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学习中医文化知识心得体会(案例12篇)

时间:2023-11-11 10:02:55 作者:曼珠 2023年学习中医文化知识心得体会(案例12篇)

在写心得体会时,可以回顾自己的经历,思考得失之间的道理和教训。下面是一些精选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获得一些灵感和启发。

老中医学习心得体会

第一段:介绍老中医的重要性和受欢迎程度(200字)。

老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验和智慧被广泛应用于中医治疗。随着人们对自然疗法和健康理念的关注及寻求,老中医的学习也再次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人想要学习中医知识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以实现身心健康。作为一位正在学习中医的学生,我深刻认识到老中医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第二段:学习老中医的重要性和意义(200字)。

学习老中医给予我一种更加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在中医的世界里,我们学会了从整体角度来看待事物,并且重视身体的自愈能力。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搏等细节,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身体的健康状态。这种综合分析方式及其独特的诊断方法使我对疾病治理有了全新的理解。与西医相比,中医是注重平衡和调节的医学体系,更加注重预防和治疗的综合效果。这使我对我身体健康的长远影响有了不同的认知,并且更加理解养生之道的重要性。

第三段:老中医学习的困难和挑战(200字)。

然而,学习老中医并非易事。中医方剂和针灸治疗等具体技术要求经验和技巧的积累。这就需要学生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和老师一起进行反复演练和学习。此外,由于中医学涉及范围广泛,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和医案也是一项挑战。在传承中医知识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摆脱迷信和糟粕,保留和发扬中医的优秀传统,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通过学习老中医,我懂得了生活的节奏与身体的和谐息息相关。我开始对自然界的变化、饮食结构、情绪调理等方面产生了更深的关注。此外,我还掌握了一些简单有效的调理方法,如穴位按摩、食疗等,可以帮助自己身体调理和保持健康。这种对身体和健康的关注也引起了我对环境保护和健康生活方式的思考。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环境下,重视中医养生理念以及倡导绿色环保已成为当务之急。

第五段:总结和展望(200字)。

老中医学习给予我一种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使我在个人和社会层面都得到了提升。我始终相信,通过传统医学的学习和应用,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改善生活质量,增强健康意识。在未来,我希望自己能不断地学习中医知识,努力推广中医文化,为推动中医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加入中医学习的行列,共同探索和传承中医的智慧和传统。

总结:

老中医学习心得体会的文章通过描写老中医的重要性和受欢迎程度,介绍学习过程中的挑战和困难,分享学习收获的启示和体会,最后对学习中医的意义和展望进行总结。整篇文章围绕“老中医学习心得体会”主题展开,通过论述和描述,使读者对老中医学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中医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中医史学习心得体会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医史更是中华文明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作为中医专业的学生,深入学习中医史有助于加深对中医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在学习中医史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到了我们青年一代要坚定文化自信和自主创新的必要性。

第一段:中医文化的深厚底蕴。

中医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距今5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在长期的发展中,中医不断吸收外来文化,融合本土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理论和实践体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代表了中医理论的最高水平,而针灸、推拿、草药等治疗方法也在中医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对中医文化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了中医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不断创新发展的历程。

第二段:中医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中医文化具有广泛的人文价值和社会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医文化融合了中华文化中的阴阳五行、气血精神等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其次,中医理论和实践在现代医学领域中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在中医药产业的发展中有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利益。最后,通过中医文化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增强中华文化的自信。

第三段:中医文化面临的挑战。

尽管中医文化具有广泛的价值和意义,但在现代社会中,中医文化也面临着许多挑战。一方面,中医文化的认知度和影响力不断下降,受到现代医学的挤压。另一方面,中医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也受到了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例如传统的师承制度和商业化的趋势。因此,我们需要坚定文化自信,加强中医文化的宣传和传播,同时也需要深化中医文化的研究和发展,推进中医文化的现代化、科技化和国际化进程。

第四段:学习中医史的意义与价值。

学习中医史不仅是了解中华文明和中医文化的有效途径,更是促进我们思考和认识当代中医事业重要性的必要步骤。学习中医史有助于扩展我们的知识面,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通过学习中医史,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中医理论的源头、历史沿革和文化渊源,更好地发挥中医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

第五段:结语。

中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中的独特风景。学习中医史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中医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内涵,感受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能深化我们的文化自信和创新意识,为“中医强国”作出贡献。我们期待未来的中医事业能不断凝聚人类健康智慧,推进健康中国、健康世界的建设。

学习中医文化知识心得体会

第一段:介绍中医文化的重要性和学习的动机(200字)。

中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涵盖了丰富的医学知识,而且还融入了哲学、历史、文学等多个领域的智慧。对于我来说,学习中医文化不仅可以帮助我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而且还能够提升自己的健康意识和治疗自身疾病的能力。因此,我怀着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投身于学习中医文化的过程中。

在学习中医文化的过程中,我运用了多种途径和方法。首先,我阅读了大量的相关书籍和文献,系统地学习了中医的理论体系和各种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其次,我积极参加了在学校举办的中医讲座和研讨会,通过与专家学者的交流与讨论,深入了解了中医文化的精髓和应用。此外,我还利用互联网资源和学习平台,参加了一些中医课程和培训班,通过在线学习和实践经验,不断拓宽中医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通过学习中医文化,我获益良多。首先,我深刻领悟到了中医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即“阴阳平衡”,强调“治未病”,注重“整体观念”,以及“因人而异”的个性化治疗方法。这些理念和价值观不仅在医学领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也可以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我的思考和行动。其次,学习中医文化也提高了我的自我保健和健康管理能力。我学会了一些简单而实用的中医方法,例如穴位按摩、膏方煎煮、食疗调理等,这些方法对于缓解日常压力、改善睡眠质量、增强免疫力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效果。最重要的是,学习中医文化让我重新审视了医学的本质和使命。中医注重以人为本的医疗观念和方法,关注疾病的根源和患者的整体健康,这与现代医学追求快速治愈和机械化诊疗的趋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学习中医文化也给我带来了关于人文思考和医学伦理的启示。

然而,学习中医文化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中医理论复杂而深奥,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实践。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挑战和困难。首先,中医理论体系庞杂而错综复杂,需要对各种概念、理论和经典著作进行深入学习和理解。其次,中医诊断与治疗方法多样且灵活,需要大量的实践和经验才能够掌握和运用。另外,由于中医文化与现代医学存在一定的观念冲突,因此也需要付出更多的心思和努力来理解和调和二者之间的差异。尽管面临这些困难,我仍然坚持不懈地学习中医文化,因为我深信,只有经过长期的努力和实践,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精髓和价值。

