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差不多先生的教案(模板22篇)

时间:2023-12-13 16:15:03 作者:ZS文王

教案模板能够帮助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提高教学质量。最后,我们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教案模板的制作工具和软件资源,希望能够方便大家的教学设计工作。

差不多先生传

今日,我读了胡适写的《差不多先生传》,觉得差不多先生实在是可笑:白糖与红糖差不多,山西与山西差不多,就连自我得了重病,家人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要太精确。”“哪有这么傻的人呢?”我忍不住要笑,“真的差不多吗?表面上差不多,实际上可差太多了!”

但我冷静下来又一想,还笑别人呢,我自我还不是这样吗?考试时把“休息”写成了体息,白白丢了一分,卷子发下来了,我还认为差不多,不应当减分;还有一次,我把“切除食指”写成了“切除十指”,当时以为差不多,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此刻想一想,如果是医生在开处方把“切除食指”写成“切除十指”病人得受多大的痛苦啊!

看来,我们做事情是要处处求精,越精越好,不能象差不多先生那样,事情才能成功。到达国家,小到个人都是如此。

差不多先生传

读了《差不多先生传》后,我不禁为差不多先生感到惋惜,也觉得差不多先生十分可笑。

书中,差不多先生做什么事情都只追求差不多。他的妈妈让他去买红糖,他却买成了白糖;在学堂时,老师问他直隶省西边是哪个省,他说是陕西,实际上应是山西;有一天,他为了一件紧要的事情,坐火车去上海,结果晚了两分钟,他就骂道:早两分钟和晚两分钟有什么区别,火车公司8:30和8;32开不是差不多吧?这一次火车晚了还不说,差不多还使他送了命。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叫家人去找治人病的汪医生,结果家人找来了牛医王医生,王医生用治牛的方法来治差不多先生,结果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传

这天,我读了胡适写的差不多先生传,觉得差不多先生实在可笑:白糖与红糖差不多,山西与陕西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家里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好太精确。”哪有这么傻的人呢?我忍不住笑了。真的差不多吗?表面上差不多,实际上可差太多了!但我冷静下来又一想,还笑别人呢,我自己还不是这样吗?考试时把休息写成了“体息”,白白丢了一分。卷子发下来了,我还认为差不多,不就应减分。文章最后写:“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习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天哪!”我忍不住要惊呼,这怎样成?打仗时部队潜伏在敌人后方,准备发动袭击,如果有一个人动一下,如咳嗽一声或绻曲一下腿,就可能会造成全军覆没;发射卫星,如果科学家计算时小数点点错一位又认为差不多而不纠正,结果卫星掉下来,那会造成多大的损失啊!看来,我们做事情就是要处处求精,越精越好,不能象差不多先生那样。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是这样。双休日,在书店寻找辩论赛书籍时,无意中翻看到胡适文集中的一篇差不多先生传,好奇心驱使我看完了整篇文章。

差不多先生是谁?他是著名文学家胡适在差不多先生传中虚构的一个人物。文中写道“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提起此人可谓无人不知。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必须见过他,也必须听别人说起过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上。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忆却不很精明,思想也不很缜密。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文中的差不多先生直到死,都还是会自圆其说:“活人同死人也差不多”。

他就是这样一个对样样事情都看得破,想得开,不计较的“老好人”。但这种“老好人”,我们真的需要吗?凡事差不多就好,后果将不堪设想。

美国总统麦金莱在一所学校演讲时,对学生说:“比其他事件更重要的,是你们需要把一件事情做得尽可能完美。”

每个人都拥有难以估量的潜能,万事“差不多就行”,等于辜负了自己的潜能。换句话说,只有以“完美主义”的态度投入工作,才能把自己潜在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发挥出来。

工作上也是如此,有些人本来就有出色的潜质,却正因不具备尽职尽责的工作精神,在工作中经常出现疏漏,结果让自己逐渐平庸下去。而另外一些人,刚开始在工作中表现得并不出色,但他们尽职尽责地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想尽一切办法把自己的工作做到自认为完美,反而在事业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只有对自己要求严格,才能够避免自己也成为工作中的“差不多先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差不多先生传

这篇文章描述的差不多先生在我们大多数人身上都有他的影子,差不多先生的样子和你我都差不多,凡事不是很计较,做事不是很严谨。故事中的差不多先生认为山西和陕西差不多,红糖和白糖差不多,十字和千字差不多,最后就连给动物看病的汪医生他也认为和给人看病的王医生差不多,最终造成自己一命呜呼,临终时仍然没有悔悟,还说道:“凡事只要差不多就行,何必那么认真呢?”更可笑的是在他死后,居然有很多人视差不多先生为导师。

其实这篇文章说的就是那些干事马马虎虎,做事不肯认真的人,我们每个人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都有过和差不多先生一样的经历。记得我在退火炉岗位上工作的时候,有一次因为疏忽大意,将一卷退火温度应该设为840度的汽车外板,按照820度给生产了。这件事被作业长知道后,他狠狠的教训了我一顿,告诉我这样的产品如果送到客户手中,极易引起冲压开裂,造成产品质量异议。当时我还有点不服气,认为800多度的工艺温度只低了20度,值得这么大惊小怪吗?第二天作业长,将检化验中心的检验报告给我看,因为我的疏忽那一卷钢果然性能不合,看到我无话可说,作业长语重心长的对我说:“干事情一定要细一点,再细一点!”这样的话,我一直记到了今天,每当我工作中有什么不足之处,我总会告诉自己,我可以再细一点,再认真一点。

同样的事情在我同事的身上也发生过,当时在生产汽车结构板,其中有一卷要更换其他品种的防锈油,他嫌来回切换油品比较麻烦,就准备不更换了。

我发现后让他立即更换,他不高兴的说,都是防锈油应该差不多,不会出现什么问题,让我不要太较真,于是我就将自己的例子说给了他听,并告诉他:既然每道工序都制定了工艺标准,那么我们就一定要按照标准化进行操作,如果我们对待产品的品质不较真,总有一天市场会较真的将我们抛弃。

差不多先生传

近代的很多文章都揭示过国人的劣根性,胡适的这篇《差不多先生传》另辟蹊径地采用了独特的写法,即用朴素简练的白描,兼用嘲讽和夸张的手法,描述出了国人此时的这种“病”。

这篇文章是差不多先生的画像和生平传记。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来描述这种毛病,他将这个人叫“差不多先生”,这位先生的口头禅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对他来说,红糖与白糖差不多,山西和陕西是差不多,火车发车迟与晚差不多,看病找兽医也差不多,最终白白搭上了性命,讽刺意味十足。整篇文章写作手法简便活泼,这种手法秉承了胡适先生一贯的温和作风,可是其谈论的问题却是十分不简便的。

