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研究性论文大全(20篇)

时间:2023-12-19 16:27:11 作者:琴心月

范文范本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提高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进一步拓宽视野和思路。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范文范本,仅供参考,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生研究性小论文

摘要:社会比较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它有向上、平行、向下三种比较方向,产生对比和同化两种效应,同时有自我评价、自我提高、自我增强和合群需要四种动机。初中生主要的比较对象是同学和朋友,比较内容为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比较对他们的情绪和自我评价都会产生影响。针对这种情况,研究者从三方面提出了建议:个体方面,要调整社会比较心态;教师方面,要赏识学生,引导学生;家长发面,不要过度比较。

关键词:初中生;社会比较;自我意识。

初中生进入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自我意识的水平不断提高,自我意识的广度与深度都明显地增加。这就使他们进行自我评价的需要也越来越强烈。他们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风度,深切重视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成绩,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并且拥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对自己的知觉和评价往往是通过与周围他人(如同学)的比较中获得的,与他人的社会比较直接影响着初中生的个体自我评价、自尊、主观幸福和心理健康水平。

(一)社会比较的概念。

(二)社会比较方向及效应。

社会比较按比较方向可分为:向上比较,与更幸运、更有能力或更多力量的他人进行比较,往往用于自我提高;平行比较,与能力或观点相似的他人进行比较,往往用于自我评价;向下比较,与较不幸运、较无能或较少力量的他人进行比较,往往用于自我增强。

社会比较会产生两种效应:对比效应和同化效应。如对自我能力的认识,在向上社会比较时,如果个体认为自己性格、能力等特征都是固定不变,就会产生对比效应,这时个体就会认为自己所做的努力都是无用功,甚至放弃努力。这种情况下的向上比较只能给人带来挫折和失落感,激发对比较对象的嫉妒和对自己的贬损;反之,个体如果认为自己的能力、性格等特征是可变的,并且是通过经验和个人努力尝试可以逐渐进步的,那么向上比较时,就会产生同化效应,并目激发个体不断尝试各种努力达到比铰对象的水平。向下比较也同样存在这两种效应。所以不管向上比较还是向下比较都可能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心理。

(三)社会比较的动机。

一般而言,社会比较的动机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自我评价,目的在于自我了解和界定,个体的观点和能力在与他人比较后,才能较准确地了解自我的情况,往往通过平行比较后实现;自我提高,目的是通过和他人比较后,得到改善与提高,往往通过向上比较实现;自我增强,目的是通过社会比较后,达到维护自尊、改善情绪的目的,往往通过向下比较实现。

而在taylor,wayment和carrillo(1996)的文章中,又提出了第四种动机。合群需求,是指在威胁的情况下,人们会设法寻求与自己相似处境的他人形成联盟,主要的目的在于评估自己的情绪状态。

(一)初中生进行社会比较的对象。

初中生最主要的比较对象是同学和朋友,其次是亲属家的孩子,即堂兄弟姐妹还有和父母同事家的孩子,邻居家的孩子,一般的比较对象都是同龄或是年龄相差不多的人,也有入提到了会和社会典型的入作比较,也有入提到会和父母、老师作比较,还有一个人提到会和小动物比速度,看谁跑的快。这表明初中生社会比较的对象集中在同学和朋友同辈群体中。

初中生社会比较的内容可以概括为:

学习方面,其中学习方面包括学习效率,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课堂表现,课堂纪律等。学生的生活主要是学习,学习影响着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和在群体中社会地位以及自尊感的认识,并逐渐影响着自我的评价。因此,学习是初中生关注自我发展、体现自我价值的重中之重。

外貌方面,其中外貌方面包括身材,穿着,时尚,身高等。他们喜欢在镜中研究自己的相貌、体态,注意仪表风度。他们特别注意别人对自己打扮的反应:对他人的良好反应,体现着自我欣赏的满足感;对某些不甚令人满意的外貌特点而产生极度焦虑。

体育方面,其中体育方面包括游戏,打球,赛跑等。这方面的优秀能让初中生在体育考试或体育比赛时格外耀眼。

品质方面,其中品质方面包括性格,特长,习惯,技能,心理,幽默,劳动等。

人际方面,其中人际关系包括朋友和老师的评价,朋友的多少及关系的好坏等。

金钱方面,其中金钱包括学习用品,各种花费等。对家境一般或者贫困的学生来说,金钱方面的比较让他们很有压力,也让他们的家长很有压力。金钱方面老是等不到满足,也有可能产生学生的心理上贫困。

家庭方面,其中家庭包括父母的理解,父母的态度等。父母对子女良好的引导和教育能使学生在面对困难时更有信心。

业余时间方面,包括看电视、睡觉的时间等。初中生学习压力大,作业也比较多。过多的业余时间能放松心情,有利于主观幸福感。

(三)社会比较对初中生的影响。

应当说有比较才有提高,通过对榜样的学习可以促进发展和成长,可以更快地发展自我,通过合理地进行社会比较,找到自己的合适定位,先充分地从各方面收集信息,找出与自己合适的参照群体进行比较才是健康而明智的。那些漫无边际的、不合理的比较的结果是造成了情绪问题。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社会,人们有一种普遍的心理,就是通过比较来感觉幸福。或者说,通过比较来减轻不幸的感觉。有些人看到他人比自己强,会带着欣赏的眼光,学习他人优秀的地方,通过学习得到自身的发展。而有些人只看得见自己的优点,对他人只会嫉妒与不满。应当说,合理竞争可以促进社会的繁荣发展,可以使人保持愉快的情绪。不合理竞争只会导致社会的退步与不前,使人情绪恶劣。

1、社会比较对情绪的影响。

国外的一些研究表明,社会比较是引发大学生情绪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合理的社会比较导致大学生的不良竞争,从而引发不良情绪,如嫉妒、抑郁、焦虑等。合理的社会比较使大学生产生公平心理,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如高兴、幸福等。比如,一个很优秀的人,因为总是看到他人的优点看不到自己的优点而颇为抑郁。一个考试准备充分的人,因为偶然间看到他人比自己答题快而引发了考试焦虑,以至于连书写都发生障碍。

2.社会比较对自我评价的影响。

社会比较提供了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和发展自我的重要标尺。社会比较也是每个个体认识自我不可或缺的方面。没有社会比较,就没有自我的进一步优化。

不健康的社会比较会滋生青少年的嫉妒、仇恨的不良情绪和自卑自怜的消极自我评价;健康的社会比较则能促进青少年自我进步、自尊心提高。因此,本人觉得应该从以下角度解决初中生的社会比较问题:

(一)个体方面——调整社会比较心态。

当他们面临这些问题时,一种想要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的动机促使他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自己的情况与别人(主要是同辈群体)进行比较。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人学生社会比较也会表现山各种各样的特征。初中生自我评价时,会出现些归因问题。他们往往认为社会比较过程之中的事件结局主要由外部因素(如运气、考试难度及同桌或者老师等)来决定,或者这些初中生之中尽管有的人相信本人的行为、个性和能力等内在因素是处于社会比较中的各种事件发展的决定因素,但却坚信这些因素是由外部条件造就的,不是内部的自我可以调控的。此时,家长、老师要及时给予指导。

有些初中生会固着于向上或向下的某一种社会比较方式,于是在信息采择方面出现了偏差,总是无法客观全面地搜集各种信息进行恰当的自我评价,对社会比较结果的解释和看法也比较片面。这样会使初中生获得对事物客观、正确的评价的信息获取渠道变得狭窄,使个体因缺乏必要全面的心理支撑而难以形成恰当的自我概念,这极人影响了他们的自我概念的客观程度,同时也使得他们在面临负性生活事件时的自我调节能力大大降低,于是各种心理问题就很容易乘虚而入,进一步影响他们的心埋健康水平。

(二)教师方面——赏识学生,引导学生。

施行赏识教育,让青少年相信自我成长的能力。首先,为了让青少年知觉到自己的能力是通过努力可以提高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对所有的学生施行赏识教育。将对学生的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相结合,除了鼓励和表扬在班级拔尖的学生外,也要鼓励和表扬那些成绩进步明显的学生。其次,建立多维度的评价体系。我国正在努力提倡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因为在日常的教学中对学生的鼓励要多方面,不仅汉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要看到学生在体育、文艺、劳动等其他各方面的优势,对这些方面的优势同样予以及时的强化。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长处,感觉到自己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欣赏。

引导青少年具有确的社会比较策略。在比较方向上,向上比较的“高度”和频度上应加以控制,达到适度;在比较对象上,应着眼于周围的同龄伙伴,且避免与不良同龄伙佯的比较;在比较内容上,应多选择自己擅长的一面,这样可以维持积极的自我形象,也能提升自我。

在教学情境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适当地安排一些开放式的讨论,鼓励大学生积极交流彼此的认识、观点和感受,在各种思想的相互碰撞之中,大学生可以通过社会比较看到白己与他人对事物看法的差异,使大学生能够更多地获取社会比较信息进行对问题的全面认识和对自己更为客观的评价。

(三)家长发面——不要过度比较。

不少父母对子女的成绩总是不满意,孩子考及格了就希望他能比别人考得更好一些,孩子考优秀了又希望他能考满分。即使孩子考满分了,父母还是不满意,觉得隔壁家的孩子不仅成绩好,而且品行好。总之,我们有一个敌人,那就是别人家的孩子。这样的家庭教育方式只会使孩子心理失衡,总是担心别人比自己好。在孩子长大成人后,这些比较也渐渐成为影响自我和情绪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1]leonfestinger.atheoryofsocialcomparisonprocesses[j].humanrelations1954.(7):117-140.

