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聊斋读后感(专业19篇)

时间:2023-12-12 22:13:08 作者:碧墨

读后感是一个实践和提升自我的过程,写作的过程中会不断地思考和反思自己的观点和表达方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从不同角度展示了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聊斋志异》中学生读后感

寒假期间,又捧起《聊斋志异》读了起来。这本书我每每读起,总是让人感慨颇多。

在题材的选择上,《聊斋志异》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异”字。《聊斋志异》几乎很少写现实生活中的世态人情,大多写花妖狐鬼的故事。在蒲松龄的笔下,这些花妖鬼狐不再是狰狞恐怖的,反倒是敢爱敢恨,敢作敢当,甚至是可爱的。正是以这些花妖鬼狐为载体,蒲松龄曲折地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批判。

在这些故事中,有请天子关心民命的《促织》,有请二郎神主持公道的《席方平》,有请侠客义士救困扶弱的《红玉》。这些,表现了蒲松龄对封建统治阶级还存在在一定的幻想。

《聊斋志异》中学生读后感

《聊斋志异》它还揭露了现实政治的腐败和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压迫。揭露了土豪贪官、劣绅种种压迫人民的暴行。而且热情歌颂了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塑造了一系列富有反抗性的人物形象。

《聊斋志异》为读者描绘了一个诡异奇幻的世界,借描写狐仙鬼怪,反映人间百态,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歌颂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假丑恶,是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总的艺术追求,也是这部短篇小说集最突出的思想特色。

《聊斋志异》中学生读后感

《聊斋志异》中讲了许多人与鬼的故事。在我的脑海中,鬼是坏的,是邪恶的化身,就象在《西游记》中,妖魔鬼怪总是那么丑陋、愚蠢,但是当我读完这本由蒲松龄写的《聊斋志异》后,发现作者与我们的看法完全不同,里面的那些帮助人的鬼怪或者狐妖竟然很可爱,他们帮助那些家里没有钱但很有知识很有报复的穷秀才,让他们考上举人,考上进士,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那些鬼怪在帮助人们时,也会遇到一些麻烦和挫折,但他们会克服各种困难,百折不挠地完成自己的任务,我最喜欢看他们用各种变化无常的手法来达到他们的目的,就好象在看一场精彩的魔术表演。就象《崂山道士》这个故事中,王生的师父和他的朋友一会儿用纸变月亮光耀全屋,一会儿用筷子变嫦娥翩翩起舞,最后师父和他的朋友竟然搬到月宫里去喝酒了,而他们赏给徒弟的酒竟然怎么也喝不完,真是太神奇了!

我很喜欢这本书,故事里的好人有好报,坏人会得到不好的下场,我很奇怪蒲松龄为什么写出这么精彩的故事,通过网络,我了解到原来作者出生在书香门第,受到当时社会的影响,自幼就热衷科举,但是屡考屡败,到71岁才得到功名,这使他对现实很痛恨,为了发泄心中的不满,他用30年的时间完成了这本《聊斋志异》,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心中的理想境界。

《聊斋志异》中学生读后感

我今天刚读了《聊斋故事》这本书。“聊斋”是作者蒲松龄书房的名字。我最喜欢它这里面《夜叉国》的故事。有一个姓徐的商人,有一次他的商船遇上了一阵狂风,船被吹到了峨嵋山遇到了夜叉。他凭自己的智慧不但免去了被吃掉的命运,还娶了老婆,最终当上了夜叉族的首领。我很羡慕徐商人的智慧,遇到危险不慌张,善于原谅别人,这是我佩服的两点。

这本书的其它故事也很有意思,比如说《狐嫁女》、《八大王》、《偷桃》、《水姑子》、《蛇人》、《雨钱》等。虽然这6个故事各有不同,但它们都非常吸引人,很精彩。主人公虽然经历着不同的故事,但是他们也有相同之处,比如说都很形象很鲜明。

