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语文教案人教版(优秀14篇)

时间:2023-11-27 13:14:57 作者:QJ墨客

教学工作计划还可以给学生提供清晰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最后是一份针对特殊教育学生的教学工作计划,供大家参考借鉴。

初三人教版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从“醉”和“乐”中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2、理解文中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掌握基础的文言词语。

4、背诵课文,默写重要句子。

教学重点:掌握实词解释与重要句子翻译,领会课文内容,体验作者心情。

教学难点:领会“与民同乐”的内涵。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准备:

一、作者: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24岁中进士,曾任西京留守,因支持范仲淹改革而屡次被贬谪。晚年曾主持进士考试,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后任官职甚多,世称“欧阳文忠公”。他领导了北宋诗人革新运动,散文创作成就,被后世尊称为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庆历五年,欧阳修参加了范仲淹的“新政”改革,不久改革失败,被贬为滁州知府。时值壮年,仕途失意,一时壮志难酬,内心抑郁,但他仍然以积极的态度当好地方官,为百姓办事。并在滁州有所作为。工作之余,寄情于滁州风光秀丽的山水之间,抒杯内心的政治抱负。醉翁亭因此而得名。

二、识字:

滁州、林壑、琅琊、潺潺、伛偻、觥筹、野蔌、阴翳。

三、解词:

觥——酒杯翳——遮盖弈——下棋蔌——菜蔬意——情趣临——靠近。

伛偻——腰背弯曲(驼背)蔚然——茂盛的样子秀——发荣滋长。

四、课文简析:

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1、作者从大处落笔,视野由宽变窄,由远而近,层层进逼,渐透主旨。

2、由写滁州——写山峰——写琅琊——写酿泉——醉翁亭——作亭者——取名人——取名意。(不在酒而在乐)。

3、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4、……者……也——判断句式。“者”表停顿,“也”表判断,翻译时加“是”

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

1、由朝到暮,由春——夏——秋——冬。早晚变化之景,四季更迭之景,写出各自特点。

2、先分写后总收,再由景写到乐。

3、分分总,分分总,分分总,分总(由细到粗)。

三段:写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

1、分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核心)。

2、承上由景写到人。由游人的情形写到乐。

3、其热闹场面:

有声——歌声、呼声、应答声。

有态——登山态、小憩态、徒手态、负重态、搀扶态。

有活动——有垂钓的、酿酒的、采菜的、弹奏的、投射的、下棋的、

有年龄层次——年青人、老人、孩子。

(1)联系全文,“醉”有两点含义,一是喝酒喝醉了,表现其“苍然白发,颓然乎其间者”二是醉在“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和“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欧阳修在写太守宴之前为什么写滁人游?

——为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也为体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旨意。

四段:归结全文主旨。先以宴罢归去结住叙事,又从禽鸟之乐、人之乐中衬托出太守乐其乐。

1、用禽鸟之乐衬托人之乐,用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

2、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乐。

3、其感情脉络是“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太守乐。”

4、表现本段及本文主旨的句子(三个字)是“乐其乐”全句是“太守之乐其乐”。

5、联系全文,怎样理解文中的“醉与乐”?

——太守之乐乃是点睛之笔,含蓄抒发了作者复杂的情感。即包含纵情山水排遣郁闷之情,也包含着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反映他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总之,文章写醉又写乐。醉是表象,喝多之态,实质乃陶醉之意,是谪守后对励精图治的欣慰;“乐”是“与民同乐”之意,是政治理想抱负所至,醉和乐是统一的,写醉是为了写乐。

6、解释加点词。

而不知人之乐(转折,却)醉能同其乐(大家或他们,代词)。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修饰,的)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自己、他,代词)。

五、其他问题设计:

1、作者是怎样写出“与民同乐”这一内涵的?

——“与民同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具体内容。写人只写滁人,不写其他地方人,写人之乐重点用伛偻提携来衬托,游人兴高采烈,人数众多的原因是生活安定富足,而生活安定富足则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因此,人之“乐”的意义皆不同,禽鸟乐在安静的环境,游人乐在安居乐业,喜多忧少,太守乐在人们生活安定,表现他的造福于民思想,所以“醉”“乐”的更深刻含义是陶醉,是借山水来排遣内心抑郁的感情。

2、文章的写法:

写景与抒情的自然结合:范围先大后小,先面后点,一步步奠定抒情基调。写景方式有:

(1)先远景后近景: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到“醉翁亭也”。

(2)从早到晚:从“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到“山间之朝暮也”。

(3)自春至冬:从“野芳发而幽香”到“山间之四时也”。

(4)由外而内:从“至于负者歌于途”到“太守醉也”。

(5)山间夕照全景:从“已而夕阳在山”到“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3、关于文中的21个“也”,大致表达以下几种语气: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

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通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环境以及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作者在谪居生活中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六年级语文穷人教案

教学目标:

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会本课15个生字,12个新词,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能够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能够准确的评价人物,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借鉴课文9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心理活动的片断,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认识穷人宁可自己多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优秀品质,从而体会穷人的高尚品德。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写一段心理活动片段。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会本课15个生字,12个新词,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初读课文,掌握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引入:作者及作品的时代背景。