差不多先生虽然死了,却为很多人崇拜,认为其不计较,看得破,想得通,是有德行的人。对于这种偷换概念的误读对于社会的影响,作者表示了深深的担忧,想用文章来警醒国人——这是一种病。文中的幽默讽刺手法让这篇文章成为了善意的规劝,而不是激烈的口诛笔伐和抨击攻讧,这也是文章的很大的特点。

这种差不多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的一种陋习,想要根除实在相当不易。现代社会这样的人还有大把的存在,他们感觉一切都是无所谓的存在,这是一种无追求的,无追求的,不求上进的坏风气,我们应当时刻警惕,摒弃坏习惯。

差不多先生传

“零缺陷”作为“差不多”的天然克星,其核心就是要改变人们对待错误的态度,第一次就把正确的事情做对,而不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有人马上会说,“零缺陷”是不可能的,世界上没有哪个铁路运营商敢保证他们的火车绝不误点。毫无疑问,这是事实,但对“零缺陷”的理解应当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政策层面,即行为导向必须是“零缺陷”,而绝不能是可接受一定的错误率;二是操作层面,即力争把差错降低为零。“零缺陷”其实是这样一种心态:不害怕错误,不接受错误,不容忍重复犯错误。只有这样的态度,我们才能把工作做好。一部动画片中有这样一段故事:一位母亲教自己的儿子背《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小儿学习过程中未十分用心,问其记住没有,答“差不多吧,记住了”。隔日母子遇到邻居,这位母亲为向他人炫耀自己的儿子,便让小儿为邻居背诵《三字经》,孩子开口便道:“人是猪,性本馋,性相近,习相远,狗不叫,猫不来……”当时听了真是让人捧腹。这只是一个故事,但也不由得会使人思考,做事认真、到位的习惯要从小培养,“差不多”行为一旦养成,改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我们身边发生的很多疏忽、差错,大多非有意所为,实乃长期的“差不多”习惯所致。海尔总裁张瑞敏先生在比较中日两个民族的认真精神时曾说:如果让一个日本人每天擦桌子六次,日本人会不折不扣地执行;可是如果让一个中国人去做,那么他在第一天可能擦六遍,第二天可能擦六遍,但到了第三天,可能就会擦五遍、四遍、三遍,到后来,就不了了之。讲到日本,虽然这个国家有很多问题,但没有人不佩服他们做事的那种认真、严谨甚至到了苛刻的作风。与之相比,中国人确有大而化之、马马虎虎的毛病,以至于社会上“差不多”先生比比皆是。“好像”、“似乎”、“将近”、“大概”、“也许”等等,均是常用词,就在这些词汇一再使用的同时,生产线上的次品出来了,医疗事故出现了,矿山的事故发生了,社会上违章犯纪不讲原则的事情也屡禁不止。

我们的古人提倡:天下大事,必做于细。事实上,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只是能做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必不可少的基础。归根结底,把做人、做事都做细是个人责任感问题,职业人存在的价值就是能做好本职工作。企业请职工来工作不是来浪费企业资源的,医院聘请医生不是来残害生命的,学校聘请老师不是来误人子弟。

差不多先生的教案

1、把握人物形象,认识不肯认真从事,敷衍塞责的危害性。

2、理解作品的讽喻意义,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3、品味语言,体会讽刺手法的表达效果。

重点:理解作品的讽喻意义,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难点:体会讽刺性语言对表现人物形象以及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作用。

一、导入

著名学者胡适不是只写了一件事来表现他,而给他专门立了传。(传,即传记,是一种用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体裁,往往会用多个事例来表现人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看具体事例,圈划能够表现差不多先生个性特点的语句,说说看差不多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差不多先生是的人。

三、析读课文,探究主旨

1、分角色朗读课文的5——10小节,继续圈划最能表现差不多先生个性特点的词语或语句。

班级交流,教师总结并明确。

差不多先生,凡事差不多(做事敷衍,不肯认真,不负责任)

2、重点品读课文的9、10两段,思考差不多先生死了,他为什么会死呢?从文中找出能支持自己观点的依据并简要分析。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具体原因——病死

根本原因——本性和周围凡事敷衍不肯认真的大环境。

3、作者希望差不多先生死吗?揣摩文中的语言,作者对差不多先生的态度如何呢?

体会讽刺性的语言的表达效果,揣摩作者的情感。

不久,差不多先生就死了

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他说完了这句话就死了

他说完了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4、有什么办法让差不多先生避免一死吗?

班级交流,明确:(如果)自身:认真,知错就改周围人:认真(教育;责罚;炒鱿鱼)

5、从全文来看,有让差不多先生不死的“如果”吗?品读课文的11小节,1、2、小节。

围绕:

通过为虚构人物“差不多先生”立传,讽刺了像差不多先生的一类人,反映了当时国人凡事敷衍,不肯认真,不负责任的通病。

6、作者为什么要为他立传?介绍胡适及“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名言。

目的:警戒世人应革除弊病,同时引导学生感受在幽默调侃的语言背后是作者对这种不良风气的痛恨,以及对国家成为“懒人国”的命运的担忧。

四、作业

1、摘抄一句运用了讽刺手法的语句并分析它的表达效果

2、差不多先生和差不多现象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是否依然存在?试举一例说说后果或危害。

差不多先生传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感知文章的内容。

2.品味语言,体会文章的讽刺艺术。

3.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语言,感知其讽刺意味。

难点: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胡适是一个不简单的人。他集哲学家.文学家.诗人.新红学的创始人于一身,是一位著名的学者,他还获得三十五个“博士学位”。今天我们从他写的《差不多先生传》中可以了解他的一些思想,获得一些启示。

2、本文是一篇传记体裁的寓言,写于1924年。传记是一种用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体裁。一般由别人代为记述的,叫做“他传”,也有自述生平的,叫做“自传”。

二.自读课文,感知课文。

画出生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找出雅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圈点美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梳理文路,把握结构(1)分段:。

第一部分(1--4)介绍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特点。

第二部分(5--10)记叙了差不多先生的“生平事迹”。

第三部分(11---12)写差不多先生死后,人们都称赞他,仿效他。

二、合作探究,把握内容。

1.齐读第一部分。

(1)开头第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3)他的个性特点怎样?

2、默读第二部分,归纳差不多先生做了哪些“差不多”(苟且马虎)的事?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些事例,都表现了差不多先生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小结:。

三.品析语言和探究写法。

1、读下面的句子,品味其语言内涵和手法。

(1)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他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他有鼻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袋也不小,但他的记性不很精明。

(2)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3)……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到:“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

2、从文章的语言和选材中可以看出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写法?

