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模范人物事迹材料(热门15篇)

时间:2023-11-17 07:03:12 作者:QJ墨客 英雄模范人物事迹材料(热门15篇)

事迹材料可以充分发挥人物的个性特点和魅力,在故事中塑造鲜明的形象。创业导师王明,他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帮助年轻人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想。

当代英雄模范人物事迹

有这样一个人,他的生命虽然只有短暂的22年,但他做的好事却数不清;他虽然出身贫寒,但却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去向他学习;他做的好事太多太多,但从未留过姓名。

他,就是雷锋。

他常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雷锋是我心中的英雄,是我崇拜的偶像。我是新时代的少年,是优秀少先队员,更应该向雷锋学习。我虽然还小,但我可以给老年人让座,可以帮助我身边需要帮助的同学,还可以帮助迷路的小弟弟、小妹妹回家……老师常常教育我们:“做好事要从小事做起,要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螺丝钉虽小,只要永不生锈,照样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人物事迹材料

xxx,一位普通的语文老师。她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多少可歌可泣的事迹。她只是默默地用心耕耘着,携一瓣爱的馨香,捧一颗真挚的心。

多年来,她一直用爱心关怀学生成长,用细心发现学生优点,遇到困惑时,她常对自己说:“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为了一个让父母束手无策的孩子,她花了整整一学期时间,经过无数次的交流和家访,把一个所谓的“坏孩子”转变成学习优秀、文明懂礼的优秀生,让她感受到了教师塑造人的艰辛与自豪;为了一个单亲家庭孩子的健康成长,她常和家长一起探讨教育的良策,让她体会到了家长对老师的信任与依赖。

教学之余,她常给自己压担子,“钻”心地追求着:暑假期间,她放弃了外出旅行的机会,认真学习新教学理念、苦练基本功。今年下半年,她参加全市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获一等奖。

张老师常说,工作着是快乐的,工作着是幸福的。我们相信她会一如既往地用真诚的心去关爱每一位学生,用全部的爱去滋润每一颗心灵。

英雄模范人物事迹材料【】

吴锦泉,今年84岁,江苏省南通农民,是南通市年龄最长的红十字志愿者,也是一名老党员。平日里老人靠磨刀为生。近年来,吴锦泉曾为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甘肃泥石流灾区各捐款1000元,雅安地震后,他又将两年来磨刀积攒的零钱捐献给雅安地震灾区,其中1元硬币1715枚,5角硬币501枚,1角硬币7枚,共计1966.2元。自2008年以来,他已累计捐款23392.2元。

在他的倡导下,村里立即成立了以老人名字命名的了“锦泉一元爱心社”,五星村内15家企业向“锦泉一元爱心社”捐出了3万多元善款,全村19个村民小组,也纷纷捐钱,从而使“锦泉爱心社”的救助资金达到5万多元,已救助39人次,发放救助款14000余元。救助的对象包括革命伤残军人、重症患者、空巢老人等。

【颁奖词】窄条凳,自行车,弓腰扛背,沐雨栉风,身边的人们追逐很多,可你的目标只有一个,刀剪越磨越亮,照见皱纹,照见你的梦。吆喝渐行渐远,一摞一摞硬币,带着汗水,沉甸甸称量出高尚。

英雄模范人物事迹材料【精选】

何昌淑,女,四川华蓥人,中共党员,1963年11月出生,1982年9月参加工作,现于华蓥市观音溪初级中学田坝子村小任教。

1982年秋天,年仅18岁的何昌淑,怀着满腔的热情,走进大山,走进华蓥市观音溪初级中学李子垭村小任教。当时那里的办学条件极差:海拔1500多米,四面环着高山,终年山风呼啸,周围杂草丛生,人烟稀少;不通公路,山路崎岖难行,从山上到山下的镇上,来回至少也要6个小时;教学环境简陋不堪:一间破房屋当教室,讲台是一方凹凸不平的土台子,黑板坑坑洼洼,早已泛白,加上几张缺胳膊少腿的桌凳,这便是学校所有的教学设施。对刚步入教坛的何昌淑来说,除了要克服这些困难外,还要面对学生读书热情不高、学生家长不愿送孩子上学的现实。山里人不觉得教育很重要。他们认为“读不读书都一样,看着太阳出来,背着太阳下山,读书还不如挖山种地”,所以失学儿童很多。这样的条件,要留住教师,留住教师的心,谈何容易!来这里的老师总是来了即思走,难以安心,呆得最长的不过一年半载,短的只有一两个月,甚至一个学期会换好几位老师。缺教师,工作任务当然就重,一个老师常常要教两三个班——复式教学。

要教书,首先要有学生教。何老师将动员失学儿童复学作为自己的第一项任务,她走社串户,逐个宣传动员,尽管道理讲了一箩筐,山里人总是阴沉着脸不理不睬,何老师就软磨硬泡,一次不行,就去二次,两次不行,就去三次、四次、五次……村里老刘的女儿娇娇已经十岁了,早过了入学的年龄,但一直没有上学。何老师三番五次到她家里去动员,但老刘始终不松口。老刘那“女娃家上不上学无所谓”的观念甚深,再加上家太穷了,负担娇娇上学的费用很困难,所以何老师总也做不通他的工作,几次都无功而返。一个星期天,何老师又翻过两座山梁,到老刘家去动员,老刘远远看到何老师来了,赶紧把门关上。何老师敲门很久,不见开门,干脆就在门口蹲了下来。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三个小时过去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门终于开了,何老师的诚心终于感动了老刘,答应第二天就送孩子到学校去。万事开头难,在何老师的不懈努力下,村民们陆续将学生送回到学校,空寂的山谷里又响起了久违的读书声。

孩子们返校了,但实际困难又接踵而至。以前的桌凳早已破烂不堪,屋顶年久失修,睛天抬头透过破洞可以看见蓝天白云,雨天水珠穿过漏瓦洒向学生课桌,师生只好戴着斗笠上课。一个个斗笠,汇成了山村教育最独特的风景线,可这风景不但不能令人兴奋,却只有心酸!