《聊斋志异》中学生读后感

这个学期学习的一篇文章《崂山道士》,引起了我对《聊斋志异》的好奇心。今年暑假抽时间“拜访”了一下《聊斋志异》。引发了许多感想。

《聊斋志异》并不是我想象中粗浅的故事,而是充满了玄幻与美妙。书中包含了大大小小的故事,讲述的大多与鬼神有关,与狐仙相联,动人心魄的故事不仅引人入胜,还蕴含了一个个引人深思的道理。它是一本很耐人寻味的书。刚开始看的第一篇,虽然精短,但也要人反复朗读,最后才能获得其中深刻的道理。

《聊斋志异》中学生读后感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这本《聊斋志异》也是其中一级重要的阶梯。

《聊斋志异》这本书的作者是蒲松龄,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分二十二个。其中《促织》讲成名一家,为了捉一只蟋蟀应付官差,害得爱子惨死。儿子死后,化为蟋蟀,所向无敌,后来献给皇上,成名因此骤然富贵。我读完这个片段后,觉得成名为了捉一只蟋蟀应付官差,让自己的儿子惨死。十分不值得,虽然后来成名骤然富贵,可失去了的爱子却永远地离他而去了!也让我懂得了我们不仅要珍惜自己现在的生活,还要尽到自己的责任!

《聊斋志异》中学生读后感

蒲松林的经典著作《聊斋志异》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此书让我见识了一个似真似幻的奇异世界。

据悉,蒲松林由于一生失意科场,所以对试官的昏聩、考场的弊端、士子的痛苦与渴望都有别具一格的体会和明晰的洞察。小说集内容十分广泛,以狐、魔、花、妖来概括当时的社会关系,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面貌。其中既有对污吏狼狈为奸的鞭答,又有对勇于反抗、敢于复仇的平民称赞。写得最多最美最动人的是那些人与狐妖、人与鬼神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纯真的爱情篇章。情节曲折离奇,幻化形象刻画得独具特色。特别是他抓住了人们内心对鬼、妖的恐惧,对神灵的深信不移,多处运用象征手法,把当时社会风貌表现得淋漓尽致,更能让人深刻体会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堪,容易让人联想到现实生活而产生共鸣。

《聊斋》读后感

《聊斋志异》是清初文学家蒲松龄的代表作,它本身是文言文,我读的是儿童版。书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包括道士传记,书生奇遇,人鬼之恋等,共27个奇妙曲折的故事。书的语言通俗易懂,并有栩栩如生的插图。蒲松龄通过这些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揭露社会矛盾,表达人民的愿望。

《聊斋志异》这本书为小朋友打开了走进古典文学的大门,让我们领略了中华文化的永恒魅力。

《聊斋志异》读后感

它主以写花妖狐魅.畸人异行称雄于世!它是清初蒲松龄尽毕生精力完成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宣称“孤愤之书”的它:暴露出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同情被压迫人民的疾苦和反抗;歌颂与封建社会礼教冲突的爱情与婚姻;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抨击不良的社会风气;启迪庶民,惊骇廊庙,具有一定的社会进步作用,它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想象,构思的奇妙,情节的曲折,境界的瑰丽,语言典雅而又生动活泼。它是我国文言短篇小说的艺术高峰,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绚丽瑰宝!

书中《田七郎》一篇中:田七郎虽为一贫穷猎户,但为人豪爽,仗义,耿直,为其兄两肋插刀,甘愿赴汤蹈火,再所不惜,刚正不阿,除暴安良,宁死不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同时也告诉了我们同学,朋友之间应和睦相处,共患难不为小事而泛起波涛浪涌!田七郎不是一方好汉,不是英雄豪杰!他虽凛然就义,但不枉为人世;他虽凛然就义,但他的精神却流传久远!

