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亲人的语文教案(汇总12篇)

时间:2023-12-16 10:29:10 作者:紫薇儿

一个好的教学工作计划不仅关注教学活动和教材使用,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教学工作计划的范文四:通过教学工作计划,教师成功地引导了学生的学习方向,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第14课《再见了亲人》教案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理清层次,交流参观内容及感受,质疑。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

2、看生字表,查字典学习生字。

3、小组交流,如何记住字形,了解字义。

4、课堂交流。

注意字形:比较"谦""歉"。

注意读音:"谊"读yi不读yi。

多音字:"泊"组词:"泊船""血泊"。

二、老师范读,激qing;学生读课文,理清层次。

三、小组活动:交流参观"抗美援朝展"后的内容和感受。

四、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认真朗读课文。

五、细细品读,体会感情。

同学们,大娘、小金花、大嫂都是朝鲜人民,而我们是志愿军,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我们刚才都是具体的讲现在我们概括的讲(多媒体依次出示第14、15、16张幻灯片)。

六、创设情境,升华感情。

1、回忆往事,一件件,一桩桩令人感动,催人泪下,朝鲜人民为我们付出了血的代价,生命代价,这足以表达朝鲜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这种友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所以我们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在这片土地上,不仅有着许许多多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一样的亲人,而且还渗透着我们与亲人们并肩战斗洒下的鲜血当然还长眠着像黄继光、邱少云这样的许许多多中华民族优秀儿女,所以我们把这块土地叫做“亲爱的土地”。自由联系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大段。(多媒体出示第17张幻灯片)。

当离别的抽泣声与汽笛的长鸣声交织在一起时,当我们从车窗伸出手,探出头,跟朝鲜亲人再见时,当列车的轰鸣一声紧似一声时,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让我们通过朗读来表达吧。

《再见了亲人》语文教案网友来稿

教学目的:

1、认识并学会书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重点词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

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重点词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理解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亲人”,读词,谁是你的亲人?

(与我们有着血缘关系的人)。

2、补充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

1、介绍时代背景。

2、快速浏览课文,想象文中的亲人有哪些?

3、学习词语。

4、再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那个自然段分别描写的是大娘、小金花、大嫂?

三、精读课文。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

2.看大屏幕,老师把它分为了三层,想想每层分别写了什么?

3.师总结(深情话别--回忆往事--真情赞美)。

4.思考:大娘为志愿军做了哪几件事?

5.学习大娘为志愿军送打糕的句子。

a、指明读送打糕的句子。

b、圈出令你感动的词语(重点理解动词和雪中送炭)。

c、全班有感情的齐读。

6、学习大娘救伤员的句子。

a、出示句子,全班齐读。

b、圈出令你感动的词语(重点理解唯一)。

7、大娘为我们付出了这么多,这是一种什么情谊?

8、比较句子,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9、师引读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

四、总结学法。

1、初读课文,按话别--回忆--赞美给课文分层;

2、再读课文,找出事件;

3、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4、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五、板书设计。

朝1、洗补衣服志中。

大娘2、送打糕。

鲜3、救伤员,失去小孙孙愿国。

小金花。

人大嫂军人。

语文教案《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课时:第一课件(略)。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精读其中一段(按学生要求)。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2、抓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在前三个自然段中选一段背下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

1、领悟作者选择典型材料表达中心的方法,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是伟大的。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学习做课堂学习的主人。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明确重点。

1、复习导入:(结合前节课的板书)。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作者在千万个送别的人群中,选取了大娘、小金花、大嫂这三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劝慰"(板书)她们不要难过,"回忆"(板书)她们与志原军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

2、交代任务。

那么,通过这些典型事例,如何表达文章的中心呢?这节课,我们围绕这个重点,以读为主,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读悟学法、理解重点。

1、了解学生,确定精读重点。

(1)自由快速浏览前三个自然段,选择自己最受感动的段落。

(2)你最受感动的是哪段?(按多数意见)。

2、精读重点段。

(1)提出要求:(屏幕显示)。

(2)学生自读、自画、思考。

(3)让学生谈对受感动的语句的理解,并读出受感动的语气。

(3)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体会思想感情。

(4)领悟学法:刚才我们怎样理解这段内容?

