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案设计(优秀19篇)

时间:2023-12-14 23:01:48 作者:雁落霞

教学工作计划需要适时进行调整和优化,以适应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实际情况。以下是精选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说课稿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自己的主动思考,体会点、线、面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进一步认识常见几何体的某些特征。

体会点、线、面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

体会点、线、面之间的关系,知道“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事实。

观察法、总结归纳法。

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常见的几种立体图形:

1.通过创设情景引出面和曲面(学生常见的高速公路和海浪),并由此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具体的图形例子。

2.拿出具体的模型让学生观察立体图形除了面以外,还有那些组成部分,从而引出线和点,由此让学生得到这样一种认识,图形是由点、线、面构成的。

3.先让学生想象面面相交,线线相交会得到什么?再板书画出,面面相交得到线,线线相交得到点。

4.思考:平面与平面相交得到什么线?曲面与曲面呢?

5.让学生找找具体模型的面和线,顶点,(例如长方体,正方体等)让学生得到面与面相交得到线,线线相交得到点的初步认识,通过笔来演示加深这个认识。

6.通过动画演示,举例下雨,水笼头,以及扇子的展开,几何画板的演示让学生得到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初步认识。并通过举例进一步加深这种认识,做课本上相应的习题。

7.练习:课本p7第2题。

小结:图形是由点、线、面构成的。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大班数学《立体图形》教案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认识正方体和长方体,能区分正方体和长方体。

2、体验形与体的不同,发展幼儿的空间知觉。

活动准备:

1、师和幼儿每人1份:正方体、长方体(6个面中有长方体有正方体)的积木;正方形、长方形的纸;长方体的纸盒(6个面都是长方形)。

2、教学挂图。

活动过程:

一、复习巩固平面图形。

(1)师:小朋友,你们瞧,篮子里装的是什么?你能从篮子里拿出它们并说出它们的名称吗?(有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和椭圆形,请4、5名幼儿拿出其中一个并说出它的名称)。

二、认识正方体、长方体的基本特征和名称。

(1)师出示正方体、长方体的积木问: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个新朋友。瞧,它们是谁?(请几位幼儿来说一说)那我们来学说一说吧!(引导幼儿拿出这样的两个积木,沿着周围摸一摸。)。

(2)师:小朋友,你们刚才摸得这两个积木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引导幼儿回答,一个积木上全是正方形,另一个积木上有正方形还有长方形。)。

(4)师:这六个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注:正方体全是正方形,长方体有正方形还有长方形。)。

三:仔细观察比较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异同。

(1)师:现在请小朋友拿出正方体积木和正方形纸,仔细看一看并摸一摸,再把正方形纸放在正方体的其中一个面上,然后来说一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之处。(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所看到的。)拿出长方体积木和长方形纸,仔细看一看并摸一摸,再把长方形纸放在长方体的其中一个面上,然后来说一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之处。

(2)师小结:由6个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形体叫“正方体”。正方形也可以叫“面”。

而长方体也有6个面,有的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有的长方体6个面里,有的是长方形、也有的是正方形。(师出示6个面都是长方形的盒子)。

结束部分:现在请小朋友看挂图,找一找图上哪些物体像正方体,哪些物体像长方体呢?请将像正方体的物体圈上红色,像长方体的物体圈上绿色。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教学目标: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自己的主动思考,体会点、线、面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进一步认识常见几何体的某些特征。

教学重点:体会点、线、面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

教学难点:体会点、线、面之间的关系,知道“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事实。

教学方法:观察法、总结归纳法。

教学工具:扇子、笔、常见的立方体。

教学过程:

1.通过创设情景引出面和曲面(学生常见的高速公路和海浪),并由此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具体的图形例子。

2.拿出具体的模型让学生观察立体图形除了面以外,还有那些组成部分,从而引出线和点,由此让学生得到这样一种认识,图形是由点、线、面构成的。

3.先让学生想象面面相交,线线相交会得到什么?再板书画出,面面相交得到线,线线相交得到点。

4.思考:平面与平面相交得到什么线?曲面与曲面呢?

5.让学生找找具体模型的面和线,顶点,(例如长方体,正方体等)让学生得到面与面相交得到线,线线相交得到点的初步认识,通过笔来演示加深这个认识。(做相应的课本上的练习议一议)。

6.通过动画演示,举例下雨,水笼头,以及扇子的展开,几何画板的演示让学生得到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初步认识。并通过举例进一步加深这种认识,做课本上相应的习题。

7.练习:课本p7第2题。

小   结:图形是由点、线、面构成的。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作   业:1  p7:1。

2 为明天上课准备做课本上的几个平面图形。

教学后记:先让学生想你线线相交,面面相交会有什么结果?再通过示范,线线相交即得到点,面面相交则得到线,举点动成线的例子。再让学生举例: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例子,学生能积极思考,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说出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能初步想像出某一个平面动会得到什么几何体。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案设计

(文/jessicagrogan,ph.d.,译/李国鹏)。

我们中的大多人都认为童年时的假期要比我们成年以后的假期欢乐神奇的多,那时的白雪是那么的闪亮,礼物不需要购买和包装就可以得到。到了成年,我们要为一曲合奏的和谐扮演重要的角色。这使我们纯真的创造灵感受到威胁,我们对纯真的音乐,闪亮的灯光没有了更敏锐的嗅觉,更高的品味。

假期有一种近乎残忍的力量让我们认识到当下我们是多么的无能为力。我们可能会责备一些人沉迷于智能手机,或者醉心于工作结构的平衡性。它通常会让你的懒散和沉默上升到一个难堪的“高度”。

尽管人们是那么难以做到在“生活中处处中立”。难以做到对我们周围的陌生人和形形色色的人敞开心扉,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归咎于它。这或许有点骇人听闻,我们会把我们的配偶,父母,兄弟姐妹,孩子,想象成为陌生并且是特殊的人。但是我们与他人思想的差异性,我们的不可知性,这些特点使我们变得是如此的丰富,令人鼓舞,充满神奇,这其中的一部分也是不可抗拒的。

假如你有孩子,想一想最让你触动的时刻。想一想当你三岁的孩子用了一个你认为他好不熟悉的短语你会做何感想。想一想你七岁的孩子完成了你都不经常做的蝶泳是你会做何感想。这就是他人的神秘之处,他们潜在的潜力,它们使我们触动并且为他们鼓掌。

santner写到,总而言之,在我们把激情投入到世界当中与抵制这种投入之间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并且我们的抵制时刻存在。我们感到疲惫,沉重,失落,繁忙,我们最终被压倒。我们太过于保护自己,害怕被拒绝,面对恐惧是特别脆弱,我们之前已受到这些无数的伤害了。但是这些代价想我说的一样是麻木的。像是迟钝或者是半睡半醒的状态。

