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汉语言专业毕业论文选题范文(19篇)

时间:2023-11-09 17:25:37 作者:飞雪 精选汉语言专业毕业论文选题范文(19篇)

毕业论文是学生在研究生阶段实现自我价值和学术成就的重要标志。毕业论文的写作需要有一定的指导和参考,以下是一些好的范文供大家学习和借鉴。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随着新时代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重视文学教育。当今社会,人们除了需要语言交流,还需要借助安静、舒适的文学阅读来提高修养。

摘要:我国具有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从古到今流传下来很多经典名篇,学生如果可以对这些经典文学进行背诵,不仅可以弘扬中国优秀的文化历史,还能增加汉语言的理解和应用。

一、汉语言使用与意境分析的作用。

作为汉语言专业讲师,应该强化学生对汉语言的应用能力和对语言意境分析的能力,这也是丰富学生情感的重要手段。

所以,汉语言的使用和意境分析是所有汉语言专业学习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

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学素养。

语言的生命力在于能够灵活使用,否则,语言就始终处于静止状态。

所以,汉语言的应用也就促成了汉语言的使用意境。

语文知识的形成与汉语言素养强化相得益彰。

例如,在形容风景的时候人们经常使用“风光旖旎、风景秀丽”,如果用作“风光靓丽,风景艳丽”,不仅读起来拗口,就连基本意思也被扭曲,让美丽的风景变得艳俗无比,让人无语。

虽然四个词语单独拎出来都是形容词,但是用法差别很大。

所以,汉语言的应用会直接影响语境的塑造,说“风光旖旎、风景秀丽”人们会眼前一亮,甚至可以想象出美好的景色,但是如果用“靓丽、艳丽”形容风景,只会让人们倒胃口,很难找到美的感觉。

2.培养学生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当今社会,人们除了需要语言交流,还需要借助安静、舒适的文学阅读来提高修养。

所以,在品读汉语言文学作品的时候,不仅需要对汉语言的使用环境进行了解,还要对语言的使用意境进行深入地了解。

如果不了解汉语言的使用方法和意境,就无法安心阅读,也不能完全理解文学作品中极尽深刻而优美的语言。

例如,在欣赏海子的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最后四句包含作者所有的寄托:“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简单的语言朴素明朗却又隽永清新,作者对世界充满希望,充满感恩,善良虔诚的祈祷,愿每一个人在尘世间都可以获得幸福,而自己却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仅仅依靠语言根本无法理解全诗的深刻内涵,必须深入体会诗歌描绘的意境,才能在眼前出现一幅美丽的画面,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诗歌。

所以在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过程中,文学鉴赏能力会逐渐得到提高,欣赏者的审美观也会更加准确和健康。

二、如何提高汉语言的使用和意境分析能力。

1.增加阅读、朗读的训练。

朗读是学习语言最好的途径之一,增加文章的阅读量,可以让学生尽快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所以,增加阅读量有助于理解汉语的应用,同时汉语言的意境分析能力会逐渐提高。

最终,学生可以准确把握文章的基调,易于挖掘文章深处的含义,提高对汉语言的应用和分析。

2.增加必要的背诵。

背诵是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最佳途径,无论中国人学习外国语言还是外国人学习汉语,增加背诵量必然会提高语言的运用水平。

我国具有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从古到今流传下来很多经典名篇,学生如果可以对这些经典文学进行背诵,不仅可以弘扬中国优秀的文化历史,还能增加汉语言的理解和应用。

最终,通过深刻记忆,学生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引经据典,增加文章的亮点,提高文章的层次,使文章更具有灵性。

参考文献。

摘要:在进行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学对接的过程中,需要坚持语文终身教育的观念,这样才能确保两者之间实现合理对接。

引言。

语文教育是弘扬我国汉语言文学精髓的主要途径,汉语言文学属于语文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应试教育模式下的语文教学更多的是为考试而学习而不是为文学而学习,语文教育没有满足新时代汉语言文学的教育要求。

汉语言文学要实现语言教育和汉语言文学的对接性教育,就要从多个方面综合考虑,在教学理念越来越开放的情况下,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来正确理解语文教学中汉语言文学的教育问题。

汉语言文学在反映我国历史和文化语言传统的同时,也可以将一个民族的气质风貌展现出来,并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

语言文学是人类的财富,汉语言文学更是中华民族的财富,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应该将其继承和发扬起来。

汉语言本身就是一门我国特有的专业,这门专业的目标就是培养人文素质、培养专业的从事汉语言文学的人才。

在现如今的社会中,衡量教育是否合格的标准是看其能否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汉语言文学教育过程中并没有直接体现出实用性,而是通过人文观念等展现的,不能用经济指标进行衡量。

2.1教学目标相同:

语文以及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给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同时保证学生可以更快的适应社会生活;语文教育的一部分就是汉语言文学,两者在理论以及教学内容上存在一致的地方,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会根据各自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各项兴趣爱好。

2.2表达形式不同:

汉语言文学在教学过程中强调,通过语言体现出作者的感情、对事物的看法分析,读者通过阅读文字来了解作者的'情感波动。

汉语言文学的生动性则主要体现在可以用语言进行灵活表达。

虽说两者表达形式上存在差异,但语文教育是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基础,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

2.3专业性的差异:

汉语言文学教学要比语文教学更加专业,一般情况下,在高等院校教学过程中,汉语言文学都会涉及到很多的专业知识,这就需要学生进行探究。

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不断加深自身的文学知识,发自内心的原因学习,和汉语之间培养深厚的感情;语文教学相比就简单的多,只需要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所以说两者专业性之间存在着差异。

3.1实践能力衔接薄弱:

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语文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却有些忽视,这造成的现实情况就是很多学生有着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但实践上的经验却几乎是空白的;有些汉语言文学老师的教育理念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教学过程中只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对于汉语言文学实践的重要性却几乎不谈,这就造成课堂上只进行枯燥的理论知识灌输,学生长此以往,对课堂学习会逐渐失去兴趣。

这也是现如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

3.2教学缺乏针对性:

汉语言文学目前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教育体系,但是却没有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模式和方法。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于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也没有完全领会,这就造成一个非常尴尬的问题:制定的教育目标和方法与现实情况脱节,无法满足学生发展以及课改的需求。

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时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课程和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阶段的变化,结合教学情况,在了解学生掌握程度的基础上,对教学方法和技巧进行更新。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汉语言文学教学可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4.1做好人文素养培养:

在进行汉语言文学以及语文教育的时候,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做好人文素养的教育,促使专业学生身上具备人文色彩。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可以从两方面入手:老师除了正常教学之外,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关心和关怀,了解学生的思想处境以及情感波动,从这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素养和人格;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和维护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教学计划及任务;与此同时,完善汉语言体系可以做好文化传承。

4.2注重实践能力对接:

要想更好的将语文和汉语言文学教育进行融合,就必须和现如今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在分析已有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做好两者融合的工作。

要想将两者完美的融合起来,就需要找到两者的相同点,汉语言文学和语文教育都是围绕汉语言文学展开的,在教学过程中若想融入实践知识,就必须了解两者共有的知识和理论,最终实现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目的;在进行实践教学过程中,应该对教学模式和方式进行创新,让学生在了解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实践潜力。

4.3加强技术指导: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现在有很多高校采取了远程教学的方式,这样把现代科学技术和课程完美的结合起来。

语文和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拥有敢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精神。

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可以品尝创作带来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最终让学生具备较强的文学鉴赏分析能力。

结束语。

在进行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学对接的过程中,需要坚持语文终身教育的观念,这样才能确保两者之间实现合理对接。

语文以及汉语言文学的关系是相互联系却相互独立的,汉语言文学作为语文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本身在教育目标上就是一致的,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结合实际情况,不生搬硬套,切实做好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1、“一带一路”视阈下实施中原文化走出去路径研究。

2、商丘市红色典籍整理与开发利用研究。

3、“互联网+”行动计划与网络文化建设研究。

4、“十三五”时期商丘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研究。

5、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创新保护研究。

6、传统美学精神的当代价值研究。

7、传统文化与“文明商丘”建设研究。

8、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商丘市的发展机遇研究。

9、商丘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研究。

10、河南文脉传承与城市特色构建研究。

11、商丘名人文化产业化与中原经济区建设。

12、“丝绸之路”与华夏文明传播研究。

13、“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原文化传播与交流。

14、河南省红色典籍整理与开发利用研究。

15、“十三五”时期河南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研究。

16、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研究。

17、商丘文脉传承与城市特色构建研究。

(二)文艺学。

1、浅论审美与文化的关系。

2、略论大众审美文化的历史与现状。

3、论宗白华美学思想。

4、论审美现代性。

5、广告的审美特征论析。

6、论诗歌语言。

7、论马克思主义的悲剧观。

8、论文艺的娱乐作用。

9、论意境的美学特征。

10、论文学语言的多义性。

11、文学审美特征论。

12、“话语蕴藉说”评说。

13、浅析“典型论”

14、浅论“意象”

15、浅论“叙事学”

16、文学消费心理研究。

17、关于文学话语“陌生化”问题。

18、浅论“结构”与“解构”

19、论艺术真实。

20、论文艺欣赏中的心理距离。

21、浅论文艺欣赏中的共鸣与沟通。

22、论艺术直觉。

23、论艺术虚构。

24、浅论美育与社会的文明进步。

25、浅论文学流派在艺术创作中的意义。

26、简论文学作品形式的独立审美特征。

27、浅论新时期文学发展与典型内涵的新变化。

28、浅论新时期诗歌审美特点的新变化。

29、论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

30、论艺术创作的通感与错位。

31、论审美变形。

32、论艺术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价值。

33、论文艺作品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34、论本世纪中国文论的现代性主题。

35、浅论儒家美学在中国古典美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36、浅论庄子美学思想对中国艺术精神的影响。

37、论朴素美。

38、蔡仪美学思想述评。

39、浅论朱光潜在当代中国美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40、评李泽厚美学思想。

41、浅论中国意境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42、浅论禅宗对中国美学发展的影响。

43、试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44、论艺术接受中的个体差异。

45、浅论人类审美态度的演进历程。

46、论悲剧审美的道德内涵。

47、当代中国大学生审美情趣考察。

48、论形式美的美育效应。

49、浅论美育与社会人文精神的转化与重建。

(三)古代文学。

1、试论杨万里诗歌的俗与雅。

2、唐传奇的文学价值。

3、薛涛的'文学创作。

4、鱼玄机的创作。

5、浙西词派及其词人简述。

6、小红低唱我吹萧――姜夔的词与音乐略探。

7、黄庭坚的文学思想。

8、李清照词创作的社会蕴含与价值。

9、宋代女性创作的“悲愁”本色。

10、试论宋诗中杭州民俗的描写及其表现。

11、论张先的慢词。

12、“表面滑稽而骨子里沉痛”――苏轼“以游戏文字为诗”浅论。

13、从潘金莲看《水浒传》的婚姻和爱情。

14、论《镜花缘》中的唐小山形象。

15、论弹词小说《再生缘》中四位女性形象之对比关系。

16、浅论凌鞒酢抖拍》之盗贼观。

17、浅论李渔的人生观在戏剧、小说中的体现。

18、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和《卖油郎独占花魁》看拟话本的爱情婚姻观。

19、试论张岱《西湖梦寻》、《陶庵梦忆》中的禅趣。

20、浅析《牡丹亭》中知识分子的性格特征。

21、《水浒传》中绰号问题浅析。

22、论香菱形象的文化命义。

23、“二尤”悲剧在《红楼梦》大悲剧中的原型意义。

24、刘姥姥形象的文化意蕴。

25、巧姐形象的文化意蕴。

26、两对位势悬然却下场略等的母女一一赵姨娘探春及凤姐巧姐漫议。

27、度人与救世一一疯僧与刘姥姥形象的不同意蕴。

28、贾宝玉同性恋倾向诠释。

29、《聊斋志异》中的悍妇心理构件。

30、论《聊斋志异》的传奇艺术。

31、《世说新语》的语言风格。

32、《世说新语》的语言技巧。

33、《世说新语》的写人技巧。

34、《世说新语》与中国古代小说。

35、王梵志诗歌的独特内涵。

36、试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意象。

37、论李贺诗的多种风格。

38、论《金瓶梅》中的民俗描写。

39、论《儒林外史》对八股制艺弊端的反思。

40、论《红楼梦》中诗歌之功能。

41、对生命的漠视――试论《水浒传》叙述的暴力化倾向。

42、白居易《长恨歌》多重意蕴浅探。

43、论《史记》中下层人物的描写。

44、浅论《史记》的游侠精神。

45、论苏轼的出世和入世。

46、试探陆游的“梅”情结。

47、论李白的咏侠诗。

48、《三国演义》中的择主思想比较。

49、《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50、浅论《儒林外史》对人性的扭曲。

(四)现当代文学。

1、论李健吾的短篇小说(或者:论李健吾小说的平民化)。

2、论“后浪漫派”小说的艺术特质。

3、《风萧萧》中的意象。

4、张爱玲小说的影视改编。

5、《小团圆》中的母亲形象。

6、《小团圆》中的女性形象。

7、《小团圆》的叙事特色(或者:《小团圆》的复调叙事)。

8、老舍小说的影视改编。

9、老舍小说的爱情叙事(或:老舍的女性观)。

10、老舍、邓友梅、王朔的“京味儿”小说。

11、老舍、邓友梅笔下的旗人形象。

12、茅盾的另类小说。

13、论钱钟书的短篇小说。

14、沈从文小说中的男性世界。

15、张恨水小说中的女性世界。

16、浅析现代人文主义思潮。

17、论新写实文学中日常生活的诗性消解。

18、沈从文作品中的人文情怀。

19、早期乡土小说的民俗价值。

20、乡土文学与乡土小说。

(五)外国文学、比较文学。

1.《美狄亚》的女权主义重读。

2.中国、希腊神话中的女神形象比较。

3.《十日谈》的狂欢化民俗特征。

4.《堂吉诃德》的想象性虚构与写作策略。

5.《奥赛罗》的后殖民重构。

6.试论莫里哀性格喜剧的类型化特征。

7.从后殖民主义批评角度解读《鲁滨逊飘流记》。

9.从原型批评角度看于连形象。

10.《荒原》的“死亡情结”

