真相:原来壮汉是前几天刚来这儿做生意的,竟然被一个财主污蔑为小偷。壮汉洗不清罪名便去告了衙门,可没想到财主早已买通了县官。壮汉反而赔人家几十两白银,而壮汉生意做得不怎么样,没法赔地主银子,才被财主叫家丁打成这样。

张籍听了十分气愤,打心底里很恨地主与贪官,可自己无能为力,只能帮壮汉还了钱。

交谈了一会儿壮汉说:“多谢兄长救命之恩,有什么需要小弟帮忙的,小弟一定会尽心竭力去完成!”张籍想了想说:“倒也没什么事,我只想劳驾兄弟送一封家书。”壮汉爽快地答应了。

5年级张籍秋思改写作文

从前,有一个诗人名叫张籍,在一个秋风萧瑟的秋天,张籍看到树叶黄了,被瑟瑟的秋风无情地吹走。客居洛阳城里的诗人张籍目睹这凄凉的情景,禁不住想起自己美丽的家乡、亲人来。他想给家人写一封信。正要落笔时,心里却涌起千愁万绪。远离故土的自己,有多少想说的话,有多少想写的事啊!长期独自生活的他有多少话想倾诉,借这次机会把想说的都写出来吧!诗人想了又想,终于落笔行书,尽情地讲述着自己与家人离别后的事情和自己的心里话。

信终于写好了,可诗人的心情还久久不能平静。他小心翼翼地将信封好,叮嘱送信人一定要将信完好无缺地送到家人手里。可在送信人即将出发之际,诗人又拆开信封,仔细地看了好几遍,生怕漏了一言半语。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纸上早已是满满的泪水……。

改写张籍的《秋思》

习习秋风吹乱了他那长发。

信是他的思念。

写好信后,张籍并不是马上用信封装上,而是反反复复地检查了一遍又一遍,

生怕有什么重要内容落下了。就这样又过了一夜。在这一天一夜中张籍从未吃。

饭喝水心心念念的而是那封信。

又从张籍眼中流出。

改写张籍的《秋思》

改写《秋思》想必唐代的张籍你们一定不陌生,他是一位诗人,他写的《秋思》将会把我们拉回唐朝,来到洛阳城里。秋天来了,树叶黄了,草儿枯了,凉爽的秋风刮起来了。这天,张籍出来散步,看见这一切,知道秋天已迈着她轻盈的步伐来到了洛阳城里,呼喊着外出打工的的人们回家看看。一股想家的念头和迫不及待想回家的欲望涌上张籍的心头。可是,他太忙,也不知何时才能回家,便准备把这份思念化作一封家书,寄给家中的老父老母。张籍想跟他父母说的话太多太多了,似乎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看着他激动的眼神中透露出的思念家乡的渴望,好像浩瀚的宇宙,永远说不完,说不尽。瞧着他那握着笔颤抖的手,便知道他想表达的意思很多很多。但是拿起笔,又觉得千言万语无从落笔。明天帮张籍带信的人就要启程了,张籍连夜写信,一边修改,一边叹气,为自己不能亲自跟父母问好而遗憾。害怕这样匆匆地写不能表达完对家乡浓烈的思念之情以及对父母的强烈思念。就这样写写改改,总算把信写完。第二天,一大早,送信的人要出发了。张籍把写好的家书交给送信人,看着他身离去,望着他的背影,猛然间眼睛一亮,又想起了什么,一边喊着“等一等,等一等”,一边迈着大步追上送信人,再把信要回来,连忙撕开信封,取出信,再填写上刚刚想起的思乡话,生怕落下什么忘了说……张籍思乡心情之浓烈,真是让人感动啊!

张籍《秋思》赏析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课文简说。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小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全诗的大意是: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一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此诗可见一斑。

词句解析。

(1)“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第一句说秋天来到了洛阳城里,因为秋风起了,平平叙事,似乎不事渲染。第二句中的“欲作家书”,才一下子使我们感到了平淡的秋风中所蕴涵的游子情怀。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却不可见。

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寂寥肃杀之气,也可使秋叶纷纷,落红遍地,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容秋态。那么,诗人见到的恐怕是这秋风带来的凄凉摇落之景。客居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怎能不勾起羁泊异乡的孤独寂落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呢?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给予读者多么丰富的想象啊!

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要表达这思念之情,在那个时代,只有修一封家书了。可写一封家书,来表达离情别绪又谈何容易!这“意万重”颇值得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情态: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诗中迟迟不能下笔的生动意态描写,是我们对诗人的浓郁思乡情有所体会了。

(2)“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复恐”二字,对诗人的心理刻画入微。而这种并不确切的“恐”,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诗人没有写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撷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这个细节,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首极本色、极平淡,像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小诗,其实包含了作者艰辛的构思过程,应该可以作为王安石精到评论的一个生动例证。

在古代诗人的笔下,秋天最令人思乡的季节。见秋风而起乡思,古来有之。如江夔的“平生最识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张籍的《秋思》又属一例。当然他见秋风而想的不仅是家中的美食吧?否则怎会“意万重”呢?同是起乡思,张翰“命驾”而归,张籍却不能,恐怕这里又多了一份不能归乡的惆怅和无奈吧!

