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把课堂还给学生有感(实用18篇)

时间:2023-12-03 15:53:02 作者:雨中梧

范文范本可以激发我们对于写作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范文范本,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参考和指导。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

涡阳县城关第二小学,安徽亳州233600。

在通常的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是知识的权威,是知识的传授者,但是随着素质教育推广的日益深入,学校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为此,我们要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为此笔者选择把课堂还给孩子作为研究对象,结合自身经验谈一下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1.教师地位的改变。我们这里所说的教师地位的改变,主要是教师的角色开始转换成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民主师生关系的建立者、学生学习课程的指导者和学生终身学习的奠基者,而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这代表着老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教育的发展,老师也开始从主角变成了配角,其主要的目的就是与学生配合,共同唱好“课堂”这一出戏。

其次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为了升学,因此,作为教师转变自己的角色,也是顺应教育改革的需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更宽松的学习氛围,才能成为课堂的主体,敢于请教自身的疑惑,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

2.学生地位的改变。把课堂还给学生,这就决定了教学的一切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一切从学生出发。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去创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环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表达方式。为此,统一的课程不可能适应所有学生,只有选择性的课程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这样一来,学生的地位就从被动的学习者成为了学习的主导者。因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我们课程资源开发的.理念,也是课程改革的归宿。学生只有从一个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一个主动的学习者,才会使学生间主动交流、讨论的机会增多;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表达独特见解的次数增多;发现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增加。

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笔者感觉数学涉及到很多内容,延伸出很多讨论的主题,引发出更多的思考。除了发现上面所描述的一些变化外,笔者认为对于我们来说要学得更多,想得更深。后来,我学会了把事先设计的问题带到我自己的课堂中,交给学生,让他们去思考一下,看看他们有什么好的想法,新的观点,把他们的想法和观点都记录下来,写成自己的教学资源。学生也可能会有观点的碰撞,这样也为我的教学带来了很好的材料,让学生进行自由辩论,这样的话我们的数学课可能会变得更丰富多采。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作为现代化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物质型技术和智能型技术的结合体,是对传统的教学观念的一次变革。多媒体课件作为现代教育中的一种“认知工具”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运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除去上面我们所说的几种变化外,多媒体的运用,也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这个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这个以学生为中心的时代,在教育上更注重激发学生的潜能。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课件的制作上,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参与,以学生为中心来制作课件,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从多媒体课件的自身特点来看,不仅内容丰富多彩,而且互动性较强。如果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来通过信息技术进行网上学习,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增强其学习的自主能力,增强学生的动手欲望。如在教学完六年级的《统计》知识以后,老师可以给学生一组数据,让其根据所学知识自己动手制作统计图。相对而言,这有些困难,这时老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来对学生进行指导或者演示,然后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实现把课堂还给孩子的目的。

2.以多媒体为辅助开拓学生视野。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以其特有的优势走进课堂,成为广大教师的得力助手,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它的出现丰富了我们的课堂,辅助教学图文并茂,精彩纷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但凡事都是有利有弊的,如果过度地使用多媒体课件,则会喧宾夺主,让学生忘记学习的初衷。所以多媒体只能成为辅助学生学习的一个媒介,而不是主体。其次,既然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这就要求老师要注重选择,挑选一些适合学生的,或者能开拓学生视野的素材来制作课件。在教给学生书本知识的同时,还要给学生补充大量的课外知识,让其有更多的学习空间和学习自由。

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要想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最主要的是老师和学生角色的变化,但是要想取得更好的效果,还离不开丰富的教学资源的支撑。

把课堂还给学生

目前,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可能很少有人不这样回答:思想教育难搞,政治课难上。造成这一局面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有市场经济的冲击,也有“应试教育”的误导。改革开放以来,狭隘的经济利益原则被高度重视,从而激化、滋生了一系列的社会腐败现象和崇洋媚外思想,使不少人看重经济利益而忽视思想教育。多年来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为分数而学政治。上课时教师勤勤恳恳、讲“道理”,交待知识要点;复习时学生辛辛苦苦背要点,考试时力争一字不差地复制要点,虽然兼顾了能力,却使得学生得到的只是一些教条,甚至觉得所学和现实是相矛盾的,是无用的东西,于是在课堂上出现了学生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普遍厌学的局面。而各级中学工作考核评价的主要标准——考试成绩标准及相应的奖惩办法更激化了这一矛盾(即使各级学校真正实施了素质教育,这一标准也是必要的。问题是它现在几乎成为评价学校和学校评价的唯一标准。)。

当然,我们政治教师也难辞其咎。我们的最大问题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观念的“容器”,形成了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灌输注入轻探索创造;重理论轻实践;重模式统一轻个性发展,课堂成了讲堂。并且大量运用“题海战术”,使学生疲惫不堪,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对于如何改变这一局面,大家早已形成了共识——全面实施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这虽然是一项浩大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包括教育体制、评价和考试制度、教材、教育价值模式改革创新等。但这项系统工程的实施首先必须由身在一线的政治教师去开拓和创新。下面笔者结合自身实践情况谈一些在实现“一个转变、两个突破”中的一些思考和感悟。

所谓“一个转变”是指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所谓“两个突破”,一是突破应试教育的局限,改变教师独霸讲坛的局面,还课堂于学生,切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二是突破思想政治教学空谈理论、“不思想”“不思维”的局面,让思想政治课真正“思想”起来,使学生在“思维”中探求真理,形成能力,提高素质,切实实现思想政治课的独特而不可替代的功能。