11.论《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集体无意识。

12.鲁迅《药》中的基督受难形象分析。

13.《边城》和《伊豆的舞女》的比较研究(最好再加副标题,突出论点)。

14.《雪国》中“雪”与“火”的意象研究。

15.泰戈尔的《沉船》与易卜生的《娜拉》中女性形象的比较。

16.论海明威小说创作中的“硬汉性格”。

17.弗洛伊德主义和劳伦斯的小说《儿子与情人》。

18.论流浪汉小说的艺术特征。

19.中国武侠小说和其实文学的比较研究。

20.《奥瑟罗》的悲剧冲突艺术。

21.《呼啸山庄》与《金锁记》情感世界之比较。

22.果戈理《死魂灵》的讽刺艺术。

23.论《百年孤独》的孤独意识。

24.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主题探析。

25.哥特式小说的原理和发展。

26.《浮士德》的善恶冲突论。

27.试论《巴黎圣母院》的美丑对照原则。

28.茶花女与杜十娘比较。

29.哈姆莱特形象的接受和误读。

30.重评巴洛克风格。

(六)美学。

1、美在文心:刘勰文学观探微。

2、宗白华意境理论的诗学意义。

3、论钟嵘《诗品》对诗之本质及诗美境界的阐释。

4、王国维与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

5、李安华语作品文化解读。

6、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与道家艺术精神。

7、鸿雁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审美意蕴。

8、略论王国维的文艺思想体系及其现代意义。

9、《人间词话》境界说与中国传统诗说之关系。

10、论“悲秋”的母题及其文化意蕴。

11、梁启超美学思想及其价值启思。

12、“陌生化”理论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

13、网络时代的大众文化。

14、王国维诗学的创化之道。

15、论网络诗歌生产与消费的快餐化。

16、亚里士多德的“陶冶”说与孔子的兴观群怨。

17、柏拉图的音乐美学与中国先秦时代的乐论。

18、浪漫主义诗论与中国的“人民性”的当代意义。

19、以新历史主义批评的视点看莫言的“红高粱”小说系列。

20、诗论喜剧语言的美学特征。

21、试论“童心”与艺术创作的关系。

22、论文学创作的审美理想。

23、由宗白华《美学散步》看“人生艺术化”

24、庄子“无为”美学思想初探。

26、成功的复合式改编:《罗生门》。

27、从《霸王别姬》看导演陈凯歌的美学观念。

28、论孔子的美学思想。

29、论庄子的美学思想。

30、论中国古代美学的特点。

汉语言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浅谈贾宝玉与西门庆的悲剧性》。

姓名:自己名字。

指导老师:老师名字。

系别:中文。

年级:自己年级。

1课题论证。

(1)国内外研究现状。

中国的两大世情小说《红楼梦》、《金瓶梅》。对他们的研究是中国古代小说研究领域中的两大学术热点。被称为中国第1奇书的《金瓶梅》从106世纪末问世后,研究者1开始不是很多,但是随着中国学术的从古典向现代转型,随着小说价值观念的变革与更新。对《金瓶梅》的研究渐渐的由微入深,被学术界称为“金学”。并受到国外学者的高度重视。现如今的外文译本有英、法、德、意、拉丁、芬兰、俄、日、朝、越、蒙等10几多种文种。对其做出了各方面的重大研究,并称其为中国通俗小说的发展史上1个伟大的创新。国内外的众多评论者并对其的创作时代、作者,及其所要暴露的社会矛盾和小说中所剖视扭曲的人性、悲剧性,性的描写,人物性格的刻画,语言的运用,并对其形成的网状结构做出了大量的归纳和探究。《红楼梦》与《金瓶梅》之间有着10分明显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红楼梦》是《金瓶梅》的1个重大的突破。引起了众多的人对《红楼梦》的评论和研究的兴趣,并形成了1种专门的学问——红学。《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红楼梦》在国外有多种的译本:英、法、日等10几种语种的译本。并且国内外众多的评论者对其版本、作者,以及其的社会悲剧,人生悲剧,爱情悲剧,人物性格,个性化的文学语言,写实与诗化的融合,浑融1体的网状结构做出了大量的归纳和探究。然而,贾宝玉与西门庆作为是《红楼梦》和《金瓶梅》的两位男主人公。国内外的众多评论者都对其2人的人物形象,语言风格,现实原型,性格内涵,性的体验,个人悲剧等都做出了归纳和探究。《红楼梦》作为是《金瓶梅》的1个延续、1个发展,它的男主人公贾宝玉与西门庆有着1定的联系,对其2人的研究在今后应趋向于2人的社会悲剧,人类悲剧,男人悲剧的诠释及分析。

(2)现实意义。

《金瓶梅》作为是中国的第1奇书,自问世以后,就为中国的世情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且把我国长篇小说的发展划分成了才子佳人的故事和家庭生活为题材描摹世态的及以社会生活为题材、用讽刺笔法来暴露社会的黑暗的两大派系。而《红楼梦》在批判的继承了《金瓶梅》的才子佳人小说的创作经验后又有了重大的突破。成为了世情小说最伟大的作品。在“54”文学革命者做出了新的评价,鲁迅等阐述了《红楼梦》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杰出成就后,使《红楼梦》的现实主义精神得以回归。直到现在,《红楼梦》、《金瓶梅》仍是许多作家永远读不完、永远值得读的好书。成为中国作家创作出高水平的作品的不可多得的借鉴品。然而,探讨两大名著的男主人公贾宝玉与西门庆的悲剧性,可以对两大名著中的社会悲剧,人类悲剧,男人悲剧更好的认识和了解,以供后人借鉴。从而启发后世的世情小说的创作,使今后的世情小说创作中的人物悲剧性达到1个更高的巅峰。

2方案设计。

(1)总论。

没有《金瓶梅》就写不出《红楼梦》,从《红楼梦》与《金瓶梅》题材类似的角度引出中心论点。

(2)分论。

全文分3个部分。

第1部分:阐述西门庆的悲剧性。

西门庆1个市井无赖、流氓、淫棍,1个精明的商人,靠着他对金钱的占有肆意的挥霍、放纵,以自我为中心来实现他对欲望放纵,及其通过金钱获得了强大的权利,随意的鄙弃人间,在此背后所体现出的社会的黑暗、腐化。构成了其特有的社会悲剧、人类悲剧、男人的悲剧。

第2部分:阐述贾宝玉的悲剧性。

贾宝玉1块晶莹剔透的宝玉1个显耀的贵族,他的个性、他的自我、他对女孩子的尊崇迫使他与封建传统相背道。他作为荣国府的唯1继承人,他肩负着荣国府的全部希望。但是他自身的性格特点,使他成为了“大逆不道的不肖子。”

第3部分:论证传统的价值观、传统的伦理观与贾宝玉、西门庆的悲剧性。

传统的价值观、传统的伦理观,在贾宝玉与西门庆的行为中被肆意的践踏,新兴的与传统的极大的对立,但是封建的旧势力是无比强大的,最终,贾宝玉是失败的,西门庆是失败的,形成1个永恒的悲剧。

(3)总论。

总括全文,证实论点。

3计划进度。

第1阶段:10月20日——2012月18日阅读文献,收集资料。

第2阶段:年12月19日——2019年1月6日拟定写作提纲。

第3阶段:2019年1月7日——2019年3月31日撰写初稿。

第4阶段:2019年4月1日——2019年5月11日修改定稿。

4参考文献:。

[1]管曙光编:《金瓶梅之迷》,中州古籍出版社,2019年版。

[2]明/兰陵笑笑生著,司徒博文译:《金瓶梅》,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版。

[3]清/曹雪芹、高鄂著,张秀枫主编:《红楼梦》,时代文艺出版社,2019年版。

[4]清/曹雪芹著,杨国祥、杨德宏主编:《红楼梦》,长春出版社,1995年版。

[5]张国星编:《鲁迅胡适等解读〈金瓶梅〉》,辽海出版社,2019年版。

[6]尹恭弘著:《〈金瓶梅〉与晚明文化》,华文出版社,版。

[7]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4卷,高等教育出版社,版。

[8]严明、田晓春等编著:《中国古代文学史(2)导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9]张炯、邓绍基、樊骏主编;《中华文学通史》第3、4卷,华艺出版社,19版。

[10]张国星编:《胡适鲁迅王国维解读〈红楼梦〉》,辽海出版社,2019年版。

[11]智喜君著:《〈金瓶梅〉与欲》,辽海出版社,2019年版。

[12]张业敏著:《〈金瓶梅〉的艺术美》,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13]张国风著:《〈红楼梦〉趣谈与索解》,春风文艺出版社,年版。

[14]朱1玄编:《红楼梦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15]朱1玄编:《金瓶梅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汉语言专业毕业论文精选

毕业论文的写作是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为了能系统的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考察其运用本专业的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对其综合能力的一项评定。但是由于电大教育本身的特殊性,使其在写作质量上出现良莠不齐,整体水平趋于形式的情况,令人堪忧。现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解析其论文中出现的问题。

(一)论文选题针对性差。

选题是毕业论文中最关键的一环,它直接决定了后面的开题与写作,甚至于影响整篇论文质量的好与坏。论文选题针对性差是因为很多学生都没有做好充足的资料收集与整理,对于所要去阐述的选题都是观其形不通其义,随便抄袭照搬,没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也没有其创新意识,只是流于形式。选题的针对性差也由于学生对其本身专业的理解程度不够深,立意比较浮夸,不能着眼于现实,这就导致其文章空洞,词语不通,自身难以驾驭。论文的选题一定要从本专业的专业知识入手,这样才能使其观点明确有针对性。

(二)思想上不够重视。

电大学员都是社会人士,本身都有其各自的工作,并不是简单的在校学生,所以其对于毕业论文写作是不够重视的。在思想上存在着敷衍,在态度上是无所谓,这就使其论文变成了一种形式,就相当于平时的作业一般,变得无关紧要。思想的不重视,行动上就不会去认真的完成,于是毕业论文就流于形式了。

(三)论文格式不规范。

普遍学生会认为我已经修满学分,毕业不过就是个时间问题,论文只不过就是个过程,于是也不去认真的了解论文的格式与要求,只是凭着想当然的去写作,这样的结果就是论文肯定是不合格的。由于电大教学本身的特殊性,并没有对其论文写作开设专门的课程辅导,也由于学生多教师少等原因,在学校方面就存在着不足与缺憾,很多学生专科并不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对论文的写作也没有针对性的学习,写作知识的匮乏,让其对论文的选题、格式都处于陌生的茫然状态,不知该从何入手。

(四)写作周期短。

电大与普通在校大学生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普通在校大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去搜集整理关于毕业论文的素材与资料,且在大四时可以有充分的时间去规划写作毕业论文,而电大的学员基本都为已参加工作的社会人士,在时间上就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本身电大课程的学习都是在工作之余抽空来完成的,到毕业时写论文的时间又比較短,一般也就是3个月左右,在这有限的时间里还要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无疑是对电大学员的一项重大考验。

二、针对电大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写作存在问题的改进措施。

重视的提高,效率才能提上去,质量也才能保证。在学校方面,要加强对指导教师、任课教师以及学员对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要性认识。比如学校可以设置一门毕业论文指导课程,可以根据实际时间的需求,把不同专业的学生集中起来一起授课,给予学生系统的讲解,使其明白毕业论文写作是为了什么,怎么去写才是正确的。教师要在思想上引导学员提高重视,对毕业论文有个总体的把握,在前期就做好准备工作,方便学员在后期的写作。同时提高学员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端正态度,对论文写作有个前瞻性。在学业期间的不断积累与沉淀,为论文写作打下稳定的基础。

(二)强化教学过程管理,重视教学的实践性。

毕业论文是对学员在校学习期间所学专业的课程知识的总结与升华,是对自我的一种肯定。毕业论文写作的指导老师一般都是其任课教师,任课教师在指导学生论文写作时应注重与教学相结合,正确引导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相融合,不拘泥于形式却又不脱离现实,真正的把所学专业知识运用进去。电大的主要教学模式就是远程教育,与学员面对面授课机会很少,那么就要掌握好教学规划,有意识的在教学过程中贯穿毕业论文的要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写作技巧与选题方式,不至于到最后需要写时变得慌张无分寸。

(三)毕业论文进行合理的集中管理。

毕业论文的集中性管理与之前所提到的专设一门课程的指导是有区别的,现在提出的集中管理是指学员完成相对的学业课时后进行统一的毕业论文撰写。集中就是为了杜绝分散时写作中会出现的一些问题,比如大量的抄袭等。汉语言文学是语言类的专业,本身对于语言方面就有比较特殊的要求,无论是文体还是内容,都要有针对的去体现,这在平时的练习中就可以积累,从小论文的单一到大论文的系统。任课教师在指导其论文时要注意把握“三关”,内容如下:1.“抄袭关”,在初稿中尤为常见;2.“修改关”,在初稿到定稿的过程中修改很重要;3.“沟通关”,论文的写作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意见一致才能文笔流畅。

三、结语。

综上所述,电大毕业论文写作是为了证明学员所学专业知识与实际技能是否相结合,也是为了培养具有合作性、研究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的社会人才。虽然毕业论文写作中还存在着其他问题,但是我相信我们的教育会改进的越来越好的。

汉语言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3.专题写作教材中有论文范文,可作参考;。

4.

