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农业产业化调查报告(模板19篇)

时间:2023-12-11 23:30:15 作者:灵魂曲

通过调查报告,我们可以了解到某个问题的根本原因和解决办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调查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调查报告的写作方式和注意事项。

县农业产业化工作调查报告

xx县总面积1580平方公里,总人口36.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9.6万,占全县总人口80以上,是个传统的农业县。近年来,我县注重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始终把培育高附加值、强牵动力的龙头企业作为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全力扶持,常抓不懈。全县现有农业龙头企业34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2家、县级龙头企业6家,基本形成了年糕、米粉、罐头、风味食品、竹制品五大系列的生产格局。今年1—10月,全县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2.5亿元,上缴税金1460余万元,出口创汇570万美元,带动农户近2万户,增加农民收入900余万元。我们的做法主要是:

一、依托资源建龙头。

xx农业资源丰富,有耕地31.7万亩,年产粮食近20万吨,是我国百个商品粮。

基地县之一;木竹资源优势突出,有毛竹林14万亩,毛竹蓄积总量2100万株,居全市第二;食品工业基础扎实,曾是全国食品百强县之一;地方特产众多,年糕、扣肉等传统食品在周边省市有一定的知名度。在农业结构调整上,我县以市场和经济效益为导向,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原则,提出“依托资源建龙头、建好龙头促调整”的思路,重点发展粮食深加工、传统食品开发、罐头及木竹加工企业,目标是实现“三个万吨”,即万吨米粉、万吨年糕、万吨罐头。经过几年的努力与发展,以上目标已基本实现。我县米粉年生产能力现已接近万吨规模,其中大型米粉生产企业有紫文、双明两家,产品全部出口;一定生产规模的年糕企业有二十余家,其中大禾食品公司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产量在4000吨左右;罐头生产企业柏林、顺源公司年产值分列省内同行业第一和第三,产品以水果、竹笋罐头为主,全部出口,我县已成为华东地区继浙江黄岩之后的第二大罐头出口基地县。此外,竹制品、扣肉、风味食品等加工企业发展势头也十分看好。

二、办好基地稳龙头。

稳固的生产基地和充足原料保障,是龙头企业持续发展的强力支撑。策应龙头企业。

发展的需要,我县结合实际,经过充分论证,于20xx年提出重点建设20万亩优质稻、10万亩毛竹丰产林、100万羽鹅鸭、80万只中华草龟、5万亩优质果品“五大基地”。目前,“五大基地”发展目标已全面实现,其中优质稻基地达43.7万亩、中华草龟养殖规模已突破100万只,在此基础上,我县新建了芦笋、肉牛、蘑菇、生猪等基地。在基地建设中,我们注重把握好三个原则。一是因地制宜原则。根据农产品生长特点和生产现状的不同,扬优成势,合理布局。如葛溪、漆工、中畈、湾里、朱坑等乡镇为重点的优质稻种植区;以南岩、弋江、花亭、龟峰等乡镇为重点的果蔬种植区;以沿江乡镇清湖朱坑为主的鹅鸭养殖区;以山区乡镇叠山、旭光、三县岭、漆工、港口等为重点的笋竹两用林和食用菌种植区等。二是市场导向原则。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县在发展壮大原有“五大基地”的同时,不断为基地建设增添新的内容。如20xx年,我县在xx、南岩、朱坑等乡镇新建了100余亩芦笋示范基地,在港口镇扩建了万余平方米蘑菇种植基地,扶持壮大了葛溪乡福林良种牛调拨养殖基地,目前该基地拥有良种种牛、肉牛200余头,发展农户散养肉牛100余头。三是民企双赢原则。我县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实行订单化生产,强化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较好的解决了“农产品卖难”和“企业原料供应难”的双重矛盾,实现了企业和基地农户的.“双赢”。今年,我县大禾公司与葛溪、漆工、南岩等乡镇农民签订了2万亩大禾谷生产合同;柏林、顺源罐头厂与圭峰等乡镇农户签订了4000吨水果、1200吨竹笋和100吨荞头的生产合同。

三、搞活流通兴龙头。

我县坚持市场带动战略,突出“搭建销售平台、创新营销手段、激活民间流通”三大举措,实现了龙头企业与市场的有效对接。

一是搭建销售平台。一方面,内建市场。引资5000万建设了城北综合贸易大市场,使之成为我县农产品聚散中心;引资8000万筹建赣东北贸易广场,着力培育农产品等专业批发市场;为展示、销售xx农特产品,我县还在县城建立了一批土特产专营经销点。另一方面,外组网络。帮助企业在国内各大中城市设立营销网点,并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如我县大禾公司在国内14个省市建立了销售网络,产品出口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欧盟、东南亚等地。

二是发展会展经济。县里每年拿出一定的经费,组织龙头企业参加各种展示会、展评会、博览会,帮助企业树品牌、扩影响。仅20xx年,政府牵头组织龙头企业参加会展和考察培训就有9次。同时,在县内举办农产品展示展销会,宣传、推介我县名优特产品。在去年成功举办“xx县第一届春季农产品展示展销会”的基础上,我县今年又举办了“江西·xx首届农副产品展示展销会”。

三是激活民间流通。我县成立了年糕、竹业、畜禽、药材、花卉等流通协会13个,组建民间流通组织40多家,并鼓励单位和个人投身流通领域,为企业提供科技、信息和销售服务。

四、配套服务扶龙头。

农业结构调整和龙头企业培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政府包办不行,企业单干也不行,只有各级领导干部实实在在地关心支持、各部门通力配合,才能取得成效。从我县来看,主要是做好了以下几项服务:

(1)加强组织领导。县领导每人负责联系一家龙头企业,建立“一个项目、一支队伍、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问题,可向县主要领导直接反映。

(2)政策资金倾斜。强调“谁有能力谁牵头,谁能牵头扶持谁”,通过财政贴息贷款,扶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如支持柏林罐头厂扩建,使其生产能力达到万吨;帮助紫文米粉厂争取到国家农业开发资金扶持,新建现代化标准厂房,引进先进生产设备。

(3)加大技改力度。为促进企业更新设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农业产业化调查报告

新阶段新问题新思路新对策__市农业产业化办公室(20xx年6月20日)为准确把握新阶段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趋势,找准发展中存在的新问题,研究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我们采取市和县市区配套联动、全面统计和典型调查相结合方式,就此进行专题调研。