一、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教是为了不教”的观念,倡导学生独立学习、学会学习。

在“知识爆炸时代”,人们认识到,科学在本质上并不是证实真理,而是不断更新真理。“一个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一些现成的理论,更要引导学生懂得这些理论是如何获得的,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而不是简单地给结论。丁肇中教授就曾敦促我们教师“不要教死知识,要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指一个人在多种智力因素的结合和多种心理机制参与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是一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终身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必由之路。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独立、主动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呢?首先,要大力宣传自学的重要性,介绍自学经验,强调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对获取知识、增强能力、提高成绩的巨大作用。从而让学生重视并产生自学的愿望和要求。 其次,选择适当的自学方法,使学生学会自学。遵循学生自学与教师讲授紧密联系的原则,教师应根据课本知识和学生自学能力的实际水平,选择简便易行、灵活多样的自学方法,让学生做起来难度不大而有趣,费时不多而收获大。这样学生就乐于自学精于自学。再次,交流自学成果,总结经验,扩大自学影响,让学生体会到自学的确使自己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赢得主动权,并有利于自己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能力的提高。

二、突破应试教育的局限,优化课堂结构,实现师生的良性互动,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上下工夫。

优化课堂结构,还课堂与学生,就是构建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前提,以学生学习过程中疑难问题为载体,以教师精讲点拨为主导,以学生激情参与为特征的课堂,达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双赢化。这是贯彻学生主体、以学为主、因材施教原则的核心和关键;是解决高中政治课堂的主要矛盾的需要。具体而言在课堂上让学生先自学,在掌握主干的、核心的知识前提下,有组织地进行交流,质疑问难,合作帮助;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在全体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教师精心设计,精辟点拨,启迪思维。对教师而言,其精讲点拨也就是言简意赅讲在点子上讲在该讲处;点在兴趣点、疑难点,点在思维的最近发展区,点在知识的生长点。

一堂好的政治课,需要师生的互动来完成。教师要从整体着眼,优化目标,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传输方式,让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这样课堂就会达到最佳双赢的效果。

三、突破思想政治教育空洞的说教,切实强化其的思想性,让思想政治真正思想起来思维起来。

如何结合时代特点,强化政治课的思想性,加强政治课的思维性,使其富有创造性,体现时代性,更好地入耳入脑入心,是每一位有责任感的政治教师不可回避的问题。笔者认为,一是要让时代精神走进课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形式、方法,不断求新求活求实求精,使思想政治教育入耳入脑入心,解决实际问题,能管用管真用真管用。       另一方面要倡导探究式教学,把激发思考,培养和训练思维方法方式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实现教学知识情境化、情境问题化。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传授知识不只是讲清事实(是什么)和原理(为什么),而要着重教给学生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方法(怎样做)。抓住了科学的思想和思维方法的教育,就真正抓住了现代教育的要领。为此,课堂教学要创设知识是怎样来得,是怎样生成的情境,使学生在体验理论的生成过程,不仅享受了发现的乐趣,品味了成功的喜悦,更重要的是使其进入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获得了对思维方法的体验。这实际是发现矛盾、提出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孕育着可贵的创新思维。这是知识情境化。情境问题化,它的要义不在于一问一答,而在于通过教师巧妙的设疑导学使学生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能主动质疑问难、探索新知。当学生进入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状态,难道他们还不会思想、不会思维吗?教师要千方百计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如在知识的处理上,教师还应把注意力放在知识的逻辑联系上,知识交叉点上,知识的生成点上,放在同类知识的不同点上,不同知识的相同点上,易混易错知识的澄清上。这样就逼近思维最近发展区的前沿据点,在这些地方着力,就点击了学生的困惑,点燃了智慧的火把。再如开展讨论、辩论,写小论文都不失为好方法。在发展学生思维时,教师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使学生从根本上掌握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维方式。比如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时,客观看待人和事;坚持从实际出发;辨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

综上所述,我们只要转变观念,以高度的责任感创造性的实现“两个 突破”,就一定能使政治课在教育的百花园拥有不可替代的空间而独放异彩!

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论文

在课改的潮流下,如何让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是所有人共同关注的问题,本书作者基于学生立场,聚焦课堂教学改革,系统总结自己近30年的教育研究和思考,从课堂设计、教学方法、学习组织、课堂生成、课堂评价、课堂变革等方法,阐述了如何搭建理想课堂的教育图谱,兼具专业性与实操性,为一线教师如何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让学生站在课堂正中央提供了有效的.指导意见。

学习主动性的这个问题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作为教师会经常面临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为此也伤了不少脑筋,但是在实践中又有着许多无可奈何。通过阅读徐洁老师的《把课堂话给学生》,让我在这方面的教学上有了一些感悟。

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重视,但我们也会发现每当老师在课堂上提问时,总有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在学习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有的学生甚至会有“我就是学不好某某科了”这样的消极想法,徐洁老师的书中提到这些都是“习得性无助”的表现,产生的根源就在于学生在学习中经历过太多次失败,或者根本没有体验过成功,由此可知,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谨防过度惩罚,要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更多的成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内在动机,帮助学生在不断进步中树立信心。

让学生主动学习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采取的教学方法也十分重要。书中徐洁老师讲述的运用不同方法教学的游泳教练的例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两种完全不同风格的教练能够长久的存在下去就有存在的理由。类比于在学校的教学,教师的“一言堂”和课堂改革教学就是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游泳必须下到水中才能学会,学习也是如此,老师讲的再多,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再丰富,学生自己没有领会到位,也无济于事,学生的自学能力才是考查学生真正优秀与否的重要指标。课堂改革以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阅读一本好书更是相当于享受一场营养盛宴,通过阅读《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本书,我在教学观念上有了转变,教师应当摆正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位置,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本书不仅对教师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对于学生和家长也是一本不错的读物,值得大家一读!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

教学设计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始于教学内容的顺向思考,一种是基于标准的逆向思考。前者在“教学大纲时代”盛行,后者则是“课程标准时代”的新定传统教学的一般程序通常是教师根据教材确定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学活动,实施教学,设计并实施评价,获得反馈。可以看出逆向设计较之版向设计主要有两点不同。一是确定教学内容的依据不同。逆向教学设计依据的是课程标而非教材,强谓“用教材教”,而不是纯的'“教教材”?二是对待评价的死点不同,逆向教学设计强调评价设计先于教学实施。教学过程件评价过程因此,我们倡导逆向数学设计,这是实施“课程标谁”之后提出的新思略它的主要程序是数师先将“课程标”换成“数学目标”,并据此设计与目标相匹配的评价,再来设计数学活动。