3、学法迁移,自学另外两个自然段。

(1)按照刚才的学习思路,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读懂其它两段的内容。(学生自读自悟,然后小组交流)。

(2)质疑:

通过刚才的学习、交流,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3)指名朗读。

(4)教师点拨:

同学们,读了这些感人的故事,你知道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吗?

4、以读代讲、读中悟情。(读最后三个自然段)。

(1)引读:

生:"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师:他们多么希望时间能停下来,多么希望列车能停下来,他们呼唤列车--。

生:"列车呀,你慢点开,让我们再……再停留片刻!"。

生:"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2)自由读,想象场面,领悟情感。

三、延深教材、深化中心。

1、提供数据资料。

(1)总结过渡:

同学们,这篇课文,作者站在志愿军的角度,选择了大娘、小金花、大嫂这三个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例,来表达中朝人民之间用鲜血凝成的友谊(板书)。读了这篇课文,同学们一定能感受到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了血的代价。但是,同学们是否知道,在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朝鲜的解放,也同样付出了重大代价。下面,请同学们看一份资料。

(2)屏幕显示:志愿军烈士统计数据。

(3)谈感想:看到这一串串的数字,你有什么感想?

2、提供图片资料。

(1)导语:

在这千千万万个烈士中,有许多特等英雄。他们的英勇壮举,在五十年后的今天,仍然在中朝两国人民中间传颂。请同学们看图片资料。

(2)发图片,每小组一份。

(3)看英雄形象,读英雄事迹,交流感受。

四、自主练习、创造想象。

1、导语:

2、屏幕显示练习题(学生可任选一题)。

(1)请你以小金花的身份,仿照课文的写法,对志愿军叔叔说几句话。(可选择图片中的人物和事例)。

(2)现在,你想对志愿军或朝鲜人民说点什么?(可选择其中一个人物)。

(3)在前三个自然段中选一段背下来。

3、学生自练,然后小组交流。

4、典型汇报。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结合板书,总结写法。

2、征求学生对教师上本课的意见。

3、作业:把学习这篇课文的感想写在日记中;

《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的教案

1、通过朗读,讨论,理解课内容,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能抓住重点句子进行有感情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3、深刻领会并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4、结合句子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含义,能用“雪中送炭”造句。

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投影片(分别场面图)、磁带(二胡曲《还乡行》)、火车汽笛声录音

1、学生读书思考: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板书:中朝友谊鲜血凝成)

2、快读全文思考:作者围绕这个中心选择了哪些材料?

(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3、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只选择了这几个材料来写?

(板书:围绕选择典型材料)

1、引导学第一段,体会学习方法。

指读课文,出示思考题(投影)

听读要求:

a、用简洁的话,说这段写了几件事?

b、认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几件事来写?

c、边听边划,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标出来。

学生听读后讨论,教师启发生回答问题。

(板书:洗补衣服送打糕救伤员)

(结合思考题引导学生认识到大娘与志愿军战士之间结下的深厚情谊,进而领会作者选择材料的用意)

齐读本段的最后一句(这比山还高比海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怀?)进行句式的.变换(变成陈述句)体会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结合句子让学生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意思,练习用“雪中送炭”造句。

置疑问难。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配乐范读----学生练读----个别读文)

2、结合学第一段的思考题,遵循学习第一段的思路,分组自学第二、第三段。

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体会出小金花和大嫂与志愿军之间结下的深厚情谊进而领会作者选材上的特点。(板书:救老王挖野菜)

抓住表现人物性格和品质的语句,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教师在前三段学习的基础上,运用激情语言,放录音,投影,创设情境,和学生一起齐读第四段。通过感情诵读,把文章的感情推向高潮,加深学生对文章的深入理解。

4、针对全文进行置疑问难。

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认识这一写作方法的好处。(板书:突出中心)

1、向学生介绍《谁是最可爱的人》一书,选读精彩段落,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让学生自由选择背诵。

2、结合课后的练笔内容,让学生进行构思。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第14课《再见了亲人》教案

教学要求:

1、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精神的感染。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仿照课文第一、二、三自然段写一段话。

