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钟鼓楼读后感范文(15篇)

时间:2023-10-30 05:51:15 作者:曼珠 实用钟鼓楼读后感范文(15篇)

读完一本好书后,写一篇读后感能够帮助我们加深对书中思想和主题的理解,从而提升我们的阅读水平和思考能力。如果你对这本书的读后感有了共鸣或者不同的意见,请在下方的评论区与我们分享。

刘心武:钟鼓楼【读后感I读书笔记I读书心得I简介】

《钟鼓楼》是作者刘心武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荣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小说讲述了20世纪80年代初发生在北京钟鼓楼一带的故事,展示了极其丰富多彩的社会场景,陈说着市井的悲欢、几代人的命运,穿越岁月烟尘,再看刘心武笔下的动人世相,犹如翻开了城市记忆的鲜活浮世绘……堪称一部洋溢着浓郁京味的现代《清明上河图》。

《钟鼓楼》读后感

刚敲打完标题,我意识到——这题目取得过于广泛了。况且,我作为一名简简单单的读者,对这篇小说的学鉴赏自然不如学家们的评论。但是,又正是因为一名读者,我想,我们也有权利品鉴一本好书。对于质量,却不敢"打包票",权当各抒己见。

说回正题,这篇小说的构思及其巧妙,与《雷雨》有那么几分相似,都是采取以某一天的具体事为线索而展开全。《钟鼓楼》以薛纪跃娶媳妇为"点"分散开,就好比是一块石子投进了湖里。薛纪跃娶媳妇是石子,由此而生的涟漪却囊括了那条巷弄里形形色色的人物。顺叙是框架,插叙是填充,两条线索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这也让中的人物忽地"立"起了。他们逃离了字的二维空间,竟到我的面前上演着他们的生活,一切都是如此的真实,我们的呼吸声似乎在同一个频道。

一位学家,一位作家,他写这部作品究竟是出于怎样的目的呢?是为了生活,还是为了兴趣,亦或是为了所谓的"主题思想"?有时候,我也不明白:那一份份答案是否正是作者的初心呢?在这篇小说中,不是单一的叙述,而是——我说出我的看法,不管你是谁。作者在表露他的内心想法,作为读者,你能有共鸣更好,没有也不碍事。后会有专门的篇幅和大家分享中有趣的观点。

语言是一种思维工具,每一个故事都有它特定的场景,全地道的北京话,时而掺杂些北京的方言,一会儿看正一会儿看注解,这样并不繁琐,倒颇有几分童真的感觉,可能我是真的在和字"躲猫猫"吧!行云流水般的语言,看似朴实无华,实则蕴含着太多人的性格。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说,韵味也不一样。而作者似乎能够察觉所有人的心思,他知道这个人物在这个场景中会采取怎样的方式表达。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都在话语中重获新生。我喜欢这样的语言。

请问,你觉得你是一个经典的人吗?

以前,我认为这世上的每一个人啊,都是独一无二的。可是,从某些方面说,我们都有共性。比如,我们用"好"与"坏"就把人分类了,就以这么简单的.方式……读到詹丽颖的时候,我觉得和她相似的人太多太多。故摘录一段原如下:

"她哑嗓子、大嗓门,说话惊惊乍乍。这倒也罢了,头一条她最爱夸张,什么事情经她嘴里一说,不夸张十倍以上决不罢休。"。

"再一条她不懂得理解别人、体贴别人。固然她从未有意去伤害过别人,但她说出口的话,总在无意之间让人难以忍受。"。

"最要命的一条是她不懂好歹。任性起,不仅跟争吵的对象闹个天翻地覆,去从中劝和的人,包括那明明是站在她这一边维护她的人,她也一概不认,有时反而把那本是向着她的人,激怒得成了她最主要的争吵者。"。

即使没有将具体的事例呈现在您的面前,我想,但从这几条您就一定能想象出这詹丽颖究竟是何等人物了吧!刘心武在中也提及到"对于人说,最难以改造的确实莫过于性格。对于描写一个人说,最难以表现充分的也莫过于性格。"如果在您阅读我摘录的段时,脑海里浮现的人物是你身边某一个具体的人时,我想,作者刻画人物就应当是成功的!

"怎样认识时间?它究竟是一个圆圈?一只飞箭?一条奔向大海的河流?一只骰子?一架不断加速的宇宙飞船?它真的可以卷折、弯曲?……"不同的人对时间的感受是各异的。甚至有时候我们都是唯心主义者,不然怎么总说"快乐的时间总是过得格外地快"呢?时间是一种计量方式,起初以日月星辰的变化为依据,而后随着社会的进步,时间的计算也就更加细密精确。倘若每一天都以日月星辰计量生活,我想,这可能就是诗人口中的浪漫吧!

时间在流逝的过程中,你感受到历史感了吗?历史感又是一个广泛的话题,但我不能避免。在这本书中,你读到的是另一个年代的故事,因为你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所以太多太多的事情,你都无法用自己的只言片语解释。那,从书中读到的就是全部吗?你眼睛所看见的事物都是别人想呈现在你面前的,别人拥有保留余地的权利,当然,你也同样拥有权利——辨别、选择的权利。

时间如此玄妙,我说不清楚……。

爱情,是篇、戏剧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为它充满着矛盾,这正是学作品所需要的调味剂。同样,在《钟鼓楼》中,爱情二字同样占据了相当大的部分。

爱情分类型吗?究竟要以怎样的眼光看待它?逻辑学中谈到非对称关系时,老师说:"爱情又何尝不是非对称关系呢?"在爱情中,付出不一定会有回报,甚至会使对方产生厌烦的情绪。我也不知道,爱情这座天平,什么时候才会绝对平衡。

张秀藻对荀磊的爱情是"爱而不得"——张秀藻在自家的书房里遇见了荀磊,这是初识,也是少女萌发爱慕的时刻。有一句话叫做"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世间难道真有那么多"刚刚好"吗?我想,他的一句"真巧"也蕴含着他背后的努力。进行了一番铺垫无非就是想说明张秀藻和荀磊没有在"对的时间"里。

慕樱的原名叫"慕英",在她十七八岁的时候,在报纸上看到一则英雄的报道,那颗稚嫩的心受到剧烈的碰撞!她开始给英雄写信,她崇拜他,她要去照顾他!后她就顺理成地和英雄结婚了。这就是"慕英"的由。她去读医学院时,人生的视野得到了扩展,她忽然意识到她和英雄根本就不是爱情,那明明只是一个无知少女的盲目崇拜而已!为时已晚吗?不!她选择和学生会主席葛尊志在一起。即使那时她已经和英雄有了一个孩子,但这样就能阻挡她去追逐她的爱情了吗?她选择放弃原有的一切投入到新的感情生活中去。

