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的三国人物刘备(精选18篇)

时间:2023-12-17 18:11:23 作者:JQ文豪

优秀作文给读者带来的不仅仅是阅读的享受,更是思考的契机。下面是一些经典的优秀作文范文,大家可以借鉴其中的写作技巧和思路。

我喜欢的三国人物作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是《三国演义》的开篇词,在《三国演义》中,我认识了许许多多的三国英雄,如诸葛亮、张飞、关羽、赵云等,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刘备。

刘备身高“七尺五寸,两耳垂到肩上,双手长过膝盖”。他虽然有皇帝的血脉,但小时候却很贫穷,全靠卖草鞋维持生计。不过,他从小就立有大志,要成就大业。

刘备慧眼识才。在第一章,他就一眼看出了关羽和张飞武功高强、为人义气都是人才,他们英雄惜英雄,于是,就在桃园中结为三兄弟,一起打拼天下。后来,刘备三顾茅庐,请来了诸葛亮,让军队的力量大幅度提升。其实从这个故事中还可感受到刘备的坚韧不拔。因为刘备第一次去请诸葛亮时连面都没见着,第二次请也还是没请到,那天,风雨交加积雪都没到膝盖了,但他们举步维艰来到了诸葛亮屋前,张飞都等得不耐烦了直发牢骚,而刘备还是恭恭敬敬的询问小童:“孔明先生何时归来?”。直到第三次,诸葛亮终于被刘备的真诚所感动,和他们一起回到军中。

刘备也爱民如子。有一次刘备的军队打败了曹洪,曹操很不甘心,率领大军向刘备杀来。刘备决定放弃樊城,先去襄阳避一避,但不忍心留下百姓不管,于是就扶老携幼带上所有百姓去襄阳避难了。

刘备还是个好领头。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刘备活着的时候,对诸葛亮是十分的信任,诸葛亮也屡战屡胜,死后,把国家托付给诸葛亮时却屡屡战败,每当诸葛亮将要取得胜利时,刘备的儿子刘禅却听信奸臣的谗言召回大军,致使功亏一篑,这就告诉我们刘备是蜀国的最佳“领航人”。

刘备还经常教导儿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以及“惟贤惟德,能服于人”等等的名句。

虽然,最后蜀国灭亡了,但刘备的英雄形象却深深的烙印在人们的心里。

我喜欢的三国人物作文

滔滔三国群雄,我文敬诸葛,武敬子龙。虽知“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但脑海里的子龙却是素袍银甲、白马银枪的将军。

我的承认,与演义上光彩照人的子龙将军相比,历史上的赵云要黯淡许多。

“主骑”出身,难得独当一面时却“失利於箕谷”。赵云的功业不仅与关张无法相比,与魏延等演义中的二流角色也大有不如。而这则成了贬赵者最多的诟病之源。

孙子云: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孙膑云:将者不可以不义,将者不可以无德。

子龙是何将?

从州议,弃袁附瓒,子龙是仁将;

忠君事,护持弱主,子龙是信将;

察是非,固辞寡嫂,子龙是严将;

安民心,独谏分田,子龙是德将;

有胆识,汉水拒营,子龙是勇将;

晓兵势,力谏伐吴,子龙是智将;

明公私,擒荐夏侯,子龙是义将。

平心而论,子龙是将才而非帅才,以其忠诚胆识缘何始终不得重用?一句“汉家待功臣薄”是解释不了的。陈寿评: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欤?灌婴、夏侯婴均是功劳卓著却无缘封疆之汉杰,陈寿亦为赵云叹息欤?即从谥号“顺平”说,“柔贤慈惠”是彰其德,“执事有班”是书其劳,“克定祸乱”是表其功。观子龙一生,称古之名将,称国之栋梁,可以无愧!

功堪大赏而不争,才堪大用而不怨,子龙于蜀汉者,国士也。看刘备掷手戟呼:“子龙不弃我走也。”唯识英雄者惜英雄,以小人眼光看去则世间滔滔无不小人。

古人真的不远,赵子龙,我赞你!

恍惚中,千年前磐河大战如在眼前——少年将军,飞马挺枪,直取文丑。落魂的公孙瓒惊问姓名,那少年欠身道:“某乃常山真定人也,姓赵,名云,字子龙。”

我喜欢的三国人物作文

其中,我最喜欢的人物不是忠诚的关羽,也不是宽厚仁义的刘备,而是那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知,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以后,诸葛亮出山,三把火烧的闻名天下。而后,气死周瑜、“诸葛亮吊孝”、“舌战群儒”。在刘备白帝城托孤以后仍然尽职尽责,“七出祁山,六进中原”。虽然是壮志未酬,但是英名却流传天下。“草船借箭”、“七星坛巧借东风”、“死诸葛吓跑活司马”……一系列壮举都是诸葛亮做出来的!他足智多谋,爱动脑筋,诸葛亮真能称的上是“智绝”啊!相信诸葛亮不仅是我的偶像,也是大部分人的`偶像啊!

我还很喜欢忠诚的关羽,因为他降汉不降曹、过五关斩六将、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真能称的上“忠绝”啊!

我喜欢的三国人物作文

凡是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心里一定会有自己喜欢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武艺超群的吕布,英勇善战的关云长,智勇双全的赵子龙在我的心里,最喜欢的便是被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的曹操了。他是三国时期的军事家、政治家,我喜欢他胸怀天下的风范。

曹操是一个聪明的人。东汉末年,天子成了西北军阀的人质,几经磨难,流落到了洛阳,后来被曹操相救。曹操以洛阳一带缺粮为由,请皇帝到许都暂住,到了许都以后,曹操自封大将军,武平候,又举荐荀彧担任侍中、尚书令,从而完全把持了朝政,达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

曹操是一个唯才是举、知人善任的人。因为他深知,想要统一天下,人才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官渡之战前夕,曹操因过于自大,失去了爱将典韦和自己的儿子。后来他打败了军阀张秀,张秀请求投降,曹操认可张秀的才能,有意让他成为自己的将领。众臣听了都十分反对,但曹操不顾众臣的反对,非但不杀张秀反而封他为将军。

不计前嫌、唯才是举,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当时的曹军势单力薄,而敌人袁绍的军队兵强马壮。许攸则是袁绍的谋士,他向袁绍献计,袁绍不听,反倒认为他是曹操的故友,要杀他。许攸羞愤不已,决定连夜投奔曹操。那时曹操已经休息了,听说许攸来访,欣喜万分,连鞋都来不及穿,就光着脚跑出去迎接。什么叫求贤若渴?曹操的种种举动,不正是最好的证明吗?曹操对人才一片赤诚之心,让张秀、许攸的心间又漾起多少感动呢?他们能不倾尽全力报答曹操的知遇之恩吗?在张秀和许攸的帮助下,曹操以少胜多,大破袁绍七十万大军。既获得了人才,又获得了胜利,曹操真是一个了不得的人!

曹操还是个乐观向上、永不言败的人。赤壁之战中,曹操因过于骄傲而失败,他逃回许都后,并没有因此退缩气馁,而是重新训练兵马,一阵整顿。他将一切准备就绪后,重新出战,终于打赢了刘备和孙权。

站在今天,当时的情景已经不能再重现,只有站在历史这个巨人的肩膀上,回看过去,看向那个人才辈出的三国,还有那个谜一样的——曹操,我们也许能有所收获!