第五段:学习中医文化的意义和未来展望(300字)。

学习中医文化对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首先,中医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和传承中医文化是维护和弘扬中华文化的责任和义务。其次,学习中医文化使我更加关注和关心身体健康和全面发展,同时也培养了我对待生命和健康的尊重和敬畏之心。通过学习中医文化,我逐渐形成了以健康为中心的生活理念和价值取向,意识到身心健康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未来,我将继续致力于学习和研究中医文化,通过实践和传播,将中医文化的智慧和价值传递给更多的人。同时,我也希望通过学习中医文化,与现代医学进行对话与融合,为推动医学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学习中医文化知识心得体会

中医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深深地吸引着我。因此,我决定投身中医文化的学习,以寻找其深厚的智慧和独特的疗法。通过学习中医,我不仅获得了宝贵的医学知识,还领悟到了一些人生的道理。

第二段:认识中医。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中医注重整体观察,试图找到病因和病理的根源,而不仅仅是解决症状。中医强调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这在一定程度上与现代医学的整体观念相契合,使我深信中医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第三段:感悟中医智慧。

中医的智慧不仅仅体现在医疗实践中,也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医强调“治未病”,通过平衡养生以预防疾病的发生,这使我深切体会到疾病的根源往往不仅仅是身体,更是身心的不平衡。另外,中医注重调理阴阳平衡,这不仅适用于医疗,也可以应用到日常生活中。通过调整饮食、作息和情绪,我感受到了身体和心灵的和谐统一,幸福感也得到了增加。

第四段:对中医疗法的思考。

中医疗法区别于西医的切口和各种药物治疗,更注重调理和整体疗法。中医的疗法多样化,包括针灸、推拿、草药等,其中针灸最能体现中医的独特之处。我亲身体验了针灸治疗的效果,不仅打通了经络,促进了血液循环,还改善了体内能量的流动。这让我深信中国古老的中医疗法是一种富有智慧和疗效的宝贵资源。

第五段:对未来的展望。

通过学习中医文化,我逐渐理解了中国智慧在中医上的独特体现。我希望将来能进一步研究中医理论,结合现代医学理念,推动中医在现代医疗体系中的发展。我希望用我所学,为更多的人带来健康与幸福。同时,我也将中医的智慧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保持身心的平衡与健康。

结语:

通过学习中医文化,我不仅获得了医学知识,还感受到了中医智慧的博大精深。我相信,中医文化不仅仅是一门医学知识,更是一种生活智慧。只有真正理解和遵循中医的原则,才能在健康和幸福中找到平衡。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和尊重中医文化,以这种博大精深的智慧造福全人类。

中医史学习心得体会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一名中医学专业的学生,我有幸参加了中医史课程,通过学习我深刻认识到中医史的重要性和意义。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分享关于中医史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重视中医史的意义。

中医史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历史渊源,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现代中医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更可以引导我们在中医学的实践中更好地领会经典传承的真谛,提高中医临床的诊疗水平和治疗效果。而且,中医史对我们深入了解中华文化、开阔学术视野、塑造学术情怀等方面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重视中医史,把它放在中医学的重要位置,使它与临床实践、科研教学相融合,形成全方位的中医学知识结构。

二、学习中医史的方法。

中医史并不是一门纯粹的历史学科,它融合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其研究方法也包括文献研究、实地考察、辞章考析、对比分析等多种学术手段。对于中医史的学习,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学历途径和方法,包括听课、阅读文献、参观考察等方式,而且要抱着开放的心态去学习,避免盲目照搬教材或经典,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古人智慧的精华,努力实现古为今用,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三、领会中医史思想精髓。

中医史是中医学的历史演变过程,其中不仅包括中医学的经典、名医、学派、理论,也包括中医药的生产、使用、赋权多个方面。而这些历史要素中,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学派、不同的医学思想体系所反映的科学思想、医学伦理、文化道德等都是我们所需要品味的。只有我们深入把握中医史的思想精髓,领会中华民族传统医学背后的精神特质,才能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助益,将古人智慧融合到现代医学中去,促进中西医学的融合发展。

四、发挥中医史在实践中的作用。

中医史不仅以历史研究为目的,更应以临床实践为目的。我们需要将中医史融入到中医临床实践中去,从历史思考现实、从经典发掘实践、从古代鉴古辨伪现实问题,研究中医学发展过程中独具特色的思想和方法,分析现代人群中存在的常见病症与中医古籍经典的联系,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性和启迪性。

五、坚定中医药的信仰。

作为一名中医学专业的学生,我们必须要坚持中医药的信仰,牢固树立中医思想和中医文化的观念,才能够真正理解、领会、应用和推广中医文化。作为中医药走出去的重要力量,我们更需要承担起中医传播的使命,积极推广中医药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中医药文化,让中华文化展现自己的魅力和智慧。

总之,学习中医史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全方位多角度开拓视野和境界的过程,是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精神和文化底蕴的过程。希望通过不断努力,更好地发挥中医史的作用,践行中医学对人类卫生事业的贡献,为推动中华民族传统医药发展而奋斗。

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精选3篇】,供你选择借鉴。

众所周知,传统的中医学教学方法单一,抽象思维多,形象思维少。要想提高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就显得特别重要。那么,怎样来提高西医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以往当西医学生开始接触中医时,觉得很玄,难以理解,甚至难以置信。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其次,教师讲授学生听课、记忆、考试的简单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课程结束之后很快把所学知识置之脑后,缺乏主动学习和思考的契机。最后,教材的内容不能满足当前需要,内容多而课时少等因素也影响着教学效果。在多媒体教学手段日益普及的今天,西医院校中的中医教学大多仍沿袭传统的授课模式,以“填鸭式”的满堂灌为主。这显然与当今快速发展的教育形势不相适应。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的具体体现[5]。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出现,使计算机辅助教学得到空前的发展,使我们的教学方法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传统的课堂以板书及口述为主的教学模式变成以图象、动画等多种方法的教学模式,从而改变了学生死记硬背、枯燥乏味的学习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

例如讲授诊法中舌象时,各种舌象的图片往往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这时候展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互动式教学,往往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显著,研究表明[6]应用这种教学模式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取得较好的效果。实践证明,采用电教、多媒体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把难以理解的理论变成具体而直观的形象化教学,常常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7]。

总之,与西医学相比,中医学因其完整的理、法、方、药系统而形成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教学中应让学生们认识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构建整体与辨证思维模式,强调理论联系实践,课堂上提高教学的艺术性,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发散的、联系的、触类旁通的学习和思维方法,是提高中医学教学质量的最现实可行的思路,其中具体的、可行的教学方法还需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在西医院校,要使中医教学与西医教学有机结合,进而对学生的思维模式产生积极影响,为学生提供中西医结合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充分了解中西医学思维互补、方法互参的优势,促进我国医学的创新和发展。

在上个星期的学习中,我们认识到了中医的神奇与奥秘。中医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认识生命、维护健康、战胜疾病的宝贵经验总结。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医学跌宕起伏,保有顽强的生命力,直到现在仍然作为中医的理论基础指导防治疾病。