[4]张保,徐跃红,孔凡兰等.中学生考试焦虑与社会比较的相关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1(2):159.

初中生研究性小论文

生物课程教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目前教学情况不容乐观。在初中,很多学生把生物当做是“副科”来对待,而老师重视生物教学的程度欠佳,造成学生在生物课堂的兴趣越来越低,生物教学的质量越来越不行。所以,在初中进行生物教学就更加有难度,本文结合实践探讨在新课程理念下,转变初中生物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从而他们养成多元化的学习能力。

生物;教学质量;教学模式;多元化能力。

在我国,一直以来狠抓教育、教学等各个方面的工作,但是,在教学实际当中,尤其是在推行新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中,面对很多困难。虽然大部分学校积极响应号召,努力从各个方面去实施,尤其是在生物的教学过程中,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而往往在实施的过程中,以理论化为主,淡化了实际操作,在生物教学中根本得不到开展,从而教学的新模式根本不能很好地在实际的教学中得到应用。第一,师与生之间没有充分的交流。对于大部分老师,往往很愿意与学生进行交流,但在实际当中,仅仅是形式而言,在大多数情况,根本不能与学生真正去交谈进而理解学生的想法,最终没有办法与学生的思维达成一致。第二,教学存在固化的思维特点。对于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很想去转变自己的教学模式,跟上时代的潮流,但在实际过程中怕麻烦,进而作出面子活,从深层次上进行分析,自己的教学还是以往的形式,即教学具有固化的思维,大部分教学方法依旧使用,而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更加觉得课堂很枯燥很无味。第三,课堂没有有效的组织。在实际过程中,老师只是为了完成自己这堂课的教学任务,没有继续留下课外的任务,包括:在课下,怎样培养学生的兴趣、能力等;怎样分出实验小组去让学生进行实践;这样一来,学生只是知道了知识最表面的东西,而学生不能从知识本质上去掌握、巩固。

在生物的教学中,依据新课改的要求,即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生物方面的能力,即创造能力、还有创新的精神。在以往的生物教学当中,老师以口头的形式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真正实现了为教学而教学的目的,这与新课改理念是不符的,对于生物这门课程,即具有实践性的特点。曾经进行了一次调查,选取全部的学生进行的,有86%的学生觉得,采用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课堂枯燥,学生就会有抵触的心理。因此,老师应该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让他们主动接受理论知识,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养成创新的能力。

1.转变传统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积极性。

很多学生就没有重视生物这门学科,认为生物可学或不学。因此,需要重新认识生物这门课程的作用,本人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中,认为生物教学以“让学生爱生物,提高生物教学质量”为主,最终使得生物教学的方式得到转变,实现教育的核心目标,包括:培养学生在生物学科方面主动学习的能力;提高生物老师教学的质量等。在实际课堂中,师与生之间的关系要转化,即在这个平台上,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及时交流给老师。而在课下,通过让学生以小纸条的形式写给老师,即学生的反思、想法,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与老师不但便于沟通,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思考、分析。

2.充分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质量。

在很多课堂教学中,积极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使其成为一个得力的助手,它已经代替了以往的教学的形式,最终促进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在科学技术的使用下,那些画面可以形象、直观地展示出来,而学生对课本的知识能够更加直观地去了解。比如,在讲解《细胞的分裂与分化》一课时,在以往课前,需要备上几幅关于细胞分裂的图例,在课上会花费很长的时间去解释给学生,即细胞分裂的全过程,自从有了多媒体,在生物教学中利用它,可以做成flash,把细胞分裂的过程清楚地展示出来,仅仅花十几秒的时间就能够形象而生动地展示出来细胞分裂的过程,在这之后,我只需要简单地总结一下,让学生们彻底得到理解。总之,通过多媒体的使用,那些复杂的理论可以更加直观化,赢得学生们的喜欢。

3.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目前,社会在快速地发展,而需要越来越多的人才,尤其是创新能力强的人才。因此,对于素质教育来说,其重点就是培养学生在创新方面的能力。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即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因此,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老师摆脱课本的束缚,尽量去是按部就班地讲解知识给学生,这样就不会禁锢学生的思想。我们要积极拓展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的能力得到彻底释放。而在平时,尤其是课堂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

4.针对不同年龄层次学生,运用不同教学方法。

对于初中学生,他们在知识的储备方面不足,而我们的教学,也不能急于求成,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来教学。根据年龄的不同,来采用适宜的方法教学。对于初一的学生,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即喜欢学习生物,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前提是让学生知道学习生物的重要性,老师可以结合一些简单的图例、动画进行。比如,展示出目前生物在社会中的热点,即学生能够认识到:生物在社会、生活、经济当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这样就提高了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而在初二时,主要目标是以拓展知识为主,即在课本内容讲解完之后,老师可以补充一些课外的知识。比如,对于分析dna的结构、蛋白质的分子结构时,可以引入化学的物质、结构等,而在讲述有丝、减数分裂过程中,对于染色体向两极的移动,可以把物理的力学方面的知识引入到课堂中。

总而言之,生物教学要优化,使得以往的课堂变得更加高效,这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所在。在课堂上,教学目标是为了养成学生在综合方面的能力,即知识储备、个性发展。只要逐渐改善自己的教学思想、理念,才能革新教育,最终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人才。

作者:周宏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区第四中学。

[1]文莲.论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施[j].成功(教育)2010(04).

[2]岳兴国.初中生物教学中要增强学生的生态意识[j].发展2010(05)。

[3]丁湘宁,舒黎.初中生物教学学具制作的实践与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06).

初中地理教学研究性学习研究论文

研究性学习方式无论在学生学习中还是教师教学中,都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初中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应用依然是结合学科特点成为发展的趋势所在,而合理、科学的研究性学习则需要学生和教师共同配合来将其特性发挥到极致。

参考文献:

[1]李玉顺.探究性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小学管理,(增刊),261.

初中地理论文范文

摘要:课程目标是课程教学的灵魂,课程目标对课程教学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功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作为三维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往往被忽视。阐述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培养途径,如,创设教学情境、开展辩论活动、运用典型案例、进行课外活动、引入地理历史资料等。

关键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目标;培养途径。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课程教学的灵魂,课程目标对课程教学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功能,所有的教学活动必须围绕课程目标展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作为三维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那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哪些途径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一、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营造的情感氛围。从某种意义上说创设教学情境就是模拟学生的真实生活,使课堂教学内容更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研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就会发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依然是地理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可见初中地理具有极强的生活性、实践性。因此,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模拟生活场景、播放音乐、视频、插入美丽的画面等手段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随着学生融入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学习能力,最重要的是增强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从而形成一定的价值观、环境观。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也可以仅仅是课的开始、课的中间或者课的结束。例如,在《巴西》这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让学生懂得保护热带雨林的重要意义,树立全球环境保护意识”这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学生讨论完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这一话题后,我用绿色大树的图案作为背景,同时写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这几个字,再插播《地球你好吗?》这首歌曲,当学生听到“当童话失去了森林,仙女也丢了魔棒”这一句歌词时,教师适时讲述:“亚马孙的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我们要保护热带雨林,保护地球环境,因为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家园只有一个,地球不可克隆。”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使学生懂得保护热带雨林的重要意义,树立全球环境保护意识。