“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人生于世,长于世,源于父母,《席方平》事中,席方平的大爱无疆惊天地,泣鬼神,他为其父伸忧,途中历尽周折,但仍斗志未消,他的行为感动了二郎神,同样也感动了我!是啊!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教给我们最基本的生活技能,辛勤养育之恩,终生难以回报。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之本。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关心是最真挚最无私的,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永远也诉说不完的,揪着父母的心我们迈开人生的第一步;在甜甜的儿歌声中我们入睡,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中我们成长。

《聊斋志异》它是我国短篇小说的艺术高峰,世界文学宝库中的奇丽瑰宝!

聊斋志异读后感

假期里,我和妈妈去书店买了一本《聊斋志异》。它非常侑趣,不久我就看完了这本书。

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聊斋志异》是一部经典小说,是非常值得阅读与欣赏的,它是明末清初著名作家蒲松龄的代表作,据说他是在40岁左右写成的。我想:为什么蒲松龄会起这样一个书名呢?这个问题使我百思不得其解,直那一天,我看了书中的“前言”,才知道原来“聊斋”是他书屋的名字,“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的就是奇异的故事。

《聊斋志异》是古代灵异、志怪小说的集大成者,侑“空前绝后”之美誉。《聊斋志异》看来偏偏讲的鬼、狐、仙、怪,其实字字都是人、情、世、态,字里行间无不饱含着作者对人生的丰富体验和深刻智慧。

在《聊斋志异》中的《婴宁》这章中,讲述了一个容貌美丽的狐仙婴宁与一位叫子服的秀才相恋的故事,婴宁侑情侑义、心灵纯洁,比现实中的人更加可亲可爱。虽说她是一只托给鬼母所养的狐狸精,可她并没侑邪恶,喜欢笑。她让子服将自己的父母合葬,并且感激子服一家人对自己的关照,后来,子服的母亲给他们两个人主持了婚礼,一年过后,婴宁生下一个胖儿子,不认生,见人就笑,很像他母亲。

其实,《聊斋志异》表面上在讲鬼、狐一类的故事,而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我从这本书上感受了,蒲松龄当时所在的那个时代,成风,赃官比比皆是,清官没侑几个。想这里,还侑谁没侑理由再去好好学习,去把社会不规则的事情改正过来?我想,每个读过《聊斋志异》的人,都能深刻的体会这本书的含义,要是想过上美好、不被欺负的生活,那么我们就要从现在开始,从身边做起,以自己为榜样,做一个侑素质的人。在这里,我又不禁佩服作者的慧眼明珠,佩服他敢于正视现实的精神!

这些故事,让我入迷,我不禁大声朗诵起来,吸取其中的精髓。

聊斋志异读后感

一看这本书的题目,你是否会想到一部电影《画皮》。其实这电影也出自《聊斋志异》。他给我们带来了一个个故事,让我们明白深刻的道理。

《聊斋志异》是一部经典名著小说,是蒲松龄写的。这本书是古代灵异,鬼怪小说的集成,有“空前绝后”之美称。他看起来实在讲鬼,狐,仙,怪。其实字字都是人,情,世,态,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其实,《聊斋志异》表面上再将鬼怪,狐一类的故事,其实在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腐败。在康熙的中后时期,也就是蒲松龄所在的那个时代,贪污成风,赃官比比皆是,好官又能有几个呢?比作者生活好的有不少,比他生活差的有许多,然而他们也未必去考虑此事。作者大胆的揭示那些“烂疤”,为人民提出控诉!我不得不自这里,去敬佩作者的精神。

《聊斋志异》给我带来我不同的感觉,它并不像别的鬼怪小说。净讲那些恐怖夸张的鬼故事,一点儿都不给读者有发人深醒的思想。

这本书让我感觉到了眼睛看到的美丽事物并不一定是梅后的。正如俗话说得好“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往往看起来不怎样的外表下,却有着一颗纯洁,美好如钻石般透明闪耀的心。

