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优质14篇)

时间:2023-12-03 21:30:13 作者:LZ文人

教学计划是为了指导教学工作而制定的一份详细计划,它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在学校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计划有序地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计划范文中的教学资源和教材引用也是非常有价值的学习资料。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分析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总结诗人的写作风格特色,品味诗歌的艺术美。

过程与方法:巩固落实诗歌中涉及的文学常识、字词读音意义等基础知识,能够用现代汉语表达诗歌大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起情感共鸣,使之热爱诗歌,提高文学素养,培养审美情趣。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通过鉴赏诗歌的美掌握侧面描写的方法。

一课时。

唐朝,是诗的天堂,更是李氏诗人独放异彩的黄金时代:“诗仙”李白,飘逸;“诗鬼”李贺,怪异;诗人李商隐,忧郁,可以说是风格迥异,姹紫嫣红。这里我要隆重推出李贺,因为他少年时便才华横溢,名满天下,独领一代风骚。他以大胆的夸张和瑰丽的想象赢得了很多人的青睐。今天我们就一同来欣赏他的描写音乐的佳作——《李凭箜篌引》。题目中的“引”是古体诗的标志。李凭是当时最负盛名的乐师,人气直追盛唐李龟年,有诗为证“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

说到音乐,我们知道,它来无踪,去无影,如果用文字将它再现出来,绝非易事,何况是写得神采飞扬呢?可是李贺做到了,而且做的很精彩!让我们共同领略李贺的别样风采吧!

李贺(790-816)字长吉,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人。郡望陇西,家居福昌之昌谷,因称李昌谷。其父名晋肃,“晋”、“进”同音,故因避父讳不得考进士,仅任奉郎小官,愤懑不得志。其诗多感进伤逝之作,或寄情天国,或幻念鬼境,世称“鬼才”。尤擅乐府歌行,词采瑰丽,意境奇特,富浪漫色彩。绝句多抒写不平之感,笔意超纵。有《李长吉歌诗》,《全唐诗》存诗五卷。

“引”和“行”一样,是一种比较自由的诗歌体裁,章无定句,句无定言。据考证,李贺这首诗写在公元811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郞。诗中所歌颂的李凭属梨园子弟,箜篌弹得很出名,“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在当年是个当红的明星。李贺的赞颂当不是虚言。

历来写乐曲的诗,大都利用人类五官通感的生理机能,致力于把比较难于捕捉的声音转化为比较容易感受的视觉形象。

李贺此篇想象丰富、瑰丽,境界奇幻,浓墨重彩,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见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

全诗可以分为三个段落。

第一段: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写出了演奏环境),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张”字不仅仅是演奏的抽象动作,而且很容易引起这样的联想:音乐的情韵高远饱满,直上云天。

二、三两句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

“颓”字恰恰和“张”字构成了一种对比,前者饱满,后者无力,“颓”字形象地描绘出流云被音乐击中那一刹那的情态。

“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第二段: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正面写乐声,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声写声;而“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

“昆山玉碎凤凰叫”,用“昆山玉碎”来相容乐声,表现乐声极其激昂,具有很强的爆发力和压倒一切的气势。“凤凰”在传说中是一种高贵的神鸟,居住在昆仑山。“昆山玉碎”后,栖居其上的凤凰的叫声自然是凄厉婉转,忧伤的情绪在其中绵延——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

“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以哭泣的声音摹写乐声的悲惨,又以露水一点一滴在残荷上滚动、滑落的视觉感受比喻乐声的悲切,似乎比“凤凰叫”还要和缓。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笑”具有诉诸听觉的属性,还能给人“笑靥如花”的视觉感受,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成功地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两句诗都是“以声类声”,但也可以唤起形象感。“以声类声”不是通感,但这两句诗可以唤起音乐的形象感,以形类声,就构成了通感。

“昆山玉碎”可以唤起山崩地裂的形象感,形容乐声乍起的壮观;

“凤凰叫”可以唤起孤独哀鸣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幽怨;

“芙蓉泣露”可以唤起露滴残荷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凄凉;

“香兰笑”可以唤起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形同乐声的欢快愉悦。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写乐声由欢快转为清冷,回到了音乐的主体情绪。

下句承接“十二门”所营造的时空感来写。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巧妙地写出清冷的乐声从人间传到天界。此时,整个宇宙仿佛也只有箜篌的旋律存在。

首句的“高秋”和这里的“十二门”“紫皇”等意象营造出无限广袤的宇宙时空,仿佛万物皆空,箜篌的乐声包容了整个世界。

第三段: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这两句诗写乐声传到天上,在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连五色石都被乐音震破,引来了一场秋雨,把音乐的震撼力描摹得无以复加。

“秋雨”又能够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秋雨”是一个忧愁的意象,“石破天惊”之后气势磅礴的秋雨,象征铺天盖地的茫茫愁绪;秋雨落地的声响,恰如紧凑繁复的乐声。乐曲就在这种惊天动地的凄冷情绪中结束了。这种想象是何等大胆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而且,石破天惊、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

神山上教神妪弹奏箜篌,仙境中衰老瘦弱的鱼和龙听到乐曲声都随之追风逐浪,在波涛中翩翩起舞。月宫中的吴刚听到乐曲声也忘记了砍树,倚在桂树上凝神倾听,不知困倦;桂树下的玉兔听到乐曲声也浑然入境,全然觉察不到寒露打湿了全身。诗人回味整个演奏过程,美妙的乐曲使人宛在仙境,进而想象出仙界神灵的痴迷状态,从音乐效果的角度渲染出乐曲的美妙。

(注意:引导学生比较其在发挥比喻的好处,尤其是对表现音乐的好处方面的异同)。

喻体都很美好,都因量多而产生了叠加效应,使音乐的美好感觉格外浓郁。都发挥了比喻使难以言说者明晰的好处,即《琵琶行》通过鲜明的视觉画面,《李凭箜篌引》以人们熟悉的听觉、视觉、触觉形象及典故传达出难以说清的美妙音乐。白诗对乐声及其变化过程的比喻更为贴切,发挥了比喻使事物特征更为鲜明生动的好处;李诗对音乐声、音乐所含情感、音乐给人的感受作出超凡脱俗的比喻,发挥了比喻使习见说法出新意,给人新颖刺激的好处。

《琵琶行》做得很好,使难以言说的、比较抽象的激越、沉重、婉转、幽微、高亢、凄厉等琵琶乐声,通过贴切的视觉画面鲜明的比喻让读者感受到了。《李凭箜篌引》也大量运用了比喻,它以人们熟悉的听觉形象(如玉碎、凤叫)、视觉形象(如荷叶露珠、兰花绽放)触觉形象(如冷光、湿寒兔),或者人们熟悉的典故(如江娥啼竹、素女鼓瑟、女娲补天、吴刚月兔、神妪弹箜篌、瓠巴鼓琴而鱼跃)传达出了难以说清的箜篌美妙的音乐形象。

这首诗用瑰丽的辞采、天上人间的想象来描摹听乐的感受,把一首悲戚的乐曲描写得惊天动地。诗本身也和乐曲一样具有了一种凄寒冷艳的气质。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李贺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的特点。