尽管这是对于自我认知评价和洞察力老的价值观,这也许是好的。一时间能意识到我们的麻木说明我们向克服麻木又近了一步。我们会问自己问题,我是因为一般的原因变得真正大烦躁或者是心烦意乱或者是其它内在的原因呢?如果现在我妥协了会怎样呢?我是有收获还是失去呢?如果四年来我一直想弄明白这些,努力去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乐高玩具和剪纸,我将会冒什么样的风险呢?他还会在一个小时之内会不会理我当我拒绝给他第二块饼干的时候?他会对一个困扰了几个月的问题转变吗?他会不会对我完全不了解的事情展现出一种全新的激情呢?他长大了会抛弃我吗?这些相似的问题我们的配偶,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同事,我们的朋友同样会有。我们为我们的自我保护付出了“昂贵”的代价。

本文经由李国鹏?翻译,非商业请注明译者及来源心灵咖啡网,商业使用请邮件联系:@。

(阅读更多心理学文章请进入“心理学人”?――心理学圈子里的人都在这里!)。

让希望和信念成为人生的战略。

多做自己想做的,少做自己要做的。

当代的生活与幸福的生活。

躁狂心境自我测试。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社会经济高速发展,需要全新思维,创新性人才,而这种人才是靠教育培养的,在过去的教育体制中,只是把学生作为"受体",强加地把所有东西都填装进去,这就难以开拓学生思维,挖掘他们的潜力,课改正是要改变这一点,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更多的实践。所以本节课我在教学过程中着重体现三大特色:

1、联系生活——感悟数学。

《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获得简单平面图形的直接经验。因此,在学习新课之前,老师给学生布置任务,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哪些物体的平面是长方形、正方形或其他图形的,让学生收集一些不同形状的物品(如牙膏盒、茶罐、魔方、墨水盒等),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收集不同形状的物品,使学生知道这些物体都是实际生活中的,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课前观察、收集,课内动脑、动手对图形进行分类,使学生初步感知概念,也扩大了学生主动参与和亲身实践的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2、合作探究——建构数学。

《课标》在前言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小组合作探究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本案例片断二中,在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后,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先开展自主学习,即看一看、想一想、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等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经历了从具体形象的操作中了解、体会这三种图形的边和角的特点的过程,然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验证,真正把学生推到了学习的主体地位。汇报时,各学习小组争先恐后,畅所欲言,各抒已见。如让学生汇报“怎样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这一问题时,有的说是看出来的,有的说是用尺子量出来的、用绳子比出来的,还有的说是用对折的方法知道的……,真是精采纷呈。由自主探索找特征——合作交流说特征——动手操作验特征,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取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学生主动建构这三种图形的特征做好了孕伏。

3、动手操作——活用数学。

《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本课正是实践这种理念的一个典范,如片断三“创设用塑料棒和图钉围成所学的平面图形”,教师提供长短不一的塑料棒和图钉,让学生根据本课所学习的平面图形的特征,自主选择学具围成各种各样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其间学生既能采用最简单的4根塑料棒来围成,还能采用6根、8根的塑料棒来围成,生4还能沟通长方形、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操作的成功不但反映了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合理使用学具的能力,更体现了学生灵活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与能力,并从中得到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课堂中安排学生欣赏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人类生活的联系,数学是来源于生活中的,通过实践,学生更加体验到数学对人类历史发展所作的贡献,从而立志学好数学,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大班数学《立体图形》教案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掌握三角形、圆形、梯形、正方形等图形的特征。

2、提高观察力,集中注意力。

3、发展想象力与创造力。

活动准备:

三角形、圆形、梯形、正方形、长方形、椭圆形、半圆形的图片;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1、游戏“图形配对”。

1)教师出示三角形、圆形、梯形、正方形、长方形、椭圆形、半圆形的图形卡片,请幼儿说一说他们的名称与特征。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还认识这些图形宝宝吗?它们叫什么名字?它们长得各有什么特点?

2)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各种图形,请幼儿将黑板上的图形与图形卡片进行配对练习,让幼儿熟练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

2、教师出示组合图形,引导幼儿观察。

教师出示三角形、圆形、梯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组合图形,幼儿观察,并找出其组成部分。

教师:卡看图中是什么?它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小结:引导幼儿学习查数套叠图形的方法,要由里向外逐步查数。

3、翻开幼儿用书,加强查数组合图形的练习。引导幼儿仔细地观察画面,说说画面中都出现了哪些图形,并把对应图形的数量写在幼儿用书的相应位置。

小结:帮助幼儿集中注意力,养成仔细观察画面的好习惯。活动延伸:教师可以启发幼儿画几何图形,利用小图形卡片拼组各种物品,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发展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对表现好的幼儿给予鼓励。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案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本章《丰富的图形世界》是根据学生从小学到中学的过渡以及知识的衔接精心安排的,其基本出发点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第一节《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不仅从数学自身的特点出发,而且还考虑到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能由实物的形状想像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像出实物的形状,进一步丰富学生对空间图形的认识和感受。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使学生经历观察、想像、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意识地让学生在抽象思维、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常见几何体的`识别与分类。

常见几何体的分类以及用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特征。

1.学生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面对新学校、新环境,一切都充满着好奇,充满着幻想,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

2.学生已经在小学学过简单的立体图形,对立体图形已有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内容对于他们没有多少难度。关键是课不能上得平淡,要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开展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人人积极参与。这不仅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而且也可以给新同学提供相互熟悉、增进了解的机会,让学生和谐地融入到探究性学习的氛围中。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本节课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物体入手,对立体图形进行识别、分类,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物抽象成立体图形的过程。运用“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方式,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能力为重点,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实践、交流,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等几何体,能用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特征,并能对它们进行简单的分类。

2.培养观察、抽象、归纳、概括、判断等思维能力以及分类的数学思想,培养语言表述能力。

3.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激发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培养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1.多媒体辅助教学。

2.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等几何体的实物和模型。

师:同学们,请打开课本首页,你看到了什么?

师:在画面中,你能发现数学的影子吗?

1.出示常见的几何体实物,让学生识别: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板书:常见几何体的名称)特别指出棱柱有直棱柱和斜棱柱,本书只讨论直棱柱(简称棱柱)。

2.请同学们举出一些几何体的实例。阅读并观察课本第2页的彩图,寻找画面中含有哪些熟悉的几何体。

3.自学课本第3页的内容,然后分组讨论,回答课本中的四个问题。

搭一搭观察立体图形

教学内容分析: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马拉松比赛的来历。

2500年前,希腊人和波斯人在希腊一个名为马拉松的小渔村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争,结果希腊人取得了胜利。为了把胜利的消息很快地传送到首都雅典,一个名叫菲利比斯的战士不顾一切,精疲力竭地从马拉松村一直跑到雅典,通报完胜利的喜讯后随即倒地死亡。人们为了纪念马拉松之战,为了纪念这位战士,将马拉松比赛定为长跑比赛项目,歌颂了菲利比斯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了解马拉松的意义,即歌颂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

3、了解马拉松运动项目的来历。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体会“马拉松”这种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

教学准备:cai课件,学生收集有关英雄的资料、马拉松的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激发阅读兴趣。

师:孩子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马拉松》,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课文,看看你对马拉松有了哪些认识。

生1:我知道马拉松是个体育项目。

生2:我还知道马拉松是个小渔村。

师:那你能来填一填吗?(出示填空题,点名填空)。

1896年,第()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举行。会前,一位法国人提议,把从()跑到()作为一个比赛项目,用来纪念()之战,纪念那位把胜利喜讯带给人民的()。2、1920年,经过重新测量,确定这段距离为()千米()米。

师:那么,马拉松赛跑为什么成为奥运会的比赛项目呢?现在让我们回到两千五百年前那个叫马拉松的小渔村去经历那场惊心动魄的马拉松之战吧。

二:品读课文。

1、指导学习第一自然段。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生1:希腊人民奋起反抗,以一万人对付波斯帝国的十万大军,在海边一个叫马拉松的小渔村和敌人展开了决战,结果大获全胜。

生2:两千五百年前,野心勃勃的波斯帝国对希腊发动了侵略战争。

师:波斯帝国用十万大军去对付希腊的一万人,波斯帝国真是……。

生一起回答:野心勃勃。

师:你来读读这句话好吗?