笔法是___________,语言是_____________,人物是_____________,讽刺是___________。

3、从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等可以看出传记有什么写法(归纳)。

(1)开头一般都要写人物的姓名.籍贯.家庭状况,以及诞生的年.月等。

(2)一般采用叙述和说明的表达方式。有时为了增强作品的生动性,可以适当加以描写.议论和抒情。

(3)以时间为顺序,或按人物的事迹,或依照其行迹,将人物的一生分几个时期来写。

(4)文章的内容要以事实为根据。

补充:《差不多先生传》不是一篇真正的人物传记,因为世上没有这个人。作者只是以人物传记的形式成文,达到讽刺国人的目的,引人深思,增强效果。

差不多先生的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感知文章的内容。

2、品味语言,体会文章的讽刺艺术。

3、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语言,感知其讽刺意味。

难点: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今天早上老师来上课之前去了一趟电台,让电台帮我播放了一则寻人启示:一位先生姓差,名不多,上世纪离家出走,带着他的子孙四处游荡,遍及全国各地至今未归,国家正在收容他们,请知其下落者速与本台联系,大家知道要找谁吗?(生:“差不多先生”)(板书课题:差不多先生传简介作者胡适)

过度语:寻找人我们应该告知别人什么呢?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完成表格。

2、学生交流完成的内容。

3、联系生活进行民意小测:

引导我们找到了差不多先生,可是作者却说“他就是全国人的代表”这又做何解释?课文中还有许多类似的语句,找出不懂的语句小组交流讨论。

1、学生分小组交流,教师巡回点拨。

2、学生展示,教师相机引导并点评。

3、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进行适当的补充并小结。

1、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杜绝“差不多”的这种现象?

2、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差不多”的现象?

“差不多先生做事马虎,敷衍塞责,是非不分,结果一悲剧收场的故事,给了我们一深刻的启示。今天,作为21世纪的缔造者,我们要把差不多先生和他的子孙扼杀在惰性的摇篮里,凡事要认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依据准确的数据,确凿的事实对事物进行科学的判断。”

结合我们今天学过的课文分析“徐州鸿济桥坍塌事件和杨利伟成为飞天第一人”的主要原因。

差不多先生传

自从我读了《差不多先生传》这篇短文后,我就对这篇文章有了很深的印象。也从中明白了我的一个毛病,这位差不多先生作是永远都是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这样,直到他快一命呜呼时,他的口中也同样说着:“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人何……必太认真呢!”他说完这句话,方才绝气。

在生活中我也是这样简单办事的人,比如有一次:家里来了客人,妈妈让我泡橙汁给客人喝。我从冰箱里拿出橙汁粉,因为那是我心不在焉,从袋里倒出一点粉,然后在加很多的水。我为客人送去,他们刚喝进一口,客人就大叫起来:“太酸了,太酸了。”

从此刻开始我改掉了这个毛病,做事不像以前那样马马虎虎、心不在焉、随随便便了。

差不多先生传

今天,我读了《差不多先生传》这本书,这本书写了“差不多”先生做任何事都只做到了差不多,没有做到非常完整。从他的经历来告诫我们要认真做事,精细做人。

“差不多”先生做事非常马虎。有一天,他突然得了急病,于是赶紧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可家人不知道汪医生在哪里,就把西街的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看到是王大夫来了,心想:哎,汪医生和王大夫都差不多。于是,作为兽医的王大夫就给“差不多”先生治病,可是王大夫毕竟是给牛治病的,最终“差不多”先生死了。

看到这滑稽而可悲的一幕,我无奈地摇了摇头。我在生活中,也有见到许多做事马虎的人,他们做事都是随随便便应付一下而已。我看到这些人后,就产生了一些疑问:他们为什么做事都如此马虎呢?难道就不能做好一点吗?我仔细想了想,自己何尝不像那马虎的人?妈妈有时对我说答题认真点,可是我总觉得答得和答案差不多就行了。我不仅学习上马虎,在做家务这件事上也粗心大意。妈妈经常督促我把碗洗干净点,我却还不耐烦地大声说:“洗得差不多就行了呀,洗那么干净干嘛!”看来,我以后一定要改掉这些坏习惯,成为一个凡事都认认真真对待的人,不能做和“差不多”先生一样的人。

有一句名言说道:如果你在小事上苟且,那么你在大事上、你在一生中一定也是一个苟且的`人。凡事都要认真,精细地来做,否则会酿成大祸的。

差不多先生传九年级语文教案

胡适是现代杂文的最初创作者之一。民国七年,他在新青年杂志发起「什么话」专栏,辑录摘引当时报刊上令人发笑或感叹的材料,加上一、二句点睛式评语,或根本不加评论,直斥之曰「什么话」。这种杂文简便犀利,有利于迅速揭露悖论谬说,曾被许多刊物仿效,产生相当大的影响。他还以天风、铁儿等笔名,发表过不少杂感、短评、短论、寓言及一些通讯、序跋等,或论时事,或悼友人,或抒感怀,虽然内容尖锐,但文字优美,影响颇大,差不多先生传即此类杂文中之一篇。

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

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

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会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八点三十分开,同八点三十二分开,不是差不多吗?”

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罢。”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了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

《差不多先生传》教案设计【】

作者虚构了一个凡事都差不多,不肯认真的差不多先生这个形象,用嘲讽的语言揭示一类人的某些人性弱点,反对苟且马虎的待人处事态度。本文语言浅显,条理也清晰,风格幽默却又发人深省。他指出这种敷衍塞责的态度正式中国积弱的原因所在。作者正是希望通过差不多先生现象警醒国人,革除陋习。

作为八年级的学生,要求他们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理清作者思路、认识人物形象的特点估计问题不大。但要了解作者写作意图恐怕会流于肤浅。借班上课,对学生的情况不太了解,最怕冷场。故不过分强调文体知识,重点在于通过活动,学生能学习到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去感悟作者在立意上的深远。

1、通过朗读,学生能感知文章基本内容。

2、概括典型事件、圈画人物描写,理解差不多先生的人物形象。

3、分析文章事例的叙述角度,把握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

4、研读差不多先生的结局,感悟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重点:理解文章通过多角度描绘差不多先生的人物形象。

难点:从含有讽刺意味的词语中,体味文中所包含的嘲讽和调侃,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

ppt课件。

1课时。

故事导入。

从这个小故事中,你觉得胡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范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什么?

2、你觉得差不多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的?

概括写差不多先生的五件事。

圈画能表现差不多先生形象特点的语句。

明确差不多先生的性格特点。

1、课文的五个事例是怎么安排的?

(时间的先后、不同的角度、层层递进)。

1、分析开头结尾,明确作者写作意图。

作者对差不多先生的态度是怎样的?作者为什么要写他?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什么?(朗读结尾,圈画讽刺性的词语)。

为什么人人都要学他?差不多的根源——偷懒差不多的危害——中国变成懒人国。

2、概括主题。

语言幽默,有讽刺意味——含泪的微笑(目的为了唤醒国人革除陋习)。

你身上有差不多先生的影子吗?举出现实事例,说出差不多态度的结果危害。

1、(发生在差不多先生身上的事肯定不只这五件事)发挥想象,为差不多先生补写一件事。

思考你的事例该插在文章第几段?并说明理由。

要求:1、抓住人物性格特征和典型事件。

2、尝试运用夸张、反语来增加语言的讽刺效果。

3、体现一定的社会意义。

买糖。

读书共同点:差很多。

事件记帐态度:差不多——根源:偷懒。

乘火车。

请人医病危害:中国=懒人国。

目的唤醒国人革除凡事差不多,不认真的陋习。

差不多先生传沪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案

师:既然“差不多”是个马马虎虎的人,又为什么称他为“先生”?“先生”是一种尊称呀!

