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减法说课稿范文(18篇)

时间:2023-12-13 15:17:19 作者:灵魂曲

教案模板能够帮助教师做好教学准备工作,确保教学过程更加有条不紊。请大家参考以下教案模板,以便更好地组织和指导教学活动。

《小数加减法》说课稿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对整数加减意义、法则已经熟练掌握,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刚刚学完,为解决本课整数减小数做了有力的铺垫。本课内容为学习小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及分数的加减等打下基础。小数在生活中应用广泛,是生活的浓缩和提炼,具有现实的意义,可以迅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有利于学生体会处处有数学,融生活课堂于一体。数学的价值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3、教学目标:

a、从整数的意义引出小数的意义,使学生了解二者意义相同。

b、学生自主探索、与同学合作交流等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c、养成仔细看题、认真验算的习惯。

d、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4、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重点、难点。

本节教学内容从整数加减法引入,先教学加法再教减法,在与整数法则的对比中理。

小数的计算法则。一步计算后学习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简便计算。这种编排步步深入,环环相扣,形成了统一的知识链。

教学难点:位数不同的加减计算方法(尤其是位数少的减位数多)。

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教师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于此认识,本课教学注重活化教材、强化体验、深化应用。采用“课前参与——课中探索——课后延伸”三段式教学模式。实质上就是整体建构的自学指导、检查点拨、探究规律、回归系统。课前自学收集数据编写小数加减算式,增强收集信息的能力,课中探索发现新知,构建新知,在学习中体验竞争、合作的快乐;课后延伸体现知识的价值,激励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直奔主题。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知识?

1、回忆。

指名汇报。(复旧迎新,做好铺垫。找准本课学习的切入点。)。

2、推测。

师:你收集了哪些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题,展示给大家看。

生举例,教师使用暗示语言引导学生举出不同类型题目。如:

生:0.3+0.4。

生:0.23+0.12……。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验加减法计算的不同类型,突出难点:整数减小数,为点拨规律做好伏笔。

3、尝试。

师:任选你喜欢的2题尝试解答。

生板演。

生1:20—0.98=20.98。

生2:生1错了,我来改正。20—0.98=19.02。

生3:不对,我来改。20.00—0.98=19.02。

讨论:谁的方法好?

小结:生2简单,生3严谨。开始学习时提倡生3做法,熟练后提倡生2做法。

设计意图:把握动态生成资源,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性,互助合作解决问题。体现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

4、探究。

师:观察这些算式的解答方法,尝试总结解答方法。

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课件出示小数加减计算方法)。

5、验证。

用小数计算方法检验刚才计算的题目是否正确。(养成验算习惯)。

师:你学习到了什么?想一想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同桌谈谈。

小鹿的减法说课稿

《小鹿的减法》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鹿造桥,每天坚持从太阳升起忙到月亮出来,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终于成功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要有坚定的信心,坚持到底,一定会获得成功。

课文第2—7自然段是重点部分,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再结合课文插图理解、体会。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读一读第2自然段。“小鹿终于下定决心”语气要坚定。“太阳升起”“月亮出来”表示时间的词语读稍慢些,为了强调时间长、任务重、强度大,要突出“一直”“累得”,作为重音,读重些。接着让学生认真观察课文插图内容,展开想象说一说:画面上,小鹿背着造桥工具,很累的样子,獐子看见了,正在劝告他……然后引导学生读獐子与小鹿的对话,体会不同的语气,再分角色读一读。小鹿和獐子的对话反映了它们对事情的不同看法,引导学生讨论,明白小鹿做“减法”的意义。

教学时,我从课题入手,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学生急于知道小鹿做的是一道什么减法题,引导学生读课文,寻求问题的答案。原来小鹿想造桥,需要花整整一年的时间,他一天一天地坚持做下去,每做一天,就与成功靠近一步,他用这种减法,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与之相反,獐子想铺路,但总是空想,不去行动,到老了也一事无成。

通过讲读课文,学生明白了光有美好的愿望而不行动,不付出辛苦的劳动是不行的。成功只属于那些勤劳的人,只属于那些坚持到底的人。所以,学生在拓展思维训练中,能够对獐子说:“獐子,快行动吧,别光做美梦了!”

下课前,我问学生:“我们会像小鹿那样做减法吗?”

学生列举了班上的一些勤奋学习的同学,大家都愿向小鹿学习。

文档为doc格式。

《小数加减法》说课稿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数加减法》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对整数加减意义、法则已经熟练掌握,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刚刚学完,为解决本课整数减小数做了有力的铺垫。本课内容为学习小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及分数的加减等打下基础。小数在生活中应用广泛,是生活的浓缩和提炼,具有现实的意义,可以迅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有利于学生体会处处有数学,融生活课堂于一体。数学的价值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3、教学目标:

(1)从整数的意义引出小数的意义,使学生了解二者意义相同。

(2)学生自主探索、与同学合作交流等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3)养成仔细看题、认真验算的习惯。

(4)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4、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重点、难点。

(1)本节教学内容从整数加减法引入,先教学加法再教减法,在与整数法则的对比中理。

(2)小数的计算法则。一步计算后学习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简便计算。这种编排步步深入,环环相扣,形成了统一的知识链。

(5)教学难点:位数不同的加减计算方法(尤其是位数少的减位数多)。

(6)教法和学法设计:

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教师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于此认识,本课教学注重活化教材、强化体验、深化应用。采用“课前参与——课中探索——课后延伸”三段式教学模式。实质上就是整体建构的自学指导、检查点拨、探究规律、回归系统。课前自学收集数据编写小数加减算式,增强收集信息的能力,课中探索发现新知,构建新知,在学习中体验竞争、合作的快乐;课后延伸体现知识的价值,激励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二、

1、导入。

直奔主题。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知识?

师:它是我们知识树的哪颗果实呢?请大家来看看。(课件出示知识树)。

师:小数加减法属于数与代数的代数部分中代数的知识。它分为意义、法则、顺序和性质四个部分。本节课我们研究意义和法则。

(导入部分明确本部分内容在小学段的地位,使学生纵览全局。

2、目标。

(2)理解掌握小数加减计算方法;

(3)灵活运用法则计算;

(4)养成仔细读题,认真验算的良好习惯。

设计意图:学习目标与教学目标不同,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应达到的要求,适宜教师思考、理解。学习目标的理解对象是学生。学习目标的制定要站在小学生的立场上,适应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制目标也是可行的,学生自己定制的目标适于大多数学生接受。不过学生定制的目标有局限性,高度、深度达不到要求。本节课的目标是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制定的,说明教师的调控课堂能力不强,放不开手。

3、点拨。

(1)、回忆。

指名汇报。(复旧迎新,做好铺垫。找准本课学习的切入点。)。

(2)、推测。

师:你收集了哪些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题,展示给大家看。

生举例,教师使用暗示语言引导学生举出不同类型题目。如:

生:0.3+0.4。

生:0.23+0.12……。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验加减法计算的不同类型,突出难点:整数减小数,为点拨规律做好伏笔。3、尝试。

师:任选你喜欢的2题尝试解答。

生板演。

生1:20—0.98=20.98。

生2:生1错了,我来改正。20—0.98=19.02。

生3:不对,我来改。20.00—0.98=19.02。

讨论:谁的方法好?

小结:生2简单,生3严谨。开始学习时提倡生3做法,熟练后提倡生2做法。

设计意图:把握动态生成资源,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性,互助合作解决问题。体现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

4、探究。

师:观察这些算式的解答方法,尝试总结解答方法。

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课件出示小数加减计算方法)。

5、验证。

用小数计算方法检验刚才计算的题目是否正确。(养成验算习惯)。

6、延伸。

师:今天学习的小数加减是以整数加减做铺垫的,那小数加减是为学习什么做铺垫的呢?

