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通用18篇)

时间:2023-12-29 05:51:00 作者:JQ文豪

小学教案的编写过程也是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研究和思考的过程,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小编精心挑选了一些经典的小学教案,希望能够给大家的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启示。

《地震中的父与子》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教案

1.读通课文,注意读音。

2.再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后,一位父亲在希望非常渺茫的情况下救出了自己的儿子。)。

三、小组自学课文。

1.理清课文脉络。

2.课文结尾说这对父子了不起,为什么这样说?谈谈你的看法。

思考课文应该分成几大段?每一段主要写的是什么?

四、讨论交流。

1.课文结构:

第一段(1)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人们受到了伤害。

第二段(2~23)一位父亲去儿子的学校,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把儿子及其同学救了出来。

第三段(24)父子紧紧拥抱在一起。

2.读文章的第2~23自然段,具体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找出重点的词。

父亲了不起是因为:坚定、疾步、埋头、满脸灰尘、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

儿子了不起是因为:不要害怕,我不怕藏(板书)。

3.通读全文,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1)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父爱是伟大的、无私的,它无处不在)。

(2)学生参照板书,逐步思考,独立概括中心思想。

五、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1.结合生活实例,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别人,尤其是父母。

2.了解父母的生日和父亲节、母亲节的具体日期。

3.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回报父母恩情的事。

《地震中的父与子》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使学生受到“爱别人”以及做人应有责任感的教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父亲在极其危险的时刻想着遇难的孩子,这种无私的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师出示课件。

3.出示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准字音,读通句子。

(2)理解新词。

(3)想一想,试一试: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试着用一句长句子讲清楚。

2.检查。

3.文中的父亲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品读课文:

1.各自读课文,把你认为父亲了不起的地方,用你们喜欢的学习方式体会体会。

2.汇报:

(1)第二自然段的“冲”,体会作者为什么要用“冲”字读一读这句话引读该段。

(2)与其他父母比,这位父亲了不起之处?

(3)父亲做出了惊人的举动,交流。

(4)投示12节,读,说说这位父亲的哪些举动感动了你们?

(5)引读父子见面时的对话,分角色读。

(6)这段对话中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一句?投示儿子的话,体会齐读12~19自然段。

(7)齐读儿子让同学先出去的话。

3.总结。

四.启发扩散:学习了这个感人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板书设计:

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爱。

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小学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结合课文的内容发挥想象完整准确的表达意思。

记得这些场景,更记得这幅画面。(板书:地震中的父与子)。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回忆文中感人的画面:

(1)学生回忆,读语句。

(2)出示画面:画面一: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画面二: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画面三: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3)总结方法:在众多画面的描写当中都运用了什么方法呢?(板书:语、言动作外貌、神态)。

3、这是怎样的一对怎样的父与子?是什么使了他们战胜困难?(板书:了不起。父亲:信守诺言、坚…忍不拔、永不放弃、恪守承诺、有责任感。儿子:信任父亲、勇敢、先人后己)出示:无论什么时候,我都会和你在一起!

总结:儿子的了不起是因为他有一位了不起的父亲,是因为父亲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当中对儿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思考:

(1)这段话表达了怎样的中心意思?(阿曼达信任父亲、勇敢、先人后己的品质。也可以从中渗透出父亲平时对阿曼达的影响)。

(2)围绕中心意思,用怎样的方法和内容表达?(方法:描写方法。)。

2、学生写文。

3、学生汇报,教师指导。

(1)可以运用的:环境描写。

内容:激励同学,回忆父亲平时的教导,平时的影响,运用文中的文字……。

(2)范例中的彩色文字和空白处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来写。

《地震中的父与子》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读中感悟,联系实际。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父亲为救儿子不顾生死的父爱亲情以及孩子在危险情况下先人后己的美好品质。教育学生做个有责任感的人。

二、教学重点。

通过读文感悟,让学生感受到父子情深,学会爱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

在读中感悟,升华情感。学会爱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四、教具准备。

课件、信封。

五、教学过程。

(一)观看视频,进入情境。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三)品读课文,感悟父子之爱。

(四)走出教材,品味人间真情。

这是发生在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的大地震。地震给我们留下了深痛的记忆。今天我要与同学们走近发生在美国洛杉矶的大地震,去看看那次地震中那对不平凡的父与子。(板书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1、自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这次地震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3、主要人物是谁?你更喜欢谁?

4、再读课文,画出你感动的句子,说说你感动的原因。

生:好心人“太晚了,他们已经死了。”

师:听到这话父亲的反应是什么?

生: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来帮助我?”

师:你感受到了什么?还有谁阻挡这位父亲?

生:救火队长。“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起火爆炸,请你离开。”

师:父亲的反应?

生:“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从父亲的话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还有谁?

生: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难以控制自己,可这样不但不利于你自己,对他人也有危险,马上回家去吧。”

师:父亲此时的反应是?

生齐读:“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让我们带着深情再读11自然段。

生齐读。

师:此时的父亲是什么样的?

生:“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

师:你读到这里有什么感悟?