生:应该是一种讽刺的手法吧。

师:准确的说,是“反讽”的手法(ppt)。

反讽,也就是用反语进行讽刺从语言技巧运用的角度反讽可以用夸大叙述、正话反说等方式。

生:五件事。

师:我来请五位同学分别读前四件事,我来读最后一件。

(生读第一件事)。

师:既然是“反讽”,你读的时候就要有点反讽的味道,夸张一点,像点“唐唐老鸭”(范读)其实,还可以用镇江话来读(一生用镇江话读,毕,掌声)。

(生依次读第二、三、四件事;师读第五件事,毕,掌声)。

师:第一件事,哪位同学来概括下?

生:他小的时候买糖,买错了,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说“红糖白糖差不多”

生:小时候,差不多先生买错了糖(师:更简洁点,3个字,试试?)。

生:“买错糖!”

师:“买错糖”是什么不分?时间、还是色彩?(颜色不分)。

师:现在我们就按照这样的句式:“买错糖——颜色不分”,给另外四件事做概括。

(生概括,约一分钟后,组对交流,再一分钟后,学生汇报,最后老师出示ppt)。

师:大家看这五件事,它们的排列有什么密码?

生:从小时候写起,最后到老了死去(师:更简洁的说是从小……生:到大)。

生:因为小时候“颜色不分”,才导致最后“生死不明”(师:这是内在的因果关系从轻……生:到重)。

生:多角度为差不多先生立传,增加了人物的“真实性”,让人物更加立体。

师:看来这五件事的排列有三组密码:从小到大、从轻到重、从一元到多元有人拟了一幅对联(ppt)。

——但是,差不多先生身上的这些劣根性(板书:劣根)是他个人的,还是整个民族的?(板书:个人、民族)。

生:民族的。

师:我们一起来从文本中寻找依据请大家在文中找找,并批注(生找,约1分钟后,出示ppt文本1、2段)。

生:说差不多先生“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还有“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可以看出,胡适不仅是在批判差不多,更是在指出这是整个民族的劣根(ppt出示3、4段)。

生:这段中“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是在说,“差不多先生”随处可见(ppt出示第11段)。

生:这一段有“牛医王大夫”,说明“差不多先生”已经影响到别人。

师:“牛医王大夫”的错误在于……(生:不该“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

师:医生这个职业的特点是……(生:最谨慎、小心的职业)也是最不能……(生:差不多的职业)否则就是……(生:草菅人命!)。

师:这一段还出现了一个人物……(生:家人)你是如何理解这个人物的出现?

生:“家人”和“差不多先生”具有亲情关系,应该最懂得人命关天,但“却把西街牛医王大夫请来了”,由此可见,差不多先生的劣根性已经“深入人心”,超越了亲情、超越了生死!

生:“大家都很称赞”他,“大家都说他”“有德行”,还“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最后“都学他的榜样”

师:我们来看看刚才找到的关键词和短语(ppt展示),这些无一不在正话反说或夸大叙述,也就是……(生:“反讽”)的手法那么,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表面上胡适先生在反讽差不多先生身上的“差不多”的劣根,其实是在讽刺国人身上“差不多”的劣根以及对于“差不多劣根性”的浑然不觉正如鲁迅在《呐喊·自序》中同样指出的一样(ppt展示)。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师:今天为我们揭示国人劣根性的作家是——胡适,我们来看简介(ppt)——。

胡适先生同期还写了一些揭示劣根性的文章,其中有一篇《苟且》同样著名(ppt)——。

生:突出主题、点明题旨。

师:这种回答有点贴标签的意思,要关注原句并结合全文来回答。

生:这句指出了危害,要成为“懒人国”,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师:还有吗?)全文都是反讽,很搞笑,这一句很严肃;亦庄亦谐吧(师:很好!)。

最后,送大家一幅书法,胡适先生的墨宝——“不苟且”

《金岳霖先生》的教案

教学目的:

1.欣赏文章中富有趣味性的写人记事(重在细节)的特点。

2.品味本文平实而有韵味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难点:

1.欣赏文章中富有趣味性的写人记事。

2.品味平实而有韵味的语言。

教学方法:

文本研习、自读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整体把握。

金岳霖是著名的国学大师,作者对老师充满敬爱的感情,本文即是这种感情真诚流露的见证。但是作者写作本文,采取了一种轻松活泼、幽默滑稽的笔法,让世人看到一个极其富于个性的活生生的金岳霖。

作者笔下的金岳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文章行将结束时有这样一句话:“谁也不会知道这位老先生是一位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可以视做对老年金岳霖的特点的概括,也可以视做对他的一生特点的概括。

在本文中,关于金岳霖的行事大约有:

1奇特的外貌。讲课时戴帽,帽檐压得很低;戴一副一白片一黑片的眼镜;穿一件其他教员很少穿的夹克。

2奇特的行为举止。患眼疾,微仰着头;走起路来深一脚浅一脚;在学生面前抓自己身上跳蚤;养一只大斗鸡,同一桌吃饭;搜罗大梨、大石榴,与小孩比赛。

3独特的教学风格。有时一上课就宣布穿红毛衣的女生回答问题,致使女生们紧张而兴奋;面对学生们提的各种问题,他都回答;开选修课,师生平等对话,上课时与王浩探讨问题,旁若无人。

4对专业理论的独特理解。学生觉得逻辑枯燥,但他觉得“很好玩”;沈从文给他出“小说和哲学”的讲题,他却得出结论说二者没有关系,可见他对专业理解的严格,又缺乏变通,不给学术沙龙东道主的面子。

5对友情独特的`珍惜。对学生很爱护,林国达死了,他在课堂上表现出悲哀;林徽因死后,别人都忘记她了,可他还记得林的生日。

6对生活独特的热爱。喜欢与孩子相处,做孩子的游戏;老年时,坐在平板三轮上逛王府井大街,以示接触社会,观察生活。

总的说来,金岳霖具有特殊的性格、特殊的外貌、特殊的言行,他的性格较为复杂,在学术上聪明过人,但在现实生活中,不谙世故,头脑单纯;他待人真诚、坦荡,但学生觉得他很可笑。他一心只想学问之事,以致对社会人事的感受理解与众不同,于是从内心到外表都特立独行,没有想到要从众从俗,也正是这种孤独精神和单纯心理,才使他静心做学问,成就了他的学问品格。

另外,本文语言也很有特色。汪曾祺是当代著名作家,其散文别具一格,经历了一辈子的写作训练,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平实而有韵味。这种韵味有点像巴金的《小狗包弟》,自然而然,少造作。本文的语句都很短,描叙性和议论性的语言都很精粹,辞达而已,不事夸张,但都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本来面目,表达了作者的本意。这样的语言粗看不见精彩,须细味才见功力,如描写金岳霖对学生讲《红楼梦》里的哲学时有一插曲:“他把右手伸进后脖领,捉出了一个跳蚤,捏在手指里看看,甚为得意。”事件、情境本身就很有趣味性,作者只是照直说来,并没有过多的精雕细琢,但留有阅读品味的余地。又如描写金岳霖与朋友的交往:“君子之交淡如水,坐定之后,清茶一杯,闲话片刻而已。”这些语句中间没有可有可无的文字,也许老作家行文至此,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而具有感染力的简洁而畅达的文风已经凝聚在字里行间了。

二、问题探究。

1作者为了使文章生动活泼,写人时用了什么笔法?

