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中的鼓励教学方法论文范文(18篇)

时间:2023-12-04 19:50:38 作者:琉璃

9.范文范本可以是经典的文学作品,也可以是优秀的学术论文,只要它具有指导和启发作用就可以成为范文范本。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范文范本,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借鉴。

美术素描教学方法和艺术论文

艺术教育的目的不同于科学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要具有高尚的爱国情操,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通过美术作品的熏陶,让学生的产生艺术魅力、艺术灵感、艺术共鸣、艺术感染力,让学生不断积累和不断丰富爱国情操、审美情感,使学生感悟到有一种心灵之间的纯洁之美、高尚之美。例如:让学生在课堂上欣赏张大千的国画作品《千里江山图》时,画幅中展现的烟波飘渺、连绵千里、重峦叠嶂,一波万里,散发着无与伦比的光芒。《千里江山图》展现的出来的景观何其雄伟壮观,关键在于细节的刻画上,将自然界无穷变化的自然形象比如茂林修竹、飞流瀑布都刻画的惟妙惟肖、多姿多彩,无论是幽绿茂密的树林还是连绵不绝的山峰,都没有一样类似,其之间的精美生活空间相融合,如野村小市、楼台亭阁还有小船人家等幽幽景观,无一都刻画的恰到好处。通过这些景色的深刻绘画,将祖国的壮丽河山都呈现在学生绵延,使其学生在情感上有深刻的触动,感觉到我们的国家是非常美丽的,油然而生一种爱国情感,提高对国家的热爱之情,更加的积极学习。还有展子虔的《游春图》、范宽的《富春山居图》等,通过这些作品的欣赏,让学生自然产生一种爱国情感,一种崇高的爱国情节。美术的魅力是无法比拟的,也是艺术教育特色展现的一面,也是美术教育在艺术教育中的完美体现。

二、培养学生崇高的审美情操,加强学生的艺术情感。

艺术教育可以爆发学生内在潜力,非普通教育所能比拟的,培养学生的个性发挥,是对学生的道德、意志以及气节、个性等心理因素进行完美触发的特殊教育。比如,在课堂上我们欣赏中国传统绘画《溪山行旅图》的时候,首先会感觉到这是一副描绘山水画的巨作,笔墨浑厚,气势磅礴,仿佛画里的山峰耸立于我们面前,山峰嶙峋,挺拔坚硬,让后直落千尺,将整个山川的生机与活力展现的淋漓尽致;山尖茂林密密,山腰巨石突起,老树盘根,山间小溪可以让人感觉到潺潺水声;古道上驼队的点缀,更是加强了生命力。宏伟磅礴的挥笔用墨,将国画技巧运用到如此精准,气象宏伟的自然景观,把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独特意境得到充分的展现。一部作品给学生的审美情操更是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让学生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有着自然的爱慕,这种特殊的爱慕情感会让学生感受到,以画感人,了解祖国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加强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教学中,将学生的情感融入,使其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到国画的灵魂、国画的传神、国画的自然巧妙指出,通过整体的方式来感受,让学生感受到美术专业对他们人格魅力的熏陶;用美术的角度去感受,是艺术教育的完美表达;以传统教育去体会,是传统教育所展现的情绪反映以及情感上的完美体会。

三、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的能力,加强学生的艺术情感。

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审美的大众,艺术是按照美的原则来触发灵感创造作品的;反之,也会对学生从心灵上起着没的教育熏陶和情感上的作用。艺术是一种听觉和视觉相互融合相互传神的过程,它将有艺术的和谐力、节奏的感染力来体现生活、表达生活、热爱生活,通过栩栩如生的形象和身临其境的意境来触发学生们的大胆想象力和丰富的联想力,最重要的是心灵上的触动也必须是由感性来呈现出来的。艺术所反映的是生活现实的一面,是心灵触动之后的一种自然感悟上的冲动,将现实生活的心灵化与艺术作品的心灵化完美融合。艺术家用心灵的呼喊或心灵上的动态、线条以及色彩用美术的形式来创造作品,正式艺术家通过作品向世人表达心理和传递情感的一种体现,更是艺术家带给世人生活上的感受和感悟,对生活上的向往和体现。例如,在课堂上学生们在观赏齐白石老先生《虾》的作品时,就能从这幅绘画中感受到独特的艺术风格的展现,以及齐白石老人独特的人格魅力的体现。学生们需要学会用不同的方式去展现自己,对于学生来讲,自我展现的机会越多,就会最大的限度的去挖掘自己内在的潜力。美术专业为学生建设了创建展现个人情感的发展性及可能性的,在美术专业教学中,不仅要学习美术本身的基本知识、技能、技巧以外,而且还要涉及到历史、地理、政治、自然等方面的知识补充。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见识、增强思维能力等具有新时代的个性空间发展的空间的全面发展。

四、培养学生个性的创作能力,逐步成为创新型人才。

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个性的创作能力,加强学生创新的能力,也是完善和全方位增强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在创作活动、创作思维的过程中,让学生的人格魅力得到全面的培养,使学生在通过自己的灵感去创作自己的美术作品的时候,可以表达学生对整个人类环境、对祖国的大好河川、对社会文明有深刻的认识,然后通过这种思想情感,让学生逐步去寻找内心的自己,慢慢的认识自己、最后掌握自己,了解当今时代的传统文化,使学生的艺术感得到升华;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丰富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底蕴。美术专业在艺术教育中的完美之处就是在于培养学生自己独特的创作能力,让学生把对现实生活的感受、美丽景观的感叹、当今社会文明的感悟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使学生把生活中的真、善、美用美术专业的独特魅力去展现自己认识的美、自己人生的独特,用美术专业的方式去激发学生对创作的追求、刺激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爆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当代艺术教育有着特殊的历史使命感,只将赋予艺术教育的独特创意,将美术的形象、色彩、形态可以完美的融合,才能体现出艺术的奇迹,艺术的真善美。培养学生艺术的想象力,扩展艺术的联想力,爆发学生的灵感,永远都从创意的角度去展现艺术的独特魅力。

五、加强美术教师教师素质的培养。

美术教师自然是美术专业的重要力量,本身所具备的素质好坏、能力高低会直接影响到美术教育的效果。

(一)不断充实美术教师的专业知识。

不断提高自身知识的掌握能力。当今社会,科技经济告诉发展,艺术也更多元化,新的`艺术形式不断出现。因此要结合时代的要求培养美术人才,美术教师要不断更新的自己的知识体系,把“专”“精”的知识体系与“博”“深”“广”相结合。

美术教师若能是有理论知识、教学方法、创作能力三者结合的理想教师,那是完美的境界。有创造能力的教师,一般专业技能和技巧也会较强。这类教师一般在基本的功的训练上,在引导创造行,都会影响学生。所以,高水平的教师会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在这里特别注重一点,当今社会创造要有时代的精神的体现,敢于大胆摸索新的方法、创造新的艺术语言与表现手法,从而创造出有个性、有风格的美术作品。

目前社会都在积极地推行如何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建立现代的教学体系,来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人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教育方法和思想的改革:

(一)改革三中传统教学观念。

首先是改变教学质量观,树立完善全面的教育质量观;其二改革单一的教学观,树立多个教学观;其三改革整齐的教学观,树立灵活多元化的教学观。第一中教学观念最重要。通过事实发现,知识、智力、和非智力的因素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基础是知识,重点是智力,前提是非智力,三者必须完美的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教学质量的理想效果。

(二)改革传统堂课气氛。

调动教师与学生在美术课堂的互动积极性,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心情、态度与美术教师的交流配合,都会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关键在于教师提供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学生乐趣在于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收获;学习中矛盾的解决关系教师的灵活处理。美术课程最佳的教学效果,是教学要素各个最优化的综合效果,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关键要靠有强烈能动性作用的教师,在于美术教师对所有教学因素最佳的设计和实施,更主要是学生自身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实施启发式教学方式。

启发式教学模式关键是“吸引”,每堂课都应该保持做好“吸引”的工作,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想象、推理、判断、回忆等思维活动,引起学生发现自身的问题、愿意自我改正。其次是“主动”,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师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三是“适度”。教学的适度,就是要使教学深度、进度和广度能与学生能够想融合的境界。因此,美术教师要对教材的内容掌握到达到广、博、熟的程度。

艺术教育培养以美术创作为核心的审美心理结构,而我国现代美术教育应该将上诉要素构成一个整体,目的是希望通过美术教育的探讨和研究,能够使艺术教育达到一个理性的效果,让美术教育成为学生提升人格魅力的专业教育。

浅谈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论文

生交流,形成一种新型师生关系对于师生而言,也存在着鉴赏能力与审美经验的差异。教育主体和客体各有不同的生活经验、情绪记忆,面对统一作品的内容,就会产生不同的联想、想象、体会,在某种程度上,主体与客体都参与了作品内容的再创造。可以说,美术课件制作的内容所产生的结果,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协作才能完成的,即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共同完成的。因此,美术课件质量的优劣至关重要。自由、平等的愉快氛围能促进学生获得审美快乐。