我喜欢的三国人物作文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书中既有著名的五虎上将关羽、张飞、黄忠等,也有卧龙诸葛亮和凤雏庞统,还有少数没有姓名的但和其他人物也有明确亲属关系,在这众多人物中我最喜欢的是汉昭烈帝刘备。

刘备,字玄德,在桃园三结义中排行老大,是涿郡涿县人,也是蜀国的开国皇帝。与刘备相关的故事有三顾茅庐,刘备借荆州和托孤白帝城等。

刘备少年时,父亲刘弘早亡,他与母亲以织席贩鞋为业。公元一百七十五年刘备和公孙瓒一起拜原九江太守卢植为师。刘备长相异于常人,身长七尺五寸,两手下垂到膝盖,还能看见自己的耳朵,且喜欢结交豪杰,因此能得到其他商人和宗族长辈的厚爱,并给予资助。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自此,刘备开始了在乱世之中的传奇故事。先有入主徐州,再有依附刘表,后有对抗曹操。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邀请卧龙诸葛亮加入,诸葛亮向刘备献上《隆中对》,自此,刘备的开国团队方算组建完成。从此,开启了建立蜀国之旅。直到公元223年,刘备逝世,于白帝城托孤诸葛亮,谥号昭烈帝,他的一生终于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我为什么会喜欢刘备呢?

因为刘备虽然从小家境穷苦,但他不畏穷苦,自强不息,依靠自己的努力,创造了蜀国。

也因为他宽厚,乐于助人,这样才能够使他结交了好兄弟关羽和张飞,结交了智囊诸葛亮,更是得到很多大商和族中长辈的资助,使其用以集结军士,实现自己的梦想。

还因为他的百折不挠,坚韧不拔,使其能在数次逃亡途中,逆势而起,不被失败打垮,能继续坚持走自己的建国之路。

我要学习刘备的自强不息,努力,这样可以让我一直拥有一颗求胜的决心。我要学习刘备的宽厚,乐于助人,这样可以让我能结交到很多的良师益友,使我成长。我要学习刘备的百折不挠,坚韧不拔,遇到挫折不退让,坚持到最后取得胜利。

我喜欢的三国人物刘备作文

刘备,字玄德,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凭借这一点,他得到了献帝赏识,又和曹*“煮酒论英雄”。

刘备其人,脸皮极后。他多次寄人篱下。投曹*,投袁绍,投吕布,投刘表,投孙权,那张昭的话说“投谁谁亡”,那现在的话说刘备就是“彗星(扫帚星)”,最后借孙权之手打退曹*,又占据荆州不还。怪不得“煮酒论英雄”时曹*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耳。”因为一个心儿黑,一个脸皮厚。

刘备的野心到底有多大?连曹*都想把他幽禁在许昌?刘备作皇帝,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因为他有皇族血统。虽然称汉中王时群臣拜请刘备即位称帝,刘备不允,还道:“吾虽汉室宗亲,乃臣子也;若即位称帝,是反汉矣。”听了这话,无人不感动。但是刘备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刘封(义子),一个叫刘禅,连起来看就是“封禅”这可是著名皇帝才能做的事,秦皇汉武做过,一般皇帝都做不了。有人便说:“瞧,刘备的野心多大啊!”

事实上刘封、刘禅也不能说就表明刘备想当皇帝的野心,只有傻瓜才把自己的意图(而且是有损自己名声的意图)明目张胆的挂出来,刘备打的大旗可是匡复汉室,扶植献弟小侄,奉诏(衣带诏)讨贼的。而叔篡侄位,是古代最大的不义。即使后来刘备进位蜀帝,也是因“听说”献弟被曹死,才本着“过不可一日无君”的原则“勉强”登基的。

可能为了有趣,有人就把一些小得不引人注目的故事认为的连接起来。何况,这也是一本“演义”。

刘备是我的偶像,他虽然有个皇族的身份,但是,他的确出身于最底层。我是工人子弟,同样的出身,他确创造了奇迹,这就是我崇拜他的原因,当我离开家乡的时候,坐在火车上,都在想四川同样能给我带来好的运气,让我也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刘备生于公元161年,逝于公元223年,享年63岁。

刘备的父亲刘弘早亡,少年刘备与母亲以织席贩履为业,生活非常艰苦。15岁师从于九*太守同郡卢植,与同学公孙瓒为好友。公元184年(汉灵帝中平元年),爆发黄巾起义,23岁的刘备因*起义*有功被封为安喜县县尉,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刘备的整治环境、经济实力、*事力量都比较薄弱。跟当时的大*阀是无法比拟的,不在一个平台上,可是通过他坚忍不拔的努力,终于在公元195年入主徐州,成为一方诸侯,上来一个大台阶,但是对于新人的到来,这个平台上的元老们似乎不愿意接受,同时对他采取了行动,公元196年,曹*表刘备为镇东将*,封宜城亭侯。袁术率大*进攻徐州,刘备迎击,两*在盱眙、淮*相持。这时,吕布偷袭了下邳,俘虏了刘备的妻子。

这个时候不是刘备*事才能有多差,而是*事力量远远不具备与这些元老一战,尤其是受到他们的联合打击。这期间,他是屡战屡败,但从来没有丧失过斗志。刘备事业的稳定不是来源于诸葛亮的到来,而是与孙权联合在赤壁挫败曹*,南收荆州四郡又从孙权手中借的荆州*陵(南郡),占据荆州五郡。诸葛亮对蜀汉的贡献应该是在刘备事业的基础上获得的。

看当时和后人对刘备的评价就知道,刘备是个英雄人物,不像常见对他的评价,说他的事业是诸葛亮给带来的。

在荆州刘表,他就深得荆州豪杰的拥护,有谋士徐庶,徐庶既是刘备的第一位谋士,也是诸葛亮的同学,他才貌双全,如果他和诸葛亮共同辅佐刘皇叔的话,那蜀汉就可夺天下!刘备十分惜才,礼贤下士,最有名的三顾茅庐就反映出他对名士的渴求,对人才的尊敬。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人当然不肯屈居在曹*的手下当左将*,一个有理想的英雄必定会横空出世,开创出属于自己的天地!

所谓英雄爱美人,刘备有好多妻子,小妾诸如孙夫人,甘夫人,糜夫人等,甘夫人所生之子刘禅为何名为阿斗?原来是他母亲望北斗星时怀了他,故小名“阿斗”。我们同学中名字也有“家合”乃是“家合万事兴”之意,所以小名也是很有意思的。

虽说刘备是一位皇族亲戚,但是身处乱世,也十分不易,可以说他很有人格魅力,身边总有贵人相助。火烧博望本是他亲自指挥,自烧营屯,诈逃诱敌,之后就大败曹*,可见他有善于用兵的才能;在华容道欲放火烧曹*,这也是他的一大杰作;联合东吴,结盟抗曹,虽然有诸葛亮和鲁肃之功,但这也是刘备所做出的决定,这不都显示了他卓越的*事才能吗?更值得一赞的是赤壁之战虽是周瑜指挥,但借荆州让他名威大震;不畏强敌,亲往东吴,足见刘先主是有勇有谋的蜀帝,少了他,也就少了三国的鼎立。

刘备,历史上的一个人物,也算是一位了不起的君王。他可以说是我的偶像,因为他有平天下的远大志向,也有一颗体恤百姓的心。

在我看来,他不像秦始皇那样残暴,那样让百姓不安。他也不像曹*那样生*多疑,*险狡诈。他重情重义,机智聪明,不会过分恃放自己的才华。

但也有人这样评论他:刘备就是个庸君,他胆小如鼠,无主见,并且还存有妇人之仁……。

我们不知道历史上的刘备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也许在每个人心中,刘备的形象都不一样,但《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是让我崇拜的。

“三顾茅庐”这个成语我们都很熟悉,因为许多人都看过《三国演义》。虽然我没有看过《三国演义》这本书,但在电视里看过《三国演义》的连续剧。内容可能不太一样,但总的意思是不变的。

刘备带着张飞、关羽曾三次拜访诸葛亮。前两次诸葛亮都不在,刘备等人很失落,但刘备并没有放弃。终于,第三次诸葛亮被刘备的诚心所感动,并决定跟随刘备,帮助他夺取天下,兴复汉室。我们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虚怀若谷,能包容天下的人。就是因为这样,所以如诸葛亮这样的天下少有的能人都为他所用。

