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文系毕业论文(模板14篇)

时间:2023-11-02 22:13:09 作者:温柔雨 2023年中文系毕业论文(模板14篇)

在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做大量的研究和实验,以支撑我们的观点和结论。接下来是一些被评为优秀的毕业论文范文,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技巧和方法。

中文系毕业论文答辩自述

范文一: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菏泽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xx级x班的学生。我的论文题目是《卫斯理系列科幻小说的创作特点》。卫斯理系列科幻小说在科幻小说界的地位毋庸质疑,其奇特的构思、丰富的想象力,渊博的知识和深度的思考,深深地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读者。作为与金庸同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倪匡所缔造的“卫斯理”神话,有必要在文学界引起重视并加以研,但是当前而言,研究工作极其零散,毫无系统性,甚至可以说是空白。

在着手准备论文写作的时候,我重新大量阅读了卫斯理系列经典小说。对卫斯理系列科幻小说做进一步的了解,缕清思路的基础上,确定论文大致思路和研究方向。为了完成论文,本人收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其中主要来自网上的论文期刊、图书馆的书目、学习教材的理论资料和卫斯理中文网。

在邵子华导师的指导和帮助经过阅读主要参考资料,拟定提纲,写。

开题报告。

初稿,

初稿,修改等一系列程序,于xx年5月20日正式定稿。

具体来说,我的论文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概述了卫斯理系列科幻小说审美特征上的通俗性,,在阐释上首先指出了科幻小说的审美特征,然后针对卫斯理系列科幻小说的审美特征做进一步探讨,得出其小说的幻想性远大于科学性的写作特点。

第二部分,针对卫斯理系列科幻小说的故事内容进行探讨,综合分析作者倪匡创作时在科学与幻想上的优劣,得出其在故事情节的创作上更具的特色,即其故事性强,背景宽广,情节曲折离奇,引人入迷。

第三部分,主要是论述了卫斯理系列科幻小说中体现出来的新的写作手法,即“倪式故事新编”。本部分主要是通过对部分的卫斯理系列科幻作品展开分析,总结出这一创作特色。

第四部分,对卫斯理系列科幻小说的创作主题和作品中人物进行探讨,从三个小的方面具体分析得出卫斯理系列科幻小说作品主题复杂多样、主要人物的单一性、人物塑造各具特色。

第五部分,主要是深入挖掘作品在创作中体现出来的对自由平等及人性方面的思考,从小说思想意义的高度,对小说的创作进行分析。

经过本次论文写作,我学到了许多有用的东西,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由于学生能力不足,加之时间和精力有限,在许多内容表述上存在着不当之处,与老师的期望相差甚远,许多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借此答辩机会,万分恳切的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多指出本篇论文的错误和不足之处,学生将虚心接受,从而进一步深入学习研究,使该论文得到完善和提高。

以上是我对本篇论文的简单的介绍,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谢谢!

范文二:

各位评委老师,同学们:

上午好!我是惠州学院中文系本2班的学生。我的毕业论文的题目是《再论苏轼寓惠。

散文。

》,我的指导老师是曹国安讲师。我当初之所以选择研究苏轼的寓惠散文,主要是因为苏轼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作家,他是我国文化发展史上一位多才多艺的“全能”式的通才,在散文创作方面,他更是是继欧阳修之后,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卓越领导者和文坛领袖,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代表了北宋古诗文运动的最高成就。在苏轼四十多年的文艺创作生涯中,他写了大量的散文,含括了众多的体裁品类。苏轼在寓惠期间,不仅创作了大量的。

诗词。

同时也写了不少散文作品包括书信在内共有326篇。这些寓惠散文作品便成了我研究此课题的最直接的文本基础。此外在大学学习期间我选修了苏轼寓惠研究方面的相关课程对苏轼在贬谪惠州的相关事宜有一定的了解也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素材有利于该课题的研究和写作工作的开展。

我的论文《再论苏轼寓惠散文》主要从苏轼的散文及其寓惠期间的时代背景入手,着手从苏轼的思想品格和人生哲学的角度,结合苏轼寓惠散文的具体作品进行分析,去探讨苏轼寓惠散文的内容题材和艺术特色,并尝试挖掘出苏轼寓惠散文的文化价值来。

具体说来,我的论文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总体上介绍苏轼散文创作及其在寓惠期间的贬谪生活经历和散文创作。

第二部分主要从四个方面去阐述苏轼寓惠散文的内容题材。苏轼寓惠散文取材广泛,内容丰富,蕴意深邃,感情真挚,充满理趣。或写景状物,寄寓深远;或谈经论道,释说世理;或叙古述今,慨叹人生;或缅怀亲友,诉说真爱。

第三部分主要从五个方面去阐述苏轼寓惠散文的艺术特色。苏轼寓惠散文,艺术形式灵活多变,笔锋清新自然,感情真挚恳切,寓意深远理趣,语言平淡简朴,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具体表现为:“文理自然,姿态横生,闲适旷达,浑然天成;情如泉涌,随物赋形;辞达;命题立意,新颖深刻,高远幽邃;沉稳渐熟,平淡简朴。”五方面的内容。

第四部分则简明地阐述了苏轼寓惠散文具有三方面的文化价值,包括:苏轼寓惠散文是后人研究苏轼寓惠经历的重要历史文献;苏轼寓惠散文是他晚年文艺思想、审美情趣发生转变的佐证;苏轼寓惠散文是苏轼所有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目前学术界在苏轼散文研究领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近20年来,出版和发表了数量可观的散文研究的著作和论文,但在苏轼寓惠散文研究方面的论文还很少,除了零散的一些论文外,在这个方面几乎是个未开垦的处女地。因此进行苏轼寓惠散文研究具有现实的学术价值。虽然我的论文是《再论苏轼寓惠散文》,但与前人所写的《试论苏轼寓惠散文》相比,具有创新之处,就是我在阐述了苏轼寓惠散文的内容题材和艺术特色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指出了苏轼寓惠散文所具有的文化价值来。

在毕业论文的准备和写作过程中,我阅读了大量的苏轼寓惠散文方面的相关书籍和学术期刊论文,并参考了部分毕业论文总结范文。这得得益于我们学校图书馆丰富的参考书籍和中。

国学。

术期刊网中的专业论文。本论文经过一二三稿并最终定稿,在这期间,我的论文指导老师曹国安老师对我的论文进行了详细的修改和指正,并给予我许多宝贵的建议和意见。其中,我的论文题目就是在曹老师的提议下而最终拟定的。在这里,我对他表示我最真挚的感谢和敬意!