赏析。

《秋思》这首诗作犹如间谍的谍文,其实隐含许多哲音思维理论文法。对易理的理解,极有好处。

“洛阳城里见秋风”,洛阳城里学风、求师重教的风气日趋浓厚起来,那是老师韩愈提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果。儒家语音思维体系、儒家文字思维体系,都离不开儒家道德体系支撑,孔子说“君子德风”,老师韩愈的师德,没得说。秋风,应理解为“求形而上谓之道的求道之风”,此解读也源自《师说》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一语。

“欲作家书意万重”,欲作表彰老师师德之文,感慨称万千之下,竟然无从下笔,我实在无法用言辞表达出我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家书’从字面理解为‘道相同为一家,到不同不相为谋’,‘家书’之音‘jiashu’,实际隐含‘嘉书、嘉疏、积善之家书’等许多字器,王安石看来从《秋思》这句诗语起,开始有‘字、音、中拥中庸’这‘三味’感觉了。

“复恐匆匆说不尽”可以说是最有份量的一句话。

字面意思解读为:感慨称良多之下,恐怕情不能止于礼,失去了道德分寸、文理分寸,误入献媚的‘巧言令色鲜以仁’的俗语里,那就违背了韩愈老师的崇儒道主张。

哲学意思解读为:儒家‘字、音、中拥儒术’,文字思维体系不足部分,需要语音思维体系来严密其哲思,需要字器来利其政务,可以宽泛以哲理,亦可以精确以《采薇》,言念及此,常恐经营四方的文书词不达意,延误国事,那就误国、误己、误儒道、误了老师们对我的期望,我每每想起,常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之感。‘复’解读为‘复关’,《诗经·氓》有‘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系辞》有“君密不失臣,臣密不失身”之教导。自此。王安石大概渐入《秋思》佳境了。

“行人临发又开封”,字面意思不需多讲。如果从文法上理解,从这句诗语里揭示的是用‘心音’制作的隐语的开与封,需要因时而变化,隐喻‘革卦‘之礼,革卦位居周易四九卦,孔子取‘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立三位一体立体思维的主要目的是‘求时变,演新政,而不丧仁道’,这就是孔子以‘革易’又演绎了一套《周易》的道理。到此,《秋思》彻底征服了大宋名相王安石。

一首诗作,既读不出形而上学,又读不出形而下的方法论,那是打油诗,打油诗不称之为诗。方法论讲究‘素’,人性讲究情,维圣人对‘情愫’知进退,能耕人情之田。你这个学期要学的张籍《秋思》这首诗,就很有‘以愫为主,情在方法论中隐’的知进退领悟。孔子说‘以情为首来读书,亦泛其流,如有隐忧’,就算建立了语音思维体系,也如李白、杜甫式的一事无成,这就是《秋思》这首诗作的大意境。

张籍秋思的诗意

作者:张籍。

原文: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注释:

1、意万重:形容表达的思念很多。

2、行人:这里指捎信的人。

3、开封:把封好的信拆开。

4、复恐:怕这封信的内容不够多,说不尽。

诗意:

洛阳城里吹起了萧瑟秋风,

要写家信禁不住心绪万重。

又恐匆忙倾述诉不尽情思,

捎书人临行又打开我信封。

赏析: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异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平平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蕴。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羁留异乡的游子,见到这一派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异常丰富的。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张翰的“命驾而归”,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这就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平添了欲归不得的惆怅,思绪变得愈加复杂多端了。“欲作家书意万重”,这“欲”字颇可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本来显得比较抽象的“意万重”,由于有了这“欲作家书”而迟迟无法下笔的神情意态描写,反而变得鲜明可触、易于想象了。

三、四两句,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书即将发出时的一个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既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无暇细加考虑,深厚丰富的情意和难以表达的矛盾,加以时间“匆匆”,竟使这封包含着千言万语的信近乎“书被催成墨未浓”(李商隐《无题四首》)了。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将要上路的时候,却又突然想起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复恐”二字,刻画心理入微。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而这种毫无定准的“恐”,竟然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当然,并非生活中所有“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现象都具有典型性,都值得写讲诗里。只有当它和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理状态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方才显出它的典型意义。这首诗,在“见秋风”、“意万重”,而又“复恐匆匆说不尽”的情况下来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本身就包含着对生活素材的提炼和典型化,而不是对生活的简单摹写。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此评深得张籍优秀作品创作要旨和甘苦“三昧”。这首极本色、极平淡,像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诗,其实印证了王安石精到的评论。