中医是世界上唯一存续数千年而又拥有系统理论的医学,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建立在“阴阳”“五行”“经络”“气相”“血相”等学说之上。其中,“阴阳”与“五行”纯属中国哲学的范畴;“经络”、“穴位”、“气相”、“血相”又是观察不见到的,因而显得有些“神秘”。至于中药,往往是原材入药,又常常是多药配伍,因而其药理是一种综合效应。

中医不像西医的直观、线性的思维方式,它我一种抽象的、综合的思维方式。中医的“阴阳”、“五行”、“经络”、“气相”、“血相”都是抽象的,需要靠灵性去领悟,需要靠想象去意会,需要靠感觉(即望、闻、问、切)去判断,中医尽管将人体的五脏六腑分别纳入“五行”之中,但绝不将它们割裂开来,而恰恰是将它们作为一个相互制衡的有机系统,完整地统一看待。中医尽管将人体的前后、表里、虚实、寒燥等分别划归“阴”、“阳”两大范畴,但不仅不将其割裂,反而特别强调“阴阳调和”。中医不是针对疾病的直接原因采取对抗性措施,而是强调“扶正祛邪”,即扶持和维护人体自身所具有的正常功能以排除各种不正常的干扰。

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绝不是浅尝辄止就能领悟得到,需要长久的积累和接触,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

(一)深究医理,循序渐进。

祖国医学浩如烟海,必须持之以恒,勤奋苦读,才能学到中医的真髓。要从浅处起步,妙在浅而易知,从易处入门,从基础开始,逐步由低向高、精、尖发展,要有计划地学习经典著作,如《内经》、《难经》、《伤寒》、《金匮》、《温病条辨》等,先是粗读、泛读,了解全貌,找出重点,然后更精细地将诵、释、体会三者互用,深谙医理,探求经旨,最后客观地将所学的知识融汇贯通,施于临床,指导实践。这种由浅入深,从源到流,呈阶梯式递增的学习方法,深为任氏所推崇,他说:“循序渐进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个不能违背的客观规律,遵循一规律,则必有所获,若反之则欲速而不达。”

(二)熟读精思,妙识通圆。

医乃活人之术,学不熟何以知医?术不精何以活人!故熟精,是对医者最起码的要求。任氏强调,医者对医理要博熟精深,对医技要熟练精湛,运用要灵活、准确、精当,因此,要求我们要精勤不倦,深入钻研,对中医重要的理论和经典著作的精辟之处,要熟读背诵,首先在“熟”字上下功夫,“熟能生巧”。只有熟,才能心领神会,窥其奥旨;只有熟,才能抓住要领,妙识通圆。不熟何以精思,不熟何以圆活!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索生智,才能应常变而法不穷,明其理而更显其妙。

坚持读书,虚心学习,字斟句酌,熟读精思,

医理精熟,医技精湛,我们是我们的追求,凡事要尊重科学,每于临证之中,常根据实际病例,熟练准确地引经据典。如有一患者每夜发烧二小时许,历经数医,久治不愈。然任继学诊毕,曰:“此有瘀血。”并明确指出《医林改错》有记载,遂遣方投药,一药而愈。事后,经查阅,才深为其准确无误而惊叹。对中医的重要理论和经典著作的精辟之处,已能熟练的成诵和正确的解释,这只是登上了一个阶梯,尚需进一步努力,刻苦钻研,不断强化,并强调坚持反思,总结规律,才能巩固。他说:“读书最忌不求甚解,博杂不精,随学随忘,不加总结。”他主张:温故而知新。温故就是逐句玩味,反复研讨,有所得辄记之,并验之于临床,只有这样,才能由熟而精,妙识圆通,有所创见,推陈出新。

(三)研究诸家,知常达变。

要进一步开拓中医理论的知识面,就要善于研究诸家,因此,要求我们博览群书,博采广蓄,并细心揣摩,反复研究,摄其精要,主张采众家之长补自家之不足,取众家之精华为我所用。他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研究诸家学术,不可因循守旧,要圆机活法,知常达变,师古而不泥古。师古,是先学习,不可不知其说;不泥古,是重取舍,不可尽依其说,要明其理而活用其法以符真义。临证最忌执一方而御百病,要守一法而应万变。他对经方的研究造诣颇深。每临证时,既能执持,又能方圆,十分重视师其法而不泥其方。例如:常用《伤寒论》的方剂,治疗各种杂病,其中的小柴胡汤,原为少阳和解之剂,但他加减化裁后,则用于治疗胃脘痛、呕吐、胁痛、心悸、不寐、咳嗽等各种内科杂证,均能取效。而乌鸡白凤丸是妇科之良药,用于治疗内科病,亦屡获良效。研究诸家,要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所以,研究诸家之学说,要辨清是非,舍非从是,以求完善,这就告诫我们,读书议论必详审其所以然,而后精思熟虑,方能不被谬说所误。因为精通了医理,详审了众家之短长,融汇剖析,取其精华,剔其谬误,才不囿于一家之见。其中对“肾风”的治疗,运用内经“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原则,重用“千金鲤鱼汤”治愈数十例。对急性中风的治疗,更是独树一帜,完全采用中药,疗效可靠,饮誉全国;对于肝硬化腹水的治疗,则用生瓦楞、生牡蛎各200克、生鳖甲50克、水红花子50克,功专力宏,力起沉疴。用外治法于内科杂证,更独具匠心。外治可补内治之不足,使药力直达病所,提高疗效。如各种头痛者,外敷透顶止痛散;腹水者,用利尿膏敷于神阙穴;结核性脑膜炎则用吕祖一枝梅使其发泡;而胆胀者,用消痛外敷膏等,无一不效。

(四)涉猎广泛,择善而从。

不仅要精于医道,对其它学科的知识,也要有研究,用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指导自己的临床实践,所以在临证治病时,周密精实,主次有序,遣方用药,灵活有效。

研究中医学术,不仅要具备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高超的医疗技术,还要有广泛的多学科的知识结构,才能开阔视野,启迪思维。古人云:“善读者,始乎博,终乎约。”所以,学习中医,不仅要掌握书内的知识,更要了解书外的知识,他说:“往往书内难以解释之处,却被书外的知识给予点破,使之豁然开朗,茅塞顿开。”人之所以有病,外因于天,内因于人,多与气象学,时间医学,地理环境有关,与饮食方土,人情关系密切。因此,古医家认为,人体内环境的变化,同大自然的变化息息相关。天人合一,谓人体是一个小天地,这是很有道理的。许多资料表明,某些疾病发生的周期性和太阳活动周期在时序上,有某些一致性。例如:太阳活动期和太阳宁静期,心血管疾病发作和猝死的例数相差悬殊,太阳色斑强烈爆发时,心血管病发作和猝死更为频繁,其它慢性疾病亦然。