还有更具体安排。

一、语言学方面。

对立原则和方言的音位。

互补原则和方言的音位。

说汉语的音节。

说同音词。

说同义词。

说汉语的词类划分。

汉语的联合式构词法(或偏正式、述补式等)。

递归性和汉语的句法结构。

虚字和汉语的语法形式。

汉语的借词。

二、现代汉语方面。

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研究。

普通话语音研究。

作家(或作品)语言研究。

网络汉语研究。

句式(或句型)研究(选择某些有特点的句式)。

现代汉语虚词研究(选择某些虚词)。

现代汉语词义研究(选择某类词)。

词典释义研究。

方言研究(某一方言某一方面的问题)。

语文政策和语言规划研究。

汉字和汉文化。

现代汉字学的研究内容。

限制和减少汉字字数。

部件研究。

坚持汉字简化的方向。

如何整理异体字。

如何整理异形词。

规范汉字的研究。

汉字的前途。

“修辞与语境”浅谈。

“修辞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之我见。

我对“修辞主体的修养”的认识。

我对“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习修辞”的体会。

谈词语运用要做到“准确朴实”

谈词语的“巧妙配合”

谈“。

成语。

的活用”

谈“叠用句”

谈“四音节语音段落”

谈“比喻”

三、古代汉语方面。

对汉字性质的认识。

学习音韵学的。

心得体会。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词义引申的分析。

对确认古汉语中词的同义关系(或其他关系)的看法。

对词义转移的分类考察。

以义为单位,给一部先秦文献(或其中的一部分)作词表。

古代汉语“之”字结构(或“其”字结构)研究。

古代汉语“所”字结构(或“者”字结构)研究。

古代汉语单句(或复句)研究。

古代汉语介词(或连词)研究。

四、中国现当代文学方面。

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2、当代中国时空穿越剧的美学思考。

3、赵本山春晚小品研究。

4、张艺谋影视对影视潮流的影响。

5、当代中国电影的叙事策略分析——以《让子弹飞》《赵氏孤儿》《非诚勿扰2》为例。

6、《世说新语》的人物之美。

7、《红楼梦》中贾宝玉人物形象分析。

8、论《幽梦影》的生活美学思想。

9、钱钟书与王小波作品幽默艺术特色比较。

10、鲁迅、钱钟书作品中知识分子形象比较。

汉语言专业毕业论文精选

论文摘要:当下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诵读法运用不尽如人意,这主要源于外部环境的制约,以及师生自身的素质缺陷和认识偏差。诵读的显著价值在于?因声而见情?和?传情发于声?,诵读教学法的宗旨在于体认到声情统一的神妙。强化古代文学中诵读法的教学,要从改善客观环境和改造主观认识着手,在具体运用层面,诵读教学法应与注意培养、文意理解、写作训练、考试测评等手段相结合。

凡是出声念读,广义上都可以称为诵读。对于我国古代文学作品来说,诵读方法很多,但朗读和吟诵是其中最基本的两类。在国学热方兴未艾的今天,大规模经典作品诵读活动在全社会渐成热潮,这当然令人欣慰。很多有识之士深切认识到,经典诵读必须从基础抓起。因此他们有意识地将诵读活动推广到幼儿园和中小学校园,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效。与经典诵读活动相呼应,在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主战场,大多数老师在文言文教学中能积极运用诵读法。?稚儿勤诵读,音节更琅琅?(孙枝蔚,《无酒》诗之一),古人理想中的良好读书氛围正在幼儿和少年段的人群中复兴。

令人遗憾的是,大学却并没有很好地保持这种氛围。朗朗书声陡然变得微弱,满校园除了听到些许诵读英语的声音外,包括文学作品在内的传统经典都快成?绝响?了。经典诵读的这种一头热、一头冷的非正常现象,必须得到有效纠正。承担经典特别是文学经典教学任务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理应恢复诵读法的基础地位。时不我待,适逢其时,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强化诵读法毋庸臵疑。因为它不只是方法上的革新,更是引领大学校园乃至社会文化氛围的推手。

造成中国古代文学课堂上绝少书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总体概括起来,无非是外部环境的制约,以及师生自身素质和认识上的问题所导致的。

从客观的外部环境来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在当今浮躁实用的社会心态影响下,重要性与日俱降,边缘化速度之快正考验着人们的想象力。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本是中文系的主干课程,在一些学校的关联文科专业也有开设。该课程一般由?中国古代文学史?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两部分构成。在市场化和功利化专业设臵的影响下,包括古代文学在内的许多基础理论课程在大多数大学里突然变得很不吃香。它们不得不让出部分教学时间,以保证那些市场反应灵敏、应用性强的时兴课程的开设。在这种大背景下,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普遍受到严重削弱。由于课时的大幅压缩,这就不得不迫使授课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做出调整。一般情况下,教师在有限的时量内,会最大限度地保证文学史知识的系统传授,相应的文学作品部分的教学时间就要大幅减少。作品讲得不多,自然诵读法也就没有多少用武之地,久而久之,老师也就只知道讲课,而对诵读一事就选择性遗忘了。

从主观因素来看,诵读法运用不多跟师生的素质和认识有很大关系。现在不少古代文学教师特别是年青一代的,几乎没有受到过真正意义上的传统教育。他们都是在现代教育思想哺育下成长起来的,对旧式的诵读法已经相当陌生。这直接导致了他们素质上的致命缺陷。不少老师自己朗读功底不行,由于缺乏自信,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忽略这种方法的运用。就吟诵而言,现在除了老一辈的霍松林、叶嘉莹、袁行霈、周有光等先生还深谙此道外,能继承者实属凤毛麟角,真担心过不了多久,吟诵又要变成真正的文化遗产。既然如此,吟诵在古代文学的课堂上又怎么不成为绝响?在对教学方法的认知上,许多老师也出现了偏差。他们认为,诵读属于摇头晃脑的旧式先生,这种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的课堂了。他们甚至将诵读看成是死记硬背的代名词,干脆视之为封建糟粕加以抛弃。由于普遍地采用?满堂灌?的授课方式,整个大学课堂都是出奇安静。有些古代文学老师还担心,叫学生诵读产生的声响未免会影响邻近的课堂,因而认为这种方法不合时宜。

从学生方面看来,很大一部分已经对文言形式陌生到令人惊讶的程度。他们在新式标点。

下读好一篇古文都觉得费劲,指望他们在情感上产生同情和共鸣无异于缘木求鱼。在这种没有兴趣的状态下,要他们主动去诵读显然是不现实的。还有一部分同学对诵读有种厌倦和反感,这是中学过于功利化教育的后遗症。为了高考,将诵读与分数目的直接挂起钩来,被动重复,死记硬背,物极必反,到大学以后必然产生对诵读的?仇恨?感。再加上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人类已经走进了图像时代。图画的直观性和音频的立体性,使很大一部分同学产生了依赖性和惰性。经典的诗文诵读在图像的包装下,已经包办一切了。学生若有兴趣,则只要带着耳朵享受一番就好,亲自开腔显得多余,而且没有自信。在功利化程度已经很高的校园,人们已经习惯于听到英文诵读,若偶然听到有人高声诵读古诗文,一定会惊诧莫名。整个氛围的丧失,乃是文学诵读无法展开的根本原因。学生的种种情绪,有意无意间影响到老师,一旦师生有所?共鸣?,古代文学课堂上诵读展开不充分、效果不理想也就毫不奇怪了。

开口发声在古代文学课堂竟然成为奢侈,这在古人看来真是咄咄怪事。诵读法不但是过去启蒙教育的第一方法,而且在各级学校的教学中,它的基础地位从未曾动摇过。史载教育家胡瑗办学时的盛况:?掌仪率诸生会于肯善堂,合雅乐歌诗,至夜乃散。诸斋亦自歌诗奏乐,琴瑟之声彻于外。?[1]朗朗书声和着悦耳琴声,响彻课堂内外,像这样的动人场景,在古代是十分常见的。

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3]叶先生的这段话,精辟地点出了情由声出的道理,对诵读在读者和作者之间的沟通作用作了特别的强调。

声与情之间的关系是如此亲密,缺少了诵读这个环节,关系怎么能得到体现因此,诵读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揣摩和理解的过程,简单地认为诵读是死记硬背的一种手段,实在是过于肤浅。

要在古代文学课堂上强化诵读法的运用,必须改善客观环境和改变主观认识。从客观条件来看,改善古代文学的生存环境,提高该课程的尊严和地位,从而创造出一个诗意葱郁的氛围是迫在眉睫的任务。弦歌讽诵满校园之日,便是民族文化自信饱满之时,遗憾的是我们现在只有憧憬。从主观改造来看,师生必须提升自身的素质,提高对诵读教学法的认识,尽其所能创造出课堂改革的良好气氛。

在具体实施诵读教学法的时候,教师应该注意发挥好引导作用。不能单纯为诵读而诵读,而应当将诵读与其他教学任务结合起来,在适度压力下提高效率。在目前的情况下,追求审美和功利的统一,是诵读教学法的现实可行之路。

第一,诵读教学与注意培养相结合。集中注意力是高效率完成事情的重要条件,诵读亦是如此。明代薛碹说得好:?凡读书须虚心定气,缓声以诵之,则可以密察其意。若心杂气粗,急声以诵,真村学小儿读诵斗高声,又岂能识其旨趣之所在耶??(《薛文清公读书录》卷五)朱熹认为,读书必须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熹,《训学斋规》)因此,教师在实施诵读法的时候,千万告诫学生聚集精气神,细看文字响亮读,以不读错一字作为检验标准。注意力一旦成为习惯,便能心平气和,有如此好的心态作保障,阻碍诵读教学的其他困难也就迎刃而解了。

第二,诵读教学与文意理解相结合。?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能生巧,温故知新,对文意理解的加深有时候是和诵读的频率成正比的。因此,教师不只是在古代文学课堂上要求学生诵读,更要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诵读和精思要同步进行,要仔细揣摩作品奥义,以及作者境况和情志,将心比心,成为作者千古知音。正如黄子云《野鸿诗韵》云:?当于吟咏时,先揣知作者当日所处境遇,然后以我之心,求无象于窅冥惚恍之间,或得或丧,若有若亡,始也茫焉无所遇,终焉元珠垂曜,灼然毕现我目中矣。?达到知己境界,则作者之言仿佛出于我之口,作者之意仿佛凝于我之声,诵读境界至此,方为有得。

可随机抽查,期末甚至可以集中时段当面考查诵读情况,将其结果列入平时成绩。教师还可以采用激励机制,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各种诵读活动和比赛。比如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诵读作品做成音频文件上传网络与同好分享,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级别的经典诗文朗读大赛,邀请高水平专家为学生举办朗读、吟诵等讲座,并为他们与专家的交流搭好平台等。

世上之事看起来难,但只要努力去做,难事就会变得容易。相信通过全体古代文学教师和爱好者的共同奋斗,诵读之风一定会蔚起校园,广及社会。当诵读经典成为一种大众自觉时,人们随处可以听到吐珠纳玉之声。和着铿锵悦耳的声调,精神为之轩昂,境界为之高尚,人生因为这样的诗意而无限美好。

参考文献:

[1]顾树森。中国古代教育家语录类编〃补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68.[2][南宋]刘义庆撰。柳士镇等译。世说新语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637.

汉语言专业毕业论文精选

摘要:对比比较是人类认识事物、了解事物、研究事物的最常用方法,其也是语言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对比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研究的重要一支,发展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本文仅就对比语言学的定义、分类、历史发展、原则与程序做一简单概述。

关键词:对比;对比语言学;定义;分类;历史发展;原理与方法。

一、对比语言学的定义及分类。

对比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个分支,其任务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共时的对比研究,描述它们之间的异同,特别是其中的不同之处,并将这类研究应用于其他有关领域(许余龙1992/20xx)。对于这一定义,我们可以理解如下:首先,对比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个分支,它和其他分支密切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其次,对比语言学是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对比描述,而普通语言学则是对某一种语言的普遍描述。再次,对比语言学是在共时理论的框架下发展的,也就是说其研究的对象,是语言的发展状态,而不是其演变。最后,对比语言学虽然研究描述语言之间的异同,但重点却在不同的方面。

对比语言学可划分为理论对比语言学和应用对比语言学两大类。理论对比语言学又由一般理论对比语言学和具体理论对比语言学构成。一般对比语言学是一般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它旨在研究对比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具体对比语言学是具体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它旨在运用对比语言学的原理和其他语言学的相关知识,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具体的对比描述。应用对比语言写属于应用语言学的范畴,其也可以划分为两类,即一般应用对比语言学,它旨在研究如何将对比语言学的理论成果应用于语言外语教学活动中去。另一类是具体应用对比语言学,其任务是对两种语言进行具体的对比描述,以便为某一具体的应用活动服务。

二、对比语言学的起源与历史发展。

自从人类产生了语言后,语言之间的比较与研究便蓬勃发展起来,对比语言学学科作为现代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有两个渊源,一是起源于欧洲,其二是起源于美国。欧洲的对比语言学学科始于19世纪末,发展于20世纪初,其理论框架为对比型理论性的共时语言分析,而后由布拉格学派的语言学家继承发展。美国的对比语言学发展于二战期间,对比语言学的英文名称contrastivelinguistics一词,由语言学家whorf于1941年在其著作《语言与逻辑》一书中首次提出。而与欧洲传统的对比语言学特点不同,美国对比语言学的研究主要是应用性的。表现在运用语言对比的方法进行语言接触和双语现象研究等理论方面的探索,另外还运用对比语言学研究为外语教学服务。但20世纪60年代以后,对比分析的两个理论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与结构主义语言学受到极其严厉的批判,对比语言学也开始走下坡路,从此一蹶不振。而与此同时,对比语言学在欧洲却持续发展,大部分的语言学家则采用转换生成语法作为对比描述的语言学框架。在此后的30多年中,理论对比语言学在欧美越来越受到了关注,学科地位得到提高,学术界对对比语言学本身的一些理论、方法问题的探讨也逐渐深入。我国国内的对比研究学者有严复,此外还有马x忠、黎锦熙、赵元任、王力和吕叔湘等都对汉外对比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对比语言学的原则与研究程序。

