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的专业毕业论文(精选16篇)

时间:2023-12-19 15:39:22 作者:琴心月

毕业论文是学生为自己未来发展和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的一次尝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毕业论文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为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

目前,国内关于区域服务业发展战略的研究按四条主线展开:一是服务业发展战略模式的研究;二是服务业持续发展的途径研究,三是服务业发展侧重点的研究,四是推动服务业发展对策的研究。

由于资源具有稀缺性,率先发展农业、工业还是服务业涉及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

优先发展服务业构成对发展农业、工业的机会成本。

因此,关于如何协调三次产业的发展顺序就需要慎重考虑。

韦福祥(2016)考察各发达经济体服务业发展历史后指出,服务业发展有三种模式:传统模式、捷径模式和孤岛模式。

传统模式是将资源应用于满足农业与工业发展需求后投入相关服务业,典型的应用国家是美国和英国;捷径模式是跨越工业发展的漫长历程,利用区域资源优势优先发展农、牧、渔业产品加工贸易,进而推动服务业的发展,典型应用国家是荷兰、丹麦和冰岛;孤岛模式是区域自身并无坚实的工农业基础,但由于临近区域有发达的实体经济作为支撑,因此,利用区位优势和特色服务业取得经济的增长和繁荣,摩洛哥、塞浦路斯和中国澳门均是孤岛模式应用的典型。

韦福祥(2016)认为,我国幅员辽阔,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各异,因此,服务业的发展模式也不可能整齐划一。

上述三种模式在不同的区域中可以灵活应用。

但这三种模式在省级区域中如何应用需要进一步探讨。

关于服务业持续发展途径的研究,考察我国各省、直辖市服务业发展规划可以触摸其脉络。

一是各地区普遍加深了对服务业内部结构优化的认识。

这表现在对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区分;对生产性服务业与消费性服务业的区分;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劳动力密集型服务业和资本密集型服务业的区分等。

二是相当数量的省份加深了对服务业产业集群发展的认识。

例如,北京市服务业发展规划中提到“推动重点集聚区的快速协调发展,形成‘一核三带’的服务业空间布局”。

浙江省提出“引导推进服务业布局向三大产业带集聚、向区域中心城市和产业集群集聚、向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集聚”。

山西省提出“围绕‘一核一带四片’”的城镇空间格局,促进服务业的极化和网络化发展。

省域服务发展规划设计了服务业集群发展的空间布局。

姚莉英(2016)则观察了现有服务产业集群发展的机理。

归纳总结出服务业产业集群发展的三种模式:原生型服务业集群、嵌入式服务业集群和外生型服务业集群。

关于区域服务业发展的侧重点,各地区在发展规划中普遍提到旅游业、房地产业、信息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物流业和会展业等。

这与我国近年来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普遍提高、基础设施投入迅速增长以及信息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息息相关。

关于促进区域服务业发展的对策众说纷纭,其中具有共性特征的对策有:一是推动服务业的产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张春光,2016);二是在服务业中引人多元化投资主体;三是加强财税政策的倾斜力度;四是以外向型经济促进服务业技术水平的提高等。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

分院:经济管理学院。

课程:会计学。

学号:18250102。

学生姓名:王旭。

任课教师:周宝莲。

分数:

2022年5月31日。

经济管理学院。

课程论文评分表。

评阅项目及分值。

评阅标准。

分值区间。

项目得分。

论文题目与内容。

40分。

选题符合要求,论文内容切题。

31~40分。

选题符合要求,内容基本切题。

15~30分。

选题基本符合要求,内容偏离主题。

0~14分。

论文结构与格式。

30分。

论文层次分明,格式规范。

21~30分。

论文层次一般,格式基本规范。

10~20分。

论文层次不合理,格式不规范。

0~9分。

论文的创新与使用价值。

30分。

论文具有前瞻性,有一定的创新见解或质疑精神,论文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21~30分。

论文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有独立的观察与思考,论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1~20分。

论文没有前瞻性,无个人见解,论文没有参考价值。

0~10分。

得分合计。

浅析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优化。

一、会计制度的特点及其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影响分析。

(一)会计制度的特点。

结合会计制度的具体内容及其变化点,对会计制度的具体特点,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即基础双重、报告双功能双重性。其中,基础双指会计制度对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的制度区别进行了较为明确的规定,它指出财务会计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而预算会计则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会计制度的报告双重特点则表现为:财务会计需要经过核算来形成财务报告,而预算会计所形成的则是决算报告。

(二)会计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影响。

根据上述对会计制度特征的分析,结合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具体类型和职能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中,原来的会计核算模式是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具体类型进行选择和应用,并不能满足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一致性与统一性需求。在这种情况下,随着会计制度的实施,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开展及其内部控制均采用相同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标准进行相同的业务衡量,从而对传统政府会计领域的多制度并存以及会计制度体系较为繁杂、会计内容相互交叉、会计核算口径不统一等问题实现有效调整和优化,并且为不同政府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可比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对会计制度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单分析。

1、促进其预算业务实现科学控制。

会计制度与原有的会计制度相比,最为突出的变化之一,就是从原来的会计核算“单分录”向“双分录”转变,即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进行财务会计核算时,需要对财务部门的预算管理资金收支进行有效纳入,从而开展相应的预算会计核算工作,这种会计核算方法也被称为“平行记账”法。

2、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细致化管理。

3、实现对行政事业单位资金活动更加严格的监督。

会计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业务开展,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而对预算会计的核算则采用收付实现制,上述两种不同制度要求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引入应用,不仅能够使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情况更清楚,尤其是一些跨会计期间的资金核算情况,通过权责发生制进行核算,能够对其资金流的整体和明细动态进行科学、准确的反映,充分体现出行政事业单位对企业会计吸取的优势,从而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当期费用收入情况的科学与合理核算,确保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二、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与储备明显不足。

行政事业单位的人员流动性相对较低,多是在有人退休后才会有新人入职,而财务会计工作本身是一项具有时代性与专业更新速度较快的工作,会计工作开展中所依据的税法等法律体系也会经常变化,因此,就会出现财务工作人员所掌握的传统知识与财务技能不能满足新时期的财务工作开展要求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财务人员的自身知识储备与专业技能更新不足,就不能更好地满足其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开展以及会计核算的要求,需要引起重视。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信息沟通不通畅。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信息沟通的不及时与不通畅,是影响其工作开展的重要问题之一。由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活动开展中,会存在多部门的资金使用无预算等情况,导致财务部门对资金使用的掌握明显不足,从而影响到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执行效果。比如,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和管理,一般需要当年的预算在当年完成,并且其预算执行应落实在具体的业务部门上,一旦业务部门的预算情况与财务部门互通不足,就会导致财务部门实际报销中不能根据其部门预算进行有效审核,必然会在预算审核中出现超预算或者是预算未完成等情况,同时对财务部门也会产生预算执行不良等影响,需要引起重视。