2、鉴赏这首诗音乐描写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1、赏析该诗的内容。

2、鉴赏这首诗音乐描写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鉴赏这首诗音乐描写的艺术手法。

第一节

在语文必修三中,我们曾享受过一次听觉盛宴,因为我们听了白居易笔下的琵琶女弹奏的琵琶。今天我们随同李贺去参加一场唐朝的箜篌演奏会。

1、编剧兼导演:李贺

李贺,字长吉,陇西成纪人。李贺是没落的宗室后裔。因为他的父亲名晋肃,“晋”与“进”同音,为避讳父亲的名字而不得参加进士科考试,这样就堵塞了仕进之路,仅做过几年奉礼郎(管宗庙祭祀司仪一类事务的从九品小官)。他对这种低微的职务很不满,心情抑郁,再加上他废寝忘食,呕心沥血地作诗,损害了身体,年仅27岁就去世了。

他的诗歌想象丰富,立意新奇,用词瑰丽,他被人称为“诗鬼”。

2、主演:李凭

唐代元和年间著名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关于她当时的身价与声名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

3、乐器:箜篌

“引”乐府诗题的一种,与“歌”“行”相近。

“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4、时间:晚唐的某个“高秋”

“高秋”一语,既点明了演奏的时间,又写出了美妙的乐曲所表达的一种高远饱满,直上云天境界。

5、地点:长安(唐朝的都城)

1、云:

优美悦耳箜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在俯首谛听。

“颓”字恰恰和“张”字构成了一种对比,“张”显得饱满,“颓”显得无力,“颓”字形象地描绘出流云被音乐击中那一刹那的情态。

2、江娥:

就是湘夫人,传说中的湘水女神。因为丈夫舜的去世,她伤心欲绝,泪水落在竹子上化为斑竹,听了李凭弹奏的箜篌,她又泪洒斑竹。

3、素女:

古代神话中的女神,善鼓瑟。素女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

4、长安的百姓:

唐代的都城长安呈正方形,四面每面三门,共十二门,所以称长安为十二门。长安的百姓沉浸在凄冷的音乐中,沉默不语。

5、紫皇:

“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天帝和皇帝都被音乐打动。

6、女娲:

神话中的创世纪女神,共工怒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女娲于是炼五色石补天。女娲听李凭的箜篌入了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斜。把音乐的震撼力描摹得无以复加。

7、神妪:

就是成夫人。夫人好音乐,能弹箜篌。在听众的幻觉中仿佛成夫人虚心向李凭学习箜篌技艺。

8、老鱼、瘦蛟:

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现在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似乎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

9、吴质:

吴刚,他因学仙有过,被罚在月宫中砍桂树,树创随砍随合。听了李凭的箜篌声,吴刚忘记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倚着桂树静听,彻夜不眠。

10、寒兔:

月宫中嫦娥的宠物。蹲伏在一旁,任凭露水斜飞滴在身上,也不肯离开。

小结:我们的确能体会到李凭的箜篌弹奏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力量。

1、那么大家想想作者主要是用什么手法来描摹音乐的呢?

侧面烘托——通过箜篌产生的音响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

诗人李贺如同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他驱使着大自然的静物、动物,调动了神话传说中众多的神人的形象,写出箜篌声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表现了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艺术。这样,抽象的、难以捉摸的箜篌声以及它奇妙的艺术效果就形象而具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沉浸在奇异的艺术境界之中。

汉乐府《陌上桑》里写罗敷美貌的那一段:“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这里不是直接描绘罗敷的美丽,而是借助他人对罗敷的欣赏,达到侧面烘托罗敷的美丽的目的。

3、这首诗除了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描写音乐,还有其它方法吗?

昆山玉碎:箜篌声有时像昆仑山的美玉碰击声那样清脆;

凤凰叫:有时又像凤凰鸣叫那样和缓;

这是运用“以声类声”的方法直接描写音乐。

4、这两句诗除了运用“以声类声”的方法来描写音乐,诗人还运用通感手法,

我们怎样理解通感手法?

“以声类声”不是通感,但“以形类声”,就构成了通感。“昆山玉碎”

可以唤起玉石撞击的形象感,形容乐声乍起具有很强的爆发力和压倒一切的气势;“凤凰叫”可以唤起孤独哀鸣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幽怨;“芙蓉泣露”可以唤起露滴残荷的形象感,形容乐声凄厉婉转;“香兰笑”可以唤起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形容乐声明快欢乐。

1、比较鉴赏:阅读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凭箜篌引》,比较它们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说说它们各自的艺术风格。

(1)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

《李凭箜篌引》主要描写音乐产生的艺术效果,对于音乐旋律本身的起伏跌宕着墨并不多,只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为侧面烘托手法。《琵琶行》主要通过比喻描摹音色的强弱缓急,为直接描写的手法,“江州司马青衫湿”为侧面烘托。

(2)风格迥异:

《李凭箜篌引》纯为描摹音乐,没有诗人的情感寄托,风格凄寒冷艳、浪漫瑰丽。《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在描摹音乐时也在叙事和抒情,琵琶女弹奏时的情态动作和作者的身世体验都穿插其中,其风格平易感伤。

2、诗人是如何安排李凭出场的?这样表达有何妙处?

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3、背诵《李凭箜篌引》

《李凭箜篌引》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诗的唐朝也是音乐的唐朝,诗与音乐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其中有三桩姻缘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它们就是被清人方扶南称为“摹写声音的至文”的三首诗: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中唐诗人李贺的这篇浪漫主义珍品《李凭箜篌引》。

(二)作者介绍:

李贺是唐宗室郑王后裔,到李贺时家道已经彻底没落了,父亲李晋肃只不过是边疆上的一个小县令。李贺被诽谤讳父名而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后只做过一个九品的奉礼郎,不久辞官归故里而卒,年仅27岁。

李贺年少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一生抑郁,于是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传说他每次出门,跟随的书僮身上总背一只锦囊,他边走边吟诗,每得佳句就写下来放进囊中,归来时再补足成篇。他的诗歌继承《楚辞》和乐府民歌的传统而有所创新,在诗歌的形式、意境、比喻、语言等方面不落前人窠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优秀作品有《李凭箜篌引》、《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老夫采玉歌》等。名句有“天若有情天亦老”、“黑云压城城欲摧”、“桃花乱落如红雨”等,为后世所传颂。

(三)朗读。

(四)鉴赏诗歌。

1、我们先替李凭设计一张演奏会海报,画面上应有什么?

