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例教学设计(专业15篇)

时间:2023-11-30 20:35:03 作者:温柔雨

教学计划是一种指导性文档,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计划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有余数除法”,教学例4,练习十三的第2、6题。

(一)知识与技能。

初步培养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索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从生活数学到数学问题的抽象过程,感受知识的现实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引导学生结合商和余数在实际情境中的含义正确写出相应的单位名称。

教师:课件。

学生:表格。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教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猜做个游戏好不好?

出示课件:想一想,第十六个图形是什么样的?第35个呢?第98个呢?

教师:同学们真厉害,猜得非常准确,其实这就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就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

二、尝试问题,自主学习。

(1)显示例4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教师:在同学们的体育活动当中也会出现有余数的除法的实际问题,大家请看!

提问: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你能根据图中的有效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1:有32个同学。

生2:老师要求每6人一组。

生3:可以分几组,还多几人?

(课件同步出现:可以分几组,还多几人?)。

师:你能帮老师解决这个数学问题吗?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开始吧。

(2)自主学习,尝试解决问题。

教师:小帮手们动作可真快!请两位小帮手给大伙儿说说你的计算方法。

师:哪位同学给大家说说自己的算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口述板书,

如果有的学生没有写出单位,这时提问:

师:这里的商5表示什么意思呢?余数2呢?那单位各是什么呢?(根据商和余数的单位提问:

教师:你们知道这里的商5表示什么意思吗?余数2呢?

生:商表示可以分5组,余数表示还多2人。)。

(3)出示练习十三的第2题。

师:下面这道有关跳强绳的问题怎么解决呢?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19-8=11(米)11÷2=5(根)……1(米)。

答:可以做5根短跳绳,还剩1米。

教师:同学们,当你的练习本用完后,你一般会怎么处理它呢?

生1:把它扔了。

生2:卖给废品回收站。师:你可真会节约再利用资源。

教师:这些纸是可以重复利用的。

播放课件。

看完后出示:

生1:把这些钱捐给他们。

生2:用这些钱购买学习用品送给他们。

教师:同学们可真有爱心!

出示课件。

教师:这里出现了什么问题?你能解决吗?

教师:第二个问题你能想出不同的方法吗?各小组可以先讨论,再写下各位购买方案。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表格,将自己认为最好的购买方案进行整理,填写在表格内。开始吧!

学生一边讨论教师一边巡视,学生讨论完填写好表格后,老师提问。

教师:谁愿意来展示自己的解决方法?

学生说完后老师小结,进行思想教育。

教师:废物再利用可以给我们带来这么好的效益,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大家可得注意回收,这样既可以保护环境,还可以节约能源,让我们来争当环保节能的小公民吧!

四、课外延伸,拓展思维。

师:三年级一班的同学们也利用废物回收,换来了一些班费,组织大家进行了一次旅行,在旅行中他们遇到了一些问题,请看!

出示第6题的情景图。

先让学生观察“丛林探险”情景图。让学生从两名同学的对话以及图中的指示牌,获得数字信息,解决“坐车”和“租船”问题。

师:从图中同学们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生:丛林探险活动每辆小车坐6人。

生:我们班有44人。

生:激流勇进游戏每条船坐5人。

师:小男孩小女孩提出了什么问题?

生:如果全班都玩“丛林探险”,最多可以坐满几辆车?会有剩余的人吗?

生2:如果都玩“激流勇进”,应该租几条船呢?

师:请同学们自己先自个儿想想,然后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方法,并列出算式,说明理由。

(1)坐车问题:44÷6=7(辆)……2(人)。

答:最多可以坐满7辆车,还剩余2人。

提问:剩余这2人怎么安排呢?

生:再坐一辆车。

(2)租船问题:44÷5=8(条)……4(人)。

教师:你对这种租船方法有什么看法吗?

教师:你可真会发现问题。

教师:剩下的4个人不去了吗?怎么办呢?

师:应该租几条船呢?为什么?

教师:你为什么要把8加1呢?

8+1=9(条)。

答:应该租9条船。

教师:你考虑得可真周到!

教师:同学们在外游玩的时候可得注意安全哦!

五、结束课题。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联系。

(2)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教具准备:课件、小棒等

(一)复习

a.抽生回答,并讲一讲思考过程;

b.请学习绘画的6位同学向大家挥挥手,再汇报一下自己的学习成绩,教师向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表示祝贺。

3.二年级(2)班学习弹琴的有4人,学吹号的是学习弹琴的4倍,学吹号的有多少人?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出示第54页例2主题图(动画课件)

师:你们想参加这个游戏活动吗?

2.活动:学生动手摆飞机;(播放音乐)

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师:你们的春天真美!汪老师眼中的春天是生机勃勃,百花争艳。

1、教学例2。

(1)师在黑板上先摆一朵花。

师:瞧!黑板上现在就开了一朵花!这朵花有几片花瓣呢?

