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单元数学教案(优秀19篇)

时间:2023-12-21 20:21:25 作者:影墨

教案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有力工具,可以帮助教师提前思考和准备,确保教学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请大家阅读以下这些三年级教案参考,享受教学设计的乐趣。

三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发展;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万”,能说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的数位顺序。

使学生通过联系实际等活动,初步理解万以内数的实际含义,了解万以内数的组成,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

使学生学会用数描述身边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用数的观念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初步体验量化的思想,促进数感的发展。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增强同学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意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感受身边的数据。

师:我们以前认识过哪些数?你还记得哪些有关数的知识?能大声的说给同学们听吗?

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更多,更大这样的数,你瞧:(多媒体出示信息窗2的情境图。)。

这是老师收集到的数据,你呢?(请学生汇报收集到的数据并展示。)。

二、认识计数单位“万”

1、故事竞猜:课件出示故事画面。

森林里小猪、小熊、小猴比赛数数,大象当裁判。它们从989开始数,比比谁先数到5000。

小熊是这样数的:989、990、991、992、993……。

小猴是这样数的:989、990、1000、、3000……。

(1)小朋友你猜猜谁先数到5000?为什么?数数都可以怎样数?

(2)你能像小猴这样继续数下去吗?试试看。

(4)今天学了“万”你觉得应该怎样补充数位顺序表?

(5)读数位顺序表。从右往左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

2、感知“一万”。

问:你们在平时的生活当中用过“万”这个计数单位吗?你们觉得万这个计数单位大不大呢?你知道“一万”究竟有多少吗?我们来看看吧。

a、在刚刚结束的第二十八届雅典奥运会上,我国女子长跑运动员邢慧娜获得了女子10000米跑的冠军。你知道她围着体育场的跑道跑了多少圈吗?(25圈)(课件二)。

b、我们学校有多少人?(1036)想象一下,一万人大约有多少?(10个我们学校这么多人。)(课件三)。

c、一张纸非常薄,10张纸叠起来大约厚1毫米。一万张纸叠起来有多厚呢?(1米)(课件四)。

d、如果每秒数一个数,连续不停的数,数到一万,大约需要多长时间?(3小时,就是同学们从上早自习起到第三节课下课那么长的时间。)(课件五)。

3、认、读、写万以内的数。

刚才听你们读起这些数时都那么流利,真不错。那你们是怎么读的呢?

(1)认、读、写几千几百几十几。

教师一次在计数器上拨出3个百、6个十和5个一。问:这个数是多少?试着读一读。再问:你是怎样读的?再在千位上拨上2个千。问:这个数是多少?试着读一读。再问:你是怎样读的?(千位上的“2”读作“二千”,百上的“3读作“三百”,十位上的“6”读作“六十”,个位上的“5”读作“五”。)学生齐读一遍。

学生尝试写数。(一生板演,并讲解:千位上写2,百位上写3,十位上写6,个位上写5。)。

学生试读写,一生汇报,一生板演。

(2)认、读、写万以内中间有0的数。

a、去掉百位上所有的珠(3个千、7个十、6个一)。

问:这个数是怎样组成的?你能读出它是多少吗?(强调:百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要读作“零”。)你能写出来吗?(一生板演)。

b、去掉十位上所有的珠(3个千、6个一)。

问:这个数是由什么组成的?应该怎样读?

学生试读,指名汇报,强调: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两个0,只读一个零。

学生尝试写数,一生板演。

练习:师写出6003,让学生说一说它的组成和读法。

独立练习p17第2题(强调:末尾的0不读)。

问:像这样的万以内的数,你们在生活中遇见过吗?把你们收集到的数据跟你小组的同学说一说、读一读。

请几生汇报:1202,6078,,6008,2260,2200,2000。读一读。

小结万以内数的读法与写法。

三、练一练。

1、p18d3。

2、发散练习:按要求写数。

(1)4个千和9个百组成的数是()。

(2)4个千和9个十组成的数是()。

(3)4个千和9个一组成的数是()。

(4)1个万、6个千、4个百和8个一组成的数是()。

(5)写一个比3205小的四位数。

(6)写一个比9080大的四位数。

(7)写一个最接近10000的四位数。

(8)写一个比7839小2000的数。

(9)写一个比6045大5的数。

(10)组数游戏:请你用0、6、0、1组成四位数并读一读,写一写。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1、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使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会根据复式统计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使学生能对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出示教材第36页情境图。

提问:这是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情况,你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

提出要求:你能把这6个兴趣小组的人数填在下面的统计表中吗?

男生最喜欢的活动。

活动看书踢球看电视画画跳绳玩电子游戏。

人数。

女生最喜欢的活动。

活动看书踢球看电视画画跳绳玩电子游戏。

人数。

学生各自填写,老师提醒学生应注意核对统计数据。

提问:男生最喜欢什么活动?女生最喜欢什么活动?

指出:这里的每张统计表都只是反映男、女生最喜欢的活动的人数,如果要对男、女生最喜欢的活动的人数进行比较,就显得不是很方便了。所以,人们就想到把这些简单统计表合并成一张统计表(出示例题中的复式统计表)。

1、谈话:请同学们先认真观察这张表,在想一想,表中各个栏目是什么意思?