时间:高秋(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写出了演奏环境),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

地点:中国晚唐(箜篌演奏技艺到唐代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乐器:箜篌(“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演奏者:李凭:著名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关于她当时的身价与声名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她精湛的技艺受到了诗人们的热情赞赏,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所以李贺才用他的如花妙笔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歌。)。

2、参加这场演奏会的除了诗人,还有哪些听众。请分别介绍一下他们的身份,并描绘一下他们听李凭演奏时的神态(讨论)。

(1)江娥,就是湘妃,传说中的湘水女神。在斑竹林中悲啼洒泪,为舜的去世而悲痛欲绝。

(2)素女,是神话中的月宫仙子,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

(3)紫皇,“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被音乐打动。

(5)神妪,成夫人。神仙婆婆,好音乐,能弹箜篌。虚心向李凭学习箜篌技艺。

(6)老鱼、瘦蛟,潜在神秘深山的幽涧中。随音乐在水波中上下跳跃,翩翩起舞。

(7)吴质,吴刚,月宫中神仙,整天伐桂。彻夜不眠,倚着桂树,久久立在那竟忘了睡眠。

(8)寒兔,月宫中嫦娥的宠物。蹲伏在一旁,任凭露水斜飞滴在身上,也不肯离开。

(9)云,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在俯首谛听。

(10)十二门的百姓。唐代的都城长安方圆70多里,呈正方形四面每面三门,共十二门。人们陶醉在美妙的弦乐声中,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

昆山玉碎(壮其声之清脆)有时激越得像昆仑美玉碎裂的声音,

凤凰叫(壮其声之和缓)有时又柔和得像凤凰对舞唱和的声音,

芙蓉泣露(壮其声之惨淡)有时凄伤哀怨,像是带露荷花在哭泣。

香兰笑(壮其声之冶丽)有时又明快欢乐,像是盛开的兰花在微笑。

5、这里诗人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摹声音。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成功地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两句诗都是“以声类声”,但也可以唤起形象感。“以声类声”不是通感,但这两句诗可以唤起音乐的形象感,以形类声,就构成了通感。

“昆山玉碎”可以唤起山崩地裂的形象感,形容乐声乍起的壮观;

“凤凰叫”可以唤起孤独哀鸣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幽怨;

“芙蓉泣露”可以唤起露滴残荷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凄凉;

“香兰笑”可以唤起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形同乐声的欢快愉悦。

6、举出运用拟声手法描摹音乐得例子(白居易的《琵琶行》)。

让我们回顾《琵琶行》中以声喻声的形象化描写--。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四弦一声如裂帛。

思考:如此的比喻描写凸现了音乐的什么特点?

大弦嘈嘈如急雨--繁密的声势;小弦切切如私语--轻幽的音韵;

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而和谐;间关萤语花底滑--悠扬而明快;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而冷涩;银瓶乍破水浆进--突发而激烈;

铁骑突出刀枪鸣--清脆而尖锐;四弦一声如裂帛--刚劲而激越。

(五)、比较鉴赏:。

阅读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凭箜篌引》,比较它们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说说它们各自的艺术风格。

(1)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

《李凭箜篌引》主要描写音乐产生的艺术效果,对于音乐旋律本身的起伏跌宕着墨并不多,只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为侧面烘托手法。《琵琶行》主要通过比喻描摹音色的强弱缓急,为直接描写的手法,“江州司马青衫湿”为侧面烘托。

(2)风格迥异:

《李凭箜篌引》纯为描摹音乐,没有诗人的情感寄托,风格凄寒冷艳、浪漫瑰丽。

《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在描摹音乐时也在叙事和抒情,琵琶女弹奏时的情态动作和作者的身世体验都穿插其中,其风格平易感伤。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体会作者对声音的艺术描写,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优美音乐的描写与赞叹――。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二、预习检查。

1、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唐宗室远支。年少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一生抑郁,于是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

2、解题。

箜篌演奏技艺到唐代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致力于把比较难于捕捉的声音转化为比较容易感受的视觉形象。

李贺此篇想象丰富、瑰丽,境界奇幻,浓墨重彩,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引”,乐府诗体的一种,与“歌”“行”“吟”一样,标明着古诗的一种体裁,属古体诗,它的章节、句式和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三、欣赏流程。

(一)朗读。

调动多种朗读形式(略)。

(二)阅读赏析。

全诗可以分为三个段落。

第一段: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写出了演奏环境),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张”字不仅仅是演奏的抽象动作,而且很容易引起这样的联想:音乐的情韵高远饱满,直上云天。

二、三两句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

“颓”字恰恰和“张”字构成了一种对比,前者饱满,后者无力,“颓”字形象地描绘出流云被音乐击中那一刹那的情态。

“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第二段: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正面写乐声,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声写声;而“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

“昆山玉碎凤凰叫”,用“昆山玉碎”来相容乐声,表现乐声极其激昂,具有很强的爆发力和压倒一切的气势。“凤凰”在传说中是一种高贵的神鸟,居住在昆仑山。“昆山玉碎”后,栖居其上的凤凰的叫声自然是凄厉婉转,忧伤的情绪在其中绵延――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

“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以哭泣的声音摹写乐声的悲惨,又以露水一点一滴在残荷上滚动、滑落的视觉感受比喻乐声的悲切,似乎比“凤凰叫”还要和缓。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笑”具有诉诸听觉的属性,还能给人“笑靥如花”的视觉感受,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成功地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两句诗都是“以声类声”,但也可以唤起形象感。“以声类声”不是通感,但这两句诗可以唤起音乐的形象感,以形类声,就构成了通感。

“昆山玉碎”可以唤起山崩地裂的形象感,形容乐声乍起的壮观;

“凤凰叫”可以唤起孤独哀鸣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幽怨;

“芙蓉泣露”可以唤起露滴残荷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凄凉;

“香兰笑”可以唤起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形同乐声的欢快愉悦。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写乐声由欢快转为清冷,回到了音乐的主体情绪。

下句承接“十二门”所营造的时空感来写。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巧妙地写出清冷的乐声从人间传到天界。此时,整个宇宙仿佛也只有箜篌的旋律存在。

首句的“高秋”和这里的“十二门”“紫皇”等意象营造出无限广袤的宇宙时空,仿佛万物皆空,箜篌的乐声包容了整个世界。

第三段: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这两句诗写乐声传到天上,在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连五色石都被乐音震破,引来了一场秋雨,把音乐的震撼力描摹得无以复加。

“秋雨”又能够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秋雨”是一个忧愁的意象,“石破天惊”之后气势磅礴的秋雨,象征铺天盖地的茫茫愁绪;秋雨落地的声响,恰如紧凑繁复的乐声。乐曲就在这种惊天动地的凄冷情绪中结束了。这种想象是何等大胆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而且,石破天惊、秋雨q霈的景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

神山上教神妪弹奏箜篌,仙境中衰老瘦弱的鱼和龙听到乐曲声都随之追风逐浪,在波涛中翩翩起舞。月宫中的吴刚听到乐曲声也忘记了砍树,倚在桂树上凝神倾听,不知困倦;桂树下的玉兔听到乐曲声也浑然入境,全然觉察不到寒露打湿了全身。诗人回味整个演奏过程,美妙的乐曲使人宛在仙境,进而想象出仙界神灵的痴迷状态,从音乐效果的角度渲染出乐曲的美妙。

四、课堂小结。

这首诗用瑰丽的辞采、天上人间的想象来描摹听乐的感受,把一首悲戚的乐曲描写得惊天动地。诗本身也和乐曲一样具有了一种凄寒冷艳的气质。

预习布置预习《长相思》。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

1、知识目标。(1)了解李贺的生平及诗歌特点。(2)理解诗歌内容。

2、能力目标。(1)鉴赏本诗丰富奇特的想象力和新颖诡奇的语言特点。(2)鉴赏诗歌侧面描写音乐的方法。

3、情感目标。反复诵读诗歌,品味本诗幽奇神秘的意境。充分感受诗歌创造的想象瑰丽的审美境界,提高审美感受能力。

教学重点:赏析诗的内容,鉴赏诗歌侧面描写音乐的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阅读《琵琶行》《李凭箜篌引》,养成对同题材文学作品进行比较阅读的习惯。