生:5片。

(板书:5)。

师:老师再来摆几朵!

(2)师在第二行摆2朵。

师:看,第二行我摆了几朵花呢?

生:2朵。

师:第二行用了几片花瓣呢?

生:10片。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摆一朵花用5片花瓣,摆两朵花要用2个5片,就是10片。

师:2个5片是10片。(板书:2个5)。

师:10和5比,10是5的几倍呢?

生:2倍。

师:为什么呢?

生:10里面有2个5,所以10是5的2倍。(2倍,2个)。

师:说得真好!谁再来试一试呢?

(板书:10是5的2倍)。

(请3~4个学生回答)。

(3)学生摆花。

师:如果老师给你们15片花瓣,这样的花你能摆几朵呢?

生:3朵。

师:是吗?我们同桌合作摆一摆。

师:15片花瓣这样的花你们摆了几朵?

生:3朵。

师:没摆之前你们为什么快就知道是3朵呢?

生:3个5片,就是15片。

(板书:3个5)。

师:15和5比,你也能这么说吗?

生:15是5的3倍。

师:你真是聪明,谁还能再来说一说呢?

(请个学生回答)(齐说)。

师:那为什么15是5的3倍呢?

生:因为15里面有3个5,所以15是5的3倍。

(4)练习。

师:全体男同学来回答,28里面有()个4,28是4的()倍。

(5)学生摆花。

师:如果我有20片花瓣摆花,说说这样的花我能摆几朵呢?

生:4朵。

师:你是怎么想的啊?

预测1:

生:因为4个5是20,所以是4朵。

(板书:4个5)。

预测2:

师:还有别的想法吗?

生:因为20是5的4倍,所以是4朵。

师:现在20和5比,求20是5的几倍,你能列算式吗?在草纸上写一写。

(5)教学除法算式。

20÷5=4。

师:我请一位同学说说算式是怎么写的。

师:你们都是这么写的吗?那么20÷5=4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20里面有4个5;20是5的4倍!

师:真行!谁能把这两句话完整又流利地说一说!

(3~4个)。

师小结:求20是5的几倍我们可以用除法计算。

师:这里汪老师还要提醒一下,倍不是单位名称,所以4的后面倍不用写。

师:15是5的3倍,你能用算式表示吗?

(写在草稿纸上)。

生:15÷5=3。

师:这个算式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2个人)。

师:真不错!看来求10是5的几倍没问题了吧!我们一起来列算式!

(板书:10÷5=2)。

师:同桌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师:我想听听你们怎么说的,可以吗?

(5)小结。

师:同学们,像这样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倍数问题,我们通常可以用除法进行计算。下面跟随汪老师走进生活,去找找生活中这样的数学问题,去解决这样的数学问题。

(板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3、尝试运用,解决数学问题。

(1)师:春天可是个锻炼身体的好季节。

电脑出示运动图片。

师:瞧!这里可真热闹!小朋友都在干什么呢?

生:拔河,跑步。

师:跑步有几人呢?拔河的有几人?

师:那么拔河的人数是跑步的几倍呢?谁来说一说?

生:4倍。

师:怎么列算式呢?

学生列式:16÷4=4。

师:谁来说说这个算式的意思?

生:16里面有4个4,16是4的4倍。

师:越说越好了!

(2)师:操场的这里也很热闹,你都看见了什么啊?

师:数一数,丢手绢的有几人,唱歌的有几人呢?

师:丢手绢的人数是唱歌的几倍?

师:草稿纸上列出算式。

师:异口同声告诉我算式。

师:这里有两个8,除号前的8表示什么?除号后的8表示什么?

师:解释得很清楚,求丢手绢的人数是唱歌的几倍,列式时就得是丢手绢的人数去除以唱歌的人数。

1、师:我们身边的倍数问题还有很多,看!从他们的对话中你发现了知道了什么?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一个有关倍数的数学问题吗?

师:听清楚了吗?好,谁愿意再来说一说!

师:在草稿纸上列出算式。

2、统计图中的数学问题。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吗?认识吗?

生:统计图。

师:我也发现了,你们看!

小结:同样一张统计图,但随着同学们知识的增长,发现统计图中还有倍数关系。

3、师:好,下面咱们走出校园到郊外去看看!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又能提出些什么的数学问题呢?

师:同学们不仅问题提得好,回答的也不错,所以送你们几个灿烂的笑脸。

4、涂一涂,涂出倍数关系。

师:白色的笑脸有几个?

师:下面拿出准备好的两支水彩笔,在笑脸上涂一涂,涂出倍数关系。

学生涂色。

师:红色的笑脸有几个?绿色的笑脸有几个?他们存在什么倍数关系呢?

