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计算机的教学设计(实用19篇)

时间:2023-11-26 12:06:23 作者:LZ文人

教学计划需要经过不断的调整和改进,以适应学科和学生的发展变化。继续阅读下面的教学计划示例,或许能够拓宽您的教学视野。

《认识计算机》的教学设计

本课是一年级学生学习电脑的入门课。在这之前,许多学生不知道什么是显示器,什么叫主机,可以说这一节课的能否上好关系到以后学生对电脑是否感兴趣,是否愿意学。所以,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努力把第一课上好。

091的学生到了电脑教室后,有不少学生都是把腿盘在椅子上,有的学生甚至是跪在上面,所以,本课的第一个内容便是操作电脑的姿势。我向学生展示了电脑操作姿势图,然后让学生互相看一下,哪位同学的坐姿跟刚才讲的不一样,之后所有的学生都很认真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虽然在之后的课堂中个别学生不自觉地又盘起了腿,但当我提醒的时候学生下意识地知道了错误,并及时改正了过来。

在授课中,我做了多媒体教学课件,介绍了显示器、主机、键盘、鼠标、音箱、打印机这些电脑主要组成部分的作用和特点,并让学生听完后自己总结。总结时,学生们都争先恐后,说得非常好。

接下来就是讲解鼠标的操作了。首先我出示了一张老鼠的图片,学生们的情绪高涨起来。我又出示了一张鼠标的图片,不少学生已经知道了这叫鼠标。然后我问,哪位同学愿意说一下你认为老鼠跟鼠标有什么相似之处,其实我是想引导学生说出老鼠有左右耳朵,相应地鼠标有左右键。然而学生的回答却是五花八门,有的说名字里都有个“鼠”字,有的说都有尾巴,还有的学生说都是白色的……看着时间一点点过去,而学生的回答又不尽人意,我又让每位学生摸一下自己的耳朵,同时问学生刚才用手摸的是身体的哪个部位,学生当然知道是耳朵。我又问每个人有几只耳朵,分别是什么?这样学生终于说出了左耳朵跟右耳朵。然后趁热打铁,讲解了鼠标的左右键。然后是鼠标的'操作,鼠标操作是计算机操作的基础,入门容易,基本的操作是:指向、单击、双击、右击、拖动等,学生很容易学会,但是,要使学生能熟练地、有技巧地操作和使用鼠标,需要进行大量的练习。针对许多学生喜欢游戏的特点,我指导学生通过玩一些球类、连连看等游戏来提高使用鼠标的技巧,从而使学生在游戏的愉悦状态下不知不觉地掌握了鼠标的操作方法,提高了鼠标的操作技能。

《认识计算机》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依据。

本节课是陕西省中小学《信息技术》统一教材,初中第一册第1课《认识计算机》,内容安排为一课时,教学过程按照40分钟进行设计。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计算机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组成;

2、掌握计算机硬件的各个组成部分;

3、能够正确连接计算机的各大主要部件(显示器、主机、耳机等);

4、尝试了解有关硬件的常识,如cpu的品牌、显示器的种类等。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分组协作中学会互相帮助,各显所长,团结协作的方法;

2、在游戏竞赛过程中进行语言表达、操作示范等方面的过程性评价,培养组织与沟通、让步与赞赏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增加学生之间的了解和加深友谊,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2、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和学以致用的意识,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

1、熟练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和常见硬件的常识性知识;

2、初步体验小组协作学习方式,增强团队意识,提高集体荣誉感。

四、教学难点。

1、计算机硬件相关知识的识记和具体应用;

2、游戏环节设计的合理性和课堂组织的有效性是本节课成功的关键。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进入游戏:(3分钟)。

内容。

课堂教学活动安排。

设计意图及反馈评价。

情境导入。

[师]介绍本节课任务:进行一场“电脑diy”竞赛游戏。

游戏环境:“电脑diy特卖场”

游戏情节:教师和部分学生作为“顾客”购买电脑,其余学生分组扮演“diy商家”,通过讲解功能和组装部件吸引“顾客”购买本店电脑,最终被“顾客”选中的“商家”获胜。

[生]以四个大组为单位,根据课前填写的“角色分工单”进行角色扮演——“顾客”、“导购”和“组装”人员,并在每组为这三个角色分别确定一个“负责人”。

通过设定游戏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求知的火焰,激发学生学习和创作的欲望。

课堂气氛热烈,为以后学生学习创设良好的情境。

(二)全员参与,体验游戏:(30分钟)。

内容。

课堂教学活动安排。

设计意图及反馈评价。

货比三家。

10分钟。

[师]现在进行游戏的第一个环节——货比三家。

游戏规则:顾客团(分组)光顾不同商家的展台,咨询相应的问题,并给予商家一定的评价;商家必须通过“咨询”这关,否则取消继续比赛资格。

活动引导:将4个大组的顾客团和商家进行交叉安排,比如让第一大组的顾客团光临第二大组的商铺,而第二大组的顾客团光临第三大组的商铺,以此类推。这样既节约时间也体现公平。

教师可根据各班情况,选择参与到某大组进行活动及时辅导或进行全班的整体指挥和宏观调控。

[生]各大组的“顾客团”按照《市场调查表》对所指定的商铺进行计算机硬件问题咨询,并进行量化考核。

顾客团的负责人必须按照《市场调查表》的问题和考核标准认真进行咨询,顾客可以向商家的任意一名成员咨询问题,确保每位同学都能通过本环节掌握计算机硬件的基础知识。

本环节主要完成课堂基础内容的学习和掌握,包括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主要硬件的识记、输入、输出设备的区分等。

游戏过程中注重基础知识面向全体学生,要求买卖双方的所有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强化知识点的掌握,同时也在角色扮演中锻炼了语言表达和交流协作能力。

内容。

课堂教学活动安排。

设计意图及反馈评价。

特色展销。

15分钟。

[师]现在进行游戏的第二个环节——特色展销。

游戏规则:商家的导购人员要尽显才华、施展浑身解数,尽可能多的介绍有关硬件的知识(例如显示器的种类、cpu的品牌和参数指标等)、简单组装电脑,吸引顾客。

活动引导:这时可以不对顾客团进行定向指派,顾客们可以任意光顾每家商铺,听取导购人员的介绍,并经过集体商议进行评价考核。

教师必须宏观引导,防止学生有起哄或其他不良行为的发生,也要避免出现“冷场”及时提示学生发掘自身潜力,展现个性特长。

[生]卖方的导购员施展各自才华,将课前准备好的课外知识介绍给顾客,不仅相互比拼知识的丰富程度还要竞赛语言表达能力和硬件操作技能。

买方的'顾客团认真听取卖方介绍,并根据《市场调查表》综合考评各个商家的展示能力,集体讨论后作出公正评价。

本环节主要完成课堂知识的拓展,要求学生课前搜集计算机硬件相关知识,如cpu的品牌、显示器的类型等;了解主机箱内部常见的部件,如cpu、内存条等;掌握基本硬件的连接,如显示器、鼠标键盘、耳机等与主机的连接等;进一步丰富和拓展课堂教学内容。

游戏角色设计体现差异教学思想,在组内进行分工协作,让有能力的学生充分展现特长,所有学生在竞争与合作中共同进步,体会自主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

5

分钟。

[师]现在进行游戏的第三个环节——顾客评议。

游戏规则:由各组顾客团根据《市场调查表》的评分细则进行综合考评,共同评议出一个获胜商家。

活动引导:由各组顾客团负责人共4名同老师一起根据《市场调查表》的成绩以及各组商家的综合表现,评选出获胜者。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同学评选“最佳导购员”、“文明顾客团”等称号,给更多学生鼓励和表彰的机会。

教师在评价阶段要注意协调和引导学生尊重民主评议、重视集体荣誉,培养学生公正地评价他人和正确地接受评价的心理素质。

[生]顾客团成员集体进行评议,完成《市场调查表》,再由4大组的顾客团负责人同老师一起评选出获胜者。

各组同学之间可以进行交流与反馈,找出活动中表现的闪光点或不足之处,分享在游戏中的得失与快乐。

本环节是展现游戏结果的环节,根据《市场调查表》严格量化考核,评选优胜者,既体现了公平竞争和透明评比,又充分肯定了买卖双方的权益,让学习过程更加贴近生活实际,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和艺术性。

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引导学生取长补短,学会赞赏别人和正确对待评价结果。

(三)总结评价,回顾游戏:(7分钟)。

内容。

课堂教学活动安排。

设计意图及反馈评价。

总结回顾。

[师]我们圆满完成了本次“电脑diy”竞赛活动,现在宣布比赛结果:

获得优胜的“商家”以及获得“最佳导购员”、“文明顾客团”称号的个人和集体。

通过这场游戏,大家都有哪些收获呢?