作者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生活于沙俄专制时代,他在作品中一方面无情揭露沙俄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一方面宣传恶势力的不抵抗。其中《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他长篇小说的三个里程碑,对世界文学有很大的影响,成为世界人民的精神财富。

《穷人》这篇小说如实的反映了这段时期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和他们的崇尚品德。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随时正音,特别指出易读错的字“作”、“梧”。

2.随机理解下列词语:忐忑不安、倾听、抱怨、自作自受、宁静、搁板、顾惜。

3.“揍”的右边。

4.同桌检查朗读课文。

5.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6.交流不懂的问题并整理。

三、整体感知,初步读懂课文。

1.了解课文内容: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话说说。

2.理清文章脉络。

四、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能够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能够准确的评价人物,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借鉴课文9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心理活动的片断,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认识穷人宁可自己多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优秀品质,从而体会穷人的高尚品德。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写一段心理活动片段。

教学设计:

围绕桑娜的情感变化体会她的人物品质,向学生渗透心理描写的作用以及写作方法,让学生编写结尾,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发散学生的想象力,使桑娜、渔夫的人物形象得到升华。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在你的生活中,你见过什么样的穷人?而文中的穷人的生活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深入课文自主学习。

1.学生速读课文,回答上一个问题。

2.引:在如此的困境中,桑娜又做着怎样的事呢?

3.默读课文,画下有关的句子,从中你认为桑娜和渔夫是怎样的人?

三、理解课文,解决问题。

1.小组交流。

2.汇报。

3.从第9节中,你体会到了哪几种感情?(怕丈夫埋怨、害怕、自己愿付出代价、希望平安归来等)。

1)文中是怎样让我们感受到了她的复杂心情?讨论。

2)学生体会读,师指导读。

3)再读体会人物心理及写法。

4)指导写作。

4.丈夫知道后,又是怎样的呢?学生回答。

5.分角色朗读。

四、课后延伸意在创新:看图片,听音乐。

导:在窘迫的日子里,桑娜又收留了两个孩子,他们是多么善良呀。可是,他们今后的日子又会怎么样呢?请大家试想一下,给课文编写结尾。

学生回答。

五、作业:仿照课文第9节的写法,写一个心理活动片段。

板书:

穷人。

桑娜又收留了两个孩子今后日子?

宁可自己多吃苦也要帮助别人。

六年级语文穷人教案

1、桑娜和西蒙两家到底穷到什么程度呢?打开书,放开声音读1——7自然段,边读边填空,先自己填,然后同桌交流。

2、他们的确是穷啊,可是当西蒙死后,桑娜是怎样对待西蒙家的两个孩子的呢?迅速浏览有关段落,用一句话来概括。

3、当桑娜把孩子抱回家,心里又是怎样想的呢?默读8——11自然段,边读边把桑娜是怎样想的划下来,划好后大声朗读一遍。

(1)指名读划下来的句子。

(2)出示投影:她的心跳得很厉害,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指名读——齐读——指名说:你觉得桑娜是怎样的一个人?

把这种善良读出来。通过你的读要让人感到桑娜的善良,应该怎样读。练读——指名读——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4、桑娜的确是善良,可是当她真的把孩子抱回家的时候,她的内心又是怎样的呢?

出示投影:“她忐忑不安的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揍我一顿也好!”

(1)指名读——想:桑娜的内心有什么变化

(2)再读这段话:读出由害怕、紧张、矛盾到坚定。

(3)自己再读读这段话,看看还有那些不懂的。

(4)处理五个省略号

a、看第一个省略号,他忐忑不安的想……受得了吗……如果你是桑娜你会怎么想——学生说第一个省略号。

b、一个省略号看出桑娜思绪万千,以下四个你任选一个,就照刚才的方法,想一想桑娜会想些什么?但要记住你就是桑娜。

(先自己准备,准备好后同桌交流。)

c、通过对省略号的理解,我们知道了,桑娜抱回这两个孩子心里充满了矛盾,那我们在读这段话的时候,一读到省略号就要想一想,要读出桑娜矛盾的心理。自己试着读读-指名读。

5、我们体会到了桑娜的高尚品质,打开书看看,跟桑娜有同样品质的人还有谁,自己读12自然段。

6当桑娜把西蒙家的情况告诉丈夫后,她的丈夫有什么表现呢?齐读24自然段。

(1)处理“熬”。这个字还可以换成什么,为什么用“熬”不用别的。

(2)通过这个熬,将来渔夫和桑娜的生活将怎样?(生命受到威胁,流落街头。板书:牺牲自己)

师:课文学完了,让我们再回味一下托尔斯泰的这篇文章,课文通篇除了课题之外,找不到一个穷字,然而在字里行间却处处反映了穷人的贫穷和困苦;全文也没有一个美字,而文章通篇却赞美了穷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美好情感,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人教案六年级语文教案模板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中想象,感悟古画《清明上河图》内容、特点。

3、学习专题研究,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教学重点。

感悟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内容、特点。教学准备。

2课时(也可用1课时,详见后面的说明)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1/4。

特点?