有人会认为“^v^”与刘备身为人父有关。我看不是,不能以刘备的儿子作为依据说他是个庸君。不管怎样,刘备是一位在历史上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人,我崇拜他、敬仰他。

我喜欢的三国人物作文

《三国演义》中有一位英雄,他温酒斩华雄,白马坡斩颜良,延津诛文丑;他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刮骨疗毒,面不改色;单刀赴会;杀庞德,擒于禁,水淹七军,最后却败走麦城,死于孙策之手,被封为武圣。

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关羽。

关羽应该是大家在《三国演义》中最熟悉也最喜欢的人物,估计也是《三国演义》中最重要的人物。关羽,姓关名羽,字云长,雅号美鬓公,刘备的二弟。身高大约九尺(好高!),胡须有二尺长,长着一双丹凤眼和一对卧蚕眉,面部通红犹如重枣。骑着一匹原属于吕布的赤兔马,手持一把锋利无比的青龙偃月刀,身穿绿色战袍,威风凛凛,英勇无比。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桃园结义、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等著名故事中都有他的身影。

关羽的英雄事迹很多,不过我最喜欢的就是温酒斩华雄了。当时华雄连杀几员大将,就连公孙瓒也被打败了。结果,当年还在当弓马手的关羽挺身而出,曹操劝他喝一杯热酒再去和华雄较量,他却把酒放在桌上,提起青龙偃月刀出战不到一个回合就斩华雄于马下,将华雄的人头置于帐中,当时酒还温着。我第一次看的时候连连喝彩不已。一战成名,关羽不亢不卑,豪气干云,英勇无比。

不过我认为关羽虽然特别英勇,但也有不足的地方,那就是他不够机智,就拿夜走麦城来说吧。当时关羽水淹七军之后,孙策趁机来夺荆州城,让人把士兵装扮成商客的样子,偷偷混进城里去,等关羽到时,荆州已经被占领了。当关羽逃到麦城时,吕蒙派人将其抓住,孙策劝他投降,但关羽早已经没了降汉不降曹的气魄,最后被杀死。可惜关羽做了一世英雄却化作南柯一梦,悲哉,悲哉!

我喜欢的三国人物作文

大家看过《三国》吗?你喜欢哪个人物啊?我最喜欢的是桃园三结义的“刘关张”,他们可谓是肝胆相照,忠义两全。

刘备,深得民心,百姓对他赞赏有加,《三国志》里说过:“郡民刘*素轻先主,耻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语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可见刘备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袁绍对他也是赞赏有加:“刘玄德弘雅有信义,今徐州乐戴之,诚副所望也。”可见他不仅“仁”,而且“义”。

他为“仁”而帮助百姓,劫富济贫,望百姓安康。他为“义”而东征西战,愿帮旧主夺回皇权,终止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恶行。

吕蒙评价过一个人:“今东西虽为一家,而此人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大家知道这说的是谁吗?没错,是关羽。他被曹操所看好,曹操倍赞关羽的勇武,对他重加赏赐,封他为汉寿亭侯。关羽斩杀颜良后,曹操知其必去,遂重加赏赐。关羽把曹操屡次给他的赏赐都封存妥当,给曹操写了封告辞信,保护着刘备的家小,离开曹营,到袁绍军中寻找刘备。曹操将士闻后,要去追赶,曹操劝阻说:“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关羽曾被乱箭射中,箭穿透其右臂。后伤口虽然愈合,但一到阴雨天气,骨头就常常疼痛。华佗说:“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关羽便伸臂让医生切开伤口。当时关羽正在宴请诸将,“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饮酒,言笑自若”。但这样一个忠义两全的人还是被叛徒所害,最终被吕蒙斩杀。

大家一提起张飞,就会联想到“有勇无谋”,其实不然,他也有智慧的一面,他的智慧也救了刘备很多次,刘备视他为“贤弟”。当刘备从襄率10万百姓南逃时,曹操的骑兵也日夜追赶,在长坂遭遇时,刘备带百姓逃去,张飞带20名骑兵断后,张飞名人在林中扬起尘土,曹军无人敢上前去,使刘备成功逃离。

刘关张的另一件事迹也早已传为佳话,话说18路诸侯讨伐董卓,一路没有什么困难,可眼看就要到虎牢关下了,却被一名叫吕布的人挡住了去路,众人十分愤怒,便派兵讨伐吕布,但谁知吕布以一当百,是众人无法前进。

眼看众人即将放弃,刘备三人便请求出战,在城门口遇到了吕布,大战几回合之后,吕布已力不从心,关羽和张飞几次都想将吕布杀死,但都被刘备挡下了,这件事很能体现出刘备的仁义。

“刘关张”的故事很多很多,但使我感触最深的是他们以“仁”为本,以“义”为根的精神,这种精神使我的敬意油然而生。

我喜欢的三国人物作文

《三国演义》是*的四大名著之一,它之中有上百个人物,比如它写的心胸狭窄的周瑜,忠厚老实的鲁肃,谨慎多疑的`曹操,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但我最喜欢的让我深受启发的就是关羽。

关羽身高九尺,胸前长须飘飘,脸色好象红枣一样,一双丹风眼,两条卧蚕眉,相貌非常威武。

他骁勇善战。在与董卓的战争中关云长提刀请战,曹操说喝碗酒再去,云长说回来再喝,当把华雄的人头提回来时酒还是温的。这就是著名的温酒斩华雄的故事。

他文物双全。一次与曹操作战,关羽用了水淹的计谋,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命人放水淹了魏将于禁的七军。

他义薄云天。在与自己的兄弟刘备张飞失散后,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投奔曹操。但是当得知自己大哥的下落时,他再三辞别曹操,曹操回避不见。关羽只得挂印封金,留下美女和书信,只带原有随从及行李,离开曹营立即去寻找刘备。

但是,人无完人,他有个致命的弱点,就是骄傲自大,过于傲慢。东吴陆逊利用这一点,假意赞许关羽功劳,让其对自己放松警惕。果然关羽中计,撇下荆州北去抗曹,结果吕蒙借机白衣渡江,火速夺取荆州,只落得关云长最后败走麦城。之后又败于江东吕蒙,招来杀身之祸。

从关羽失败的例子中,让我了解到。不骄不躁才能取得彻底的胜利。所以我们做人要谦虚,做事要谨慎。

我喜欢的三国演义人物作文

暑假里,我读完了学校老师推荐的名著——《三国演义》。这部巨著讲的是在东汉末年以曹操、刘备、孙权三人为代表的诸侯争霸,魏蜀吴三国兴亡、忠奸仁义之士群雄逐鹿的历史。

我最喜欢的英雄人物是常山赵云赵子龙。他一方面武艺超群,在长坂坡三进三出曹操百万军重围,救出阿斗;另一方面忠心不二,自追随汉室皇亲刘备以后忠心护主又十分懂得礼节和计谋,每一次诸葛亮下命令之时,他只干好自己应该做的.事,从不过多问为什么,他有勇有谋,忠于报国,所以我喜欢他。

我最讨厌的人物是汉贼曹操。他有三曹之文才美名,虽然南征北战,历经官渡之战平定内乱,统一了北方,但是为人奸诈,为实现自己的野心,挟天子以令诸侯,同时生性多疑,怀疑任何人任何事,错杀、误杀不计其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诡辩说法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

我最佩服的谋士是诸葛亮。虽然地处偏僻卧龙岗,但胸怀天下事,隆中对一策决定了天下三分的局面,空城计使司马懿望风而逃,火烧赤壁使曹操百万大军土崩瓦解,木牛流马解决了运输的大难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千古绝唱。

我喜欢的三国演义人物作文

近日,我读完了罗贯中所写的近日,我读完了罗贯中所写的《三国演义》。书中描写的英雄人物个个有声有色。故事始于东汉末年的黄黄巾大起义,终于三国归晋。这段历史中涌现出无数的英雄豪杰,其中,我最欣赏的是曹操、关羽、赵云、诸葛亮、典韦五人。

为什么我要把曹操放在第一位呢?虽然他被世人称为“奸雄”,但是他有勇有谋,在刺杀董卓时,不幸被董卓发现,这是吕布也正好回来,曹操为了保全性命,急中生智,称自己手中握着的是口宝刀,前来献给董卓的,从而躲过了一劫。并且他把关羽困在芒砀山上时,不像普通将士一样只知道杀敌,而是看出关羽是一个少有的人才,列出了“死有三罪,生有三便”,是关羽归降,从而得到了一名虎将。当然,曹操也能文能武,还是一名杰出的诗人呢!