文档为doc格式。

聊斋志异读后感

我读了一本书,名叫《聊斋志异》,作者是清朝的蒲松龄。

书中有许多故事,每个故事都不长,但却有深刻的意义。

每个故事里都会有一些仙、鬼等有魔力的一些人或妖怪。这些妖怪主要是狐狸,夜叉;人主要是死尸、道士、和尚。死尸一般是坏的,道士、和尚一般是好人。妖怪也是像人一样有好的也有坏的,书中的凡人一般都是书生。

这些妖怪一般爱扮成美女的模样去吸引书生。如果书生遇到一个好妖怪就算他幸运;如果遇到不好的总会招来祸害。有的人之所以倒霉是因为他只被人物表面的现象所迷惑,并没有看清人物的内心。所以我们要看清事物的本质。

像陆判官、王六郎、绿衣女等故事都告诉了我们好人有好报的道理。书中还有许多故事揭露了当时的社会,像续黄粱、崂山道士、刁梨贩等故事揭露了当时社会的贪婪,无理,的社会现象。其实这不仅是当时的状况,现在有时也会出现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所以读书不能只图一时的开心,要去体会书中的`内容,反省自己,使读书更有意义。

很短的故事却有这么多内涵,这就是《聊斋志异》的绝妙之处。

聊斋志异读后感

“曲折离奇的鬼怪故事,百读不厌的古代奇书。”这本书是中国古代文言文短篇小说的'杰作,代表了文言短片小说创作的最高峰。书名中“聊斋”是作者蒲松龄的书斋名,“志”是记的意思。

这本书精选了《聊斋志异》中的二十二个精彩故事。让我影像比较深的故事是:成名一家,为了捉一只蟋蟀应付官差,害的爱子惨死。儿子死后,化为蟋蟀,所向无敌,后来被献给皇上骤然富贵,成名因此骤然富贵。(《促织》)叶生“文章词赋,冠绝当时”,但屡试不中,郁闷而死。死后,他的鬼魂化为人形,奖平身学业交给丁公子,公子连试连捷,高中榜眼。(《叶生》)一个女鬼借一张画皮变成美貌女子,王生收惑,被挖吃心肝而死。幸好王生妻子求得道士、异人相救,除去女鬼,王生也起死回生。(《画皮》)王太常的儿子元丰生性痴呆,狐女小翠美丽聪慧,为了报恩,自愿嫁他为妻。小翠设计除去王府仇家,又治好了元丰的痴病。不料王家因小事遣走小翠。元丰另娶一女极像小翠。(《小翠》)

《聊斋志异》想象丰富,构思奇妙,情节曲折,境界瑰丽,语言简洁生动,极富浪漫色彩,具有令人百读不厌的艺术魅力,深受我的喜爱。

我喜欢看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读后感

今年寒假,妈妈给我买了一本《聊斋志异》。《聊斋志异》非常有趣,不久我就看完了这本书。

《聊斋志异》是古代灵异、志怪小说的集大成者,有“空前绝后”之美誉。《聊斋志异》看来偏偏讲的鬼、狐、仙、怪,其实字字都是人、情、世、态字里行间无不饱含着作者对人生的丰富体验和深刻智慧。

在《聊斋志异》中的《婴宁》这章中,讲述了一个容貌美丽的狐仙婴宁与一位叫子服的秀才相恋的故事,婴宁有情有义、心灵纯洁,比现实中的人更加可亲可爱。虽说她是一只托给鬼母所养的狐狸精,可她并没有邪恶,喜欢笑。她让子服将自己的父母合葬,并且感激子服一家人对自己的关照,后来,子服的母亲给他们两个人主持了婚礼,一年过后,婴宁生下一个胖儿子,不认生,见人就笑,很像他母亲。

其实,《聊斋志异》表面上在讲鬼、狐一类的故事,而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我从这本书上感受到了,蒲松龄当时所在的那个时代,腐败成风,赃官比比皆是,清官没有几个。想到这里,还有谁没有理由再去好好学习,去把社会不规则的事情改正过来?我想,每个读过《聊斋志异》的人,都能深刻的体会这本书的含义,要是想过上美好、不被欺负的生活,那么我们就要从现在开始,从身边做起,以自己为榜样,做一个有素质的人。在这里,我又不禁佩服作者的慧眼明珠,佩服他敢于正视现实的精神!

