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新型城镇化建设心得体会大全(22篇)

时间:2023-11-09 15:56:39 作者:JQ文豪 专业新型城镇化建设心得体会大全(22篇)

心得体会是在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精选的心得体会范文,相信会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

新型城镇化建设培训班学习心得体会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型城镇化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处于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段。我们要牢牢把握住城镇化带来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要妥善应对种种挑战。城镇化的成功将大力推动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同时也有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以及构建和谐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扬州地区城镇化建设经历了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的低速起步阶段和90年代中后期的高速发展阶段。然而,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在带来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诸如城乡差距明显,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弊端;近年来,为了积极响应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号召,扬州开始步入城镇化建设的高速发展时期。早在“十一五”期间,扬州就已经认真贯彻城镇化发展纲要,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扬州市“十二五”发展更是制定了关于大力实施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它是“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建设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内容。我们要肯定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同时也要分清形势,勇于发现不足,善于抓住机遇,沉着迎接挑战。

本调研报告将分析解读中央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规划文件,全面分析扬州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挖掘现行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再结合苏南和浙江等地城镇化建设的优秀案例,最后得出关于扬州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新型城镇化是我党十八大制定的重大国家战略,是我国面临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时期重要的改革发展引擎。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为了更好地实现城镇化,我党正确分析传统城镇化的不足,进而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其“新”的内涵在于强调以人为本,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强调四化同步,就是要深入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强调优化布局,就是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强调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强调文化传承,彰显城市的特色和个性;强调制度改革,形成有利于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本次新型城镇化提出了7大原则,即:以人为本,公平共享:将人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四化同步,统筹城乡: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同步发展;优化布局,集约高效:根据实际的环境资源承载能力,制定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建设布局;生态文明,绿色低碳:贯彻环保低碳的发展理念,推动绿色发展;文化传承,彰显特色:因地制宜,杜绝千城一面;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处理好市场与政府在发展中的关系;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形成自上而下,科学合理的统筹规划制度。它们是实行新型城镇化建设强有力的思想指导,是分析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的理论依据。

传统城镇化虽然也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其固有的弊端是无法忽视的。首先,传统城镇化“重城轻乡”,“重工轻农”的导向造成了农村萧条与城市过度扩张并存的尴尬局面;其次,中心城区与周边城镇之间缺乏有效合理的衔接,应当创造更多交流合作契机;第三,没有因地制宜,导致城市缺乏品牌效应;第四,发展质量不高,资源消耗和浪费严重;最后,缺乏产业创新机制,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困难,产业结构不成体系。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在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段,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党伟大而明智的历史性决策。

根据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底,扬州市城镇化率为61.20%,比上年提高1.2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4.77%)6.43个百分点,低于省均(65.21%)4.01个百分点。与省内城市相比,居省内第六。

上图直观地反映出扬州近来的城镇化发展逐年稳步上升的趋势。然而,扬州城镇化发展虽总体呈良好上升态势,但与苏南城市城镇化发展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2.2扬州城镇化特点。

2.2.1城镇体系基本建立,城市群雏形初步形成。

扬州目前已形成以扬州主城区为中心,以高邮,宝应,仪征三个县级城镇为重点的城镇体系。该体系还包含11个重点中心镇和其他64个乡镇。其中,11个重点中心镇包括:小纪镇,郭村镇,邵伯镇,菱塘回族乡,三垛镇,临泽镇,射阳湖镇,曹甸镇,范水镇,月塘镇和大仪镇。扬州的城镇体系以扬州主城区为核心,呈辐射状对周围的次级城镇进行服务和管理。由此可见,扬州地区的城市群已经初具规模,其结构类似于卫星城市体系。新型城镇化注重大中小城镇的合理协调发展,促进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合理化。扬州地区初步成型的城镇体系为今后城镇化进程奠定了可靠的结构基础,有助于未来形成城镇功能互补、发展相互促进的格局。

2.2.2中心城区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进程加快。

根据扬州市总体规划(-),扬州中心城区面积扩大至以扬溧高速、启扬高速、京沪高速、长江及夹江围合的范围,面积增至640平方公里。随着中心城区面积的不断扩张,它所能吸纳的人口数量也在上涨。根据总规,预计到20,扬州中心城区人口将高达210万。扬州积极推进新城建设,打造完善西区新城,以江都地区的发展融合作为契机,建设江广融合地区“智慧生态新城”。中心城区的扩容过程必将产生大量的就业岗位,增加城市可吸纳人口数量。由此看出,扬州城市发展需求旺盛,可吸纳人口数量大于需转移人口,城镇化建设是大势所趋。

2.2.3扬州整体发展质量得到提高,人居环境有所改善。

扬州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发展,城镇的公共服务能力也得到提升,生态与人居环境有所改善,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升。“十一五”期间,扬州城镇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绿色城镇化水平高,居地级市前列。icma国际区域峰会发布“中国小城镇居民综合生活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扬州市民对于本地区的交通,医疗,生态,教育等各方面均持有较高的满意度。相较其他城市,扬州地区的生活满意度综合得分最高。扬州荣获“联合国人居奖”也从侧面肯定了扬州新型城镇化的成果。为了进一步提高城镇化质量,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保护生态耕地,扬州编制了“十三五”土地利用和产业发展规划。

2.2.4小城镇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对市域经济拉动作用明显。

扬州地区小城镇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不断上升。根据江苏省统计局发布的《扬州乡镇经济发展及实证分析》,扬州小城镇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产业结构也趋于合理化;乡镇财政收入稳步增加;乡镇企业数量逐步增大;外资引入比例增大;乡镇固定资产投资加快。以邵伯镇为例,它以龙虾产业为载体,大力发展旅游美食文化经济。它的美食旅游产业也积极带动了其周边乡镇的经济发展。由此可见,小城镇作为重要的区域载体,已经成为扬州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扬州区划调整加强了中心城区对周边城镇的辐射引导能力,促进小城镇生产布局优化;因此,它为小城镇带来了发展新机遇,利于城乡统筹。小城镇经济发展模式灵活多样,具有地区特色,它的持续健康发展必将大力拉动以扬州市为中心的城镇体系的繁荣与稳定。

3.1合理布局有待提高,城乡二元制制约公平共享。

扬州城镇化总体水平不高,与苏南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且城镇化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与工业化进程,这造成了地区发展不均衡,城镇层次结构难以发展,未能形成合理的“梯度分布”。市区,县城人口的高度密集与小城镇人口的低密度并存。城市群雏形只是初步建立,各级城镇之间未能形成高效良好的互补合作机制;城市体系的等级缺位使中心城区发展压力过大,并且严重影响了中小城镇的健康发展;中心城区辐射面未能覆盖整个城镇系统,带动能力有待提高。

【心得体会】“新型城镇化建设专题研修班”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毋庸讳言。

对于当今中国而言,推进城镇化既能促进消费又能拉动投资,对于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和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中国的城镇化率与发达国家78%和世界平均49%的城镇化水平相比,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然要走出一条城镇化不断提高之路。

必须要加紧推动工业化建设,大力进行经济建设,使工业化和城镇化相互促进、相互协调。

一方面,要用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来改造传统农业,加快以产业化为基础的农业现代化建设。这就要改变农户小生产、小流通的半自给自足经营方式,使农业经营主体以市场供求关系为导向,以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现代化装备为条件,以先进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为手段,实现农业生产方式从自给自足转向专业化的商品生产,从而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在农村工业化发展改变了人们经济面貌的基础上,农村人口就有条件和动力进入城市生活。另一方面,要引导产业向小城镇集聚。城镇化建设不仅需要农村工业化发展,而且要城镇本身工业化发展,这就要进行产业引导,提高小城镇的集聚效应。

规划是龙头。只有坚持规划先行,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的制定城乡规划,才能保证城镇化的科学性、合理性。

正确合理的发展定位是科学制定规划的前提,决定着城镇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规划水平决定着城镇建设水平,而设计师水平又直接决定着规划水平。知名专家和规划设计机构都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站得高、看得远、观念新,能够更准确把握城镇发展脉搏,量身制定城乡规划,同时,结合实际对城乡规划进行论证,确保城乡规划质量。

在制定城乡规划中,除了要立足本地实际进行规划外,必须还要站在全局角度、更高位置来审视一个地区的发展,只有将本地规划融入地区发展大环境中,才能紧跟全局发展步伐,保证规划全面合理,长远超前。

新型城镇化正在成为热点,快速发展的城镇化却绕不开征地拆迁,而做好征地拆迁工作却是城镇化的关键。从某种意义上说,征地拆迁难是当前影响城镇化的主要问题,难就难在利益难以平衡。所谓利益难以平衡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现行的土地补偿费比较低,如果简单地大幅度提高补偿标准,又会造成此前被征地农民的反弹。另一方面,有的农民在住房拆迁补偿中获取的利益比较多,而农户之间住房的拥有量不平衡,容易造成不公平。如何做好征地拆迁工作,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宣传先行”的工作理念,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征地拆迁政策宣传,公开征地拆迁计划和征地拆迁程序,使群众真正了解政策,了解自身合法权益,理解和支持征地拆迁工作。协调电视、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体从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加强对征地拆迁工作的正面引导。要宣传支持征地拆迁工作的先进典型,正确引导广大群众积极主动支持征地拆迁工作。要克服急躁和盲动心理,采取多种方式,多了解群众的想法,多分析群众的顾虑,站在他们角度考虑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群众的宣传、解释工作,要带着感情上门沟通,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一家一户走访的方式进村入户进行宣传,要讲清讲透征地拆迁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要多为困难群众着想,以人性化的工作态度,柔性的工作方式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要树立支持征地拆迁工作就是服务经济发展的宣传理念,拓宽宣传渠道,多形式多层面正面宣传报道征地拆迁工作动态,增加对重点建设项目进展情况的报道量,以公正透明、公开阳光的工作方式,赢得全社会广泛支持的群众基础。

政府及征地拆迁部门要认真研究相关的法律法规,要吃透征地拆迁有关政策,科学比较新旧政策规定的差异,结合本地实际,在不违背上级精神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制定征地拆迁的相关规定,规范征地拆迁行为,统一征地补偿标准,严明工作纪律,划分职责义务,杜绝一地一价、随意提高补偿标准的现象发生。要做好征地拆迁的后续处理工作,要依法依规地介入征地拆迁补偿费分配方式,防止强势家族、强势分配的事情发生,最大限度地减少新的矛盾纠纷发生。

“同地、同权、同价”,并作好公示,杜绝群众抢种、抢建,对违反规定的抢种抢建现象,要采取过硬措施予以处置。要妥善做好群众安置的规划工作,树立征地拆迁、安置先行的工作理念,尽可能地减少矛盾和阻力,使被征地拆迁群众有地方重建;要规范划分建筑的统一标准,防止强势群众多建乱建,引发新一轮的矛盾纠纷。四是着力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征地拆迁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到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要做好充分细致的宣传解释工作,对群众提出的合理建议,要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妥善解决;一时不能解决的,要耐心解释疏导,化解矛盾,不能因小节影响大局。对于个别人期望值太高,无理取闹甚至煽动闹事的,要运用行政和法律的手段坚决制止。要研究探索灵活多样的安置方式,积极解决被征地拆迁群众安居、就业及生活保障问题。在征地拆迁过程中,要相信绝大部分群众是明事理的,因此,从事征地拆迁的工作人员,要切实发挥务实的工作作风,在做好群众的思想宣传工作的同时,力所能及地帮助群众解决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特别是要组织协调好村与村、组与组之间的界址不清的遗留问题。要加大对征地补偿费特别是集体土地补偿费的分配方式的协调监管,避免不必要的后续矛盾和问题的出现,对被征地农民实行就业扶助,着力建立“统筹就业、政策引导、政府促进、市场调节、自主择业”机制,完善被征地农民的社会就业保障制度。健全完善劳动就业服务平台,为被征地劳动力提供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就业介绍等一系列的服务,鼓励被征地劳动力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有效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养老、医疗、就业、教育和生活等问题。要妥善解决征地拆迁历史遗留问题,本着尊重历史和事实的原则,认真加以研究并尽快解决。

快速发展的城镇化,有利于更好更快实现现代化转型,但也必须看到对社会管理带来的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农民工、留守人口和流动人口问题以及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劳资纠纷、债权债务纠纷等新矛盾。如果处理不当出了偏差,将延误发展,甚至影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社会管理是城镇化面临的新课题。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创新社会管理。

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是城镇化背景下社会管理的崭新课题。要以流动人口网格化本地化服务管理为重点,寓管理于服务中,在服务中延伸管理。完善人口信息采集动态管理体系,以公安人口信息为基础,融合计生、人社、房管、民政、教育、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信息资源,建立人口基础信息库,把以证管人与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结合起来,实现流动人口网格化本地化服务管理。

要以小城镇新社区建设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突破口,积极整合资源,加强社区服务中心或服务站建设。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居委会为主体、政法综治、群团组织为配套,构建低保救助、解困帮扶、平安法治建设于一体的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形成综合治理、社区警务、治安防范、纠纷调处、外来人员管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禁毒以及信息收集等于一体的社区管理新格局。同时,大力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配备充实社区综治专职干部、驻村民警、社区管理人员等。