一、导入新课

在唐代诗坛上有五大高手,他们是“诗仙、诗圣、诗佛、诗鬼” 。“诗鬼”指的是谁呢?(李贺)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代表作《李凭箜篌引》。

二、走进作者

1、不幸诗人李贺。

(1)苦命诗人:少年天才却与功名无缘,要怪只能怪他的父亲。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李贺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年奉礼郎。但是就是这三年,他把握了机遇:和当时乐师李凭结为知音,写出了李贺最得意的一首描写音乐的《李凭箜篌引》。(2)短命诗人:夭折的年轻诗人。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但是天妒英才,李贺27岁就与世长辞,英年早逝。

2、作品。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皆摹写声音之文。

三、解题

李凭是梨园弟子,也是红极一时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唐代有很多诗人都描写过李凭的演奏。

箜篌:从西域传来的大型弦乐器,有大箜篌、小箜篌、竖箜篌、卧箜篌四种。李凭善弹的是竖箜篌,体曲而长,二十三弦,弹时如琵琶竖抱在怀,用两手齐奏。

引: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四、朗读诗歌,初步感知内容。

五、赏析诗歌(略)

六、写作手法探讨

音乐是一种无形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来无踪,去无影。它不像蓝天白云、飞禽走兽、山峰河流那样可视可感。如果用文字将其再现出来,绝非易事。更何况要描写得神采飞扬呢?可是,李贺做到了,而且做得很精彩。那么诗人李贺是如何把这难以捉摸的音乐用文字表现出来呢?用了哪些方法?举例说明:

1、主要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通过描述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

衬托手法是从侧面落笔,通过渲染演奏的环境气氛,听众的情绪变化来突出箜篌的音乐魅力。例如“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2、运用正面描写(以声写声或以形写声)。

如:“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昆山玉碎:箜篌声有时像昆仑山的美玉碰击声那样清脆;凤凰叫:有时又像凤凰鸣叫那样和缓;这是运用“以声类声”的方法直接描写音乐。

“芙蓉泣露”可以唤起露滴残荷的形象感,形容乐声凄厉婉转;“香兰笑”可以唤起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形容乐声明快欢乐。把听觉转化为视觉形象,化无形为有形,运用的是通感手法。

七、布置作业

1、背诵《李凭箜篌引》。

2、比较阅读《李凭箜篌引》和《听颖师弹琴》。

诗人李贺如同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他驱使着大自然的静物、动物,调动了神话传说中众多的神人的形象,写出箜篌声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表现了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艺术。这样,抽象的、难以捉摸的箜篌声以及它奇妙的艺术效果就形象而具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沉浸在奇异的艺术境界之中。

1、《李凭箜篌引》是描写音乐的名篇。教学容量很大,需要学生在课前进行充分扎实的预习,否则一课时难以完成教学任务。

2、作者介绍打破了传统的介绍生平的方式,而采取分类介绍的方式。

3、通过设计几个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来完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写作手法的教学任务。

4、各个教学环节的过渡很自然。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2、比较阅读《琵琶行》《李凭箜篌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2、比较阅读《琵琶行》《李凭箜篌引》。

2课时

一、导入

对优美音乐的描写与赞叹——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声震林木,响遏行云。

瓠巴鼓瑟,而鸟舞鱼跃。

座上美人心尽死,尊前旅客泪难收。

《明湖居听书》(刘鹗):

1、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2、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3、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

播放韩红《青藏高原》,请同学试着把听这首歌曲的感受说出来。

二、作者简介

李贺,字长吉,是中唐的独树一帜的诗人。

他是唐宗室郑王后裔,到李贺时家道已经彻底没落了,父亲李晋肃只不过是边疆上的一个小县令。李贺被诽谤讳父名而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后只做过一个九品的奉礼郎,不久辞官归故里而卒,年仅27岁。

李贺年少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一生抑郁,于是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

三、解题

历来写乐曲的诗,大都利用人类五官通感的生理机能,致力于把比较难于捕捉的声音转化为比较容易感受的视觉形象。

箜篌演奏技艺到唐代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李凭是梨园弟子,也是著名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唐代有很多诗人都描写过李凭的演奏。

李贺此篇想象丰富、瑰丽,境界奇幻,浓墨重彩,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见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

四、朗读(略)

五、作品阅读赏析

全诗可以分为三个段落。

第一段: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写出了演奏环境),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张”字不仅仅是演奏的抽象动作,而且很容易引起这样的联想:音乐的情韵高远饱满,直上云天。

二、三两句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

“颓”字恰恰和“张”字构成了一种对比,前者饱满,后者无力,“颓”字形象地描绘出流云被音乐击中那一刹那的情态。

“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第二段: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正面写乐声,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声写声;而“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

“昆山玉碎凤凰叫”,用“昆山玉碎”来相容乐声,表现乐声极其激昂,具有很强的爆发力和压倒一切的气势。“凤凰”在传说中是一种高贵的神鸟,居住在昆仑山。“昆山玉碎”后,栖居其上的凤凰的叫声自然是凄厉婉转,忧伤的情绪在其中绵延——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

“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以哭泣的声音摹写乐声的悲惨,又以露水一点一滴在残荷上滚动、滑落的视觉感受比喻乐声的悲切,似乎比“凤凰叫”还要和缓。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笑”具有诉诸听觉的属性,还能给人“笑靥如花”的视觉感受,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成功地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两句诗都是“以声类声”,但也可以唤起形象感。“以声类声”不是通感,但这两句诗可以唤起音乐的形象感,以形类声,就构成了通感。

“昆山玉碎”可以唤起山崩地裂的形象感,形容乐声乍起的壮观;

“凤凰叫”可以唤起孤独哀鸣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幽怨;

“芙蓉泣露”可以唤起露滴残荷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凄凉;

“香兰笑”可以唤起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形同乐声的欢快愉悦。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写乐声由欢快转为清冷,回到了音乐的主体情绪。

下句承接“十二门”所营造的时空感来写。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巧妙地写出清冷的乐声从人间传到天界。此时,整个宇宙仿佛也只有箜篌的旋律存在。

首句的“高秋”和这里的“十二门”“紫皇”等意象营造出无限广袤的宇宙时空,仿佛万物皆空,箜篌的乐声包容了整个世界。

第三段: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这两句诗写乐声传到天上,在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连五色石都被乐音震破,引来了一场秋雨,把音乐的震撼力描摹得无以复加。

“秋雨”又能够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秋雨”是一个忧愁的意象,“石破天惊”之后气势磅礴的秋雨,象征铺天盖地的茫茫愁绪;秋雨落地的声响,恰如紧凑繁复的乐声。乐曲就在这种惊天动地的凄冷情绪中结束了。这种想象是何等大胆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而且,石破天惊、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