传统设计是根据课本内容进行的,目的是掌握课本内容,没有考虑以学生为主体,容易造成教学在学生能力发展培养上的低效。为了提升教学设计的有效性,采用与传统设计方式相反的做法,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然后依据目标进行教学活动设计。从逻辑上讲,逆向设计从教学目标出发,其设计方式是顺向合理的。之所以说它是逆向,是因为它与传统设计方式不同,明确教学目标与学习内容、评价方案与教学计划的顺序恰好相反。

逆向教学设计提倡从“终点”,即所追求的结果(目标或标谁)出发开始设计活动。逆向教学设计关注的不是“我教给了学生什么”,而是“学生学会了什么”。这是对教学的“换位思考”?即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来体会他们的需求、感受、知识水平、理解能力与接受能力,依据课程标進准,制订切实的教学目标。根据标准和目标,设计教学评价,并将教学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把课堂还给学生

“老师,这么漂亮的字是怎么做出来的?” 。

“我们能学会吗?” 。

“我想做出别的样儿,行吗?” 。

自学后的自由发言,积极踊跃: 。

有的说:“我按alt+i,弹出插入下拉菜单,也可以找到图片—艺术字。”…… 。

[案例分析] 。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

二、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

与一本好书的相遇,是偶然,更是机缘。有幸拜读了徐洁老师的新书-----《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构建理想课堂》。

徐老师从课堂教学的内在教育使命,教学方法的选择艺术,到让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有效组织合作学习,引领学生深度学习,演绎课堂精彩生成,再到巧用反馈评价提升课堂质量,“互联网+”时代变革课堂,显示着徐洁老师深刻的实践和思考。

读完之后,我心潮澎湃,幡然醒悟――课堂成全生命,是一种预设,更是一种精彩的生成。作为一名科学老师,就要向课堂要质量,在课堂上成全生命,它需要教师善于及时捕捉学生信息,并进行精心引导。

这让我想起学校组织的课堂教学评估课上发生的一幕:当时,我在上《热气球上升的秘密》一课,一番激趣导入后,学生们开始利用老师提供的塑料袋、酒精灯、火柴等材料,设计探究方案。

在四个学生汇报交流之后,我正准备按部就班的引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这时赵元龙站起来说:“老师,我在家里用纸螺旋圈和蜡烛也做过这个实验。”“哦,你是怎么做的?”我一阵愕然。这可是我事先没有预料到的。尽管打乱了我设计好的教学进程,但我还是鼓励他展示自己。“我用线吊着这个纸螺旋圈,放在燃烧的蜡烛上面,空气受热了以后往上升,所以就带动螺旋圈旋转起来,我又换了一个纸片,纸片还能飞起来呢!”听到这儿,班里的不少同学也来了兴趣,课堂秩序一下变得骚动起来。原来这孩子在生活中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这可是非常宝贵的生成资源啊,于是我充分表扬一番,又鼓励他:“科学探究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你用纸螺旋和蜡烛发现了热气球上升的秘密,能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再来验证一次吗?”

我的表扬和鼓励在孩子们内心形成一股强大的推动力,他们探究的热情再一次被点燃。面对赵元龙这一“意外”的风景,我没有局限于自己的教学程序,而是动态灵活的调整教学方案。在捕捉到了这份可贵的生成资源后,采用顺水推舟的方式,加以有效引领,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把学生锁定在积极亢奋的学习状态。既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自豪感,又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真正的主人,就要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活跃在课堂上,使课堂生活成为师生共同创造的美好时光,如此,理想的课堂,才能成全一个个活泼泼的生命。

当然,书中还有很多精彩的语言: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让学生真有成长;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更要关注学生的人生;课堂是一种生命存在的方式,要道法自然,要大道至简,要大道归一……一句句,一字字,都荡涤着我的心灵,洁净着我的心灵。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还在路上,还要不断的学习、反思和实践,要真正做到像张志勇厅长所说的“课堂还给学生”,让教育返璞归真,努力实践精神成长的教育,真正还给学生终身健康发展的能力,像徐洁老师所说的教师要“做课堂教学改革的筑路人”.

总之,理想的课堂,是学生的学堂,更是教师的学堂。当课堂真正成为教师播撒教育理想、信念和希望的麦田,成为学生种植梦想、收获知识、丰富思想的花田,唯有如此,才能创建最好的课堂,才能真正让师生的灵性得以热情飞扬。

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

在学生的求学过程中,课堂是他们获取知识和掌握技能的重要场所。然而,大多数学生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并不满意,他们认为这种方式过于单一、枯燥乏味。然而,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让课堂还给学生。课堂还给学生的方式在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本文将围绕课堂还给学生的体会展开讨论。

第一段:引言。

过去的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以讲解为主,学生则默默地听课。然而,这种教学方式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近年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逐渐兴起,让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课堂还给学生的方式将学生置于学习的核心,让他们主动参与并掌握知识和技能。在这种方式下,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积极探索和构建知识。

第二段:增强学生的参与度。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和无聊的感觉,这将导致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能力的下降。课堂还给学生的方式通过采用讨论、小组活动、角色扮演等互动形式,促进了学生的参与度。学生在互动中可以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和合作,激发他们的思考和创造力。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积极参与,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了课程内容。

第三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下,教师往往只是传授知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往往有限。而课堂还给学生的方式则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启发式的问题解决,学生可以自主思考和探索,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此外,学生在小组活动和讨论中可以互相启发和帮助,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果。课堂还给学生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使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迅速成长。

第四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往往只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而课堂还给学生的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学生在小组活动和角色扮演中不仅要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要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想法,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此外,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需要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这锻炼了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还给学生的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也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五段:总结。

课堂还给学生的方式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通过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学习效果和培养综合能力,课堂还给学生的方式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我们也要明白,课堂还给学生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开,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只有在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下,才能使课堂发挥出最大的教育价值,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获得心得体会。

五年级教师教育:把课堂还给学生

教育叙事,即是讲有关教育的故事。本文为大家带来关于五年级教师的教育叙事,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上完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文之后,我开始思考口语交际怎么上。想想从前的教法,总是少数学生发言,多数孩子只是课堂上的听众。如何才能让所有的孩子动起来?经过再三考虑,我决定组织孩子们围绕本单元“浓浓的乡情”这一主题搞一次语文活动。

我把这个想法告诉给了学生,教室里立刻沸腾了。孩子们兴奋,激动,有几个禁不住手舞足蹈起来!