新型城镇化建设培训班学习心得体会

为推进我县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健康发展,从五月上旬开始,县政协组织开展了我县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专题调研。邀请县发改委、住建委、经信委、国土局、环保局、旅游局等相关单位负责人成立专题调研组,先后深入到大渡口、东流、尧渡、香隅、胜利、张溪、葛公、官港、昭潭等乡镇了解实际情况,并选择新型城镇化发展比较好的省内无为县和湖南省沅江市(县级市)进行了考察学习,现将调研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以前我县城镇化水平较低,基本属于缓慢发展状态。20撤乡并镇后,我县把城镇化发展列入了重要工作日程,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特别是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意见》并实施了对市县新型城镇化考核以来,县委、县政府立足东至实际,着眼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紧紧围绕“工业强县、生态立县、旅游兴县、商贸活县、文化名县”发展战略,按照“开发沿江一线、保护山区一片”的指导思想,引导县域经济分工,全力推进城乡统筹,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一定成效。我县列入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试点县,大渡口开发区列入安徽省新型城镇化产城一体试点园区,与此同时,我县参加池州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也获得成功。目前,我县正在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县。

1、城镇布局得到优化。编制完成了《东至县城市总体规划(-2030)》,并对15个乡镇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在此基础上又编制完成《东至县人防工程规划》、《东至县给排水工程规划》等25个控制性规划和专项规划。按照“一带二轴三区”的总体布局,构建了以县城为龙头,以大渡口、东流、香隅为重点,沿206国道和铜九铁路及327省道发展为骨架的城镇空间结构,推进尧渡东流一体化发展,初步形成以县城为核心、中心镇为支撑、特色乡镇为基础、其他乡镇为补充的城镇网络体系。20的城镇化率从年的31.9%提升到44.1%。

2、城乡建设日益加快。近年来,县城尧城区建设步伐加快,建成区面积达到6.5平方公里,人口增至7.5万人,不仅拉开了县城路网框架,人口聚集效应也进一步显现,环城南路、敬慈路等5条道路和至德、圣德等6座大桥等重点路网建成使用,金字牌、赤头公园和尧渡新河两岸一期绿化等项目已建成使用,城市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上级规定要求,先后建成了舜帝花园、百悦星城、格林蓝天等多个生活小区,建成保障性住房2.2万平方米,大大提升了县城形象;大渡口镇列为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东流镇被授予全国环境优美乡镇,207月东流、大渡口两镇被住建部授予全国重点镇,东流镇目前正积极创建全国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香隅、胜利、张溪等镇城镇建设步伐加快,通过以奖代补政策引导,集镇规模明显扩大,城镇功能明显增强;城乡公交发展较快,先后开通县城内三条公交线路和县城至香隅、东流,大渡口至安庆等公交班车,并正在逐步向其他乡镇延伸;美好乡村建设有序推进,20开展美好乡村建设以来,已建成管山、金山等美好乡村省级示范点27个,并计划每年建成30个美好乡村示范点,目标是于2020年前在全县建设美好乡村示范点208个,届时村镇面貌将焕然一新。

3、城镇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我县高度重视城镇管理工作,加强了城镇管理队伍的建设。进一步细化责任要求,结合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动员干部职工和广大群众全民参与,城镇管理水平得到提升,脏、乱、差现象得到了初步整治。在乡村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和“三线三边”环境治理,年胜利、昭潭等9个乡镇被省环保厅授予为省级生态乡镇,东流镇被环保部授予为国家生态镇。县财政不断加大投入,年已统筹安排1200万元资金用于农村环境整治,农村环境面貌得到有效改善。

我县城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人民群众对城镇化建设的迫切需求相比,与发达地区兄弟县(市)城镇化建设相比,仍存在着推进不快,功能不强等实际困难和问题,必须高度重视。

(一)城镇化水平仍然滞后。

2013年我县城镇化率分别比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低9.6、3.8、2.7个百分点。在《安徽省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考核评价方案(试行)》确定的7个二类市的县区中,处于中游靠后,低于我县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的位次。

(二)规划的指导作用不够。

许多规划是“纸上画画、墙上挂挂”,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有的规划质量不高,一些重点项目规划,在聘请外地规划设计院做规划时,即使脱离实际,也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如某镇工业区规划建设时未曾考虑到污水处理厂建设,造成了企业排污困难,也引起了当地群众的不满。同时,规划力量薄弱也日益突显,成立的县规划局属住建委二级机构,人少且难以留住人才,乡镇也只有一、两名城建员且年龄偏大,无法有效履行好规划的执行监督职责。

(三)产业支撑能力不强。

我县是一个山区农业县,经济发展基础薄弱,二、三产比重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低8.6和2.5个百分点,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服务业发展总体水平偏低,产业支撑作用不强。县内虽有两个省级开发区,但起步较晚,缺少成长性好、关联度高、产业链长、附加值高的大型企业的带动,且远离县城(即尧城区),难以吸引农村人口向区镇集中;尧城区周边的滨湖园区、站前区以及东流工业集中区建设滞后,难以吸纳县城居民就近就地就业,导致城区人口过于密集,家庭作坊和小微企业遍地开花,马自达越来越多等就业乱象。我县面积3261平方公里,2013年底户籍人口54.96万,可常住人口只有43.3万,一方面常年在外务工的农民工有12万多人,一方面却是县内企业招工难凸显。从发展模式看,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的合理比值在1.4至2.5之间,2013年我县工业化率为37.5%,若以工业化水平考校城镇化水平,城镇化率至少要达到52.5%。从实际看,东至经济开发区是个典型的例子,后勤服务不配套,娱乐设施不足,文化体育建设落后,导致企业招工难和镇区人气不旺,影响了人口集聚。也说明了工业发展和产业布局上没有与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发展相适应。

(四)建设投入明显不足。

我县的财政收入近年来呈两位数增长,但总量不大,2013年的11.7亿元除去用于保运转保民生,所剩财力非常有限。据初步统计,综合财政和各专项资金前三年用于县城市政建设资金分别为:0.73亿、0.83亿和1.2亿。而湖南沅江市和本省的无为县每年用于县城市政建设资金都在8亿元以上。由于投入的明显不足,造成县城及中心镇区之间交通不够快捷,尧城区基础设施欠账较多,环城路不能环,断头路不能通,天然气迟迟不能入户,休闲和运动场所匮乏,出租车、公交车运营不畅,老城区道路狭窄拥挤,行车难停车难,站前区路网管网建设滞后等,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才能解决。而目前市场运作的机制又不完善,企业参与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社会融资难度较大,资金短缺是影响和制约我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最大瓶颈。

中央提出加快发展长三角地区,建设长江经济带,省政府提出新型城镇化“11221”工程实施方案,无疑给我县新型城镇化发展带来了机遇。2013年我县地区生产总值110.77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3500美元,按照城镇化发展规律,我县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对基本县情的认识,主动作为,按照“城乡统筹、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正视问题,迎难而上,努力推进我县新型城镇化健康快速发展。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的城镇化有着很大的区别,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规模扩张,而是强调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因此,我们一要通过开展培训、组织学习、加强交流、选派干部赴先发地区挂职锻炼等途径,培育和引导广大干部,增强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认识和了解;二要高度重视新型城镇化工作,及时成立相关的领导小组和联席议事机构,专事谋划与部署,确立即期、中期、长期发展目标,做好任务分解,强化责任落实,建立分工负责与协作联动的新机制。三要强化舆论宣传与思想引导,并形成共识,营造全县上下齐心协力,共谋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

1、注重长远。对城镇布局的规划,对城镇路网、园林绿化、公共服务设施等规划要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既要着眼当前,更要注重长远,规划要高起点,确保今后30年甚至更长时间不落后。考察的湖南省沅江市,早在十几年前就投入巨资,聘请上海同济大学规划设计院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规划确保50年不落后,为沅江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湖南省乃至全国的样板奠定了基础。

2、体现特色。规划设计要彰显城镇建设的个性,提升城镇建设的文化内涵,避免城镇建设千城一面、千篇一律等同质化问题发生。要重视城市标志性地带、标志性景观、标志性建筑的规划,努力打造城市建设的亮点。要多接地气。政府在制定规划时,在邀请权威部门、权威专家设计的基础上,也应征求群众的意见建议,让规划更符合东至实际,更深入人心。

3、严格执行规划。建立完善“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管理机制,维护规划的严肃性,追究问责并切实解决规划随意变更的问题。我省无为县就十分尊重规划的严谨性,不轻易修改,一以贯之抓落实,该县城镇化建设已走在全省前列。

4、狠抓规划队伍建设。针对当前规划人才短缺的情况,要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将培养人才列入规划局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定向培养,集中培训等方式,培养出能够独当一面的规划人才。县政府要出台引进人才的新政策,确保人才进得来、留得住。同时,为强化规划局的管理职能,发挥好规划执行监督作用,建议像省内大多数县一样,将规划局独立设置为县政府直属局。

(三)构建新型城镇化体系,优化产业支撑作用。

1、全力推进县城中心区域的建设。按照省政府关于加快县城发展的总体要求,我县县城人口到2017年将达到17万人,到2020年达到20万人,到2030年达到25万人,人口的急剧增加,必然提出了拉大县城框架的同步刚性要求。要在加速尧城区、滨湖园区和站前区建设的基础上,加快尧东一体化建设,实施县城的提质扩容。要按照尧东一体化总体布局和建成中等城市要求,尽快完成尧东一体化发展规划并加快编制专项规划,完善近期开发区域的控制性详规,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快尧东快速通道建设和尧渡河两岸生态景观带建设。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坚持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同步推进,完善市政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实现互连互通,提升产业和人口的集聚承载能力。一是尧城区要打造成宜居县城,进一步突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社会功能,商贸金融发达、生态文明、适宜人居的环境功能,退出二产,发展三产,解决能吸引人、留得住人、宜居宜业的问题,以人口的集聚效应,为全县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牵动力。二是加快滨湖园区建设进度。无工不强,无工不城。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尧城区的轻工服装、机械加工等工业企业已经不适应城市发展需要,且带来了一定的环保和安全隐患,搬迁工作迫在眉睫,当务之急应加快滨湖园区的建设进度,为尧城区二产的退出,提供腾挪空间。三是加快站前区的建设进度。站前区是我县重要的人流、物流集聚地,也是城市形象的窗口,要将站前区的建设纳入到城市建设总体考虑,优化整合物流园区、教育园区和交通人流等资源,引导社会资源合理流动,进一步拉大县城建设框架,缓解县城老城区人口压力。四是通过尧东一体化的推进,促进东流与县城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东流老工业基地的禀赋,重点发展材料深加工和港口物流业,合理引导纺织服装向周边扩散,尽快促进东流工业园区与滨湖新区、站前区联成一片。

2、加快两区建设步伐。一要抓好东至经济开发区产城联动发展。要按照“产业主导型”的产城发展模式来实现新型城镇化,香隅镇应重点抓好东至经济开发区的.一般后勤服务区建设。通过合理布局,开发国土空间,明晰产业配套功能、镇区服务功能,着力建成500亿产值化工产业新城,实现香隅及周边地区人口就近就业,为全县新型城镇化提供产业支撑。二要抓好大渡口镇产城一体发展。以省新型城镇化产城一体试点园区建设为抓手,按照城市的标准和“产城一体、功能综合、完整发展”的要求,紧扣大渡口实际,在建设现代商贸服务园区的过程中,按照产业发展要求,引入上下游关联企业,并将关联企业和性质相近企业集中建设成特色园区,在整个园区内,发展成若干个各具特色的园中园(如:龙溪麻油、玉龙面条和天利粮油可组成食品工业园等),从而抱团发展,相互协作,既能降低企业成本,更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3、抓好其他乡镇的特色发展。其他乡镇要结合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环升金湖的张溪、胜利镇要打好升金湖国家级生态湿地招牌,打旅游、休闲牌;边贸集镇龙泉、青山要立足地理资源优势,加大公共设施建设,建设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的贸易市场,推动边贸流通业的健康发展;葛公镇要充分利用境内仙寓山4a级景区优势,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引导鼓励群众参与旅游发展,打好旅游牌;官港、昭潭要充分发挥中心镇带动作用,结合境内茶叶香菇大市场和教育资源优势,为城镇化发展聚集人气;洋湖、花园、木塔、泥溪要立足农林、生态、旅游资源优势,以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生态养生旅游业为切入点,发展现代农林业,培育壮大旅游业,做深农产品加工业。同时,要落实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快沿江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大力扶持家庭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兴主体,加快构建农业现代化经营体系。结合整村推进项目建设,推进宜居村庄集约化,小城镇规模化,以农兴工、以人兴镇、以镇兴市,解决更多农民就地就近就业,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走好生态发展之路。

(四)突出中心城区带动,统筹城乡协同发展。

1、增强中心城区的带动作用。一要加快县城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快旧城升级改造力度和进度,对断头路、水电路网及弱电网,分期分批进行改造升级,力争县城及重点城镇居民三年内使用上天然气。要拓建、新建停车场,下决心取缔马自达,增开公交车班次和确保出租车正常运营。适时建设体育馆、科技馆、展览馆等,增设更多的全民健身活动场所。要增加休闲广场、公共卫生间等公共场所建设,同时,推进金字牌公园二期建设。加快县城北扩步伐。二要完善县城商业配套功能。商业是城市风貌、城市品质和现代实力的综合体现。要做好县城商业网点规划,提升尧舜市场、新区商贸城汇金广场和新天地商城等商业区功能和形象。引进建设农贸批发、汽贸、建材等专业服务大市场。着手建立东至地产品网购展示中心,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适应现代购物和消费休闲的生活方式。其次是要完善城乡物流体系建设,要根据未来发展的需求,超前布局,引进有实力的大型物流企业进驻东至,以丰富市场供应,营造物尽其美、货畅其流的消费环境。