2、认识复式统计表。

情境中的第三个统计表填写了男生和女生最喜欢的活动数据,像这样的统计表就是复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可以表示多组数据,单式统计表只能表示一组数据与单式统计表相比,复式统计表更有利于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

3、读复式统计表。

(1)复式统计表左上角的一个格用斜线隔成三部分,分别表示出表内横向、竖向所放内容以及所统计数据的名称。

(2)竖排表示所统计的对象是男生和女生,因此对应表头处写“性别”。横排表示的是最喜欢的项目情况,因此对应表头写“活动”。中间部分是不同性别、不同活动的相应人数,因此在表头对应的中间格写“人数”。

4、解决问题。

从第一个单式统计表中可以知道,男生喜欢的活动分别是什么,对应的人数是多少。从第二个单式统计表中可以知道,女生喜欢的活动分别是什么,对应的人数是多少。观察这两个统计表可以发现,每个统计表的活动都一样,调查的都是看书、踢球、看电视、画画、跳绳和玩电子游戏。第三个统计表包含三项内容:活动项目(看书、踢球、看电视、画画、跳绳和玩电子游戏),人数,性别(男生、女生)。根据表中调查的数据可以判断出男生和女生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哪个数据大,那个活动就是学生最喜欢的。要想知道调查的人数一共是多少人,把各个项目中的人数相加即可。我们还可以根据表中的数据的大小,,对这次调查的结果提出看法和建议。

小结:刚才的每张统计表都只能反映一个小组的男、女生人数;用刚才的统计表不便于比较不同小组的人数,这张统计表不仅便于比较各组人数,而且能看出四个小组的整体情况。

引导:如果把刚才的几张统计表叫做“单式统计表”你觉得这张统计表叫什么名称?学生讨论后揭题。(板书课题)。

指导完成教材第38页练习八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题目提供的是什么数据,再指名学生介绍一些与这些数据有关的事。然后让学生把上面的数据填写在统计表里。

1、某书店2014年第二季度的图书售出情况如下,根据所给数据制成统计表。

四月份:教辅书2631本,文学类图书3452本,工具书302本。

五月份:教辅书3689本,文学类图书2478本,工具书352本。

六月份:教辅书5634本,文学类图书1953本,工具书427本。

2、下面是三(1)班同学饮食情况统计表,想想怎样填写表中空缺部分。

三(1)班同学饮食情况统计表。

合计蔬菜鱼类肉类豆制品。

总计13。

第一组10331。

第二组406。

第三组40。

看了这张统计表,你能得到哪些信息?你对我们班同学的饮食习惯有什么建议?

三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教材第63~64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十五第1题。

1.使学生在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和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3.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初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挂图。

1、计算。

提问:用一位数乘多位数,我们该怎样计算?

小结:在计算一位数乘多位数时,用这个一位数依次去乘第一个因数的哪一位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2、口算。

27×2082×4052×6012×90。

18×3024×5019×7053×20。

提问:两位数乘整十数你是怎样口算的。

1、出示教科书第62页的例题1。

(2)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要求妈妈一共要付多少钱?该怎样列式?

4×12(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教师:24乘2,我们已经回算,23乘12我们还没学过,这是用两位数乘的'乘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提问:谁能把24乘12转化成我们已学过的知识呢?以4人为一小组讨论。

(3)汇报:一种可以把12本书分成10本和2本两部分,我们可求出10本书多少钱,再求出2本书多少钱,然后把这两部分的钱加起来的就是妈妈要付的钱。

(4)讲解24乘12竖式。

刚才的一不我们是先算什么?怎样算?教师讲评时用纸把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盖住。那计算2乘24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2乘4表示8个一,再算2乘2表示4个十,合起来是48,在48的旁边注明24×2的积。此时,教师揭去盖在第二个因数十位“1”的纸,并问:

第二步要再算什么?怎样算?(第二步算的是10本书一共多少钱,用10乘24,得240,在240的旁边注明24×10的积)。

教师对着竖式说明:十位上的1表示10,所以用十位的1乘24就是用10乘24,先用10乘4得40,4要写在十位上,个位写0,再用10去乘2,得20,但这个2表示2个十,10乘2得到的20应该表示20个十,20个十就是200,所以这个2必须写在百位上,因此,要在240的旁边主抿4×10的积。

第三步算的是什么?(把10本书的钱和2本书的钱加起来,也就是把48和240加起来,得288。)。

说明:在把两个乘积加起来的时候,个位上是计算8加0,0只起占位作用,为了简便,这个零可以省略不写,边说边把0擦掉。

请一个同学复述一遍竖式计算的过程。

(5)提问:这个竖式同前面的三个竖式有没有联系?哪种方法更简便?

2、议一议:怎样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3、引导小结,归纳笔算方法。

完成教科书第63页的做一做。

(1)先看23×12,提问,两个因数分别是多少?

23乘13得多少?

(2)其余的题目独立完成,要求列竖式,最后教师讲评。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练习十五第1题。

三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1、认识年、月、日。

2、24时计时法。

3、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

认识年、月、日。

教材。

1、引导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的知识,记住各月的天数。

2、使学生会判断大、小月。

3、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的时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渗透科学的思想方法。

探究发现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发现并掌握大月、小月的判断方法。

多媒体各年份的年历卡。

1、填空。

1时=()分1分=()秒。

1时=()秒240分=()时。

1分25秒=()秒82分=()时()分。

2、提问:

(1)时、分、秒都是什么单位?(时间单位)。

(2)关于时间单位你还知道哪些?(年、月、日、季度、世纪等)。

(3)那么关于年、月、日的知识你想知道些什么?

3、导入新课。

讲述:地球绕太阳运转一周经过的时间就是一年,月亮绕地球运转一周经过的时间大约就是一个月,同时,地球自己也在旋转,地球自己旋转一周的时间就是一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1、认识年、月、日。

(1)出示材料。

提问:以前我们用钟、表来研究时、分、秒,那么年、月、日我们可以用什么来研究呢?(年历卡)。

(2)观察手中的年历卡,看看这是哪一年的年历。

(3)分别找到10月1日,7月13日,看一看,各是星期几。

提问:10月1日是什么节日?申奥成功是在哪一年呢?