当我告诉他们这次语文活动由他们自己主持、所有的同学都是演员时,教室里又是一片欢腾。“哪些同学愿意来尝试一下主持人的滋味?”我微笑着问。孩子们窃窃私语,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举手。我知道他们从来没有主持过这样的活动,心里难免会有所顾虑。于是,我用鼓励的语气说:“鲁迅先生曾称赞‘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我相信我们班也一定会有这样的孩子!”话音刚落,张德坤就把手举得老高。接着,一个女孩子也举起了手。经过全班推荐,我最终挑了4个孩子主持。

为了激发全体同学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我宣布表演的节目以小组为单位准备,组长全权负责。要求每个组至少一个集体节目,一个个人节目。集体节目必须全员参与,个人节目根据内容自行安排人数。

经过两天的准备之后,活动如期开展。我走进教室,黑板上“浓浓的乡情”这几个醒目的大字,经过一番修饰分外漂亮,让我眼前一亮。据了解,那是出自担任本次主持人的女孩蔡梦飞之手。真没想到,她的艺术字居然写得那么漂亮,连我都自愧不如。

一张张灿烂的笑脸,一个个精彩的节目。一节课掌声不断,笑声不断。孩子们是那么轻松,那么愉快。当下课的音乐声响起时,他们依然沉浸在快乐之中。

这是我接手这班孩子以来第一次看到他们笑得那么甜美。尽管还有很多不足,却让我真正体验到了把课堂还给孩子们后的轻松和释然。

那一刻,我突然感到有一种幸福感悄悄溢满我的胸怀。

一、相信学生。产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念头源于我对孩子的真正信任,相信他们有积极参与的兴趣,相信他们有自我挑战的勇气,相信他们有自编自演的能力。因为充分相信,孩子们兴趣盎然、信心百倍。

二、解放学生。学生的解放首先源自于教师的解放。我把自己从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解放了出来,把课堂慷慨地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去讲,去演。因为彻底解放,孩子们学得轻松,玩得开心。

三、利用学生。在我眼里,每个孩子都是一座宝藏,要靠教师去挖掘,去利用。利用孩子们的表现欲、荣誉感,开展小组合作,发挥集体智慧。因为有效利用,节目精彩纷呈,孩子表现出众。

四、发展学生。发展学生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和终点。孩子们在自我组织和自编自演的过程中,能力得到了提升,情感得到了升华,身心愉快发展。

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论文

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是近年来体育教学凸显的热门话题。传统的体育教学,多是教师“手把手”地教学生。教学过程总是从讲解动作要领和示范动作开始,然后再进行辅助练习、分解练习,最后进行完整练习和反复练习直至掌握动作要领。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解示范法、分解教学法、重复练习法、循环练习法、保护与帮助法等。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育课堂变成了老师机械地教,学生被动地学的局面。学生在学习中难以体验到运动的乐趣。这种体育教学只注重传授技术而没有考虑学生是否能接受,是否是他们兴趣的需要,教师是一种“灌输式”的指导者的角色。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提倡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转变教育理念,树立学生是课堂主人的观念,要从全新的视觉来看待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地位,作用和权力。一句话:把体育课堂还给学生。

首先,让学生多一些选择。

小学生身体素质差异很大,兴趣爱好各异,有的活泼好动,有的文静,为了培养小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主人翁意识,有效激发他们的活动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安排一些选择性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选择活动内容以及器材和场地,能够在课堂上参与自己感兴趣的体育活动。在自主和独立的选择性活动中,充分培养了他们做课堂小主人的意识和能力。选择性的学习活动,重在让学生多一点自主的选择,多一点独立的思考,真正改变以往教学中一切由老师说了算的局面,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由被动转为主动。例如,针对小学生的兴趣特点和能力状况,教师可在一些练习难度不大的教学环节中开设“练习超市。”“练习超市”为学生提供一系列可供自由选择的练习条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由选择练习内容。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积极性的发挥。在“练习超市”中,教师的工作主要是指导和服务,巡回于学生之间,一旦发现学生需要的时候,就要及时提供帮助。同时,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练习后要安放好器材,练习中不要争抢和拥挤等。选择性学习活动使不同身体条件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起点和发展的余地。这样就更能培养学生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主人。

其次让学生多一些想象。

想象是创新的基础,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创新起端于想象。想象和创新靠的又是主人翁意识,一个人只要具备了主人翁意识,才能激发想象和创新的热情。小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头脑中总会有一些出乎意料的奇特想法。因此,教师要寻找激发学生想象和自主创新的时空和方法,并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没一个环节,让学生多一份自主创新的主动权。例如,我在执教二年级的一节前滚翻学习课时,就让学生在学会前滚翻以后,启发学生想出一些优美的动作与前滚翻连起来做。经过老师的启发和学生之间的共同讨论,不少学生做出许多意想不到的动作:有人做出前滚翻接侧手翻,前滚翻接燕式平衡,前滚翻接兔跳等等,学生的思维张开了想象的`翅膀,课堂气氛分外活跃,课堂真正成了学生的天下了。