[生]进行讨论、发言,总结个人在游戏活动中的收获和感想,

(提示下节课内容)。

[生]进行讨论、发言,有的提出安装“软件”。

[师]大家会给电脑安装软件吗?那么下节课我们就请大家一起给自己的电脑安装软件。

评价环节可以在角色之间、角色内部以及任意学生间进行,通过交流评价,学生体会到参与游戏的乐趣和作出成绩受到肯定的满足。

本节课由于内容安排,对于软件部分知识留在下节课进行,因此在总结环节做一个铺垫和提示。

认识计算机教学设计

1、初步对电脑简单的认识。

2、引导参加科学探究活动,培养敢于大胆的尝试和表现的能力。

3、让幼儿学会电脑的基本操作让孩子们能正确的了解和运用电脑。

1、实物展示:(cpu、键盘、鼠标、光盘、u盘等)。

2、图片展示:(主机、显示器、内部部分硬件、打印机、扫描仪、数码摄像头等)。

3、课件——关于电脑的动画片。

一、导入。

1、播放动画片。

让幼儿对电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电脑的运用。

现在请小朋友们和老师一起来看看电脑还能给我带来那些帮助?

二、展开。

1、探索了解。

(通过掌握电脑的基本运用和认识了解,让孩子能学会电脑的基本操作)。

2、提问:

(1)电脑帮助了我们什么?

(让幼儿认识电脑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怎样帮助了我们)。

(2)电脑是由哪些东西组成的?

(观察电脑的结构组成,并能正确的说出电脑是由:主机、显示器、鼠标、键盘、音响等组成)。

(3)教师:小朋友们学习了运用电脑以后,有怎样的收获?

(通过对电脑正确运用的认识和掌握,让幼儿谈谈感想)。

(4)未来的电脑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3、示范讲解动手操作。

(1)在教师的示范讲解下让孩子们学会简单的使用windows中图画功能,并且让孩子们能动手画图。

(2)在教师的示范讲解下让孩子们学会简单的使用电脑中的互联网功能,并且让孩子能从中收集喜爱的图片。

4、游戏《连一连,找一找》。

(让孩子们通过动脑筋来完成一个简单的游戏开发智力)。

教师邀请一部分孩子通过电脑来完成这个小游戏。

三、结束部分。

今天小朋友们懂得正确的运用电脑的方法,回家了可以教教你们的爸爸妈妈如何运用电脑哦!

《认识计算机》的教学设计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是计算机系统硬件平台中的第一层系统软件,也是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理论课,这既使这门课程的教学学习存在非常大的困难和困惑,又使其无论在教学、科学研究和项目开发中都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1、理论性强。

该课程教学内容理论性强、概念抽象、涉及知识面广,学生时其整体实现思想和技术往往难以理解,学习时有较大难度,大部分学生有一种畏难情绪。因此学生很容易陷入疲于记忆的状态,忽略了对课程各部分间关系和课程教学目标的把握。因而该课程是计算机专业中教师“最难教”,学生“最难学”的课程之一。

2、学习效果见效不快。

很多学生对学后有立竿见影效果的课程兴趣较大,如程序设计语言,学生学会了便很快可以就某个问题编写程序上机运行,颇有成就感;而对诸如操作系统这样原理性强,实验要求高,设计一个操作系统又不现实的课程,一些学生因感觉学习后效应不会立即显现而对课程重视度较低。

二、教学目标。

操作系统是目前最复杂、技术含量最高的软件,在计算机专业软、硬件课程的设置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中的许多设计思想、技术和算法都可以推广和应用到大型的、复杂的系统设计,以及其他领域。因此,其教学目标应重在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设计技术及设计方法,培养学生开发系统软件和大型应用软件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现代操作系统的新思想、新技术和发展研究动向。

三、课程知识体系设计。

鉴于以上课程教学难点,教师若能从繁杂抽象的理论中理出一个脉络清晰的课程知识体系呈现给学生,将为有效达到教学目标要求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该课程教学内容有纵、横两条主线,纵线主要指操作系统各功能的设计思想、处理机制,横线主要指功能实现的具体技术方法、不同环境下的实现差异。因此,整个课程知识体系可按纵、横两条线展开,遵循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从知识模块、知识单元和知识点3个层次来设计。其中知识模块代表特定学科子领域,可包括若干知识单元;知识单元代表知识模块中的不同方向,可包括若干知识点;知识点代表知识模块中单独的主题,是教学活动中传递教学信息的基本单元。

1、纵向功能线。

本文的纵向功能线是从资源管理功能出发来设计,通过基于操作资源管理功能的知识建构,学生能明确所学内容在知识体系中的层次、位置、关系。此处为使结构更清晰,按操作系统资源管理功能出发的纵向功能线细化为进程管理、处理机管理、存储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和用户接口六个知识模块,由此设计的纵向功能线知识结构如下:

(1)进程管理知识模块包括进程概念、进程调度、进程互斥、进程同步、进程通信、进程死锁各知识单元。进程概念包含进程特征、进程状态与转换、进程控制各知识点;进程调度包含调度时机、调度算法、调度过程各知识点;进程互斥包含与时间有关的错误、临界资源与临界区、临界区使用原则、临界区互斥访问的解决途径、临界区互斥访问的解决途径各知识点;进程同步包含信号量同步机制、生产者与消费者问题、读者与写者问题、哲学家进餐问题各知识点;进程通信包含忙等待策略、睡眠和唤醒策略、消息传递策略各知识点;进程死锁包含产生原因、必要条件、解决途径各知识点。

(2)处理机管理知识模块包括分级调度、调度算法、算法评价各知识单元。分级调度包含作业调度、交换调度、进程调度各知识点;调度算法包含作业调度算法、进程调度算法各知识点;算法评价包含作业调度算法评价、进程调度算法评价各知识点。

(3)存储器管理知识模块包括存储管理功能、存储管理方案各知识单元。存储管理功能包含内存分配与回收、地址映射、内存共享、内存保护、内存扩充各知识点;存储管理方案包含分区存储管理、页式存储管理、段式存储管理、段页式存储管理各知识点。

(4)设备管理知识模块包括数据传送控制方式、并行技术各知识单元。数据传送控制方式包含程序直接控制方式、中断方式、dma方式、通道控制方式各知识点;并行技术包含通道技术、中断技术、缓冲技术、分配技术、虚拟技术各知识点。

(5)文件管理知识模块包括文件结构、文件存储空间管理、文件目录管理、文件存取控制各知识单元。文件结构包含文件逻辑结构与文件存取、文件物理结构与存储设备各知识点;文件存储空间管理包含空闲文件目录、空闲块链、位示图各知识点;文件目录管理包含文件目录形式、文件共享与保护、目录检索各知识点;文件存取控制包含文件存取控制方法。

(6)用户管理知识模块包括命令接口和系统调用知识单元。命令接口包含脱机控制命令、联机控制命令知识点;系统调用包含设备管理类命令、文件管理类命令、进程管理类命令、存储管理类命令、线程管理类命令各知识点。

2、横向技术线。

操作系统知识点看似繁杂,但究其原理,在对不同系统资源功能进行管理时,所采取的策略和方法有很多是相同的`。因此通过对重要方法和机制进行贯穿式的横向技术线,可使被条块分割的教学内容有效关联起来;通过横纵交错的连接,可使看似离散的知识有稳固而紧密衔接的结构。从操作系统四种重要实现技术出发的横向技术线包括中断技术、共享技术、虚拟技术和缓冲技术。当然,有些技术在其它相关课程中已有介绍,也可看出其在整个计算机系统中的重要程度,由此设计横向技术线知识结构如下:

(1)中断技术知识模块是实现程序并发执行与设备并行操作的基础,它包括中断类型、中断优先级、中断事件各知识单元。中断类型知识单元包括外中断、内中断知识点;中断优先级知识点在不同的系统中有不同的规定;中断事件知识单元包括进程创建与撤消、进程阻塞与唤醒、分时时间片、缺页中断与缺段中断、i/o操作、文件操作各知识点。

(2)共享技术知识模块是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必然途径,它包括处理机共享、存储共享、设备共享、文件共享各知识单元。处理机共享包含进程的并发执行;存储共享包含外存储器共享、内存储器共享知识点;设备共享包含spooling系统;文件共享包含便于共享的文件目录。:

(3)虚拟技术知识模块是把一个物理实体变为若干面向用户的逻辑单元,使资源的用户使用与系统管理相分离,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安全性方,它包括虚拟处理机、虚拟存储器、虚拟存储器方法、虚拟设备、虚拟文件各知识单元。虚拟处理机包含多进程管理;虚拟存储器包含地址转换、中断处理过程、置换知识点;虚拟存储器方法包含页式管理、段式管理、段页式管理各知识点;虚拟设备包含设备共享;虚拟文件包含文件共享。

(4)缓冲技术知识模块是异步技术的实现前提,可大大提高相关资源的并行操作程度,它包括存储管理缓冲技术、设备管理缓冲技术、文件管理缓冲技术各知识单元。存储管理缓冲技术包含快表;设备管理缓冲技术包含硬缓冲、软缓冲、spooling系统中的输入/输出井知识点;文件管理缓冲技术包含记录成组技术、文件表的打开。

四、课程知识体系操作。

知识体系的设计显然要有必要的操作作为支持才能使其与学习者间进行互动,形成交流并达到知识的内化。依据上述的知识体系设计,该课程教学可采用以下两个步骤进行操作,一是以“核心拓展”的方式进行纵向功能学习,二是以“小组学习和共同学习相结合”方式进行横向技术综合学习。