至于关羽,我的第一个理由当然就是忠诚了,他为了找到刘备,过五关,斩六将,当然,他的武力也是不可小瞧的,再讨罚董卓时,众多将士都敌不过的华雄,关羽一会儿就将他给斩了,袁绍的两员虎将,颜良和文丑,关羽也很利索的将他们俩给杀了。当然,他还有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特点,那就是他的机智,再归降曹操前,他还提出了“三约”,着三条约都是十分精练的,也是缺一不可的。由此可以看出关羽的机智。

对了,事实上,赵云和关羽是旗鼓相当、不分上下的。他是勇猛和忠诚集于一身的人,他的神勇,在《大战长坂坡》这一章中做了特写,赵云先为了找到刘备,与曹军拼杀了一夜,得知刘备已经脱险时,又转身去寻找刘备的两位夫人,并再杀曹并数十余人,由此战斗时间以及杀死人数足以看出赵云有多么地勇猛。同时,他也是为了刘备的安全而战,同时[转自读后感http://]也可以看出赵云的赤胆忠心书中描写的英雄人物个个有声有色。故事始于东汉末年的黄黄巾大起义,终于三国归晋。这段历史中涌现出无数的英雄豪杰,其中,我最欣赏的.是曹操、关羽、赵云、诸葛亮、典韦五人。

为什么我要把曹操放在第一位呢?虽然他被世人称为“奸雄”,但是他有勇有谋,在刺杀董卓时,不幸被董卓发现,这是吕布也正好回来,曹操为了保全性命,急中生智,称自己手中握着的是口宝刀,前来献给董卓的,从而躲过了一劫。并且他把关羽困在芒砀山上时,不像普通将士一样只知道杀敌,而是看出关羽是一个少有的人才,列出了“死有三罪,生有三便”,是关羽归降,从而得到了一名虎将。当然,曹操也能文能武,还是一名杰出的诗人呢!

至于关羽,我的第一个理由当然就是忠诚了,他为了找到刘备,过五关,斩六将,当然,他的武力也是不可小瞧的,再讨罚董卓时,众多将士都敌不过的华雄,关羽一会儿就将他给斩了,袁绍的两员虎将,颜良和文丑,关羽也很利索的将他们俩给杀了。当然,他还有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特点,那就是他的机智,再归降曹操前,他还提出了“三约”,着三条约都是十分精练的,也是缺一不可的。由此可以看出关羽的机智。

对了,事实上,赵云和关羽是旗鼓相当、不分上下的。他是勇猛和忠诚集于一身的人,他的神勇,在《大战长坂坡》这一章中做了特写,赵云先为了找到刘备,与曹军拼杀了一夜,得知刘备已经脱险时,又转身去寻找刘备的两位夫人,并再杀曹并数十余人,由此战斗时间以及杀死人数足以看出赵云有多么地勇猛。同时,他也是为了刘备的安全而战,同时也可以看出赵云的赤胆忠心。

我喜欢的三国人物作文

刘备是我最喜欢的人物。他不但是蜀国之王,而且还是人们心中的英雄。正因为这一点,我已经很崇拜他了。之后,他又和关羽。刘备结拜成生死兄弟,他们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桃园三结义这事你们应该听说过吧,我觉得刘备是个讲义气的好人,要是我是个男的.,肯定要更他结拜成有福一起享,有难一起当的兄弟!我最喜欢刘备的真正原因是品德修养非常好,如果不是他这种高尚品德,也不会有那么多的人跟随他出生入死。记得有一次他去请诸葛亮出山时,第一次和第二次都没有见到人。第三次,刘备顶着鹅毛大雪再次去拜访诸葛亮,来到诸葛亮住的草堂外。急性子的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没想到刘备却生气了:“这次你就不要去了,还是我自己去吧。”张飞很想去,所以就答应刘备不再无理,兄弟三人才一起上路。刘备这种高尚品德,原来三国中,只有蜀国最后统一了中国。

我们要学习他这种精神。如果每个人都像他一样,那我们的社会会变得更好!

我喜欢的三国演义人物作文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书中的人物更是性格鲜明,我最喜欢的就是——曹操。

曹操,姓曹名操字孟德。书中的曹操爱才惜才、奸诈多疑、妒才。曹操不杀张辽、留关羽,善待徐庶等做法都显示出了他爱才惜才的性格特点。曹操杀杨修、弥衡等做法都显示了他对才能卓越的人的不能容。“宁可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概括的写出了曹操奸诈、多疑、妒才的性格特点。不仅这样曹操还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观沧海》《短歌行》都显示了曹操的才华横溢,这只是但看曹操一个人,如果你看过《三国演义》就一定还知道他的军事指挥能力,在他的领导下魏国成了一大强国。

除了曹操我最喜欢的就是诸葛亮。诸葛亮人称卧龙先生,在《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空城计》里都展示了他的智慧,鲁迅对他评价就是“多才儿近妖”诸葛亮一生忠心为蜀,“鞠躬尽粹,死而后已”在诸葛亮身上得到了诠释。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发生发展与被镇压的过程。“拥刘反曹”是《三国演义》的主旨思想,作者显然是一如家的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融合了千百年来广大民众的心理,表现了对导致天下大乱的'昏君贼臣的痛恨,对于创造清平世界的明君良臣的渴慕。

“既生瑜,何生亮!”“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宁可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鞠躬尽粹,死而后已”这些流传千古的名句让我们知道《三国演义》的魅力,那么,还在等什么呢?快打看这门书看看吧!

三国演义刘备人物读后感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刻画了200多个人物形象,把许多人物写得淋漓尽致。如果你已经读完这本书,一定有所收获,何不写一篇三国演义刘备人物读后感800字记录一下?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三国演义刘备人物800字读后感”,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翻开了古典文学名着《三国演义》其中的一篇“赤壁之战”。这篇文章选自罗贯中的着名小说《三国演义》,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孙,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得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孙权与刘备联合,率军在赤壁与其相抗。

黄盖献上火攻之计,周瑜、黄盖又连施苦肉计,再使蒋干去送诈降书。后来火烧赤壁,曹军损伤无数,只得丢盔弃甲,狼狈而逃。曹操呀,你为什么输得如此惨烈呢?是兵力不够吗?难道你的八十万大军还敌不过孙权的三万人马吗?顷刻间就灰飞烟灭了吗?是军队士气不振吗?想你曾破袁绍、斩吕布,一路高歌,势如破竹。也许是你轻易信人,先是中了周瑜的连环计,再是信了蒋干的诈降书。

在刚开学时,我们学校推荐了几十本好书,分别是一、二、三等年级读的佳作,我在读的这些书中,最喜欢的当然是——《三国演义》了。

《三国演义》,不仅让我读到了各种名言佳句,还更一步让我了解到人物的品质。比如曹操,虽然在书他是那么奸诈,挟天子以令诸侯,杀王厘重鼓士气等。都是他做的“美事”。但历史就不一样了,现实中曹操是一个爱国爱民的人,把北方给统治的非常好,但也从来没有称王,除了后来他的儿子曹丕称王。之所以罗贯中有拥刘除曹的心理,是因为他想:刘氏才是王室,你只适合当臣子,既使你再有才华和统治能力。

这篇小说其实讲述的曹、蜀、吴三国之间的战争,但是也有不少英雄而为此牺牲,关羽、张飞、吕蒙等等。三国十年的战争逐渐要结束了。于是,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便建国了。

其实在整个故事中,我最喜欢的人便是赵子龙了。赵云,(?——229)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今河北省正定人)。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他的兵叫器叫作亮银枪。是蜀汉的五虎上将一,他还有常胜将军和虎威将军这两个称号,他的忠心耿耿和满腔热血让他成为了一员大将。他曾参加过长坂坡之战、博望坡之战、汉水之战等等。他还曾被封为镇军将军、永昌亭侯,谥号为顺平侯。大家一直有一个疑问。为什么赵云不被重用呢?这个问题下次告诉你们哦!