生带着愤怒的语气读了这句话。

师:谁来说说波斯帝国有什么样的野心?

生1:波斯帝国想霸占希腊的土地。

生2:波斯帝国想奴役希腊人民。

生3:他们想抢夺财物。

……。

师:于是,那野心勃勃的波斯帝国对希腊发动了----。

生齐答:侵略战争。

师:如果战斗失败,希腊人民将会怎样?

生1:他们将会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

生2:他们会变成波斯帝国的奴隶。

生3:他们会无家可归。

……。

师:于是(引读“希腊人民奋起反抗……)。

师:孩子,希腊人民的这场胜利来得容易吗?

生齐答:不容易。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

生:希腊人民以一万人对付波斯帝国的十万大军。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一万十万。

师:希腊以一万人战胜了波斯帝国的十万大军,这是一场怎样残酷的战斗啊!(播放视频,教师描述:希腊人民与波斯帝国在马拉松展开了决战,当一位希腊战士的大腿上中箭时,他怒吼一声,拔下箭继续战斗着,任凭鲜血不断的流淌;当一位希腊战士被许多敌人围攻时,他一点也不畏惧,用一个人的力量抵挡着不断向他刺过来的长矛)。

师:看到这样的场景,你的心中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1:我很愤怒。

生2:我很生气。

生3:我感到很痛心。

生4:我觉得希腊人民很伟大。

……。

(师相机让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

师:现在,就让我们用朗读让心中的这份感情尽情流淌吧。(全班齐读)。

2、指导学习第二段。

师:马拉松之战牵动着所有雅典人民的心,他们正在雅典--。

生回答:翘首以待。

师:你能用动作来表示“翘首以待”吗?

学生用自己的动作演示“翘首以待”师顺势采访:你们在翘首以待什么?

生1:我在等着这场战争的结果。

生2:我希望能够得到胜利的消息。

【设计意图:用表演来理解“翘首以待”,更加生动形象,课堂也更加的活跃。】。

师:是啊,如果他们能早一点知道胜利的喜讯,那该多好啊!可是当时的通讯非常不发达,他们是怎样得到这个胜利的喜讯的呢?请孩子们带上这个问题自由朗读第二段。

生:是战士菲利比斯把消息带回来的。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菲利比斯)。

师:你是从那句话知道的?(多媒体出示句子:为了把胜利的喜讯报告给首都雅典翘首以待的同胞,战士菲利比斯不顾伤痛、饥饿和极度的疲劳,从马拉松出发,向雅典跑去。)。

师:女生读句子,男生边听边思考:菲利比斯从马拉松出发时是怎样的身体状况?(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伤痛、饥饿和极度的疲劳)。

师:怎样才算是极度的疲劳?

生:浑身没有力气,筋疲力尽了。

师:知道菲利比斯为什么这样极度疲劳吗?(师简介马拉松之战的背景资料,了解菲利比斯极度疲劳的原因)。

师:让我们跟着菲利比斯一起出发吧!(引读第一句:为了……)。

过渡:菲利比斯不顾伤痛、饥饿和极度的疲劳,向雅典跑去。

(出示“他跑啊,跑啊,终于看到了雅典的城门。”)。

鼓励学生带上自己的体会去读,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生1:我从“跑啊,跑啊”知道了菲利比斯一定跑了很久很久了。

生2:我从“终于”体会到这是一段很漫长的过程。

师:是啊,这是怎样的一段艰难而漫长的历程啊,奔跑的途中,菲利比斯经历了哪些磨难?(出示课文插图)请孩子们结合插图,想一想他在途中会遇到哪些困难?他又是怎么做的?(引导学生想象如果口渴了,伤口流血了,脚上起泡了,天黑看不清路了……)。

让学生用这样的句式把菲利比斯遇到的困难和他心里想法、他的做法连起来说一说。多媒体出示:他跑啊,跑啊,虽然(),但是为了(),他()。

师:是啊,菲利比斯经历了太多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但是--。

生齐答:为了把胜利的喜讯报告给首都雅典翘首以待的同胞,战士菲利比斯不顾伤痛、饥饿和极度的疲劳,从马拉松出发,向雅典跑去。

教师引读:“他跑啊,跑啊,终于看到了雅典的城门。”

师:孩子们,你知道菲利比斯从马拉松到雅典究竟跑了多少路程吗?

生回答:42千米195米。

师: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是300米,那就相当于绕着操场跑140多圈。

师:正因为如此,跑到雅典时,菲利比斯已经--。

生齐答:筋疲力尽,只剩下最后一口气了。

师:但是他没有用最后一口气来保住自己的性命,而是--。

生:因为我想把胜利的喜讯告诉给我的同胞们。

师:读到这里,你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说说此时你心中的感受或者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菲利比斯?(点名汇报:坚强、勇敢、顽强、坚持不懈、永不放弃……并板书于黑板上)。

师:是的,这是一个(坚强、勇敢、顽强、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菲利比斯,就请孩子们带上你的体会和感受,在这段音乐中一起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吧!

生配乐朗读。

学生齐读4――5自然段。

四、总结、升华:

师:这就是马拉松比赛的--。

生齐答:来历。

生介绍自己收集到的这些英雄资料。

师:孩子你是从哪知道这个故事的?