“核心拓展”方式中核心指六大知识模块,它们也是该课程的核心内容,教师应结合具体系统的具体实例以讲授方式进行,讲授过程中对于一些关键算法一定要以具体实例加以讲解,不能照本宣科。“小组学习和共同学习相结合”方式可采用将多次出现的具体技术单独提出来,讨论哪些功能应用了该技术。分小组,一个小组负责总结一项技术,然后以小组宣讲共同讨论的方式来加深技术对功能的应用。

通过这两个步骤的操作,整个课程的知识体系便可以横、纵两条线的形式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为培养学生从离散到系统性的学习和思维习惯创造条件。

《认识计算机》的教学设计

主要内容及其地位与作用本单元是整套教材的“开篇”,信息技术学科的启蒙阶段,担负着引导学生入门的任务。要充分考虑到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形象直观的讲解和实际动手操作,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常识,快速掌握windows的基本操作,熟练鼠标的操作从而为学生深入学习更多的应用软件以及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打下基础。本套教材以windowsxp为操作系统。学生应该对windowsxp操作系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windowsxp是目前pc机上使用比较普遍的一种操作系统,但它并不是唯一的、毫无缺点的操作系统。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掌握windowsxp系统的桌面、窗口、开关机等基本操作,了解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并能在此基础上融会贯通,为今后学习在此操作系统上使用应用软件打下扎实的基础。

熟练操作鼠标器是学生学习计算机操作的基础和关键,在本单元教材详细的介绍了鼠标器的五种使用方法,安排学生通过玩游戏练习鼠标操作。教师在教学时应加强对学生鼠标操作的训练,使用各种方法让学生反复练习,帮助学生形成操作鼠标器的手感。特别是双击的节奏,初学者掌握起来比较难,教师要重视训练。

《认识计算机》的教学设计

1.使学生认识钟面,认识时间单位时、分。

2.让学生经历1时、1分的时间,初步建立时分的概念。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用几时几分表示钟面上的时间,知道1时=60分。

教学难点。

让学生准确读出某一时间和推算经过的时间。

第1课时认识分和几时几分。

1.借助钟面认识时间单位“分”,知道1时=60分;初步认识几时几分(5分5分地数),会读写几时几分和几时半。

2.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3.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会用5分5分数的方法认识时间。

教学难点。

直观理解1时=60分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生:时间。师: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时间。(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__(1)课件出示例1情景图,让学生说一说图上画的是什么。

生:钟表上的短针叫时针,时针指在8和9之间,说明现在是8时多。__(2)教师演示教具钟面,指导学生观察。

生:每个大格里面有5个小格。

教师指着钟面上放大的部分讲述:分针走1小格是1分,分针从刻度12到刻度1,经过了5个小格,一共经过了5分,即分针走1大格是5分。

议一议:钟面上1个大格的刻度表示哪些含义?学生交流,指名汇报。

强调:当1个大格表示时针的刻度时,表示“1时”;当它表示分钟的刻度时,表示“5分”。

第三个钟面表示当分针转了一周以后,时针从刻度12转到了刻度1,也就是60分钟。

板书:1时=60分。

2.教学例2。(1)课件出示例2的三个钟面,引导学生观察,确定是几时。

师:三个钟面上的时针都指向刻度4和5之间,可以确定都是4时多,再看分针指向几。

第一个钟面,分针指向1,说明分针从12起走了5小格,就是4时过了5分。板书:4时5分4:05强调:在用电子表的形式表示时间时,分钟不到10分,在分钟数前面加0。第二个钟面,分针指向6,说明分针从12起走了5×6=30小格,就是4时30分。

板书:4时30分或4时半4:30第三个钟面,分针指向9,说明分针从12起已经走了5×9=45小格,就是4时45分。

板书:4时45分4:45(2)学生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看钟表的方法,利用所学的知识,在小组内说一说是如何读钟面上的时间。

指名汇报,教师归纳:读时间要根据时针和分针的位置来确定。先看时针的位置来确定“时”,再看分针的位置来确定“分”,合起来就可以确定当时的时间是几时几分。

三、巩固应用。

1.完成练习二十三第。

1、

2、3题。

2.完成练习二十三第8题。(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后一个钟面总比前一个钟面多一刻,也就是15分。)。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认识计算机》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线绳、直尺或其他可画线段的工具、长方形纸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出示四边形、三角形、五边形、六边形等,要求学生说说是什么图形,分别由几条边组成(并作为练习从图形中找线段的素材)。以五边形为例,说明组成这些图形的边也是一种图形,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一)、感受线段的“直、两个端点”

1、老师出示一根毛线。老师手中拿着的是什么?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毛线,放在桌上,看一看是什么形状?(弯弯的),你能想个办法让这条毛线变直吗?请小朋友们拿起桌上的毛线试一试。(指名到讲台前示范)你是怎样让它变直的呢?(拉、用点力)。

2、学生在位置上演示,指名上台演示,并交流:大家看看,原来弯的已经变了,要想拉直,应该怎么做?(捏紧,用点劲拉)。

3、揭示线段的初步概念。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板书课题:线段。)变换不同方向,认识线段的初步特点。

4、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线段。(板书课题:认识线段)读两遍。

6、结合刚才的交流,看着这条拉紧的线,谁来说说线段有什么特点?(直的、两个端点)(反复指名说),教师可以画出线段和端点。

7、请大家说一说,下面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拿出作业纸,完成第一题。交流时紧扣线段的特点。

(二)、找线段。

1、过渡: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在生活中像直尺、三角板的边都是直的,它们的边有两个端点,所有我们把这边看成线段。用实物指边和端点。

2、那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小朋友们找一找。(生说说:线段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课件出示图片)如:门框的边、楼梯台阶的边、屋檐的边、护栏的栏杆、桥的牵拉绳等等,这些都可以看成线段。大家真棒!

(三)、折线段。

(出示正方形纸)这是什么图形?我现在把它对折,抹平,中间出现了一条折痕,折痕也可以看成一条线段。为什么?指名说,并演示说。(直的、有两个端点)。

1、要求学生按照要求这一条同老师一样的线段。(便于学生折长或短线段比较。)。

2、你能折出比这条线段长的折痕吗?

学生折后,与老师的比较。

3、你能折出比这条线段短的折痕吗?

学生折后,与老师的比较。

小结:折出的这些折痕都可以看成线段。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有的线段长,有的线段短。

(四)、画线段。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线段,知道了线段的特点(特点可以再强调一下),那你能。

自己画一条线段吗?

可以用什么工具画?怎样画的?(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学生说,老师演示3中画法:1、先画中间一根,在把两个端点;2、先画两个端点,再画他们之间一条直直的线;3、先画一个端点,画直直的线,再把另一个端点补充完整。)。

学生选择其中最喜欢的一种方法画一条线段。

(五)图形中的线段。

小朋友们真了不起,在我们的周围,还有许多图形,它们的身上也藏着线段,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数一数。出示想想做做第二题,第一个图:什么图形?有几条线段?上黑板指出来,注意按照顺序数。

出示第2题(课始的复习图形),完成作业纸,并指名说。

拓展两个稍微难点的图形。

(六)深化认识。

1、想想做做3。

几个点,你能把这两点练成线段,连接着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快速的完成作业纸的第三题。

2、出示想想做做4。

3、出示想想做做5。

师:给你四个点呢?在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看看能画出多少条线段?学生完成,(展示作业),出示学生画4条线段的图形,大家看看对不对?有什么想要说的。请小朋友们观察,是不是两点之间都已经连成线段学生说。指导从外到内,其次是按照顺序连。拓展给你五个点呢?欣赏有线段建筑的图片。

三、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线段有什么特点?

