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故事读后感(汇总18篇)

时间:2023-12-04 17:17:12 作者:文锋

读后感是对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收获和思考做出总结和归纳的一种方式。想要写一篇出色的读后感,不妨来看看下面这些范文,或许能帮助到你。

哲学故事读后感精选_

在我的认识中,几乎每本谈及哲学的书中,首先都是说到哲学最基本的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哲学的故事》一书中,作者布莱恩·麦基为我们剖析了哲学在西方的发展历程,每个时期、每个国家、每个宗教的代表人物。

在这半个学期的哲学的熏陶下,我深刻的认识到哲学的力量是强大的,它涉及了方方面面的学科知识,是众多学科的起源。每位伟大的哲学家都是非一般的,他们不仅是优秀的哲学家,有的是著名的小说家,生物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等等,哲学对我们思维的开阔无疑有深刻的影响,他使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更深邃。

柏拉图说过:不懂数学者不准入内。这位哲学家,将早期关于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的对话引向自然界和人类生活。我所就读的数学专业正是与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哲学的严谨和不容推翻的逻辑在数学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哲学包罗万象,让人欲罢不能,无可奈何的数学此时在哲学面前也变得如此渺小。

被哲学信徒们公认为自古希腊以降哲学领域里的杰出人物——伊曼努尔·康德,享誉全球的他,竟一生中从未离开过格尼斯堡。尽管是如此平淡的一生,他动人的演讲已受得人们的拥簇。康德有一个著名而又经常被曲解的论点,是所谓“不可知论”。南海先生在《诸天讲》里述之如下:“然天下之物至不可测,吾人至渺小,吾人之知识有限,岂能以肉身之所见闻而尽天下之事理乎?”这是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以有限不能穷无涯的通常说法,冠以康德之名,实在是既无端又武断的强加。

此书中也有提及中国的哲学,尽管在过去的很久一段时期,中西方在哲学方面并没有交流的可能,但他们却不约而同地在思想上是统一的,而中国提出的思想却比西方要早上好几百年。中国在哲学的观点上囊括了西方的观点,但叙述上更为简单易懂。然而,在近代,中国的哲学已在世界的哲学发展上落下了一大截…。

以上是我对哲学的一点点浅薄的了解。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读书是成长的一种方式,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哲学的故事读后感,欢迎阅读!

假期我读了美国哲学家威尔·杜兰特的《哲学的故事》,受益匪浅。

哲学,这种让人觉得很深奥的东西,它却用简洁的故事娓娓道来,给人以启迪和警醒,给我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关键在于你能不能发现,能不能细细地去体会,能不能去行动。

这本讲哲学的书和我以前所接触的哲学书不同,它用一种近似讲故事的方法,介绍了许多哲学家的生平、观点以及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生活境遇和情感,在这些故事中让我们体会着深奥的哲学。

我最喜欢自然主义有创新的亚里士多德,他虽然是柏拉图的徒弟,但和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思想却不一样,他认为世界乃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

他也是西方哲学的领导者,领导着大家走向真理而又真实的殿堂。

在我们的生活中,创新精神是一种可贵的思想,人类正是因为这种创新精神的存在,才能不断发展,推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从刻在树皮上的文字,到刻在皮、绸绢上的书,到竹简,到纸质书籍,到电脑,到手机,无处不体现着人类创新精神的存在,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我不喜欢自私的叔本华,他被人们称为“悲观主义者”。

他对生活和人生充满了太大的希望,但却因为争强好胜,让他尝尽了失败的滋味。

在生活中,我们需要设立目标,但是不能脱离实际,好高骛远。

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踏踏实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二十一世纪以来更是飞速发展,如今中国脚踏实地为百姓谋福利,现今的中国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的领头羊,国际地位大幅度提升,世人都用一种新的眼光看待中国。

中国正是由于踏踏实实为民造福,才换来了中国今天的富强。

脚踏实地才能实现我们的目标。

哲学的魅力,我们必须要去更多地琢磨和思考。

在这些哲学大师们面前,我们肃然起敬,灵魂得到洗礼与升华。

哲学给了我信心和力量,让我们打开知识的大门,去寻觅和哲理一样美妙的知识吧!

美国学**结束后,我回到竞天所工作。

我、师弟小付,在同一间办公室。

一天,他兴致勃勃地送我一套书《哲学的故事》,告诉我这套书令他受益匪浅。

读后,我着实喜欢上这套书并整理了读书笔记。

“不强求我们的成就与我们的欲望相等,而是降低我们的欲望使之于我们的成就持平。”书中的这句话,深深影响了我对事业的态度:我做到哪一步,哪一步就是我的成就。

和我的事业平平不同,小付是律师队伍中优秀的大趴。

这些年来,我和他从未提及过《哲学的故事》。

个人觉得书中尼采的一句话很贴合他的成功,但不确定影响他的人生的是不是这句话:竞争是成长的规律;性格是在大风大浪的动荡中确立起来的;人只有通过强制锻炼、尽心尽责、含辛茹苦才能达到顶峰。

甚至痛苦也有它的理论基础;它是生命的象征,它可以激励人奋发图强。

同样一本书,每人所得必不同,因为性格相异。

在我看来,所谓好的人生就是和自己性情贴合的人生。

由此而论,我和小付算是从此书中各得其宝。

接近年底,闲暇之时,我开始反观自己的2015甚至于整个过往的人生。

记忆一幕幕向回倒的过程中,捡拾起了这份曾经的读书笔记。

我发现曾经摘录的语言,仍然喜欢。

每个人都需要一本哲学启蒙书,因为哲学是教会你爱智慧。

然而,谈论哲学,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批判哲学,更是需要智慧。

哲学号称各学科之王,统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讨论的.不仅仅是“你是谁?你从何处来?你到何处去?”等笑话式的初浅知识,更要谈论人活着的意义、世界的本质、人如何认识世界、世界如何作用人等等深沉的话题。

无论是哪方面的内容,相关著作都是汗牛充栋,哲学思想、流派是异彩纷呈。

就以本体论为例,就有机械唯物论、神创论、怀疑论、唯心论、机械唯物论、辩证唯物论等等,而认识论更加多姿多彩,尤其是发展到现代,不仅是感觉论、经验论的对抗,先验综合论和辩证法的调和,晚近更发展出逻辑实证主义、实验主义、现象学、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等认识方法。

唯其谈论的都是与人的本质及人如何认识世界的问题,因此哲学与人密切相关,哲学只不过是在人天然朴素的世界观之上,用某一套理论加以系统化之,让人的认识更加有条理。

如此而已。

从这个角度而言,讲哲学的故事,就必须把哲学的趣味讲出来。

在作者看来,哲学关心人生,因此,哲学也充满人性的温情,不仅因为哲学家也是活生生的有各种性格和情感的社会人,更因每一种哲学理论,都是根植于解决人生的痛苦、增益人生的幸福之上的。

以此观之,我们看到的作者笔下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笛卡尔、培根、斯宾诺莎、康德、黑格尔、叔本华、斯宾塞、尼采、詹姆斯、罗素、杜威等等哲学家生活故事、思想观点以及历史评判,便少了一些晦涩难懂的于此,而多了许多激情澎湃的浪漫色彩。