张籍《秋思》赏析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秋思。

唐代: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是乡愁诗。通过叙述写信前后的心情,表达乡愁之深。第一句交代“作家书”的原因(“见秋风”),以下三句是描写作书前、作书后的心理活动。作书前是“意万重”,作书后是“复恐说不尽”。“临发开封”这个细节把“复恐说不尽”的心态表现得栩栩如生,意形相融。写的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却非人人所能道出。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托便人捎信。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打开看了几遍。事本子平,而一经入诗,特别是一经张籍这样的高手入诗,便臻妙境。这在诗坛上并不是常有的。当然以家书为题材的作品,在唐诗中也不乏佳作。像岑参的《逢入京使》:“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写作者戎马倥偬,路遇使者,托传口信以慰家人。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作者身陷安禄山占领下的长安,不知战乱中的家人是否安吉,切盼来书以慰远情。他们都用独特的技巧表达了思家的心情。这首诗与众不同的是寄深沉于浅淡,寓曲折于平缓,乍看起来,寥寥数语,细细吟味,却有无穷意味。

王安石《题张司业》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颇能道出这首诗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甘苦。诗以秋风起兴,这是自《诗经》以来常用的手法。秋风一起,北雁南飞,他乡羁旅,易触归思。例如刘禹锡的《秋风引》就曾说:“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我们再来看看诗人的历史,原来他本籍吴中(今江苏苏州),这又使人想起晋人张翰的故事。据《晋书·张翰传》说:“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张籍与张翰异代同里,且俱宦游北方。张翰因预测到齐王司马冏即将作乱,知机引退,张籍未必有什么政治上的原因,但在见秋风而思故乡这一点上,却极其相似。他虽不能像张翰那样马上“命驾而归”,但却把一腔思乡之情倾泻在纸上。这种感物缘情的'创作冲动,虽然用的是传统的手法“起兴”,但其中包括如许丰富的内涵,不能不是此诗的一个特色。

“欲作家书意万重”,其中的“欲”字紧承“见秋风”。原来诗人的心情是平静的,像一泓清水。秋风乍起,吹起他感情上的阵阵涟漪。行文顺畅自如,一气流贯,然而句末“意万重”三字,忽又来一个逆折,犹如书法上的无垂不缩。因此这里诗人的感情并未顺流而下,而是向更深的地方去开掘。这种手法,看似寻常,实极高超。我们细玩诗意:诗人因见秋风而生乡思,于是欲作家书,可是千言万语,又不知从何写起。“意万重”,乃是以虚带实。刘禹锡《视刀环歌》云:“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万重心”、“万重意”,俱是极言思想感情的复杂。其中究竟有多少心意,每一个有生活经验的读者,都能体会得到。因为是“意万重”,这家书怎么写呢?写了没有?作者没有明言,让读者去想象,这就叫做含蓄不尽,耐人寻味。

尽管“意万重”,无从下笔,但就文意看,家书还是写了,问题在于匆匆着笔,意犹未尽。“匆匆”二字,生动如画,既写了自己一方,也反映出捎信者一方。联系下文来看,那个捎信人是在行期在即时遇到的:也许就要上马、上船,即便不像岑参与入京使“马上相逢”那样急迫,总还是行色匆匆不能久停的。由于捎信人是这样行色匆匆,写信人不得不匆匆落笔。由于匆匆落笔,万重心意一下子很难表达清楚。在这种符合逻辑的描绘之中,诗人的急遽之情,匆忙之色,栩栩然如在目前。“说不尽”三字,也与上文“意万重”紧相呼应,由于“意万重”,所以才“说不尽”。而“意万重”也与“见秋风”引起的乡思相关联。黄叔灿《唐诗笺注》说:“首句羁人摇落之意已概见,正家书所说不尽者。‘行人临发又开封’,妙更形容得出。试思如此下半首如何领起,便知首句之难落笔矣。”说明下半首的起头与全诗的起句,环环紧扣,首尾相应。结句更是造语入妙,写情入微,可称一篇之警策。近人俞陛云评论说:“已作家书,而长言不尽,临发开封,极言其怀乡之切。”又说:“此类之诗,皆至性语也。”(《诗境浅说续编》)所谓“至性语”,就是说写出了最真挚的人类共有的感情,而且达于极致。在结构上,上句说“匆匆说不尽”,下句说“临发又开封”,渲染足了“匆匆”的气氛。

《秋思》张籍唐诗鉴赏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平平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蕴。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作客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很丰富的。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张翰的“命驾而归”,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这就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增添了欲归不得的怅惘,思绪变得更加复杂多端了。“欲作家书意万重”,这“欲”字颇可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本来显得比较抽象的“意万重”,由于有了这“欲作家书”而迟迟不能下笔的生动意态描写,反而变得鲜明可触、易于想象了。

包孕和耐人咀嚼,正由于它是在“疑”而不是在“必”的心理基础上产生的。并不是生活中所有“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现象都具有典型性,都值得写进诗里。只有当它和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理状态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方才显出它的典型意义。因此,象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样,在“见秋风”、“意万重”,而又“复恐匆匆说不尽”的情况下来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本身就包含着对生活素材的提炼和典型化,而不是对生活的简单模写。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这是深得张籍优秀作品创作要旨和甘苦的评论。这首极本色、极平淡,象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诗,似乎可以作为王安石精到评论的一个生动例证。