2、注重城乡协同发展。一要加强城镇路网建设。建立快捷、方便、安全的综合交通体系是现代城镇发展的重要标志。要以县城为枢纽,以乡镇集镇为节点,建立畅通快捷的城乡交通体系。同时,加快县城和重点镇区的公交建设,扶持出租车公司的健康发展,建立城市化交通的快捷通道;加快我县大渡口、东流、香隅等三大港口区建设,不断提高港口货物吞吐能力,提升水路运输水平。在抓好县域内城镇路网建设的同时,要从我县发展大交通的基础上进行长远的谋划,规划和建设东流到香隅沿江一级公路、尧渡至香隅快速通道和东至仙寓山与石台牯牛降旅游公路,锲而不舍向上争取城际高铁、多条普通铁路和高速公路经过我县,切实提升县内城镇联通和对外交通联网能力,更好地促进我县城镇化发展。二要加快镇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大乡镇政府所在地中心小学和幼儿园建设力度,按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模和学校、幼儿园建设标准,科学规划、高标准建设小学和幼儿园,满足广大农村学生就近就读、入园的需要。完善医疗卫生设施,加强乡镇医院建设,增添医疗设备,充实医务人员队伍,提高医疗水平。加强城镇社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医疗卫生保健机构的建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保障需求。重视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抓好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广播、电视、网络和农家书屋、文化大院等文化设施建设,构建以县城文化阵地为中心,以乡镇文化站所为纽带,以村(区)文化活动场所为网点,覆盖城乡全境的新型文化体系。三要注重镇村建设特色。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顺其自然,把握规律,体现特色,塑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新型城乡发展模式。要注重发掘地方特色文化。对全县各地的特色文化进行广泛挖掘梳理,在美好乡村建设过程中,注重融入地方文化元素,如东至花灯、陶公文化等,既能达到传承文化的目的,也能为新型村庄注入灵气。要注重历史街区和传统村寨的保护。传统村寨和历史街区是祖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在发展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对历史街区、传统村寨的保护,传承乡土文化,如尧渡老街、东流老街、南溪古寨等,要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四要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我县旅游资源丰富,但是没有形成气候与市场,要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旅游与城镇化建设的深度融合,加快景点周边的公共设施配套建设,拓宽和改造城镇到景点的公路,做好景点周边旅游产品的开发与三产服务的跟进,切实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打造多条短途一日游路线,满足城市居民新的休闲需求。

(五)拓宽投融资渠道,强化要素保障。

1、增加财政投入,发挥杠杆撬动作用。首先要加大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的资金投入,确保财政投入有一定幅度增长。其次要整合和争取项目资金。我县虽然在整合涉农资金,推行投入集约化上有了新突破,但在打好项目牌,争取国家支农惠农和环保项目资金上还需有新作为。三是要进一步完善和创新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奖代补机制,盘活城镇土地,垄断一级市场,放开二、三级市场,采取拍卖、招标等方式出让土地积累资金。建议在扣除上缴省市后的土地出让金中提高乡镇留成比例,切块用于城镇化建设。四是积极争取发行地方政府新型城镇化债券,探索成立国有城镇化建设投资公司,承担小城镇建设的项目主体,承接相关国际援助和社会支助项目资金。五是开展土地综合整治,盘活镇村存量建设土地,来筹集财政性城镇化建设资金。我县胜利镇黄石村按照“土地整治、整村推进”的总体思路,实行规划、建设、管理、经营四轮驱动,向“土地存量”要“发展增量”,盘活存量建设用地700多亩,有效地促进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探索示范作用。尧渡镇的查桥区域、东流镇的七里湖区域、香隅镇的经开区周边区域等,应大力借鉴胜利镇黄石村的做法,进行科学规划,开展土地综合整治的“三结合”(即与村貌民情相结合、与项目效益相结合、与产业升级相结合),盘活镇村存量建设土地,筹集城镇化建设所需资金,推进我县新型城镇化建设。

2、加强政策引导,激励投资多元化。充分利用国家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城镇建设的政策,引入民间社会资本,对公益设施公开拍卖、放开经营,有偿出让户外广告发布权,道路冠名权,基础设施经营权、收费权、租用权等,实行“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多渠道多途径地聚集社会资金,形成“政府主体、部门支持、社会参与”城镇建设的多元化投资格局。吸引更多单位和企业投入到社会公共设施和服务设施领域,有效化解政府单一投资的压力。同时,积极探索放开小城镇公益事业建设和设立城镇创业等投资基金,引导和扶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3、强化要素保障,提升服务功能。一要做好社会保障。主动做好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社保、住房等民生工作,集聚“城”的人气;提高和完善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农合等社会保险机制,建立健全最低工资支付制度和困难农民工社会救助等制度,让其感受“城”的温暖;大力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扩大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适用范围,使其在“城”内有房居住;要进一步放宽户籍制度,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近入学政策,使他们能够安心留“城”。二要抓好人才保障。加强对农民工的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创业能力,缓解企业用工难问题。积极组织人力资源招聘会,推动企业需求和求职需求的对接,把用工信息传递到村和社区,传递到居民家中,提高用工效果。加大对企业经管人员的培训力度,为企业培养稳定可靠的管理人才,形成一支稳定性强,技术素质高,经营管理能力强的专业人才队伍。加大高技能紧缺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外引内联,交流培养等方式,为我县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加快制度改革,提高专业人才待遇,确保人才引的进,留得住。

新型城镇化建设培训班学习心得体会

新型城镇化建设不同于一般的经济形式,它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是一蹴而就的。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从立项、完工到产生社会效益,从而拉动经济增长,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从20**年起开始担任乡镇的主要领导,经历了镇区建设的全过程,镇区从杂乱无章到现在的三纵四横的基本格局,从没计划的建设到聘请省设计院设计中长远规划,从窄小的的街道到现在的宽20米的两条共长5公里的主街道,从低矮瓦房到鳞次栉比的商业服务区,处处凝聚了党委政府的心血和汗水,但现在看到对全镇经济发展产生的巨大的拉动作用,从内心感到欣慰。下面我就近几年关于乡镇新型城镇化建设拉动镇域经济的增长谈几点体会。

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表现在投资和消费两个方面。新型城镇化建设首先具有投资功能,又能营造一种新的.消费环境,两者交互作用,对经济增长产生了巨大的拉力。

1、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一种投资行为来看,直接拉动建筑、建材、装潢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新型城镇化的道路、桥梁、房屋建设,可创造建筑工人的大量就业需求,进而拉动建材、冶金、机电等相关产品的需求。以来,我们本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使用的目标对镇区规划进行了重新修编,打通了宽32米、共长4.5公里的南北和东西两条主干道,镇区形成了“三纵四横”的主体框架,镇区面积扩大到了3.2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2万多人。同时我们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实施了南北大街亮化工程、xx庄的窗口工程、中心游园工程、市场工程等四大工程,南北大街铺设了25000平方米的彩砖,开挖了下水道,种植了大叶女贞,安装了路灯和无线广播,设置了垃圾箱,架起了过街彩虹,规划了斑马线。**村商业街拆旧建新,还修建了一大二小3个“绿岛”。在镇区中心位置投资135万元建起了占地1万多平方米的中心游园。建起了占地1.5万平方米的封闭农贸市场。这些工程需求共吸纳2.8万人从事建筑业,消耗大量水泥、钢材、砖等建筑材料,直接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2、新型城镇化建设改善了消费环境,改变了村镇居民的消费观念,提高了消费水平。新型城镇化建设改变了传统农业社会形态,自然村落被城镇取代,小农消费观念,被市场经济冲淡,农民入住新型城镇化后,消费观念和水平向前迈了一大步,现代家具、电器、电话乃至汽车走入寻常百姓之家。20**年全镇拥有各类市场5个,消费品销售总额达5000多万元,其中新型城镇化居民消费1400万元。新型城镇化居民人均消费水平达4200元,电话、彩电、摩托车的普及率达35%、90%和26%。

3、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了人口从农业中分离的步伐,为实行农业产业化创造了条件。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仅转移了大量的农村人口,而且为农业的规模经营、集约管理创造了条件,农业人口的减少,提高了农民人均土地占有面积,相应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拉动了农民的消费。()“农民进城”数量的增加,使本地农民有条件、有可能扩大农业生产规模。

4、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了乡镇企业的集中,通过规模经营,招商引资等方式拉动了经济增长。新型城镇化建设使村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城镇交通、通信、商贸、学校、文化娱乐等服务设施的逐步配套,城镇功能的日趋完善,为乡镇企业提供了服务保障体系,促进了工业园区的形成。在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科学规划,兴建了2平方公里的工业小区,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兴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对企业实行专线供电,吸引了100多家非公企业和360多家个体私营企业,形成聚合优势,集结发展。目前区内形成了机械铸造、刺绣、磨料、细木板加工等四大支柱产业,培植了10家年产值过千万元的企业。此外,新型城镇化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环境的优化,使之成为招商引资的聚宝盆,吸引了外部企业的青睐,纷纷洽谈入驻。

5、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了现代文明。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和现代文明之风的熏陶,人们不再局限于培养普通的体力劳动者,而是着眼于长远目标,迎接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因此文化教育发展资料的消费悄然膨胀。底镇区建有大型广场、群众文艺宫、镇办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群众娱乐活动场所,全镇自发组织文艺剧社30多家。群众对文化娱乐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

我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历程表明,新型城镇化建设可拉动建筑材料的消费需求,建筑工人的生活消费;住宅建设可拉动装饰装潢及家庭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新型城镇化建设本身还包括生产类投资,这些经济支撑系统的正常运行又拉动大量生产资料的消费;新型城镇化建设完善了市场体系,拉动商品交易量的扩大;新型城镇化建设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其建设主体提出更高的要求,拉动居民的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消费,可谓新型城镇化建设牵一发而动全身,关联度高,影响面大,显示了强大的经济拉动力。

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许多新的机遇。一是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广大农民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有了一定的物质积累,改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水平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正确引导农民建房,搞好基础设施建设,顺民心,合民意,必将大大加快经济增长的步伐。二是当前国家正在想方设法启动消费,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启动点之一,抓住机遇,完善政策,必将加快经济的发展。三是xx镇新型城镇化建设起步早,基础好,思路清,在全省有较大的影响,变压力为动力,乘势而上,必将推动新型城镇化的经济再上新台阶。对于这些机遇,我们认识是清醒的,行动是及时的,但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结合不够紧密,就新型城镇化抓新型城镇化的情况多。对新型城镇化拉动经济的作用认识不足,在经济建设尤其是在推进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载体作用不力。

二是政策措施不到位,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严重匮乏。在前一阶段,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由于现在都是吃饭财政,财政缺乏调节手段,镇本级财政拿不出更多的资金用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阻碍了新型城镇化的各项功能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深化改革,树立产业观念,加快实施以新型城镇化拉动经济增长的战略。

新型城镇化不仅是生产力的载体,而且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新型城镇化建设就是产业建设。因此,必须转变视新型城镇化建设投入为非生产性投入的观念,把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重要的产业来抓,象抓产业建设一样搞城镇建设。应当认识到:第一,城镇建设对基础设施所作的投入,带动了建材业、建筑业、运输业、机电业、流通业等众产业的大发展;第二,它有效的利用了土地资源,并开发了闲置的土地,培植了新的财源;第三,它拓展了经济发展空间和就业空间,开辟了发展经济的新天地;第四,它的许多基础设施投入本身也是经经济发展的必须的保证。

新型城镇化建设培训班学习心得体会

20xx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xx县规建局的正确指导下,镇将城镇化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有关城镇化建设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紧密结合灾后恢复重建,切实确保城镇化建设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充分保障了城镇一体化的顺利发展,加快城镇化建设,改变我镇的场镇面貌。现将我镇20xx年度城镇化建设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落实。

一是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城镇化建设工作会议、文件精神,把推进城镇化建设作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城镇综合实力的战略性目标摆在首要位置,成立以镇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副职为副组长的城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常抓不懈的工作体制,具体负责全镇城镇建设的规划、发展和综合协调。

二是细化工作目标,建立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细化分解城镇化建设工作要点,进一步落实工作内容和实施方案,对集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任务逐个制定工程进展计划。

三是营造浓厚的城镇化建设氛围,通过政策宣传、积极引导,让城镇化建设理念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广大人民群众自觉主动投身城镇化建设中。

二、突出工作重点,加大投入。

以灾后恢复重建为切入点,努力改善镇容村貌。

二是抓好民生工程建设,实施“小、快、灵”项目。改造铺设人畜饮水管网15万余米,解决900余人的饮水难问题。新建村组公路15公里,硬化道路31.4公里,解决了群众的出行难问题。