(五)继承总结,发扬光大。

祖国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历代医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努力发掘,促进了中医的发展,对人类作出了贡献。面对丰富的医学遗产,只有继承总结,才能发扬光大,继承的途径有二。其一,是先学习,充实自己,然后是文献医籍的整理、研究,祖国医学文献医籍,汗牛充栋,而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和治疗经验,大多散见于各种医籍文献中,所以学习、研究、整理这些医籍文献,是继承的关键,是提高的过程,也是发扬光大的前提。对医籍文献的整理,主要是对古医籍的校正疏义和注释,并发挥其学说,其代表医家及其著作有:宋代林亿《素问补注》、庞安时《难经解义》;元代滑寿《读素问钞》、《难经本义》;明代王九思《难经集注》,吴?《内经吴注》,马莳《素问》、《灵枢》注证发微;清代张志聪《素问》、《灵枢》集注;现代《中风专辑》、《黄疸专辑》等。

其二,是理论研究要结合临床实际,理论是为实践服务的,实践又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研究中医理论,必须联系实际,总结提高,才能发扬光大。从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到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历代医家承前启后,在继承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内经》中提出:“有者求之,无者求之。”就是启示后人,要善于研究继承,要善于总结创新,发扬光大,从而丰富中医理论,如《通俗伤寒论》、《疫痧草》及湿温时疫治疗法,乃至今人发表的新见解、新经验,都丰富了中医的理论和实践,是推动中医发展的动力,其中包括认真学习总结当代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将他们毕生之精华,总结继承下来,传播下去。

学习中医心得体会

7月,笔者有幸成为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学术继承人,师从中医耳鼻咽喉科名家熊大经教授。回顾跟师学习经历,感触颇深。

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启动以来,得到了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成都中医药大学等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各级领导经常现场检查、督导师承工作,并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师承学习的日常管理,形成了导师和学生时间交叉、背靠背等等严格的阶段与年终考核机制。虽然管理考核严格,但管理部门也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跟师条件、跟师氛围。

在入师之前,笔者曾作为博士研究生跟随熊大经教授学习三年。但跟师学习则完全不同,其特点是使继承人在整理、继承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中医药学术,使中医药学术得以传承发扬。

笔者在老师的带领下,反复经历“跟师临床实践—中医理论学习总结提高—独立临床实践”的过程,在反复的临床历练和体会总结中不断提高、不断进步,这一阶段的学习是博士学习经历的基础上“择一点而精”的升华。笔者领悟到博士阶段的学习重在“全而博”,师承的学习重在“精而深”。因此在跟师期间,笔者才能逐步学会带着问题去思考、领悟老师的思路,进而融入自己的临证思维当中。

进入师承学习以来,老师为人处事的点点滴滴、豁达开阔的胸襟、大医精诚的医德,都使笔者深刻地认识到,要想学好中医,首先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做到“仁心、仁德、仁术”,这也是中医学的核心精神。

老师经常告诫:“中医是文化,需要感悟、需要思考、需要践行。”笔者按老师的要求,重新学习《古文观止》等著述,尝试着从多方面接触中国传统文化,学会了在提高自身文化底蕴的同时体悟和享受中医之魅力。

在学习中,笔者还感受到,中医同中国的其它传统文化一样,强调“大智慧,大胸襟”,是在不断吸收、不断融合、不断发展的。在医学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做一个纯纯粹粹的中医人,不等于排斥其它医学,只要是有用的、能促进中医学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我们都应该吸收,但吸收绝不等于全盘接受,吸收的前提是不能动摇中医的根本,而是应该以中医的核心准则、基本理论去融合、运用这些新知识、新手段。

尊崇经典、重视经典,是中医教育的传统,历史上的中医教育,不论是私人授徒,还是官办学校,四大经典等医学名著始终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教材。师承学习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读经典、诵经典”。在跟师期间,笔者发现“经典”和“临床”之间有一道很好的桥梁,那就是我们的指导老师,准确地说是指导老师的临床思维——运用经典理论分析老师临床思路,或透过老师的医案可加深对经典条文的理解。

跟师期间,笔者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坚持每周3个半天的跟师临床学习和2个半天的独立门诊临床实践及3个半天独立病房临床实践,边学习、边体会、边应用,在临床中学习、体会、分析、总结老师的临床经验。

论文的撰写、心得收获都离不开跟师临床实践,只有静下心来,踏踏实实跟师,才能有所得。而且,跟师不仅仅是简单的上门诊、抄抄方,还必须在思路上紧跟老师,随时比较老师处理和自己思考的不同之处,想到问题,随时记录,下来之后反复揣摩,实在理不清头绪时再请教老师,老师一点拨,顿觉茅塞大开。

祖国医学浩如烟海,必须持之以恒,勤奋苦读,才能学到中医的真髓。要从浅处起步,妙在浅而易知,从易处入门,从基础开始,逐步由低向高、精、尖发展,要有计划地学习经典著作,如《内经》、《难经》、《伤寒》、《金匮》、《温病条辨》等,先是粗读、泛读,了解全貌,找出重点,然后更精细地将诵、释、体会三者互用,深谙医理,探求经旨,最后客观地将所学的知识融汇贯通,施于临床,指导实践。这种由浅入深,从源到流,呈阶梯式递增的学习方法,深为任氏所推崇,他说:“循序渐进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个不能违背的客观规律,遵循一规律,则必有所获,若反之则欲速而不达。”

医乃活人之术,学不熟何以知医?术不精何以活人!故熟精,是对医者最起码的要求。任氏强调,医者对医理要博熟精深,对医技要熟练精湛,运用要灵活、准确、精当,因此,要求我们要精勤不倦,深入钻研,对中医重要的理论和经典著作的精辟之处,要熟读背诵,首先在“熟”字上下功夫,“熟能生巧”。只有熟,才能心领神会,窥其奥旨;只有熟,才能抓住要领,妙识通圆。不熟何以精思,不熟何以圆活!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索生智,才能应常变而法不穷,明其理而更显其妙。

坚持读书,虚心学习,字斟句酌,熟读精思,医理精熟,医技精湛,我们是我们的追求,凡事要尊重科学,每于临证之中,常根据实际病例,熟练准确地引经据典。如有一患者每夜发烧二小时许,历经数医,久治不愈。然任继学诊毕,曰:“此有瘀血。”并明确指出《医林改错》有记载,遂遣方投药,一药而愈。事后,经查阅,才深为其准确无误而惊叹。对中医的重要理论和经典著作的精辟之处,已能熟练的成诵和正确的解释,这只是登上了一个阶梯,尚需进一步努力,刻苦钻研,不断强化,并强调坚持反思,总结规律,才能巩固。他说:“读书最忌不求甚解,博杂不精,随学随忘,不加总结。”他主张:温故而知新。温故就是逐句玩味,反复研讨,有所得辄记之,并验之于临床,只有这样,才能由熟而精,妙识圆通,有所创见,推陈出新。