二、开展辩论活动。

辩论是指彼此用一定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取得最后的认识或共同的意见。孩子进入初中学习,也就开始了青春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处在身心巨变时期,他们感觉自己已经长成大人了,总喜欢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开始对父母、师长以及周围的事物表现出不驯服,总是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甚至不惜花费很多时间、精力来寻找各种证据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因此,大多数学生乐于参与各种辩论活动,积极性很高。初中地理课程内容浅显、易懂,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很多内容适合组织学生开展辩论活动,例如,在学习世界的人口问题时,可以组织学生就“人多好,还是人少好?”展开辩论,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整理资料以及在课堂上激烈的辩论会认识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规模应该和该国或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条件相适应,逐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

三、运用典型案例。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新课程改革以来,案例教学被广泛地应用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这一方面和地理课程的生活性、实践性强的`特点息息相关,另一方面在课堂中通过对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总结等环节,有利于锻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锻炼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另外,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还有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价值观,有利于地理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到。例如,在《聚落》一节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笔者将丽江古城的开发与保护作为典型案例引入本课,在学生了解丽江古城的概括,分析丽江古城在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你要去丽江古城去旅游,作为一名游客,你能为保护丽江古城做些什么呢?”在学生回答这个问题之后,教师进一步追问:“如果我们不保护像丽江古城这样的世界文化遗产,后果将会是怎样的?”通过学生的讨论,学生就会明白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四、进行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学生的直接体验,和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是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课外活动既来源于课本,又超越了课本知识的局限,学生通过课外活动可以对自然、社会以及自我认知形成整体的认识。课外活动包含多种形式,如,开展地理课外阅读、观看地理音像、组织地理参观、制作地理专题报告会、进行地理野外考察等。目前在我国大多数省份,地理属于非中考科目,教学任务相对较轻,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条件在学校实际情况许可范围内组织一定的课外活动,从而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例如,在学习《黄土高原》一节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后搜集资料、整理资料举办“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成就展”,这样不仅有利于巩固课堂所学基础知识,同时还实现了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引入地理历史资料。

培根说过:“读史可以使人明智。”其实,提起历史,很多人认为历史作用不大,无非就是一些死记硬背的东西,但是殊不知历史距离我们生活并不遥远,生活处处是历史,历史包含着人类社会一代代流传下来的宝贵知识和经验,是人类的重要财富,学习历史能使我们了解过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俗话说“史地不分家”,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引入历史资料,这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而且非常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例如,在《美国》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在美国西部开发和铁路建设中华人劳工的血泪史、介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裔科学家等资料,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综上所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三维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以上途径,可以有效落实初中地理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以上是本人拙见,仅供同行参考。

参考文献:

王志洪。“日本”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中学地理教学参考,(03)。

朱庆松。案例教学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分析。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5)。

初中地理教学研究性学习研究论文

为了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思维分析能力,初中地理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通过地理知识与生活中的实例相结合,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发现,不断学到新的知识。让学生通过对身边气候环境变化的观察来学习地理知识,是地理生活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亲切感受到地理知识无穷无尽的奥秘,这对很多学生来说都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比如,教师在讲“中国的经济发展”(八年级上)这一章时,可以将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然后让这几个小组通过书籍、咨询长辈等多种方式去准备有关的材料。这个准备的过程,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识以及与他人沟通的能力。这样融入生活中的教学有助于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地理老师可以让学生们以游戏或者组织野外考察的方式来了解无处不在的地理知识。在大自然中寻找地理现象的活动,会使学生们对学习地理充满兴趣,对地理课也会渐渐充满期待。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将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发掘日常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小组,让这几个小组在日常生活中去挖掘某些地理现象,比比哪个小组发现的地理现象最多。学生们在这个游戏过程中,不仅可以学到更多的地理知识,还可以开阔眼界、发散思维,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并且让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最终达到在生活中灵活实用的目的。总之,这种生活化的初中地理教学,不仅将抽象的地理知识与身边可感可触可视可闻的所有事物紧密联系起来,也让学生的潜力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一名优秀的地理老师,更要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杨继才.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时代教育,.

[2]何慧.初中地理趣味性教学初探[j].俪人(教师),2014.

[3]丁晋利,尚小凯.启发式教学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09.

初中生研究性小论文

一是正确对待班级内学生差异。在常态编班下,各班级学生存在个别差异现象,部分学科学的学业成绩呈现双峰现象。分组合作学习最常采用学生能力异质分组,便是运用学生差异,使不同特质的学生各尽所能,各得其所,不仅能降低差异造成的不利影响,更可使学生得到适性发展。这也即是所谓的尊重差异、截长补短、互惠双赢。二是提升学生参与的学习动机。传统的教学形态偏向教师单向的讲述,学生被动的接受,上课感到无聊,不敢提问,容易分心或打瞌睡,学习动机较低落。分组合作学习则改变教学的形态,使学生从被动听讲转变为主动积极参与学习。实证研究发现:学生越积极参与学习,学习的成效越好。三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vygotsky潜能发展区理论主张:个体的独立表现和经由协助下的表现,两者之间的差距,代表个人的“学习潜能发展区”。所谓“协助”,其方式多元化,包括老师对于学生提供的学习框架,学生之间的相互协助,以及经由搜寻学习网络资源获益等等。

(一)实质重于形式。

进行分组合作学习时,一定要移动桌椅吗?若是在上课中,为了讨论,就开始移动桌椅,这样的做法是否恰当?因为别班正在上课,搬桌椅难免有声音。又或者时间上的不允许,有时上堂课耽误到下课时间,耽误搬桌椅的时间,移动桌椅是否有弹性的做法呢?在校内的某次研习,请到某初中的老师来进行翻转教室的演讲,讲者提到排座位的形式,有些班级愿意,有些班级觉得移动桌椅麻烦,但重要的是这些班级都有在进行合作学习。在今年的六月,也曾北上参访其他教师的公开课,实际听课的班级,学生也是围坐在一起或是并坐在一起,并非一定是移动桌椅排成固定的形式。考虑其他课程,有些课程并不需要移动桌椅,而且若是移动桌椅造成学生的困扰,这样对学习并无益处,因此我认为在实施活动时,四人一组或活动时间较长,超过半节的时间,会请学生们移动桌椅围在一起,但若是只有短暂的时间,未达半节时间,例如五分钟、十分钟,两两互相复习观念,可以允许学生转头,或是相邻的两人左右讨论。

(二)以座位的形式,从聊天到讨论。

在实际的教学现场,很多教师可以发现,开放课堂讨论,学生们会天真以为可以讨论私人的事,而沦为聊天,对于“讨论”的界线,似乎很模糊而分不清楚。因此讨论时间的控制,并非要完整的一节,可以是五分钟、十分钟、十五分钟,让学生们学习有效率地讨论,应专注于主题,而非离题。甚至是前述所说的座位形式,也可以帮助对讨论界线的界定,有移动位置是可以讨论主题,回到位置就不可以再无限延伸话题。

(三)应激发教师的教学热忱,使教学更为多样化。

实践中,教师多会选用“学生小组成就区分法”、“配对讨论法”及“共同学习法”等教学策略。而在实施分组合作学习后,教师会自觉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学习表现及课堂参与等面向上均有提升,在学生间的互动以及师生间的互动也有提升。此外,实施分组合作学习也能增进教师的教学热忱,使教师的教学更为多样化,并提升教师的教学专业能力。大部分的教师认为分组合作学习对于班级学习气氛有明显地改善。教师们也认为教学前的备课非常重要,课程经过重新解构、分析、审视与不断修正,使教师于教学时能呈现课程精华,也能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互享讨论及学习。且通过教师社群的组成,共同备课及观课,进行专业对话,不仅使教学质量精致化,也促进教师个人的专业能力成长。

总体而言,合作教学模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当依据教学内容合理地选用合作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活动来获得知识、提高能力,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培养他们学习生物的浓厚兴趣,对提高初中生物教学效率非常有效。

初中生研究性小论文

生物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把“科学探究”列为内容标准的第一个主题。科学探究活动,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技能的培养和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形成,对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能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中考政策还未改变的环境下,我们应该积极应对不参加中考对生物科所产生的影响。首先,加强对初中生物教师的培训与指导,让教师树立正确的生物学教学观念,认清探究活动的教学在初中生物课程的地位和对学生发展所起的作用。其次,教师要从非中考科目的阴影中走出来,大胆地开展探究活动教学的尝试,找出一条适合于本校或教师本身的路子。再次,要充分利用生物探究活动趣味性强的特点,调动学生对探究活动的兴趣和热情,积极开展探究活动。

1、个人粗备。备课组的每个教师要提前了解课标要求和课程资源,包括教材资源、校本资源、个人掌握的资源等,特别要把个人所掌握的资源拿出来共享,教师在教学思路方面也要有个人的设想,并形成个人的初案。