三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农村公共服务运行项目,安装维护路灯或安装自来水管道,整治各村卫生问题,保持街道清洁整齐。四是完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目前,7个村活动室(卫生室)重建项目均已主体完工,装饰装修正在紧张推进,争取早日完工投入使用。绿洲幼儿园建成并投入使用,彻底解决我镇学前儿童入学难的问题。五是加强人居环境建设。改造提升绿化亮化,新种植树200余棵,新安装路灯60余盏,各村均摆放垃圾桶,实行村收、镇运、县处理模式。

三、完善规章制度,强化学习。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各村结合实际情况,完善了《村规民约》、“门前三包”责任制以及通村道路养护、庭院保洁等制度,并将相关的目标任务进行了合理细化分解,逐一落实到人。

二是加强理论学习。组织城镇监管人员进行业务技能学习,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已形成依法、照章、优质的监管队伍,监管人员的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综上,我镇虽然较好地完成各项城镇化建设工作任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照上级的工作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仍有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强学习、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努力实现城镇化建设工作的新跨越。

根据《中共县委督查室县人民政府目标督查办公室关于做好“十三五”规划编制资料提供工作的通知》要求,我镇党委、政府庚即安排对资料进行整理,现将整理情况总结如下:

“十二五”工作情况。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完成总结之年,同时也是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开端之年,在过去的五年中,镇始终坚持“发展第一”,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社会经济发展取得可喜成绩。

(一)经济态势良好发展。20xx年,我镇农村经济总收入由20xx年的4534万元增长到5826万元,增幅28.5%;农民人均纯收入5541元增长到9479元,增长率71.1%。

(二)基础设施建设顺利。基础设施是支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是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和前题。20xx年以来,我镇把乡村公路建设作为,累计新修通村道路15公里,硬化道路道路31.4公里,铺设人畜饮水官网15万余米。场镇市政工程对道路、供水、照明、风貌等进行改善,进一步提升我镇旅游接待能力。

(三)农业发展稳步推进。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模式,引导群众规模化生产。传统中药材产业优化升级,厚朴造林3000亩,认证有机转换期厚朴林亩,销售中药材400余吨。建成新江村千亩红心果基地,红心果挂果面积达300余亩,产量达35吨,实现产值52万元,其中种植有机红心果160亩。建成崇兴村大圆包万亩药材基地,种植重楼、牛膝、云木香等药材10000余亩。在星火村种植良种核桃800余亩。并积极引进优良品种,目前已引进简阳大耳朵种羊、良种重楼、良种玛咖、日本当归、羊肚菌、金银花等优良品种,根据各村区位优势,在红心果林下试种羊肚菌10亩;在新江村、老场村试种日本当归10亩;在先锋村试种金银花5亩。不断拓宽销售渠道,通过组织化的手段,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探索和推行“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实现了共赢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四)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坚持开展计生工作,计划生育政策符合率保持在95%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以上。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40%以上。20xx年投入5万元的农贸市场加固维修项目顺利完工并投入使用。投资1000万的镇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顺利建成并投入使用。幼儿园顺利建成并投入使用。7个村的标准化活动室(卫生室)主体全面完成,将于20年底完工投入使用。完成了9个村的农家书屋建设,新建2个应急避难场所,充实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累计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和劳动技能培训20余次,受培训人数达3000余人。顺利完成了20人口普查和20xx年的经济普查工作。

(五)农房重建成效显著。镇党委、政府始终把农房重建工作摆在首位,认真落实支持灾后农房重建的政策,从建材供应保障、贷款支持服务、人力技术保障等方面全力推动农房重建,并形成了镇党委、政府统揽,联村领导督促,包村干部负责,村组干部帮助的四级联动工作机制,切实保证了灾后农房重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并取得重大成效。全面完成了农房重建xx户,动工xx户,动工率为xx%;完工xx户,完工率为xx%;入住xx户,入住率为xx%;已累计发放重建资金xx万元,发放贷款xx万元。

在过去的x年中,我镇各项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还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项目建设投入不足,新建项目少,特别是没有能够直接带动全镇经济发展的项目;二是缺少核心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不强,缺少能够支撑带动产业发展的大项目;三是农民观念亟需改变,农民固守土地思想严重,不愿将土地用于发展新兴产业。为此,必须要转变工作思路,迎接下一步的挑战。

新型城镇化建设培训班学习心得体会

从20**年9月份开始,笔者利用工作闲暇对全国各地城镇化建设成效突出的地区进行过考察和研究,同时对晋、豫、陕周边地区的城镇化试点区域进行过调查和了解。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也对城镇化做出了具体的战略部署,为城镇化指明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在大量的阅读和学习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城镇化理论与建设的论述后,我们深深地感到中国目前的城镇化建设时机已成熟,而且意义重大,十分必要,同时也感到各地的城镇化热存在着很多问题和隐患,值得社会各界关注。

笔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围绕中央提出的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的概念,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五个层面:一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城乡一体化条件下的城镇化,是以新型农村建设为前提和基础的农村城镇化,从而实现城市、城镇、农村规模、功能互补、结构合理的新型城镇化;二是新型城镇化的重点是城乡统筹,以工业化、信息化推动农业现代化,带动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共同发展、互动发展,相得益彰;三是新型城镇化的特征是节约集约、生态宜居,要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依托农村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的优势,挖掘当地资源,发挥当地优势,通过就地城镇化、集中城镇化、提升城镇化(改造提升现有小城镇)等多种方式,顺潮流,应天时、用地利,建设舒心、自然、宜居、特色的新型城镇;四是新型城镇化的支撑在于产业,以订单农业、家庭农场、农家旅游、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推动农业发展;五是新型城镇化的目的是发展,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充分挖掘土地流转的优势,实现农业得发展,农村有活力,农民得实惠的目的,真正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笔者通过梳理城镇化的历史轨迹,进一步揭示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外延,提出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历史演变的结果和时代的产物。本文提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城镇化建设经历过四个发展阶段:**年-**年,全国上下的城市化是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要动力来推动城市化进程;**-**年,以乡镇企业和城市改革等来推动城市化进程;**年―**年,城市化全面开展,以城市建设、小城镇、开发区为动力来推进城市化进程;**年10月,***全会后,中央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全国范围内扎实推进,尤其后来出现的撤乡并镇,新型社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农民拆房盖楼,把城镇化建设推向高潮,主要特点是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城镇化。

笔者指出,之所以搞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因为过去的城镇化建设存在不少问题:一是认识不到位,没有做到以人为本,不征求农民意见,不顾及农民需求,不考虑农民的富裕程度,不着眼方便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二是地方、部门利益作祟,不按客观规律办事,盲目圈地扩城,倚靠土地拉动经济的粗放增长,造成人为地制造城市化现象严重;三是形式主义严重,工作作风浮躁,土地城市化现象突出;四是农民被市民,农业正常生产经营受损,农民的土地被占用,农村劳动力进城,农村没有资金注入,农业生产力水平下降。

笔者指出,城镇化的作用是无需置疑的,城镇化建设的意义有目共睹,城镇化建设中出现一些偏差也是正常的事情。但地方政府有责任把新型城镇化建设引导到中央精神上,把它建设成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有利于农村可持续发展、惠及民生、让老百姓拥护的轨道上来。这也是各级政府和广大专家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要坚持以人为本,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新型城镇化应该赋予“三农”以新的内涵,即农村环境的城市化、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农民身份的城镇化。既要让农民们享受到城镇化带来的实惠,又要让农民们有事干,更应该让他们的身份城镇化,尽可能让农民与市民享有同等的权利。要保证农民耕地承包权和宅基地的所有权,防止耕地减少后出现粮荒。

二要遵循客观规律,统筹城乡发展。要以发展中小城市为主就地、就近城镇化,建设合乎农民心愿,适合农民生存环境,便于生产和创业的城镇化。要以“输血为主,造血次之。政府主导,农民自发,全社会参与,治标与治本结合,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市民包容农民”的理念统揽整体工作,保证粮农增收,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防灾、减灾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加农业补贴,使之成为发展农业的有效政策工具。

三要分享改革成果,配套体制机制保障。要让城里的资本、技术、人才、信息与农村的土地、劳动力以及自然山水有机地相互配置与整合。农民职业由农业向非农业转移,尽快由农业社会向市民社会转变,再向公民社会转变。农民的收入由土地上的收入为主尽快向外出打工财产性收入以及第二、第三产业收入为主。要统筹城乡发展,在税收、教育、卫生、养老、就业机会、公共财政、收入分配制度以及政治、经济待遇等方面要公平、正义。要把农民组织起来,在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方面要有所突破,要让农民们以“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为主。

四要注重文化建设。要把适合人们需要的文化建设放到重要位置,防止破坏、毁掉传统的农耕文化和文明,防止让进城农民没有心灵安放的家园,让新城镇留住他们的心和根。

五要注重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要坚持党在农村的基础经济制度和基本政策,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基层党组织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任务来抓,着力破解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难题,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提高村级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是巩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根本保证。实践告诉我们,凡是集体经济发展比较好的村,村级组织经济有实力,服务有手段,党组织就能显示出强大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绝大多数村干群关系融洽。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保障。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巩固税费改革成果。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更是实现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坚强支柱。

新型城镇化建设培训班学习心得体会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区委、**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区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山委[]87号)精神,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加快推进我镇城乡一体化,促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根据《**镇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发[2013]号),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为指导,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镇为目标,把加快新型城镇化作为带动“三化”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着力点,以科学规划为先导,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促进人口集聚、城镇扩容提速为重点,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为核心,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步伐,努力打造经济发展繁荣、社会和谐稳定、生态环境优美的“幸福新**”。

二、工作目标。

按照“资本集中下乡、土地集中入社、产业集中发展、生态集中保护、公共服务集中推进”的思路,坚持“规划先行、产业强镇、突出特色”的原则,进一步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步伐,积极培育新型建材、农副产品加工、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产业,力争城镇化水平年均提高16个百分点,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到,镇驻地建成区面积达4.5平方公里,人口达1万人左右。

三、具体措施。

(一)规划先行,修订完善村镇发展规划。以规划为龙头,着力构筑科学合理的小城镇建设体系。坚持“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的原则,按照全区“一轴、一区、五片”的规划要求,完善村镇规划体系,完成小城镇新一轮总体规划和工业园区、新型农村社区等专项规划修编,形成“功能分区明确、中心辐射增强、资源配置合理”的发展格局。加强小城镇重要节点、新建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引导沿北留路、薛源路东西轴线,府东路、祥和路南北轴线“双轴”发展。加强规划的控制和引导作用,严厉打击违法建设,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

(二)镇村统筹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做靓特色小城镇。按照“东拓、北进、西跨”的.发展思路,优化城镇功能分区,重点推进道路、供电、燃气、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具有地方特ubl9s-4q116r+z1na$7edtxcoj8+8j&s色的小城镇。完成薛源路、府东路硬化美化亮化工程,开工建设祥和路、幸福路。启动梅园社区三期工程,完成小城镇综合开发3万平方米。积极推进梅花河沿岸绿化美化亮化,配套完善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引导农民向小城镇集中。到20,镇驻地建成区面积达4.5平方公里,人口达1万人左右。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在镇驻地近郊彭庄、乔山和大多数土地流转入社的武王庄、土山、华东等村,兴建新型农村社区,抓好社区内集医疗卫生、家政服务、幼儿教育、文体健身、计生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农民特别是土地合作社社员到社区购房居住,吸引合作社分红资金投向城镇及社区建设。加快幸福庄、花山头、乔山、郭庄等沿街商品房开发,增加小城镇商气人气。大力推进旧村改造及挂钩试点,扩展小城镇及工业园区建设用地空间。

(三)产城互动,做好三篇文章。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为结合点,以城乡一体化为切入点的城镇化。以产业化为核心,以新型城镇化为依托,推动产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良性互动”,是加快推进统筹城乡一体化的根本途径。着力做好“以工促镇”文章。坚持工业强镇战略,科学规划,精心布局,不断提升翼云工业园区承载能力,配套完善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集聚发展新型建材、机械制造、农副产品加工、商贸物流等产业。加快巨安建材环保脱硫制品生产线建设进度,尽快开工建设农产品冷链物流项目。扩大纺织服装生产能力,做大做强华派伊姿服饰、迪利制衣、光璨制衣等企业规模;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扶持永兴、圣园、育昶、栗源等企业提升产品档次,扩大自营进出口权,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启动优利达彩印项目二期工程,宏达塔机项目尽早投产达效。着力做好“以农促镇”文章。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动力,促进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在发展壮大合作社的基础上,鼓励扶持**土地合作社、富硒板栗、梅花山核桃种植、曹家寨地瓜种植等合作社,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商贸流通等二三产业,在翼云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加快板栗、核桃、樱桃、花椒等支柱农业的产业化进程,引导更多的农民参与到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经营等领域,使农民变“市民”,促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着力做好“三产促镇”文章。以发展旅游、商贸物流业为重点,()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小城镇繁荣。立足良好的生态资源,积极招商引资,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加快湖沟、石佛寺休闲度假中心配套设施建设,开工建设梅花山鲁南抗战纪念馆,打响武王庄板栗、藤花峪、东良子口火樱桃自驾采摘游品牌。按照“打造特色街、建设大市场、发展大物流”的思路,高标准建设梅园社区集贸市场,规划建设**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现代物流园区。大力发展农家店、连锁店、社区超市,到年,新建村级便利店10家、农村社区服务中心5处,各类专业合作社60家。