(答案要点:这幅画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描绘市郊景象,第二部分描写繁忙的汴河码头,第三部分描写热闹的街市。绘画的规模宏大,场面繁杂,而且状物画人,笔笔精到,一丝不苟,达到生动明确,惟妙惟肖的境界。)。

三、赏读,展开想象。

教师:(张贴挂图或播放光盘《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图美,文也美,课文生动地表达了画面的内容,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一边读课文,一边看图画,并随着课文展开想象,尽情地欣赏《清明上河图》中的美丽风光。

学生读文、看图、想象。

四、美读,表达情感。

教师:我们要通过朗读,把《清明上河图》的美表达出来,你最喜欢图的哪一部分,就读哪一部分的文字,先自己读,然后读给其他同学听。

五、尾段导入,了解专题。

2/4。

各方面情况提供了有价值的形象资料。

学生读书、思考。

六、小组合作,探究专题。

教师:接下来分小组学习,每个小组自定一个专题,如“风俗人情”,又如“桥梁建筑”“道路交通”“人际关系”等,然后从画图上认真地查找,用心分析画图上的内容,把符合专题的内容一一找出来。

学生看老师播放的光盘或从画图上查找。有条件的可指导学生上网查找。

七、班上交流,适时指点。

班上汇报时,老师要给予适当指点,特别是学生容易忽视的部分,老师要给予补充;,学生分析判断错的,老师要予以纠正。

风俗人情:一是游戏活动,有野台戏、耍猴戏、僧侣拳击、说书、走钢丝走绳、打花鼓、和尚杂耍、斗百草、傀儡戏、相朴等;二是清明活动,如打秋千、放断鸢、插柳、春游野宴、扫墓、军中射柳;市招类,如特别标志(酒帘、饭铺晃子、接骨店、香蜡铺、笔墨店、鞋店、杂货店),又如饮食类市招(官盐、糖房、糟熏海味、蜜饯、羊肉、茶点、小吃店),又如公家机关市招(官厅、状元府)。

桥梁建筑:茅屋、瓦屋、华屋、殿宇、庙、摊子、战台、桥(八字型、拱型、平板硬桥)、墙、牌坊。

道路交通:船(帆船、画舫、游艇、木筏、渡船、官船);车(独轮车、双轮车、四轮车);轿子(二人小轿、花轿、驳轿、官轿);骆驼。

3/4。

人际关系:做生意的商贾,骑马的官吏,看街景的士绅,叫卖的小贩,乘坐轿子的大家眷属,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问路的外乡游客,听说书的街巷小儿,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

八、独立构思,撰写专题报告。

以《中的风俗人情者》或《国的桥梁建筑者》,或……,写一篇专题研究报告。

网络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4/4。

初三人教版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莫泊桑及其小说创作。

方法与过程:体会巧妙的构思,掌握曲折的情节,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纯粹的金钱关系,认识金钱至上观念的丑恶,体会作者对于下一代的希望寄托。

教学重难点:抓住人物内心世界,理解文本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喜欢读小说吗?说说理由?

二、整体感知。

1、那文中“我”父母菲利普夫妇是如何称呼我的叔叔于勒的?跳读文章。

板书菲利普夫妇。

2、谁能联系这些称呼简单理理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

从刚才的叙述中,回顾下要把小说内容讲清楚必须从哪几个方面入手?(高潮)。

起因,发展,高潮,结局。

三、细节研读。

1、从刚才得情节、称呼变化中,已经能够让我们感受菲利普夫妇的品行了,但是要更深入的探清人物,我们可以再看看人物的语言、神态等细节。让我们更走近一点看菲利普夫妇,有感情地朗读菲利普夫妇前后变化明显的语言,说说你眼中的菲利普夫妇是怎样的人?(四人一组讨论)。

板书于勒。

自私虚伪、冷酷无情、

唯利是图、金钱至上。

先说说有钱的时候怎么说的?

“诶!如果于勒竟在这支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这对夫妇如此强烈的情绪变化,如果用一个字概括的话,是什么?

板书“钱”

学生1:可理解的,于勒行为不正,糟蹋钱,让他失望。

这位同学提到的这个层面,归根结底可以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明,他们家的生活非常“拮据”。

你能够举一些他们拮据的例子吗,拮据到什么程度?

学生:p2.

学生:女儿婚姻的破裂,大女儿嫁不出去。

3、不仅物质上贫困,而且女儿的婚姻还受影响,是不是说菲利普这家人就是好吃懒做,菲利普夫妇自身不勤快?p1(很晚从办公室回来),菲利普夫妇有可鄙的一面,但是他们也是生活在社会中的怎样的人?贫困的小人物。

这里我又有疑问了,有网友有这样一段话。

“因为于勒吧,是个浪子。他是这场悲剧的罪魁祸首。”——网友评论。

你怎么看?他有没有好的一面?