6、是什么信念让儿子如此坚强的在废墟中活下来?“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8、带着对这对父子的敬佩之情,拿起书让我们齐读课外。

9、近年来我国发生了两次比较大的地震。在205月12日发生了7.8级的汶川地震,20xx年的4.14日青海玉树又发生了7.1级大地震。地震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让人不堪回首,但在地震发生之时也涌现出那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让我们随着这段视频去感受地震之中在每个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不同之爱。

(1)短信妈妈。父爱如山,母爱似海。这位伟大的母亲用自己柔弱的身躯为孩子撑起一片生的希望。让我们共同记住这位伟大的母亲。

(2)教师舍身救生。老师每天陪伴在我们的身边像妈妈,教给我们知识,跟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在这危难时刻他们舍生忘死保护着我们。

(3)国务院总理讲话。在灾难面前我们无所畏惧,党和国家没有放弃我们。这是一个多么有凝聚力的祖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灾难面前,众志成城。”

(4)地震诗歌赏读。

(5)给地震灾区孩子的信。

10、防震知识。你知道哪些防震知识,说一说。

11、观看课件。

观看视频让学生从身边感受地震的无情,为文中的有情埋下伏笔。放手学生去读,抓住关键字句。在读中感悟,感受父子情深。可以以此句为突破口来展开学习。走出课本,从生活中去感受人与人之间超越亲情、血缘的爱。感受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和爱。爱的升华。由母爱到师爱再到国家对人民群众的永不放弃。层层深入的递进。感受社会主义的和谐。板书设计地震中的父与子挖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小学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1、(板书:地震)这是前几天电视、报纸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看到这个词,你会想到哪个特殊的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哪个特定的地点?(四川汶川)。又会想到哪些人?(灾区人民、解放军和武警官兵、消防队员、党和政府领导人、志愿者……)你能用上刚才的时间、地点、人物说说发生在汶川的事吗?(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8.0级大地震。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全国人民的帮助下,灾区人民坚强地和困难作斗争。)。

(一位父亲安顿好自己受伤的妻子,去救儿子,许多人都阻拦,随时有大爆炸的危险,父亲不顾危险和阻拦,一直挖下去,38小时过后,终于挖到了自己的儿子和他的同学,父亲对儿子的爱是很深的。)。

2、你觉得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

(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板书:了不起。

二、重点研读,品味感情。

1、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啊?请大家默读课文,把相关的语句画下来,在你的四人小组中讨论。(学生读课文并在小组中讨论)。

2、大家一起来交流交流,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先请同学读一读自己画出的句子,再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我从这段话感受到了父亲的了不起。“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父亲在废墟中挖了36个小时,真了不起。)。

(36小时,两个白天一个黑夜,父亲没吃没喝没睡,多么伟大呀!)。

4、你从这段话中还体会到了什么?

(在废墟中挖了36小时的父亲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学生齐读“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5、联系我们前面看到的录像,读了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我仿佛看到他36小时没有睡觉,加上劳累与焦急,父亲的双眼布满了血丝。)。

(我仿佛看到钢筋刮破了父亲的衣服,尖锐锋利的玻璃、破碎的瓦片戳破了父亲的手,割伤了父亲的腿,到处都是血迹。)。

(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而要从8小时开始写起?)(为什么没有人再来阻挡他?)。

(为什么父亲挖了36小时,挖得那么辛苦疲倦仍然不放弃?)。

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这样写,更能体现时间的漫长,挖掘的艰难。)。

8、你能把你的感受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来吗?(生朗读)。

9、为什么父亲挖了36小时,挖得那么辛苦疲倦仍然不放弃?

出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板书:不论……总……。

10、在地震中,(在课题的“地震中”下画波浪线)发生了什么?联系上文说一说。

(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

出示:废墟绝望阻挡危险摇头叹息……。

11、面对这么多的困难,父亲停止挖掘了吗?(他仍然在埋头接着挖。)。

(不论废墟下的儿子是死是活,我总要找到他。)。

(不论有多少父母绝望地离开,我总不会停止挖掘。)。

(不论有多少人阻挡我,我总会挖掘下去。)。

(不论在废墟中挖掘有多么危险,我总会坚持挖下去。)。

(不论挖多长的时间,我总要找到自己的儿子。)。

(不论有没有人帮助我、理解我,我都要坚持挖下去。)。

13、总之,(生齐读)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总之,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生齐读)儿子在等着我。

14、永远要跟儿子在一起的执着让阿曼达的父亲变得多么的了不起啊。(生齐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播放小提琴演奏《沉思》)假如他就是你的父亲,看到他为了找到废墟下的你,30多个小时,顾不上喝水、吃饭,更顾不上睡觉;没有人理解他,更没有人帮助他,他仍然在不停地挖呀,挖呀;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还是在不停地挖呀,挖呀。此时此刻,你会怎样读这段话?(生朗读)(热泪盈眶)。

15、你的朗读打动了我的心。请同学们轻轻的闭上眼睛,老师来读这段话,让这位了不起的父亲走入我们每个人的心灵。

三、抓补白点,升华情感。

2、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儿子呢?你找到了哪些语句,说说你的体会。

师板书:儿子。

(我找到了这段话:“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让别的孩子先出去,阿曼达是多么无私呀!

2、你对阿曼达在瓦砾堆下的漫长等待最想了解的是什么呢?。

(他是在怎样的环境下等?)(阿曼达在瓦砾堆下会想些什么呢?)。

(当阿曼达等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仍然没有等到父亲的到来的时候,其他的孩子会说些什么呢?阿曼达又会怎样回答?)。

3、同学们提出的哪一个问题引发了你的思考,把你想到的说给你的同桌听。(同桌讨论,教师倾听并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

4、把你想到的说给大家听。

(在黑暗、狭小、拥挤的空间里,阿曼达和其他的13个孩子在焦急地等待救援,有些同学在哭泣。)。

(废墟下的阿曼达在想:只要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

(当阿曼达被困在教师的墙角的时候,阿曼达会焦急地说:“爸爸,您快来救我啊!”当阿曼达等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仍然没有等到父亲的到来的时候,阿曼达可能会说:“爸爸,您怎么还没有来救我呀?”一个同学说:“你的爸爸不会来救你了。”阿曼达坚定地说:“我的爸爸一定会来救我。)”

(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空气也越来越浑浊。7岁的阿曼达,经过两天一夜的等待,一定是渴极了,饿极了!)。

6、对父亲的无限信赖让阿曼达充满了一定要活下去的信心和力量。坚信父亲会永远和自己在一起让阿曼达变得多么的了不起呀!请男、女同学分别读读这两段话。

出示16和23自然段。

7、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创造出了地震中的奇迹。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的结尾。

(是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是儿子对父亲的无限信赖,将地震中的父与子紧紧联系在一起。)。

师板书:父子情深。

四、回归整体,感悟写法。

1、课文中的哪句话最能让我们感受到父子情深呢?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一起。)。

2、类似的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当父亲疲惫不堪,就要倒下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无穷的力量——。

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一起!