二、在欣赏美术课件过程中陶冶情感。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它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是其他任何载体都无法替代的。情感教育在美术教学中也是必不可少的。美术教学课件要以服务学生为宗旨。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美术专业知识的传授,使部分教师和学生认为美术课难讲、难学。因此,美术课件一定要本着以学生为主、为学生服务的原则,使学生真正能看懂、能理解,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这就要求美术教师在制作美术教学课件时,要改变原来的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管理倾向,或太在乎美术知识和技能,以至于在课件的制作中摆脱不了传统教材的'束缚。从学生主体发展愿望出发,将主导要求内化为自主发展,使学生愉悦地实现发展的可能。

首先,要摸透学生的美术兴趣、教材内容、学生学情;其次,要坚持四条原则,即客观分析、主动适应、积极引导、促进转化。在《布置理想的家居》一课中,学生的兴趣在于图案构成的色彩美感,教材需掌握的内容是图案构成的形式美感,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可以先播放多媒体教学课件。

由生活中家居图案导入,师生共同欣赏,激发学生兴趣;结合三维动画展示图案的制作过程和设计原则,以及单元组合的形式,教师在现场演示,学生自主观察,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在探索中理解涵义。学生以图案的构成形式为依据,分工合作,取长补短,完成一幅图案设计作品;自我展示,分享创作愉悦,激发学习欲望,快乐地学,学得快乐。

三、结语。

学生倘若具备了审美快乐,就相当于拥有了巨大的心灵财富,对这种艺术形式的直觉美、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和相关技能便会逐步提高。所以,美术课件具有审美快乐的功能应该被重视。笔者相信,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美术教学的课件应用一定会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

美术素描教学方法和艺术论文

建筑美术素描是一门深奥的学问,也是一门考验学生基本功底的课程。教师如果过分强调聚合思维的训练,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发挥。建筑美术素描要求创作者在写实基础上,理解建筑本身所要表达的意境,更完整地体现建筑的创意和思想,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思路特点。笔者对建筑美术素描教学方法有如下几点认识:

一、提升学习兴趣,培养自主性。

其一,结合学生的特点,实行良好的兴趣培养。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学生也各有不同,他们在不同的环境下成长,各自会形成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尽管教师对每位学生都完全同等看待、同等教育,但学生的最终学习效果肯定是有差异的。教师先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再进行教学,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了解学生的特点之后,教师要结合教学大纲制订教学方案,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进行教学。只有学生将教师所教知识学进去了才算有效,不论教授的知识多么有用、多么重要,学生如果没学进去,一切都是空谈。在教学课堂中合理穿插一些关于各国建筑方面的奇闻,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的互动程度。研究表明,在人类形成愉悦和好奇的情绪之后,就能更好地进行深入学习。培养学习兴趣就是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学习。学生以一种愉悦和放松的心态对待建筑美术素描,其对于课堂内容的吸收率和对教师教学方案的配合度都会显著提高。

其二,以兴趣为基础,合理培养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兴趣并不是最终目的。兴趣是逐渐培养起来的,也就有可能逐渐消失,人的一生很漫长,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也许现在还十分感兴趣且擅长的.东西,多年以后可能会忘记甚至排斥。所以,教师要提倡持续性学习的观念,引导学生进行持续性学习,也就是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自主性。学习是一个从不懂到慢慢深入直至最终了解的过程,素描学习也是如此,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重复的练习。如果学生已经培养出学习兴趣,其对于学习建筑美术素描就不会排斥,再通过教师合理的引导,将极大地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如,多讲述一些名人的经历,告诉学生这些名人都是经过不断学习才取得了较大的成就,让学生明白只有刻苦和努力才能更接近成功,从而让学生深入认识自主性学习建筑美术素描的重要性,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这对于学生今后的人生发展十分有益。

二、结合实践,严谨教学。

其一,建筑美术素描一定要建立在写实的基础上。美术分为很多流派,其中抽象画派更为注重的是一种思想和情感的表达,其作品能与消费者进行一种精神上的交流,对于写实不会有太严格的要求。但建筑美术素描不一样,从素描的“素”就可以看出,素描其实相对而言是单调且枯燥的,素描作品所呈现出来的也只有简单的黑白灰,其更多地体现了一种写实的风格。建筑是真实存在的,经历了岁月的流逝,饱经沧桑。不论是新建筑还是老建筑,都是设计者向世人表达自己思想的载体。所以,每一位建筑设计师只有以事实为基准,才能在建筑美术素描作品中更为完善、贴切地将自己的思路和构想表达出来。

其二,结合实践,学生最终形成自己独有的思路特点。每一座建筑都是设计师的思想表达,但前人的思路和模式终归已经成为过去式,经典是用来学习和借鉴的,绝不是完全复制。因此,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思路特点才是最终目的。但前提是能够良好地理解前人的思想和理念,这就涉及素描蓝本的问题。由于单一的建筑美术素描图片是二维的平面,并不能让学生较好地了解一座建筑所表达出来的信息,在一定条件的支持下,教师组织的实地写生之旅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于建筑的理解。首先,实地观察建筑和观察建筑平面图片的效果相差很大,前者是一种更具体、距离更近的了解,能够接触墙面,甚至能感受到设计者留下的气息及其建筑思想。其次,学生进行实地建筑美术素描训练,能从各个角度更好地借鉴前人的经验。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了前人的经验,再加上勤奋的练习,才能更好地形成自己的思路特点。

结语。

建筑美术素描其实并不是一门很好掌握的学问,其练习繁琐、枯燥,学生需要真正理解和领会建筑设计者的思想,再结合前人的经验,开创出自身独有的思维模式,才能学好建筑美术素描这门课程。

浅论初中美术教学方法教育论文

在美术课程的学习方面,有些绘画技巧的掌握对许多初中生来说比较困难。因此可以通过倡导合作学习,鼓励集体创作的方式来完成相关美术课程的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弥补不同学生美术方面的缺憾,消除学生的畏难思想,从而让每个学生的美术特质都激发出来,提高美术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另外,在美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训练,再加上初中学生年级的不同,教学的方式和内容也需要做相应的变化和调整。例如:初一的学生主要学习线条、造型等的模仿、练习,通过简单上手的教学内容可以逐步引导学生喜爱和热衷美术课程的学习。而对于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则可以通过实物绘图等课程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例如,在进行花草等实物的绘图教学中,老师可以带学生走出教室,去欣赏学校的花草,感受其中的美丽与自然的气息,并且在这样的氛围中进行实物描绘,这样可以锻炼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享受美术课程的乐趣。

二、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拓宽学生美术思维能力。

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众多方法中,课外活动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通过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可以极大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美术学习的情趣。在老师组织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时,可以通过充分利用当地的有利条件,每一次活动都设计出带有趣味性的作业内容。例如:收集当地废旧材料,创造多元形象。教师指导学生收集一些常见的废旧材料,如:易拉罐、稻草、树叶等,进一步引导他们认真体验材料的形状、质地、色彩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创造能力。对于废旧材料的加工创造,主要采取多角度感受、组合想象、随意裁剪等几种形式。学生自主选择各种材料,经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感受到美就在身边,只要不断地去发现,美无处不在、无穷无尽。让学生的美术梦想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创作出各种别出心裁的艺术品。

上文主要探讨了创新初中美术教学的方法,如开展课外兴趣小组,转变教学观念和鼓励合作精神等。从这些分析中可以看出,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的重要前提。并且在初中生的综合素质教学中,美术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美术修养可以不断陶冶学生情操,释放学生学习压力,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因此,创新美术教学方法在提高美术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美术教学中的鼓励教学方法论文

南海市桂城区南师附小陈凯玲。

与我拍档的老师经常问我:“那些学生怎么那么喜欢上你的美术课呢?”“你一不骂,二不罚学生,而学生上课的纪律是那么的好,学习兴趣是那么的浓,是不是有什么绝招?”其实那里谈得上有什么绝招,要是说有什么方法的话,只不过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采用鼓励教学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欣赏的眼光去审视学生的每一幅习作,注重培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意识,力求达到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协调统一,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下面谈谈我在实施鼓励教学方法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一、鼓励审美个性,培养审美意识。

鼓励审美个性,即是鼓励学生不仅仅能学会欣赏艺术品,而且能作出自己的审美判断。美学家曾经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一审美对象,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经历、学识和情感个性,就会有不同的审美意味和不同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事先就给某一审美材料规定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而是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审美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觉感受看艺术作品,使学生的情感与对象产生共鸣,审美的想象力自然会得到自由的发展。如:在欣赏梵高的《向日葵》时,我仅仅介绍了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情况,便让学生看画,自己感受一下作品的气氛,并要求学生看画的同时思考下面的问题:画的是什么?怎么画?色彩、用笔有什么特色?哪个地方给你感触最深?然后,鼓励每个同学都说出自己的看法:有的看到的是单纯而明快的色彩;有的感受到的是强烈的色彩和扭曲的笔触形成的视觉冲击力;有的领略到的是一种震撼人心的激情;有的则从作品中体会到生命被压抑而发出的纳喊;有的则感到每朵花就象一团火焰,这是爱的最强光。可见,鼓励学生的审美个性,可以启发同学们对审美意境理解的多元性、复杂性和深远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鼓励自我体验,激发参与意识。