神山上教神妪弹奏箜篌,仙境中衰老瘦弱的鱼和龙听到乐曲声都随之追风逐浪,在波涛中翩翩起舞。月宫中的吴刚听到乐曲声也忘记了砍树,倚在桂树上凝神倾听,不知困倦;桂树下的玉兔听到乐曲声也浑然入境,全然觉察不到寒露打湿了全身。诗人回味整个演奏过程,美妙的乐曲使人宛在仙境,进而想象出仙界神灵的痴迷状态,从音乐效果的角度渲染出乐曲的美妙。

这首诗用瑰丽的辞采、天上人间的想象来描摹听乐的感受,把一首悲戚的乐曲描写得惊天动地。诗本身也和乐曲一样具有了一种凄寒冷艳的气质。

李凭箜篌引

语文:

学科。

语文。

教材名称。

古代诗歌散文。

教材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题。

年级。

高二语文a层次。

学期。

下期。

学段。

第2学段。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品味总结写音乐的手法,感受音乐美。

过程与方法:诵读、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诵读中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

教学。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

难点。

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课文,学以致用。

教学。

思路虽是语文a层次的学生,因是据一次成绩划分的班级,语文素养相差很大。本课描写音乐充满了浪漫主义手法,对于a层次绝大部分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要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知识积累,使快速进入文本。重视学生原汁原味的品味过程,使学生曲径寻幽,逐步深入。避免揠苗助长,专家的诵读,优秀学生的诵读,放在后面,并引导学生评论。为调动所有学生,读写结合,采用不同探索文本模式,适合不同水平的学生。

主要。

教学。

方法。

读写结合:通过写把思路显性化,尽可能调动所有的学生。

教学。

资源。

2.剪辑《青藏高原》的第二节。

教学过程。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

一、

导入新课。

1.学生读典故,其他学生思考。

2.同桌间交流思考的成果,然后学生展示成果。

1.导入自然,引发学生的兴趣。

2.引出本课的主要话题——写音乐的手法。

3.为学习新课奠定广阔的知识背景,让学生便于知识迁移,很快地进入作品。

二、

整体感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初读全诗,掌握字词句含义,据题目,找出直接写“李凭弹箜篌”这件事的句子。并找出两个过渡句(关键句)。

成果展示:“吴丝蜀桐张高秋”“李凭中国弹箜篌”直接写事件,其他都是描写音乐。“中国”指长安,“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与之照应;“紫皇”既可指“皇帝,也可指”天帝天神“,下文”女娲补天神妪瘦蛟吴质寒兔“与之照应。

(ppt展示)。

2.想想前四句正常的语序是什么?李贺为什么这么安排?

(ppt展示)。

1.学生朗读整体感知。

2.同桌交流。

3.优秀学生点拨字词句。

4.学生交流展示对诗歌的整体把握。

1.学生能自己探究解决的教师不讲。

2.优秀学生能帮助全班解决,教师不讲,充分发挥主动性。

3.对作品的理解要有整体意识,语境意识。

三、

自主探究,再次朗读作品,品味手法。

1.再次朗读作品,看看都用了什么手法写音乐?《琵琶行》主要以直接描写主,这首哪些句子是?其他的用了什么手法?赏析你喜欢的诗句。

2.教师肯定学生赏析的精彩之处。

3.总结归纳:

琵琶行:通过比喻描摹音色的强弱缓急,主要为直接描写(以声写声)。

李凭箜篌引:主要描写音乐产生的艺术效果,对音乐旋律本身的起伏跌宕琢磨不多,主要为侧面烘托。直接描写主要是“昆仑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以声写声,以形写神)(ppt展示)。

1.学生再次朗读。

2.学生以写的方式赏析自己都喜欢的诗句。

3.学生自由交流。

这个环节关键是让学生自己品味,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背景,实现知识的迁移,每个人的口味是不一样的,学生可以自由谈,教师没必要给过多的限定和否定性的评价。

四、

与“大家”(cctv10)的朗读,作比较,再次品味。

1.与“大家”(cctv10)的朗读,作比较,再次品味,你认为朗诵者哪个地方特别值得你学习?播放朗读,学生品味,再次朗读,感受美感。

(ppt展示)。

2.播放视频。

3.请学生谈看视频的感想。

4.请优秀的学生范读。

1.学生欣赏视频,谈感受。

2.朗读好的学生范读。

3.所有的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

1.故意说“大家”的朗读有不足,让学生不迷信权威。

2.在学生充分地品味之后,再展示大家的作品,是避免学生的思路受到压制。鼓励学生的个性。

五、拓展延伸。

1.初中我们学过刘鹗的《明湖居听书》,里面的音乐描写用了怎样的手法。

2.我们模仿学过的诗文,也听一段音乐,用学过的手法写你品味到的音乐美。任选角度,三言两语即可。

小试牛刀:《青藏高原》的风格是辽阔、绵远、高亢、跌宕起伏,富有藏族风味。试着描写音乐。(ppt展示)。

3.播放音频。

4.下水作:仿佛是从那遥远的蓝天白云深处飘来一股清新的带有阳光味道的风,让我们感受到豪迈、纯朴和清爽,顷刻间,声音拔了一个尖儿,像直冲云霄的雪山,白云缭绕,透露出神秘与纯净。正在暗中叫好,突然声音趋于平缓,稳稳送出,入耳有说不出的舒畅,如同山涧清泉石上奔流,又如一匹骏马在那辽阔的草原上尽情驰骋,节奏平稳而明快。唱了几句后,又稍有回环,接着又趋于平缓,那舒缓而悠扬的歌声,又像是撑着一叶扁舟出没在起伏的波浪中。接近尾声时,声音又直线扬起,却又极力千回百折,节节高起,大有”一行白鹭上青天”之状;又如一只大鹏扶摇直上,向那高空冲去。在那极高的地方,又盘旋了数匝,像排云而上的鹰隼直冲云的深处。这一声唱得四座屏气宁神,正不晓得还会有什么变化,突然一个“原”字唱出后,似遏止的流水畅出,让人有仿佛在温泉湖沐浴完之后一样,有说不出的舒坦。(ppt展示)。

1.集体回答《明湖居听书》的手法:通感 以有形写无形。总结写音乐的手法。

2.一分钟写作。

3.学生展示成果。

2.给学生极可能少的限定,充分调动学生。

3.创作可以促使更有效的阅读,促进更深入地思考。

六作业。

1.看课后韩愈《听颖师弹琴》,总结描写音乐的手法,写一篇音乐评论。

2.看朱自清的《歌声》,品味其中写音乐的手法。

课后完成。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自我反思。

主要特色。

创新之处。

1.诵读有利于学生走入作品,这毋庸置疑。传统的做法是一上来名家和教师范读,然后让学生去品味,这无异于揠苗助长。因为好的朗读都是基于对作品主题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的。本堂课基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循序渐进地逐步品味,重在学生自己的感觉,自己的发现,在一遍遍品味中,逐步提高。这一点个人感到比较成功。