(4)请同学们在年历卡上找出你所知道的纪念日,爸爸、妈妈和自己的生日等,看一看,分别是星期几。

(5)合作探究。

观察: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的天数一样吗?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

(6)讨论交流。

教师根究学生的回答内容,板书:

一年12个月365天或366天。

1、3、5、7、8、10、1231天。

4、6、9、1130天。

229天或28天。

(7)质疑:你们每人手中的年历卡上31天的月份是不是都是这几个月呢?(是)对!不管哪一年,31天的月份都是这几个月。

再看一看,是不是每年的4、6、9、11月的天数都是30天。(是)。

(8)认识大月、小月。

讲述:通过同学们认真仔细地观察,我们已经知道了不管哪一年,1、3、5、7、8、10、12这7个月都是31天,4、6、9、11这4个月都是30天,它们是不会发生变化的,我们把每月天数都是31天的这几个月叫做大月,把每月的.天数都是30天的这几个月叫做小月。

年份不同了,哪个月的天数有变化呢?(2月)从这里可以看出,二月的天数比大月、小月的天数要少,所以二月是一个特殊的月份。

2、巩固。

3、记住大月、小月。

(1)出示左拳图。

(2)讲清相应部位所表示的每个月的天数。

(3)根据图,全体一起记忆。

(4)指着自己左拳再次记忆。

(5)再介绍一首儿歌,加强记忆。

七个大月心中装,七前单数七后双。

二月是个特殊月,其他各月是小月。

观察今年的年历。

(1)一、二、三月一共有()天。

(2)六一儿童节是星期()。

(3)四月份有()个星期零()天。

想一想:9月30日的后一天是几月几日?

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8页。

1、了解除了东、西、南、北这四个方向外,还有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

2、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3、借助各种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查找有关指南针的资料。

2、寻找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出示课本情境图)。

通过前几堂课的学习小明学会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今天他带了一个指示方向的工具,再次来到校园中的操场上,准备继续学习更多与方向有关的知识。你们猜他带的是什么?(指南针)。

1、了解指南针的历史和使用方法,增强民族自豪感。

(出示指南针图)由学生汇报交流预习1收集的资料,教师给予归纳,并重点指导怎样利用指南针辨别方向: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早在20xx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磁石制作了指示方向的仪器——司南,后来又发明了罗盘。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盘面上的指针受地球磁场的影响,红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北,白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南。人们根据这一原理利用指南针来辨别方向。

2、根据指南针现在的指示说说校园里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北面是教学楼,南面是花坛,东面是图书馆,西面是体育馆)。

3、借助指南针盘面上的标记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

问:多功能厅、食堂分别在校园的什么位置?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学生归纳:

从“东”出发,东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北,东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南。从“西”出发,西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北,西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南。

4、找出校园的东南方和西北方有什么建筑。

1、给出一个方向由学生讨论后制成方向板。

2、利用方向板辨认教室中的八个方向。

3、坐在座位上,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

4、出示我国行政区域图,问:这是哪国的地图?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让学生找出我国首都北京的位置和厦门的位置,说说厦门在北京的什么方向,

北京在厦门的什么方向?

接下来让学生独立填写:

(1)厦门在北京的_____方向。

(2)_____大致在北京的西北方向,

_____大致在北京的西南方向,

(3)北京的东南方有_____省市。

1、这堂课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1:交流预习2: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数学三年级第三单元教案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找出计算的规律。

2.能熟练进行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直到独立解决问题为止,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成功感和自信心,培养了独立思考,敢于挑战困难的精神。

探索并掌握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

理解乘数是整十数的算理。

教学板块教与学预设。

(师生活动)教学重构。

(修改意见)。

前置性作业。

5×13×212×4。

5×103×2012×40。

5×1003×20012×400。

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课前3分钟内容:开火车——口算比赛。

对数游戏:教师说出一个数,学生说出的数是教师的10倍的数。

1.黑板上出示“5×1=、5×10=、50×10=”

(1)让学生观察三道题目,然后独立解决。

(2)指名说结果,并说说是怎样算出来的?

2.继续出示“3×2=、3×20=、30×20=”

(1)还是让学生独立解决,和同桌说说是怎么计算的。

(2)让学生观察,找一找规律,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3.出示难度更大的题目:“12×4=、12×40=、120×40=”

(1)找一找每道题中的两个乘数有什么变化,积又有什么变化?

(2)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结果。

4.探索与发现。

(1)请大家观察每组算式是怎么变化的,有什么规律?

(2)学生同桌之间交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发现的规律。

(3)师生小结:当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10倍,积也扩大10倍。

5.交流乘数是整十数的算法。

(1)谁来说说在刚才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好办法来计算如20×30的题目。

(2)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学生的答案肯定很多,但按照自己的教学来讲,学生大部分肯定是用省略0的方法来计算。

(3)师生小结:先计算2×3=6,再添上原来乘数中被省略的两个0,所以得600。

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如发现学生有错误,及时给予个别指导,如果错误的情况比较类似而且人比较多的话,将错误的情况写在黑板上,供全班学生订正。

1.第1小题。要求学生直接口算填表。

2.第2小题:开放题。

这是一道开放题而且是逆向思维的题目。学生在独立思考和解答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才能感受它的挑战性和答案的多样性。

3.第3小题。要求学生独立审题、列式、口算、作答。完成后集体进行交流。

4.运动服问题。

在解题前,要让学生理解“各付”和“一共”的意思,第2题可以让学生尝试列出综合算式。

这节课你学了什么?学得怎样?

板书设计找规律(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

50×10=50×2×5=100×5=500。

50×10=5×(10×10)=5×100=500。

5×1之后末尾添写被省略的0。

三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

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春季是运动的时节,我们同学们都很爱好运动,不久我校就会举行一次越野比赛,现在老师将越野图展现给大家。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越野图的起点和终点位置。

2、如果你是一名运动员,你将从起点向什么方向行进?(方向标)加方向标有什么好处?为什么方向标画在起点的位置?(以起点为观测点)。

3、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例1的学习是让学生明确可以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时,可以与主题图的教学结合进行,通过情境使学生明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活动中确定方向的具体方法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探索。

准确的可以说是东偏北30°,那可以用北偏东60°这样表示吗?在说具体位置时,一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夹角较小)的方向。——靠近哪个方向就把那个方向放在前面。

(距离1千米)如果没有距离又会怎样?

1号点在起点的东偏北30°的方向上,距离是1千米。你学会表示了吗?