这就是我眼中的《三国演义》,赵云和各位三国英雄,你们眼里呢?

谦虚的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不要因为坐拥了成功者的高位就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

谦虚待人,才是明智之举,才是德行之道。刘备就是因为有这样的觉悟才能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才能使那么多的名人志士纷纷来投奔他辅佐他,对他忠心耿耿,助他南征北战,不惜用自己的生命成就蜀国的大业。

在春秋时期,政治家晏婴用一匹良马赎回了奴仆越石父,将他带回了齐国,到了齐国之后,晏婴对越石连一个招呼都没打就回家去了,越石父十分生气,认为。

晏婴。

不尊重自己,要与晏婴,断绝交往,晏婴知道之后非常惭愧,便亲自去见了越石父,恭恭敬敬的向他道了歉。一般有功之人常常会露出骄矜,目中无人之态,而像晏婴这样把人从困境中救了出来,又虚心接受了批评,毕恭毕敬的对待他,这才能叫居功不傲,而这也正是晏婴能够成为一个成功的政治家的原因。

中国5000年的历史,谦虚待人,接受别人建议的例子数不胜数,可到了现在,能做到虚心待人却好像变得很难了。当你取得成功正洋洋得意的时候,当别人当面指出了你的不足时,人们往往都会大发雷霆,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却不去想这样做对我们并无好处,只会使那些真心对我们的人伤心失望。良药苦口,忠言逆耳,等你意识到了这些,就可能已经晚了。

古人云“满招损,谦受益。”,我们在生活中更要本着虚心的态度去和同学交流,虚心的接受别人的建议,这样我们就才能收获更多的朋友,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去改正。如果我们因为眼前的一点成功就骄傲自大起来,不听别人的意见,对人毫无尊重可言,那么那些对你付出真心的朋友都会纷纷远离你,而你也只能走向下坡路,并逐渐失去当前所拥有的一切。

在我读过的众多名著中,《三国演义》是最让我感慨万千的一册书。从黄巾起义到一统三国,历经了多少震撼人心的传奇经典。

翻动书页,眼前便浮现出曹操气吞山河、刘备三顾茅庐、孙权胸怀大志、最后三国鼎立的生动场景。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是蜀吴联盟北伐曹军,黄盖仅率三十条船,用火攻歼灭曹操三十万大军,取得了以少胜多、以智取胜的典范。

烽火乱世时代,确实英雄辈出。以卖草鞋起家的刘备,用眼泪与诚意换取天下、独霸蜀国;被后世称为奸雄的曹操,凭谋略与霸气驰骋江湖、傲立魏国;志存高远的孙权,以内敛与智慧掠夺城池、创立吴国,三国鼎立局势成也。

三国人物中,我最敬佩的便是卧龙诸葛,他舌战群儒、火烧连营、三气周瑜、七擒孟获,成为了智慧的象征。然而,虽说他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书中提到的空城计、借东风只是后人神话而已。

当然,《三国演义》中那些识时务、避锋芒、等时机的人更是时代的俊杰、最大的赢家!司马懿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而不被大家看好的刘禅其实也是大智若愚、聪明绝顶的人物,只可惜他的时运不佳罢了。

《三国演义》以独特的笔触刻画了一个又一个鲜活人物,讲述了一段又一段动人的故事,它在承载历史的同时,也使读者们产生共鸣、泛起思索,使大家忍不住读之再读。

自从读了《三国演义》后,使我受益匪浅,还让我知道了《三国演义》里的各种计谋,草船借箭,空城计,火烧赤壁等等。

《三国演义》主要讲了东汉末年,朝廷无能,各路英雄好汉一起除了官宦,有刘备,关羽,张飞,曹操等,除掉宦官后,为了分出胜负,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他们打的赢了就打,打不赢的就跑,之后又招兵买马,东山再起,最后魏国打了胜仗,建立了晋国。

读了《三国演义》,我才知道为什么刘备没有赢,原来是张飞和刘备汇合的途中被手下人杀死,关羽没有防备,被孙权暗算杀死了。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战败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就病死了,真可惜,想想之前那些贪官被抓,我真高兴,想到后来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死的时候又是多么怀念。

想想现在的我们,没有战争,只有和平。在幸福中成长,我们应该感到骄傲,当我读到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和老百姓血流成河时,我感到很心痛,战争连老百姓都不放过。

就是因为读了这本书,让我知道了历史,就是因为读了这本书,让我懂得了战争的可怕,同时也让我学到了各种计谋,特别是《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常有短,总的来说,读了这本书让我大开眼界,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我喜欢的三国人物作文

有诗云:一吕二赵三颜丑,马张许典皆平手,五庞六黄寿亭侯。

因为我们之所以喜欢赵云是因为《三国演义》这本书,关张赵马黄也只有因为小说才会成为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中国古代乱世很多,为什么三国时期的武将我们最为熟悉,还不是因为一部《三国演义》。所以不必深究正史究竟是怎么样的,我们闲暇时看看三国,三国里有我们需要的东西。

赵云是三国武将里我最喜欢的一个人物,智勇双全,个人认为,赵云是三国第一武将!当然,我的依据是《三国演义》。

如今有很多人,认为三国中武艺最高强的人是吕布,其实仔细分析起来,完全是因为一种印象。

其实这些根本不能说明他们的武艺有多高强,一次战斗的结论并不能说明所有问题,下面将对这些比试逐一分析,另外同赵云的一些战役做比较,从而就可以得出赵云武艺三国第一的结论了。

这种分析方法称为“同类战斗典型列举比较法”。

一、与著名武将交手战斗的分析。

大家常说,关羽能温酒斩华雄,能斩颜良诛文丑,好像杀死了许多名将,赵云似乎没有这么有名的战役,赵云杀的绝大多数是很一般的武将。

其实,一个武将能够战胜或者杀死其它著名的武将,除了同这个武将自身的武艺有关以外,还和他的机遇有关,如果他没有机会去和那些著名武将交手,他当然不可能杀死这些名将,从而使自己成名。但是这决不能成为这个武将自己武艺不高的.证据。当然,赵云也有和成名武将交手的经历,让我们来比较一下:

赵云刚出道时,演义上称“少年将军”,曾和文丑战过五十余合,杀退文丑,而关羽也曾与文丑交战,只一刀就把文丑拿下了,有人据此说关羽的武艺比赵云高,其实非也,且听我慢慢道来。

演义中说有过这样的描写“操曰:‘今谁敢当之?’徐晃应声而出,与颜良战二十合,败归本阵。诸将栗然。”可见徐晃是打不过颜良的。可是后来第七十六回徐公明大战沔水,关云长败走麦城时,演义中又有这样的记载,“晃曰:‘今日乃国家之事,某不敢以私废公。’言讫,挥大斧,直取关公。

公大怒,亦挥刀迎之。战八十余合”徐晃能和关羽打八十余合不败,却只二十余合就败在颜良手下,据袁绍说文丑的武艺还要强过颜良。以此来看,并不能说明赵云能五十余合杀退文丑就是不如关羽。