2、集体细备。备课小组对探究活动的各个教学环节进行详细的分析讨论,每位教师都要把个人对课标的理解、教学的思路充分暴露出来,博采众长,集思广益,拓展思路,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形成共案。避免一人主备,其他教师成为听客,机械模仿某一人的教学思路。

3、个人精备。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个性和风格以及所任班级的学生实际情况,在集体细备的基础上分析、归纳、提升和再创造,形成符合个人特点和学生学情的精案。

在每个学年开始之初,教师就要列出该学年的探究活动材料的清单,对于准备期较长的材料,如动植物的养殖、需要自制的教具或器材、标本的制作等要有长期的计划,提前做好准备;文字、图片、录像、与探究活动有关的社会或时事新闻热点的剪辑等资料在平时也要做好充分的积累,做到“有备无患”。

另外,通过开展科技活动的方式,适当让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准备工作,培养一批学生骨干,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让这些学生骨干协助教师作好课前准备工作,这样既可以减轻教师准备工作的负担,又可以让这些学生骨干在课堂的探究活动过程中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首先,教师应通过各种手段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并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可以提出问题;其次,教师要积极创设宽松的、自由开放的、富激励性的环境氛围,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的情感和想法,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第三,要培养学生提问的基本技巧,让学生提出来的问题表述清晰、简明扼要、意义明确,即让学生学会发问;第四,要让学生在会问的基础上能够通过对比、分析、联想、归纳等手段抓住问题的关键,提出有更高价值的问题,即让学生学会善问;最后,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不能只“为问而问”,特别是有价值的问题要和学生一起深入地探究、解决,充分保护好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激励学生能常问。

首先探究活动的目标要结合课标来设计,要求不能太高或太低,探究活动的教学过程要始终围绕着探究的重点来进行,无关的枝节不做无谓的纠缠,注意把握好探究的广度和深度。

另外,在课堂的管理上要引导学生用纪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在保护好学生探究热情的基础上,对于某些学生可能干扰到探究活动正常进行的不良行为要给予及时地纠正,使探究活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中。另外,还可以运用班干部,发挥学生管理学生的作用。

“三合理”就是在合作探究的教学管理上做到合作探究内容的设置合理,小组成员的搭配合理,小组成员的分工合理。在合作探究内容的设置上,要选择能让学生形成合作的意愿的,适合学生进行思想交流的,具有合作价值的探究内容。在小组的设置上要尽量做到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大致均衡,小组成员之间要能互助合作、取长补短和优势互补,便于组内的合作和组间的竞争。在小组成员的分工上,要因个体的差异扮演适当的角色,承担不同的任务,通过合作探究做到“人尽其才,各取所需”。

“四会”是指培养学生会听、会疑、会说、会结的合作技能。会听,包括在认真倾听他人意见的过程中学会尊重他人,同时认真做好记录,提炼别人的观点;会疑,在听的过程中,能对别人的观点及时进行分析,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判断这些观点的正确与否,有必要时提出相应的质疑;会说,是指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思维的时候,能做到条理清晰,语言简练,重点突出;会结,指的是能归纳总结小组合作探究的总体情况,能反思在合作过程的不足之处,以强化合作的成果及正视与他组、他人之间的差距。

教师应充分利用实验室、生物园等现有的校内硬件资源,让学生能够有机会自主而有序地进行各项实验活动;另外,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活动,开发探究活动的校内软件资源,如生物科技小论文比赛、生物科技制作比赛、生物摄影比赛、生物科学幻想征文比赛、生物小报设计、广播站开设科技频道、开展与生物有关的主题活动等,让学生在这些平台上充分展示课内外探究的成果,增强学生探究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才华得到施展。

初中生研究性小论文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领域越来越多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近年来,桂林市第十六中学积极探索,利用班班通设备和校本资源来优化初中生物课堂。班班通初中生物校本资源的合理开发,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课堂的知识容量。

一、班班通含义及优势。

二、初中生物教学校本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

生物学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开发初中生物教学校本资源,既符合本校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又符合本校、本地区实际情况和发展情况。教师利用校本资源进行教学,能够弥补现行初中生物教材的不足,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实践精神。

(一)利用课外探究实验,丰富校本资源。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生物实验对提高生物教学效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开展生物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很多生物课外探究实验无法在课堂上完成。因此,教师可以指导生物兴趣小组进行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并拍摄实验过程,把剪辑好的实验视频在课堂上播放,为学生积累大量的学习与教学资源。例如,学生在开展课外探究实验“塑料袋装高温热食对生物的影响”时,可以用塑料袋煮水,观察泥鳅和金鱼在塑料水中的生活状况。得出实验结论:用塑料袋打包热食会危害身体健康。学生可以将整个探究过程拍摄下来,上传到班班通平台供师生观看、利用。这个视频就是一个很好的校本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结合课本知识,合理利用这个视频资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观看这个实验视频的过程中,学生既可以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也可以认识到环境会影响生物的生活,并养成不用塑料袋打包热食的生活习惯。桂林市第十六中学利用课外时间开展了丰富的课外探究活动,录制了大量的课外实验视频,这些都是班班通的共享校本资源。教师授课时,就可以直接利用这些资源,学生在家也能通过平台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更多的知识。

(二)利用学生资源丰富校本资源。课堂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为生物教学提供教学资源。教师要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不仅是学习者,而且本身也是资源。每一位学生的“已知”“未知”“新知”都不一样,这就可以构成不同的教学资源。教师善于利用学生带来的资源,可以拓展课堂容量。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传染病”一课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调查一种传染病,并制作成ppt课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课后,教师将学生制作的ppt课件上传到班班通资源库中。由于学生的主动参与,课堂的知识容量大大提高,既展示了各种疾病的最新资讯,如埃博拉、禽流感、甲流等,又教会了学生做好自我防护工作。此时,学生不仅是知识的学习者还是知识的.传播者。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鼓舞了学生的自信心。此外,还丰富了教师的备课资源和学生的学习资源。

(三)利用视频、动画丰富校本资源。我们生活的大自然多姿多彩,形形色色。教师利用班班通教学设备可以把生物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特点完整地表现出来。比如,在学习“尿的形成和排出”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班班通平台的flash动画,直观演示出整个尿液形成的过程,将肾小球、肾小囊壁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分步演示出来,从而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血液循环在尿液形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初中生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对具体直观的事物比较感兴趣,但他们在学习一些微观、抽象的生物学知识时,往往不能用肉眼直接观察。因此,有形象生动的flash动画辅助教学,就能在抽象性知识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合理开发、利用班班通校本资源,能弥补以往枯燥的生物课堂教学模式的不足,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知识面,促使学生热爱学习,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开发初中生物校本资源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教师要实时更新教学资源;教学资源要共享,因为一个人的知识是有限的,只有不断与人分享才能获得更加丰富的资源。总而言之,班班通平台能够很好地帮助教师实现资源共享,实现教研室集体备课。

初中地理论文范文

摘要:初中教学作为高中知识的过渡阶段,随着课程教学不断深入,初中地理教学主要培养学生对方向、国内外地势地貌的了解,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必须要拥有学科上的创新性和趣味挑战性。在教学改革深入的同时,教师要让初中地理突出自身特色及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当中激发学生积极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文根据初中地理教学的目标及特点,以实例探析新课改下的地理教学方式。

1引言。

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教学要求既教授学生相应的地理知识及地理技能,还要培养学生对国内外地域环境熟练了解,让学生能够具备地理综合能力。这一要求对教师的创新能力及教学经验提出更高要求,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由于初中地理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且杂,对相应图表上标记的内容也比较多,学生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多且抽象。因此,无法激发多数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教师需要采用更多有效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调地理知识学习的趣味性,将地理教学理念传导到学生意识当中。

2充分发挥学生在地理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深层挖掘教材资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主体不再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初中地理教学当中,地图是学生更好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在整个地理教学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地理图形教学当中,充分运用地图为学生描绘出更多具体化的地理形态。比如在统计图、景观图甚至示意图的绘制当中,地图作为地理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抽象的地理教学内容上更加直观、生动。教师利用这类工具让学生在无形中掌握地理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将所教学的内容与相应的真实地理形态结合一体,在后期的地理考察当中灵活运用,准确掌握相应的地理知识点。比如在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海陆变迁》的教学中,主要是将各大陆板块之间的形成变化运用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说明海陆变迁,让学生了解到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并且让学生了解到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在教学当中,运用初中学生对万千变化的自然界充满好奇心,设置相应的探究性和悬念性较强的问题,以此开启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根据以前学习或掌握到的地理技能进行学习,为学生创造出自主学习的氛围。