要进一步开拓中医理论的知识面,就要善于研究诸家,因此,要求我们博览群书,博采广蓄,并细心揣摩,反复研究,摄其精要,主张采众家之长补自家之不足,取众家之精华为我所用。他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研究诸家学术,不可因循守旧,要圆机活法,知常达变,师古而不泥古。

师古,是先学习,不可不知其说;不泥古,是重取舍,不可尽依其说,要明其理而活用其法以符真义。临证最忌执一方而御百病,要守一法而应万变。他对经方的研究造诣颇深。每临证时,既能执持,又能方圆,十分重视师其法而不泥其方。例如:常用《伤寒论》的方剂,治疗各种杂病,其中的'小柴胡汤,原为少阳和解之剂,但他加减化裁后,则用于治疗胃脘痛、呕吐、胁痛、心悸、不寐、咳嗽等各种内科杂证,均能取效。而乌鸡白凤丸是妇科之良药,用于治疗内科病,亦屡获良效。研究诸家,要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所以,研究诸家之学说,要辨清是非,舍非从是,以求完善,这就告诫我们,读书议论必详审其所以然,而后精思熟虑,方能不被谬说所误。因为精通了医理,详审了众家之短长,融汇剖析,取其精华,剔其谬误,才不囿于一家之见。其中对“肾风”的治疗,运用内经“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原则,重用“千金鲤鱼汤”治愈数十例。对急性中风的治疗,更是独树一帜,完全采用中药,疗效可靠,饮誉全国;对于肝硬化腹水的治疗,则用生瓦楞、生牡蛎各200克、生鳖甲50克、水红花子50克,功专力宏,力起沉疴。用外治法于内科杂证,更独具匠心。外治可补内治之不足,使药力直达病所,提高疗效。如各种头痛者,外敷透顶止痛散;腹水者,用利尿膏敷于神阙穴;结核性脑膜炎则用吕祖一枝梅使其发泡;而胆胀者,用消痛外敷膏等,无一不效。

不仅要精于医道,对其它学科的知识,也要有研究,用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指导自己的临床实践,所以在临证治病时,周密精实,主次有序,遣方用药,灵活有效。

研究中医学术,不仅要具备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高超的医疗技术,还要有广泛的多学科的知识结构,才能开阔视野,启迪思维。古人云:“善读者,始乎博,终乎约。”所以,学习中医,不仅要掌握书内的知识,更要了解书外的知识,他说:“往往书内难以解释之处,却被书外的知识给予点破,使之豁然开朗,茅塞顿开。”人之所以有病,外因于天,内因于人,多与气象学,时间医学,地理环境有关,与饮食方土,人情关系密切。因此,古医家认为,人体内环境的变化,同大自然的变化息息相关。天人合一,谓人体是一个小天地,这是很有道理的。许多资料表明,某些疾病发生的周期性和太阳活动周期在时序上,有某些一致性。例如:太阳活动期和太阳宁静期,心血管疾病发作和猝死的例数相差悬殊,太阳色斑强烈爆发时,心血管病发作和猝死更为频繁,其它慢性疾病亦然。

祖国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历代医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努力发掘,促进了中医的发展,对人类作出了贡献。面对丰富的医学遗产,只有继承总结,才能发扬光大,继承的途径有二。

其一,是先学习,充实自己,然后是文献医籍的整理、研究,祖国医学文献医籍,汗牛充栋,而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和治疗经验,大多散见于各种医籍文献中,所以学习、研究、整理这些医籍文献,是继承的关键,是提高的过程,也是发扬光大的前提。对医籍文献的整理,主要是对古医籍的校正疏义和注释,并发挥其学说,其代表医家及其著作有:宋代林亿《素问补注》、庞安时《难经解义》;元代滑寿《读素问钞》、《难经本义》;明代王九思《难经集注》,吴《内经吴注》,马莳《素问》、《灵枢》注证发微;清代张志聪《素问》、《灵枢》集注;现代《中风专辑》、《黄疸专辑》等。

其二,是理论研究要结合临床实际,理论是为实践服务的,实践又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研究中医理论,必须联系实际,总结提高,才能发扬光大。从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到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历代医家承前启后,在继承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内经》中提出:“有者求之,无者求之。”就是启示后人,要善于研究继承,要善于总结创新,发扬光大,从而丰富中医理论,如《通俗伤寒论》、《疫痧草》及湿温时疫治疗法,乃至今人发表的新见解、新经验,都丰富了中医的理论和实践,是推动中医发展的动力,其中包括认真学习总结当代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将他们毕生之精华,总结继承下来,传播下去。

中医学习心得体会

本人在参加了七天多的医院岗前培训,认真汲取了多位院长和主任的指导教育后,获益良多。短暂的培训虽然结束了,深深地影响了我,特别是对敬畏生命,关爱病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医者仁心,作为医务工作者就必须以为患者服务为己任,从点滴做起,使之融入生活。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健康所系,生命相托,是我们一生的信仰。而医者仁心的内涵就是手持仁术,胸怀仁心,心系患者。肩负救死扶伤重任的我们,应该时刻铭记孙思邈的“大医精诚”,时刻铭记希波克拉底的铮铮誓言,时刻铭记白求恩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先贤们的声音还在耳边时时鸣响,我们已经奋起前进的脚步,向着新时代更高的目标前进。

“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的精神,闪烁着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光芒,树立了新时代救死扶伤、病人至上、热情服务、文明行医的行业风尚和职业道德。也正是“手持仁术,胸怀仁心,心系患者”的新时代体现。医者仁心要求我们改善服务态度、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水平,真正做到乐群敬业、厚德怀仁,做维护人民健康的忠诚卫士。

当前我们中医院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一年一个新台阶,我们忘不了医院里的中医前辈们。是你们展现了中医学术的博大精深和救死扶伤的人格魅力;是你们兢兢业业,无私奉献,视医院为家,风里来雨里去,一心一意赴在工作上,为医院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我们忘不了工作在最前线,温柔大方又能干的护士天使们,不分天寒酷暑而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用美丽的双手塑造了那温情感人的世界。我们忘不了每一位母亲、妻子和女儿,你们任劳任怨,无私奉献。舍小家保大家,时刻谨记在心的,不是家庭,而是一名医护人员肩上的责任。有时候,医务工作者也会被推到医患矛盾风口浪尖上,面对太多的不理解,充满了无奈;有时候,也会因为工作强度太大,不知不觉间变得烦躁和脆弱;有时候,也会因为家人的抱怨和不满,偷偷流下难受的泪水。但是,无奈过后,是你们不变的微笑;辛劳过后,是你们执着的坚持;泪水擦干,依旧奋斗在最前线。是你们为医院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此真诚地说一声:你们辛苦了。