1、师: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啊?

生:4倍。

师:这么快怎么知道的啊?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去年妈妈的岁数是小朋友的几倍呢?

生:7倍。

师:你怎么算出来的呢?

3、师:在美好的春天,听着同学们这么精彩的发言,我感到特别的温暖。希望同学们趁着好季节多出去走走,去发现更多身边的数学问题。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63—64以及相应的练习。

1、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用“一一列举”策略的特点和价值,能不遗漏,不重复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通过反思和交流,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从而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体会策略的价值,感受策略带来的好处,使学生能主动运用所学的策略解决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能主动反思自己的解题过程提升对策略的认识。

一、导入。

出示草原牛羊成群图。

二、探究策略。

1、初次探究。

小黑板出示: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的羊圈。

问:根据这句话的信息你想采用什么方法来帮牧民叔叔呢?

2、进一步探究。

问:你能把符合要求的长和宽可能性一一列举出来吗?

学生填写第63页的表格。

3、体会列表的特点。

问:反思一下刚才的思考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板书:有序(有条理)一一列举不遗漏不重复。

让学生再次说说应该怎样有条理地思考。

出示:像这样有条理的把可能性一一列举出来,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就叫列举。在列举时要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这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4、进一步引导。

这几种围法中牧民叔叔会喜欢那种呢?为什么呢?

出示: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和宽的差越大,面积就越小;长和宽的差越小,面积就越大。

三、体会策略中的技巧。

出示例题2。

读题后问:“最少订阅1本,最多订阅3本”是什么意思?

小组讨论并集体交流。

3+3+1=7种。

(有一定的规律列举,不重复,不遗漏。)。

四、巩固练习。

问:根据题意你想到了什么?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

交流,说出列举思考的过程。

五、交流中总结收获。

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一一列举”对我们解决生活问题有什么好处?

六、课堂练习。

做练习十一的第1—3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单元是采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列表的过程中寻求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有效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常常是多样的,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策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例1利用学生对长方形与它的长和宽关系的已有认识,要求学生找出用18根1米的栅栏围成长方形的各种方法,在寻找策略中体会“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例2是在例1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时,要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思考过程。在探讨中让学生积极参与,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在具体生活中的运用,从而激发学生主动运用所学到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兴趣。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用除法解决问题》是在小数除法计算教学之后的应用问题类型课。纵观教材,以连除问题为切入口展开编排,意图是让学生在众多纷乱的实际问题中,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收集、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并选择合适的解决策略,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基于这样的理解,我在设计本堂课时,选择自学为主的教学策略。

1、凸显自学为主、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有具体的要求引导学生进行自学,让学生根据要求,先学能自学的内容,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课堂学习,以提高学习效率。

2、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学习为线索,鼓励学生形成一些基本的策略。

解决问题活动的价值不只是获得具体问题的解,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的发展。其中重要的一点在于使学生学习一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堂上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因为条件较多,分析起来的中间问题较多,且例题、做一做及课后练习的数量关系各不相同,只有学生在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后才能列式解答,所以教师还要尤其关注学困生,加强个别辅导。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用正比例知识解答含有正比例关系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

3.发展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帮助其构建相应的知识结构。

【教学重点】:

1.判断题中相对应的两个量和它们的比例关系。

2.利用正比例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运用比例知识正确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1.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解答应用题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回忆旧知。

1.师:本节课是我们这个单元最后的一个内容,今天我们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希望大家用精彩的表现完成这节课!

师: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已经学过的知识吧!(课件出示:)。

我会判断:判断下列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

(2)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3)总钱数一定,用去的钱数和剩下的钱数。(不成比例)。

2.师:看来同学们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学得都很不错,下面我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用比例解决问题。(板书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

二、揭示课题、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5(课件出示:情境图)。

1.回顾旧知。

师:从这幅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1)例5中的已知条件是:张大妈家:用了吨水,水费是()。李奶奶家:用了()吨水。所求的问题是:

师:(1)要解决水费的问题,就要知道水的单价和用水量。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水的单价虽然不知道,但它是一定的。(2)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想请我们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方法帮她算一算,你们能帮这个忙吗?(3)学生自己解答,然后交流解答方法。(学生可以先求出单价,再求总价或先求出用水量的倍数关系再求总价。)(4)师:像这样的问题也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

(1)这道题中涉及哪两种量?

(2)哪种量是一定?

(3)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讨论分析:从上表可以知道(每吨水的价钱)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量)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量)的(比值)相等。

(4)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量关系式吗?