近年来,围绕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着眼城乡统筹发展、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坚持用工业化思维和理念谋划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大力实施产业化经营推进战略,通过强化政策支撑体系,增加资金投入,加大推进力度,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快速提升。以产业组织带动能力不断增强、主导产业基地初具规模、利益联接方式不断完善、政策支撑体系不断加强为主要标志,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目前全市“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初步形成。综合调查情况,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是农业产业组织快速发展,带动能力明显增强。20xx年全市成规模的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1357个,其中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685家,比20xx年(下同)增加533家,年均增加133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157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9家,市级136家。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367.73亿元,利税33.92亿元,同比增长1.83倍、1.58倍,年均增长16.3%和12.1%;其中157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利税分别达到265.5亿元、24.2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龙头企业的72.2%和71.3%。比较规范的农村中介服务组织462个,年销售收入和利税分别达到24.9亿元、2.7亿元;农村专业市场发展到210处,年经营额132亿元,其中年交易额亿元以上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达到76处,年经营额87.8亿元。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种植基地面积410万亩,养殖基地规模1.1亿头(只),农户95万户,目前全市已有55%的.农户和53%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纳入产业化经营轨道。

二是生产基地规模加快膨胀,主导产业日趋凸显。农产品区域布局和特色优势凸显,初步形成了瓜菜、大蒜圆葱、优质果品、速生丰产林、苗木杞柳、肉鸭蛋鸭、淡水产品、甜叶菊、食用菌和中药材等区域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种植业建成170万亩大蒜圆葱、15万亩优质西瓜、10万亩优质土豆、600万m2食用菌、10万亩甜瓜、5万亩甜叶菊、5万亩中药材和5万亩芦笋特色种植基地;养殖业建成1300余处规模养殖小区,年出栏千头的肉牛基地达到103处,年出栏万只以上禽场2570处,年出栏千头的养猪场670处,年存栏200头以上的奶牛养殖基地56处,存栏1600万只肉蛋鸭养殖基地;水产业规模养殖基地发展到700余处,面积24万亩;林果业建成100万亩用材林、90万亩干鲜果品、25万亩苗木花卉和10万亩苗木杞柳基地。

三是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拉长,利益联接渐趋紧密。农业产业化发展由偏重于生产基地建设向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品牌开发、市场营销多方并重发展,农业产业链条不断拉长,农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利益联接机制不断完善,订单、合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紧密型联系方式得到更多应用。在规模以上龙头企业中,通过合同、合作制、租赁等形式与基地和农户进行联接的达到203家,占30%。从产业构成和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类型看,畜禽养殖产业和出口加工型企业利益联接关系相对紧密。

四是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支撑体系日臻完善。在认真落实省里对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贷款贴息扶持政策的基础上,20xx年以来,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对农业龙头企业和规模种养基地进行扶持。据调查统计,20xx年市和县市区农业产业化财政扶持资金达到9624万元,其中市级财政4000万元。对规模种养基地、农产品质量认证和建立担保组织补贴2382万元,对新建、扩建龙头企业贷款贴息扶持和奖励1618万元。

农业报告农业调查报告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当前深化农村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和实现“四化同步”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平江县畜牧水产局以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目标,着力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平江县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县畜牧水产局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平江县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现状和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并提出了进一步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建议。

(一)养殖业产业蓬勃发展,提高了养殖业专业化发展水平。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保持了养殖业经济的良性发展。紧紧围绕生猪、草食动物、家禽、淡水渔业等养殖产业,初步形成了以伍市、浯口、安定、三阳、童市、瓮江、向家、虹桥等14个乡镇为主的生猪产业基地;以虹桥、童市、三墩、大坪、加义、长寿、木金、福寿山、南江、板江、余坪、岑川、大洲等13个乡镇为主的草食动物基地;以伍市、向家、浯口、虹桥、余坪、长寿、大洲、梅仙、城关、三阳、三市、安定等乡镇为主的家禽养殖基地;以向家、瓮江、福寿山、长寿、黄金、南江、安定等乡镇为主的淡水渔业养殖基地。xx年共出栏牲猪103万多头,为全国牲猪调出大县。肉牛4。38万头,羊28。5万只,为全省草食动物基地县。家禽出笼408。5万羽,禽蛋产量11950吨,水产品产量7200吨。常年存栏300头以上的养猪大户达209户。实现养殖业总产值22亿多元,有效保障了供给,增加了农民收入,发展了农村经济。

(二)养殖业合作组织规范快速发展,提高了养殖业生产的组织化经营水平。近年来,平江县以培育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休闲农庄建设为重点,立足“生态、绿色、特色”优势,强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加快养殖业发展方式转变。截止xx年底,农民专业合作社57个、协会7家,家庭农场1个,休闲农庄1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小户生产与大市场连接的桥梁,挑起了养殖业主导产业的发展重任。xx年3月我县成立注册了我省第一家家庭农场——小燕家庭农场,养殖、种植和林业相结合,消除养殖污染,发展生态养殖、种植,创新生态、绿色、健康生产之路。休闲渔业发展势头好,涌现一批集休闲、垂钓、餐饮于一体的生态农庄,如三阳天水堂农庄,精养水面180亩,垂钓者络绎不绝,效益可观。

平江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强劲发展,起到了“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群众”的作用。一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改变了一家一户零散的生产经营方式,增强了农民的市场意识和合作意识,成为农民和市场的联系纽带,不仅有效解决了畜禽水产品“销售难”的问题,而且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强了畜禽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如引进正大集团等战略投资者,有效解决了家禽产品的销售问题,增加了农民收入。二是推动养殖业产业化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把农民组织起来,围绕主导产业从事产、加、销等经营活动,有效促进当地优势产业发展壮大,促进养殖业向区域化、规模化、特色化、专业化发展。三是加速品牌化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科技示范、组织培训等多种方式,致力推广新型实用技术,提高了农民的科学意识和品牌意识。如丰益土山鸡、毛毛鱼、金峰宝等平江品牌已经深入人心。

(三)科技服务力度不断增强,提高了养殖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一是农技推广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在各乡镇建立了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加大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力度,大力实施“畜禽水产良种工程”;组织单位技术骨干,成立了专家服务组,指导全县养殖业生产发展规划的制定,养殖业新技术、培训、推广,农业项目库的建设。二是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稳步提升。加大了监管机构、检测机构和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力度,加强了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xx年2月,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大楼正式启用。xx年成为全省11个、岳阳地区一个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创建县。

一是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不优,影响现代养殖业发展。受自然环境、农户意识和资金投入等因素影响,农村土地流转缓慢,流转不稳定,农村小规模养殖和分散的经营模式很难形成规模效益,严重影响规模养殖业的发展。