爱情是一个复杂的命题,因为你不能立马辩其真假。慕英也认为葛尊志是她一生所爱。但当她遇见齐壮思时,她再一次觉得这才是真正的爱情!慕英对葛尊志说:"我不爱你了,我爱上了另一个人,非常非常热烈地爱上了另一个人……"可是,几年前,她又何尝不是对英雄那么说过?在爱情里,下一个永远是最好的?最合适的吗?谁也不知道,在慕英的生活里究竟还会出现多少个"下一个",也不知道她究竟要为了多少个虚无缥缈的"下一个"葬送一个又一个原本幸福欢乐的家庭。

两个相爱的人携手并进的终点就是婚姻吗?这里有一种名为"合适的婚姻"薛纪跃和潘秀娅的婚姻就是这篇小说主要的线索,潘秀娅和薛纪跃都是小市民家庭,只不过薛纪跃的家庭条要比潘秀娅优越。他们是经别人介绍相亲走到一起,"对于潘秀娅说,自从过了22岁,‘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浅意识’就支配着她积极行动起。对于她说,这事的意义很简单:她要在够得着的范围内,找一个尽可能好一点儿的对象。"在她的人生中,婚姻更像是一块跳板,是一种能让她尽快过上好日子的手段。对于这样的结合,我无法去论断。合适的婚姻太常见,却又让人心里隐隐担忧。

从上一个段落中,我们已经了解到中的"她们"每一个女生都能拥有一段独家的爱情记忆。但是每一个"她"对爱情的看法又不一样。

在中慕樱曾写过一篇回击别人对她的非议。"她在那篇里说:‘责备爱情的多变,就如同责备世界本身丰富多彩一样。一个关在屋子里出不去的人,他自然只能从狭小的天地去发现可爱的对象;一旦他走出屋子,到了田野,他必定会发现更加可爱的东西;而一旦他从平原登上了岗,视野进一步得到拓展,他必定会发现更高一级的美……随着视野的扩大、选择机会的增多,人们不断升华着自己的爱情,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问题不在爱情的多变,而在对所爱的对象是否采取了胁迫的获取方式,对所不爱的妻子或丈夫是否能在尊重人格的基础上妥善地解除法律关系……’"。

而冯婉姝是这么说的——"她(指慕樱)这写得挺漂亮,富于雄辩。可她这‘屋子里’、‘田野上’、‘顶上’的比喻,其实是站不住的。爱情,这是一个人和另一个人之间的关系问题,而不是一个人和景物之间的关系。对于风景,对于物品,我们可以这样做——比如看腻了小桥流水,我便去欣赏高大河;用腻了这只茶杯,我可以干脆把它砸碎了事……总之,有了更好的,自然可以立即舍弃旧的取用新的;可是怎么能这样对待一个人呢?爱人,或者说爱过的人,不是一穿旧了的衬衫,可以像脱衣服那样一脱一扔了事。人家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条活鲜鲜的命,有着具有同样价值的灵魂;既然爱过,相互享受过,那么,即便现在不爱了,不想维持原有的关系了,也必须承担道义上的责任,尽应尽的义务……"。

之所以觉得它有趣就是因为这种在不同的时空里针锋相对吧!

《钟鼓楼》读后感

《钟鼓楼》是对北京社会方方面面的群像描写。群像面描写又不是家族小说,具我所知北京的老舍先生和张恨水先生是两位大师。读了刘心武的《钟鼓楼》发现他也是这方面的高手。八十年代,语言上似乎不如前两位大作家那么“活泛”。(很多北京俚语直接的写出来,还做了注解,很有意思。比如我们都知道北京人说人死了叫“嗝屁潮凉”。人死的时候要打一个嗝放一个屁,然后尿流出来就潮了,最后全身凉透,故称“嗝屁潮凉”。)但我却觉得对于这部作品来说,语言的'魅力显得不那么重要。

甚至故事、情节对我的阅读都突然变的不重要了。我觉得我最近对于文学作品或许进入深度阅读的状态了。重要的是绵绵不绝的“言与味”。许多作品荡气回肠之后什么都没了,实际上很贫乏,《钟鼓楼》这种作品却极其丰富、扎实,简直就是北京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的综合调查报告的小说版。读的不是故事,是各种各样的人,读的是生活本身。然后读着觉得特别亲切,特别真实。

我早有这种群像描写的愿望,只是觉得下手就难,心理觉得积攒了很多各色人等的生活片段,但真要写的时候立刻就成了杯水车薪。我的动机似乎和刘心武在扉页上的话有共同的感触--“谨将此作呈现给在流逝的时间中,已经和即将产生历史感的人们”。基于历史表现当下,然后又共同汇聚成新的历史。

《钟鼓楼》读后感

这是一篇生活化的小说,描写了北京城钟鼓楼下,一个普通四合院里居民们的一天。

这篇小说,比起引发思考,倒不如说更适合去感受。作者以桔瓣式的手法来叙事,各个事件又能相互关照。文笔清爽,人物的塑造总体来说较为立体,虽然有些刻意去制造某些人物性格的两面性,但因为整体向善,心理描写也比较真实柔软,我挺喜欢(尤其喜欢自立爽朗的郭杏儿)。虽然一个四合院里住户会很多,但有些人物的描写让我没有太大感触,例如慕樱和韩一潭一家。但我想这是作者的一个设计,不会让所有人物都包圆在一定事件中,总要留下一些人和事向故事外延。

也许是因为隔着年代,也许是因为作者的叙事方式,读此篇时有如在看走马灯。我清楚的知道自己是看客,了解了他们的前半生,看着他们忙忙碌碌,度过这平凡又不可复制的一天。

在所有人和事中,好的我会心一笑,坏的我似乎都能原谅,那些还没有定论的,我也相信一定会有恰当的结局。卢宝桑到处打秋风,姚向东偷走小金表又陷入悔恨,詹姨因为性格让人又爱又恨……正如作者在文末探讨的时间观念,他们在我看来都是时空中的小分子,我是时空之外的看客,自然能平静体谅。

最后想要阐述的道理,在行文中就能让读者体会到,这也是作者笔力强的体现吧。

钟鼓楼读后感字钟鼓楼读后感字

时间好似一个圆,又好似一条直线。若为圆,兜兜转转一大圈,起点便是终点;若为直线,看不到开始也看不到结束,一路走一路赏,魂归自然,人,也不过是这条未知路上的风景而已。