医务工作者用实际行动,捍卫了“白衣天使”的光荣称号,手持仁术,用过硬的技术赢得患者的信任;胸怀仁心,热情周到的对待每一位患者;维护医院在老百姓心目中的良好形象,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让群众满意。

回首以往,我们将深深铭记探索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奋斗历程;放眼未来,我们将迎难而上,让红十字放射出更加璀璨耀眼的光芒。而作为2015届中医院的新同志,应该跟上时代的节拍和步伐,以传承创新精诚的气魄,用更加饱满的热情去投入到明天的工作中,展现出我们别样的风采。

怀着激动与自豪的心情,我很荣幸地成为医院队伍中的一员。面对全医院甚至全社会的期待,我们医务工作者必须以十二分的精神来工作,以100分的满足来上交这份生命的答卷。虽然岗前培训时间很短,但是我从中学到的知识却是终生受益的。我们会永远谨记冰心老师的话,将“仁爱之心”肩负在左,同情之心担当在右,走在生命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穿杖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悲凉。

中医学习心得体会

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中医美容的萌芽。逐渐发展到今天,已经趋于成熟,各种技能方法与技能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多朝代的史书上或各种古代医学书籍上都有较多的记载。我国生活美容和医学美容相互促进发展,构成了中医美容的悠久历史。从远古的最简单的美容方法开始逐步摸索,前进取得了无法比拟的成就。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国科技水平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中医美容有历史悠久,时间丰富,对生活美容的介入,有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具有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等特点。有多种美容方法,如:食膳美容,针灸美容,推拿按摩美容,气功美容等方法,可见中医美容的多样性。中医美容还分为多种临床学科,有皮肤美容,眼科美容,耳鼻咽喉科美容,内科美容等,可见中医美容的兼容性。

学习了中医美容,不仅对中医的一些基础理论有了初步了解,还掌握了一部分美学和美容学的知识。这不仅对今后的生活有帮助,而且对临床医学的学习也开辟了一条新道路。中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中医美容更是一门要求技术精湛的.学科,学好中医美容,会对我有很大的帮助。

以后还会学到中药美容的知识,要求掌握的知识会更谨慎,精准。在这短短的半学期学习到的虽不深,但是已经激起了我的兴趣,我会继续努力,让自己的水平更上一层楼。

1.简述中医美容的历史延革。

2.中医美容方法有那些?

3.请叙述两味美容中药的性味,攻效,主治,并结合临床实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4.列举瘦身常用穴位并说明其体表定位与操做方法。

5.如何理解中医美容学的基本理论特色并举例说明。

学习中医心得体会

学习中医心得体会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学习中医心得体会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学习中医心得体会优秀3篇】,供你选择借鉴。

在上个星期的学习中,我们认识到了中医的神奇与奥秘。中医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认识生命、维护健康、战胜疾病的宝贵经验总结。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医学跌宕起伏,保有顽强的生命力,直到现在仍然作为中医的理论基础指导防治疾病。

中医是世界上唯一存续数千年而又拥有系统理论的医学,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建立在“阴阳”“五行”“经络”“气相”“血相”等学说之上。其中,“阴阳”与“五行”纯属中国哲学的范畴;“经络”、“穴位”、“气相”、“血相”又是观察不见到的,因而显得有些“神秘”。至于中药,往往是原材入药,又常常是多药配伍,因而其药理是一种综合效应。

中医不像西医的直观、线性的思维方式,它我一种抽象的、综合的思维方式。中医的“阴阳”、“五行”、“经络”、“气相”、“血相”都是抽象的,需要靠灵性去领悟,需要靠想象去意会,需要靠感觉(即望、闻、问、切)去判断,中医尽管将人体的五脏六腑分别纳入“五行”之中,但绝不将它们割裂开来,而恰恰是将它们作为一个相互制衡的有机系统,完整地统一看待。中医尽管将人体的前后、表里、虚实、寒燥等分别划归“阴”、“阳”两大范畴,但不仅不将其割裂,反而特别强调“阴阳调和”。中医不是针对疾病的直接原因采取对抗性措施,而是强调“扶正祛邪”,即扶持和维护人体自身所具有的正常功能以排除各种不正常的干扰。

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绝不是浅尝辄止就能领悟得到,需要长久的积累和接触,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

(一)深究医理,循序渐进。

祖国医学浩如烟海,必须持之以恒,勤奋苦读,才能学到中医的真髓。要从浅处起步,妙在浅而易知,从易处入门,从基础开始,逐步由低向高、精、尖发展,要有计划地学习经典著作,如《内经》、《难经》、《伤寒》、《金匮》、《温病条辨》等,先是粗读、泛读,了解全貌,找出重点,然后更精细地将诵、释、体会三者互用,深谙医理,探求经旨,最后客观地将所学的知识融汇贯通,施于临床,指导实践。这种由浅入深,从源到流,呈阶梯式递增的学习方法,深为任氏所推崇,他说:“循序渐进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个不能违背的客观规律,遵循一规律,则必有所获,若反之则欲速而不达。”

(二)熟读精思,妙识通圆。

医乃活人之术,学不熟何以知医?术不精何以活人!故熟精,是对医者最起码的要求。任氏强调,医者对医理要博熟精深,对医技要熟练精湛,运用要灵活、准确、精当,因此,要求我们要精勤不倦,深入钻研,对中医重要的理论和经典著作的精辟之处,要熟读背诵,首先在“熟”字上下功夫,“熟能生巧”。只有熟,才能心领神会,窥其奥旨;只有熟,才能抓住要领,妙识通圆。不熟何以精思,不熟何以圆活!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索生智,才能应常变而法不穷,明其理而更显其妙。

坚持读书,虚心学习,字斟句酌,熟读精思,

医理精熟,医技精湛,我们是我们的追求,凡事要尊重科学,每于临证之中,常根据实际病例,熟练准确地引经据典。如有一患者每夜发烧二小时许,历经数医,久治不愈。然任继学诊毕,曰:“此有瘀血。”并明确指出《医林改错》有记载,遂遣方投药,一药而愈。事后,经查阅,才深为其准确无误而惊叹。对中医的重要理论和经典著作的精辟之处,已能熟练的成诵和正确的解释,这只是登上了一个阶梯,尚需进一步努力,刻苦钻研,不断强化,并强调坚持反思,总结规律,才能巩固。他说:“读书最忌不求甚解,博杂不精,随学随忘,不加总结。”他主张:温故而知新。温故就是逐句玩味,反复研讨,有所得辄记之,并验之于临床,只有这样,才能由熟而精,妙识圆通,有所创见,推陈出新。

