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管理论文方向范文(20篇)

时间:2023-11-10 15:47:35 作者:字海

范文范本在提高写作水平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使我们的表达更加准确、流畅。范文范本1:下面是一篇关于人工智能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启发和思考。

公共卫生管理论文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我国政府在整合传统公共卫生服务的基础上正式启动的国家卫生计划,旨在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1]。自以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得到了普遍的开展,并取得巨大的公共健康成效。随着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向全人群覆盖,国家和地方财政投入逐年提高,项目工作内容也日趋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也正在成为基层卫生机构的'工作重心。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现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涉及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各个方面,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2]。本研究于6月—1月,通过对湖北省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情况及相关问题进行问卷调查,找出项目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以及影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开展的因素,为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供政策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本次调查以区(县)为单位,共抽取湖北省8个地级市的54个区(县),对抽中的区(县)范围内的相关卫生行政组织、城乡基层医疗卫生组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及相关医院的关键知情人进行问卷调查,每个机构由1~2名关键知情人进行问卷填写。本次调查共回收950份问卷,有效问卷868份,问卷有效率91.4%。1.2方法在阅读文献和专家咨询基础上,结合湖北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策实施的特征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内容主要包含4个方面:(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筹资与拨付情况;(2)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分配和使用情况;(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情况;(4)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落实情况等。现场调查由湖北省卫计委组织,以函调方式完成。问卷逐级回收后交由课题组负责核对和整理。1.3质量控制问卷设计之前,进行专家咨询和文献查阅,设计内容考虑到地区特异性,以确保问卷设计的科学性;此次调查由湖北省卫计委负责组织,以确保调查的严肃性;在问卷收集上来后,调查小组再逐一核对,以保证问卷无填写质量问题。1.4统计分析采用epidata3.0录入数据并建立数据库,利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调查对象基本情况采用描述性分析,频数资料使用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基本情况此次调查对象共包含868名关键知情人。调查对象来自城市卫生组织的有205人,占23.6%,来自农村的有663人,占76.4%;调查对象所在机构中,来自乡镇卫生院的最多,共663人,占76.4%,其次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6人,占15.7%,另外,来自卫生行政组织的62人,占7.1%,其他7人,占0.8%;调查对象工作年限主要集中在0~、10~、20~30年,人数及占比分别为224(25.8%)、235(27.1%)、327(37.7%),大于30年的仅为82人,占9.5%;调查对象职务为乡镇卫生院负责人496人(57.1%)、城乡公共卫生科负责人232人(26.7%)、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89人(10.3%)、卫生行政人员51人(5.9%)。2.2经费管理2.2.1经费的筹资与拨付(表1)调查结果显示,70.1%的调查对象认为经费不够用,并且城市和农村回答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城市地区认为经费不够用的比例更高;认为经费拨付方式合理的有740人,占85.2%,认为经费拨付周期合理的有647人,占74.5%;关于经费拨付渠道通畅情况,调查对象认为是通畅有815人,占93.9%;关于经费及时到位情况,有592人认为一般或者不及时,总共占68.3%,与农村地区相比,城市经费拨付通畅性和及时性不够(p0.05);同时,有63.2%的认为经费是足额拨付的;而认为拨付给村卫生室或卫生服务站的经费需要制定最低比例的有437人,占50.4%。2.2.2经费的分配与使用(表2)调查结果显示,有84.3%的人认为经费支出是有依据的;认为将公卫经费作为职工工资发放不合理的人数有381人,占43.9%;而认为将公卫经费作为工作补助发放合理的有662人,占76.2%;73.2%的认为经费使用存在不合理的地方。2.3绩效考核(表3)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绩效考核办法合理有761人,占87.7%,认为绩效考核标准设置合理的有779人,占89.8%;关于绩效考核和公卫经费拨付挂钩是严格执行还是有所变通的问题,75.7%的回答基本严格执行,17.2%的回答与部分经费挂钩,2.4%的回答只作为奖惩依据,4.7%的回答仅作为参考依据。2.4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完成情况(表4)从调查结果中可以发现,认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花费经费较多项目前五项分别为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0~6岁儿童健康管理,占比分别为14.3%、13.7%、12.0%、11.7%、、10.6%;认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完成不好项目前五项分别为严重精神病障碍患者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0~6岁儿童健康管理、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占比分别为14.5%、14.2%、12.4%、9.7%、9.6%。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70.1%的调查对象认为经费不够用,经费不足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首要问题。众多研究表明[3–4],随着社会经济水平提高和居民卫生保健需求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也随之增加,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增长。而政府购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补偿标准偏低,不利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改善。因此,当地政府应该科学地测算补偿成本,为精确补偿提供证据,以弥补基层卫生机构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所消耗的实际成本,避免因资金短缺导致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不达标现象。由于城乡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此次调查中,相对于农村而言,城市的调查对象认为经费不够用的比例更高。城市地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普遍高于农村地区,这是由于城市地区的人力成本、消费水平以及卫生保健需求等高于农村地区导致的[4–5]。因此,在制定最低补偿标准的同时,要考虑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适当提高城市地区经费补偿标准,以满足公共卫生服务发展的需要。另外本研究结果显示,认为经费拨付方式和拨付周期不够合理的均在15%以上,这说明经费拨付方面还需进一步改善。经费拨付不合理,会导致经费滞留在财政单位,影响公共卫生经费运行的效率,而经费的延期拨付也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资金运行造成很大的压力,从而影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开展[6]。建议精简经费拨付流程,减少中间审批环节,缩短经费拨付周期,以提高经费拨付效率。其次,大部分调查对象认为经费的使用存在一些“乱象”,将经费用于人员工资发放也存在争议,这是由于经费的支出范围不明确导致的。建议出台全省统一的经费支出细则,明确界定项目经费的开支范围和开支比例,制定基本公卫经费专账管理制度,将基本公共卫生经费进行独立核算,以加强对这部分财政资金的财务管理。同时,设计将经费作为公共卫生专职人员的基本工资、绩效奖励及补助等发放比例,给基层卫生机构更多的资金使用自主权去完成项目工作,以提高基本公共卫生经费使用规范性和激励性[7–8]。通过13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花费经费较多前五项和完成不好项目前五项调查结果可以得出,慢性病、老年人、孕产妇及儿童管理是经费花费较多的项目,同时这些项目的工作完成情况也欠佳,调查结果与张德勇、梁小华等研究[9–10]大致相同。而且,虽然精神病管理花费经费不多,但完成情况却不好,这与精神病患者的管理难度较大有一定的关系。因此,政府在进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偿标准的测算时,也应该进行各项目成本的测算,合理地制定各项目经费补偿比例[11],使经费向具有较高成本效益的项目倾斜,比如健康教育、计划免疫、孕产妇管理以及慢性病管理等,以期达到经费使用效益最大化。另外,要根据当地公共卫生状况与需求明确公共卫生服务的重点和难点,在经济社会的逐步发展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实施和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避免在实施过程中求大求全且浅尝辄止的问题[12]。此外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考核标准和办法不够合理,考核结果与经费挂钩严格度不够等方面。因此,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和管理制度,强化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引导性和针对性,还要考虑地区特点的差异性。在考核体系建设中,要按照“分级授权,逐级管理的”原则,建立上级考核机构、机构考核团队、团队考核个人的三级考核机制,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效率和质量。绩效考核的结果要严格与机构的经费拨付挂钩,机构内部要制定团队绩效考核办法,团队要细化个人绩效考核指标,最终落实到个人的绩效考核上,且考核结果与个人收入待遇挂钩,以调动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能动性。

公共卫生管理论文

随着历史的进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公共卫生与健康促进的理解越来越深刻。它探讨内外环境以及社会活动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制定预防、控制、消灭疾病发生和流行对策,着眼优化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创造和维护有利于人类身心健康的最佳劳动和生活条件,保护劳动力以及增进人类健康。它是提高人类生命价值的科学和艺术。

1“科学和艺术”

公共卫生也指公众卫生,它涵盖疾病预防、健康促进、提高生命质量等所有和公众健康有关的内容,公共卫生的本质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科学更多的是发现,而艺术更多的是创造。因为公共卫生的服务对象是人群,要使人群在服务对象中预防疾病、延长寿命、促进健康和效益,离不开对客观世界中群体健康和疾病规律的发现(科学),也离不开主观世界的创造和表达(艺术),更离不开被服务对象的理解与感受。公共卫生它从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医学发展到以群体为中心的社区医学,具有以人为本,以群体人群为对象,以社区为基础,以政策为手段,以健康促进为先导的特点,已演变为一种社会管理职能,严格说已不属于医学范畴;而预防医学则是医学的一个分支,不管它的外延多么广阔,社会性多强,其本质仍属于医学。公共卫生侧重于宏观调控,其工作内容除了疾病控制、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控制等与预防医学相重合的部分外,主要是卫生政策、卫生规划、卫生管理、卫生监督、卫生经济、卫生工程等宏观调控为主。

在传统公共卫生领域,传染病防治是最重要的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共卫生的范围和职能也变得越来越广泛,如不合理的饮食结构、不良生活方式和不良行为的增加引发慢性非传染疾病,空气、水源、噪声、化学性污染等环境危害引发的健康问题,甚至自杀、交通事故等为主的伤害也正成为公共卫生问题。

2公共卫生是社会的“集体行动”,不是个人行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到影响健康的因素除物质环境外,社会因素起着很大的作用。而要改变这些环境和行为因素,单靠卫生部门已难于胜任。因此,提出了新公共卫生的概念。其要素包括公平地获得有效的医疗保健,以社区参与为基础伙伴式健康公共政策以及部门间的合作,有组织的社区努力,明确了公共卫生解决问题的途径。公共卫生要综合治理影响群体健康的问题,涉及面广,个体不可能也没有能力单枪匹马地去完成。因此公共卫生需要整个社区参与,有组织有计划地去解决问题。只有从参与才能人人健康,才能使整个群体都能生存和发展。

公共卫生是社会的“集体活动”,不是个人行为,是通过有组织的社区活动来改善环境、预防疾病,延长生命和促进心理和躯体健康,并能发挥个人更大潜能的科学和艺术。其工作范围包括改善环境卫生,控制传染病,进行个体健康教育,教育人们注意个人卫生,组织医护人员提供对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和预防性治疗的服务,并建立一套社会机制来保证每个人都达到足以维护健康的生活标准。随着技术和社会价值的变化,公共卫生活动也发生相应变化。目前我国将公共卫生定义为,以保障和促进公众健康为宗旨的.公共卫生事业。通过国家和社会共同努力,预防和控制疾病与伤残,改善与健康相关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培养公众健康素养,创建人人享有健康的机会和长寿权利。新公共卫生并没有摒弃传统公共卫生的内容,而是在此基础上更强调了把改善物质和社会环境、个体预防和适宜的治疗结合起来,通过多部门的合作和社区的参与,在多种场所开展健康促进,从而实现公共卫生所肩负的使命。促进人群健康的新公共卫生的目标,部门合作和社区参与是其特色。最终目的是使公共卫生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坚强后盾。新公共卫生与传统公共卫生的差别在于,传统公共卫生注重的是学术性,仅由公共卫生系统人员参与;新公共卫生则注重的工作实践为基础,政府制定主导性政策。并调动社会资源,如经费、人力、物力、信息等。开创多部门合作的局面,以影响当地群众参与的态度,创建有利实施工作的环境。

关注人类健康是21世纪国际社会的共同主题,“健康促进”作为一种新的公共卫生观念、理论、策略和干预方法将为人类带来更多的健康和幸福,其内容包括健康教育和环境支持。“健康促进”是鼓励每个人都要关心自己的健康,同时也鼓励政府和其他组织采取改善生活条件和使其更有利于健康的政策。作为一种个人拥有,而且是唯一一种可以与亲人和社会共同积累和分享的最宝贵财富和资源,健康一直是人类追求的共同理想和目标。

就一个社会来讲,健康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是物质文明建设的保证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体现。who指出“健康是一种基本人权,达到尽可能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的一项重要社会目标”。健康也是一种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再生产的物质基础。健康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是一种互惠和互动的双赢关系。新公共卫生更强调是一种能力或资源,而不仅是一种状态。它可使人们共同追求某一目标,获得技能和教育。因此,在强调以健康为目标时,尤其要强调健康促进使人们适应,要贯注公共卫生与健康促进理念确保人类健康。