跨越100年的时间,将前世与今生相联系,连接了鼓楼与钟楼的这百年沧桑,连接了这街巷中的百态人生。20世纪80年代,北京小市民的生活在作者的笔下栩栩如生的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错综复杂的旧街区,鳞次栉比的新大楼,在80年代的北京城里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新与旧的对立,旧礼教在每一个老北京人的身上都烙下了深深的印记,新潮流的______将他们推到了改革的前沿,将他们带到了与过去生活截然不同的另一面。

小说以薛家的婚礼为主线,讲述了北京城里一家四合院在二十四小时里发生的事情。通过对每个人物纵向历史的回忆与阐述,反映了每个人物各自不同的命运与性格。

时间记录着历史也记录着人生,从解放后的短暂繁荣,到“______”的十年退后,再到最后改革开放的新潮流,每一个时期都有每一个时期的故事。每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都有着不同的命运,回顾自己这几十年的时间,起起落落,跌宕浮沉。没有所谓的永远一帆风顺,即使被时代所惯养的新生骄子,在人生路上也免不了受挫、受阻。

一味祈求平稳的薛大妈却在儿子的婚礼上被事事添堵;终究上不了红案的路喜纯经他人指点,不但有了高超的厨艺并且还学着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在事业与家庭之间无法平衡的詹台智珠与丈夫矛盾重重,在事业上也困惑不已;正直的张局长尽管追崇精确的时间,但也愿意接受新鲜的技术;几起几落的热心人詹丽颖因为粗劣的性格被人非议,却依然不懂察言观色......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性格与特色,在社会的这个大圈中,正是因为有这样千姿百态的人与物,生活才得以乐趣与完整。时代塑造了一批人,同样地也迫害了一批人。在“______”的大背景下,因为一个错误的决定,一批人的命运被彻底的改变,最终跌入谷底。容不得一丝犹豫、半点反抗,没错的人被无情地扣上帽子,被批斗,被殴打。被时代所迫害、所震慑的人在新时代又找到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享受、平凡、踏实、勾结、前进......人性的本真,即使社会在改变,扎根在内心深处的东西也很难随着时代改变,关键的还是取决于你自己怎样融入这个时代,是走在时代的前沿,还是被这个时代所遗弃。每一段路程都是人生的沉淀和积累,有的人的一生永远背负在父母的阴影下,父母低贱的社会地位成为了他人茶余饭后的议论点,然而当真正经历了,看淡了一些事情之后,才会发现,再低的社会地位,他们依然是自己的父母,无条件的爱着自己,保护着自己。他们,永远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人,养育之情终无以回报。有那么一群人,生活在新时代潮流的激荡之下,他们聪明、有能力、有野心,愿意接受新的事物改变自己,摒弃传统守旧的糟粕。然而新与旧两相却产生着抗衡,80年代的中国新时代的浪潮终究没有覆盖全国,有些地方依然闭塞守旧。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思想的人,当他们聚在一起时,可能产生交集也同样的会产生碰撞和冲突,这种冲突来源于与农村城市文化的差异,来源于他们生活的大背景的差异。有的人的一生兢兢业业却依然碌碌无为,不是时代没有提供他们进取的条件,而是他们懦弱的性格阻碍了他们去争取,去改变。看着和自己水平相差无几的人以遥遥地超越了自己,而自己几十年过去了还依然站在原点,究竟应该怪这个时代变得太快?还是怪自己没有转变?两者都有。中庸之道虽为好,但是,一味地中庸,终究会成为自己路上的绊脚石。过了一辈子却又后悔了一辈子。

时间,依然继续走着,没有后退,只有前进。有的时间精准,有的时间模糊,持有精准时间的人,将自己的一生看成了机械,不容偏差的活着;持有模糊时间的人,一生有欢喜,有悲愁,有浑浑噩噩,也有潇洒一世。有的人注定是时代的牺牲者,是快速发展时代下的悲情者,而有的人注定是时代的佼佼者,是引领未来的开拓者。所谓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有的职业随着时代的发展由被人接受演变为被人唾弃,有的人的社会地位也从高处跌落到了深谷。

整本小说记录了北京市民的性格,北京市井的文化和风俗以及北京的人文地理。作者有些章节的语言非常的风趣,以现实主义为基点,写出了不同时代背景下不同的人生,写出了时代对人的影响,也写出了民族的文化与性格,小说中不乏有反讽的意味。最后的结局又好似回到原点,作者并没有给出书中人物未来人生的答案,而是由读者自己思考,或喜或忧,都由自己决定,自己经历。

钟鼓楼读后感字钟鼓楼读后感字

《钟鼓楼》是刘心武小说的抗菌鼎之作——“三楼”系列之一,另两部分别是获得上海市文学大奖的《四牌楼》和另一部《栖凤楼》,延续着他对北京人民俗与文化心理积淀和生存范式的探索,创作时间跨度达十多年。其他“二楼”我还没看过,单就《钟鼓楼》而言,确实属佳作。

而这种人类社会的流动变化,从整体角度来说,便构成了历史;从个体角度来说,便构成了命运。在匆匆流逝的时间里,已经和即将有多少人,意识到了一种神圣的历史感和计策的命运感呢?”小说中的每个小人物都会牵动着你的感情,也会在他们不同的性格的经历中找到自己的.影子。除了情感与精神的共鸣外,你也可以了解到许多知识,比如关于四合院的(作者用了一节做了详细的介绍)、关于钟鼓楼的,都令没有去过的人心生向往(我之前是去过烟袋斜街的,钟鼓楼就在那儿附近,经过了一下而已,当时没有任何感觉,现在就完全不同了,恨不得立刻再飞去仔仔细细地观察一番)。

钟鼓楼

(belltoweranddrumtower)中国古代主要用于报时的建筑。钟楼和鼓楼的合称。有两种,一种建于宫廷内,一种建于城市中心地带,多为两层建筑。宫廷中的始于隋代,止于明代。它除报时外,还作为朝会时节制礼仪之用。