三国演义刘备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以下简称《演义》)是一部以历史题材为主的古典小说,对于刘备形象在艺术创造上的成败得失,人们有着一些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刘备形象虽然存在着如鲁迅所指出的缺点,“但仍然不失为一个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是一个“明主”典型;有人干脆否定了鲁迅先生的意见,认为作者罗贯中还写了刘备的枭雄行径,作者写刘备虚伪是有意为之,鲁迅所批评的,“恐怕不应该算作作品的缺点,而是它的现实主义的表现”。到底应该如何评价刘备形象的艺术价值,本文想提出一些个人看法。

一、宽仁爱民,敬贤爱士

作品多方表现了刘备的宽仁爱民,深得人心。《演义》第一回,写刘关张桃园结义,其誓词便赫然标出“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八个大字。这既是他们的政治目标,又是他们高高举起的一面道德旗帜。从此,宽仁爱民、深得人心就成了刘备区别于其他政治集团领袖的显著标志。他第一次担任官职做安喜县尉时,便“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督邮索贿不成,欲陷害他,百姓纷纷为之苦告(第二回)。此后他任平原相,已被誉为“仁义素著,能救人危急”(第十一回)。陶谦临终,以徐州相让,刘备固辞,徐州百姓在府前哭拜曰:“刘使君若不领此州,我等皆不能安生矣!”(第十二回)曹操擒杀吕布,离开徐州时,“百姓焚香遮道,请留刘使君为牧”(第二十回)。这表明他占据徐州的时间虽然不长,却已深得民心。在他又一次遭到严重挫折,不得不到荆州投奔刘表,受命屯驻新野时,他仍以安民为务,因此“军民皆喜,政治一新”(第三十四回)。新野百姓欣然讴歌道:“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第三十五回) 从建安六年(201)到十三年(208),刘备寄居新野达七年之久。在他辗转奔走的前半生中,这算是时间最长、相对安定的一个时期。在此期间,刘备对自己的政治生涯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并接受“水镜先生”司马徽的批评,一面把人才置于战略的高度,努力求贤;一面更加重视争取民心,为重新崛起准备条件。当曹操亲率大军南征荆州、刘琮不战而降之时,刘备被-迫向襄阳撤退,新野、樊城“两县之民,齐声大呼曰:‘我等虽死,亦愿随使君!’即日号泣而行”。

到了襄阳城外,刘琮闭门不纳,蔡瑁、张允还下令放箭。魏延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开了城门,放下吊桥,大叫:“刘皇叔快领兵入城,共杀卖国之贼!”刘备见魏延与文聘在城边混战,便道:“本欲保民,反害民也。吾不愿入襄阳。”于是“引着百姓,尽离襄阳大路,望江陵而走。襄阳城中百姓,多有乘乱逃出城来,跟玄德而去”(第四十一回)。就这样,在建安十三年秋天的江汉大地上,刘备带领十余万军民,扶老携幼,含辛茹苦,上演了“携民南行”的悲壮一幕。如此撤退,显然有违于“兵贵神速”的军事原则,对保存实力、摆脱曹军追击十分不利。故众将皆曰:“今拥民众数万,日行十余里,似此几时得至江陵?倘曹兵到,如何迎敌?不如暂弃百姓,先行为上。”刘备明知此言有理,却泣而拒之曰:“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这一仗,刘备在军事上一败涂地,而在道义上却赢得了极大的胜利。这种生死关头的自觉选择,在《演义》写到的各个政治军事集团领袖中是独一无二的,决非一般乱世英雄的惺惺作态所能比拟。从此,刘备的“仁德爱民”更加深入人心,并成为他迥别于其他创业之君的最大的政治优势。

作品竭力渲染了刘备的敬贤爱士,知人善任。其中,他对徐庶、诸葛亮、赵云的敬重和信任,都超越史书记载,写得十分生动感人。

历史上的徐庶,归属刘备的时间不算长,除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外,在政治、军事上发挥的作用也不算大。《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仅云:“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曹公来征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诸葛)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而在《演义》中,刘备一见徐庶,便坦诚相待,拜为军师,委以指挥全军之责。在先后打败吕旷兄弟、曹仁之后,刘备更视徐庶为天下奇才。而当徐庶得知母亲被曹操囚禁,辞别刘备时,刘备虽然难以割舍,但为顾全其母-子之情,仍忍痛应允。分别的前夜,“二人相对而泣,坐以待旦。”次日一早,刘备又亲送徐庶出城,置酒饯行;宴罢,仍“不忍相离,送了一程,又送一程。”直到徐庶骑马远去,刘备还立马林畔,“凝泪而望”,甚至“欲尽伐此处树林”,原因是“阻吾望徐元直之目也”(第三十六回)。这些描写,尽管主要是为“走马荐诸葛”和“三顾茅庐”作铺垫,却足以见出刘备求才之诚,爱才之深,颇具艺术感染力。

《三国演义刘备人物形象分析》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但途中每遇到诸葛亮的亲友,就误以为是诸葛亮本人,前后达四次之多。诚如毛宗岗所说:“玄德求贤若渴之情,有类此者。”第三次诸葛亮总算在家,但正“在草堂上昼寝未醒”。为了不惊扰他的睡眠,刘备吩咐关、张二位在门外等候,自己入内,“拱立阶下”。足足有一两个时辰之久诸葛亮才醒过来,但当得知“刘皇叔在此,立候多时”之后,却转入后堂更-衣,“又半晌,方正衣冠出迎”。刘备终于能见到诸葛亮,真不容易。张飞早已忍耐不住,三番两次动怒,要用一条麻绳去把他绑来,要放把火把他烧醒。刘备却自始至终都心平气和,谦谦有礼,充分显示了他求贤的诚意。刘备初见孔明,便屈尊“下拜”;听罢隆中对策,先是“避席拱手谢”,继而“顿首拜谢”;乍闻孔明不愿出山,当即“泪沾袍袖,衣襟尽湿”;及至孔明答应辅佐,又不禁“大喜”。这些充满理想色彩的细节,把刘备求贤若渴的诚意渲染得淋漓尽致。诸葛亮出山以后,《演义》又充分突出其在刘蜀集团中的关键地位和作用,竭力强调刘备对他的高度信任与倚重。特别是章武三年(223)四月刘备临终之时,殷殷托孤于诸葛亮,慨然嘱咐道:“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王。”(第八十五回)后人对此或有猜疑乃至诛心之论,不过是妄相忖度而已。纵观数千年封建社会史,皇帝临终前委任顾命大臣者固不少见,然而,有几个皇帝愿意或者敢于像刘备那样托孤?当然,刘备并非鼓励诸葛亮取其子而代之,而是希望诸葛亮尽力辅之;但如此气度胸襟,仍罕有其匹。还是陈寿在《先主传》末的评价比较公允:“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对而泣。刘备此时并不知道详情,所以这完全是在当时逃难的情况下两位至交在混乱中散而复聚时的一种真情流露。姚品文和张峰在《谈罗贯中笔下的赵云形象的创造》一文中也认为,即使刘备“掷之于地”之举“有点夸张”,但却也“表明他对于一位大将的爱重之情是真诚的、可信的”。他们还说:“《三国演义》很少对一般动作作细节描绘,而在这段中对赵云解开怀抱,阿斗在怀内酣睡,赵云之递阿斗,玄德之掷阿斗,赵云又忙从地下抱起阿斗等动作作了细腻入微和充满了人情味的描绘,加上二人掷地有声的对话,几可催人泪下”。的确,在刘备和赵云之间这种肝胆相照的情谊中,我们看到了人性中真正可贵的一面。一定要把如此纯真、高贵的场面说成是矫揉造作,也未免太煞风景了吧!