鼓励自我体验,即是鼓励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对材料的接触感悟和多次的尝试,从而掌握工具材料的'性能及有关的美术技能技巧。特别在美术工艺课里,我从来不要求学生依照范画样本制作,用什么形式,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粘贴?不作统一规定,而是让学生自己对材料进行反复触摸、把玩、琢磨、探索,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试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理解:原来,工具材料有这样的性能特性;步骤不但可以是这样的,还可以是那样的;不但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还可以采用那种方法。在体现水彩画、中国画的工具材料的性能特点时,更要注意鼓励学生亲自动手,从初次作画的失败到反复尝试练习后掌握工具的性能,从润笔、着色、用水、点墨、行笔的体验中去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另外,我还鼓励学生多写生,多观察,多总结,每节写生课都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大自然事物的形态特征,在真实的事物面前观察表现比对着范画临画要形象生动得多,学生对形象的掌握也会更快而且准确。在图案创作方面,通过录像、图片、标本、实物等让学生自己观察、分析,鼓励学生自己去总结概括它们的造型特点,结果同学们所创作出来的图案造型比起教师仅出示图案范画让学生欣赏参考制作出来的效果要好得多,图案作业造型要丰富、生动得多。

三、鼓励艺术表现,激发艺术创造。

现代美术教育家伊顿说:“教育是一种勇敢者的探险――尤其是艺术教育,因为它涉及到人类的精神创造。”可见,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我十分注意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艺术才华的空间,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在教学中我从来不随意扼杀学生作品里所体现的与众不同的东西,因为美术不同于某道数学题只能有一个答案,美术作品的美具有多样性,需要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去欣赏和评判,否则条条框框太多会限制学生的创作思路,使学生的作品显得千篇一律,缺乏个性与活力。所以,不管学生的作品显得夸张还是平淡,细腻还是粗犷,热情还是宁静,奔放还是含蓄,它都是有其内在的含义,是学生思维创造性的结晶,是学生心灵的反映。作业评讲时我注意多讲优点,多肯定学生具创造性的一面,激发学生创造、表现美的欲望,这样做,同学们自然会变得更大胆、更充分、更主动地用自己的绘画语言与外界交流,这样才会给学生的艺术表现提供一个有利的条件。因此,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还要以一份真诚的心与学生交流思想、交流意见、交朋友、交心。让同学们的艺术表现热情培养起来,并留一个空间,让学生的艺术个性表现出来。例如引导学生以“我爱家乡风光美”为主题创作一幅风景装饰画,课前我先布置同学们回到自己的村子里走一走,看看那一处景象你认为最能代表家乡的美。上课时我先讲了一点风景装饰画的基础知识,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谈谈想法,结果由于每一个同学的生活环境、心理个性等都不同,他们对美的感受也大不一样。有的认为热闹的市场能体现家乡的繁荣景象美;有的说宁静的小街美;有的说幽静的村前小园美;有的认为田野的春天大遍庄稼绿油油是生命的美,秋天硕果累累是丰收的美……。课堂活起来了,同学们的脑子动起来了,我对同学们细微的观察、深刻的体会都一一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鼓励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表现出来,并启发学生思考、尝试用怎样的表现形式最能将自己独特的意境构思表现出来。结果,同学们的作业没有雷同,内容与形式都非常丰富,且较充分的体现了家乡多角度、多方位的美。

可见在美术教学中,注意鼓励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来自:中国美术教育信息网。

美术素描教学方法和艺术论文

民间美术的审美性在人们的脑海中一直是极富艺术形态的,其具有独特的造型艺术、色彩艺术等,比如民间美术的剪纸、刺绣等就体现了“吉祥如意”之情,其图案多为富有意象化的福娃,燕子等,在色彩上普遍采用传承中国喜庆欢乐气氛的红色,总而言之,民间美术具有独特的审美性。

1.2民间美术的民俗性。

民俗是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不同的民族各具民族风俗,是对人们社会生的一种不同诠释,而这种诠释,却成就了民间美术另一种艺术特征,例如,民间美术中的风筝、年画等,早就不仅仅是原有的功能和形态,而是经过民间美术的雕琢,成为了一种特殊的.民俗文化形态,在祈福、祭祀等活动中经常可以看到。人们用色彩丰富的风筝来驱走一年的霉运,用年画娃娃来祈祷来年的福气,这些都体现了浓浓的民俗风情。

1.3民间美术的实用性。

民间美术来源于民间文化,因此一直保持着民间生活最原始的形态,民间美术的“本元性”使其与人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所以民间美术是生产者的艺术,是将生活中最真实的一面以艺术的形态来展现。如在民间饮食文化中,面花成为了民间艺术造型的典型,这是一种用简单的面来创造艺术形态的一种方式,体现了浓浓的生活气息。

美术素描教学方法和艺术论文

海报上呈现的主要形象是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年轻女孩,她朴实无华的眼神将一种纯朴天真的气氛营造出来,背景虚化了一间农村小学的教室和一群快乐的孩童,几个简单的电影元素组合而出的效果很好地传达了电影真挚感人的情调,而且提供了《一个都不能少》影片的核心线索。

战马三个元素很好地概括了电影的主题,并且能够给观众提供思考,配合宣传片人与马之间感情碰撞的剪辑,观众能够加深对硝烟、战士和战马三个元素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加深对《战马》的印象。

(二)蒙太奇剪切手法。

蒙太奇即使用剪辑和组合的方式来构成动态电影,这种手法经常被使用在电影拍摄过程中。

蒙太奇将多个镜头和画面按照电影的主题来进行拼接,进而产生出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

而在电影海报的设计中,蒙太奇中的一种平面艺术形式“平面蒙太奇”作为一种重要的美术艺术手法也广泛使用在设计手法之中。

这种手法是运用文字和画面两种形式进行结合和组装,将不同的画面拆解然后进行重叠,画面结构方面最常见的形式是运用两个或三个画面进行拼接组装,选取的照片往往是电影镜头中最具代表性的场景或人物形象。

这种艺术表现方式具备后现代意味,从后现代的城市精神中脱胎而出,能够营造捕捉人视线的效果。

例如《西风烈》一组海报中分别是由六组电影镜头剪辑组合而成,在组接和拼凑时不能随意进行组合,要考虑能够正确传达电影主题并表现电影的内涵。

然后再根据观众视觉心理接受程度来考虑能够吸引观众眼球,《西风烈》的一组海报中的六个画面剪辑便是这样的产物。

它将海报分成三个部分,分别以表情和动作为主要元素,每个部分各有两张剪辑画面,通过整体的面部表情和人物、动物动作的特写来形成强烈的商业美感。

在同一个画面上拼接了六张场景和人物图,整体传递而出的是战争和热血的气氛,这样使观众一眼就明白了这部电影的题材是战争,另外平面蒙太奇手法还可以将两到三个小时的电影通过一张平面形象进行诉说,这样不仅营造出画面的故事感,而且观众也不能够简单地从几个剪辑的画面猜测出电影的完整情节,因此海报的宣传和商业价值便得到实现了。

使用平面蒙太奇手法,从影片中选取出特写的表情和动作,将代表性的人物和场景都集合在海报上,再使用特定的后期处理手法,将美术艺术手法形式淋漓尽致地发挥在现代电影海报设计艺术中。

通过不同时空的画面和场景的拼接,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故事的节奏感,使观众能够以从上至下或从左至右的方式来体会电影故事情节,同时左右分开设计的对比排列方式可以使“西风烈”的主题从抽象走向具体,并且产生一种超越画面的新生意境。

(三)视觉传达心理学的运用。

将鲜艳的撞色和浓墨重彩的暖色调运用到海报中的手法是现代电影海报的常见设计手法之一。

色彩能够形成象征性的表达,在海报上增加撞色的设计能够增强海报给大众带来的视觉冲击力,提升电影海报的视觉美感和设计美感。

色彩的恰当运用,可以很好地捕捉大众的消费心理,满足现代电影的商业宣传需求。

色彩的和谐统一能够更容易得把海报呈现的内容综合起来,比如绿色的宁静、红色的热情、白色的纯洁、黑色的深沉等,这些色彩心理都体现了色彩的内在内涵。

因此在一张成功的海报设计作品中,色彩的合理应用是十分重要的。

恰当的色彩元素能够帮助电影海报设计工作增加画面的视觉上的吸引力,使观众的观赏视线都集中在电影上。

电影海报色彩的语言要形成一个系统,将不同的色彩符号融入到一个画面中,传达出设计者心中对于电影的感受。

不同的冷暖色调所具有的不同的象征意义,能够牵引出观众情感的联想性,而在电影海报设计中如何合理地将色彩和情感心理二者结合起来就成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

一张好看的电影海报,色彩浓艳,只能说成功了一半;并非色彩越是浓艳就代表电影海报的效果越好,因此要合理地运用色彩的冲击力对电影情节和故事表达力的影响。

例如电影《沙漠之花》海报中的黄色就占据了版面的三分之二的位置,画面中的黄色不仅仅象征了沙漠的环境,而且也象征着在沙漠中发生的事件的残酷以及主角对于周围的残酷事件的反抗。

而实际上影片的主要内容就是讲述了一个索马里女孩与故乡陋习的斗争和反抗,最终女孩以自己的勇气战胜了陋习从而改变了自己的人生,皆大欢喜的结局通过海报的大片的明黄色也能够体会得到。