目录简介申遗简介。

不老传说。

“中,终古钟鼓撞不断;凤凰塔缝,奉皇凤凰引难鸣”。这副对联对于现在的南昌人来说已经很陌生了,偶尔有人说起,也许很多的南昌人都不知道它是南昌上的一副对联。冬日里难得一个晴天,迎着寒冷的阳光从象山路走过,江西画院旁边的一个社区里的居民悠闲地在江鹰包行吃包子,热腾腾地蒸气在阳光的照射下很是惹眼。33路公交车晃晃悠悠地从渊明路开过来,车上是一些在寒冷中木纳的脸。这个地方的老百姓似乎有一种天生的优越性,所以生活都是不紧不慢的样子。这就不得不了解一下南昌的了,在古代没有时钟,记时靠日圭和漏壶,老百姓全靠官府设置的,来传递报时的信息。南昌城最早的谯楼设在普贤寺内。明朝洪武年间,都指挥宋晟在广济桥西南岸兴建“”,飞檐5层,内为重屋3层,楼前建台,台上放置日圭,室内置漏壶计时,钟楼画角(古乐器)列置其上,楼后设阴阳学署。楼成后,将普贤寺铜钟移至于楼内。一百年后,因岁月日久失修,有倒塌的危险,府衙虽然多次进行过维修,但仅仅是对破漏之处作一些修补。晚清时又被焚毁,官府在章江门内西大街(今子固路)兴建鼓楼,将铜钟移来。鼓楼仍坚持每天黄昏时鸣钟18响,接着发鼓计时。每夜五更,每隔2小时敲鼓12下。第二天凌晨五更告罄再鸣钟声,宣告新的一天开始。据说在清朝末年就开始凋敝,历经战乱,在毁坏中消亡。到新中国成立后,就再也看不到的模样了。而只空剩下一个地名延续到现在。今天在这里还能够感受到作为主导时空,报晓示昏的权威地的不平凡的气韵。但是,这一切都只有在史料中才能够得以知晓了,生活在这里的人离它越来越远,近乎传说了!注:同知;宋代枢密院不设枢密使及副使时,其主官称知枢密院事,佐官则称同知枢密院事,或简称知院、同知院。辽代设同知府事、同知州事。金、元时每府或州设同知一员,明清定为知府、知州的佐官,分掌督粮,捕盗,海防,江防,水利等,分驻指定地点。清代的同知,称为州同。此外,地方政权“厅”的长官,也称为同知。清代各府同知为正五品。弘治7年(1494),巡抚都御史邓公辅看到此楼十分破旧,便命南昌府同知张汝舟拆旧建新,楼高7丈,屋广40丈,共建房屋18间。阴阳学署和漏壶之室按旧制仍设屋内,将日圭之台移到大门之外大门对着大街,门上挂了一块“授时”牌匾,为使楼基不会受到东湖波涛的侵蚀沿湖以石护岸。重建工程自这年冬季动工,由南昌府经历(正八品官衔)王兴隆督办。弘治9年3月竣工,用去木料近万根,瓦近25万片,新楼重檐翠飞,气势恢弘。从远处望去如出霄汉之上,登高远览,又像在埃土盖。万历15年(1587)7月,知府范涞复修,竣工后作诗一首以示庆祝,有“共上高楼意若何,楼中玉漏瞰清波”之句。明朝末年,毁于兵燹。清朝初年,巡抚、兵部侍郎蔡士英重建,兵部右侍郎万恭作记。新楼高8丈,宽4丈,“飞榱勒栋,丛锐错节,耸东湖而隘西山”。永昌永昌(又名声教楼),位于永昌县城中四街交汇之处。建于明神宗万历十五年,距今近400年。东西宽22米,南北长23米。分楼阁和楼台两部分。台基边宽22米,高7.2米,通高24.5米;楼阁重檐庑殿顶共二层三檐,下层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四面置格扇门,门左右置楹窗,斗拱为双翘无昂,共五踩,卷刹弧线。上层屋檐及檐柱向内紧收,面阔仍同下层。最上层为屋顶,上置宝顶。楼台以夯土板筑,四周包砖,两道拱门纵横其中,通达四街。楼体四面各悬巨匾三块,匾文为“丽日摩云”,“民淳俗美”,“金阙迎恩”,(东上、中、下);“文运天开”,“魁壁联辉”,“云锦天香”(南上、中、下);“中天一柱”,“怀柔西域”,“玉关通道”(西上、中、下);“声闻四达”,“保障金川”,“威宣沙漠”,(北上、中、下)。台基拱门上镌有:东“大观”,南“迎熏”,西“宁远”,北“镇朔”。一层楼台上置大铁钟一口,内置大鼓一面。整个建筑结构谨严,造艺精湛,高耸挺拔,雄伟壮观。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国保单位。曾多次维修。清顺治时参将郑续善补修。乾隆三十二年(1767)知县白钟麟动员乡里大事修缮。此后200多年里,经历了多次地震。民国十六年(1927)大地震后,楼体倾斜下陷,部分构件断裂脱卯,楼顶层层渗漏,有倒塌危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经几次维修,1981年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中共永昌县委,县人民政府报经省、市人民政府批准,对进行了落架重修,1984年6月24日动工,1986年6月底竣工,7月28日由省、市文化部们参加剪彩验收。维修坚持修旧如旧,保持原样。通天柱选用优质红松,椽材精选祁连云杉,飞头斗拱多取原件。用南山石制础,以钢筋混凝土固基。由北京琉璃制品厂重造琉璃瓦兽八卦式宝顶。请国内各地知名书法家依原文重书匾额。由咸阳古建筑维修队彩绘。由县离合器厂新铸高1.35米,口径1.1米,重1吨铁钟。由县木器社等单位新制面直径1.6米大鼓一面。对损坏的风铃等原件,均恢复原样。这次维修,共用经费53万元。其中群众集资1万元。总用工2.6万个。1994年,县政府拨款5万元,对永昌一层木件重新油漆彩绘;2000年,县政府拨款对一楼地面进行了防渗水技术处理;2002年,县政府拨款对四面门洞加固了不锈钢金属围栏,有效地保护了的外围安全。城市中的早为专用报时建筑。古代里坊制城市(见里)实行宵禁,早晚击鼓为启闭坊门的信号。建于明洪武年间的西安钟楼鼓楼是现存最古老的实例。此外,唐代寺庙内也设钟和鼓,元、明时期发展为钟楼、鼓楼相对而建,专供佛事之用永昌内置钟、鼓,晨钟暮鼓,声闻四达,籍以振兴文教,教化民众,历经数百年风雨浸润,是永昌历史文化的象征。整个建筑结构严谨,雄伟壮观,是河西走廊重要的古建筑之一,是研究明清以来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永昌县城地处河西走廊东部,是汉、唐中外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上的一座古城。从历史上看,永昌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反映在这一古建筑上,具有蒙汉党项等多民族文化交融一体的.风格。其一:从艺术造型上看,形体是由屋顶,木构架,台基三大要素所构成,沿袭了汉朝的做法,是我国民族建筑风格的主要特征之一;其二从平面布局看,设在全城正中,掌管全城作息和夜禁时刻,是元朝的制度,也是蒙古族建筑的布局手法,它置钟鼓于一楼,与宋金明清时期“鼓楼在东,钟楼在西”的形制不同;三,从建筑形式上看,盝顶式屋顶是元代常见的造型之一,明初,元朝宫殿多被拆除,唯独永昌上有蒙古族风格的宝顶,这在国风的古建筑中尚无先例。永昌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盝顶之上加了一个八卦宝顶,突出了民间盛行的五行之说;其四:围栏共分三格,扶手下一空格,中有垫墩,中间一小格,用木版装实,刻有卷草花纹图案,下一大格,用木版装实刻有降幕云图案,系西夏宫廷建筑风格。另外,三层楼室内五片直彩的第一到第二片直彩间,置一小斗,系宋代建筑风格。其五:从油漆彩画看,柱、门、窗为深朱红色,斗拱青绿间色,即兰升斗间以绿昂拱,绿升斗间以兰昂拱,分别以三青三绿及绿华退晕,墨线压边。斗拱板面涂红底,画兰绿火焰三宝珠,均为典型的明代州城彩风格——旋子彩画。。