(三)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意识较为薄弱。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开展中,由于进行单位的各项成本控制与促进其效益增加,对于多数单位来讲并不是其本身的职能,在这种情况下,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就是以多项财务制度和财务管理要求为标准来满足其多方制衡需求,同时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服务以简化财务报销的流程以及报销资料为主,但二者之间存在较为突出的矛盾关系,并且在具体控制和监督过程中,只有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存在贪污腐败问题的情况下,才会对财务人员的监督制度进行重视。根据这一情况,行政事业单位的日常事务处理中,如果能够严格按照其内部控制的有关要求和建设流程执行,就能实现良好的单位内部职工控制意识的树立,从而使其严格按照内部控制流程和要求执行,以实现自身权益的有效保障。

三、

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优化对策。

(一)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意识。

(二)加快财务信息化的建设。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会计制度的实施,促进了各级部门财务活动开展中的精细化预算管理实施,通过将财务预算在各部门的预算支出经济分类科目中进行细化设置与明确规定,从而推动其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工作的有效实施,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开展以及质量提升提供良好的支持。

结论:总之,会计制度的实施,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开展及其内部控制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使其面临更为迫切的调整和优化需求。在这种情况下,结合会计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具体影响,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评价机制与会计核算、合同管理措施等内容进行不断调整和完善,从而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不断优化,对于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工作开展及其质量提升提供良好的支持,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选题最好能建立在平日比较注意探索的问题的基础上,写论文主要是反映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详细内容请看下文。

1.我国财政风险问题研究。

2.我国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

3.我国外债风险问题研究。

4.国家宏观调控的内涵与手段研究。

5.中国经济周期问题研究。

6.宏观调控主要目标研究。

7.中国经济增长与金融、货币增长研究。

8.失业问题研究。

9.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研究。

10.人民币升值对浙江省经济的影响。

11.影响汇率的因素分析。

12.经济发展与社会(伦理、幸福、价值等)关系的分析。

13.中国经济增长问题研究。

14.通货膨胀问题。

15.中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分析(或增长因素分析)。

16.新经济增长理论与中国经济增长。

17.公共财政政策与可持续发展(或技术创新)。

18.中国地方财政体制改革与经济转型。

19.中国的县乡财政(或基础教育的财政制度)--以浙江省为例。

20.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经济管理学专业毕业论文致谢

光阴似箭,转眼之间我在××××大学三年的研究生学习生活已经接近尾声,感慨万分。我首先要对我的导师×××教授表示感谢。这篇论文是在我的导师×××教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完成的。×××教授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务实的工作作风对我教益颇深。

从论文的选题、论文的修改直至论文的完成,无不渗透着李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在生活上,×老师更是给我无微不至的关怀。此论文完成之际,谨向导师表示学生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校期间,我学到的不仅是从事科学研究的本领,还有对科学的理解、对人生的思考,这对于我以后的工作和生活都将会产生积极影响。感谢××××大学哲学研究所所有老师的关心和帮助,是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渊博的学识,使我在哲学的殿堂中受益匪浅,感谢各位恩师的教育和培养。同时,我还要感谢我的同窗舍友,感谢给予我很多帮助的同学们,三年来在共同的学习和生活中建立起来的珍贵友谊,让我倍感珍惜。

多年来,父母和亲戚朋友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予了爱护和支持。父母的爱护和朋友的支持是我不断进步的动力,使我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是他们的支持和帮助,使我得以顺利完成学业,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经济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资源短缺的矛盾愈发的明显,环境形势也变的非常严峻,而且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也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因此重视管理方式,合理的配置资源,是当前企业的首要任务。本文对科学发展观下节约型经济管理模式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节约型经济管理模式。

一、引言。

我党在十七大会议上提出坚持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这一基本国策,指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不仅关系到国家发展、民族生存,更与我们每个人及子孙后代的生活利益息息相关。会议还明确强调了建设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工作的战略地位,要求这一战略落实到每个家庭中,每个单位中。党的更是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深刻的研究,为了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由粗放型经济向节约型经济转变迫在眉睫。从我国实际情况观察看来,浪费现象普遍存在于各行各业中,大多数企业重经济收入轻资源使用情况,片面追求发展急于求成而忽视了全方位的利益考量。这些情况都无形中使我们的社会仍旧走在粗放式经济发展的道路上,节约资源、合理利用资源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节约型经济发展模式,是我国现在经济改革的必由之路。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下对节约型经济管理模式进行探索和创建,能够促使企业经济管理的发展发生转变,使企业更加重视内涵的建设,不再一味扩充规模,加大力度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力度,使得企业有限的资源可以发挥最大的作用。

二、科学发展观下构建节约型经济管理模式的方法。

1、加强宣传教育,使得企业工作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增强。

应当通过多渠道来宣传科学发展观下构建节约型经济管理模式的目的和意义,对企业工作人员进行节约教育,倡导节约文化,使其树立节约意识,在企业形成一股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节约风尚,让节约意识能够在每一个人的行为习惯中体现出来,在日常工作中,要养成节约的好习惯,节约一张纸、一滴水、一度电。要通过对工作人员的宣传教育,来使其思想认识和责任感得到增强,使其在科学发展观下去谋划企业的工作,这样才可以最大程度的实现企业资源的节约。从经济学的角度具体说来,宣传教育工作分为几个循序渐进的步骤。首先可以从讲解节约型社会基本概念的宣传做起,目前我国不少经济部门的办公人员及企业员工对这一概念尚不了解。节约型社会就现在而言,是指在与社会生活有关经济发展的商品生产、流通、消费及各个方面中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为目的,以最少的资源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与收入为目的而进行的可行性措施安排与社会建设工作。只有懂得了这一基本概念,整个企业的所有员工才能更加明白构建节约型经济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宣传教育工作还应当培养员工对节约型社会及经济管理模式的长期性认识。纵然加强资源节约型社会及节约型管理模式建设是我国现阶段的重要任务,但考虑到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是人均资源占有率低,环境承载能力较差,因此建设任务艰巨而长远。有了对节约型经济模式的长远性认识,员工的节约意识才能长久维持,真正的节约习惯才能慢慢形成。最后,宣传教育工作还可从普及循环经济这一概念入手,员工对节约型经济结构相关知识了解的越多,维护与建设节约型经济结构的意识就会越强烈。