2.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背景,使这首单独欣赏比较难的作品,学生能很好地把握,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3.如何调动起所有学生,对于语文教学来讲,写,无异于最有效的手段,苏东坡就说过“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难遇一也,况了然于口与手者”。本堂课让学生写四次:一次是回忆学过的写音乐的作品,评论手法,一次是给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写鉴赏,一次是听音乐当场选角度写鉴赏,一次是课后总结写音乐的手法。尤其是当场听音乐写鉴赏,提升了学生的水平,学生也很感兴趣。

4.重视每位学生的思考和个性化的感受。不管是朗读还是交流,都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品味思考。合作交流根据题目的难易,采取同桌之间交流,和四人小组交流两种模式。让合作交流尽可能的高效。

存在的问题。

与不足。

李贺《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制作的精美箜篌,在深秋里弹奏,灵彻的琴声,使空中的云彩凝垂不流。

湘娥感动泪洒斑竹,素女聆听满怀哀愁。这是乐师李凭,在京城演奏箜篌。

乐声时而像昆山玉碎,时而像凤凰悠鸣,时而使荷花泫露而泣,时而使香兰含笑开口。

长安城十二门前,消融了寒秋的冷光,二十三弦的清响惊动了九霄之上的紫皇。

乐声冲上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惊得五色石破,引来秋雨啾啾。

梦幻中进入神山教神妪弹奏,乐声使老鱼跃波倾听,瘦蛟翻江跳舞。

月宫里吴刚彻夜不眠倚着桂树,寒露斜飞,打湿了凝神静听的玉兔。

李凭箜篌引教案

1、感受音乐,把音乐和形象结合起来。

2、鉴赏诗歌是如何表现音乐之美的,了解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3、分析比较本诗和《琵琶行》描摹音乐的区别。

学生讨论回答。

示例:

(1)、播放《运动员进行曲》,教师台词:“下面有请获奖者上台领奖”

(2)、播放《二泉映月》,教师台词:“小强,你死的好惨啊!”

2、总结明确:音乐和形象密切联系,而且互通,音乐和形象一致,则会和形象相得益彰。反之,会是什么情况呢?(将刚才的音乐和台词交叉搭配,产生令人捧腹的效果)。

3、提问:如何将听觉的音乐转化为视觉的形象?我们以前在《琵琶行》中已经对此有了了解。

4、复习《琵琶行》中的相关语句。(学生集体背诵“忽闻水上琵琶声”至“唯见江心秋月白”一段)导入:今天我们要学的《李凭箜篌引》也是这样的一首诗歌。(板书诗题)。

1、释题。

李凭:元和年间著名的宫廷乐师,善弹箜篌。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引:诗歌体裁。

2、配乐朗读(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个别读)。

3、思考讨论:诗歌是如何描绘声音的?

明确:

(1)、从描写角度看: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属正面描写,“吴丝蜀桐张高秋”和“李凭中国弹箜篌”两句交代了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和乐器特点,其余均属侧面描写音乐。

(2)、从修辞角度看:通感和夸张。

通感:“芙蓉泣露”(乐声惨淡)。

夸张:“空山凝云颓不流”、“动紫皇”、“石破天惊”等。

(3)、从内容风格:浪漫主义,通过深神话表现音乐世界,听到音乐就如同恍到仙境,更显音乐之神奇和感染力。

4、难点讨论:“老鱼跳波瘦蛟舞”一句,为什么选取并不漂亮的物来入诗?

明确:老鱼、瘦蛟本已年迈体弱,应在水下静养,可听到乐音,竟跳出水面,翩翩起舞,音乐之感召力更加突出。

比较本诗和《琵琶行》在表现音乐上的区别。

学生讨论后明确:

从描写角度看,《琵琶行》多为对音乐的正面描写,而《李凭箜篌引》多为侧面描写。

从内容看,《李凭箜篌引》为纯描摹声音,而《琵琶行》在描摹声音时也在叙事和抒情,风格感伤。

四、再读诗歌,背诵诗歌,体会意境。

李凭箜篌引教案

诗的唐朝也是音乐的唐朝,诗与音乐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其中有三桩姻缘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它们就是被清人方扶南称为“摹写声音的至文”的三首诗: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中唐诗人李贺的这篇浪漫主义珍品《李凭箜篌引》。

李贺是唐宗室郑王后裔,到李贺时家道已经彻底没落了,父亲李晋肃只不过是边疆上的一个小县令。李贺被诽谤讳父名而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后只做过一个九品的奉礼郎,不久辞官归故里而卒,年仅27岁。

李贺年少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一生抑郁,于是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传说他每次出门,跟随的书僮身上总背一只锦囊,他边走边吟诗,每得佳句就写下来放进囊中,归来时再补足成篇。他的诗歌继承《楚辞》和乐府民歌的传统而有所创新,在诗歌的形式、意境、比喻、语言等方面不落前人窠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优秀作品有《李凭箜篌引》、《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老夫采玉歌》等。名句有“天若有情天亦老”、“黑云压城城欲摧”、“桃花乱落如红雨”等,为后世所传颂。

1、我们先替李凭设计一张演奏会海报,画面上应有什么?

时间:高秋(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写出了演奏环境),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

地点:中国晚唐(箜篌演奏技艺到唐代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乐器:箜篌(“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演奏者:李凭:著名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关于她当时的身价与声名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她精湛的技艺受到了诗人们的热情赞赏,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所以李贺才用他的如花妙笔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歌。)。

2、参加这场演奏会的除了诗人,还有哪些听众。请分别介绍一下他们的身份,并描绘一下他们听李凭演奏时的神态(讨论)。

(1)江娥,就是湘妃,传说中的湘水女神。在斑竹林中悲啼洒泪,为舜的去世而悲痛欲绝。

(2)素女,是神话中的月宫仙子,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

(3)紫皇,“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被音乐打动。

(5)神妪,成夫人。神仙婆婆,好音乐,能弹箜篌。虚心向李凭学习箜篌技艺。

(6)老鱼、瘦蛟,潜在神秘深山的幽涧中。随音乐在水波中上下跳跃,翩翩起舞。

(7)吴质,吴刚,月宫中神仙,整天伐桂。彻夜不眠,倚着桂树,久久立在那竟忘了睡眠。

(8)寒兔,月宫中嫦娥的宠物。蹲伏在一旁,任凭露水斜飞滴在身上,也不肯离开。

(9)云,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在俯首谛听。

(10)十二门的百姓。唐代的都城长安方圆70多里,呈正方形四面每面三门,共十二门。人们陶醉在美妙的弦乐声中,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

昆山玉碎(壮其声之清脆)有时激越得像昆仑美玉碎裂的声音,

凤凰叫(壮其声之和缓)有时又柔和得像凤凰对舞唱和的声音,

芙蓉泣露(壮其声之惨淡)有时凄伤哀怨,像是带露荷花在哭泣。

香兰笑(壮其声之冶丽)有时又明快欢乐,像是盛开的兰花在微笑。

5、这里诗人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摹声音。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成功地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两句诗都是“以声类声”,但也可以唤起形象感。“以声类声”不是通感,但这两句诗可以唤起音乐的形象感,以形类声,就构成了通感。

“昆山玉碎”可以唤起山崩地裂的形象感,形容乐声乍起的壮观;。

“凤凰叫”可以唤起孤独哀鸣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幽怨;。

“芙蓉泣露”可以唤起露滴残荷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凄凉;。

“香兰笑”可以唤起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形同乐声的欢快愉悦。

6、举出运用拟声手法描摹音乐得例子(白居易的《琵琶行》)。

让我们回顾《琵琶行》中以声喻声的形象化描写——。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四弦一声如裂帛。

思考:如此的比喻描写凸现了音乐的什么特点?