二、足智多谋,骁勇善战

刘备作为“枭雄”,史书记载也不少。所谓“枭雄”,意思是“骁悍雄杰的人物”。刘备出身于早已败落的远支皇族之后,家境清寒,既没有曹操、袁绍那样显赫的家庭背景,也没有孙权那样继承自父兄的大-片地盘,几乎是白手起家,要想在天下大乱、群雄并立之时,如果不具有枭雄所有的种种狡猾、伪诈与雄图大略,如果不具有出众的军事、政治才能,不具有一套收买人才、消灭异己的韬略、权术,别说扩张地盘、统一天下了,恐怕连立足之地也不会有。那样,他也就不配充当一个能与曹魏、孙吴鼎足而立、三分天下、开创基业的蜀方之主了。

《三国演义刘备人物形象分析》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刘备长于权谋又喜怒不形于色,城府很深,含而不露,他的计谋常使人既意料不到,又不易识破。

指出曹不甘久居相位,就会触痛曹操,必遭曹操嫉恨,这是刘备绝不愿干的。不提曹操为英雄,等于向曹操表明,刘备眼中的曹操是安守本分,忠于职守的。

第八章、第二十二章)刘备在创江山的过程中,常常显得甘居人下,不与人争,而且动不动就泪如雨下,在和赵云、徐庶、孔明及张松等联络感情的时候流过泪,在鲁肃索要荆州的时候流过泪,并且往往十分奏效。他常常柔弱处下,但能以柔克刚。

让我们再看看刘备勇猛的一面。第一回,刘备奉命在青州阻击黄巾军,开始寡不敌众,刘备下令后退三十里下寨,对关羽、张飞说:“贼众我寡,必出奇兵,方可取胜。”于是刘备派关羽、张飞各率一支伏兵,自己亲自带兵出击,佯装兵败退却,诱敌进入伏击圈,取得大胜。这是写刘备的军事指挥才能,那么武艺怎么样呢?第二回写到,刘备等人与张宝的军队大战,张宝“落荒而走,玄德发箭,中其左臂”。双方都在马上,在运动中作战,射的是移动靶,刘备能够射中他的左臂,可见他的箭术不错。不久以后与孙坚一起作战,刘备又“张弓一箭,正中孙仲,(孙)翻身落马”。第五回,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先是张飞出场,连斗五十余回合,不分胜负;关羽加入,又打了三十回合,还是“战不倒吕布”。这时刘备掣着双股剑策马助战,吕布才终于招架不住,败退回营。看来刘备的剑术也不错。值得注意的是,十二回“曹孟德大战吕布”,是曹操手下的六员大将围攻吕布一人,他们是许褚、典韦、夏侯惇、夏侯渊、李典、乐进,都是历来独当一面的曹营名将,吕布这才“遮拦不住,拨马回城”。刘、关、张三个顶六个,由此可见,刘备在武艺方面还是有两下子的。

事实上,“枭雄”恰恰是刘备的一大特色,成为当时许多人对他的定评。例如:建安十三年(208),刘表刚去世,鲁肃建议孙权与刘备联合抗曹,便称刘备为“天下枭雄”。建安十四年(209),当刘备至南徐见孙权时,周瑜曾上书孙权,亦称刘备为“枭雄”,主张将其扣留于吴。次年,周瑜卒,临终前上书孙权,又称“刘备寄寓,有似养虎”。这种骁悍之气,主要表现有四:一是冒险精神。刘备从登上政治舞台之初,便经常亲冒矢石,不避艰险。早年兵少力微,加之年轻,他动辄“力战有功”、“数有战功”,固属必然。赤壁之战时,面对生死存亡之机,他“身在行间,寝不脱介,戮力破魏”,也不奇怪。及至建安二十四年(219)争夺汉中之役,他已五十九岁,手下兵多将广,但在“矢下如雨”之际,仍亲当矢石,奋勇向前,便可见其冒险精神,至老弥笃了。二是机变权略。建安元年(196),兵败投奔他的吕布趁他与袁术相攻之机,袭取徐州。他失去立足之地,只得向吕布求和,屯驻小沛,可谓能屈能伸。建安三年(198),吕布被擒杀后,他随曹操至许都,可谓暂栖虎穴。建安四年(199),与曹操煮酒论英雄,借雷霆之威掩饰震惊之情,可谓随机应变。随后以截击袁术为名,离开许都,从此摆脱曹操控制,可谓见机而作。凡此种种,均可见其机变权略。三是坚韧不拔。在汉末逐鹿天下的群雄中,刘备屡遭挫败,有时甚至败得很惨。但他从不灰心丧气,而是败而不馁,折而不挠。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使他每每转危为安,终于在诸葛亮的辅佐下,抓住历史机遇,逐步发展壮大,成为三分鼎立中的一方。四是某些时候、某种程度的霸道。最典型的是杀张裕之事。张裕原为刘璋从事,刘备入蜀与刘璋相会时,曾与张裕互相嘲弄,裕因刘备无须,戏称其为“潞涿君”(谐“露啄君”之音)。刘备因其不逊,积怒在心。后因张裕私下对人说:“主公得益州,九年之后,寅卯之间当失之。”这确是大为犯忌之言,刘备乃以“漏言”之罪,下令诛之。诸葛亮上表询问为何要将张裕处死,刘备答曰:“芳兰生门,不得不锄”,这就有些强词夺理了。尽管这种霸道行径不多,但足以使人看到,刘备毕竟不可能彻底祛除封建君主固有的专制性。

三、如何认识“形象苍白”、“长厚似伪”的评价

《演义》中的刘备,是除诸葛亮、关羽、曹操之外,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之一,是作为理想的“明君”形象来塑造的。然而,相当一部分现代读者、研究者对刘备形象却评价不高,甚至颇有非议。其中影响最大的,主要有两种意见。我们不妨对此略加讨论。

批评之一:“形象苍白”。不止一位学者认为,刘备形象的血肉不够丰满,个性化特征不强,显得比较苍白。确实,与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刘蜀集团的主要人物形象相比,刘备形象是给人比较单薄的印象。其中原因,大致有以下两点:

其一,作为一位“明君”,尽管《演义》对刘备的描写大多以史籍记载为基础,但从上面的论述已经可以看到,在“仁德爱民”与“尊贤礼士”两大特征中,其“仁德爱民”的历史依据和生活依据其实还相当有限。这就是说,对于广大的普通民众而言,刘备的“爱民”,更多的是一种愿望,一面旗帜,甚至是一种姿态,一个口号,而实实在在的行动,真真切切的利益却并不太多。算一算刘备的生活年表便可知道,他一生戎马倥偬,东奔西走:赤壁大战前,接连不断地征战,接二连三地挫败,一次又一次地寄人篱下,他基本上没有真正拥有一块巩固的地盘。赤壁大战后,建安十四年(209)始称荆州牧,拥有江南四郡,十六年(211)便领兵入蜀,建安十七年(212)借故进攻刘璋,经过两年征战,建安十九年(214)才平定益州,二十年(215)便与孙权争荆州,二十二年(217)又与曹操争夺汉中,建安二十四年(219)夏据有汉中,但不久便失去荆州,损失头号大将关羽和大批精兵,章武元年(221)四月才称帝,七月便率军伐吴,次年遭到惨败,再过一年病卒。可以说,他实在没有多少机会去实践“仁德爱民”的主张。再进一步说,即使他有足够的机会,作为一个封建统治者,其“爱民”也只能是统治手段而非最终目的,不可能真正达到普通百姓的期望。通俗文艺作家对此缺乏深切的感受,自然难以在小说中把刘备的爱民写得足够生动感人。

其二,众所周知,《演义》的真正主角是诸葛亮。除此之外,在刘蜀集团诸人物中,作者花费笔墨最多的乃是关羽。至于刘备,虽系刘蜀集团的领袖,却主要是承担“明君”的道义责任,而少有富于个性的言行举止。这样的刘备形象,不能不在相当程度上给人以“扁平”的感觉。

批评之二,“长厚似伪”。持此看法者不少,影响也很大,对此究竟应该怎样理解呢?