4、当儿子饥渴难耐,难以支撑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无尽的希望——。

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一起!

6、让我们记住——。

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无论发生什么,解放军总会跟我们在一起。无论发生什么,消防队员总会跟我们在一起。无论发生什么和总理总会跟我们在一起。无论发生什么,全国人民总会跟我们在一起。

8、让我们一起对汶川人民说————无论发生什么,我们总会跟我们在一起。

五、课外延伸,开拓视野。

让我们把父子幸福相拥的镜头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记忆当中。课后,请同学们完成小练笔,并读一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板书设计:

父亲:挖不论……总……。

了不起父子情深。

儿子:等只要……就……。

小学五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原文及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3、从文中的具体描叙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教学线索:“无论发生什么,我总和你在一起”贯穿全课的教学。

教学重点:从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中感悟人物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听写引入。

1、生字新词。

混乱昔日废墟绝望破烂不堪挖掘获救。

2、用上这些词语,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二、品读课文。

(一)初悟“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1、展现当时情景:

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30万人受到伤害。那是怎样的灾难哪?(背景音乐渲染当时的场景)那个昔日充满孩子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就这样变成了废墟。“父亲眼前一片漆黑,(屏幕背景变黑的)大喊:“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一阵,想起了自己常跟儿子说的一句话:

课件出示:(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板书:语言)。

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学生说理解)。

2、创设情景体会。

师:生活中常常会有这样的情景,爸爸是这样和孩子在一起的: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那份责任和爱心始终在父亲的心头。

(二)深悟“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1、自主学习4——11自然段,从父亲的动作、语言的描写中体会父亲在拯救儿子的过程中的信念。(板书:动作语言)。

2、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引导。

当其他孩子的父母哭喊着绝望离开时,阿曼达的父亲。

当消防队员告诉他随时发生爆炸,必须赶紧离开时,阿曼达的父亲。

当警察劝他赶紧回家时,阿曼达的父亲。

人们以为他是精神失常,摇头叹息着走开时,阿曼达的父亲。

过渡:在常人看来的确是精神失常了。

3、想象营救过程中父亲的表现。

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来阻拦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

师:这段话很简约地描写营救过程中爸爸的神态、样子,给了我们无限想象的空间,这两天两夜父亲到底是怎样做的呀!我们静静的思考,选择其中一个内容说话。(出示)。

8个小时过去了,

12个小时过去了,

24个小时过去了,

36个小时过去了,

(学生交流想象的内容)。

4、朗读体会儿子的坚定信念。

师:在历经了饥饿、疲倦、危险,在历经了38小时不懈努力后,奇迹终于出现了,课文接下来用了大量的语言描写,(老师把这对父与子的对话打到了大屏幕上,)请同桌之间合作练习读这部分内容。

再请两名学生读-----评读和教师导读---再次指名读---男女生合作读。

1、情感升华---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让我们再次回味这个感人的故事。

师:当地震瞬间来临,让整个城市变成一片废墟的时候,一位父亲便开始了艰难救助儿子的历程,因为他要信守自己的诺言,那就是――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当所有人都在绝望中劝说这位父亲离开的时候,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

2、作业布置。

让我们再回读感人至深的一幕,把在我们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打动你的(指板书:神态、动作、语言)父亲和儿子的某句话、某个眼神、某个动作抄写下来。

《地震中的父与子》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教案

设计理念:

抓住主线“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创设良好的对话氛围,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品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句子,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父爱的伟大。

3、学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品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句子,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感受父爱的伟大。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把相关的句子、图片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字词。

2、在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中,孩子生还无望。父亲无比悲痛,读句子: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三、过去对儿子承诺,让父亲重燃希望,他决心找到儿子。请你默读1-12自然段,细细品味描写父亲外貌、语言、动作的句子,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四、从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你认为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五、这真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啊!在废墟前,

当消防队长要他离开时,这位父亲放弃了吗?他要——挖开废墟寻找儿子救出儿子。

当警察要他马上回家时,这位父亲放弃了吗?他要——挖开废墟寻找儿子救出儿子。

当人们认为他精神失常,不再阻挡他时,这位父亲放弃了吗?——没有!没有!他一定要————挖开废墟寻找儿子救出儿子。

为了信守承诺,无论谁来劝阻,父亲也决不放弃,(板书:信守承诺决不放弃)这是多么的——了不起。

谁也没有帮助父亲,谁也不理解父亲,父亲是多么的孤独无助!可是,为了信守承诺,无论怎样孤独无助,父亲也决不放弃,这是多么的——了不起。

六、下面,我们一起朗读课文这些片段,好好地体会一下。

七、父亲孤身一人,要徒手挖开废墟寻找儿子,难吗?从哪看出来?

从这些描写,你想象出父亲在挖掘中会有哪些困难吗?