大弦嘈嘈如急雨——繁密的声势;小弦切切如私语——轻幽的音韵;。

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而和谐;间关萤语花底滑——悠扬而明快;。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而冷涩;银瓶乍破水浆进——突发而激烈;。

铁骑突出刀枪鸣——清脆而尖锐;四弦一声如裂帛——刚劲而激越。

阅读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凭箜篌引》,比较它们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说说它们各自的艺术风格。

(1)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李凭箜篌引》主要描写音乐产生的艺术效果,对于音乐旋律本身的起伏跌宕着墨并不多,只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为侧面烘托手法。《琵琶行》主要通过比喻描摹音色的强弱缓急,为直接描写的手法,“江州司马青衫湿”为侧面烘托。

(2)风格迥异:《李凭箜篌引》纯为描摹音乐,没有诗人的情感寄托,风格凄寒冷艳、浪漫瑰丽。

《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在描摹音乐时也在叙事和抒情,琵琶女弹奏时的情态动作和作者的身世体验都穿插其中,其风格平易感伤。

李凭箜篌引教案

1.读熟诗歌。

2.收集相关的文学常识。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3.比较《琵琶行》《李凭箜篌引》的不同手法。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诗歌之美。

2.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诗歌塑造的意境,读懂诗意。

3.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分析诗歌的写法。

4、通过比较阅读,了解《李凭箜篌引》《琵琶行》在写法上的不同。

5、用学过的手法表现乐曲《赛马》,巩固提高。

一、导入新课:

清朝方扶南有过这样一段评价:“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引》,皆摹写声音之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我们已经领略过,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看看这篇文章是怎样“泣鬼”的。

二、自主学习。

1、收集关于作者的资料。

李贺,唐代诗人,字长吉,家境没落,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年奉礼郎,卒时仅27岁。

其作品继承前代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新颖诡异的语言,表现出新奇瑰丽的意境。故后人称其为“诗鬼”。

2、了解作者李凭。

李凭: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

3、认识“行”这种文体。

引: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4、了解箜篌这种乐器。

“箜篌”,古代的一种拨弦乐器,有竖箜篌、卧箜篌等多种样式。它一般有23根弦。

三、读一读,赏箜篌曲之美。

1、提生朗读,了解预习情况。纠错。

2、聆听录音,感受朗读的魅力,学一学。

3、自由朗读,体会诗歌朗读的乐趣。

4、风采展示,比一比,谁的朗读最精彩:各小组推选一名学生参赛。

四、交流研讨。

(一)、说一说,感意境之美。

1、要求:选取你喜欢的诗句,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诗歌塑造的意境。

(本题设计意图:李贺的诗是很难懂的,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明确:

例如:我喜欢“芙蓉泣露香兰笑”

这句诗的意境是:那曲尽妙处的箜篌声,其凄婉动人,犹如一朵朵不胜寒风而呜咽悲诉的荷花,那晶莹的露珠,不正是它的声声泪滴吗?忽而,乐曲又彷佛想起了一阵阵欢愉的笑声,这大概是秋之骄子——那高雅不凡的幽兰吧?你看,它笑得那么欣悦,那么美好,笑得张开了蓓蕾,笑得清香四溢!犹如嫣然含笑的少女。

2、学生各抒己见后,总结:

(二)、议一议,明手法之妙。

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箜篌曲之美的?

明确:a.侧面烘托,通过描摹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

b.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通感手法和夸张手法。

c.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用自由的想象和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世界的美妙。

(三)、比一比,解同中之异。

明确:

白居易的《琵琶行》主要通过比喻描摹音色的强弱缓急,是直接描写,只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为侧面烘托。《李凭箜篌引》主要描写音乐产生的艺术效果,对音乐本身着墨不多,只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正面写音乐,其余全为侧面烘托手法。

五、学一学,写乐曲之美。

听笛子独奏《赛马》,请大家试着用学过的手法把这段乐曲表现出来。

六、各抒己见,盘点收获。

七、布置作业:

1、默写诗句。

2、把课上描摹声音的语段整理成篇。

1、本节课紧扣目标设计,“读熟诗句—理解诗意—分析写法—比较阅读”各环节循序渐进,完成比较顺利。其中“拓展延伸”环节,学生听到《赛马》全都活跃起来,写作手法的运用恰到好处,这让我很惊喜。

2、不足:因为时间关系,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有些少了。

《李凭箜篌引》古诗翻译

一、情境导入:

二、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的作者,积累本课的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合作学习目标:

1、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三、自主学习:(我能行)。

作者简介及题解:

1、李贺(790―816):字。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引”,乐府诗体的一种,与“歌”“行”“吟”一样,标明着古诗的一种体裁,属古体诗,它的章节、句式和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箜篌”,古代的一种,有竖箜篌、卧箜篌等多种样式。它一般有根弦。李凭是梨园弟子,善弹箜篌,技艺精湛,名噪一时。李贺的这首诗就采取了乐府诗中“引”的这种体裁,比较自由地抒写了他对音乐的感受。

2、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啼竹()箜篌()()。

神妪()()蛟舞()。

3、解释下列词语。

吴丝蜀桐张高秋:李凭中国弹箜篌:

芙蓉泣露香兰笑:石破天惊逗秋雨:

4、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李贺在诗歌中为我们展现了什么?

四、合作探究:(我最棒)。

1、诗歌中是怎样表现“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的?

2、“老鱼跳波瘦蛟舞”一句中的“老”“瘦”是否妥当,试分析。

3、诗中有一句起过渡作用,找出来,加以分析。

4、最后一句诗采用了什么手法写乐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阅读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凭箜篌引》,比较它们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说说它们各自的艺术风格。

五、展示反馈:

六、总结拓展:

清代人方扶南把《李凭箜篌引》和白居易的《xxxx》、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李贺《李凭箜篌引》

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4句):李凭出场。

第二部分(5、6句):正描乐声。

第三部分(7—14句):侧描音乐效果。

第一部分: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写出了演奏环境),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张”字不仅仅是演奏的抽象动作,而且很容易引起这样的联想:音乐的情韵高远饱满,直上云天。

二、三两句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

“颓”字恰恰和“张”字构成了一种对比,前者饱满,后者无力,“颓”字形象地描绘出流云被音乐击中那一刹那的情态。

“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第二部分: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正面写乐声,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声写声;而“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

“昆山玉碎凤凰叫”,用“昆山玉碎”来相容乐声,表现乐声极其激昂,具有很强的爆发力和压倒一切的气势。“凤凰”在传说中是一种高贵的神鸟,居住在昆仑山。“昆山玉碎”后,栖居其上的凤凰的叫声自然是凄厉婉转,忧伤的情绪在其中绵延——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