秋思

《秋思》是唐代著名诗人张籍的乡愁诗。这首诗通过叙述写信前后的心情,表达乡愁之深。分享了《秋思》张籍拼音版给大家欣赏!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译文。

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身居洛阳城内的游子,不知家乡的亲人怎么样了;写封家书问候平安,要说的话太多了,又不知从何说起。

信写好了,又担心匆匆中没有把自己想要说的话写完;当捎信人出发时,又拆开信封,再还给他。

张籍简介: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1。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1《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鉴赏:

这是乡愁诗。通过叙述写信前后的心情,表达乡愁之深。第一句交代“作家书”的原因(“见秋风”),以下三句是描写作书前、作书后的心理活动。作书前是“意万重”,作书后是“复恐说不尽”。“临发开封”这个细节把“复恐说不尽”的心态表现得栩栩如生,意形相融。写的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却非人人所能道出。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托便人捎信。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打开看了几遍。事本子平,而一经入诗,特别是一经张籍这样的高手入诗,便臻妙境。这在诗坛上并不是常有的。当然以家书为题材的作品,在唐诗中也不乏佳作。像岑参的《逢入京使》:“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写作者戎马倥偬,路遇使者,托传口信以慰家人。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作者身陷安禄山占领下的长安,不知战乱中的家人是否安吉,切盼来书以慰远情。他们都用独特的.技巧表达了思家的心情。这首诗与众不同的是寄深沉于浅淡,寓曲折于平缓,乍看起来,寥寥数语,细细吟味,却有无穷意味。

王安石《题张司业》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颇能道出这首诗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甘苦。诗以秋风起兴,这是自《诗经》以来常用的手法。秋风一起,北雁南飞,他乡羁旅,易触归思。例如刘禹锡的《秋风引》就曾说:“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我们再来看看诗人的历史,原来他本籍吴中(今江苏苏州),这又使人想起晋人张翰的故事。据《晋书·张翰传》说:“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张籍与张翰异代同里,且俱宦游北方。张翰因预测到齐王司马冏即将作乱,知机引退,张籍未必有什么政治上的原因,但在见秋风而思故乡这一点上,却极其相似。他虽不能像张翰那样马上“命驾而归”,但却把一腔思乡之情倾泻在纸上。这种感物缘情的创作冲动,虽然用的是传统的手法“起兴”,但其中包括如许丰富的内涵,不能不是此诗的一个特色。

“欲作家书意万重”,其中的“欲”字紧承“见秋风”。原来诗人的心情是平静的,像一泓清水。秋风乍起,吹起他感情上的阵阵涟漪。行文顺畅自如,一气流贯,然而句末“意万重”三字,忽又来一个逆折,犹如书法上的无垂不缩。因此这里诗人的感情并未顺流而下,而是向更深的地方去开掘。这种手法,看似寻常,实极高超。我们细玩诗意:诗人因见秋风而生乡思,于是欲作家书,可是千言万语,又不知从何写起。“意万重”,乃是以虚带实。刘禹锡《视刀环歌》云:“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万重心”、“万重意”,俱是极言思想感情的复杂。其中究竟有多少心意,每一个有生活经验的读者,都能体会得到。因为是“意万重”,这家书怎么写呢?写了没有?作者没有明言,让读者去想象,这就叫做含蓄不尽,耐人寻味。

尽管“意万重”,无从下笔,但就文意看,家书还是写了,问题在于匆匆着笔,意犹未尽。“匆匆”二字,生动如画,既写了自己一方,也反映出捎信者一方。联系下文来看,那个捎信人是在行期在即时遇到的:也许就要上马、上船,即便不像岑参与入京使“马上相逢”那样急迫,总还是行色匆匆不能久停的。由于捎信人是这样行色匆匆,写信人不得不匆匆落笔。由于匆匆落笔,万重心意一下子很难表达清楚。在这种符合逻辑的描绘之中,诗人的急遽之情,匆忙之色,栩栩然如在目前。“说不尽”三字,也与上文“意万重”紧相呼应,由于“意万重”,所以才“说不尽”。而“意万重”也与“见秋风”引起的乡思相关联。黄叔灿《唐诗笺注》说:“首句羁人摇落之意已概见,正家书所说不尽者。‘行人临发又开封’,妙更形容得出。试思如此下半首如何领起,便知首句之难落笔矣。”说明下半首的起头与全诗的起句,环环紧扣,首尾相应。结句更是造语入妙,写情入微,可称一篇之警策。近人俞陛云评论说:“已作家书,而长言不尽,临发开封,极言其怀乡之切。”又说:“此类之诗,皆至性语也。”(《诗境浅说续编》)所谓“至性语”,就是说写出了最真挚的人类共有的感情,而且达于极致。在结构上,上句说“匆匆说不尽”,下句说“临发又开封”,渲染足了“匆匆”的气氛。