申遗。

2012年10月9日从南昌市滕王阁管理处证实滕王阁(南昌市)、岳阳楼(岳阳市)、黄鹤楼(武汉市)、鹳雀楼(山西永济市)、蓬莱阁(山东蓬莱市)、大观楼(昆明市)、阅江楼(南京市)、天心阁(长沙市)、(西安市)、天一阁(宁波市)等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楼,将共同申报联合国物质文化遗产。

游钟鼓楼作文

小说讲述了20世纪80年代初发生在北京钟鼓楼一带的故事,展示了极其丰富多彩的社会场景,在风俗、观念开始发生巨变的迷人的北京老城,陈说着市井的悲欢、几代人的命运。这部小说被称为:一部洋溢着浓浓京味的现代《清明上河图》。

整部小说仅仅叙述了12个小时发生的故事。故事从清朝光绪年间展开序幕,描写了一个活生生的老北京。写了老北京的胡同、四合院、集市、寺院、酒肆……而最能引起读者的兴趣的是老北京人的生存状态。我曾想过为什么作者要用钟鼓楼来做题,或许是屹立在北京中轴线上的钟鼓楼见证了无数个这样平凡的老北京人的生活故事。或许,钟鼓楼也象征着历史,象征着一种“静止的时间”。阅读《钟鼓楼》,你能感受到浓郁的老北京文化,还能感受到变革历史的过程中,老北京人的心态变化历程。

钟鼓楼

目录建成时间及结构修葺及艺术价值建成时间及结构。

西安位于中国陕西西安市中心。钟楼与鼓楼东西对峙。钟楼初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原址在今西大街广济街口,明万历十年(1582)重修,迁建于现址。楼上原悬大钟一口,作为击钟报时用。

结构。

建筑重檐窝拱,攒顶转角的木质结构,共有3层。每层均施斗栱装饰。楼基面积达1377.64平方米,通四街各有门洞。基座为正方形,高8.6米,宽约35.5米,用青砖砌筑。楼高27.4米。由地面至楼顶,高36米。内有楼梯可盘旋而上,供游人登临参观。

修葺及艺术价值。

修葺。

鼓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清康熙十三年(1674)和乾隆五年(1740)先后重修,但梯体仍保持原建筑特点。楼九楹三层,为歇山顶重檐三滴水木构建筑。座宽38米,长52.6米,高8.7米,全用青砖砌筑。楼高24.3米,通高33米。南北正中辟有高、宽各6米的券门。北悬“声闻于天”匾额,南悬“文武胜地”匾额。楼建于基座中心,稳重厚实。钟楼的西北角上陈列着一口明代铁钟,重5吨,钟边铸有八卦图案,建造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但它比钟楼早先悬挂的铜钟却小得多了。钟楼原先悬挂的巨钟是唐代景云年间铸造的“景云钟”(现藏于碑林博物馆)。据说,迁到今址之后,虽然楼的式样大小并没有改变,景云钟却怎么也敲不响了。无可奈何,只有另换。

艺术价值。

钟楼的门扇槁窗雕楼精美繁复,表现出明清盛行的装饰艺术。仔细欣赏门扇上一幅幅浮雕,它们会告诉你古代许多饶有趣味的典故轶闻。第一层北门,自西向东依次为;虬髯客;木兰从军;文姬归汉;吹箫引凤;红叶题诗;班昭读书;博浪沙椎秦;唱筹量沙。第一层东门,自北向南依次为:长生殿盟誓;连环计;黠鼠夜扰;挂角读书;卞庄刺虎;嫦娥奔月;东坡题壁;李白邀月。第一层南门,自东向西依次为;文王访贤;伯牙鼓琴;画龙点睛;斩蛇起兵;伯乐相马;柳毅传书;舜耕历山;把桥授书。第一层西门,自南向北依次为;枕戈待旦;李陵兵困;由基射猿;龙友颂鸡;黄耳传书;孙期放豚;陶侃运砖。第二层楼南门,自东向西共八幅“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画面,依次为钟离权、张果老、吕洞宾、曹国舅、铁拐李、蓝采和、韩湘子和何仙姑。第二层北门,自西向东共八幅勺“仙醉酒”画面,依次仍为钟离权、张果老、吕洞宾、曹国舅、铁拐李、蓝采和、韩湘子和何仙姑。第二层东门,自北向南依次为;单刀赴会;击鼓金山;岳母刺字;孟母择邻;子路负米;画获教子;温娇绝裙;闻鸡起舞。第二层西门;自南向北依次是:写经换鹅;茂叔爱莲;灞桥折柳;踏雪寻梅;陶潜爱菊;寻隐不遇;孤山放鹤。

游钟鼓楼作文

鼓楼也叫钟楼,又名镇远楼、靖远楼,位于张掖城中心。据《重修甘州吊桥及靖远楼》碑刻记载,鼓楼始建于明正德二年(15),清顺治五年(1648年)焚毁于兵燹,康熙七年(1668年)甘肃提督张勇重建,乾隆、光绪年间两次修缮。

目录历史结构景观历史。

鼓楼也叫钟楼,又名镇远楼、靖远楼,位于张掖城中心。据《重修甘州吊桥及靖远楼》碑刻记载,鼓楼始建于明正德二年(1507年),清顺治五年(1648年)焚毁于兵燹,康熙七年(1668年)甘肃提督张勇重建,乾隆、光绪年间两次修缮。