(三)研究诸家,知常达变。

要进一步开拓中医理论的知识面,就要善于研究诸家,因此,要求我们博览群书,博采广蓄,并细心揣摩,反复研究,摄其精要,主张采众家之长补自家之不足,取众家之精华为我所用。他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研究诸家学术,不可因循守旧,要圆机活法,知常达变,师古而不泥古。师古,是先学习,不可不知其说;不泥古,是重取舍,不可尽依其说,要明其理而活用其法以符真义。临证最忌执一方而御百病,要守一法而应万变。他对经方的研究造诣颇深。每临证时,既能执持,又能方圆,十分重视师其法而不泥其方。例如:常用《伤寒论》的方剂,治疗各种杂病,其中的小柴胡汤,原为少阳和解之剂,但他加减化裁后,则用于治疗胃脘痛、呕吐、胁痛、心悸、不寐、咳嗽等各种内科杂证,均能取效。而乌鸡白凤丸是妇科之良药,用于治疗内科病,亦屡获良效。研究诸家,要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所以,研究诸家之学说,要辨清是非,舍非从是,以求完善,这就告诫我们,读书议论必详审其所以然,而后精思熟虑,方能不被谬说所误。因为精通了医理,详审了众家之短长,融汇剖析,取其精华,剔其谬误,才不囿于一家之见。其中对“肾风”的治疗,运用内经“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原则,重用“千金鲤鱼汤”治愈数十例。对急性中风的治疗,更是独树一帜,完全采用中药,疗效可靠,饮誉全国;对于肝硬化腹水的治疗,则用生瓦楞、生牡蛎各200克、生鳖甲50克、水红花子50克,功专力宏,力起沉疴。用外治法于内科杂证,更独具匠心。外治可补内治之不足,使药力直达病所,提高疗效。如各种头痛者,外敷透顶止痛散;腹水者,用利尿膏敷于神阙穴;结核性脑膜炎则用吕祖一枝梅使其发泡;而胆胀者,用消痛外敷膏等,无一不效。

(四)涉猎广泛,择善而从。

不仅要精于医道,对其它学科的知识,也要有研究,用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指导自己的临床实践,所以在临证治病时,周密精实,主次有序,遣方用药,灵活有效。

研究中医学术,不仅要具备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高超的医疗技术,还要有广泛的多学科的知识结构,才能开阔视野,启迪思维。古人云:“善读者,始乎博,终乎约。”所以,学习中医,不仅要掌握书内的知识,更要了解书外的知识,他说:“往往书内难以解释之处,却被书外的知识给予点破,使之豁然开朗,茅塞顿开。”人之所以有病,外因于天,内因于人,多与气象学,时间医学,地理环境有关,与饮食方土,人情关系密切。因此,古医家认为,人体内环境的变化,同大自然的变化息息相关。天人合一,谓人体是一个小天地,这是很有道理的。许多资料表明,某些疾病发生的周期性和太阳活动周期在时序上,有某些一致性。例如:太阳活动期和太阳宁静期,心血管疾病发作和猝死的例数相差悬殊,太阳色斑强烈爆发时,心血管病发作和猝死更为频繁,其它慢性疾病亦然。

(五)继承总结,发扬光大。

祖国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历代医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努力发掘,促进了中医的发展,对人类作出了贡献。面对丰富的医学遗产,只有继承总结,才能发扬光大,继承的途径有二。其一,是先学习,充实自己,然后是文献医籍的整理、研究,祖国医学文献医籍,汗牛充栋,而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和治疗经验,大多散见于各种医籍文献中,所以学习、研究、整理这些医籍文献,是继承的关键,是提高的过程,也是发扬光大的前提。对医籍文献的整理,主要是对古医籍的校正疏义和注释,并发挥其学说,其代表医家及其著作有:宋代林亿《素问补注》、庞安时《难经解义》;元代滑寿《读素问钞》、《难经本义》;明代王九思《难经集注》,吴?《内经吴注》,马莳《素问》、《灵枢》注证发微;清代张志聪《素问》、《灵枢》集注;现代《中风专辑》、《黄疸专辑》等。

其二,是理论研究要结合临床实际,理论是为实践服务的,实践又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研究中医理论,必须联系实际,总结提高,才能发扬光大。从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到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历代医家承前启后,在继承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内经》中提出:“有者求之,无者求之。”就是启示后人,要善于研究继承,要善于总结创新,发扬光大,从而丰富中医理论,如《通俗伤寒论》、《疫痧草》及湿温时疫治疗法,乃至今人发表的新见解、新经验,都丰富了中医的理论和实践,是推动中医发展的动力,其中包括认真学习总结当代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将他们毕生之精华,总结继承下来,传播下去。

众所周知,传统的中医学教学方法单一,抽象思维多,形象思维少。要想提高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就显得特别重要。那么,怎样来提高西医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以往当西医学生开始接触中医时,觉得很玄,难以理解,甚至难以置信。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其次,教师讲授学生听课、记忆、考试的简单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课程结束之后很快把所学知识置之脑后,缺乏主动学习和思考的契机。最后,教材的内容不能满足当前需要,内容多而课时少等因素也影响着教学效果。在多媒体教学手段日益普及的今天,西医院校中的中医教学大多仍沿袭传统的授课模式,以“填鸭式”的满堂灌为主。这显然与当今快速发展的教育形势不相适应。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的具体体现[5]。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出现,使计算机辅助教学得到空前的发展,使我们的教学方法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传统的课堂以板书及口述为主的教学模式变成以图象、动画等多种方法的教学模式,从而改变了学生死记硬背、枯燥乏味的学习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

例如讲授诊法中舌象时,各种舌象的图片往往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这时候展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互动式教学,往往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显著,研究表明[6]应用这种教学模式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取得较好的效果。实践证明,采用电教、多媒体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把难以理解的理论变成具体而直观的形象化教学,常常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7]。

总之,与西医学相比,中医学因其完整的理、法、方、药系统而形成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教学中应让学生们认识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构建整体与辨证思维模式,强调理论联系实践,课堂上提高教学的艺术性,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发散的、联系的、触类旁通的学习和思维方法,是提高中医学教学质量的最现实可行的思路,其中具体的、可行的教学方法还需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在西医院校,要使中医教学与西医教学有机结合,进而对学生的思维模式产生积极影响,为学生提供中西医结合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充分了解中西医学思维互补、方法互参的优势,促进我国医学的创新和发展。

中医学习后心得体会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学习中医需要具备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在实践中探索中医的精髓和特点。我通过学习中医,深刻认识到了中医学的博大精深,也体会到了中医学对人体健康的独特贡献。接下来,我将结合我的学习体会,谈一下中医学习对我的影响和启示。