2、对科学管理进行强化,实现全成本核算。

资源节约型经济管理模式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节约概念,而是在全员树立节约意识的基础上,对成员成本管理理念的加强以及增强经济模式中每个人成本意识的模式。这种意识需要落实到每个人的经济活动中,以降低和控制成本为导向进行自我或公司、社会经济的成本管理。成本核算与管理工作是经济效益的称量秤,一切有关经济行为的决策都要在此秤上称一称,衡量其是否有利于成本的降低以及效益的提高。在此基础上,有利于成本节约的创新工作都需要得到相关部门支持,有利于利益最大化的改革工作都应当得到批准去尝试。节约型经济管理模式中的成本核算意识还要求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分别是增效、增收和节支、节约俩方面,要通过对机制的发展和创新、内部挖掘增效和科学管理,来使企业的运行成本降低,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提升。要对成本费用管理理念进行强化,对成本核算进行加强。要通过对资源节约管理制度的健全,制定可行的节流措施,对监督管理进行强化,要将部门的负责人列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科室的第一责任人,进而实现崇尚节约的良好氛围的形成。

3、注重人力资源开发、提高整体效率。

要对人力资源开发进行强化,提倡合理的使用人才。要进行灵活、高效的用人机制的探索,做好“三定”工作,就是定岗、定员、定编,使得全员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进而实现工作效率的提升。企业既要引进吸纳高学历、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来进行特色学科的带动,使得技术创新增效得以实现,还要对运行成本的降低加以重视,通过企业的自我培养、自我发掘来建设一支好的人才队伍,走自我发展之路。服务对象和人力资源的相适应,才可以使得有效的资源发挥最大化的作用。服务的高质量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经济管理模式的具体体现,而工作人员的高素质是企业服务高质量的基础,所以企业要不断的对企业人员的专业技能进行培训,使其专业技术水平得到不断提升,对其质量安全意识进行强化,使得企业服务质量得到提高,要对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进行健全,实现零缺陷管理,使得产品效率得到提升,要推动科室间的沟通和联系,使得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尽可能减少。在企业服务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并及时的进行改正,使得整体效率得到不断的提升。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效率又是突破传统发展观念效率三要素:速度、数量、质量的,与公平相对而存在的概念。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下,提高效率的工作同时应当注意不能背离公平要求。因此在构建节约型经济模式的过程中,对效率的提高同样要符合社会主义的公平要求。公平与效率相和,构成了我们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因此,在效率的要求下,我们要把企业和国家经济这块“蛋糕”做大,才有可能真正提高构建节约型经济模式的能力;而就公平而言,相关部门还应当重视把“蛋糕”分好的任务。只有“做大”与“分好”两手抓,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或国家经济建设节约型经济模式的基本能力。

三、结语。

科学发展观下构建节约型经济管理模式是一个系统的大工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实现,要有建成的信心。笔者坚信,通过科学发展观下构建节约型经济管理模式,可以使企业的发展走向更高的层次。

参考文献:

[1]赵玉岩,华盛顿建军思想中节约型的经济原则。《生产力研究》。2012年4期。

[2]白洋。循环节约型经济管理研究。《大观周刊》。2012年52期。

[3]廖标。基于节约型经济下的效率违约问题研究。《法制与社会》。2010年35期。

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2网络经济下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研究——以行业为例。

3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及其发展——以动漫产业为例。

4我国工业污染的现状及其对策——以**地区为例。

5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理论及其应用。

6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员工绩效管理。

7农民工返乡创业研究。

8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建立——以**企业(行业)为例。

11国有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建立与实施。

12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基于劳动力市场分割的角度。

13大型企业管理层员工激励机制研究。

14企业文化建设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促进作用研究。

15西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策略研究。

16危机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探讨。

17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缺乏主动性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18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路径分析。

19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作用研究。

20我国“民工荒”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

经济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摘要: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内以城镇为中心,以农村为基地,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的一种区域性经济,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正确认识县域经济发展问题,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解决三农问题都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县域经济同城市经济之间发展不协调。

县域经济之间,经济基础好、资源丰富的县比较富余,财政资金雄厚;而经济基础较差,资源匮乏的县,财力紧张,有的甚至举步维艰,干部职工工资发放都有困难。

不仅如此,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之间的发展更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一是县域经济发展速度明显低于城市经济,并且这种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拉大。

二是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两层皮问题仍然存在。

一方面,城市对县域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辐射的传导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另一方面,客观上仍然存在着城市与县域争项目、争资金、争资源等问题,城市与县域仍然相互独立。

三是城市与县域在产业整合、分工协作等方面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协作机制和紧密的产业链与配套关系。

传统农业的效率低下。

传统农业是指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

当前,中国县域传统农业可以归纳为6个特征:一是农业在县域经济中占有很高的比重。

二是农业发展片面追求产量和产值的增长,而对市场需求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农产品质量、农业结构升级和农业效益等关注不够。

三是农业的种养、加工、流通相脱节,利益关系不紧密。

四是高度分散的小规模家庭经营方式。

五是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下,技术进步水平不高。

六是农业仍然是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

建国以来,尽管中国的农业生产取得了稳步增长,但是,由于人口的增加,以及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不足,大量农业富余劳动力停留在有限的土地上,导致中国农业发展缓慢。

县域工业尚未发挥主导作用。

目前大多数地区县域工业不仅发展缓慢、总量过小,而且档次也比较低,突出表现:一是深加工能力不强,生产经营的基本方式仍然是收获初加工销售为主要形式的粗放式经营,真正能够发挥较大带动作用的深加工企业仍然很少。

二是产品档次不高,科技含量低,主导产品和优势产品少,难以形成积累和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严重制约县域工业的发展。

三是县域工业发展仍在一定程度上受传统计划经济思维模式的影响,迟迟走不上发展的坦途。

县域民营经济发展迟缓。

县域民营经济发展迟缓主要表现为:从民营经济自身来看,主要问题是: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产业分布不合理,多数集中在第三产业中的餐饮服务业;以家族式管理为主,管理上的非规范性和非科学性问题较为明显;自身发展潜力有限,大部分民营企业产品结构不合理,生产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产品档次低,市场前景不广阔;借贷能力低,多数民营企业预期收益不明显,自有资金少,由此导致其偿贷能力低,甚至部分民营企业缺乏还贷意识和法制意识,信誉度低。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