师:小数加减法也为加减混合运算、简便运算、整数、小数加减混合、四则运算等做了铺垫。我们不仅学习中要用到,生活中也要用到。(点明知识的作用,明确了学习目的。)。

7、回归。

师:你学习到了什么?想一想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同桌谈谈。

师:看看你摘到了智慧的果实没有?(出示知识树)。

8、作业布置。

课堂作业:作业本73页。

推荐作业:假期中调查在生活中哪些方面用到了小数加减法,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10加减法》说课稿

今天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知识《10的加减法》。

1、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是在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了10的组成,并且通过前面1-9的学习,已经为本课学习作了知识上的铺垫。同时10的加减法是学生今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和退位减的重要基础。通过学习实现学生由看图数数计算到想数的组成计算的能力培养,同时也可以体会到迁移的应用。

2、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对学生实际情况和认知规律的掌握,我希望本节课能够达到以下3个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熟练地计算10的加减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2)、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使学生自主学会10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直观演示法为主、自主学习和尝试法为辅、讲练结合的优化组合。练习中注重算法多样化和知识情趣化的有机融合,让学生在民主、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学习知识和技能!

围绕课标中能结合具体情境发现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一目标,几经研讨和修改。教学过程分为四大环节:

第一环节: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出示一组动物图片。学生帮助找朋友并说出数的组成,使其一一对应。对已有知识10的组成进行复习和巩固。

【设计意图】:为学习10以内数的加减法作出铺垫。

第二环节:创设情景,探索新知。

学生先是根据猴子和大象的分法列式,从上面的两加两减中体会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经历了上面的分发过程,学生已经对问题产生的原因有所了解。所以适时放手让学生分一分,你认为哪一种分法最公平?结合生活经验学生一定能够辨别出5、5分是最公正的分法。由此强调5和5只能列一加一减两个算式。数学虽然是理性思维大于感性思维的培养,但是对于学生思想的渗透却是需要结合不同的情境适时进行的,此处我会询问:从大象和小猴子分桃这件事中,你懂得了什么?让学生明白做事要尽量公平,懂得谦让。这一环节在初讲时是采用教师逐一按照1、9,2、8,的分法进行讲授的,在与学生的接触中发现,学生在经历了1、9分而产生了分歧之后,已经产生了自主探究的兴趣、激发了寻找解决问题方案的欲望。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也具备了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所以我将这一部分的教学环节做了调整,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也优化了课堂结构。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说出多种算法,提倡创新思维,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运用方法,自己去学习,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低年级的孩子注意力集中非常短,为此课中安排了这样一个儿歌,即复习巩固了新知识,也锻炼孩子们的手口协调能力。本环节原本是作为收尾活动。最后想了想还是做课中活动更为适合,也更符合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了新知识,也锻炼孩子们的手口协调能力。

第三环节:分层练习,拓展运用。

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新知的认识,巩固解决问题的方法,练习时我采取了内容丰富、灵活多样的练习形式。

1、让学生寻找所有和10有关的加减法素材。

(1)、出示图片指名回答正方形里填几?

(2)、出示图片指名回答圆里填什么符号?

2、游戏练习、深入巩固。

出示水果图片,并创设情境。

小猴子一次只能买十个水果,可以有几种买法?

练习中如果孩子们出现了类似7个苹果加2个梨再加1个芒果的连加方案。虽然这一部分知识是本课之后才会涉及到的,但是孩子们有这样的组合意识,而且也符合情境中猴子妈妈的要求,所以要充分肯定孩子们的组合方案。

3、深入拓展、延伸练习。

学生在经历了上面的练习之后,已经对练习有了更多的兴趣和更丰盈的自信,所以我会适时、适量的进行扩展和延伸。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新知。

第四环节:归纳总结内化知识。

《小数加减法》说课稿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对整数加减意义、法则已经熟练掌握,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刚刚学完,为解决本课整数减小数做了有力的铺垫。本课内容为学习小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及分数的加减等打下基础。小数在生活中应用广泛,是生活的浓缩和提炼,具有现实的意义,可以迅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有利于学生体会处处有数学,融生活课堂于一体。数学的价值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3、教学目标:

(1)从整数的意义引出小数的意义,使学生了解二者意义相同。

(2)学生自主探索、与同学合作交流等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3)养成仔细看题、认真验算的习惯。

(4)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4、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重点、难点。

(1)本节教学内容从整数加减法引入,先教学加法再教减法,在与整数法则的对比中理。

(2)小数的计算法则。一步计算后学习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简便计算。这种编排步步深入,环环相扣,形成了统一的知识链。

(5)教学难点:位数不同的加减计算方法(尤其是位数少的减位数多)。

(6)教法和学法设计:

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教师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于此认识,本课教学注重活化教材、强化体验、深化应用。采用“课前参与——课中探索——课后延伸”三段式教学模式。实质上就是整体建构的自学指导、检查点拨、探究规律、回归系统。课前自学收集数据编写小数加减算式,增强收集信息的能力,课中探索发现新知,构建新知,在学习中体验竞争、合作的快乐;课后延伸体现知识的价值,激励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二、

1、导入。

直奔主题。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知识?

师:它是我们知识树的哪颗果实呢?请大家来看看。(课件出示知识树)。

师:小数加减法属于数与代数的代数部分中代数的知识。它分为意义、法则、顺序和性质四个部分。本节课我们研究意义和法则。

(导入部分明确本部分内容在小学段的地位,使学生纵览全局。

2、目标。

(2)理解掌握小数加减计算方法;

(3)灵活运用法则计算;

(4)养成仔细读题,认真验算的良好习惯。

设计意图:学习目标与教学目标不同,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应达到的要求,适宜教师思考、理解。学习目标的理解对象是学生。学习目标的制定要站在小学生的立场上,适应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制目标也是可行的,学生自己定制的目标适于大多数学生接受。不过学生定制的目标有局限性,高度、深度达不到要求。本节课的目标是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制定的,说明教师的调控课堂能力不强,放不开手。

3、点拨。

(1)、回忆。

指名汇报。(复旧迎新,做好铺垫。找准本课学习的切入点。)。

(2)、推测。

师:你收集了哪些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题,展示给大家看。

生举例,教师使用暗示语言引导学生举出不同类型题目。如:

生:0.3+0.4。

生:0.23+0.12……。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验加减法计算的不同类型,突出难点:整数减小数,为点拨规律做好伏笔。3、尝试。

师:任选你喜欢的2题尝试解答。

生板演。

生1:20—0.98=20.98。

生2:生1错了,我来改正。20—0.98=19.02。

生3:不对,我来改。20.00—0.98=19.02。

讨论:谁的方法好?

小结:生2简单,生3严谨。开始学习时提倡生3做法,熟练后提倡生2做法。

设计意图:把握动态生成资源,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性,互助合作解决问题。体现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

4、探究。

师:观察这些算式的解答方法,尝试总结解答方法。

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课件出示小数加减计算方法)。

5、验证。

用小数计算方法检验刚才计算的题目是否正确。(养成验算习惯)。

6、延伸。

师:今天学习的小数加减是以整数加减做铺垫的,那小数加减是为学习什么做铺垫的呢?

师:小数加减法也为加减混合运算、简便运算、整数、小数加减混合、四则运算等做了铺垫。我们不仅学习中要用到,生活中也要用到。(点明知识的作用,明确了学习目的。)。

7、回归。

师:你学习到了什么?想一想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同桌谈谈。

师:看看你摘到了智慧的果实没有?(出示知识树)。

8、作业布置。

课堂作业:作业本73页。

推荐作业:假期中调查在生活中哪些方面用到了小数加减法,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小数加减法》说课稿

一、说教材。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这个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节的内容,本单元共有两个内容,包括《小数的认识》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这个内容是在以前学习的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的。

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总结并理解算理。

教学用具:

二、说学情。

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认识了小数,了解了小数中各个数位的含义,并且学习了整数的加减法,很清楚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所以对于这个知识的学习并不会感到困难。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我区的教学实际设计如下内容。

1、教学模式:三段一思。

2、教学方法:因为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内在的联系所以采用迁移类比法引入,并根据这个教学内容的特点所以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四、说教学程序。

一段:学什么。

(1)学生用竖式计算。

(2)你是怎样计算的?(说算理)。

2、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计算探索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地列竖式计算。

方法:自己读后指名读,这样目标就清楚了。

二段:我来学:

1、用情境导入法出示——购物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

2、出示:文具超市里的三种文具学生说出名称和价格:

卷笔刀:0.8元,橡皮铅笔:1.2元,绿铅笔:0.6元。

3、出示学习提示:

(1)根据已有信息提出一个加法问题和一个减法问题。(口头提出问题)。

(2)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先独立计算,再同座互查。

(3)小组讨论: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试着总结出计算方法。

(4)时间为10分钟左右。

设计理由是:首先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能力,然后先独立学习,再同伴互助然后小组交流。

4、学习后一个或两个小组板前展示,老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点拨和强调。

三段:我来用。

因为本课内容需在计算的基础上总结计算方法(算理),所以安排以下有基本算理练习、典型的错例分析练习、解决问题练习等系列练习活动。

1、填空: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将()对齐,也就是(),再从()位算起,得数里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的小数点()。(先自读再自己填完整,然后齐读。)。

2、下面的计算正确吗?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5+2.4=2.97.5+1.5=8.03.2-1.6=2.6(给出竖式,判断)然后列出正确的竖式。(先独做再小组检查)指名说说每道题错哪了,应该怎么做。

3、列竖式计算。

98页3题选4道题(同桌互查后说出结果,错的改过来)。

4、解决问题:《动脑筋》6.8元《童话故事选》3.4元。

(1)《动脑筋》和《童话故事选》一共多少元?

(2)《动脑筋》比《童话故事选》便宜多少元?

先独立完成再小组内互查。投影展示讲评,各组长检查一下有错的吗?如果有改正过来。

5、根据实际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学生要认真读题目选择合适的条件)。

一件上衣:27.9元一条裙子:54.6元一条裤子:38.7元。

四段:我来思。

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和自己的学习情况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板书:板书:

小数点对齐,从末位算起。

学生板演学生板演。

小鹿的减法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故事寓意。2、朗读课文,练习复述故事。3、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小鹿的话的深刻含义,并且从中受到教育。

三、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理解故事的深刻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好朋友――小鹿。小鹿可聪明了,它像你一样,居然还会做减法。

1、谁是聪明的小鹿,愿意回答问题?

(1)一年有多少天?

(2)365-1=。

(3)365-()=0。

2、聪明的小朋友,谁愿意当小老师来带读词语?(认读词语)。

这只小鹿,不仅会算术题,它还有个了不起的愿望呢,让我们走进课本,一起来看看它都干了些什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二)、研读课文。

1、填空练习。

小鹿想()。

獐子想()。

2、小鹿为什么想造桥?獐子为什么想铺路?

原来他们出门都很不方便,那他们马上行动了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退却是什么意思?

4、练习用“退却”填空。

小蜗牛想爬到屋顶上去,但想到要花几个月的时间就()了。

小明第一次学骑自行车,就摔了十个跟头,但他并没有()。

6、小鹿要开始做他的减法了,你知道他的减法是指什么吗?请用波浪线划出有关语句。

从今天开始,我要坚持做减法了,减去一天,就向成功靠近一步。

(1)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坚定的语气)。

(2)出示问题。

小鹿说的成功是什么?

那么减法的意思是什么?

(3)请再次带着坚定的语气读这一句。

7、小鹿每天又是怎样坚持做减法的呢?找到相关语句,划上波浪线。

他从太阳升起,一直忙到月亮出来,累得浑身汗淋淋的。

8、我这里也有一个句子,你看用在课本中合适吗?

比较句子:他从早忙到晚,累急了。

他从太阳升起,一直忙到月亮出来,累得浑身汗淋淋的。

9、小鹿每天都这么累,那它每天都干什么了呢?请结合图片,想象小鹿每天的工作。

10、指导朗读。“一直”“浑身”“汗淋淋”强调时间长、任务重,要读得重一些。“太阳升起”“月亮出来”表示持续时间长,要读得稍慢。

11、当小鹿在辛辛苦苦地造桥时,獐子可能在干什么?

正因为这样,他对小鹿的做法很不理解,他对小鹿说了些什么?请与你的学习伙伴表演读第3-6自然段。

12、小鹿和獐子各自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态度便有不同的结果。最后的结果是怎么样呢?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三)、总结课文。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知道小鹿造桥成功和獐子铺路失败的原因吗?

2、你想对小鹿和獐子说什么?

3、你像小鹿一样通过做减法获得成功吗?

同学们,我们也像小主鹿一样有着大大小小的愿望,只要我们下定决心,坚持到底,遇到困难时,也跟小鹿学做减法,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的愿望,因为坚持就是胜利!

小鹿的减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掌握多种识字方法,主动识字,乐于识字。

3.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脚踏实地坚持到底。

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脚踏实地,坚持到底。

教具:

图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8课《小鹿的减法》(板书课题)。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老师要检查你们对课文的朗读情况。课文都会读了吗?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地请举手,能够做到有感情朗读课文地请举手。别担心,王老师相信只要同学们多读多练就一定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对自己有没有信心?为了给老师一个惊喜,也为了给同学们一个惊喜,请你再读一次课文,做好准备。

二、精读课文,品读文本。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从第一自然段,你明白了什么?

生:小鹿家住河边,要到对岸去,需要绕很远的路到水浅的地方过河。

(老师在黑板上用彩笔画出小河,贴小鹿的头像。)。

生:獐子家住在半山腰,要下山,需要花很长的时间。

(老师画大山、贴獐子头像)。

生:小鹿想造桥、獐子想铺路,可是得花整整一年的时间。

师指导学生写“桥”

师相机说,一年的时间是多少天啊——365天,那么久,所以他们都——退却了(指导学生理解退却的含义)。

2、请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小鹿是怎样造桥的?用----画出有关的句子。

(1)生:“他从太阳升起一直忙到月亮出来,累的浑身汗淋淋的。”

(2)让学生抓住重点词:终于、一直、汗淋淋来体会句子,并反复读句子。

生:小鹿要去山上砍树、将树背下来、削皮、钉钉子。

师:小鹿砍树累不累?忙这忙那累不累?——累。

请你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一生读,师评价:“这只小鹿有点累。”谁再来读?

一生读,师评价:“这只小鹿确实很忙、很累,我听出了你把′一直′重读了。”如读不好,可以教师范读。

过渡:小鹿一天都这么忙,可是它做了365天,天天如此呀!听,小鹿开始搭桥了……(音乐起,师创设情境。)。

数学加减法说课稿

这节课是第三单元“加减法(一)”复习8和9加减法的内容,通过前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9以内的加减法”。本节课是利用“可爱的企鹅”这一学生熟悉的有趣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提出有关加减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进一步巩固8和9的加减法。

(二)教学目标:

1、结合情境图,进一步体会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丰富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

2、巩固有关8和9的加减法并能正确地计算,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结合画图、操作等具体活动。经历表达自己想法的过程。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重点。

教学难点: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刚入学不久,好动、好奇、好玩,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比较浓厚,大部分学生对帮助小动物解决问题有极大的兴趣。经过两个月的常规培养,学生有较好的听课习惯,有一定的观察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前边补充了数的组成的知识,学生每节课都在练习,所以对于8、9加减法的计算基本没有太大困难,而大部分孩子出现困难都在解决问题上。低段孩子认识物体都是由直观再到抽象,所以我准备充分运用简单易懂的儿童化语言帮助孩子初步认识加减法问题。

1、设计教学法。

设计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实际活动的学习方式。进行这种教学活动之时,一定要先设立一个实际的问题,然后由学生去拟定学习计划与内容,而后运用有关的具体材料,从实际活动当中去完成解决问题。

设计教学法不仅活泼,而且也会有许多创意的学习活动从中产生。设计教学是有目的的学习活动;学生在有明确的目的及强烈的意愿中学习,必然能提高他们参与学习的热诚。再者,当一个设计由学生自己去思想,去拟订计划时,更可训练他们的思考。组织和搜集资料的能力;一切手,脑并用的活动,对于他们精通知识与培养纯熟的思考和技能,都是有益处的;学生们由始至终获得完整的经验,更是宝贵。在本节课中,通过创设企鹅的情景图,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能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就是利用系统的步骤,指导学生解决问题,藉以增进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教师必须认真地去设计各种问题,以使学生达到有兴趣集中学习注意力去思考和参与讨论等的目的。