张籍秋思教案

师:同学们在宋代王安石眼中乡愁是那春风又吹绿的江南岸,在唐代李白眼中乡愁是那皎皎的明月,那在唐代张籍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张籍写的《秋思》(板书课题)。请同学们翻开书22页。

师:自由朗读古诗,按照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生:自由读诗。

师:我看同学们都会读了,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起来读,谁愿意来当一个最勇敢的孩子。

生:读诗。

师:读得真不错,声音响亮。还有谁也想来试一试。生读。

真棒!老师听出他读出了古诗特有的节奏。(课件出示古诗)。

(讲解字音)生再读。

师:很好。来咱们全班一齐读《秋思》。起。

师:这首诗同学们都读得字正腔圆了。老师也想来读一读。

师:同学们,老师读得怎么样?(分析师生读法不同,再练读。)。

师:老师读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准备起。

现在老师想调换一下,你们读前四个字,老师读后半句,敢吗?好准备起。

师:真不错。可单单会读还不够,还要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书中的插图、注释,也可以借助工具书理解这首古诗的意思,可以跟同桌交流交流。

生:研读诗意。

师:谁能告诉老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1.我读懂了词语的意思。

生:2.我知道这是诗的意思。

师:真厉害知道这么多。

生:3.我知道了作者是看见秋风刮起就想家了。

师:哦,作者想家了。那是什么引起他的思乡情呢?

生:洛阳城里见秋风。(点击课件出示诗句)。

师:可是秋风看得见吗?

生:看不见。

师:那作者看见的是什么?

生:是叶子飘落、草黄了、雁子往南飞。

师:是呀,落叶要归根、雁子要南飞,作者也想家了。那他看不见什么?

生:父母、孩子、妻子。

师:站在凄凉的秋风中,作者想——家。

生:交流张籍资料。(课件出示)。

生:写家书。

师:可这是一封怎样的家书呀?你能从诗中找出句子吗?

生:欲作家书意万重。(板书:意万重)(课件出示诗句)。

师:意万重是什么意思?你能跟它换个词吗?

是呀,十年了,那是多少个日日夜夜呀?年迈的父母、翘首遥望的妻子、幼小的孩子,家中的一切一切,张籍只能把这深深的思念化在信中,那他会在信中说些什么呢?同学们拿起笔来,把张籍想说的话写下来吧!(课件出示小练笔)。

师:我看同学们都写得差不多了,来哪个小张籍愿意把你的思念读给大家听。

(师生互动交流,生读完写句再读诗。)。

师:把我们所有的话加起来张籍觉得够吗?(不够)。

是呀,纵有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诗人的心,这真是——(欲作家书意万重)。

领悟: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信写好了,我们来看看张籍寄信的画面。(课件出示诗句)。

同学们张籍寄信时,他心情如何?你能从诗中找出这个字吗?

“恐”是什么意思?他在担心什么?

师:可临行为什么又开封?“开封”是什么意思?“又开封”呢?

生:“开封”就是把封好的信拆开。

“又开封”就是把信合上又打开,又合上又打开……。

师:诗人把信打开几次?

生:一次,两次,三次……。

师:第一次张籍把信打开,为何呀?——生:复恐匆匆说不尽。

第二次张籍把信打开,为何呀?——生:复恐匆匆说不尽。

第三次张籍把信打开,为何呀?——生:复恐匆匆说不尽。

张籍呀张籍你已经看了一遍又一遍,为何呀?——生: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四、回读,深化情感。

师:是呀,小小的一封家书怎能承载一个游子浓浓的乡愁呢!请读《秋思》。

师:信带走了,可带走的仅仅是信吗?

那他还带走了什么?

生:带走了作者的心……。

师:张籍此刻的心情他的朋友孟郊也深深懂得,他曾写下: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归信吟》(点击课件呈现)读诗。

生交流思乡的古诗,进一步感受乡愁。

师:我看同学们手中还有很多思乡的古诗,课后咱们班来办个思乡的古诗大会好吗?

师:老师这里也有思乡诗句。(课件出示)师生配合读。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唐。张九龄。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唐。杜甫。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唐。马戴。

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清。袁枚。

师:这思乡怀亲从唐至清源源流传,他流呀流,流进当代台湾诗人余光中的心中,请看课件出示:余光中《乡愁》)(音乐响起)。

师:同学们,张籍的乡愁是思念家中的亲人,那余光中的乡愁又是什么呢?

(比较乡愁,提升爱国情怀)。

师:同学们家乡的山水总让游子们魂牵梦绕,家乡的亲人更让游子们牵肠挂肚。也许今天你们还不能完全领会,但是孩子们你们终将长大,闯荡天涯,那时候你们一定会懂得这种无法割舍的牵挂。因为家是我们永远的向往。

《秋思》道尽了天下所有游子们的心,让我们再一次吟咏这首传世之作吧!