第三,让学生多一份责任。

现在独生子女很多,他们都是宝贝,在家里大事小事都被家长包办代替了,所以缺乏责任感,这种品质也带到学习活动来了,很大程度影响了学生主人翁意识的形成。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老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让孩子有担当的意识。我经常有意的安排学生担当某个管理角色,让学生在行使管理职责时培养其责任感。比如,每次课前的准备工作就交给学生轮流完成,活动结束时收集器材,把器材放到指定的位置这些环节,都让学生参与。这样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也切实培养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人翁意识以及难能可贵的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让每个孩子有机会胜任管理角色,让学生协助老师处理教学活动中的事项,这对培养学生成为课堂主人是非常有益的。比如,建立体育委员轮岗值日制度,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体验当家人的滋味,轮岗值日时,让学生协助老师整队,发送器材,当裁判,记成绩等。别小看这轮岗值日的当家会动,它的推行,让学生在这个岗位上学习服务,学会管理,锻炼自己,展示自我,增强责任感。许多学生在体验轮岗值日后都很有收获,在他们心底播下的是课堂学习主人的自信和满足,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种责任感。

第四,给学生多一份信心。

我们的课堂要给学生多一份做主人的信心,教师要对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做出积极地评价。评价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是对学生的主体言行充满激情的真诚赞扬,如“你真行!”,“动作真漂亮!”在赞扬学生时,要充分体现语言的情感性,还可以伴随赏识的表情,手势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一份成功的自豪和愉悦的情感。此外,让学生参与评价也是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措施。教师应提供学生参与评价的机会,保证学生有参与评价的时间,并耐心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在评价何被评价中,树立做主人的信心。

总之,我们体育教学的课堂要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才能达到新的教学理念的目标。

提好问题,把语文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近几年来教育是一直在把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任务,事实上创新人才该怎样培养呢?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工作又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工作呢?不久前笔者去了一家动物园,盯着铁笼子内的猴子思想了许多,我为此追根源从进化的角度去思索具有社会意义的人群。在我看来动物有两大本性,其一是懒惰,吃饱肚子后躺下来晒太阳,过着悠闲的日子。其二是闯祸,我认为这便是创新。但人群在后天进化论的范畴来说,创新的东西大多被社会所磨灭掉了,但懒惰随时或多或少残存在人们的。

西方的一些社会学者把“创新”用专有的术语“失范”来表示。其意义就是失掉社会中的一些规范,认为是人原有本性的一种强有力的“释放”。干别人没有干过的事,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同时认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中不竭的源泉和动力,所以欧美国家早就开始了“创新”的教育。为了保护“创新”还实行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以使创新的`动力得到激励和保护。

在学校教育中要想实现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最首要的任务就是最大程度上去顺应学生的兴趣,恢复学生的天性。正如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说的那样:“一个人要出成果,因素之一就是要顺乎自己的兴趣,然后再结合社会的需要来发展自己的特长。有了兴趣,‘苦’就不是苦,而是乐。到了这个境地,工作就容易出成果了。”现代伟大的学者钱钟书,他小时候的学习就是靠兴趣,且从不循规蹈矩,对中国文学及英文有特别的偏爱,对数学却没有丝毫的兴趣可言。1929年钱钟书投考清华时,国文、英文均考满分,唯独数学仅考了15分,当时清华大学的校长罗家伦破格收取了他。其实按清华当时的规定钱钟书是没有一点希望被录取的,罗家伦绝对算是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校长,钱钟书也绝对算是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学生。著名的明史专家吴晗也是一样。1931投考清华时,文史、英文也均考取满分,数学也只考了6分,后被清华当时的校长翁文灏破格录取。清华之所以能名扬海内外与其创新的精神是不可分割的。

[1][2]。

把体育课堂还给学生

实施素质教育,提倡高效课堂,减负增效。课堂教学革命似乎愈演愈烈,老师们都有点无所适从了,有的甚至高呼“干脆把我的命革了算了”。其实也没那么恐怖!所谓的素质教育、高效课堂、减负增效,都是一个概念,即要求我们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效率。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我认为,把课堂还给学生就ok了。

这学期,我就尝试着把课堂还给学生,演绎课堂四步曲,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叫减负增效。下面就与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步,交流自学情况,相互补充。

开学我就发给每个学生一本预习手册,有预习的总体要求,有每课的预习提示,预习前还有复习回顾。学生根据提示,自觉学习。填写的内容比较简单,但一定要认真看课文。第二天课堂上,大家就交流自学情况,相互补充。比如,学《三峡》,课堂上,组长就组织大家读课文,齐读可以,一人一段也可以,目的就是要解决字音。然后,相互翻译,你一句我一句,你不会的我跟你说,我不会的你告诉我,互相补充,互相完善。哪个字不认识,哪个词不理解,在这时都能得到解决。大家都不会的,就问老师,老师马上进行小组辅导,这才叫因材施教。

第二步,交流学习疑问,相互讨论。

预习中有一项内容就是提出自学中未解决的三个问题。课堂上,大家就重点讨论各自的问题,有的问题小组内可以相互解答,大家就解决了;有的问题本小组解决不了的,就打热线请教其他小组,如果帮助解决了,就要送一份礼物给对方。这一个环节相当热闹,问的人积极,因为可以借机考考他人;答的人也很积极,因为答对了可以得到礼物。在这种轻松自由的氛围里,学生们忘却了这是课堂,没有了老师抽问的紧张,也没有了做不起题的烦躁。大家都回答不了的问题,就写在黑板上,交全班讨论。

第三步,师生合作,完成学习。

到最后留下来的问题并不多,但相当有难度。比如,《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是如何体现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的?《三峡》中写景的句子语言有何特点等等。这些问题多是写作手法上的问题,学生感到不好理解,实际上也是需要老师认真指导的问题,教学的难点也就体现在这里。所以,这些问题老师要讲,而且不惜时间的把它讲清讲透。

第四步,我当考官,考考大家。

作业的设置,多数交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置考题,然后交给对口小组的同学完成。学生自己设计的题,难度适中,要求不能参考其他书籍出题,只能是个人的原创。做完后,相互批改了,老师再收起来检查,了解学生掌握的程度。如果多数重点都没涉及到的,老师就要补充相应的作业。

课堂四步曲,步步都以学生为主体,小组合作,集思广益,让每个学生的问题都能得到解决。有同学陪伴学习,学生不再感到孤独,不再感到无助。学习的信心增强了,尤其是一些差的学生,上课违纪的现象都少多了。