3建立社会机制。

公共卫生是一项公共事业,属于国家和全体国民所有,做好公共卫生工作需要国家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因为公共卫生是公共事业,所以无论是从宪法中的规定,理论上的阐述,还是从实际操作的角度来看,各级政府都负有保障和促进公众健康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不但领导着公共卫生专业队伍,决定着公共卫生对策的制定和国家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也影响着社会对健康价值的和公共卫生理论的取向,以及国家对公共卫生法规的制定。许多影响公众健康的因素来自卫生系统以外的社会各阶层各行业,也取决于社会发展以及各方面的法律和政策,因此,政府既要主导公共卫生,更要组织动员全社会参与公共卫生。全体国民都是公共卫生事业的主人公,公共卫生事业的兴衰直接关系着国民的健康水平,全体民众和社会各界对公共卫生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城市公共卫生管理论文

1、为了加强中心所办公环境的卫生管理,创建文明、整洁、优美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制定本制度。

2、本制度适用于中心所办公环境的卫生设施的设置、建设、管理、维护和环境卫生的清扫保洁、废弃物收运处理以及食堂的卫生管理。

3、凡在中心所工作的员工和外来人员,均应遵守本制度。

4、综合办公室为中心所环境卫生管理的职能部门,负责全所的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中心所的有关室(窗口)都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协同做好环境卫生的管理工作。

5、环境卫生设施的开支经费由综合办公室报所长审批。

二、公共区域的清扫与保洁。

1、公共区域(包括主次干道、公共绿地、职工宿舍外环境等)的清扫与保洁,由综合办公室负责安排本所人员进行。

2、统一使用的建筑物、会议室、宣传设施、公告栏、厕所由综合办公室负责安排本所人员进行清扫与保洁。各室(窗口)使用的建筑物、办公室等,应当由室(窗口)自行负责保持清洁。

3、禁止在中心所随地倾倒、堆放垃圾,禁止随地吐痰和乱扔果皮、纸屑、烟头及各种废弃物。

4、公共走道及阶梯,至少每日清扫一次,并须采用适当方法减少灰尘的飞扬。偏僻地段,每周清扫一次,做到无垃圾、无积水、无死角。

5、排水沟应经常清除污秽,保持清洁畅通。

6、厕所及其他公共卫生设施,必须特别保持清洁,做到无异味、无污秽。

7、办公、生活区内的树木、花草须加强养护和整修,保持鲜活完好,不准损毁、攀摘或向绿化带抛弃垃圾,不准在办公区晾晒衣物。

1、各室(窗口)都要建立每日轮流清扫卫生的制度。

2、室内应保持整洁,做到地面无污垢、痰迹、烟蒂、纸屑;桌面、柜上、窗台上无灰尘、污迹,清洁、整齐,窗明几净。室内无蜘蛛网、无杂物。

3、室内不准许随便存放垃圾,应及时把垃圾倒入垃圾筐内。

4、办公室内办公用品、报纸等摆放整齐有序,不得存放与工作无关的物品,个人生活用品应放在固定的抽屉和柜内。

5、室内禁止停放交通工具。

1、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和饮食卫生“五四”制。

2、食堂的环境卫生、个人卫生,由综合办公室督导,炊事员包干负责,明确责任。

3、炊事员必须每年体检一次,并进行卫生知识培训。新上岗的炊事员必须先体检后上岗,取得体检合格证后,进行卫生知识教育,并经简单考核后才能上岗。

4、食堂操作间和设施的布局应科学合理,避免生熟工序交叉污染。

5、操作间及其环境必须干净、整洁,每餐清扫,保持整洁,每周彻底大扫除一次。

6、食堂门窗、沙窗无灰尘、油垢,玻璃明亮;墙壁、屋顶经常打扫,保持无蜘蛛网、无黑垢油污。

7、食堂的灶台、抽油烟机、工作台、放物架等应洁净,无油垢和污垢、异味。室内的灯具、电扇见本色。

8、各种饮具、用具(大小塑料菜筐、盆、帘子等)要放在固定位置,摆放整齐,清洁卫生,呈现本色。

9、炒菜、做饭的锅铲、铁瓢等工具一律不许放在地上或挪作它作。

10、各种蔬菜加工时,必须严格遵守一摘二洗三切配的程序进行。

11、凡洗完的各种蔬菜,不得有泥沙、杂物,用干净菜筐装好,存放架上,不允许中途落地。

12、待食用的菜肴、米饭,加盖防蝇、防尘罩。

13、炊事人员上岗工作时必须穿戴工作服、帽,上岗前必须先洗手和消毒。

14、炊事员上班不准带戒子、手镯,也不能涂指甲油。操作时不许吸烟,不得随地吐痰。

15、直接入口的食品必须使用工具,不得用手直接拿取食品。

16、食堂要配备消毒柜,使用的盆、碗、盘、碟、杯、筷等餐具都要实行严格的消毒制度,使用中的餐具必须每天消毒。消毒程序必须坚持“一洗、二清、三消毒”。

18、遵照各级爱委会有关灭鼠、灭蝇、灭蟑螂的安排和实际情况,按照技术要求在食堂内投放鼠药,喷洒药水,摆放夹鼠板,做到无蝇、无鼠、无蟑螂。

五、奖罚。

1、综合办公室要结合本所的具体情况,制订具体的卫生标准和卫生奖惩制度,定期进行检查。对卫生做得好的室(窗口)和职工要表扬、奖励。尤其是食堂的卫生检查结果要与炊事员的工资挂钩,以促进食堂的食品卫生质量不断提高。

2、同时,违反本制度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者,由综合办公室责令其纠正违规行为,采取整改措施,并可视情节严重程度给予经济处罚。

文档为doc格式。

管理会计方向论文参考

摘要:随着信息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竞争时代的到来,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但二者融合是必然的发展趋势。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存在许多困难与问题。因此,有必要从政策上给予外部经济环境和人才培养上的支持,促进金融会计体系的完善,推动管理会计的规范发展。此外,还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来构建数据库管理系统,从多维度来构建模型,从而推动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会计模型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企业的业务与管理等都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与形式,会计也需要跟随这些变化不断地去完善。新的形势下,传统的财务会计不能满足政府与企业的管理需求,现代会计体系要求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进行融合,从而更加有效的发挥二者的优势与作用。

1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基础

1.1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概念

财务会计是面向外部与企业有经济利益关系的债权人、投资人及政府相关部门的会计体系,它主要为利益相关者提供企业的盈利能力、财务状况等经济信息,对企业已完成的资金运动进行全面系统的监督与核算。而管理会计则是面向企业各级管理人员,为其经营决策提供各项经济活动的控制与规划,管理会计需要在财务会计提供的相关资料上进行整理、加工和报告。

1.2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终极目标和基本信息来源是一致的

随着人类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公司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人力与智力资本的创新与管理,而智力资本难以用会计报表反映,管理者必须依靠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共同作出决策。无论是企业的外部利益相关者还是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都需要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内容,可见,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终极目标表现为一致性。此外,从信息的来源上看,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信息来源是一致的,都是直接反应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原始资料。

1.3管理会计深化了财务会计内容

尽管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来源是一致的,但是管理会计是在财务会计的基础之上进行处理而来的,它需要利用财会会计的相关信息来指导、组织与控制企业的经营活动。可见,管理会计其实就是财务会计的发展与延伸。从管理会计的内容来看,也是对财务会计进行归纳总结,如在财务会计内容基础上开展的变动成本计算、投资分析与决策、预测分析以及成本控制等,其丰富和深化了原有财务会计的内容。

1.4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侧重点和信息质量特征有所不同

由于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使用对象有所不同,因此,其侧重点也有不同。管理会计主要是为企业经营者提供决策依据,它侧重于依据过去来预测未来;财务会计则反映的是企业过去的经营活动,以为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的信息。在信息质量要求上,财务会计必须遵守国家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务必做到真实、准确、及时、相关和可靠;管理会计则不受国家会计制度的影响,可以灵活选择方法。

1.5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从信息的使用者角度看,管理会计的可靠性应该要高于财务会计。企业的管理决策者对信息的把握更准确可靠,其监控的力度更高、手段更多。如果能有效融合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财务会计信息必然变得更加可靠。此外,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也能丰富管理会计的内容与内涵,兼顾不同信息使用者的个性化需求与共性需要,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关联性。

2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学术界一直都有探讨。早在1996年胡玉明就提出用资本成本会计来协调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鲍芳(2001)建立了模型解决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问题;徐玉德(2002)提出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并于2004年给出了融合的iims模型;明雄(2006)分析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的可行性;赵序海(2015)从多维会计的角度来研究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从国内学者的研究情况来看,尽管不同学者尝试从不同角度去研究二者的融合问题,但是当中却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我国尚未形成规范的会计人才评价体系与认证制度,缺乏专业的协会去推动其发展。在欧美国家,有专业的会计协会的民间组织构建了会计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发布权威的管理会计研究报告,形成了典型的应用案例等,这些都使得管理会计在欧美国家广泛应用,而我国则发展相对滞后;(2)对会计融合的模型研究相对较少,未能形成系统的融合路径研究;(3)现有的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研究都偏理论探讨,却反实证研究与深度的研究分析,因此研究成果的可操作与实践性都相对较差;(4)现有的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研究主要集中于企业管理层,对于信息外部使用者则相对较少。由此可见,对于二者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

3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策略

3.1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的总体思路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实际是从过去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混合发展的思路向融合方向转变。事实上财务会计中的资金管理、经营分析、资产管理、会计核算、预算决策等内容也是管理会计所包含的内容。因此,有必要将这种混合模式逐步向融合方向转变。会计融合应该从宏观层面出发,完善金融会计体系出发,规范管理会计行为,加强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同时建立数据库管理系统构建多维度的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模型,从而实现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

3.2健全金融会计体系,规范管理会计行为

为了推动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政府应该给予宏观上的政策引导与支持,同时注意规范管理会计行为。对此,政府应该首先健全现有的价格机制与机制,形成促进管理会计发展与普及的良好外部激励因素,同时还应该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发挥管理会计在市场资源配置的积极主导作用。鼓励成立民间权威会计协会,推动管理会计的建设与完善的发展,为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人才奠定基础。在促进管理会计发展的同时,还应该对管理会计中的有关问题进行立法,确保管理会计的发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对于违法的会计行为应提高监管和惩罚力度,从而不断规范管理会计的发展。

3.3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为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提供有力的保障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存在的一大障碍就是人才问题,人才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会计融合。对此,有必要加强对会计融合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具备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1)发挥会计协会的作用,通过协会促进人才的交流与培训,定期组织会计融合专题论坛、组织会员交流、会计人才的培训与认证、开辟杂志专栏等,推动管理会计的深度改革;(2)深化高校会计学科体系改革,特别是推动管理会计学科、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的研究,形成管理会计的高校实训基地,从人才培养的源头开始推动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有效融合;(3)加强在职会计人才的继续教育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及素质,从而从从业人才中推动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发展,切实提高高级会计人才的竞争力与适应力;(4)借鉴学习国际先进的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经验,通过与国际合作交流,引入先进的融合理念与方法,提高国内管理会计水平与影响力。

3.4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构建会计模型

3.4.1完善数据采集,建立数据库管理系统要实现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就需要构建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数据的采集。财务会计的数据采集是总账与明细分类账的数据,包括会计计量、确认和凭证填制的过程;而管理会计则是对财务数据的甄选,然后依据模型得到管理报告或方案。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数据源相同,利用信息技术将会计凭证数字化,储存于数据库管理系统当中。3.4.2构建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模型,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生成财务报告与管理报告构建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后,还需要构建管理会计模型和财务会计模型,以生成管理会计报告和财务会计报告。财务会计模型主要通过建立财务账务处理模型和报表生成模型来实现;管理会计模型则通过建立管理会计标准和管理会计分析计算模型来实现。生成好的财务会计报告主要给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来评价企业的经营状况;管理会计报告则是为企业内部管理决策者用于管理、监督和控制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3.4.3重新设计会计凭证的输入方式及录入形式传统的会计记账方式是以货币为单位,依靠借贷记账法来完成会计账簿和会计凭证的记录,这难以满足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型技术来重新设计会计凭证的输入方式和记录形式。首先在会计科目信息中增加过度科目转换栏和备用信息说明栏,通过货币与非货币信息连接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会计信息的输入方式也应该在业务部门现场完成任务时即输入相关财务信息而不用等会计做账才输入信息,数据库管理系统在完善了会计信息的输入方式,还能够实现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的信息动态共享。3.4.4构架多维度的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模型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需要构建多维度模型来实现,除了管理会计模型、财务会计模型外,还有必要构建客户维度模型、产品维度模型等,只有这样才能保障管理会计要求的从多业务角度提供精细化、多维度的价值信息,从而支持企业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发展的需要。

4.结语

随着信息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竞争时代的到来,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是必然发展趋势,二者的融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当中存在许多困难与问题。因此,有必要从政策上给予外部经济环境和人才培养上支持,促进金融会计体系的完善,推动管理会计的规范发展。此外,还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来构建数据库管理系统,从多维度来构建模型,从而推动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发展。