3在初中地理教学当中多引用相应实例加深学生印象。

在初中地理教学当中采用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实例加以说明,能够让学生对抽象的地理知识点更加形象和具体,这样的方式也能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比如在学习《海陆变迁》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欧美各个国家在美欧大陆上的分布形式加以分析,并且让学生对喜欢的国家进行了解。让其掌握国家在大陆上的位置及相应的风俗民情,以此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比如有学生对造成日本多火山、多地震等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在深入挖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了解到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对除了在日本火山外的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及板块运动的变化产生浓厚兴趣。再通过对海陆板块迁移的拼图和示意图进行分析,以此培养学生地理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及推理能力的全面提升。在这些知识点的深度挖掘当中,逐渐转变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的树立,学生通过大陆漂移及板块运动的发展变化,让学生以更为科学的眼光看待地理学习方式,逐渐形成地理思维。再比如进行国内地势地貌变化教学当中,为了让学生将这些知识点更加形象化和具体化的了解,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国内各区域地势地貌形成的特定条件及相应的风土民情,教师采用《西游记》中的各片段加以说明,比如采用“女儿国”中展现云南地势地貌;运用“火焰山”中的唐僧师徒四人艰苦越过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由于西游记是学生耳熟能详的经典,因此在课堂教学当中,学生很愿意积极发言。

然后教师再顺着这股热潮,引导学生深度挖掘云南、新疆等地的地理情况和知识点,既能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还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比如,在讲唐僧师徒四人为何越过“火焰山”的过程中,有学生对火焰山为何会形成高温的气候条件感兴趣,然后教师结合当地气温及地势地貌等特点以点破面进行知识的细致讲解,让地理知识更加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便于学生对地理知识充分掌握和理解,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能力。不仅如此,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不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还让学生积极发挥自我思考,促使其独立获取地理知识,全方位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学习的综合能力。

4将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化教学设备相结合。

初中地理教学目标会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改革的深入不断变化,因此,传统的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当下的地理教学。在地理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相应的教材内容,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在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大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5结语。

由此可知,在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教学需要教师结合多种方式,选择更为有效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地理学习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祖晓杰.新课改下初中地理教学方法的研究[j].才智,,(1):239.

[3]汤建民.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教学[j].学周刊,,(3):42.

初中生研究性小论文

对于初中学生生物学习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新课程标准有着极为明确的要求和定位。作为初中生物教师的我们,应该通过不断努力,在确保自身生物教学能力不断提升的同时,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学生核心素养形成过程中的导向作用,全面培养初中学生的生物学习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在生物实验探究中正确认识自然科学、理解生命、理解生物学的外延和内涵,形成受益终身的认知能力和核心素养。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新课标;核心素养;优化研究。

近年来,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我国教育发展现状已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这其中,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再次站在了新的定位高度。新课标背景下的核心素养拓展,正在由以前的会学向现在的会做迁移,由以前的掌握向现在的能用深化。这就对作为自然科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初中生物教学提出了新的认知要求。

作为自然科学重要组成部分的生物学科,依然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因此,应该将实验教学作为初中学生生物学习活动重要载体。全面提升初中学生的生物实验、观察、探究能力,在生物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长期以来,由于受自身各方面客观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导致初中学生的生物实验发展还不够完善,其实验技能也非常匮乏,但出于好奇心的作用,使得初中学生极易在新鲜感的驱使下参与生物实验。生物教育者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在帮助学生认知实验意义以及实验目标的基础上,开展有计划的实验教学,帮助学生培养实验兴趣,并借助兴趣的引领,让学生真正形成热爱生物实验的良好情感意愿。

生物实验的关键是观察和操作,尤其是观察习惯的培养,对于实验质量的保证是特别重要的。因此,初中生物教师一定要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科学观察,明确观察的目标,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创新。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实验“种子的萌发”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借助现有实验素材,指导学生对实验过程中蚕豆的萌发情况进行观察,从吸水后形态的变化;到幼根发育的过程;再到子叶的生长;最后发育成茎和叶的整个过程的观察,理解细致观察对生物实验的意义,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关注生物实验现象的良好习惯。

初中学生生物实验操作的能力直接决定着生物实验的成败,影响着生物实验效果的变化。由于初中阶段的生物实验多数以最基本的操作为主,一旦操作不当,不仅会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更会直接影响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形成。因此,教师一定要采取有效的办法,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的问题,帮助学生形成认真、细心、严谨的操作技能,使学生真正地在实验课中行动起来,积极地克服内心的恐慌。在实验中不断提升学生的生物实验操作能力。长此以往,学生在接触到越来越多的仪器和标本的过程中,操作能力也会自然而然地得到加强。

在初中生物实验中培养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应帮助学生融会贯通所学生物学知识,形成清晰明了的知识脉络和框架体系,从更高、更全局的角度认识生命世界,理解生命现象,把握生命本真。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形成生物核心素养。初中学生的生物探究能力是建立在学生能够积极地获取生物知识,充分利用生物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生物问题自主探究意识。因此,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要通过提出问题、假定结果、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等方式,借助探究式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形成对应的生物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价值观。例如,在开展“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实验时,就可以采用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本次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假设,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问题讨论,由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进而明确实验的步骤、意图,在讨论中思考,在思考中获得答案,培养探究能力。

总之,通过对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优化设计,帮助学生提升其核心素养,是全新教育发展背景下每个初中生物教师的主要责任。作为初中生物教师的我们,应该高点定位,不懈探索,创新教学方式,指导学生主动完成相关教学任务。在老师和学生的通力协作下,促进初中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形成,全面提升初中学生学习发展方面的综合素质。

[1]王海娟.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研究初中生物工程实验设计[d].上海交通大学,2012.

[2]朱佳.农村初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现状与提高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3.

初中地理论文范文

摘要: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应当紧密联系当地实际,把地理知识与当地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中学;地理教学;乡土地理。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乡土地理的内容有利于增加学生对乡土文化的热爱,有利于增加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乡土地理主要讲的是家乡的地理,乡土地理所描述的问题也是与学生的平日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这也反映了乡土地理与学生的关系。乡土地理具有生动和亲切的特点,乡土地理通常不需要借助很多手段就能够将周围的世界展现出来。由此可见,乡土地理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们对地理的认识。乡土地理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增进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一、利用乡土地理进行环境教育。

初中的地理新课程改革之后,更加倡导学生注重乡土地理的学习,将乡土地理作为学习地理的载体,通过对乡土地理的学习来观察周围的事物,收集身边的资料,逐渐掌握一些知识和技能,然后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技能逐渐探索周围新鲜的事物。乡土地理有一定的界定范围。乡土地理是一种综合性的描述,通常有区域的划分,范围的界定主要是地区的环境与发展,目前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是实践和探索性活动。在目前的教学改革中,对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对环境的认识,帮助学生理解环境系统。教师应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使其热爱生活,喜欢观察周围的事物,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经常提出假设,总结经验,制订调查信息和方案,经常反思评价自己。以上两者都需要鼓励学生对周围事物进行观察和思考,提高学生探究新鲜事物的能力,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

二、利用乡土地理教学资源实现德育的渗透。

初中地理新课标注重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培养,注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环境保护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其中,教师应该经常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和爱国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家乡的热爱,由此可见,在地理教学中也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德育。地理学目前所研究的主要是人类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地理学科本身是十分枯燥的,很多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不大,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很多困扰,教学难度变大。从学生的视角来看,地理学科与学生没有心灵上的共鸣,没有情感上的认识。一些事物稍纵即逝,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乡土地理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跟书本知识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乡土地理材料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而且还可以指导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学生的德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地理教学中,如果教师一味地讲解课本知识,那么教学内容就会显得枯燥和空洞,学生很难得到心灵上的共鸣,如果教师在授课中穿插乡土地理内容,那么可以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认识和理解,可以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世界观,对环境保护教育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乡土地理知识中有很多内容学生比较乐于接受,在教学中,一些有趣的内容会吸引学生注意力,这样使学生学习和教师授课都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三、结合乡土地理材料可以加深对地理知识的印象。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无法将每一件事物都对学生展现,有的景色和事物无法面面俱到地让学生观察,又不能够依靠实验来完成教学。但是,一切地理事物和现象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事物都是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地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充分观察周围的事物,为学生学习乡土地理创造条件,加深学生对乡土地理的印象和理解,学生懂得乡土文化和乡土地理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热爱,有利于让学生养成热爱大自然的好习惯。

四、借助乡土地理课程,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杜甫的诗中曾多次提到家乡的景色,每个人都对家乡充满热爱,都对家乡有着不一样的感情。家乡的'一草一木,家乡的景色和风俗习惯都给人们无限的情感和怀念,家乡的地理同样对人们十分重要。每个人最熟悉的地点是自己的家乡,最应该敬重的也是自己的家乡。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时刻关注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了解家乡的变化,收集与家乡相关的信息。在向学生介绍中国发展变化时,可以列举青岛的例子,青岛作为沿海城市,船业发展得十分迅速。青岛的机车厂也是我国规模相当大的机车厂,肩负着进口车辆和出口车辆的重任,为我国的重工业发展做出了贡献。青岛新型工业的发展也十分迅速,青岛的重工业集团也为我国的重工业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向学生逐渐地渗透乡土地理知识,以乡土知识为载体,给学生提供更加有趣和生动的地理知识,使地理教学更加有趣,使地理课堂也变得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2]魏进明.以乡土地理为载体进行地理教学[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z4):9-10.