就这样,8小时过去了,12小时过去了,24小时过去了,36小时过去了,在余震和爆炸中父亲挖呀、抬呀、搬呀、抗呀、撬呀。分析句子“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但父亲始终没有停下来,他还是挖呀挖呀,把我们的感受送进文字里,一起朗读这段话。

十、是什么让父亲挖个不停,忘记危险、忘记饥饿、忘记疲劳、甚至忘记了自己?是爱!是父爱!(板书:爱)因为爱,父亲用行动对儿子说:“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所以说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十二、为什么说儿子也是了不起的?(说话)。

是啊,儿子信赖父亲,虽然被埋在废墟下,但坚强勇敢,关心他人。(板书:信赖父亲、坚强勇敢、关心他人)最后化险为夷,所以说他是——了不起的儿子。如果没有这个约定,(课件无论——)被埋在漆黑的废墟下两天一夜只有七岁的阿曼达可能——?可见,这承诺是父亲决不放弃的动力,也是儿子绝境求生的勇气,所以他对父亲说——(课件出两段孩子的话)这类似的话反复出现,不但前后呼应,还说明了父爱能创造奇迹。

十三、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现在动笔把你想到的写下来。点评。

十四、这节课我们走近了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其实,父爱不仅展现在大灾大难中,更多时候伟大的父爱是潜藏在平凡的每一天里。只要我们用心感受,父爱无处不在。

小学四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教学目标:

2.读懂课文,使学生受到父子亲情的感染,受到“爱别人以及做人应有责任感”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通过这件事怎样体现出父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秋天的怀念》,体验到了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今天,我们再来体验一下生命中的另一份重要的、伟大的爱——父亲的爱。

二、初读课文。

1.读通课文,注意读音。

2.再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后,一位父亲在希望非常渺茫的情况下救出了自己的儿子。)。

三、小组自学课文。

1.理清课文脉络。

2.课文结尾说这对父子了不起,为什么这样说?谈谈你的看法。

思考课文应该分成几大段?每一段主要写的是什么?

四、讨论交流。

1.课文结构:

第一段(1)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人们受到了伤害。

第二段(2~23)一位父亲去儿子的学校,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把儿子及其同学救了出来。

第三段(24)父子紧紧拥抱在一起。

父亲了不起是因为:坚定、疾步、埋头、满脸灰尘、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

儿子了不起是因为:不要害怕,我不怕藏(板书)。

3.通读全文,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1)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父爱是伟大的、无私的,它无处不在)。

(2)学生参照板书,逐步思考,独立概括中心思想。

五、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1.结合生活实例,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别人,尤其是父母。

2.了解父母的生日和父亲节、母亲节的具体日期。

3.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回报父母恩情的事。

教案点评:

本课通过教学最终要让学生深知为人父母,最疼爱的是自己的子女,而作为子女,最应报答父母的恩情。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基本独立学习了《秋天的.怀念》之后,这篇课文更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主要通过阅读、思考、自学、讨论、感情地朗读课文,弄清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通过这件事怎样体会出父亲对儿子的爱有。同时还要将这种德育和美育的渗透落实到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教师又有意识地安排了“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的教学环节,让学生了解父母的生日和父亲节、母亲节的具体日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回报父母恩情的事。

探究活动。

以“父与子”为主题,小组合作编写小剧本,然后排练表演。

《地震中的父与子》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教案

尊敬的评委,亲爱的老师们:

上午好!

从八月的贵州之行,到十一月的武汉参赛,在这几个月的时间里,我思索,我探寻,我不断走进文本,贴近学生。这个过程是艰难的,也是快乐的。它促使我在专业上更快的成长,它将成为我人生中一段珍贵的回忆。感谢全国小语会为我们语文老师搭设这样一个梦想舞台,感谢所有在我成长道路上洒下辛勤汗水的人,感谢为我这堂课付出无数心血的领导们、专家们、老师们。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表现特殊环境下的父子之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这是一篇老课文,很多名师都上过这一课,光是人教网上挂出的教学设计就有好几个,要寻求突破与创新很难。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设一座桥梁,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反思我的教学,我觉得自己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以疑促读,简化教学环节。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呢?我觉得,教师应该教在学生有疑处。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教学的效率。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以疑问促阅读,并相机渗透读书方法的指导。回顾这一堂课,整个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质疑解疑的过程,是一个学生自主实践、自行发现、自我建构的过程。大家看,上课伊始,学生针对课题质疑,从而带动了全篇的阅读;之后,学生针对父亲在废墟中挖掘的语句进行质疑,感受到了父爱的深沉伟大;接着,学生针对阿曼达在废墟下的等待质疑,进一步体会到了阿曼达的了不起。以疑促读,简化了教学环节。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单纯明确:通过课文的具体描述感受父与子的了不起。教学结构简单朴实,体现了高年级阅读教学的特点。一个中心词“了不起”,牵一发而动全身;两个板块,感受父与子的了不起,清晰明了;一条主线,“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贯穿全过程。删繁就简,集中目标,留出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去自主活动,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了发展。

小学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3、从文中的具体描叙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教学线索:“无论发生什么,我总和你在一起”贯穿全课的教学。

教学重点:从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中感悟人物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听写引入。

1、生字新词。

混乱昔日废墟绝望破烂不堪挖掘获救。

2、用上这些词语,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二、品读课文。

(一)初悟“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1、展现当时情景:

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30万人受到伤害。那是怎样的灾难哪?(背景音乐渲染当时的场景)那个昔日充满孩子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就这样变成了废墟。“父亲眼前一片漆黑,(屏幕背景变黑的)大喊:“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一阵,想起了自己常跟儿子说的一句话:

课件出示:(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板书:语言)。

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学生说理解)。

2、创设情景体会。

师:生活中常常会有这样的情景,爸爸是这样和孩子在一起的:

阿曼达在和同学踢足球,腿骨折了,疼得直流眼泪,爸爸的做法是——。

(预设:父亲带着阿曼达去医院,帮助他恢复健康!)。

阿曼达在学校里的学习成绩退步很快,爸爸的做法是------。

(预设:鼓励孩子,天天陪伴孩子学习,帮助他尽快提高)。

阿曼达在摔交比赛中取得了胜利,爸爸的做法是-----。

(预设:带着孩子开车兜风,请孩子吃饭•••••)。

现在不测风云降临于阿曼达,他被压在废墟下,生死未卜——。

(预设:父亲无论如何也要想办法找到他。)。

(引读不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那份责任和爱心始终在父亲的心头。

(二)深悟“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1、自主学习4——11自然段,从父亲的动作、语言的描写中体会父亲在拯救儿子的过程中的信念。(板书:动作语言)。

2、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引导。

当其他孩子的父母哭喊着绝望离开时,阿曼达的父亲。

当消防队员告诉他随时发生爆炸,必须赶紧离开时,阿曼达的父亲。

当警察劝他赶紧回家时,阿曼达的父亲。

人们以为他是精神失常,摇头叹息着走开时,阿曼达的父亲。

过渡:在常人看来的确是精神失常了。

3、想象营救过程中父亲的表现。

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来阻拦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

师:这段话很简约地描写营救过程中爸爸的神态、样子,给了我们无限想象的空间,这两天两夜父亲到底是怎样做的呀!我们静静的思考,选择其中一个内容说话。(出示)。

8个小时过去了,

12个小时过去了,

24个小时过去了,

36个小时过去了,

(学生交流想象的内容)。

4、朗读体会儿子的坚定信念。

师:在历经了饥饿、疲倦、危险,在历经了38小时不懈努力后,奇迹终于出现了,课文接下来用了大量的语言描写,(老师把这对父与子的对话打到了大屏幕上,)请同桌之间合作练习读这部分内容。

再请两名学生读-----评读和教师导读---再次指名读---男女生合作读。

1、情感升华---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让我们再次回味这个感人的故事。

【出示: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当地震瞬间来临,让整个城市变成一片废墟的时候,一位父亲便开始了艰难救助儿子的历程,因为他要信守自己的诺言,那就是――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当所有人都在绝望中劝说这位父亲离开的时候,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

2、作业布置。

让我们再回读感人至深的一幕,把在我们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打动你的(指板书:神态、动作、语言)父亲和儿子的某句话、某个眼神、某个动作抄写下来。

《地震中的父与子》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教案

2.生:在一次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在希望非常渺茫的情况下救出自己的儿子及其同伴的故事。

在一次大地震中,靠着相互间坚定的信念,一位父亲终于救出了儿子及其同伴的事。(板书)。

3.在这次地震中,父亲和儿子都抱着同样坚定的信念,这个坚定的信念是什么?(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二、讨论课文。

1.四人小组一边读一边讨论:从课文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父亲在拯救儿子的过程中一直抱着这个信念的?(板书:责任、爱)。

2.指导朗读。(抓重点句子,及句子中的关键词语体会)。

3.父亲带着对儿子的爱和责任感,信守自己的诺言,无论儿子是生是死都要和他在一起,而儿子也对父亲充满了信心,我们一起来找找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4.指导对话分角色朗读。(板书:信心)。

5.在饱受煎熬了38小时又50分钟以后,一条生命的通道终于打通了,这对父子终于可以相见了,父亲的.表现是怎样的?(颤抖的说:“出来吧!阿曼达。”)。

那么儿子呢?为什么他要这么做?(板书:责任)。

6.你觉得他们是一对怎样的父子?课文里用了一个词语,是什么?指导读最后一句话。(板书:了不起)。

三、扩展练习。

1.假设阿曼达的父亲也像其他人一样望着废墟哭喊一阵子离开了,会是一个怎样的结果?

2.如果所以孩子的父母都像阿曼达的父亲一样有信心的话,情况又是怎样的?

3.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信心是精神的支柱,是生命的支柱……)。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教材分析:《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小学语文人教版教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课文写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奋不顾身夜以继日地挖了38小时,救出了儿子和他的同学的事,课文内容浅显,但内容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全文中没有出现一个爱,可就在这这扣人心弦的故事、朴实无华的文字中,我们能看到父与子之间浓浓的爱,体会到字里行间浸润的父与子之间那难以割断的情怀。本单元训练主题--父母之爱。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认识掌握课后生字。正确读写“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

2、过程与方法。

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了不起的父与子)。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准备。

1、搜集并阅读同类的颂扬父爱的故事。

2、搜集地震的相关知识及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的相关资料。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细读课文,体会父亲心理活动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学习导语,明确本组专题。

默读本组课文的导语,说说本组专题的内容及学习要求。

二、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交流资料: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许多感人至深的父爱故事和搜集地震的相关知识。

2、师媒体播放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视频(播放音乐《天亮了》),师导入:地震是一种令人生畏的自然灾害。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剧烈地震,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七课--《地震中的父与子》。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要求。

(1)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生字和新词。

(2)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在自己读不懂得地方做上记号。(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感悟)。

(3)一边读一边用“﹋﹋﹋”画出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

2、小组内互读课文,交流学习收获,互相讨论读不懂的问题。

3、全班交流:

(1)出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重点记住“墟、砾、颤”等字形。

(2)用自己的话把下列词语连接起来概括全文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

(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

(3)初步汇报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

四、再读课文,根据父亲在救助儿子过程中的心理变化理清文章脉络。

(1)读文找出描写父亲心理变化的句子。

(2)体会父亲心理的变化,理清文章脉络。

五、小结。

这一节,同学们被父子俩感动着,对父子俩在大地震的灾难面前表现出的与众不同啧啧称赞。课后请同学们继续认真读课文,试着把你的感动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感受爱的伟大力量。