秋思张籍的诗意

这是乡愁诗。通过叙述写信前后的心情,表达乡愁之深。第一句交代“作家书”的原因(“见秋风”),以下三句是描写作书前、作书后的心理活动。作书前是“意万重”,作书后是“复恐说不尽”。“临发开封”这个细节把“复恐说不尽”的心态表现得栩栩如生,意形相融。写的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却非人人所能道出。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托便人捎信。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打开看了几遍。事本子平,而一经入诗,特别是一经张籍这样的.高手入诗,便臻妙境。这在诗坛上并不是常有的。当然以家书为题材的作品,在唐诗中也不乏佳作。像岑参的《逢入京使》:“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写作者戎马倥偬,路遇使者,托传口信以慰家人。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作者身陷安禄山占领下的长安,不知战乱中的家人是否安吉,切盼来书以慰远情。他们都用独特的技巧表达了思家的心情。这首诗与众不同的是寄深沉于浅淡,寓曲折于平缓,乍看起来,寥寥数语,细细吟味,却有无穷意味。

王安石《题张司业》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颇能道出这首诗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甘苦。诗以秋风起兴,这是自《诗经》以来常用的手法。秋风一起,北雁南飞,他乡羁旅,易触归思。例如刘禹锡的《秋风引》就曾说:“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我们再来看看诗人的历史,原来他本籍吴中(今江苏苏州),这又使人想起晋人张翰的故事。据《晋书·张翰传》说:“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张籍与张翰异代同里,且俱宦游北方。张翰因预测到齐王司马冏即将作乱,知机引退,张籍未必有什么政治上的原因,但在见秋风而思故乡这一点上,却极其相似。他虽不能像张翰那样马上“命驾而归”,但却把一腔思乡之情倾泻在纸上。这种感物缘情的创作冲动,虽然用的是传统的手法“起兴”,但其中包括如许丰富的内涵,不能不是此诗的一个特色。

“欲作家书意万重”,其中的“欲”字紧承“见秋风”。原来诗人的心情是平静的,像一泓清水。秋风乍起,吹起他感情上的阵阵涟漪。行文顺畅自如,一气流贯,然而句末“意万重”三字,忽又来一个逆折,犹如书法上的无垂不缩。因此这里诗人的感情并未顺流而下,而是向更深的地方去开掘。这种手法,看似寻常,实极高超。我们细玩诗意:诗人因见秋风而生乡思,于是欲作家书,可是千言万语,又不知从何写起。“意万重”,乃是以虚带实。刘禹锡《视刀环歌》云:“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万重心”、“万重意”,俱是极言思想感情的复杂。其中究竟有多少心意,每一个有生活经验的读者,都能体会得到。因为是“意万重”,这家书怎么写呢?写了没有?作者没有明言,让读者去想象,这就叫做含蓄不尽,耐人寻味。

尽管“意万重”,无从下笔,但就文意看,家书还是写了,问题在于匆匆着笔,意犹未尽。“匆匆”二字,生动如画,既写了自己一方,也反映出捎信者一方。联系下文来看,那个捎信人是在行期在即时遇到的:也许就要上马、上船,即便不像岑参与入京使“马上相逢”那样急迫,总还是行色匆匆不能久停的。由于捎信人是这样行色匆匆,写信人不得不匆匆落笔。由于匆匆落笔,万重心意一下子很难表达清楚。在这种符合逻辑的描绘之中,诗人的急遽之情,匆忙之色,栩栩然如在目前。“说不尽”三字,也与上文“意万重”紧相呼应,由于“意万重”,所以才“说不尽”。而“意万重”也与“见秋风”引起的乡思相关联。黄叔灿《唐诗笺注》说:“首句羁人摇落之意已概见,正家书所说不尽者。‘行人临发又开封’,妙更形容得出。试思如此下半首如何领起,便知首句之难落笔矣。”说明下半首的起头与全诗的起句,环环紧扣,首尾相应。结句更是造语入妙,写情入微,可称一篇之警策。近人俞陛云评论说:“已作家书,而长言不尽,临发开封,极言其怀乡之切。”又说:“此类之诗,皆至性语也。”(《诗境浅说续编》)所谓“至性语”,就是说写出了最真挚的人类共有的感情,而且达于极致。在结构上,上句说“匆匆说不尽”,下句说“临发又开封”,渲染足了“匆匆”的气氛。

评价。

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此评深得张籍优秀作品创作要旨和甘苦三昧。这首极本色、极平淡,象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诗,其实印证了王安石精到的评论。由于此诗艺术上取得如此杰出的成就,因此前人给予极高的评价。林昌彝《射鹰楼诗话》说:“文昌(张籍字)‘洛阳城里见秋风’一绝,七绝之绝境,盛唐人到此者亦罕,不独乐府古淡足与盛唐争衡也。”一般论者以为诗到中唐,不足与盛唐争衡。但就此诗来看,截取日常生活中一个片段,挖掘到人物感情的深处,以淡语写至情,发纤浓于简古,诗风质朴,意境浑成,称之曰“七绝之绝境”,决不为过;与盛唐名家(如前举之岑参)同类之作相比,也是毫不逊色的。