根据以上分析,就如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出如下几点对策:

解放思想,确立新的发展理念。

在新阶段实施县域新突破,加快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从某种意义讲,最缺的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思想理念和制度保障。

因此,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加快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的首要动力。

我们要联系工作实际,要冲破各种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约束及体制机制性障碍,彻底转变机关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营造宽松良好的软环境。

立足自身优势,发展特色经济。

结合县域实际,立足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培育特色经济,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和富民强县的重要途径。

特别是比较落后的县要实现快发展、大发展,必须立足本地实际,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思路,找准重点,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区位等比较优势,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游则游,走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的路子,培育重点企业,形成特色,创出品牌,促进县域产业从多样化转为特色化,把比较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

要把特色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形成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发展产业链条和特色经济,以此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培育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发展县域经济要紧紧抓住培育龙头企业这个牛鼻子,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第一,要打破地域界限,优化资源配置,围绕主导产业,积极扶持壮大,形成规模经营。

重点培育和扶持规模较大、实力较强,带动辐射力也强的龙头企业。

要把农副产品深加工作为发展重点,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第二,鼓励工商企业投资兴办龙头企业,兴办贸工农、种养加、农科教相互渗透,有机结合的联合式龙头企业。

特别是要积极引导大型企业进入农业产业化领域,真正成为龙型经济发展的龙头。

第三,积极探索产业化经营的新模式,我国农业产业化有多种多样的模式,例如,公司农户、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协会农户等不同的模式。

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加快推进工业化,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大规模地转入工业和城镇,这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国内经济大县强县发展实践所证明的。

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推进县域经济工业化进程,首先要坚持比较优势原则,调整县乡工业与城市工业的分工关系,坚持工农结合,城乡互动,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走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道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用高科技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

其次,要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市县产业有机整合,形成紧密的产业链和合理的配套协作关系。

全力发展民营经济。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必须把民营经济放在突出的位置。

首先,要彻底转变和根除对民营经济的偏见,牢固确立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主体、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生力军这种主导意识。

其次,政府要在加快体制创新,强化政策扶持,鼓励科技创新,引导集约发展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为县域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最优惠的政策、最良好的社会环境。

再次,发展县域民营经济,要同县域国有、乡镇企业改革相结合,鼓励民营经济积极参与国有经济改革,逐步使县域经济民营化;要同发展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相结合,引导、鼓励、支持民营经济组建各种形式的农村经济组织,使它们成为中坚和骨干;要同能人带动相结合,以技术能人、经营能人等县域各类能人为核心,支持他们在组织生产经营、开拓市场、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带头作用,鼓励他们成为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领军人物。

参考文献:。

[1]李伟民.为发展县域经济支招[j].中国统计,,01.

经济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摘要:城乡收入差距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而它与我国财政分权、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也成为了我们研究的重点。

本文对财政分权、农业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就目前的城乡收入差距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财政分权;城乡收入差距;农业经济增长。

城乡收入差距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政府关注的重点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城乡收入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不断拉大,而出现这种现象的背景,还包括我国的财政分权。

在这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研究。

一、财政分权、农业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

所谓财政分权,主要是指财政权力从中央向地方的转移,财政分权后,地方政府可以自行对本地的财政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即地方政府可以自行决定将财政收入分配到经济发展中、文化建设中、卫生事业中,或者投入到城市建设、投入到农业发展,所有这些都要求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进行财政分配。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财政分权后,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变快,农业经济增长的速度也加快了。

这与当地政府对农业发展的财政投入有着一定的关系。

但是,根据我们对不同地区经济的调查显示,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并没有缩小。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城乡收入反而逐渐拉大,在这样的背景后面,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财政分权能够促进国家经济的增长,这是毋庸置疑的。

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需要地方政府加大对农业发展的财政投入。

与此同时,要保证对农业经济的投入力度。

投入力度越大,当地的农业经济速度增长得越快,城乡收入的差距才会越小。

虽然进行了农业经济投入,也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增长,但是,却更大程度上加大了城镇经济的发展力度,这样只会拉大城乡收入差距。

二、政策建议。

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随着国家经济的增长而不断拉大,与财政分权有着一定的联系。

只有做好财政分权、地方政府做好财政分配、尽可能地增加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投入力度、加大地方政府的农业财政支出,才能够逐渐缩小城乡的收入差距。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政府倡导先富带动后富,农村补给城市,追求城市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施行财政分权后,地方政府也没有意识到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导致城乡收入逐渐拉大。

虽然近年来地方政府加大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投入力度,但是却没能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

可见,地方政府对于农村经济的财政支出力度是明显不足的。

要解决这一现状,地方政府必须加快农村建设,增加农村经济的投入力度,增加财政支农支出。

尽可能扩大农业支出在政府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这样才能够一步步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而缩小农村与城市之间的收入差距。

虽然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在不断增长,但是,农业经济的增长速度低于城市经济的增长速度,这是导致城乡经济在农业经济增长的背景下依然不断拉大距离的最主要原因。

而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关键因素,就在于地方政府虽然实现了财政分权,却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不够重视。

虽然已经加大了农村经济的投入力度,但是与对城市经济的投入力度相比,还是比较低。

既然已经实现了财政分权,地方政府就要发挥出财政分权的优势,尽可能收集地方信息,将财政进行合理配置。

尤其是要密切关注地方之间的城乡收入差距。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尽可能实行政策倾斜,照顾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财政投入方面,要保证足够的农村经济发展财政经费,真正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而不是表面的相较于以前的增加农业收入。

只有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大于或等于城市经济的发展速度,才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农业经济的发展。

地方政府要加大农业经济的投入力度,包括对地区加大扶持力度,对贫困人口进行财政补贴,对农民进行务农补贴,并且要大力投入农村教育经费的力度,加快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尽可能在生活条件上缩小城乡差距,让每一位农民都能够切切实实感受到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

除了改善生活条件,地方政府要结合当地实际,为当地农民谋福利、谋出路。

比如发展适合当地环境的生态养殖业、发展水果种植业、发展药材种植业、香菇种植业等等。

只有找准了当地农民的出路,才能真正实现当地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结语。

城乡收入差距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这是历史发展遗留下来的问题,并且它将还会持续很长时间。

虽然财政分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使我国的农业经济快速增长,但并没有缓解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

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加大地方政府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投入力度,为农民找到发展的出路,这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乡收入差距的问题,以促进我国整体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李雪松,冉光和.财政分权、农业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j].农业技术经济,,(01).

[2]宁满秀.政分权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4).