三、巩固练习内化提高。

做一做呈现了小明家附近几处建筑物的位置示意图,通过方向与距离的确定,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确定方向的具体方法。

练习三第1、2题是相应的在地图上确定方向的练习。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我们可以根据题目提供的方向和距离这两个条件来确定物体的位置。首先要确定方向标。

数学三年级第三单元教案

在前几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包括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或多个单位)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问题加以解决。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本单元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教材还介绍了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1、向学生介绍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学会看这两种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1、使学生学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它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并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2、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求平均数。会看两种统计图。

学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它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求平均数。

教材第39页例2,练习十第2、3、4题。

1、学会看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2、会正确分析各种不同的统计图。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

会看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自制课件。

提问:请你制作一张这一组同学身高的条形统计图,你想怎样制作,把你们的想法告诉大家(先让学生以4人为一个小进行讨论)。

汇报:如果每一格代表1厘米的话,这张条形统计图要画得非常大,如果每一格用10厘米和更大单位的话,不容易体现这五个同学的身高情况,因为他们的身高情况,因为他们的身高数据都集中在一个段里,只相差几厘米。

教师:大家提出的问题,老师想个办法帮你们解决。

1、制作身高统计图。

教师:我们即要使每个同学的身高情况,看得很清楚,又不至于把图画得太大,教师建议大家0-137厘米这一段的长度用一格子表示。那画的时候,第一格不能画成线段,而应画成波浪线,意思表示我们中间省略许多小格。

出示示意图,第一小组学生身高统计图。你能把它补充完整吗?

学生动手制作,然后教师出示示意图讲评。

2、制作体重统计图。

教师:你能根据刚才的身高统计图制作一张体重条形统计图吗?小组合作完成,评价交流。

3、看书了解: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

提问:根据前两张的统计图和这张统计表,你得到了哪些信息?有什么合理的建议?

1、完成教科书第40页练习十的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提问:条形统计图的第一格和其他格有什么不同?

2、完成教科书第41页练习十的第3题。

教师:第一格表示90秒,后面的几个小格你想怎么标上数据,根据什么?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3、完成教科书第41页练习十的第4题。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三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本单元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乘法、笔算乘法。

本单元的口算乘法主要包括两项内容,第一项内容是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它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第二项内容是估算,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它是在学生学过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和掌握了乘法的基本口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估算的基础。教材先安排口算,在扩大学生的口算范围的同时,为学生学习新的估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做好必要的准备。并且,在估算和笔算教学活动中,又可以进一步巩固口算。这样,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本单元的笔算乘法的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接着,编排进位的,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需要进位的笔算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

本单元加强了“解决问题”的教学。首先,把计算内容都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如送报纸(送信)、估座位、购书等。让学生在现实问题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计算方法。然后,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有意义的、联系生活的情境材料,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是十分有利的。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口算乘法

教材第58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十四第1~5题。

1、通过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正确计算的习惯,能正确、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

3、培养学生口算的能力和认真口算的习惯。

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课件、口算卡片

一、复习学过的口算方法

1、口算下面各题。

30×4

50×5

30×4

300×7

200×8

12×4

43×2

33×3

23×3

11×7

2、说一说30×4、300×7、12×4的口算方法。

二、快乐体验,探索新知

1、教科书第58页例题1的。

(1)运用挂图呈现邮递员送报纸、送信的情景。

(2)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的内容,想一想可以提什么问题。

2、研究口算的方法。

(1)请学生独立思考并列出算式: 300×10 300×30

(2)小组讨论:怎样想出得数?

(3)各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小结:整百数乘整十数,口算是采用把整百整十数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这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再在所得的积后面添上几个0,这一种方法最为简便。

学生独立列式并口算出正确的结果,教师讲评时要学生说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小结:整十数乘整十数,口算是采用把整十数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这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再在所得的积后面添上几个0。

4、练一练:完成教科书第58页的做一做

先由学生独立口算,然后集体订正。

三、巩固运用

1、教材第69页的练习十四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提问:你是怎样算的,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2、游戏。(完成教科书第60页的练习十四第2题)贴出香蕉摘下来。最后,比一比哪一组摘的香蕉多。

3、教材第60页的练习十四第3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在学生完成后,请几位说一说这一道题解题过程和结果。

4、教材第60页的练习十四第4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前一个问题。然后教师讲评。

(2)第2个问题要我们求什么?要求这个问题我们必须知道邮递员一天的工作时间。邮递员每分钟 行100米,那2小时大约行多少千米?如何解答这一道题,请同学们以4人为一个小组讨论一下。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四第5题。

三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1、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理解笔算的算理,乘的顺序和积的书写位置。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掌握笔算的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掌握笔算乘的顺序及积的书写位置,理解笔算的算理。

课件、三角板、点子图。

一、复习导入。

1、口算:12×20=11×30=14×10=。

11×4=12×3=14×2=。

2、抽查学生笔算,并说一说计算过程:

3、导入: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去过书店买书呢?林老师这个周末也去书店买了一批书,请看屏幕(课件演示)。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41页例1主题图。你能帮林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

(2)要算一共买了多少本书,该怎么列式呢?为什么要用乘法?(板书:14×12=)。

(3)师:同学们,两位数乘一位数我们已经学会了,那么两位数乘两位数又该如何计算呢?今天这节课,林老师要跟同学们一起解决的问题。(板书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

(4)引导学生利用复习题的两位数乘整十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找到14×12的计算结果。

(5)小组合作探究,找到14×12的计算结果。

(6)汇报:抽查小组成员上台板演,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7)过渡:孩子们真聪明,利用前面我们学过的知识,成功的找到。

14×12的计算结果,非常棒,继续加油哦。我们已经知道14×12=。

168,怎样把它写成像14×2那样,列竖式计算呢?那么请继续跟林。

老师一起学习。

2、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1)结合点子图,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和算法的关系。

第一步:先算2套书的本数,就是求2个14。先算(2×4=8)那么8代表的是什么呢?应该写在哪一位?(抽查学生上台写)再算2个10,写在哪一位?求出2套书是28本。

第二步:再算10套书,就是求10个14,我们先怎么乘?按照前面乘的方法,我们是先用十位上的1与个位的4相乘,得到4个十(课件演示10×4=40),40该怎么写?(请一位同学上台写)还有哪一位没算?再算十位上的1与十位的1相乘,得到1个百(课件演示10×10=100)该怎么写?算出10套书是140本。

第三步:最后要算12套书,该怎么做?(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28+140=168)(板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3、讨论:第二层积个位上的“0”写不写?