初中生研究性小论文

“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种教学方式,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更新理念.转换角色.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和引路人”。如何在教学中践行新的课程理念,真正地实现教师角包的转化,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事,主动地承担起学习的责任?为此,我在平时的思品教学中展开了不断的探索.下面谈谈对“研究性学习”的几点尝试。

思想品德论文。

研究性学习使初中生思维能力日趋增强。13岁至17岁之间的青少年正处在心智迅速成长和发展的时期,形象思维逐渐向理性思维转变,已经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通过研究性学习可以使他们不仅理解理论性较强的概念,也可以在这些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想象、推理和证明,这为他们进一步打下了学习能力基础。

研究性学习使初中生知识信息日益丰富。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初中生不仅要从课本上获取知识信息,还必须通过报纸、电视、广播获得知识,而且在密切的人际交往和信息网络中获得大量有价值的知识信息,这正是初中生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必须使用的手段。

研究性学习使初中生行为习惯逐步养成。研究性学习使初中生逐步形成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他们通过研究活动变得更加认真学习、热爱劳动、爱护环境、勤于思考……这也为初中生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研究性学习使初中生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初中的课程绝大部分离不开实践活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需要搞社会调查,这就逐步提高了初中生的实践能力。

第一步,确立课题。这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条件,确立课题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和社会实际,自己确定课题;另一种是由教师提供若干个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课题。确立课题切忌盲目性和随意性,不经深思熟虑不仅会给研究过程带来很多麻烦,而且有可能导致失败,有时即使成功,也缺乏指导意义。

第二步,制仃计划。小组活动是研究性学习的最佳组织形式。每个课题小组一般以3-5人为宜,采取自愿组合、分工合作的方式。建组以后,为使课题顺利实施,必须制订相应计划。计划内容包括研究性课程的目的、内容、步骤、以及对调查问卷、访谈提纲、参观方案的编制等。

第三步,具体实施。这是研究性学习的中心环节。它要求学生根据课题研究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研究活动,及时调控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努力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确保课题研究顺利进行。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持之以恒。课题研究是一个周期性较长的活动,常常是以月为单位来计算时间,学生平时课堂学习任务紧,课余时间有限,要坚持下去很不容易,没有执著精神,课题研究就无法贯穿始终。

(2)要及时总结。课题组将前一阶段在社会实践和查阅资料中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纳总结,找出有规律性的东西,得出自己的结论。

(3)要展示成果。根据自己的研究,把研究成果用适当形式表现出来。

第四步,评价激励。研究性课程的评价重点是学生参与的过程,包括参与程度、所起作用、所表现的协作能力等。在研究性课程的评价中应采取客观认定的方法,允许学生按各自的能力将课题用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研究性课程的成绩可以作为政治课的平时成绩,作为考核学生平时表现的依据之一,纳入到最后的总成绩中去。

首先开展研究性学习应冲破思想上的禁锢,特别是我们乡镇初中更应克服畏难情绪,我们应根据农村的特色,因地制宜选择一些课题,调动学生研究的积极性。

其次,要坚持学生主体地位,研究性课程的开设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它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密不可分。在活动中,我们深刻感受到研究性学习与学生主体地位关系的密切性,具体表现在:活动过程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活动形式的灵活性和结果的多样性,活动成果受表彰学生的广泛性。不少并非平时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也同样能在活动中表现出色并得到老师的赞许。

通过尝试,笔者认为研究性学习有利于点燃每一位同学智慧的火花,有利于学生发现自我、增强信心、不断进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从而真正体现出素质教育的精神实质,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适用于当前的课程改革。

总之,在新的课程理念中,学生学习知识不再是简单地对教材中既定知识结论的接受和记忆,课程知识成为学生反思、批判、运用并促进学生重新理解的材料。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走向“研究性学习”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顺应了这种趋势。在初中思品教学中适切性地应用研究性学习既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思品学科、思品教师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发展的需要。由于目前研究性学习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新的成功经验和突破性进展还比较少,实际困难也很多,还需要做更多的探索与实践。

初中地理有效教学论文

成功只留给有准备的人,教师应当课前进行完善的备课,确立教学重点,设计教学趣点,如此,才能引起学生对于地理章节资料的学习、讨论以及思考。教师可有的放矢地提出一些自主探究性、思维创新性的趣味问题,让学生进行自发性的思考与联想。例如,在世界气候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用典故“诸葛亮借东风”,从中假设学生是诸葛亮,到底是凭借什么条件以及因素来“借东风”,主张学生大胆想象、举手发言与激烈讨论,尽量让教学有“交流”,有“争论”,如此,不经意间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在潜意识中培养其学习兴趣。

二、幽默教学语言,调剂学生情趣。

学习,不仅仅仅是兴趣的培养,更是情感的交流。综合二者,教师既是主导者与组织者,又是参与者。笔者认为,高中地理教师应当提升其教学语言潜力,丰富其风格、个性以及魅力,使其幽默化、知识化以及通俗化,让教学资料精简化,构建生动、趣味的教学课堂,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情趣。常见的做法如:(1)利用谚语,精简教学重点与趣点;(2)采用谜语,提升学习趣味以及学习参与感;(3)巧用古诗文,丰富学习想象力以及提升教学综合性;(4)歌曲聆听,引发学习兴趣以及思维创新潜力;(5)趣味(人文地理)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注意力以及提升其地理综合素养。这样才能让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求学状态,改善地理枯燥、乏味等特征,进而满足学生的学习情趣,提高学习效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农村初中地理教学论文

摘要:当前农村初中地理学科的教学状况不容乐观,要改变现状需要上级教育部门及学校领导真正重视地理教学,在地理教师配备及培训工作上多做工作,教师要重建地理有效课堂,使地理教学走出困境。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学科教育在基础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当前农村初中地理学科的教学状况却不容乐观。表现在地理教学在学校得不到重视,教师不认真教,学生不认真学,整体上地理教学处于一种受到冷落的境地。为了改善地理教学中存在的种种怪现象,立足于农村地理课堂教学的研究工作势在必行。

1。地理教师的基本情况。

农村初中普遍缺少地理专业的教师,以尧都区为例,城市中学情况还好,农村初中学校专职地理教师则非常少,前几天农村地理联片教研时,参研的教师大部分是兼代地理课,即教师代一门主科再兼代一个班的地理。即便有个别教师是专职地理教师,也是由于年纪大学校照顾代地理课的,教师专业化其实成了一句空话。

2。学校教学设施的状况。

农远工程的普及,给每所农村初中均装配了多媒体教室,新的教学手段的应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班级多,多媒体少,代课教师必须提前预约排队使用,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副科的代课教师要想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就成了一种奢求。日常教学中,地理教师能使用的只有教学挂图和地理模型,很多地理知识不能直观地展现给学生,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校领导重视的程度。

中考改革使地理学科彻底与中考无缘,给正在发展的农村地理教学带来了沉重的打击。随着上级对各校中考成绩评比工作的系统化,各校强化中考科目的教学,将年轻、专业知识过硬的教师充实到中考科目的.教学中去,而一些即将退休的老教师则被学校领导照顾担当地理教学的工作。在大部分农村中学,地理教学基本上成了形式主义。

前几年市局自主命制中考试题,将地理科目纳入到中考范围,各校积极配备优秀教师,强化地理教学,使得地理教学在一定时期呈现蓬勃向上的景象。随着学生参加山西省统一中考招生考试,中考将地理拒之门外,这是地理课程在学校不受重视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改变伤害了地理教师对教学的热情和积极性。教育部门及学校要提高认识,从长远考虑应制订地理中考政策,也可以将地理的考试成绩以一定的比例计入中考成绩,以此来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地理教学向前发展。