张大妈家水费:用水吨数=李奶奶家水费:用水吨数。

(5)如果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请根据表中相对应的数据和判断列出比例式,然后解答。解: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钱。(板书)。

28:8=x:10。

8x=28×10。

x=35。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35元钱。

师:你是怎么想的?(根据上面的数据,概括:因为每吨水的价钱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师:28:8和x:10分别表示什么?(水费单价)同学们再思考,看看有没有出现其它比例的解法,如果有,教师也要进行评析。

4、检验。

师:这个问题我们用比例的知识解决了,你有什么方法检验自己的解答是正确的呢?(启发学生自主选择检验方法。如:将结果代入原题、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用算术方法或一般方程方法解答来检验等。)。

三、变式练习。

师:同学们很了不起,帮李奶奶解决完了问题,能再帮王大爷解决一个问题吗?课件出示:“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4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让学生进行变式练习。)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四、巩固练习:智慧城堡。

2、小兰的身高1.5m,她的影长是2.4m,如果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得一棵树的影子长4m,这棵树有多高?提示:你知道吗?影长与身高的比是一个定值!试着用比例解决吧!

五、课堂总结。

解决了以上几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反思一下刚才的学习过程,归纳出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好吗?(学生自己用语言叙述)。

(1)判断题目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判)。

(2)设未知量为x,注意写明计量单位;(设)。

(3)根据题意列出比例式;(列)。

(4)解比例;(解)。

(5)验算,作答。(验)。

六、布置作业:

第63页练习十一,第4题;

第64页练习十一,第6题、第7题。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数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能穿几串”中理解几十里面有几个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大家玩过串珠游戏吗?

出示例7。

这里有些珠子,你会穿吗?板书课题。

二、互动新授。

出示题目的要求:有58个珠子,10个穿一串,能穿几串?

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个别汇报。

要想知道能穿几串,该怎样解答?

a、画图。圈一圈。

b、数的组成。58里面有5个十和8个一。

验证。1串是10个,5串就是50个,剩下的8个,正好是58个。

2、想一想:如果是5个珠子穿一串,能穿几串?

三、巩固梳理,拓展应用。

1、完成第46页的做一做。

2、完成第47页第1~4题。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春季,教学。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1.在直观的情境中想到转化,并应用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知识进行图形的等积,等周长的变形.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体会转化的含义和应用的手段,感受转化在解决这个问题时的价值。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转化"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电子课件、实物投影。

预习效果检测分别出示两组图片。

(3)现在你能看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学生互相交流合作探究。

学生得出:第一个图形:上面半圆向下平移5格。

第二个图形:下半部分凸出的两个半圆分割出来,以直径的上面端点为中心,分别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180度。

教师在电子白板上将图形平移、旋转、拼合,图形的变化过程迅速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清晰直观地感受到了,从而化解了理解上的障碍。

师:你知道你刚才比较时运用了什么策略吗?

教师板书转化,将课题补全(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曾经就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一些问题,回忆一下。同桌交流。学生充分列举,教师媒体配合演示并板书。

这些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共同点?(把新问题转化成熟悉的或者已经解决过的问题。)。

转化是一种常用的、也是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下面我们就用转化的策略来解决一些题目。

空间与图形的领域。

1、检查课本练习十四第二题。你是怎样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的?

2、检查课本练一练,指名学生口答。

转化成什么图形可以使计算简便?怎样转化?

3、检查练习十四第三题。

4、试一试:1/2+1/4+1/8+1/16。

这道题你是怎样求和的?小组交流。

5、练一练4(课本练习十四1)。

每一排的点分别表示每一轮参加比赛的球队,把两个点合成一个点的过程表示进行了一场比赛。淘汰制是指每场比赛都要淘汰1支球队。

三、当堂达标:完成补充习题对应的练习并交流反馈。

四、故事启迪,领悟转化的技巧。

数学家爱迪生求灯泡的容积的故事(幻灯片)。

有一次,爱迪生把一只灯泡交给他的助手阿普顿,让他计算一下这只灯泡的容积是多少。阿普顿是普林顿大学数学系高材生,又在德国深造了一年,数学素养相当不错。他拿着这只梨形的灯泡,打量了好半天,又特地找来皮尺,上下量了尺寸,画出了各种示意图,还列出了一道又一道的算式。一个钟头过去了。

爱迪生着急了,跑来问他算出来了没有。“正算到一半。”阿普顿慌忙回答,豆大的汗珠从他的额角上滚了下来。“才算到一半?”爱迪生十分诧异,走近一看,哎呀在阿普顿的面前,好几张白纸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算式。“何必这么复杂呢?”爱迪生微笑着说,“你把这只灯泡装满水,再把水倒在量杯里,量杯量出来的水的体积,就是我们所需要的容积。”“哦!”阿普顿恍然大悟。他飞快地跑进实验室,不到1分钟,没有经过任何运算,就把灯泡的容积准确地求出来了。

听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五、课堂总结:

多位数学家说过:“什么叫解题?解题就是把题目转化为已经解过的题。今天我们学习了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时我们要善于运用转化,用好转化策略,才能正确解题。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1、知识与技能:

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的作用,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学会运用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学生经历提取信息,发现问题,列表整理条件,解决问题的知识获取过程,从而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并发展他们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问题情境中的信息,用从条件想起或从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

难点:正确整理、分析数学信息关系,学会通过所整理的信息决策问题解决策略,并内化成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

课件。

一、故事引入,感受策略。

课前同学们都看了《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这个故事讲述了司马光遇到了要救落入大水缸里的孩子的问题。救人的办法有很多,如:可以从缸口把孩子拉出来,但是由于在场的都是孩子,人还没有缸高呢,力气就更小了,不可能能把落水的孩子拉出来;再如:也可以去叫大人来救,但是可能时间不允许……这些办法都不能很快地把落水的孩子救出来。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司马光通过动脑筋、想办法,终于看到了一块石头,于是想出了“砸缸放水救孩子”的办法救了落水孩子一命。司马光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在许多办法中选择砸缸救人的最好办法,就是一种大智慧,这样的过程就是应用策略解决救人的问题(板书:策略)。这是生活中的应用策略解决问题,其实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也经常遇到问题,也要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要更好、更快地解决问题就必须采用一些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数学中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合作探索,领悟内涵。

1、创设情境,感知列表整理的方法。

(1)导入语:

师:小朋友们都喜欢逛超市吧,今天有三位小朋友相约来到了超市里,他们准备买同一种笔记本,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2)出示情境图,听录音,(录音中增加了“小华用去多少元?”和小军说的话“我用42元买笔记本,可以买多少本?”)要求小华用去多少元?我们要用到哪些条件呢?学生回答后,课件只留下有用信息,提问:你能找到信息中的关键词吗?你能将这些关键词整理写出来吗?学生交流,相互补充逐步简洁成:

小明3本18元。

小华5本?元。

添上表格线,形成一张完整的表格:

小明3本18元。

小华5本?元。

板书:列表整理信息。

(1)独立思考如何解决题中的这个问题。想好后在小组里交流。全班交流。归纳解决这个问题的两种思路: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

板书:分析列式解答。

讨论:要求小华用去多少元,可以怎么想?(学生活动)。

师:同学们在解题时,会有两种不同的思路。一种从已知条件想起,想:根据买3本用去18元,可以先求出1本的价钱;也可以从要求的问题想起,想:要求买5本用去多少元,先要求出1本的价钱。

这样一来,你会列式解答了吗?请行动起来(学生活动)。

课件出示:

18÷3=6(元)。

6×5=30(元)。

答:小华用去30元。

师:核对一下,你做对了吗?

(2)师归纳:解决条件较多的问题时,我们可以把有用的信息和问题列表整理,使数量之间的关系更加清晰,从而很快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列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3)下面我们就用列表的策略来帮小军算算42元可以买多少本笔记本?课件出示问题和空表格。

同桌交流,再集体交流,相机完善表格。

小明3本18元。

小军?本42元。

列式解答后,请一名学生说出解题思路。

18÷3=6(元)。

42÷6=7(元)。

答:小军买了7本。

(4)课件同时出示上述两个表格。问:求小华用去多少元和小军能买多少本,在思考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引导学生依据屏幕上的列式回答)。

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科书第59页例5以及相关练习题。

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题中涉及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2、进一步巩固正比例的意义,掌握用正比例方法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能正确地用正比例的方法来解答应用题。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精神。

4、在成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体会数学的价值。

利用已学的`正比例的意义,通过自己探索掌握解答正比例应用题的方法。

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找出相等关系并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小黑板。

一、复习铺垫,激发兴趣。

1、填空并说明理由。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比例。

(2)单价一定,总价与数量成()比例。

(3)每块地砖的大小一定,砖的块数和所铺的总面积成()比例。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让学生温故而知新,为学习下面的内容铺垫。】。

3、提出问题:老师请你用一把米尺去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你能行吗?

生1:把旗杆放下量。

生2:爬上去量。

生3:利用影子的长度量。(如果没有学生说教师可做适当引导。)。

师:相信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一定会找到解决的方法的。

【设计意图:激起学生学习这习欲望,欲望是产生动机的催化剂。】。

二、揭示课题、探索新知。

1、小黑板出示例5。

张大妈:我们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12.8元。

李奶奶:我们家用了10吨水,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

思考: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师:你能利用数学知识帮李奶奶算出上个月的水费吗?