中文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内容。

(一)选题背景。

一部分人对电视剧中直观的血腥暴力场面产生了一阵阵热议。

选择本题主要是想从历史、文化、人物、史实等几个方面对《水浒传》中血腥暴力描写的原因和目的进行研究,也通过多方研究,发掘其暴力美学的文化内涵和心理影响。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水浒传》的研究在国内外有很多不同角度的解读,例如,《水浒》小说主要人物的象征意义,《水浒传》的女性意识,水浒中中的象征主意手法的运用,《水浒中》中的生命伦理意识,《水浒传》的各种主要人物分析,人名的寓意,所反映的宗教观、价值观,通过不同角度对作品的细节进行剖析等等。

关于《水浒传》中血腥暴力的研究并不是很多,但还是有一些值得借鉴的研究成果。例如:1990年第四期山西师大学报上名为《论水浒传的血腥气》一文中写到“小说在表现好汉们奋起抗争、铤而走险的时候,直接地、具体地描写了许多争打斗殴、杀人流血的场面,甚至不加掩饰地描写血淋淋的凶杀和吃人情景,造成了一种浓重的血腥气氛,所谓‘说时杀气侵人冷,讲处悲风透骨寒’第十回。《水浒传》所表现的这类场景,不仅一般人在现实生活中闻所未闻,即使在其他文艺作品中也绝无仅有,自然引起读者的注意。”还有《水浒争鸣》第九辑中认为“水浒英雄因暴决性格一怒而起的杀人行为,往往只是凭自己品行便判定对方有错对方该死,以自己为标准,随意裁断他人的性命,这种情况下的杀戮行为,往往不甚顾及,也不会在杀戮之前查询对方是否具有该死的恶行,这种杀戮行径,很多时候给人的感觉实在是草营人命。因此我们说,水浒英雄因性格自负及暴决而引起的杀戮行为,虽经种种消解,给我们带来的,更多的还是血腥味。”

学术界不少学者对《水浒传》所歌颂的梁山好汉形象提出了质疑,如大陆学者陈洪、孙勇进二位先生合著的《漫说水浒》在夏志清教授的基础上进一步清理了梁山好汉野蛮暴戾的行为,在指责了武松的血溅鸳鸯楼、宋江的计逼秦明入伙、李逵的劈杀小衙内、吴用的烧杀北京城等事件之后不无感慨地说:“水浒世界里的很多血腥气冲鼻的行为,连追求正义的幌子都没有,完全是为蛮荒的嗜血心理所驱。”

而2017年第二期《明清小说研究》中《对水浒传中血腥、暴力的问题迪考思考》一文中,认为水浒中产生的血腥暴力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不能离开当时的历史语境;二,不能用现代人的审美观念代替审美评价;三,把血腥残暴喜剧化、戏谑化、公式化。”

(三)初步设想。

本文拟在抓住关键词“血腥”,通过从本源到深入的方式,将其来源,发展,表现形式及其过去到现在的内涵变化进行较深的剖析,对《水浒传》中血腥暴力描写的原因和目的进行研究,也通过多方研究,发掘其暴力美学的文化内涵和心理影响。

(四)拟解决的问题。

1.把最重要的——“血腥”的意义进行深刻全面的解析,将血腥与暴力美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弥补以往研究成果陈旧性和狭隘性。

2.将人物,意义,时间等进行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分析,以添补以往研究的一些领域的匮乏和粗浅。

三、论文撰写过程中拟采取的方法和手段。

1.层次分析法。

从“血腥”的表面入手,进行更深一层的意义的挖掘。

2.系统分析法。

把《水浒传》这部作品作为一个整体系统,从人物刻画、写作方式、写作特点、文化内涵等几个方面,分析其血腥描写的具体含义和文化影响,引出暴力美学的部分内容,最后得出暴力血腥描写的最终含义。

四、论文撰写提纲。

1.何为“血腥”

1.1血腥的定义。

1.2血腥与其他相关暴力美学的关系。

1.3其他作品对血腥和暴力的描写。

2.《水浒传》中为什么会有“血腥”

2.1当时的历史文化条件。

2.2作者与读者当时的普遍心理与情绪影响。

2.3人物刻画的必备条件。

3.此血非彼血——“血腥”的现实文化意义与内涵。

3.1现代社会审美观念及其当时历史语境的不同。

3.2作者的心态以及环境熏染之下衍生出的情感宣泄。

3.3作者创作过程中潜在的暴力美学思维。

4.结语。

中文系本科教育改革毕业论文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将“幸福”作为其研究对象,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科学实验方法与科学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自身固有的能力和思维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平均能力的普通人,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正面、乐观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内在的潜在能力、个人目标动机和各自的思维发展等。积极心理学坚信人的生命是一个开放的、有自我意志的系统,它兼有潜在的矛盾冲突以及冲突后自动完善修复的功能,所以说,个体的最终发展状态一般都是由个体自主决定的。在这一点上,与传统的心理学研究有很大的不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人格特征、积极情绪与健康和创造力培养等方面。简单而言,积极心理学就是采用科学实验的原则和方法来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来研究和发掘人类内在甚至是潜在的积极心理品质,终极目标则是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当今社会,竞争也愈加激烈,理科类的技术性人才需求量增大,而中文专业作为传统专业在社会转型的今天似乎遇到了瓶颈,那么如何在如何使高校的中文专业教育问题与当今社会现实相结合是一个重大课题,相应的,如何为广大的中文专业大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职业前景,如何为他们的职业生涯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是我们力图解决的问题。积极心理学中“扩展”、“正念”、“灵性”、“自我效能”、“习得性乐观”、“希望”等观点对文科类的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人的一生最重要的莫过于得到幸福,作为中文系的学生,对于心理上的幸福感的追求尤其强烈,对生活的体验也较其他专业的学生深刻,在这个对于物欲极大追求的今天,既没有理工科类专业的技术,也没有任何一项技能的专门学习,面对其他专业强势的竞争,工作上以及生活中势必会有很大压力,而中文系本身,也容易出现对未来的期盼过高的状况,那么这时势必心理上会产生落差,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化压力为动力,激发自己的潜能,最终收获幸福人生是我们所关注的。高校教师要善于引导大学生发现自身潜在的积极品质、提高自我的自信心,帮助他们培养积极的人生观念,加强学生的心理意志,关注大学生的自我能动性,提升他们独立的完成任务的能力,最大可能的让他们满足于现在的学习状态,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去生活,克服工作学习上的压力和困难,从而获得幸福感。

首先,对于未来有明确的定位,以积极的情绪面对未来,积极心理学在这一方面主要探讨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快乐感,建构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和对生活的忠诚。对于中文系的学生,文学类的文本看的较多,每一本书中都是作者的生活体验,那么看书就如同阅读别人的人生经历,自然会比别人多一倍的生活体验,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势必在精神层次上有所追求。而且中文专业并不属于实用性强的专业,所学最多的是为提高个人修养,所以学生的生涯规划会与其他的实用型的专业有很大的区别。积极心理学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内在启发,心理学上认为积极的情绪就是在个人实现自己的目标的过程中,取得进展或者得到外界的肯定后所产生的情绪。如果一个人带着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学习生活的话,自我控制的能力也会比较强,就是可以清楚地认知自己的所做,并且能很好的控制自己地情绪,这时做事的效率明显比消极态度下呈现的要高,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对于高校老师来讲,在教育中要渗透这样的观点,帮助学生尽可能的发挥他们潜在的积极性,不仅如此,还有将学生所学的思想知识落实于实践,在学习生活以及未来的工作生活中,学生们能够独自的积极乐观的面对困难与挑战。