一、揭示题目,导入新课。

1、交流感受。

学生发言。

2、解释题目,导入新课。

提问:上节课同学们初读了课文,谁能结合查阅的资料及参观的内容谈谈对课题的解。

学生发言。教师板书: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鲜人民。

小结。援朝八年中,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朝夕相处,生死与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课文真实地再现了1958年志愿军奉命凯旋回国时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场面。

二、学习叙事部分。

过渡语:请同学们打开书,按照思考题进行自学。

1、出示思考题,学生个人自学。

2、课堂交流,老师点拨。

抓住"雪中送炭"、"惟一"、"同归于尽"、"血泊"等关键词语进行理解。

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意是鲜血凝成的。

板书:深情厚谊鲜血凝成。

3、提问:是呀,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为了志愿军战士,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可以超越国籍,不顾惜自己的身体,不顾惜亲人的生命。她们为什么能为志愿军付出这样高的代价呢?请同学们结合参观的内容谈一谈。

学生结合参观的内容,简介杨根思、毛岸英、罗盛教等志愿军战士的事迹,说明志愿军为了朝鲜人民同样付出了血的代价。

4、小结:为了朝鲜人民,无数志愿军战士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把鲜血洒在朝鲜这片国土上。所以说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这是人世间最崇高,最珍贵的情谊。

5、指导朗读。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再见了,亲人》教案,五年级语文教案

最近与师傅同上一堂课,虽然我上得很失败,但比较自己与师傅的课堂,找出差距,又经师傅的点评让自己豁然开朗,感觉我确实学习着,收获着。

一、教师在前——作为引领者。

这里的教师在前,我觉得指一堂课的教学设计,教师都要经过精心钻研教材,精心准备,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还有每一个教学环节的预设是为了达到什么目标,教师都要心中有数。

课堂中用背景资料的介绍作为情景导入,是课前设计好的,可以让学生了解背景,同时引领学生谈谈看到了什么,想说什么,这样初步感受中朝人民的深情厚谊。

在感悟重点句的时候,设计中也明确哪几句是要“咬文嚼字”感悟的,那么在课堂中,就要时刻关注学生动态,引领抓字词感悟,在我的课堂在中,学生说到“冒着”体现大娘不顾生命危险,而我没有顺势让他们找找还有那些动词也体现了这个。师傅的课堂在中,抓住一系列的动词“带着、顶着、冒着、穿过、送”感悟到危险,并以悟促读,更加体会到大娘不顾生命危险为志愿军送来打糕的精神。

学习送打糕的时候,师傅设计大娘送去的仅仅是打糕吗?学生回答很精彩,有“还有一份心”、“一份温暖,一份真情”、“一种精神的慰藉”、“是精神上的帮助”。而我没有在研读部分挖深,只是浮在表面上,所以学生也游离在文本之外,游离在课堂之外,更不能很好地朗读了。

二、教师在旁——作为合作者。

教师作为语文教学的引领者,但决不是牵引着学生走进课堂,进行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在旁,是指面对课堂的生成,怎样进行有效的应对,怎样与学生真正的合作,共同完成教学设计的目标。

在初读课题“再见了,亲人”的时候,一学生“亲人”读得特别重,于是老师反问,你为什么这样读,学生回答因为这里要突出亲人,老师又机智地告诉学生这个课题顺序倒了,本来应该是“亲人,再见了”,那是为了突出重点,接着又让学生读了课题,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

在一齐朗读志愿军回忆大娘所做的事情的时候,学生无意地将“三天三夜”读得特别重,于是师傅马上抓住这点,反问学生为什么读那么响亮,学生又开始联系上下文,说到:

“说明打得困难。”

“跟后面顶着打糕,冒着炮火,送食物联系起来,更能体现雪中送炭。”

“志愿军空着肚子拼了三天三夜,很辛苦。”

“一般空着肚子饿一顿就不行了,他们还三天三夜不吃,很困难。”