孩子们总不能一直这样上课吧?何老师暗暗打定主意,要迅速改变这个情形。于是,她多方求援,找来材料,请来工匠,发动学生和家长充当帮手,自己也挽上袖子,与大家一起动手修桌凳,上房补屋顶。一个星期后,桌凳修好了,屋顶漏洞补上了,操场平整了,孩子们终于可以正常上课了,何老师累得消瘦了一圈,可她却开心地笑了。

李子垭村幅员面积广,学生居住分散,要到校读书,大都需要翻过一座座山岭,淌过一条条大大小小的溪河。每当春夏时节,山洪咆哮,河水暴涨。学生的安全揪紧了何昌淑老师的心。每天,她早早地守候在河边,将学生一个一个背过河,背了这个社的学生,又步行很远去背那个社的,直到把所有学生都背过河,才安心上课。放学后,又将他们背过去。常常累得腰酸背痛,甚至有几次,她自己差点被急流冲走。但看到孩子们快快乐乐学习、健健康康成长,她打心眼里觉得高兴。

一到冬季,漫天大雪,寒风凛冽,教室四壁透风,孩子们冻得直打哆嗦。何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她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微薄的工资(当时她的工资每月只有几十元钱),买来比较厚的透明薄膜,将墙壁透风处一一钉上。课余,她组织孩子们从山里拾来干柴,上课前,让孩子们将柴禾烧一下,待浓烟过后,将火炭放进准备好的烂瓷盅里,吊在课桌下取暖。

以前,李子垭村小没有寝室,没有办公室,更没有食堂。孩子们的家离学校远,为不耽误上课,只好将午饭带到学校吃,吃的是冷饭。何老师为了照顾孩子们,也将午饭带到到学校吃,并动手搭了一个简易灶台,从自家拿来一口锅,帮学生蒸饭,孩子们从此吃上了热腾腾的午饭。可是不久,新的困难又出现了,由于地质方面的原因,学校附近的饮用水源断了,何老师和学生们的生活用水必须到半山腰的一个积水潭去背,来回要走两个多小时的山路。因此,学生们每天放学回家后,她还来不及休息,就又拖着疲惫的身子背着背蒌,把第二天用的水背到学校去。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干就是二十余年。

何老师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自己的亲生子女,甚至更好。学生病了不能来上课,她就在放学后去学生家中为他们补课,有时来回要一两个小时,回到家已经很晚了。李子垭村一社的孤儿王勇,父亲早逝,母亲难耐山里的贫穷与落后,远嫁他乡。孤苦无助的小王勇与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家境十分贫寒,学费更不可能交得上,眼看就要失学。何老师拿出自己的工资悄悄替他交上。当时,她一个月的工资才几十元,不仅如此,何老师还常常帮他买学习用品,将自己孩子的衣服送给他穿。1995年,在何老师的努力下和地方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关怀、帮助下,新学校建成了,何老师从半山腰的家搬到了学校住,从此,她负担起王勇每天的午饭。何老师在生活上、学习上无微不至地关心照顾小王勇,使这个孤儿又重新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天真灿烂的笑容又浮现在她的脸上。看到这些,她倍感欣慰。

何老师的家,在离学校五公里远的半山腰,丈夫体弱多病,幼子又需照顾。每天,她沿着崎岖的山路,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家与学校间奔忙。每逢刮风下雨,山路泥泞不堪,上坡时,只能紧贴着岩壁,摸索着石头奋力向上爬;下坡时,只能屏住呼吸,紧抓着旁边的茅草往下梭,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掉下山谷。为此,何老师常常手上流血,满身污泥。亲朋好友看她那样辛苦,纷纷劝她放弃那份待遇并不丰厚的工作,但是,每次她都坚定地摇摇头。

为给丈夫治病和办丧事,她不仅花光了所有积蓄,还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失去亲人的痛苦和生活的重担,沉重地压在她瘦弱的肩上。既要上好课,又要操持家务,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还得抽时间去种地……她在教师——农民——母亲三种角色的不断转换中过了好几个月,何老师实在不能面面俱到,两全其美,她心力憔悴,精神感到快要崩溃了。好几次她动了动心,想走下山去,开始新的生活,但看到孩子们那一双双充满期待的眼神,又一次次放弃了这个念头。是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求,给了何昌淑老师生活的勇气和力量,坚定了她从教的信心和决心,她将小女儿托给年迈的母亲照顾,更加紧张地投入到工作之中。

尽管工作繁忙,生活艰辛,但何老师从未放松过学习。她一方面大量涉猎教育学、心理学和教材教法知识,另一方面,虚心向其他老师请教,业务素质不断提高。在教学中,她不断摸索,大胆创新,总结出一套富有山区特色、适合孩子实际的教育教学方法。学生懂事了,行为习惯好了,学习成绩直线上升,村民们非常高兴,纷纷把孩子送到学校来,偏远贫穷的李子垭村适龄儿童入学率终于达到了100%。

1998年,她考取了中师,两年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由一名民办教师转为了正式教师。毕业分配时,组织上考虑到她的特殊困难,打算让她去条件较好的一所学校任教,但她却坚决地回到了李子垭村小,一如既往地坚守着山村教师这个岗位。

人物事迹材料

__是一个健康、阳光、乐于助人,团结友爱、尊敬师长、自律、勤奋的学生。他告诉妈妈,他的理想是成为像袁隆平那样的科学家,长大报效祖国,造福人类。妈妈告诉他,要成为科学家,现在就要努力学习,勤于锻炼身体,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增长本领,全面发展,做一个自立自强的新时代好少年。

一、勤奋自觉、善思好问。

课堂上他是最活跃的分子,总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并能带动其他同学的学习热情。课下他积极主动地做复习和预习。他积极参加学校举行的各类活动,培养了各种兴趣,相应提高了多种能力。正是这些好习惯促使他不断发展,语文、数学等各科成绩一直非常优秀。

二、自立感恩,生活自理能力强。

他常怀感恩之心,在学校是个好学生,在家里是妈妈喜爱的好孩子。爸爸妈妈工作忙,他炼就了坚强、自立的品格,养成了“自己的事情自己独立完成,今天的事今天做好”的良好习惯。在家里除了独自完成学习任务,还主动收拾屋子,干家务。用自立自强的行动让爸爸妈妈安心工作。不挑吃穿,不搞攀比,衣着整洁朴素、大方得体。从小熟背《三字经》《弟子规》的他,非常喜欢读书并深受熏陶。对待长辈,心怀感恩,关爱孝顺,妈妈身体不舒服,他端水拿药,帮着照顾。他也是个诚实的孩子,做错了事能够正确面对,并勇于承认改正错误。“对不起””没关系”“谢谢”是他的口头禅。看到长辈,他总能微笑着打招呼,邻里们常感叹道:“这个孩子真懂事啊,要是我家有这样的孩子多好啊!”