2、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的心理变化。

3、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小组内自行检测生字新词。

2、学生自由发言:自己认为最感动的句子。

二、讨论交流。

师:同学们在读课文中你们有许多的感动,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交流吧。

(这一环节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学生充分表达的基础上,教师指导感悟、朗读.)。

估计学生会抓住以下句子进行汇报。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

(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生命危险。“冲”字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自己孩子能够平安。)。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从这里可以看出当父亲看到教学楼已变成废墟时以为儿子已经死了,极度痛苦)。

失去心爱的儿子,父亲那撕心裂肺的喊叫声,该怎样读呢?(绝望、失去一切…)指名读、评议、齐读。

3、“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父亲说的这句话课文中出现了几次?(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3次,因为这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也是父亲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原因。)。

4、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不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引导学生讨论:父亲真的精神失常了吗?

(1)找到描写父亲因悲伤过度而精神失常的段落读一读。

(2)小组讨论。

(让学生感悟到:这位父亲38个小时不吃、不喝、不睡,说他失常,他的确失去了和一般正常人一样的举动;说他不失常,他的确不失常,是一种伟大的父爱的力量充溢着他的全身,是救孩子的顽强的信念支撑着他,是伟大的父爱支撑着他!)。

5、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

(多么了不起的孩子,在长达38小时的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只有恐惧与危险。然而7岁的阿曼达却能在这种情况下,还自信地勇敢地鼓励同学们与死神拼搏。这巨大的精神力量来自对父亲真诚诺言的信赖,奇迹的出现来自伟大的父爱。)。

指导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什么?(惊喜,自信,激动)。

7、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唤起的信赖。(生读)。

是啊!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朴实而强有力的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

三、朗读体验,加深体会。

有感情地朗读父与子几处对话,进一步体会这对父子的“了不起”。

四、小结回顾,升华情感。

1、联系课文说说为什么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

2、用自己的话夸夸这对父子或说说读完这篇课文后的感受。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小练笔:读了这篇故事,你想对这对了不起的父子说些什么?简单地写一写吧!

六、板书设计。

父子。

坚强勇敢。

责任心强富有爱心。

14个孩子脱险。

七、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组课文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通过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在这部分教学中主要抓住了两个语段:

1、父亲不顾旁人的劝说,依旧执着地挖着。

2、父亲不顾自己的身心俱疲,依旧执着地挖着。而这两部分的教学,我把他们紧紧的整合在一块来展开教学。

3、“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这句话对阿曼达的影响,我们可以发现正是这个信念让阿曼达在身处险境的情况下,依然保持镇定,关爱同学,确实了不起。

4、升华、理解了父子之间的挚爱与信任。

纵观以上教学,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

我在文本的把握处理上,还是有些不是太稚嫩,尚不够丰满。只抓住了文本的主干部分却忽略了其他细微的地方。这样是不够全面的,只会钻进死胡同。例如在教学“劝说”父亲部分,没有强调指出,没有让学生充分地感悟到当时的情势是那样的危急。这场地震空前的巨大,这里的损坏程度是及其严重的,人员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倒塌、爆炸、余震等危险。所以其他人基本上认为援救已经没有意义,而我在课堂上却说,他急切的希望得到帮助,而没有人愿意帮助他,会让学生产生错觉:其他父母没有这位父亲爱孩子,其他人对于需要帮助的大不够热心过于冷漠。这便偏离了文本所表达的意思了。

《地震中的父与子》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佳句;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合作探究掌握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体会父爱。

重点难点: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觉得什么叫亲情,你和你父亲的关系怎么样呢?

2、板书课题。

3、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二、自学练。

1、学习课文生字。

2、我会看拼音写词语。

三、大班展练。

1、一个小班展练字音;提醒学生应注意的问题。

2、一个小班展练字形,包括重点字,难点字,笔顺等;。

3、一个小班展练词语,包括近反义词等;。

4、一个小班展练运用,包括造句等。

四、拓展练习。

正确书写生字词语;完成语文家作;词语手册。

一个小班展练运用,包括造句等。

五、拓展练习。

正确书写生字词语;完成语文家作;词语手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认读词语。

2、回顾课文内容。

3、过度。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这对父子在地震中所经历的事情,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二、自学自练。

1、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从哪里看出父与子的了不起。

2、用――画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小组内谈谈各自的体会。

3、课文第二十自然段,父亲颤抖的说“出来吧,阿曼达!为什么颤抖的说,应该高兴才对。

4、文中细致的描写了父亲和儿子的语言、外貌、动作,勾画出来,并谈谈你的感受和体会。

5、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父亲,我们来评一评。

6、句子赏析。

8、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请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三、大班展练。

1、一个小班展练问题1、2、3。

2、一个小班展练问题4、5、6。

3、一个小班展练问题7、8。

四、巩固练习。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教学目标:

知能目标:

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方法目标: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情感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阅读法、情境教学法、电教法。

教学准备: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继续进行课前2分钟交流,谁来说说你所搜集到的有关父母之爱的好句子。

师:是啊,我们在父母的爱中长大。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看大家又从中感悟出什么。

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生说)。

师:地震中发生的事太多太多了,有太多的悲伤,更有着太多的感动。听,《生死不离》仿佛又把我们带回到去年的汶川地震,仿佛让我们又看到了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奇迹(播放视频)。

学习课文之前,老师先检查一下同学们预习课文的情况。

二、检查预习。

1、认读生字词。

2、检查读课文,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交流。

三、学习课文。

1、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了不起)。

师板书:了不起。

师: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屏幕出示自学提示)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你从哪些地方能体会出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可以在书上画一画重点的句子、词语,也可以写一写自己的感受,还可以读一读。然后四人一组交流一下。

交流:

师: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父亲呢?请同学们先读读划记的语句,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师板书:父亲。

生: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1)指名读这段话,并说说怎样体会出父亲的了不起的。

(2)父亲一开始的心情是怎样的?