教师从生成的地方,与学生合作,一起关注语言文字,让学习不露痕迹,不觉得生硬。

三、教师在后——作为鞭策者。

这里的教师在后指面对目标的初步达成,如何进行有效的提升,让教师作为鞭策者,在学生的后面轻轻一挥鞭,让学生更快、更深地领悟到文本思想。

当学生讲到从“丢下自己的小孙孙,背进防空洞”可以看出,大娘想都没有想就丢下小孙孙,把伤员看得比小孙孙还重要,老师马上讲到:“是啊,一背一丢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啊,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当一学生读得很有感情,都快流泪的时候,教师表扬到:“老师似乎真的看到志愿军流下了眼泪。”这一表扬,读的学生倍加有信心,听的学生有了试一试以及想挑战的欲望,让朗读更加有感情,让感悟更加深刻了。

要上好一堂课,教师必须把握好自身的角色,真正把学生装在内心,随时改变引领、合作、鞭策的角色。我知道,教学这条路还很漫长,我只是刚刚起跑线上,还需要全力地研究与实践,不应该气馁,不应该灰心。

《再见了,亲人》教案设计

1.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了哪些材料。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16个词语的意思,并能用“唯一”、“深情厚谊”造句。

3.知道反问句有加强语气的作用,能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学会“供、唯、谣、噩、耗”5个生字,理解“雪中送炭、唯一、同归于尽、代价”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背第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我们都已经知道了抗美援朝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中国人民志愿军帮助朝鲜人民三年抗战,五年建设,1958年,他们要回国了,朝鲜人民依依不舍,纷纷前来送行,他们握着志愿军的手,激动的泪水不往地流:志愿军握着朝鲜人民的手,干言万语涌上心头,他们发出深情地呼喊:亲人,再见了!再见了,亲人!(板书:再见了,亲人)(齐读课题)。

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魏巍写的。

问:“亲人,再见了”与“再见,亲人”有什么区别呢?等课上完了咱们再来讨论、解答。

二、自读课文,完成作业。

1.把这篇课文分为两大段,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分。

2.学会五个生字:供、唯、谣、噩、耗。

3.说说这几个词的意思:雪中送炭、唯—、同归于尽、代价。

三、检查讨论作业。

第1题:课文按主要叙事和主要抒情分为两段,第—大段三个自然段的结构形式差不多。分段的依据是自然段归并法。

第3题:释文见“资料拾阙”部分。具体检查步骤为:在哪里出现(读一读带有这个词语的句子),字、词典上是怎么说的,课文中的具体意思。(这4个词语为第一大段的重点词语,通过4个词语的检查讨论.使学生了解这3个自然段的内容。)。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指读、齐读、试背第二自然段,指导背诵的'方法——按结构线索记忆:请求——回忆——安慰。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4。

2、看拼音写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采用“举一反三”法学习第—大段,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了哪些材料;学会3个生字“跺、莱、挎”;知道反问句有加强语气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二、举“—”学第一自然段。

1.指读(读出亲切、劝慰和感谢的语气)。

2.梳理,给这一自然段分为3个层次。并说说每个层次各对大娘说了什么。(第一层中“劝”,劝大娘停住送别的脚步,劝大娘别担心,“我们”不会忘记朝鲜妈妈;第二层是“忆”,回忆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事,具体说了两件事,送打糕昏倒路旁;救伤员,失去孙子:第三层是“颂”,赞颂大娘的情谊比山高比海深。)。

3.理解。

(1)这一自然段有一个词语“雪中送炭”,词面我们都知道是下雪的时候送来了炭。那么在这一段中,“雪”“炭”“送”分别指什么?(雪:供应困难、空着肚子三天三夜;炭:打糕,更重要的鼓励、关怀与爱:送:带、顶、冒、穿、送)(板书送打糕昏倒路旁)。

(2)这一自然段还有一个词语,“唯一”。为什么用“唯一”这个词?(儿子、儿媳和家里的其他人都战死了,只剩下这么一个亲人)。大娘为什么为救伤员而不顾自己唯一的亲人?(板书:救伤员,失去孙子)。

4、感受反问句的作用。

这位老大娘是志愿军的亲属吗?可是为了志愿军战士,她却付出了这样大的代价,在大娘的心中,志愿军战士不是亲人却一一胜似亲人。志愿军战士在心里深情地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是不会忘记的。课文是这样说的吗?(对比: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板书:比山高,比海深)。

三、齐读第二自然段.