海报中鲜亮的黄色调表露电影励志的精神实质,同时也通过女主角左眼坚韧的剪接来传达了电影人物内心的坚强和对未来的憧憬。

二、结语。

总结了故事与形象结合的手法、蒙太奇剪切手法、视觉传达心理学的运用等现代电影海报中的美术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法。

电影海报是一种独具艺术魅力的艺术表现形式,如何在丰富的商业文化环境中结合美术艺术还需要设计者根据消费群体和观众心理和审美的需求进行设计灵感挖掘,在一些常规的设计手法的基础上巧妙搭配不同的美术元素来强化电影海报的宣传效应。

试析反思性教学在参与式教学方法中的运用论文

从目前的农村小学数学教师的相关抽样调查结果来看,农学小学中超过80%的数学教师对探究式教学方法持认可态度,绝大多数认为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具体的实施中,虽然70%的数学教师认为探究式教学具备突出的优越性,但其操作起来过于复杂,费时费力而且见效慢,因此很多教师并不在实际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数学探究式教学认知不够充分,缺乏长远思考;二是应试教育的影响,尤其在农村地区,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对学生的升学抱有极大的期望,这使得教师不敢大胆实施探究式教学;三是农村小学数学教师自身的能力不足,缺乏理论指导,缺乏教学经验,缺乏研究时间等。

(二)学生探究学习现状及原因分析。

在对学生的相关调查中可发现,多数学生对数学探究式教学的认识十分有限,仅有30%的学生希望开展探究式教学,而在探究式学习中,仅三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其他学生对探究式学习并不感兴趣,他们更希望听教师讲解。对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数学探究式学习的兴趣一般,虽然多数学生渴望动手操作但不能在探究中发现问题,缺乏深度思考,甚至有些学生缺乏自信心。这种现象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由农村环境决定的,多数农村学生从小没有探究意识,并且常态教学中也很少涉及探究式学习。

二、农村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一般适用步骤。

(一)创设情境,隐含问题。

数学探究源于数学问题,数学问题的'产生离不开一定的数学环境,因此在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中,适当创设情境有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通常适合农村小学的数学探究式教学情境创设有以下几种形式:(1)从生活中创设情境,借助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激发其探究学习的兴趣;(2)从学生的尝试中创设情境,让学生直接尝试数学题目受阻进而激发学生探究数学规律;(3)创设较为真实自然且有一定复杂性的故事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4)从动手操作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的尝试操作中产生探索欲望;(5)从观察出发创设情境,结合数学知识与生活事物,让学生在观察事物或事物规律中发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发现问题,形成猜想。

猜想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理性思考与直觉判断,进而使学生的数学探究式学习以及思维走向更为丰富。在抽象的数学问题面前,教师可在举例或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归纳,然后从归纳中发现规律,进而引发他们的猜想。对于小学高年级阶段而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教师可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类比而引发他们的猜想。此外,数学教师还可根据所讲授具体问题的特点,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而引发他们的猜想,既引导学生猜测问题的结论,又引发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猜想。在具有直观性的一些数学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可借助直观形象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进而引发他们的猜想。

(三)探究问题,验证猜想。

在农村小学数学探究教学中,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分析和研究得出的猜想往往具备感性知识多、理性知识少、认知肤浅等特点,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兼顾学生的猜想与验证。在数学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将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自主思考和猜想,进而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这样能够使学生对自己获得的知识有更为牢固的记忆,以及更好的运用能力。在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中,常用的验证方法有实验验证法、列举验证法、推理验证法、类推验证法等。

(四)解决问题,反思总结。

反思是智能发展的高层次表现,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活动。在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实际问题科学地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不仅包括对探究结果的反思,还应该包括对探究过程的反思,以及对教学思想方法的反思。数学探究学习是一个过程,对探究学习的反思同样应该涵盖整个过程,尤其是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反思,有利于学生后期的学习。

三、农村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一)探究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思考。

要确保农村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的顺利开展,思想与观念的转变是开端,数学教师需要更新教学观念,响应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从观念上确立探究式教学应有的教学地位。在实际的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个体差异、针对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针对农村地区不同的环境等因素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为确保数学探究式教学的顺利开展,学校及教师必须建立相对应的评价体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就,还应通过有效评价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此外,教师为满足数学探究式教学的要求,必须提升自身素质,加强进修,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二)探究教学实践中学生的思考。

首先,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让他们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用新颖的教学内容激发探究学习兴趣,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灵活运用教学媒体激发学生兴趣。其次,教师需要运用适当的办法指导学生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一般来说学生进行数学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包括重点观察法、归纳观察法、以境启思法、以错启思法、以动启思法、以放促思法等。此外,学生应该学会提问,学会动手,在动手操作中要注意操作的方法、操作程序,要学会运用多种感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徐军.探究式教学模式下小学数学课堂设计及实践研究[d].苏州大学,2013.

[2]金继堂,范欣欣.论如何构建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j].学周刊,2014(8).

[3]马丽珍.探究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3(41).

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学思考论文

论文摘要:美术作品中蕴蓄了丰厚的情感因素,美术课程不仅可以进行美育,而且可以进行情感教育。美术课程中的情感教育,可以从培养学生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入手。

自然科学注重研究自然的内在规律,而人文学科注重研究人类的信仰、情感、道德、伦理、审美意识等方面。美术属于人文学科,是人文科学的核心之一,美术教育更为讲究的是情感的投入与心灵的交流,否则便如无源之水。美术的这种归宿感和自觉性指向人的情感和精神,它具有浓厚的人文性,通过直观形象反映人类社会,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也关注人的知、情、意、人格。

美术作品往往凝聚了画家的深厚情感,为我们提供了情感教育的沃土。比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中那微笑神秘、永恒、无法猜度,同时那笑意里也融入了画家的倾慕爱恋之心;齐白石画中的瓜果鱼虫,生动、稚拙、朴实,是画家性情恬淡、喜爱生活、童稚未泯的情感流露;凡高的《向日葵》,热烈又悲伤、躁动又孤寂,显示出画家对自然、生命、人生的独特情感体验。正因为这份情感,美术课程为我们开展情感教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美术课程不仅仅是美育,还是一种情感教育。它能够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列宁曾说过: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维。所以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在学生和艺术作品及艺术家之间架起桥梁——情感的沟通。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围绕着教学材料进行认知加工和交流的同时,也伴随着情感体验和传递。事实上,教学是一个知情交融的过程,随着人们对情感这一复杂心理现象认识的不断深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美术教学来促成学生的情感教育,通过情感教育来优化美术教学,这是现代教学思想的重要体现。情感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那么,怎样在中学美术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呢?在多年的美术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

在美术课程中,要有效地进行情感教育,提高教学质量,落实美育工作,就必须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否则这种情感教育就无从谈起。美术课程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呢?教师要充分发挥美术课程特有的魅力,以活泼多样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只有在强烈的兴趣的推动下,学生才能体验到作品的情感,进而培养美术情趣。

美术来源于生活。生活不仅是艺术的源泉,还是情感的源泉。美术教师应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和方法,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观察,到生活中体验,与复杂的社会现实生活相接触,把艺术与自然社会联系起来,这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也是情感教育培养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比如,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到漓江进行自然景观的写生,然后与李可染的中国画作品《春雨江南》进行比较,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美术的兴趣,而且能够让学生领悟到艺术作品与自然的联系与区别,增强艺术审美情趣。实践证明,经常带学生到野外写生,感受大自然的气息,见识大自然的伟大,不仅能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而且能诱发学生热爱大自然、表现大自然的欲望。

2、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提供自由想象的空间,才能让学生放飞自己的情感,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感受,才能得到美的体验,才能达到情感教育的效果。在美术课程中,营造融洽的、真诚的、开放的、师生互动的课堂气氛,以使学生自由发表个人的想法、思想和情绪,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对其情感体验给予充分的理解,这便于促成学生的情感思维。

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关系到教师对学生的态度问题。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表情过于严肃,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过于严厉,教学方式刻板,教学缺乏创造力,过分强调聚合式思维,固定问题的答案,则势必会使学生“讨论不起来”。只有充分发挥教师和蔼可亲的情感因素,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美术教学中正确的态度作用,宽容、开放式的教学,善于发现学生与众不同的创见和闪光点,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带给他们心理的安全和自由,从而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比如,我们在对《向日葵》进行欣赏教学时,采取了民主与开放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认为“《向日葵》不是一幅普通的描绘自然花卉的静物画,而是一幅表现太阳的画,是一首赞美阳光和旺盛生命力的欢乐赞歌,画面上那一朵朵向日葵,仿佛是从背景上迸发出的燃烧火焰”;有的学生认为“《向日葵》的色彩传递了一种躁动感”;有的学生认为“《向日葵》的形象给人孤寂的感觉”。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不同的感受,引导每个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真切感受。美术欣赏是一个根据自己的经历再创造的过程,正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有调动学生对美术作品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才能够谈得上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3、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美术教学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是进行情感教育重要的一环。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对线条、色彩构成的视觉与造型艺术视而不见的学生,谈何情感体验,更不用说情感教育了。