于勒也是可悲的人物。

4、菲利普夫妇、于勒,我们都从两方面去看,你觉得这场悲剧是谁的错?社会。

这个家庭原本是团团圆圆、和和美美的,但在社会影响下,一旦被钱这个条条框框局限,被利益所纠缠,一切都荡然无存。

板书方圆。

四、拓展延伸。

接回来——二姐离婚爱心同情。

说道到这里我真佩服莫泊桑,他说过这样一段话:

“生活永远不会像你想象的那么美好,也不会像你想象的那么糟糕。”——莫泊桑。

为什么说“父亲的弟弟”?对父亲的不满、指责。

总结:孩子是纯真的,孩子是诚实的,孩子是善良的,希望今后人们在遇到利益取舍时能像若瑟夫一样,多一点同情,多一点友爱,多一点善良,对小人物多一些包容。

作业:续写。

当菲利普一家回到家门口,发现那个衣衫褴褛的于勒找上门来,将发生一个怎样的情景?当于勒拿出多年的积蓄表示来还钱时,又会发生怎样的情景呢?发挥想象,抓住人物特征,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方法来描写。

人教版初一语文教案

1、继续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在诵读实践中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感悟。

2、培养学生通过捕捉文本的重要信息,得到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悟。

3、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领悟作品的内涵,培养一定的审美情趣,获得对人生。

有益的启示。

二、教法和学法分析。

本文的教学在朗读、体验、质疑、探究中进行。教学头绪力求简洁明了,始终抓住“艺术”这个关键词,引导学生在朗读体验中初步感受“艺术”,在质疑探究中了解“艺术”对生活情趣的重要性,从而能有意识地去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引导学尘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深入领会文章意味,并能联系自身的生活体验和相关经验,获得有益的感悟。

三、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入。

1、教师出示一幅有关竹子的墨画,由对“竹”的关注自然引出课题《竹影》。

(二)、介绍作者。

(三)、整体感知,朗读体验。

l、速读课文,用几个简短的词语概括地说说孩子们的活动。

2、用上“幽暗”、“惬意”、“口头禅”、“参差不齐”等词语,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地说说孩子们的活动。

3、根据自身体验,有感情地、流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感兴趣的内容,并作交流。

(四)、讨论感悟、拓展延伸。

1、讨论:“父亲”参与这个游戏有没有必要?他使我们对中国画的认识有什么变化?

3、教师小结。

4、请学生结合“父亲”所传授的知识,简单评价一下老师所带来的“竹画”。

(五)、合作探究,升华认识。

1、问题:我们可以朝哪些方面努力,从而使自己的生活更有艺术的气息,更充满情趣?

2、小组合作探究,小组各成员各司其职,教师巡回指导。

3、由各小组发言人代表该小组向全班汇报小组讨论的成果。

4、学生共同小结探究的结果。

5、教师评点。

(六)、课堂总结。

1、教师结语:我们有义务关心自己的成长,我们有义务使自己的心灵充满艺术的气息。只要我们多体验、感悟、实践美的事物,我们的生活也就会充满艺术的意味,充满了美的神气和姿态。

2、教师推荐:看书是一种提高自己艺术修养的很好的方式,学了本文,大家可以去看看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静观人生》等散文著作,可以尝试去做一些有艺术品味的游戏,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从事一些艺术活动,让我们共同努力,打造艺术的人生!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重点】体会水的重要性和小姑娘的孝心。

【教学难点】从水罐的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教学流程】。

一、课前谈话:

师:今天,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想看看吗?

(出示图片,音乐)一些学生常见的经典童话故事画面,如:《皇帝的新装》、《白雪公主》、《丑小鸭》等。(让学生一起说说故事的题目)。

师:这些都是什么呀?(童话故事)喜欢吗?为什么?

(一)出示课题,了解钻石: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神奇的童话故事,它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题目叫――《七颗钻石》。

1、出示课题,齐读。

2、师:钻石,你了解它吗?

师:是啊,钻石就是这样一种美好的东西,让我们再来读读课题――《七颗钻石》。

这个故事到底讲了什么呢?让我们赶快去读读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提出自读要求)。

2、检查字词,随机正音:(关注“唾沫”)。

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指名说。

(2)出示填空:

地球上发生了,一个小姑娘,水罐发生了的变化,最后从水罐里跳出,涌出。七颗钻石变成了。

(自由说――齐说)。

(过渡语)师:多么神奇的故事啊,让我们静下心来慢慢品读,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三)研读第1自然段,感受旱灾:

师:读读这一段话,你读懂了什么?――(出示)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

1、自由读。

2、师:你读懂了什么?板书:大旱灾。

师:你从哪些词语读懂了这是“大旱灾”呢?

3、体会“干涸――干枯”

师:你从哪个词读懂了?

师:让我们去看看当时的场面吧――(出示图片,背景音乐)。

你看到了什么?

(过渡语)师:再来读读这一段,还从哪读懂了这是“大旱灾”呢?

4、理解“焦渴”。

师:你有过口渴的经历吗?(体育课下来、有时半天没喝水等)。

这是“焦渴”吗?那么,什么是“焦渴”呢?你能想像一下吗?