公共卫生管理论文

公共卫生管理学科是公共管理的二级学科之一,包括社会医学、卫生事业管理学、卫生经济学、医疗保险学、公共卫生政策、卫生法学、医院管理等分支学科。以社会、社区及其卫生机构、人员为主要研究对象,将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卫生事业管理学领域,力图揭示社会、文化、经济等因素对群体健康的影响;采取社会措施来防治疾病;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与改革,提高卫生事业的效率和效益。其最终目的在于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公共卫生管理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本专业实际工作必需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受到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理论、管理技能和管理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一定的卫生预防保健知识,能适应卫生行政机构、各级医疗卫生单位的疾病预防控制与卫生事业管理工作。公共卫生管理专业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知识和公共卫生管理的基本能力,能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管理的高级管理人才。

企业管理方向论文

4、治理对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实证研究——以企业型代建项目为例。

5、合同柔性与项目管理绩效改善实证研究:信任的影响。

6、建设企业多项目管理中的资源调度问题研究。

7、企业集权度与项目管理成熟度匹配关系研究。

8、基于bim的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实践教学研究。

9、基于成熟度的科研项目管理评测及改进研究。

10、基于战略视角的企业项目管理模式研究。

11、基于opm的组织项目管理能力体系建设的研究。

12、政府投资大型复杂项目总体项目管理框架研究。

13、多项目管理组织结构及其评价。

14、不完全契约视角下工程项目风险分担与项目管理绩效影响关系实证研究。

15、中国工程项目管理体系探讨。

16、多项目管理探究。

17、项目管理在制药企业新药研发中的应用探讨。

18、中国农村扶贫项目管理效率的定量分析。

19、基于物元分析法的施工项目管理绩效评价模型。

20、新产品研发项目管理模式的应用。

21、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22、协同产品开发环境下项目管理系统的研究。

23、项目管理与项目治理的辨析。

24、大数据挖掘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25、中外项目管理模式比较研究。

26、关键链项目管理方法综述。

27、项目管理中的人和组织因素研究现状综述。

28、面向科研院所的科研项目整合管理体系研究。

29、软件项目管理最新研究综述。

30、项目管理的研究现状与研究前景。

31、工程项目管理中应对不确定性的机制研究。

32、并行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研究。

33、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发展问题研究。

34、项目管理中bim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35、浅论“项目—矩阵”复合式项目管理组织结构模式。

36、论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

37、神舟飞船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研究。

38、国内外现代项目管理学科体系的发展。

39、全生命周期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研究。

40、“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探索与实践。

41、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pmmm)研究与应用。

42、对工程招标投标程序管理的分析和研究。

44、施工项目工程进度成本管理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45、设计阶段项目进度管理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控制。

46、国际工程风险系统化分析与研究。

47、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研究与探讨。

48、国际承包工程投标估价与报价研究。

49、施工总承包商投标报价决策机制的研究。

50、基于并行设计的工程造价控制模式研究。

企业管理方向论文

3、企业文化对企业竞争力影响的实证分析。

4、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5、企业文化对企业品牌营销战略的影响探究。

6、对企业文化理念“落地”的思考。

7、浅谈如何让企业文化建设融入人心。

8、企业文化对党建政工的促进作用的探究。

9、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探讨。

10、浅谈思想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

11、广西分行企业文化掠影。

12、关于中小型科技企业文化建设的探索。

13、论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管理中的融合运用。

14、企业文化对企业培训的作用机理与效应评价。

15、对基于企业文化视角的内部控制环境优化分析。

16、国企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创新的相关性探究。

17、国有企业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8、企业信息化管理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及对策。

19、浅谈手机媒体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20、浅淡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21、浅谈企业文化与员工职业的融合发展。

22、浅析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对酒店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

23、企业新闻宣传对企业文化的推动思路构架实践。

24、浅谈企业文化建设的模拟评价。

25、浅谈企业文化的一般认识。

26、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夯实农信社健康可持续发展基础。

27、服务中心工作构建正向的企业文化生态。

28、浅谈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载体。

29、传承大庆精神建设企业文化。

30、以文化自信助推铁路企业文化建设。

31、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研究。

32、优秀的企业文化塑造品牌灵魂。

33、建立绿色环保企业文化。

34、企业文化传播的“5e”卓越模式。

35、关于建立“全国建筑业百家企业文化建设示范点”的决定。

36、分析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契合性。

37、潭耒高速公路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探讨。

38、谈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及建设。

39、浅析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外在表现。

40、试论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41、企业文化引领企业发展。

42、浅谈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

43、企业文化对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作用--青岛海尔集团企业文化发展的启示。

44、企业文化对公司发展的影响——联想模式与华为模式的比较分析。

45、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分析。

46、企业文化推动企业发展。

47、简述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战略的关系。

48、试论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以格盟国际为例。

49、以人为本——企业文化和企业发展的灵魂。

50、浅谈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公司治理mba论文选题。

1、公司治理机制对公司透明度的影响。

2、中国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研究:一个理论综述。

3、经理层治理评价指数与相关绩效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上市公司治理评价的研究。

4、公司治理对公司财务风险影响研究。

5、我国股份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些基本特征研究:对我国百家股份公司的实证分析。

6、公司治理中的会计角色。

7、股权结构公司治理对股权成本的影响。

8、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审计问题研究。

9、产业竞争非理性行为公司治理与最优资本结构。

10、公司治理结构和会计控制观。

11、利益输送媒体监督与公司治理:五粮液案例研究。

12、公司治理理论前沿综述。

13、公司治理与企业家精神。

14、公司治理研究新趋势——控股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问题。

15、我国上市公司绩效与公司治理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

16、公司治理结构:中国的实践与美国的经验。

17、高管人员报酬激励与公司治理绩效研究。

18、从公司治理结构透视财务管理目标。

19、基于公司治理的会计政策选择。

20、全球化背景下公司治理模式的演进趋势分析。

21、竞争产权公司治理三大理论的相对重要性及交互关系。

22、公司治理激励机制与业绩评价。

23、资本结构公司治理与国企改革——“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研讨会”综述。

24、关于健全和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几个关键问题的思考。

25、公司治理结构下的盈余管理。

26、公司治理和投资者保护研究综述。

27、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公司治理和环境信息披露。

28、问题公司治理与企业价值——以民营上市公司为例。

29、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指数与治理绩效的实证分析。

30、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基于商业银行特殊性的研究。

31、公司治理自由流与非效率投资。

33、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与非效率投资: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

34、会计信息质量与公司治理:基于中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经验证据。

35、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新分析——兼评国内外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研究的新进展。

36、机构投资者公司治理与上市公司股利政策。

37、公司治理机制自由流量与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研究。

38、媒体关注的公司治理机制——基于盈余管理视角的考察。

39、关于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治理与r&d投资行为的实证研究。

40、基于价值创造和公司治理的财务状态分析与预测模型研究。

41、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理论模式与我国的选择。

42、产品市场竞争公司治理与信息披露质量。

43、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影响程度的实证分析。

44、公司治理评价治理指数与公司业绩。

45、公司治理影响审计质量吗?——来自中国资本市场的经验证据。

46、所有制制度环境与公司治理效率。

47、公司治理董事会行为与经营绩效。

48、公司治理审计风险与审计费用关系研究。

49、上市公司债务融资公司治理与公司绩效。

50、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

成本管理方向论文

东莞至惠州城际轨道交通项目gzh一6标盾构区间隧道施工,盾构管片设计外径8500mm,内径77uumm,厚度4uumm,管片平均宽度1600mm,管片预制涉及主体工程为钢筋混凝土工程。在确保施工质量的前提下,管片厂主要从计划预控、过程控制、纠偏控制三个管控环节控制施工成本。

1计划预控。

计划控制是实施成本管理的战略中心环节,主要体现以下两个方面:。

1.1厂址选择控制。

管片预制厂厂址选择在水电、交通相对便利,避开居民密集区的新围仔区,紧邻盾构1#始发井(gdk33+951.219)建设,合理的地理位置选择,既避免了施工过程中机械设备产生的噪声对居民的干扰,又缩短了管片运往盾构1#始发井的距离,降低管片的运输成本。

1.2技术方案控制。

综合考虑项目的具体情况,确定了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采用先进的自动化流水线工艺作业,一条浇筑线,两条蒸养线。浇筑线投人5套模具,设计年生产能力约4500环,充分满足区间隧道(gdzk33+951一gdzk38+359)盾构掘进的施工。管片钢筋笼采用定制的钢筋笼加工模具制作,在保证钢筋笼加工精度的前提下,极大的提高了焊接效率。管片厂占地总面积约36668.5m',厂区分为生活、生产、检测、存放区四个功能区,生产车间面积3360m',管片堆场面积9450mi,可存放管片1300环。合理的技术及资源配置不仅充分保证了盾构掘进管片的需要,而且为工程队的施工成本安排提供了可靠的消耗控制依据。

2过程控制。

钢筋混凝土管片生产包含管片生产和管片运输两项工程,施工过程中,主要从工、料、机三类组成成本的主要要素着手来控制支出,找出成本差异,努力降低工程施工成本。

2.1人工费的控制。

项目部以下达施工任务书的方式与管片厂签订施工合同,施工合同根据施工组织设计和工艺流程,以工种为对象(如混凝土工、钢筋工、维修工、储运工、机械操作工等)确定生产管片所需求的劳务工数量:定员管理人员13人、后勤人员5人、生产人员53人(不含管片制作上班、钢筋笼制作上班),其中管片制作上班、钢筋笼制作上班执行计件工资,按工程量计价,提高了劳务工的工作积极性及管片的施工效率,测定的人工费消耗定额为1364.17元/环。管片生产执行双班作业制期间,月平均产量250环以上,超额完成项目部下达的240环的月生产任务,显著降低了管片的单位人工成本。

2.2材料消耗的控制。

材料费占管片施工成本的77%左右,控制好材料费的消耗就掌握了降低成本的主动权。本标段管片生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控制材料成本。

2.2.1根据实际施工情况选购材料规格。

管片厂在初期核算钢筋消耗的过程中,发现钢筋超耗较为严重,原因是用于制作钢筋笼主筋的钢筋采购规格为12m,在加工后会产生3m的余料,少于1/3的余料在生产封顶块钢筋笼时被使用,其余的钢筋余料只能做废料处理,造成钢筋浪费严重,使材料成本提高。针对此问题,管片厂改变了钢筋的采购策略,采取12m,9m两种规格型号钢筋组合采购,减少了钢筋的废料量,降低材料成本。

2.2.2合理的施工现场平面布置,降低二次倒运成本。

砂石料料棚、混凝土搅拌站与生产车间相邻而建,混凝土通过通往车间的平行小车直接进人振捣台进行混凝土浇筑,降低了混凝土的运输成本,大大节约施工成本。场地布置见图10钢筋采购进场,尽量做到一次性卸货到位,直接进人钢筋笼加工车间,降低了钢筋的倒运成本。

2.2.3编制材料采购计划降低库存囤积成本。

根据现场实际施工需要和对材料市场的价格敏感度,合理编制材料的采购计划,尤其是钢筋及地材的采购,有效地降低了库存材料的囤积成本。

2.2.4材料消耗的定量控制。

通过现场统计法,将施工现场分为管片制作上班、钢筋笼制作上班、混凝土拌合上班、起重吊运上班、维修上班、储运上班6个上班,根据各上班的作业量统计耗材,从而确定单环管片小型材料及机具的消耗定额,即钢筋制作上班小料及小型工具定额消耗为139.92元/环;管片制作上班小料及小型机具定额消耗为819.46元/环;将测算的定额消耗责任到内部上班,加强上班的成本管理,合理控制了小型材料及机具的消耗,降低了小型材料及机具因人为随意性的消耗。

2.3施工机械使用费的控制。

施工机械使用费控制内容比较多,包括机械的不变费用(折旧费、大修理费、安拆费)及可变费用(人工费、经常修理费、燃料动力费),本文主要探讨如何降低机械使用费中的可变费用。

2.3.1实施专人专岗责任制。

加强设备操作人员的培训管理,定员定岗、不随意频繁变动,一是可以降低操作人员的培训费用,二是便于设备维护管理;对设备操作员做好相关交底,明确操作员的责任与义务,使操作人员管好自己设备,未经相关领导批准不允许其他人员使用自己的设备以免带来经济损失;监督操作员人员做好机械的运转记录,在机械暂时停用时及时熄火,下班后派专员检查厂房机械设备是否全部断电、熄火,既能保证设备的安全又能减少不必要的燃油动力损耗。