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要注重提高学生发现美的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掘每件作品独特的最突出、最本质、最感人的美点,并能对其作深刻分析,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剖析中发挥创造和想象,逐渐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学生只有被作品打动,才能对其产生深刻的印象,与之产生情感互动,达到情感教育的效果。比如,欣赏新石器时代工艺美术《舞蹈纹陶盆》,它的突出美点是装饰纹样设计构思极其巧妙:若盆中盛水至纹样底线,便可看到盆内壁五人一组的舞蹈者,宛如围绕着一泓池水翩翩起舞,向人们传达着原始人狩猎或劳动之余载歌载舞欢乐生活的信息。学生领悟到了《舞蹈纹陶盆》独特的美,才能领悟到那份欢快的原始情感,从而生发对生活的热爱情感。

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寻找生活中美的事物。美术作为一种视觉和造型艺术,通过视觉对物体进行感官认识,激起情感体验,产生美的教育。培养审美能力,指的是对美的事物的鉴别、欣赏及创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就要让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因为美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艺术美的形式来源于生活,艺术创作的源泉来源于生活,学生只有通过艺术教育的作用认识生活,用美术的语言来美化生活,才能体会美术情感教育的内容。

4、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在美术教学中,离开了想象力,美术将是异常的单调和枯燥,学生可能会有点滴的情感感悟,但绝不会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情感教育也便失去了应有的依托。美术课程充满了创造性的情感活动,没有想象,就没有情感的激发,丰富的想象是丰富的情感活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美术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想象,使作品情感与学生情感产生碰撞,从而形成学生对作品的独特情感体验,这样才能对每个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地联想和想象,然后说出自己的感悟,也可以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想象,进而激发学生的情感。比如,在欣赏马远的《踏歌行》时,可以设计问题一:观察画中踏歌的四位老少乡农的形态,想象他们在过桥时有怎样的情境,每人设计一个与众不同的情节。问题二:农民为什么要踏歌?通过这种问题式激发,学生的想象会被激发开来,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会更加深入地理解画中人物淳朴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作者对生活的热爱,正确把握作品的内涵,从而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美术课堂中的情感教学的方法千变万化,关键在于教师本人的发掘和灵活运用。美术教学应让每个学生都能用内心去体悟和感受并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注重个体学习方式及对学习过程的感受,而不仅是专注学生学习的结果,重视对学生美术情感方面的评价,还应由过去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变为既关注学生的知识传授又关注学生的情感教育。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参与式教学方法在临床医学本科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现代教学研究表明,探究式教学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2研究方法。

2.1实验法。

2.1.1实验对象:在本学校中的高一年级中随机抽出二个班级的男生,07现代物流班(男生27人)为实验班;07电子技术(3)班(男生28人)为对照班。

2.1.2实验前实验组学生与对照组学生的三项身体素质的比较与分析:为了了解实验组学生与对照组学生情况,对入校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身体素质的测试(50米、立定跳远、实心球)。然后对测试结果进行班级间的比较(见表1)。

表1表明:在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两班之间身体素质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实验组学生与对照组学生是同质的样本,可以进行实验研究。

2.1.3实验过程。

(1)实验班运用“探索”模式进行教学,教师启示,师生共同发现,学生相互讨论,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对照班:按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师讲解要领,学生练习,教师纠正,学生再练习,最后教师总结。实验时间是9月-207月。

(2)设置实验教学内容:选择高中体育课程中必修的三大类项目,田径项目:50米、立定跳远、实心球,学时18课时;球类项目:篮球的运球、投篮、行进间投篮,学时14课时;体操项目中的俯平衡、侧手翻、鱼跃前滚翻、头手倒立、手倒立、直腿后滚翻,学时12课时。

(3)在实验过程中,实验班和对照班采用的'教材、授课时数,课外作业及使用场地设备条件均相同。对照班按传统教学进行教学,实验班探究式学习模式进行教学。

(4)以“探究”模式为尝试突破口,遵循一般教学原则,依照学生的身心特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学习能力,总结教学规律。探索进程,使“探究”模式不断完善,达到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目的。

(5)总结阶段:汇报实验结果,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全面总结实验工作。

实验的控制因素:保证相同的课时,保证教学计划的完成,课后对实验班,对照班的要求相同。

实验的效应指标:以学生完成实验项目的质量、效果为基本指标,辅以必要的心理指标抽测等。

2.2数理统计法:对所测的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处理与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实验结果:。

从表2可见,实验班的学生都高于对照班。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加强了人体的用力同物体自然规律的探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积极、主动,因此探究式教学有利于身体素质的提高。

从表3看,通过测试,实验班的学生技术成绩优于对照班,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去寻求发现未知,并加以运用,加快了技术动作的形成和掌握,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从表4反应,实验班对体操技术及组合动作的掌握的测试成绩高于对照班,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要熟能生“巧”。

3.2分析与讨论。

3.2.1探究式教学模式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探究模式的体育教学改变了以教师为主的传导式教学模式,学生带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有意识地进行尝试练习,让学生通过讨论与辨析、再与教师共同讲座得出正确的动作要领;如:在篮球教学方面,首先让学生了解怎样地掌握篮球的基本技术,和规范的技术动作,及单个技术动作的形式其次学习技术最终目的是学会怎样的打球,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学习——掌握运用。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探究”模式的体育教学实验表明,实验组的学生在身体素质、单个运动和组合运动技术、技能方面都明显好于对照组的学生,并达到显著差异的水平。

4.1.2通过“探究”的体育教学,学生的体育兴趣得到了培养,主动而又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程度大大提高;学生学习与参与体育的方法有了明显的改善;学生体育运动的认识水平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加强。

4.2建议。

4.2.1在中学体育教学中运用“探究”模式时,根据体育教学的具体实际情况解决学生的探究式学习问题,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欲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发挥他们想象力,使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积极参与。

4.2.2与“成功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模式和情绪调节教学模式一起运用,使“探究”模式产生更大的功效。

参考文献。

[2]张启福、高长梅等.学校教育科研案例全书[m].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

[3]施良方、崔允郭主编.教学理论[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

[5]运动心理学教材编写组.运动心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

美术素描教学方法和艺术论文

摘要:徐悲鸿教学思想的核心就是“写实主义”。主张革新、反对守旧,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对现代美术界具有重大影响。本文主要就徐悲鸿的素描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研究。

关键词:徐悲鸿 素描 美术教育。

徐悲鸿(1895-1958)是我国现代受人尊敬的杰出画家和美术教育家,曾于1928年至1946年在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担任教授、主任,前后在该校工作任教了之久,他的大部分教育生涯也是在中大度过。在此期间,他为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倾注了大量心血。

徐悲鸿先生特别强调素描基础的重要性,提出“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之基础”的观点,1917就在《中央大学讲座演辞》中有:“素描在美术教育中的地位,如同建造房屋打基础一样,房屋的基础打不好,房屋就砌不成,即使勉强砌成也不牢靠,支撑不久便倒坍。因此,学美术一定要从素描入手,否则是学不成功的,即使学会了画几笔,也非驴非马、面目全非。”十年后,1926在《中华艺术大学讲座演辞》中仍然说:“研究绘画者第一步功夫即为素描,素描是每人基本之学问,并为绘画表现唯一值法门。素描拙劣在于物象都不能认识清楚,以言颜色更不知所措。故素描功夫欠缺者其所谓颜色如何美丽,实是放滥,几与无颜色等同。”这在民国时期的绘画教育上做出了重大的突破。

徐悲鸿的主要教学思想的核心就是“写实主义”,坚持以现实主义的原则指导教学。首先,强调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他认为“心手相应”的熟练技巧是以眼睛的训练即观察能力的培养为始的。指出“艺术之出发点,首在精密观察一切物象,求得真正,此其首要也。”他所传授的观察方法是:“你要把看到的东西一丝不差的画出来,要把手和眼睛训练的很准确,要注意所画的东西,多看少画,看准了再下笔,手和眼要协调一致,手要能把眼看到的东西反映到画面上。……至于初学的人为什么要多看少画,因为要首先训练画家的眼睛,要在对象上看到更多的美。”接着就是从石膏造型和人体模特画起,所采用的石膏模型大都是希腊、罗马文艺复兴时期名家经典之作,西方人体五官明显,相比东方的人体头像更便于让学生掌握形体黑白层次和调子的变化。石膏素描教室很大,在工字楼内底层容纳了100多件石膏模型,有些是在西洋艺术史上的著名雕塑,如阿波罗、奴隶、维纳斯坐像、摩西全身坐像等,都是徐悲鸿从国外专船运回的。

写实主义是徐悲鸿根据当时的中国画的弊端而提出的,认为即使是文人画,也要注重形体的准确性,而不能一笔概之。作为中国绘画教育的领航者,徐悲鸿将学生都带领到了世界绘画的高度上,使中国绘画与世界绘画走到一起。素描的的主要作用是锻炼准确的造型能力,这在中国画中也是必需的。打破了传统文人画的虚的概括的特点。