(嗓子眼里有火烧火燎的感觉,就像要冒出烟来的样子。)。

5、师: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让所有的人都感受到这场大旱灾的严重。

(配乐朗读)。

(四)研读第2自然段,感受爱心:

(过渡语)师:地球上发生了这么严重的大旱灾,有一个小姑娘却要给她生病的母亲找水喝,发生了什么呢?请你自己读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划出最感动你的词语或句子。

板书:找水。

1、自由读,教师随机地进行指导。

2、交流:

(出示一):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着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

师:哪里感动了你?

(1)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

(抓住“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生病的母亲”)。

指导朗读(随着学生的理解读好这句话)。

(2)小姑娘哪儿也找不着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

师:你能想像当时小姑娘都找了哪些地方?或“你看到她到哪儿去找水?(想象说话)。

生:小溪边,大河旁,山泉下,她会翻山越林,到处去找水,手会被树枝割破,衣服会被树枝划破,跌倒了又爬起来……能找的地方她都找遍了,可哪儿都没有水,她只能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

板书:空。

指导朗读(随着学生的理解读好这句话)。

师:找遍了那么多的地方,她都没找到水。这时,小姑娘心里会怎么想?

生:沮丧、伤心、难过、绝望……。

师:就在这样绝望的情况下,当她醒来时,拿起罐子一看――。

(3)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

师:谁来读读这句话?

你为什么读得这么高兴呀?

师:这真是意料之外的收获啊,难怪小姑娘如此的――喜出望外。

谁也来喜出望外地读一读?

你读得这么好,你是怎么理解的?

师:带着你的理解,我们一起来读――(齐读)。

板书:满。

师:空罐变成了满罐,这就是童话故事的――神奇。(指板书)。

(过渡语)师:还有哪里也感动了你?

3、(出示二):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但又一想,这些水给妈妈还不够呢,就赶紧抱着水罐跑回家去。她匆匆忙忙,没有注意到脚底下有一条小狗,一下子绊倒在它身上,水罐也掉在了地下。小狗哀哀地尖叫起来。小姑娘赶紧去捡水罐。

(1)“喜出望外”是因为有了水;也是因为母亲有救了。

(2)“真想喝个够”说明小姑娘自己也是又渴又累,但想到生病的母亲,舍不得喝一口水,充分感受小姑娘的孝心。

(3)“赶紧跑回家去”……。

师:你还从哪些词语里也读出了她的急切?

师:小姑娘,你这样匆匆忙忙的是干什么呀?(让学生进行角色的转变)。

(4)体会“抱着”(说明两点:对水的珍爱;心情的急切。)。

(五)设疑存疑,课堂小结:

师:小姑娘赶紧去捡水罐,按照你的经验,掉在地上的水罐会怎样呢?

生:(自由说)水都洒了出来。

师:那小姑娘的水罐呢?

生:还是端端正正地在地上摆着……。

师:这又是为什么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六)课堂作业:完成《课堂作业本》第3题。

1、学生自由做。

2、说说你为什么这么填?

以上是小编整理的有关小学语文教案人教版相关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人教版语文教案

通过对不同的课文写作方法的分析,理解其对表达主题思想的作用。下面梳理了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

【单元学习目标】。

一、学习用对比、象征的修辞手法展示人物精神世界、抒发思想感情。

二、通过对不同的写作方法的分析,理解其对表达主题思想的作用。

三、理解“面对逆境”不屈不挠的思想意义,培养勇于奋斗的意识。

【基础知识学习】。

一、叙述方式有:顺序、倒叙、插叙等。

二、圈划符号介绍:

1.用不同的符号表示不同的意思。一般来说,词语用圈点(实点、小圈、大圈等),句段用线框(虚线、直线、曲线、粗线、线框等)。

2.句子成分常用符号:主语(双线)、谓语(单线)、宾语(曲线)、定语()、状语[]、补语〈〉、中心语……。

3.圈画的符号不能太复杂,杂了就会搞不清;圈画的内容不能太繁多,多了等于没有。要克服任意圈画的坏习惯。

【教学安排】。

《密室日记》二课时。

《你是我的辞典》二课时。

《生命之线》一课时。

《石缝间的生命》一课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课时。

【每周一诗】。

1.背诵王驾《古意》:

夫戍萧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背诵范仲淹《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里。

2.王驾,唐代诗人。

3.范仲淹,宋代文学家。

人教版语文册教案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知道时间的宝贵,懂得控制自己,珍惜时间。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真正理解一分钟的重要性,懂得要珍惜时间。

多媒体课件。

两课时

(一)歌曲激趣,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一分钟有多长么?

生:60秒

师:对,像这样数1、2、3??数到60下,就是一分钟

师:一分钟长吗?你们在一分钟内能做些什么事呢?