《认识计算机》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很高兴参加这次说课大赛,借此机会与老师们共同交流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计算机硬件系统》。下面我就从教材内容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法与学法、教学程序设计、教学反思几个方面进行简单地阐述。

一、说教材。

教材内容及对象分析。

《计算机硬件系统》是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七课的内容。本课主要介绍计算机硬件知识,主要包括计算机的发展概况、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及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学生在以前的上机操作中对计算机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认识了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行硬件设备,还学习了windowsxp操作系统。但是学生对计算机的发展及计算机的硬件认识还不是很清晰。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将进一步了解计算机硬件知识,学生进一步了解计算机主机的外观及内部组成与存储设备及输入、输出设备。

初中生对电脑的好奇心很强,并且对电脑这门课有很大的兴趣。但由于以往只注重软件的应用,对计算机的系统组成却不十分了解。因此认识计算机的系统组成及如何区分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就成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观察多发现问题,多与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设置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内容与学生特点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2、过程与方法目标3、情感与价值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在观察实物及动手实践的基础上对计算机硬件系统有直观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概念和实物的对接。

(2)、通过观看光碟,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综合素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分组交流、师生交流、人机交流、学生竞赛分组答题等形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和概括表达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小组协作和竞赛研究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竞争参与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我校多为农村学生,对计算机知识了解不多,所以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设置为:计算机硬件设备的组成及各部件的名称与实物的对应;难点设置为:主机中各部件的名称及作用。

二、说教法。

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满足不同认知水平学生的学习需要,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资源学习法、创设直观的实物情境法、带着问题学习的任务驱动法和自由讨论学习的分层教学法及最后评分所采用的竞争激励法。

学法。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协作学习”。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综合素养。

媒体手段。

1、多媒体课件教学。

2、教材光碟。

3、教学演示。

三、说教学程序设计。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特点,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趣味导入课题。(5分钟)。

(二)出示教学目标,引导探究新知。(10分钟)。

(三)学生自主学习,展示学习结果,分组评分。(20分钟)。

(四)分组讨论,做课后自我检测题。(5分钟)。

(五)总结归纳(5分钟)。

(一)、创设情境,趣味导入课题。

计算机的硬件就像人的大脑一样,没有了大脑,人就没有了思维。所以说硬件提供了软件运行的环境,没有了硬件软件程序将无法运行。从媒体学的角度讲,计算机是人脑的延伸,它具备人脑的功能,在某方面比人脑在功能更强大。在计算机已经应用到各个领域的今天,计算机的强大功能是靠什么硬件支持的呢?引导学生联想与思考。

(二)出示教学目标,引导探究新知。

首先让学生了解这节课的学习目的,并给学生展示教学目标。为了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激发他们本课的学习兴趣,我这节课安排在电脑室里,让学生们直观感受计算机的组成。学生了电脑的组成与名称后,再主要了解主机的构成。让学生分组拆机,说出所认识的机箱里部件名称。

在此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观察、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尽快进入本节课的主题:计算机硬件。这样,使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积极的接受任务,从而乐学,然后让学生按照教学目标结合教材自主地学习。

(三)学生自主学习,展示学习结果,分组评分。

让学生自学教材,了解书中的理论知识,然后分组展示自学的结果。为了培养学生们的竞争意识,检验学生自主学习、任务完成的效果,在这一环节我采用了分组竞赛的方式,分为必答题和抢答题两种。并且给各小组计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们在竞争与合作中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四)分组讨论,做课后自我检测题。

为了充分实现分层次教学,扩展学生的知识面,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时间做课后的自我检测题。在这一环节中通过知识的回顾、体验、收获,自主参与,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到了一个新层次。

(五)、总结归纳。

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让学生找出本节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然后请同学们说出自已在本节课的收获。最后我对本节课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做以简单的总结,并鼓励学生全面发展,更好的学习信息技术课。

第六部分、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的教学设计主要有3个特点。

第一、教学流程设计上符合认知规律。

我采用先介绍主机然后引出外设这一顺序,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第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动手操作。

通过参与,学生对计算机的硬件特别是主机部分的设备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第三、分组竞赛答题,体现分层次教学。

通过提问解决了实际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在竞争中合作意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认识计算机

教学内容:教材第1-4页:认识计算机的组成。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计算机是由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组成,知道计算机各个部分的名称及主要用途,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教学过程 :

一、引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

从外观上看,计算机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和打印机。看一看,电脑桌上的电脑有几个部分。

教师教学每一部分的名称,学生对照机器进行观察记忆。

我们把计算机中看得见、摸得着的设备称为计算机的硬件。

主机是计算机的核心,主要包括中央处理器和内存储器。

中央处理器是计算机的心脏,英文缩写cpu,它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内存储器是负责存储信息,相当于计算机内部的存储中心。

显示器是计算机的输出设备,能把我们输入计算机的信息及计算机处理后的结果显示出来。

键盘和鼠标是计算机最常用的输入设备,利用它们可以向计算机输入信息,指挥计算机工作。

打印机也是计算机的一种输出设备,可以把计算机输出的结果打印在纸上。

计算机软件是高科技的知识产品,受法律保护,我们不能随便复制别人的软件作品。

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它们共同决定了计算机的工作能力。

三、巩固: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对照计算机说出各部分名称,和各部分的主要用途。

四、作业 ;

完成练习题1-4 。

计算机网络教学设计

本次课的内容包括:对计算机组成部件的物理划分和逻辑划分理论介绍,具体计算机内部各组成部件的功能介绍,造型表征,模块划分以及主要生产厂商等,并在讲解的过程中扩充了各中硬件相关的识别技巧以及护理知识的介绍。

为响应“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本次课采用了课本讲解、板书、多媒体应用等教学方法的结合。

在课本讲解的过程中通过与学生的交互问答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利用板书来记录学生的发言以及思维表现,在知识讲解后,直观的调用之前的黑板板书内容,作为学生们自信心提升的有效道具,并且可以提示学生本次课程所讲授的内容。

在多媒体环节引入了新颖的虚拟现实技术,指导并带领学生以任意角度的观摩,精细准确的表达,提示相关注意事项,以及游戏参与式的演示,实现模拟教学,让学生在新奇的心态驱使下参与学习,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性。

本次课程的重点是要求学生很直观的认识计算机内部结构组成部件的外观,并熟练记忆各种硬件的识别和安装方法及准确的解说其功能。

2、以向学生们对计算机的视觉认识的提问展开新知识的教学,同学们会很直观的回答出相应的常规硬件,如鼠标、键盘、显示器、摄像头等,也有懂得多一些的同学会提及显示卡、声卡、cpu等硬件,在学生的回答已经接近穷尽的时候,就针对刚才学生们提出的内容加以区别和划分,引出计算机系统的物理划分,即:主机和外设两大类,讲解完后,引导学生自己去将刚才所列举的项目进行归类。

3、在讲解了计算机的物理划分之后,再提出冯·诺依曼的逻辑划分理论,即: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大类,讲解完后,再次引导学生自己去将刚才所列举的项目进行归类。

4、对计算机的硬件进行了初步认识之后,就进入详细的各部件讲解阶段。此时,和学生们一同打开计算机教学平台,结合专门制作的虚拟现实产品的操作演示,分别利用相应的教学设计时间来对各个部件的功能、外观、识别方法、具体安装位置、维护及主要生产厂商进行讲解,并随时提问各种部件间的异同,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5、在各个部件都讲解完成以后,就利用计算机教学平台,将虚拟现实的模型分发给台下的所有学生,利用几分钟时间来讲解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何使用鼠标和键盘来调整观察角度,观察高度,观察距离等,再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来“从任意角度”观察计算机的内部结构,并通过鼠标和键盘的配合来完成计算机主机部分的拆卸与安装,让学生能在“游戏感觉”的心态下更直观的看清楚,也更有效的学习计算机硬件知识。

6、估计在下课前5分钟左右,对学生进行本次课的内容总结,并鼓励学生多多的学习知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利用有利的资源来实现更多知识的糅合。

计算机网络教学设计

本文结合中职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的教学实践,分析模块化教学法的内涵与特征,探讨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方法,结合教学实践总结出在实验教学中实施模块化教学模式的体会。

实验教学是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目前的中职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着实验教学模式单一、教学体系不完善、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调动等问题。为了提高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精神,笔者尝试在中职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中使用模块化的教学模式。尝试的结果表明,在计算机网络实验的教学中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实验教学的改革,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模块化教学法的内涵与特征。

模块化教学法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模块化教学模式应用在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的教学上,就是在课程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将实验内容按照一定规则或标准进行分解,使之成为多个具有一定功能、相对独立的实验模块。学生以小组或团体的形式在实验中通过对模块的灵活搭配进行实验,从而完成了对实验内容的探索与学习。模块化教学法的内涵与特征如下。

(一)模块化教学法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模块化教学是以能力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始终把学生放在教学中的首要位置。在模块化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把教学内容划分成多个任务,然后再把任务布置给学生,学生为了完成这些任务就必须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找出解决的方法,制订出解决方案和计划,最后动手操作完成任务。在整个实验的过程中,学生有很强的学习自主性,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独立地进行数据测量、数据计算等各个实验环节。

(二)模块化教学法适应学生的学习差异性。模块化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培养,鼓励学生勤思考,多动手来获得知识。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需求等存在差异,如按传统的教学方式完成实验,就可能出现了学生学习缺乏兴趣、不够积极主动、缺乏互动、学习效率不够高等情况,而模块化教学在模块设置上采用了化繁为简的设计方式,把学习内容按功能细分成多个简单易操作的模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来选择学习模块,这样,不同发展特点的学生在学习上有了更多的选择,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和积极性。

(三)模块化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团队精神。模块化教学模式向学生提供了一种探究型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环境。学生的学习方式采用小组或团队合作的模式,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一般都有明确的分工和责任,为了完成任务,他们必须通力合作、相互学习,讨论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这样在学生实践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善于相互关注、倾听、合作、遵守规则的习惯,改变了以往实验过程中被动学习、机械训练的状态。

(一)计算机网络实验模块的设计及选取原则。首先,模块的设计与选取应结合专业特点,体现能力培养这一核心。采用模块化教学的出发点就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学到实用技能,所以在进行模块设计时,所设计出来的模块目标应明确,每个模块要以掌握必要的技能为目的,要突出专业课程的应用性、实践性。学生学习之后,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学生在专业方面得到发展。