作者对金岳霖的描写是漫画式的。漫画笔法,可以是讽刺的,也可以是亲切热情的。本文表现为后一种,我们看到的似乎是一幅夸张了的人物漫画,其实并不是作者想有意地或人为地夸张,而是人物本身就具有夸张性的特点,作者只要照直写来就自然生动活泼了。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似乎只写直观印象,并不像平时见到的写名人的文章那样郑重其事,非写出人物的深刻性、崇高性不可;作者写的是活生生的人物,印象、感性、趣味的特点非常突出。

2文章在剪裁布局方面有什么特点?

为了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为了使表达生动活泼,本文在剪裁布局上似乎有一番认真思考。作者先写金岳霖的外貌,后写其行为;同时又先写课堂上的金岳霖,后写生活中的金岳霖。作者把最深的印象写在前面,把一般的印象写在后面;把最重要的材料放在前面,把次重要的材料放在后面。文章还隐约按时间安排材料,由远及近地描写人物,先写西南联大时的金岳霖,后写解放后的金岳霖,体现一种历史的纵深与跨度。

3从文章中可以看到当时西南联大怎样的校风、学风?

(1)宽容个性。教师们充分地保留了各自的个性,金岳霖只是“很多有趣的教授”当中的一个,他外貌、言行奇特,无人干预。

(2)思想自由。闻一多可以在公开场合大骂蒋。

(3)学术气氛很浓。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尽管战事频仍,纷扰不断,但西南联大教学秩序井然,师生们致力于学问、学术,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后来许多联大毕业生学有成就,都应归功于联大的办学方针和校园学习风气。

4如何看待文中出现的“闲笔”?

文章在描写金岳霖的穿着之后,展开联想,写到了闻一多和朱自清的穿着,以及闻一多大骂蒋的情景;再往后,写金岳霖的得意门生王浩,展开联想,写到王浩“现在成了洋人”,与作者仍有来往。这两处描写,都是由“本事”言及“他事”,与金岳霖不甚相关,但又成为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按梁实秋的散文创作法则来说,这种“闲笔”是犯忌的,但汪曾祺写散文常有这种“闲笔”,并无人提出批评,倒是显示写作的个性,表现了老作家特有的文风。

5本文的当代阅读价值何在?

金岳霖是中国著名哲学家之一,学术界不少人都写文章称赞他的学术思想,肯定他在学术史上的地位,而汪曾祺则把生活形象、师表形象留给广大读者,留给历史,这本身就很有意义;再有,金岳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物,凭借老作家汪曾祺的写作才华,写出来自成一篇有特色有趣味的散文佳作,供后人长久阅读,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另外,文章涉及西南联大的一些人和一些事,也有史料价值。

三、关于练习。

一、作者写金岳霖选用了哪些材料?写出了金岳霖怎样的个性?有哪一处或几处描写给你印象最深?把你的欣赏分析对同学说一说。

设题意图:第一、二问是从写作方法上分析课文,这也是最基本的阅读检测,读过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自然应该总结一下人物的个性,分析一下文章选用的材料。这属于客观分析。第三问是主观评价,文章中的各处描写都很精彩,都值得认真欣赏,学生可以根据各人的爱好,选一处或两三处进行分析。“把你的欣赏分析对同学说一说”,这是个体探究加群体合作的学习方式。

参考答案:

第一问见“整体把握”中“关于金岳霖的行事”的分析,第二问见这些分析之后的总结,要注意,学生回答时不要简单地照搬课文最后对金岳霖总结的那一句话,应该有自己的总结体会,“整体把握”已经试作分析了;第三问由学生自己说主观感受和评价,即使对同一处描写也可以说出不同的感受和评价。

二、你在本单元学了几篇写人记事的散文,现在归纳总结一下你的阅读体会。下面提供一些思路(也可另找思路),请你就其中一个思路,对这几篇课文进行综合探究,并与同学研讨:

1找准人物的特点,尤其是主要特点;

2选取最能表现人物特点和文章主题的材料;

3恰当有序地安排材料,使文章成为有机的整体;

4综合运用多种写作方法;

5语言各具特色。

设题意图:本着整合、提炼、综述的原则,总结、分析整个单元全部课文的阅读成果,这也是一种整体感知、整体把握。可供选择的论题很多,这里只提供了五个选题。鼓励学生选取新的论题,另找思路,改换选题,翻新花样。五个选题分别从文章的写作方法方面作提示,把个性探究和群体合作限定在“语文”学习的范围。本单元课文都是散文名篇,是进行语文学习的好材料,五个选题都能在这些课文中得以落实。这样的练习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可能是头一次,所以要求不宜过高,答案不求深高、全面,只看重学习过程,获得一种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以后应该经常这样做。

参考答案略。

四、教学建议。

一、欣赏文章中富有趣味性的写人记事。

本文故事吸引人,一方面与人物本身的趣味性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作者的写作技巧有关。前者,作者善于选取有趣的材料,善于将材料有效地组织成一篇生动有趣的文章,其间叙事的先后、详略,描叙、议论,过渡、照应等,都自然而然,又妥帖恰当。应当注意,分析写作方法不要忘记文章主题,分析“事”不要忘记“人”。作者写作本文的初衷和归宿还是描写一个现代学术史上的富有个性的人物。

二、品味平实而有韵味的语言。

品味本文的语言,需要有相当好的语感。学生也许难以品味到本文语言的精彩和作者的语言功力,可以慢慢体会,多读几遍,能体会到多少算多少。学生未必完全体会得到语言的简洁精粹,但语言的形象生动、精彩有趣可以认真体会,要说出个人品味的感想。

三、发掘文章的认识价值。

虽然这不是学习本文的主要目标,但探究一下还是有意义的。可以让学生说一说,通过本文看到当时西南联大的教师、学生怎样的特点,联大怎样的校风、学风;还可以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说一说“我所知道的西南联大”,西南联大有哪些有名的教师和毕业生等。

《差不多先生传》教案设计

1、朗读课文,感知文章的内容。

2、品味语言,体会文章的讽刺艺术。

3、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重点:品味语言,感知其讽刺意味。

难点: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一课时。

一。导入。

1、今天早上老师来上课之前去了一趟电台,让电台帮我播放了一则寻人启示:一位先生姓差,名不多,上世纪离家出走,带着他的子孙四处游荡,遍及全国各地至今未归,国家正在收容他们,请知其下落者速与本台联系,大家知道要找谁吗?(生:“差不多先生”)。

(板书课题:差不多先生传简介作者胡适)。

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过度语:寻找人我们应该告知别人什么呢?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完成表格。

2、学生交流完成的内容。

3、联系生活进行民意小测:

三。重点研读,学生自主探究文本。

引导我们找到了差不多先生,可是作者却说“他就是全国人的代表”这又做何解释?课文中还有许多类似的语句,找出不懂的语句小组交流讨论。

1、学生分小组交流,教师巡回点拨。

2、学生展示,教师相机引导并点评。

3、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进行适当的补充并小结。

四。联系生活谈启示。

1、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杜绝“差不多”的这种现象?