其次,在人格方面,积极心理学研究积极的人格特质。主要研究个人正面的内在能力,如家庭中爱与被爱的能力、工作上的接受能力以及与人交际的能力、生活的适应能力,对于新事物的接受与创造的能力,个人的智力和灵性。它强调人的本性是积极的同时也强调积极的外在文化。当然大多数能力都是先天以及后天的双向影响下产生的,所以说,大学生的品质不仅仅受父母的遗传因素影响,而且与其生活的环境是密切相关,无论是家庭生活还是学校生活,不同的学生因不同的先天和后天因素影响,在面对同一个问题时,会出现不同的解释、想法,结果会导致不同的行为和结果。即使是同一个学生在不同情况下,面对同一个问题时,也会做出不同的反映,产生不同的结果,出现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不是因为事情本身,而是每个学生所具备的素质以及当下的环境或者说个人心态的迥异,对于问题的解析和阐释能力受到影响,所以产生的结果也是不同的。积极心理学以人性善、人格优为出发点,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发掘学生的潜力,发现学生的价值,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人格特征。

总之,积极心理学即发掘人本质中的积极因素,并以幸福为最终的目的。由此,高校中文系辅导员可以得到如下启示:正面的情绪为工作生活提供良好的内在环境,本质善良的人性促进学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积极的人格特质利于学生实现自我的价值。

中文系毕业论文致谢词

大学中文系是文学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中文系学生以文学为学习对象,文学阅读是他们的学业内容,也具有一定的专业性。本文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文系。

的致谢词,仅供参考。

大学三年学习时光已经接近尾声,在此我想对我的母校,我的父母、亲人们,我的老师和同学们表达我由衷的谢意。

感谢我的家人对我大学三年学习的默默支持;感谢我的母校给了我在大学三年深造的机会,让我能继续学习和提高;感谢老师和同学们三年来的关心和鼓励。老师们课堂上的激情洋溢,课堂下的谆谆教诲;同学们在学习中的认真热情,生活上的热心主动,所有这些都让我的三年充满了感动。这次毕业论文设计我得到了很多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其中我的论文指导老师黄志敏老师对我的关心和支持尤为重要。

每次遇到难题,我最先做的就是向黄老师寻求帮助,而黄老师每次不管忙或闲,总会抽空来找我面谈,然后一起商量解决的办法。黄老师平日里工作繁多,但我做毕业设计的每个阶段,从选题到查阅资料,论文提纲的确定,中期论文的修改,后期论文格式调整等各个环节中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这几个月以来,黄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黄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同时,本篇毕业论文的写作也得到了韦芳、谭冬柳等同学的热情帮助。感谢在整个毕业设计期间和我密切合作的同学,和曾经在各个方面给予过我帮助的伙伴们,在此,我再一次真诚地向帮助过我的老师和同学表示感谢!

感谢培养教育我的xx学校,浓厚的学术氛围,舒适的学习环境我将终生难忘!祝母校蒸蒸日上,永创辉煌!祝校长财源滚滚,仕途顺利!

感谢对我倾囊赐教、鞭策鼓励的xx大学x系诸位师长,诸位恩师的谆谆训诲我将铭记在心。祝恩师们身体健康,家庭幸福!感谢论文中引文的原作者,他们都是法学界的名师大家,大师风范,高山仰止。祝他们寿域无疆,德业永辉!感谢同窗好友、以及更多我无法逐一列出名字的朋友,他们和我共同度过了四年美好难忘的大学时光,我非常珍视和他们的友谊!祝他们前程似锦,事业有成!家有娇妻,外有二房!

最最感谢生我养我的父母,他们给予了我最无私的爱,为我的成长付出了许多许多,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养育之恩,无以回报,惟愿他们健康长寿!感谢我的牌友孙、杨、杨、王x、赵x,他们和我一起度过了大四无聊的时光,让我在写作之余能有很好的休闲活动。祝他们以后多培养牌坛新秀!感谢我的烟友姜x、丁x、冯、田。在我没烟抽的时候他们总能毫无吝惜的将自己的烟分给我抽,尤其是在本文写作过程中,我废寝忘食,足不出户,烟抽的很快,他们给予我很大帮助,燃上一支烟,文思如泉涌,快乐似神仙!祝他们永远都有好烟抽!

最后要感谢我自己,没有自己的努力,本文是无论如何业完不成的!感谢我以最大的毅力完成了四年大学学习,在这个环境里我能洁身自爱,出淤泥而不染保持一颗纯洁的心,真的是很不容易!祝自己身体健康,权财两旺!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

一晃而过,回首走过的岁月,心中倍感充实,当我写完这篇毕业论文的时候,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感慨良多。

首先诚挚的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xx老师。她在忙碌的教学工作中挤出时间来审查、修改我的论文。还有教过我的所有老师们,你们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他们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

感谢三年中陪伴在我身边的同学、朋友,感谢他们为我提出的有益的建议和意见,有了他们的支持、鼓励和帮助,我才能充实的度过了三年的学习生活。

本论文是在导师詹怀宇教授和付时雨研究员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导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

不仅使我树立了远大的学术目标、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还使我明白了许多待人接物与为人处世的道理。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在此,谨向导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本论文的顺利完成,离不开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和帮助。在此感谢岳保珍高工、张曾教授、李兵云老师、何婉芬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感谢重点实验室的……等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感谢福建农林大学谢拥群教授、陈礼辉教授、黄六莲高工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谢。没有他们的帮助和支持是没有办法完成我的博士学位论文的,同窗之间的友谊永远长存。

感谢我的导师x教授,他们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他们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

中文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一、选题依据(包括课题的意义、研究的现状、主要参考文献等)。

(一)研究意义。

《古诗十九首》在五言诗的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它以独特的抒情方式表现士子的人生境遇及所带来的处世态度和心灵感悟,抒发的是平凡人最基本的情感,因而可以广泛的引起读者共鸣,长久的感动人。作为五言诗中最早期最成熟的代表作品,《古诗十九首》在谋篇、遣词、摹景、传情等方面都对我国旧诗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尝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适当借鉴其他学者的观点,对《古诗十九首》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情感魅力及其影响几个方面来探讨。在取各家之长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见解,从而更加明确《古诗十九首》在摹景传情、借物抒怀这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其所形成的独特的抒情风格对后世诗歌创作的认识意义和深远影响。