三、克服困难,勇担责任。

成长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困难,他总是勇敢乐观面对。无论刮风下雨坚持上学,即使是生病仍坚持学习。20__年六一儿童节,他参加朗诵并作为学生代表发言,因为反复练习,嗓子发炎疼痛,妈妈很是心疼,劝他放弃。他坚定地说:“这是我们集体的活动,我不能让老师和同学失望,我能坚持!”。接着安慰妈妈:“您给我喝点药,我休息休息,在心里背诵练习,明天会好的,演出没问题的。”

四、热爱生命,勤于锻炼,自律自信。

疫情期间,他在手机和电视上看到钟南山爷爷,钦佩地说:“钟爷爷八十多岁了,身体健康,精神抖擞,还能冲在一起疫情防控的第一线,为国家做贡献。我要向他学习,好好吃饭,勤于锻炼身体,长大也要为社会和国家做贡献。”坚持锻炼身体使他更坚强自信阳光。

__同学虽然只是一名平凡的少先队员,但是在他幼小的心灵早已播下了“乐观向上,自立自强”的种子,相信他会在茁壮成长的道路上为他人带来更多的阳光,成为自立自强的新时代好少年,长大成为国家栋梁之才,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做贡献。

当代英雄模范人物事迹

抗日战争时期,在河北省沫源县出现了一位抗日小英雄,他的名字叫王二小。

那是1941年9月6日,二小正在放牛,鬼子在山口扫荡,不知怎么的糊里糊涂地迷了路,于是就抓住了二小让他来带路。二小为了掩护村里的几千名老乡和干部,他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

鬼子们大摇大摆地走进了山沟。这时,石岭子上的八路军战士们开了抢,七八个鬼子应声倒地。鬼子见左边有八路,又朝石岭子崖下躲避,正好被右边的八路军打个正着。鬼子们成堆地倒下。

鬼子中队长气坏了,连叫:“上当了!”一个鬼子连忙用刺刀猛刺二小的胸膛,又把二小用枪尖高高地挑起来,摔在大石头上。我们的王二小英勇地牺牲了。

看后王二小的故事,我更加敬佩他。我比较胆小,在家里见小虫子都感到害怕。晚上也不敢一个人在路上行走,我以后一定要克服这些坏毛病,做一个勇敢的孩子!

王二小已经牺牲好多年了,但是,他的英雄事迹和献身精神将永远鼓励和激励我们,他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英雄模范人物事迹材料

肖赟,男,8岁,南宽坪镇中心学校三(2)班学生。作为学习委员的他,品学兼优、乐观向上、兴趣广泛、热爱劳动、尊老爱幼,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好帮手,是同学眼中的好伙伴,是父母眼中的乖孩子。他多次被学校评为“学习标兵”、“三好学生”、“助人为乐道德标兵”、“星级少年”,家里的半边墙几乎都贴满了他的奖状。

他和其他同龄的孩子一样,活泼、开朗、贪玩,喜欢动画片,喜欢打游戏,喜欢踢足球、玩滑板,但不同的是,他总是把学习任务完成之后,才去玩。他的作业练习,家长几乎没管过,他会在做好之后,检查几遍,然后让家长签个字就可以了。每节新课之前,他会做好预习;课堂上,他回答问题积极;课后,他总爱向老师请教许多问题。他喜欢读课外书,家长每学期都给他买5、6本故事书,但远远不够他读,他常常向同学借书看,只上到三年级,他就已经把小学六年的语文书看了个遍。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懈的努力,踏实的学习态度,使得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处于班级前列。特别是英语,成绩一直是年级第一。

他买了两只小乌龟,可惜由于不会饲养,不久两只乌龟便夭折了,为此,他哭了一天,亲自用小盒子把乌龟埋在了他上学必经的小路边,他说:“这样,他的小乌龟就不会害怕了。”小小年纪,他就能换位思考,替别人着想,在现在的社会风气下,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呀!

他的祖母80多岁了,身体很差,他每次放假回去,都会用自己的零花钱给老人买点吃的、喝的。回到家之后,他首先来到老人身边,又是给老人喂吃的,又是喂喝的,还不停的给老人讲学校里的新鲜事,讲同学间的笑话。只要他在家,老人总是笑呵呵,好像一点病痛也没有,邻里都说他是老人的“开心果”。

现在的孩子,个个都是小皇帝,娇生惯养,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家长也从不让孩子干活。他也是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但小小的他,看到父母工作忙,他会帮妈妈摘菜、洗碗、扫地、叠被子。在学校,他是老师的好帮手,是同学的好服务员。每天早晨,他是第一个到学校的,一个人把全班的鸡蛋、牛奶搬到教室,发放到每个人的座位。不管谁当值日,他都抢着干。还常常帮老师拿书、发作业。在同学的眼里,他是“有资格”耍懒的,因为他妈妈是这个学校的老师,但他却从不因为这个而骄傲自大,目空一切。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他都积极参与,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为班级赢得了很多荣誉。

现在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过于宠爱,而养成自私自利、唯我独尊、不愿与人分享的个性。而他不同。他喜欢把玩具拿出来和大家一起玩,他的滑板、跳棋、悠悠球等,都是公共的。很多时候,一个新玩具没玩两天,就被同学弄坏了,他也从没要同学赔过,有时,妈妈不高兴,他就说:“玩具迟早是要玩坏的,你就当是我玩坏的,不要生气啦!”他还常把旧玩具送给邻家的小朋友。家长给他买的故事书,他一看完,就送给班上的同学看,其他班的同学也常来借,他也毫不吝惜。

在学校里,他从没和同学吵过架,即使别的同学打了他,他也不会还手。二年级时,一位同学扔石子,打中了他的门牙,当时牙根就出血了,牙齿就晃动了。老师和家长都吓坏了,班主任拉过那同学就要批评,可他一边抹眼泪一边说:“他不是故意的,他已经向我道歉了。”

他班里有一位同学,父亲去世了,母亲改嫁了,该生跟残疾的奶奶一起生活,穿的破破烂烂的,他就把自己穿小了的衣服(他比人家个子大),都送给了那位同学。平常有好吃的,总少不了给那位同学带一点。

他,就是他,从不做一点虚假,平凡中透着优秀,善良中透着质朴!