二是养殖业产业化水平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养殖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水平相对较低,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畜禽水产品精品偏少,农户和部分企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偏弱等问题突出;农产品加工产值较低,大多数产业还停留在卖原料的阶段,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三是农民合作组织实力不强,影响农业综合效益。大多数合作社规模不大,稳定性较差,服务功能作用发挥不佳;合作社自身积累和各级的扶持资金少,资金缺乏,工作经费不足,培训、指导工作跟不上发展的形势;合作社管理者和业务人员素质不高,缺少懂管理、会经营的人才,导致合作社管理松散,社员的合法利益难以保证。

四是现代养殖业发展资金不足,扶持力度有待加强。随着养殖业开发大户和畜禽水产品加工企业不断增加,农民从事养殖业产业开发的热情也很高,但由于农民人均纯收入基数低,存在生产发展和自主创业资金不足、贷款困难的问题,同时,由于经费短缺,养殖业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和培训工作难以正常开展,大多数科技人员得不到较好的学习培训机会,技术知识得不到新的补充,开展综合服务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无法完全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养殖业服务的需求。

(一)以集约化生产为目标,加快农村土地依法有序流转。一是变散户经营为规模经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家一户的小型畜禽养殖经营格局,已不适应现代生产要素的需求,不利于养殖业规模经济和规模效益的形成。因此,要积极鼓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养殖能手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转让、转包、出租等形式,承包更多的流转土地,实施规模生产和经营。要加大政策宣传和扶持力度,促进家庭农场的健康发展。二是要加强劳务输出,促进土地流转。通过与外地及劳动就业部门联系,帮助劳动力进行就业培训,积极向外地输出剩余劳动力。三是要抓好养殖业产业园区建设。重点做好主导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改善、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提升工作,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实现养殖业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整合、聚集、转化。

(二)以专业化管理为手段,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产业。一是要突出创建养殖品牌。强化品牌意识,开展品牌宣传,重视扶持培育,把畜禽水产品品牌建设作为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来抓,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知名度的畜禽水产品品牌。二是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要体现差异性,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将地方特色优势发挥好、保护好、宣传好、包装好。三是要推进标准化管理和产业化经营。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行标准化养殖和标准化管理,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快无公害畜禽水产品、绿色食品的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要加快畜禽水产品加工业发展,拉长产业链。通过外联市场,内联基地和农户,积极引导和扶持龙头企业参与发展特色农业,实现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

(三)以组织化经营为路径,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组织。一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进一步健全完善扶持政策,加快企业上档升级、兼并整合,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积极推行“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家庭适度规模经营”模式,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如大力扶持县畜禽良种场、裕中源农牧有限公司、远洋特种养殖、犇腾牛业等龙头企业。二是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农民组建新型合作经济组织,鼓励产业化龙头企业领办、参股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大培训力度,规范内部管理,健全运行机制,落实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扶持,拓展发展空间,提高养殖业组织化程度。如丰益合作社,发展规模特色养殖,培育了平江丰益土山鸡品牌。

(四)以社会化服务为保障,构建全方位的农业服务体系。一是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稳定县乡两级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立健全农业科技网络,深化农技人员进村入户服务工作。进一步加强与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和高新技术研究,力争在生物技术、培育良种、农业信息技术、农产品深度加工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二是加强畜禽水产品安全监管。指导养殖大户推进养殖业标准化建设,认真开展专项整治,强化监测检验,加强执法监管,搞好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三是继续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建立“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不断提高财政支农投入的总量和比重。加大涉农资金项目的整合力度,倾斜投入养殖业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养殖业产业升级,在项目安排上向养殖大户多、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做得好的乡镇和加工企业倾斜。四是加大涉农信贷投入。发挥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支农主力军作用,拓宽信贷服务领域,提高信贷投放效率,努力满足农民和涉农企业信贷需求。确保涉农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五是要激活外来资金。要切实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抓好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引好外来资金;支持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内部信用合作;采取各种奖补措施,引导、鼓励农民投资现代养殖业。

乡镇走农业产业化经营道路情况的调查报告

江总书记指出,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业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重要途径。我们要深刻理解、高度重视这一重要思想,并用以指导农村工作的实践。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含义是什么?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开发为基础,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按照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农、科、教一体化经营的原则,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各个环节结成统一的利益共同体。在实现形式上表现为生产的专业化、布局的区域化、经营的一体化、服务的社会化、管理的企业化。

在农业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广大农民又创造了公司加农户这样一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模式,初步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概括地说,这种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主要要抓住五个环节:一是立足市场需求和优势资源;二是确立主导产业;三是创办“龙头”企业;四是建立商品基地;五是辐射带动农户。这五个环节是相互联系的,关键是创办“龙头”企业。

那么,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龙头”企业有什么特征呢?就是其触角能伸向国内国际市场,龙尾指向千家万户,用经济利益作纽带,以经济合同相连接,严格按照自愿进出、平等互利、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把自己和农户之间的合作关系明确下来,结成利益共同体,对农户实行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接起来,在农户和市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形成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经营方式。这种产业化经营的路子跟我们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政府加站所(即七所八站)加农户相比,有极大的优势,能取得预想不到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使农业由自给半自给的小农经济、统购包销的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长期以来,农业生产是靠各级政府催耕催种、统购包销来组织的,这在生产力水平不高和短缺经济条件下是有一定效果的。在农业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这个办法就行不通了。因为政府难以承担开拓市场的职责。搞市场经济要有三个要素:市场体系、市场主体和宏观调控体系。市场主体(即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企业以及非企业的个体工商户)按一定的市场法则(即宏观调控体系,包括法律、法规和政策等)在市场(即包括各种批发市场、零售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在内的市场体系)中运作。目前,农业经济这三个方面发育都不完善。以市场主体为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确立了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但他们是不完善的市场主体,表现为“腿短”,即开拓国内外市场的能力很弱:“耳聋”,即掌握市场信息的能力不强,“力单”,即实力较弱,绝大多数不是企业法人,仅是承包户,属于自然人范畴。他们现在要面向市场,往往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即使是统分结合双重经营体制中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也难以承担开拓市场的职责。而农业“龙头”企业,即公司,是产(生产)、加(加工)、销(销售)一条龙的经济实体,有开拓市场的功能和能力。它和农户之间是经济关系,是休戚与共的利益共同体,与政府同农户的行政关系有很大的不同。与传统体制中涉农流通企业和农民之间的“买断”关系也不同(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通常要有投资关系,如农户用土地承包权或用农产品资源入股,“龙头”企业对农户生产投入固定资产或流通资产。另外,还有全程服务的关系)。它解决了一家一户“腿短”、“耳聋”、“力单”的问题,真心实意地把农民“领进”市场,使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紧密接轨。因此,催生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主要形式的市场主体、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是使农业从传统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