2、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差不多”的现象?

五。教师总结。

“差不多先生做事马虎,敷衍塞责,是非不分,结果一悲剧收场的故事,给了我们一深刻的启示。今天,作为21世纪的缔造者,我们要把差不多先生和他的子孙扼杀在惰性的摇篮里,凡事要认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依据准确的数据,确凿的事实对事物进行科学的判断。”

六。片段练习。

结合我们今天学过的课文分析“徐州鸿济桥坍塌事件和杨利伟成为飞天第一人”的主要原因。

《金岳霖先生》的教案

教学目标:

1、研读有关文段,能探究出鉴赏细节美的方法。

2、运用鉴赏细节的方法,深入体验作品蕴含的美感。

学习目标:

1.欣赏文章中富有趣味性的写人记事(重在细节)的特点。

2.品味本文平实而有韵味的语言风格。

学习方式:文本研习。

课时:1节。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出示:

1、沈从文:他第一次上讲台,竟然十分钟发懵,说不出一句话来。勉强讲一阵又终于无话可说,在黑板上写了一行字: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

2、季羡林:有一年北大开学,一个外地的新生入校,拿着大包小包,走进校园后,实在坚持不住了,便将行李放在路边,正在为难之际,见前面来一布衣老者,于是请求老者帮自己看一会儿行李,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这位新生如释重负地去办各种手续,很长一段时间过后,新生回来,老人仍在尽职尽责地看守着行李,谢过,两人分别。

又隔几日,北大召开开学典礼,这位新生惊讶地发现,在主席台上就座的北京大学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为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这是我国的两位文学大师,也是两位著名的学者,从这里我们看到他们可爱、可敬的一面,今天,我们在去认识另一位国学大师——金岳霖先生。

二、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随着汪曾祺的笔,先和金岳霖先生打个照面。

(学生交流)有趣:幽默、怪、好玩等。

三、重点探究:

文中从那些方面可以看出金先生是个“有趣”的人呢?能具体谈谈吗?

在本文中,关于金岳霖的行事大约有:

奇特的外貌。讲课时戴帽,帽檐压得很低;戴一副一白片一黑片的眼镜;穿一件其他教员很少穿的夹克。

奇特的行为举止。患眼疾,微仰着头;走起路来深一脚浅一脚;;搜罗大梨、大石榴,与小孩比赛。

独特的教学风格。有时一上课就宣布穿红毛衣的女生回答问题,致使女生们紧张而兴奋;面对学生们提的各种问题,他都回答;开选修课,师生平等对话,上课时与王浩探讨问题,旁若无人。

对专业理论的.独特理解。学生觉得逻辑枯燥,但他觉得“很好玩”;沈从文给他出“小说和哲学”的讲题,他却得出结论说二者没有关系,可见他对专业理解的严格,又缺乏变通,不给东道主的面子。

对生活独特的热爱。喜欢与孩子相处,做孩子的游戏;老年时,坐在平板三轮上逛王府井大街,以示接触社会,观察生活。

*样子有点怪——让人莞尔。

*提问方式别出心裁——今天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

*幽默的答问——以希奇古怪的问题回答希奇古怪的提问。

*枯燥的学问——他觉得好玩。

*对话式教学——像苏格拉底一样,兴之所至、自由随意。

*讲座时停下来捉跳蚤把玩——不拘小节大有六朝名士扪虱而谈的饿遗风。

*他和云南斗鸡同桌用餐和教授的孩子比试水果的大小——孩子气十足,充满了赤子之心、童心未泯。

小结:这个学术上聪明过人,在现实生活中,确是个让人发笑,率真可爱,不拘小节,自由随意,孩子气十足充满了赤子之心的有趣的金先生正是因为特别的率真。

3、同学们告诉我的都是金先生“有趣”的一面,但是老师还有几个地方不能理解,给我的印象不是挺“有趣”的,说出来和大家一起讨论:

林国达死了,他在课堂上表现出悲哀;

林徽因死后,别人都忘记她了,可他还记得林的生日。

在学生面前抓自己身上跳蚤,并甚为得意;

养了一只大斗鸡,并且同一桌吃饭。

明确:对生命的关爱、重情。

四、写法探究:

汪曾祺先生用他的细腻的笔触给我们刻画了一个幽默风趣、重情、关爱生命的一位老者。那么,文中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描绘这样一个人的呢?找出来谈谈!

五、写法借鉴:生活中也有我们熟悉的人,他们的言行举止也一定很有特点,请写出来。

六、[小结]。

总之整篇文章是通过对金岳霖先生的多方面细节的描写,使金先生的直率、真诚、朴实、天真、有趣、爱学生、有学问、爱生活的性格特点跃然纸上。文章对于金先生这种形象的塑造本身就是对欺骗和世俗的嘲讽、批评和否定,是对假恶丑的否定,对真善美的发扬。汪曾祺对金先生的赞美也表现出他对这种人生的欣赏,真诚才是人世间最美好的天性。现实生活中存在很多尔虞我诈、唯利是图、趋炎附势的现象,金先生这种品格是如此的可贵,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我们都应该象他那样真诚、坦率,做一个真人,一个透明的人。

《金岳霖先生》的教案

3、体会作家汪曾祺对金岳霖先生的敬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尊师情感。

教学重点:学会抓住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生活细节写人的方法。

教学难点:归纳写人记事散文的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上一课梁实秋给我们介绍了学识渊博、率真深情的梁启超先生,并表达了对老师的崇敬之情。这节课当代作家汪曾祺又让我们领略大师级人物金岳霖先生日常生活中童稚活泼、亲切可爱的一面,在娓娓道来的追忆中表达了对他的思念和敬仰之情。

2、板书课题。

二、略读课文。

(一)、自主学习。

1、学生速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主要写了金岳霖先生哪几件事?

学生读后展示,主要写了七件事:

(1)外貌。

(2)上课的开场白。

(3)上课的提问。

(4)与学生的交流。

(5)与同事朋友的交往。

(6)与小孩的交往。

(7)了解社会。

2、提问:本文是从哪些方面进行人物描写的?体现了怎样的特点?