(1)学生自己解答。

(2)交流解答方法,并说说自己想法。

算式是:12.8÷8×10。

=1.6×10。

=16(元)。(先算出每吨水的价钱,再算出10吨水需要多少钱。)。

(也可以先求出用水量的倍数关系再求总价。)。

10÷8×12.8。

=1.25×12.8。

=16(元)。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直观的情境中想到转化,并应用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知识进行图形的等积,等周长的变形.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体会转化的含义和应用的手段,感受转化在解决这个问题时的价值。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转化”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电子课件、实物投影。

预习作业:

教学过程:

预习效果检测分别出示两组图片。

(3)现在你能看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学生互相交流合作探究。

学生得出:第一个图形:上面半圆向下平移5格。

第二个图形:下半部分凸出的两个半圆分割出来,以直径的上面端点为中心,分别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180度。

教师在电子白板上将图形平移、旋转、拼合,图形的变化过程迅速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清晰直观地感受到了,从而化解了理解上的障碍。

师:你知道你刚才比较时运用了什么策略吗?

教师板书转化,将课题补全(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曾经就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一些问题,回忆一下。同桌交流。学生充分列举,教师媒体配合演示并板书。

这些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共同点?(把新问题转化成熟悉的或者已经解决过的问题。)。

转化是一种常用的、也是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下面我们就用转化的策略来解决一些题目。

空间与图形的领域。

1、检查课本练习十四第二题。你是怎样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的?

2、检查课本练一练,指名学生口答。

转化成什么图形可以使计算简便?怎样转化?

3、检查练习十四第三题。

4、试一试:1/2+1/4+1/8+1/16。

这道题你是怎样求和的?小组交流。

5、练一练4(课本练习十四1)。

每一排的点分别表示每一轮参加比赛的球队,把两个点合成一个点的过程表示进行了一场比赛。淘汰制是指每场比赛都要淘汰1支球队。

三、当堂达标:完成补充习题对应的练习并交流反馈。

四、故事启迪,领悟转化的技巧。

数学家爱迪生求灯泡的容积的故事(幻灯片)。

有一次,爱迪生把一只灯泡交给他的助手阿普顿,让他计算一下这只灯泡的容积是多少。阿普顿是普林顿大学数学系高材生,又在德国深造了一年,数学素养相当不错。他拿着这只梨形的灯泡,打量了好半天,又特地找来皮尺,上下量了尺寸,画出了各种示意图,还列出了一道又一道的算式。一个钟头过去了。

爱迪生着急了,跑来问他算出来了没有。“正算到一半。”阿普顿慌忙回答,豆大的汗珠从他的额角上滚了下来。“才算到一半?”爱迪生十分诧异,走近一看,哎呀在阿普顿的面前,好几张白纸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算式。“何必这么复杂呢?”爱迪生微笑着说,“你把这只灯泡装满水,再把水倒在量杯里,量杯量出来的水的体积,就是我们所需要的容积。”“哦!”阿普顿恍然大悟。他飞快地跑进实验室,不到1分钟,没有经过任何运算,就把灯泡的容积准确地求出来了。

听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五、课堂总结:

多位数学家说过:“什么叫解题?解题就是把题目转化为已经解过的题。今天我们学习了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时我们要善于运用转化,用好转化策略,才能正确解题。

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本节课是在学生熟练掌握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是让学生画线段图来分析题意,这部分内容是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也就是不同的解题思路来分析。从而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种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为下一步学习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打好基础。

本节课是在学生熟练掌握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例2分析一个数量的两个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确定把什么看作单位1学生不难理解,教学时,要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学生就不会感到有太大的困难了。例3分析的是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与例1相同。

1、使学生掌握解答稍复杂的求一个数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思路,并能正确解答。

2、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培养探索精神。

分析和掌握把什么量看作单位1及谁是谁的几分之几。

分析和理解两个数量的比校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些。

备注。

活动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题意。

1、教师出示例2的情境图。

2、让学生结合图叙述题意。

活动二:动手画图,分析题意。

1、你能不能用上节课我们讲过的学习方法,借助于其它的方法来分析一下这道的意思呢?

学生动手画线段图,分析。小组交流。

与教师共同再一次感受如何画线段图。(教师板书)。

重点让学生明确谁是单位1。

2、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确定解题的思路。

3、可能会有两种不同的思路。教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

4、全班交流,订正。

5、问:这两种解法有什么区别?有什么联系?

活动三:教学例3.

教师出示例3。

1、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根据这句话应当把什么看单位1?