第二,有助于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把小生产变为大生产,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解决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局限性和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形成了适应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生产关系,这就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是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总结。其最大的好处在于使农民有了经营自主权,把千家万户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所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党在农村的'一项基本政策,要长期坚持不变。但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我们也要看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局限性,即带有明显的小生产色彩,这也是造成农产品忽多忽少的重要原因。小生产怎样才能变为大生产、适应大市场?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一个好办法。通过公司带农户,实行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把每家农户的分散经营用经济的办法组织起来,微观上是小生产,宏观上成了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化大生产,从而使我们找到了在巩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实现小生产向专业化大生产跨越的途径。通过大生产适应大流通,防止农产品市场大起大落的不稳定性。这既发挥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亿万农民积极性的优势,又克服了其带有小生产色彩的局限性。就这个意义上来讲,农业产业化经营也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村改革的深入。

第三,有利于把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农业发展落实到千家万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我国农业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结束了农产品短缺的历史,农产品不仅从“缺”到“有”,并且转入了从“量”到“质”的新阶段。正因为如此,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依靠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还不高,再加上科技体制方面的因素,很多科技成果不能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这样,科学技术怎样走进千家万户,就成为我们科技兴农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遍布农村的技术服务网络即站所,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和组织下,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农业由传统体制转为市场经济体制后,作为社区科技服务网络的站所仍十分重要。但是也要看到它已显露出很大的局限性。它基本上是吃“皇粮”的事业单位,缺少内在的动力机制,和农民的利益结合得不紧密。这就要求我们在不断地改革原有的科技推广网络,增强其活力,使其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要进行农业科技推广体制的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使我们走出了一条新的科技兴农的路子。农业“龙头”企业成为农业科学技术开发和推广的新载体,成为农业科技人员新的用武之地。优良品种和先进饲养(种植)技术成为农业“龙头”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手段,也是对农民进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重要内容。“龙头”企业对农户的技术服务与原有吃“皇粮”站所的服务相比具有极大的活力,因为它跟农民结成了利益共同体,有着紧密的利益关系,有着完善的内在动力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同时,由于利益的驱动,竞争的需要,它对先进技术非常敏感,应用先进技术的积极性也非常高,而且由于农业“龙头”企业贴近农户,贴近生产实践,因此农业科学技术能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可以肯定,由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基地,形成其社会科技依托,将是农业先进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有效途径,这是任何行政办法所不能比拟的。

另外,我们也要看到,在体制转换过程中,农业大学培养的大学生毕业分配遇到了难题。过去我们农业企业寥寥无几、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受编制限制(在任何国家,吃“皇粮”的编制都是严格控制的),我们又做不到像发达国家那样,大学生毕业后可以回家去经营家庭农场,因而很多农业大学生毕业后都改了行。这就出现了一方面农业科技水平落后,一方。

面农业大学毕业生分配难的怪现象。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催生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为农业院校毕业生提供了新的用武之地。一些学农的博士、硕士研究生走进了农业“龙头”企业,使我们看到了农业现代化的曙光。所以,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实行产业化经营,是实现科技兴农的重要途径,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第四,有利于充分利用对外开放的条件发展我国农业。农业对外开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把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及我们所需要的资金引进来,二是把我国的农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即“引进来”和“走出去”。而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是不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势的要求的。现在我国农业对外招商引资主要是在政府之间进行的,只能接受一些外国政府或者是国际金融组织通过我国政府进行的贷款或赠款。大规模的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我们还缺少载体,“接轨”遇到了困难。因为我们成规模的农业企业法人还很少,千家万户的农民虽然确立了其市场主体的地位,但它是不完善的市场主体,还没有能力直接和国外的农业企业家打交道、签合同。我们和国外的农业企业家打交道的主要是各级政府的农业厅、局,项目洽谈成功后却不能签合同,因为它不是企业法人。外商反映,他们为和谁签合同的问题感到困惑。因此,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是很有限的。现在很多发达国家农产品过剩、农业资金急需找出路,农业技术合作潜力很大。而我们过去实行的是政府加农户的体制,无法进行民间投资的接轨。即使是少量的国营农场,也面临着深化改革的问题。另一方面,我国农村家庭经营规模小,技术水平低,农业生产成本高于发达国家,农产品的外贸体制也不适应国际竞争的新形势,在即将加入wto的形势下,提高我国农产品综合竞争力的问题显得更为紧迫。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并赋予有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外贸经营权,将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为农业“走出去”开辟新的途径。因此,只有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催生一大批农业“龙头”企业,再造市场主体,才能够解决农业同国际市场的对接问题。

第五,有利于加快农业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继续增加农民收入。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农业地区的初级农产品被廉价调出,得不到加工业的反哺。与此同时,为了支持农业生产,农业地区政府都要安排很多支农资金,而政府财政从农业上得到的回报仅是少量的农业税,造成“入不敷出”(从大局出发应该这样做),出现了“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现象。因而农业地区始终不能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生产既面临自然灾害风险,又面临市场风险,在农产品较充裕、价格下降的情况下,很多农民出现了增产不增收,如何继续增加农民收入成了农村工作的新课题。兴办农业“龙头”企业,实行产、加、销一体化,打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农业地区提供原材料、工业地区搞加工的传统的二元结构的生产力布局,农业地区立足于优势农业资源,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拉长了产业产品链条,从而得到了加工业的反哺。这样,既加强了农业的基础地位,又使农业地区加快工业化步伐找到了突破口,即大搞农产品的加工增值。同时,在农业“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下,农户的经营规模扩大,技术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抵御自然灾害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增强,因而,提高了经济效益。农业产业化经营涵盖面比较广,养殖业可以搞,种植业(除国家订购的品种外)也可以搞;发达地区可以搞,欠发达地区乃至贫困地区也可以搞。在扶贫开发的实践中,走产业化开发扶贫的路子,贫困户在农业“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下,用较少的投入就实现了稳定脱贫,且降低了银行信贷风险。所以,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地区经济走上良性循环,加快发展,在新的形势下继续增加农民收入,奔康致富的一条新路子。

综上所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功能可归结为:一方面,促使农业由弱质、低利产业变为盈利、创汇,可持续发展的强质产业;另一方面,把分散的农户在巩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逐步引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经济实体。两者相互结合,相互渗透,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引向市场经济和共同富裕的道路。当然,这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但已经初见端倪。可见,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是生产经营方式的变革,又是农村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是农业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必由之路。