2。强化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农村学校地理教师的配备基本是非专业的,这种现状直接影响到了地理教学的质量,我们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象,但是我们可以强化教师培训,提高教师专业基础教学和技能。这几年,区教研在暑期进行的教师全员培训以及联片教研活动都包括了地理,而且有几次教学质量监测都抽测了地理。学校的校内教研活动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展示,教师自评互评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教师的素质。教育部门和学校的领导要继续完善各项制度,以此对地理教学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重建地理有效课堂。

地理教育要树立新课程的教学观,重建地理有效课堂,这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地理教师要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创造性思维等方面加大研究。通过学生科学兴趣和创造性精神的培养等措施,重建地理有效课堂。

总之,要改变当前农村初中地理学科的教学状况,需要上级教育部门及学校领导真正重视初中地理教学,在地理教师的配备及培训工作上多做工作。同样,教师要努力重建地理有效课堂,最终使地理教学走出困境。

人文地理学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实践探索论文

《电磁学》是应用物理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学习许多后续课程的基础,其基本原理在现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等领域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应用。《电磁学》的研究方法高度集中了物理与数学结合的逻辑上的严密性与系统性,其基础理论对于学生今后从事教学与科学研究以及工程技术应用领域的研究都十分重要。如何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做出了更大的贡献,是摆在广大基础课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随着世界经济的全面高速发展,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更加关注,近几年来已经引起了我国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普遍关注。高等教育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做出了很大贡献。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突出的薄弱环节,教学观念落后,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发挥,教学模式单一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拔尖人才的脱颖而出。教学方法过死,满堂“灌疏式”的现象基本上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考试方法和考试内容引导学生死读书本。

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以课程考试中的一次成绩评定等,束缚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然而,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最终将取决于其科技实力,而科技实力在于人才,人才的根本源于教育。而具有严密体系和数理逻辑思维的高等物理教育教学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可以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结合实际,在应用物理专业《电磁学》课程教学中进行了研究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在《电磁学》教学中实施研究式教学的几点思考。

从狭义上讲,研究式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就某一具体问题进行专题研究的全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获取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对某一问题具有比较深入的掌握与理解。从广义上讲,研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就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生产生活实际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的过程。根据上述对研究式教学的理解,我们认为在《电磁学》课程教学中首先应当对其教学内容做必要的调整和改革,特别是应当增加与当前工程技术领域密切相关的现代化内容。

《电磁学》课程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改革。《电磁学》这门学科的基本内容是经典电磁学部分,它主要包括静电学、静磁学、电磁感应和maxwell电磁场基础理论,课程内容多、学时少。教学中如何把与当前工程技术领域密切相关的现代化内容补充进来,是教学过程中要认真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将其课程内容做了如下的改革:绪论部分讲《电磁学》的重要性时,介绍一些它在现代科技和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如从家电到高技术领域,从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能源和材料科学到纳米科技等相关知识。第一章讲到电荷的量子化时,介绍分数电荷、夸克的发现和种类。在讲到作为静电理论基础的库仑定律时,介绍高速运动的点电荷之间不满足经典库仑定律的几种情况,并写出在相对论情况下库仑定律的具体数学表示式,介绍用矢量和标量来描述静磁场时讲矢量和标量描述的相对性。第二和第三章为静电场中的导体和电解质,讲物质电结构时介绍电子和质子的发现以及原子吸收和发射光谱研究是了解原子内部構造的重要手段。电介质物质分子的结构与极化过程和电偶极子的物理模型在现代原子与分子物理中的重要应用,如静电复印机和静电屏蔽等。

第四章讲经典电子论时讲其应用的局限性和现代量子理论对物质电导率的准确解释。基尔霍夫方程组仍然是研究似稳电路的基础。第五章静磁场一章中,讲非稳恒电流元的毕—萨定律的含时形式与磁延迟效应。第六章讲带电离子与磁场相互作用时,讲重元素质谱仪、同步回旋加速器、磁流体发电等。讲磁约束时介绍磁约束和惯性约束高温等离子体核聚变以及天体热核聚变等离子体,同时介绍离子体作为物质世界七种基本形态(固、液、气、等离子体、超密态、反物质和真空)之一,即物质的第四态是由足够数量的正负带电离子组成,其运动由电磁力支配的另一种物质状态。宇宙中99%的物质处于等离子体状态。由于地球的低温环境仅存在少量的等离子体,如电解液、电离气体、空间电离层等。在讲磁聚焦时介绍了电子显微镜的基本原理,特别介绍了扫描隧道显微镜(scanningtunnelingmicroscope简称stm),它是ibm公司苏黎世研究所的宾尼格和罗勒于1981年发明的,并获得了198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在第七章讲磁介质的顺磁性、抗磁性和铁磁性物质的特性和磁化机理,介绍了各种磁性材料,如软磁材料、硬磁材料、磁致伸缩材料、磁光材料等基本特性与应用。在分析抗磁性时介绍超导抗磁性(迈斯纳效应)、磁悬浮和超导磁悬浮列车。超导体的零电阻效应及高温超导材料的研究状况和应用前景。

(29)半导体帕尔帖效应及应用(讲述半导体帕尔帖效应制冷原理及半导体冰箱);(30)场致发射的.应用前景(fed、pdp与lcd等显示器的分析对比);(31)同步回旋加速器的原理及其应用(讨论了工作频率与离子质量的关系);(32)地球磁场是怎样产生的(回顾历史讨论地磁产生的原因);(33)弹性载流线圈在均匀磁场中的运动(讨论弹性载流线圈在均匀磁场中的伸缩现象);(34)惠斯通电桥的研究(讨论非平衡情况下电桥的灵敏度与电阻的测量方法);(35)平面圆电流外一点处的磁感应强度的计算;(36)电子感应加速器的工作原理;(37)磁性材料的应用与发展(讨论磁光记录和磁记录材料的应用)。

上面仅列出了部分《电磁学》课程论文的题目及主要内容。到目前为止,学生共完成课程论文203篇,内容几乎涉及了与《电磁学》有关的所有内容。通过四年来的研究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我们认为:(1)通过课堂专题和讨论,学生从选题、查阅资料到完成课程论文提高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这一点可以从学生广泛阅读的大量相关资料中看到。(3)对《电磁学》中的有关基本原理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二、对《电磁学》课程教学中研究式教学探索的几点思考。

1.教学方法的改革。针对当前高等学校物理专业基础课教学的教学情况和我们几年来对应用物理专业《电磁学》课程教学中研究式教学探索与实践的总结分析,我们认为课堂教学应努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积极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做了如下几方面的探索:(1)以讨论式和启发式为主的特点。对专题中拟定讨论的问题,鼓励引导学生发挥其创造性思维,发扬求知探索精神,引导学生充分展示其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对有关讨论的题目及时给出相应的参考资料的来源,方便学生课后即时地获取有关资料为及时深入的研究打下基础。(3)可以由学生自拟题目,通过教师引导进行课堂讨论。

2.教学评价制度的改革。对课程教学评价制度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之一。在对应用物理专业《电磁学》课程教学中研究式教学探索与实践中,我们采用综合评定学生成绩的办法,即学期末的考试成绩为70%,课程论文20%,平时作业10%。改变了学期末一次考试评定学生成绩的办法,这种办法有利于研究式教学的实施,也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同时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也应改变过去较为单一的评价办法。

3.对研究式教学实施可行性的一点思考。近几年来,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宗旨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种改革所提供的良好氛圍为研究式教学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但是,实施过程中还需解决以下的具体问题:(1)要建立全面而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2)图书馆,网络资源要保证学生能有效的得到有关所需的资料。(3)为学生的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

上文对四年来应用物理专业《电磁学》课程教学中研究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的一些情况作了简单的总结说明。目前,一些高校提出了建设研究型大学的宏伟蓝图,极大地激发了高校广大师生进行教学改革的热情和勇气。而研究型大学作为高校综合生态系统要求有世界顶级的学术大师、世界一流的科技成果,通过研究式教学获取知识和进行专门性课题研究的良好氛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在应用物理专业《电磁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中所进行的探索是有意义的,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赵凯华,陈熙谋.电磁学[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2]梁灿彬,等.电磁学[m].第一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3]刘之景.经典电磁学与现代化内容相结合的教学探索[j].大学物理,,17(9):35.

[4]陶力沛.电磁学教学改革探讨[j].青岛大学学报,,14(2):108.

[5]梁树森.研究性学习向物理学科教学的扩展[j].物理通报,,(04):6-8.

[6]李国栋.当代物理学与宏微介宇生观[j].现代物理知识,,8(1):38.

[7]赵见高.迈向21世纪的磁学和磁性材料[j].物理,,26(7):406.