可以爱民,可以敬贤,却不可能对竞争对手处处“长厚”。这里无法完全避免诈伪,但如果一概斥为“诈伪”,就未免太偏激了。

其二,《演义》对刘备爱民的描写,确有过头失真之处。如第四十一回写刘备携民渡江,见百姓扶老携幼,哭声不绝,刘备不禁大恸,这是合乎情理的,与他后来甘冒生命危险也不抛弃百姓的行为是一致的。但作品紧接着写他“欲投江而死,左右急救止”,就显得太过头了,反而给人以不真实之感。作者一心想美化刘备,但夸张过分,却反而造成了“似伪”的不良效果。

其三,《演义》第四十二回写赵云冒死救阿斗,刘备惜才摔阿斗,这似乎也是诈伪。其实,在古代争夺天下的政治人物心目中,心腹大将有时似乎比妻子更重要。《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明确记载,在遭受当阳之败时,“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演义》的描写,可以说是这一史实的自然延伸。古今政治道德观念有异,乱世英雄与普通百姓的选择不同,对此不宜作简单化的负面理解。

其四,对于刘备临终托孤于诸葛亮之举,《演义》第八十五回在史实的基础上,写得颇为动情。如果把这视为“诈伪”,不仅贬低了刘备,而且也损害了诸葛亮的形象,我认为是不应该的。

此外,“疑似之迹,不可不察”。《演义》中的刘备,其言行确有“似伪”之处。但从形象的整体来说,其“长厚”大体上还是真实可信的,是其形象的基调,“不是伪”。

总之,宽仁爱民和敬贤爱士这两大品格的充分表现,使《演义》中的刘备形象摆脱了以往三国题材通俗文艺中刘备形象的草莽气息,成了古代文学作品中前所未有的“明君”范型。

参考文献

[1]周思源.周思源品赏三国人物[m].北京:中华书局,2017.08

[2]陈其欣.名家解读三国演义[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01.

[3]朱一玄 刘毓忱.演义资料汇编[m].南京: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06.

[4]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01.

[5]徐朔方 孙秋克.明代文学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06.

[6]张淑蓉.妙说三国[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7.08.

[7]辜美高 黄霖.明代小说面面观[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09.

[8]冯立鳌.三国风云人物正解[m].西安:陕西人民版社,2017.08.

[9]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一篇《临江仙》把我们带入了奇妙的三国世界,在作者笔下的英雄人物更是栩栩如生,个性十足。先来说说蜀王刘备吧。 刘备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作为“明君”来描述的人物形象。作者重点刻画了他的宽仁爱民、敬贤爱士和足智多谋等性格特点。

一、宽仁爱民

在《演义》第一回,写刘关张桃园结义时,其誓词便赫然标出“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八个大字。这既是他们的政治目标,又是他们高高举起的一面道德旗帜。从此,宽仁爱民、深得人心就成了刘备区别于其他政治集团领袖的显著标志。

刘备投靠曹操时,曹一时兴起,曾邀刘备煮青梅酒以论当世英雄。当曹一再请刘备指出当世英雄时,刘备先后指出过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璋、张绣、张鲁、韩遂等人,这里刘备为什么不提自己呢?因为按曹操的观点,凡英雄都是“胸有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英雄当是不甘屈居人下者。刘备若自称英雄,就等于表明自己不甘久居曹操之下,必然引起曹操对他的警惕,自己非但永无出头之日,还将有性命危险。

宽仁爱民和敬贤爱士这两大品格的充分表现,使《演义》中的刘备形象成了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明君”范型。

我喜欢的三国人物作文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喜欢的人莫过于赵云。就连金庸也曾经说到:“三国中最喜欢的便是赵云,总觉他远远胜过了关羽、张飞。”我喜欢他主要有三个原因,下面请听我一一道来。

赵云有忠肝义胆。他一直是跟随着自己认定的明主——刘备。正是因为这样一种义气,才能使得他在长坂坡一战里七进七出,如入无人之境,就是为了救出失散的刘备妻儿。最后他斩杀敌将50多名,救出了刘备的妻子甘夫人,并将刘备的儿子——刘禅带到了他的面前,刘备气得将刘禅直接扔到了地上,大骂道:“为了你这个儿子,几乎损我一员大将。”赵云就说了这么一句话:“云虽肝脑涂地,难报主公知遇之恩!”由此可见,赵云确实有忠肝义胆。

赵云勇猛无敌。一句“吾乃常山赵子龙”曾令多少敌人闻风丧胆,望风而逃。古人曰:“胜败乃兵家常事。”可被称为“常胜将军”的赵云一生征战沙场,却从未输过,真是名副其实。他于汉水救黄忠时,无人敢阻。这一战中,他的战斗力之强,使张郃、徐晃等人惊得不敢应战。原文说到“云大喝一声,挺枪骤马,杀入重围;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那枪浑身上下,若舞梨花;遍体纷纷,如飘瑞雪。”可见其赵云枪法的出神入化,勇猛无敌。

赵云有勇有谋。带兵打仗,光有“勇”不行,还要有一定的智慧。赵云智勇双全,做事也十分谨慎。并不像张飞等武将,被所谓的“忠义”冲昏了头脑,只顾在战场上拼命冲杀。张飞一心只想着要为关羽报仇,行事过于鲁莽,让手下的将士去完成一些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终导致杀身之祸。而赵云“据汉水寡胜众”,算是有谋,长坂坡七进七出,算是有勇,真可谓有勇有谋!

我喜欢的历史人物刘备

我是一个三国迷,读“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不下七八遍,对三国的历史多少也有些熟悉。我没看过评论三国的文章,我个人认为刘备是我最喜爱的人物。

刘备先祖是大汉王室,但因为家道没落,刘备的出场在一个小镇的布告前,一个“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背着几双草鞋的人,这便是刘备的出场形象。而刘备的落幕也是在一个小小的白帝城中。刘备的一生好的坏的都做过,但总体来说刘备是一个为了“兴复汉室”而奔波的`好帝王。

刘备的第一大优点是他关爱兄弟,他于关羽,张飞虽然是结义兄弟,但却比亲兄弟还亲。在创业早期,三人互相关爱,互相勉励,一起生活,真可谓是情同手足。而刘备对二位弟弟的关怀更是在书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在书的中后期,刘备挥兵七十万攻打东吴,不顾诸葛亮的阻拦,也完全是为了两位弟弟的死。最后打得无尽人亡,这其实也是最后蜀国灭亡的一个原因。

他的第二个优点就是他很会用贤。他不但任用了诸葛亮,庞统等有用之文才,连武将也看得十分准。将军赵子龙,向宠,都是刘备十分看重的人才,在最后,这些人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马谡,这个被刘备在死前所最不看中的人,在镇守街亭时的表现,也印证了刘备的观点,马谡是一个现代版的赵括。

刘备有不少优点,但刘备的缺点也有,而且是那种最可耻的缺点。

缺点一:不关爱家庭。刘备这个人事业看的太重,家庭看的太轻。老婆、儿子不当回事。刘备曾说过: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在刘备眼中老婆不算什么,想衣服一样,破了再换一件。所以他没事就把老婆乱扔,自己打了败仗一个人开溜,谁在自己身边,自己老婆就给谁(这一点刘备倒是挺大方)。儿子不当回事,为了笼络赵云,拿着儿子阿斗就往地上扔。刘备怎么看都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

缺点二:刘备这人太虚伪。不关爱家庭也表现了他虚伪,为了自己而断送全家。而刘备在种白菜这一段更是彻彻底底的把刘备这人的虚伪表现的生动形象有人说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别说刘备会哭,那是装的,还不是为了拿江山。

陈寿评曰: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这就是刘备,一个为了“兴复汉室”而奔波的好帝王。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