结构。

鼓楼平面呈方形,全用青砖包砌,基部衬砌石条,台顶砌有一米高的女墙,下部四面中轴线开券形门洞。门洞平面呈十字型,与四条大街相通,可供通行;门洞顶部砌5层砖券,上面嵌刻砖匾额,东为“旭升”、西为“宾晟”、南为“迎薰”、北为“镇远”。楼阁上下两层,重檐四面悬挂匾额,东“金城春雨”、西“玉关晓月”、南“祁连望雪”、北“居延古牧”。康熙七年(1668年)重建后,改为东“九重在望”、西“万国咸宾”、南“声教四达”、北“湖山一览”。钟鼓楼东南角有唐钟一口,铸有图案,每层6格,上层其中3格为飞天,飞天戴花冠,袒上身,下着裙,露脚,手拿花束;中层6格,其中3格是朱雀、玄武;下层6格,其中3格是青龙白虎。全钟只有图案,无文字,全国罕见。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景观。

钟鼓楼雄伟壮丽,是人们观赏甘州现代化街景,五彩缤纷不夜城的最佳观赏点,也是集休闲、娱乐、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理想场所。游客置身于此,即可猎奇览胜,寻古探幽,又可品茶观景,清风随意。让人赏心悦目,陶然欲醉,乐而忘返。

游钟鼓楼作文

人物:。

借鉴《红楼》无疑。人物纷繁复杂,相互交织成一个庞大的关系网。若不是最后一章将众多较为主要的人物以“时间”为中心相联系,全书必然过于琐碎,没有头绪。

成功之处则在于选材的典型和刻画的细致。经过艺术化的加工,人物基本符合时代特征,而且每个人都从不同的侧面来反应时代,无重复。鲜明的个性特征并不体现在绝对的“好”“坏”之中,非常好,更加真实。

情节:。

愚以为,把如此繁复的故事压缩在12小时里,固然结构巧妙,但弊多于利。因为这个故事不仅有横向的人物(包括人物关系),也有纵向的历史回顾。要把120xx年的事情在12个小时里写清楚并不容易。尽管作者已经做了详略的安排,但每个人物各自的生命历程依然显得“横生枝节”,破坏了情节的连贯性和整体性(以第20节写慕樱的罗曼史为例)。这点外国名著的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

小标题起得不妙,第一节亦可酌情减去。

最后一章的确好,我觉得也是本书最大的亮点。但书的主体部分里也有和结尾呼应的冗长议论,(以第14节写潘秀娅深浅思惟为例),其实可以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删繁就简三秋树”的境界的确难得,但需要锤炼。中国不乏会说故事的人,但不能把故事都说尽了。海明威“冰山式”的写作,非常值得提倡。(谁来做先行者?)。

创作理念:。

“你热情、开朗,像四月的阳光。

想象的云朵在疾风中飘扬。

寻找美好的声音。

爱情的震颤,庄稼的波涛,金属的鸣响。

走向辽远的地方,放出喉咙里的力量”(江河《让我们一起奔腾吧--献给变革者的歌》,1981)。

这歌分明是献给书中的青年们的!张秀藻、海西宾、杏儿、路喜纯……当然还有荀磊和冯婉姝--那简直是新时代的觉民和琴!当然,他们还有着许多过去时代留下的痕迹,包括陈旧的思想,未开化的家庭背景,农村视野的局限……但是他们已然在努力超越过去,他们是新的历史的创造者,时代的弄潮儿!

而步入中年的人们呢?固然有停滞不前者,畏缩犹疑者,投机取巧者,但书中整体基调依然是明亮的。尽管在那个时代,作者可能把文字写得比现实乐观,但“春天的寓言应当乐观”!从追求艺术创新的澹台智珠到推动企业改革的张奇林,他们无不在追赶着飞速前进的时代……多么激动人心的追赶!

他们都是小人物,然而不凡。越是琐事反而越难写,要从他们身上折射城市的改革更是不易。因而虽然前文提及此书的一些痼弊,但我依然要向作者刘心武致敬。他也是书中众多人物中的一个,在新的时代开拓着新的文学。

钟鼓楼

是坐落在北京南北中轴线北端的一组古代建筑,位于北京东城区地安门外大街北端。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楼前后纵置,气势雄伟,巍峨壮观。作为元、明、清代都城的报时中心。在城市的建制史上,北京规模最大,形制最高,是古都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见证我国近百年来历史的重要建筑。

目录简介建筑结构旅游指南简介。

是坐落在北京南北中轴线北端的一组古代建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楼前后纵置,气势雄伟,巍峨壮观。作为元、明、清代都城的报时中心。是中国古代用以司时的公共性楼阁建筑,钟和鼓原本都是古代乐器,以后才用于报时之用。中国古代起源于汉代,据史籍记载汉代已有“天明击鼓催人起,入夜鸣钟催人息”的晨鼓暮钟制度。唐朝都城长安是一个繁华的都城,其结构实行里坊制,即以里坊为单位,每个里坊围以城墙,在四面或两面设房门,定时开启。而在宫城正门承天门上设置钟鼓,作为全城的司时中心,早晚根据承天门的钟鼓声开启各坊门及宫门。元代在大都城(即今北京)内,也于宫城之北建了钟楼和鼓楼。北京鼓楼建于明永乐十八年,是建在高砖台上的一座殿堂式建筑,台基高达4米,台上有5间重檐的木构殿楼,楼高46米多。红墙朱栏、雕梁画栋,非常雄伟壮丽。北京城内的钟楼和鼓楼位于京城中轴线北部终点的,由于其类似城楼的建筑形式,飞檐翼角的独特形态,因此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情趣,而成为著名的人文景观。清代原规定钟楼昼夜报时,乾隆后改为只报夜里两个更时,而且由两个更夫分别登钟、鼓楼,先击鼓后敲钟。其计时方式按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来计算,每更为一时辰,即现在的两小时,19点为定更,21点为二更,23点为三更,1点为四更,3点为五更,5点为亮更。每到定更先击鼓,后敲钟,提醒人们进入睡眠,二更到五更则只撞钟不击鼓,以免影响大家睡眠。到了亮更则先击鼓后敲钟,表示该起床了。击鼓的方法是先快击18响,再慢击18响,共击6次,共108响。撞钟与击鼓相同。2001年岁末的午夜11时57分,北京鼓楼沉寂了近百年的群鼓再度被敲响——25位年轻鼓手表演了《二十四节令鼓之冬》乐章(鼓谱的作者是中央民族乐团打击声乐部首席朱啸林先生),鼓声持续3分钟,到2002年元旦0时结束。鼓楼从2002年元旦起,正式对外开放。每天将四次击鼓,每次15分钟。如今的虽已失去司时的作用,但每到年节,依然能听到宏厚有力的钟鼓声,成为京城著名的一景。