1.自读。比较与第—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何相同,在话别对象上有何不同,该用怎样的朗读语气(亲切、关怀、鼓励的语气)。

2.你能根据第一自然段的板书,补上这一自然段的板书吗?

3.根掘板书,说一说这一段的内容。

(提要:小金花为救侦察员老王,不顾生命危险,失去妈妈没有落泪,和志愿军分别的今天却落泪了,她把志愿军看作是比妈妈还亲的亲人,即不是亲人却一一胜似亲人。)。

4.小结本段写法:劝忆颂。

四、放手自读第三自然段。

1.补充板书。

2.指导朗读:用关切、敬重的语气。

3.检查3个生字:跺、莱、挎。

五、依据板书,总结升华,知道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

附:板书。

再见了亲人的作文

时间过得真快啊!一转眼,就到了要离开老家的最后一夜。我心事重重,心里一直在想,为什么玩的时候总觉得时间过得那么快,而上学时则又非常慢呢?大概是人的心情导致了时间的快慢吧。

晚上,我和爸爸、弟弟上了楼,留下了奶奶她们几位妇女在楼下说话。唉,此时此刻,我多么希望时间可以倒流,回到我刚来的时候。

到了房间里,爸爸对我们说:“你们再玩一会儿吧,明天就要走了。”听到这话,我仿佛到了梦中一般,心里是那样难受,那样悲伤。忽然听到谁笑了一声,我才慢慢缓过神来。

原来是弟弟笑的,我知道他是故意的,因为,他也不想让我走,只要我一走,就再也没有人陪他一起打游戏了,再也没有人陪他一起疯,一起闹,一起做“坏事”了……想到这儿,我也装作很开心的样子笑了一下,但心里却像被千万只虫子侵蚀似的,难受极了。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该睡觉了。我咽了一下口水,上了床。躺在床上,我想了很多,不知道是怎么迷迷糊糊睡着的。

当我睁开眼的时候,太阳已经出来了。那是我最不希望看到的,因为,只要太阳一升起来了,我就要离开亲人,离开我的故乡了。

忽然,我听到他们在楼下喊我,赶紧穿上衣服,下了床。咦,奇怪了,弟弟的枕巾怎么那么暗啊?我上去摸了一下,立刻感到无比的惊讶和悲痛——是弟弟的泪水打湿了枕巾!

我的泪水也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弟弟呀,你也长大了!

《再见了,亲人》的教学反思

1、重朗读,重感悟,以读激情,以情悟文。

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重视了读的训练。通过读课文,让学生理清课文层次,抓住课文中心,领会思想感情。我不仅注重朗读的数量,还十分讲究朗读的形式与质量。在教学中,我总是启发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要他们自己讲一讲应该读出什么感情,有时学生读不好,我就反复地练,为学生创设情境读。我还创造性地将课文内容与课外想象结合起来,将叙事散文改成对话,让学生再现当时送别的感人情景,使在听课的所有师生为之一亮。由于形式比较活泼,效果很好。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

如果说,文章的'中心是灵魂,那么,重点词语,中心句子则是构成文章的血与肉。我在教授学法的同时,也同样重视了词语教学。而且将词语教学有机地贯穿于自学过程之中。比如在讲到“雪中送炭”一词时,她还是要学生首先讲出词的本来意思,再联系上下文,讲出什么是“雪中”,什么是“炭”,大娘是怎样“送”的。通过想象战场上的硝烟弥漫,大娘的年老体弱,然后朗读,使全班学生加深了对词语和课文的理解。这样教学词语,始终没有离开课文的语言环境,既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训练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教学方法。

如学生对当时艰苦的条件认识不足所以想象得不形象理解的不深刻特别在朗读时就显得没有感情。再加上当时自己也不敢示范朗读致使朗读提升不明显以后得加强自身和学生的朗读训练使课堂更有浓浓的情。

再见了亲人的作文

志愿军叔叔,请您快上火车吧!您已经八年没有回家了,您是多么盼望回家的这一天啊!快上火车吧!为什么摇头呢?难道您担心我会把您这位中国志愿军叔叔忘怀?不,一辈子都不会。八年来,你们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牺牲,让我们终于过上了宁静而又安逸的生活。记得那一回,您正在帐篷里给我讲您童年生活的故事,您给我讲那么投入,我听得那么起劲,情报员快速跑了进来,大声喊:“快撤啊!敌机来啦!快,快进防空洞!”您背起奶奶,抱着我,把大家带入防空洞,接着,您对我说:“小金花,一定要照顾好自己和奶奶,还有大家。

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是今天,与朝鲜人民分别的今天,您却落泪了。

再见了,志愿军叔叔!再见了,亲人!