生1:我上网查的。

生2:我看电视知道的。

生3:我从报纸上看到的。

……。

师:是呀,现在的通讯很发达,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获取信息。老师就通过上网查到了一位英雄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她吧!课件简介:她叫佟文,是本届奥运会女子柔道78公斤以上级金牌得主。比赛一开场佟文便落后对手9分,而这个分数一直持续到比赛结束前15秒钟,在这期间,佟文一直在紧咬住对手不放,不到比赛结束的最后一秒,她绝不放弃拼搏,而她的坚持让她最终获得了胜利,现在就让我们再去重温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吧!(播放比赛视频)。

师:现在我们的通讯方式有很多,就请孩子们利用各种方式去收集像菲利比斯这样的英雄故事,下节课我们举办一个英雄交流会。

设计总述:

《马拉松》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马拉松比赛的来历,这篇课文的重难点是要让学生了解马拉松比赛的意义,培养学生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根据学生的年段特征,我对这篇课文作了以下设计:

一:从文章结尾入手,激发学生深入学习课文的兴趣。

课文的最后两段包含了许多知识点,而这些都不用老师过多的讲解,只要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一说他对于马拉松的了解,为了更快地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因此我设计了两个填空题。最后再问学生:马拉松为什么会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呢,让我们回到那个叫马拉松的小渔村,去经历那场惊心动魄的马拉松之战吧!通过这样的质疑,学生就会对马拉松的来历,以及马拉松之战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抓住重点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第二自然段,第二段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句话,学生读起来并不难,但是要引导学生读出这些文字背后所体现的精神却是一个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从重点词,重点句入手,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三年级在理解词语方面并不要求学生准确地描述出词语的意思,学生只要能举例说明或者用动作表示来意会词语意思即可。因此,在帮助学生理解“野心勃勃”和“翘首以待”时,我便用的这两种方法。而句子“他跑啊,跑啊,终于看到了雅典的城门”是全文的重中之重,文中只是简单地说菲利比斯跑到了雅典,没有把跑的过程告诉我们,这就给学生留下了许多想像的空间:菲利比斯是怎样跑的?会经过哪些地方?遇到哪些困难?他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在这里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便能体现出菲利比斯的坚持不懈、顽强拼搏,并且通过句式练习,尽量让学生多想,多说,多体会。

三: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学生情感活动的参与,内心的震撼,通过深情并茂的朗读,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也让情感得到了熏陶。因此,在这节课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齐读,个别读,女生读,教师引读,配乐朗读,每一次读都让学生读有目的,读有所思,读有所感,读有所悟。为了让学生了解战争的残酷、古希腊战争的场面,以及一万人对付十万大军的惨烈,我利用一段古希腊战争的视频,直接把学生带回到两千五百年前,百闻不如一见,这时候不用老师过多的讲解,学生一定会有很多的感受,这时再来读句子,他们就能读出波斯帝国的野心勃勃,读出希腊人民的顽强,读出雅典人民的翘首以待,读出菲利比斯的筋疲力尽,读出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英雄精神。最后让学生回到生活中找英雄,说英雄,以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

课后反思:

《马拉松》这篇课文,讲了2500年前,希腊人和波斯人在希腊一个名为马拉松的小渔村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争,结果希腊人取得了胜利。为了把胜利的喜讯尽快地传送到首都雅典,一名叫菲利比斯的战士不顾一切地从马拉松跑到雅典。他筋疲力尽,报告完胜利的喜讯后,随即倒地而亡。人们为了纪念马拉松之战,为了纪念这位战士,弘扬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将马拉松比赛定为长跑的比赛项目。

为了让学生体会这场战争的残酷,我播放了古希腊战争的视频,立刻让学生走进了战争年代,效果非常明显。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菲利比斯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我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朗读形式多样,并且注重尊重学生个体,尊重他们自己的理解,让他们到朗读中去发现和体会,学生的情感也得到了适当的宣泄。

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上完这堂课,我觉得我对学生的评价非常及时到位,评价也具有导向性和激励性,但是却忽视了生生互评和自我评价,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加强。

同伴点评:

新课改实施以来,提倡的是开放的课堂,让学生在语文天地自由徜徉。《马拉松》一课的教学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一:课前开放。

即在课前,引导学生调查,查阅相关资料,鉴于学生对历史及体育知识较贫乏,对马拉松比赛以及英雄菲利比斯知之甚少,教学前布置学生利用各种渠道,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时代背景。通过课前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在学习课文时都较好地理解了马拉松比赛的起源及意义。

二:课内开放。

教师在课堂上引进相关音像资料,拓宽了学生思维,使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之内。这样的开放为实现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作了较好的铺垫。

中年级是培养学生理解词和句的能力的重要阶段,要指导学生学习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理解,逐渐学会并善于把握文章的重点词句,进而理解课文,本节课在教学中教师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了这方面的训练,通过深情并茂的朗读,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也让情感得到了熏陶。遗憾的是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对课文理解的深浅不一,在教学中对各个层面学生的照顾还不够。

复习立体图形的认识

【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一年级的小学生年龄还小,知识面窄,生活经验不足,构成了概念教学中的障碍。作为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充分运用实物、教具、图表等直挂教具,以及动手操作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获得正确、完整、丰富的表象,把纯粹的数学知识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样就有利于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的理解。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求新知的欲望。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16~18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体会“面在体上”。

(2)通过观察操作、合作和交流等活动,只管地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知道这些平面图形的名称,并嫩个识别这些图形。

过程与方法:通过摸一摸、画一画、找一找,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化形象为抽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并能识别这些图形。

【教学难点】体会“体”与“面”的关系,知道面来自于体。

【教学准备】。

学生:一盒积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识,导入新课。

老师出示实物(牙膏盒、魔方、水彩笔笔筒)。请同学分别来说一说。(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谈话:同学们都带来了一些积木。请拿出相应的物体,向大家介绍介绍它的名称,好吗?

这三位好朋友呀看到我们的小朋友这么热情,所以又给我们带来了几个新的图形朋友。

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图形,提问:你们认识吗?(学生口答后,把图形卡片贴在黑板上)。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板书课题:认识图形)。

二,操作领悟,探究新知。

1.摸一摸。

谈话:刚刚我说今天的这些朋友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它们带来的,可它们到底藏在哪里呢?请你们仔细看一看、摸一摸手中的积木,看谁先发现其中的奥妙。

学生在几何体上找图形,教师巡视。

组织交流时,注意让学生说一说摸这些物体面的感觉。

2.画一画。

谈话:刚才我们分别从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面上找到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如果它们能从物体上走下来跟大家见见面,那该有多好啊!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请小朋友在小组内商量商量。

谈话:小朋友想的办法都很好,下面就请小朋友像老师那样把这些图形画下来。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并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先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再组织全班交流。

3.找一找。

谈话:其实我们生活的周围就有很多这样的朋友,只是我们平时没注意罢了。现在请同学们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的,哪些物体的表面是正方形的,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圆形的。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三:操作练习,巩固新知。

1.围一围“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并组织反馈。

提问:你是怎样围的,怎样想的?

追问:能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圆吗?(帮助学生体会圆的边是弯曲的,在钉子板上围不出圆)。

2.画一画“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并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画出的图形。

3.涂一涂“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你能用三种颜色分别涂下面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吗?请小朋友们按要求涂上颜色,并数出每种图形各有几个。

学生在小组内完成涂色,并填表。

组织全班交流。

4.游戏。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好不好?

随着音乐的节奏,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图形,把它们分别放入相应的盒子里。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五: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长方形正方形圆。

复习立体图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1、复习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可以用不同方法确定物体的位置,物体位置的关系是相对的。

2、进一步体会确定位置的学习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能用数对、方向和距离描述平面图中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准确用数对、方向和距离描述平面图中物体的位置。

设计理念:让学生在在讨论中进一步明确确定物体位置的不同方法,体会用不同方法确定物体位置的特点和作用。让学生用数对、方向和距离来描述平面图中的物体位置体会确定位置的学习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整理与反思提问: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一般是怎样描述位置的?

(用上、下、前、后、左、右主要用来确定现实空间中物体的位置。)。

在平面图形上可以怎样确定图形的位置?