2.3.2以上班为核算单位核算机械费用。

将机械的燃油费、电费、维修费等物化消耗成本分解到工程数量中去,核算单环管片的机械消耗费,实行定额管理和控制,即钢筋上班定额消耗电费223.73元/环,修理费巧元/环;管片制作上班定额消耗水、电费147.%元/环,附属油费c8.89元/环,修理费20元/环;起重吊装上班定额消耗电费51.53元/环,修理费为20元/环;混凝土拌合上班定额消耗水、电费50.85元/环,燃油费53.52元/环,修理费25元/环;防止人为随意性,合理控制机械的燃油、动力及经常修理费用。

2.4技术控制。

2.4.1质量控制。

严格控制管片生产的质量和技术标准,减少管片的二次修复,降低成本。如生产前的原材料进场检验、试验质量保证措施,生产中的工序控制,生产后的管片堆放派专人负责管理,有效保证管片的生产质量,避免管片出现气泡、裂纹、破损等质量问题。

2.4.2合理安排工期。

考虑到管片厂堆场达到饱和状态,适当的延迟管片厂生产工期,由双班转为单班作业制,春节期间合理安排职工轮休,减缓施工进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堆场的征地费用。本厂生产的管片用于gzh-(}标盾构区间隧道段,在满足盾构施工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工期,减少周转材料方木的总投人量,提高其使用的周转效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周转材料的总投人成本。

管片厂建立了以工程队队长为首的成本管理体系,核算员作为成本工作的主要管理人员,运用表格分析法对已完工程的实际成本按上班进行归集,统计实际发生额,按月进行成本核算。成本实际发生额与相应的定量目标成本作比较分析,分析成本偏差的原因,编制当月的成本报告,提交工程队队领导审核。

管片厂根据施工情况先后与莞惠6标一分部修订了三次施工合同,能够保证在不同的施工阶段制定合理的施工计划和消耗定额,使计划与实际相结合,避免报告数据失真,出现虚亏虚盈的不正常现象。

4结束语。

管片厂的成本管理体系相对完整,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较为完善但较之更精、更细的专业化水平还有很大一段距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成本管理机构、管理制度、成本分析报告较完整但相应的考核体系太笼统,报告虽全面,但奖罚不能落实到个人,给成本的精细化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通过现场统计的方法本身就存在一定的数据误差,统计出的定额消耗中已包含可避免的材料损耗,导致确定的各上班定额消耗量存在一定偏差。

建议:加强成本管理的培训力度,提高全员的成本意识及成本管理业务水平;建立合理完善的考核体系,制度的精细化决定执行的精细化。

公共卫生管理专业主要有哪些考研方向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在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卫生事业管理、全科医学、康复医学、医学营养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能在公共卫生有关的学校、科研单位和公共卫生专业相关的机构从事教学、科研和其他公共卫生专业工作的高级医学人才。

本学科是公共管理的二级学科之一,包括社会医学、卫生事业管理学、卫生经济学、医疗保险学、公共卫生政策、卫生法学、医院管理等分支学科。以社会、社区及其卫生机构、人员为主要研究对象,将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卫生事业管理学领域,力图揭示社会、文化、经济等因素对群体健康的影响;采取社会措施来防治疾病;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与改革,提高卫生事业的效率和效益。其最终目的在于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研究方向。

01.社会医学;。

02.卫生行政管理;。

03.卫生信息管理;。

04.卫生法学。

公共卫生管理论文

摘要公共卫生管理是一项多组织、多机构共同参与的,协调卫生安全事件的事业,而公共安全管理事业的科学发展需要社会各界全方位地参与,也需要协调社会各方面的人力与物力。针对我国卫生管理事业中面临的问题,我们急需解决的就是我国卫生管理事业相关人才的教育问题,同时民众的卫生安全知识水平也需要通过卫生管理人才的教育及宣传来得到提高。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传播需要及时、快速,而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信息化无疑是满足这一要求最无可替代的途径。因此,公共卫生管理事业需要在人力上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需要建立快速、便捷的卫生管理信息平台,同时也需要全面提高民众的卫生安全水平,只有这三者相互协调、相互影响才能得到更好发展。

公共卫生管理是通过有组织的社会行动,改善环境卫生、控制区域性疾病、传播关于个人卫生的知识,组织医务力量对流行性疾病早期诊断和及早预防,建立一套社会保障体制,维护社会每一个成员的身心健康。公共卫生管理事业的科学发展一方面离不开公共卫生管理体系中各组织机构的协调并进,另一方面,要从源头即公共卫生管理的教育事业抓起,为公共卫生管理事业不断注入新的生命力,本文将对公共卫生管理事业如何科学发展做一探讨。

早在秦汉时期,伴随着中医药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高峰,我国最早的卫生管理思想随之应运而生,此时的卫生管理思想受到统治阶级政治管理思想的影响,表现出封建性、保守型、强制性、等级性等特征[1]。进入近现代以来,公共卫生管理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大了对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并且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设定为我国公共卫生领域的一项基础性的、长期的制度安排[2]。

但是,改革开放带来的飞速发展以及现代卫生环境的快速变化给公共卫生管理事业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非典型肺炎(sars)在我国部分省市的暴发流行,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恐慌,暴露出了我国公共卫生系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公共卫生管理的传统思维模式导致应对突发公共卫生问题时,信息交接不对称,播报不完全,沟通不深入;第二,我国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尚不健全,特别是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危机的预警机制和处理办法;第三,公共卫生管理法制尚不够健全,对民众进行的公共卫生管理法制教育力度不够;第四,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人力资源、物资储备不足,其中,专业的卫生管理人才的缺乏是出现以上问题的根源。

公共卫生管理人才是我国卫生事业管理队伍职业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融合知识、能力、素质于一身的应用型公共卫生管理人才是提高我国卫生管理行业整体绩效和促进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3]。但是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突发疾病事件和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得到了更多民众的关注,并且人口老龄化以及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提高也必将推动疾病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食品药品监督所和社区服务中心等公共卫生管理机构对专业卫生管理人才的需求[4-5]。

但是,我国却仍存在着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相矛盾的问题,且这种矛盾正愈发突出,主要表现为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专业设置不能满足需求、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分离、公共卫生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知识结构单一、教学内容陈旧、师资构成不合理等问题,另外,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进一步推进,公共卫生管理事业也必将进入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如何做好公共卫生管理工作等问题也都加剧了对高层次、高应变能力、高素质的综合性公共卫生管理人才的需求。虽然,我国卫生管理人力的拥有量已达到甚至超过一些发达国家,但卫生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够高,专业人才缺乏,特别是公共卫生、医疗和卫生管理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对于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尚不能有条不紊地应对。因此,当务之急是加强公共卫生体系人才建设和培养。公共卫生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疾病预防控制、卫生检测和监督管理、基层和社区卫生服务的技能,能在区(县)级卫生机构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卫生保健、社区卫生服务等工作的综合型人才[6-7]。

公共卫生管理事业的科学发展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办法,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发展问题归根结底要服务于人,着眼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等方面的需要。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要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我们也同样需要用科学发展思想指导卫生管理事业的科学发展。

3.1以人为本,注重公共卫生管理事业人才的培养人才是发展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公共卫生管理事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但是鉴于我国目前存在的卫生管理事业人才中所存在的问题,必须紧扣实际、立足实践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3.2树立合乎时代发展的培养目标国外的大学在培养卫生管理人才时注重层次培养,各个层次树立相应的培养目标,比如在美国,卫生管理教育基地设在各州的大学里,一般是设在大学的商学院、医学院或公共卫生学院,不同学历层次培养的目标清晰分明:本科卫生管理教育主要是通过四年的教育培养各种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一般和中层卫生管理人才;硕士研究生教育是为各种医疗卫生机构、健康服务组织、医疗保险公司、社会福利组织与机构、政府等卫生管理部门培养中级或高级的专门管理人才;而博士研究生教育则以为大学培养专业教师为主,同时为独立的社会研究机构、政府直属的研究部门以及相关的社会科学研究单位培养专业研究人员,也为卫生服务机构培养少量的高级管理人才[8]。通过不同学历层次和知识结构的卫生管理人才的组合和搭配及其在卫生管理机构中的协调配置,在应对突发事件的时候,各种人才可以各司其职,较为协调、完善地化解危机。而国内目前在人才培养方面,层次不够分明,且高学历卫生管理人才缺乏,导致在组织机构的设置上存在一职多司、多职一司的管理缺陷。

3.3配备合理的课程及教育方法卫生管理人才是融合管理学知识、医学卫生知识以及卫生法学知识于一体的综合性人才,课程设置是培养卫生管理人才的重要环节,应把社会心理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也融入卫生管理人才的教学内容中。对于各个层次的人才培养,这些知识的学习程度应是有所偏重的,并且不同的组织机构对于知识能力的需求程度也应是有所不同的。在公共卫生教学中应突破封闭式模式,着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到基层疾病预防工作实践中。可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现场讨论模式,增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使其在科学实践中更好地运用和进一步学习所学知识。

3.4服务于人,加强公共卫生的宣传教育公共卫生管理的.核心是人,同时公共卫生管理的对象也是人,不同的是公共卫生管理者是经过专业训练的人才,懂得何为公共卫生问题,遇到公共卫生问题时该采取怎样的措施。但是民众对于公共问题的认识由于接触的局限性,认知程度还比较抵,在遇到公共卫生问题时常显得束手无措。为了卫生管理事业的科学发展,一方面要发展合格的卫生事业管理者,另一方面公共卫生事业的管理者也要对民众的公共卫生教育负责,扫除公共卫生认知的盲点,让群众树立正确的公共卫生理念。作为民众获取公共卫生知识最便捷的场所,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卫生管理者应树立及时为群众普及卫生安全知识的理念,定期为群众灌输公共卫生知识,夯实群众基础,同时也要做好预警工作,而更多懂得公共卫生知识的民众无疑能够为公共卫生事业的管理者们更早地发现公共卫生安全问题,更及时有效地排查公共卫生安全问题。

3.5全面发展,提高公共卫生管理事业的信息化程度信息技术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核心,完成信息的生产、传递、存储、加工、再生和利用的一门综合技术。信息技术在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分别呈现两次飞跃性的发展。而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大力推进信息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决策,我国信息化的总体目标是:在国家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与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信息化时代具有智能性、综合性、全球性、开放性、快速性等特点。而在发生公共卫生事件时,需要的就是及时地、快速地信息传播与沟通,公共卫生管理的信息化是公共卫生管理自身特点发展最终的产物。提高整个卫生管理事业的信息化程度,首先需要管理者挖掘或新建群众可接触的信息平台。第二,需要权威的、专业的卫生管理人才对突发的卫生安全事故进行严格的定性及评估其危害程度,并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方法,并将这些信息通过信息平台发送给群众。第三,需要群众在平时积累卫生安全相关的知识,保证其能有效地接收到卫生管理者所发布的公共卫生安全事件通知,便于在突发安全事件发生时做出正确的反应。

参考文献。

1蔡亮.秦汉时期卫生管理思想的特征及形成因素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

2陈竺.中国公共卫生管理的历史和未来[r].中美公共卫生管理高层学术论坛,.。

管理会计发展现状与变革方向论文

自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以来,经过20多年的努力,会计电算化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缓慢发展走到成熟,这项工作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我国已有300多家软件公司开发财务软件,有更多的企业使用财务软件。但是在发展进程中无论从会计电算化实践还是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开发,此项工作都或多或少地受制于相应的制度规定、管理环境、软件水平、基础工作、售后服务等等。

一、我国会计电算化在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单位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不完善。

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开展必须有与之相配套的包括人员管理、使用操作管理、维护管理、档案管理等各种管理及控制制度。目前有些单位却因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不完善而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在人员管理方面存在岗位职责不明确,或沿用原来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的岗位,或岗位设置不完善,系统管理员、系统维护员为同一人;在操作管理方面没有严格的操作规程,或未经培训合格者便上机操作;在维护管理方面没有系统维护制度,维护人员可以随意变动系统参数如系统运行环境原统账的套数等;在档案管理方面存在数据收集不及时,没有严格的档案调用规定甚至出现擅自复制文档现象等等。另外,单位制定的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也存在某些同电算化规范相抵触的地方,如科目体系的设置不符合会计制度要求等,这些大多是从计算机技术的角度考虑得多,从会计制度的要求考虑得过少。

(二)会计原始凭证仍是纸张数据。

目前,大多数单位会计电算化工作中所采集的原始凭证都是纸张数据,而这些原始凭证在手工输入过程中有可能出现差错又未能审核出来,再者纸张凭证本身的真实性及信息的完整性也要打个问号。这些问题都是因原始凭证未能电子化而产生的。

(三)缺乏复合型人才。

既懂会计学又懂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会计人才是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关键。目前会计部门运用电子计算机的热情和期望都很高,但普遍存在人员素质偏低的问题:会计人员不会操作计算机,计算机专业人员的会计知识又较为贫乏,运行会计软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和处理,两方面的矛盾制约着电算化的发展与推进。所以加快复合人才的培养工作已是迫在眉睫。