那么,如何创建农业“龙头”企业?农业“龙头”企业的形成有几种渠道:一是国营农场和县以下国营、合作涉农流通企业通过深化改革和延伸服务、改造成为农业“龙头”企业。国有流通企业包括县外贸公司、食品公司、粮油公司等;合作流通企业主要指供销社系统,如棉麻公司等。当然这些企业也像国有工业企业一样,包袱重、活力差,也面临着深化改革问题,也要改进经营方式,和农民建立起利益共同体。但只要坚持这个方向,还是大有作为的。特别是国营农场,技术实力强,组织化程度高,只要尽快转换经营机制,就可以成为有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二是结合党政机关机构改革,分流人员出来兴办农业“龙头”企业,包括有的政府部门成建制地转化为农业“龙头”企业。这在很多地方都有成功的范例。三是涉农事业单位创办或者是整体转为农业“龙头”企业。如县种畜场等,在发达地区有些农业站所本身也可以转为经济实体,变成“龙头”企业,用市场经济的办法进行科技服务。四是镇(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围绕“农”字做文章的农业“龙头”企业。广大农区和山区的镇(乡)和村不要盲目地上一般性工业项目,实际上,搞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藏、运销,走“种、养、加(工)”的路子也能发展。五是发动民间创办农业“龙头”企业。包括农村的专业大户,城乡的私营企业,农村中的各种能人等。六是吸引外商投资创办农业“龙头”企业。

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路子,既要方向明确,态度积极,又要路子对头,步子稳妥。一是办好农业“龙头”企业的关键是按经济规律办事。要遵循示范、引导、启发、教育的工作方针,坚持典型引路,不得搞行政命令,不得下达指标,不能刮风,不能一哄而起,不能在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在创办农业“龙头”企业上再来一个低水平重复建设。一定要立足于面向市场和在对本地优势的客观分析的基础上,确立主导产业,做到各具特色,形成规模。二要坚持农户自愿、互利、进出自由的原则,不得动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党在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三是创办农业“龙头”企业必须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做到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必须建立和完善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营机制。不能重蹈旧体制的覆辙。特别是上述六种渠道的前四种更应如此。四是政府在不直接干预企业经营的原则下,要为农业“龙头”企业的创建和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经济秩序和社会环境。银行要予以信贷支持。

农业报告农业调查报告

在我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稳定发展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作为世界上农业自然灾害比较严重的国家,我国脆弱的农业,亟须农业保险的有力保障和支持,以保证农业生产经营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我国农业保险业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从1982年开始由民政部门、农业部门、保险公司等陆续开办了一些农业保险业务。1982年到1992年农业保险业务呈上升趋势,到1992年当年农业保险费收入达到8。62亿元。但保费快速上升的同时是居高不下的赔付率,1991年农业保险的赔付率为119%。在政府支持性措施减弱以后,过高的赔付率导致农业保险业务逐步萎缩,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不得不调整农险结构,对一些风险大、亏损多的农险业务进行战略性收缩,而其他保险公司则是退出农业保险的经营。中国人保香港上市后,由于经济效益的原因,不再经营大部分的农险业务。

自以来,专业农险公司开始浮出水面,9个省区市的农业保险试点也已经全面铺开。保监会颁布了发展农业保险的指导性意见,提出农业保险发展的五种模式:一是与地方政府签订协议,由商业保险公司代办农业险;二是在经营农业险基础较好的上海、黑龙江等地区,设立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三是设立农业相互保险公司;四是在地方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尝试设立由地方财政兜底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五是继续引进像法国安盟保险等具有农业保险经营的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的外资或合资保险公司。

目前我国的农业保险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现行的农业保险组织体系不适应农业保险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商业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的积极性不高,农业保险的发展面临资源短缺、技术薄弱、人才匮乏等问题。另外,传统风险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农业保险的发展。

(一)有效需求不足。

农业生产和经营风险的客观存在,必然形成对农业保险的巨大需求,但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明显不足。主要原因在于:超小规模的土地经营客观上弱化了农业保险的经济保障功能,窄小的经营规模使农民产生较低的预期收益,因而不愿意付出保险成本;我国的农业保险主要以商业形式经营,国家支持和补贴较少,相对农民收入而言,保险费率较高,抑制了农民对保险的需求。

(二)缺乏专业性保险从业人员。

长期以来,我国保险业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发展呈现多次起落,保险人才断层,目前我国保险从业人员大多数人是从其他行业转来的,没受过专门保险教育。而农业保险经营的复杂性、艰苦性,更是导致人才奇缺。因此,从业人员现状是经验型多,知识型少;保守型多,开拓型少;单一型多,复合型少;粗放型多,效益型少。数据表明,我国保险市场人才供需比例约为1:4。人才的极度匮乏,特别是核保、核赔、精算等技术型人才和管理、营销、培训等复合型人才的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保险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农业保险险种减少,发展滞后。

我国保险业在经历了最初十几年的快速增长后大幅下滑,除了一些外部因素外,保险产品的结构不合理,险种可选性少,不能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这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产品缺乏创新,一方面产品雷同多,细分度不够,达不到不同人群、不同需求的组合效应。另一方面产品开发能力弱,更新换代慢。由于长年亏损、业务萎缩。

(四)保险中介机构缺位。

规范化的保险中介机构活跃在保险市场上,是现代保险市场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保险的供求双方均能起到重要的媒介和桥梁作用。特别在农村保险市场中,保险中介人可以将保险公司的经营触角延伸到农村的各个角落,节约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也能起到服务于广大农民的作用。然而,以往我国保险公司几乎全部依靠自身的展业队伍承保农业保险,没有充分利用农村保险代理和保险经纪公司这一中介形式。

(五)农民投保意识不高。

农民对农业保险既力不从心,又心有疑虑。首先,由于农业保险风险大、农业保险项目经营经常入不敷出,保险公司对其要求较高保险费率,而高保费又令更多的农民买不起保险。其次,许多农民对保险认识不足,风险管理意识差。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对保险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一是不相信保险的作用,许多农民由于受迷信思想和小农意识的影响,很难相信保险对生产和生活的保障作用;二是依赖保险,许多农民买了保险后,高枕无忧,不积极参与防灾防损,导致损失扩大;三是道德风险严重,由于农业生产分散,保险公司监督力度不够,少数农民法律意识淡薄,利用保险进行欺诈活动,把保险当作“摇钱树”,失去了保险的意义,触犯了国家法律。

(六)我国农业保险的再保险机制和再保险市场尚不完善。

我国农业保险由于缺乏适当的再保险安排,使得风险过于集中在保险经营主体自身、难于分散,影响经营主体的经营效果。而国外农业保险经营普遍有再保险机制的支持,特别是避免特大自然灾害对农业和农民的影响。例如,美国联邦政府农作物保险公司负责在中央建立再保险基金,向开展农作物保险的保险人提供超额损失再保险,再保险责任按赔付率分段确定,目的是既向各私营农作物保险公司提供超额损失再保险(不超过115%),又限制农作物保险公司的盈利水平(不高于15%)。而我国,由于再保险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市场主体数量少且不健全,导致我国的再保险市场一方面供给主体偿付能力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技术与服务远远落后于国际水平。