(一)对比语言学的一般原则:共时对比原则和同语体对比原则。

共时对比原则:对比研究是一种共时比较,当我们对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状态进行对比描述时,不能拿不同时代的语言现象进行对比。

同语体对比原则: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具有不同的功能语体,不同的语言拥有不同的选择、使用、组织语言单位的规范和规则。书面语与书面语对比,口语与口语对比,即相同的语体进行对比。

(二)对比研究的程序:

1、确定对比范围。首先确定对比的范围,即描述的对比层面是什么。比如在音、词、句、篇章、语用等选择一个层面来进行比较。其次需要进一步确定其具体对比描述对象是什么,也就是对比的语言单位。例如,在语法层面上,可以选择词组或句子结构等单位作为对比的对象。最后就是对比的语言学内容。

2、文献搜集与研究。首先先要搜集某一对比范围内已有的对比研究,这样可以使我们避免重复做别人做过的工作。其次就要搜集出这个研究范围内对两种语言分别所作的分析研究。

3、确定理论框架。对比研究的理论框架是指以某一种语言分析研究的理论或模式为基础的对比描述方法。选择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的主要原因是为了确保语言描述的可比性。我们常用的对比描述方法有中心词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近年来,转换生成语法,格语法等也被许多研究学者所采用。而对比研究的理论框架的选择取决于对比研究的目的和范围。

4、搜集语言材料。语料可以分为实例语料和内省语料。而内省语料又可以分为自我内省语料和实验内省语料。选择语料我们需要考虑对比研究的性质和目的、理论框架、描述内容这些因素。

5、分析对比。对比分析是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某一确定的理论框架对搜集的语言材料作某一方面的分析和对比。

6、总结。分析对比后,我们要总结这一对比的成果是什么,讨论其意义和价值。同时,也可以找出其局限性,提出自己的设想和建议。

四、总结。

对比语言学作为现代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目的殊途同归是为了解决教学或翻译问题而对比两种语言的异同。对比可以在语音、语法、词汇、语义、语用等层次进行,也可以从语言的文化、心理、民族角度进行对比研究。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对比语言学这一学科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和青睐。

参考文献:

1、许余龙。对比语言学(第2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xx。

2、王利众。对比语言学综述[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xx。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摘要:我国各个高等学校专业设立中,设立最多、设立时间最长,同时又是学校专业组成中必不可少的专业之一便是汉语言文学。

它具有众多的优势,例如基础实力雄厚、就业范围较为广泛、社会各个行业对其需求比较稳定,等等。

但是,在信息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我国的科学教育事业与经济文化也在飞速向前发展,这都在渐渐改变着人们传统的教育观念以及人才战略观念,更对传统的人文类专业造成巨大的冲击。

作为历史久远的传统类专业之一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早在“五四”时期便已确立其基本内涵,而其专业中的课程系统组成是在20世纪中叶左右,在借鉴前苏联模式的基础上确定的。

在时代的限制下,汉语言文学的人才培育方式发展为知识性的,其能力培育仅仅是知识传播下的衍生品,能力本质并不是其目的。

如今社会迫切需要专业性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专业人员对于汉语言文学类专业毕业的学生来说,展现自身能力及才华的主要方式就是写作,这也是社会各界对此类专业毕业生的最基础性的要求。

从当今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状况来看,他们的主要工作类型有:语文教育、文化宣传推广、新闻类工作、秘书、行政管理等,这些工作都要求相关从事人员具备较高的写作能力。

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时期要进行语言及文学基础知识的扎实积累,同时还要进行文学气质的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审美观念与创新思想的培育,这都是为毕业生踏上社会赢得欢迎所做的备战工作。

所以,要从当前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所要具备的能力培育出发,针对其课程系统与培育方式进行相关的改进以及结构性的调整,整体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对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以此形成自身特有优势,不仅顺应实际需求,同时也是顺应时势潮流。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的职业定位是比较模糊的,它不像建筑工程学、会计学以及医学类专业那样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因此难以与应用型直接相提并论。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传统的人文类学科,不仅承载展现人文精神风貌的重任,还承载着发扬和提高全民整体语言文化素质的重任。

它的主要内容是对中外优秀文化及其遗产的学习与传承,其核心内容是关心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意义与价值,即对人类、国家、民族、集体、个人与自身的一种认知和社会责任。

因此,其专业教育的特色在于其培育出的毕业生主要就职于人事的相关工作,对专业生人文素质的培育比较重视;教育非直接体现于应用方面,而是从对社会人文观念及精神文明择取的影响上加以体现;不注重直接创造出的、可以进行计算的经济收益,而是注重对无法以数值计算的社会收益的创造,等等。

目前,在社会不断进步以及就业形势逐渐严峻的情况下,教育的实用性逐渐成为教育的追求目标。

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来讲,进行适当变革是很有必要的,在坚持传统的同时,积极与社会需要接轨。

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比普修课课程安排,专修课的上课时间明显太少,导致对专业的深度学习出现不足;其次,教育教学方式中存有的问题,实践类课程安排较少,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不强。

考核体制与考核形式方面的问题。

部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研究及掌握不足,但是都能够顺利获得相关学分以及通过最终毕业考核,这其实是对专业考核体制与专业考核形式存在缺陷的一种展现。

例如:部分试卷考核的只是一些简单的专业概念,等等。

同时,试卷决定课程最终成功的观念使得学生们只关心考试的最终结果,而忽略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

学生对自身所学专业的热爱程度不足的问题。

对自身所学专业的认知不足,缺少对优秀文化传承与发扬的光荣感及使命感,同时自身专业素养还有待提升。

1专业教学借助实用性理念来指导。

在《中国大学生》这本杂志中,该专业的就业方向被描述为各类的编辑职务、教师、文案策划工作人员以及文秘等。

然而,现实中,这个领域的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多为新闻出版社、政府工作机关、企业公司以及科研机构,还有部分人从事了新兴的产业,诸如房地产、律师、金融外贸等。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的就业面是非常广泛的,但是此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往往面临着有关专业的竞争压力,比如像新闻、公共管理、广告、文秘等专业。

2优化课程,增加学生专业知识。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量多且杂,包含了诸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学以及现当代文学等十几门课程,为了使汉语言专业具有更好的竞争力,我们应当从三方面对课程进行优化:(1)课程内容精简化,要随着本领域的发展步伐,将最新的知识体系以及分析方法注入每门课程中。

(2)核心内容凸显化,每门课程的结构都必须优化,学科基础的建立应根据此学科当前的'发展来确定。

(3)课程内容体系突出化,将各课程中的内容进行整合,使交叉重复现象最大限度地消除。

3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

为了满足就业的需求,必须提高专业的应用性,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增加其专业应用性。

应该在“读”、“写”、“说”这三个领域下功夫,这三方面的技能必须得到强化。

此专业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实用性教学工作:现代各种类型问题的写作能力、古今各种问题类型的阅读能力、信息的调研能力、语言的教学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课程体系必须得到良好的设置,教学内容也应丰富化,最好是能够形成某些应用模块来辅助专业课程的教学。

只有这样,学生的这五个方面的能力才能加强,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一个专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人才。

4要始终围绕着目标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

结合开放式的人才教育培养目标,教育教学中后续课程与该课程的衔接工作应得到我们的重视。

比如,在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都有某些相同的文字,我们应该对此部分知识进行整合梳理,让重复度降到最低。

安排课程内容的教学工作,不必追求过深,只要“够用”“必须”即可。

要结合本专业的最新动态精选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度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于教学资源的选取问题,学校应根据课程改革以及教学大纲的需求,优化选择各种不同的教材。

一方面要选择使用频繁的教材,满足语文教师的各种新需求以及现代教育的新挑战;另一方面要选择足够量的参考教材作为后备资源。

这样一来,诸如教学标准的制定、教学大纲的实施、课程体系的确立、教学辅导的夯实、教学资源评价以及数字化工作才能得到有效的开展。

我们要借助网络,稳步有序地组织有关的教学辅助资料以及与本课程有关的教材档案体系。

四专业教育要具有创新的理念作为指导我们进行创新就要做到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创新以及教学思维的创新,各自的具体内容如下。

1)教学内容创新要突破专业限制。

该专业的毕业生虽然拥有着一个广阔的就业面,然而因为专业针对性不强,其就业工作往往受到其他专业学生的强力冲击。

因此,本专业的教学工作不能仅仅考虑文学和语言本身,而应该适当地结合就业现状和学科的发展历史推陈出新,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

其实说白了,像广告、公共管理、文秘以及新闻专业,其实就是在汉语言文学这个领域经过创新发展起来的。

由此可见,在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前提下,我们还应该突破传统的限制,不断改革创新,让汉语言文学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诸如新闻传播、教育教学工作、社区文化管理、公关和文秘、广告文秘等,都可以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个应用模块,借助各个模块的学校教育,学生可以获得宝贵的从业能力和动手能力。

2)强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有着极强的文学底蕴,要求学生不仅要有坚实的东方文化底蕴,还要有深厚的汉语感情。

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能力与自身关于东方文化的亲和力以及自己推陈出新的能力有很大的关系。

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一方面,教师要在思想上与时俱进,具有极强的意识以及新颖的教育教学思路,他们不仅要潜心实验、乐于探索,还要不断地开拓进取。

要一改以往的那种文化传声筒的角色,通过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针对某些社会问题(例如新媒体传播方式、博客等)可以为我所用,将其带到课堂之上供学生思考。

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培养自己的思维创新能力。

他们要利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创新,用新观点、新思想不断地激励学生,学生在巨大的感召力之下也会感同身受,进行探索、发现、分析、思考、创新。

虽然,根据专业特点,此专业的教师大都不讷于言,然而,他们必须要以实际行动,言行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善于思考的能力。

总之,新课堂不仅饶有趣味充斥着人文气息,而且还洋溢着人性的光辉,它让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工作做到了最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新课堂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成为了精神栖息的最佳港湾,培育新型思维的一方沃土,更成为师生人生历程的一次洗礼。

如今的我,还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还不能实现如此完美的教学目标,但只要我站在了神圣的三尺讲台之上,我就要孜孜不倦、竭我所能地工作。

学生是我国的未来,我们在进行中文教学的过程中,更应该贯彻实施上面提到的问题,学生实际掌握的语文知识丰富了,学生的汉语言体系自然就完善了,只要这样,中华文化才能不断地流淌,传统文化才能不断地传承和弘扬。

参考文献。

[2]陈艳芳.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

[3]姚玲,周杰.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j].小学科学(教师),(2).

[4]许静.浅析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

汉语言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3、英语语言文学对优化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作用研究。

4、从汉语言文学角度看中国商文化在铸造礼器上的传播。

5、远程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索。

6、希腊罗马神话对英语语言文学的启示分析。

7、应用型汉语言文学的学科特征与人才培养定位问题。

8、浅谈汉语言文学与新闻写作。

10、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多学科融合模式探讨。

11、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影响的相关思考。

12、鸠摩罗什译经与汉语言文字传播。

13、再谈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

14、视障大学生接受融合教育的能力条件研究。

15、汉语言文字规范化问题研究。

16、试论汉语言文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

17、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与体验分析。

18、汉语言文学与高职语文教育的关联性探讨。

19、浅谈我国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探讨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的审美教育。

21、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23、浅议汉语言文学对中学生的重要作用。

25、高职汉语言文学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策略探析。

26、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与意境分析。

27、新时期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和体验探究。

28、茶文化对汉语言文学的影响。

29、我国汉语言文学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

30、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困境探究。

31、明清世情小说“女性”审美考究反观现代汉语课程“人文”性。

32、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影响解析。

34、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

35、探析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及意义。

36、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之间的对接性浅探。

37、麦家小说《解密》互文性及其英译研究。

38、论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

39、多民族文学教育: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与汉语言文学的融合发展。

40、探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转型之路。

41、试论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区别和联系。

42、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自我情绪控制策略使用情况调查研究。

43、对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思考。

44、基于立人教育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45、关于汉语言文学审美问题的研究。

46、论学习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

47、汉语言文学师范本科生阅读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建议。

48、文本背后的政治:唐古拉斯之《中国文学》剖析。

49、全球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探析。

汉语言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摘要: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活动都需要想象,古今中外都有对想象精辟的论述。艺术的本质在于触摸生命最本质的东西,并予以审美的救赎,而想象就是强化艺术这一本质的最重要手段,想象是艺术成为艺术的重要原因。在想象的艺术审美境界中,想象的最关键的作用是开拓了人类自由精神翱翔的天宇,守望精神家园就成了想象秉承的使命。

关键词:文学艺术想象艺术创造。

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不体现在它瑰丽多姿、自由驰骋、创造无穷的想象上。什么是想象?王梓坤先生在《想象的作用》中论述:“想象是以资料为据,但又不拘泥于实际而有极高的抽象性,它是直觉的深化与外延。”这篇文章还引用了列宁和爱因斯坦高度评价想象的重要性、想象的作用、想象的产生过程及与现实的关系等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好的文学艺术作品之所以在历史长河中始终闪烁着璀璨的光芒,历久而弥新,靠的是作家、艺术家奇崛而丰富的想象力。也就是说,文学艺术赖以生存的精神力量是生命中的想象力,“没有想象,便没有艺术”。所谓想象力是人所特有的具有生命活力、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心理功能,主要是在审美过程中通过联想、想象、幻想将各种相关形象、记忆表象加以整合以认识对象和创造新形象的能力。