最后,还是以作者的一首诗为结尾吧:

姑妄言之故听之,

豆棚瓜架雨如丝。

料应厌作人间语,

爱听秋坟给唱诗!

聊斋志异读后感

暑假期间,我看完了一本厚厚的书:《聊斋志异》,相信同学们都知道这本书,看过电视之后再来读书,发现很多东西还是书中写的好,是影视作品无法表达的。

是什么东西这么吸引我呢?哦!原来是里面的情节写得很精美。尤其是书中的《赵城虎》这则故事特别好玩儿。它讲是一只通人性的老虎。一天,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奶奶的儿子上山砍柴,不料被一只饥饿的老虎给吃了。老奶奶听说后嚎啕大哭,但是又一想光哭有什么用,还不如到县衙去告状。她到了县衙后带着哭腔说:“我的儿子被老虎吃了。”县官遗憾地回答道:“我们只逮捕人,不逮捕老虎。”听了这句话,老奶奶又大哭了起来。县官没办法,只好问左右两边的人有没有人肯去捉老虎。要知道捉老虎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所以没人肯去。正在这时,一个人醉熏熏地走了出来说:“我去”,说着拿起公杖就走。但等他酒醒了,立刻就后悔了,只好双手空空地回来了,结果挨了板子。第二天清晨,他就去菩萨那里诉苦。他刚刚要回去,忽然,一只老虎扑了进来。那人吓坏了。但那老虎不但没有要吃他的意思,反而觉得很羞。于是,那人把老虎带到县衙去审问。审问过后,老虎就经常去帮助老奶奶。于是老奶奶就和这只老虎相依为命了。

我觉得《聊斋志异》真是书中自我介绍的“曲折离奇的鬼怪故事,百读不厌的古代奇书。”

聊斋读后感

小时候看到过电视剧《聊斋》,感觉很可怕,特别是刚开始有一个灯笼在黑夜中随风飘荡,配合着古怪的音乐,我总是把两耳紧紧塞住。

终于,工作了以后,我在暑假之余能认认真真地把它读完,并写点自己的感受,与众人共享。

《聊斋志异》相传是落第秀才蒲松龄写的。他屡次科举都不中,后来在类似现代广场之类的地方提供席子和零食,让人讲述平生的奇事、怪事,慢慢地积累,写成了这本书。

确实,书中多是奇事、怪事,但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人和鬼或者的狐的恩怨情愁。对鬼,我们一直再思考,或相信,或反驳,或徘徊。书中有很多鬼,有些鬼,特别是女鬼多以美色获取男性的阳气,如李小倩等。这种鬼有两种结局,一种是受好人的指点转入正途,一种是被道士等捉拿。受好人指点的多与好人结为夫妻,过起举案齐眉的日子,让人很羡慕。有些鬼是讨债的。有讨金钱债,有讨感情债。书中的讲述的一个老翁欠别人的钱,对方死后又投生来讨债。有讨债就有还债。有的是人情债,有的还的是金钱债。一个酒鬼死后,受到别人的友好款待,为报恩自己投生做了这个人的孩子。人情债是最难还的,用这个偿还不失为不错的办法。比人情债要容易还是是金钱债。书中写了一个男子借别人一袋粮食,可惜不幸去世,转世变成恩人的马,卖了正好是一袋粮食的价值。总之,世界是平衡的,你欠别人的终将还给别人,只是时间和方式的不同而已。

其二:多讲因果报应。如某人做了好事,他在遇到困难或者在科举中会得到别人的帮助。如田七郎的故事。这不但表达了作者的观点,也教育后人要多为善。因果报应本是佛家教导俗人多为善,可见人们受佛教思想的影响有多重。佛教从汉代传入我国,因其教义中多有忍耐、遵守等思想,被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控制人们思想的有利工具。是不是真的有,我不知道。但多做善事,可以交到更多的朋友,自己的人生路会越来月宽。