(二)研究现状。

《古诗十九首》是中国文学史上早期抒情诗的典范,在五言诗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而对它的研究围绕写作年代、作者、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修辞技巧、抒情艺术等多方面广泛展开。在情景交融的艺术领域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古诗十九首》的研究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大致可分为两派:一派继承《文选》李善注的诠释型传统,如陈桂的《古诗十九首解》、钱基博的《古诗十九首讲话》,尤其是隋树森的《古诗十九首集释》,包括考证、笺注、汇释、评论等四个部分,是迄今为止收录资料最多,对于研究者最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另一派是继承元人刘履《选诗补注》的分析型传统,如徐中舒的《古诗十九首考》、朱自清的《古诗十九首释》等。

20世纪50到70年代,由于国内政治和社会原因,对《古诗十九首》的研究进入空窗期,但海外汉学者和港台学者的研究成果弥补了中国大陆这一时期的“文化荒漠”,如劳节的《古诗“明月皎夜光”节候释》、台湾学者张清钟的《古诗十九首汇说赏析与研究》等。材料丰富,内容翔实。

20世纪80年代后,《古诗十九首》的研究局面主要表现为研究视野的拓宽和研究方法的多样化,表现出一种可贵的探索精神。如王建华的《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王亚《试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等。现代学者对《古诗十九首》的研究多重微观分析,在理论层面的论述很少。此外,还有大量关于《古诗十九首》的论文,如黄凌的《欢愉之词难工,忧愁之词易好——谈古诗十九首的感伤情怀》。这一时期的研究触及了一些本质问题,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综上所述,20世纪对《古诗十九首》的情景交融艺术的研究有继承也有发展,有创新也有局限,关于《古诗十九首》情景艺术的研究,仍然有许多的研究空间。本文试图通过收集整合前人的研究材料,结合自己独到的见解,对《古诗十九首》的情与景的艺术作一个整体的关照和全面系统的探讨,希望对《古诗十九首》情与景的艺术特色的研究起到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

(三)主要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xx。

[2]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2。

[3]王夫之。姜齐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xx。3。

[4]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xx。

[5]隋树森。古诗十九首[m]。北京:中华书局,1955。3。

[6]杨树增等。盛世悲音———汉代文人的生命感叹[m]。河北:河北大学出版社,20xx。

[7]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1。

[8]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3。

[9]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1。

[10]张秉光。漫谈《古诗十九首》的情与景的抒写。[j]。佛山:佛山大学佛山师专学报,1990(01)。

[11]孟英。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xx(12)。

[12]王亚。试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d]。宿州: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xx(04)。

[13]王有景。《古诗十九首》与东汉末文人的生命意识[d]。重庆:重庆学院学报,20xx(03)。

[14]彭庭松。论《古诗十九首》之感伤情怀及审美特征[d]。山东:石油大学出版社社会科学版。20xx(12)。

二、研究方案(包括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进度安排)。

(一)研究内容。

《古诗十九首》以抒情见长,本文着重探讨《古诗十九首》长于借用景物烘托情感、融情入景、寓情于景的抒情方法以及所创造出来的句短情长、事俗意真、情与景水x交融的艺术境界。分别从《古诗十九首》的情感内容、情感艺术和情感魅力及对后世的影响几个方面来分析《古诗十九首》中动人的抒情艺术。为《古诗十九首》能够千古常新、永久的打动人的艺术魅力给出自己的解释。

(二)研究方法。

1、文本细读法。

反复阅读诗歌,领悟深刻情感内容。

2、文献资料研究法。

查找收集本市本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料,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搜索相关的研究资料,充实论文的研究素材,从而根据本文的研究方向与大致思路对素材进行梳理、利用。

3、理论分析法。

在掌握足够丰富的资料基础上,运用归纳法、演绎法对资料进行分析提炼,准确凝练的用作本文的理论支撑。

4、逻辑论证法。

在充分理解所收集的文献资料和著作等相关材料的基础上,运用逻辑论证的方法对本文中有关问题作深入思考,进行深入的理论阐述。

(三)研究进度安排。

1。学生选题:20xx年10月21日前。

2。提交提纲:20xx年11月18日前。

3。开题报告:20xx年12月30日前。

4。论文初稿:20xx年3月10日前。

5。论文定稿:20xx年5月11日前。

6。论文答辩:20xx年5月26日。

三、写作提纲。

题目: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

一、《古诗十九首》的情感内容。

(一)乱世流离——独处他乡的无依感。

1、游子思乡无路乐景写哀意。

(二)互藏其宅的情景相衬。

(三)婉转附物的托物起兴。

三、《古诗十九首》的情感魅力。

(一)语简意深的人之常情。

(二)伤时叹逝的感伤主义。

中文系毕业论文提纲写作

摘要……………………………………………………………………………………………02。

abstract…………………………………………………………………………03。

前言………………………………………………………………………………………04。

(一)意境的来源………………………………………………………………………05。

(二)散文取胜于意境……………………………………………………………………05。

二、张爱玲散文的意境美…………………………………………………………………06。

(一)启示现实人生的苍凉美……………………………………………………………06。

1.苍凉感的产生…………………………………………………………………………06。

2.苍凉美的表现…………………………………………………………………………07。

(二)传达寻常人生图景的世俗美……………………………………………………07。

1.世俗的原因………………………………………………………………………07。

2.世俗的张爱玲………………………………………………………………………08。

3.世俗美的体现………………………………………………………………………08。

(三)展现旧上海十里洋场、巷里弄堂的风情美………………………………………09。

1.张爱玲——上海升起的明珠………………………………………………………09。

2.风情美的展现………………………………………………………………………09。

(四)追求典雅精致、丰富韵致的语言美………………………………………………10。

1.脱俗的语言表达方式………………………………………………………………10。

2.拟声词的独特运用……………………………………………………………10。

3.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11。

4.善于引经据典……………………………………………………………………11。

三、张爱玲散文的审美意义……………………………………………………………12。

(一)独特的审美追求………………………………………………………………12。

(二)深刻的审美意义…………………………………………………………………12。

结语………………………………………………………………………………………14。

注释……………………………………………………………………………………15。

参考文献…………………………………………………………………………………16。

后记………………………………………………………………………………………17。

中文毕业论文范文

尊敬的领导:

您们好!