甚至说,作者的笔调是轻松睿智的,全书既充满了每个哲学家思想中最经典的光辉语句,同时也不乏作者自身精彩的解读和评价。

这与其说是一部哲学入门导论,不如说是一部哲学思想史批判,作者甚至还把西方哲学发展的主流归为三类,让人一目了然地对各种哲学思想潮流有了清晰的认识。

作者开篇就有一篇气势磅礴的故事导论,谈到了哲学对人生的助益,谈到了哲学涵盖的分支,谈到了哲学对秩序追求的终极目标。

一直以来,我都对哲学包括认识论、本体论、逻辑学、伦理学、美学、政治学等内容深感不解,经作者精辟入里的阐释,解开了心中的认识谜团。

认识论是解决人认识世界的秩序安排问题,本体论是解决世界起源的秩序安排问题,逻辑学是揭示世界发展规律秩序的问题,伦理学是解决人类社会道德秩序安排的问题,美学是解决人类个体追求幸福秩序的问题,政治学是构建人类集体生存秩序的问题。

显然,作者通过哲学对秩序的思考与安排这个支点,串起了哲学庞大的学科体系,让哲学变得简洁易懂。

作者在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哲学大家身上花费的笔墨非常之多,目的在于理清哲学的起源,回到哲学最基本的问题上:认识人自己;认识存在的世界。

作者也不厌其烦地引经据典来分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庞杂的哲学思想体系,显然也是在于向读者梳理出认识论、政治学、伦理学、美学等学科的源流,为随后哲学史发展奠定基础。

随后,作者对几位在哲学思想发展史上起到重大转折的人物进行了重点介绍,对西方哲学唯理论、经验论、经院哲学三条发展主线进行了充分说明。

比如,作者对康德的介绍就足见其身后的哲学家素养,对康德生平、时代语境、思想来源、哲学体系等等进行了追踪梳理和条分缕析,全面呈现这个从古代哲学转入现代哲学的关键人物的心灵世界、哲学成就、历史地位。

依作者,康德正好出生在法国唯物主义思潮滥觞、革命运动高歌猛进的年代,而此时德国却处在追求现代思想变革的前夜,康德既敞开思想的殿堂迎接法国新思想的进入,同时也把眼光放在德国的当前,以务实的态度否定通过革命运动掀起德国哲学的巨浪,而选择了通过构建融合唯心论、唯物论的新的哲学体系来猛烈批判、扬弃腐朽的神学中心主义哲学主流,将哲学思潮扭向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全新观察视野。

这样看来,康德哲学来源既有来自休谟、卢梭的启迪(这种卢梭客厅摆放唯一的装饰品系卢梭的画像可以看出),又有德国专注于思维科学研究的民族气息,康德在建构哲学体系中,心中不免立着一个要去批判的敌人,然而,其苦心经营建造起来的哲学思想大厦却是另外一个人心中的假想敌。

哲学就是这样循环反复发展,形成一个关于探讨智慧的开放的体系。

通过作者对其哲学思想的阐述和批判,完整展示了思维科学的精细之美,感受到了智慧的无限魅力。

哲学不仅关注物质世界,也关注思维世界,更关注二者之间怎样连接起来,这个连接就是人的问题。

围绕着三个问题而搭建起来的哲学大厦,其思潮、其理论是如此庞杂繁复,哲学甚至有陷入探讨思维科学的各种艰深技艺当中不可自拔,使得哲学成为一门高高在上的理论科学而染上了贵族气,失去了希腊哲学产生之初通过人的理性思辨认识世界本质、从而改造世界的本义。

这种趋势,进一步扩大了哲学家与一般人的距离。

作者也时常以诙谐的笔调调侃,哲学家要么是孤独者,要么是疯子,鲜有正常人。

因为他们的内心受到了强烈的知识探索的驱动、受到了构建庞大思想体系压力的煎熬,这种为智慧而献身的精神,往往让他们与其所生存的时代充满了距离感,生前基本上都穷困潦倒,死后方才爆得大名。

哲学本是指导人如何生存、如何与世界和解的思维科学,然而哲学家精致思想与困顿生存之间的矛盾,却让平常人天然地保持一份隔膜,以为哲学的高深与哲学家的疯癫是一种常态。

殊不知,哲学家也是人,也有自己的爱恨情仇,也有各自可爱的一面。

这一点,作者在对尼采的介绍上,体现的尤其明显,让别人以为是“疯子”的尼采恢复了一个追求尊严、美、幸福的浪漫青年形象,以及他思想的无穷魅力。

本书对哲学史的批判以美国实用主义哲学思潮为终点,不免让人有缺少现代哲学批判的遗憾。

然而,作者无数次指出,西方哲学思想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永远没有发展的终点,尤其是哲学发展到现代,由于现代社会生产力的极大解放,人们对物质的探索发展到无以复加的深入,人们对思维的探索进入到了意识、心理的医学层次,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哲学的思想潮流更如雨后春笋般大量兴起。

当然,每个人都不可能穷尽所有的哲学思想,不可能践行每种哲学思想的主张。

然而我们常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哲学,这种哲学就是朴素的世界观、人生观。

我人虽然不是很赞同美国哲学家詹姆斯把人分为“柔性”气质的人和“刚性”气质的人的观点,但倒是认同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气质,这种气质决定了人的思维方式,决定了其对着哲学思想的吸收,形成其独特的哲学观。

因此,普及哲学教育,对人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以及适应世界去生存,其实非常有必要。

因此,我要推荐这本书。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

假期我读了美国哲学家威尔·杜兰特的《哲学的故事》,受益匪浅。哲学,这种让人觉得很深奥的东西,它却用简洁的故事娓娓道来,给人以启迪和警醒,给我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关键在于你能不能发现,能不能细细地去体会,能不能去行动。这本讲哲学的书和我以前所接触的哲学书不同,它用一种近似讲故事的方法,介绍了许多哲学家的生平、观点以及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生活境遇和情感,在这些故事中让我们体会着深奥的哲学。

我最喜欢自然主义有创新的亚里士多德,他虽然是柏拉图的徒弟,但和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思想却不一样,他认为世界乃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他也是西方哲学的领导者,领导着大家走向真理而又真实的殿堂。在我们的生活中,创新精神是一种可贵的思想,人类正是因为这种创新精神的存在,才能不断发展,推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从刻在树皮上的文字,到刻在皮、绸绢上的书,到竹简,到纸质书籍,到电脑,到手机,无处不体现着人类创新精神的存在,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我不喜欢自私的叔本华,他被人们称为“悲观主义者”。他对生活和人生充满了太大的希望,但却因为争强好胜,让他尝尽了失败的滋味。在生活中,我们需要设立目标,但是不能脱离实际,好高骛远。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踏踏实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二十一世纪以来更是飞速发展,如今中国脚踏实地为百姓谋福利,现今的中国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的领头羊,国际地位大幅度提升,世人都用一种新的眼光看待中国。中国正是由于踏踏实实为民造福,才换来了中国今天的富强。脚踏实地才能实现我们的目标。哲学的魅力,我们必须要去更多地琢磨和思考。在这些哲学大师们面前,我们肃然起敬,灵魂得到洗礼与升华。哲学给了我信心和力量,让我们打开知识的大门,去寻觅和哲理一样美妙的知识吧!