我们说,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战场,学生在自己的阵地上都不采取行动,那肯定是有原因的。我们的老师不能硬逼,不能强灌,即使硬逼着勉强应战,那肯定也是要吃败仗的。学生的不行动原因通常有三种情况:

一、学习内容难易不适中。太简单,学生觉得没味;太难,学生又觉得理解不了。把课堂还给他们,组长组织大家学习,什么题不懂就讨论什么题,谁会的谁就来当老师,这样人人都有事可做了,耍的人就少了。一些偷懒的同学,老师在巡视时还可时时提醒他们。

二、老师讲得过多,提问抽问答问,形式单一,学生感觉无趣。老师站在讲台上从头到尾的讲,始终带给学生一定的压力,学生最怕抽问,总担心答错了会让同学见笑,老师会批评。把课堂还给他们,随便他们怎么问都没人笑了,心里压力消除了,学习起来就轻松多了。

三、一人学习,孤独无助。很多学生不完成作业的原因都是不会。家长没法指导,又不方便请教老师和同学,长此以往,就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我们经常喊教书难,难教书,那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好的教学方法;我们经常喊教书累,教累书那是因为我们占据了课堂,包办了教学。只要我们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并施以恰当的引导,什么素质教育,高效课堂,减负增效,一切问题都能得到解决。

郭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论文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的教育环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成为交流学习的平等伙伴,使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地.自主地获得信息,积累知识,解决问题,培养能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真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个体生命充分自由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师生生命的整体价值,焕发课堂生命的活力.

作者:杨秀华作者单位:平阳县郑楼镇练川小学,浙江,平阳,325400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20xx“”(18)分类号:g63关键词:思考实践操作发言权提问权评价

《把课堂还给学生》的读后感

面对着各种考试,如何让孩子提高阅读能力,学会自主学习呢?在语文上,我想要从最基础的习惯抓起。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有了好的习惯,办事容易办好,学习也能得益。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是很难提高的。也就是说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在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方面,我是这样做的:

(1)、要求学生以认真的态度对待阅读。看书不能走马观花、草草而过。为了促进学生认真读,我要求学生“情绪要稳、读音要准、边读边想,弄懂词句”。

(2)、主动查字典的良好学习习惯。这就为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作好铺垫;

(3)、圈点批注的阅读习惯,也就是读书时,要圈住自己不认识的字,画出不理解的词。再读课文时,标出自然段序号,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句子或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句子,并以小组的形式互相启发讨论。这样学生读一次,画一次,动手做一次,越读的多,理解越接近中心,学生的体会也就越深等等。

(4)、提倡学生多读、反复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课堂上讲课文,我坚持讲前读、分析时读、讲完后读、老师师范读、学生交流读,课后要求学生抽时间读。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身受用。这样孩子们养成良好的阅读的习惯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了,再加以阅读方法的训练就足以能够锻炼学生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了,那么课堂上学生就会有话说,有自己的想法了!这样才能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孩子们自感自悟!

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

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会经历一次次的课堂。课堂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是他们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乃至实现自己梦想的重要场所。然而,长期以来,课堂常常被教师主导,学生被动地听讲、背诵,缺乏主动参与和思考的机会。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当学生能够将课堂还给自己时,他们更有创造力、积极参与讨论,学习效果也更好。因此,课堂还给学生是非常必要的。办法并不唯一,下面将从学生主导、积极互动等角度探讨这一问题。

首先,将课堂还给学生意味着学生可以发挥主导作用。过去的课堂常常是教师主导,他们讲课,学生们被动地听讲。而当学生主导课堂时,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探讨。例如,他们可以选择一本自己喜欢的书,通过多种形式,如讨论、演讲等,分享自己对这本书的理解和感受。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够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其次,课堂还给学生也意味着积极互动的席卷。传统的课堂常常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单向传递,学生很难主动参与到课堂中。而当课堂还给学生时,学生们可以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通过讨论、问答、小组活动等形式,积极参与到课堂中,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互动。这样的互动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和思维能力,更能够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此外,将课堂还给学生可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在传统课堂中,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常常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面,缺乏深入思考和创造性的思维。而当课堂还给学生时,他们可以自由地发挥想象力,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通过论证和实践来验证和完善自己的想法。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能够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将课堂还给学生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传统的课堂注重知识的输入和学习方法的灌输,很少涉及学生的品德、情感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当课堂还给学生时,学生们可以积极参与到各种实践活动中,例如社区义工、比赛参与等,通过实际操作来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更能够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团队意识。

综上所述,将课堂还给学生有利于发挥学生主导作用,促进积极互动,激发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要将课堂还给学生并不容易,需要教师的倡导和专业指导,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索。只有在共同的努力下,才能真正实现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得到更全面和深入的发展,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把课堂还给学生》的读后感

叶圣陶先生曾精辟地指出:“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语文教学中对文章的记忆,倘离开了反复的朗读,是强记,不牢固的;而反复朗读,是不断的咀嚼享受,也自然易记,还记得牢,“熟读成诵”就是这个道理。学生的朗读过程也是广泛吸取语言营养的过程。朗读大量篇章之后,多少次朗读、反复地含英咀华之后,很多说千道万也难讲清的语感、搭配习惯、语言规律等问题在不知不觉中就会迎刃而解,那潜移默化的成果也会随之日益显露出来:学生不但可以在自己写作时模仿、消化那种文笔,还可以在说话时对照、应用那些词句,脱口而出,出口成章,从而使学生思维精密、情感丰富,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迅速趋向准确和生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训练了学生的朗读。日常中在训练朗读方面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课前预习要求学生自读3-5遍,把课文读通读顺。为了避免学生自读单调,有时也会采取自读两遍后,同桌互读或者小组合作读的方式。