(可以用数对确定平面图上物体的位置;)。

请学生利用语言来描述教室里的一些物体位置。

(如:小明坐在我的左边;讲台在我的前面,我的位置在教室可以用数对(3,2)表示……)。

确定位置时还应用过哪些知识?

(用东、南、西、北,南偏东,南偏西,北偏东、北偏西……,还可以将方向与角度距离结合起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小结:方向以及把方向和距离结合起来,既可用来确定现实空间中物体的位置,又可来确定平面图上物体的位置。

指名回答。

学生回答。

同桌的学生互说。

集体交流。

分组讨论。

分组汇报。

练习与实践一、指导学生完成第一题。

1、提问:孔雀园在大门的哪一面?(北面)。

2、2、提问:孔雀园在狮虎山的哪一面?(南偏西)。

3、3、讨论:为什么孔雀在北面,现在又在南偏西的位置?

小结:物体的位置可以用不同方法确定,物体。

位置的关系是相对的。

4、4、同桌的同学用方位词相互说一说平面图上某一景点的位置。

5、让学生用数对描述各景点的位置。

提问:在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在用数对确定位置时要先确定表示该景点所在的列,再确定该景点所在的行。在列和行之间用逗号进行分隔,并加小括号)。

二、指导学生完成第二题。

出示平面图。

提问:从图中可以直接看出哪些信息。

(如:电信大楼在电视塔的北面;市民广场在电视塔的东面……还可以知道这幅平面图的比例尺是1:50000)。

提问:要知道市民广场、电信大楼、市政府、少年宫的实际距离可以怎么办?

(必须先量出这几个位置距离电视塔的图上距离,再根据图上距离计算出实际距离)。

适时追问:怎样求实际距离?

(可以根据图上距离和比例尺列方程解答。也可以用图上距离除以比例尺。……)。

让学生量一量,并计算出市民广场、电信大楼、市政府、少年宫距离电视塔的实际距离并将(1)、(2)两个问题填完整。

集体校对。

提问:要在图中表示出百货大楼和图书馆的位置,必须明确哪几因素?

(确定方向、角度、图上距离)。

适时追问:如何求出图上距离?

(可以根据实际距离和比例尺列比例式解答,也可以用实际距离乘以比例尺进行解答……)。

提问:在确定角度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要以南北方向的这条线为0刻度线并确定好方向)。

学生独立计算并画图教师巡视适时对后进生进行辅导。

三、指导学生完成第三题。

让学生根据提供的2路公共汽车的行驶路线图,说说这路公共汽车从红梅新村到淮定桥的具体行驶方向和经过的站点。

指名回答。

学生思考回答。

同桌之间相互讨论。

同桌学生相互交流。

学生自由回答。

独立在书上的景点旁用数对表示出来。

指名回答。

学生回答。

新课标第一网。

同桌相互交流自己的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1)、(2)两个问题。

集体交流订正。

学生自由回答。

同桌交流自己的方法。

指名回答。

独立先计算再在书上完成画图。

同桌先互相交流。

学生集体交流纠正。

二年级数学认识立体图形教案设计

1、学生经历“观察、滚、推、搭、转、摸”等过程,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物体和图形,并能识别这几种物体和图形,初步理解相关概念的含义。

2、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观察能力、操作实践能力、合作意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3、通过学习,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和学数学的价值。

1、形状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

2、每个小组的桌子上放一个盆子,每个盆子里都放了以上的物品。)。

3、多媒体。

小朋友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你们喜欢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师出示多媒体,屏幕上有粉笔盒、牙膏盒、皮鞋盒、足球、易拉罐、茶叶筒、积木块、乒乓球、魔方、接力棒、排球、皮球、三棱镜等实物)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吗?(学生自由说)它们的形状一样吗?(学生抢着说)。

【过程说明】学习素材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学生感到亲切,符合小学生爱玩玩具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小学生的学习欲望。

初步感知物体的形状。

1、分一分。

师:请小朋友们把桌子上形状相同的物品放在一块儿。(师不停地转着,指导小组合作。)。

【过程说明】渗透分类思想,初步感知物体的形状不同。

2、议一议。

师:请小朋友们想一想,你们为什么把这几样物品放在一起?请小朋友们先在小组内商量商量,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讨论的结果,咱们比一比,哪一小组说得最好。

【过程说明】有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观察能力、交流能力和倾听能力。

复习立体图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97~98页“整理与反思”前半部分,“练习与实践”第的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对直线、射线和线段特征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

3.感受空间与图形领域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使学生加深对直线、射线和线段、角等特征的认识,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用量角器量角、画角,理解垂直与平行的关系,画垂线。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从今天起我们将对小学里学过的几何初步知识进行系统复习。

今天我们先用“画一画”的方法复习线和角。

二、复习线段、射线和直线。

1.用两点画线:根据已知的两点,你能画怎样的线?看看你画的线有什么特点?

(先独立画线,然后互相说一说各自的发现再填在表格里)。

指出:线段、射线和直线都是直的,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线段有两个端点,是有限长的;射线只有一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射线和直线都是无限长的。

2.完成“练习与实践”第2、3题。

三、复习角。

刚才,我们复习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知识,接下来用同样的方法来复习角。

1.让学生自己画一个任意角。

让学生过一点画两条射线,说一说这两条射线组成了什么?(板书:角)。

你能说说怎样的图形是角吗?(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围成的图形,叫做角。)。

2.画不同的角:从一点引两条射线画不同的角,并将角分类,同桌比一比,看谁画得角种类多,并交流各种角的特征。

3.完成“练习与实践”第5题。

4.量角。

尝试完成练习与实践第6题,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量角的方法:顶点与中心对齐,一条边与0刻度线对齐,从0度起读出另一条边指向的刻度,就是角的度数。

每位同学任意画一个角,先判断是锐角还是钝角,再测量,同桌互相检查和指导量角的方法。

四、复习垂线和平行线。

1.任意画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画两条直线,并研究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4题。

学生交流。

五、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六、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

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97~98页“整理与反思”后半部分,“练习与实践”第的7~1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加深对平面图形基本特征的认识。

2.感受空间与图形领域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整理与复习。

请大家回忆,我们学过哪些围成的平面图形?如果把这些平面图形分成两类,可以怎样分?

引导: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分为一类,由曲线或由曲线和线段共同围成平面图形分为一类。

学生画出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在画出的圆中用字母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

二、复习三角形的知识。

1.三角形的概念。

我们已经学过三角形,请同学们自己画出几种不同的三角形。教师巡视。

三角形具有什么特性?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这一特性?

想一想三角形的高指的是什么,怎样画一个三角形的高。

2.三角形的分类。

同学们刚才画了几种不同的三角形,它们有什么不同?是按照什么标准分类的?

(两种标准:按角分类,按边分类。)。

按照三角形中角的不同可以把三角形分成几类?它们分别叫做什么三角形?

(可以把三角形分成三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每类三角形的三个角各是什么角?我们学过什么特殊的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

3.出示三角形的集合图。

提问:你是怎样理解上面这个图形的?