其次,模块的设计与选取应体现适宜性这一原则。在进行模块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要充分考虑到中职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难易要适中。对比较复杂的内容,可以分成几子模块,但不能把课程所有的教学内容生搬硬套地细分成块,要确保每个模块有相应的目标和知识点,且具有可操作性。

第三,模块的设计与选取应与单元实验内容衔接,要有连贯性。模块教学需要我们去构建有利于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教学过程,重视单元实验内容之间衔接,保证模块实验的连贯性,重视实验过程的整体训练。从学生的角度,给予学生循环选择模块或跳选模块的机会,强化模块的衔接和前后呼应,不能因为实验过程的间断而对实验的整体性和连贯性产生影响。

第四,模块的设计与选取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可操作性。在进行模块设计时,为了方便学生学习和操作,所选定的模块应能代表一个知识点或一种技能,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可操作性,否则指定的模块就没有什么意义。模块设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方便学生的学习与操作,方便教师及时对教学进行总结与评价,从而对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二)计算机网络实验的模块化内容划分办法。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在教学上突显“重基础,重技能,重做人,重升级”的办学特色,近年来狠抓教学质量,积极地进行教学改革,着力推行“打造硬技术,培养软实力”人才培养模式。在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的模块设置上,考虑到中职学生的基础以及重点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教学目标,将实验内容按基础型、专业型、综合型三个层次进行划分,每个层次实验内容按照“模块+任务”的方式设置模块,各个模块之间有相对的完整性和独立性。

基础型模块:主要是简单的操作性实验或验证性实验,其中涉及计算机网络的认识、网线制作、常用网络命令、tcp/ip配置与测试、资源共享、网络故障等模块内容。具体的要求是:(1)掌握服务器、工作站和网络连接设备,了解网络操作系统和通信协议;(2)熟悉两种类型双绞线568a与568b的制作及测量;(3)掌握ip地址的设置及ping命令的使用;(4)掌握文件共享及设备共享的设置;(5)懂得网络基本故障的判断与定位。基础型模块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熟悉计算机网络的实验环境、仪器设备,理解课程的理论知识,为做好后续实验作打好基础。

专业型模块:主要包括网络的组建、网络的配置与安全等模块。内容涉及到对等网的组建、网络操作系统windows20xxserver安装与配置、路由器及交换机的配置与管理、www网页服务器配置与管理、小型局域网的组网、网络安全等技术。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能够从整体上对计算机网络有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加深了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掌握局域网工作原理、安装调试、维护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这部分模块专业性较强,是从专业方向、实际应用等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综合型模块:构建一个中小型企业网的案例。这个综合模块主要考查学生对前面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起到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主要内容涉及网络拓扑结构、局域网的硬件和软件组成、路由器和交换面的配置、网络布线、网络故障处理等,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的实践能力,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模块化实验的教学评价。科学的评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时了解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模块化的教学评价是通过对模块化教学中的教与学的效果的判断,来分析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或改进教师的授课策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

模块化实验的教学评价方式分单元模块的评价和综合模块的评价两个方面。评价的主要标准是根据学生对任务完成情况、实验过程出现问题的处理情况,以及是否能用学到的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进行判断,评定成绩主要分为优秀、良好、达标、不达标四种类型。一般来说,单元模块的评价就是对单个教学模块在实验结束时进行一次单元考核,考核的样式灵活多样,一般都要重点观察学生的实验完成的情况、教师提问学生答辩情况、实验报告填写情况、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应急处理情况等内容。在实际操作中,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评价中来,具体操作是,在实验小组中让学生选出代表对实验是否达到教学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同学们的参与程度、有哪些优点和不足以及实验过程发现的问题等进行说明。让学生自我评价的好处是学生可以在评价中发现问题,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综合模块的评价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个体,而且要注意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例如,局域网组建与维护实验中,可以从学生是否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完成局域网组建来确定知识点能否得到落实;从实验过程是否规范、科学,学生是否能独立操作完成任务情况等来考查知识的掌握程度;从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危机处理情况等检查学生的创造性。

三、在实验中实施模块化教学模式的体会。

(一)凝练模块内容,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在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中实施模块化教学,首先,是教师的课前准备。每一项实验,在让学生动手操作之前,教师都要提前做一做,这样教师才能对实验的过程以及实验所需要的仪器设备了如指掌,才能根据实验需求对模块内容进行进一步优化,明白在实验过程中哪些地方容易出错,哪些地方需要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才能有效预防各种失败或事故;其次,是学生的课前准备。在实验前,要求学生预习好实验内容,了解实验任务,准备好实验报告、制订好实验计划、设计好实验步骤,这样才能确保实验按计划有序进行。

(二)建立有效的实验合作小组。模块化教学主要是以小组或团体为单位,以模块为载体,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实验中,构建良好的合作小组非常重要,小组合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实验的最终效果。小组中的成员的多少没有严格的规定,一般4至6人一组比较合适,人数过多或过少,都可能影响到学生的操作和学习的效果。在小组中,一般每个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与责任,可以设操作员、记录员、组长等,学生的分工不是一成不变,要不断轮换;小组的成员在实验前一般要求明确实验的任务和目标,并做好分工和计划,这样学生在实验时目标就比较明确,避免实验过程中出现边缘人物,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实验中去。

(三)学生的实验尽可能采用开放式的实验。在模块化实验中实施开放式实验的目的是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的、宽松的学习方式和实验环境,有利于学生在课内、课外有效地学习。在模块化教学中,每个模块的课程目标相对比较明确,学生在课外时间也能够懂得实验的模块要做些什么,达到什么目标,所以,采用开放式的实验不仅没有影响学生的学习,而且有利于学生在课外可以按照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兴趣对实验进行主动研究和探索,满足了各类学生的不同需求,有利于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和操作。

(四)配套模拟软件,实行虚实结合,提高学生模块的学习效率和效果。计算机网络实验的内容较多、更新过快,在实验中有时由于条件的限制,没法完成相应的实验。在这种情况下,借助于模拟软件建立模拟实验环境,仿真各种实验过程,也可达到进行实验的目的。目前在计算机网络实验方面常用的模拟平台有ciscopackettracer,bosonnetsimforccna,华为ensp等,以思科网络模拟器ciscopackettracer为例,(下转第94页)(上接第92页)在计算机终端装上ciscopackettracer之后,就可以利用这个平台模拟网络中的各种设备,搭建各种网络环境,观察网络设备实时运行情况。在计算机网络实验中使用模拟软件,是对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模块化教学模式的丰富和补充,起到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的作用,达到了通过实验教学促进能力提升的目的。

在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中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丰富了实验的教学内容,有利于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完善实验考核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

认识教学设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两次飞跃的分析,比较它们的异同,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教学重点:为什么要不断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教学难点:对本质的认识过程是一个艰苦的、反复的过程。

复习提问。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怎样的?

(学生通过对上一知识内容的回答,巩固所学知识,温故知新。)。

导入新:

(请学生发表看法)。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是的,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是经过多次的反复逐步形成的。他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相结合的成果——毛泽东思想。它的形成,说明认识需要不断深化,反复探索实践。

那么,你们能不能把人们认识的过程用图示表示出来呢?(请学生回答)、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一个认识过程包括两个阶段:

(1)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2)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这是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指导了实践,同时,又是认识过程的继续。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在第二次飞跃中,认识得到了检验和修正,当一个认识经过又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若干次重复,经过不断的检验和修正,被证明是正确的时候,认识过程是否结束了呢?可以说是这个认识过程是完成了,但对整个世界的认识过程还没有结束。

2、人们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认识。

请学生阅读教材19—21页,并归纳认识发展的三个方向。

教材是从三个方面来论述认识是发展的,即:在深度上要不断深化,在广度上要不断扩展,在进程上不断向前推移。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来论述。

(1)认识要不断深化。

(2)认识要不断扩展。

(3)认识要不断的向前推移。

我们在分别分析了认识要不断深化、扩展、推移问题,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客观世界本身的多层次、无限广阔和无限发展决定的,而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所以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的认识也必然会无限地深化发展,这样才能适应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

3、学习知识也是不断深化知识、扩展知识,把知识向前推移的过程。

讨论:结合我国国情,说说为什么必须在实践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l)任何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一个方面、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而世界在时空上都是无限的,因此,人们认识了某一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后,认识运动并没有结束,人们应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2)邓小平理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抓住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承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从而使人们的认识得到深化。

(3)邓小平理论根据新的实践,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的分析,对当前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作出了科学判断,从而使人们的认识不断扩展、不断向前推移。

总之,邓小平理论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并且形成了新的科学理论体系,从而使认识得到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邓小平理论没有结束对真理的认识,它必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小结:

今天这一节我们主要讲了两个问题:一是:认识的一个过程包括两次飞跃,由实践到认识,把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发挥认识的作用,并在认识中得到检验与发展。二是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发展的。

巩固练习:

邓小平同志指出:“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以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0年、100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成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计算机网络教学设计