人物事迹材料

会泽县迤车镇索桥村的主任陈友风如是说:“在基层工作的14年中,我一直保持政治上坚定,思想上清醒,工作上有作为。对党、对国家、对人民无限忠诚,时刻保持着思想上的纯洁和先进,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及时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生命不息,奋斗不已,为建设和谐迤车尽自己微薄之力。”

陈友凤以前是忙人,现在毫无疑问更忙了,除了本来就很忙的农村事务外,还要准时参加会泽县文明办组织的“会泽县首届道德模范宣讲报告会”的报告。见到她的时候,她正刚好从会泽县乐业镇参加完报告会赶回来,在迤车镇西支沟索桥地段帮助迤车镇水务所协调西支沟沟渠边界调整问题,迤车镇水务所所长朱知标说:“迤车镇西支沟三面光改造,全长10多公理,涉及到迤车的箐口、五谷、索桥三个村委会,其中最长的地段在索桥,人际关系最复杂的地段也在索桥村,边界调整难度最大的地段也就是索桥了,没有陈大姐的帮忙,我们可能根本就协调不了”,而作为承包方的老板胡小春也深有同感的说,涉及到的三个村委会中,最好协调的也就是索桥村了。一直等到日落西山,一个沟段划完了,并打电话通知下一个村民小组组长第二天带着他们小组涉及到沟段边界问题的村民到沟上实地查看并协调调整后,作为迤车镇索桥委会主任的陈友凤才有机会坐下来喝口水。

一、水润小苗平息怨气。

年近50的陈友凤心直口快,在基层工作的14年中什么样的酸甜苦辣都遇到过。__年12月因工作需要,陈友凤服从党委政府的调配,由迤车镇中河村调整到总人口8000余人,关系复杂,矛盾突出,工作难度大的索桥村主持全面工作。调整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让她来承担重任,解决矛盾的;调整的原因更简单,她在__年昭待高速路迤车中河段的征地、拆房、迁坟、挪树中,面对重重困难,顺利做好了中河村52户拆迁户的工作,而索桥村在这个方面进展并不顺利。

上任伊始,陈友凤立即召开索桥全村支部扩大会议,把握住了索桥村拆迁难、饮水灌溉难、计划生育难三个重点问题进行了反复细致的研究,结合多年做群众工作的经验,陈友凤理出了清晰的工作思路:要赢得民心,首先解决好春耕时节农田灌溉问题,于是陈友凤及时带领两委班子成员实地踏看了13.5公里灌溉水沟,发现沟里由于年久失修塞满淤泥、杂草,埂子多处垮塌。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是修不好的。难怪群众不但不去修沟还要骂人。经过广泛发动群众投工投劳,陈在凤向镇政府协调资金15000元用于修建垮塌沟段的挡墙。40天后13.5公里沟渠全部清淤排障完毕。水滋润着田里的小苗也平息了人们的怨气。

二、亲人误解格外酸楚。

回报是对付出努力的人的肯定,经过实实在在的水沟清理,水流进索桥村的田地,也流进了一部分索桥人的心田,总算有了点儿群众基础。可是另外一个难题又摆在了陈友凤的面前,没拆迁的那32户会顺利搬迁吗?据了解,在她来之前,索桥的拆迁户中就有多人多次上县、上市、上省,甚至到北京上访。陈友凤经过深入调查了解,发现了其中上访原因,一是上下的工作没有沟通协调好,二是没有做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面对群众抵触情绪大,矛盾突出的实际问题,陈友凤挨家挨户详细了解拆迁户各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认真听取和记录拆迁户的合理要求。第一次了解完之后,陈友凤怕有疏漏,又挨家拚户进行第二次全面了解,陪着她去的村文书开玩笑说:“你还去起兴趣来了。”面对文书善意的玩笑,陈友认真地说:“做两道工作好,两次说的问题都一样就好整了。万一不一样,或者他反悔到时麻烦来了更不好整,这是我在中河村工作成功的经验。”陈友凤的这个做法太对头了,通过两次了解,发现确实存在口径不一样的,于是陈友凤带着她的班子成员又进一步入户核实,回到村委会及时召开班子会议,针对不同的问题一一研究,制定出不同的措施,通过深入细致的做思想工作,大部分拆迁户都执行相关政策,主动配合拆迁办做好拆迁工作。

对于陈友凤来说,最考验她最令她伤脑筋的是娘家人所在的索桥陈家村。陈家村总共因调整公路修建需要安置的有17家,其中娘家人就占了11家,娘家人在看着她,陈家村的人在看着她,整个索桥村的人也在看着她,她对娘家人安置工作的处理态度、处理方法、处理结果将严重影响着她在整索桥村的安置处理工作。

陈友凤说:“那个时候头痛啊,虽然已是快50的人了,但我在老后家,字辈小,许多长辈是抱着我长大的,你说我……?在开始做工作的时候,说听有人就不屑地说,‘北京我都去过,你算什么东西。’所以,做起工作来,难度就大了。后来我想,在我老后家,我最好是先不出面回避一下,让其他村干部先去做思想工作,做通了,那是再好不过的事,做不通,我也好知道做不通的原因,然后再出面做工作。”

事实果真如陈友凤所预料的那样,其他人去了,不但没把工作做通,而且,还让娘家人找上门来了,这下,想要回避也不可能了,于是只好硬着头皮耐心听长辈们的意见。陈友凤让娘家长辈一个个地说,各家提各家的问题和要求。陈友凤说:“认真听了半天,我归纳起来,娘家人带共性的就是三点:一个是无住处,要我找;二个是房子拆了,安不下去咋办?三个是房子量的不合咋个办?我当时就对他们说,‘第一,你们房子拆了,无住处,我去借或者买灾蓬来给你们住;第二,房子量得不合理,我去找拆迁办再量;第三,我小友凤是你们看着长大的,拆了安不下去,没地盖房子,你们盖到我家小太阳5亩地去。’这下,娘家人总算吃了颗定心丸,同意进场开工。

拆迁的问题解决了,最后就是计划生育的事。陈友凤说:“别的人家就不说了,就我的两个姑子因我‘不顾情分’让她们去做了手术,很长时间不理我,被亲人误解的滋味想起来就格外酸楚,但是我的工作如此,国策如此,也只好不怕得罪人了。我坚信当优生优育给家庭带来不尽的好处时,结扎了的人们会感谢这个强制措施,并逐渐自觉履行,这是我的期盼。应该也是所有人向往的。”