(四)商品化软件与单位会计电算化存在着经济冲突。

一般单位在开始会计电算化工作时都是购买通用财务软件,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业务不断增多,原本购买的财务软件已不再满足企业现行财务管理的需要,这种情况下或是升级已使用软件的版本,或是将本单位的发展需求向原软件公司提出,希望其能给予针对性的解决,但当初购买软件时对其售后服务欠考虑,另外由于市场的作用,软件商的目光总会盯着有着丰厚利润的新用户,因此企业很难与软件商达成共识。

(五)会计电算化信息资源不能共享。

很多单位会计电算化系统只满足财务部门会计核算业务的需要,没有考虑相关部门如人事、仓库、生产等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从而难以为企业决策提供更科学的动态信息;不能充分利用网络,有关的原始资料还没有实现通过互联网来传递、存储、网上开票等;又忽视了网络信息传递方便、快捷的功能,没有利用互联网来披露财务及相关信息。另外,不同商品软件发展的孤立性,也决定了各软件之间很难对同一数据进行解读、转移。

(六)会计电算化涉及范围的局限性。

目前,我国会计电算化仅仅实现了财务会计的电算化,还没有实现管理会计电算化,还不是完整意义的会计电算化。完整意义的会计电算化应该是财务会计电算化和管理会计电算化的有机结合。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数据同源,管理会计电算化就可以采用财务会计电算化提供的数据如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再结合其他数据形成管理数据库,经过分析和计算后形成对企业经营管理有用的预测、决策依据。然而,由于管理会计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都不及财务会计,因此,其在企业推广较难,这就使管理会计软件开发步履蹒跚。

(七)电算化审计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各类审计组织在审计过程中极少实施计算机辅助技术,大多采用手工方式操作。首先是审计人员尚未掌握计算机审计技术;其次是审计软件开发速度慢;三是相关审计淮则的制定以及计算机审计实务工作滞后于经济形势。最后,由于电算化会计系统本身的脆弱性,如不可预计的环境灾害、计算机硬件或软件的失灵、人为无意的差错和有意的舞弊等,都可能给系统造成无法估计的危害,也无疑给审计工作带来困难,加大了审计风险。

(八)会计软件智能化问题。

企业的决策者们已不满足于财务软件提供的现有信息,企业的经营活动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其运行结果与系统内外的数不清的因素有关,特别是国家的经济政策、市场的即时变化,人们的消费心理对企业的决策有着很大的影响,但它们又是不可预测的,面对这样的情形,目前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还无能为力。如何将这些因素对系统的影响降到最低,是提高决策支持系统智能的关键。随着管理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财务软件智能化必将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九)网络环境下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出现新问题。

4.网络环境下无形资产转移难以控制:实务经济形态中的各种有形资产是一种静态资产,只有借助外界的力量才能转移。但无形资产是一种动态资产,如人力资产的转移无须借助外界的力量,只在利益的驱使下便可发生。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会计电算化的管理,必须完善会计电算化的配套法规。

鉴于财务软件处理对象的特殊性,处理结果要求高度可靠,在满足一致性、安全性等普通要求的同时,必须符合会计淮则和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强电算化会计系统宏观管理。

(二)原始凭证电子化。

单据的电子化将不仅克服纸质凭证因人工传递而速度慢的影响,而且从internet接收之后即可自动确认和转换为记账凭证,使得许多经济业务在其发生的同时其信息就能“实时”地进入企业会计系统,从而大大促进财务核算和管理的速度和效率。因此,电于凭证化必将逐步取代大部分的纸质凭证,这是社会信息化的大趋势。

(三)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大对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力度。

一方面,培养大量能进行电算化系统的实施、构建的高、中层次电算化人才,他们是财务软件开发设计的核心;另一方面,培养大量能够熟练使用财务软件的低层次的电算化人才,他们是普及电算化工作的关键。

管理会计软件商品化通用化比较困难,只能有针对性地开发研究。但是,管理会计电算化是以财务会计电算化为基础的,因为它们的数据同源,财务会计电算化能为管理会计电算化提供所需的财会信息。因此,企业应在实现财务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推进管理会计电算化,解决管理会计手工操作难的问题,这样才能促进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推广应用,真正实现会计的核算职能、管理职能和控制职能。同时,也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奠定扎实的基础。

特别在网络时代,网络技术的应用给电算化审计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与挑战,网络时代审计的创新远远不应局限于审计对象、审计技术、审计业务上,应是整个审计理论框架与实务的全方位的创新。网络时代号召审计理论和实务工作者,在互联网连接起来的全球化经济中,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对网络时代的审计创新进行全方位的开拓,以保证与电算化会计的发展同步。

(六)随着管理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财务软件智能化必将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利用决策支持系统,在系统中除了设计有数据库外,还有方法库,其中预先放置了各种决策方法,可以快速运用这些决策方法处理数据库中的数据,得出在不同决策方法下的系统运行结果,从而为用户得出决策提供参考信息。从理论上未说,如果方法库中放置了足够多的方法,那么,系统便能提供足够多的决策帮助。

(七)加强网络环境下电算系统的管理。

设立防火墙、电子密钥,采用网上公证,分高监控与操作等办法来实现系统内部的有效牵制。

三、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要顺应信息时代潮流。

(一)会计电算化向网络化的进一步发展。

会计软件的网络化目前大多限于局域网,信息传输的范围小,制约电算化会计效能的发挥,未来的电算化会计将向着广域网的方向发展,信息传输范围大大增加,使会计数据的异地共享成为可能。会计电算网络化将从原来企业内部的会计信息共享,上、下级单位之间的财务信息的传递转变到与外部相关机构的信息共享、与全世界进行信息交流。

网络会计环境是一个集供应商、生产商、经销商、用户和银行等机构为一体的网络体系。

(二)会计电算的发展要适应电于商务发展的要求。

电子商务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各类电子工具进行的一切商业贸易活动。电于商务是21世纪贸易方式发展的方向:企业经济活动中的业务数据能够自主地进行双向交流,企业建设自己的电子账簿和电于银行账户划拨资金,企业采购、发货可以通过网络直接进行确认。它正以其低成本、高效率等特征吸引着大多数企业。

电算化会计就是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从不同的来源和渠道收集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会计数据、会计资料,按照经济法规和会计制度的要求予以存储、加工,并生成会计信息,向企业内外部各方面传递,以帮助信息使用者改进经营管理,加强财务决策和有效控制经济活动。在网络时代,电算化会计在实现其基本目标的基础上将顺应电子商务的发展。

(三)会计电算化新领域——在线财务报告。

在线报告是指企业在国际互联网上设置站点,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定期更新的财务报告。其特点是利用国际互联网作为传播媒体,将网络页面数据采用“超文本”的形式,增强了会计信息的时效性、交互性。

在线报告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财务报告顺序结构,它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建立了超链接,人们可以借助相关链接主动而迅速地搜寻所需信息,企业还可根据不同用户的要求提供更加个性化的财务报告。

在线报告改变了信息披露方式。由于信息链的建立并不局限于财务信息本身,其范围可以覆盖所有与企业经营有关的方面,提高了不同信息处理部门之间信息资源共享的程度。在线报告在美国应用较为广泛,从其现有的在线报告来看,它们往往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出现在互联网上,而是融合于整个企业的经营情况介绍之中,与各种营销统计数据及其他非数量化信息一起向关心企业的公众展示企业的综合经营情况,有利于准确地把握企业的财务脉搏以及业务活动。

总之,在线报告实现了会计信息的实时追踪,便于财务报告的需求者及时掌握相关企业的第一手资料,为本企业的理性决策提供了方便,实现了企业的在线管理,并利于会计信息系统的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督。

【参考文献】。

[1]张朝晖.电算化环境下会计人员的困惑和思考[j].工业会计,,(5).

[2]刘红.对会计电算化发展现状的思考[j].现代会计,2003,(2).

[3]程昔武.网络时代我国电算化会计发展若干问题探讨[j].技术经济,,(9).

乡镇卫生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对策论文

突发事件导致的公共危机,考验着政府的危机应对工作和应急法制,其间的许多经验教训值得重视,也促使人们对一些新的行政现象进行更细致深入的追踪观察思考,由此引起笔者对于公共危机管理中行政机关广泛采用的行政指导措施之特别关注。

一、公共危机管理中的行政指导措施之实证考察。

笔者在研究行政指导的过程中曾一直认为,由于行政指导是一种柔软灵活的非权力强制性的行政方式,行政相对人是否听从行政指导由其自主选择决定,行政指导行为的效果是不确定的,故行政指导措施比较适用于常规状态下的行政管理过程中;在出现重大突发事件的紧急情况下,政府自当采用权力强制性的行政指令措施(特别是行政强制措施)来强力应对危机,而不大适用行政指导措施。但反思己然过去的防治“非典”疫情的政府应对举措(尽管今年也有较小反复,却未构成重大危机,但同时又出现了禽流感等新的公共危机考验),可以看到,政府機关除采用大量的行政指令措施以外,实际上也采用了不少的行政指导措施。这出乎笔者的意料,也引起笔者的思考。

分析起来,在“非典”夕危机管理中采用的行政指导措施,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单纯采用的行政指导措施,比较常见;另一类是与行政指令措施混合采用的行政指导措施,亦非仅见。这些行政指导措施中,有的是抽象行为,有的是具体行为。试举教科文卫方面若干事例略加考察:

单纯型行政指导事例之一:针对因公众普遍缺乏“非典”常识而出现群体恐慌的现象,国家卫生部曾于2003年4月29日发布公告,公布了《公众预防传染性“非典’夕型肺炎指导原则》,以引导公众的'行为选择,帮助其科学地预防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提高预防效果。单纯型行政指导事例之二:针对澳大利亚驻华使馆官员的询问(问:“北京医疗水平较高,一旦澳大利亚在华京外使馆人员、商务人员患了“非典”是可否转移到北京医治?”,在2003年4月29日于北京召开的防治“非典”知识介绍会上,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梁万年先生代表该局提出具体建议:如果京外驻华使馆人员在内的外籍人士(当然包括澳大利亚人士)患上“非典”,还是就地治疗、就地隔离为宜。单纯型行政指导事例之三:家住辽宁省的居民张健先生,2003年4月下旬在北京确诊为“非典”患者后于5月2日从医院出走,带着女友乘坐t11次列车又换乘出租车跑回辽阳灯塔市烨子镇矾盛村的家中。当地政府和卫生行政机关在确认该病患身份并迅速采取防治“非典”的应急措施后,为准确掌握密切接触者线索,进一步做好隔离防治工作,专门写给该患者一封满怀关切、情真意诚的行政指导函,希望他积极配合政府找到一切和他接触过的人,以便控制疫情扩散,而没有采取强迫其开口的做法。张某读到该建议信后被深深感动,也深感懊悔,愿意接受指导者的建议积极配合政府工作,共同努力制止“非典”疫情在家乡进一步传播。这一具体行政指导措施收到了预期效果,在当地引起很大反响。

二、公共危机管理中运用行政指导是行政理性的表现。

防控“非典”疫情等公共危机的政府应急工作中有许多经验教训警示人们:必须全面加强我国公共应急系统即危机管理系统(包括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系统)的建设,有效动员一切人、财、物、信息等资源来及时化解重大突发事件造成的公共危机。这里所说的“公共危机”,特指公共行政管理领域面临紧急状况而亚需作出重要决断、付出高额成本方能摆脱困境的情形,通常是一种对公众生活造成巨大影响的严重困难关头,也是广义上的紧急状态。这里所说的“公共危机管理”,也称为“突发事件管理”(emergencymanagement),特指公共危机的潜伏、爆发、控制、化解、修复、常态化等全过程中的政府应对机制。它主要解决如下问题:如何制定预案并有效监控、防御危机;如何化解、缓解和减少危机;如何准备、动员和调配资源;如何在危机过程中回应民众愿望、满足社会需求、维护公私利益;如何在危机过后恢复管理秩序、重建服务体系;等等。

综合上述三种情况来看,都要求各级政府和行政机关在不违背宪法和法律的精神、原则和规则的前提下,及时灵活地采取行政指导措施并谋求行政相对人同意或协力,并与行政指令措施相配合,以丰富、改善和加强经济与社会管理,积极推动危机管理中预期行政目标的达成,从而保障个体利益、增进公共利益。这是行政民主化潮流下行政机关积极灵活地履行行政职责的表现,显然是必要、合理和正当的,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要求,同时也体现了在重视形式合法性的前提下对实质合法性的一种追求。简言之,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背景下,无论有无行政作用法上的具体规定,行政机关根据行政管理包括危机管理的实际需求适当运用行政指导措施,不仅不违背依法行政原则,而恰恰是“行政法上的法治原则的含义随时代变迁而变化”的结果。从这个角度而言,防控“非典”、禽流感等危机管理中采用行政指导措施,不仅具有有效性,而且具有合法性,是符合行政理性的一种行为选择。反之,以形而上学的态度来处理如此复杂的特殊情况,难免会陷入行政非理性与行政高成本的泥淖。显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之外的其他公共危机的政府管理(例如突发自然灾害的行政应急管理),也可采用行政指导措施,其与行政指令措施等其他行政管理方式方法相配合,能够更有效地实现行政目标。