(四)创新理念,加大投入。借助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优势,积极向上争取资金项目和政策支持。多元融资。依托金龙投资有限公司,整合各类涉农资金,支持新型城镇农村社区建设。以政府出资为主,吸纳农民在合作社的入股分红以及社会资本、金融资本等入股,设立小城镇建设基金,搭建小城镇建设投融资的平台,实现公司运营和小城镇建设的良性循环。创新机制。探索建立利益导向机制,凡是以合作社资金和社员分红投入社区建设的,该合作社社员在购买农村社区住房时,可享受10%的房价优惠。对入住社区的农民,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城镇居民同等待遇;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对社区住房予以确权发证,使购房者享受到银行按揭政策。加强就业培训,依法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促进人口向城镇聚集。创新管理机制,建立社区及合作社党支部。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镇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以镇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任常务副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组织、城建、财政、国土、信访、司法、派出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现场办公制度和实地督查制度,具体指导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的实施。

(二)加大宣传力度。按照“树立大城建意识、营造大城建氛围、形成大城建格局”的要求,加大宣传力度,着力宣传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切实提高群众的认同感和参与度,营造“人人关心、参与、建设生态和谐幸福**”的良好氛围。

(三)严格督导考核。镇党委、政府将把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纳入对部门、办事处、村的年度目标考核,作为评价单位和个人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每年对工作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的予以通报批评;同时成立督查小组,严格督导考核,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新型城镇化建设培训班学习心得体会

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充分发挥其战略基点作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关键和切入点。要按照“政策引领、规划先行,群众自愿、就业为本,重点突破、扎实推进”的原则,通过科学规划、集聚发展,逐步建成布局合理、建筑美观、设施完善、管理先进、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新型农村社区。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坚持规划引领。要把新型农村社区纳入城镇体系规划,结合全市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对全市新型农村社区进行科学规划,今年12月底前要全面完成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编制要统筹考虑社区布局,确保设置科学、交通便利、产业配套、用地节约、规模适度,体现“文化、生态、宜居、特色”理念。社区人口规模一般要在5000人以上,鼓励规划建设万人社区。提倡多层、鼓励高层、限制低层。住宅建设要充分考虑居民的生活习惯和生产生活需要,结合农民经济承担能力,做到户型合理,功能完善。建筑风格要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简洁大方、立面丰富,建筑色彩要与社区整体协调、和谐一致。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强化基础配套。要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两个先行”,本着“先进适用”的原则,逐步完善新型农村社区道路、排水、污水处理、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功能。要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服务功能。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实行分类推进。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积极稳妥,先易后难、有序推进”的原则,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当前,要把产业集聚区内、中心城市周边作为我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切入点,率先启动。今年,市委、市政府决定拿出5000万元,各县(区)也要拿出一定的财力,对产业集聚区内、中心城市周边进展快、效果好的新型农村社区实施“以奖代补”。今后,我们每年都要拿出一块资金,鼓励引导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同时,要积极引导条件成熟、群众要求迫切的地方适时启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多策并举,积极探索企业带动型、城郊改造型、集聚区带动型、小城镇依托型、中心村拉动型、现代农业集群效应型等多种模式,积累经验,稳步推进。到,全市建成以中心市城郊、县城区、产业集聚区、乡(镇)政府驻地、黄河滩区整村搬迁为重点的40个新型农村社区,建成80个新型农村社区,成为全市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基点。

【城建环保范文】二。

同志们:

今天的会议是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主要任务是统一思想、动员部署,在全市迅速掀起新型城镇化建设高潮。市委、市政府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会前,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深入调研,先后召开市委常委扩大会、党政联席会,认真学习省委领导同志有关讲话精神,对推进我市新型城镇化战略部署、目标任务、政策措施等进行专题研究,形成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意见(讨论稿)》。此稿已在会上印发,待征求意见后正式下发执行。稍后,段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根据会议安排,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统一意志,勇于担当,迅速掀起新型城镇化建设新高潮。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部署,站位中原经济区建设全局,准确研判形势,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顺应发展规律,满足群众热望,是一场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准确把握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充分认识其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战略意义。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新型城镇化是相对传统城市化而言的。城市化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内在需求,是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传统城市化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加剧、交通拥堵等诸多“城市病”。推进新型城镇化,就是要克服传统城市化的弊端,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这也是由我们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不足的省情、市情决定的。新型城镇化“新”在四个方面:一是发展理念新。新型城镇化,是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宜居、协调发展的新路子。二是城镇体系新。新型城镇化所构建的是四级城镇体系,增加了新型农村社区这一层次,强调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发挥县域中心城市的综合承载作用,发挥小城镇的关键支撑作用,发挥新型农村社区的战略基点作用,构建各层级城市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现代城镇体系。三是实现途径新。新型城镇化坚持中心城市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并重,强调农民进城和就地转化并行,是包含了农村的城镇化,是包含着工业和农业发展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着眼于农民、涵盖了农村,实现农民“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进厂不进城”,就地“市民化”。四是产业支撑新。新型城镇化四级城镇体系的产业支撑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强调产业集聚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紧密结合,强调现代农业对新型农村社区的支撑作用,将现代农业纳入了支撑新型城镇化的产业体系之中,实现了各层次的产城融合,产城互动。新型城镇化不等于新型农村社区。新型农村社区是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基点和重要组成部分,推进新型城镇化不仅仅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也注重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等于新农村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是新村建设,不是简单的迁村并居,是按城市标准规划建设的社区,实现了农民就地“市民”化。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对于促进持续求进、奋力赶超具有战略意义。

首先,加快新型城镇化是推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市人均gdp已超过4000美元,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具备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客观基础和条件。但从总体上看,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市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服务业比重偏低,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不强,已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我市未来发展的最大空间在新型城镇化,经济增长的最大潜力也在新型城镇化。我们必须顺应趋势,遵循规律,把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事要事来抓。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形势复杂严峻的大背景下,在赶超发展的关键时期,迅速启动新型城镇化,不仅能够产生大规模的生产性投资需求,而且能够释放巨大的的生活性消费需求。据测算,每增加1个城镇人口,可以带动1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带动3倍于农民的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强劲的拉动作用。抓住了新型城镇化就抓住了经济快速增长和赶超发展的“牛鼻子”。

第二,加快新型城镇化是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新型城镇化一肩挑两头,一头连着新型工业化,一头连着新型农业现代化,在“三化”协调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双向带动作用,居于引领地位。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能够加速各类生产要素集聚,实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为新型工业化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能够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为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创造条件。市委作出了“两轮”驱动、“三化”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新型工业化这一“轮”,我们通过扩大开放、招商引资、狠抓产业集聚区建设,正在逐步做大做强;新型城镇化这一“轮”驱动力还不够强,尤其是县域中心、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抓得还不够,还不能真正发挥对“三化”协调发展的引领作用。我们必须把新型城镇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新型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实现资源要素的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拓展持续发展空间,引领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农业现代化,促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

第三,加快新型城镇化是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区域间的竞争主要是中心城市实力的竞争,比的是中心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我市地处豫鲁冀三省交界,是中原经济区对接京津、融通沿海的前沿,在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分工中正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与功能作用。目前,我市与周边相比,中心城市规模偏小,首位度不高,辐射带动作用和综合承载能力不强,与我市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战略定位和承担的发展责任不相适应。面对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我们必须强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做大做强市、县、镇三级中心城市,培育整体竞争优势,把我市打造成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三化”融合链接示范区、中原经济区重要的出海通道、中原经济区与环渤海经济圈衔接融合的前沿、省际交会区域性中心城市。

第四,加快新型城镇化是顺应群众对幸福生活新企盼的重大举措。享有均等化的公共服务,追求高品质的城市生活,是民之所需、民之所盼,是广大群众的迫切愿望,更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这些年来,我们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城乡,持续办好了一大批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改善了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得到不断提高。但是,与先进地区相比,距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广大农村仍然保持着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与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存在着巨大反差,随着新生代农民进城务工,接触城市文明,这种反差更加强烈。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市、县、镇、社区四级城镇体系建设,就是要变革农民传统的生存方式,让广大农民过上城市生活。我们必须顺应群众意愿,组织带领群众,坚定不移地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凡必干之事,越早干越主动,越晚干越被动,晚干不如早干。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新型城镇化对于推进赶超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讲政治、讲大局,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迅速行动,掀起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高潮。

【城建环保范文】三。

做大做强中心城市,不断增强其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中心城市在我市新型城镇化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全局性战略支撑作用。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是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关键所在,更是首要任务。

各县(区)、市直各部门必须牢固树立“中心城市”意识,大力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切实抓好市、县、镇(乡)三级中心城市建设,以中心城市大突破带动经济社会大发展、大跨越。

一要着力抓好“一中心三组团”建设。建设“一中心”,就是要强力推进建成区综合提升和新区建设,着力打造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建成区综合提升,要坚持改造、建设、教育、管理“四管齐下”,强化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当务之急,要强力推进城中村改造建设。城中村是城市的伤疤,也是城市的乱源。

推进中心城市综合提升,必须将城中村改造作为重中之重来抓。要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规划先导、合理布局,整片改造、安置先行,统筹兼顾、多方共赢”的原则,扎实推进尧当、戚城、娄店等23个城中村改造工程,力争底前完成中心城区建成区内所有城中村改造任务。旧住宅小区、棚户区、大杂院是影响城市形象的焦点,是城市建设管理的难点,必须下决心、下真劲、动真格,强力改造。底前要力争完成大杂院改造。要加快推进胜利路东延、石化中路等建成区路网项目建设,加快火车站站前路广场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强力推进中原市场、劳动市场、大庆市场等市场改造建设。要强化城市精细化管理,狠抓城市“六乱”治理,严格城市市场监管,加大城乡结合部尤其是入市口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坚决消除城市脏乱差现象。新区建设,要按照“三年见成效、五年成规模”的目标任务,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建设。

要加强与省直有关部门的沟通对接,争取《新区建设总体方案》尽早获批。要坚持规划先行、基础设施跟进、项目统筹开工。要切实做好新区起步区概念规划、核心区城市设计、城市水系、风貌景观、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要加快建设并完善新区起步区路网、电网、供水、供气、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开工建设引黄调蓄水库、教育园区、国际杂技文化产业园、商检海关商务综合办公楼、移动公司通信生产楼等一批项目,统筹推进行政、文化中心等项目前期工作。结合水系规划和引黄调蓄水库、引黄入冀补淀段工程建设,实施濮水河、马颊河、第三濮清南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让城市之水动起来、活起来、清起来、灵起来。以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各功能分区建设,建成一批整体布局完整、功能特色鲜明、多样化多层次的城市综合体,努力打造灵韵濮水、秀美龙都、活力智城、生态宜居的现代复合型城区。

加快“三组团”建设,就是要加快县城、清丰县城、工业园区三个副中心城市组团建设。县、清丰县、工业园区要围绕市城市总体规划和新区空间发展规划,高点定位、及早谋划,加强与主城区的融合互动,逐步实现与中心城市的一体化对接,着力打造空间相对独立、基本服务功能完善、产业支撑有力的城市组团。要加强电力电网、网络通信,供气、供水、供热、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要建设完善的文化、体育等服务设施,加强对城市的改造提升和绿化亮化,因地制宜构建各具特色的水系,提升宜居水平。要加快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务区(街)的规划建设,使之成为服务区域、带动周边的核心载体和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的增长点。

要加快新区建设,拉升标杆,适度超前,进一步提升城市承载力和辐射力要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建成完善的供电、供水、供气、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合理布局教育、医疗、文化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涵盖商贸、居住、休闲娱乐等功能的综合商业街区和商业综合体;以城市公共游园、县乡道路、村镇周围为重点,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积极开展创建活动,提高管理水平,做强做美城市。

三要着力抓好小城镇建设。注重发挥中心城镇连接城乡的关键节点作用,切实打造吸纳农村人口就近转移的重要载体。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做好基础、建管并重”的原则,以促进城镇“扩域、增容、升级”为目标,完善城镇功能,建设成为连接县域中心城市、辐射新型农村社区,特色鲜明、设施完善、经济繁荣、和谐宜居的小城市。全面推进供气、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向镇区延伸,提升供电、供水、通信保障能力;完善小城镇生活居住、文化教育、医疗、体育、社会保障、集贸市场等配套功能。

鼓励具有一定特色产业基础的乡(镇),规划建设新城和专业园区。加快推进撤乡建镇,力争5年内全部完成乡改镇。落实好鼓励乡(镇)加快经济发展及城镇建设的政策,调动乡(镇)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大幅度提升乡(镇)的综合经济实力。

【城建环保范文】四。

着力提升产业支撑能力,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产业支撑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要坚持产城互动,把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与加快城镇化进程紧密结合起来,加快建立布局合理、各具特色、节能环保、竞争力强的产业体系,实现产城融合发展。

市县中心城市要以产业集聚区为支撑。产业集聚区要按照“四集一转”和“强基础、促配套,引龙头、促集聚,抓保控、促集约,找对手、赛发展”的工作要求,加快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把产业集聚区打造成为中心城市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极和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中心城市要积极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壮大经济实力。

小城镇要以专业园区为支撑。要综合考虑小城镇的产业基础、资源环境等因素,科学规划,合理确定园区规模和功能定位,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突出特色,重点发展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无污染的特色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杜绝发展高耗型、污染型产业,为小城镇建设提供产业支撑。新型农村社区主要以现代农业为支撑。