《给孩子的哲学探险故事》读后感字

我有个朋友,大学时上的一流的文科大学,学的是冷门的哲学专业。毕业以后在所有同学都欢欣雀跃地奔向自己满意的工作岗位时,她却到处碰壁,找不到任何一份哪怕有一点点能够匹配她大学生身份的工作。

我一度很同情她,在她身边的人都开始迅速地挣钱、买房、结婚的时候,她最后默默地干着一个月2000多块钱的工作,一个人租住一间小小的民房。我去找过她几次,每次都在不同的房子里,最好的一次,她租住的房子是一室一厅的,带了一间超级小的卫生间和一间超级小的厨房,然而,还是狭小巷子里的民房。

几年后我有了自己的家庭,生活化为乏味的三点一线,我们便慢慢疏远了。我在朋友圈里做了隐形人,而她仍活跃在我的朋友圈里,在我的生活一团困顿时,她的生活却生机勃勃。她似乎变成了一个上天入地的美女,化着精致的妆容,跟着驴友们,翻山越岭,看星辰赏日出,或者去到遥远的城市酣畅淋漓地跑一场马拉松。她朋友圈里的照片和视频,是山尖翻滚的云海,是皑皑白雪映衬的暖阳,是地平面红彤彤的晚霞,是苍翠中潺潺流动的溪水,还有一群无忧无虑开怀大笑的伙伴。她曾跟我说,她不后悔学哲学,因为哲学让她拥有了不一样的看待生活的眼光。说这么多,我只是想说,每个人都拥有不一样的人生,而所有人的人生都蕴含着一样的哲学道理。

哲学,是智慧之智慧,它不神秘,也不无聊。它能启发你对世界的关怀和好奇,赐予你提问、思辨、探索的力量,帮你寻找答案。哲学到底有没有用,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如果你读过《给孩子的哲学探险故事》这本书,或许你对这个问题也会有不一样的答案,或许你也会想给自己的孩子们讲讲生活里的那些哲学故事。

《给孩子的哲学探险故事》这本书的主角,你可能万万想不到,他们是奇奇和妙妙!有点穿越是不?这个宝宝巴士里的人物名称似乎有点雷人,但读下来,你会不由自主地被书中另外一个神秘人物吸引,这个神秘人物就是引领奇奇妙妙探秘世界的精神导师!《给孩子的哲学探险故事》从奇奇的神秘生日礼物开始,奇奇和妙妙开始了他们探寻“身世”和哲学奥秘的神奇之路。都说孩子就是一部行走的“十万个为什么”,只问“为什么”,而问题的答案需要父母来回答。

说实话,我虽然有一个学哲学的朋友,也曾被她“蛊惑”着去读了几页关于哲学的书,可对哲学的概念却仍然是那么模糊。

《给孩子的哲学探险故事》给我上了40节生动的哲学启蒙课,让我懂得了,什么是主观唯心主义,什么是客观唯心主义,什么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什么又是辩证唯物主义?当然,哲学也不是这些空洞的概念,生活的哲学远远比这些定义有趣的多!这本《给孩子的哲学探险故事》就是用有趣的探险故事来解释哲学的道理,它被誉为中国版的《苏菲的世界》。

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绝对的,相对的、矛盾的、辩证统一的,才是永恒的。而这个概念被深刻地融进生活中之后,如果你还能再看清楚世界的本来面貌,那你才算得上真正的智者。

哲学故事读后感精选_

10140128。

陆晓图。

指导老师:肖薇薇。

最近读了(美)维尔.杜兰特著,肖遥译的、由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的《哲学的故事》一书,受益匪浅。哲学往往就在我们身边,关键在于能不能发现,能不能好好的去体会,去做出行动,《哲学的故事》讲的是许多大哲学家的一生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让我们体会哲学。

该书叙事流畅,文笔诙谐优美,把一般认为较为枯燥艰涩的哲学用简洁敞亮的故事娓娓道来,予人以启迪和清醒,给人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书里讲了好几个著名的哲学家人物:

爱思考的有柏拉图,他把“理式”或宇宙间的原则和道理看作是第一性的、永恒普遍的,至于感官接触的世界则是“理式”世界的摹本或幻影,无永恒性和普遍性,所以不仅是第二性的,还是不真实的。我认为,柏拉图似乎把理性看得太重要了,的确,人在生活中缺少不了理性,但是感性也是必要的,如果一个人的生活就光是理性的话,他的生活肯定会很乏味的。自然主义有创新的亚里士多德,他虽然是柏拉图的徒弟,但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思想却不一样,他则认为实在界乃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他也是西方哲学的领导者,领导着大家走向真理而又真实的殿堂。

诙谐但又自私的叔本华,他也被人们称为“悲观主义者”。他对生活和人生充满了太大的希望,但却因为争强好胜,让他尝尽了失败的滋味。其实,我认为,对人生有好的目标,好的理想是对的,但是不能把目标定的太高,万一我们失败了,会觉得很失落、很难过的。

伏尔泰和卢梭。路易十六在监狱里读了伏尔泰和卢梭的著作后说:“是这两个人打垮了法国。”当然,他指的是他的王朝。可见哲学的力量。伏尔泰的名言:“书籍统治着世界,或者至少统治着有文字的国家。”“使人获得解放的最大的力量是教育。”卢梭的自然主义哲学教育观,通过《爱弥儿》表现的淋漓尽致。

他们中间,最使我敬佩的事培根,他用尽自己一生的努力,对人类的生存,为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不就是我们口中常常说的“雷锋”、“蜜蜂”吗?但是我又想起一些为其他国家当奴隶的中国人,你们可是中国人啊!你们应该为自己的国家奉献力量、奉献一生的!可是你们却学好了知识为别的国家奉献。由此,我就更敬佩培根了,敬佩他的文学知识,敬佩他的人生哲学,更敬佩他为自己祖国奉献的精神。

这一位位非常有名的哲学家带给人类的感觉也是不同的,有些是乐观的,有些是悲观的;有些是封建的,有些是开放的;有些是信仰佛神的,有些则是无神论者。他们的认识世界,认识社会的观点都不一样,但都存在着意义,对于某些人来说,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更适于他的人生,但对于另一些人来说,柏拉图的思想才更了解他自己内心的想法,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哲学也并不存在对与错。而这些有名的哲学家也给了我们一定的启示和一定的信心和力量,所以,让我打开知识的大门,去寻觅和哲理一样美妙的知识吧!