三、公共危机管理中的行政指导措施体现行政应急性原则。

由此可见,在出现重大突发事件导致公共危机的情况下,政府机关采取应对举措时,可在符合立法精神和一般法律原则的前提下,根据危机管理的实际需要采取行政应急措施,而不必拘泥于常规措施,也不必顾虑于该行政应急措施有无行政作用法上的具体规定,以致捆住手脚无法应对危机。笔者认为,在公共危机管理中采用行政指导措施,其中一部分是作为弱行为前置程序而采取的行政指导措施和没有行政作用法上具体规定的行政指导措施,以积极回应紧急情况下的行政管理实际需求,这与现代依法行政的要求并不矛盾,其行政法理基础在于它也符合当代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之一行政应急性原则。

行政应急性原则,是指行政机关为保障重大公共利益和公民根本利益,维护经济与社会秩序,保障社会稳定协调发展,在面临重大突发事件等紧急情况下可实施行政应急措施,其中既包括具有行政作用法上的具体规定的行为,也可包括一些没有具体法律依据甚至中断部分法律规范实施的行为;既可以对公民的某些宪法权利加以限制或剥夺,也可以遵循较平常更为简易的紧急程序(当然都需要有相应的法定授权和法律救济机制作为保障)。行政应急性原则改变了一般法律规范确定的国家机关与公民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将重心向国家机关倾斜,授权政府在第一时间采取紧急处置手段,有助于及时迅速有效地控制公共危机事态的发展。它与法治原则二者并不冲突,在性质上属于法治原则在应付突发事件领域的个别化,这具体表现在行政应急性原则本身也为行政紧急权力的行使提出了现实性、科学性、专属性、程序性等方面的要求,尤其是要求运用应急法律规范行政应急行为,公共危机安全管理措施须在行政法治的约束下展开。归根结底,行政应急性原则是在坚持法治原则的基础上兼顾并侧重行政应急效率的实现,是法治原则指导下的规范应急,而并非突破法治原则的片面应急。行政应急性原则与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合理性原则等原则共同构成了我国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体系。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处理公共危机是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考量着政府应急处理能力,应该加强对公共危机管理工作的重视度,制定好行政指导措施。为了能够更好的完成公共危机管理工作,就需要借鉴以往的公共危机管理事件处理方案,提前做好预案和防范措施,并通过大力实施行政指导来对各类措施进行规范,达到防患于未然,将各类公共危机扼杀在摇篮之中,同时,当突发公共危机时,也可以及时的控制并解决。

参考文献:

[1].莫于川.公共危机管理中的行政指导措施引出的行政法学思考[j].法律适用,2004年10期.

[2].曹静晖.论公共危机管理中行政指导的实施[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3].曹静晖.危机管理中行政指导的基本价值、行为方式与推行策略[j].长白学刊,2009年03期.

[4].梁永.论行政内部沟通与政府公共危机管理[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文档为doc格式。

管理会计发展现状与变革方向论文

论文摘要:英国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理念、现状及发展趋向告诉我们,在国家控制和专业自治两种模式争执不下时,应建立一种更加民主的教师专业发展道路。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发展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当代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之一,并成为教师专业化的方向和主题。教师专业发展被认为是从教育学维度界定教师个体内在的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从本质上来说,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和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就需要不断地学习与探究,进而不断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根据西方教育学者的研究,“教师专业发展”包含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从教师职业的不可替代性来看,教师是一种专门的职业;二是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来看,应该把职前教师培养与在职教师培训联系起来,视为一个完整、连续的发展过程,即教师教育的一体化的过程。因此,英国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主要包括教师发展阶段的研究和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的研究。前者研究教师作为职业者从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发展历程,而后者研究如何提高教师职业的专业化问题。

英国的教师专业发展由来已久,从教师所从事的工作被视为一种专门职业起,英国对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就开始转向以促进教师职业的专业化为核心内容的活动。正如英国教育学者高丹・科克(gordonkirk)所说:“教育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质量。所有试图改进教育质量或使学校工作更具活力的努力,都必须完全立足于教师能力的提高。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兴起,英国开始推行“以中小学校为基地”的教师教育模式,其目的在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进人20世纪90年代,英国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以及教育本身的改革对学校特别是教师提出了一系列挑战。为此,英国的各项教育政策都强调英国的当务之急是提升全球化背景下国家的竞争力。近年来,英国政府更是把教师专业发展看作是一个长远的发展战略。

一、对教师专业发展理念的探讨。

(一)教师作为一种专业。

探讨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首先要理清对“教师作为一种专业”的认识。英国教育专家杰夫・维替(geoffwitty)从社会学视角对教师专业化进行了辨析:“专业”的标准是什么,这个标准是否是一成不变的,教师究竟是一种专业,还是准专业或半专业?这些问题也一直是社会学和教育学争论的焦点。维替认为,专业化是指一种动态发展的过程,而不是一种静态的现象。对专业化的定义有很多种,其影响因素包括个人价值观、政治观及其在职业发展(即专业化过程)和政策改革中被赋予的地位和待遇等。因此并不存在一个标准的、公认的、本质性的专业化定义。

我们也可以认为,“专业化”指一个普通职业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社会学家利伯曼(man)指出,专业工作具有以下特征:范围明确,垄断地从事于社会不可缺少的工作;运用高度的理智性技术;需要长期的专业教育;从事者无论个人、集体,均具有广泛的自律性(autonomy);在专业的自律性范围内,直接负有做出判断、采取行为的责任;非营利,以服务为动机;形成了综合性的自治组织;拥有应用方式具体化了的伦理纲领(codeofethics)。长期以来,教师职业并没有获得应有的学术声誉和地位,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被认为低于医生或律师。当前国内外学者对教师专业是否是一个完全专业还有许多争论,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诊释和界定也是十分多样。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教师专业发展理念和实践的不断深化,教师这个行业的专业化水平会越来越高,也将逐渐从“准专业”、“半专业”向“完全专业”转变,并且日益为各国所重视,培养具有专业化水准的教师也将成为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目标。

(二)教师专业化。

英国学者霍伊尔()认为,教师专业化包含两方面的内容:1)关注一种职业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应有的专业地位的'过程;2)关注教学的品质、职业内部的合作方式,即教学人员如何将其知识技能和工作职责结合起来,整合到同事关系以及与其服务对象的契约和伦理关系所形成的情景中。在其所著的《教师角色》一书中,霍伊尔对教师专业的标准做了如下概括:1)履行重要的社会服务;2)系统知识的训练;3)需要持续的理论与实践训练;4)高度的自主性;5)经常性的在职进修;6)团体的伦理规范。

英国学者吉利安・特罗雷(gilliantrorey)和卡林福德(cedriccullinford)在《专业发展与学校需求》一书中指出:“教师发展、专业发展、个人和个别发展这些术语经常都是互相通用的。它指的是依据高级管理层洞察的需求设计一系列行动计划,将组织作为一个整体来发展。这可以说是教师发展的特征,涉及个人在技能和技巧方面的训练,而这些技能和技巧都是现实组织目标不可或缺的。专业发展使用的含义更为广泛,经常包含各种各样的超越职前培训起点的教师学习活动’。一般来说,专业发展指的是教育学知识和学科知识的发展,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水平;它还可能与职业发展和升迁有关。

可以看出,英国学者在阐释教师专业发展或教师专业化时,并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教师培训”,尽管教师的职前教育、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仍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事实上,“教师专业发展”的含义要比“教师培训”更加丰富。一方面它强调教学工作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同时,教师需要经过长期培训,有特定的行为规范和高度的自主性。另一方面,它是指增进教师专业化、提高教师职业素养的过程,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要经历一个由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专业人员的发展历程。“教师专业发展”强调个体的发展过程,强调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做出设想,通过学习和进修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二、英国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教师教育在英国开始成为主流高等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其结果是在英国专门从事教师教育的高校逐步并入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近年来,大多数新聘教师是在完成特定学科的本科教育之后又研习了一年的教师教育课程从而完成职前培训的,小部分是完成兼有专业学科和师范教育两部分课程的四年制本科师范毕业生。就任教师之后,他们可以选择在业余时间攻读硕士或教育学博士学位。

20世纪80年代以前,在英国,教师教育和培训课程的内容与结构原则上被认为是大学和高校自己的事。作为国家政策的一个方面,政府几乎从不问津教师教育。随着教师教育日渐成为英国政府教育政策的一个核心内容,在确立国家课程标准后,英国近十几年来以提高教育标准为宗旨的教育改革逐渐将焦点落到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上来,教师教育受到了极大的重视。教师专业化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已成为英国政府教育政策的一个重要议题,90年代以来,英国政府对教师应具备的教育胜任能力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以适应中小学实际教学的需要,同时要求高等院校进一步密切与中小学之间的合作。

此外,英国中小学还根据《1993年教育法》中的有关规定,开始实施对教师的评估制度。2月,英国政府发布了一份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咨询文件。该文件指出,教师专业发展应该反映以下三个不同的层面:教师个体的需要;学校的发展需要;国家的战略优先发展需要,建议在教师履行合约义务的同时,应该明确教师专业发展的权利。3月,英国政府颁布了有关改革教师专业发展的文件―《教学与学习:专业发展战略》。该文件指出,应该给予教师更多相关的、集中的和有效的专业发展,将专业发展置于学校改革的中心地位,以此提高教师的技能、知识和理解力以及他们在学校中的工作效率。英国教育标准局与英国教师培训署还于专门颁发了人职教师与在职教师的训练标准,以保证教师质量。这种变化和现状在杰夫・维替看来,反映了国家(thestate)与职业团体(theprofession)或(教师)压力团体(pressuregroup)在教师专业化运动中进行的教师专业自主权之争。他认为,教师教育成为政府教育政策的一个核心内容后,国家加强了干涉以改变教师教育的本质属性。那些在高等教育界原本负责教师职前教育的人们丧失了很大部分的专业自主性和学术自由权,控制教师教育本质的权限和形式发生了变化,教师教育由原来的“专业自主塑造领域”(professionalre-contextualizationfield)转向“官方规定设计领域”(officialre-contextualizationfield)。因此,教师教育成为那些关注教师职业发展与后代人教育的不同派系之间展开意识形态斗争的一个主要阵地。

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一定程度上与教师专业化的“不完全性”有关。教师是否拥有相当程度的自主决策权是教师专业化的一部分,也是衡量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在课程设计、教学过程、学生管理和学生评价等专业工作范围之内,教师理应享有自主决定的权利,教育行政人员和其他外部力量不应过于干预。但是,无论是在个人还是团体方面,教师的独立自主权都不及医生和律师等传统专业工作人员。这主要是因为大部分教师均由政府选派聘任,政府为推行国家教育政策,对教育人员必须有所约束,对教师的监督管理权也不能完全放手,而且各级教师所受限制也不同,学校层次越低,所受限制越大,教师享有的自主权就越小。

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的教师教育改革如火如茶,方兴未艾。而对于这次改革则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些评论家认为,此次改革是以官方规定的教师能力和标准为本位的,强化了政府对教师的监控,把大多数教师培训成了“技术理性”(technicalra-tionality)下“能干的教书匠”,而不是将其培养成“反思型专业人员”。因此,教师教育改革的结果是使教师“去专业化”(deprofessionalization)。然而,也有学者为政府辩护,认为这些改革措施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对教育的新要求,对教师职业而言是一个“再专业化”(reprofessionalisation)的过程。事实上,教师教育改革受到社会各因素的制约,各种不同的观点都会对其产生影响,而国家往往采取折中的方式进行协调。社会事实显示,不同的专业化模式具有不同的优势,教师专业化的方向往往与社会主导价值的方向是一致的。

三、英国教师专业发展的变革趋势。

在历史上,英国一直是一个政府较少干预教育的国家。这也使得近代以来,在制度化教师教育发展的历程中,如师范学校的产生、独立高师的出现、综合性大学承办教师教育等,英国始终没有走在世界的前列。因而近十几年来,在加强政府对教育和教师教育的控制和督导方面,英国的改革力度大大超乎人们的想象,改革的目标是力图在重实践、重业绩的教师教育思想下,通过促进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来实现英国建立世界一流教育和教学制度的目标。