中医学需要具备对中医理论的信任和尊重,才能更好地理解它的实质和价值。在学习中医之前,我对中医医术并无深刻了解,对中医理论抱有怀疑和质疑。但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我进行了反思和思考,认为应该尊重和信任中医理论,才能更好地掌握和应用它。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提高了自己的学习信念。

二、学习实践的探索。

中医学强调基于临床实践和经验总结,探索中医的精髓和特点。我在学习中医过程中,重视临床实践的探索和积累,尤其是在中医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注重观察和分析,不断总结和提高。通过实践,我对中医理论的理解更加深入,也能够更准确地运用到临床实践中。

三、学习思维的转变。

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把人体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注重平衡和调和。学习中医后,我有了全新的思考方式和角度,能够更好地理解人体机能和功能变化的本质和规律。同时,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注重整体观念和系统思考,能够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四、学习生活的启示。

中医学强调健康养生,注重疾病的预防和防止复发。学习中医后,我深刻认识到“治未病”的现代生活价值,尤其是在日常的生活中更注重身体健康和预防疾病。通过中医学习,我也发现了许多中医养生方法,比如茶道、拔罐、针灸等,在生活中对自己的身体保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五、学习传承的贡献。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精髓,传统的中医医术和理论应该加以珍视和传承。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我也认为更应该重视中医文化在当代的贡献和价值,将中医文化传承下去。通过中医的学习和传承,我们也能够为中医文化的发扬和传播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中医学习对我的影响和启示很大,让我深刻认识到了中医的价值和作用,也获得了很多临床实践和养生方法。同时,透过中医学习,也学到了个人学习思维的转变和全新的思考模式。希望通过更多的中医学习和实践,能够加深对中医文化的理解和珍视,为中医文化的发扬和传承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医学习心得体会

结束了为期三天的中医整体自然疗法课程,收获颇丰。

通过刘伟承师父的授课,开阔了我的医学思维,同时还学到了很多宝贵的治疗经验。通过和各位师兄弟交流,让我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下面我就结合我这三天的经历,妄谈一下我的拙见。

对于一个医学生来说,最快的成长方式那就是去和学界大牛学习。从这个角度来说,结识师父我是幸运的。

师父是中医整体自然疗法的创始人,也是和式太极拳的传人,早年拜于伤寒大师梅国强门下,后来又拜和式太极拳一代宗师侯尔良为师,期间还遍访其他名师不断交流学习,拥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对常见病及疑难杂症有很多独到的方法。

通过学习中医整体自然疗法,让我懂得养生的重要性,俗话说三分治七分养就是这个道理,对于疾病的防护,六成的工作取决于日常生活的自我保健,环境遗传医疗等因素只能决定剩下的四成。医院现有的医疗手段对于很多疾病十分局限,仅仅依靠医疗技术,完全忽略对营养、运动、保健、心理等多方面进行干预,这是导致很多疾病无法治愈的根本原因。营养干预,运动干预,保健干预应该和医疗技术同等重要。营养干预简而言之就是“损有余,补不足,以偏纠偏,达到动态平衡”。例如某些痛风可以通过戒酒,补充维生素,养护肝脏的思路来治疗,因为嘌呤通过肝脏来代谢,补充营养素并养护肝脏,机体嘌呤代谢功能上来了,痛风自然就好了。运动干预就是通过查体温,控制基础代谢,来让能量得到合理的利用。保健干预主要是在当机体出现问题时所采用的适当的`辅助手段。例如糖尿病人可以采取臧福科的振腹推腹手法来使其腹部被动运动以达到辅助消耗能量降低血糖的目的。又例如肩周炎患者可以采用易罐筋膜牵拉疗法使其粘连的肌筋膜分开恢复肢体运动功能。

中医有两大法宝,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这里我主要想谈一下辨证论治。西医也是有“辨证论治”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将辨证论治发展的比中医更好,为什么这么说呢!中医的辨证论治疾病来源于医者主观望闻问切四诊收集的信息,而西医诊断疾病借助于通过各种体液影像检验检查收集的客观资料。一定程度上,客观信息比主观信息更加可信。但是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辨证论治所收集的信息还十分有限,许多人体内与疾病相关的信息是目前技术所无法窥测的,所以辨证论治辨的越清楚,实际上忽略的越多。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迷信辨证论治反而不科学,而以整体观念为指导的“糊涂医治糊涂病”反而更可取。梅国强老师说过“存津液为第一要义,通肠腑不嫌迟早”,在我个人看来,不论什么情况下使病人体温保持恒定,肠腑保持通畅,同时顾护津液十分重要而且必要。

在这里穿插讲一下中药的局限,因为人工种植或者炮制方式混乱或者药材造假导致目前市面上中药品质普遍不好,影响了中药的疗效。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已经知道鳖甲牡蛎等中药有效成分几乎煎煮不出来。而高温久煎也会破坏某些药材如山药的有效成分。所以对于鳖甲牡蛎等药材可以采用碾粉冲服,山药直接生用(生吃或者榨汁)。师父对营养学也研究的很深,山药不超过70度,土豆不超过40度,在这个范围内可以保存食物里面的活性成分。还有很多关于韭菜汁、生姜汁、土豆汁的妙用,让人感觉很神奇,待我一一验证了以后再来详述。

和式太极拳讲求意境,“无形无相、如环无端、着地生根”。对面走来一个人打你,你可以充分运用势能和惯性闪退一边然后借力打力,这是太极的精髓。同样对面走来一个人打你一拳,你先格挡接下这一拳再打上去,这是西洋拳的做法。西医看病就像是打西洋拳,出现症状,然后对症下药。症状一多,就招架不住了全乱套了。而中医整体自然疗法就是从根本解决问题,根本不给疾病打到你的机会,在疾病到来的时候,卸去维持疾病存在的条件疾病就不攻自破。例如阴道炎症的治疗可以用这种思想,用某中性洗液+生大黄(磨粉)+醋清洗局部进行治疗。阴道天然弱酸性环境可以起到保护作用,疾病滋生会使环境发生改变,这时候恢复天然弱酸环境然后清除异物,疾病无的放矢自然就好了。

这三天还了解了很多病案。同时还学习了很多治疗思路方法,包括颈椎腰椎病预防,头颈点刺疗法,掌按膻中穴降压,长短腿牵引,腰痛治疗,肩周炎治疗,易罐筋膜牵拉疗法,还有斜方肌、斜角肌、髂腰肌、髂胫束、腰方肌、梨状肌、臀大肌、股四头肌、背阁肌、胸大肌、内收肌等肌群的牵拉放松疗法。其中我对髂胫束的“平步青云”手法印象最深刻。

三天时间很短暂,学习的内容很多,一时间还难以全部消化,在日后的生活工作里,我一定要多多实践才行。

最后感谢师父传授宝贵的知识,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在师父的引导下,不断学习,在医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