针对当前国内计算机网络课程教材建设现状和技工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笔者提出在技工院校“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中使用基于自顶向下教学模式的国外经典计算机网络教材,同时在教学实践中将类比教学、动画辅助教学和微课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结合,并辅以一定的教学激励机制,让学生更加轻松地掌握计算机网络主要协议原理和关键概念,以期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xx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各种互联网应用从web、p2p、搜索引擎到在线游戏、社交网络、视频发布等层出不穷。国家也提出将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并将其纳入国家经济顶层设计。在此背景下,除计算机及相关专业外,越来越多的非计算机专业也将“计算机网络原理”作为必修或选修课程,以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尤其是因特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今后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把握新的网络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工作和学习。

技工院校学生学习特点分析。

首先,技工院校学生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学习习惯较差(如没有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习惯),学习意志弱、惰性强,学习动机和学习目标都不明确。另外,技工院校学生对理论学习的热情不高,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缺乏钻研精神。因此,这些学生得到的正面评价较少,导致学生信心不足,厌学情绪严重,不能正确评价自己,无法发现自身的长处。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因势利导,不断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他们对学习的热情和信心。

目前,国外主流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材有andrews。tanenbaum编著的《计算机网络》(第5版),jamesf。kurose和keithw。ross编著的《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第6版),larryl。peterson和bruces。davie编著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方法》(第5版)等。其中只有《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一书是以自顶向下的方式来介绍网络。自顶向下模式按照从应用层到物理层的顺序组织教学内容,学生对电子邮件和web等网络应用非常熟悉,从应用层开始关注网络体系结构有助于激发学生络其他内容的积极性,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根据技工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规律,同时为确保学生学到最新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很多学校采用了《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第6版)一书的中译本作为课程主教材。教材配套的课程网站上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学幻灯片、课后习题解答、实验教程和许多用于演示网络协议工作原理的javaapplet动画程序等),极大地方便了教师的教学。

针对技工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特点,结合我校“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我们选择《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一书中前5章作为教学内容,且删去了“2。7tcp套接字编程”(学生没有编程基础)和“3。7tcp拥塞控制”(tcp拥塞控制机制比较复杂,只对拥塞控制的一般原理进行介绍)。对非计算机专业的技工院校学生,我们建议在84学时(有效学时)内授完全部内容(如果是18教学周的话,可将课程设为5~6学分)。

1。教学激励。

计算机网络概念繁多、协议原理复杂、前后知识点多有联系,而技工院校学生往往没有课后复习习惯,所以我们在授课时一般将上课时间的四分之一用于回顾上次课所讲内容。由于技工院校学生的归纳总结和语言表述能力较弱,所以在课前复习时尽量以填空题或选择题形式对知识进行提问,不要以思考题或问答题形式复习。在学生一时无法回答问题时,教师要给出足够的提示。另外,还要将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前复习题和课中思考题的回答情况)及时记录下来作为平时成绩的评定依据。

例如,我们从《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一书中优选出部分不是特别难的习题(比较接近例题的解题思路),以及历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计算机专业基础综合试题中的部分选择题作为课后作业或课中思考题,对出色完成习题的学生予以表扬或奖励(期末成绩加分)。这样可以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并能提高其学习信心。

2。类比教学。

“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内容较为抽象,而技工院校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知识的理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引入了大量的生活实例作为类比,创设教学情境,将计算机网络理论学习与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概念和原理,提高其学习兴趣。

《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一书本身就是使用现实世界例子进行类比的范例。例如,可以将路由器看作是立交桥,分组通过路由器转发就好比车辆通过立交桥;运输层和网络层的关系可以类比邮政,为两个家庭提供信件邮递服务;路由震荡问题可以理解为生活中某条新路开通后司机都赶新路,结果造成新路拥挤,然后又改回原路。这样的类比教学,使得学生从日常生活司空见惯的现象中轻松理解了计算机网络中的概念和原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类比推理能力。

3。动画辅助教学。

所谓“一图胜千言”,使用动画辅助教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我们从教材配套的教学网站上下载了不少javaapplet动画程序用于演示计算机网络中一些较为抽象、难理解的协议;另一方面,我们也自己动手编制了一些javaapplet、javaswing或是javafx程序辅助教学以及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协议的工作原理。

例如,回退n步(go—back—n,简称gbn)协议和选择性重传(selective—repeat,简称sr)协议是传输层用于实现可靠数据传输的两个重要协议。但是由于这两个协议的工作原理较为抽象和复杂,许多教师在授课时即使大费周章也不易讲清楚协议中的关键概念和原理。我们通过javaapplet演示程序,采用边演示协议的执行情况边分析协议的工作原理的教学方法,非常简洁直观地对协议作了清晰的解释,学生对这两个协议也掌握得十分牢固。

又如,校验和的计算及验证是“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中一项重要的计算内容。接收方通过校验和可以判断出所接收的数据分组是否出错,并向发送方返回肯定确认分组或否定确认分组。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因特网校验和的计算及验证,我们编写了javaswing动画演示程序(如下页图)。该程序可以自动随机生成80位、96位或112位二进制的报文段,接着演示校验和的手动计算过程和手动验证过程。一方面,教师通过该动画程序可在课堂上直观地向学生演示校验和的计算及验证过程;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该动画程序也可在课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4。微课教学。

“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中有不少知识点(如网络吞吐量计算、p2p文件分发、ip数据报分片、arp协议等)都适合制作成教学视频进行微课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一般将一些适合用多媒体表达的课程重点知识制作成微视频,课前通过网络共享给学生,要求学生学习微视频,同时布置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完成,以帮助其更好地理解视频内容。在正式讲课前,教师用5~10分钟时间测试学生的预习情况,再根据测试反馈结果有针对性地分析微课阐述的主题。在“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中使用微课教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学习计算机网络的重难点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技工院校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结束语。

如何让技工院校的学生深入理解并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协议原理和关键概念是“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授课时的难点。我们在教学中针对技工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采用国外计算机网络先进教材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做到了化繁为简、直观形象、深入浅出地介绍抽象的协议和概念,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计算机网络教学设计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的关系,感悟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趋势。

3培养学生阅读科普作品的能力。

说明电脑与多媒体的关系。

通过阅读,培养学生阅读科普作品的能力。

—课时。

收集有关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的资料。

有人说“学会英语和电脑,是进入21世纪的通行证”

新世纪已经到来了,你了解电子计算机吗?你知道多媒体吗?

让我们来学习课文〈〈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

1.练习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在文中注明,哪些内容是你原来就知道的,哪些内容是通过学习可本知道的。

3.把你感兴趣或不懂的地方提出来。

1。提示:有些专用词语找出来,先读顺口。

1)课文介绍了有关电子计算机的哪些知识?

2)什么是多媒体?

3)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之间有着这样的关系?

2。小组讨论,交流。

1)四人小组讨论。

2)练习说话:电子计算机之所以被称作“电脑”是因为-----。

3)什么是媒体?什么是多媒体?你能不能举例说明?(填空)。

4)哪一段集中写电脑和多媒体的关系?

指名朗读这一段,边听边思考:电脑和多媒体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电脑是多媒体信息处理系统的“司令部”)。

5)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教师介绍引入:

其实现在很多电脑就装备了多媒体系统,我们就称它为多媒体电脑。

根据你得了解,能说说多媒体电脑的功能吗?

1。十年,二十年之后的电子计算机会“神”到什么程度?

2。将来你想发明这样的计算机。

1。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为什么这样分?

(给每一部分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2。电子计算机那么神奇,但作者介绍却浅显易懂,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用很多我们熟知的事物来举例说明,这是一种很有用的说明方法,我们应该学习吸收。

根据你的想象,写一写十年,二十年后的电子计算机。

计算机网络教学设计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对职业人才技能要求的提高,在国家的号召下各职业中学相继组织学业水平测试,用统一标准来衡量学生在学校学习中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从而进一步提高中职教育的质量和水平,适应社会发展对职业技能人员的需求。

一、学业水平测试。

学业水平测试是对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情况的全面检测,学习水平测试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学校课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在中职学校实行学业水平测试可以更好地促进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促进中职学校更加科学地选拔可用人才。学业水平测试立足于把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后的学习目标实现的程度加以标准化评价,它往往通过测验来进行,测验的主要衡量指标为效度、信度、难度和区别度。效度指测验测量内容的准确度和有效程度。信度指测量内容的一致性程度。学习应该反映学生学习的稳定水平,避免随机性的影响。对量化来说,测验的信度在0.9以上,测验的效果最具有可靠性。难度指测验内容的难易水平,内容的难度应中等,太难和太简单都不利于学生真实的水平。区分度指测验对学生个体在班级整体水平中的相对位置,测验的区分度一般在40%~60%为最佳。

在中职教育中引入学业水平测试有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学生学习的动力,认识到自己教与学水平在学校集体中的相对位置,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促进中职教育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计算机网络是中职课程中一门重要的功课,在学业水平测试的基础上,计算机网络课程也应调整教学策略,促进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学业水平测试在小学、初中和高中等教育阶段施行已有一段时间,所以其积累的经验可以给中职学校提供很多有利于发展的经验。在学业水平测试全面展开的大背景下,计算机网络教学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探索适应学业水平测试考察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掌握知识。