您快上火车吧,赶快回去和你的家人团聚吧!

《再见了亲人》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文中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至义的教育。

4、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词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和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表达上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阅读。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1、同学们都知道“亲人”一词在字典中的解释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人,那么你们能说说哪此人和你有这种关系呢?(学生说)。

2、文中的志愿军战士把朝鲜人民当作自己的亲人,你们相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3、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究学习课文吧!

二、学生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说说志愿军战士把谁当作了自己的亲人?

2、把让人感动的动方(句子)画上记号。

3、学生点名读第一自然段中的有关句子,说说为什么让自己感动。(师适当点拨,重点理解“雪中送炭”“唯一”等词之意。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个别读、挑战读、再读、齐读)。

5、点名学生交流第二自然段让人感动的句子。(方法同上)。

6、点名学生交流第三自然段让人感动的句子(方法同上)。

7、师激qing引导:学生满怀深情地读最后一自然段(指导有感情地读,同时注意语气)。

三、总结拓展,升华主题。

1、学生交流学了本课后的感受。(先可组内再全班)。

2、师总结。

四、课后作业。

语文同步训练。

板书设计:

志愿军战士   不是亲人    大娘、小金花、大嫂。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为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还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课文感情真挚强烈,叙事抒情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构思精巧别致。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文中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让自己感动的词句。

3、理解的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4、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三、说重点、难点: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和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四、说教法:

学习语文离不开听、说、读、写。要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应认读为本。在读中让学生说,在读中让学生悟,在读中让学生品,在读中让学生谈感受。使朗读和理解密切配合,相互促进。

五、说学法:为了避免问答式教学状况,在本节课中,我采用读、品和体会和方法,把读的训练落到实处。采取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层”作用的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程序:(第二课时)。

(1)揭题、解题:

“亲人”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人。师问学生哪些人具备这种关系呢?学生说后,老师又问:课文中的“亲人”是指谁?生明确后,老师又问:他们为什么能成为亲人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读文学习。

(2)品读课文,体会要点: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让自己感动的句子。娄学生在文中第一自然段中画出了让自己感动的句子后,点名学生读,说说自己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师相机点拨,让学生重点理解“雪中送炭”、“唯一”等词的意思,还要重点指导后两句话的朗读,从而体会大娘为什么是亲人。

在学生找到第二自然段中让自己感动的句子时,老师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小金花的妈妈为了救侦察员老三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及小金花的刚强,从而感受小金花的妈妈及小金花为什么是亲人。(此过程中还要注意朗读指导)。

在学习第三自然段的时候,教学方法同上。

当学生体会到文中的大娘、小金花、大嫂为什么是“亲人”时,自然会明白他们和志愿军战士没有血缘关系,虽然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课文学到这儿,老师激qing引导,生读四至五自然段,接着引导学生看插图,再激qing引导,学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注意语气)。

(3)总结拓展,升华主题。

让学生走进交流平台,同桌互相说一说,可以说文章的表达方法,可以说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可以说自己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感受,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去谈,同桌交流后指派二组学生上台交流,最后老师总结课文。

这是一篇情感充沛的文章,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重视朗读,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走进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境之中,感受到中朝人民深厚的友谊。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不但重视读的训练,更要重视在读中悟,读中品,读中谈体会,体会后再读的训练。

另外,本文的前三个自然段结构相同,内容相似,在引导学生学完志愿军与大娘的话别后,可归纳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学后两段话别。

教学中的成功之处是:能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让自己感动的句子在读中谈体会,成绩优秀的,预习到位的学生谈得非常好,非常到位;成绩稍差的学生,预习不是很到位的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也能谈得很好。另外一成功之处是,在教学中,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是组织者。