(因为4在十位就代表40,不影响计算的结果,可以省略不写)。

4、回顾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课件演示)。

5、两人一组,互相说一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1、

2、

四、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五、板书设计:

【导语】的会员“yvhkihihc”为你整理了“”范文,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有参考借鉴作用。1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

三年级第七单元数学教案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掌握不规则图形的周长的测量方法。

2.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

理解周长的含义。

多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件。

一、谈话导入。

1.初步观察。

导入:(动画课件)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加菲猫。为了参加全民运动会,它每天都要到操场上跑步锻炼身体。瞧,它已经整装待发,开始锻炼了。请同学们认真看它是怎么跑的,跑了多远?(演示)。

指名回答。(加菲猫沿着操场跑道,跑了一圈。)。

教师提示:一圈也就是一周。

2.完整感知,认识周长。

师:(课件演示)我们称操场跑道一周边线的长度为这个操场跑道的周长。谁能一边指着一边说一说什么是操场跑道的周长?(指名说)。

3.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周长。(板书:周长)。

二、互动新授。

1.迁移类推,理解含义。

师:生活中很多物体的表面都有周长,请你指出课桌面的周长。

学生动手操作后,在小组交流指的方法。

让一名学生演示,并说出指的方法。

(从一点起,沿着桌边用手画一周,又回到刚才的起点,就是一周长。)。

小结:桌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这个桌面的周长。

2.观察比较,理解周长。

师:(出示教材第83页例3情境图)你能指出每个图形的周长吗?请你用笔描一描。

(1)让学生独立在课本上描出教材第83页例3中图形的周长。

(2)学生小组内交流。

(3)让学生上台指出每一个图形的周长。

3.归纳周长的含义。

师:根据你自己的理解,说一说,周长指的是什么?

集体交流:

生1:周长就是四周边线的长。

生2:周长就是一周的长。

生3:周长就是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

师小结: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4.量算结合,再识周长。

(1)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

(2)小组内演示交流。

(3)小组代表汇报。

小组1:三角板和数学教科书的封面,我们是用尺子先量了一下它们每个边的长度,再加起来,就知道了它们各自的周长。

小组2:树叶和钟面,我们是用绳子直接沿着它们的边绕了一圈,再用尺子量出绳子的长度。

小组3:有的可以用尺子量,有的不行。

小组4:把钟表在尺子上滚一周,滚过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师追问:你怎么就知道滚了一周?

(在钟面上做上记号,从0刻度开始,沿直尺滚一周,滚到哪里读出那里的刻度就是钟面的周长。)。

师小结:测量周长的方法很多,在测量时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测量。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83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用直尺量出图形每条边的长度,然后再计算出每个图形的周长。

教师强调: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2.活动:把一张长方形纸沿对角分成两部分,这两部分的周长相等吗?先猜一猜,再动手操作验证。

(1)先折出一条对角线。

(2)沿对角线把长方形分成两个部分,也就是两个三角形。

(3)描出每个图形的周长并进行比较。

(这两个三角形的周长都用到了长方形的长和宽以及一条公用的对角线,在长方形中,两条长和两条宽都是相等的,所以说这两部分的周长是相等的。)。

教师强调:一个封闭图形所有边长度的总和,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三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例2及做一做。

1、根据《标准》提出的“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的要求,在加法的教学中按照先估算,再计算的顺序,以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感,并结合例2,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2、能进行三位数的加法,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1、本节内容涉及到两次进位及三位数之间的加法,这些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让学生独立计算、口算、估算等方式来对这些内容进行重点教学。

2、本班学困生多,在学习时,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和学习计算方法;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讨论和交流。

3、通过对加法计算的教学,使学生养成谨慎仔细的办事态度;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计算是学生学习的障碍。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计算法则,会笔算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2、学会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3、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1、列竖式计算:

59+77。

85+68。

59+89。

问:谁还记得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列竖式时要注意些什么?你注意到了吗?

2、口算:

600+800+900+100+1000+100。

3、估算:

599+800+900+101+989+112。

问:不用笔算,你能很快地算出大概的答案吗?你是怎么想的?

1、估算。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把数字转化成整百整千的数字进行计算,很快估计出了上面的3道算式的大概得数,这也是一种估算的方法。下面让我们再估算一道算式的得数。

爬行类376两栖类284。

师:你能估计出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吗?

四人小组讨论,要求每人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方法。

师:376最靠近哪个整百的数字?(400)。

师:284最靠近哪个整百的数字?(300)。

问: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大约一共有多少种?(700)。

问:如果精确计算,你认为会比700多还是比700少呢?为什么?

(376不到400,284不到300,所以它们的和肯定不到700)。

2、笔算。

师:请同学们列竖式做精确计算,看看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指明学生板演,集体讲评。

教师强调: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在计算到前一位的时候不能忘记加进位1。

学生自由找出表中的数量关系,形成问题,并列竖式解决问题。

2、做一做:课本18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三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多媒体课件。

让同学们试着计算两位数乘法:35+53=;35+39=;59+93=。

(要求用竖式计算),并让同学们说出各有什么特点。(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进位次数不同。)。

出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两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

出示课本第15页图片,让同学们认识这些动物,并引导学生回答这四种动物分别属于哪个种类。

接着让同学们看图下面的《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试着分析。教师让学生试着讲解“已知种类”、“中国特有种数”以及“濒危和受威胁的种数”各是什么意思。

在此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渗透保护动物的思想,让同学们接受全面的教育。

例1。

让同学们试着从15页的《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找出问题“中国特有的鸟类和爬行类一共有多少种?”所需要的已知量,而不是去看16页上面的简化表。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观察统计表。