首先我对占用您宝贵时间表示深深的歉意,我知道自己能够有这次机会,是我的荣幸,我一定会好好珍惜,让您的时间不至于浪费。

我是一名于&&年&月毕业的全日制本科大学生。所学专业:中文系汉语言文学。

经过长期努力拼搏,今天我怀着满腔热血站在了人生的又一个起点。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强手如林,然而我坚信我自己不是弱者。竞争时代,实力为先,学历不等于能力,努力才会有成绩。

在大学期间,我以做一名新世纪的建设者为目标,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学习上我刻苦认真,成绩优异,所学主要基础课和专业课成绩在优良以上,平均成绩84分,除了专业课学习外,我还注意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适应时代人才要求,考取了计算机国家二级证书以及普通话等级证书。在英语学习方面,我在学习大学英语的基础上,具备了一定的翻译、阅读、口语及写作能力,现在正向更高目标努力。同时我自学并掌握了计算机操作技能。此外,我还积极进行各种社会实践,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去年八、九月份教育实习中,我获得了宝贵的教学管理经验,这将使我受益终生!

诚然,我不具备最高的学力,但我有达到最高学力的好学勤奋与务实,“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匣内待时飞”渴望学成之后的大手施展,更急盼有伯乐的赏识与信任。我会用我的实际行动回报您对我的选择,用我的青春与才智为贵单位的快速发展作出贡献!不必在乎我取得什么,请关注我的未来!

最后十分感谢您给我这次展现自我的机会。谢谢!

中文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一部分人对电视剧中直观的血腥暴力场面产生了一阵阵热议。

选择本题主要是想从历史、文化、人物、史实等几个方面对《水浒传》中血腥暴力描写的原因和目的进行研究,也通过多方研究,发掘其暴力美学的文化内涵和心理影响。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水浒传》的研究在国内外有很多不同角度的解读,例如,《水浒》小说主要人物的象征意义,《水浒传》的女性意识,水浒中中的象征主意手法的运用,《水浒中》中的生命伦理意识,《水浒传》的各种主要人物分析,人名的寓意,所反映的宗教观、价值观,通过不同角度对作品的细节进行剖析等等。

关于《水浒传》中血腥暴力的研究并不是很多,但还是有一些值得借鉴的研究成果。例如:1990年第四期山西师大学报上名为《论水浒传的血腥气》一文中写到“小说在表现好汉们奋起抗争、铤而走险的时候,直接地、具体地描写了许多争打斗殴、杀人流血的场面,甚至不加掩饰地描写血淋淋的凶杀和吃人情景,造成了一种浓重的血腥气氛,所谓‘说时杀气侵人冷,讲处悲风透骨寒’第十回。《水浒传》所表现的这类场景,不仅一般人在现实生活中闻所未闻,即使在其他文艺作品中也绝无仅有,自然引起读者的注意。”还有《水浒争鸣》第九辑中认为“水浒英雄因暴决性格一怒而起的杀人行为,往往只是凭自己品行便判定对方有错对方该死,以自己为标准,随意裁断他人的性命,这种情况下的杀戮行为,往往不甚顾及,也不会在杀戮之前查询对方是否具有该死的恶行,这种杀戮行径,很多时候给人的感觉实在是草营人命。因此我们说,水浒英雄因性格自负及暴决而引起的杀戮行为,虽经种种消解,给我们带来的,更多的还是血腥味。”

学术界不少学者对《水浒传》所歌颂的梁山好汉形象提出了质疑,如大陆学者陈洪、孙勇进二位先生合著的《漫说水浒》在夏志清教授的基础上进一步清理了梁山好汉野蛮暴戾的行为,在指责了武松的血溅鸳鸯楼、宋江的计逼秦明入伙、李逵的劈杀小衙内、吴用的烧杀北京城等事件之后不无感慨地说:“水浒世界里的很多血腥气冲鼻的行为,连追求正义的幌子都没有,完全是为蛮荒的嗜血心理所驱。”

而20xx年第二期《明清小说研究》中《对水浒传中血腥、暴力的问题迪考思考》一文中,认为水浒中产生的血腥暴力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不能离开当时的历史语境;二,不能用现代人的审美观念代替审美评价;三,把血腥残暴喜剧化、戏谑化、公式化。”

(三)初步设想。

本文拟在抓住关键词“血腥”,通过从本源到深入的方式,将其来源,发展,表现形式及其过去到现在的内涵变化进行较深的剖析,对《水浒传》中血腥暴力描写的原因和目的进行研究,也通过多方研究,发掘其暴力美学的文化内涵和心理影响。

(四)拟解决的问题。

1、把最重要的——“血腥”的意义进行深刻全面的解析,将血腥与暴力美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弥补以往研究成果陈旧性和狭隘性。

2、将人物,意义,时间等进行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分析,以添补以往研究的一些领域的匮乏和粗浅。

三、论文撰写过程中拟采取的方法和手段。

1、层次分析法。

从“血腥”的表面入手,进行更深一层的意义的挖掘。

2、系统分析法。

把《水浒传》这部作品作为一个整体系统,从人物刻画、写作方式、写作特点、文化内涵等几个方面,分析其血腥描写的具体含义和文化影响,引出暴力美学的部分内容,最后得出暴力血腥描写的最终含义。

四、论文撰写提纲。

1、何为“血腥”

1.1血腥的定义。

1.2血腥与其他相关暴力美学的关系。

1.3其他作品对血腥和暴力的描写。

2、《水浒传》中为什么会有“血腥”

2.1当时的历史文化条件。

2.2作者与读者当时的普遍心理与情绪影响。

2.3人物刻画的必备条件。

3、此血非彼血——“血腥”的现实文化意义与内涵。

3.1现代社会审美观念及其当时历史语境的不同。

3.2作者的心态以及环境熏染之下衍生出的情感宣泄。

3.3作者创作过程中潜在的暴力美学思维。

4、结语。

中文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一、选题依据(包括课题的意义、研究的现状、主要参考文献等)。

(一)研究意义。

《古诗十九首》在五言诗的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它以独特的抒情方式表现士子的人生境遇及所带来的处世态度和心灵感悟,抒发的是平凡人最基本的情感,因而可以广泛的引起读者共鸣,长久的感动人。作为五言诗中最早期最成熟的代表作品,《古诗十九首》在谋篇、遣词、摹景、传情等方面都对我国旧诗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尝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适当借鉴其他学者的观点,对《古诗十九首》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情感魅力及其影响几个方面来探讨。在取各家之长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见解,从而更加明确《古诗十九首》在摹景传情、借物抒怀这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其所形成的独特的抒情风格对后世诗歌创作的认识意义和深远影响。

(二)研究现状。

《古诗十九首》是中国文学史上早期抒情诗的典范,在五言诗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而对它的研究围绕写作年代、作者、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修辞技巧、抒情艺术等多方面广泛展开。在情景交融的艺术领域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古诗十九首》的研究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大致可分为两派:一派继承《文选》李善注的诠释型传统,如陈桂的《古诗十九首解》、钱基博的《古诗十九首讲话》,尤其是隋树森的《古诗十九首集释》,包括考证、笺注、汇释、评论等四个部分,是迄今为止收录资料最多,对于研究者最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另一派是继承元人刘履《选诗补注》的分析型传统,如徐中舒的《古诗十九首考》、朱自清的《古诗十九首释》等。