艺术来到人间,在原始胚胎时,就依靠想象孕育而成。在中国古代神话里,“神人”、“英雄”如盘古等,神话故事如《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等,都是想象的产物。原始的艺术也都是非常的抽象的,没有想象力,也就没有人类原始艺术的辉煌。比如中国古代的青铜艺术,青铜器上最主要的形象就是饕餮,其实就是一种文化想象的产物。理解了它就理解了青铜器所蕴涵的文化思想和艺术价值的关键。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原始艺术也是大致如此。人类最早的艺术大都是神话传说,这当然由当时的客观条件决定的,但从创作心理活动来讲,是想象孕育了原始艺术的形象。马克思在《摩尔根〈古代社会〉摘要》中说明了想象的这一作用:“在野蛮的的低级阶段,人类的高级属性开始发展起来。……想象,这一作用于人类发展如此巨大的功能,开始于此时产生神话、传奇和传说等未记载的文字,而业已给人类以强有力的影响。”高()尔基说:“艺术是靠想象而存在的。”也正如歌德所指出的:“每一种艺术的最高任务即在于通过幻觉,产生一个更高真实的假象。”青铜器上的饕餮艺术形象是一头非常狰狞的兽型形象,它没有生物学原型,而是人的心灵创造,心灵以重组变形的艺术手法,通过原始艺术家的想象力而创造出来的新的艺术形象。楚文化的显著特点就是因其历史和地理环境而留存着大量的原始巫风,展现了一个浪漫惊艳的想象世界。《九歌》显示了一个神的族谱,把楚国神谱系按照阴阳五行四方图式进行编排。葛兆光认为《九歌》神谱实为楚文化系统,而这个实际上是楚文化融合周文化、齐文化的结果。无论是齐或楚,这里展现的其实是一个从远古就存在的天地四方观念与原始人类艺术想象结合而来的新的景观,这里真正重要的不是一种古而有之的汉文化的精致结构,而是在这个结构基础上所想象出来的那些神奇的艺术形象和能够想象出来那些心灵的东西。在屈原的《招魂》里,我们仍然看到一个天地四方的结构,真正使我们心灵摇荡的不是这一结构而是从这一结构生发出来的奇特想象力的产物dd鬼魅精怪。这也是楚文化的真正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人类的艺术审美活动,其实,也就是借助某种艺术媒介的诱引,在一个想象创造的幻觉世界中,或得以精神的抚慰,或得以人生的彻悟。艺术想象能够化无为有、化腐朽为神奇,创造出无限多样的审美意象和深邃美学的意境。唐人柳宗元《江雪》一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如作者仅仅写出了具体物象美的画面,显然还不能算成功的诗,实际上这首诗的妙处,正在于作者通过具体的物象,通过想象抒发出作者自己的一种遗世而独立、孤高的情感,并由此表达了自己的人格和境界。柳宗元虽然长期谪居异地,但仍然不畏雨横风狂而泰然自若。所有这些都是此诗的言外之意、词外之情。其诗深层的情感内涵隐蔽于词外,隐蔽于言外,而有待于读者“神与物游”,去发现,去挖掘。

所谓“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文心雕龙神思篇》)。这种想象不受时间、空间制约,你可以想到千年之上,万里以外;你可以想到各种美妙的境界,像珠圆玉润的声音;你可以想到壮丽的景色,像风云的舒卷……总之,诗人是戴着感情的“眼镜”来观察和反映生活的。尽管生活中的事物千姿百态,却无不染上作者的感情色彩,以至于打破事物间固有的联系,或改变事物原来的特征,而依作者情感的要求,予以称心如意的剪裁。一幅艺术作品的创意包含着创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文化内涵,想象力的强弱决定作品的成功和失败,没有想象力的作品,只能使作品苍白无力,没有生机。澳洲悉尼歌剧院的设计者dd丹麦建筑师约思乌特松有着非凡的创造力和想象力dd涵盖了人类历史上许多文化的精髓,玛雅文化、中日文化、伊斯兰文化,都为他提供了创作灵感,歌剧院内八个壳片屋顶分为二组,这些贝壳依次排列,看上去像是两组开盖倒放的蚌,这种设计理念与巧妙的借鉴让这个作品成了人类历史上不朽的篇章。

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是须臾也离不开形象的加工、意象的浓缩、情感的升华的。形象激起想象的风帆,意象鼓起想象的翅膀,想象又促使情感的升腾和变化,形象、意象、情感与想象交织在一起不断渗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形成一股合力,推动着艺术创作活动顺利地向前进行。因此可以说文学艺术赖以生存的精神力量是奇特的想象力,质言之,想象力是艺术创作的一种本体精神。想象力始终灌注着创作主体的丰富情感,是在情感力量的催动下展现的,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并通过凝铸而成的形象和意象展示在作品中。因此缺乏想象力的艺术创作是不可能有永恒的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的。然而,当我们厘定清新健康的文明坐标重新审视当下的艺术创作时,不难发现在艺术领域里想象力的日渐匮乏和作家艺术家对想象力的忘却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工具理性的控制下,文学作品、电影、相声等艺术门类越来越远离必要的想象空间,失去诗性的审美质感与诗意智慧,这不仅彰显着作家艺术家在艺术思维上的苍白无力,暴露出作家艺术家对商业利益积极迎合的姿态,同时还表现出他们对心灵自由这一艺术理念的淡化与漠视。想象的思维特点有日渐程序化、单一化的趋势,因此,当下的想象世界呈现出一片荒芜而苍凉的景象。诚如一位评论家所说的,“日益受制于理性的想象力,一方面,在无数概念的指导下,获得了精致的逻辑秩序,并有了新的流动方向,一方面又被概念所缠绕所束缚乃至被窒息了。”缺乏想象力不仅使文学艺术变得索然无味毫无魅力可言,也使原本充满诗意的生活陷于一种彼此模仿的单调重复之中。无疑地,缺乏想象力,就会使我们的生命不但没有必要的更动和新鲜感,而且连最为日常的运作都显得特别慵懒乏味。一旦缺乏想象力,艺术作品的延展性和审美趣味就会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失去生命律动感。想象力之于艺术犹如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之于生命。事实上,想象力不仅是一种综合能力,更是一种生命意识,如果没有这个意识做前提,就没有旷世作品的出现和个性流派的诞生,更没有文学艺术的总体发展和欣欣向荣。

我国古代美学与文论一直都很重视想象,其理论资源非常丰富,对想象的阐述也采用了不同的理论话语与言说方式。先秦诸子中,老子和庄子是最富于想象智慧的大思想家,他们对“道”的描述与体悟就具有很鲜明的想象品格。老子认为,要认识那个不可名的“道”就要“涤除玄览”。这样的“虚静”状态实质上就是要在想象的世界里寻求与天地万物精神的交流,也就是内外兼忘、物我合一,也就是主体抛弃了一切有限的形式和偏执的观念,心纯志一地去遨游“大道”。庄子继承了老子关于“道”不可言的思想。庄子认为,“书”、“语”、“意”,都是有局限的,需要以“道”的显现和把握来说。庄子不直接说道而是以寓言来暗示、象征“道”。与老子的“涤除玄览”的体“道”相似,庄子提出了“心斋”、“坐忘”的理论,庄子在他的文章里广泛运用“想象”这一心灵工具。“想象”用庄子的哲学语言来言说,就是“游”、“坐忘”、“虚静”、“悬解”、“丧我”、“天籁”、“守本”、“守神”。因而使得庄子的“想象”具有否定逻辑、否定语言、否定感觉经验、否定知识、否定理性等内涵,注重精神界的直觉体验的整体把握,特别是对自我存在的纯粹意识的诗性关照和智慧性的提问。庄子的人生美学就是建立在庄子哲学基础“道”之上的一种指向人生对个体生命进行终极关怀的美学,它包括庄子对美和美感的认识,更蕴涵着其体“道”过程中的一种心灵状态,是用审美化的思维方式来设计人类精神的栖息之所在,同时为个体生命寻求可能抵达这美妙精神家园的途径。所以,庄子的想象论既不同于感性思维,也不同于理性思维,而是一种诗性思维,它一开始所具有的就是哲学睿智和诗意的品格,而不是仅仅作为一种认识的工具;它给予我们的并不是价值性的预设和前提,而是诗性智慧的开启与敞亮。西晋陆机的《文赋》即对创作构思中的艺术想象进行过形象的描绘:“收视反听,耽思旁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南朝梁代刘勰更认为,想象就是主观神思与客观物境的有机交融,“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应”(《文心雕龙神思》)。想象在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体系中,一开始就与西方有明显的不同,它不是心理的思维的范畴,而是把它提升为一种人类精神的最高审视形式,作为一种最高的探究现象和追问自我存在的思维方式与逻辑工具,具有诗意的品格。

对于当前文学艺术发展不景气的局面,致力于呼唤想象力的回归,是当今所有艺术创造者都应该首先思考的问题。优秀的艺术家总是以奇特的想象力密切地观察、分析、感悟着自己所身处的大千世界,揭示出生命的存在状态与本体精神。想象力的回归可以有效地遏制当下艺术创作的衰败颓废之势,增强艺术作品的内涵和表现力,提升大众的艺术品味和审美水平。同样,想象力对当下的社会文化建设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2]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3]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编.外国理论家作家论形象思维[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4][德]康德著、李秋零译.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黑格尔.美学(第一卷)[c].商务印书馆,1979:357.

[6]高尔基.论文学技巧.论文学.[c].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317.

护理专业毕业论文护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一)专科护理知识缺乏,预见性差。

儿科护理中的风险首先表现在专科护理知识缺乏,预见性差。这方面的风险主要是因为儿科患者在入院的时候,护理人员没有全面的专科护理知识以及没有综合的分辨能力所造成的。如果儿科患者在入院的时候,护理人员因为缺乏专科护理知识,造成儿科患者错过最佳的恢复时间,这方面的风险所造成的风险是相当严重的。再加上儿科患者的情况比较复杂,如果护理人员不能够熟练地掌握抢救的程序,反而只是机械的遵照医嘱,没有一个变通或者是综合分辨的能力,儿科患者的一些病症表现是很容易被忽视的。这种情况必定会致使严重的后果,并且这种后果是无法挽回的。

(二)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

儿科护理中的风险还表现在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在儿科护理的过程之中,制定相关的制度不仅是对护理人员的负责,同时也是保障护理水平和护理质量的一个重要举措。护理人员不仅是护理水平和护理质量的直接体现者,同时也是护理活动的直接执行者,如果护理的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必定会影响到护理的'质量和水平。在儿科护理中,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也是护理的风险之一。护理规章制度设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医疗安全以及患者的康复,如果落实不到位,不仅会影响到医疗安全,同时也会影响到患者的康复情况。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主要表现在,护理人员不按章程办事,在值班或者是轮班制的过程中总是出现空缺档,还有就是操作违规等,都是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的体现。

(三)缺乏与患者家属的沟通以及护理人员素质低。

儿科护理中存在的风险还表现在缺乏与患者家属的沟通以及护理人员素质低。

在儿科患者入院之后,其家属难免会出现焦急的心理状态,其情绪都是很不稳定的,如果这个时候其护理人员不能和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反而是运用比较生硬的话语或者是不友好的与其与患者的而家属沟通,会起到反作用的,对以后的儿科护理工作也是极为不利的。此外,在儿科护理中,护理人员没有责任心,并且素质低下,也必定会导致儿科护理工作存在风险,得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针对儿科护理中存在的风险,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如何应对儿科护理中的风险。

(一)加强医学以及专科知识的培训和教育。

要应对儿科护理中的风险,首先就应该加强医学以及专科知识的培训与教育。要加强儿科护理人员预见性以及综合能力的教育,强化其对儿科患者的抢救程序的熟练程度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规避儿科护理中由于人为理由所导致的护理风险。再者医院应该加强对儿科护理人员的训练与培训,在对儿科患者而进行的抢救的时候,要逐步的训练护理人员的敏锐观察力和处理能力,增加她们的临床经验,专业技能,从而进一步加强她们在以后的儿科护理工作中有效的处理每一个病历,强化护理的能力与水平。

(二)加强制度的落实工作。

其次,还应该加强制度的落实,规避因制度落实不到位所引起的儿科护理风险。规章制度是预防出现事故的重要的保障和基础,因此,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应该充分的加强规章制度的落实。每一位护理人员应该严格认真地贯彻规章制度,遵守规章制度。医院的管理人员也应该督促规章制度的落实,定期的检查规章制度落实的情况。如果出现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应该给予记过或者是处分,从而来督促每一位护理人员遵守规章制度。

(三)积极与患者而家属沟通以及提高自身素质。

除此之外,儿科护理人员还应该积极地与儿科患者的而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在沟通中尽量的使用和缓的预期,安抚家属的情绪,并且还应该主动积极地与患者的家属进行沟通、交流,运用温和的语气讲述患者的情况,让家属不要过分的担心。并且护理人员还应该努力的提高自身的素质,树立护理的责任心和积极心,并且在儿科护理中的工作中要有爱心,更加负责人的去做好自己的护理工作。

三、结语。

虽然在现在的儿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但是这是对医院护理工作的考验与挑战,如果医院的护理人员能够有效地规避风险,就会提高医院儿科护理的水平和质量,进一步的推动医疗护理工作的发展与进步。文章从几个方面对儿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以及相应的策略进行了有效的分析与探索,不仅对现在的儿科护理工作有着积极地现实作用,同时也会引发以后儿科护理工作的反思,为以后儿科护理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做了更好地参考。

参考文献。

[1]蔡学联;护理实务风险管理[j]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5.05.

[2]李艳玲;护士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j]河北职工医学学院学报,2003.4.20.