由学生列出算式:98+25=_____(种)。

再让同学们不用笔算,是这估计一下结果是多少?(教师指导估算的方法。)。

再让同学们用笔算计算出,让一名同学上黑板列式计算并点评。

98。

+215。

————————。

123。

最后提示同学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写“答”。并根据学生计算的实际情况做单独指导。

让同学们先估算、后用竖式计算第16页“做一做”第1题。

65+7839+8667+9543+88。

教师巡视,并对所发现的问题给与提示与解答,特别是不要忘了进位,计算要认真……。

着重提示计算两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的方法,渗透估算的思想。

1。第16页“做一做”第2题(用竖式计算);

2。练习四第2、3题。

98。

+215。

————————。

123。

三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相邻单位间的进率,认读钟面上的整时或了解24时记时法,进行两种记时法的相互改写,计算经过时间。

学生在前几册教材里学习了时、分、秒,本单元继续教学年、月、日。全单元教材共编排了两道例题、两次想想做做和一次实践活动。在你知道吗里介绍了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指导学生看课外书籍、上网查找资料,搜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教学内容大致分成三段:第一段教学年、月、日以及相关的大月、小月等内容,第二段教学平年、闰年、季度等知识,第三段是实践活动。

这一段内容涉及许多知识,学生在日常生活里或多或少都有过接触,积累了一些经验。教材尽量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提供观察材料,组织学习活动,激活已有经验,引导发现规律,适当解释点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并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

教材让学生从年历卡上找自己的生日切入,既引起兴趣,又提供了学习用具。设计的学习活动有观察整理、填表分类、涂色记忆、计算交流等,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同时接受年、月、日的知识。

首先要求学生观察20xx年的年历从中获得信息。年历卡里的内容十分丰富,要结合观察与交流指导有困难的学生学会看年历。如年历里的1、2、312表示一年里的1月、2月、3月12月;每月都有一张月历,其中的日、一、二、三、四、五、六都表示星期几,1、2、3、4表示每月的1日、2日、3日、4日在年历卡上能查到每月有多少天,各天分别是星期几。

接着要求学生把各个月的天数填入一张表格。填表活动能让学生更清楚地知道一年有12个月,各个月的天数并不都相同。填表还能引发学生把12个月按天数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接受大月、小月的知识。

然后指导学生在填各个月天数的那张表格里涂颜色。涂色活动实际上是分类活动,通过再次分类记忆一年里的大月和小月。教材要求每个学生都能记住一年里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鼓励他们自己设计记忆方法。同时,也介绍了利用拳头帮助记忆的办法。

最后突出2月的天数既不是31也不是30,它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教材还让学生计算20xx年全年的天数,通过计算重温这一年各个月的天数,检查记忆效果,弥补记忆中的缺漏。学生计算全年天数的方法必定是多样的,交流并比较各种算法,体会比较简便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建构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想想做做在年历上圈出重大节日和有纪念意义的日子,一方面巩固知识,另一方面进行思想、情感的教育。

平年和闰年的教学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发现现象,初步知道平年和闰年。第19页例题让学生同时观察20xx年2月和20xx年2月的月历,比较这两个2月的天数是否相等。让学生发现不同年份的2月天数不同,然后告诉他们,什么是平年、什么是闰年。

第二步同时观察从1997~20xx连续十二年的2月月历,从中寻找天数的规律。教材特地把这些月历分成三行,每行是连续的四年,方便学生发现每一行的四张月历里只有一张是29天,另三张都是28天。从而明白通常每四年里有1个闰年、3个平年。教材里讲解了判断平年、闰年的一般方法,至于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安排在底注里讲解。

第三步在想想做做里巩固平年、闰年的知识。第1题通过把公历年份除以4进行判断,虽然教材只教过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但学生完全能够自己进行四位数除以4的计算。第2题计算平年的全年天数,合几个星期零几天,结合计算再次温习前面学习的年、月、日知识。教学时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闰年全年有多少天以及怎样算的,再次清晰地认识平年与闰年。第4题回答并解释一种比较特殊的生日现象,巩固连续四年里一般有1个闰年的知识。

第四步是你知道吗,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了解为什么通常每四年有1个闰年的原因。

这次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生日为题材,活动形式新颖有趣,紧扣年、月、日的知识,运用了统计方法。活动分两段进行:第一段是学生相互介绍自己的生日是哪天。教材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间接地讲述,让同伴猜一猜是几月几日。这里会涉及年、月、日的许多概念,学生一定很感兴趣。第二段是用统计的方法调查、整理并用图表呈现班级里学生的生日分布情况,是一次联系实际的活动。最后是记住爸爸妈妈的生日,进行孝敬长辈的教育。这次活动要认真组织,让每名学生都有机会说话,然后请几名学生在全班交流,落实对学生的品德教育。

三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1、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理解笔算的算理,乘的顺序和积的书写位置。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掌握笔算的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掌握笔算乘的顺序及积的书写位置,理解笔算的算理。

课件、三角板、点子图。

一、复习导入。

1、口算:12×20=11×30=14×10=。

11×4=12×3=14×2=。

2、抽查学生笔算,并说一说计算过程:

3、导入: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去过书店买书呢?林老师这个周末也去书店买了一批书,请看屏幕(课件演示)。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41页例1主题图。你能帮林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

(2)要算一共买了多少本书,该怎么列式呢?为什么要用乘法?(板书:14×12=)。

(3)师:同学们,两位数乘一位数我们已经学会了,那么两位数乘两位数又该如何计算呢?今天这节课,林老师要跟同学们一起解决的问题。(板书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

(4)引导学生利用复习题的两位数乘整十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找到14×12的计算结果。

(5)小组合作探究,找到14×12的计算结果。

(6)汇报:抽查小组成员上台板演,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7)过渡:孩子们真聪明,利用前面我们学过的知识,成功的找到。

14×12的计算结果,非常棒,继续加油哦。我们已经知道14×12=。

168,怎样把它写成像14×2那样,列竖式计算呢?那么请继续跟林。

老师一起学习。

2、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1)结合点子图,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和算法的关系。

第一步:先算2套书的本数,就是求2个14。先算(2×4=8)那么8代表的是什么呢?应该写在哪一位?(抽查学生上台写)再算2个10,写在哪一位?求出2套书是28本。

第二步:再算10套书,就是求10个14,我们先怎么乘?按照前面乘的方法,我们是先用十位上的1与个位的4相乘,得到4个十(课件演示10×4=40),40该怎么写?(请一位同学上台写)还有哪一位没算?再算十位上的1与十位的1相乘,得到1个百(课件演示10×10=100)该怎么写?算出10套书是140本。

第三步:最后要算12套书,该怎么做?(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28+140=168)(板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3、讨论:第二层积个位上的“0”写不写?