学生回答,补充。明确:作者主要从外貌、语言、行为、性格、重感情几个方面写金先生是一个“有趣”的人,在人物描写上主要运用了漫画笔法,体现出夸张性的特点,语言幽默恢谐。

3、金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概括性的关键词句吗?

学生自由发言、交流。明确:金岳霖先生在学术上聪明过人;在现实生活中不谙世故、单纯;待人真诚、坦荡。文眼:“有趣”;概括性的语句:“王府进人挤人,熙熙攘攘,谁也不会知道这位老先生是一位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

(二)、合作学习。

分组讨论、交流。学生只要是从线索、顺序方面言而有理即可。

(三)探究学习。

1、学生回忆梁实秋散文创作的特点和其美学原则。

学生必须能指出本文中出现的一些“闲笔”,明确两位作家的创作个性不同。

三、培育情感。

集体朗读诗歌《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培育尊师情感。

四、单元总结。

你在本单元学了几篇写人记事的散文,请从下面几个角度,具体总结一下你的阅读体会。(任选一个角度)。

1、找准人物的特点,尤其是主要特点;

2、选取最能表现人物特点和文章主题的材料;

3恰当有序地安排材料,使文章成为有机的整体;

4、综合运用多种写作方法;

5语言各具特色。

学生自由发言,只要能举出具体材料言之有理即可。

五、课外作业。

1、写一写自己敬佩的老师或同学并且互相交流一下。

2、自选几篇记人写事散文或人物传记读一读,记一点心得。

鲁迅先生的故事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纪念刘和珍君》及同学们对鲁迅的传统印象引入。

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但那却不是他的全部,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萧红,19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

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

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

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

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

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奋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文集》、《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又像春泥一样,继续滋养着中国文坛的茂林佳卉。鲁迅和萧红之间的动人情谊已经成为文坛佳话,被千千万万的读者传诵……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范,是敬献于鲁迅灵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

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亲见,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思考:文中的鲁迅留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四)深入研读讨论。

1、作者作者选择了哪些生活场景来表现鲁迅的性格的?

萧红的这篇怀人散文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材料与材料之间互不关联,形成某种断裂,有些片断即使倒置似乎也无碍于文章的连贯。这就表明,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动笔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情倾泻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凡属作者感到有诗意潜质和倾诉冲动的内容她就断断续续写出,用感情的红线将素材的珍珠逐渐织成一幅清晰的画面。

2、作者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试从文中找出这些细微处加以分析。

文章开头就是神来之笔:“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多疑善怒”、“冷酷无情”的鲁迅形成了鲜明对照。这是萧红用自己心灵感受的非常个人化的鲁迅,是一个使常人敢于走近并能够伸手去触摸的可亲的鲁迅。文中尚有多处提到了鲁迅的笑声:有一次萧红去鲁迅家包饺子吃,“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明朗的鲁迅先生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可见鲁迅绝不是一个不可亲近的人,朋友带给彼此的愉悦由此可见一斑;在校对《海上述林》的间隙,鲁迅见萧红进来,对着几乎天天见面的她,居然说出“好久不见,好久不见”这样随便,这样孩子化的语言,透着风趣,透着玩笑;萧红时时受着鲁迅爽朗的笑声的感染,也居然学会了以自己的好心情来回报鲁迅先生,那一次天晴了,太阳出来了,“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崭然的会心的笑。”这又是一种如何温馨和谐的其乐融融的景致啊。

萧红还形神兼备地描绘了鲁迅的一些习惯动作,比如走路很轻捷,“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这些动作表现出鲁迅一往无前、义无返顾的大无畏精神。淡淡几笔,就画龙点睛般地勾画出一个独一无二、鲜灵生动的“活的鲁迅”。

鲁迅先生不大注意人的衣裳,他说:“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得……”他自己就从来不注重穿着,但却从不缺乏审美观,那些美学的诊断足见他独到的眼光,那根桃红色的束发的绸条马上引来了鲁迅的严正反对“不要那样装饰她……”看来自然朴素、庄重严肃还是鲁迅追求的美的境界。“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我一说你该不穿了。”如此一句简单的语言哪里可见鲁迅的尖锐与咄咄逼人,它体现了鲁迅怎样的人情练达啊。

鲁迅“欢喜吃硬的,油炸的,就是吃饭也欢喜吃硬饭”;就是生病的时候也不大吃牛奶、鸡汤;“鲁迅先生前面摆着一碗酒,酒碗是扁扁的,好像用做吃饭的饭碗”,他从不在意用什么精致的东西,简单随意的生活也隐隐透露着鲁迅刚毅倔强的个性。他虽然胃不好,但对着萧红亲手做的点心,就算做的不好,鲁迅也还是在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言辞间自然地流露出对妻子尊重与依赖的爱意,还有更多对小辈的体恤。

描写特别生动具体的.是鲁迅在寓所接待并宴请冯雪峰的场面。萧红笔下的冯雪峰开朗健谈,学问渊博,广闻多见,“走过二万五千里”,被鲁迅戏称为贩卖精神武器的“商人”。冯雪峰——为毛泽东和鲁迅牵线搭桥的人,在触摸巨人心灵的同时,他用自己的思想、学识、胆略,影响着鲁迅,鲁迅亦承认“还没有人解剖过我像我自己那么解剖”的。这个部分鲁迅的诙谐风趣,自然随和,当可为我们所见,对于青年人的爱护,对革命的支持在此文中也进一步得到体现。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他强烈地要求着别人,严格地约束着自己,却仍能宽容地对待别人,谁说鲁迅不可亲近?他对于青年人的爱,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鲁迅的可亲的体温,他是那个寒冷年代的一个无可替代的强大的热源。

(五)小结:

阅读鲁迅的著作,读者可以感知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今天又通过萧红的回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鲁迅是人而非神。他有着普通人的心态,他可以对人的穿着品头论足,他可以和年轻人开童心未泯的玩笑,他有普通人一样饮食、起居,他同样可以享受亲情,享受天伦之乐。正如他的诗歌所说的那样:“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六)课外延伸。

布置作业:

查找有关资料,以《鲁迅真君子》为题写一篇千字左右的文章。

唐弢《琐忆》。

林语堂《悼鲁迅》。

周作人《关于鲁迅》。

郑振铎《永在的温情》。

许寿裳《鲁迅的游戏文章》。

施蛰存《关于鲁迅的一些回忆》。

藤野严九郎《谨记周树人君》。

附板书:

神态笑乐观开朗平易近人。

穿着审美自然朴素人情练达。

饮食起居简单随和体恤他人。

琐事待人接物爱护青年支持革命。

休闲娱乐幽默风趣童心未泯。

读书写作博学广识克已待人。

桥梁第二课差不多先生

1.通过概述五件事例,理清文章脉络,揣摩作者写作意图。

2.深入研读文本,通过语句品读,体会讽刺手法对文意表达的作用。教学重点、难点。

(一)导入。

1.胡适简介。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课文《差不多先生传》,对于本文的作者,同学们是否了解?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骍,后改名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