三、真情奉献赢得民心。

20_年,陈友凤积极响应迤车镇党委政府发展烤烟种植大户的号召,凭着之前三年种植烤烟的经验,陈友凤承包了200亩地,新建了新型烤房,5月无比干旱,刚浇上的水很快就被蒸发了,面对这种奇热天气,请工浇水入不敷出,况且遇灾还有保险公司,许多人都无奈地放弃了给烟苗浇水。但陈友凤仍然坚持天天请三四十人从周边的吊井和大河里抽水泼烟,为此陈友凤消瘦了十多斤。当市烟草公司的领导来视察时夸赞道:“全市长势最好的烟苗就在你这了。”

7月是烟叶成熟的季节,新型烤房的优势很快被烟农们认可和羡慕,当零星种植烤烟的邻居们试探着提出要来试试时,陈友凤爽快地答应了,而后悄悄地嘱咐自家请来的工人当天少掰一炉烟叶,不要让邻居觉得过意不去。在四五天的烘烤时间里,陈友凤不但为乡亲们提供无偿的技术指导,而且不收任何电费和炭钱。虽然自己还欠着十多万的贷款,但陈友凤总觉得自己无论怎么艰苦也要让邻居们亲身体验一下新型烤房的好处,以更好地引领他们共同致富。

作为一名老党员,多年来,陈友凤一直默默地实践着带头致富和扶贫帮困的座右铭,当需要帮助的村民进入陈友凤的视线,也就一定进了她的心里。陈友凤一直实践着一个党员的起码要求,曾为索桥下街婚姻坎坷的卯昌会捐了100元;组织全村党员义务为侯家凹子被火烧了房子的徐华芬盖起了3间房屋;协调供电所为官厅陆玉芝三奶孙免费栓电;帮助从国民党军队里逃回乡的陈树民老人办理了户籍手续,并将其送进敬老院。今年五月的一天,索桥中街的孤寡老人张顺富,年轻时好吃懒做,以偷盗为生,屡教不改,曾经三次入狱。如今已年过半百,一无所有,张顺富找到了陈友凤家里说他想进索桥村委会的敬老院,陈友凤没有嫌弃他过去的经历,耐心地对张顺富说:“你还有劳动能力,就不要再去加重政府的负担了,自己劳动挣钱会过得更舒坦。”张顺富在她的劝说下,同意了自谋生路,但是提出没有住房,于是,陈友凤带头捐了100元之后,迅速组织了索桥中街支部14名党员捐资1000元,又向民政申请,协调资金3000元,党员们义务劳动,帮张顺富在小太阳村民小组建起了一间20平方米的住房。现在,张顺富浪子回头,改过自新,靠帮人家下面粉,栓电挣钱,一个人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20_年5月,会泽县文明办在各镇提名推荐“会泽县首届道德模范”候选人,迤车镇陈友凤,经过层层选拔推荐,在基层推荐的147名道德模范候选人的基础上,进入从中海选出22名候选人名单,又经过全县广大人民群众的投票评选,从10万余份选票中,按照得票高低,最终根据会泽县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组委会和评审委员会的最终评定意见,一路高歌当选,获得“会泽县首届道德模范”五类道德模范中的“敬业奉献模范”表彰奖励。

诚信人物事迹材料

xxx,10岁,桃山林业局第一小学五(1)班学生,担任学校学生会生活部长和班级副班长职务,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优秀团员"。他的座右铭是"只比学习和品德,不争吃穿和功利"。

他是一名普通的小学生,从小就树立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课前,做好预习,把被动听课变为主动听课,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边听边思考;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并坚持复习,及时掌握所学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在家里问父母,在学校向老师和同学请教,直到弄懂为止。在课余时间,他还喜欢广泛地阅读各类书籍,坚持用广博的知识充实自己。久而久之,培养了一种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坚强的意志。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不懈的努力,踏实的学习态度,因此学习成绩一直处于班上的前列,不仅多次荣获"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称号,并且在校举行的硬笔书法比赛中荣获"第一名"、他的钢笔画《马》荣获全局书画展"优秀作品奖"、20xx年,在全国小学生读写能力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成绩虽然没有拿到年组第一,但依然保持着前几名,并没有因帮助他人而影响自己的学习。他帮助别人的行为,偶尔被班上一些的同学误解,在他背后指指点点,说三道四,但他从没把它放在心上,依然帮助他人。他说,"我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曾经得到过别人的帮助,所以现在我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帮助那些更需要帮助的同学"。在"5.12"汶川大地震后,他看到电视上灾区小朋友生活环境那样恶劣,条件那样艰苦,就用自己平时节省下的零用钱积极的为他们捐款,不仅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募捐活动,还积极参加社会慈善机构组织的募捐活动,把自己平时节省下的书包、笔和本等学习用品寄给灾区的同学,尽其所能地奉献了自己的一份爱心。

在学校里他是老师的得力小助手,同学们的好服务员。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他就当选为副班长,自当上副班长那一天起,他就用稚嫩的肩膀承担起了一份责任。在各项活动中他总是积极参与,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为班级赢得了很多的荣誉。因为他是班长,劳动时总是抢着干最脏最重的活儿,从不偷懒,也不会拿出班长的架子只指挥别人干,下课后同学们休息他却还在忙着收发作业本。有同学不守纪律了,他会及时给同学们指出来。有同学遇到不懂的问题他会耐心辅导,有时睡觉了,同学打来电话问他题目怎么做,他都能抛开睡意,愉快把自己的解法告诉了同学。

他兴趣爱好也十分广泛,绘画、书法等是他的最爱,班级里的办黑板报更是他的拿手活。"多才多艺"是他追求的方向。学校每次组织的活动都少不了他的身影,做过节目的主持人,参加过绘画、诗歌比赛等,通过这些活动,既锻炼了自己,又丰富了学校的课余生活,为同学们带来了快乐,也为自己的成长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程泓博还是一个非常孝敬长辈的好孩子。在爸爸、妈妈下班后,他就会主动帮爸爸妈妈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有时,妈妈干完活太累了,回家后倒头便睡。当看见碗和衣服还没有洗的时候,就会主动拿去洗,常常是把水溅满了一身。妈妈起床后,感觉腰酸背疼,他又跑过去帮妈妈捶背、揉腰;在空余时间,他总会陪父母聊聊天,给他们带来无尽的快乐。他还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不让父母为他操心,尽可能的减轻父母的负担。