哲学的魅力,琳琅满目,光华深邃,我们必须更多的琢磨和思考。在这些大师们面前,我们肃穆,我们敬畏,我们仰望,我们沉思,以冀灵魂的洗练与升华。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

作者:路易胡安。哪里有哲学,哪里的道德就会恶化。是的,理性与知识并不能使人高尚。然而,在18世纪,人们普遍认为:运用理性,人能解决一切问题。这得益于当时科学的日益强大。自阿奎那提出,要用理性证明上帝的存在,理性便一跃成为基督教对抗王权与迷信的尖刀。世殊事异,哲学家却将理性的利刃挥向信仰与道德。

培根、霍布斯、笛卡尔、斯宾诺莎、休谟、伏尔泰,他们高举理性的大旗摧枯拉朽,人定胜天的狂妄亦随之肆意蔓延。尤其是休谟,他提出的怀疑论,不仅企图颠覆宗教,甚至打算将科学一并摧毁。这意味着,世间一切的知识不再可靠,人类陷入危机。而卢梭却公然反对理性,他宣称唯有本能与感觉才能拯救堕落的人间,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浪漫主义运动由此爆发。上述的一切深深地刺痛着康德,他决心拯救宗教于理性的桎梏,解救科学于怀疑论的囹圄,遂诞下三大批判。

知识点:

1.理性与知识并不能使人高尚(所谓阅读产生“正能量”,纯属扯淡),人定胜天的狂妄反而比比皆是。

2.圣托马斯-阿奎那提出的“用理性证明上帝存在”,为哲学、科学、艺术的蓬勃发展奠定基础。

3.浪漫主义是一场反对理性,提倡本能、情感、感觉的运动,它在文学、艺术、哲学,等各领域开枝散叶。雨果、波德莱尔、透纳、德拉克洛瓦、尼采,是其中之佼佼者。而卢梭则是始作俑者。

4.休谟的怀疑轮颠覆了认识论(这是一切知识的基础)的根基。他提出所谓“规律”不过是事件发生的顺序,“原因”与“结果”之间并不存在“必然性”,于是科学变得不再可靠。

5.康德深受卢梭影响,断言在超感官的事务上,感觉优于理性。

6.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重构了自古希腊以来的认识论思路,即对于任何对象,必须符合人们的知识,而不是相反。由此,他消解了怀疑论对科学的威胁,并自诩为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此外,他又将上帝排除于理性思考的范畴之外,于是,信仰与道德得以拯救。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哲学的故事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威尔。杜兰特的《哲学的故事》是一本听讲解看完的英文书,读原版英文书,听别人讲书都有不一样的体验。每个人对于同样内容的理解不同,这种理解根源于知识储备,生活经历,只能感叹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思考深度不够。这本书的阅读时间跨度三年,原因在于音频现成,我听课却是断断续续,趁着假期从培根听到了尼采。

时间的跨度已经不太记得前面哲学家的观点,只对最后几个哲学家有印象。记忆深刻的是康德不变的作息习惯,叔本华和尼采的人生经历,记住的都是富有故事情节生平和悲伤的事情。哲学可以缓解生命的痛苦,而生命的痛苦因人而异。透过哲学家对于生命本质和社会政治道德方方面面的追问和回答,思考和反省生活。夏鹏老师在音频中经常说构建自己的观念之网,让哲学在你这里发生。观念的改变会带来行为的改变,哲学观的重构对一个人的改变的是根本的。

亚里士多德对问题追赶溯源的方法,柏拉图建立的理想国;理想国中对教育的方法和对体育的重视,是我们现在的社会所欠缺的。培根的政治生涯和生活的琐事占据了太多时间,没有太多时间建立完整的哲学体系,培根所提倡的归纳法是现在科学的起点。时间的分配是一生中最重要的话题,生命的走向是由一个个选择决定的,人的自主性体现在把握选择的自主性。实行选择的前提是时间,对于时间的应用决定了选择的自由度。斯宾诺莎尝试调和自然和宗教,认为自然和宗教是一体的。对于没有宗教信仰的我来说,认识不到宗教的重要性。任何作品都是时代和环境的产物,能够成为时代人物除了学识渊博还在于反应了时代呼声,是对前一个时代的拨乱反正。

伏尔泰和卢梭的时代处于启蒙运动时期,伏尔泰代表的理性和卢梭代表的感性两种社会思潮都在当时的社会引起了反响。感性支配人的`行为趋于本能因而更加容易,理性支配人的行为来源于外界刺激或长远利益。人的大多数痛苦来自感性和理性交织,大脑和行为听从任何一方所引发的不协调。哲学没有一以贯之的理念,取决于你选择了哪一个理念,痛苦最小的人生在于感性和理性其中一方占据了绝对领导地位。康德把世界划分为先验和经验两个部分,先验的问题为不可知,不在讨论的范围之内;只有经验世界的事物在讨论范围之内。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认知边界的扩大,先验和经验的界限也在动态变化。

叔本华认为人的一生就是悲剧的一生,所有的行为都是出于生存的意志,个体的存在是为了集体的存在。人有自由意志但是由于时间、空间限制不能实现,更能深刻的理解人的可能性随着岁月的增加变成不可能,时空观固定出来你是谁,对现状不满要有勇气打破固有的时空观。斯宾塞采用进化论的观点分析社会科学,个人变得强大,视野更加开阔,相比于可知范围小的人占据了更有利的位置。“我们之所以不断奔跑是为了寻找极限,时不时回头,是为了寻找出发的意义”,相比于终点的未知,我们更在乎于追寻过程中沿途的风景。老师强调尼采的哲学只可内用不可外用,不能把尼采的哲学作为外部世界的标准,只能作为对自己的要求,要求自己成为一个强者,只有强者才拥有选择权。

哲学家的观点很多,每个人体会都不同,能够带来价值观的重构和生活的改变。你是一个快乐的人,想要清醒可以读哲学;你是一个痛苦的人,并且想要解决自己的痛苦,需要读哲学。从哲学家的思考可以获得披荆斩棘的力量,愿你在自己的生活中做生活的强者。

《给孩子的哲学探险故事》读后感字

上周去表姐家做客,又被她家小不点考住了。宝贝又在问:小姨,你说,世上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啊?面对宝贝的问题,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想起不久前看的一本书叫《给孩子的哲学探险故事》里刚好讲到这个问题。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其实是一个哲学层面的问题,它涉及到生命起源和世界本质,引发人们探索世界和自己。哲学在我们大人眼里,都是枯燥无味的,哪里还敢想去探索世界和自己。

没想到竟然有《给孩子的哲学探险故事》用通俗有趣的方式,引导孩子思考和探索世界、认识自己。《给孩子的哲学探险故事》是海天老师创作的一本哲学普及读物,被誉为中国版《苏菲的世界》。全书没有通篇大论哲学原理,而是通过“自由男神”这一哲学启蒙者引导奇奇、妙妙完成哲学探险任务,一步步阐明生活的哲理、感悟或思考,实现知识讲解这一目的,进而让哲学思维在孩子们的心里扎根。

对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问题,有标准答案嘛,并没有。不如就像书封面的那句话所说“与其给出标准答案,不如让孩子学会如何思考”,让孩子学会思考,才是我们应该关心的,而不是给孩子一个标准的答案。

想要真正了解别人,就要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来看问题。想要给孩子们讲述哲学道理,我们也应该站在他们的角度、基于他们的思维、尝试用他们喜欢的方式来和他们做朋友、聊人生,才有可能把我们想教给孩子的知识传授给他们。

孩子关注的东西常常是被大人忽视的事物。事实上,关注细小事物时孩子心理的一种特殊的需求,因为他们总觉得在成人面前是那么无能为力,所以更愿意去关注比自己看起来更弱小的事物。应该不断让孩子探索的内容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让孩子开阔眼界,提高孩子的探索和观察兴趣。

自由男神设置游戏任务,让奇奇和妙妙去水木大学找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通过孩子们自己的探索发现,然后再给孩子们解释,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的观点:天地间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

不仅仅是树叶,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即使是一对双胞胎,不管他们长得有多像,总是可以找出差别来的,哪怕他们在外形上真的完全一模一样,他们的头脑里也一定有各自不同的思想。