当前,我国农业保险面临着“供给短缺”和“有效需求不足”的双重问题,保险经营和发展的两难困境。结合我国农业保险的特点和国外农业保险发展经验,为了推动我国农业保险市场的发展,我国应从以下几方面采取对策:

(一)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市场。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一是完善农业保险供给体系,一方面商业保险公司要改变经营方式,转变经营作风,以增加农业保险的供给;另一方面,要完善和拓展农业保险经营机构的职能,克服农业保险中的逆向选择。二是提高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水平。要大力开展农业保险的宣传工作,提高农民的风险管理意识,培育农业保险意识,鼓励农业的规模经营,增加农民收入,以增强农民对农业保险的动机和能力。三是培育农业保险人才。培育具有专业知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的农业保险人才,提高农业保险机构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的多层次需要。

(二)加强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主要包括:一是加强农业保险立法和完善的制度环境,政府应制订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保证农业保险的'顺利开展;二是实行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和再保险政策,支持保险业的发展;三是建立农业保险再保险机制,政府通过财政补贴很多优惠政策支持农业再保险市场,扩大风险分散面,达到风险分散的目的。

(三)利用资本市场分散巨额风险。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一是国家和地方政府采取财政拨款或补贴方式建立巨灾专项风险基金;二是发展保险衍生产品。

(四)加强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农业风险的特殊性、复杂性决定了农业保险经营技术的特殊要求。技术是保险经营的重要要素,而发展保险技术的关键又是人才。但长期以来,我国保险业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农业保险更是呈萎缩趋势,导致农业保险人才奇缺。因此,为了农业保险事业的顺利发展,一定要重视和开展对农业保险技术人才的培养,通过代培、委陪、函授等多种方式培养基层农业保险业务骨干,同时,要在大专院校培养具有农业保险系统理论的高级专业人才,确保农业保险业务的快速发展。

农业产业化调查报告

做强龙头企业做大优势产业——加快桃江县农业产业化进程的调查与思考如何进一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做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做大优势产业,对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县委政研室就加快桃江县农业产业化进程进行了专题调研。

近年来,随着县委、县政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5”工程的逐步实施,立足农业结构调整,狠抓基建设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开发本地资源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发展,全县农村经济来势较好。

(一)加工企业明显增多,整体规模不断扩大。全县目前已发展年产值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74家,形成了竹木制品、葛食品、肉类食品、茶叶等几大类农产品加工链条,xx年这些企业实现产值8亿多元。其中竹木制品加工企业发展迅速,产值00万元以上的竹木制品加工企业已达40多家;葛食品加工企业已发展4家,新上了“竹乡”、“庆发”、“凌氏”三家企业;茶叶加工企业发展缓慢,目前全县有一定影响的茶叶加工企业有4家,注重品牌建设的新上企业有鸬鹚渡镇的金山茶厂,另外3家分别为雪峰山茶厂、天问茶厂和仙圣山茶厂;去年全县共发展牲猪9.7万头,出栏70.6万头,存栏49.万头,分别增长2%、xx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84.87万亩,增长24.48%;总产量30.6万吨,增长27.6%;总产值4.2亿元,增长45%;粮食加工企业有品牌影响的有“德辉”米业和修山面业公司。

(二)科技含量不断增加,产品质量明显提高。目前,全县共有54家农产品加工企业注册了产品商标,并打造出了系列农产品品牌,如“春秋”凉席、“探坦”葛食品系列、“竹乡”葛食品系列、“德辉”米业、“犇腾”牛肉系列、“腊大哥”中猪系列,“乡里红”粉丝、“美人窝”茶叶、“桃花江”土鸡等品牌。“牛魔王”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的“犇腾”牛肉系列开发了30多个品种,被国家内贸局授予“中国肉类食品十佳放心品牌”;“春秋”凉席获得了xx年湖南省第四届农博会金奖;罗家坪竹胶板厂的“新花”牌竹胶板被评为省级名牌;南方国立阳光木业生产的“华春”牌产品获得了中国环保产品标志认证。同时,一些企业为做强品牌,积极与科研机构和院校联姻,聘请技术人才,加大产品科技含量,改进生产工艺和设备,提高产品质量,进一步扩大了品牌的知名度。如金维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高薪聘请2名教授,年薪达7万元,与湖南农大、天津营养研究院进行了联姻,保证了产品质量和生产的稳定,提升了品牌形象。

(三)营销网络比较健全,产品市场前景看好。一方面,我县农产品具有“桃花江”这一大品牌效应,又适应市场的需求,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可挖;另一方面,我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外地建立了近300个销售窗口,建设了一支近600人的专业销售队伍,建立了一定的市场网络,部分农产品加工品占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有的农产品加工品种还打入了国际市场,如“春秋”牌凉席在浙江、长沙、深圳等地一些大型超市十分热销,在一般凉席仅为90元的情况下,这一凉席销售价达到每床xx年还出口到东南亚和韩国等一些国家,今年出口的订单已占该厂产量的一半,达7500床;“牛魔王”建立了企业网站,通过在互联网上发布产品信息,收到了阿联酉等一些阿拉伯国家每月订购0吨产品的订单。

(四)牵引能力逐渐增强,带动了农民增收。我县有以石牛江、牛田、高桥、灰山港、浮邱山等为主的优质商品粮基地0万余亩,以修山、石牛江、武潭等地为主的葛基地5000亩,优质茶叶基地400多亩,竹资源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县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与这些基地农民结成了利益联结关系,如“德辉”米业去年与农户签订8000亩优质稻收购合同,其中80%已兑现;金维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今年与基地30户农户签订了300亩葛根收购协议;金山茶厂“美人窝”茶叶建设了00亩规范化栽培良种茶园;雪峰山茶厂形成了xx年降到2480元;木胶板从xx年的每张xx年的60多元。四是科技掣肘,整体水平低下。当前,科技严重制约农业产业化的形成和发展,主要表现为“四低”:

1、科技普及率低。由于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加上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从根本上影响了农业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科技的推广应用。

2、产品优质率低。当前,农产品优质产品少、大路货多,市场竞争力低。有的品种因推广面大、生产周期长、更新速度慢,已开始退化。

3、加工层次低。由于科技应用水平不高,卖原料、卖初级产品的农副产品销售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有的产品虽有些加工,但多数为粗加工,加工深度不够,精品不多,名牌更少。