什么样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什么样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4.完成“练习与实践”第8、9题。

第8题让学生先独立选一选,再要求说说选择时是怎样想的。

第9题先让学生独立算一算。填一填,再指名说说计算时的思考过程。

三、四边形的复习。

1.四边形的概念。

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自己画-个四边形。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

教师可以用准备好的活动的平行四边形进行演示。正方形与长方形有什么关系?”

2.指导完成“练习与实践”第7题。

提醒学生要借助工具规范地作图,再指名说说具体的画图过程。

四、指导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0题和思考题。

第10题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分割图形的方法,并试着分一分,再通过交流和评点,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不同分割方法的特点。

思考题可以先让学生在图中画出相应的线段,再数一数三角形一共有多少个,并说一说这些三角形各是什么三角形。

五、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六、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

复习立体图形的认识

第10课时(总第19课时)。

一、教材分析。

【复习内容】。

【知识要点】。

1.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

2.用东、南、西、北描述物体的方向;

3.用数对表示物体的具体位置;

4.比例尺的知识。

【新旧教材差异】。

这部分知识旧教材中没有安排,新教材增加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复习,比较系统地综合地运用各种描述的方法描述并确定物体。

的位置,体会用不同的方法确定位置的特点和作用;能综合地运用比例尺的知识确定物体之间的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2.在复习中训练并培养学生的方向感和空间观念、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识图、作图的能力。

3.在复习中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利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发展学生对。

数学积极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教学建议。

1.教学p.110“整理与反思”,主要复习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在组织学生讨论“我们学过哪些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以及“在确定位置时,还应用过哪些知识”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在讨论和教师的引导中进一步明确确定物体位置的不同方法,体会用不同的方法确定物体位置的特点和作用。

2.在完成p.110-111的“练习与实践”时,第1题先让学生用东、南、西、北等方位词描述动物园中各景点之间的位置关系,再让学生用数对描述上述关系,帮助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确定物体的位置以及物体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第2题先让学生根据提供的平面图用方向和距离描述图中建筑和场所的位置,再让学生根据给出的两组方向和距离在图中确定百货大楼和图书馆的位置,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方向和位置综合确定位置的方法,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第3题根据提供的公共汽车的行驶路线图,说说公共汽车行驶的方向和经过的站点,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确定位置的学习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三、知识链接。

1.位置与方向(教科书二上p.56例题,p.58例题)。

2.认识方向(教科书二下p.45例题,p.47例题)。

四、教学过程。

(一)交代学习任务。

谈话:同学们,我们今天复习“图形与位置”。

板书:图形与位置。

(二)整理与反思。

1.我们学过了哪些确定位置的方法?

2.请大家利用我们教室里面的物体,用上、下、前、后、左、右来描述这些物体的位置?

3.请大家利用我们学校和学校周围的物体,用东、南、西、北来指明物体的方向和位置?

大家还记得用数对的方法表示吗?

(1)用数对表示三角形三个顶点a、b、c的位置。

5.练习:(五下p.16练一练)。

7.练习:(六下p.57练习十二的第1题)。

(1)少年宫在学校的北偏东方向()米处。

(2)科技馆在学校的北偏()方向()米处。

(3)新华书店在学校的南偏()方向()米处。

(4)邮局在学校的南偏()方向()米处。

8.刚才我们复习了把方向和距离结合起来表示物体的准确位置,这里的距离都是已知的,但有的时候需要我们计算,这时又需要用到什么知识?(比例尺)。

9.练习:(六下p.57练习十二的第4题)。

根据下面的描述,在平面图上表示出各场所的位置。

(1)红光中学在中心广场南偏东45度方向800米处;

(2)胜利小学在中心广场南偏西60度方向600米处;

(3)体育馆在中心广场北偏西30度方向500米处;

(4)在中心广场北边700米处修一条红旗路,穿过中心大道,并与中心大道垂直。

(三)练习与实践。

1.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再全班讨论。讨论时注意及时纠正学生交流中出现的错误或不够准确的表述。还要提醒学生用数对表示位置时,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2.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全班校对讨论。提醒学生注意:量图上距离时要中心点到中心点,计算实际距离时数字比例尺可以转换成线段比例尺,使用量角器时要引导学生注意两个重合。

3.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再全班讨论。

(四)全课总结。

今天的复习,你对哪些知识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

习题精编。

1、用数对表示点a、b、c的位置。

2、

(1)用数对表示图中三角形三个顶点a、b、c的位置。

(2)如果把三角形向右平移4格,你能用数对表示出平移后三角形三个顶点的位置吗?

(3)把三角形绕c点顺时针每次旋转90。,先画出第一次旋转后的图形;再分别画出第二次、第三次旋转后的图形。

(4)用a1、a2、a3分别表示a点旋转后的位置,并用数对表示。再顺次连结a、a1、a2、a3、a,看看是什么图形。

3、算一算,填一填。

(1)书店在区政府()面()米处。

(2)银行在区政府()面()米处。

(3)图书馆在区政府()偏()()。()米处。

(4)人民会堂在图书馆()偏()()。方向()米处。

4、下面是新建地铁2号线的行驶线路图。

(1)地铁2号线由市医院向北偏()()。的方向行()千米到达中心广场。

(2)由中心广场向南偏()()。的方向行()千米到达少年宫。

(3)市立小学在体育馆()偏()()。的方向()千米处。

5、下图是一个战斗机的雷达屏幕,每两个相邻圆之间的距离是10千米。

(1)友机a在他的南偏东30。方向40千米处;

(2)友机b在他的南偏西30。方向40千米处;

(3)敌机c在他的北方60千米处;

(4)敌机d在他的北偏东60。方向50千米处,在图中表示出这四架飞机的位置。

6、根据图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

(1)电影院距中央广场多少米?

(2)汽车站在中央广场南偏东60。方向1200米处,请在图中标出汽车站的位置。

(3)“奥体大道”与湖北路垂直相连,在湖北路西、南京路以北,与南京路相距1000米,请作图表示出“奥体大道”。

复习立体图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3页的“整理与反思”,“练习与实践”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复习加深对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理解,进一步明确有关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体会整数与小数、小数与分数、分数与百分数的内在联系。

2.让学生体会到数在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方面的价值。

3.发展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分数和小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整数、小数和分数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我们学过了哪些数?举例说明。

(1)追问:-1、-2…是整数吗?

判断:a、自然数都是整数b、整数就是自然数c、负数比0小d、负数都是整数。

填空:个一千是一万;一亿里面有()个千万;30是由()个万组成的;49个亿、49个万个49个一组成的数是()。

3.回顾分数的意义。

(1)你能想到哪些用分数表示信息的例子?

(2)谁来说说分数的意义?你对单位“1”是怎样理解的?

(3)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学生交流。

4.回顾小数的意义。

(1)举例什么样的数是小数?你认为小数与分数有怎样的关系?

(2)小数的性质是什么?