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他兴趣广泛,作为学者他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进行研究。

白话文,以现代汉语口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胡适先生是第一个提倡白话文写作的文学大师,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推动具有巨大的作用。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胡适先生笔下的《差不多先生传》。

(二)预习检查。

1.说说你对差不多先生的印象。(差不多先生是一个________的人)。

马虎、不认真、懒(板书)。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课文中记叙了哪几件事情,让差不多先生给你这样的印象(请按顺序简单概括,例如什么时候他做了什么。)。

小时候上学时。

差不多先生工作后算帐时凡事差不多亡人警醒国人。

一生出差时革除陋习。

得病时。

国人事事差不多亡国2.这几件事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按时间顺序,事情的性质是层层递进,后果是越来越严重,最终导致他的死亡。

(四)研读文本深入探究。

1.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说说差不多先生的死这样的结果能不能避免?

自身:马虎、不认真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第四小结)(关注“凡事”,也许并不是每件事都力求精准,然而事事都差不多则必然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周围的人:马虎、不认真当差不多先生犯了差不多毛病时,周围的人是怎样表现的?

如果他小时候买红糖时妈妈能纠正他的错误;如果上学时,老师能指出他的问题,如果做伙计时,掌柜对于他的马虎能严厉的批评;如果出差时赶不上火车,上司能严厉的批评他的工作失误;如果生病时,家人不听他的建议,坚持要请人医,那么也许差不多先生不会因此一命呜呼。所以,差不多先生的死因不仅仅是因为自身的懒惰,不肯认真,也在于周围人的懒惰与不肯认真。

因为他是全中国人名的代表。不仅他,他周围的人,都是差不多先生。(齐读1—3小结)。

他死后,周围的人都称赞他的作法,称他为圆通大师。(请个别学生朗读最后小结)。

差不多先生代表的一类人,你、我身上都有他的影子。

3.对于差不多先生的生活态度,作者持肯定还是否定的态度,从文中找依据。讽刺的含义:用讥讽的口吻,嘲笑的笔法,或用夸张的手法、漫画式的笔调描写事物,勾勒形象,以达到贬斥否定的效果。

人人皆晓、处处闻名讽刺“差不多”成为国人的通病。圆通大师讽刺国人对于差不多先生行事准则的肯定态度。用什么样的语气朗读(散读),请学生个别读。

(五)体会讽刺手法揣摩文章主旨。

(可以先问问同学们有没有读过人物传记)。

提示:传:是一种用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载体。一般给名人或有功绩的人作传。差不多先生这样的情况具有典型性,而且存在于大多说国民的身上,所以要为他作传。

警醒国人,革除陋习。差不多先生因为不认真而死了,作者警醒世人,如果人人都犯了凡事差不多就行的毛病,则会亡国。

五个事例用娓娓道来,看似平常的“小事”,然而最终却致使他死亡的严重后果。其背后暗含着作者严肃的写作目的:唤醒国人革除陋习。

(六)课文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胡适笔下的《差不多先生传》,了解到个人身上小小的陋习不加以改正,往往在关键的问题上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同时,我们也了解如何用讽刺,调侃的笔触来加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阅读中,能够感受讽刺这一写作手法的感染力。

(七)作业:

1.摘录文中具有讽刺意味的语句,说说它的表达作用。2.结合课文以及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差不多先生的看法。(80字左右)。

差不多先生传沪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感知文章的内容。

2.品味语言,体会文章的讽刺艺术。

3.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语言,感知其讽刺意味。

难点: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早上老师来上课之前去了一趟电台,让电台帮我播放了一则寻人启示:一位先生姓差,名不多,上世纪离家出走,带着他的子孙四处游荡,遍及全国各地至今未归,国家正在收容他们,请知其下落者速与本台联系,大家知道要找谁吗?(生:“差不多先生”)。

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过度语:寻找人我们应该告知别人什么呢?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完成表格。

2.学生交流完成的内容。

3.联系生活进行民意小测:

三.重点研读,学生自主探究文本。

引导我们找到了差不多先生,可是作者却说“他就是全国人的代表”这又做何解释?课文中还有许多类似的语句,找出不懂的语句小组交流讨论。

1.学生分小组交流,教师巡回点拨。

2.学生展示,教师相机引导并点评。

3.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进行适当的补充并小结。

四.联系生活谈启示。

1.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杜绝“差不多”的这种现象?

2.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差不多”的现象?

五.教师总结。

“差不多先生做事马虎,敷衍塞责,是非不分,结果一悲剧收场的故事,给了我们一深刻的启示。今天,作为21世纪的缔造者,我们要把差不多先生和他的子孙扼杀在惰性的摇篮里,凡事要认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依据准确的数据,确凿的事实对事物进行科学的判断。”

六.片段练习。

结合我们今天学过的课文分析“徐州鸿济桥坍塌事件和杨利伟成为飞天第一人”的主要原因。

差不多先生的歌词

词:热狗。

曲:热狗。

我抽着差不多的烟又过了差不多的一天。

口味要差不多的咸做人要差不多的贱。

活在差不多的边缘又是差不多的一年。

一个差不多的台北市有差不多的马子。

看着差不多的电视吃着差不多的狗屎。

写着差不多的字又发着差不多的誓。

差不多的夜生活又喝着差不多的酒。

听着差不多的音乐喝醉差不多的糗。

有着差不多的绝望做着差不多的梦。

穿着差不多的衣服脑袋差不多的空。

时间也差不多了该回我那差不多的家。

差不多的瞎指鹿为马都差不多嘛。

继续吧继续瞎子摸象吧有差吗。

这差不多的人生这个问题艰深。

差不多的反覆总是差不多又义无反顾。

差不多的感触总是差不多又愁云惨雾。

我咳着差不多的药又睡了一场差不多的觉。

差不多的烦恼差不多要把我逼疯掉。

差不多的中国风差不多要把耳朵蒙。

歹戏拖棚差不多要帮你送个钟。

差不多的麦克风唱差不多的呼咙。

都在哭穷差不多都像个猪头。

偏偏我和他们差不多是猪朋狗友。

骂人差不多的呛不然你要怎麽样?

这差不多的人生这个问题艰深。

差不多打着哈哈他骂着xx。

嘎嘎乌拉拉都差不多的咖。

有人又在叫骂。

差不多要跳不起来还是要跳要吧。

差不多像乌龟让乌龟乌龟翘吧。

差不多要力争上游想游到上游。

差不多在心里默念阿们还有佛陀不能放牛。

差不多的生活很街头再差一点你就变成街友。

我唱了八十八个差不多都差不多。

日子应该怎么过差不多的2017应该怎么祸。

这差不多的人生这个问题艰深。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