3、学生试画出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4、学生自己解答。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分析的?与全班交流。

活动四:巩固练习。

1、完成21页中的做一做。

教师要求学生画线段图。

2、完成练习五中部分练习题。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分析的思路。

活动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

2、使学生学会分析连乘问题的数量关系,运用合理的解题思路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4、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完整准确表达的习惯,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正确分析并解决连乘问题。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寻求解决连乘问题的解题思路,并体会找到中间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一个小练习,请大家看屏幕。(课件出示:在超市的一个货架放着各种包装的面包,爸爸买了其中一种面包4袋,一共多少钱?)。

师:读一读,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认真的观察思考,要求一共多少钱所需要的条件。学生会发现不能求出问题,因为不知道1袋面包的价钱)。

师:就是说,要求一共的钱数,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课件出示:)。

师:知道这两个条件,就能求出总钱数。那你们刚才说哪个条件不知道?(学生回答后)。

师:我们就补充上这个条件。(课件出示完整题目:每袋面包12元,爸爸买了4袋,一共需要多少元钱?)。

师:现在能解决了吗?该怎么列式计算?(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反馈订正)。

(课件出示题目2:开学初,老师给咱班50个同学每人发5个作业本。)。

师:读一读,你能解决这道题吗?(学生会发现这道题没有问题,思考后回答)。

师:你能根据这两个条件,提出合适的问题吗?

课件出示:

(根据学生的补充,教师课件出示完整题目:老师给咱班50个同学每人发5个作业本,老师需要准备多少个作业本?)。

师:请同学们口头解答,同桌互相交流一下。(指名学生口答,课件出示算式)。

师小结:同学们,你们可真了不起,刚才的练习我们知道了要解决一个问题,要有两个条件;还知道了,如果告诉我们两个条件,可以提出问题,这是我们解决问题时所需要的重要本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在课的开始,设计两道不完整的题目,一道是缺少条件,一道是没有问题,让学生补充条件、提问题。通过这一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巩固乘法问题的数量关系,同时复习“要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通过分析法和综合法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为学生分析、解决两步计算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

二、主体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课件出示课本例1情境图(图略)。

师:大家看,这是同学们在参加广播操比赛。仔细观察,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学生根据图说出题中的信息)。

师:通过刚才大家的交流,我们知道了题中告诉我们“每个方阵有8排,每排有10人,3个方阵”三个条件,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在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经历一个从情境中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并且完整地用文字表述问题的过程。指导学生学会认真读题,仔细审题,明确题目中的条件和所求问题,理解题意。

师:认真分析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老师相信大家都会解决这个问题。先不忙着列算式,先说一说在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时,你是怎么想的?先自己想一想,说一说,然后在小组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收集学生是如何分析的信息)。

师:哪个组派代表来说说你们小组是怎么分析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

师:大家的思路都非常的清晰,那老师要问问你们,为什么要先求1个方阵的人数?用哪两个条件就可以求出这个问题,为什么用这两个条件就能求出1个方阵的人数?3个方阵呢?(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同组交流,集体反馈。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借助于点子图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先求1个方阵的人数,求一个方阵人数为什么用乘法,怎样求3个方阵的人数。思路图整理如下)。

师:我们一起回忆刚才从要求的问题开始怎样一步一步找到解题思路的。(师生一起说)要求——总人数,就要知道——每个方阵的人数和方阵数。每个方阵的人数不知道就要先求它,用题中的——每个方阵有8排、每排有10人,就能求出每个方阵的人数,根据求出的——每个方阵的人数和有3个方阵,就可以求出总人数。请各自再试着说一说我们刚才是怎么分析的,然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学生再次的整理思路,熟悉思维过程)。

师:根据刚才我们说的思路,怎样列算式?(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反馈后教师板书算式)。

设计意图:通过追问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弄清楚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学生一般会有两种方法:一是想要求什么,必须知道什么条件,不知道的条件就是先求的;二是根据题中两个有关系的条件,想到可以求出什么,求出的这个问题,可能就是解决最终问题必需的条件。这两种思考方法其实就是解决问题时常用的分析法和综合法。在这里只给学生渗透这样的思维方式,不明确提出来。通过潜移默化的意识渗透和日积月累的思维训练,让学生逐渐具备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授之以渔”的目的。

师:大家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思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另外一种思路)。

师:可以看着点子图,和小组同学商量一下。(小组讨论,反馈小组意见,师生共同总结思路)。

师: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刚才这种解题思路。(师生共同叙述)。

师:根据这种思路这样列算式?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时,哪个地方要特别注意?(第一步的单位名称)。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例2、练习一2、3、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看、说、读、想、算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小括号的作用。

4、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以及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用了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

学生说,老师板贴:看、说、读、想、算。这节课我们继续用这些方法来解决问题。

2、课件出示游乐园面包房图,

师:看,这是面包房,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指导学生再观察画面,你从图中知道什么数学信息?

2、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还剩多少个面包?