通过孩子们自己的探索发现,加上自由男神的解释,由此可以推出结论:“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没有完全相同的。”

“自由男神”选取国内外哲学达人小故事、先贤经典话语、诗词文化等,旁征博引,正确引导奇奇、妙妙构建起自己的世界观,从而一步步开启哲学之门,完成了人生最基础的哲学教学。3.哲学给人插上梦想的翅膀。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种问题,我们从哲学层面来探讨这个问题,会发现非常有趣。鸡生蛋,蛋孵化出鸡,是一个循环,但并非是一个简单的死循环。

旧有的思想会消亡,而新思想会诞生,新思想不可能凭空产生,它必定是对旧思想的颠覆,也就是旧思想生的蛋。

整个宇宙也遵循这个规律,旧的星系会消亡,而新的星系会诞生。人类文明的进步也是在这个规律下不断演进,科技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利。

《给孩子的哲学探索故事书》这本书在结构上比较新颖,作者巧妙地将探险、故事、对话、漫画、迷宫等孩子们感兴趣的元素融合在一起。使得哲学这么枯燥的课程,变得有趣起来。

40节哲学课就有40幅不同的漫画,都是贴近我们生活的故事。比如我们古代矛和盾的故事,或者孔子的漫画故事,还有刻舟求剑的漫画故事。

这本书注重引导孩子去思考每个哲学问题,作者在抛给孩子一个问题的时候,还会交给孩子一个场景似的任务。在与哲学问题相关的场景中,孩子思考哲学问题的时候,身边的场景中的事物给孩子以方向和提示。这让孩子们有思考的方向,从而对于哲学问题有所感悟。

生活中当我们遇到孩子提出的问题,没有办法回答时,有的人选择一笑而过或者敷衍孩子,有的人选择了沉默,避开那些让自己“难堪”的问题。

但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不需要给孩子一个高深或者标准的答案,我们可以就像海天用《给孩子的哲学探索故事书》这样的方式来进行,站在孩子的角度,从他们的思维来想他们的问题,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

这些年,总是倾心于纸质书,可以随心所欲的勾勾画画,就连那书中的固纸气味也给人一种儒雅的微醺感。只有对于一遍即过,或者无须反复咀嚼琢磨的书,为了省时省事省空间,就找来电子书看看。这本书是随手点开微信读书软件推送的,看到“哲学”二字,也就来了兴趣,10几万字的书一天内读完。

《哲学的故事》,我初步查了下有3本书都是这个名。最负盛名的是美国学者威尔・杜兰特晚年创作的,因文风活泼、语言流畅广受赞誉,也是流传和影响最广泛的,豆瓣评分8.9。

还有一个是英国作家布莱恩・麦基的作品,他因致力于哲学普及推广为人所熟知,该书豆瓣评分8.7。

我看的这个是龚耘(海军工程大学教授)、彭克慧著,是一本通俗的哲学入门书籍,作者将哲学史划分为8个时代,记录了古今中外历史上44位著名哲学家的简要生平和主要思想,故事简洁精练,文笔朴实易懂,观点亦深亦浅,原书应该是图文并茂的,配了300余幅插图,更加形象直观,读起来不觉得生涩,还带有一些“八卦味”,人物活灵活现。该书豆瓣评分6.3。

这样的评分,其实也不冤枉。在我的眼里,书分为2种,一种是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写书的人应该称作者;另一种是千万人写过后,把他们的文字整理编撰出来,集成书,编书的应该称为编者。这本书,我觉得大体是编集剪辑而成,其最大的弱点是缺乏作者独立的见解和思考,作者更像是哲学馆里的讲解员,按照年代先后顺序,对照着哲学家的画像,一个一个为我们讲解他们的生平故事与主要成就,再加些奇闻秩事点缀一下,使人物故事更加生动。

阅读这本书可以有以下收获:

1.与智者初次相识。把历史上伟大的有代表性的哲学家认一遍,用心记住名字、国籍和大致的年代,这是哲学入门的基本功。可千万别小瞧这一点,当你与领导、朋友闲聊瞎侃的时候,把这些名字如数加珍的抖一遍,也足够让你备受瞩目、光芒四射的。认识他们,别人就会觉得你与智者为伍,与智慧相邻,久而久之,就会把你与智者混为一谈,可以达到鱼目混珠的效果。

2.把哲学家与哲学观点连连看。深挖一点,大致了解每个哲学家提出的核心思想,有些格言式的经典语录必须记下来。比如,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赫拉克利特斯“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以及古希腊哲学家对世界本源的认知,泰勒斯认为是水,赫拉克利特认为是火,毕达哥拉斯认为是数,德谟克利特认为是原子,等等。把人和思想一一对应起来,这算是哲学的初级者了。

3.领略不同人生给予的启示。这本书介绍了哲学家的大致生平经历,每个人从生到死都有个简要的概括。可以看出,大家的成长经历千差万别,那么是什么力量让他们殊途同归的成为伟大的哲学家呢?赫拉克利特甘愿舍弃王位回归原始生活;斯宾诺莎坚守着“用双手谋取世俗的物品,用头脑获得神圣的思想”,一生靠打磨镜片谋生;康德恪守机械式地生活方式窥视宇宙星辰,却从未离开家乡;培根具有善与恶、真与伪、美与丑的双重人格;卢梭从偷窃、诬陷最后走向忏悔;马克思窘迫潦倒的一生,等等。他们的经典故事,充分展现了这个世界的“差异美”“个性美”。至于其中蕴含着什么样的力量,当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以为“好奇是原始的驱动力”。

4.择良师而从之。良师,是指符合自己思想、性格和兴趣的老师。44位哲学家出台走秀亮相,你看上了哪个,是要把师傅领回家的。如果喜好提问式的思辨当然是首选苏格拉底,向往理想国的世界就选柏拉图,追求自由的原始状态必是师从犬儒大师第欧根尼,想要获得快乐的人生自然是伊壁鸠鲁,为基督信仰而献身可以选择奥古斯丁,谋求改造现实世界就学马克思,对精神和心理世界感兴趣就去找弗洛伊德……他们的思想基本覆盖了人类现有的知识领域,以一颗渴求智慧的心去感受,总有一个或多个大师会引起你的共鸣。

康德曾说:有两样东西,对它们的盯凝愈深沉,在我心里唤起的敬畏与赞叹就愈强烈,这就是:头顶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头顶上的星空,对我来说,这些哲学家即是一个个闪亮的星辰。通过了解他们,沿着他们的足迹前行,去感悟自然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精妙。《哲学的故事》这样类型的书籍还有很多,我的学习实践感受是,想要踏入哲学之门:一是先找相同类型的书籍看几本,推荐《苏菲的世界》,还有杜兰特的《哲学的世界》;二是可以系统的看看《西方哲学史》,推荐罗素的。三是选几部感兴趣的哲学家的原著,静下心来啃一啃,《理想国》《君主论》《忏悔录》《梦的解析》等均可列为必读书目。

来吧,迈入哲学的殿堂,享受思考的快乐!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

假期我读了美国哲学家威尔・杜兰特的《哲学的故事》,受益匪浅。哲学,这种让人觉得很深奥的东西,它却用简洁的故事娓娓道来,给人以启迪和警醒,给我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关键在于你能不能发现,能不能细细地去体会,能不能去行动。这本讲哲学的书和我以前所接触的哲学书不同,它用一种近似讲故事的方法,介绍了许多哲学家的生平、观点以及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生活境遇和情感,在这些故事中让我们体会着深奥的哲学。