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教学条件下能够主动地进行学习,是和被动学习相对而言的。专家们认为自主学习应体现在“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等方面。这是一个理想的境界,最终的目标。在义务教育阶段,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感到学习是自己的事,而且是一件愉快的事,愿意学习,热爱学习。

2、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下组之间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全面发展的目标。

1、儿歌导入。

刚入学的孩子正处于幼儿园和小学衔接,7岁的孩子特别喜欢儿歌、游戏等活动。儿歌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开始就抓住孩子的注意力。

2、新授过程。

我采用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再说算理,自己用喜欢的方法来计算,教师做适当补充和纠正。让孩子自己参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亲自经历的经验。

3、练习。

这一过程我安排了:

(1)、说一说,运用本节课的内容解决问题,做到课堂内容复习。

(2)、计算,安排了口算比赛练习。

(3)、游戏动脑筋,锻炼孩子的实际生活经验应用能力,学习根据具体情况来解决问题。

4、课堂总结。

学生自己谈收获,谈自己的疑问。

教师总结,由对企鹅的喜爱情感升华为从自身做起爱护我们的环境,注意环境保护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数加减法》说课稿

《小数的加减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本单元编排了“小数的加减法”这一教学内容,学生在这册教材第四单元刚学习完小数,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对小数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安排学习的,教材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学习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第二层次学习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本课是学习这两个层次的第一课时,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和进一步学习、研究的需要,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即只有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相加减),和算法(把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把小数点对齐)是学习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的关键,是基本的而且是必备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

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诸多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小数的加、减法。它是数的运算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是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材以表格、图文相结合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有效地改变了以往小数计算中比较单一、严肃的学习面孔,使鲜活的体育活动和看似机械演练的小数运算融为一体,使计算、推理、概括这些抽象的数学活动变得令学生乐于接纳、乐于探究。这部分知识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将会得到广泛的应用,所以掌握这部分内容为学生以后学习及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要求确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数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

(2)能力目标: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知道当得数的末尾有0时,应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省略0不写,使小数的书写更简洁。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3、教学重点:

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弄清“得数的末尾如何去0简写”的道理。

1、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注重学生的需求,注重学生的体验,注重学生的行动,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

2、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在探究中获得知识,在体验的基础上内化知识,提高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能力。

3、实行多样化的教学评价,调动不同特点的学生的学习热情。

本班共有学生34名,男女生比例相差不大,,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较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部分学生具备积极探究的能力,对本节课的教学较感兴趣。

1、情境教学法:本堂课我通过谈话、结合图片多次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提问的意识。

2、合作探究法: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教学难点“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得数的末尾如何去0简写”问题,结合学生实际,我准备组织两次小组讨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师生共同营造的和谐、宽松、民主的气氛中,使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计算方法。

3、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素材,根据素材给出的若干信息去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寻找解决办法。

1、讨论交流法: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观察质疑法:充分利用教材所给信息,组织学生阅读—分析—归纳,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尝试探究法。引导学生对两组难易程度不同的题进行自主尝试,从而探究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算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比较两种算法的正确与否,简单与否。这样学生对算理与算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既明于心又说于口。再按照自主探究——讨论——归纳这样的思路,运用知识迁移让学生发现新知,掌握新知。在自主探究、讨论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学会自学探究,并提供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感知、讨论、合作、比较中灵活掌握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出示2004年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的盛况。

通过教师讲述“2004年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的盛况,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并以简练的语言切入课题。

阅读信息提出问题,列式计算——————引出小数的加、减法。

本课的重点是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教学小数的减法时我把探究知识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已发现问题,总结算法、解决问题,达到让学生学会学习,能学习,爱学习的目的。我是通过以下办法突出教学重点的:首先向学生展示“2004年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的成绩,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例如:第一轮后中国队领先加拿大队多少分?然后让学生列出算式并尝试算法,紧接着再出示练习题巩固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从而进一步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1、小数点要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

2、从低位算起。

3、计算结果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小数的小数点对齐。

4、得数的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为了检验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算理和算法的掌握情况,我又设计了几道判断题,来进一步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

本课难点是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弄清“得数的末尾如何去0简写”的道理。

通过以下办法突破教学难点:首先进行基本题的练习,然后再进行提高题的练习,这样分层练习,才能突破难点。

通过出示拓展题、让学生阅读信息,提出一步或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并解答。最后再进行升华练习,进而解决问题。

板书采用归纳整合形式,理清学生思路,宏观把握本课知识结构。

板书如下:

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算起。

《小数加减法》说课稿

大家知道:教师教学的本质就在于帮助、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重在于体验、感悟和共享;教学活动的方式主要是自主、合作和探究;评价教学的标准主要看学生的投入、乐学与善思。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育教学改革提出的崭新要求。它以全新的视角诠释了当前数学教育、数学教学的意义和任务。

我的教学指导思想和设计理念是: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学生的实际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风格、尊重学生的思维进程、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彻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学习的过程更多的还给学生,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1、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小数加减法简便算法。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小数加减法简便算法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了整数的运算定律和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提出的,简便计算这节课内容较少,而且比较简单。所以,学生能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很好的得出“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的规律。此规律的得出,不仅很好解决了从整数的简算到小数简算之间的过渡,而且在此过程中再一次地复习、巩固了加减法的基本运算定律,使学生深刻地感知了运算定律,为后继的简算教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教学目标确立:

知识与技能:1、通过有限个例证明使学生理解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2、能根据数据特点正确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和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运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尝试自学,通过观察对比掌握简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探索与交流的活动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优化意识,体验学习数学的成就感。

教学重点:判断小数加减法是否可以简算。

教学难点:能根据题目数据特点正确的进行简算。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由于本节课教材的内容与前面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有密切的联系。教学中为了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主要采用的方法是尝试教学、情景教学法和探究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感知、验证、认识、归纳,教师通过扶放结合,让学生探究、讨论,最后得出结论,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判断推理能力,而且又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1、结合教法,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学习观察、分析比较、归纳、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让学生学会从新、旧知识的联系中,去发现规律,掌握新知,培养学生类比推理能力。

2、利用教师从旁引导,学生自学,尝试练习等,训练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规律。

1、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教师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是一种观念和方法的转变;从用教材中的材料教,到选择、设计合适的材料教,更是一种创造和发展。教师要善于发现和选择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材料,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和谐发展。本节课抛开了教材中的原有例题,从学生自主编写的习题选择教学素材。引导学生从自己编写的题目入手,通过教师改编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简便计算的学习,建立简算就在生活中,就在我们身边。我认为这样选择材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发展,也有助于数学学习材料的发展,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有利于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2、创设情景、走进生活、对比概括。通过情景设计验证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经历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算的过程,理解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教材给出了一个班四位同学50米跑的成绩,让学生计算他们参加4×50米接力赛可能的成绩,也就是跑4×50米的时间,要把4个同学50米跑的时间加起来。采用对比的方式呈现两位同学不同的计算思路,一种是按顺序计算,另一种是根据数据的特点,运用加法运算定律把能凑成整十的数先加起来。通过对比,使学生直观感知加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并进一步体会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计算确实方便又快捷,使学生在今后的计算中,能根据数据特点自觉地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3、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我让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努力给学生提供交流和表达的机会,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本节课我没有依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先学规律,后实践计算方法,而是倒过来,先计算体验,再验证得出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的规律。之所以这样处理,是从学生的知识背景出发,学生已经学过整数的运算定律和小数加减法,并能进行小数加减法的口算,另外,孩子发现一个问题后,最想知道的就是他的结果,为了照顾孩子的学习特点故做出上述处理。完全让学生自主探究,使其经历一个举例、比较、交流、验证、概括这样一个全过程。尽量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同时也努力使学生保持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4、边学边练,学以致用。

课堂教学的好坏,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学生发展的有无,一一都要通过练习来检验。本课中,依据教学重、难点,分散练习边学边练,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反应,及时调整教学状况,通过“课堂百草园”等练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验数学的价值,同时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学会欣赏自我。

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通过尝试自学,通过观察对比掌握简算方法,学生的素质相应的会有所发展。