5.回顾百分数的意义。

(1)你能想到哪些用百分数表示信息的例子。

(2)百分率、百分比。

二、巩固练习。

1.完成83页的第1题。

学生填写在书上。

2.3.7元=()元()角0.45时=()分。

4000千克=()吨200秒=()分()秒。

3.完成84页的第3题。

先说说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指出:“23:00”不表示数量的多少。

3.课后完成84页第4题。

学生交流。

三、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四、作业新课标第一网。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数的认识的复习。

关于数的认识的复习。

教学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因数与公因数、倍数与公倍数、奇数与偶数、素数与合数的含义。巩固读数与写数的方法。

2.进一步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联系和综合。

3.使学生感受新知识获得的过程,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分数、小数、百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

整除中的有关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整理与反思。

1.结合第5题练习。

让学生说说正数与负数、

分数与小数、

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2.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写一写,

再让学生适当小结写法。

3.完成第7、8两题。

小数点位置的移动怎样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学生交流。

4.结合第9题小结。

(1)读表中各数,并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怎样读。

(2)改写与求近似数的区别。

(3)适当小结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二、练习与实践。

(1)读出下面的数。

4003400340033043000000。

指出:读整数时,每四位一级,每级按个级上的数读,并读出级名“万”或“亿”。

(2)写出下面各数。

三千五百。

三千五百万三千五百。

十二亿三千五百万。

注意:每个数中“0”的个数。

三、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四、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数的认识的复习。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认识立体图形》教案设计

1.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和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1.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有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2.2教学难点:能准确分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

教学工具。

情境演示、启发式教学法、实践操作法。

教学过程。

依据情境,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我们每组都有一个装满东西的袋子,这是老师送给你们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把袋子里的东西倒出来看一看。老师还提出一个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操作学习,感知特点。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

问: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可能回答可分成这样几组:一组是长长方方的;一组是四四方方的;一组是直直的,像柱子;一组是圆圆的球。

2.摸一摸,感知特点。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2)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说出:

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圆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是圆的,平平的。

球:是圆圆的。

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由实物抽象实物图形。

投影出示实物图“鞋盒”,引导学生说出它的形状是长方体,然后抽象出长方体图形。

用同样方法出示“魔方”、“茶叶桶”、“足球”等实物,抽象出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

2.记忆想象。

(1)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先让学生辩认,然后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贴在黑板上,最后再拿出相应的实物。

(2)学生闭眼想四种图形的样子。(教师说图形,学生想。)。

(3)学生闭眼按教师要求拿出四种不同形状的实物。

(4)先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教师给出一种实物,由学生判断它的形状。

(5)出示大小、颜色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让学生辩认。

3.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

巩固练习,强化特点。

1.做一做。

(1)让学生拿出长方体和圆柱,放在桌面上玩一玩,使学生发现圆柱会“轱辘”,然后教师说明,圆柱可以滚动。

(2)让学生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搭一搭。

通过搭,使学生明确:球没有平平的面,能任意滚动;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都有平平的面,搭在一起很平稳。

2.游戏“看谁摸得准”。

(1)每小组一人说出物体的名称,其他同学按指定要求摸,看谁摸得准。

(2)教师说物体形状,学生摸。

3.数图形。投影出示练习八第2题,问:这个物体是由什么图形拼成的?各用了几个?让学生完成在课本上。

课后小结。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它们的特征,学会了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这四种图形有大量的应用,可以说随处可见。所以说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同学们回家以后,认真观察,看一看有哪些物体分别是这四种立体图形,我们要尝试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描述所处的生活空间,老师相信你们做得到!

课后习题。

第1节认识图形(一)。

长方体:四四方方,有6个平平的面,大小不一样,无法自由滚动。

正方体:四四方方,有6个平平的面,大小一样,无法自由滚动。

圆柱体:直筒筒的,上下一样粗,两头圆圆、平平的,在平地躺着能滚动。

球:圆圆的,在平地上能自由滚动。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认识立体图形》教案设计

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辩认识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工具。

6袋各种形状的物体,图形卡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百宝袋中有什么?谁能按照形状分分类。

二、新授课:

1、根据学生分类,板书形状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2、我们来看一看、摸一摸、来感受一下这些不同的形状有什么特征。

(1)找一找学具中有没有和这些形状一样的,一起找一找有什么特点:

方法:

1、看一看每个面什么样子;。

2、摸一摸面有什么感觉,平的还是鼓鼓的;。

3、轻轻的推一推、滚一滚,那些能推动,那些能滚动,滚动的方向是怎样的。

长方体,每个面什么样的(长长方方的,每个面平平的)。

正方体,每个面什么样的(正正方方的,每个面平平的)。

圆柱,面什么样的(两个面是平平的,一个面是鼓鼓的,可以滚动)。

球,什么样子,(圆乎乎的,可以滚动)。

3、玩游戏,小组比赛。

教师说名称,学生分三组,每组一次拍一个代表来比赛,教师先说名称,学生在实物袋子中,找出相应的形状的物体展示,然后教师说特点,让学生拿出来相应形状展示,分小组评比,对的画五角星展示评比结果。(小黑板粘贴展示评比结果)。

4、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概念。

演示各种图形实物和相应的画出来的图形。

5、小组拼一拼摆一摆,

问题一:两个大小相等的正方体能摆成什么形状?

问题二:4个大小相等的正方体能摆成什么形状?

问题三:书上35页做一做。

6、课堂练习:书上37页1、2题。

7、作业,下课和同学们找一找教师中哪些是我们今天学到的形状。

回家和父母说一说,找一找家中那些是我们今天学到的形状。

复习立体图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立体图形的特征,深化对相关立体图形的认识。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增强学生在三维立体图形与二维平面图形之间正确进行转换的能力,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3.进一步体会立体图形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教学重点:掌握立体图形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丰富学生对相关立体图形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设计理念:本节课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列表、观察、操作、想象等一系列活动,意在培养学生的直观思考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拓展与延伸”部分的思考题让学生根据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图,先猜一猜,再摆一摆,加以验证,融知识性、趣味性与挑战性于一体,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揭示课题。

二、整理与反思。

三、练习与实践。

1.(出示透视图)说说每个立体图形的名称、特征以及各字母的含义。

根据学生的口答,列表整理。

名称特征。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

圆锥。

提问:为什么说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2.从正面、上面和侧面分别观察这几种形状的物体,你能把看到的图形画下来吗?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后与同学交流)。

1.下图是一个长方体展开图的前面、下面和左面。画出展开图的另外3个面。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辅导。

出示学生的错例,进行辨析。

2.从下面的长方形纸上剪下一部分,要折成一个棱长2厘米的正方体,可以怎样剪?设计不同的方案,在图中涂色表示。

学生分组讨论。

汇报交流。

观察、画图、交流。

学生画图。

辨别说理。

设计方案并涂色。

分组交流。

3.下面的图形中哪些不能折成正方体或长方体?

4.以下面的长方形或三角形右面的一条边为轴,旋转一周,会形成什么立体图形?先想一想,再连一连。

5.出示一些用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要求学生画出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形状。

6.李兵用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了一个长方体。右边分别是他从不同的方向看到的图形。(见p.102第4题)。

(若有学生能够直接进行推想,则帮助他们说清楚思考的过程。)。

7.用6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从正面看到的形状如图。摆一摆,并分别从上面、左面看一看。

想一想,选一选,有困难的可以利用模型折一折。

各自在图中连一连,

说说连线时的思考过程。

观察画图。

根据图形画出长方体,再判断从左面看到的是哪个图形。

分组活动,探索不同的摆法。

四、课堂总结你能向同学们说说自己的收获吗?