这就是他——程泓博,一个既有爱心、责任心和恒心,又多才多艺的优秀少年。

诚信人物事迹材料

程泓博,10岁,桃山林业局第一小学五(1)班学生,担任学校学生会生活部长和班级副班长职务,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优秀团员”。他的座右铭是“只比学习和品德,不争吃穿和功利”。

勤奋好学、品学兼优。

他是一名普通的小学生,从小就树立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课前,做好预习,把被动听课变为主动听课,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边听边思考;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并坚持复习,及时掌握所学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在家里问父母,在学校向老师和同学请教,直到弄懂为止。在课余时间,他还喜欢广泛地阅读各类书籍,坚持用广博的知识充实自己。久而久之,培养了一种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坚强的意志。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不懈的努力,踏实的学习态度,因此学习成绩一直处于班上的前列,不仅多次荣获“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称号,并且在校举行的硬笔书法比赛中荣获“第一名”、他的钢笔画《马》荣获全局书画展“优秀作品奖”、20xx年,在全国小学生读写能力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心地善良、追求纯真。

成绩虽然没有拿到年组第一,但依然保持着前几名,并没有因帮助他人而影响自己的学习。他帮助别人的行为,偶尔被班上一些的同学误解,在他背后指指点点,说三道四,但他从没把它放在心上,依然帮助他人。他说,“我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曾经得到过别人的帮助,所以现在我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帮助那些更需要帮助的同学”。在“5.12”汶川大地震后,他看到电视上灾区小朋友生活环境那样恶劣,条件那样艰苦,就用自己平时节省下的零用钱积极的为他们捐款,不仅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募捐活动,还积极参加社会慈善机构组织的募捐活动,把自己平时节省下的书包、笔和本等学习用品寄给灾区的同学,尽其所能地奉献了自己的一份爱心。

班级管家、同学益友。

在学校里他是老师的得力小助手,同学们的好服务员。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他就当选为副班长,自当上副班长那一天起,他就用稚嫩的肩膀承担起了一份责任。在各项活动中他总是积极参与,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为班级赢得了很多的荣誉。因为他是班长,劳动时总是抢着干最脏最重的活儿,从不偷懒,也不会拿出班长的架子只指挥别人干,下课后同学们休息他却还在忙着收发作业本。有同学不守纪律了,他会及时给同学们指出来。有同学遇到不懂的问题他会耐心辅导,有时睡觉了,同学打来电话问他题目怎么做,他都能抛开睡意,愉快把自己的解法告诉了同学。

全面发展,兴趣广泛。

他兴趣爱好也十分广泛,绘画、书法等是他的最爱,班级里的办黑板报更是他的拿手活。“多才多艺”是他追求的方向。学校每次组织的活动都少不了他的身影,做过节目的主持人,参加过绘画、诗歌比赛等,通过这些活动,既锻炼了自己,又丰富了学校的课余生活,为同学们带来了快乐,也为自己的成长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孝敬父母,尊敬长辈。

程泓博还是一个非常孝敬长辈的好孩子。在爸爸、妈妈下班后,他就会主动帮爸爸妈妈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有时,妈妈干完活太累了,回家后倒头便睡。当看见碗和衣服还没有洗的时候,就会主动拿去洗,常常是把水溅满了一身。妈妈起床后,感觉腰酸背疼,他又跑过去帮妈妈捶背、揉腰;在空余时间,他总会陪父母聊聊天,给他们带来无尽的快乐。他还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不让父母为他操心,尽可能的减轻父母的负担。

这就是他——程泓博,一个既有爱心、责任心和恒心,又多才多艺的优秀少年。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

【颁奖词】为乡亲卧底,你吃遍所有的苦,为百姓打工,你换来群众最多的甜。你乔装改扮,却藏不住心底最深的惦念;你隐姓埋名,可我们都知道你是谁,为了谁。

【事迹】人物介绍:1968年出生,云南省沾益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沾益县驻浙江义乌劳务工作站站长。为保障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利益,从20xx年9月起,陈家顺先后深入多家用工企业,以农民工的身份应聘到企业"卧底"打工。

在很多被陈家顺关照过的农民工眼里,"陈老师"好像什么都不怕。但陈家顺说自己有"软肋",最怕的就是"老百姓说你们干部骗人"。

现年45岁的陈家顺,是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记者在演播室内见到他,腰板挺直,但身材明显单薄,脸上多少看得出知识分子气息。虽然在舞台上尽力放慢步伐,但他仍没法儿掩饰平日走路频率很快的习惯。

几年前,陈家顺被派往浙江义乌,担任义乌劳务工作站站长。麻烦事接踵而来:此前劳务输出由乡镇、村负责宣传动员,但是乡亲出去后常说外面的情况和听到的宣传不一样。陈家顺成了乡亲们的"出气筒",有打工者甚至想揍他一顿。

陈家顺辗转反侧,问题出哪儿了?为把真实的用工信息传达给乡亲,也为了更好地给乡亲们维权,他下了决心:以一个普通农民工的身份去求职,实地体验农民工的生活工作。

不曾想,一"卧底"就是好几年。他几次进出工厂和农民工子弟学校,当过组装工、装卸工,看过仓库,当过"猪倌"。"你是农民工吗?"他说刚开始"卧底"时,别人常直截了当地问他,因为他的书生气与干活手势,看着十有八九是个"假民工"。去一家养殖场面试时,陈家顺特意摘掉了400多度的近视眼镜,厂方说他不像养猪人,他立马回应"别看我像不像,要看我是不是能干得下来!"。

"最受不了难闻的气味,开始两天连饭都吃不下去,直到一周后才基本适应。每天早上起来最辛苦的就是清洗猪舍,刚开始时要花3小时才清洗完,后来熟能生巧,只花1小时就能干完了。"一个月后,陈家顺在重点收集了工作环境、生活条件、工资待遇、子女上学等"情报"后辞职,推荐了几位乡亲来这里务工。

有人说他这样做太辛苦了,他却认个死理:"别总觉得老百姓抱怨多,其实他们讲究的就是实在和信任。你提供的用工信息与实际情况相差十万八千里,怎么指望大伙儿相信你?我们当官的,如果今天的事情都做不好,又怎么指望让老百姓相信你描绘的蓝图?"。

陈家顺爱给自己找麻烦,很多农民工朋友都有他的手机号,他早已把自己当成了他们中的一分子。"我们再辛苦,终究背后是有组织依靠的,而农民工呢?他们漂泊异乡,无依无靠,那是真的辛苦!"随着在媒体上的曝光率不断增多,现在陈家顺"卧底"越来越难了,但他说,只要心里装着农民工朋友,即便换个方式,也可以为他们做事。