我最喜欢自然主义有创新的亚里士多德,他虽然是柏拉图的徒弟,但和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思想却不一样,他认为世界乃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他也是西方哲学的领导者,领导着大家走向真理而又真实的殿堂。在我们的生活中,创新精神是一种可贵的思想,人类正是因为这种创新精神的存在,才能不断发展,推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从刻在树皮上的文字,到刻在皮、绸绢上的书,到竹简,到纸质书籍,到电脑,到手机,无处不体现着人类创新精神的存在,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我不喜欢自私的叔本华,他被人们称为“悲观主义者”。他对生活和人生充满了太大的希望,但却因为争强好胜,让他尝尽了失败的滋味。在生活中,我们需要设立目标,但是不能脱离实际,好高骛远。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踏踏实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二十一世纪以来更是飞速发展,如今中国脚踏实地为百姓谋福利,现今的中国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的领头羊,国际地位大幅度提升,世人都用一种新的眼光看待中国。中国正是由于踏踏实实为民造福,才换来了中国今天的富强。脚踏实地才能实现我们的目标。哲学的魅力,我们必须要去更多地琢磨和思考。在这些哲学大师们面前,我们肃然起敬,灵魂得到洗礼与升华。哲学给了我信心和力量,让我们打开知识的大门,去寻觅和哲理一样美妙的知识吧!

哲学读后感

哲学可以看作一种尺度。这种尺度的作用在于,从理性存在物本身出发,去寻找理性的本质以及自存与世界其他存在物的关系。哲学是有逻辑系统的宇宙观。哲学是定性、定逻辑地认识宇宙整体变化规律的学问。科学则是在哲学对宇宙的定性、定逻辑的基础上分科认识宇宙中的各部分即万事万物的定量变化规律的学问。

最近读了(美)维尔.杜兰特著的《哲学的故事》一书,受益匪浅。这本书着重描述了人类史上数十位著名哲学家的境遇、情感与生平,因之,我觉得它并不该被看做是一部哲学史,而应该看做是一部关于哲学家的故事。威尔·杜兰特以苏格拉底的谦逊、伏尔泰的洞察力和恒心、罗素的冷静,用生动幽默的文笔,将哲学思想融合于血肉之躯,记述了从苏格拉底到约翰·杜威等有史以来的主要哲学家,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有趣的方法读懂漫长的哲学发展和艰深的哲学精髓。这些故事本身奇巧而有趣,加上作者娓娓动听的叙述,使它变成了一部极富魅力的人文经典。该书自问世以来,一直畅销不衰,给热爱哲学但又心存敬畏的读者们敞开了一扇亲切的大门。

学、政治和玄学。他虽然是柏拉图的徒弟,但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思想却不一样,他认为实在界乃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他也是西方哲学的领导者,领导着大家走向真理而又真实的殿堂。

在这本书中一位位非常有名的哲学家带给人们的感觉也是不同的,有些是乐观的,有些是悲观的;有些是封建的,有些是开放的;有些是信仰佛神的,有些则是无神论者。他们的认识世界,认识社会的观点都不一样,但都存在着意义,对于某些人来说,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更适于他的人生,但对于另一些人来说,柏拉图的思想才更了解他自己内心的想法,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哲学也并不存在对与错。

其实哲学往往就在我们身边,关键在于能不能发现,能不能好好的去体会,哲学的魅力,琳琅满目,光华深邃,我们必须更多的琢磨和思考。在这些大师们面前,我们肃穆,我们敬畏,我们仰望,我们沉思,以冀灵魂的洗练与升华。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

《哲学的故事》是杜兰特所著。杜兰特身上有着非常优良的人格质量。在这本书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七卷。杜兰特带领我们思考了人要获得幸福感应该具有的思考方式。不管别人做什么说什么,我们都必须行善,毕竟在当今社会,发生如“小悦悦事件”也并不奇怪了。人们已习惯于做冷眼的看客,但其实选择麻木或伸出善意的援手只在一念之间;同时要爱护、宽容犯错之人,多做有益他人之事,自己也从中受益,并常行不辍,永不倦怠。审视自身,当我们看到对犯错之人的处罚从重从严,岂不大快人心。中国人不缺乏同情心,但缺乏广泛的同情心。

他能虚心发现他人身上的优秀的品格,为己所用,摒除傲气和骄妄,排除利欲的驱使和冲动,时刻沉思自身能力修养。他在自己的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甚至宇宙万物之间的关系,非常深刻地解析了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社会责任,如何达到内心的平静。杜兰特还告诫我们,不仅要处处思考,还要付诸行动。一个君主更应该是一个实干家,而不是空想家。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人可以通过双眼看世界,但是有个死角就是自己,所以看清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用眼睛能够做到的,唯有用心灵去审视过去,去反省过往。而反省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绝对真诚、平和的心态,需要超凡、决绝的勇气。《哲学的故事》原著并非英文,而由拉丁文翻译为英文再译为中文,其中有不少生涩的语句,英文也多为古语,读起来并非易事。但是杜兰特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却是了然于心的。思想决定人生,思想决定命运。杜兰特几乎无法用帝位改变所统治的世界,但他最终用思想改变着人类世界。《哲学的故事》并非时髦之书,但它是经久之书。若每一个君主都如一个真正的哲学家一样思考,那国家的政治与智慧也就合二为一了;如果个人实现了真正的内心宁静,那么幸福之感也就油然而生了。

要忍耐痛苦,看淡虚名,要朴素,视死亡为宇宙之变化,是自然而然的。杜兰特虽是奴隶社会的君主,却把死亡视之平常。回想我国封建社会的君主却个个炼丹求佛,幻想长生不老。这种超然的境界就是源自于他宁静而致远的心路历程。他关注内在,因为善的源泉就在其中,善随时都会喷涌而出,要追求自由、谦虚、友好。除此之外,书中还教导人们按照你的本性度过你的余生。在人的本性中,最重要的就是社会性,因为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仰仗于社会性的人的自然性才能得到诠释。其中想要获得幸福之感并不需要占有过多的物质,只要有能力活得没有压力,内心宁静。

哲学读后感

雅克·拉康(1901-1983)是法国精神分析学派最受争议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有独立见解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被称为“法国的弗洛伊德”,他对弗洛伊德的批判和肯定在哲学界和心理学界曾掀起轩然大波。现如今雅克拉康的理论不仅在文化研究及艺术批判中被广泛应用,同时在心理学,政治学,传播学,教育学等领域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最初选择《大哲学家的生活与思想——拉康》这本书是因为拉康与弗洛伊德的“渊源”甚深,可以说拉康哲学是对弗洛伊德重建,而《拉康》这本书也让我对拉康哲学以及拉康对弗洛伊德的解读有大致的了解。

但是拉康这位超现实主义的理论家具有挑战性的写作风格或者说语言风格使得格尔达·帕格尔等各种领域的作家对其的阐述是不一的,或许就像拉康自己强调的一样他的“作品”并不是为了传播信息,而是为了“启发”,如果你想充分了解他的思想只能坐着时光机去听他的“研讨班”,在那里你所获得的是任何阅读都无法给予的。