[3]缪微菁;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摘要:对于汉语言文学的陈旧的教学方法进行实施改革办法,对于现阶段的素质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保证,要求教师在教授基础知识以及讲解的过程中,还要对于学生自身的人文关怀进行加强,对于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资源进行发展利用,做到学生在对课本知识进行学习的时候,还可以对自身的认知能力进行提高,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成为国家未来发展的栋梁。

1导言。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给当前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工作契机。

整合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的系统知识,创新好教学方法,现代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才能彰显其独特魅力,不断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让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趋于领先的水平。

2.1学生基础薄弱。

汉语言文学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高,尤其是对文言文,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能自行阅读和理解文言文,如对通假字、同音字等,要求学生有较为系统的文学知识。

但我国大学生由于高中进行文理分科,并没有投入大量的精力在语文上,更别说相对晦涩难懂汉语言了,导致我国学生普遍文科基础薄弱。

此外,大部分学生对汉语言的兴趣不大,很多是"被选"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也没有通过扩大阅读量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基础。

2.2教学只注重知识理论而缺乏实践。

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只对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有要求而对学生的合理利用所学知识的要求很低甚至不作要求。

不能否认汉语言文学的理论性很强,但是在这个世界飞速发展的21世纪,理论型书呆子的需求量很小,现在社会更多的是需要知识储备丰富、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双向人才。

教师只要求学生记忆理论知识,会使学生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实际应用表达水平严重不足,现在的社会需要用言语把自己推销出去,这时候的口语表达水平就十分重要了。

简单的说在参加面试时面对面试官都不能巧妙的展示自己的才能特长,怎能赢得面试人员的青睐?口语表达看似简单却是个人素质的全面体现,具备较高的口语能力足以体现一个人的德、学、才、识。

所以,我们现在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不能单纯的要求记忆理论知识更要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及能力。

所以,能够真正胜任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老师一直在减少,而且由于现在社会风气的败坏,导致学校在招聘教汉语言文学老师的门槛一直在降低,所以,有越来越多没有足够资历能力的人进入学校鱼龙混珠。

如此繁杂的工作已经导致老师精疲力竭,他们没有更多的精力投身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去,导致学校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一直荒废,无法进步。

3.1需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意识。

汉语言文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但是也不能一味的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应该注重汉语言文学的实践性。

加强学生的实践性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巧妙的锻炼学生的实践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多增加互动,在互动中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在参与中实践的能力也能够得到提升。

同时我们的教学要把重心由听放到说、读、写上,在课堂上可以随机安排学生进行口语练习,例如可以设置特殊的场景让学生模拟当事人自由发挥随即表演,安排这样的实践活动可以锻炼提升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在理论学习中适当穿插汉语言文学实践活动,这样可以很巧妙的将理论和实践结合。

也可以给学生布置主题限时演讲、汉字听写大会、诗歌朗诵会等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锻炼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更好的与人交流。

实践证明学生对于参与性、实践性教学的积极性兴趣高涨,教学效果良好。

如今的教育都是以开放教育为主且着重培养实用型人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教学的实践性。

首先。

我们应该做的是对汉语言文学的教材内容进行改革创新,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汉语言文学的教材内容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适应新形势下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发展,以必要的理论知识为核心,在教材中融入更多的实践性强的实验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对汉语言文学的研究能力。

3.3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理论和实践之间有效的结合。

在对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单单的让汉语言文学整体的教育方法方式仅仅停留在教育的表面。

学校对于汉语言文学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做到推陈出新,一定要打破陈旧传统的汉语言教育方式模式,真正做到提高整个汉语言文学自身教学过程中的社会适用性。

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实践具体的过程中,参与教学的教师一定要摒弃陈旧的教学方式,一味的对学生进行灌输知识,采取单一呆板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充分的结合讲授法和引导法以及采取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以及采取小组合作的办法等诸多的形式进行教学,实现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教师应从学生学习兴趣出发,赋予汉语言文学教学新的时代语言,开创新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格局,让学生能够从内心深处喜欢汉语言文学学习。

4结论。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式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对于这方面人才的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带动学习兴趣,老旧的教学方式必须改革创新。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摒弃循规蹈矩的教学思想,积极的创新的教学方式,让汉语言文学的文化精髓通过创新教学的模式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赵君玉。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j]。才智,2014,07:292.

[2]张晔。当代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之我见[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07:90.

[3]徐景宏。论汉语言文学教学策略及教学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8:113+115.

[4]次旺罗布。浅析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与创新[j]。课程教育研究,2014,06:95.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精神文化越来越为丰富,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传统的人文学科,主要功能是对我国文化精神及全民语言的传承。汉语言文学是一门需要较高素养的学科,要熟练地掌握汉字的内涵及写作能力,需要大量练习文言文等,文言文的范围还包括通假字、同音字等。

目前,我国汉语言文学教学面临巨大的困难,其中包括以下几点。

教学方式落后。

但是目前我国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单纯地记读音和字意,单调的学习方式会极大地打消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

学生的语言基础薄弱。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需要较高素养的学科,要熟练地掌握汉字的内涵及写作能力,需要大量练习文言文等,文言文的范围还包括通假字、同音字等,但是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尚不能熟练地掌握现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对于一些字形相对复杂或者晦涩难懂的字感觉陌生。

应试教育的后果。

我国的人才评选方式一直以来就是采用高考的制度,通过分数评判学生的优劣,这样会极大地影响我国在语文教导上只以高分为目标,而忽略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掌握程度,让学生根本无法掌握汉语中的人文思想。

二、汉语言教学改革的特点。

1.从教学方式方面改革。

通过学生的自觉性的学习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内涵和精神,并且激发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兴趣,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对汉语言文学的掌握程度,并且更深层次地了解中国博大精神的古典文化。

与此同时,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采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利用多媒体科技的力量,全面呈现教材内容,让学生从心底里感受到汉语言文学的魅力,理解文中所要表达的内涵。

教师要不断地融合人文素质培养的内容,达到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性的人才,充分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内涵,彰显出学习热情。

2.从教学课程方面改革。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与其他的数理化课程教学有很大的差别,在汉语言文学的课程教学中与古代文化紧密联系,毕竟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不仅要学字词、写文章,还要掌握古代的天文地理的知识,掌握前人创造出来的优秀的文化作品,不断丰富掌握知识。

由于我国家长对学生都有很高的要求,希望孩子考上一个好的大学,因此学生学习的科目十分复杂,从而给学生造成沉重的负担,而且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学会如何整合知识,了解我国几千年的文化知识,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让学生从小就精通天文地理,不断地拓宽知识的覆盖面,这样学习汉语言文化就会变得生动无比。

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中可以增加学作诗词歌赋的课程,让学生将古人的文化重新捡起来,用作诗词的平仄让学生了解学习语文的快乐,传承中国古文化。

3.从师资队伍方面改革。

在我国不乏很多国学大师,对我国的汉语言文学知识研究颇丰,但是在汉语言的教学中还是需要大量教师,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

并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要求逐渐增高,教师本身需要不断提高素质,掌握更多的传统的经典的文学作品,从而教导学生掌握我国传统文学文化,形成较强的传授性,将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不断传承下去。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对教师的要求逐渐提高,老师不仅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还要有幽默诙谐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教师要学会用幽默和创新的方式通过一个知识点拓展出多个知识点,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想象掌握到更多的文化知识。

汉语言本身有较强的稳定性,导致教材大同小异,教材的改革也是必需的,要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就要有更好的教材。

因此,教师要学会主动收集与教学任务相关的素材,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不断提高文化素养。

三、结语。

时代在发展,汉语言文学教学要不断推进,不能故步自封,而是要跟随学生和时代的特点不断进步,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掌握汉语言的基础知识及我国的传统的文化内涵,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实现双重胜利,创新汉语言教学,不断培养优秀的人才,传播我国优秀深远的文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理念也在逐步革新,以便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目前,高校的教学理念已经从高学历、高校教育的培养理念转变成适应社会需求的素质人才培养理念,而汉语言教学中的素质教育不仅关系着学校专业建设的发展取向和人文学科的教育特色,还关系着学科在市场需求中求生存和求发展的竞争力量,因此高校的汉语言文学教育必须跟随时代发展的要求革新教学理念,重视素质教育。

我国的文字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其中往往蕴含着深奥的知识奥秘,通过汉语言的深度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历史感受中培养文学素养、提升审美意识、树立价值观念。

例如:《诗经》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在丰富的传统礼仪文化中感受爱情的纯真美好;文天祥的诗歌学习,可以让学生在气势磅礴的诗句中感受诗人的悲壮爱国之情,这些蕴含人文历史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和文学作品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文学素养,提升审美价值,因此在高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素质教育非常重要。

2.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把提高学生素质作为根本目的,把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健全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的潜能作为根本特征的现代化教育。

素质教育的实施不仅是建设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需要,也展现了基础教育的宗旨、性质、任务,因此推行素质化教育可以有效遏制应试教育的弊端,避免教学中一味追求升学的'不良现象。

二、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现状。

(一)必要性。

1.教育目标的需求。

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从而良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通过汉语言的素质教学可以让学生充分理解所学知识、培养文学素养、提升审美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教育改革的需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里面提出要全面贯彻素质化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不仅要把知识、态度、能力相结合,还要把态度、情感、价值观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

(二)现状。

高校的语言教学非常重要,目前大部分高校对于语言教学不太重视,这样就导致学生也不重视语言的学习。

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不仅会失去语言学习的兴趣,还无法在语言学习中有效地接受素质化教育,因此高校的汉语言文学教育要及时调整这种不良现状。

(一)教学模式的改革。

1.指导——读书。

指导——读书的教学方法不仅展现了教师的主导性,还符合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和选择性,由于指导——读书的教学方法具有很高要求,因此教师要把教“书”转化成教“学”,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等各种启发式教学的有效手段来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控职能。

2.指导——研讨。

在讲座中教师要给每个学生发言机会,通过学生的发言来判断学生理解问题的不同程度,同时教师还要善于用求异和思维的教学态度不断对讲座观点进行充实和完善,让学生在开放的思维空间里拓展性地学习知识。

(二)考试的改革。

1.素质测试。

测试的科学合理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在汉语言的测试中要把知识测试转变成素质测试,侧重于学生对于汉语言的综合理解和整体把握,让学生通过赏析文学作品、概括语言材料、表达语言文字的素质测试吸收科学文化和社会文化中所蕴含的知识以及美感。

2.能力测试。

汉语言文学的测试中要把知识和能力有机结合综合考察,在能力测试中考察的核心是能力,对于能力的考察主要有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分析能力等,并且在考察中要重视能力的应用和知识的应用,以“用”来测“能”,考查学生是否可以积极地应用所学知识来就解决实际问题。

(三)训练表达能力。

1.培养学生自信。

鼓励学生树立自信,通过良好的氛围营造来帮助学生克服心理恐惧、树立正确观念,并且高度重视文学素质的培养。

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充分调动汉语言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自觉自省地去提升汉语言的学习效益。

2.传授交际策略。

学生由于缺乏实际的社会经验很难掌握会话分寸,因此教师要系统地讲解和传授会话规则和交际策略,让学生在学以致用地强化训练中不断提升会话水平。

(四)完善师资建设。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引导者,是调控者,既对学生的汉语言学习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又对学生的汉语言学习起着宏观的调控作用,因此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汉语言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强化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加强文化素养的培养,通过自身的优良素质来指导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榜样作用下积极地加强知识学习和提升审美意识。

目前高校教学中学生的语言能力备受关注,学生体验素质化教育的重要渠道便是汉语言的文学教育,因此高校要通过语言教学来渗透素质教学,从而使学生拥有良好的素质能力和语言能力。

在汉语言的素质教学中,高校不仅要通过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来创造积极的教学环境,还要结合高校的自身特点充分展现新时代教育的丰富性、多样性、创造性,让各类教育和各级教育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和谐发展,有效教学,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良好语言功底和优秀文化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在我国的各大高校中都普遍开设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可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成为了我国高等学校中设立最多、设立时间最长的专业。高校汉语言文学课程的开设,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体系,扎实的理论基础,而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新时期大学生文学素养与人文情怀。

汉语言文学教学不仅仅是文学知识点的学习与掌握,更多的是对民族文化精髓的感悟。

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内涵与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提升综合素质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经济建设、文化繁荣。

本文就以汉语言文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为基础展开了讨论。

1、有利于综合素质的提升。

高校汉语言文学课程的开设,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体系,扎实的理论基础,而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新时期大学生文学素养与人文情怀。

在大学生日益增多,毕业生就业形势与压力日益严峻的情况下,用人单位需求人才的标准已不仅仅是要求理论知识的掌握,文学知识点的熟悉,而更多地是综合素质的要求,尤其是实际操作能力,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汉语文学的课堂上,积极发言、表达自己内心的思考与意见,培养自己良好的口才与人文素养;撰写优秀的文章予以发表,锻炼自己坚实的文字功底;在参与辩论赛、模拟招聘会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充分准备,不断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

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基础,做好充分的准备。

2、有利于人文情怀的培养,情操的陶冶。

较高的审美能力、高尚的道德与人文情怀,是一个人高雅情操、优质生活品质的重要体现。

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更替与兴衰,在滚滚历史长河中诸多英雄人物为了民族的兴旺、国家的强盛死而后已,在灿烂的文化里永垂不朽。

还有一些感人的文学作品,作者通过描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情况。

高尚的人文情怀有利于培养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鼓励人们用爱、用心、用热情去生活与工作。

尤其在一些理工院校,更应该在汉语言文学教育过程中,注重理工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因为理工科学生的专业往往偏重于技术性与专业性,具有容易枯燥、难度大等特点。

除了汉语言文学课堂的时间,课外很少去了解、阅读文学作品。

导致了部分理工院校学生的情商较低,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往往只顾自己的感受,不能换位思考去理解他人的心情与想法。

1、部分大学生缺乏健全人格,理想信念迷茫。

部分大学生在步入大学校园后,由于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逐渐产生了攀比、奢华的心理。

还有些同学由于自律意识较弱,自制力不强,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交友、网络商城等各种虚拟的环境中,无法自拔。

久而久之,有些大学生产生了心理障碍,不愿与别人沟通交流,迷失了自己进入大学校园的远大理想与信念。

有时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在各种利益的驱使下,不择手段,触犯了法律,从而误入了人生歧途,这些都是大学生人文素质存在问题的重要体现。

2、重理论知识,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

在新时期的今天,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新的教学环境与内容。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仍然体现出了只重视理论知识、课本知识,缺乏课堂互动与实践性不强等特点,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阅读习惯与汉语言思维习惯由于受到多媒体的影响,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与改变。

在网路时代的今天,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汉语言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加强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效果,注重新时期大学生正确汉语言文学思维方式与习惯的形成与培养。

同时,培养学生系统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践能力的培养,将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从而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综合素质.