20世纪50到70年代,由于国内政治和社会原因,对《古诗十九首》的研究进入空窗期,但海外汉学者和港台学者的研究成果弥补了中国大陆这一时期的“文化荒漠”,如劳节的《古诗“明月皎夜光”节候释》、台湾学者张清钟的《古诗十九首汇说赏析与研究》等。材料丰富,内容翔实。

20世纪80年代后,《古诗十九首》的研究局面主要表现为研究视野的拓宽和研究方法的多样化,表现出一种可贵的探索精神。如王建华的《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王亚《试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等。现代学者对《古诗十九首》的研究多重微观分析,在理论层面的论述很少。此外,还有大量关于《古诗十九首》的论文,如黄凌的《欢愉之词难工,忧愁之词易好——谈古诗十九首的感伤情怀》。这一时期的研究触及了一些本质问题,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综上所述,20世纪对《古诗十九首》的情景交融艺术的研究有继承也有发展,有创新也有局限,关于《古诗十九首》情景艺术的研究,仍然有许多的研究空间。本文试图通过收集整合前人的研究材料,结合自己独到的见解,对《古诗十九首》的情与景的艺术作一个整体的关照和全面系统的探讨,希望对《古诗十九首》情与景的艺术特色的研究起到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

(三)主要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xx。

[2]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2。

[3]王夫之。姜齐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xx。3。

[4]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xx。

[5]隋树森。古诗十九首[m]。北京:中华书局,1955。3。

[6]杨树增等。盛世悲音———汉代文人的生命感叹[m]。河北:河北大学出版社,20xx。

[7]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1。

[8]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3。

[9]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1。

[10]张秉光。漫谈《古诗十九首》的情与景的抒写。[j]。佛山:佛山大学佛山师专学报,1990(01)。

[11]孟英。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xx(12)。

[12]王亚。试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d]。宿州: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xx(04)。

[13]王有景。《古诗十九首》与东汉末文人的生命意识[d]。重庆:重庆学院学报,20xx(03)。

[14]彭庭松。论《古诗十九首》之感伤情怀及审美特征[d]。山东:石油大学出版社社会科学版。20xx(12)。

二、研究方案(包括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进度安排)。

(一)研究内容。

《古诗十九首》以抒情见长,本文着重探讨《古诗十九首》长于借用景物烘托情感、融情入景、寓情于景的抒情方法以及所创造出来的句短情长、事俗意真、情与景水x交融的艺术境界。分别从《古诗十九首》的情感内容、情感艺术和情感魅力及对后世的影响几个方面来分析《古诗十九首》中动人的抒情艺术。为《古诗十九首》能够千古常新、永久的打动人的艺术魅力给出自己的解释。

(二)研究方法。

1、文本细读法。

反复阅读诗歌,领悟深刻情感内容。

2、文献资料研究法。

查找收集本市本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料,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搜索相关的研究资料,充实论文的研究素材,从而根据本文的研究方向与大致思路对素材进行梳理、利用。

3、理论分析法。

在掌握足够丰富的资料基础上,运用归纳法、演绎法对资料进行分析提炼,准确凝练的用作本文的理论支撑。

4、逻辑论证法。

在充分理解所收集的文献资料和著作等相关材料的基础上,运用逻辑论证的方法对本文中有关问题作深入思考,进行深入的理论阐述。

(三)研究进度安排。

1。学生选题:20xx年10月21日前。

2。提交提纲:20xx年11月18日前。

3。开题报告:20xx年12月30日前。

4。论文初稿:20xx年3月10日前。

5。论文定稿:20xx年5月11日前。

6。论文答辩:20xx年5月26日。

三、写作提纲。

题目: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

一、《古诗十九首》的情感内容。

(一)乱世流离——独处他乡的无依感。

1、游子思乡无路乐景写哀意。

(二)互藏其宅的情景相衬。

(三)婉转附物的托物起兴。

三、《古诗十九首》的情感魅力。

(一)语简意深的`人之常情。

(二)伤时叹逝的感伤主义。

中文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古诗十九首》在五言诗的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它以独特的抒情方式表现士子的人生境遇及所带来的处世态度和心灵感悟,抒发的是平凡人最基本的情感,因而可以广泛的引起读者共鸣,长久的感动人。作为五言诗中最早期最成熟的代表作品,《古诗十九首》在谋篇、遣词、摹景、传情等方面都对我国旧诗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尝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适当借鉴其他学者的观点,对《古诗十九首》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情感魅力及其影响几个方面来探讨。在取各家之长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见解,从而更加明确《古诗十九首》在摹景传情、借物抒怀这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其所形成的独特的抒情风格对后世诗歌创作的认识意义和深远影响。

(二)研究现状

《古诗十九首》是中国文学史上早期抒情诗的典范,在五言诗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而对它的研究围绕写作年代、作者、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修辞技巧、抒情艺术等多方面广泛展开。在情景交融的艺术领域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古诗十九首》的研究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大致可分为两派:一派继承《文选》李善注的诠释型传统,如陈桂的《古诗十九首解》、钱基博的《古诗十九首讲话》,尤其是隋树森的《古诗十九首集释》,包括考证、笺注、汇释、评论等四个部分,是迄今为止收录资料最多,对于研究者最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另一派是继承元人刘履《选诗补注》的分析型传统,如徐中舒的《古诗十九首考》、朱自清的《古诗十九首释》等。

20世纪50到70年代,由于国内政治和社会原因,对《古诗十九首》的研究进入空窗期,但海外汉学者和港台学者的研究成果弥补了中国大陆这一时期的“文化荒漠”,如劳节的《古诗“明月皎夜光”节候释》、台湾学者张清钟的《古诗十九首汇说赏析与研究》等。材料丰富,内容翔实。

20世纪80年代后,《古诗十九首》的研究局面主要表现为研究视野的拓宽和研究方法的多样化,表现出一种可贵的探索精神。如王建华的《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王亚《试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等。现代学者对《古诗十九首》的研究多重微观分析,在理论层面的论述很少。此外,还有大量关于《古诗十九首》的论文,如黄凌的《欢愉之词难工,忧愁之词易好——谈古诗十九首的感伤情怀》。这一时期的研究触及了一些本质问题,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综上所述,20世纪对《古诗十九首》的情景交融艺术的研究有继承也有发展,有创新也有局限,关于《古诗十九首》情景艺术的研究,仍然有许多的研究空间。本文试图通过收集整合前人的研究材料,结合自己独到的见解,对《古诗十九首》的情与景的艺术作一个整体的关照和全面系统的探讨,希望对《古诗十九首》情与景的艺术特色的研究起到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