(4)谁能来读读这段话,读出父亲这种心情的变化?(指导朗读)。

生: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地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他们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他们已经死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来帮助我?”没有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1)指名读这段话,并说说怎样体会出父亲的了不起的。

(2)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对比)把谁和谁进行了对比?

(3)师:别的家长是大哭,然后绝望的离开,而父亲却是埋头接着挖。面对同样的情况,这位父亲的表现为什么能与众不同呢?(引读:儿子在等着我!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4)自由地读读这段话,读出其他家长的绝望和父亲的坚定。

指生读。

生:“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1)指名读这段话,并说说怎样体会出父亲的了不起的。

(3)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时间的漫长。(指生读)。

(4)师:同学们,36小时到底是个怎样的概念呢?12小时是一个--生接:白天。再过12小时是一个--生接:黑夜。在过12小时又是1个--生接:白天。统共是几天几夜呀?生:2天1夜。

(7)大家想,在挖掘的过程中,父亲还会遇到哪些困难?(生答)师:所以,父亲的衣服会(生接);到处都是(生接)。

(8)面对这么多的困难,父亲放弃挖掘了吗?(生答)板书:永不放弃。

是什么支撑着父亲,让父亲变得这么坚定,坚强?(生:不论……)师: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生齐读)儿子在等着我。

师:永远要跟儿子在一起的执着让阿曼达的父亲变得多么的了不起啊。(生齐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播放小提琴演奏《沉思》)假如他就是你的父亲,看到他为了找到废墟下的你,30多个小时,顾不上喝水、吃饭,更顾不上睡觉;没有人理解他,更没有人帮助他,他仍然在不停地挖呀,挖呀;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还是在不停地挖呀,挖呀。此时此刻,你会怎样读这段话?(生:心疼,激动,感动)。

(9)自己在下面练习读出这种感情。指生读,齐读。(配乐)。

师:方才我们体会了父亲的了不起,那你又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出了儿子的了不起呢?

交流:

生: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来救我,也能够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1)指名读这段话,并说说怎样体会出儿子的了不起的。

(4)师: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空气也越来越浑浊。7岁的阿曼达,经过两天一夜的等待,一定是渴极了,饿极了!但是对父亲的无限信赖让阿曼达充满了一定要活下去的信心和力量。坚信父亲会永远和自己在一起让阿曼达变得多么的了不起呀!请同学们再读这段话。

生:“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1)指名读这段话,并说说怎样体会出儿子的了不起的。

(2)先出去与后出去有什么不同?

(3)是什么让阿曼达如此勇敢?板书:对爱的坚信。

师:因为他相信:生接:不论……。

(4)自己读读这句话,读出儿子先人后己的精神及对父亲的信任。指生读,齐读。

师:下面我们分角色来读读父亲救出儿子的这部分内容。老师读旁白,男同学读父亲,女同学读儿子。读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经过38小时的挖掘,父亲终于挖出儿子了,并且知道儿子还活着,这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儿子在等了38小时后,终于听到了父亲的声音,他是什么心情?(生答)师:我们在读的时候,要读出这种父亲和儿子这种惊喜、激动的心情。(开始读)。

师: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创造出了地震中的奇迹。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的结尾。

师: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一起,这句话就像一根纽带,将地震中的父与子紧紧联系在一起。

师:当父亲疲惫不堪,就要倒下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无穷的力量--。

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一起!

师:当儿子饥渴难耐,难以支撑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无尽的希望--。

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一起!

师:让我们记住--。

师:让我们记住--。

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让我们把父子幸福相拥的镜头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记忆当中。课后,请同学们完成课文后面的小练笔,并读一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板书设计: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一起!

父:永不放弃子:对爱的坚信。

小学五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教学反思

新课标指出“要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重视和关注青少年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培养,强调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主要靠熏陶感染,而不是靠灌输。”我在《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的教学中,紧扣这几点,突出人文性。

一、创设情境调动情感、缩短文本与学生的距离。

这篇课文发生的背景是一次大地震,由于文本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知识面较远,因而我在教学时注意媒体的运用。上课伊始,播放有关大地震的录象,教师谈话激情:“大家看,一场大地震正在发生,一个儿子被埋在废墟中,父亲怎么办呢?这节课,我们将一起读一读这个发生在地震中的故事。”这样一下子就缩短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

二、读中体验感受文本的震撼。

这篇课文中父亲的情感变化是全文的主线,我以此为线索,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父亲的情感变化:着急、担心——悲痛——坚定——激动——幸福。我在教学过程中,以合作者的角色出现,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采用自由读、个别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将每一个学生带入课文所表述的情景中,用语感连接学生的感官、感受和情感。让朗读使学生与主人公共同体验,共同感受,让朗读使他们的`心灵受到熏陶,从而实现文本的教学目标,感受文本的强烈震撼,引起共鸣。

三、尊重学生的感受、体现人文性。

在思考“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这个很有分量的问题时,我让学生以四人小组合作的方式来研究这个问题,教师巡回点拨。然后交流学习成果。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每个学生在探究中都会有自己独到的理解感悟,在这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相互合作中学生取长补短,加深理解和感悟,通过交流讨论,丰富了个体探究所得。