(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课堂时间分配。

中职学校使用学业水平测试制度测量学生必然会配以相关的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作为教学依据。教师应在上课前研读计算机网络的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对每一部分的主要知识点、重难点进行深入研究,吃透教材中的内容。在教学中,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和轻重程度合理分配时间。对课本中的重难点放慢讲课速度,适当地进行重复,提高学生的理解程度,最大限度地让更多的学生掌握重难点。讲课内容以学生的实际水平为基础,循序渐进,避免出现“断层”现象影响学生后续知识的学习。同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比如,如果一段时间学生的学习状态整体良好,就可以选择难度稍微较大的内容进行讲解,学生的情绪和学习状态对知识的掌握有较大的影响。

(二)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提高教学质量。

在传统的计算机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往往是脱节的。互动是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效结合成一个整体的有效方法。在学业水平测试的条件下,学校和教师更加重视学生知识的接受和掌握程度。师生互动更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将游神或开小差的学生的思绪拉回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听讲的动力。互动的方式有很多,比如最常见的问答式,教师就有启发意义的问题向学生提问,鼓励学生思考,紧随课堂节奏。还有问题和方案讨论法。教师根据教学情况和学生实际水平设计讨论课题,安排学生建立小组进行小组讨论,比如,计算机教学中关于局域网的构建问题,在讲完全部知识点后,让学生以学生为单位进行小组活动,设计局域网的构建方案,最后统一展示学生方案的设计。在实行学业水平测试的条件下,计算机网络以统一的标准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其教学更加重视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三)创新教学方法,重视基础理论内容的教学。

近几年,中专职业学校一直很重视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学业水平测试的设置引导中职学校在重视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同时也应重视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理论知识较为枯燥,这就需要教师灵活应用教学方法,将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计算机网络的教学中,适合度较高的教学方法有实物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和虚拟机实验法等。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法是最适合计算机网络教学的教学方法,同时配以其他的教学方法相互补充。例如,在讲授路由器的相关知识时我们可引入路由器模拟仿真软件演示操作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在上课之前和学生计划好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树立努力的方向更有助于知识的掌握。

总而言之,在中职院校全面展开学业水平测试之际,计算机网络教师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时间,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灵活选择教学方法,重视基础理论内容的教学,从而使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轻松应对学业水平测试。

参考文献:

[1]陈坤.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探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5).

[2]李艳,罗琼.物联网时代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探索[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xx(14).

[3]唐进宝.学测背景下翻转课堂模式在中职英语课程中的运用探究[j].校园英语,20xx(12).

计算机网络教学设计

物联网时代的计算机技术,通过二维码识读设备、射频识别装置、红外感应装置等信息传感设备将各种物理对象整合成网络,对我们影响巨大。首先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我们日常生产和生活的信息化程度,还在提高效率的同时达到能源节约的效果。另外物联网有着全面感知、可靠传递、智能处理的优势可以对物体实施更精密及时的控制,这种及时精密的控制和管理应用于工业生产中可以直接转化为生产效率。物联网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通过“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在这个整合的网络中,存在能力超级强大的中心计算机群,能够对整合网络内的'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实施实时的管理和控制,在此基础上,人类可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达到“智慧”状态,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改善人与自然间的关系。

2.1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质量不高。

面对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传统的面对面课堂教学方式已经难以跟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速度。我国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由于紧张的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学时往往为了教学任务忽视学生的学习效果,由此直接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下降从而使知识不能成系统的传授给学生。由于物联网科技的进步速度太快,学校难以有足够的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新科技的学习主要依靠学生的自学,理论知识不扎实的学生在面对专业性极强的物联网新技术、新理论学习时,根本达不到自学效果。

2.2教材更新缓慢,教学内容滞后。

联网的发展使得计算机网络技术迅速发展,新应用、新技术不断涌现,同时也要求技术人员能动态更新网络知识。虽然现有的网络教材不断推陈出新,但是其更新的速度远不及网络技术的发展。许多与物联网相关的网络新技术如adhoc网络、传感器网络、体域网知识等都未能及时补充到教材里,造成计算机网络教材在内容上的滞后性与局限性,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及时调整补充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前瞻性、系统性与实践性必定无法得以保证。

2.3实验条件受限,理论与实践脱节。

网络设备由于其有着较高的科技附加值,因此普遍价格比较昂贵,作为教学主体的学校由于设备仅仅用来教学不能产生直接的利润,很难有足够的资金对网络设备进行及时的更新换代。这就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学一套理论,但进行理论实践时面对的却是已经淘汰设备的尴尬现象。这样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脱节的教学模式不仅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刚学习的抽象的知识很快就会被学生忘记。

面对物联网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的严峻任务,如何对现存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就成了一项亟需解决的问题。在进行教学改革时,一定要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针对我们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目前的问题,对相关课程进行彻底的改革。

3.1加大对硬件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教学力度。

在当前软件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大量的数据都来自于手工输入或从文件导入的现成数据,这就局限了软件系统的应用领域和软件技术的发展。如果能多元化的接收数据,就可以扩大软件系统的使用范围。进入“后硬件”时代后,我们关心的不再是硬件产品的研发,而是在硬件产品后的软件开发,但绝大部分都对硬件产品缺乏必要的认识,导致硬、软研发脱节的情况。我们可以采用身边对物联网应用的案例进行分析,比如说对超市的射频扫码系统,通过一定的理论技术学习将硬件的教学融汇到日常的生活当中,将数据采集任务下放到超市的日常运营当中,从而增进学生对数据来源和物联网应用的认识。在现今的软件技术教学中就准备对感知层技术应用的教学,一旦物联网技术发展成熟,软件技术便可以顺利的过渡到物联网时代,否则的软件技术教学又将滞后3-4年。

3.2配备软、硬件结合的物联网软件开发实验室。

如今我们针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教学主要运用pc机和对应软件产品的模拟进行教学实验操作,然而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这种教学模式所收到的教学效果是不够的。今天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不再是只凭借编写代码就能完成的工作,而是需要代码编写和硬件设备的系统集成才能实现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针对这种特点,我们就应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就是建立软、硬件结合的物联网软件开发实验室,让学生在编写软件的过程中融入硬件使用的相关特性,并且提前掌握物联网的信号收集、传输和处理等知识,为以后进入工作岗位做准备。

3.3加大教职员工的培训力度,抓好教学工作。

物联网毕竟是近年才出现的新生事物,大多数人都还不是很了解。对于智能手机、智能家电的概念是接触了不少,但许多学校都缺乏物联网实验室及能指导做物联网实验的技术人员,这也是使学校软件技术跟不上物联网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介于此,可以每学期利用空闲或专门去企业学习锻炼,把先进的技术带入校园。不能闭门造车,落后就要被淘汰。

4总结。

综上所述,虽然我们针对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已经做出了很多改革,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我们带来的教学困难仍然存在。面对物联网技术给我们带来诸多便利的今天,我们教学机构需要在保持原有良好教学体系的前提下,对相关课程进行大胆的改革尝试。并以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原理为指导,做好物联网技术的人才培养工作。

计算机网络教学设计

使用键盘进行中英文的输入是计算机操作基础中的基础,而“写字板”的学习既能使学生掌握一种简单的文字处理软件,亦为今后学习word做了完美的铺垫。本节课从初识键盘、认识写字板、输入英文字母、输入汉字四个方面展开,将使学生了解计算机最主要的输入工具之一键盘的布局,并使学生学会在写字板中输入英文字母、汉语拼音,初步学会使用“智能abc输入法”之类的拼音输入法输入汉字,从而为后续学习打下技能基础。

1.学习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郭村小学三年级学生。这是一群农村学生,由于条件所限,学生在家在校都难以接触到计算机(三年级32人,具调查竟无一人家里有计算机,而学校也只有一台计算机),学生大都听过、见过但很少摸过计算机,所以教学起来肯定会有一定的困难,但所幸三年级只是接触信息技术课程的第一年,所以对基础要求也不高,况且指法方面毫无基础可能会更好。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大略掌握了鼠标的基本操作、窗口的基本操作、但对窗口各部分的名称记得还不是很熟,在介绍写字板的窗口组成时有必要再复习一下。

3.学生认知障碍点:相对来说本节课的内容较多,本应至少分作三节课来教学、练习,但因学校只有一台电脑,难以提供学生大面积、长时间的练习,故在一节课内介绍完学生可能只能掌握些理论,要形成一定的技能只能靠以后安排练习课解决。

1、知识和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认识计算机键盘。学会在写字板中输入英文字母、汉语拼音,初步会用“智能abc输入法”输入汉字。

2、过程与方法:初识键盘靠教师用实物介绍,学生在纸质键盘上进行简单练习;在写字板中输入中英文靠老师演示,若有余时尽可能让学生用计算机实践一番。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明白任何技能的形成都是理论+实践的结果,都有规律可循。让学生明白基于视窗的各种软件的打开、关闭、窗口布局都有相似性,可以举一反三。