只要是我觉得适合学生朗读的句子和段落,就引导学生朗读。尤其本学期的课文非常优美,因此,课堂上我就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朗读。同时,加大了背诵量。课文中只要求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段落,我也鼓励学生全部背诵。不要求背诵的课文,只要句子优美,有益于学生习作的部分,我也要求孩子们背诵。我感觉我班学生经过三年的训练,朗读已不成问题,只要稍一点拨,朗读感觉立马就能出来。背诵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也不成问题,每次只有两三个同学每背不太流畅,但也能背诵下来。没有特殊原因,一周我会布置三次以上背诵。现在学生们都习惯了,背诵的能力也越来越强了。因此,我一直觉得孩子们的潜力无穷,不要舍不得给他们压力。

我自一年级起就利用早读时间,一字一句带着学生读课文,二年级时每篇课文范读,三年级与四年级的早读就由课代表带领全体同学从7.40-8.00齐读课文。我班的午读主要是《诗韵悠悠》诵读。自一年级开始,从无中断,每天1.20准时诵读。所以,我班学生(除张富杰外),1-3颗星古诗全部都能背过,并且学期中就能背熟。现在我还给学生补充了17篇名家文章,主要以散文为主,《诗韵悠悠》背诵一遍后,每天齐读一篇,每篇两遍。第一遍学生读的不流畅,每次都需要我纠正字音,但第二遍就能比较流畅、有感情的朗读下来。这些文章大多都是初中的文章,可他们两遍就能读成这样,有时也让我感到惊叹!

自《朗读者》开播后,激起了一波波的诵读热潮,我们也开展了《小小朗读者》的活动。每天中午《诗韵悠悠》诵读后,三名同学上台诵读课文,每人一个自然段。从第一次上台孩子们不知如何开口,手脚发抖,下台长叹一声,到现在的上台声音洪亮,下台鞠躬谢幕,孩子们的自信不知提升了多少倍。本学期已上台展示了三轮,第一轮读作文一个自然段,第二轮三个自然段,第三轮自由组合小组(2-3人)读名家名篇中的一篇文章。孩子们的积极性可高了,每天课间、中午都能看到他们排练的场景。第四轮,我要求他们背诵,可以选取名家名篇中的几个自然段。第五轮,我想让孩子们上台诵读自己写的文章,(下学期举行)。一开始可以是一个段落,慢慢再读整篇,读写结合起来。(期末的时候争取选取每位同学的一篇文章,编辑成册,这是我的初步设想。)每次学生诵读完后,全体学生集体评价。

以上几点,是我一直在做的,感觉成效也是较大的。因此,我认为教学中最重要的法宝,那就是抓住朗读时刻的快乐与沉醉。慢慢地,也许我们就会以朗读的方式和学生对话了,慢慢地,这也许就成了我们的语文方式。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

在传统的。

教学。

模式和观念中,认为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宰,是教育结论的权威。在教学中,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扮演着知识的“传播者”和道德的“传教式”的角色,学生是书本和分数的奴隶,造成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局面,不利于学生主体性发挥和良好自学能力的养成。在新课程中,作为教师,首先我们要调整好自己的角色和地位,放下架子,放弃教师至上的尊严,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以平常心态和学生交朋友,让教学变成师生共同享有的快乐生活。心理学研究表明,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和建议,勇于大胆创新。

二、大胆放手,适时引导,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再一次明确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从学生的情感入手,注重学生学习愉快的体验和感悟,把教学看作是具有潜移默化的陶冶滋养过程,并通过创设愉快合作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当前市场上流行的一对一教学辅导,也恰恰吻合了这种观点。

三、

尊重学生个性,优化个性促进学生发展。

什么是个性?个性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在心理学界,一般认为个性是指一个人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学生的个性就像春天里刚吐出新绿的柳芽,敏感、脆弱而又充满朝气,需要阳光、雨露、和风细雨的呵护。学生都有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欲望。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契机,让学生淋漓尽致的展示个性,呵护个性。一个问题,我们不要给学生定什么标准答案,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感受、体会、体验。

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课堂是活跃学生学习气氛的场地,引导学生做学习主人是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编排意图之一,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学生搞好学习的首要条件。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首先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有机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理想前途教育、爱劳动爱人民有教育。通过这些教育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逐步树立为祖国为人民而学习的运大抱负,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原动力。其次是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设置激趣激思、动手动口的问题,推动他们自己看书、查资料、讨论、做实验、观察、思考,主动地解决问题,教师适时对其引导、鼓励、评价,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产生“只要自己认真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就能成功”的自我评价意识,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只要教师教学中能坚持正面教育为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铺路搭桥,就会逐步形成“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良好的学习态度,学生不会再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产生越来越带劲的主动学习氛围。在学生语文学习情况评价表我们要设学习态度、完成作业、课堂发言、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科活动等栏目,指向研究性学习的全程,从知能力、情意态度、策略、习惯等角色较全面地评价学生的表现。既引导学生着力基础,又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学力提高。使学生自觉地将语文综合素质、综合能力与自身个性、特长的发展融合起来。但是,在教学中我们不得不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少讲、不讲并不能说明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必须会讲、精讲。学生只有在教师的精心设计、统筹安排下,才能有目标、有重点地学习新知识。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模糊不清的东西给以明晰,对学生产生的错误予以纠正。在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教师要密切注意他们的表情变化和思想动态,该肯定就肯定,该讲解就讲解,特别是学生不懂的地方就绝不能不讲。

2、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为了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落实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开创了诸如表演法、讨论法、合作法、演讲法、竞赛法等花样繁多的教学方法。这些多样的教学方法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落实、操作的不恰当,就会出现很多问题:一是讨论内容不合理,对没有必要讨论的内容进行讨论,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教学时间;二是讨论时间不足,没有给学生充分思考的余地;三是由于小组内没有明确的分工,使得一些学生坐在桑树下等枣子吃,四是小组讨论中角色的定位与成型,使暂时落后的学生永远处于听众的角色,从而使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成为一句空话。在小组讨论时,看不出教师的作用,教师游离于小组讨论之外。这样,讨论的质量就难以保证。