本节课引出的几点思考。

1、课程改革的关键还是教师观念的改变,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通过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课堂的活动设计得有实效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不仅要解决“学到什么”和“怎样学习”的问题,还要解决学生“喜欢学”和“主动学”的问题,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一定要联系学生的实际,以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心理特点为出发点。

3、学生的学习应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重视学生的差异性,不能把一堂课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和结果,更主要的是方法和兴趣的引导上。

反思自己整个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我的感悟和收获:

1、灵活运用教材,创设生活情景,实现知识迁移。

计算课对孩子们来说,往往是枯燥无味,怎样的教学过程能吸引学生,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能让学生始终带着饱满的热情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认真研读教材和教参后,我发现教材主题图所呈现的运动会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些远了,以此激发学生兴趣有些勉强。

2、关注学习过程,注重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指导。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从关注“教”到关注“学”,从而进一步关注“人”的发展。所以我们的数学课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的过程,在这节课的中,我试图让学生们自己提出问题,根据已有的经验尝试解决问题,并且为自己的方法找理由和根据,并且对探究出的计算方法进行验证,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学生获得是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的思维在这个开放的空间里被激活了,这不得不让我们相信,学生确实具有自我实现的潜能。

3、关注学生情感,以评价促进学生善思乐学。

有一句话所有教师都深知,却又让大家付出一生去追求的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当学生回答问题遇到困难的时候一句“相信你,给你时间聪明的你一定能找到答案”,当学生的回答非常精彩时“我非常的欣赏你的独特见解”。当学生们在合作的时候,学生们在交流的时候,小组的相互评价,同学的相互评价,和老师的评价相呼应,更是让学生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让学生们始终在民主、和谐、愉悦的气氛中学习着,探究着。

(1)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演绎精彩,而自己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还显得有些仓促,在以后的课堂上,一定要注意,注意学生思维的不同,个性的差异,多问:“谁有不同想法”“谁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2)课堂上如何解决个体与群体的矛盾,纵观整个课堂,全班交流的时候,不可能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思维,发言交流的只是一小部分同学。特别是一些思维活跃的孩子更是控制了整个课堂的思维,在小组合作交流中,也总有一部分学生默默无语。我们老师往往从个体里获取群体的信息,我觉得也是有些偏颇的,如何解决这样的群体与个体的矛盾,也是我一直困惑的。

(3)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比较开放的,在开放的教学中教师如何顺着学生的思维走,把学生思维闪光点作为“挖掘点”,心里时刻装着学生,而不是装着教案,让课堂不仅是学生的知识的源泉,更是学生个性张扬的舞台,如何才能做到这些,思来想去,还是觉得应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提高自己专业素质。存在缺憾不可怕,正是有了这些缺憾,才让我深刻反思自己的课堂,让我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走的更远,走的更踏实。

《小数加减法》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小数加法和减法》第47、48页。

一、说教材:

本节课主要通过在简单的购物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加减法以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在今后的生活及进一步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掌握这部分内容为学生以后学习及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特点以及本节课的地位和要求,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用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自我探究、讨论交流,让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乐趣。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究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和计算法则。

三、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是一堂计算教学课,我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他们的知识现状采用了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性和主动性。按照自主探究-讨论-归纳这样的思路,运用知识迁移让学生发现新知,掌握新知。在自主探究、讨论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提供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感知、讨论、合作、比较中灵活掌握本节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掌握程度,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二、自主探索,发现方法;

三、深化认识,实践应用;四、归纳总结,提高认识。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出示例1的情境图。

2、再让学生根据上面的算式,讨论交流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这时相机揭示课题,并板书(小数加法和减法)。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从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数学思想。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自主探索,发现方法。

学生可能出现不同的算法,选取不同的算法板演,让全班交流讨论,重点讨论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列式计算。最终得出结论: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一样,也要数位对齐,而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可以做到相同数位对齐。

2.在教学例1的第(2)问小数减法时。我把探究知识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已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解决问题,达到让学生学会学习,能学习,爱学习的目的。

(设计理念:数学活动中,老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在例题教学中,我力求体现由扶到放的思想,让学生通过讨论、判断、分析等方法进行列竖式、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等学习活动,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能力。)。

3、"试一试"的练习让学生计算后说说自己的做法,然后把计算结果化简,着重让学生说一说化简的结果和依据。使学生知道小数末尾有0时一般要根据小数的性质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进行化简。

(设计理念: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实现迁移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学生自由总结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序地回忆自己在进行小数计算时先做了什么(列竖式);列竖式时应注意什么(小数点对齐);对于计算的结果,当小数末尾有0时,是怎么处理的(去掉末尾的0)。这样,不但帮助学生总结了小数加减法的一般方法,而且使学生懂得总结、概括的一般方法。)。

三、深化认识,实践应用。

练习是数学学习中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解答能力的有效手段,为了加深学生对法则的理解、对法则的应用,更好的领会小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以便学生掌握知识并能熟练应用。

1.基础性练习:完成"练一练"第1题和第2题。

做"练一练"第1题可以直接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说一说计算中需要注意的地方。特别是24加9.9是整数加小数,也应该把小数点对齐着算。7.56减4.56的差的小数部分是0,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差应该怎样化简?差是多少。

做"练一练"第2题时,先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找出每道题中的错误,再分别改正,并组织交流。

相关数据的对比),看谁的表现较好!"。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四、归纳总结,提高认识。

引导学生小结所学知识,并谈谈今天的学习收获。

通过这样的归纳与总结,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再次进行系统地整理与巩固,突出本课的重点,构建了知识结构,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认识。

纵观整节课的设计,突出了让学生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方式来学习,这样,既体现的新课程的理念,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小数加减法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小数加法和减法》第47、48页。

一、说教材:

本节课主要通过在简单的购物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加减法以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在今后的生活及进一步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掌握这部分内容为学生以后学习及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特点以及本节课的地位和要求,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用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自我探究、讨论交流,让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乐趣。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究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和计算法则。

三、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是一堂计算教学课,我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他们的知识现状采用了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性和主动性。按照自主探究-讨论-归纳这样的思路,运用知识迁移让学生发现新知,掌握新知。在自主探究、讨论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提供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感知、讨论、合作、比较中灵活掌握本节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掌握程度,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二、自主探索,发现方法;

三、深化认识,实践应用;四、归纳总结,提高认识。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出示例1的情境图。

2、再让学生根据上面的算式,讨论交流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这时相机揭示课题,并板书(小数加法和减法)。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从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数学思想。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自主探索,发现方法。

学生可能出现不同的算法,选取不同的算法板演,让全班交流讨论,重点讨论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列式计算。最终得出结论: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一样,也要数位对齐,而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可以做到相同数位对齐。

2.在教学例1的第(2)问小数减法时。我把探究知识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已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解决问题,达到让学生学会学习,能学习,爱学习的目的。

(设计理念:数学活动中,老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在例题教学中,我力求体现由扶到放的思想,让学生通过讨论、判断、分析等方法进行列竖式、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等学习活动,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能力。)。

3、“试一试”的练习让学生计算后说说自己的做法,然后把计算结果化简,着重让学生说一说化简的结果和依据。使学生知道小数末尾有0时一般要根据小数的性质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进行化简。

(设计理念: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实现迁移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学生自由总结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序地回忆自己在进行小数计算时先做了什么(列竖式);列竖式时应注意什么(小数点对齐);对于计算的结果,当小数末尾有0时,是怎么处理的(去掉末尾的0)。这样,不但帮助学生总结了小数加减法的一般方法,而且使学生懂得总结、概括的一般方法。)。

三、深化认识,实践应用。

练习是数学学习中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解答能力的有效手段,为了加深学生对法则的理解、对法则的应用,更好的领会小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以便学生掌握知识并能熟练应用。

1.基础性练习:完成“练一练”第1题和第2题。

做“练一练”第1题可以直接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说一说计算中需要注意的地方。特别是24加9.9是整数加小数,也应该把小数点对齐着算。7.56减4.56的差的小数部分是0,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差应该怎样化简?差是多少。

做“练一练”第2题时,先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找出每道题中的错误,再分别改正,并组织交流。

相关数据的对比),看谁的表现较好!”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四、归纳总结,提高认识。