教师专业化的模式主要有两种:能力模式和反思性实践模式。英国学者认为,当前英国的教师专业化更多地受制于政府的要求,大学和中小学教师教育者的影响有限。政府通过颁布教师资质和能力标准,制定教师职前教育的全国统一课程来控制教师专业化的内容、范围、模式和方法。官方制定的教师能力量表所体现的更多的是技术理性,而忽略了教师的反思和批判能力。从现实情况来看,大多数教师并不排斥官方规定的能力标准,只是又自行增加了反思能力的成分。尽管存在这种令人担忧的改变―由于官方制定了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量表,使得反思性实践模式有所削弱,而能力模式有所增强―但英国学者的调查表明,在主要的改革时期,体现反思性实践者教师形象的课程数量仅仅从57%减少到46%,而那些显然赞成“技能型”教师形象的课程尽管增加了一倍,却也只占到总量的11%。可见,“反思性实践”仍然是大学和学院(乃至学校)课程中有关教师专业化的最流行的解释,而不是技术理性。事实上,对待能力和反思性实践不应将它们对立起来,能力和反思性实践是教师专业化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不是非此即彼的,而是相互交融的。教师要在反思性实践中形成并发展各种能力,自然也包括反思能力。同时,也不能把能力过于技术化、理性化,而是要有反思成分在内。只有在反思性实践中,教师才能形成自己的个人理论,或实践中的理论。

维替认为,教师专业化并不需要在国家控制和专业自治、能力模式和反思性实践模式之间做非此即彼的两难选择,对于教师来说,放弃国家控制并不意味着恢复传统的教师专业化的精英主义传统,而应当发展“民主化的教师专业”。教师应该公开面向民主社会中其他团体的需要,努力澄清有关专业化工作的疑问,建立教师与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共同体成员所组成的校外阶层之间的联盟。在决策日益民主化的当今社会,(教师)教育政策的决策不应该为国家或教师职业团体所垄断,而是应该倾听来自学生、家长、用人单位以及社区成员等相关利益群体的声音,经过各方充分协商,共同决策。惟有在这种民主氛围下,教师专业化才能健康、持续、良性地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当今国际教师教育的重要课题,在新的时代里,教师专业化的过程变得更加复杂,其影响因素也有所增加。英国政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改革与实践还在继续,学术界对其的评价也褒贬不一,但无论怎样,作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而言,应当积极回应社会与教育变化的挑战,从“变化的牺牲品”到“变化的推动力”,让教师专业化朝着民主化的方向发展,探索并建立起新型的、符合社会要求的教师专业基本能力体系。

行政管理方向的论文题目

3当前我国行政机制的生态平衡分析。

4中国行政改革动力,阻力的制度分析。

5论市场经济与县级政府职能及机构。

6行政道德建设与反腐倡廉。

7行政文化的革新与行政体制改革。

8政府管理与构建和谐社会。

10现代城市管理的历史发展。

11提高新时期党的执政能力研究。

12反腐倡廉研究。

13民主政治研究。

14干部制度与公务员制度研究。

15政治文化研究。

16公平和效率与政府责任研究。

17政府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18制度分析与制度创新研究。

19行政效率与行政成本研究。

20电子政务研究。

21政府职能转变对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的影响。

22加入wto对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的影响。

23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特色研究。

24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发展趋势研究。

25当前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6当前国家公务员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7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政策分析。

28我国公共政策绩效评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9现阶段我国土地政策分析。

30现阶段我国科技政策分析。

31现阶段我国农业政策分析。

32当代中国教育政策分析。

33现阶段我国财政政策分析。

34入世对中国政府依法行政走向的影响研究。

35行政许可法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36我国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37推进制度创新提高执政能力。

38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政府管理创新。

39有效监管与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建设。

40政府采购与社会公共利益。

42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4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44试论我国政府的经济性管制。

45服务行政---二十一世纪中国行政管理的方向选择。

46建立国家公务员失业保险制度的思考。

47试分析生态价值对公共行政的影响。

48我国公共行政的发展趋势研究。

49试析西方公共行政中的基本价值取向。

50试析公共行政的合法性。

51试析行政协调对产学研合作的影响。

52创新文化对公共管理的影响。

53我国行政文化的发展趋势。

55试论政府创新对产业集群的影响。

56哈尔滨文化对公共管理的影响研究。

57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

58政府行政成本与效率研究。

59转型期中国公共预算与财政改革研究。

60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研究。

61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政府支持企业跨国经营研究。

64城市化发展与政府管理体制创新。

65公务员薪酬制度国际比较。

66政府官员激励与约束机制研究。

67新发展观与政府管理创新。

68哈市(或某市)公务员队伍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69数字化城市与哈尔滨的城市化。

70区域发展的公共政策问题研究。

71激励机制与人力资源管理。

72组织变革与政府机构改革。

73公共财政法律制度研究。

74政府收费制度改革研究。

75政府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76制度创新与哈尔滨城市社区的.发展。

77地方政府绩效考评探析。

78新型工业化与哈尔滨的城市化。

79财税风险管理机制研究。

80税收支出及其控制研究。

81某城市社会中介组织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82区域合作与政府的作用。

83电子政务与政府职能转变。

84政府干预模式的创新研究。

85区域开发与政府经济行为研究;。

86wto与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

87关于公共产品的供给研究。

88中外政府收支管理比较研究。

89产业发展与政府经济职能研究。

90垄断与政府经济管理。

91政府采购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92充分就业目标与公共政策选择。

93论新时期我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

94我国乱收费成因与治理对策。

95知识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

96论如何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

97论竞争激励机制在促进政府活动中的作用。

98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99政府失败与重塑政府。

100关于组织文化管理研究。

101关于公共政策研究。

102论网络技术对政府管理的影响。

103关于战略管理研究。

104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政策研究。

105构建和谐社会的对策研究。

106城市社区建设与社区管理体制研究。

107我国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研究。

108我国农村土地使用制度研究。

109区域政策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110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思考。

112政府危机管理研究。

113某社会问题的现状,原因,对策分析。

114中国社会转型期行政伦理建设问题研究。

115中国行政组织文化的创新及其塑造。

116中,美,日行政文化比较研究。

117行政心理文化及其制约因素探析。

118我国行政精神文化建设问题研究。

119入世后中国政府职能的定位研究。

120我国社区管理,社区建设的模式探讨。

121中外创新机制比较研究。

122哈市(或某市)公务员队伍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123制度创新与哈尔滨城市社区的发展。

124现代企业中的科技管理。

125入世后政府职能的转变。

126社区管理与城市化。

127政府部门的科技管理新对策。

128现代企业的民主化管理。

129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的影响。

130中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

行政管理方向的论文题目

3、基于以人为本的学校教育行政管理探。

5、浅谈如何利用高职评估成功经验全面推进教学诊改。

6、新媒体时代下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科实践教学的分析。

7、论教育计划在教育行政管理中的作用。

10、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与应用——以“教育行政管理”课程为例。

11、“以人为本”的学校教育行政管理探索。

12、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年学术年会综述。

17、“以人为本”的行政后勤管理创新路径探索。

19、提升文化教育行政管理效率的策略研究。

20、浅议高等教育行政管理法制化探析。

21、关系哲学视野下的教育行政管理范式转换。

22、德国教育的学制和学校管理。

23、远程教育行政管理专科毕业论文规范化探讨。

24、义务教育系统的特权与治理。

25、大学章程的宣传教育机制探究。

26、法治视野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解析。

28、谈论如何提高教育行政管理效率。

29、浅谈我国教育行政管理的发展趋势。

30、高校与学生间教育行政法律关系解析。

32、浅谈高校教育行政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

33、高职教育质量的提升与省级教育管理职能的强化——以安徽省为例。

34、高中教育的主要问题及教育行政管理的对策赵青。

35、远程教育行政管理专科毕业调查意愿的分析。

36、我国地方教育行政的当代研究及趋势。

37、我国高等学校教育行政管理初探。

38、西部农村新课改遭遇的师德瓶颈及解决策略。

39、高校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服务能力现状实证研究。

40、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苏区教育行政管理述论。

41、职业院校视角下中高职有效衔接问题的简析邱同保。

43、关于教育系统职务犯罪的调查报告。

44、教育学专业的历史发展及特点。

45、论当代日本教育行政管理的模式及启示。

46、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职业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swot分析。

47、中美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比较研究。

48、中小学去行政化与教育治理的法治化、民主化吴。

49、法国学区制的发展状况及启示。

50、中日航海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比较研究。

51、世界成人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发展趋势——以美英法为例。

52、国家治理视野下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职能分析。

53、美国和新加坡的高等教育管理及对我国的启示。

54、农村教育的空间定位与城市化。

55、喀麦隆基础教育管理体制:问题与改革路径。

57、新时期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特点及启示。

59、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分析及思考。

60、国外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趋势分析。

金融管理论文题目与选题方向

3、基于影子银行管理强化的金融法制变革。

4、互联网金融可向资产端和财务管理方向发展。

5、试分析网络经济下的金融管理模式。

6、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改革的研究。

8、基于内部资金管理系统打造供应链金融平台。

9、互联网金融管理强化策略探讨。

10、河南省互联网金融融资风险管理研究。

11、浅析准则变动下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盈余管理。

12、ppp模式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机会。

13、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必要性研究。

14、完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绩效管理对策。

15、地方性金融机构财政性存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以山西晋城为例。

16、浅析上海自贸区航运金融管理体制的突破。

17、互联网产业链金融业务模式和风险管理研究--基于京东模式的案例分析。

18、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业务经营管理模式探索。

19、大数据背景下金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优化探讨。

20、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中的问题及防范措施。

21、探析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中的风险管理。

22、浅析金融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合理化建议。

23、金融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

24、基于互联网金融背景的p2p网络借贷平台的风险管理分析。

25、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内部风险管理机制研究与建设。

26、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介入ppp的途径及风险防控。

27、互联网金融下的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

28、邮政储蓄银行个人金融产品管理研究。

29、网络金融风险防范与管理措施分析。

30、浅析互联网金融支付结算管理现状与完善对策。

31、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风险管理方法浅析。

32、政府行为差异下的最优金融分权:论地方金融管理体制改革。

33、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新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影响研究。

34、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政策与金融危机管理研究。

35、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及其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36、浅析加强金融机构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

37、探讨金融租赁公司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途径。

38、关于大数据理念构建经济金融管理体系的思考。

39、我国农村小型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管理模式的创新途径。

40、融资需求、企业生命周期与盈余管理--基于非金融行业a股的经验证据。

41、先秦秦汉时期金融市场的发展暨政府对金融市场的管理。

42、国家审计“管理”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路径研究。

43、以精细化管理推动社区金融战略业务发展。

44、浅议建筑类企业集团金融资源管理。

45、浅谈企业金融管理的价值定位及策略选择。

46、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方法。

47、浅谈司库管理在实现金融资源效用最大化方面的作用。

48、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思考。

49、互联网金融给商业银行服务管理带来的挑战及应对。

50、关于新时期我国金融管理的特点浅思。

51、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中小企业现金流管理。

52、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第三方支付资金管理的研究。

53、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策略分析。

54、从项目发起人角度看ppp项目融资金融的风险管理。

55、论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管理与创新。

56、金融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思考。

57、金融危机下的金融企业管理。

58、浅谈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

59、互联网金融机构信息标准化管理探讨。

60、供应链金融下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的风险管理研究。

旅游管理方向毕业论文题目

3、国内景区管理研究十年--基于《旅游学刊》的综述。

4、不同类型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的对比分析。

5、大数据时代的智慧景区管理与服务探讨。

8、智慧旅游视角下的景区游客管理体系研究。

9、五台山景区管理研究。

10、基于环境认知的生态旅游者对景区管理方式的态度测量。

11、推行生态型旅游景区管理。

12、浅析生态旅游景区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3、优化我国旅游景区管理的对策研究。

14、生态旅游景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5、我国旅游景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17、智慧景区管理平台的设计研究。

18、试论生态旅游景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9、基于网格化的景区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20、我国旅游景区管理研究。

21、旅游法背景下景区管理的游客满意度研究。

22、基于社区参与的旅游景区管理。

23、庄河市旅游景区“四维互动”管理模式研究。

24、西安旅游从业人员景区管理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初探。

25、景区拥挤度评价体系研究。

26、四川青城山--都江堰景区管理的智慧。

28、基于智慧旅游视角的旅游景区管理发展探索。

30、云和梅源梯田景区管理创新实践探析。

31、我国旅游景区前台管理信息化评价研究。

33、五台山景区管理体制创新研究。

34、临海古城“智慧型”文化旅游景区建设研究。

35、高速免费与景区管理的矛盾探究--以华山景区为例。

36、电子门票让景区管理更规范[n]。

37、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下旅游景区管理的和谐共生机制探究--以九寨沟景区为例。