我们知道,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相对较低,学生道德情感和意志品质的培养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而他们对文本的解读有深浅之分和正误之别,这就需要教师在小组讨论中相机诱导,科学组织,在帮助学生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进行探索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使用小组讨论法,教师课前备课时一定要认真思考,精心策划,具体实施时一定要主动介入,充分投入到学生中去。

材的讲解者,更不能成了教材的宣读者。教材是主要依据。强调教材是主要依据,并不排除其他课程资源,但其他课程资源只是一种辅助,不能喧宾夺主。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个性鲜明。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遇到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学生创新思维活动的过程。新的改革是大势所趋,作为一名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当前教育改革的不可逆转性,以主动、积极的态势迎接改革,应该拥有新的头脑,新的思维,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为培养拥有新头脑、新思维、新人才而努力。

汉语拼音教学如何把快乐引入课堂。

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往往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传授,缺乏主动参与和思考的机会。然而,近年来,一种新的教育方式正在逐渐兴起,即“课堂还给学生”。这种方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全面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和合作能力。本文将从师生关系转变、学生参与式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课外拓展及评价方式改革等五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采用“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模式,改变了师生关系。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师生关系呈现一种单一的、上下级的模式,教师凌驾于学生之上,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指导。而在“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模式中,师生关系变得更加平等和融洽。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讲师”,而是更像是学生的引导者和朋友。他们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提出问题,并以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知识的味道,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其次,学生参与式学习是“课堂还给学生”的核心之一。传统的教育模式让学生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缺乏参与和思考的机会。而“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不再成为被动的听讲者,而是积极参与到课堂中。他们通过小组活动、讨论、实践等方式,积极思考和探索问题,培养了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的能力。这种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第三,采用“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学生不再能满足于仅仅获得知识点的掌握,而应该具备学习的素质和能力。而“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使学生成为主动的探索者和学习者。学生在这种模式下,不仅仅是通过学校的教育获取知识,还要通过课外拓展等方式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追求自己的兴趣和梦想。

第四,除了课堂学习,课外拓展也是“课堂还给学生”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往往局限于书本知识,缺乏实践和体验的机会。而“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拓展活动,探索和体验不同的领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可以通过社团、实践活动等途径,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力,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优势进一步发展。

最后,评价方式的改革是“课堂还给学生”教学模式的必然要求。传统的教育模式下,评价往往以笔试为主,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应用,忽视了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而“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模式中,评价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全面发展。学生的学习表现将通过课堂表现、小组合作和实践活动等形式进行评价,这样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针对不同学生的优势和不足进行个性化的教学和辅导。

综上所述,“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模式带给学生深刻的心得体会。它改变了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能力,并将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作为教育目标。这种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性,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相信在未来的教育中,“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模式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网师随笔:把课堂还给学生

最近,一直在关注和反思体育课堂组织管理的问题,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从本学期开始,每节课后都进行简单的反思,其实也谈不上“反思”,就是简单记录下本节课的组织方法以及孩子们的课堂表现,力争找到不同年级有利于孩子学习的好的组织方法。

今天下午第一节课是五年级一班的课,按照教学安排,主要教学内容是复习第九套广播体操。和往常一样,上课前就站在了操场上等孩子们,铃响以后,看到他们从教学楼走出来,远远望去,好像人数不是很多,并且体育委员也变了,等他们来到指定位置,问明白原因后才知道,有部分同学在班里办关于《纪念抗日战争70周年》的板报,还有的同学作业没完成,被老师留下了。其实,对于这种情况,自己也不是很奇怪,这个班级之前的课堂也很少来齐过,只是本学期才第二节课,就这样,心理还是有些不太习惯,况且每次人数不定,对于课堂组织管理,还是有一定的影响。

但是想想,或许这正是对自己课堂管理应变的一种考验。于是还是以一种很平和的心态开始了本节课的教学,在复习广播操之前,先玩儿了一个“大小西瓜、大小高楼、大小飞机”的游戏,孩子们积极性很高,每个孩子都很投入。心想:“人数少,也有少的'好处,比较好管理......”。还没等我思考完,又有几个同学走过来,喊“报告”。原来是个别的同学作业补完又下来了。因为队伍已经站好,我示意让他们站在最后一排,在做游戏的过程中,陆续又有几个孩子过来。

游戏结束以后,开始复习广播操,按照课程安排,我先喊着口令,让孩子们做了一遍,在这个过程中,发现有一部分孩子,特别是男生,根本不认真做,再三提醒,依然做不好。特别是后来来晚站在最后一排的孩子。当时我在想:“如果这样练习,练再多,估计效果都不会很好,是不是可以换一种组织方法”。于是,我想到了分组,但又担心分组后,个别组的积极性不高,就不练习了,之前就出现过这种情况。但又一想,反正集体练习效果不好,何不试一试。为了更好的组织,我给孩子们做出了以下要求:1、各组要有组长,在组长的带领下练习;2、一组里每个同学动作都要到位,才算过关;3、最后来的同学为一组。最后我说告诉孩子们:“哪组先练好,哪组先自由活动。”

孩子们开始练习后,我开始观察,发现分组练习和集体练习完全不同,特别是女同学非常认真,好像觉得自己是做的最好的,其中一组还选出了2个组长,一个正面示范,一个背面示范,在练习的过程中谁做的不好,组长还把她叫出来单独练习。男生组也不甘示弱,其中一组一起喊口令练习,虽然动作不是很到位,但练习的那个劲头还是很足的。我特别观察了最后来晚的那组同学,一开始,他们没有开始练习,一直在商量谁当组长,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其实孩子们都想来试试当组长,但又没有那个信心,为了鼓励他们,我提出了你们可以选2个人来领着做,并且建议他们可以换一下位置,可以站在做的好的女同学旁边。这时候,我看到一个男同学对着另个男同学小声说:“来吧,咱俩来当组长吧。”两个小组长先是安排位置,然后又带领大家练习,拿不准的动作还向旁边的女同学请教。一开始有个别同学动作不到位,在旁边女同学的影响下,最后都很认真做了起来。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