4、包装水平低。有些农产品即使是一流质量,但因是二流的包装,无奈只能获得三流甚至四流的效益。

推进农业产业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议突出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制定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突出产业特色为原则,按产业分类明确农业产业化的短期、中期发展目标和任务,明确扶持现有龙头企业发展为重点,在此基础上制定我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规划。

(二)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加强产品质量体系建设。

一是加快标准体制建设,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和企业产品标准,并力争通过iso9000系列及相当水平的质量体系认证。

二是加快安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通过与农业科技示范区、外向型农业开发区相结合,建设安全、优质、出口创汇农产品基地。

三是实行准入制度,从规模、资金、技术等方面制定标准,严格控制新上同类产品加工企业,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三)进一步加大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要把本土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与引进外商投资同等对待,在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一是在财税政策上扶持。对认定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在本地政府权限内给予一定年限的企业所得税减免,并尽可能给予其他税费方面的必要减免。二是在贷款政策上扶持。我县许多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因缺乏资金,无力上项目、扩规模,自身势力难以增强,也不能让农户得到更多的实惠。建议设立农业产业化项目专项贷款,扶持农产品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和壮大,由县财政贴息,企业分期偿还。三是在投资政策上支持农产品龙头企业。利用农业、林业、水利开发资金和商品粮基地、农业综合开发、“星火计划”等专项资金向重点龙头企业或与龙头企业相关的农产品基地投放,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竞争力。同时鼓励龙头企业创造条件,利用债券、股票等筹资。四是在外经外贸政策上扶持龙头企业。加大在农产品加工领域的招商引资力度,将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列入招商引资的项目范围,扩大利用外资,发展龙头“三资”企业。五是在科技政策上扶持。对与龙头企业相关的农产品加工制品的生产技术,给予科研攻关支持和技术推广服务。六是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软环境的优化关键在治理,对存在的问题,要以铁的手腕整治,该处理的处理,该整改的整改,以起到震慑作用。同时,建议聘请企业负责人代表为软环境监督员,加强对有关部门、乡镇软环境治理工作的监督,由县优办组织,每月召集监督员召开一次软环境评议会。

(四)建立健全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利益机制和经营体制。要以经济利益为纽带,把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紧密联系在一起,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利益共同体。按照自愿互利、扶持基地、服务农户的原则,龙头企业可以通过帮助改善生产基地的生产条件、发放预付定金、贴息贷款、生产扶持金,内销种苗、饲料,提供生产资料、技术服务,包销产品部分利润返还等多种途径,扶持原料基地和农户的生产。另外,通过政府补一点、龙头企业拿一点、从基地农户的销售收入中提一点等筹资渠道,建立风险基金,搞好自我保护,当基地农户的产品在市场价格下滑时予以补贴,使生产者有利可图。这样既可避免农户生产的剧烈波动,又可有效地防止龙头企业生产经营的大起大落。同时,利用合同契约或股份合作章程等方式,明确产加销各方的权利义务。当市场价格下滑时,龙头企业应按照保护价收购基地农户的产品,不应拒绝收购;当市场价格上涨时,基地农户也应按协议价格向龙头企业交售农副产品,不应拒售。

(五)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品牌效应。实施品牌战略,要以宣传开路、质量取胜。一是要依靠科技创新,建立强有力的科技研发体系。把生物工程等高科技与农产品加工工业、农产品加工装备紧密结合,加强技术改进、科技攻关,致力于多角度、深层次开发生产,提高加工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二是要加强品牌炒作。由县里有关部门评定我县“十大名牌产品”,通过电视、报纸、互联网、户外广告等宣传媒介,积极对外推荐和宣传。企业要借助农博会、营销会等各种宣传平台,扩大产品宣传面,提高我县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

县农业产业化工作调查报告

-->。

我县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80个。其中专业合作社51家,较xx年新增36家,入社社员11857人,从本地收购农产品48250万元,销售收入52245万元,组织自身利润1050万元。范水湖西水产养殖合作社、曹甸机插秧合作社、柳堡水产流通合作社和夏集正兴畜禽产销合作社荣获了市“四有”合作组织称号;专业协会29家。入会会员17767人,从本地收购农产品92917万元,销售收入198373万元,组织自身利润1551万元。全县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拥有资产18984万元,拥有注册商标19个,共带动农户14.69万户。

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注册登记的有76个,占总数的95%。其中7个在民政管理部门登记,占9.2%;2个在科协登记,占2.6%;11个在工商管理部门登记,占14.5%;56个在主管部门登记备案,占73.7%。

全县现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8家,较xx年新增10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5家。全县龙头企业经营种植业产品的有56家,经营畜牧业产品的有3家,经营水产品的有3家,经营林产品的有5家,其它1家。龙头企业拥有资产总额14.9亿元,全年销售25.5亿元,上交税金7768万元,实现利润9645万元,创汇8010万元,带动农户13.3万户。

二、主要类型和特点。

我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分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两种。主要行业构成为种植业25个,占31.3%;畜牧业19个,占23.8%;渔业14个,占17.5%;林木业4个,占5%;其它18个,占22.5%。按照“民办、民管、民收益”的创建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种组织类型:

(一)龙头企业链接型:如省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泾河镇鸽业协会是由市级龙头企业久久鸽场和胜九鸡鸽场及全镇百对以上养鸽大户共同发起组建的,现拥有会员300人,年销售500万元,组织自身利润30万元,带动农户500户。

(二)政府部门依托型:如水泗荷藕协会是由原水泗乡农工商实业总公司发起创建的,它为我县荷藕产业的发展,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连接着基地、农户和市场,是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比较成功的范例。现有会员324人,从本地收购农产品900万元,会员销售1000万元,组织自身利润50万元,带动农户3500户。

(三)农技人员示范型:如宝应县金禾西瓜经济合作社是由农技人员吴万明、王述富发起,他们户均种植西瓜20亩以上,单西瓜一项户均纯收入在2万元以上,他们不仅自己富,还带领群众富,刻苦钻研栽培技术,认真培训农民,形成了一套适应本地栽培技术的方案,多菱整枝,多次座果,多茬次种植,嫁接无土基质育苗等,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按无公害食品,农业标准化组织生产,生产规模逐年扩大,并注册了“金禾”牌西瓜商标,实现了农业的企业化经营,xx年春提早棚式西瓜面积发展到8000亩,种植农户2200户,产量xx0吨,产值2300万元,初步形成了“金禾”西瓜产业化。

(四)种养大户领办型:如鲁垛兔业合作社是由该镇神龙肉兔养殖场场长蒋承明发起,以省农科院为依托,以弱势群体(外出无门路,打工无技术)为对象,以四个统一(统一供种、统一培训、统一防(治)病、统一购销)为目标,以规模和天女散花养殖相结合为模式,现有社员250人,资产总额达100万元,年销售肉兔30万只,销售额300万元。遍及鲁垛、西安丰、夏集、沿河、泾河、望直港、柳堡七个镇及友邻楚州等地,探索出了一条自我发展,致富农民的好路子。