农村初中地理教学论文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可以运用一些风趣幽默的谜语导入的方式,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使学生们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比如,可以用“红面粉”猜谜底“丹麦”来导入,使学生们在测谜语过程中,学习到地理知识,从而对学习地理知识充满兴趣。

二、恰当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

众所周知,图画在初中地理课本中占据着非常大的比例,而且学生们也更加喜欢去研究图画,而不是去读文字,因此,教师根据学生们这一心理特点,结合多媒体技术,将一些课本上的图画通过多媒体技术放映出来,这样可以使课堂显得更加生动、形象,学生们也会觉得好像身在其中一样,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们对地理知识的记忆力和分析能力,从而激发学生们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比如,教师在将兵马俑时,可以将一些有关的图片和视频播放出来,教师可以在讲台上以便播放以便讲课,这对吸引学生们上课注意力来说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学生们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到地理知识,这对培养学生们学习地理的兴趣起着重要作用。

三、利用互助合作激发兴趣。

对于大多数初中生来说,非常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初中生们的这些特点,让学生之间进行相互合作的方式来学习地理知识,在相互学习过程中,学生们能够亲切感受到同学们身上的优点,这对很多学生们来说都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这对提高学生们学习地理的兴趣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比如,教师在讲“我们临近的国家”这一章中的“日本”这个国家时,可以将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然后让这几个小组去准备有关的材料,在这个准备的过程中,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们才华的发挥,使学生们在相互鼓励、合作的氛围中,全身心的投入到对地理知识寻找的过程中,使学生们对这个学习过程中充满兴趣,并且能够促使学生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进去,这对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采用游戏化教学模式。

每个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都离开游戏的陪伴,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显得是非常快乐,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征,使学生们可以通过以游戏的方式来认识地理,学到地理知识,这样将会使学生们对学习地理充满兴趣,心理对上地理课堂也是充满希望,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将全班同学分成两组,两组之间进行猜地理知识游戏,其中一个组的成员来描述,让另一个组的所有成员来猜,学生们在这个游戏过程中,一方面会使学生们学到更多地地理知识,另一方面还能开阔学生们的眼见、发散思维,不断进行思考,同时也能够使学生们在轻松、愉快氛围中学到更多地地理知识,这对学生们来说是最重要的,使学生们对学习地理知识充满兴趣。

五、结论。

初中地理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多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们对学习地理知识充满兴趣,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初中地理小论文

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都需要一定的地理知识与技能。

首先,服饰材料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桑蚕生产适宜亚热带,浙江的杭嘉湖地区、广东的珠江三角洲都是我国重要的蚕丝产地。而太阳光照好的.新疆地区是我国长绒棉的最重要产区。人们喜爱的羊毛衫与皮衣,原料主要源于我国西部牧区盛产的羊毛与各种皮革。其次,服饰样式与地域特征有关。在炎热干旱的阿拉伯地区,人们喜欢身着白色宽松的长袍。在气温日较差很大的雪域高原,我国藏族牧民往往穿一个胳臂可以露出来的“不对称”的大袍。第三,服饰变化与气候变化有关。在四季分明的地区,人们一般都要准备几套与季节相对应的衣服,夏季男士的短袖衬衫、t恤与女士的连衣裙,春秋季的休闲装与羊毛衫,冬季的滑雪衫与皮夹克等。相反,在“四季无寒暑,遇雨便成冬”的我国云南昆明一带,形成了“四季服装同穿戴”的独特景观。

从主食结构上看,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我国北方以种植小麦为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故形成了“北面南米”的格局。另外中国“八大菜系”的烹调技艺各具特色,素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之说,它的形成也与地理环境有关。就拿“南甜北咸”的形成来讲,就与我国南北方的气候差异有关。我国北方地处暖温带,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气温年较差大,在过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难以过冬,同时又不舍得一时“挥霍掉”,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来慢慢“享用”,这样一来,北方大多数人也就养成了吃咸的习惯。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盛产甘蔗,比起北方来,蔬菜更是一年几荐。南方人被糖类“包围”,自然也就养成了吃甜的习惯。北方人不是不爱吃甜,只是过去糖难得,只好以“咸”代“甜”来调剂口味了。虽说北方现在不缺糖,但口味一旦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

传统民居的样式、材料大多受当地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例如北美因纽特人用冰块作外墙;草原上的牧民为适应游牧的需要通常居住在搭卸方便的蒙古包里;黄土高原的居民利用黄土直立性好的特点开凿窑洞来居住;西南炎热的少数民族地区以竹楼为主。当今商品房的开发也要考虑很多地理因素,如居住的交通位置、周边配套设施的空间组合、周围环境质量综合状况、居住区内部环境设计以及房子的朝向、采光、通风、层高、间距等因素。

人们的出行与地理环境密切有关。在高山峡谷中,人们利用峡谷之中的急流乘皮筏子漂流;在莽莽沙海里,骆驼成为“沙漠之舟”;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人们骑着骏马弛骋如飞;在江南水乡,人们利用船舶在江河上穿梭往来。人们出行,无论是旅游还是出差,都要根据天气与环境情况,决定出发时间与选择交通方式。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不仅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应对生活中的困难,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生活能力,提高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更大程度地满足生存的需要,而且对当今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也是十分有益的。

初中地理高效课堂论文

第一步:检查学生自学效果,对要求通过自学应该记住的、掌握的进行检查。检查形式多样,可以是提问,也可以是课前小测。

第二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互教,教师点拨,对本节重点、难点进行突破。本环节利用学案的第二部分内容,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相互讨论,互帮互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第三步:当堂检测,巩固落实。本环节就是对本节所涉及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当堂检测,诊断反馈教学效果。主要操作环节包括测试、学生互相批阅、汇报批阅结果、优秀试卷和规范试卷评选等。

论初中地理课程教学地理论文

初中地理教学的师资、课时、质量不令人满意,经过几年上百课时的地理课堂教学,仍有相当多的学生没有学会判读经纬度、量算实地距、判断方位等实用技能,没有具备基本的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识。

现在的时代进步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变化了,特别是地理知识传播的渠道更广了,地理课已经不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角色”,改变过去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性教学方法,将师生“互动教学”引入地理课堂。并且将地理课堂教学的“课堂”含义广义化,包括一般意义上学校的课堂,也包括网络、社区、野外的“课堂”。由于初中生心理的特点,他们很乐意参与教学过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时往往需要布设教学情境,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亲历这些过程,如进行学生地理新闻发布活动、地理新闻点评活动、地理角色扮演活动等。要注意有适当的“教学民主”。

目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过多注重了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目标。非地理专业的地理课任教师往往拘泥于课本、强调地理事实、强调记忆、缺乏地理情趣。地理专业的地理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也往往过于严谨、过于强调地理思维、缺乏生动活泼。但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性还不强烈,愉悦、兴趣是他们的学习驱动力之一,甚至对老师的好感也会成为学习的驱动力。如果学生不喜欢地理课、不喜欢地理老师,那么学生怎么会喜欢“地理”?怎么能学好地理?因此,地理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欢声笑语。欢声笑语是指师生之间在地理学习上的共鸣,是师生双方的一种地理学习的愉悦。欢声笑语进课堂,需要教师注意增强自己的的组织能力与亲和力。由于年龄的差异导致的“代沟”,有些中老年地理教师容易产生“责怪学生不配合、不适应老师”的想法。其实应该更多的考虑如何使自己的心理年龄年轻化、如何更好地适应学生、如何与学生产生“共鸣”。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精湛的语言、诙谐与幽默、机敏的教学智慧、可亲可敬的教态,会使初中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特别在初中阶段,“愉快”仍然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原因之一。

初中地理高效课堂论文

心理学认为,问题解决是思维最一般的形式。一方面,问题是学习的起点和动力;另一方面,课堂学习本身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一个有效的问题就是一种催化剂,可以有效催生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挖掘他们已有的地理知识,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自然,高效课堂的建构也离不开“问题”。所以我们在学案上重点设置问题。

我们的学案主要有三部分组成:(1)基础知识问题化,以便学生课前自主学习;(2)知识拓展典例,把课堂需要讨论的问题(重点、难点、疑点)设计成问题,用以课堂探究,属于课堂上需要解决的知识性问题与能力培养问题。搜集3道左右的典型例题用于课堂共同分析。(3)学案最后一部分精选习题,当堂达标测试,精心的挑选练习题。在挑练习题时,要有目的性、层次性、递进性、探究性、典型性和综合性,而且练习方法要多样化,提高学生练习的效率,使学生在“精练”中提升学习效果。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