引导学生小结所学知识,并谈谈今天的学习收获。

通过这样的归纳与总结,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再次进行系统地整理与巩固,突出本课的重点,构建了知识结构,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认识。

纵观整节课的设计,突出了让学生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方式来学习,这样,既体现的新课程的理念,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文档为doc格式。

减法说课稿

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49页“得数是9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得数是9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教学,是在学生已学习了得数分别是4、5、6、7、8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基础上进行的,是教学得数是一位数加法和相应减法的最后阶段,因而在10以内的加减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最基础的知识之一,也是学生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给学生打好此基础,对进一步学习数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使学生初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2.掌握得数是9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能比较熟练、正确地计算。

3.培养学生初步动手操作、动脑思维、类比推理能力;养成认真看书、主动学习的习惯。

依据教材的编排思路、结构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已有的的知识结构,本册教材的编排,在10以内的加减法中,明显地突出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10以内加减法,教材在讲认数的时侯出现了数的组成,在此基础上讲加减法,解决了进行加减法计算的关键。为了使学生分别知道加减法的含义,突出加减法的内在联系,加减法同时出现,且图式紧密结合。先是在得数分别是4、5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中,一个图表示一个加法算式或一个减法算式(即一图一式),其次在得数分别是6、7、8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中,都用一个图表示两个加法算式或者两个减法算式(即一图两式)。最后,才在得数是9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中,出现一个图表示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即一图四式),一步一步地逐渐加深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又加强对加减之间关系与联系的认识。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材中的例题要求学生自己算出结果的题逐渐增多,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逐步掌握算法,同时也一点点地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这样编排每一步都为新知打下基础,做好铺垫,又分散了教学难点。而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本课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也表现的十分明显,教材共四幅图,第一幅图的四个算式全部出现。第二、三幅图则要求在动手摆一摆的基础上填上结果和第二个加数或减数;第四幅图则又增加了填上第一个加数或被减数。这样要求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同时也保留着直观动作思维的形式,因此,必须从这一实际出发,加强直观教学,增加学生的活动和动手操作的内容,引导学生动眼看、动手摆、动脑想,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为突出本课“得数是9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这一教学重点,使学生摆脱直观暗示,达到一看见或者听见9的加减计算题就能较快、正确地说出得数这一难点,依据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和赞可夫“使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选用阅读自学讨论、发现教学的方法。同时在学法上,选用指导学生阅读数学教材实现课题类化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在学具和教具的准备上,应有小黑板、卡片、点子图片和学具卡片等。

1.口答9的组成并让同桌学生互相说一遍给对方听,再填写教材49页的准备题。

(4)回答:上面三个图各表示几个算式?你是怎样想的?把算式和图意联系起来说一说。这样的复习设计是根据鲁宾斯坦强调课题类化在学习迁移中作用的理论,即他认为,“在解决问题时,为了实现迁移,必须把新旧课题联系起来并包括在统一的分析综合活动中。”这样通过数的组成和图示、算式、问题回答三者结合,使学生理清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暗示了一图四式的新知,渗透了递进学习、不断发现问题的主动学习意识,为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解决难点铺好路,顺利地实行正迁移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1.导课并交待学习任务。这一环节应语言简单明了,学生容易记住,并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发现问题。

(1)交待阅读内容:从准备题的下边开始,到做一做的上边为止。

(2)初步感知教材:这一段共有几幅图?每幅图的下边有几个算式?

3.仔细阅读教材,理解教学内容。

(1)看第一幅图和下边的算式,你是怎样想的?因为算式的结果教材已经给出,且有复习巩固的基础,学生能回答出图意和算理。

(2)从第二幅图开始,逐图来阅读,可以动手用学具摆一摆,也可以在书中的图上画一画,结合9的组成和图意想一想,不懂的地方也可以问问,试着填空。因为有以前学过的摆图、数的组成、说图意、交换加数位置、加减法相对应等基础知识,大多数学生不难填上空。教师要注意引导差生,帮助他们完成学习任务,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3)组织讨论:你是怎样填的?说说想的过程。学生的基储学习的方法不同,引导学生交流各自填空时是怎样想的,鼓励学生多向思维,既强化了教学重点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按照认识规律,掌握教学内容。

(1)按照学生填空的方法,试着记住得数是9的加法和9减几的减法。这样的识记,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从形象到抽象,即使忘了,也可以用识记的形象来回顾。

(2)提问:说出你记住的算式,并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记住几个说几个。这样可以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注意对差生给以鼓励,教师应选择一组算式,结合学生说的,启发引导学生横着比、竖着比、互相转化,只要记住数的组成,就可熟练的进行讲算。使学生逐步抛开具体形象的暗示,过渡到一听到9的加减计算,就能很快地说出得数,解决了本课的难点。同时教师分别板书8道加、减法算式,让学生再记。

(3)让学生再用学具摆一下5+4和9-5两个算式,强化4和5组成9的利用,减少错误率。在整个新授过程中,教师在不同的问题设计中,启发学生动用多种感官学习,使教学过程处于积极进取的状态,不但使学生掌握了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和推理的能力,给学生打下了动脑思考、多向思维、主动学习的基础,符合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减法的验算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地位、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探究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加与减两种运算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了解数学中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探究分析数学知识方法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

重点: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难点:理解有理数减法的意义,正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二、说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将采用探究发现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等。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教师并适时运用电教多媒体动画演示,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并自我探索找出规律,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附教学工具:温度计、投影仪、多媒体。

三、说学法:

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的原则,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下,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学生的积极思考努力下,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发现的过程,使学生掌握了知识,体现了素质教育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达到教学的目的。

四、说教学程序:

(一)引入课题环节:

1、复习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为新课的讲授作好铺垫。

2、(提问)用算式表示:与-3的和等于-10的数。

(根据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列出减法算式后提出问题:怎样进行这里的减法运算呢?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法则是什么呢?由问题的给出,激发学生探求解决问题方法的兴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二)新课讲解环节:

1、通过投影仪给出以下算式:

减法加法。

(+10)-(+3)=+7(+10)+(-3)=+7。

让学生比较上面这两个算式并讨论后得出:

(+10)-(+3)=(+10)+(-3)。

再给出以下算式:

减法加法。

(+5)-(+2)=+3(+5)+(-2)=+3。

继续让学生比较上面这两个算式并讨论后得出:

(+5)-(+2)=(+5)+(-2)。

从而,它启发我们有理数的减法可以转化成加法进行。

2、讲解课本p80的内容,回答复习题2提出的问题即如何求(-10)-(-3)的结果。通过分析讲解,请学生自己归纳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最后老师再完整地总结出法则。

文字叙述: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字母表示:a-b=a+(-b)(说明:简明的表示方法,体现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

实际运算时会更加方便)。

强调运用法则时:被减数不变,减号变加号,减数变成其相反数。

减数变号。

(减法============加法)。

4、通过例题教学使学生巩固方法,初步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1.计算:(1)(-3)-(-5);(2)0-7。

例2.计算(1)7.2-(-4.8);(2)(-3-)-5。

说明:讲解时注意让学生复述有理数法减法法则,加深学生对法则的认识,并注意归纳有理数减法的规律,而不机械地将减法转化成加法,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减法运算逐步省略化成加法的中间步骤作准备。

(三)巩固练习环节:

让学生完成课本p82的练习2、3,巩固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运用,强化学生对这节课的掌握。第2题口答,第3题请6个学生上台板演。对回答好的同学给予表扬肯定,如果有错误,请其他同学纠正。

(四)课堂小结环节:(师生共同完成)。

本节课学习了有理数的减法运算,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时转化成加法进行计算,即a-b=a+(-b)。

(五)布置课后作业:课本p83习题2.6的2、3、4、5的偶数题。

通过作业反馈对学生所学知识掌握的效果,以利课后解决学生尚有疑难的地方。

(六)板书设计:(略)。

一、教材分析:

《有理数的减法》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五节的内容。

“数的运算”是“数与代数”学习领域的重要内容,减法是其中的一种基本运算。本课的学习远接小学阶段关于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减法运算,近承第四节有理数的加法运算。通过对有理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学生将对减法运算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为后继诸如实数、复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鉴于以上对教学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位置及地位的认识和理解,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经历探索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并能熟练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2、能力目标:

经历由特例归纳出一般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表达能力;通过减法到加法的转化,让学生初步体会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

在归纳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同伴间的合作学习。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理解和运用。教学难点是: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减法运算的意义并利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我们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已具备一定知识储备和一定认知能力的个性鲜明的学生,而不是一张“白纸”,因此关注学生的情况对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

在生活中学生经常会进行同类量之间的比较,因此学生对减法运算并不陌生,但这种认识常常流于经验的层面;在小学阶段学生进一步学习了作为“数的运算”的减法运算,但这种减法运算的学习很大程度上的是一种技能性的强化训练,学生对此缺乏理性的认识,很多时候减法仅作为加法的逆运算而存在。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利用这些既有的知识储备作为知识生长的“最近发展区”来促进新课的学习,另一方面要通过具体情境中减法运算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减法的意义。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本年龄段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探索欲望强烈,但数学活动的经验较少,探索效率较低,合作交流能力有待加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调控。

三、教法选择及学法指导: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结合本节课内容及学生情况,教学设计中采用“引导——发现法”组织教学。其基本程序设计为:创设情境——提出猜想——探索验证——总结归纳——反馈运用。

上述教学程序的.实施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的学习,因此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本节课应鼓励和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亲历从列举特例到归纳(不完全归纳)出一般的减法法则的全过程,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一、教材分析:

《有理数的减法》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五节的内容。

“数的运算”是“数与代数”学习领域的重要内容,减法是其中的一种基本运算。本课的学习远接小学阶段关于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减法运算,近承第四节有理数的加法运算。通过对有理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学生将对减法运算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为后继诸如实数、复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鉴于以上对教学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位置及地位的认识和理解,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经历探索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并能熟练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2、能力目标:

经历由特例归纳出一般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表达能力;通过减法到加法的转化,让学生初步体会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

在归纳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同伴间的合作学习。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理解和运用。教学难点是: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减法运算的意义并利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我们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已具备一定知识储备和一定认知能力的个性鲜明的学生,而不是一张“白纸”,因此关注学生的情况对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

在生活中学生经常会进行同类量之间的比较,因此学生对减法运算并不陌生,但这种认识常常流于经验的层面;在小学阶段学生进一步学习了作为“数的运算”的减法运算,但这种减法运算的学习很大程度上的是一种技能性的强化训练,学生对此缺乏理性的认识,很多时候减法仅作为加法的逆运算而存在。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利用这些既有的知识储备作为知识生长的“最近发展区”来促进新课的学习,另一方面要通过具体情境中减法运算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减法的意义。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本年龄段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探索欲望强烈,但数学活动的经验较少,探索效率较低,合作交流能力有待加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调控。

三、教法选择及学法指导: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结合本节课内容及学生情况,教学设计中采用“引导——发现法”组织教学。其基本程序设计为:创设情境——提出猜想——探索验证——总结归纳——反馈运用。

上述教学程序的实施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的学习,因此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本节课应鼓励和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亲历从列举特例到归纳(不完全归纳)出一般的减法法则的全过程,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四、过程分析: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说明。

创设情境自然引入。

(板书课题)。

通过温度的比较让学生明白减法的实际意义在于同类量之间的比较,为后来运用减法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从学生身边的实际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增强学数学的乐趣。同时这也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征,使学生乐于进一步探索。

探索规律。

减法说课稿

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有理数的加减法,属课前说课。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这一节课是本册书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我打算分四课时完成,去括号、加法计算、减法计算、加减法混合计算。下面我就从以下六个方面——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的设计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小节的理解与设计。

在分析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确定了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首先来看一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有理数的加减法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它是整个初中代数的一个基础,它直接关系到有理数运算、实数运算、代数式运算、解方程、、研究函数等内容的学习。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让学生根据一些现实模型,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第一章而言,有理数的加减法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加、减法可以统一成为加法,乘法、除法和乘方可以统一成乘法,因此加法和乘法的运算是本章的关键,而加法又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种有理数运算,学生能否接受和形成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的思考方式(确定结果的符号和绝对值),关键是这一节的学习。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渗透的德育目标是:

(1)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上述对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代数和的概念,理解有理数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2.通过学习理解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继续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3.通过加法运算练习,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2.关于“去括号法则”,只要学生了解,并不要求追究所以然.。

3.任意含加法、减法的算式,都可把运算符号理解为数的性质符号,看成省略加号的和式。这时,称这个和式为代数和。再例如:-3-4表示-3、-4两数的代数和,-4+3表示-4、+3两数的代数和,3+4表示3和+4的代数和等。代数和概念是掌握有理数运算的一个重要概念,请老师务必给予充分注意。

4.先把正数与负数分别相加,可以使运算简便。

5.在交换加数的位置时,要连同前面的符号一起交换。如:12-5+7应变成12+7-5,而不能变成12-7+5。

备注:教学过程我主要说第一小节---去括号。

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运用类比、联想、转化的思想,突破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环节: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说明。

前提诊测,复习提问。

提出问题,创设情景。

把以下数相加、相减。

1、+4,-5,+3,-6,-7,3,-2.5。

2、-3.2,-2.6,+5,+6,-4。

在黑板上写五六个正负数请同学们把他们加在一起再减在一起。不要怕学生写错,让学生自己体会书写的繁琐计算的困难,继而想出解决办法。(可以多给学生时间。)。

尝试指导,实施目标。

从学生的错误出发,引导学生先填括号,在想法去括号,通过小组探究得出去括号法则。,掌握计算方法。(5-10分钟即可)。

题型训练,巩固目标。

1、两数加减:+3+(-4);(-5)+(-6);(-8)-(+4);(+5)-(-6)。

-(-7)+(-2.3)-(-5.1)+(-3)。

此处要反复练习,并使学生明白去括号后的是省略加号的和式。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形成性测试,检测目标。

1、做书18、20、23、24页练习题(只去括号)。

2、利用书上习题1.3复习巩固1、2题的双数题进检测。

把“反馈---调节”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结束,应针对教学目标的层次水平,进行测试,对尚未达标的学生进行补救,以消除错误的积累,从而有效的控制学生学习上的两极分化。

归纳总结,纳入知识系统。

+,去掉括号后所得结果仍是括号内的数;-(),去掉括号后所得结果是括号内数的相反数。

由学生总结、归纳、反思,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且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布置作业。

1、课后作业:书24页习题1.31.(1)、(3)、(5)、(7);2.(1)、(3)。

要求:小组长及时检查力争人人掌握去括号方法,会省略括号。

利用课堂检测及时反馈本课重、难点。

利用课后作业巩固新知。

谢谢大家!我的说课完毕。

减法说课稿

1.初步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a、b、c三类都会),学会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a、b两类能清楚流利地表达,c类能表达。)。

正确进行笔算退位减法计算.。

弄清笔算退位减法的算理.。

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50根小棒(5捆),计数器(2人1个),课业本。

一、铺垫孕伏。

1.口算(b类学生汇报3道,c类学生汇报6道)13-9=17-8=15-9=14-7=11-2=12-6=72-9=27-8=32-5=2.用竖式计算板书:47-26=3.提问: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应注意什么?(a类学生回答)。

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1。

生1:个位上0-6不够减。

理解算理:引导同学分组摆学具,讨论50根小棒中减去26根?反馈:

a.用小棒摆一摆指名说一说你是怎样从50根小棒里拿走26根的。(a类学生)上台演示:先摆5捆小棒,表示50,(追问:从5捆小棒里拿去26根,没有单根怎么办?)当演示“拆开1捆时”,(追问:为什么要拆开1捆呢?)(拆开1捆是几根?)。

然后将5捆中的1捆拆散成10个1根,接着拿去2捆和6根,最后剩下2捆和4根,得数就是24。

和他一样的同学举手,还可以怎样算?(演示课件)b.用计数器拨一拨(a类学生)。

(演示课件)追问:比一比,这两种方法有什么是相同的?(c类学生)c用竖式计算。

(1)谈话:请小朋友们思考一下,根据刚才的演示,我想,我们应该清楚地知道当个位上0减6不够减怎么办?谁来说说。(2)板书:演示竖式计算退位减的过程。生:从十位上退1是10。(c类)。

可以在被减数的十位上点上一个小的“·”。(板书:·)你知道这个小点有什么用吗?