生回答

师:是啊,一分钟可以很长,也可以很短,今天我们的远远因为贪睡了一分钟,结果迟到了二十分钟,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板书课题,齐读。)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自由读文,勾画出生字新词

钟零闹哈欠迟叹(标上拼音)

师:这些生字去掉帽子了,你们还能认出他们吗?(去掉拼音读)

3.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1)熟字加偏旁识字:钟、零、闹、哈、迟、叹、悔、室。

(2)运用汉字构字规律识字:哈、迟、叹、悔、钟。

(3)熟字换偏旁识字:快—决海—悔

(4)猜谜语识字:大门里面是市场——闹走了一尺远——迟

4、做游戏识字

师:现在老师要和大家做个游戏了,看谁摘的苹果最多,开火车读

5、引导学生组词

(三)合作读文,初步感知

1.分自然段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3.汇报读。指名读全文。

(四)分析字形,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生字“欠、元、包、迟”让学生认读。

2.观察字形,交流写时要注意的地方。

3.教师范写,学生评说。

4.学生练写。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通过查资料说明人们在一分钟内能做多少事。

3.收集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

(一)复习导入

1、读一读(字和词)课件出示本课生字词:

闹钟丁零哈欠迟到决定后悔叹气

3.小实验:学生看课件,给一分钟的时间快速记生字。

4.指名学生介绍,一分钟自己记住了多少个字,是怎样记住的。

5.生活拓展:一分钟人们能做什么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元元只多睡了一分钟,为什么会迟到20分钟呢?2.集体读课文,再交流。

(三)深入感悟,明白道理

1.过渡:用书上的一句话来说说元元此时的心情?——元元非常后悔。

2.默读课文,思考:从课文哪里看得出元元非常后悔?

3.小实验:学生看课件,给一分钟的时间快速记生字。

4.指名学生介绍,一分钟自己记住了多少个字,是怎样记住的。

5.生活拓展:一分钟人们能做什么事。

(四)拓展延伸

1.续讲故事《元元的第二天》

2.名言警句

(五)书写生字

1.师范写生字“闹钟”、“哈”、“叹”。

2.生练习书写生字,并组词。

人教版语文册教案

1、盘点本组课文中出现的一些需要记住的词语。

2、积累一些古代读书的名句。

积累词语和名句

一、“词语盘点”部分

1、自由读读“读读写写”部分。

2、全班齐读这个部分。

3、分组朗读这一部分。

4、说说哪些字比较难写,可以怎样记住它。

5、自由读读“读读记记”部分。

6、开火车读这一部分。

7、分组读这一部分。

8、全班齐读这一部分。

二、“日积月累”部分

1、学生自由朗读这些名句。

2、全班齐读这些名句。

3、自由组合读读这些名句。

4、指名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说说自己对这些名句的理解。

5、说说还了解哪些类似的名言。

6、齐读这些名句。

三、默写“日积月累”部分。

通过选择一个角度进行交流,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将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

将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

一、导入,确定交流内容

1、谈话导入

2、阅读“口语交际”中的三段话,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3、统计全班同学感兴趣的话题,确定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

二、学生交流

1、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说话者说清楚自己的意思,倾听者注意倾听,看说者是否将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

2、学生互评互说,互相启发,教师巡视指导。

3、选择有代表性的两个同学在全班汇报交流,师生共同评议:他(她)说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他(她)是否将自己的意思说明白,你对他(她)有什么建议。

三、指导写作

1、开阔思路:除了刚才两位同学所说的,我们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去说?

2、师生讨论:我们要想把刚才大家说的内容写下来,需要注意什么?

四、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人教版语文册教案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联系作者生平,感受作者故地重游时别样的心情。

3、认识本课3个生字,抄写课文中描写花买美的句子。

课外了解季羡林生平轶事,阅读季羡林作品。

1、出示一张德国哥廷根的照片:

1、初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2、指名读通课文,对学生读得不准,或没有读通的地方进行指导。

3、想一想: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的景色?

4、自由交流,让学生通过第二、三两段句子进行自悟,不求完备。

2、出示季老先生说的话:“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3、自由读,季老先生说的“美丽”并没有改变指什么?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花之美?

4、读第二自然段。哪里看出德国人爱花?他们爱花的独特之处是什么?请读这一段,好好体味体味。

当你和季老先生一样看到这奇异的异国情调时,会怎么说?会怎么想?

引出描写女房东的话:“莞尔一笑”是怎么样一种笑?

6、补充材料:当时,季老先生在哥廷根租住的房子,房东姓欧朴尔。女主人欧朴尔太太大约五十多岁,是一个典型的德国家庭主妇,善良得像慈母一样。他们只有一个儿子,在外地上大学。季先生就住在他们儿子的房间,就像一位家庭成员一样,一住就是十年。

听了这个介绍,你觉得女房东是怎么一个人?简简单单的“正是这样”说明了什么?

德国人爱花,爱花就把花的美丽全部展示给大家一起享用,他们内敛而不张扬,淳朴简单的人生境界,就像花儿一样美丽。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8、读了这一段,你觉得哥廷根之美,还美在什么?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说说哥廷根的美丽指什么?