拉康在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时运用现代结构主义的概念,这一方法对20世纪后半叶精神分析的影响是不可替代的,而且对当代人文与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拉康将精神分析运动分为三个时期。首先是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最初发现,其次是拉康所描述的“自我心理学”派对弗洛伊德的遗忘(或压抑),第三则是拉康自己的“回到弗洛伊德”。为了更进一步深入弗洛伊德的思想拉康将自己的目光转向哲学领域,同时这也将众多精神分析领域的思想家引入了哲学领域。

《大哲学家的生活与思想——拉康》这本书一共包括了五个章节,其中让我深有感触的是第一章节,拉康提出的“我是他人”。这个矛盾的论题如同一条绳索贯穿拉康的作品和思想。()从我们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我们已习惯我是“我”,那么为什么在拉康看来我是“他人”呢?拉康在研究此类问题时用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开辟了新道路。“此我非彼我”,“我”通过在潜意识的梦以及主体迷惑的情绪和情感中发现了另一个主体,对拉康来说精神分析的基础便是存在于这一事实之中。

《拉康》这本书结合了法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学派哲学家拉康的思想形成和发展,以及他的思想与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和以列维一斯特劳斯为代表的法国结构主义思潮之间的传承关系,以简洁明晰的语言,对拉康影响巨大而又备受争议的基本思想进行了介绍。对镜像阶段论,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角度对无意识、愿望、本能等问题进行了剖析,以及对精神分析学中语言和言语的意义和作用问题展开了研究。

哲学是一门永无止境的学问,拉康哲学只是其中的一小份子但是他的成就却是不可磨灭的,这个曾经被人视为“冒失鬼”遭人诟病的“法国弗洛伊德”正在为人类开启另一个哲学世界。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

哲学,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有人问哲学具体是什么,可以说哲学是“热爱智慧”。哲学起源于人们对自体和外在世界的惊异与追问。在人类文明进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贯穿了人类文明的崛起与发展,是人类智慧精华的凝结,承载了人类的文化与科学,成就了一个民族的存亡和其文化的发展。

由于哲学这个领域随着历史而不断地扩张,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问题兴趣,所以哲学的主题不断变化增加。而不同的哲学家对推理的本质有不同的想法,所以哲学衍生出不同的学派,所以初识“哲学”,面对这一宏大的体系、难以理解的哲学专用词汇和复杂多样的学派难免混乱,从而退却。布莱恩?麦基教授的《哲学的故事》一书,对思想史加以综述,可读性强,既适合入门汉,又适合哲学系的学生。本书以哲学时间发展为线索,对古希腊人及其世界、基督教与哲学、近代科学的滥觞、伟大的理性主义者、伟大的经验主义者、德国哲学的黄金时代、民主与哲学,20世纪哲学这几个阶段中阐明的主要哲学问题,关注重要的问题和伟大哲学家的代表作进行介绍与分析,也可谓是西方思想史的入门书。

由于哲学的本性是爱智,学习哲学可以让人做到“知而能识,学而能思”,是个人提高自我的综合素质的文化理论的基石。哲学在我们没有察觉的时候就已完全融入到了生活的每一处地方,一切的自然科学本身都是逐渐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学习哲学对我们日常自然科学的学习有辅助作用;哲学在生活中最直接的体现是认识论和方法论,学习哲学会使我们更好的认识这个世界,来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方式,更有意义地生活。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

多年以前,第一次接触到“哲学”这个词的时候来源于“哲学家”。老师说,“哲学家就是什么都懂的人。”多年以后,想起这个桥段,不觉莞尔。哲学是什么,这是一个问题,问题的前提是:哲学不是什么。哲学不是马*列。哲学与d无关。哲学与民众和政*治无关。哲学只关心物本来的问题,心本来的问题。这本厚书成名已久,尤其在美国,中学老师几乎都会读一读,然后介绍给学生。它不是介绍西方整体哲学02史,它就是介绍了一条线索,一条从柏拉图到尼采再到柏格森、罗素、杜威的线索,从这里怎么到那里,从唯物怎么到了唯心,怎么从物自体到了唯意志,又如何从心到了数,从数到了文字……这本书似乎无中国所有的“哲学”无关,但它却讲了所有哲学的精髓。它只关心自由,不关心富贵。这本来就是哲学最普通平凡的目的和道德。德波顿在《哲学的慰藉》里,其实采用的也是相同的线索,马雅贝尔斯的《大哲学家》也是如此,只有大多数中文的“哲学史”经常例外,因为绕不开马克斯这座无与伦比的高山。(很多史其实连黑格尔都能绕过。)我们曾经读过的众多哲学之史,都是走向一个目的,d的目的。所以我们所读百十本书之后,不会富贵,也不会自由,只会更加糊涂。这本书没有目的(但它合乎目的),它只告诉你一条线索:一条走向真理和自由的线索。

在我的认识中,几乎每本谈及哲学的书中,首先都是说到哲学最基本的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哲学的故事》一书中,作者布莱恩・麦基为我们剖析了哲学在西方的发展历程,每个时期、每个国家、每个宗教的代表人物。

在这半个学期的哲学的熏陶下,我深刻的认识到哲学的力量是强大的,它涉及了方方面面的学科知识,是众多学科的起源。每位伟大的哲学家都是非一般的,他们不仅是优秀的哲学家,有的是著名的小说家,生物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等等,哲学对我们思维的开阔无疑有深刻的影响,他使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更深邃。

被哲学信徒们公认为自古希腊以降哲学领域里的杰出人物――伊曼努尔・康德,享誉全球的他,竟一生中从未离开过格尼斯堡。尽管是如此平淡的一生,他动人的演讲已受得人们的拥簇。康德有一个著名而又经常被曲解的论点,是所谓“不可知论”。南海先生在《诸天讲》里述之如下:“然天下之物至不可测,吾人至渺小,吾人之知识有限,岂能以肉身之所见闻而尽天下之事理乎?”这是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以有限不能穷无涯的通常说法,冠以康德之名,实在是既无端又武断的强加。

此书中也有提及中国的哲学,尽管在过去的很久一段时期,中西方在哲学方面并没有交流的可能,但他们却不约而同地在思想上是统一的,而中国提出的思想却比西方要早上好几百年。中国在哲学的观点上囊括了西方的观点,但叙述上更为简单易懂。然而,在近代,中国的哲学已在世界的哲学发展上落下了一大截,以上是我对哲学的一点点浅薄的了解。

哲学往往就在我们身边,关键在于能不能发现,能不能好好的去体会,去做出行动,《哲学的故事》讲的是许多大哲学家的一生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让我们体会哲学。维尔・杜兰特在晚年创造了这本书,用娓娓动听的叙述,给热爱哲学但又心存敬畏的我们敞开了一扇亲切的大门书里讲了好几个著名的哲学家人物:

爱思考有思想的柏拉图,他把“理式”或宇宙间的原则和道理看作是第一性的、永恒普遍的,至于感官接触的世界则是“理式”世界的摹本或幻影,无永恒性和普遍性,所以不仅是第二性的,还是不真实的。我认为,柏拉图似乎把理性看得太重要了,的确,人在生活中缺少不了理性,但是感性也是必要的,如果一个人的生活就光是理性的话,他的生活肯定会很乏味的自然主义有创新的亚里士多德,他虽然是柏拉图的徒弟,但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思想却不一样,他则认为实在界乃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他也是西方哲学的领导者,领导着大家走向真理而又真实的殿堂。