其三,多讲色。食、色,人之本性也。在基本的生存满足后,色就提到日程上来了。在书中,男人都是好色的,只要是漂亮的,不管是人、鬼、狐等,就与之有性。男人的得到色是用自己的才换取的才是正道的。所以就有了“男才女貌”之说。好色并不是不好,但要看怎么得到性。这就如“君子爱财,取自有道”相类似。有人在别人困难时为,就是落井下石,为道德所不齿;有人以自己的才华吸引异性的眼球,可谓高明。

其四:对孝的提倡。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来为人们所接受和提倡。古有“卧冰求鱼”之说。是否真实,我们先不说,就对“孝”我们是提倡的。书中多有涉及。如田七郎的母亲就如智者,预言有些事情的后果,让人佩服,姜还是老的辣。在《封十三娘》中就是因为张生的孝,十三娘才撮合四娘和张生的婚姻,虽经历磨难,终花好月圆。孝在古代就是对长辈言听计从,但在现代它有了新的含义。现在的人多有知识,特别是年轻人和长辈之间在看问题的角度和深度上有很多的不同,就不能简单要求言听计从,要在坚持真理的前提下,以和谐为原则。

其五:对科举的向往。虽然作者落第了,但对科举却很有感情。某书生家贫,但刻苦攻读,多高榜提名,衣锦还乡。可见作者对科举还是在乎的。科举从隋唐建立以来,随着时代的变迁,中举是人数不断增加,这不但普及了教育,同时也扩大了统治阶层。中举以后就属于地主阶级,也就是统治阶级,为维护自己的统治会添砖加瓦,很少有自断生路的。但科举也对知识分子有很多的束缚作用。科举内容单一,没现实意义,多以八股为主,虽然有过改革,。但终被统治者所不认可,自然也不能在社会上留存。八股方便统治者控制人们的思想,巩固其统治,何去何从是秃子是头上的虱子明摆着。

其六:文字简洁优美,评述得当。古人多讲求意境美,所以对周围的环境的描写很下工夫,让事物发生在合适的环境。每个故事后面都有作者对其的评价,可长可短,褒善贬恶,让人真切感受作者的观点。

多读写书,多读些好书,多深思一些事情,对自己的文笔、人生都可谓益处多多。真心希望所有的人都能把书读活,读透,读薄。

《聊斋志异》读后感

最近几天,我读了《聊斋志异》,里面讲了《劳山道士》、《蟋蟀》、《雷曹》、《侠女》、《商三官》、《荷花三娘子》、《刁梨贩》、《罗刹海市》、《黄英》……其中,我感触最深的是《刁梨贩》。

这个故事让我懂的了卖东西要将诚信,买东西要小心商贩,小心假币!

《聊斋》读后感

这本书有许多这样感人的故事,他告诉了我们许多道理:如:孝敬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心能融化世间的邪恶和丑陋的一面;开心和生命是重要的,有了生命但不能没有开心,但是有了开心没有生命更是不行的,生命和开心要同时具备才可以生活的更有意义。

《聊斋》读后感

上世纪80年代末,电视屏幕上有一部吓唬小孩的大杀器《聊斋》,那诡异的灯光和瘆人的音乐一起,孩子就只敢从手指缝里偷瞄一眼,看看又飘来什么女鬼。

长大一些,我看的第一部“传统经典”,不是四大名著,而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尽管对文言文半懂不懂,可那些“鬼”的故事,似乎比人的故事要有趣得多,也直接得多。有时候,如果盖住“鬼”的身份识别,就是一幕幕人间百态。

很荣幸,很多大家也是这么认为的,比如汪曾祺,还写下了这本《聊斋新义》。他说,自己想做一点实验,改写聊斋故事,使它具有现代意识。而石能择主,人即是花,这种思想本来就是相当现代的,蒲松龄在那个时代就有这样的思想,令人惊讶。