要坚持产业发展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同步规划,充分利用居住方式变化对生产方式形成的倒逼机制,引导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机械化耕作、现代化管理,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以有利于满足就业需求、增加群众收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发展特色产业,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现代畜牧养殖业、现代服务业等,促进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

【城建环保范文】五。

强化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不断完善新型城镇化配套服务功能。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做到基础设施先行,不断完善城市服务和配套功能。

一要加快构建综合交通网络。要围绕四级新型城镇化体系空间布局,突出抓好市域中心城市内部、市域中心城市与县域中心城市之间、县域中心城市与小城镇之间、小城镇与新型农村社区之间便捷顺畅、快速链接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晋豫鲁铁路通道段建设,积极推进郑濮济客专建设。全面加快德商高速范县段、南林高速豫鲁省界至南乐段、范台梁、濮阳(湖北阳新)高速段等高速公路建设。做好国道106和省道101、209、301过境线路的升级改造,完成北环、西环、南环等环城公路建设和改造,加快濮清快速通道北延至南乐县城、工业快速通道东延至濮城、濮水路南延至铁丘路、铁丘路西延至西环路等城区道路建设。构建以中心城市为核心,覆盖全市的综合交通体系,打造15分钟、30分钟、50分钟生活圈。

二要不断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市域内各组团城市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切实加强自来水厂、背压机组、5万吨/日生活污水处理厂、5万吨/日工业污水处理厂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第二污水理厂建设,年内开工建设龙丰热电260万千瓦机组项目、濮东500千伏输变电工程。规划建设台前2100万千瓦机组路口电厂。大力实施“气化”战略,建成城市天然气次高压环网。鼓励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探索建立户收、村集、乡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机制,不断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强化配套服务功能,提高城镇承载能力。加快城区污雨水泵站和管网设施建设改造进度。今后,各地新建道路电线电缆一律要实行入地处理,净化城市空间。

三要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城市公园、游园、绿地系统、生态廊道网络和生态园区建设,合理布局近郊防护林、环城绿化带,提升城市景观。

新型城镇化建设培训班学习心得体会

去年,××市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召开之后,××市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切实把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作为带动“三化”协调发展的着力点,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特别是结合本地实际,在新型城镇化工作方面积极探索实践,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总体设想。

××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定位是“依托现有城区,东移北扩,着力打造××西部集工业商贸、文化旅游为一体的重要组团城市”。按照向心发展、城乡统筹的思路,我们的指导思想是以城区为中心、以重点镇区为骨架,以农村社区为延伸,着力构建“中心城区、特色镇区、新型社区”三个层次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城镇体系。我们的工作目标是,到××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60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65万,市区人口突破50万,城镇化率超过50%;到××年,城市规划区面积达到70平方公里、市区人口规模达到60万,把××建设成为工业强盛、商贸繁荣、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生活舒适、文化发达,具有中原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总体规划布局为“1396”工程,即:突出城市一带(××景观带)三区(老城区、新城区、产业集聚区)、培育九个中心名镇(××、××、××、××、××、××、××、××、××),建设60个新型社区(每个乡镇办建设1-3个示范性社区,五年内全市规划建设60个示范性社区)。概括起来,就是“一带三区,九镇环卫,东移北扩”。

二、主要措施。

按照建设现代城镇体系的要求,我们结合实际,对中心城区、特色镇区、新型社区的发展思路进行了规划论证,并印发了《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新型城镇化工作的实施意见》(×发〔××〕1号),明确了发展目标和规划布局,细化了工作措施。

(一)围绕向心布局,建设完善市区组团。按照向心布局、向心发展的要求,中心城区重点是以现有城区为基础,东移北扩,向西适度扩展,向南填空补齐。其中,××景观带的目标是经过3-5年努力,打造一条长达15公里、集娱乐、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景观带;老城区重点是加快改造提升步伐,通过编制落实城市文化建设专题规划,依托××博物馆、××帮会馆、××等遗迹,合理地将“×都”、“×都”、“×都”文化元素融入到城市建设和改造当中,承袭历史文脉、彰显城市特色;产业集聚区重点是培育装备制造、医药两大主导产业,实施新兴产业培育计划和现代物流提速工程,壮大产业支撑、实现产城融合;城市新区包括东区和北区,重点是通过实施第三污水处理厂、东区热源厂、人民医院搬迁、市委党校搬迁、老年公寓、体育中心、广电文化中心、汽车城、建材城、赛车场等一批项目建设,完善设施、配套功能,实现东移北扩,打造以××为中线,以东区北区为两翼,向××中心发展的格局。

(二)突出特色优势,重点建设中心镇区。××原有9镇、13乡,近年来有6个乡撤乡建镇,现在已是15镇、7乡,还有2个乡已经申报撤乡建镇,年底前将变为17镇、5乡,22个乡镇已全部完成修编。纳入重点培育的9个镇都有一定优势和特点,其中:××、××、××、××分别处在东南西北四个关键位置,××、××、××有文化品牌和旅游潜力,××、××、××有传统产业基础。下一步,我们将按照“规划先行、彰显特色,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标准、适度超前”的原则,科学编制中心镇区总体规划、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具体情况是:把××、××、××、××四个镇作为四个方向的重心,沿××、××、××快速通道这三条公路,打造产业走廊,并按照位置相邻、特色相近的原则,发挥9镇的区域带动作用,打造××、××、××、××等四个次经济区,使其成为乡镇组团的龙头、城乡协调的纽带。目前,这些镇也都结合实际做出了发展规划,如:具有文化品牌和旅游潜力的××、××分别结合××文化、××进行规划,××委托××集团编制新区规划,并与该集团合作建设××文化街项目;××按照××书记调研时的指示精神,对××河两岸进行详细规划,基本实现了各类功能性规划一步到位。处在××间重要节点的××提出要配合市区东移,拉近××通往××中心城区的时间距离。通过规划引领、规划带动,力争到××年,建成一批经济发达、规模适度、规划科学、功能健全、环境优美、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中心镇。

(三)积极探索路径,稳步推进新型社区。对初步确定的60个村,我们将择优选取若干个区位优势较好、交通较为便利、集聚规模较大、发展潜力较大、辐射能力较强、能为周围社区提供公共服务设施的新型农村社区(村庄)作为试点进行重点规划建设,通过典型示范带动全市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目前,已有36个村庄完成编制规划,今年年底要完成30%的基层村(社区)建设规划,××年年底完成60%的基层村(社区)建设规划,××年年底基层村(社区)建设规划要全部完成。下一步,我们打算通过四条途径推进:一是项目带动、使旧貌换新颜。强力实施农村公路提升三年计划、办学条件改善三年工程,完善卫生服务网络、电网、生态绿化等各项基础设施,促进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和村容村貌改观。二是迁村进城、让农民变市民。通过市区东移北扩、城中村改造、产业集聚区建设等,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使城区边缘地带农民进城、变为市民。三是整村迁安、把农村变社区。通过对地质灾害区、煤炭塌陷区、压煤区、生态保护区等不宜居住的村庄以及弱小村、偏远村实施整村搬迁,统一组织新型社区建设。××乡××村、××村、××村,××镇××村,××镇××村就是采取整体搬迁的方式建设新型社区。四是化零为整、由分散变集中。通过科学规划,整合位置相邻的村,组建大的新型社区。××镇正在进行总体规划,计划通过整合,建成几个大的新型社区;××镇计划把××沿线的××、××、××等整合成一个新型社区。争取到××年,完成60个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任务,到××年,全市90%以上的村庄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城乡协调、设施配套、整洁优美、特色鲜明的可持续发展局面。

新型城镇化建设培训班学习心得体会

相信大家一定记得1937年12月13日吧——没错,它就是南京大屠杀的日子,南京城经历的浩劫永远的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人向我们中国发起的一次侵略战争,外国侵略者在中国的土地上横行霸道、肆意妄为,犯下了不可磨灭的滔天罪行。在这次战争中有三十余万中国人被日本侵略者残忍的烧死,活埋,刺死,以各种残忍的手段夺取同胞们的生命,他们没有任何反抗的能力,任凭侵略者在他们身上残暴地发泄着。

纪录片上记载着,当日本军人攻打南京城时,人们惊慌失措的向火车站跑去,企图坐上火车离开。人们正在上车时,突然,前方出现了五架日军的飞机“隆隆”的朝这边飞来。只听见几声爆炸声后,眼前出现的情景让人惨不忍睹,房屋瞬间倒塌,有的人被炸的四分五裂血肉模糊,街道上血流成河。在血泊中有一个幸存的小孩,坐在刚刚死去的亲人面前哭啼,声音嘶哑的喊着“爸爸,妈妈”.

想到1937年,中国有多少幸福的家庭,遭到了妻离子散的痛苦,有多少孩子失去了亲人,流落街头,被日本人凌辱,虐待,想到这一幕,我的心就像被揪了一下。

今天是20xx年12月13日,也是国家公祭日。同学们为了纪念这一天,在学校举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少年强则国强,所以我们要热爱祖国,怎样爱国呢?首先,我们要爱父母,爱师长,爱集体;我们要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做一个有用之人,用科学振兴祖国;我们要锻炼好身体,有了强健的体魄才能更好的为祖国服务。

报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信念,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能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担负起祖国的重任。

山河犹在,国泰民安。

新型城镇化建设培训班学习心得体会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型城镇化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处于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段。我们要牢牢把握住城镇化带来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要妥善应对种种挑战。城镇化的成功将大力推动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同时也有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以及构建和谐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扬州地区城镇化建设经历了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的低速起步阶段和90年代中后期的高速发展阶段。然而,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在带来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诸如城乡差距明显,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弊端;近年来,为了积极响应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号召,扬州开始步入城镇化建设的高速发展时期。早在“十一五”期间,扬州就已经认真贯彻城镇化发展纲要,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扬州市“十二五”发展更是制定了关于大力实施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它是“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建设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内容。我们要肯定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同时也要分清形势,勇于发现不足,善于抓住机遇,沉着迎接挑战。

本调研报告将分析解读中央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规划文件,全面分析扬州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挖掘现行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再结合苏南和浙江等地城镇化建设的优秀案例,最后得出关于扬州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新型城镇化是我党十八大制定的重大国家战略,是我国面临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时期重要的改革发展引擎。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为了更好地实现城镇化,我党正确分析传统城镇化的不足,进而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其“新”的内涵在于强调以人为本,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强调四化同步,就是要深入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强调优化布局,就是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强调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强调文化传承,彰显城市的特色和个性;强调制度改革,形成有利于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本次新型城镇化提出了7大原则,即:以人为本,公平共享:将人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四化同步,统筹城乡: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同步发展;优化布局,集约高效:根据实际的环境资源承载能力,制定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建设布局;生态文明,绿色低碳:贯彻环保低碳的发展理念,推动绿色发展;文化传承,彰显特色:因地制宜,杜绝千城一面;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处理好市场与政府在发展中的关系;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形成自上而下,科学合理的统筹规划制度。它们是实行新型城镇化建设强有力的思想指导,是分析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的理论依据。

传统城镇化虽然也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其固有的弊端是无法忽视的。首先,传统城镇化“重城轻乡”,“重工轻农”的导向造成了农村萧条与城市过度扩张并存的尴尬局面;其次,中心城区与周边城镇之间缺乏有效合理的衔接,应当创造更多交流合作契机;第三,没有因地制宜,导致城市缺乏品牌效应;第四,发展质量不高,资源消耗和浪费严重;最后,缺乏产业创新机制,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困难,产业结构不成体系。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在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段,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党伟大而明智的历史性决策。

根据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底,扬州市城镇化率为61.20%,比上年提高1.2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4.77%)6.43个百分点,低于省均(65.21%)4.01个百分点。与省内城市相比,居省内第六。

上图直观地反映出扬州近来的城镇化发展逐年稳步上升的趋势。然而,扬州城镇化发展虽总体呈良好上升态势,但与苏南城市城镇化发展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2.2扬州城镇化特点。

2.2.1城镇体系基本建立,城市群雏形初步形成。

扬州目前已形成以扬州主城区为中心,以高邮,宝应,仪征三个县级城镇为重点的城镇体系。该体系还包含11个重点中心镇和其他64个乡镇。其中,11个重点中心镇包括:小纪镇,郭村镇,邵伯镇,菱塘回族乡,三垛镇,临泽镇,射阳湖镇,曹甸镇,范水镇,月塘镇和大仪镇。扬州的城镇体系以扬州主城区为核心,呈辐射状对周围的次级城镇进行服务和管理。由此可见,扬州地区的城市群已经初具规模,其结构类似于卫星城市体系。新型城镇化注重大中小城镇的合理协调发展,促进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合理化。扬州地区初步成型的城镇体系为今后城镇化进程奠定了可靠的结构基础,有助于未来形成城镇功能互补、发展相互促进的格局。

2.2.2中心城区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进程加快。

根据扬州市总体规划(-),扬州中心城区面积扩大至以扬溧高速、启扬高速、京沪高速、长江及夹江围合的范围,面积增至640平方公里。随着中心城区面积的不断扩张,它所能吸纳的人口数量也在上涨。根据总规,预计到20,扬州中心城区人口将高达210万。扬州积极推进新城建设,打造完善西区新城,以江都地区的发展融合作为契机,建设江广融合地区“智慧生态新城”。中心城区的扩容过程必将产生大量的就业岗位,增加城市可吸纳人口数量。由此看出,扬州城市发展需求旺盛,可吸纳人口数量大于需转移人口,城镇化建设是大势所趋。