徐悲鸿不仅在西画课上大力提倡素描的学习,在中国画课中也大力提倡素描,他以木炭素描为造型基础课,素描写生的对象是人;在三年的素描训练之后,进入国画的分科学习阶段,他的国画教法与传统的区别是改画谱素描为素描写生入门,在学生掌握一定写实技能后,再以老师的亲身示范教授国画的笔墨技法。在他的教学中,国画的作画步骤一般是先用木炭条勾好底稿,即准确地刻画好对象的形体,然后用毛笔上墨。上墨的原则是以明暗黑白体现对象的结构和透视,墨本画好后再上色,上色的用笔与画写实油画一样,也以体现对象的立体感为准则。他格外重视素描对国画的作用,此方法作为对中国画改良的一个突破口,进而使后期的中国画改良得以成功。同时徐悲鸿也从中国画的学习中吸取营养,改进在素描上的教学,徐悲鸿也讲究中国传统绘画线条中的圆、重、平、变、留等笔法变化。针对素描人体的写生,他还制定了“新七法”,以“新七法”为具体的教学法则教学生绘画。使素描更有本土性,更便于学生掌握与改进。

徐悲鸿先生的教育活动及思想对现代美术具有重大的影响,使中国美术届得到迅速发展,摆脱了明清颓败的一面。现代美术界所呈现的大好局面,正是得益于徐先生重写实重基础的美术教育思想,他拓展了现代美术的形态。若没有徐悲鸿的写实主义观点手法和艺术教育体现,中国新当代绘画史会被大大改写,而一大批新当代杰出的中国人物画,山水画画家能否有今日之成就也便值得推敲。

注释:

[2]卢开祥求室学画记,徐悲鸿.[m]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第202页。

[3]艾中信徐悲鸿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10。

[5]王泽庆《徐悲鸿评传》[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1995.1。

[6]书与画[j].1994年,第6期。

[7]徐悲鸿奔腾尺幅间[a]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1。

参与式教学方法在临床医学本科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作为教师,首先需要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和学习特点,才能更好地设计、组织教学活动。目前在校大学生基本为1990年后出生,国内学者(陈郭华,)经过研究认为“90后”大学生群体具有“务实而略显功利的自我发展行为、开放又略感孤独的人际交往行为;现代气息浓烈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趋弱;认知视野相对开阔,心理成熟度相对较低”等心理特点。在学习特点方面,呈现出“学习动机社会化、学习方式泛在化、学习思维个性化等特点(杨波,2010)。针对“90后”大学生群体不同的代际特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课堂情景的'干预和控制,应持有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倾听来自学生的不同声音。

以笔者曾经授课的级经济学专业学生,在“企业经营实务模拟”课程中,学生以组间交易产品方式,变相获得融资。这一变通并没有违背实验规则,但充分展现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教学不是简单的技术性流程的重复,特别是面对新生代大学生群体,教学方式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都需要教师持续反思和总结。在笔者授课的班级,也曾经遇到教学素材选择存在偏差的情况。在“组织行为学”课程中,笔者在讲授“价值观与决策”时,选择过一个名为《谁该得到这颗心脏》的情境模拟练习,这个案例译自哈佛商学院案例,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采用过。然而在云南农业大学本科教学中运用,教学效果与预期成效相距甚远。学生在模拟决策中没有充分体现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更多基于社会贡献、职业成功为决策依据,而且班级群体出现高同质化倾向。课后,在对这次情境模拟教学的自省和反思中,笔者总结出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案例素材的选择要更本土化,关注中国当代的社会经济生活热点问题;第二,由于代际差异,新生代大学生对传统价值观的认同度降低,进而在情境决策时体现更多的功利性和务实性。之后,笔者对这类基于西方文化背景的案例素材在教学中进行了调整和重组。

(三)引导学生学会利用网络学术资源。

信息化社会的大量非确定性使人们非常依赖于媒介工具和媒介内容,媒介无孔不入已渗透进大学生活的各个方面。“90后”大学生信息接触海量化,价值判断从众化。然而学生对管理案例分析研讨的深度、课外拓展作业的完成却差强人意。究其原因,“90后”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很强,“复制”和“粘贴”成为常用工具。对案例的分析研讨和课外拓展作业仅仅依赖常识或大众搜索工具,但对数字图书馆、学术网站、网络课堂等网络学术资源的利用比例却比较欠缺。教师针对教学情境中出现的类似问题,在反思中探究原因,最终需要教师角色的易位,由课堂教学的“控制者”向“引导者”转变,引导学生有效利用学术资源,拓宽视野,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深度与广度。

(四)教研活动的常态化是反思性教学的重要基础。

反思性教学并非教师个体的“闭门造车”、“闭门思过”就可以达成的,教研团队的合作与交流,是反思性教学实现的重要手段之一。就笔者的个人体验而言,对教学策略的反思和自省能够从方法层面进行修正,但就教学中出现的情境态势、问题诊断常常是汇聚群体智慧达成。通过教研活动的常态化、教学观摩的系统化,实现知识信息的共享,最终从根本上修正自身的教学哲学观和教学价值观。

四、树立反思性教学观的意义。

国内学者卢真金认为,“反思性教学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信念、经验、态度、知识和价值的意义及其他社会条件承担了认知、检查和反刍的责任。”由传统课堂教学向参与式教学改革的进程中,树立反思性教学观具有多种意义。

(一)反思性教学促进教师个体专业进步和职业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发展=成长+经验+反思”的观点,反思成为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石和手段。树立反思性教学观,意味着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实践者,还兼任教学研究者。在循环往复的自我批判和自省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得以提升,教师也逐渐由“熟手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有利于教师个体的职业发展。

(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教学型反思的策略是从教学情境问题出发,从教学预期与实际结果的差异出发,主动探究,寻求解决对策,并付诸行动。教师主动积极地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对象进行修正、调试,更有成效地组织教学活动,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水平,反思性教学改变传统教学改革采取的通用方法是“自上而下”的推动型路径,成为“自下而上”的自我监控、自我管理式的拉动式变革,有利于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事业的进步。

(三)反思性教学有利于营造教学团队合作交流的组织氛围。

反思性教学是一种依赖群体支持的个体活动,它不仅要求反思者有一个开放、负责和全心全意的投入的心态,同时也有合作、协调、信任的环境要求,它是一种合作互动的社会实践和交流活动。教研活动的常态化、教学观摩的系统化,有利构建学习型组织,在教研团队成员之间营造开放、信任、合作、共享的氛围。

总之,当参与式教学方法成为教学改革的主流方向,引入教师个体层面、教研团队层面、组织层面的反思,既有利于教师个体职业发展,又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改进,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使高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受益。

网络美术资源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常熟市中学谢艳月。

摘要:美国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智力多元论,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认为文化成绩差就是智力底下的旧观念。三年前,我带了一个美术班,这个班的学生进校时文化成绩的平均分比普通高中班文化成绩低43分。这些学生中对于美术有的只是一张白纸,大多数仅一知半解。通过三年的学习,高考时,这个美术班的学生本科进线率却达到了95.1%。因此,我认为:只要注意因材施教,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每个学生将都会是学习的成功者。

关键词:成功学美术教学。

成功学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新名词,曾经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不断地被运用在管理、营销等各个领域。如何将成功学应用在美术高考班的教学中,来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实践中我通过给学生营造成功环境、增强自信;倡导自由、体验成功;发展个性、成就自我等尝试,通过三年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美术班学生当初进校时文化成绩的平均分比普通高中班文化成绩低43分的情况下,通过师生的互相配合,共同努力,高考时本科进线率达到了95.1%,比普通班高出了27%。下面是我在美术教学中运用成功学的几点心得。

一、营造成功氛围,增强自信。

成功始于自信。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是支撑人类生活的基石,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够多注意调节好学生学习时的心理,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个学生,时时处处给他们营造一个成功的氛围,让他们信心十足的.去学习,那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美术高考属于艺术类考试,因为文化课的考分要求比非艺术类学校低,所以有不少文化考分不太理想的学生就选择了美术的学习。三年前我和另一位美术教师开始带的美术高考班就属于这种情况。这个班的学生,绝大多数是从农村来的,进这个班之前,只知道自己的考分比别人低,只要学美术就可以进重点中学,至于美术到底是怎么回事,那就不得而知了。甚至到高二下学期,有位学生回家画画时,还被他母亲指责不用功读书。

因为文化课比其他班差,又是学画画的,给人一种“不务正业”的感觉。一开始,这个班学生的自尊心就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他们被称为“糊涂班”。他们觉得,其他班的学生看不起他们,个别文化课老师也看不起他们,甚至连校工都看不起他们。有的学生开始后悔进了美术班,而学生的这种消极情绪直接影响了我们的美术教学。

[1] [2] [3]。

网络美术资源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艺术创造需要艺术想象,老师要在美术课的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

首先,以对比引导想象,阐明美术的重要性。无论教授哪一门类,教师首先要向学生阐明其重要性、社会意义等,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上色彩常识课时,让学生想象曾经见过的色彩美丽的物体。然后,再让他们想象如果没有色彩的情况又会怎样。启发学生们从想象中得出结论:没有色彩存在的世界将会单调、乏味、缺少生机。

其次,以联想引导学生想象,缩短艺术与生活的距离。美术课中把现实生活中的艺术拉到学生的眼前,使课堂讲述变成生动的影像展示,消除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距离感,认识到现实中艺术无处不有的感受。如讲雕塑的类型及美感时,通过介绍市烈士纪念馆门前的烈士雕像、人民影院旁的`儿童群像等,使学生感到艺术不仅能够美化生活、美化环境,而且艺术就在我们身边的道理。