建筑结构。

鼓楼通高46.7米,重檐三滴水,灰筒瓦,绿琉璃剪边,是一座以砖木结构为主的建筑。鼓楼分两层,一层为无梁拱券式砖石结构,南北各辟三个券洞;东西各辟一个券洞;东北隅设蹬楼小券门和蹬楼通道。鼓楼二层大厅中原有更鼓25面,1面大鼓(代表一年),24面群鼓(代表二十四个节气)。仅存一面残破的主鼓为清朝末年使用,牛皮鼓面上的划痕是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城时刺刀所划。现有25面更鼓是根据清朝嘉庆年间尺寸仿制的。目前每天有七场击鼓表演,每小时一场,依据中国的二十四个节气而创作,反映一年四季的季节变化和古代劳动人民的农耕生活。鼓楼二层陈列有古代计时器有碑漏和铜刻漏。碑漏内部设12根铜管,最后一根铜管下置铙片。碑漏上方设一投球孔,铜球通过所有铜管的时间为24秒,然后击铙报时。两个金属球之间的时间间隔为24秒,36个球用时14.4分,即古一刻,3600个球滚动完毕正好24小时。据史料记载,鼓楼上的铜刻漏为宋朝年间制造并相传下来,后辗转遗失。现在鼓楼内陈列的铜刻漏是仿制的,分为四级漏壶,由上至下分别是:天池、平水、万分、收水。收水壶设箭尺于水中,水涨箭浮,依刻显时,旁边的铙神每隔15分钟击铙八次报时,每天误差仅在20秒左右。钟楼通高47.9米,重檐歇山顶,上覆黑琉璃瓦,绿琉璃剪边,是一座全砖石结构的大型单体古代建筑。钟楼东北角开一蹬楼小券门,登75级台阶至二层。整个建筑结构强调了共鸣、扩音和传声的功能,这种设计在我国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钟楼二层陈列的报时铜钟制造于明永乐年间。铜钟悬挂于八角形木框架上,通高7.02米,钟身高5.5米,下口直径有3.4米,钟壁厚12到24.5厘米,重达63吨,是目前我国现存铸造最早、重量最重的古钟,堪称中国的“古钟之王”。据文献记载,铜钟采用传统的泥范法,利用地坑造形群炉熔铸。钟体全部由响铜铸成,撞击时声音浑厚绵长,正所谓“都城内外,十有余里,莫不耸听”。古代关于铸造这口铜钟,民间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传说当年铸钟久铸未成,眼看限期将近,老铜匠华严心急如焚,女儿华仙跳入炉中,终于铸成了这口大钟。百姓为了纪念舍身救父的华仙姑娘,在小黑虎胡同修建了“金炉圣母铸钟娘娘庙”,现仍有遗址可寻。

旅游指南

游钟鼓楼作文

西安钟鼓楼位于中国陕西西安市中心。钟楼与鼓楼东西对峙。钟楼初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原址在今西大街广济街口,明万历十年(1582)重修,迁建于现址。楼上原悬大钟一口,作为击钟报时用。

结构。

建筑重檐窝拱,攒顶转角的木质结构,共有3层。每层均施斗碜笆巍bセ面积达1377.64平方米,通四街各有门洞。基座为正方形,高8.6米,宽约35.5米,用青砖砌筑。楼高27.4米。由地面至楼顶,高36米。内有楼梯可盘旋而上,供游人登临参观。

修葺及艺术价值。

修葺。

鼓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清康熙十三年(1674)和乾隆五年(1740)先后重修,但梯体仍保持原建筑特点。楼九楹三层,为歇山顶重檐三滴水木构建筑。座宽38米,长52.6米,高8.7米,全用青砖砌筑。楼高24.3米,通高33米。南北正中辟有高、宽各6米的券门。北悬“声闻于天”匾额,南悬“文武胜地”匾额。楼建于基座中心,稳重厚实。钟楼的西北角上陈列着一口明代铁钟,重5吨,钟边铸有八卦图案,建造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但它比钟楼早先悬挂的铜钟却小得多了。钟楼原先悬挂的巨钟是唐代景云年间铸造的“景云钟”(现藏于碑林博物馆)。据说,迁到今址之后,虽然楼的式样大小并没有改变,景云钟却怎么也敲不响了。无可奈何,只有另换。

艺术价值。

钟楼的门扇槁窗雕楼精美繁复,表现出明清盛行的装饰艺术。仔细欣赏门扇上一幅幅浮雕,它们会告诉你古代许多饶有趣味的典故轶闻。第一层北门,自西向东依次为;虬髯客;木兰从军;文姬归汉;吹箫引凤;红叶题诗;班昭读书;博浪沙椎秦;唱筹量沙。第一层东门,自北向南依次为:长生殿盟誓;连环计;黠鼠夜扰;挂角读书;卞庄刺虎;嫦娥奔月;东坡题壁;李白邀月。第一层南门,自东向西依次为;文王访贤;伯牙鼓琴;画龙点睛;斩蛇起兵;伯乐相马;柳毅传书;舜耕历山;把桥授书。第一层西门,自南向北依次为;枕戈待旦;李陵兵困;由基射猿;龙友颂鸡;黄耳传书;孙期放豚;陶侃运砖。第二层楼南门,自东向西共八幅“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画面,依次为钟离权、张果老、吕洞宾、曹国舅、铁拐李、蓝采和、韩湘子和何仙姑。第二层北门,自西向东共八幅勺“仙醉酒”画面,依次仍为钟离权、张果老、吕洞宾、曹国舅、铁拐李、蓝采和、韩湘子和何仙姑。第二层东门,自北向南依次为;单刀赴会;击鼓金山;岳母刺字;孟母择邻;子路负米;画获教子;温娇绝裙;闻鸡起舞。第二层西门;自南向北依次是:写经换鹅;茂叔爱莲;灞桥折柳;踏雪寻梅;陶潜爱菊;寻隐不遇;孤山放鹤。

游钟鼓楼作文

钟鼓楼是坐落在北京南北中轴线北端的一组古代建筑,位于北京东城区地安门外大街北端。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楼前后纵置,气势雄伟,巍峨壮观。钟鼓楼作为元、明、清代都城的报时中心。在城市钟鼓楼的建制史上,北京钟鼓楼规模最大,形制最高,是古都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见证我国近百年来历史的重要建筑。