[设计意图]:首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中蕴含的信息,从中找出与数学有关的信息,初步感受数学信息之间的一些联系,从中发现一些数学问题。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还剩多少个面包?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方法一、54―8=46(个)46―22=24(个)。

方法二、54―22=32,32―8=24(个)。

方法三、8+22=30(个)或22+8=30(个)54―30=24(个)(让学生说说每一步计算的理由)。

5、比较三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三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还剩多少个面包?,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1)54-8-22=24(个)或54-22-8=24(个)。

(2)能不能列成54-8+22?小组里讨论、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老师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小括号”:如果想改变运算顺序,先算后面的,再算前面的,可以在先算的算式外面填上小括号。小括号的作用可大了,可以改变运算顺序,小朋友们只要看见它,就要先算它里面的算式。把(2)中的算式“54-8+22”变成“54-(8+22)”,就可以了。这样我们就可以先算8+22,然后再算54-30。

8、指导学生读:54-(8+22)读作:54减8与22的和。

9、小结。(小括号能改变运算顺序:先算括号里面的数)。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后明确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之后,需要用一定的运算进行表达并计算出结果,最终自主解决问题,并明确小括号的作用。

三、巩固练习。

1、教科书第6页练习一的第2题。

(2)分析题目,找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读一读,说一说关键词。

(3)想一想,第一步要先求什么?第二步要再求什么?

(4)列式计算:94―34=60(个)60―29=31(个)。

或34+29=63(个)94―63=31(个)。

让学生列出综合算式,要他们正确的使用小括号。列好后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表示的意义。(用喜欢的方法计算,能用小括号就更好啦)。

94―34―29=31(个)或94―(34+29)=31(个)。

2、教科书第7页练习一的第3题。

羊圈里原来有58只羊。第一次跑走了6只,第二次跑走了7只,现在羊圈里面有几只?

让学生自己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用喜欢的方法计算,最好能用上小括号,并汇报。

58―6―7=45(只)或58―(6+7)=45(只)。

3、新型电脑公司有87台电脑,上午卖出24台,下午卖出26台,还剩下多少台?(用两种方法解答,用上小括号)。

(1)学生读题,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2)学生独立做题,老师巡视。(要求运用小括号进行计算)。

(3)学生汇报。87―24―26=37(台)或87―(24+26)=37(台)。

4、完成练习一第5题。先指导观察,明确条件和问题,指导读一读,找出关键词,然后思考并列式计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明确小括号的作用是改变运算顺序,有小括号的一定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数,并学会运用小括号。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1.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元旦快到了,你们高兴吗?(高兴)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我们学校举行了一次游园活动。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参加?(想)好!老师就带小朋友们一起去参加游园活动,我们唱着歌出发好吗?(唱新年快乐歌)。

2.情境图。

谈话:我们来到了游园点,你们看小朋友们在做什么?(在看木偶戏)。

提问:你从这幅图上看懂了什么?获得了什么信息?

学生回答: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走了6人。

二、主动探索,协作交流,领悟解法。

1.同学们,你们看得真仔细,通过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一共有多少人在看戏?

(2)原来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还剩多少人?

对于这两个问题,让学生提出后很快就解答。

(3)原来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又来了13人。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4)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又走了6人。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对说出(3)(4)两题的学生给予表扬。

提问:你们会解决“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吗?

(1)独立思考。

谈话:在四人小组中说说你的想法,你是怎样算的?

(2)让学生在四人小组中充分地交流,说自己的想法,老师参与学生的讨论之中了解情况。

(3)汇报:并说想法。

3.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1)22+13=35(人)(2)22-6=16(人)。

35-6=29(人)16+13=29(人)。

(3)22+13-6=29(人)(4)22-6+13=29(人)。

让学生明确(1)、(3)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是同一种方法;(2)、(4)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是同一种方法。

4.比较(1)、(3)和(2)、(4)两种方法的联系。

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5.谈话:小朋友们看木偶戏看得多高兴呀!你们看这边发生了什么事情?(出示练习一的第1题)。

提问:从这幅图上你看懂了什么?

你能把图意说完整吗?

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独立列式解答,再让几名学生说解。

问题的方法。

谈话:同学们,你们玩得高兴吗?不知不觉到了中午,我们肚子有点饿了。走,老师带你们到面包房买面包去。

(出示面包房图)。

提问:你从这幅图上看到了什么?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还剩多少个?)。

谁能把这个问题说完整?

(原来面包房里有54个面包,先卖了22个,又卖了8个,现在还剩多少个?)。

提问:谁会列式解答。

提问:你会把22+8=30和54-30=24写成一个算式吗?

你们遇到了什么困难?

有办法来解决这个困难吗?

四人小组讨论,汇报。

选择方法,把想的过程说出来。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谈话:游园活动快要结束了,你们看小朋友在干什么?(出示练习一的第2题)[他们在收集拉罐筒。]他们真是环保小卫士。

提问:你会把这幅图的图意说完整吗?

让学生自己解答,再说想法。

做练习一的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再汇报想法。

同桌交流,自编题目,互相解答。

四、归纳。

1.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2.谈话:请同学们做一名有心人,用本课学习的知识去解决我们身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