1、引出第三自然段:

出示: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

这句话前后半句都指什么?这样反复写的目的是为什么?请用肯定的语气读一读。

2、让我们真真切切地到哥廷根去感受德国人爱花之“真切”吧!再读第三自然段:

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体会花之多,花之美。

(怀念祖国和故乡,思念亲人)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读出花之美。

5、仅仅是花美吗?出示句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理解:耐人寻味。这种境界指什么?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当我为别人付出的时候,别人也在为我付出;互帮互利,互相赠予,共同享受生活的美丽。这就是一种人生境界。

花,使季羡林想到如何做人,这本身也是一种境界。花很美,人也美。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这一段。

3、补充阅读《季羡林先生》一书中《再返哥廷根》一文。(附后)

4、你从文中了解了什么?正是这样的情绪,使得季羡林在文中这样写道:“多么奇异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5、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话。

1、配乐朗读全文,说说读了文章的感受。

2、推荐读书:《季羡林散文》、《季羡林先生》等。

26威尼斯的小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5、6自然段,感受威尼斯的风土人情。

2、能按事物的几个方面来了解威尼斯小艇的特点,理解夜景描写与小艇的关系。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能模仿课文写一些家乡的某处景物。

了解威尼斯城有关的知识,收集介绍威尼斯小艇的图片。

1、出示课题:“威尼斯的小艇”。

2、请同学介绍一下自己课外搜集到的有关威尼斯的知识。

3、观看课前收集的图片(有条件的可以放录像):威尼斯是意大利北部的一座古城,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威尼斯以她的美丽和恬静迎接着世界各国的友人,让我们也随着作者一起去浏览风光旖旎的威尼斯吧!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新词。

2、读了课文,你感受到威尼斯美在哪里?

2、根据问题,再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对学生读得不对的地方及时指正。

3、全班交流:

威尼斯城市风光美;威尼斯小艇的美。

请学生读读描写威尼斯风光的句子。

自由交流感悟。(河道纵横交叉,精巧灵活的小艇来回穿梭,形式不同的石桥,耸立于两岸的古建筑,夜色中的威尼斯)

1、出示描写威尼斯小艇样子的句子。

2、自由读这一段话,威尼斯的小艇美在哪里?

3、交流指导:“二三十英尺”大概有多少长?为什么把小艇比作“新月”和“水蛇”?

4、威尼斯的小艇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引出课文第一自然段。

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河道纵横交叉,城市建筑都是依水而建,所以,威尼斯成了以船代车的城市,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车。在窄小的河道中自由穿梭,小艇只能设计成这样一种独特的式样。

5、读出小艇的美。

引出第三自然段:坐在小巧玲珑的威尼斯小艇里,舒服吗?为什么?

2、学生自由交流感悟。

4、小结:这真是“说不完的情趣”!有感情地朗读。

1、听写“小艇、操纵自如”等重点词语。

2、你喜欢威尼斯的小艇吗?读读描写小艇外形之美和坐着舒适的句子。

1、读:自由读第四自然段,找出描写船夫一流的驾驶技术的句子。

2、说:交流哪里写出了船夫驾驶技术之高超。

3、想象这些句子所描写的情景。

“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

——船夫在行驶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怎样的拥挤场面,船夫会怎么做呢?

4、演:造型独特的小艇带领我们浏览威尼斯风光,小艇随着浪花时起时伏,我们的心也随之忐忑不安,真怕一不小心随时坠入船下水中成了“落汤鸡”。如果此时你就是我所坐的小艇的船夫,你会怎样来帮我?(介绍自己的驾驶技术;唱歌助胆;介绍威尼斯风光;播放威尼斯地方的音乐……)

5、有感情的朗读第四自然段,进一步感受船夫“驾技之美”。

1、读第五自然段。从这一段你感受到了什么?

2、自由想象:人们还用威尼斯的小艇做什么?

用上“……可以……可以……可以……”说话。

引出第六自然段,静静地朗读。

4、引出课文“阅读链接”,自由读后说感受。

5、如果请你为课文第六自然段配一首曲子,你想选择哪一类的音乐?(抒情的钢琴曲或小提琴曲)配乐朗读。

6、小结:白天的小艇像活泼的精灵,自由穿梭于水城之中,威尼斯是充满活力的;但晚上,当小艇载走最生一批威尼斯人,静静地停泊于码头上。整座威尼斯城就沉沉地入睡了……小艇与威尼斯,与威尼斯的人们,与威尼斯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1、背诵课文4——6自然段。

2、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3、写一写家乡的某处景,要写出特点。

人教版语文教案

三峡【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3、展开想象,体味文章意境。【教学重点】品读课文,感受三峡的独特美。【教学难点】体味文章意境。【辅助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他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同学们猜是哪个地方?(三峡)那么,三峡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请看:(播放三峡风光片)看来,三峡的确魅力无穷。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着郦道元,一起走进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二、整体感知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2、请同学配乐朗读课文。(多媒体课件)3、请大家齐读课文。(多媒体课件)4、同学们自读课文,理解句意,自由欣赏三峡风光。(如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可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解决)。刚才我们初步领略了三峡风光,你能说说你的感受吗?(学生自由发言)三、赏读课文,理解文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教版语文册教案