然后个位上10减6等于4,4写在个位上;十位上的5退1是4,4再减去2,等于2,2写在十位上。最后的答案就是24(板书:24)集体轻声跟老师说一说计算过程。指名说一说计算过程。

(3)这样,我们就通过竖式计算出了此题的得数是24,单位名称是~?口答。(4)提问:你觉得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先减十位,再减个位方便不方便?(如果从十位减起,遇到退位,要将十位上刚写的数擦掉再写比较麻烦)。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c类两名学生板演)2.用竖式计算。“想想做做”第2题后四题。(1)独立完成,反馈。

师:我们在做题时应注意什么?

(l)从十位上退1后,个位上是十几减几,要细心算对.。

(2)从十位上退1后,不要忘记在十位上减去1.。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在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时要注意什么?(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减起;3.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上加10再减。)。

小数加减法说课稿

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地应用。同时还指出,在学习过程中要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精神。通过探索思考,比较归纳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因此在教学本节课时,创设了与学生相距最近、学生最感兴趣、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的迎接2008北京奥运会的主体情境。让学生更加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说课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47页—第48页。

【教材分析】。

为了配合本节课的主体情境迎接奥运,我把教材适当调整,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收集、整理信息。发现并提出有关小数加、减计算的数学问题,产生新的计算要求。例题首先让学生探索两位小数加一位小数的笔算方法,让学生尝试计算两位小数减一位小数。“试一试”让学生继续解决例题创设的情境中的其他一些加、减计算问题,并突出计算结果的化简。最后通过对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比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逐步提高计算能力,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练习主要用来巩固所学习的小数加、减计算方法,并用以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因此,据本节课的地位及要求确立了以下的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和学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认识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并能用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学习乐趣,总结学习方法,学生从而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的境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引导学生全情投入,渗透爱国教育,教育学生从小积极强身健体。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注意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和计算法则。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2、学生准备:

在学法指导上,我采取迁移、点拨、渗透、对比、反馈等多种指导方法,突出“四让”的特色:

(1)问题让学生提出;

(2)算理让学生发现。

(3)疑难让学生研讨;

(4)评价让学生参与。

以上的“四让”,既符合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也体现了自主探究课堂教学的特色。

根据以上的理念,结合本课的特点,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二)探究比较,掌握算理;

(三)加深情感,巩固提高;

(四)拓展思维,课后延伸。

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录像,教师激情引入:2008北京奥运会申奥成功时中国人民欢腾喜悦的画面。

“同学们,在2001年的7月13日22:15分,我国取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申办资格,当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在莫斯科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当全世界的中国人为之欢腾流泪的时候,作为一名中国人你们激动吗……”

引导学生围绕“奥运”充分抒发自己的所见所感。(这里预计课堂的气氛会热烈起来。)。

2、作为中国小主人的一员,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把我国承办2008奥运会的一些情况介绍给来我国参观旅游的外国同学,(出示几位外国同学的图片和一些奥运活动图片。)重点介绍2008奥运会的吉祥物代表奥运五环也代表北京欢迎你的福娃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今天,就请大家做导游带领外国同学一起去游览福娃乐园。

(多媒体出示)先到第一站“贝贝园”。里面设有北京2008年奥运会特许商品零售店。出示一些特许商品价格:福娃提花方巾8元,学生荧光笔3.4元,挂绳十色圆珠笔4.75元,福娃头饰2.65元等。你能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能提出一些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下面的问题及相应的算式:

(1)挂绳十色圆珠笔和学生荧光笔一共用了多少元?75+3.4。

(2)挂绳十色圆珠笔比学生荧光笔多多少元?75-3.4。

(3)挂绳十色圆珠笔和福娃头饰一共多少元?75+2.65。

根据上面的算式,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吗?(算式中都有小数)怎样来进行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小数加法和减法)。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迎接2008奥运会情境的设计,不仅培养了学生采集信息、整理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爱国情感,渗透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开展本课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探究比较,掌握算理。

1、出示第(1)问,挂绳十色圆珠笔和学生荧光笔一共用了多少元?75+3.4。

学生试做,指定学生板演,其余做在自己的练习本上。教师巡视,发现不同做法。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位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可以放手引导学生自己调度已有的知识经验,独立探索两位小数加减一位小数的计算方法。

展示不同的算法,要求学生自己解释思考过程。在这里,用竖式计算时一般会出现两种情况。

1.把小数点对齐。

2.把末位对齐。请同学讨论:,两种情况哪一种算法正确?为什么?(学生可能会把4.75元、3.4元分别化成复名数或根据小数的数位和计数单位去说明小数点对齐的算理,也可能用估算发现末位对齐的错误)。

小结: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把两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分别相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形成“小数点对齐”这一计算规则,不应凭借“小数点有没有对齐”自己来评判竖式的正确与否,而应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经验展开分析。结合具体数量思考:4.75+3.4的竖式应该把表示“元”“角”“分”的数分别对齐着写,才便于相加。也可以从小数的意义分析,根据整数加法的经验,把相同计数单位的数对齐着列竖式,最便于计算。还可以通过估计进行判断。在教法上,我会先让学生独立探索算法,根据出现的情况引发讨论。再进行小组评价,对能准确理解为什么“小数点对齐”算理的同学及时表扬、鼓励。

2、出示第(2)问。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把小数点对齐再算,那么怎样计算小数减法呢?请同学们试着计算“4.75-3.4”这道题。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给予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通过过程体验,明确算理,体会计算方法的合理性。

3、如果求挂绳十色圆珠笔和福娃头饰一共多少元?这里可以要求学生应用学到的.计算方法,自己算出结果。指名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怎样想的。然后指出:计算结果要化简,并让学生说说化简的结果和依据。

4、总结归纳。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学会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你能说一说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些什么?先请同学们自己想一想,再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组织交流。引导学生归纳: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都要把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分别相加、减,从低位算起。整数加、减的竖式中,末位对齐了,其他数位也就对齐了,就能使相同单位的数相加、减,而小数加、减则不然,只有小数点对齐才能使相同数位对齐,才能使相同数位的数相加、减。所以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时,一定要把小数点对齐再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面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和或差小数部分末尾有0的,要去掉0把结果化简。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以及把小数的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算法的比较归纳,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比较思想,在比较中体会数学规律既具有普遍意义,又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不同的表现形式。

(三)加深情感,巩固提高;

1、让我们来到第2站“迎迎园”。这里有一组练习:

9.3+6.98=24+9.9=13.8-8.6=7.56-4.56=。

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计算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这里的巩固计算多媒体课件可以设计成游戏的形式。

2、第3站“欢欢园”。当好裁判员:

53.39.861.76。

+2.47-4.26-0.85。

7.805.6091。

先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找出每道题中的错误,再分别改正,并组织交流。

提问:在进行小数加、减计算时,可能出现哪些错误,怎样防止?

3、第4站“妮妮园”。先组织完成书练习八第3题。并分别评讲(着重引导学生联系线段图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再让学生自由提出问题。

4、课堂作业:练习八第1、2题。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形式多样,而且具有层次性。不仅巩固了学生的计算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在这个环节中,还让学生开展了自我评价、生生互评等。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拓展思维,课后延伸。

1、总结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第5站“晶晶园”。拓展思维:一群小动物在渡口过江。现有一大一小两只渡船,大船限载重2000千克,小船限载重600千克。5只动物同时过渡口,该怎样乘船?(先估计,再计算)。

老虎408.26千克狮子530.5千克。

大象1588.29千克猴子9.76千克猪58.74千克。

【设计意图】思维题的设计,既检验了学生的估算能力,又为小数加减法的进一步学习埋下了伏笔。如果学生在课堂思考的时候有困难,鼓励他们在课外通过各种渠道来补充学习,获得答案。

最后可以请我们的同学和外国同学进行简单地告别。欢迎外国友人在2008年的8月8日来我国观看奥运会。了解更多的奥运知识,中国文化。同时促进双方的共同学习。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