四、升华感情、再现人文魅力。

最后,我让学生讲讲他们父子、母子之间互相爱护、信任的故事。有个学生讲的故事非常感人:有一次他爸爸抱着他下楼,不小心摔一跤,但还紧紧地抱着他,结果导致他爸爸骨折。此时此刻,学生对父爱母爱的理解是饱满的,触及到了学生的灵魂深处,对其成长也会有深远的影响。我体会到语文即是生活,生活即是语文。用文字展现生活实际,既能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精妙,又能融动学生内在情感世界。此时,他们的所想所说都是情真意切,感受至极。在这里再现了人文魅力。

在课文的学习中,我与学生随着这对了不起的父子一起经历了磨难,经历了痛苦与喜悦,学会了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服输,我们陶醉于父子深深的情意中。我们,成长了自我。

四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授课教案指导【】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使学生受到父子亲情的感染,受到“爱别人以及做人应有责任感”的教育。

难点: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通过这件事怎样体现出父亲对儿子的爱。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秋天的怀念》,体验到了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今天,我们再来体验一下生命中的另一份重要的、伟大的爱——父亲的爱。

二、初读课文。

1.读通课文,注意读音。

2.再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后,一位父亲在希望非常渺茫的情况下救出了自己的儿子。)。

三、小组自学课文。

1.理清课文脉络。

2.课文结尾说这对父子了不起,为什么这样说?谈谈你的看法。

思考课文应该分成几大段?每一段主要写的是什么?

四、讨论交流。

1.课文结构:

第一段(1)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人们受到了伤害。

第二段(2~23)一位父亲去儿子的学校,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把儿子及其同学救了出来。

第三段(24)父子紧紧拥抱在一起。

2.读文章的第2~23自然段,具体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找出重点的词。

父亲了不起是因为:坚定、疾步、埋头、满脸灰尘、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

儿子了不起是因为:不要害怕,我不怕藏(板书)。

3.通读全文,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1)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父爱是伟大的、无私的,它无处不在)。

(2)学生参照板书,逐步思考,独立概括中心思想。

五、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1.结合生活实例,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别人,尤其是父母。

2.了解父母的生日和父亲节、母亲节的具体日期。

3.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回报父母恩情的事。

本课通过教学最终要让学生深知为人父母,最疼爱的是自己的子女,而作为子女,最应报答父母的恩情。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基本独立学习了《秋天的怀念》之后,这篇课文更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主要通过阅读、思考、自学、讨论、感情地朗读课文,弄清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通过这件事怎样体会出父亲对儿子的爱有。同时还要将这种德育和美育的渗透落实到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教师又有意识地安排了“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的教学环节,让学生了解父母的生日和父亲节、母亲节的具体日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回报父母恩情的事。

以“父与子”为主题,小组合作编写小剧本,然后排练表演。

《地震中的父与子》小学语文说课稿

从教材、学习目标,学习重点与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板书以教学预设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

课文记叙了1994年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在废墟中经过了38个多小时的挖掘,终于成功救出自己的儿子和14个小孩的故事。赞扬了“了不起”的父子俩,歌颂了伟大,无私的父爱,教育学生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这样才能战胜困难,获得成功。

二、学习目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依据新课程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以下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课文内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表达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说”这两种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父与子的了不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三.

学习重点.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亲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3、感受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的巨大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表达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

四、说教法和学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中的氛围中学习。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所以采用以下的教与学的方法:。

教法:1、采用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五、教具准备。

本课教学我主要运用多媒体借助远程教育资源,丰富教材内容,同时也让教材内容直观化,达到资源共享。让学生学起来更轻松,更有趣。

六、学习过程设计。

(一)?、

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既揭示了本堂课的主题《地震中的父与子》,又营造了浓郁的情感氛围,有助于学生迅速入情、动情。有便于后面教学的进行.

(二)、指导朗读,悟父子情。

1.接着让学生回顾第一课时,并用简练的话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课文所写的父子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这不仅是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同时,又寻找到阅读本文的突破口。

2、体会父亲的了不起。我让学生自己边读边划出课文中描写父亲了不起的句子,再加以引导,并结合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到父亲对儿子的爱。这里是让学生深入阅读,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使学生对语言文字有准确、细腻、深入的把握,获得准确、细腻、深入的体验,以增强语感,同时,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也许学生会找出以下句子:。

3、课件出示以下句子并以多种方式指导朗读:。

a.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

b.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c.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d.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e.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4、我们再看看儿子阿曼达是不是也了不起,找一找,儿子的那些地方感动了你?

(1)“我告诉同学不要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回来就我,也能就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2)“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更我在一起。”

[

5、体会。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

6.。

最后一刻,激动人心的场面出现了: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你从哪体会到他们是非常幸福的呢?(因为父亲相信儿子,儿子相信父亲,他们心灵相同,终于团聚了。父亲爱着儿子,儿子相信父亲。是爱,让他们幸福着。)。

(三)、课外拓展,。

感情升华。

一堂好课的结束意味着新的课外拓展,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说一说,让学生把自己享受到的爱和自己奉献的爱和大家分享一下。

[让学生将内心感受说出来,让学生的思想与文中情感发生碰撞,达到交融,得到升华。]。

(四)、作业设计;。

新课程理念中所提到的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课堂教学显得尤其重要,但也离不开课外的演练,所以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布置以下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并积累诵读。

2、小练笔(1、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2、写一写父母、亲人、朋友、同学之间互相关爱的事情。)。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篇文章的精髓,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这堂课的板书既简明扼要,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再加上学生的情感,让整堂课真正成为和谐互动、学习的乐园。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了不起。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五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原文及教案

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室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一层楼的左后角,便疾步走到那里。

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救火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人们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而精神失常了。

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爸爸,真的是你吗?”

“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事,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

“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房顶塌下来架成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

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小孩,都活着!快来人!”

过路的人赶紧跑过来帮忙。

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出口开辟出来了。

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