(三)主要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xx。

[2]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2。

[3]王夫之。姜齐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xx。3。

[4]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xx。

[5]隋树森。古诗十九首[m]。北京:中华书局,1955。3。

[6]杨树增等。盛世悲音———汉代文人的生命感叹[m]。河北:河北大学出版社,20xx。

[7]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1。

[8]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3。

[9]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1。

[10]张秉光。漫谈《古诗十九首》的情与景的抒写。[j]。佛山:佛山大学佛山师专学报,1990(01)。

[11]孟英。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xx(12)。

[12]王亚。试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d]。宿州: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xx(04)。

[13]王有景。《古诗十九首》与东汉末文人的生命意识[d]。重庆:重庆学院学报,20xx(03)。

[14]彭庭松。论《古诗十九首》之感伤情怀及审美特征[d]。山东:石油大学出版社社会科学版。20xx(12)。

(一)研究内容

《古诗十九首》以抒情见长,本文着重探讨《古诗十九首》长于借用景物烘托情感、融情入景、寓情于景的抒情方法以及所创造出来的句短情长、事俗意真、情与景水x交融的艺术境界。分别从《古诗十九首》的情感内容、情感艺术和情感魅力及对后世的影响几个方面来分析《古诗十九首》中动人的抒情艺术。为《古诗十九首》能够千古常新、永久的打动人的艺术魅力给出自己的解释。

(二)研究方法

1、文本细读法

反复阅读诗歌,领悟深刻情感内容。

2、文献资料研究法

查找收集本市本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料,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搜索相关的研究资料,充实论文的研究素材,从而根据本文的研究方向与大致思路对素材进行梳理、利用。

3、理论分析法

在掌握足够丰富的资料基础上,运用归纳法、演绎法对资料进行分析提炼,准确凝练的用作本文的理论支撑。

4、逻辑论证法

在充分理解所收集的文献资料和著作等相关材料的基础上,运用逻辑论证的方法对本文中有关问题作深入思考,进行深入的理论阐述。

(三)研究进度安排

1。学生选题:20xx年10月21日前。

2。提交提纲:20xx年11月18日前。

3。开题报告:20xx年12月30日前。

4。论文初稿:20xx年3月10日前。

5。论文定稿:20xx年5月11日前。

6。论文答辩:20xx年5月26日。

题目: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

一、《古诗十九首》的情感内容

(一)乱世流离——独处他乡的无依感

1、游子思乡无路乐景写哀意

(二)互藏其宅的情景相衬

(三)婉转附物的托物起兴

三、《古诗十九首》的情感魅力

(一)语简意深的`人之常情

(二)伤时叹逝的感伤主义

中文系毕业论文的范文

大学四年的生活即将随着论文的完成划上句号,本课题在选题及进行过程中得到周游老师的悉心指导。论文行文过程中,周老师多次帮助我分析思路,开拓视角,在我遇到困难想放弃的时候给予我最大的支持和鼓励。周老师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踏实坚韧的工作精神,将使我终生受益。再多华丽的言语也显苍白。在此,谨向周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感谢大学四年来,中文系所有老师对我学习上的帮助和生活上的关怀,正是您们的辛勤工作,才使我得以顺利地完成学业,取得学位。浓浓师恩,终生不忘。

感谢天津大学党委宣传部的所有老师对我生活和工作的关怀。在你们的帮助和陪伴下走过的大学岁月,给了我最好的锻炼和最快的成长。

感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沈|大哥,在我课题研究过程中给予我技术上的'极大支持和心理上的鼓励。感谢曹玉鹏和姜鹏,是你们的陪伴让我度过了最难过的时光;感谢吴爽,是你教会了我如何简单地快乐;感谢安莉,是你让我懂得温暖。

感谢我的室友们,尤其是黄媛媛,我们一起经历过的聚散喜悲,一起走过的每一段路,我一生都不会忘记。友情的无私为我们的大学时光重重地写下了无悔。

感谢我的家人,养育之恩,无以回报。我将用自己最大的努力给你们欣慰。

最后,我感谢大学四年以来给过我帮助和关注的所有人,更加感谢给过我挫折的所有人。你们用不同的方式给了我成长,也是你们促使我在走过的大学时光里一直努力,终可以在毕业的那一天无愧的说一声:青春无悔。

文档为doc格式。

中文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对于20世纪90年代初才红遍大江南北的著名诗人汪国真来说,青年人尤其是在校的大中学生,可谓耳熟能详,汪诗因此有一大批忠实的读者。

汪诗不仅有青年人的生活和那种明白晓畅的表达方式,而且汪诗更有一种超然、豁达、平易、恬淡的人生态度,这种人生态度来自于诗人汪国真对中国宋元以来传统诗歌的那种豁达、飘逸和洒脱的人生哲学的二次创造。诗人汪国真的这种人生态度被现今社会称为"汪国真式的人生态度"。毋庸置疑,它是可以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的,能够让广大的青年人在复杂的生活中得到极大的启迪,坚实理想信心。

本篇论文通过对汪国真诗歌的艺术特点进行研究探索,旨在为广大的文学研究者提供一些肤浅的价值理论,让更多的人广泛地认识并认同这位上世纪盛名卓越的抒情诗人及其诗歌特点,明确汪诗在诗坛上的地位,从而期望有更多的读者和文学爱好者对汪国真及其诗歌添加关注的眼神。

汪国真作为当代一位抒情诗人,他完全不同于闻一多、徐志摩、顾城、舒婷等这些早期中国诗坛上的领军人物,汪国真的诗歌创作阶段比较晚,将近不惑之年才功成名就。值得注意的是,在他的诗歌中没有一丝一毫的政治色彩,用平凡的语言抒发着平凡的人、事、物,朴实无华却隽永深刻,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的诗风是难能可贵的,因此其诗歌在广大的读者中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尽管如此,现今中国文学界对其诗歌的研究屈指可数,缺少广泛而有力的学术性的研究和探索,而在国外这块广褒的文学土地上,依然没有他光辉的影子。当然,这种现状的产生,尤其多面原因,一是汪诗的影响力几乎只局限于青年人这一层面上,诗歌内容通俗易懂,不需深入体味,因此在创作上不必进行权威的学术解析;二是现今文学界里,诗歌这以文学形式的地位每况愈下,已经处于文学的低潮阶段,其发展受到各方面的制约。所以,对于汪国真诗歌的研究,我觉得应该着力加强。

本论文研究目标是:对汪国真诗歌的特点进行探究,凸现汪诗的艺术魅力,进而弘扬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的价值与地位,使广大社会认同"诗歌来源于生活,却更深层次地反映生活"的观点。

汪国真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蜚声文坛的著名中年诗人兼书画大家。汪诗能从平凡的事理发现伟大,从普通的感受中看出永恒,主题昂扬,寓意深刻隽永,表现出诗人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文学功力。本文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汪国真的时代背景;

2、关于汪国真创作高峰期的分析研究;

3、汪国真诗歌的特点及研究;