目录简介建筑结构旅游指南简介。

钟鼓楼是坐落在北京南北中轴线北端的一组古代建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楼前后纵置,气势雄伟,巍峨壮观。钟鼓楼作为元、明、清代都城的报时中心。钟鼓楼是中国古代用以司时的公共性楼阁建筑,钟和鼓原本都是古代乐器,以后才用于报时之用。中国古代钟鼓楼起源于汉代,据史籍记载汉代已有“天明击鼓催人起,入夜鸣钟催人息”的晨鼓暮钟制度。唐朝都城长安是一个繁华的都城,其结构实行里坊制,即以里坊为单位,每个里坊围以城墙,在四面或两面设房门,定时开启。而在宫城正门承天门上设置钟鼓,作为全城的司时中心,早晚根据承天门的钟鼓声开启各坊门及宫门。元代在大都城(即今北京)内,也于宫城之北建了钟楼和鼓楼。北京鼓楼建于明永乐十八年,是建在高砖台上的一座殿堂式建筑,台基高达4米,台上有5间重檐的.木构殿楼,楼高46米多。红墙朱栏、雕梁画栋,非常雄伟壮丽。北京城内的钟楼和鼓楼位于京城中轴线北部终点的,由于其类似城楼的建筑形式,飞檐翼角的独特形态,因此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情趣,而成为著名的人文景观。清代原规定钟楼昼夜报时,乾隆后改为只报夜里两个更时,而且由两个更夫分别登钟、鼓楼,先击鼓后敲钟。其计时方式按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来计算,每更为一时辰,即现在的两小时,19点为定更,21点为二更,23点为三更,1点为四更,3点为五更,5点为亮更。钟鼓楼每到定更先击鼓,后敲钟,提醒人们进入睡眠,二更到五更则只撞钟不击鼓,以免影响大家睡眠。到了亮更则先击鼓后敲钟,表示该起床了。击鼓的方法是先快击18响,再慢击18响,共击6次,共108响。撞钟与击鼓相同。岁末的午夜11时57分,北京鼓楼沉寂了近百年的群鼓再度被敲响――25位年轻鼓手表演了《二十四节令鼓之冬》乐章(鼓谱的作者是中央民族乐团打击声乐部首席朱啸林先生),鼓声持续3分钟,到20元旦0时结束。鼓楼从年元旦起,正式对外开放。每天将四次击鼓,每次15分钟。如今的钟鼓楼虽已失去司时的作用,但每到年节,依然能听到宏厚有力的钟鼓声,成为京城著名的一景。

建筑结构。

鼓楼通高46.7米,重檐三滴水,灰筒瓦,绿琉璃剪边,是一座以砖木结构为主的建筑。鼓楼分两层,一层为无梁拱券式砖石结构,南北各辟三个券洞;东西各辟一个券洞;东北隅设蹬楼小券门和蹬楼通道。鼓楼二层大厅中原有更鼓25面,1面大鼓(代表一年),24面群鼓(代表二十四个节气)。仅存一面残破的主鼓为清朝末年使用,牛皮鼓面上的划痕是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城时刺刀所划。现有25面更鼓是根据清朝嘉庆年间尺寸仿制的。目前每天有七场击鼓表演,每小时一场,依据中国的二十四个节气而创作,反映一年四季的季节变化和古代劳动人民的农耕生活。鼓楼二层陈列有古代计时器有碑漏和铜刻漏。碑漏内部设12根铜管,最后一根铜管下置铙片。碑漏上方设一投球孔,铜球通过所有铜管的时间为24秒,然后击铙报时。两个金属球之间的时间间隔为24秒,36个球用时14.4分,即古一刻,3600个球滚动完毕正好24小时。据史料记载,鼓楼上的铜刻漏为宋朝年间制造并相传下来,后辗转遗失。现在鼓楼内陈列的铜刻漏是仿制的,分为四级漏壶,由上至下分别是:天池、平水、万分、收水。收水壶设箭尺于水中,水涨箭浮,依刻显时,旁边的铙神每隔15分钟击铙八次报时,每天误差仅在20秒左右。钟楼通高47.9米,重檐歇山顶,上覆黑琉璃瓦,绿琉璃剪边,是一座全砖石结构的大型单体古代建筑。钟楼东北角开一蹬楼小券门,登75级台阶至二层。整个建筑结构强调了共鸣、扩音和传声的功能,这种设计在我国钟鼓楼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钟楼二层陈列的报时铜钟制造于明永乐年间。铜钟悬挂于八角形木框架上,通高7.02米,钟身高5.5米,下口直径有3.4米,钟壁厚12到24.5厘米,重达63吨,是目前我国现存铸造最早、重量最重的古钟,堪称中国的“古钟之王”。据文献记载,铜钟采用传统的泥范法,利用地坑造形群炉熔铸。钟体全部由响铜铸成,撞击时声音浑厚绵长,正所谓“都城内外,十有余里,莫不耸听”。古代关于铸造这口铜钟,民间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传说当年铸钟久铸未成,眼看限期将近,老铜匠华严心急如焚,女儿华仙跳入炉中,终于铸成了这口大钟。百姓为了纪念舍身救父的华仙姑娘,在小黑虎胡同修建了“金炉圣母铸钟娘娘庙”,现仍有遗址可寻。

旅游指南

钟鼓楼导游词

钟鼓楼是坐落在北京南北中轴线北端的一组古代建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楼前后纵置,气势雄伟,巍峨壮观。钟鼓楼作为元、明、清代都城的报时中心。

钟鼓楼是中国古代用以司时的公共性楼阁建筑,钟和鼓原本都是古代乐器,以后才用于报时之用。中国古代钟鼓楼起源于汉代,据史籍记载汉代已有“天明击鼓催人起,入夜鸣钟催人息”的晨鼓暮钟制度。唐朝都城长安是一个繁华的都城,其结构实行里坊制,即以里坊为单位,每个里坊围以城墙,在四面或两面设房门,定时开启。而在宫城正门承天门上设置钟鼓,作为全城的司时中心,早晚根据承天门的钟鼓声开启各坊门及宫门。元代在大都城(即今北京)内,也于宫城之北建了钟楼和鼓楼。

构殿楼,楼高46米多。红墙朱栏、雕梁画栋,非常雄伟壮丽。北京城内的钟楼和鼓楼位于京城中轴线北部终点的,由于其类似城楼的建筑形式,飞檐翼角的独特形态,因此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情趣,而成为著名的人文景观。

鼓的方法是先快击18响,再慢击18响,共击6次,共108响。撞钟与击鼓相同。

20xx年岁末的午夜11时57分,北京鼓楼沉寂了近百年的群鼓再度被敲响——25位年轻鼓手表演了《二十四节令鼓之冬》乐章(鼓谱的作者是中央民族乐团打击声乐部首席朱啸林先生),鼓声持续3分钟,到20xx年元旦0时结束。鼓楼从20xx年元旦起,正式对外开放。每天将四次击鼓,每次15分钟。

如今的钟鼓楼虽已失去司时的作用,但每到年节,依然能听到宏厚有力的钟鼓声,成为京城著名的一景。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