[3]蔡忠雁.财政分权、财政农业支出与农业经济增长[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0,(02).

经济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第一部分:

1.企业文化模式研究。

2.“扩展企业”运作研究。

3.企业协同效应研究。

4.企业智力资本研究。

5.品牌延伸的问题与对策。

6.企业竞争力问题研究人力资源资本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要求。

7.企业的跨文化管理。

8.关于推行股票期权制若干问题的探讨。

9.对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全方位思考。

10.关于企业实施名牌战略问题的研究。

11.企业成长研究。

12.知识管理研究。

13.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

14.风险资本与高新技术企业的公司治理。

15.全球背景下我国it企业的发展战略。

16.面向新经济模式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17.资本经营方式研究。

18.企业并购研究。

19.全面质量管理方法企业中的运用。

20.企业系统质量控制的应用。

21.质量管理标准的研究。

22.先进制造技术条件下的质量管理。

23.公司治理结构中的股东权益保护问题研究。

24.公司合并中关联人的利益保护问题研究。

25.企业购并战略中的核心问题研究。

26.跨国并购企业的文化管理。

27.人力资本的激励机制。

28.中国流通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战略。

29.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良好环境的再造。

30.关于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研究。

31.关于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研究。

32.中小企业改革和发展研究。

33.企业管理创新。

34.企业发展与知识管理。

35.建立健全企业多层次监督约束机制。

36.市场竞争中企业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37.强化企业内部监督机制的'思考。

38.企业成本管理的问题及改进。

39.企业管理体系研究。

40.企业信用评估研究。

第二部分:

1对房地产行业融资状况分析。

2汽车制造业的纳税筹划。

3固定资产不同折旧方法对于企业利润的影响分析。

4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流程设计分析。

5企业利润操纵现象与对策问题研究。

6判断上市公司利润质量的财务分析方法。

7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研究。

8电子商务会计研究。

9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10“零存货”模式在财务管理中的运用。

11非货币交易会计研究。

12面向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3关于构建现代企业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思考。

14试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的防范与治理。

15中小企业纳税筹划中的风险及防范。

16高新技术企业纳税筹划分析。

17我国营业税现状及改革趋势。

18所得税纳税筹划中的风险及防范研究。

19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筹资方案选择。

20膨胀对企业纳税的影响。

21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及对策。

22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分析。

23产税开征的利与弊。

24我国消费税的改革与完善。

25模纳税人税收征管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26流量表及其分析。

27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28高新技术企业纳税筹划分析。

第三部分:

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2.质量控制的实施途径。

3民营小型企业建立iso9000质量体系初探。

4.企业实施tqm的有效途径。

5.关于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探讨。

6.企业技术创新的难点与对策分析。

7.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研究。

8.企业研究与开发薄弱探因。

9.企业产品生命周期的延伸与监控。

10.企业新产品开发风险及其防范。

11.无形资产的流失及管理小议。

12.企业合资中外资控股,购买问题探析。

13.企业安全生产问题探析。

14.提高企业生产现场安全管理水平的途径。

在企业中应用的风险与对策分析。

16.实施名牌战略的认识与实践。

17.关于核心能力的系统思考。

18.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的问题研究。

19.循环经济的微观,中观,宏观层面研究。

20.离职现象研究。

经济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造成我国县乡财政困难的原因很多,从根源上看是由于财权事权不对等所导致的,其解决就是寻求县乡政府间财权事权的合理配置。

县乡财政困难的现况。

年建立的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管理体制初步理顺了中央与省级之间的财力分配关系。

但同时出现许多地方县乡财政困难现象,财政收支矛盾尖锐,实际债务负担沉重,财政风险膨胀,这不仅影响了城乡和区域的协调发展,而目。

严重影响了地方的社会稳定和政府权威,进而影响经济的高速发展。

因此,当前的县乡财政困难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建立一个有效的财政制度,缓解县乡财政的困难,再通过县乡财政支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这不仅关系到公共财政体系的建立,财政职能的实现,还牵涉到农村税费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等一系列改革的成败。

县乡财政困难的根源:财权事权不对等。

财权上收,县乡政府财源减少。

财力向中央集中是我国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

中央75%,地方25%的财政分配制度,实际上就是将地方财力通过二次分配上收中央。

从结果来看,财力上收的效果明显。

地方级财政自给能力由1987年的1.o3降到的o.59,以年均4%的速度下降,其中,省级为1.6%,地市级为5.1%,县级为3.4%,乡级为4%。

从乡镇、县级、地市级到省级,层层需要依靠上级政府转移支付资金过日子。

这样一来,在县乡财源减少和财权不断上收的双重冲击下,县乡财政困难明显。

事权下放,县乡政府事权负担过重。

县乡财政事权负担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县乡政府承担了许多本该由中央、省级政府承担的事权负担,如农村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这些大额支出事项,将这些事权责任都压到县乡财政头上,导致其沉重的负担。

由于行政集权体制及人事上的行政任命制,我国高层级政府对下级政府享有绝对的权威,而上下级政府的财政却是相互独立的,上级政府很容易把各种事权责任尽量推诿到下级政府,即事权下放。

如中央只给承诺不给钱,将一些政策负担转移到地方政府的身上,形成所谓中央请客,地方出钱的情况。

我国上级政府诸种下放事权的行为大大增加了县乡基层政府的财政压力,对当前的县乡财政困难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解决县乡财权事权不对等的几点思考。

为了解决县乡财政困难问题,必须改革和完善现行财政体制,坚持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

从建立公共财政的角度,科学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使每一级政府所拥有的财权与事权相对称,支出与责任相统一,要事随钱走,财力与责任挂钩,从根本上改变上级层层剥夺县乡财力的状况。

完善法治,以法律形式确定各级政府事权与财政支出范围。

我国政府间的财政关系缺乏宪法和法律的保障,各级行政官员只重视上级政府的行政命令,而忽视本地民众的实际要求,这必然导致我国政府间的财政关系缺乏内在的稳定性。

因此,应加快推动我国法制化财政的建设步伐,以法制来规范和监督财政。

要确保政府行为的规范,应科学合理地界定县乡政府的事权范围,使之明确,并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改变目前县乡政府集中过多的事权,与其掌握的财权严重不对称的现状,促进财政的法制化发展。

界定政府之间的事权,应以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为标准,属于全国受益范围的公共产品应由中央政府来提供,属于地方受益的公共产品,再按受益范围的大小由相应级次的政府来提供,跨区域的事务由中央协调,与受益地方共同承担。