1、教学重点:使用键盘进行中英文输入。

2、教学难点:利用上档键输入上排符号;汉字词组的输入。

1、教师准备好教学用电脑、指法图片。

2、学生准备一张纸质键盘。

计算机网络教学设计

目前,很多高等院校还存在着把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教材直接发给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进行学习,这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难度,学生本身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训练,却要读懂比较专业的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知识,这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学习最大效果的产生在于学习的难度比以往的知识高出一些,这样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是有很大好处的,教育讲究的是因材施教,而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为其编订符合其学习难度与专业知识相关的教材,才能使学习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变得轻松、实用、易懂。

当下我国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讲解比较死板,创新能力不强,教材对于科技成果的体现不及时,导致旧的知识应用性和吸引力很低,并长期存在于课本,非常多的教材经不起市场的检验。

2.1重理论而轻实践。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强,正是这个特点导致了其实践相对较弱,在很多理论知识的学习中,已经耗费了学生大量的精力,再加上本来就不足够的课时,导致学生参加实践的机会较少,传统的计算机网络基础教育是以网络的基本工作原理为重点,通过对osi模型的学习和研究为重点,在理论教学上一直保持着这种形式,相应的实验和实际操作就比较少,根据未来的发展眼光看,这与非计算机专业掌握这门课程的目标是相违背的,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知识,就是为了能在将来的工作、生活中能够进行实际的应用,由于消耗于过多的理论知识学习中,使学生抽不出时间来实践,所以也就培养不出应有的实践操作能力,最后对不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没学到有用的东西,反而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去学习作用不大的理论知识,对自己的专业来说影响较大。

2.2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讲,其对计算机的相关基础知识的了解本就不多,对于学生及老师来说这都存在一定的影响。对学生来说,本来对计算机网络基础的学习充满了憧憬,可是正式进行上课的时候,就会发现,因为存在着很多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欠缺,不可能对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而这要求学生要全面系统的复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就会造成大量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基础知识的补习上;对于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教师来说,一方面学生存在着较大的学习积极性,这是让教师高兴的地方,但是面对非计算机学生参差不齐的计算机水平,在授课的形式上不能协调一致,使得课程目标和计划都不能很好的执行,就导致教师的教学效果受到很大的影响,培养目标就难以实现。

2.3缺乏配套实验。

对于计算机网络基础这样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应该是需要大量实验的,因为通过实验,学生们才能清楚的认识到其中的原理,并且对以后具体的操作和计算机网络问题的解决有帮助,但就目前来讲,一方面是设备的缺乏,造成缺少实训的机会,另一方面就是重视程度不够,课时相对较少,这两个方面造成了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缺少实验,理解难度大,学习任务重,解疑答疑等工作相对比较困难,不但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而且教师的教学工作也很难展开,因为缺少相应的实训设备和实验时间,教师只能在课堂上进行单一的讲解,相对直观易懂的实验来说,不但效果差,而且教师的压力也将增大。

3、预科生素质拓展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

3.1理论联系实践。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当中会出现大量的专业术语,学起来会让人觉得乏味,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更会有这样的感受,因此在进行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的时候,就要求老师对枯燥的理论知识进行实验的解释,运用实训方式让学生直观的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原理,能够把重点的知识通过实训的方式进行验证,这样不但能增强课堂学习的效果,而且对于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应用的开发也大有益处。理论联系实际既是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内在要求,同时实践教学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也是一个解决难点知识的方法,这些学生不是计算机专业,对于很多理论知识不用死记硬背,只需对其进行理解,在实际应用的时候能够知道怎么操作就已经达到了教学目的,教学本来就是因材施教,不能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学习太严格,这既不符合教学目标,也不符合实际情况。该课程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逻辑结构和实践能力,如果不能把握课程的重点,这门课就将失去意义。所以这就要求学校的教务处在制定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时候,要根据这些学生的实际基础,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为立足点,灵活多样的教学,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3.2理顺学习顺序。

很多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其对于理论知识不感兴趣,对实际操作教关心。计算机网络基础的理论性强,在学生学习的时候会产生抵触心理,更多学生喜欢去操作实践,因为操作给学生们的发挥空间更大,学生也会感觉更自由,没有束缚。学习的过程本来就是从易到难,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的时候端正心态,对于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要认真学习,在课堂上及时做笔记,对存在的疑问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这样才能在实践相不是很多的情况下进行高质量的实验,从而增长自己的实验技能和实验水平,对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才有更大的帮助。

3.3加强实用技术实践。

加强实用技术实践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同时对于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高职院校要为实验提供必要的设备和条件,使学生们能够在充分实验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知识的应用性,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

4、结论。

综上所述,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首先,从教材入手,非计算机专业要有自己的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材,这样针对性就强。其次,全程教学都在实训室完成,进行教中学、学中做、做中考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次,引入最新科研和教学成果,以网络的基本必需理论为基础,以网络应用为主线,引导学生在任务实施的过程中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最后,采用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模仿、观察、实验、类比、联想、想象、求异思维、聚合思维等形式,促使其在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同时,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比如演示法、讨论法、案例法、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方式,并开设教师论坛和辅导网站,这样一来,增强了学生在任务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基本职业素质和操作能力,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确保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参考文献:

[1]康开锋,赵英.浅谈非计算机网络专业《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科技致富向导.20xx.

[2]李秋余.浅析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探究.科技创新导报.20xx.

计算机网络教学设计

计算机网络课程以“模块+证书”为模式,设立基本素质模块、职业岗位能力模块、职业资格认证模块,培养以社会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网络建设与系统集成、网络系统管理与维护、网站建设与网页设计、网络安全和网络应用的高技能型人才。该课程的前修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后继课程包括:《网络综合布线》、《网络操作系统安装与管理》、《网络基本架构的实现与管理》、《交换机》、《路由器》、《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网站开发》等。

(一)改革思路与方案。

1、根据专业需求和教学理念优化网络课程体系,与时俱进更新课程内容。将国际上成功的工程教育理念“cdio”应用于计算机网络课程建设,根据国家和社会对网络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以及网络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高职生培养计划,加大网络课比重,更新内容,在“计算机网络”课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增开“组网技术”、“计算机网络安全”“、网络工程”等课程。并编写了这些课程教学大纲和实验指导书,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满足了特色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需要。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建设及校园网建设等项目,对新时期网络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积极探索,不断完善网络人才培养模式和网络课程体系。

2、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提出计算机网络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和“大案例驱动”教学法“、虚拟软件先行法”,创设教学情景,将要传授的知识和技能蕴含于项目和任务之中,将建网管网用网的经验融合在案例之中,利用校园局域网以及电子信息工程实验中心网络,以实际的网络案例,使学生在完成项目和任务分析案例的过程中达到掌握所学知识与技能的目的。并且,将协议、重点和难点理论及工作原理等本来抽象、复杂的内容以生动形象的图像和动画课件及flash课件的形式表现出来,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兴趣,增进了知识点的形象性和理解度。

3、在教学模式改革方面,提出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将传统教室教学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数字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两种模式的优势,从而实现教与学的最优化。

4、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建设网上资源教学平台,建立课程网络资源,包括课件、多媒体动画教程、教学大纲、实验指导、网络模拟器及主要工具软件的使用教程、教学视频及录像、习题库和模拟试卷等。

5、在实践教学改革方面,创设情景,构建立体化的实验教学体系。以案例和工程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团队协助能力,组建实验教学团队,提出分阶段分步骤进行不同层次的实验,并增加小组考核制度。教学团队在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针对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的特点,构建模块化、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每个实验均说明项目背景。同时,为了加强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积极探索,改革考核制度,将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

6、教学与科研双向互动,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以科研促进教学,始终保持课程内容的时代性、新颖性是我们坚持的原则。在从事科研项目的同时,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课程内容,保持其时代性及新颖性。在科研项目研究中引导高职生进入科研工作,具体办法: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优秀学生,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到科研工作中来,指导他们完成一些简单的科研项目,参加一些课题的讨论,为他们提供一个开放的环境和平台,使其开阔思维、独立思考、大胆想象,通过在科研实战中的锤炼,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高素质人才培养。

在教学中,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尝试使用如下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

上课之前,教师提出本次课所要解决的问题,由此引出教学内容,经过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思考,共同解决这个实际问题,这样极大地拉近了理论与实际的距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高。

2、采用案例教学法。

以一堂课作为一个单位,教师先简单介绍教材上的有关原理,并进行定性分析,然后根据教师精心准备的典型例子运用基本原理解释,这样就能达到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既避免了理论课的枯燥,增加了课堂的生动性,也加强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采用实例分解法。

在课程一开始,就提出学完本课程所能组建的网络实例,在学生心中建立起相应的印象。在每一次教学过程中,除了讲解原理、相应示例外,还讲解本次教学在整个网络实例中的地位,并在上机时进行模拟配置。这样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基本能掌握组建网络技术以及网络维护、优化、管理的方法。

(三)教学手段的改革。

一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完善和创造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一个全方位的、立体的、24小时的学习的平台、交流平台。二是针对学生特点及专业要求确定重点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一些课程设计题目中,要设计有一般要求、较高要求,以适应不同层次、兴趣的学生。三是以赛促学,可以组织一些有关计算机网络应用的比赛,例如“网站设计”、“网络编程”“、网络综合知识”等比赛,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