先进人物事迹材料

“小朋友,等一下,你认识我不?不认识我就不准从这里过去哦。”

“晓得嘞,你是徐支书嘛,你天天在村里窜来窜去,我咋个会不晓得呢。”

在某某镇茅草村的疫情防控卡点上,一名戴着口罩的男子正在询问一名小男孩,他叫某某,是贵州省清镇市某某镇茅草村党支部书记。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作为村党支部书记,肩上责任更是重大,在抗疫“集结号”吹响后,某某充分发挥“领头雁”的作用,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精心组织,靠前指挥,群策群力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

严防死守阻断疫情。

“现在全村只有我一个人能够自由进出村子,这是大家给我的‘特权’,也是我的责任。”某某开着玩笑却又认真地说。

某某镇茅草村与平坝区齐佰镇相邻,人员流动较为频繁,为减少人员流动,在交界路段,茅草村设置了疫情防控卡点,还成立了临时党支部,严格按照“三个一律”轮流值守,即:凡不是本村人,一律不准进入;凡本村车辆外出采购生活物资,三天内一律只能进出一次;凡外出购买物资群众,一户一律只能一人外出。值守人员在值守过程中必须对进出村的车辆及人员进行详细登记,须经仔细核实方可放行,为落实好这“三个一律”,村支“两委”商定除某某外的两委成员率先带头,均不出村,村支“两委”工作对接、群众所需物资采购均由某某统筹负责。

物资代购温暖到家。

“这是卢启勇、陈杰家要买的洗衣粉,这是老张家需要的纸……”某某对着采购单,一一点数。

“这是你家鸡蛋,小票在上面,你看一下。”某某对委托他买鸡蛋的周安有说。

为避免人员聚集,取消赶乡场后,有的群众因出行不便而在购买生活物资上有困难,为解决这一难题,某某摇身一变成了不收取一分跑腿费的代购员。群众可通过微信、电话或直接告知等方式将需要购买的生活物资告诉某某,由他到集镇采买后再逐一送到群众手中或放在集中的地点,由群众自取。“村代购”既减少了人员流动又温暖了村民的心。

“有的群众要得急,有时候每天要跑3、4次,至少每天是要跑一次的。”某某说。

疫情不灭喇叭不停。

“广大村民不要到处逛,能在家中就是骄傲,没事刷刷抖音,累了就睡觉,既给国家省口罩,又能给自己省钞票……”走进某某镇茅草村,便听见这一趣味疫情防控宣传。

疫情防控阻击战全面打响后,茅草村就把疫情防控知识宣传作为重要任务并长期坚持,村第一书记、村支“两委”成员、联系站(所)干部逐户开展疫情防控知识宣传和外来人员排查登记。茅草村委会主任杨畑、副主任陈古德还用私家车装上了“小喇叭”,每天走村串寨滚动播放。此外,各村民小组长手持“小喇叭”以简单易懂、易于接受的方式时时进行宣传,提醒并督促村民多居家、不聚会,还将宣传内容录制成视频通过抖音进行宣传,让疫情防控知识入脑入心并能落在行动上。

“疫‘情’不灭,我们的喇叭不会停。”杨畑坚定地说。

先进人物事迹材料

张飞,男,现年30岁,中共党员,现任河南神火集团葛店煤矿机电三队副队长。该同志自19xx年入矿以来,便树下了扎根煤海,以矿为家,奉献矿山的决心和意志,他在工作中努力开拓进取,拼搏奉献,经过他本人的不懈努力,终于使他由一名普通职工成长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和一名优秀的基层区队管理干部。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脚踏实地,做出了不平凡的工作业绩,走出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

张飞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已经拼搏了十多年,在这十年的工作历程中,他始终坚持服从领导,听从指挥,思想上政治上始终与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工作中时刻不忘积极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深入钻研专业技术技能,从而养成了对工作高度负责的主人翁责任感,经过10余年的辛勤努力,他的工作技能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并且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可喜的成绩。

1995年6月,安徽淮北至永城葛店矿矿井35kv高压供电线路因当时下大雨,线路下有树木造成了线路接地,发生了短路事故,无法供电,而我矿井下涌水量又大,如果不能及时供电,就有发生淹井的重大危险。在这关键时刻,张飞同志积极主动请命参加了清除砍树行动,在当时还下着大雨环境非常恶劣的情况下,他凭着敏捷的身体,连续爬树数余棵,用斧头砍树杆,加上自己精湛的工作经验,经过五个多小时的艰苦奋斗,终于及时恢复了矿井供电。他的出色工作表现受到了矿领导的表扬,同年他被矿评为先进个人。

1998年8月,由于葛店煤矿井下26采区出水,当时水泵和供电设备全部泡在了水里,在这容易造成整个采区被淹的紧急情况下,矿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时张飞同志凭着自己熟练的专业技术知识和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度责任感,第一个跳到齐胸深的冷水中和同事们一起搬出机电设备,进行抢修,经过三个多小时摸爬滚打,开关水泵被及时修复,恢复了正常排水,为我矿减少了一次重大经济损失。同年他被矿评为矿山“攻坚功臣”。

7月,在葛店矿机电设备达标过程中,副井底中央泵房地坪硬化工作,由于当时时间紧、任务重,张飞同志带领机修班十余人,每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衣服不知被汗水湿透了多少次,手被水泥都烧烂了,一碰到水就钻心的痛,他强忍着疼痛,拼命地干,班里的同事送他外号“拼命三郎”。就这样和大家团结在一起经过共同努力,终于提前四天圆满完成了该项任务。同年被矿评为“安全生产先进工作者”称号。

12月,在葛店矿井下—600采区安装6寸供风管工程中,张飞同志带领七名同事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在不到十五天的时间里,安装6寸管路2400多米,最后因身体支持不住,累病在工作岗位上,同事们劝他休息,他说时间紧,任务重,不肯休息,最后提前八天圆满完成了此项工作任务,受到了矿领导的多次表扬及嘉奖。