对于科学合理界定政府间的事权范围,以对义务教育的支出为例,应该实行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共担的办法,切实减轻基层财政的负担。

目前,教育支出是地方财政支出中最大的支出项目之一,对大多数县乡财政而言,教育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至少在70%。

目前,法律规定财政的教育支出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的速度,而目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实行的是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与其重要地位是不配套的。

因此,应该把以县为主改为中央和地方共同出资,这样才能发展事业的同时缓解县乡财政困难。

保障县乡政府的财力,强化其财源建设。

目前来看,县乡政府通过可以发展民营经济,利用民营经济的优势来增加财源。

民营经济因为产权清晰,主体明确,机制灵活,越来越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强烈的吸引力和极大的竞争力。

首先,要引导规模企业实现规模发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强强联合,以龙头优势辐射带动民营经济整体水平的迅速提升,从上到下实现以大带小策略。

其次,要通过建立新型的农村互助组织,利用县乡政府的信息优势,鼓励支持更多的农户介入务工经商,壮大民营经济群体规模,扩大富裕面。

最后,要激励中小企业在现有基础上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在某一产品、某一环节上做优做强,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基层政府可以利用集体土地产权收益、公共财政催化三种核心力量启动农户自身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资本积累机制,促进财源建设的多元化发展。

尽快解决县乡财政债务问题。

首先,要明确县乡的债务规模,只有明确了才能有效控制。

对于乡镇、村债务,要认真清理,分清性质,分清责任,不能将所有债务都由县乡财政偿还。

经济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第一部分:

1村级财务管理问题初探。

2高校融资贷款的风险控制。

3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4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5中小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探讨。

6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及其改进。

7企业存货管理探讨。

8.关于推行股票期权制若干问题的探讨。

9.对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全方位思考。

10.关于企业实施名牌战略问题的研究。

11.企业成长研究。

12.知识管理研究。

13.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

14.风险资本与高新技术企业的公司治理。

15.全球背景下我国it企业的发展战略。

16.面向新经济模式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17.资本经营方式研究。

18.企业并购研究。

19.全面质量管理方法企业中的运用。

20.企业系统质量控制的应用。

21.质量管理标准的研究。

22.先进制造技术条件下的质量管理。

23.公司治理结构中的.股东权益保护问题研究。

24.公司合并中关联人的利益保护问题研究。

25.企业购并战略中的核心问题研究。

26.跨国并购企业的文化管理。

27.人力资本的激励机制。

28.中国流通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战略。

第二部分:

1对房地产行业融资状况分析。

2汽车制造业的纳税筹划。

3固定资产不同折旧方法对于企业利润的影响分析。

4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流程设计分析。

5企业利润操纵现象与对策问题研究。

6判断上市公司利润质量的财务分析方法。

7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研究。

8电子商务会计研究。

9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10“零存货”模式在财务管理中的运用。

11非货币交易会计研究。

12面向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3关于构建现代企业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思考。

14试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的防范与治理。

15中小企业纳税筹划中的风险及防范。

16高新技术企业纳税筹划分析。

17我国营业税现状及改革趋势。

18所得税纳税筹划中的风险及防范研究。

19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筹资方案选择。

20膨胀对企业纳税的影响。

22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良好环境的再造。

23于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研究。

24于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研究。

25小企业改革和发展研究。

第三部分:

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2.质量控制的实施途径。

3民营小型企业建立iso9000质量体系初探。

4.企业实施tqm的有效途径。

5.关于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探讨。

6.企业技术创新的难点与对策分析。

7.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研究。

8.企业研究与开发薄弱探因。

9.企业产品生命周期的延伸与监控。

10.企业新产品开发风险及其防范。

11.无形资产的流失及管理小议。

12.企业合资中外资控股,购买问题探析。

13.企业安全生产问题探析。

14.提高企业生产现场安全管理水平的途径。

在企业中应用的风险与对策分析。

16.实施名牌战略的认识与实践。

17.关于核心能力的系统思考。

18.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的问题研究。

19.循环经济的微观,中观,宏观层面研究。

20.离职现象研究。

21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及对策。

22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分析。

23产税开征的利与弊。

24我国消费税的改革与完善。

25模纳税人税收征管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26流量表及其分析。

27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28高新技术企业纳税筹划分析。

经济的专业毕业论文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即价值的创造、转化、实现的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论,分为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经济学两大类型。

【一】观光农业经济论文。

一、西山区观光农业经济发展的特征分析。

1、市场潜力大,参与面宽。

在调查的几个片区中显示,参与观光农业的游客中,每个年龄段的数量都不少,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家庭收入不影响游客参与观光农业。

从性别上看,男的占了49%,女的占了51%。

从职业上看公务员事业单位的占48%,个体经营者占23%,离休者占9%,学生17%,其他占3%。

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观光农业旅游者的性别、职业、年龄都呈现出相对均衡的趋势,西山区观光农业发展潜力大。

2、交通工具以自驾车为主。

到一个地方旅游,交通工具是一个前提条件,对旅游者的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

从我们调查的西山区观光农业交通工具的使用情况来看,自驾车旅游占了68%,徒步占了3%,自行车占了8%,公交车21%。

从以上数据可看出,用私家车旅游的游客居多,主要原因是西山区的乡镇离昆明市主城还是有一定的距离,乘坐公交车不是很方便,骑自行车很累,徒步太远。

西山区观光农业的可进入性还有待加强。

3、旅游活动以群体为主,注重亲情。

个人旅游除了有可自由支配收入,足够的闲暇时间外,还有诸多因素,选择哪一种出游方式,反映出旅游的心理需要。

根据西山区参加观光农业旅游者的调查分析,单位组织的占21%,以家庭形式出游的占37%,以朋友方式结伴出游的占39%,个人出游的仅占3%。

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以家庭形式和单位以及朋友结伴方式的出游是西山区观光农业的主要形式。