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汪曾祺选了另外一条路——把旧的创造出来了。汪曾祺动笔,不是大刀阔斧地改,但给故事埋下了突出一条岔路般的未尽之意。

《促织》的结局原本是大团圆式的,变成蛐蛐的儿子复活了,他的父亲也功名钱财双收。但是,皆大欢喜的结局和之前一家人走投无路的故事情绪是矛盾的,也让一个揭露黑暗的剧本在最后作了某种妥协。蒲松龄也许是化愤怒为慰安,汪曾祺却毫不犹豫地把儿子“写死”了——这本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

《瑞云》的原著结尾,在贺生的“帮助”下,瑞云的脸又恢复了光洁。这个故事原本的主题是赞扬贺生的“不以媸妍易念”,这是道德意识,不是审美意识。歌德说过,爱一个人如果不爱她的缺点,不是真正的爱。在汪曾祺的改写中,当瑞云的脸晶莹洁白,一如当年,贺生却不像瑞云一样欢喜,反而若有所思。这样一改,就是一个现代意味的爱情故事了。

据说有记者问过科学家霍金,这一生有什么事情真正打动过你?霍金回答,“遥远的相似性”。“故事新编”的方式其实并不新鲜,民国时期,鲁迅写过一本名字就叫《故事新编》的历史小说集;林语堂也用英语改写过《虬髯客传》《莺莺传》《南柯太守传》等中国古代小说,最后文言文转英文又转白话文,汇集成一本《中国传奇》。

鲁迅比较谦虚,1935年在给《故事新编》的序言中说,“并没有将古人写得更死,却也许暂时还有存在的余地的罢”。但鲁迅改写历史小说,绝不是闲来无事的文人消遣。比如,大禹治水的《理水》一文,就是那个时代的“官场现形记”,其中关于“考察员”的描述,至今读来仍觉眼熟。

林语堂的选择标准则是,“所选各篇皆具有一般性,适合现代短篇小说之主旨……在于描写人性,一针见血,或加深读者对人生之了解,或唤起人类之恻隐心、爱、同情心”。林语堂的第一目标读者是西方人,目的在于普及中国文化,所以在选定篇目之后,改的只是文风,故事主旨并无太多变化。

汪曾祺的《聊斋新义》写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与电视剧《聊斋》几乎同期。他没有愤世嫉俗,也没有闲适格调,他想写的,是人的现代意识,“中国的许多带有魔幻色彩的故事,从六朝志怪到《聊斋》,都值得重新处理,从哲学的高度,从审美的视角”。

汪曾祺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这个说法也许不严谨、不科学,但有据可考。上世纪80年代初,汪曾祺复出,以《受戒》《大淖记事》等作品震动文坛,在一个作品研讨会上,几个青年学者给他定了个位;后来慢慢地就成了定论,学者孙郁2014年在三联书店出过一本写汪曾祺的书,书名就是《革命时代的士大夫》。

这里不讨论“士大夫”,但孙郁说的有道理,“汪曾祺的文章还被不断地阅读,大概是还含着不灭的智慧与人性的温度”。此前评价聊斋最普遍的观点之一,是“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这固然没错,但人性在其中是缺席的,汪曾祺要做的,是把聊斋里的鬼,写成现代的人。

汪曾祺也是个有趣味的人,曾自嘲:“我事写作,原因无他:从小到大,数学不佳。考入大学,成天泡茶,读中文系,看书很杂。偶写诗文,幸蒙刊发,百无一用,乃成作家。”他改了原著的一些篇名:把《郭安》改成《明白官》,但文中的官明明是个糊涂官;把《赵城虎》改成《老虎吃错人》,但老虎比人更有人性。林语堂也改写过《促织》,给文中的儿子起名“吉弟”,汪曾祺则起名“黑子”,还把篇名改成《蛐蛐》,风格十分统一。

这样的作家,这样的书,读来不累,读完能想很久。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