38、庐山旅游景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39、浅谈旅游景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锦州市旅游景区为例。

40、论低碳经济视阈下的绿色景区管理。

公共事业管理论文公共事业管理论文选题方向

关键词:

摘要:

特色专业建设是高校教育质量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高校突显教学资本的战略举措,在拓宽专业发展半径的基础上提炼特色,既注重专业的内涵建设又重视特色的外延拓展。医药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具有独特的教学优势与资源,将学校类型、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有效融合,更有力于促进特色专业建设。

一、特色专业建设。

(一)学校医药院校的专业建设总体部署不仅仅决定教学水平及人才培养质量,还直接影响学校的品牌与形象。经过整体规划,论证专业设置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求,寻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某些方面的与众不一样,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及特色专业建设的方向,赋予该专业新的发展内涵和更优的品质,提高专业办学水平及竞争力。在坚持医药院校特色基础上,强化并创新特色,以此作为学校专业建设工作突破口,带动学校专业群的整体优化提升。

(二)专业在专业方向设置上,医药院校选择公共卫生方向作为自我的发展方向,能够充分发挥医药院校的教学资源和本事优势,借用swot分析法评价特色专业建设的内外部环境因素,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握外部机会,规避劣势与不利因素。高校的教育优劣势体现于硬件资本、师资力量、教学科研软本事、高校形象、专业声誉等。高校的外部因素主要有pest分析法包含的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等因素。内外部因素汇聚成综合复杂的专业建设与发展环境,也是特色专业方向选择和特色定位的重要依据,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不断调整持续改善以保证特色优势。

(三)师生特色专业建设需要专业师资队伍的保证,使得教学、科研与实践整体素质得到稳步提高,逐步构成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并能可持续发展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人才培养机制。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一般在学校向综合类高校提升时开始建设,专业办学历史短,师资队伍相对薄弱,但师资队伍年轻,充满活力与自信,富有教学创新理念,需要进一步强化与引导。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综合医药院校的优势资源,在课程安排上既有专业课程也有医药基础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医药背景,提高学生未来就业扩展本事。[4]改革教学管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在理论课授课中使主要基础课、专业课、主干课设置合理,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基本训练以适应未来职业需求。

(四)社会专业是联系高校与社会的重要纽带,社会对特色专业建设的功能重点集中于两个方面:需求与评价。随着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社会紧缺复合型创新人才与应用人才,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能够为社会供给大批既掌握医药理论,又有管理知识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社会评价是特色专业建设重要的外部评价之一,特色专业的办学质量需要社会的认可,其知名度与美誉度是社会评价的体现。

(一)依托医药院校传统优势,突出医药行业特色地方行业性综合院校的特色专业建设具有学科特色与地方需要相契合的特点依托医药院校在医药行业的特殊地位,强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行业背景,坚持教学团队与医药行业建立广泛联系,在课程设置上增加行业特色课程模块,将管理基础、专业课程与医药知识有机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在认识“特色专业”中特色的基本特征外,应结合专业把握特色的主要内涵。

(三)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的建设加强专业的实训、实验教学能充分满足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在原有的实习基地基础上,力争每年拓展1-2个新的实习基地,使该专业学生能尽可能多地进入公共卫生部门及知名医院及医药企业;进取引导学生重视从业资格证书的获取;加强与实践基地的相互沟通协作,逐步建立学校、实习单位与学生三方面有机结合的实践本事考评机制,正确评估学生的学习与实践水平。加强就业观念教育和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创新意识和创业本事。实训教学的重点强调学生亲自动手,在进入社会之前使学生熟练掌握本专业一线岗位关键职业技能在学校能观能控的状态下,按照专业课程设置的规格要求,对学生进行的职业技能训练的教学活动。[6]学校及教研室所担负的科研工作,注重突出专业特色,并将其与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本事。突出专业培养性,即该专业所具有的社会分工人才需求的特殊性,是该专业门类的优势与特色。

(四)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保障,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的工作将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在师资“进”“管”“出”环节上狠抓教师队伍建设,向特色专业倾斜。创造条件并争取学校的经费支持,进取鼓励安排青年教师进修、访问学者、进取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医科院校,异常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相关方面的的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等,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融合多学科前沿知识。

参考文献。

[2]汪上.论高校特色专业建设[j].高等农业教育.2008(11):53.

[3]龚咏梅.公共管理类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问题与思路[j].学习月刊.2015(6).

[4]何小菁.基于实训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特色专业建设[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6):461.

[5]任拥军.论特色专业建设中特色专业素质的培养[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10(8):104.

[6]牛国庆.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2009(4):330.

作者:徐金菊程斌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

工程管理硕士论文题目选题方向

3、建筑工程管理中全过程造价控制的重要意义。

4、浅论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控制措施。

5、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与对策。

6、建筑管理中加强工程质量监督的措施分析。

7、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控制措施。

8、浅谈如何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

9、建筑工程管理中进度管理的重要性探讨。

10、如何提高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

11、试析建筑工程中绿色工程管理的价值观与创新途径。

12、关于影响建筑工程管理的主要因素及对策分析。

13、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4、探究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现场管理的优化策略。

15、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16、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17、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模式的应用及发展分析。

18、探析建筑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19、提高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的有效策略。

20、推进绿色建筑工程管理关键措施分析。

21、现场施工管理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运用。

23、论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控制措施。

24、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质量控制要点探究。

25、提高房屋建筑工程管理与施工质量的措施分析。

26、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不足及解决方法。

27、浅谈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与对策。

28、关于建筑工程管理的技能创新的探讨。

29、论建筑工程施工进度的控制与管理。

30、关于影响建筑工程管理的主要因素及应对策略。

31、加强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措施浅析。

32、建筑工程管理中的现场施工管理要点之研究。

34、完善建筑工程管理的探讨。

35、pdca循环管理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36、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及其管理策略。

37、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及控制措施。

38、建筑工程的精细化施工管理探究。

39、小议建筑施工质量控制及工程管理。

40、提高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的有效策略分析。

41、建筑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提升对策研究。

42、建筑工程管理当前困境及控制举措。

43、分析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及控制措施。

44、提高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的有效方法。

45、分析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

46、基于建筑工程管理现状及优化措施分析。

47、建筑工程管理方法与智能化技术分析。

48、建筑工程管理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49、进度管理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重要性分析。

50、技术创新视角下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质量管控研究。

51、浅析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针对性解决措施。

52、影响建筑工程管理质量的因素及解决途径分析。

53、建筑工程项目的全过程造价管理与实施要点分析。

55、分析推进绿色建筑工程管理关键问题。

56、建筑工程的管理现状分析及控制措施。

57、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与对策浅述。

58、改进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现场管理的有效措施探讨。

60、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现状及创新发展分析。

周钢战的厘清管理会计方向论文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企业目前正处于生产效率低、人工成本增长过快的境地。一方面,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致使组织膨胀松散,半手工、半智能化、“孤岛式”、“碎片化”的信息技术应用,将“画地为牢”的各层级、各部门、各单位、各成员进一步“撕裂”,严重地毁坏了企业价值。同时,许多集团企业治理的连结纽带脆弱机制虚化,权力集中、责任分散,管控方式落后,缺乏集分权制度下管理控制系统,导致集团供应链脱节,无法在时间、地理上优化供应链流程,缺乏有效的过程以降低经营成本。“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企业没有采用有效的管理会计系统,进行有效的责任管控、预算与绩效管理。”用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管理会计专家周钢战表示,企业可通过管理会计系统的建立来导入业务财务进行转型升级,但在此之前,需要明确管理会计的主线。

明确两条主线。

从整个体系的角度而言,管理会计属于一个循环,从计划与预算开始,到管理会计核算,再到管理会计分析,最后到绩效与评价。但会计是有一个主体的。对此周钢战认为,管理会计的主体是企业的组织体系,所以管理会计的第一条主线就是围绕组织体系开展的主线,比如组织通过指标分解,将各种业务分解到各个子公司或者业务单元,进行预算平衡,然后在这一过程中按照业务部门和组织单元进行核算,这一条线被称为管理会计核算,在管理会计分析、成本管理、绩效与评价方面也是如此。“所以,作为管理控制系统,管理会计的管理控制重点就在于组织单元将企业中的各类业务组织划分为各种责任中心,作为组织主体进行管理,同时它们也是落实企业战略目标,进行计划、控制、业绩考核的责任主体。所以,面向组织对象的责任中心管理是管理会计体系搭建的载体。”周钢战说。

在周钢战看来,管理会计的第二条主线是面向产品和服务对象的,即产品或服务是企业系统的价值产出物,以产品或服务为对象的管理会计的计划、核算、分析,最主要的目的在于帮助管理者计算和评估产品利润、帮助决策者进行产品经营决策等,所以这其中的关键业务是用完全成本会计计算产品服务的投入、生产过程、服务和其他延伸业务的全部成本,所以这条业务主线是面向产品或服务的'成本全过程管理。

在明确了两条主线后,企业需要依此搭建管理会计体系。在组织层面的管理上,企业首先要做预算,比如可以主要做责任预算,即将企业目标分解到各个责任单元进行预算控制,包括收入、费用和成本,然后再进行核算,核算的主体需要按照组织体系分解到各个业务单元,进行会计核算,这包括对一些交易业务进行管理和核算,之后是对利润中心进行收支报告和损益分析,目的是使每个员工、每个单元都承担一部分整个企业的损益指标,最后对组织目标进行绩效评价和分析。在产品和服务对象层面上,可以沿着产品的生产过程或按照企业的供应链过程进行核算,同时也要将成本核算、产品责任落实到组织责任主体当中,并结合责任主体展开,由内部价格、内部确认机制进行确定。“这样的一种成本分析被称作全成本分析,它突破了传统的制造成本,因为它可能是一个产品线,也可能是一个品牌,这个品牌所有的运营成本、生产成本和最后的服务成本都应该去做分析,即对产品进行全成本分析,最后获得某一产品的盈利性分析。所以,管理会计的核算对象应是多维度的。”

在财务领域,财务会计有着标准的体系,但管理会计却相对个性化,比如管理会计核算主体在不同集团有着不同的业态,所以在复杂的组织体系影响下,不同企业需要分析不同管理模式下的管理会计方向。周钢战认为,管理模式正是以组织为基础的管理,所以在搭建管理会计体系时,需要看清企业、行业、集团的特点,按照组织建模,沿着组织体系考虑组织预算、组织核算和组织报告,即围绕组织怎样的要求或考核这样的体系来展开。

从一般意义上讲,我们可以把管理模式下的管理会计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传统公司模式,即按照总公司、分公司、子公司的组织体系,管理会计模式与传统的财务核算主体保持一致。第二类是利润中心模式,这与传统的法人组织不一样,它包括三种类型:一是事业部制,即按专业化管理分为利润中心、收入中心、成本中心、费用中心等,分别控制利润、成本、收入、费用等;二是产品线、业务线的品牌管理模式,即一般按产品线、业务线的品牌管理划分为利润中心进行条线核算,分别控制利润、成本、收入、费用等;三是阿米巴模式,即自身是完整的单细胞体,必须拥有收入和独立业务,在考核核算“完成里量+增加值”、实现单位时间核算,其增加值也不是利润。第三类是内部市场化模式,这是指企业在原有组织体系不发生大的调整下对内部的要素进行市场化的一种管理模式,即各种消耗成本按照内部市场化的方式进行核算,但不改变组织条线。

针对不同的管理模式和主体,企业可以针对内部管理主体和外部法人主体,使用两套实账体系来解决业务问题,比如用友在信息化方面提供的解决方案。对此,周钢战指出,在这一体系当中,业务系统不仅能够帮助企业出具发票,按照内部核算规则进行内部核算记账,同时还可帮助企业进行费用处理,按照两条线走,一条走到总账,一条走到内部供应账,配置一些内部交易规则,即按照内部核算确认的规则记内部账,按照外部账的方式核算外部账。

另外,周钢战认为,管理会计帮助企业进行了全价值链体系的建设,这实际上是管理会计的最大使命。那么,管理会计怎样在转型以后帮助企业面向内部考核,面向内部核算,或者面向内部价值链管理建立一套体系?他认为有三个要点:一是管理会计属于利润中心这一体系,它可以帮助企业构建基于业务运行的财务管控体系;二是可以帮助企业以业务驱动为基础,实现业务管理会计核算到财务会计核算一体化的应用;三是可以为企业提供进行内部责任管理、内部市场化、内部绩效考核的一套系统化的计量、确认、报告、分析和评估的系统化平台。“管理会计是可以帮助企业建立一套和对外报告体系一样的管理会计核算的计量、确认报告和评估的体系的,这一体系对集团来说也非常重要。”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