秋思张籍的诗意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平平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蕴。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羁留异乡的游子,见到这一派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异常丰富的。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张翰的"命驾而归",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这就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平添了欲归不得的惆怅,思绪变得愈加复杂多端了。"欲作家书意万重",这"欲"字颇可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本来显得比较抽象的"意万重",由于有了这"欲作家书"而迟迟无法下笔的神情意态描写,反而变得鲜明可触、易于想象了。

三、四两句,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书即将发出时的一个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既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无暇细加考虑,深厚丰富的情意和难以表达的矛盾,加以时间"匆匆",竟使这封包含着千言万语的信近乎"书被催成墨未浓"(李商隐《无题四首》)了。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将要上路的时候,却又突然想起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复恐"二字,刻画心理入微。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而这种毫无定准的"恐",竟然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当然,并非生活中所有"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现象都具有典型性,都值得写讲诗里。只有当它和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理状态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方才显出它的典型意义。这首诗,在"见秋风"、"意万重",而又"复恐匆匆说不尽"的情况下来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本身就包含着对生活素材的提炼和典型化,而不是对生活的简单摹写。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此评深得张籍优秀作品创作要旨和甘苦"三昧"。这首极本色、极平淡,象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诗,其实印证了王安石精到的评论。

张籍《秋思》赏析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见秋风而起乡思,可以说是古典诗词中的一个习见题材,能以这样寻常的题材写出新意的小诗实不太多,而张籍的《秋思》一诗选取日常生活中一个富有内涵的片断——寄家书时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构思巧妙,历来为人称道。

第一句“洛阳城里见秋风”,说的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平淡叙事,却有内涵。秋风本无形,它却包含肃杀之气,使木叶摇落,百花凋零。作客异乡的游子,见到这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孤独凄冷的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这平淡而富有内涵的“见”字,给以人丰富的`暗示和联想。

第二句“欲作家书意万重”,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寄居洛阳,离家千里,见秋风而起乡思,当时的交通又不便利,再加其他一些原因,不能立刻返乡,只好写封家书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这就使他本来已经很强烈的乡思之中又增添欲归不能的惆怅,思绪变得更加复杂多端。思乡情切,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要倾吐,而一时又不知从何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作者用“欲作家书”无从下笔,犹豫难宁的情态描写把抽象的“意万重”表现得真切生动。

三、四句“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描写了家书就要发出时的一个细节:怕匆忙中漏掉什么话,在送信人就要上路时又拆开信封。诗人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人捎信无暇细加考虑,深厚丰富的情意难以表达,再加上时间匆匆,觉得这封包含千言万语的信仍不尽人意,好象还有什么重要内容没有写进去,于是在行人将要出发之际,又打开书信。这毫无定准的“恐”显示了他对这封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其实不一定真是遗漏什么内容。而“临行又开封”的细节也并不一定真的补上什么内容,这与其说是为了补上几句未说尽的话,不如说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而正是这一行动方显出他此刻细致入微的心理。这两句所写内容虽然寻常,但由于它准确真切地反映了游子思乡的心理,真可谓化平淡为神奇。

总之,这首小诗以平淡本色自然的语言,对平常的生活素材进行了提炼和典型化,正如王安石所说“看似平常却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张籍秋思朗读赏析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诗词更是多不胜数,值得我们慢慢品味。下面是小编为您带来的是张籍秋思朗读赏析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平平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蕴。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作客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很丰富的。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张翰的“命驾而归”,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这就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增添了欲归不得的怅惘,思绪变得更加复杂多端了。“欲作家书意万重”,这“欲”字颇可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本来显得比较抽象的“意万重”,由于有了这“欲作家书”而迟迟不能下笔的生动意态描写,反而变得鲜明可触、易于想象了。

包孕和耐人咀嚼,正由于它是在“疑”而不是在“必”的心理基础上产生的。并不是生活中所有“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现象都具有典型性,都值得写进诗里。只有当它和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理状态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方才显出它的典型意义。因此,象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样,在“见秋风”、“意万重”,而又“复恐匆匆说不尽”的情况下来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本身就包含着对生活素材的提炼和典型化,而不是对生活的简单模写。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这是深得张籍优秀作品创作要旨和甘苦的评论。这首极本色、极平淡,象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诗,似乎可以作为王安石精到评论的一个生动例证。

《秋思》张籍唐诗鉴赏

8.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平平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蕴。(1分)秋风无形,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一样,秋风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2分)作客他乡的游子,见凄凉摇落之景,生羁旅、凄寂、思乡之情。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很丰富的。(2分)。

9.三、四两句突出心理和细节描写——“复恐”,“又开封”。“行人临发又开封”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和“匆匆”。“复恐”二字,细致入微地刻画出似有千言万语唯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临发又开封”的细节,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作品寓情于事,极本色、极平淡,像生活本身一样自然而又高于生活,这正印证了王安石精到的评论。(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分析各3分)。