4、在旅游选择方面呈现多种选择方式。

旅游者在选择观光农业时不局限某一个观光项目,旅游者在旅游项目方面呈现出多种选择方式。

在被访问的旅游者中,选择农家体验的占35%,景点游览的占27%,果蔬采摘占12%,参与农事活动的占7%,滑草的占11%,其它的占4%。

从这一组数据中可看出,西山区的观光农业从一开始就已经发展成为集观光、游览、娱乐和休闲为一体的一种旅游形式。

二、西山区观光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产品形式比较单一。

观光农业产品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

西山区农业观光产品的类型不齐全,目前以观赏型产品为主,参与型、疗养型等产品形式很少。

由于产品形式少,因此在满足游客多方面旅游需求方面存在先天缺陷。

同时,农业观光产品开发水平低,“农”味不够“重复”建设严重。

在我们所调查的西山区,我们发现农家小院90%都是盖着小洋楼,很少看到昆明地区传统的建筑“一颗印”民居。

2、卫生条件差,环保意识不强。

农家小院居住条件很差,房间里的被褥发出恶心的臭味并且卫生条件急差,乱扔垃圾,就地排放生活污水,厕所设施简陋。

“墙内鸟语花香,墙外白色污染”等问题比较典型。

在“休闲娱乐”型观光农业中,游客在感受绿色生态的同时不具有环保意识,对生态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部分旅游者喜欢野外烧烤,这种旅游活动一方面存在火灾隐患,不宜提倡;另一方面,烧烤的烟味和遗留下来的垃圾对环境有破坏。

3、政府主导作用发挥不明显。

西山区观光农业的发展缺少政府的统一规划。

各观光农业的服务接待单位各自为政,缺乏协作,没有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

4、专业的旅游业经营人才缺乏。

西山区观光农业的经营者大多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农民,员工就是自己的亲朋好友,缺乏经营管理意识,在产品开发、企业管理、旅游服务等方面与游客的期望有不小的差距。

西山区观光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开发多样化的观光农业产品。

对西山区的观光农业资源进行全面梳理,针对不同乡镇的资源特色开发不同的旅游产品。

比如有古村落的,那就通过古村落文化的打造,来发展古村落文化观光农业;有少数民族文化的,则通过民俗的展示和复活,来发展民俗风情观光农业。

有典型美食的,则可以通过美食的制作和开发,发展品尝型观光农业。

2、重视资源保护,实现观光农业可续发展。

发展观光农业,资源保护是第一。

资源保护,人人有责。

当地的政府、旅游经营者必须深深的认识到当地的农业资源是观光农业的生存之根。

政府应该从政策方面对资源保护的行为进行引导与规范;当地老百姓应该从主人翁的角度,在自己做到资源保护的同时,对游客破坏资源的行为进行规劝和制止。

同时,旅游经营者应该加强对旅游者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

3、发掘民族文化特色,打造民俗文化精品观光农业。

昆明市西山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辖区内居住着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26个少数民族。

民族文化丰富,民俗多样性得天独厚。

以民俗体验为抓手,重点挖掘民俗文化内涵,打造出别样的游客民俗体验,是发展西山区观光农业的一大特色。

4、政府主导,改善旅游交通。

旅游业要发展,旅游交通是关键。

只有旅游者的可进入性提高了,旅游业的各类设施和服务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前往西山区的旅游交通一直是制约该地区观光农业发展的因素之一。

因此,西山区政府应该在旅游交通改善方面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由政府出面,对西山区的交通进行重新设计和布局。

建议开设昆明主城到西山区的旅游专车,设置固定的运载地点和固定发车时间,方便游客的出行。

5、政府主导,提升服务接待水平。

观光农业的主要接待方是村民。

但是大多数村民看重眼前的利益,没有全局观和发展观,缺少必要的服务技能和服务意识。

所以提高村民素质和服务水平,是当前迫在眉睫的事。

建议由政府主导,安排观光农业扶持资金,专门用于观光农业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

特别是加强村民旅游服务能力以及沟通能力的培训。

作者:秦渝红单位: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二】商业文化市场经济论文。

一、商业文化由商业行业向全社会扩展,并逐步上升为主流文化。

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之初,商业文化属于商业系统的“行业文化”,它的舞台是全国商业行业,对流通环节的商业活动、商业行为发挥作用。

现在,这个概念已经远远落后于现实了。

商业的地位与作用在计划经济时期并不突出,是作为生产的补充形式和辅助环节而存在,其功能受到压抑。

这个时期的商业文化自然带有鲜明的行业背景和色彩,属于行业文化。

市场经济的发展赋予了商业更高的地位与作用,它不再是作为一个行业而存在,也不再局限于充当生产的补充与辅助角色,转身成了一个社会性产业,而且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

这个产业链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商业自身,甚至把生产环节也纳入进来了。

现在所讲的商人,也不仅仅是指从事商业流通活动的人们,而且包括一切从事市场经济活动的人们,无论生产者还是流通者均属商人。

从社会分工角度上看,无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它们的一切活动都是商业活动。

商业涵盖了市场经济的所有领域,所有环节,集中反映出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

因此,商业文化也就必然的从原来概念下的行业文化延伸到了全社会,成为社会所共有的文化形态。

商业文化的社会性来自市场经济的社会性。

凡是从事经济工作的人都知道,计划经济下的商业职能是分配生产部门的产品,而市场经济下的商业,则是市场经济的枢纽。

所谓的市场经济也就是高速发达的商业经济。

实际上我们已经进入了以这种经济为主流的商业社会。

不仅商业活动成为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生命线,而且商业活动的原则理念和精神,正在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改变着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

例如,各行各业都在重视的品牌文化、促销文化、时尚文化、健康文化、休闲文化、养生文化、旅行文化、娱乐文化等,都是受商业活动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是商业文化新的元素和表现形式,延伸着现代商业文化的内涵。

全球经济一体化催生的移动互联网,更是创新了互联网文化,是新时代商业文化发展的新成果。

它对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全球生产方式,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巨大影响。

这就是商业文化的力量。

它从一个侧面有力的反映出商业文化的广泛社会性,说明商业文化已经在客观上上升到了社会主流文化的层面,起着主流文化的作用,关键在于人们是否能够与时俱进的认识它,正视它,因势利导的培育它,扶持它,更好的发挥它的作用。

二、统一性与多样性并存。

商业文化与企业文化不同,它的生存土壤是整个社会,统一性是它的一个重要特性,意味着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要培育和建设的商业文化,是全社会、全民族共有的。

尽管市场经济千姿百态,错综复杂,但商业文化所包涵的文化发展方向,基本内涵,核心价值,以及倡导的商业精神,都是统一的,体现的是全社会和全民族共同的利益,共同的意志,共同的愿望,共同的追求。

但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业活动的范围也越来越大,领域越来越宽,涉及数以百种行业,数以千种产业,数以万种市场,数以亿种商品,犹如一条奔腾的江河,浪淘不尽,生生不息。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商业文化也就呈现出多样性的态势。