(因为4在十位就代表40,不影响计算的结果,可以省略不写)。

4、回顾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课件演示)。

5、两人一组,互相说一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1、xxx。

2、xxx。

四、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五、板书设计:

三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三个部分,即加法、减法和加减法的验算。根据《标准》的要求,笔算加减法限定于三位数加减三位数,因此本单元主要讲解三位数的加减法。本单元是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本单元主要介绍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和连续退位减,这是学生学习笔算加减法的难点。

1、采用小组和合作学习方式,熟练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2、通过多种形式练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

口算卡、投影片。

谈话、讲授、练习法、合作学习法。

一、设置情境、揭示内容。

(把两箱物品加起来)。

师:请你动手列竖式算一算,这六艘船的排列顺序是不是和你估计的一样?

二、课本第19页,直接在表格中写出上下两个加数的和。

师:有什么办法即不用在稿纸上列竖式有能够将上下两个加数的和算得准确呢?

问:在这道题目中哪座建筑高?我们应该怎么考虑问题?

四、算出玉米上算式的得数。

五、开锁游戏。

锁头上有得数,钥匙上有算式,请将算式和相应的得数连起来。

六、判断,课本20页第7题,判断各题有无错误,说说错在哪里。

七、536、915、351、85、464、208、649、873、792、127。

上面哪两个数加起来得1000?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八、共同分析21页第9题。

三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课本23—24页的相关内容。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会直观判断轴对称图形,能用对折的方法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学会欣赏数学之美。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

课件、一些轴对称图形图片、纸和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等。

一、巧设情境,激发好奇心。

花园里有只可爱的蝴蝶在翩翩起舞。一天她遇见了小蜻蜓,对小蜻蜓说:“我们是一家人。”小蜻蜓就奇怪了,我是小蜻蜓,你是蝴蝶,怎么是一家人了。蝴蝶笑了笑说,在大自然里还有很多物体和我们是一家呢。

二、欣赏图片,建立表象。

1、这不,你瞧。蝴蝶找来了什么?

课件出示:蝴蝶、枫树叶、七星瓢虫、蜻蜓、脸谱、交通标志、数字8、飞机、天平、一些字母等。这些图形漂亮吗?学生欣赏各种对称图形。

2、引导观察图形,交流汇报。

刚才同学看到的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那么这些图形中你发现都有什么特征呢?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师:你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

生1:我发现他们都很美。

生2:左右一样。上下?

生3:我发现它们是对称的。

师:你是怎么理解对称的?

生3:对称就是左右两边是完全一样的。

3、教学板书“对称”

(1)课题导入。

师:是啊,刚才我们看到的其实是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的现象。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研究数学上的轴对称图形。

(2)结合剪纸作品,抽象概念。

师:谁能在最快的时间内剪出一个葫芦吗?

学生自己操作创作。(先把纸对折后再剪)。

教师选几张学生剪得好的轴对称图形贴在黑板上。

找出不同的剪法,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剪的。

师:请大家观察,比较这些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生1:他们的形状不同。

生2:他们的大小也不同。

生3:他们的两边是完全一样的。

生4:这些图形上都有一条折痕。

学生回答自己理解的轴对称图形。(对折后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那么这条折痕应该给它取个什么样的名字呢?(对称轴)。

老师把课前准备好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灯笼、衣服等)。

三、实践操作,深化认识。

1、组织活动——折一折。

(1)每个学生剪下附页中的图1,先对折,看两边是否完全重合,再打开,看折痕的`位置。

(2)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折一折。组织学生将自己小组折出的对称图形进行展示并汇报各自的折法。

(3)学生认识对称轴,中间这条折痕我们就把它叫做对称轴,用虚线表示。

请学生用铅笔画出你们剪出的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小结:通过折、画,小朋友们都认识了轴对称图形,那么现在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这样的图形。

得出结论: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

折痕所在得直线叫做对称轴。

四、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1、看下面那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2、找一找下列哪些数字、汉字、字母是轴对称图形,

3、用对折的方法找出下面图形的对称轴。

五、回归生活,体会美感。

1、谈一谈:其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对称的图形、物体,你能说一说吗?

2、欣赏生活、艺术、自然、建筑、剪纸等领域的对称之美。

六、总结全课,升华主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七、板书设计、

轴对称。

对折:两边完全重合——轴对称图形。

折痕——对称轴。

三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12页例1及练习中习题。

1、使学生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搭配现象,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数学活动,提出不同的搭配方案。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符号化思想,以及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搭配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怎样搭配可以不重复、不遗漏。

课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金色的秋天即将过去,一只蝴蝶在草原上忙碌,它要干什么呢?

噢,是智慧老人邀请她到数学城堡去呀!