3、知识结构更新速度不适应市场需求。

一是课程的设置方面。

如今大部分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仍然沿用传统的单一模式,未将丰富的汉语言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机的融合,单纯的汉语言知识不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制约了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二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的不足。

实践能力是大学生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其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是指较强的文字功底与公文写作能力,敏捷的思辨能力,良好的与人沟通与表达的能力,也是人文素养,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

然而,实践中所培养出的大学生只重视文学常识的记忆,理论知识的掌握,工作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

因此,汉语言文学有必要完善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设置,优化学科建设,不断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人文素养与综合素质。

1、加强教学内容的筛选。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主要体现,教学内容的合理筛选,将能够确保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实际作用,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

汉语言文学是大学语言文学教育中的重要科目,汉语言文学范围较广,涵盖内容较为全面,为保证实际教学效果,必须要有针对性的进行筛选和增添。

首先,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应该尽量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按照学生兴趣和爱好进行教学内容的筛选,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目前大学生人格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对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起到一定的影响,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对教学活动的制定,为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

为此,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可以多组织一些教学活动,比如演讲比赛、诗词比赛以及场景教学等等,让学生主动去开展相关交流活动,在学习和知识巩固的过程中去交流和沟通,消除学生不良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3、创建良好的人文环境。

学校是大熔炉,学生能不能成为一块好钢,环境很重要。

汉语言文学的教育不应该只是在课堂中,还应该在课堂外。

要鼓励和支持学生自发地成立学生社团、汉语言文学组织、诗歌文学社等方式,对汉语言文学进行探讨和运用。

还可以组织一些诗歌朗诵、文学创造比赛等方式,让学生爱上汉语言文学的魅力。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有利于提升汉语言文学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其应有的人生与社会价值。

汉语言文学的毕业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与挑战,首先自己要认识到自身的优点与不足之处,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抓住一切锻炼的机会,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与综合素质,其次,高校需要建立完善的汉语言文学授课体系,加强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个性培养、人文情怀的提升,在高校汉语言教学过程中,展开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效性的引导。

【参考文献】。

[1]施华,赵玉志,金慧,王丰敏,李书红.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与建设[j].科技信息,(29).

[3]高岭,土宁宁,马骏鹰,《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实践性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2).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其思想政治素质的不断提高,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教育领域的不断改革以及大学生思想意识状况的不断变化,要求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要注重汉语言艺术的使用,以期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促进高校大学生的正确培养。

1什么是高校思政教育汉语言艺术。

汉语言,即汉民族共同语言,是当前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而对于语言,在当前的国内外学者中都有不同的定义,但是各种不同的定义都有着一个共同点,即认为语言具有交流功能。

国内外学者对于语言的研究,给汉语言艺术的运用奠定了一定的理论支撑,这样给当前高校思政教育中汉语言的运用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在当前的高校思政教育中,汉语言艺术的运用能够极大的促进高校思政教育效果的提升。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如何运用好汉语言艺术的作用,促进教育效果的提升,首先要在表述的内容和形式上达到精准的地步,使整个语言更加的顺畅,在不违背语言规范的基础上,遵循正常的语言逻辑,尽力使汉语言的表达更加的生动形象,真正的贴近大学生的生活以及内心,从而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水平及质量。

并且汉语言艺术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运用的最终归宿就是要实现大学生思想意识状况的提升,因此需要教育者将深奥的道理通过通俗易懂的、形象生动的语言向学生们传达,从而促进高校学生对深层次的思想的进一步理解[1]。

因此,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汉语言艺术,就是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运用讲座、一对一谈心和动员大会等多种形式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中,通过生动、形象以及精确的语言,将深层次的思想道理通俗的表达出来,从而走进大学生的内心,在情感上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在思想上得到一定的升华。

2高校思政教育中汉语言艺术的特征。

(1)在高校的思政教育中汉语言艺术所具有的首要特征就是科学性,即在进行高校思政教育时,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理论为导向,深入贯彻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科学性这一特征,首先体现在内容选择的科学性,教育者在语言运用的准确性的基础上,需要做到科学性,在通常情况下,教育会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以理服人,对在思政教育中遇到的问题要依据实际的情况进行相关的处理,必须坚持用词的准确性,从而使高校学生更加准确的理解相关的思想教育知识。

(2)其次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汉语言运用必须要具有贴近性,因为在当前的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政工作教育中,会出现一定的阻碍,例如枯燥的思想讲座以及单调的理论分析,极大的脱离了当前大学生生活的实际状况。

但是当前的大学生群体已明显不同于以往的大学生,在他们的身上具有更加浓厚的时代气息,他们更加倾向于对时代潮流的发展方向,对社会上的思想变化有着极度的求知欲,他们的思维更加敏捷,在单调枯燥的说教面前,他们有着极度的抵触心理,传统的教育方式方法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亟需进行创新,特别是在其中的汉语言的应用方式和艺术手法进行改革创新。

因此教育者在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在汉语言的应用上,要增强自身的教育观念,在语言的表达形式上进行创新,从当前学生发展的需求出发,通过通俗易懂、来源于生活的时代语言,不断提升大学生在社会主义理论知识中的学习积极性,使广大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实的感受到真实的思想教育,使当前的社会主义理论真正的影响到当前高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

(3)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汉语言运用的艺术必须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语言是高校思政教育进行的重要媒介,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运用语言艺术,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有着更为突出的收效。

所以,教育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需要运用好启发性语言,使高校学生自觉自愿的学习先进的思想理论,提高在思想理论上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正确的引导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的良性发展。

(4)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运用的语言还需要带有一定的艺术性。

对于艺术性这一特征,不仅要求教育者在实际的工作中使用的语言内容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并且在语言的表达形式上还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即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不能只是照本宣科的进行,适当的应用一些通俗易懂的语言,同时在形式的选择上要注重语调的适当变化和修辞的运用,贴近大学生语言运用的习惯,使他们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能更好的接受这些深奥的道理。

比如对于理工科学生的思想教育,要多使用通俗易懂、幽默的语言,引起他们的关注,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3高校思政教育汉语言艺术的分类。

在高校的思政教育中,按照教育的最终目的,可以将其中的汉语言艺术分为启发性、引导性、鼓励性以及批评教育性的四种类型的语言艺术。

3.1启发性的语言艺术。

启发性的语言艺术,主要是指进行思政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启发大学生对自身思想状况进行思考,分辨自己当前的思想状况中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实践中,随着高校大学生扩招人数的增加,社会人才需求计划的变化,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的就业情况,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压力。

在社会发展多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的汉语言文学人才,已不能满足社会企业、单位对于人才的需求。

另一方面,大量的汉语言文学毕业生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在传统的就业教育模式基础上创新就业教育方式与理念,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

因此,本文以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教育创新为出发点展开了相应的研究与讨论。

1、就业竞争日趋激烈。

随着高校教育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对于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也逐渐增强,高校扩招人数也不断的增多。

但是,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日益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汉语言文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企业更多的需求应用型、技术性的专业人才以及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从而给汉语言文学的毕业生就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与挑战。

[1]。

2、知识结构更新速度不适应市场需求。

一是课程的设置方面。

如今大部分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仍然沿用传统的单一模式,未将丰富的汉语言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机的融合,单纯的汉语言知识不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制约了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二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的不足。

实践能力是大学生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其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是指较强的文字功底与公文写作能力,敏捷的思辨能力,良好的与人沟通与表达的能力。

然而,实践中所培养出的大学生只重视文学常识的记忆,理论知识的掌握,工作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

因此,汉语言文学有必要完善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设置,优化学科建设,不断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

[2]。

3、缺乏合理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

系统的职业生规划有利于大学生尽早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与能力的目标,从而可以将长期的目标转化为短期的阶段性目标与动力。

在大学生新生入学教育过程中,就应该引导、鼓励其明确大学期间的任务与目标,在学业上努力实现优秀的同时,增强各方面的素养与能力,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而努力。

例如,对于汉语言文学的毕业生而言,有想从事公务员职业的同学,可以在充分掌握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参加社团活动,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与组织沟通能力;参加辩论赛来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等。

只有明确的奋斗的目标,才能有目的的努力与锻炼自己。

实践中,由于缺乏系统的职业生涯规范与教育体系,部分大学生往往处于迷惘的状态中,从高中走进轻松的大学校园里,由于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从而迷失了方向,误入了歧途。

[3]。

1、专业定位不准。

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化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本专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各高校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仍不能准确定位,很多高校仍以传统的专业知识为主,没能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也没能和市场就业需要相联系,导致毕业生和社会需求存在很大差距。

[4]。

2、教学方式滞后。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重点放在了课本知识的与体系上,但是在新时期的今天,汉语言文学的教师应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学资源与教学媒介方面进行创新,从而达到增强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吸引力,加强汉语言文学教学实效性的目的。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该在熟悉课本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有价值的信息与人文故事,将其应用衔接于课本知识中,从而既丰富了课堂知识内容,又增强了吸引力和感染力。

同时,可以在合适的时间,组织、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文化古迹,将其与课本中的知识有机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3、评价标准单一。

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以学生的成绩为主,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汉语言文学专业也不例外,党员录取、优秀学生评选以及奖学金的评定等都是依据学习成绩,而对于交际能力、职业规划能力等非专业能力则没有相应的评价标准。

1、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育理念。

实践教育的内涵界定目前,关于“实践教育”的概念界定,有的学者是针对理论教学而提出的,认为“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的各种教学活动的总称,包括实验、实习、设计、社会调查等。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1)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

2)论辛词的英雄情节。

3)论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

4)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

5)论韩愈的“以文为诗”。

6)“清空骚雅”、“幽韵冷香”的白石词。

7)关于白居易〈新乐府的评价。

8)关汉卿杂剧中的女性形象。

9)韩愈散文的.艺术风格。

10)元散曲的艺术风格。

11)柳宗元的寓言创作。

12)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13)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

14)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15)论杜牧的七言绝句。

16)论归有光的散文。

17)论李商隐的无题诗。

18)牡丹亭的艺术成就。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汉语言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就是拥有审美能力,尤其是体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文学审美。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社会行业需求稳定、技术实力雄厚、就业范围广泛的特点,所以一直以来其都是高校中一个重要的基础专业。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策略。

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各行各业对创新型人才都有非常大的需求。

但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仍缺少一定的创新能力,需要对其创新能力进行培养。

因此,需要对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创新方面的问题进行改正,从而提升其创新能力。

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基本状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第一,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性。

当前一些大学不能根据时代发展变化,及时对教材进行调整,致使教学内容老套;第二,缺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识。

当前一些大学教师仍是上完课就走,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增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利用与开发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但随着时间的推进,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呈现出一定的问题,需要对其进行调整和改进。

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无异于为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添加了生机,给汉语言的利用与开发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第二,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学生在养成创新意识以后,会有增强其实践的动力,进而在此过程中,使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得到锻炼。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学内容的丰富与完善,对教学环节的改进,以及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关注学生的感受三个方面着手,只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了自主创新的意识,才能有效推动学生的实际行动,使其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汉语言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就是拥有审美能力,尤其是体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文学审美。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不仅关系到其对专业知识学习的敏感度,对其未来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高级文秘需要具备的特质之一就有审美能力,因此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而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课中,文学理论课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主要课程之一,对于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根据班级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恰当的文学作品对作品中的语言运用、技巧的使用等进行鉴赏分析,进而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在班级组建讨论小组等形式,增强学生对该方面内容的兴趣,促使学生有意识的增强自身的审美能力。

助理、教师等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将来主要从事的职位,这就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然而在实际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却缺乏一定的重视,因此要求对其进行一定的改革创新,强化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够得到一定的重视,促使其具备工作中应具备的能力。

例如,现代汉语教师在上课时,不要仅仅局限在教材之上,而是应该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超越教材。

由于大学中通常都会有来自于全国各地的学生,因此在发音上也会存在差异。

教师就可以利用这种情况,在将中国七大方言时,分别选取代表,让学生自己体会感受,各地方语言的不同,从而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

或者教师可以在班级组织一次作文比赛,针对学生中的病句等问题进行讲解,从而帮助学生增强对学生语言交际等能力的培养。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需要较高的写作能力,写作能力不仅是学生专业能力的体现,更是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反映。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的专业素养,从其写作水平就可以体现。

因此,学校在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方面的力度一定要加强,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第一,提升学生的理论修养。

在培养学生的理论修养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丰富学生的阅读量等方式,增强学生的思想深度与高度,使其在阅读分析以后,理解文章的内涵;第二,加强学生的用词的准确度。

使学生在写作时可以做到用词精准简洁;第三,加强对学生语法的掌握。

加强对语法的学习,从而使学生在进行写作的过程中,能够灵活使用语句,降低出错率,进而增强学生的写作水平,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各大高校都有的专业,其在高校中所占的比重也是不容小觑的。

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学中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需要不断对其进行改进。

为此,各大高校应该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教学进行调整,通过对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的改变,增强学生的创新的能力,使其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二: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使用与意境。

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沉淀,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传承载体,汉语言文学凭借自身独特魅力,逐渐受到广泛认可。

汉语言文学作品博大精深,其语言的使用与意境的揣摩是一个十分复杂、微妙的过程。

有鉴于此,加强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于意境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1]。

事实上,汉语言文学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其中所涉及的内容范围较广,无论是字词句亦或是语法修辞,均具有深入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内容的文学作品,其语言使用与意境分析的特点也会有所区别,只有在全面了解其特点后,才能对其语言的使用与意境分析了若指掌,进而深入地体会到汉语言文学中蕴藏的内涵。

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旨在强化学生沟通技巧,并对经典文学作品有更深层次的解读,能够站在更加专业的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欣赏,从而促进汉语言文学的弘扬与发展。