这次“积累运用”安排了“读读背背”“阅读”“习作”“实践活动”四部分内容。

读背《清平乐》,知道这首词描绘了农村的风光和人们的劳动生活。阅读短文《怎样制作树叶书签》,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和说明顺序,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树叶书签的制作步骤,并按短文讲述的方法,自己制作树叶书签。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制成精美的手工制品,将制作过程写清楚并写出自己的乐趣或收获。和同学一起参加一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以开科技知识介绍会的形式,集阅读、制作、展示、交流为一体,在活动中拓展科技知识,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更好地学语文,用语文。

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制成精美的手工制品,将制作过程写清楚并写出自己的乐趣或收获。

教学构想

逐题进行练习,使学生学会积累知识,并能在阅读和习作中加以运用。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时间 五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熟读《清平乐》,大体知道词的的内容,并能背诵。通过自读短文,了解制作树叶书签的工具材料、步骤和收获。

学生学习过程

一、 完成“读读背背”。

1 检查预习,自学这首词。

(1)学生找资料,交流对词牌及作者生平的了解,教师作适当补充。

(2)自学字词,读准字音。

(3)指名读这首词。

(4)分别找出词的上阙和下阕。

2 学习词的上半阙。

(1)学生自读词的上阙。

(2)如果请你根据上阙的内容画一幅画,你会画些什么?

(3)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上阙的内容。

(4)直到有感情地朗读上半阙。

3 学习词的下半阙。

(1)先默读,再讨论下半阙分别写了谁,他们在干什么?

(2)汇报讨论情况。

(3)教师出示图,请学生对照课文认真观察,找出大儿子、二儿子、小儿子分别在哪里,从而理解方位词。

(4)在老农的三个儿子中,作者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下半阙。

4 有感情地朗读整首词。

5 指导背诵这首词。

二、完成“阅读”。

1 激趣。展示几枚精美的树叶书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看到这么美的书签,你们一定想知道是怎么制作的,也一定想动手做一做吧。我们一起来读短文《怎样制作树叶书签》。

2 自读课文。

(1)思考:说说制作树叶书签需要哪些材料和工具?在关键词句下面画上横线。

(2)讨论:制作树叶书签有几个步骤?

3 用自己的话说说制作树叶书签的步骤。

4 请做过树叶书签的同学谈谈自己制作的经验。

作业设计

根据短文讲述的方法,自己动手做一个树叶书签。几天后在班上展示,评出优秀作品。

板书设计

积累运用七

读读背背

六年级语文穷人教案

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会本课15个生字,12个新词,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能够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能够准确的评价人物,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借鉴课文9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心理活动的片断,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认识穷人宁可自己多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优秀品质,从而体会穷人的高尚品德。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写一段心理活动片段。

第一课时

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会本课15个生字,12个新词,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初读课文,掌握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一、引入:作者及作品的时代背景

作者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生活于沙俄专制时代,他在作品中一方面无情揭露沙俄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一方面宣传恶势力的不抵抗。其中《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他长篇小说的三个里程碑,对世界文学有很大的影响,成为世界人民的精神财富。

《穷人》这篇小说如实的反映了这段时期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和他们的崇尚品德。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随时正音,特别指出易读错的字“作”、“梧”。

2、随机理解下列词语:忐忑不安、倾听、抱怨、自作自受、宁静、搁板、顾惜。

3、“揍”的右边。

4、同桌检查朗读课文。

5、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6、交流不懂的问题并整理。

三、整体感知,初步读懂课文。

1、了解课文内容: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话说说。

2、理清文章脉络。

四、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能够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能够准确的评价人物,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借鉴课文9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心理活动的片断,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认识穷人宁可自己多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优秀品质,从而体会穷人的高尚品德。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写一段心理活动片段。

围绕桑娜的情感变化体会她的人物品质,向学生渗透心理描写的作用以及写作方法,让学生编写结尾,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发散学生的想象力,使桑娜、渔夫的人物形象得到升华。

一、引入

在你的生活中,你见过什么样的穷人?而文中的穷人的生活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深入课文自主学习

1、学生速读课文,回答上一个问题。

2、引:在如此的困境中,桑娜又做着怎样的事呢?

3、默读课文,画下有关的句子,从中你认为桑娜和渔夫是怎样的人?

三、理解课文,解决问题

1、小组交流。

2、汇报

3、从第9节中,你体会到了哪几种感情?(怕丈夫埋怨、害怕、自己愿付出代价、希望平安归来等)

1)文中是怎样让我们感受到了她的复杂心情?讨论。

2)学生体会读,师指导读。

3)再读体会人物心理及写法。

4)指导写作。

4、丈夫知道后,又是怎样的呢?学生回答。

5、分角色朗读。

四、课后延伸意在创新:看图片,听音乐

导:在窘迫的日子里,桑娜又收留了两个孩子,他们是多么善良呀。可是,他们今后的日子又会怎么样呢?请大家试想一下,给课文编写结尾。

学生回答

五、作业:仿照课文第9节的写法,写一个心理活动片段

板书:

穷人

桑娜又收留了两个孩子今后日子?

宁可自己多吃苦也要帮助别人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