“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以哭泣的声音摹写乐声的'悲惨,又以露水一点一滴在残荷上滚动、滑落的视觉感受比喻乐声的悲切,似乎比“凤凰叫”还要和缓。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笑”具有诉诸听觉的属性,还能给人“笑靥如花”的视觉感受,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成功地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两句诗都是“以声类声”,但也可以唤起形象感。“以声类声”不是通感,但这两句诗可以唤起音乐的形象感,以形类声,就构成了通感。

“昆山玉碎”可以唤起山崩地裂的形象感,形容乐声乍起的壮观;。

“凤凰叫”可以唤起孤独哀鸣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幽怨;。

“芙蓉泣露”可以唤起露滴残荷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凄凉;。

“香兰笑”可以唤起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形同乐声的欢快愉悦。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写乐声由欢快转为清冷,回到了音乐的主体情绪。

下句承接“十二门”所营造的时空感来写。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巧妙地写出清冷的乐声从人间传到天界。此时,整个宇宙仿佛也只有箜篌的旋律存在。

首句的“高秋”和这里的“十二门”“紫皇”等意象营造出无限广袤的宇宙时空,仿佛万物皆空,箜篌的乐声包容了整个世界。

第三部分: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这两句诗写乐声传到天上,在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连五色石都被乐音震破,引来了一场秋雨,把音乐的震撼力描摹得无以复加。

“秋雨”又能够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秋雨”是一个忧愁的意象,“石破天惊”之后气势磅礴的秋雨,象征铺天盖地的茫茫愁绪;秋雨落地的声响,恰如紧凑繁复的乐声。乐曲就在这种惊天动地的凄冷情绪中结束了。这种想象是何等大胆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而且,石破天惊、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

神山上教神妪弹奏箜篌,仙境中衰老瘦弱的鱼和龙听到乐曲声都随之追风逐浪,在波涛中翩翩起舞。月宫中的吴刚听到乐曲声也忘记了砍树,倚在桂树上凝神倾听,不知困倦;桂树下的玉兔听到乐曲声也浑然入境,全然觉察不到寒露打湿了全身。诗人回味整个演奏过程,美妙的乐曲使人宛在仙境,进而想象出仙界神灵的痴迷状态,从音乐效果的角度渲染出乐曲的美妙。

问题探究,师生讨论:

1、文中演奏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

时间:蜀丝吴桐张高秋。

2、诗人是如何安排李凭出场的?这样表达有何妙处?

明确:先写琴,写声,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突出了乐声,有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3、描写音乐关键是化抽象为具体,李贺怎么描写李凭弹箜篌的呢?

(1)侧面描写。

空山凝云颓不流,湘娥啼竹素女愁。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

二、三两句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2)正面描写。

这两句正面描写乐声,分别运用什么方法?表现了乐声的什么特色?

明确:前句以声写声,后句以形写声。有密有疏,有悲有欢。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3)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其实,冷气寒光是无法消融的,因为人们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声中,以致连深秋时节的寒冷也感觉不到了。

“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诗人不用“君王”而用“紫皇”,是一种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比较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世扩大到仙府。

(4)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

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

(5)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那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神妪也为之感动不已;乐声感物至深,致使“老鱼跳波瘦蛟舞”。

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现在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其不意的形象描写,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了。

(6)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成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倚着桂树,久久地立在那儿,竟忘了睡眠;。

玉兔蹲伏一旁,任凭深夜的露水不停在洒落在身上,把毛衣浸湿,也不肯离去。

这些饱含感情的优美形象,深深印在读者心中,幽深渺远,逗人情思,发人联想。

(7)第四联“紫皇”一语双关,兼指当时的皇帝和天帝。联系下文,其意义仅在于此吗?

明确:这是一种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

(8)第五联中哪一个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

明确:“逗”

(9)六联中诗人用“老”和“瘦”两个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何妙处?

明确:诗人运用反衬的手法,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

(10)后八句描写乐声,是从哪个角度描写?用了那些表现手法?

明确:以音响效果,侧面烘托弹奏者的技艺高超。同时想象丰富,动静结合。

《李凭箜篌引》古诗翻译

课前预习:

1、读熟诗歌。

2、收集相关的文学常识。

相关课程标准: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评价任务: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诗歌之美。

2、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诗歌塑造的意境,读懂诗意。

3、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分析诗歌的写法。

4、通过比较阅读,了解《李凭箜篌引》《琵琶行》在写法上的不同。

5、用学过的手法表现乐曲《赛马》,巩固提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清朝方扶南有过这样一段评价:“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引》,皆摹写声音之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我们已经领略过,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看看这篇文章是怎样“泣鬼”的。

二、自主学习。

1、收集关于作者的资料。

李贺,唐代诗人,字长吉,家境没落,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年奉礼郎,卒时仅27岁。

其作品继承前代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新颖诡异的语言,表现出新奇瑰丽的意境。故后人称其为“诗鬼”。

2、了解作者李凭。

李凭: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

3、认识“行”这种文体。

引: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4、了解箜篌这种乐器。

“箜篌”,古代的一种拨弦乐器,有竖箜篌、卧箜篌等多种样式。它一般有23根弦。

三、读一读,赏箜篌曲之美。

1、提生朗读,了解预习情况。纠错。

2、聆听录音,感受朗读的魅力,学一学。

3、自由朗读,体会诗歌朗读的乐趣。

4、风采展示,比一比,谁的朗读最精彩:各小组推选一名学生参赛。

四、交流研讨。

(一)说一说,感意境之美。

1、要求:选取你喜欢的诗句,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诗歌塑造的意境。

(本题设计意图:李贺的诗是很难懂的,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明确:

例如:我喜欢“芙蓉泣露香兰笑”。

这句诗的意境是:那曲尽妙处的箜篌声,其凄婉动人,犹如一朵朵不胜寒风而呜咽悲诉的荷花,那晶莹的露珠,不正是它的声声泪滴吗?忽而,乐曲又彷佛想起了一阵阵欢愉的笑声,这大概是秋之骄子――那高雅不凡的幽兰吧?你看,它笑得那么欣悦,那么美好,笑得张开了蓓蕾,笑得清香四溢!犹如嫣然含笑的少女。

2、学生各抒己见后,总结:

(二)议一议,明手法之妙。

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箜篌曲之美的?

明确:

a、侧面烘托,通过描摹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

b、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通感手法和夸张手法。

c、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用自由的想象和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世界的美妙。

(三)比一比,解同中之异。

明确:

白居易的《琵琶行》主要通过比喻描摹音色的强弱缓急,是直接描写,只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为侧面烘托。《李凭箜篌引》主要描写音乐产生的艺术效果,对音乐本身着墨不多,只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正面写音乐,其余全为侧面烘托手法。

五、学一学,写乐曲之美。

听笛子独奏《赛马》,请大家试着用学过的手法把这段乐曲表现出来。

六、各抒己见,盘点收获。

七、布置作业:

1、默写诗句。

2、把课上描摹声音的语段整理成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本节课紧扣目标设计,“读熟诗句―理解诗意―分析写法―比较阅读”各环节循序渐进,完成比较顺利。其中“拓展延伸”环节,学生听到《赛马》全都活跃起来,写作手法的运用恰到好处,这让我很惊喜。

2、不足:因为时间关系,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有些少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