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学生往往能够通过对汉语言文学语言应用技巧的练习,促进自身语言把握与分析能力的提升。

就现阶段情况来看,参与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学生通常为文科生,这部分学生均对汉语言文学抱有极大兴趣。

在各高校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开展,重点针对文科专业的学生,对理科生并无硬性要求。

文科生在学习过程中,探析汉语言文学蕴藏的.内涵其实是比较得心应手的,这是由于他们本身具有良好的文科基础,对字词句以及语法修辞等方面的推敲具有显著优势。

作为人类用于沟通交流的主要工具,随着交流经验的积累,人们的思维、思想等均将发生巨大改变。

与此同时,人们对于某一事物会有不同的看法,并通过语言的沟通与交流,表达情感,将汉语言的魅力传承下去。

如此一来,汉语言文学将会使更多的人受到感染,愿意从不同的途径去发现、探索汉语言文学的内涵与意义,共同促使汉语言文学日益渗透仅社会的方方面面中去。

古诗是我国汉语言文学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作为我国独有的重要文学,其相关课题研究引起了全世界文学爱好者的广泛关注。

古诗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广泛的好评,其中最为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它在韵律上能够朗朗上口,而是在写作手法上,有着千变万化的特点,能使读者营造出清晰、真实的意境,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看到作者所看到的情景,倾听作者听到的声音,感受作者在此情此景下的感受,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

(一)意境的起源与作用。

在古代,诗人未能使整首歌更具特色,通常会借助各种语言来营造一种气氛,使读者能够浮想联翩,这种气氛便是意境。

据了解,我国诗文主要通过一些诗句或词语来营造意境,作者当下想要表达何种情感,想要透过诗词传达什么样的中心思想,便会使用不同的方法来营造意境。

诗人所营造的意境,多半源于生活,是诗人通过观察与探索,再运用恰当的字词句来加以描述,并通过自己的感悟,使诗歌的整体情感得以升华。

语言运用越精妙,表达的情感便会越真切,读者也会犹如身临其境一般。

(二)意境烘托中心思想。

将意境带入诗歌中,不但能够提升整首诗的美感,还能从侧面烘托出作者想要透过这首诗表达的内心情感,使整首诗变得更加鲜活、生动。

我国自古以来,便有以诗言志一说,因此我国许多著名作家均透过书写文章的方式,来刻画自己,表达自身的凌云壮志,如杜甫、礼拜一行人。

他们往往用诗歌书法自己的内心情感,亦或思乡之愁。

亦或怀才不遇,或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豁达,开辟自己的仕途之路。

一些作品通常会通过意境的描述,使内心情感更为深刻,进而烘托出文章中的中心思想。

(三)意境构建的常见问题。

意境的构建在文学作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在构建意境时,学生往往会出现以下两方面问题,分别是“有境无意”和“有意无境”。

有境无意指的是文章中虽然自带意境,且美感度高,但却华而无实,并没有表露出真情实感,文章过于空洞。

有意无境则是指过于抒发自身情感,忽视了对情境的设置。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作者本身经验积累不够,缺乏丰富的实践作支撑。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学素养。

语言的生命力需要通过合理的使用才能得以充分体现。

良好的语言文学素养,是灵活运用语言的前提,因此汉语言的应用成就了汉语言的使用意境。

通常情况下,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旨在强化沟通技巧,加强学生对相关作品的了解,学会从专业的角度对汉语言文学作品进行分析与鉴赏[2]。

汉语言文学中语言使用与意境分析,能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培养语言文学素养,使学生能够加强对汉语言文学应用技巧的掌握能力,进而促进自身语言运用水平的提升。

(二)有助于增强学生文学作品鉴赏能力。

人类的沟通与交流离不开预言帝使用。

此外,文学作品的鉴赏与分析,更是积累自身文化底蕴,提升修养的最佳途径。

在学习汉语言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不但要对汉语言的使用环境进行分析,还需对汉语言的使用意境进行深入了解。

倘若无法掌握汉语言的使用方法与意境,便很难进行深度阅读,无法充分体会到文学作品中,语言使用赋予作品的生命力[3]。

另一方面,每一部汉语言文学作品,均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读者在鉴赏过程中,倘若只能凭借语言的分析,很难去领悟作品中蕴藏的深刻内涵,所以还要懂得去分析语言描绘出的意境,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投入地赏析作品,领悟作品的精妙之处。

(三)有助于提升学文笔书写水平。

汉语言文学中语言使用与意境分析,往往能够提升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

汉语言文学的学习目标,不但涵盖对语言应用于意境的分析,其根本目的,还包括在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文笔书写水平[4]。

有鉴于此,我们务必要站在客观的角度上,全面分析汉语言文学在语言使用与意境分析方面的作用,帮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更好地透过文字的描绘与意境的营造,表达自身的思想情感。

四、提高汉语言使用与意境分析能力的有效方法。

(一)拓展阅读量。

作为学习语言的最佳途径,增加文章阅读量有助于学生快速掌握文章的重心思想。

在阅读量得以拓展的同时,学生思维活跃程度也会更强,对汉语言的意境分析能力也会有所提升。

阅读量的拓展,还能帮助学生积累鉴赏文学作品的经验,使学生逐渐形成结构清晰的阅读思维,能够在通读全文的情况下,迅速把握文章基调,善于发掘文学作品中,各类语言与意境的深层含义,最终能够对汉语言进行熟练的应用与分析。

(二)鼓励学生背诵经典文学作品。

众所周知,一门语言的掌握。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文化传承的重要学科,是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传承的历史古国,所传承与积淀的文化精髓是我国重要的财富,对促进我国的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对汉语言文学研究的过程中,语言与意境是重要的研究内容,语言是本质,意境是一种思想上的升华,是对汉语言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语言与意境的研究,能更加深入地了解汉语言文化的精髓,更加精确地管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文对汉语言文学语言意境研究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对提高汉语言文学研究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古代读书人在语言应用中,通常会深思熟虑以探求语言的意境,在此基础上组合出来的语言往往会给人一种触类旁通、柳暗花明之妙感。

汉语言文学中语言意境主要源于生活,通过对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事物进行描述,融入作者对生活与时代背景的感悟,从而表现出不同的语言艺术效果,呈现出不同的意境。

汉语言文学研究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而我国的文化经历了历史长河的洗礼与积淀,融合了更多精华。

其中对语言与意境的研究,是更加深入了解汉语言文化的重要手段。

语言是了解汉语言的基础,也是深入学习的重要门户,语言所包含的内容及形式千变万化,在研究语言时对象及内容也更加广泛。

汉语言的意境是一种比较微妙的感觉,这是一种情与景的融合,是一种思想与灵魂的升华。

我国的汉语言文化包罗万象,同样的事物,通过不同的描述方式,以不同的语言组织形式就会阐述出不同的意境。

意境的来源是客观存在的事物,而在对客观事物描述的过程中,就会融入作者的个人情感,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化成人生感悟,然后通过语言的形态表现出来,通过文学作品抒发自己的情感。

欣赏者在品味其作品时,就会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怀,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文化作品所要表达的内涵、作者的理想与抱负。

语言与意境的研究是对汉语言文学进行深入了解的重要方式,也是领悟汉语言文学内涵的重要手段。

语言与意境是研究汉语言文学的重要内容,语言与意境的研究不仅能提高汉语言文学的理论素质,同时还能对中国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在灵魂上得到净化。

语言与意境的研究是进入汉语言文学的门户,是提升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下面对语言与意境研究的作用进行阐述。

(一)可以提升文学素养。

语言是了解和学习汉语言文学的重要基础,语言是汉语言文学的基础元素,也是后期对意境研究的一个载体。

语言和意境相辅相成,语言的形式比较灵活,但万变不离其宗,所以语言的'运用与掌握是研究意境的前提条件。

通过不同形式的语言描述,能展现不同的语言意境,从而会提高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能力,在汉语言文学的理论素养方面也会更加丰富,为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与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有助于提高文章鉴赏能力。

我国的文学书籍中,文学作品不仅语言优美,且意境幽深,都是通过语言和意境体现出来的。

所以,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要想更加深入,就需要提升在赏析语言与意境方面的能力。

通过文学作品中作者语言艺术的应用进行分析与研究,然后结合作者所在的时代背景,就能品味出作品中所蕴含的意境,能从作者的角度去感悟作品中的内涵。

意境的研究是一种境界上的升华,是对文学作品内在价值进行挖掘的重要途径。

意境是文学作品中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思想,是文学作品真正的价值所在,所以只有通过对意境的体会,才能真正理解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意义。

(三)有助于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特有的一项学科,是对我国国学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通过语言与意境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文化。

我国的历史文化久远,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具有不同的风格,每个时期的文学作品都能展现出当时的文化背景及政治色彩。

在对语言与意境研究的过程中,能透过作品,折射出当时的时代特色,能通过作者的表述感受到当时的大环境,并从不同层面去更加深入地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更加客观而全面地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

(一)增加阅读量。

我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流传下来的经典名篇众多,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文化本质也不相同,要想更好地驾驭语言意境,还需要增加阅读量,熟练掌握文学作品的内涵及作品创造的时代背景。

在阅读的过程中,还要通过创作的时代背景,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感悟作者想要表达的一种情境,从而能更好地运用语言意境。

(二)掌握语言规律。

由于我国的人口较多,地域分布广泛,少数民族及各个地方的方言都独具特色。

在众多语言中,普通话是最通用的,但并不是所有地区都在使用普通话,因为不同地区的人对语言的掌握程度不同。

如南方人很难分清卷舌,会不自觉地将一些读音弄混,而北方人对卷舌的敏感度较低。

所以,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对北方人来说也很不容易。

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就是为了在实际应用语言的过程中,分析出语言的规律,正确运用语言,进而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逐渐总结出一些语言规律。

(三)意境源于生活,并不断创新。

我国的诗文中,一般是通过一些诗句或一些词语来营造意境,不同的作者由于想要表达的感情不同,就会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营造意境,这往往是因人而异的。

而意境往往源于生活,是诗人通过日常的生活进行观察,运用普通的事物来营造诗歌氛围,通过自己的感悟,体验诗歌的美感,进入作者创造的艺术境界。

而营造意境,不仅能使美感体验更加深刻,还会使诗歌中描绘的实物更加真实,甚至会具有更大的感染力,使诗中所要表达的感情更加真切,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一般。

四、结语。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象征,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表现。

通过对汉语言文学的研究,能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从而促进我国文化发展的步伐。

语言与意境是汉语言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与意境的研究是深入学习和了解汉语言文学的重要途径。

语言运用方式灵活多变,语言是意境表现的载体,不同的语言描述可以展现不同的意境层次,语言意境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通过对语言意境的研究,能更加深入地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能提升文学素质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所以对语言意境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汉语言文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现阶段的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应整合教学内容,变更教学方法,从浅层的感性认识提升到深层的理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针对教学现状,将汉语言文学教学与审美教育进行结合,提升高校教学水平。

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学科,其教育理念主要是传承中国优秀文化,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学资源的丰富多彩及教学方法的多种多样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知识基础更加扎实,文学素养稳步提升。

然而,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学生的审美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高校应将汉语言文学教学与审美教育结合,从而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审美素养。

文学作品的鉴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还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先去鉴赏文学作品中艺术的表现手法及结构安排,再通过临摹仿写新的文章,有利于学生体验作者写作时的所思所感,形成高水平的审美能力。

艺术是美的结晶,需要我们用审美的眼光去审视、观察、感受它。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学作品所营造的意境当中,在美的享受中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与审美品位。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它可以全面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作为高校大学生,他们有着对未来美好的希冀,期盼着能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握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课程开始之前,就要向学生介绍该专业学习内容的重要性及对个人未来的影响,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将文学作品中的审美理念教授给学生,让学生去感受其内在的美感。

学生在树立这样的审美理念之后,就会不自觉地向它靠拢,进而提高审美情趣,巩固审美能力。

这样的教学目标对教师来说是一次挑战,它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全面提高自我文学修养,在解读作品的过程中深入挖掘作品,将文学中的内在美传达给学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从而让学生全面感受到美的存在和美的作用。

(二)提高教师文化素养和专业能力。

文学作品借助语言的作用,向读者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传达自己内在的思想感情。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对文学作品中的内在含义进行深刻解剖,如此才能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这就需要教师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将自己置身于作者创作时的处境中,体会作者的喜怒哀乐,在感受美的过程中接受洗礼。

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的是引导性作用,需要有更高的文化素养,涉猎更多的文学作品,要经常参加各种各样的文学论坛,定时开展研讨会议,全方位、多角度地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除此之外,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要将自己对美的感受、领悟采用恰当的方式传授给学生。

在教学中要把握作品内容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在全面鉴赏的过程中抓住具体作品的个性特点,将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三)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汉语言文学专业虽然在近几年得到了高校的广泛关注,但从其课程设置来看,仍然存在很大的缺陷。

在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课堂中,教师过分关注知识点的记忆和古诗词的背诵,几乎没有加入任何关于审美的内容。

要将审美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学进行有机结合,达到融会贯通的理想目标,就必须把审美教育放在首要位置,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观察美、感受美,而不是一味地机械记忆。

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安排时,要选取美学价值高的作品,符合学生审美观念的文章,同时要讲究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当然,感性认识和理性理解应该统一进行,让学生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中感受其中的美育,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的审美视野,提高学生对美的敏感度,进一步实现审美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完美结合。

三、结语。

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时刻变化的,要想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大背景下脱颖而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学素养至关重要。

当然,目前高校也在进一步落实审美教育,极力倡导将审美教育和汉语言文学的学习结合在一起,在学习文学作品的同时,理解其深刻的内涵,获得新的审美体验,提高审美素质,进一步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在审美教育步入正轨的过程中,我国国民素质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综合国力也会显著增强。

参考文献:

[1]赵君玉.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j].才智,(7):292.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