五、拓展与提高p.102思考题。

提问:你们是怎么想的?

搭一搭观察立体图形

教学目标:1、整理回顾“空间与图形”领域第一学段的相关知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促使学生在该领域构建系统的认知体系。

2、能熟练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面积。

3、进一步掌握用自选单位和测量图形的面积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能熟练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进一步掌握用自选单位和测量图形的面积方法。

2、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形成系统的认知体系。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回顾与练习。

1、书本上第84页第1题。

2、出示书本上第84页第2题。

先让学生说说什么样的角叫锐角、直角、钝角,教师板书。

在下面星座中,用红笔描出5个角,并说说这些角中的哪些是锐角、直角、钝角。

3、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单位。

(1)长江大约长6300();

(2)小华家住房面积是98();

(3)豹子每时大约可以跑120();

(4)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5();

(5)课桌大约高80()。

体会并认识长度和面积单位,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或面积单位。

4、出示书本上第85页的第4题。

5、李红家准备在客厅地面上铺上方砖,选择哪种方砖便宜?需要这种方砖多少块?

让学生思考先求出什么,再求出什么。

第一步先求出客厅的面积:6×4=24(平方米)=2400(平方分米)。

第二步再求出方砖的面积:2×2=4(平方分米)1×1=1(平方分米)。

第三步求出方砖的块数:2400÷4=600(块)2400÷1=2400(块)。

第四步求出价钱:600×5=3000(元)2400×3=7200(元)。

比较:边长为2分米的方砖要便宜,需要600块。

二、完成《课堂作业本》和《同步练习》。

让学生看懂图意,然后根据照相机的位置判断所拍到的熊猫照片。

说说什么样的角叫锐角、直角、钝角。

学生自己填写后集体核对。

(1)让学生回忆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的计算方法。

长方形面积=长×宽长方形周长=(长+宽)×2。

让学生理解“占地面积”就是求长方形的面积,求护栏的长就是求长方形周长。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要学会检查。

板书设计。

空间与图形。

长方形面积=长×宽长方形周长=(长+宽)×2。

6×4=24(平方米)=2400(平方分米)。

2×2=4(平方分米)1×1=1(平方分米)。

2400÷4=600(块)2400÷1=2400(块)。

600×5=3000(元)2400×3=7200(元)。

比较:边长为2分米的方砖要便宜,需要600块教学反思。

课题第二节复习课课时49。

教学目标:1、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有关面积的实际问题,能够从不同的方向去观察物体的形状,并进行辨认,会辨认八个方向和简单的路线图,会判断轴对称图形。

2、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策略。

教学重点难点。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形状,判断轴对称图形。

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解决问题。

1、书本上第85页第6题。

在一个长方形花坛四周,铺上宽1米的小路。

(1)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小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搭一搭、看一看。

出示由4个正方体所搭成的物体形状,然后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数一数一共有多少块小方块。

(1)出示书本上的小木块。

4、下面是5路公共汽车行驶的路线图。

(1)出示5路车的路线图。

(3)然后根据路线图填写书上的内容。

5、下面图案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二、课堂总结。

问题1: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对学生来讲,难度不大。算式:20×15=300(平方米)。

问题2:让学生思考一下小路的面积如何去求?引导学生思考:

小路的面积=整个长方形的面积-花坛的面积。

并让学生思考:整个面积的长和宽是多少米?(20+1+1)×(15+1+1)=374(平方米)。

2)组织学生开展数一数的活动中,有困难的学生可以搭一搭。

(3)组织交流你是怎么数的。

(2)让学生回顾平面图上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让学生思考怎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然后判断,如果是轴对称图形,让学生画出轴对称线。

板书设计。

空间与图形。

20×15=300(平方米)。

(20+1+1)×(15+1+1)=374(平方米)。

复习立体图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1、复习变换图形位置的方法。

2、能按要求对图形进行平移、旋转以及放大缩小的操作。

3、复习巩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4、运用变换图形的位置的方法进行一些简单的设计。

教学重点:按要求对图形进行平移、旋转以及放大缩小的操作。

教学难点:按要求能很准确地对图形进行平移、旋转以及放大缩小的操作。

设计理念:让学生动手操作体会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图形的轴对称以及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并掌握相应操作技能。运用变换图形的位置的方法进行一些简单的设计,通过这样的设计活动,进一步体会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和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整理与反思一、复习图形变换的方法:

提问:你知道变换图形位置的方法有哪些?

(平移、旋转)。

决定平移后图形位置的关键是什么?

(1、平移的方向2、平移距离)。

决定旋转后图形位置的关键是什么?

(1、旋转的方向2、旋转的角度)。

怎样能不改变图形的形状而只改变它的大小?

(按比例放大或缩小)。

学生回答。

指名回答。

指名回答。

学生回答。

练习与实践一、指导完成第一题。

提问: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小结: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这条直线就是对称轴。

先判断给出的几个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对称轴。

集体交流校对,突出对称轴的条数。

(第一个图形是五条对称轴,第二个图形是一条对称轴,第三个图形是三条对称轴,第四个图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二、指导学生完成第二题。

集体讨论:怎样画出图a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

小结:先以虚线为对称轴,描出上半部分的对称点,再顺次连接各点,就可以得到图a的另一半。

提问:图形b怎样进行平移?

(先在图形b上确定一个点,将这一点向右平移5格,再依次描出其它点,再连接各点)。

指导将图c绕o点旋转90度。

小结:先描出图形绕o点旋转以后的各点再连接。

提问:将图d按3:1的比放大时要注意一些什么问题?

学生独立画图,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出示正确画法,集体校对。

三、指导学生完成第三题。

1、请学生根据要求把圆进行平移。

提问:在平移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可以确定圆心,将圆心向右平移5格。

2、画出圆平移后与已知线段所组成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启发学生思考:画出的对称轴与圆和已知线段的关系。

(相互垂直)。

四、指导学生完成第四题。

1、先让学生按1:2的比画出把一个三角形缩小后的图形。

2、让学生算一算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图形的面积比。

3、引导思考:什么样的比是要求将图形的放大,什么样的比是要求将图形缩小。

指名回答。

集体交流总结。

学生独立判断。

并在书上画出所有的对称轴。

集体交流校对。

学生回答。

集体交流总结。

指名回答,进行补充。

学生小结。

指名回答。

学生回答。

集体交流补充小结。

学生独立画图,集体订正。

指名回答。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按要求画图。

指名回答。

学生先画图。

独立计算。

学生对比习题,总结结论。

实践与创新指导学生完成第五题。

1、指出(1)题图中选择了哪两种瓷砖。

2、从4种瓷砖中每次选择两种设计不同的大正方形图案。

3、交流展示。

4、全课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巩固了哪些本领。

学生回答。

学生运用平移和旋转的方法独立设计。

集体交流。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