二、讨论合作,探究搭配方法。

1、尝试猜想。

2、思考讨论。

(1)引导思考:用2件上衣和3条下装搭配,到底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你可以想一想、画一画、甚至算一算,用最简便的'方法把各种穿法快速记录下来。

(2)独立思考,尝试表示。

(3)小组交流: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参与指导小组活动。

3、展示汇报:现在哪组来汇报?你们是怎么想的?用什么方法记录的?请不同表示方法的学生在实物投影上展示说明,其他学生评价。

预设学生的方法可能有:(1)数字表示;(2)文字表示;(3)符号或图形表示:(4)计算。

4、观察比较。

(1)刚才我们展示了这么多表示办法,你觉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小结:经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发现,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先定衣服,再配下装,第一件衣服可以配3天下,第二件衣服又可以配3天下装,一共有6种搭配方法;另一种方法是先定下装,再配衣服,第一条下装可以配2件衣服,第二条下装也可以配2件衣服,同样地第三条下装又可以配2件衣服,一共也是6种搭配方法。可见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课件演示)。

(2)刚才同学们还想出了这么多记录的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看来有顺序地连一连、排一排能帮助我们不重复、不遗漏地把所有的搭配方法找出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像我们刚才说的穿衣服时不遗漏、不重复、有序就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数学问题——搭配问题。

板书:搭配。

5、拓展延伸。

(2)请你帮她增加一件上衣或者一条下装,想一想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用你最喜欢的方法把它们记录下来,然后和同桌交流。

请不同方法的学生汇报,其他学生评价。

如果在前面学生没有想出用算式的方法,在这里教师可适当引导,使有能力的学生初步感知。

6、感知提升。

三、综合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1、密码门。

学生独立尝试、汇报评价,教师板书。引导学生得出两种不同的有序思考的方法:先定十位上的数字,再配个位上的数字;先定个位上的数字,再配十位上的数字。

2、选定路线。

小樱进了城堡的门,智慧老人要她到数学乐园去找聪聪和明明,她有几种不同的走法呢?

先指导学生看懂图,学生在书上画一画,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讨论交流。指名展示汇报。

3、拍照。

如果小樱也要和聪聪、明明各拍一张合影呢?

4、选择交通方式。

拍完照后,聪聪、明明问小朋友们最想上哪儿的大学,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回答呢?

是呀!北大、清华是很多学生们向往的大学,希望你们努力学习,能到那儿去上大学。北大、清华都在北京,如果从银川到北京,我们可以怎样去呢?出示课件。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数学三年级第三单元教案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很多,也为学生奠定了感性基础。他们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同时具有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对于具体、直观的内容有较大的依赖性。所以,本课尽量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学,在观察、操作中探索研究,以多媒体课件为学习媒体,让学生自主探索,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索中学习。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找生活中的对称物体,欣赏图片,加强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同时,学生通过动手、折一折、画一画、猜一猜、剪一剪等活动,建立起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探索出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以及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2、使学生能根据自己对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在一组实物图案和平面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能用一些方法做出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3、使学生在认识和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能识别出轴对称图形,能用一些方法做出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多媒体课件一套,每小组有不同的图形一套,小剪刀等。

情境导入:昆虫家族今天开了个舞会,它们正欢快的飞舞着。看!它们向这儿飞来了,不过只有它们的半个身影。它们说:“只要你猜对我们是谁,我们就会出现。”

1、请你猜一猜,他们分别是什么?

2、提问:你们怎么猜得这么准啊?(它们的两边都是一模一样的。)。

小结:像这些昆虫的两边是一模一样,我们就说它是对称的。

师:老师这还带来了一组对称物体的照片,请大家来观察,看看这些照片有什么共同之处。

生:左右两边一模一样。

1、初步感知。

过渡:刚才同学们的观察都很准确。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对称的?

生:蝴蝶,裤子,鞋子,七星瓢虫等。

学生回答:(剪一棵松树)。

提问:那么仔细观察这两个图形,看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让他们说出:这两个图形的两边是一模一样的,它们是对称的,中间有一条折痕。

继续提问:(出示提前准备好的一张音符图)那这个图形的两边也是一模一样的,中间也有一条折痕,那它和上面两个图形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请你们把它们对折后想一想。

引导:音符图对折后只上半部分重叠在一起,下半部分不重叠。像这样只有一部分重合在一起,我们就称为是部分重合。(板书:部分重合)而松树图和爱心图对折后能全都重合在一起。

小结:对折后能全都重合在一起,我们称为是完全重合。(板书:完全重合)像这样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我们叫它轴对称图形。这条折痕就是对称轴,我们用点划线来表示。

揭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轴对称图形。(板书:轴对称图形)。

同桌互相说一说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2、加深理解。

过渡:同学们说的真好。这里有三张照片,是我对同一只杯子从不同的角度拍的。

(1)出示这是从杯子的正面拍的。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对称轴在哪?

(2)出示这是从杯子的上面拍的。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对称轴在哪?

小结:对称轴可以有不同的方向。

(3)出示这是从杯子的侧面拍的。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那你有办法把它变成。

轴对称图形吗?(添柄、去柄)。

小结:同一只杯子由于观察的角度不一样,看到的图形有时是轴对称图形,有时不是轴对称图形。

1、折一折。

过渡: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老朋友,你还认识它们吗?那我们就一起说出它们的名字。

(1)下面请你们用对折的方法,看看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轴对称图形?

(2)生折交流汇报。

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为什么不是,你是如何证明的?(对折后不能完全重合)。

能不能折一次就好了?

小结:我们要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要看它对折后能否完全重合。

(3)那其他四个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吗?你是怎样判断的?

生演示并说明理由。

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有一种对折方法,长方形有两种对折方法,圆有无数种对折方法。

小结:这些图形不管只有一种对折方法还是很多种对折方法,只要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2、判断。

过渡:刚才同学们都用对折的方法来判断是不是轴对称图形。现在,不对折,你能用眼睛看出来吗?真的?现在就考考你们。

出图生判断,说说对称轴在哪?

(1)生尝试画一个,汇报交流。

你是如何画的?你为什么要和这个点连起来?这两个点为什么不用找?

(2)方法小结:第一步找对称点,第二步依次连线。

说明在找对称点的时候,如果图形的顶点在对称轴上,那么这个点的.对称点就是它自己,就不用找了。

(3)用这种方法完成其他两幅图并汇报交流。

今天,我们学习了轴对称图形,你有哪些收获呢?

留心我们的生活,你会发现轴对称图形、对称现象的物体无时无刻都在美化我们的生活。蝴蝶、蜻蜓等因为有了对称的翅膀,才能自由飞翔;我们的服装因为对称才显得大方、典雅;古今中外,有许多的建筑也是对称的,多么神奇,多么美丽。我们只要用心思考,就会感到对称的力量。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