4、汪国真及其诗歌在当代文学史上的价值与地位。

分析研究、对比研究、研读归纳研究

xx年1月上旬,完成开题报告并提交导师审批

xx年1月下旬至2月,写作论文初稿并提交导师审阅

xx年3-4月,根据导师的意见和建议,对论文进行二次修改完善

xx年5月,在二次修改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最后定稿

01、《诗学原理》,徐有富著,北大出版社

02、《诗歌美学》,谢利文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03、《诗论》,朱光潜著,江苏文艺出版社

中文系毕业论文的范文

abstract…………………………………………………………………………03。

前言………………………………………………………………………………………04。

一、源远流长的散文魅力——意境…………………………………………………05。

(一)意境的来源………………………………………………………………………05。

(二)散文取胜于意境……………………………………………………………………05。

二、张爱玲散文的意境美…………………………………………………………………06。

(一)启示现实人生的苍凉美……………………………………………………………06。

1.苍凉感的产生…………………………………………………………………………06。

2.苍凉美的表现…………………………………………………………………………07。

(二)传达寻常人生图景的世俗美……………………………………………………07。

1.世俗的原因………………………………………………………………………07。

2.世俗的张爱玲………………………………………………………………………08。

3.世俗美的体现………………………………………………………………………08。

(三)展现旧上海十里洋场、巷里弄堂的风情美………………………………………09。

1.张爱玲——上海升起的明珠………………………………………………………09。

2.风情美的展现………………………………………………………………………09。

(四)追求典雅精致、丰富韵致的语言美………………………………………………10。

中文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古诗十九首》在五言诗的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它以独特的抒情方式表现士子的人生境遇及所带来的处世态度和心灵感悟,抒发的是平凡人最基本的情感,因而可以广泛的引起读者共鸣,长久的感动人。作为五言诗中最早期最成熟的代表作品,《古诗十九首》在谋篇、遣词、摹景、传情等方面都对我国旧诗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尝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适当借鉴其他学者的观点,对《古诗十九首》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情感魅力及其影响几个方面来探讨。在取各家之长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见解,从而更加明确《古诗十九首》在摹景传情、借物抒怀这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其所形成的独特的抒情风格对后世诗歌创作的认识意义和深远影响。

(二)研究现状。

《古诗十九首》是中国文学史上早期抒情诗的典范,在五言诗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而对它的研究围绕写作年代、作者、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修辞技巧、抒情艺术等多方面广泛展开。在情景交融的艺术领域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古诗十九首》的研究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大致可分为两派:一派继承《文选》李善注的诠释型传统,如陈桂的《古诗十九首解》、钱基博的《古诗十九首讲话》,尤其是隋树森的《古诗十九首集释》,包括考证、笺注、汇释、评论等四个部分,是迄今为止收录资料最多,对于研究者最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另一派是继承元人刘履《选诗补注》的分析型传统,如徐中舒的《古诗十九首考》、朱自清的《古诗十九首释》等。

20世纪50到70年代,由于国内政治和社会原因,对《古诗十九首》的研究进入空窗期,但海外汉学者和港台学者的研究成果弥补了中国大陆这一时期的“文化荒漠”,如劳节的《古诗“明月皎夜光”节候释》、台湾学者张清钟的《古诗十九首汇说赏析与研究》等。材料丰富,内容翔实。

20世纪80年代后,《古诗十九首》的研究局面主要表现为研究视野的拓宽和研究方法的多样化,表现出一种可贵的探索精神。如王建华的《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王亚《试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等。现代学者对《古诗十九首》的研究多重微观分析,在理论层面的论述很少。此外,还有大量关于《古诗十九首》的论文,如黄凌的《欢愉之词难工,忧愁之词易好——谈古诗十九首的感伤情怀》。这一时期的研究触及了一些本质问题,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综上所述,20世纪对《古诗十九首》的情景交融艺术的研究有继承也有发展,有创新也有局限,关于《古诗十九首》情景艺术的`研究,仍然有许多的研究空间。本文试图通过收集整合前人的研究材料,结合自己独到的见解,对《古诗十九首》的情与景的艺术作一个整体的关照和全面系统的探讨,希望对《古诗十九首》情与景的艺术特色的研究起到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

(三)主要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xx。

[2]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2。

[3]王夫之。姜齐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xx。3。

[4]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xx。

[5]隋树森。古诗十九首[m]。北京:中华书局,1955。3。

[6]杨树增等。盛世悲音———汉代文人的生命感叹[m]。河北:河北大学出版社,20xx。

[7]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1。

[8]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3。

[9]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1。

[10]张秉光。漫谈《古诗十九首》的情与景的抒写。[j]。佛山:佛山大学佛山师专学报,1990(01)。

[11]孟英。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xx(12)。

[12]王亚。试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d]。宿州: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xx(04)。

[13]王有景。《古诗十九首》与东汉末文人的生命意识[d]。重庆:重庆学院学报,20xx(03)。

[14]彭庭松。论《古诗十九首》之感伤情怀及审美特征[d]。山东:石油大学出版社社会科学版。20xx(12)。

(一)研究内容。

《古诗十九首》以抒情见长,本文着重探讨《古诗十九首》长于借用景物烘托情感、融情入景、寓情于景的抒情方法以及所创造出来的句短情长、事俗意真、情与景水x交融的艺术境界。分别从《古诗十九首》的情感内容、情感艺术和情感魅力及对后世的影响几个方面来分析《古诗十九首》中动人的抒情艺术。为《古诗十九首》能够千古常新、永久的打动人的艺术魅力给出自己的解释。

(二)研究方法。

1、文本细读法。

反复阅读诗歌,领悟深刻情感内容。

2、文献资料研究法。

查找收集本市本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料,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搜索相关的研究资料,充实论文的研究素材,从而根据本文的研究方向与大致思路对素材进行梳理、利用。

3、理论分析法。

在掌握足够丰富的资料基础上,运用归纳法、演绎法对资料进行分析提炼,准确凝练的用作本文的理论支撑。

4、逻辑论证法。

在充分理解所收集的文献资料和著作等相关材料的基础上,运用逻辑论证的方法对本文中有关问题作深入思考,进行深入的理论阐述。

(三)研究进度安排。

1。学生选题:20xx年10月21日前。

2。提交提纲:20xx年11月18日前。

3。开题报告:20xx年12月30日前。

4。论文初稿:20xx年3月10日前。

5。论文定稿:20xx年5月11日前。

6。论文答辩:20xx年5月26日。

题目: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

一、《古诗十九首》的情感内容。

(一)乱世流离——独处他乡的无依感。

1、游子思乡无路乐景写哀意。

(二)互藏其宅的情景相衬。

(三)婉转附物的托物起兴。

三、《古诗十九首》的情感魅力。

(一)语简意深的人之常情。

(二)伤时叹逝的感伤主义。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