张籍秋思教案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课后练习、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做客他乡的旅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借助注释、课后练习、插图,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反复诵读,感悟、品味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的优美。

2感受浓浓的亲情,珍视与亲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古诗,感悟、品味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通过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抓住诗中所写的日常生活片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创设情境,再现意境。

一课时。

师背诵,指名答:这是李白的《静夜思》,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1、师:请同学们翻开书22页。先自由朗读古诗,按照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生自由读诗。

3、指名读诗,评读。

师:读得真不错,声音响亮。还有谁也想来试一试。生读。真棒!老师听出他读出了古诗特有的节奏。(讲解字音)。

4、生再读,学生评价。师:很好,来咱们全班一齐读《秋思》。

师:这首诗同学们都读得字正腔圆了。真不错。可单单会读还不够,还要理解诗句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自学这首诗,大家可以借助书中的注释来理解,试着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5师:谁能告诉老师你读懂了什么?

请代表发言。

师:真厉害知道这么多。

师:是啊,作者看见秋风刮起就想家了。出示课件:洛阳城里见秋风。

师:可是秋风看得见吗?(见?)。

生:看不见。师:那作者为什么说看见秋风了?他是在骗我们吗?那他到底看见了什么?

生:是叶子飘落、草黄了、燕子往南飞……。

生:父母、孩子、妻子……尽管如此思念他们,可张籍却看不到他们,我们来了解一下张籍:点击出现张籍的资料,指名读。

生:写家书。

师:对,他决定写一封家书。出示幻灯片:看,张籍坐在桌前准备写家书了,可他迟迟没有动笔?他到底在想什么?哪个词字写出了他此时的心情?(板书:意万重)。

师:意万重是什么意思?(形容思绪万千)。

你来读出他此时的心情吧?(有几点想法)再读(有几十种想法)再读(真是思绪万千啊)齐读: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是啊,他想了很多很多,那他会在信中说些什么呢?来,哪个小张籍愿意把你的思念说给大家听。

师:把我们所有的话加起来张籍觉得够吗?(不够)。

师:是呀,纵有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诗人的心,这真是——(欲作家书意万重)。

师:张籍左思右想,经过反复的琢磨,信终于写好了。我们来看看张籍寄信的画面。出示幻灯片:看,他把信交给了送信的人。谁来读读这两句诗。“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有谁读懂了这两句?真的假的啊,我想考验一下!大家看,这就是张籍写好的家书。(拿出准备好的信)哪位同学上台来演一演张籍是怎样寄信的?我就吃点亏,为张籍当一回信使吧!

师演送信人,生演张籍。

你为什么把信拆开?(我担心匆忙中写漏了什么)你加点什么吧!同学们,哪个字写出了张籍此时的`心情?(板书:恐)恐是什么意思?指名说。

师(着急):写好了没有呢?快点把信给我,我要赶路。又被张籍拦住了,师:哎哟,张大人,你还有完没完啊?好好好,真服你了!同学们,张大人这样几次拆开信用诗中的话叫做:又开封。对,又表示不止一次。

师:谁来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这两句诗?(嗯,听出了一丝担心,不错,读出了诗人的担忧。)全班齐读这两句。张籍这样拆了写,写了拆,写得完吗?是,对亲人的思念是永远也写不完的。

师:小小的一封家书怎能承载一个游子浓浓的亲情呢!师:信带走了,可带走的仅仅是信吗?那还带走了什么?生:带走了作者的心……师:张籍此刻的心情他的朋友孟郊也深深懂得,孟郊曾在《归信吟》中写下这样一句诗,点击课件: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学生齐诗。

师:魂随信去了,只剩下一个空空的躯壳!现在陪伴张籍的只有——洛阳城里瑟瑟的秋风。于是一首千古绝唱就在张籍脑中诞生,这就是《秋思》(音乐响起)生齐读诗。

师:看到秋风刮起,作者想起了自己的家乡,那作者是借什么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秋风)像这种借景色来表达自己感情的写作方法叫做借景抒情。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

2生交流思乡的古诗,进一步感受乡愁。

师:我这里也有几句思乡的诗句。

(音乐响起),指名读: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唐.张九龄。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唐.杜甫。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唐.马戴。

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清.袁枚。

师:同学们,家乡的山水总让游子们魂牵梦绕,家乡的亲人更让游子们牵肠挂肚。你们现在还小,不能完全领会,但是等你们长大了,闯荡天涯,那时候你们一定会懂得这种无法割舍的浓浓的亲情。因为家是我们永远的向往。张籍的《秋思》道尽了天下所有游子们的心,让我们再一次吟诵这首传世之作吧!全班齐读。

1、默写《秋思》。

2、将《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要求语句通顺,想象丰富合理。

3、课外诵读《乡愁》、《家乡的桥》。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