通过对生活中艺术的观赏也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陶冶他们的思想情操。

再次,想象是美术设计的先决条件,新颖的作品来自大胆想象。想象力在美术中的地位是不可低估的,小至日常生活中的用品,如铅笔刀的外形设计;大到大型建筑,如悉尼歌剧院的整体构思,都离不开大胆的想象。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和能力不能忽视想象力的作用。如上“动物图案设计”课时,要展示一些带有动物图案的生活用品给学生看,然后提问图案中的动物与公园里的动物有哪些区别?通过对比、联想,使学生了解到图案设计的规律,即强调夸张与变形等。

总之,想象在美术教学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而且提高了形象思维能力。美好形象的记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同时,还可以改善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方式,变死记硬背为形象化的记忆。

美术素描教学方法和艺术论文

xx年,导演陈凯歌的电影《梅兰芳》上映,自上映以来受到国内外电影界的好评,收获了很好的票房成绩,在国内国际电影节上取得几项大奖。

电影《梅兰芳》主要讲述了我国京剧大师梅兰芳一生的京剧道路,表现了我国那个年代的兴衰荣辱。

在影片中,梅兰芳在京剧艺术生涯中的第一个对手是他的爷爷“十三燕”,两人在一次京剧比赛中梅兰芳输给了“十三燕”,他亲眼目睹了长辈的悲剧,他努力改变传统的京剧表演方式,从此在事业上却的成功。

在梅兰芳中年时期,中国受到日本的侵略,梅兰芳也受到很多挫折和苦难,但梅兰芳坚决拒绝为日本人表演,表现了梅兰芳英勇的大无畏精神和爱国情怀。

梅兰芳这部影片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没有悬疑的故事情节,整部电影情节平淡,但是却受到观众的欢迎,原因就是电影中美术设计所展现出来的强烈的视觉效果,表现出了我国国粹京剧的艺术特点。

在电影艺术中,美术艺术效果对电影至关重要,它能表现出影片特有的美学效果和视觉效果。

《梅兰芳》的成功主要表现在它的电影美术艺术上,从色彩、环境、道具等多方面表现了电影的艺术特色。

二、电影《梅兰芳》的美术艺术风格。

(一)电影美术的舞台设计。

电影的舞台设计能真实形象地将电影的信息表达给观众,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表达导演的创作特点和特定的社会文化。

电影舞台设计的色彩体系了剧本中情节的环境特点、时代特征,将流行和传统结合起来,使观众在视觉上感受电影的艺术魅力。

电影《梅兰芳》为了真实还原梅兰芳所生活的环境,将电影的拍摄地点设在上海,还专门借来梅兰芳的真实收藏品作道具,充分表现了当时恢弘和动荡的时代背景。

为了突出孟小冬这个人物的生活,仿照民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在怀柔专门建立了四合院、同仁堂药店等建筑,电影建筑耗资过亿。

影片中几场梅兰芳表演京剧时的`舞台布景也十分讲究,舞台设计精致大气,舞台上运用蜡烛和灯笼等进行烘托,突出了梅兰芳京剧表演的气氛。

电影美术的舞台设计是人物表现的基础,真实的场景设置为人物一生的表现奠定了重要基础。

电影《梅兰芳》将明清风格建筑的室内场景进行最大化的还原,主要表现在实木折扇门、檀木落地化妆镜、黄铜洗手盆、高背洗脸架、漆艺折扇隔断、旧式挂钟、木雕地灯、太师椅、大小木雕腿桌、雕花落地大衣柜、檀木雕长案头、金字木雕牌匾等等,形成以了棕色调为主的、旧的实木装饰质感的、沉稳私密的室内空间。

这些具有时代感的旧明清家具在色彩、质感和时代性上,将生活在当时年代的任务特征充分地表现出来。

(二)电影美术的人物塑造。

电影《梅兰芳》中许多人物的塑造体现了电影美学艺术,人物造型设计需要符合原著的人物特点。

扮演梅兰芳的演员是黎明,首先他的外形比较符合梅兰芳原型,是属于长相斯文类型的,上妆以后就得到大家的认可。

但是电影角色的还原只有外在相似是不够的,还需要内在的锻炼和生活习惯的培养。

为了还原真实的梅兰芳,黎明克服种种困难,努力学习和练习京剧艺术。

影片中的依个桥段是梅兰芳表演剧目《三堂会审》,梅兰芳为了使自己跪着的身形更加笔挺,用钉子固定自己下跪的位置,到表演结束膝盖上已经很被钉子扎伤,演员为了还原真实的场景,也用真实的钉子,使观众感受到最真实的视觉效果,使观众为梅兰芳对京剧艺术的无悔追求所感动。

扮演青年梅兰芳的演员是余少群,余少群是学越剧出身,气质上跟梅兰芳很相似,更还的塑造了人物特点。

王学圻扮演的“十三燕”更是出彩,派头和强调都十分到位。

电影开头少年梅兰芳和“十三燕”的斗戏是影片最经典的桥段之一,充分体现了人物塑造在电影中的重要作用。

(三)电影美术的色彩设计。

电影中对于色彩的应用影响着电影内涵的表达,色彩包括舞台颜色、人物妆容、服饰色彩等。

电影中的色彩象征不同的意义,可以表现人物不同的情感,如在电影中阴云密布的天气里会发生不好的事情,表现了恐惧、悲伤等情绪;浓烈的颜色表现出温暖的情景。

电影通过色彩的运用,表现出刺激的视觉效果,彰显出电影人物的情感,使观众印象深刻。

在电影《梅兰芳》的开头部分,舞台色彩运用了黑白色,这两种颜色和京剧表演中丰富多彩的颜色形成鲜明地对比,表现出了梅兰芳对京剧艺术简单、深刻的追求。

梅兰芳和“十三燕”斗戏的场景中,梅兰芳穿的红色戏服表现出了他的年轻活力;“十三燕”脸上没有洗干净的油彩表现了他在传统观念的束缚下,要带着面具面对现实的窘境。

这场斗戏是在夜晚的室内,场景的基本色调是暖色系里的棕色,运用大块白和小的亮点来点缀画面,用土黄色配合棕色,背景中的红色隐藏在阴影部分,含蓄而有张力。

影片中泛黄的木箱、照片,灰褐色的老宅院等场景表现了梅兰芳的童年记忆。

影片中士兵红色的衣服,红色的墙和大伯黑色的衣服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影片中任人物复杂的思想感情。

影片中当时上海的人民衣服普遍是灰褐色的,表现了人民处在困苦的生活中,但是京剧服装鲜艳的色彩又突出在艰苦条件下人们对京剧艺术的追求和热爱。

舞台上的梅艳芳画者精致的妆容,穿着色彩艳丽的服饰,四周装饰着许多大红色蜡烛和灯笼,鲜红色的色彩基调暗示了当时梅兰芳事业处在高峰期。

写实是《梅兰芳》这部电影摄影最大的特点,电影摄影没有用任何特技和航拍,而是将现实中的场景原原本本地拍摄下来,体现了这部电影的真实性。

这部电影的摄影艺术相比陈凯歌导演之前的影片《无级》,整体画面虽没有那么丰富,但是却更真实。

《无级》中场景的色彩运用十分丰富,但是缺乏内涵,观众享受到了摄影和色彩上的视觉冲击却忽视了电影的内涵。

而《梅兰芳》这部影片在写实的摄影基础上,对场景进行了高超的精简和色彩的提炼,一切场景充分表现了人物之间复杂的情感和矛盾。

这部电影使用精心的拍摄位置、拍摄距离和镜头的身份特征。

整部电影主要以夜景为主,抓住梅兰芳的舞台观感。

影片的场景从舞台到后台,从戏院的各个位置不断转换。

当演员从舞台退场的时候,摄像就会转向舞台下方幽暗和众多的观众,这样的摄影方式使电影观众犹如置身在电影真实的场景中,感受到影片中的真实氛围。

在“十三燕”和赌徒谈判的情节中,镜头在“十三燕”和赌徒之间来回转换,使电影观众仿佛置身在情节之中。

在梅兰芳和孟小冬在舞台上对视的情节中,镜头在两人的眼神之间相互切换,梅兰芳俯视着比自己低的孟小冬,电影观众就仿佛置身在二人对视之间,也在注视着孟小冬。

在拍摄梅兰芳登上楼梯的场景时,镜头放在他的背后,使观众仿佛站在梅兰芳背后的地面上;当梅兰芳站在高处和日本人讲话时,镜头升起运用仰视,不断穿插进行面部特写和眼睛特写,使观众不仅看到梅兰芳讲话的场景,还体会到梅兰芳的内心。

影片运用了集中焦点的镜头,使观众看到的人物变得十分清晰,而周围的场景被柔化。

网络美术资源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同居住的省份,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各少数民族之间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形成了具有贵州地方特色的各种民间艺术。例如,蜡染、银饰、刺绣、挑花、木雕、剪纸、漆作等优秀的民间美术艺术,世代相传,成为贵州特有的民间美术资源。

1贵州民间美术资源的特点。

1.1朴实、稚拙的特点。

贵州民间工艺的最大特点就是质朴,由于地理特点和环境的限制,贵州民间创作的工艺品大多受到材质和制作工艺的限制而显得很粗糙,甚至感觉稚拙。然而,粗糙的外表中却透着质朴的贵州人民的特点。