2.2.3扬州整体发展质量得到提高,人居环境有所改善。

扬州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发展,城镇的公共服务能力也得到提升,生态与人居环境有所改善,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升。“十一五”期间,扬州城镇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绿色城镇化水平高,居地级市前列。icma国际区域峰会发布“中国小城镇居民综合生活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扬州市民对于本地区的交通,医疗,生态,教育等各方面均持有较高的满意度。相较其他城市,扬州地区的生活满意度综合得分最高。扬州荣获“联合国人居奖”也从侧面肯定了扬州新型城镇化的成果。为了进一步提高城镇化质量,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保护生态耕地,扬州编制了“十三五”土地利用和产业发展规划。

2.2.4小城镇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对市域经济拉动作用明显。

扬州地区小城镇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不断上升。根据江苏省统计局发布的《扬州乡镇经济发展及实证分析》,扬州小城镇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产业结构也趋于合理化;乡镇财政收入稳步增加;乡镇企业数量逐步增大;外资引入比例增大;乡镇固定资产投资加快。以邵伯镇为例,它以龙虾产业为载体,大力发展旅游美食文化经济。它的美食旅游产业也积极带动了其周边乡镇的经济发展。由此可见,小城镇作为重要的区域载体,已经成为扬州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扬州区划调整加强了中心城区对周边城镇的辐射引导能力,促进小城镇生产布局优化;因此,它为小城镇带来了发展新机遇,利于城乡统筹。小城镇经济发展模式灵活多样,具有地区特色,它的持续健康发展必将大力拉动以扬州市为中心的城镇体系的繁荣与稳定。

3.1合理布局有待提高,城乡二元制制约公平共享。

扬州城镇化总体水平不高,与苏南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且城镇化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与工业化进程,这造成了地区发展不均衡,城镇层次结构难以发展,未能形成合理的“梯度分布”。市区,县城人口的高度密集与小城镇人口的低密度并存。城市群雏形只是初步建立,各级城镇之间未能形成高效良好的互补合作机制;城市体系的等级缺位使中心城区发展压力过大,并且严重影响了中小城镇的健康发展;中心城区辐射面未能覆盖整个城镇系统,带动能力有待提高。

“新型城镇化建设专题研修班”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一、城镇化需以工业化为支撑。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毋庸讳言,对于当今中国而言,推进城镇化既能促进消费又能拉动投资,对于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和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中国的城镇化率与发达国家78%和世界平均49%的城镇化水平相比,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然要走出一条城镇化不断提高之路。

当前,人们普遍认为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但这基本上只是针对中国整体或者说城市而言的,对于数量众多的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则不然,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工业化才处于起步阶段。在缺乏工业化作为支撑的情况下,城镇的容纳能力必然有限,农村人口进城生活的积极性也肯定不高。实际上,多年之前我国就开始推进小城镇建设,从实际效果来看,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非常不理想,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工业化滞后,城镇范围的经济没有发展起来,城镇化建设也就成了无本之木。东部发达地区小城镇建设则效果显着,其原因就在于有较为发达的经济支撑,全国闻名的江苏华西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因此,要推进城镇化,必须要加紧推动工业化建设,大力进行经济建设,使工业化和城镇化相互促进、相互协调。

夯实城镇化的工业化基础,需要从两个方面着力。一方面,要用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来改造传统农业,加快以产业化为基础的农业现代化建设。这就要改变农户小生产、小流通的半自给自足经营方式,使农业经营主体以市场供求关系为导向,以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现代化装备为条件,以先进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为手段,实现农业生产方式从自给自足转向专业化的商品生产,从而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在农村工业化发展改变了人们经济面貌的基础上,农村人口就有条件和动力进入城市生活。另一方面,要引导产业向小城镇集聚。城镇化建设不仅需要农村工业化发展,而且要城镇本身工业化发展,这就要进行产业引导,提高小城镇的集聚效应。

二、城镇化需以科学城乡规划为基础。

规划是龙头。只有坚持规划先行,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的制定城乡规划,才能保证城镇化的科学性、合理性。一是找准城镇化发展定位。正确合理的发展定位是科学制定规划的前提,决定着城镇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二是要聘请高水平专家设计。规划水平决定着城镇建设水平,而设计师水平又直接决定着规划水平。知名专家和规划设计机构都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站得高、看得远、观念新,能够更准确把握城镇发展脉搏,量身制定城乡规划,同时,结合实际对城乡规划进行论证,确保城乡规划质量。三是要跳出本地看本地。在制定城乡规划中,除了要立足本地实际进行规划外,必须还要站在全局角度、更高位置来审视一个地区的发展,只有将本地规划融入地区发展大环境中,才能紧跟全局发展步伐,保证规划全面合理,长远超前。

三、做好征地拆迁工作是城镇化的关键。

一时不能解决的,要耐心解释疏导,化解矛盾,不能因小节影响大局。对于个别人期望值太高,无理取闹甚至煽动闹事的,要运用行政和法律的手段坚决制止。要研究探索灵活多样的安置方式,积极解决被征地拆迁群众安居、就业及生活保障问题。在征地拆迁过程中,要相信绝大部分群众是明事理的,因此,从事征地拆迁的工作人员,要切实发挥务实的工作作风,在做好群众的思想宣传工作的同时,力所能及地帮助群众解决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特别是要组织协调好村与村、组与组之间的界址不清的遗留问题。要加大对征地补偿费特别是集体土地补偿费的分配方式的协调监管,避免不必要的后续矛盾和问题的出现,对被征地农民实行就业扶助,着力建立“统筹就业、政策引导、政府促进、市场调节、自主择业”机制,完善被征地农民的社会就业保障制度。健全完善劳动就业服务平台,为被征地劳动力提供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就业介绍等一系列的服务,鼓励被征地劳动力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有效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养老、医疗、就业、教育和生活等问题。要妥善解决征地拆迁历史遗留问题,本着尊重历史和事实的原则,认真加以研究并尽快解决。

四、创新社会管理是城镇化过程中的新课题。

快速发展的城镇化,有利于更好更快实现现代化转型,但也必须看到对社会管理带来的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农民工、留守人口和流动人口问题以及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劳资纠纷、债权债务纠纷等新矛盾。如果处理不当出了偏差,将延误发展,甚至影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社会管理是城镇化面临的新课题。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创新社会管理。一方面,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是城镇化背景下社会管理的崭新课题。要以流动人口网格化本地化服务管理为重点,寓管理于服务中,在服务中延伸管理。完善人口信息采集动态管理体系,以公安人口信息为基础,融合计生、人社、房管、民政、教育、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信息资源,建立人口基础信息库,把以证管人与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结合起来,实现流动人口网格化本地化服务管理。另一方面,探索城镇化进程中新社区建设和管理。要以小城镇新社区建设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突破口,积极整合资源,加强社区服务中心或服务站建设。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居委会为主体、政法综治、群团组织为配套,构建低保救助、解困帮扶、平安法治建设于一体的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形成综合治理、社区警务、治安防范、纠纷调处、外来人员管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禁毒以及信息收集等于一体的社区管理新格局。同时,大力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配备充实社区综治专职干部、驻村民警、社区管理人员等。

城镇化建设讲座心得体会

近年来,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了加深我对城镇化建设的认知,提高自己在这一领域的素养,我参加了一场关于城镇化建设的讲座。通过听讲座并与专家们的交流,我受益匪浅,对城镇化建设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下面我将就此进行详细的阐述。

首先,讲座的开篇给出了城镇化建设的定义和背景。现代城镇化是一种人口流动的发展过程,是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聚集的过程。背景是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同时农业生产力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也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

其次,讲座的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城镇化建设的意义和目标。城镇化建设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内需、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城镇化建设,可以促进就业机会的增加,推动农民进城创业,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此外,城镇化建设也可以促进乡村农业的现代化,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接着,讲座进一步介绍了城镇化建设的路径和措施。城镇化的路径是由农村到城市,由小城市到大城市的过程。城镇化的措施包括土地改革,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土地改革是城镇化建设的基础,通过土地改革可以实现农民的土地资本化,将农村的土地用于城市建设。城市规划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合理的规划可以避免城市规模过大导致的问题。基础设施建设是城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包括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最后,讲座总结了目前城镇化建设的进展和面临的挑战。目前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正在加快推进,城市化率也在逐步提高。然而,城镇化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社会问题的增加,城市资源的压力等等。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城镇化建设的相关问题,找出对策,解决这些问题。

通过这场讲座,我深刻认识到城镇化建设对我国的发展至关重要。城镇化建设不仅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也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途径。我将保持对城镇化建设的关注,关注相关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在自己日常生活中也会积极参与和支持城镇化建设的相关活动。我相信,在全社会的努力下,城镇化建设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展,为我国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城镇化建设讲座心得体会

近年来,城镇化建设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为了深入了解城镇化建设的目标、意义和挑战,我参加了一场城镇化建设讲座。在此次讲座中,我从讲座内容、专家观点以及实例分享中深刻认识到城镇化建设对我国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也让我对城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首先,讲座介绍了城镇化建设的背景和目标。据统计,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60%,但相对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城镇化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任务之一。在未来的城镇化建设中,要以人为核心,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城市化程度,提供更好的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

其次,讲座着重强调了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城镇化建设虽然带来了一系列机遇和发展,但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其中最重要的是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城市化的推进,让一些大城市过度拥挤,产生了诸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同时,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滞后、人才流失、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也亟待解决。因此,要推动城乡发展协调,实现城乡一体化。

此外,讲座还提到了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城市规划是城镇化建设的基础,也是解决城市问题的关键。讲座展示了一些成功的城市规划案例,如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等,这些城市规划的成功为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城市规划不仅要注重经济发展,还要兼顾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城镇化才能持续推进,给人民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

最后,讲座分享了一些城镇化建设的实例,并对未来城镇化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通过实地考察和观察,讲座主讲人将德国、日本等国家的城镇化经验融入我国的实际情况,提供了一些可供借鉴的思路和方法。同时,讲座还强调了政府的角色和市场的作用,建议政府加大对城镇化建设的支持,激发市场活力,吸引人才到乡村发展。

通过这场城镇化建设讲座,我深刻认识到城镇化建设对我国的重要性和挑战,以及提出的未来发展方向。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能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改善人民生活,还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城乡发展平衡、优化城市规划、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发挥市场的作用,引导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只有通过这些努力,才能促进城镇化进程的顺利进行,为实现中国梦做出更大贡献。

城镇化建设讲座心得体会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建设不断加强,城市发展迅猛,人口流动加快。为了增强对城镇化建设的认识,提高城市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我参加了一场关于城镇化建设的讲座。在这次讲座中,我受益匪浅,深刻体会到了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未来方向。

首先,讲座从城镇化建设的背景和现状开始,让我对这个话题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我了解到,城镇化建设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随着农村产业结构和就业方式的转变,农民纷纷涌入城市,城市化进程加快。同时,城镇化建设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城市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我意识到城镇化建设是一个全面的、持续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其次,讲座对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进行了深入剖析。城镇化建设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生活的一种表现。通过增加城市化率,可以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发展潜力,推动经济发展。城市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人才的集聚,可以形成规模效应,提高生产率。此外,城市还可以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城镇化建设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高度重视。

再次,讲座介绍了城镇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城镇化建设的目标是有效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推动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促进城市发展。但城镇化建设也需要注意规划和引导,避免出现人口过多、资源浪费等问题。未来,城镇化发展应注重保护环境资源,合理规划城市结构,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同时,要注重扶持农村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最后,讲座强调了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要素。讲座指出,城镇化建设必须以创新引领、改革推动,促进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同时,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功能和竞争力。讲座还强调了城市管理的重要性,要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高城市服务和治理水平。此外,讲座还强调了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每个公民都是城市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都应积极为城市的发展做出贡献。

通过这次讲座,我对城镇化建设有了深刻的认识。城镇化建设是我国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战略,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城镇化建设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参与和支持。我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一定能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新型城镇化讲座心得体会

我参加了一场新型城镇化的讲座,讲座内容十分丰富,让我更深入了解和认识了新型城镇化的意义和目标。以下是我对讲座的五段式体会。

第一段:讲座带来的思考。

在讲座中,我深刻地认识到新型城镇化对于我国发展至关重要。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也日益凸显。而新型城镇化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产生的,它不仅是城市化的延伸,更是经济社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它要把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方式和路径更新换代,使城乡二元结构逐渐消失,让城乡发展更为协调。

第二段:城乡一体化的创新思路。

讲座中提出了一些令人眼前一亮、具有创新思路的城市发展方案,如“城市群+乡村体验”模式,它兼顾了城市和乡村发展,让城市化与农村现代化相辅相成,推进城乡一体化,并同时增强了人民的获得感和安全感。而“休闲+观光”发展模式,注重城市地域特色和人口文化的结合,打造旅游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这些新型城镇化的模式和思路,让我对城市发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未来的城乡发展也抱有更大的信心。