诙谐但又自私的叔本华,他也被人们称为“悲观主义者”。他对生活和人生充满了太大的希望,但却因为争强好胜,让他尝尽了失败的滋味。其实,我认为,对人生有好的目标,好的理想是对的,但是不能把目标定的太高,万一我们失败了,会觉得很失落、很难过的。

追求真理的培根,他竭力倡导“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的思想,他推崇科学、发展科学的进步思想和崇尚知识的进步口号,一直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为人类、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中间,最使我敬佩的事培根,他用尽自己一生的努力,对人类的生存,为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不就是我们口中常常说的“雷锋”、“蜜蜂”吗?但是我又想起一些为其他国家当奴隶的中国人,你们可是中国人啊!你们应该为自己的国家奉献力量、奉献一生的!可是你们却学好了知识为别的国家奉献。由此,我就更敬佩培根了,敬佩他的文学知识,敬佩他的人生哲学,更敬佩他为自己祖国奉献的精神。

这一位位非常有名的哲学家带给人类的感觉也是不同的,有些是乐观的,有些是悲观的;有些是封建的,有些是开放的;有些是信仰佛神的,有些则是无神论者。他们的认识世界,认识社会的观点都不一样,但都存在着意义,对于某些人来说,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更适于他的人生,但对于另一些人来说,柏拉图的思想才更了解他自己内心的想法,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哲学也并不存在对与错。而这些有名的哲学家也给了我们一定的启示和一定的信心和力量,所以,让我打开知识的大门,去寻觅和哲理一样美妙的知识吧。

哲学读后感

说起哲学,它似乎总是给人一幅高高在上,古板深奥的面孔。这个词汇总是承载了许多人生与世界的问题。让人为之苦行求索,苦想冥思。也许我们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哲学是什么?是旧书中艰深晦涩的文字,还是神圣不容亵渎的真理呢?当然,看到这本书的书名,也许会觉得难以理解。但是,这本书既不是难以理解的学术专著,更不是千篇一律的心灵鸡汤。而是以一个阅读者的视角向我们讲述哲学对我们生活的意义。

古今中外,能够让众人皆知的哲学家或许寥寥无几,但他们的哲学思想却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哲学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信仰;而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份慰藉。而这份慰藉并不来源于宇宙深处,而来自于我们内心。

真正的哲学,往往是从最普通的生活中去提炼,并用最朴素的思想给予我们最温暖的慰藉:当我们无法得到认可,我们求助于内心的坚持,于是我们从信心中得到慰藉;当我们感到生活无趣,我们求助于书本,于是我们从精神中得到慰藉,当我们遭遇挫折,我们诉诸内心,于是我们从内心的安宁中得到慰藉;当我们遭遇困难,我们于是我们从拼搏中获得慰藉。他们用哲学为生命作礼赞,用超脱的慰藉诠释生命。也许,他们的哲学我们并不能完全理解,但至少让我们对生命有了全新的认识,让我们对生活做出最好的定义。

书中,作者对哲学给予了这样的描述:哲学的任务就是帮助我们解读自己弄不清楚的痛苦与欲望的脉搏,从而让我们摒弃错误的方案,制定的幸福的计划。作为一个哲学外行的我,也许会难以完全理解哲学带给我们生命与生活的意义,但是,生活无处不慰藉。哲学家把他们的生活体验讲成了一个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故事。与其说是我们从他们的智慧中寻找慰藉,不如说是我们在对自己的生活的了解中得到了慰藉。实际上,哲学的意义远没有想象中的那样艰涩高深,只是把生活中最普通的事情加在一起,组合成了充满智慧的哲理。

要知道,这世上任何一种哲学都无法让你的心灵得到满足,这世上任何一本书也不会带给你幸福,但是他们会用思想和文字悄悄地告诉你,让你成为真正的自己。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一匹战马驰骋疆场多年,立下过赫赫战功。它当过将军的坐骑,因为不止一次地救了将军的命而受到整支部队的拥戴。后来,这匹战马在一场战斗中受了伤,被送到后方养伤。这次的伤很重,战马再也不能冲锋陷阵了,于是等它伤好后,部队就把它卖给了一位跛腿的农夫。一天,当农夫给这匹马套上辔头,让它到磨坊里拉磨时,马哭了。“伙计,我虽然不算富裕,但却并不曾亏待于你,你为什么要哭呢?”农夫听到哭声,好奇地问马。“我哭,不是因为你亏待了我,我是为自己的命运而哭泣的。你可曾知道,我以前是一匹功勋卓著的战马,枪林箭雨都不怕。而今,我却要与笨重的石磨相伴一生了。你说,难道我不该哭吗?”农夫笑了:“你恐怕不知道吧,我以前也是一名勇敢的士兵,曾经因为作战勇敢而获得过军功章。后来,在一次战斗中,我的腿断了,伤好以后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勇猛地冲锋了,于是我便退伍回乡做了个农夫。可是,我并没有觉得现在的生活与以前有什么差别啊!你看,我每天不是都过得很快乐吗?”人生在世,终究不可能一帆风顺,苦难和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常说“苦难是所最好的学校”,但同时,苦难也可能会成为我们人生的“监狱”。是“学校”还是“监狱”这取决于我们自己,取决于我们自己对待苦难的心态。请坚信“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会改变”。

故事是人家的故事,哲理是人类的哲理,人生是我们的人生。故事虽是人家的故事,哲理虽是全人类的哲理,但从中汲取的营养,却可以丰富我们自己的人生。哲学揭示着世界的本源,让我们用这一堂堂哲学课、一个个哲理故事来浇灌自己的心灵,让我们的生命更富意义,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安宁。

《哲学故事》读后感

“开卷有益,读书好处多”,这是自古以来人们的共识。每一个人要想在知识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展现的景色越壮阔,就要拥有渊博的知识。知识是人类通向进步、文明和发展的途径。书是前人劳动与智慧的结晶,是我们获取知识的源泉,我们要让自己变得聪明起来,必须多读书,读好书。

哲学书籍对于我们来说高不可攀,让我们普通读者望而生畏。弄哲学的人有时也故弄玄虚,把本来可以理解的东西弄得“看不懂了”。对于西方哲学文字又隔了一层,我们只好仰仗着翻译,结果追求到的是影子的影子,离真理更加远了。

但通过阅读威尔·杜兰写的《哲学的故事》,我发现原来哲学也非难读难解。杜兰说读哲学也有快乐,连形而上学都有诱人之处。每个学哲学的人都曾有这样的阅读体验,诗人勃郎宁说寻找生命的意义是日常必需一如饮食。思索生命意义的过程就是哲学的过程。

《哲学的故事》改变了我的阅读习惯。我努力寻找一个处在学科的边缘而怀有写作热情的人物的著作来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我内心有着一向的对于书的.厌倦,并不以为应该一字一行一页地读的,但因翻译者——资先生的散体文功夫给这本书的中文本增色不少,我似乎真的读进去了,享受着文字给我带来的快感。

《哲学的故事》是威尔?杜兰特的成名作,此书一问世,就在美国掀起了一股哲学热。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