1.2充满想象和夸张。

贵州是个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各民族的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在民间艺人的想象中,糅杂成具有独特魅力的工艺品。例如,刺绣、挑花、剪纸等艺术,他们可以把石榴、鱼儿、桃花等各种物品放在同一个空间中,还能叫出很美的名字,或者讲出一个动人的故事。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其表现手法也极其夸张。

1.3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民族性。

各民族相互渗透又保持独立的艺术手法,在贵州民间工艺中显得尤为突出,就算是相同的民族由于所生活的区域不一样,也略有区别。例如,苗族的刺绣,不同的地区都有不同的特点。正因为如此,贵州民间工艺才堪称中国民间工艺艺术的瑰宝。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诸如刺绣、挑花、剪纸等工艺正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因此,作为中学美术教师,培养孩子们喜欢民间工艺的兴趣便成为当下比较重要的任务。

美术素描教学方法和艺术论文

良好的文化艺术素质是中小学美术教师进行美术教育教学和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是促进美术教育教学发展的基石。在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中,教师文化艺术素质的提升,关键在于发展自我思想意识与情感意识,不断通过自我学习,以多种学习方式完善自己,培养自我发展的能力。所以,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可以通过美协活动、美术基本功的学习交流、继续教育、进修学习等多种方式提升自己的文化艺术素质。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认为需要提升的文化艺术素质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能认识到各方面素质完善的重要性,并意识到通过完善知识结构和提升业务能力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化艺术素质,但他们还是偏重于专业学科技能方面的素质完善,而对其他学科知识认识和了解较少。其实,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应该在一个更广阔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本质要义,而不仅仅在教学中进行片面的知识传授和简单的技能说教。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的文化艺术素养决定美术教学质量,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需要提升的文化素养有:潮汕传统民间艺术素养、学科教学技能、教学设计能力、组织交流能力等。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具备合理的潮汕传统民间艺术素质结构,是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追求自我完善与自我奋斗的基础,是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顺利开展美术课程教学的保障,能为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思维认知能力提供更多的维度和可能性。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注重全面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注重学生个性的形成和整体素质的完善,造就适应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为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和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美术知识。新时代美术课程的设置对美术教师文化艺术素质的要求更高,要求美术教师不断关注美术学科的发展动向,掌握美术教育改革动向。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潮汕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素质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自我完善过程,不可急功近利。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一方面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细节来自好的习惯,日积月累的文化知识学习可以增长智慧,丰富内涵修养。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有利于形成一种高效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另一方面需要深入民间生活,多接受传统美术方面及其他学科方面的新信息,多参加学术性的交流活动,如美术教学活动、美术采风活动、民间艺人交流活动等,形成一种善于反思、批判和研究的思想行为方式,在交流学习活动中拓展艺术视野,激发创造意识,健全自我人格魅力,展现出紧跟时代的优秀美术教师风采。

二、提高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的组织能力和教学能力。

古语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毋庸置疑,教师的职责在于育人,教学是教师实现育人的组织和策划手段,教师如何更好地运用有效的教学活动,对于培养人才质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正所谓“名师出高徒”“教师应该思考任何一种教学活动给学生所能带来的效益,如果不考虑效益,教学就会变得盲目而无意义”。美术学科的教学是一种注重激发学生审美情感与创造精神的教学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和高尚的审美情操。发展美术教育事业,归根到底还是要依靠具有较强组织能力和教学能力的美术教师队伍。因此,重视提高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的组织能力和教学能力是美术教育前进的动力。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必须具备的组织能力包括:美术竞赛组织能力、课堂教学组织能力、业余培训组织能力等,而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需要提高的教学能力包括:多媒体教学与制作能力、教学语言表达能力、运用教材教法的能力、制订教学计划能力、组织教学能力、教学示范能力、教学应变能力等。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只有掌握这些能力,才能更好地提高潮汕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素质,引领美术学科的发展动向,整合教学资源,发挥网络资源优势,选择、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建立学科领域的资源数据库,创造更大的美术教学空间。

三、结语。

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提高潮汕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素质需要有恒心和信心,以主动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提高自己的潮汕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素质,让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思维理念与时俱进,建立完善的素质结构,逐步培养出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思辨能力,追求高品格、高层次的美术教育平台。此外,学校从广度上既要注重对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的培育,为其创造多样化的深造学习方式,又要有效地激励中小学美术教师对美术教育有满腔的热情,对学生有深情的爱心。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只有拥有完善的文化素质结构,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学生,为美术教育做出独特的贡献。

浅谈建筑美术素描教学方法论文

摘要:徐悲鸿教学思想的核心就是“写实主义”。主张革新、反对守旧,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对现代美术界具有重大影响。本文主要就徐悲鸿的素描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研究。

关键词:徐悲鸿素描美术教育。

徐悲鸿(1895-1958)是我国现代受人尊敬的杰出画家和美术教育家,曾于1928年至1946年在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担任教授、主任,前后在该校工作任教了之久,他的大部分教育生涯也是在中大度过。在此期间,他为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倾注了大量心血。

徐悲鸿先生特别强调素描基础的重要性,提出“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之基础”的观点,1917就在《中央大学讲座演辞》中有:“素描在美术教育中的地位,如同建造房屋打基础一样,房屋的基础打不好,房屋就砌不成,即使勉强砌成也不牢靠,支撑不久便倒坍。因此,学美术一定要从素描入手,否则是学不成功的,即使学会了画几笔,也非驴非马、面目全非。”十年后,1926在《中华艺术大学讲座演辞》中仍然说:“研究绘画者第一步功夫即为素描,素描是每人基本之学问,并为绘画表现唯一值法门。素描拙劣在于物象都不能认识清楚,以言颜色更不知所措。故素描功夫欠缺者其所谓颜色如何美丽,实是放滥,几与无颜色等同。”这在民国时期的绘画教育上做出了重大的突破。

徐悲鸿的主要教学思想的核心就是“写实主义”,坚持以现实主义的原则指导教学。首先,强调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他认为“心手相应”的熟练技巧是以眼睛的训练即观察能力的培养为始的。指出“艺术之出发点,首在精密观察一切物象,求得真正,此其首要也。”他所传授的观察方法是:“你要把看到的东西一丝不差的画出来,要把手和眼睛训练的很准确,要注意所画的东西,多看少画,看准了再下笔,手和眼要协调一致,手要能把眼看到的东西反映到画面上。……至于初学的人为什么要多看少画,因为要首先训练画家的眼睛,要在对象上看到更多的美。”接着就是从石膏造型和人体模特画起,所采用的石膏模型大都是希腊、罗马文艺复兴时期名家经典之作,西方人体五官明显,相比东方的人体头像更便于让学生掌握形体黑白层次和调子的变化。石膏素描教室很大,在工字楼内底层容纳了100多件石膏模型,有些是在西洋艺术史上的著名雕塑,如阿波罗、奴隶、维纳斯坐像、摩西全身坐像等,都是徐悲鸿从国外专船运回的。

写实主义是徐悲鸿根据当时的中国画的弊端而提出的,认为即使是文人画,也要注重形体的准确性,而不能一笔概之。作为中国绘画教育的领航者,徐悲鸿将学生都带领到了世界绘画的高度上,使中国绘画与世界绘画走到一起。素描的的主要作用是锻炼准确的造型能力,这在中国画中也是必需的。打破了传统文人画的虚的概括的特点。

徐悲鸿不仅在西画课上大力提倡素描的学习,在中国画课中也大力提倡素描,他以木炭素描为造型基础课,素描写生的对象是人;在三年的素描训练之后,进入国画的分科学习阶段,他的国画教法与传统的区别是改画谱素描为素描写生入门,在学生掌握一定写实技能后,再以老师的亲身示范教授国画的笔墨技法。在他的教学中,国画的作画步骤一般是先用木炭条勾好底稿,即准确地刻画好对象的形体,然后用毛笔上墨。上墨的原则是以明暗黑白体现对象的结构和透视,墨本画好后再上色,上色的用笔与画写实油画一样,也以体现对象的立体感为准则。他格外重视素描对国画的作用,此方法作为对中国画改良的一个突破口,进而使后期的中国画改良得以成功。同时徐悲鸿也从中国画的学习中吸取营养,改进在素描上的教学,徐悲鸿也讲究中国传统绘画线条中的圆、重、平、变、留等笔法变化。针对素描人体的写生,他还制定了“新七法”,以“新七法”为具体的教学法则教学生绘画。使素描更有本土性,更便于学生掌握与改进。

徐悲鸿先生的教育活动及思想对现代美术具有重大的影响,使中国美术届得到迅速发展,摆脱了明清颓败的一面。现代美术界所呈现的大好局面,正是得益于徐先生重写实重基础的美术教育思想,他拓展了现代美术的形态。若没有徐悲鸿的写实主义观点手法和艺术教育体现,中国新当代绘画史会被大大改写,而一大批新当代杰出的中国人物画,山水画画家能否有今日之成就也便值得推敲。

注释:

[2]卢开祥求室学画记,徐悲鸿.[m]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第202页。

[3]艾中信徐悲鸿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10。

[5]王泽庆《徐悲鸿评传》[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1995.1。

[6]书与画[j].1994年,第6期。

[7]徐悲鸿奔腾尺幅间[a]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