在专业技术方面,张飞同志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在电工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研究出了电器设备过热的预防方法,有效的反设备故障排除在萌芽状态,实现了全年所辖设备影响时间为零的好成绩,保持了设备质量标准化。并在工作过程中钻研出了一套常用工具(扳子、钳子、螺丝刀等)快速使用方法,综合开关综保排查故障程序法及各种设备的漏电快速排查法,使设备的检修和故障排查时间缩短了一半。在1996年矿举办的井下电工青工技术比武中获得第一名;1997年度获得公司电工技术比武中第一名、矿第二名;1998年度获得公司电工技术比武中第二名;度获得公司电工技术比武中第三名,同时获得集团公司采掘电钳工技术比武第一名;度荣获河南省煤炭系统采掘电钳工技术大比武活动中,勇夺桂冠,荣获“河南省煤炭系统技术能手”和“河南省技术能手”光荣称号,同时被河南省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在煤矿基层区队的管理过程中,他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井下现场跟班时,他重点抓好劳动纪律和安全生产,他深知,安全是天号工程,安全是职工的最大福利,因此工作中他时刻要求和带领职工严格按章作业,并处处率先垂范,在他10余年的管理过程中,从没有出现一次安全事故,并且由于纪律严明,他带领的队伍连年被单位评为“优秀班组”和“党员示范岗”,他管辖的工作范围多年保持了“精品工程”。

张飞同志,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他爱岗敬业,扎根煤海,艰苦奋斗,求真务实,表现出了工人阶级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他刻苦钻研,努力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体现出了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和时代特征;他拼搏进取,争创一流,为矿、为集团公司争光,他团结协作,友爱互助,无私奉献,展现出了工人阶级的崇高品格和风范。张飞同志的先进事迹,反映了工人阶级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他在实际工作中积极继承老劳模的精神风貌和高尚品格,又反映了新一代劳模的时代精神和豪迈气概。

目前,张飞同志正在工作中继续发扬爱岗敬业,立足本职,勤奋工作,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团结带领职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工作精神,抓住机遇不断进取,不断创新的观念和岗位争一流的信念,努力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争做一个学习型、知识型、创新型的企业员工,为全体企业员工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为企业繁荣和振兴贡献力量。

路,在他脚下延伸……

人物事迹材料

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随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进入预定轨道,并完成太阳翼展开。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史上的又一壮举,标志中国空间站建造任务再次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是我国空间站任务阶段第一艘载人飞船,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将奔向“中国空间站”。其中,聂海胜是第三次“飞天”。

1998年,聂海胜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神五、神七、神九,他三次备份;神六、神十,他两度飞天。如今,57岁的聂海胜第三次出征太空!有意思的是,聂海胜的太空“三部曲”,刚好对应了中国载人航天的“三步走”,这是聂海胜的传奇,也是中国载人航天的传奇。

载人航天是人类航天活动中最复杂、难度最大、要求最严的系统工程。1992年9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正式确立:第一步发展载人飞船;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第三步建造空间站。20__年10月,杨利伟驾乘神舟五号飞船,成功迈出“三步走”的第一步。两年后,费俊龙、聂海胜执行神六任务,实现了载人航天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的重大跨越。20__年9月,在刘伯明、景海鹏的配合下,翟志刚完成首次太空出舱行走。20__年6月,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完成中国载人航天首次应用性飞行,即执行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

此次,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将成为中国载人航天进入空间站阶段后的首批太空访客,开启为期3个月的飞行任务,为中国载人航天树立新的里程碑。

纵观聂海胜的飞天历程,可以看到,他在太空的三次“迈步”,神舟六号任务、神舟十号任务、神舟十二号任务,刚好对应了载人航天“三步走”的三个阶段:载人飞船阶段;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阶段;建造空间站阶段。也就是说,聂海胜全程参与了中国载人航天的“三步走”,他的每一小步,也是载人航天工程的每一大步。聂海胜的太空“三步”,刚好彰显了中国载人航天的三部曲,可以说是唯一在太空亲历了“三步走”的航天员。这是他个人的幸运与传奇,也是中国载人航天的佳话。

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的出征,也见证了载人航天工程的承上启下与接力相传。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二号,短短十余年间,中国载人航天的“三步走”战略一步一个脚印,步履坚实。一代代的航天员,一代代的航天人,在太空追逐梦想,实现梦想。这是中国航天人的骄傲,也是中国人的骄傲。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太空是神奇的,飞天是我们的祖先千百年来的向往,只为了我们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中国人也应在浩瀚太空占有一席之地。中国人的飞天之路,一定越走越宽广。

航天人物事迹材料

钱学森是个有杰出贡献的人,也是个有性格的人。他一生做人都坚持四条原则:第一,不题词;第二,不为人写序;第三,不出席应景活动;第四,不接受媒体采访。钱学森成就卓著,却从不接受各种媒体的采访,他淡泊名利是出了名的。

(话题:淡泊名利、物质与精神、品质、个性)。

任新民,密歇根大学博士,在新中国一穷二白时,毅然放弃美国优越的生活,回国开启两弹一星的征程!1960年,苏联专家撤走了,西方放言:“中国导弹夭折了”。他带着火箭的发动机研制组,来到了北京的南苑。在一个破烂修理厂,他和小组成员,用最简陋的板凳和工棚,硬是让我国仿制的第一枚液体近程导弹,发射成功!

东风3号发射时,火箭屡次冒烟,经过分析以后,他力排众议,继续发射。“决策错了我负责”,最终,中程导弹发射成功!长征4号发射时,他已经70岁高龄,坚持力挺新型氢氧发动机。他被称为“放卫星的人”,因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由他负责领导设计和发射升空!

(话题:艰苦奋斗、尊严、责任、爱国、活到老学到老)。

中国海防导弹之父、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中国“航天四老”之一。1939年,年仅23岁的梁守槃获得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硕士学位,本可以在美继续深造或工作,但他选择放弃了舒适、优裕的学习、工作环境,回到了祖国怀抱。(话题:淡泊名利、爱国、责任)。

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中国“航天四老”之一、火箭与导弹控制技术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晚年的黄纬禄在家养病时,依然牵挂着中国导弹事业的发展,他对探访者说:“假如还有来生,我还要搞导弹……”

(话题:热爱事业、爱国)。

中国“航天四老”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火箭总体设计专家。屠守锷早年从事飞机结构力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1957年2月,正当壮年的屠守锷应聂荣臻元帅之邀,跨进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大门。从此,他的命运便与中国航天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从回国之初的任教、搞研究,直到1957年,屠守锷的专业都是飞机。“为啥改行搞导弹?国家需要啊!”

(话题:爱国、敬业、奉献)。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