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是:有部分学生在情感朗读上不是很在感情,预习的不到位导致学生在谈体会时不是很流利。

今后,在教学工作中,要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课堂教学再现光彩。

《再见了亲人》教案

以后再也见不到了,要有这种情感,再读。

现在亲人就在眼前,你一边跟他握手,一边说:“再见了,亲人!”(语速要快点)。

现在亲人已经上车了,站在车窗里面往外看,朝鲜人民站在站台上望着车上的战士,怎么说?(比前面激昂)。

列车已经走远,朝鲜人民望着远去的列车,最后一次深情地呼唤:(读声较高,声音悠长)。

3、小结:同样一句话,不同情况下读法就不同。

二、初读后谈体会,整体感知。

1、读前提要求,让学生明确读时需要做什么。

课前读了吗?再读读好吗?只有一个要求就是读完要说点什么,这是阅读的一个能力,也是一个习惯。或者是对课文的内容,或者是对课文的结构,课文的情感,要试着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来。不能读完一句话没有。读完可以先说有关对课文整体方面的感受。

2、学生读书教师巡视。

3、交流体会感触教师引导。

4、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记住了等听完后看能不能解决掉啊。

6、由“亲人”引起辩论。

想跟我辩论吗?

三、深入理解体会表情达意(主要学习第一部分)。

1、提出要求建议,引导有目标的读。

我希望你们做第二轮阅读,这回的要求多了,仔细听好。

2、先试试你们的火力怎么样。

(1)“为什么送行的只有三人”

学生反驳。

他们三个怎么有代表性?老年少年中年那男人哪去了?男人打仗去了,是啊,当时朝鲜战争打得很激烈,很残酷,中国人民志愿军伤亡成千上万,朝鲜人民牺牲更多,男人在前方和侵略者战斗,后方支援前线和照顾伤员都由妇女担当,所以记叙的事都是朝鲜妇女的事迹。

指导写法:

这在写作上是一种经常用的到的选材组材方法,重点写几个人,然后概括写全体。就像写美丽的威海,就不能把所有的风景名胜像环翠楼、刘公岛、圣水观、西霞口、赤山、圣经山等一个一个全写上,选你最了解最喜欢的两三个景点,重点写详细写,然后再用概括性的语言总的介绍一下威海,三言两语就行了。

(2)分段。

作者的思路弄清了,那你认为文章可以划分为哪几部分。

3、那现在可以试着来说服我了,先从事实来说吧。

交流第一段送打糕救伤员。

出示:是您带领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

分析这句话感情读这句。

那大娘为什么这样冒着生命危险不顾劳累地去给志愿军送饭呢?

4、谁还想说?救伤员的事情理解“唯一”

5、大娘是不是就为志愿军做了这两件事?那是多少?从哪里体会到的?

出示句子: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从多少一词知道是很多事情,猜猜还可能都做了些什么?(缝补衣服、盖被子、做饭、……)那为什么就写了这两件事呢?(最能表现朝鲜人民把志愿军看作亲人)。

所以我们写文章的时候不能什么事情都写,要注意选材,要想想我写这件事的目的想表达什么?能能不能表达出整篇文中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或观点,也就是你文章的中心,围绕中心来选择材料。

词语“多少”什么意思?就是很多,换成“很多”可以吗(缺少一种情感,就是感激和赞扬),我们在用词的时候也要注意不仅意思要表达准确,还要将情感准确表达出来。

6、理解承上启下的作用。

作者说这句话的目的是干什么?说服大娘我们不会忘记她。

怎么知道?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八年来……。

这叫起到什么作用?承上启下,下面就围绕哪个词“慈母”来写了两件事,提示语是“记得”“还记得”

7、八年来这样的事情很多很多,你抓到他们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了吗?

比山还高比海海深的情谊。

你能感动我吗?指导读。

出示句子:“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这叫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是:

好处是表达的情感更强烈语气更肯定。

那对于大娘救伤员失去小孙孙的那件事你能用一句反问来质问我志愿军是不是亲人吗?

四、总结学法。

2、学生感情朗读,想想。

3、交流劝回——回忆——肯定强调可以分三层。

五、作业。

照这样的学法自学2、3段,以便下节课交流。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