每一种不同的商业活动都反映出特色不同的商业文化,每个商业活动均是这一文化海洋的一滴滴水珠。

他们千姿百态,色彩斑斓,反映出多样性的一面。

就拿商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饮食文化来说,我们是一个饮食大国,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间的饮食文化千差万别,每一种饮食文化元素都反映着它那个民族与地域所独有的特点,众多的饮食文化汇集在一起,就如同春天里漫山遍野盛开的'鲜花,充满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还有近几年来随着商会经济的兴起,商会文化也伴随产生,并且风格各异,特色鲜明,相互辉映,构成了我国现代商业文化一副灿烂的画卷。

虽然商业文化是建立在各种商业活动基础上的文化,每种商业活动都有自身的特殊性。

但是,任何特殊性均反映着普遍性和一般性,商业文化既有多样性,也有统一性。

这种统一性反映着商业文化的共同本质特征和一般规律性。

因为各种商业活动必当遵循诚信经营、文明经商的商业文化本质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行走天下。

商业文化建设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既要以改革的精神提倡多样性,鼓励不同商业文化特色与风格的培育发展,更要强调统一性,要在统一性中呈现多样性,在多样性基础上实现更高层面的统一性,在“百花齐放”中繁荣我们的文化,彰显文化的魅力。

三、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步伐加快。

当前我们正进入经济全球化时代,一切经济活动都面向世界,以整个世界为舞台。

尤其处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所有商业活动已经没有什么行业界限,也打破了国界的概念。

在这个背景下,商业文化正在从封闭走向开放、从独享走向共享,从分割走向融合,从传统走向现代。

这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谁也改变不了的。

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

近年来,辽宁在服务业发展方面投入的绝对数量尽管逐年不断增长,但相对数量有所下降。

2016年之后辽宁服务业与工业在固定资产投入方面不分伯仲、平分秋色,体现出明显的老工业基地特征。

这说明辽宁日前在三次产业中的资源配置中工业型经济特征依然明显,离服务型经济尚有一段距离。

从辽宁目前的三次产业的结构特点来看,辽宁总体实质上选择的是传统的服务发展战略模式。

即在工、农业发展至一定基础之上,企业生产、人民生活产生对服务业的大量需求后,服务业作为三次产业中的“短板”,顺次发展起来,是配合一、二产业的被动增长。

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辽宁省短期内不存在服务业超前的问题,从总量上可以加大对服务业的资源投入。

经济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摘要。

21世纪是连锁超市飞速发展的时代,在我国连锁超市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自1994年开始,中国连锁超市的平均增长速度在70%以上;加入wto以后,我国刚刚发展起来的连锁零售业正面临着西方发达国家零售连锁商的夹击,而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库存管理的好坏。

xx集团是国内以连锁方式经营超市的专业集团公司之一,随着规模的扩大,xx连锁超市在存货方面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本文的核心思想是中国连锁零售业必须提高自身竞争力,而其关键在于改进库存管理模式。

然后文章据此进行分析,提出了改进中国连锁零售业的库存管理模式的一些建议。

主要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从xx超市存货采购、储备,物流配送流程,存货周转率指标,与供应商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xx超市的存货管理在存货结构控制、存货周转率分析和存货成本核算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漏洞,进而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解决措施,寻求一种先进的存货管理模式。

关键词:超市清查存货管理。

一、存货管理。

(一)存货的含义:

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物料等。

按照用途不同,可以分为: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低值易耗品,委托加工物资等。

(二)存货清查的含义:

存货清查是指通过对存货的实地盘点,确定存货的实有数量,并与账面结存数核对,从而确定存货实存数与账面结存数是否相符的一种专门方法。

存货清查的方法采用实地盘点法。

存货清查按照清查的对象和范围不同,分为全面清查和局部清查。

按清查时间分为定期清查和不定期清查。

(三)存货管理对超市发展的意义。

1.有利于降低企业的资金占用水平以及提高资产运作效率。

随着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日趋完善,存货管理也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存货管理是保证生产正常进行的物质基础,能有效地服务于基本生产、技术改造的全过程。

提高存货管理水平,能降低企业的平均资金占用水平,提高存货的周转速度和总资产周转率,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有利于保障企业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企业生产经营的着眼点是某个特定的市场供求关系。

企业通过对市场需求及发展趋势的研究与预测,研制、开发、生产、销售其产品和服务。

而存货便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核心,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高效的存货管理才能保障企业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才能节约成本开支,降低生产费用,提高经济效益。

3.可以使企业的生产与销售具有较大的机动性,适应市场不规则的突然变化,以免失去商机。

4.有利于企业及时高效的做出生产经营决策。

生产经营决策就是对企业的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客观规律和实际情况,对企业总体发展和各种经营活动的经营目标、方案和策略做出正确的抉择的工作,它是一个过程,是一种寻找问题、制订方案、选择评价方案的活动。

而存货管理不仅是一种管理经营活动,而且它还为企业管理层的生产经营决策提供了最可靠最有价值的参考数据,所以它有利于企业及时高效的做出生产经营决策。

二、某某超市简介。

公司类型:有限责任制。

公司规模:400人以上。

成立年份:

注册资金:500万。

经营范围:超市,百货。

经营区域:xx市全市。

经营体系:仓库—门店。

人员构成:仓库经理门店经理。

仓管员司机搬运员店员理货员补货员。

经济学毕业论文

以下题目仅作为选题的大致参考,具体题目自己可以重新定:

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问题研究

(2)社会主义所有制与产权问题研究

(3)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演变和发展趋势研究

(5)公有制实现形式问题研究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关系研究

(7)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有机结合问题研究

(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与企业关系研究

(9)企业经营机制问题研究

(10)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问题研究

(11)现代公司的治理结构研究

(12)企业兼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13)企业管理创新及其机制研究

(14)企业家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15)中小企业发展与融资问题研究

(16)乡镇企业发展问题研究

(17)企业集团发展问题研究

(18)集团公司内部母子公司关系及产权管理研究

(19)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研究

(20)我国企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21)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问题研究

(22)农业产业化问题研究

(23)欠发达农区工业化、城市化问题研究

(24)加快中小城镇建设问题研究

(25)农村费改锐问题研究

(26)减轻农民负担和提高农民收入问题研究

(27)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地区转移研究

(28)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研究

(29)农产品流通体制研究

(30)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行为研究

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

摘要服务业发展可以有效拉动区域经济增长,但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却众说纷纭。

文章在考察发达国家与地区服务业发展战略后,反思辽宁的资源禀赋,按照资源获取一战略模式选择一战略实施侧重点一一战略实施保障的逻辑顺序展开对区域服务业发展战略的思考。

关键词服务业;发展战略;发展模式;资源配置。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