第三段:城市环境的整治与维护。

城市环境的改善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指标,讲座中提到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这一重要的举措,这也是在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之一。作为居民,我们也应发扬个人责任意识,积极参与到城市环境整治中,从自己身边做起,共同营造美好的城市环境。

第四段:产业升级引领城市经济。

城市发展离不开经济的支撑,而产业的升级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城市要立足于自身资源和优势,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新路径,将优势转化为市场、将市场转化为经济,实现产城融合,共创双赢。

第五段:教育和文化是城市重要发展资源。

教育和文化是城市另一项重要的发展资源,也是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方向。城市要注重文化建设和教育投入,打造具有较高文化品位的城市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推动城市现代化建设。

总之,这场新型城镇化讲座让我更深入了解和认识了新型城镇化的意义和目标。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新型城镇化的逐渐推进和完善,我国城市化发展壮大的步伐必将更加稳步、更加有序、更加可持续。

乡镇新型城镇化心得体会

近年来,中国乡镇新型城镇化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无论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还是乡村环境改善,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作为一个生活在乡镇的居民,亲身经历了这一过程,我深深感受到了新型城镇化所带来的改变。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一下自己对乡镇新型城镇化的心得体会。

首先,新型城镇化带来了乡镇经济的发展。在过去,乡镇经济一直以农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很难带动乡村的全面发展。然而,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工业和服务业项目进驻乡镇,为乡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我所在的乡镇便引进了一家大型工业园区,在园区的建设过程中,带动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了乡亲们的收入水平。同时,乡镇的产业结构也得到了优化和升级,从而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新型城镇化改善了乡村基础设施条件。在过去,乡镇的道路狭小、交通不便,给居民的出行带来了不便。然而,新型城镇化的实施改变了这一状况。现在,乡村的道路宽阔平整,交通便利,不仅方便了居民的出行,也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交通条件。此外,乡村的供水、供电和通讯设施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居民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这些变化使得乡村不再是封闭的、与城市隔绝的地方,而是与城市紧密联系的现代化社区。

第三,新型城镇化改变了乡村环境面貌。过去,乡村的环境脏乱差,农村垃圾随处可见,河道和湖泊污染严重。然而,随着新型城镇化政策的推进,乡镇进行了大规模的环境整治,河道和湖泊得以清理和治理,乡村的环境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所在的乡镇,干净整洁的村庄,绿树成荫的农田和清澈见底的河流,给人一种宜居的感觉。这也使得乡村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度假的理想场所,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第四,新型城镇化促进了乡村教育和医疗事业的发展。在过去,乡村教育和医疗资源匮乏,落后于城市。然而,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乡镇的学校、医院和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得到了优化和提升。不仅有了更好的教学和医疗设备,还有更多的资金用于培训和引进优秀的师资力量。这使得乡村的教育和医疗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居民们享受到了更好的教育和医疗服务。

最后,乡镇新型城镇化也给居民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选择。过去,很多优秀的人才都选择到城市发展,乡村往往只能留下老人和儿童。然而,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使得乡村的发展前景变得更加广阔,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回流乡村,参与到乡村发展中来。而对于乡镇居民来说,也有更多的职业选择和发展机会。无论是创业还是就业,乡镇居民都有了更多的机会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总而言之,乡镇新型城镇化为我们带来了诸多的变化和机遇。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的改善、环境的提升、教育和医疗事业的发展以及更多的就业机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质的提升。当然,随之而来的问题和挑战也不可忽视,但只要我们做好充分的准备和应对措施,相信乡镇新型城镇化的梦想一定会实现。

乡镇新型城镇化心得体会

近年来,中国不断推进乡镇新型城镇化建设,旨在改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民生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我在乡镇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有着亲身的参与和体验,通过这一过程,我深刻感受到了城乡发展的紧密联系,以及城镇化带来的积极变化。在这里,我将分享我对于乡镇新型城镇化的心得体会。

首先,乡镇新型城镇化强调了城乡一体化的理念。在过去,城乡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明显不足。然而,乡镇新型城镇化的推动改变了这种现象,强调了城乡发展的协调性和一体化。通过加强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农民们可以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似的生活条件和便利。在我所居住的乡镇,新修建的公路、医院和学校等设施不仅便利了农民的生活,也吸引了一些城市居民搬迁到农村地区居住。

其次,乡镇新型城镇化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振兴是中国国家战略,旨在提高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乡镇新型城镇化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通过提供更好的工作机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加快了农村地区的发展进程。在乡镇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下,我所在的乡镇引进了一些企业和产业园区,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许多农民通过在这些企业中工作,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条件。同时,乡镇新型城镇化还通过推动农村旅游和农产品加工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乡村经济的繁荣。

第三,乡镇新型城镇化带来了城市化的便利和农村的优质生活环境。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发展往往伴随着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和人口密集等问题。而乡镇新型城镇化在保留乡村特色的同时,改善了农村地区的生活环境。通过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和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同时,乡镇新型城镇化还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商业服务,带来了便利和便利的生活方式。在我所居住的乡镇中,新开设的商场和超市提供了各种商品和服务,农民们不再需要到城市购物,享受到了更便利的生活。

第四,乡镇新型城镇化促进了农民素质的提高和乡风文明的建设。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居民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较高,而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和文化活动相对匮乏。乡镇新型城镇化通过提供更好的学校和文化设施,改变了这种状况。在我所居住的乡镇,新建的学校和图书馆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农民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得到了提高。同时,乡镇新型城镇化还注重培养良好的乡风文明和社会公德,通过宣传教育和社区活动,弘扬社会正能量,形成了文明和谐的社会风尚。

综上所述,乡镇新型城镇化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它通过加强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素质和乡风文明。在乡镇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下,我深刻感受到了城乡发展的密切联系,以及城镇化带来的积极变化。我相信,在乡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动下,农村地区将实现更为持续健康的发展,农民的生活将变得更加富裕和幸福。

城镇化建设调研心得体会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建设和规划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为此,我参加了一次城镇化建设的调研工作。在此次调研中,我深入了解了我国城镇化建设的现状、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并对此做出了如下的心得体会。

我国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首先,城镇化进度不平衡,一些地区城镇化进展缓慢。其次,城市规划和建设不规范,导致城市规划不尽合理,城市建设质量不高。并且还存在城市房地产泡沫、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城市环境问题等一系列问题,直接或间接地限制了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速度和质量。

未来,我国将继续推进城镇化建设。其中,城镇建设重点将转向第三、四线城市和中小城镇,发展的热点将集中在建设综合性交通枢纽和地下管网、提升城市生态环境等方面。同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城镇化建设将越来越注重科技创新,通过信息化、智能化等手段来提升城市管理和运营效率,不断推进城镇化进程。

三、城镇化建设中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包括道路、桥梁、地下管道、城市供水、城市供电等。特别是从影响城市生态、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安全保障等方面考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至关重要。为此,在城镇化建设中,应该注重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以便更好地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人居环境,为居民提供更加便利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科技创新是推进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另一个重要方向。城市综合管控、城市智能交通、智能家居等一系列新型智能应用将会得到充分推广。特别是在智慧城市、高效能源和新型交通应用方面,应融入新兴科技、推进互联网+与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互联互通的智慧城市网络。

城镇化建设不能只关注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规划建设,更应该注重人居环境和社会保障问题。城市开发建设需要考虑居民的生活和工作需要,确保城市的人居环境保持宜居、舒适。同时,需要完善社会保障政策,确保城镇化建设对所有居民公平、公正、公开。因此,城镇化发展要求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等相互协调和统筹发展。

总之,在城镇化建设中,需要注重长远规划、全面考虑,确保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合理性、可行性和长远性。同时,注重科技创新和人居环境和社会保障问题,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并做好地下管网建设,便于未来能进行城市综合开发和重点区域城市开发。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我国城镇化进程,并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新型城镇化讲座心得体会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城市化进程的重视与加速,新型城镇化成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我参加了一场有关新型城镇化的讲座,深入了解了新型城镇化的意义与实践,并从中获得了许多启示。在此,我将分享我的心得体会,以期与更多的人一同探讨这一集体话题。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新型城镇化不仅是城市化进程的深化和引导,更为重要的是,它是国家对人民城镇生活品质的提升的承诺。新型城镇化的实施,不仅可以提升城市的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更能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优质的生活、积极解决资源环境矛盾。

新型城镇化虽然带来了许多好处,但也面临着许多挑战。首先是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带来的负担,导致了城市基础设施的拥堵,交通和环保等问题愈加突出。其次是城乡发展的协调问题,城市的持续发展需要注意与周边农村的沟通与协调。最后是城市空间的开发难题,因为城市空间的开发过度,也将带来更多的矛盾与问题。

中国新型城镇化的优势在于独特的政策背景和广阔的内需市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并不断地制定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包括城市化指导思想、进城人口管理制度、城市化基金、城市综合配套改革等。此外,中国拥有广阔的内需市场作为支撑,能够保证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持续发展。但同时,新型城镇化的劣势也显而易见:城市化是一项长期费用大、投资风险高的工作,需要投资的资金和资源也非常巨大。

第四段:规划与管理的重要性。

新型城镇化需要有好的规划与管理来引导,这也是确保新型城镇化快速且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政府应加强对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住房供应等方面的规划和管理,保障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顺利执行。此外,加强规划和管理也可以避免因投资追求效率而牺牲环境及生活质量等方面的问题。

第五段:个人行动与责任。

最后,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及其管理。作为普通居民,我们应该了解并支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适应城市化的变化,承担个人义务和责任,共同促进城市化进程的良性循环。同时,我们也应该树立环保意识,爱护城市的环境,共建和谐的城市生活。

总之,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方面。在此次讲座中,我学到了很多有关新型城镇化的知识和理念,同时也关注到了许多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需要面临的挑战。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应该共同合作,积极参与到城市化进程中,让城市变得更加美丽、富有活力。

乡镇新型城镇化心得体会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镇新型城镇化成为了当前发展的重点。我参与了一次乡镇新型城镇化调研活动,深入了解了乡镇发展的现状和问题。通过这次活动,我收获了很多,对乡镇新型城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首先,我认识到乡镇新型城镇化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传统的城市化过程往往是城市向乡村辐射,但乡镇新型城镇化则更强调农村的自我发展。乡镇作为连接城市和农村的纽带,承担着农民就业、农产品销售、服务提供等多个功能。通过乡镇新型城镇化,可以激发乡村的内生动力,实现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我认识到乡镇新型城镇化需要做好土地利用和规划。乡镇作为城市化的重要节点,土地的合理利用和规划对于乡镇的发展至关重要。在过去的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发展比较盲目,往往出现土地浪费、城市扩张等问题。而乡镇新型城镇化要做到土地的节约利用和规划有序,需要科学制定发展蓝图,合理规划土地用途,防止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再次,我认识到乡镇新型城镇化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城镇化的基础,也是衡量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标准。乡镇地处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滞后,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乡村经济的发展。通过这次调研活动,我看到了一些乡镇在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建设道路、供水、供电等设施的努力。这些举措为乡镇新型城镇化提供了有力支撑,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同和赞誉。

此外,我认识到乡镇新型城镇化需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随着城市化的推进,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给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乡镇新型城镇化要注重生态环境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调研中,我看到一些乡镇注重生态修复、水质保护等工作,通过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方式,实现了经济和环境的双赢。

最后,我认识到乡镇新型城镇化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乡镇新型城镇化需要政府在政策引导、政府采购、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适当支持。政府的引导作用是乡镇新型城镇化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调研中,我看到一些政府通过优惠政策、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方式,推动了乡镇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政府的引导作用能够聚集各方力量,推动乡镇的全面发展。

通过这次乡镇新型城镇化调研活动,我对乡镇新型城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乡镇的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确保乡镇新型城镇化发展顺利进行,关乎着中国农村和城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我将继续积极参与乡镇发展的实践,努力为乡镇新型城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城镇化建设调研心得体会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建设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城镇化不仅可以加速城市发展,提高经济效益,还可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因此,我作为一名调研员,深入基层,近距离观察和了解城镇化建设的现状和挑战,在实践中积累工作经验和心得体会。

在我的调研中,我发现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着多样化和分化的现象,不同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距。一些发达地区的城镇化建设已经进入了成熟阶段,但是一些基层城镇化发展水平却严重滞后,甚至进展缓慢。同时,在城镇化的进程中,还存在经济、社会、人口、文化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如城市人口削减、刚性需求不足、人才流失等。

根据我的实地调研和观察,我认为城镇化建设需要有科学的规划和控制,以避免产生过度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同时,政府应该在聚集人口的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下更大力气,增加城市的吸引力。还需要加大对城乡一体化的关注力度,加强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才能最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第四段:我对城镇化建设中需要克服的难点问题的思考。

在调研中,我发现城镇化建设还需要克服很多难点问题。首先是土地问题,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和分散性极大地影响了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其次是资金和财务问题,除了需要大量的投资和资金外,还需要找到一种可行的财务方式。最后是人才和人员问题,要把一个地区建设成现代化城市,必须培育和吸引各种优秀的人才,提高城市的智力水平和文化素质。

第五段:总结。

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民生问题。在实践中,我们应该深入基层,了解实际情况,解决具体问题。同时,政府应该加强对城镇化建设的引导和协调,把握机遇,克服难点,不断前进,最终实现全国城镇化建设的辉煌发展。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