(五)农民经纪人合作型:如射阳湖农产品经纪人协会,是以经销农副产品的农民经纪人为主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现有会员530人,其中跨镇15人,跨县2人,今年从本地收购农产品2500万元,销售2900万元,自身利润54万元,带动农户xx户。经纪人组织起来后基本做到了行业自律、有序竞争,促进了流通,保证了地方稳定,也给农民带来了实惠。

我县龙头企业主要特点有:

(一)基地建设逐步优化,订单农业稳步发展。建立龙头企业本身的优质农产品基地已成为龙头企业发展的共识,荷仙集团、华贵公司等一批荷藕加工龙头企业主动与荷藕种植重点镇、村、大户签订荷藕收购协议,落实种植面积;永顺泰(宝应)麦芽公司秋播时与范水、柳堡、沿河等镇签订大麦收购协议,承诺每斤比小麦价格高0.02元收购啤酒大麦,落实面积近万亩;银宝公司、金夏公司与棉农签订购销协议,落实棉花面积,承诺比周边地区每斤高0.05―0.1元收购棉花。

(二)提高质量标准,打造名优品牌。根据县委、县政府《全县农业标准化“十一五”发展规划》要求,我县建立了农业标准化联席会议制度和全县无公害农产品认定管理领导小组,定期集中交流,解决有关问题,通过召开专题会议、现场观摩、舆论宣传等多种形式呼吁广大农民坚决禁用高毒、高残农药,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今年顺利通过了“康安”牌无公害大米,“荷仙”牌莲藕系列产品等认定。有了丰富的产品资源就可以注册产品商标,实现农业的企业化经营,宝应的泾河西瓜就是一个成功事例。xx年新增36个品牌,其中无公害产品28个,绿色食品5个,有机产品3个。

他们的'主要做法是,一是不惜重金引人才。集团从xx年开始高薪聘请了8名日本国食品技术管理专家常驻集团,负责新品开发、技术创新、经营管理,使集团与国际市场建立了较为稳固的关系;二是岗位培训育人才。集团聘请有关专家坚持对工人进行岗前培训。xx年,集团邀请了商检部门、质检部门进厂为职工进行讲课,共举办各类技术讲座3期,参训人数3000多人次。同时定期选择一批生产工人外出培训,为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提供了保证。

三、存在问题。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多数是近年由农民自发发展起来的,有些问题已经制约了其发展。

1、合作组织内部管理不规范,决策不民主。一是制度不健全,缺乏具体的管理制度,如议事制度、监事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二是组织机构不健全,还有部分专业合作组织未设财务管理机构和监事机构;三是合作意识不强,只愿利益共享,不愿风险共担。

2、会(社)员的综合素质不高,人才缺乏。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中的农民带头人大多数综合素质不高,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不强,懂技术会管理、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更缺乏,这就造成现代农业技术、生物技术、新品种的种、养、加模式技术缺乏,对政府部门的依赖性增强,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创新和发展。

3、组织化程度低,带动力不强。绝大多数合作组织规模小,全县80个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会员人数在1000人以上只有7个,100人以内还有30个,自身经济实力不强,服务功能较弱,有的仅起到单一的生产合作作用,难以实现“产加销、农工贸”一体化的目的,达不到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农业利用“三资”

近年来,我们将农业招商引资、引导“三资”(民资、工商资本和外资)开发农业作为解决农业资金投入不足、增添农村发展后劲的重要措施来抓。在进行了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起草制定了农业利用“三资”、有机农业园区招商引资的意见,加大对农业项目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不断组织开展农业招商引资活动,以有机农业园区为载体,8月8日召开了宝应有机农业暨项目推介会,10月份先后两次举办了台湾和上海客商宝应农业专题推介会,较好地宣传推介了宝应农业。收集整理了一批有价值的农业招商项目,印发3000本《农业招商指南》,刻录500份光盘,编制了5000份“宝应县农业优势项目”。目前全县已经形成了以“一区五园”为主的农业园区格局,深度开发农业资源和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近10万亩,促进了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农业效益的提高,推动了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宝应县的农业利用三资工作,特别是外资工作,在全市完成较好,受到了市领导肯定。

xx年完成部门招商引资2736万元,占年初目标的228%,其中外资项目155万美元,占任务的775%。全县农业利用“三资”144个项目,共计投入5.2亿元,占市下达目标的173.3%,其中:民资和工商资本132个项目,投入4.4亿元,增长53.85%,农业利用外资12个项目,投入944万美元,增长45.2%;144个项目中,种植业58个项目2.65亿元,林业9个项目1亿元,水产50个项目7199万元,园艺业14个项目5189万元,畜牧业13个项目2963万元;132个民资和工商资本项目中,投入在500万元以上的有14个,共投入2.5亿元,其中投资最多的维盛板业有限公司到帐资金达8500万元。

虽然我县今年农业利用“三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和兄弟县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主要是单个项目规模小,利用外资总量少,农业三资企业带动农户致富的效果不太明显。

xx年工作思路。

新的一年,我们将围绕农业增加值24.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700元、农业项目引进民间和工商资本4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000万美元、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4个等目标努力开展工作,主要思路是:

1、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的组织领导力度。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的培育与发展事关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象抓招商引资那样,抓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切实把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发展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来抓。进一步强化职能作用,加强调查研究,摸实情、办实事,及时解决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认真落实扶持政策。对于县重点龙头企业,在基地建设、原料采购、设备引进、产品出口以及体制创新、科技进步、投融资等方面给予扶持。县财政支农资金重点向龙头企业倾斜,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作为县重点龙头企业奖励基金。鼓励支持县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多种形式的风险共担机制,通过订立合同等形式,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效载体,鼓励支持龙头企业牵头领办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将广大农户组织起来,按照省委办公厅[苏办发(xx)8号]《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意见》,切实抓好落实,县镇政府将采取有力措施,制定出台优惠政策把好事办好。一是用“以奖代补”形式,解决建立和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启动资金。二是落实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资金扶持。县、镇财政在支农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银行、信用社等金融部门将积极给予信贷支持,提供各种信用贷款。三是给予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输政策的优惠。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产品运输,享受江苏省“绿色通道”政策,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3、围绕农业标准化,发挥生态特色优势,大力发展品牌农业。从国际市场来看,我县的最大特色是生态农业,而在世界贸易规则的框架下,农产品质量标准和安全卫生标准是我国农产品在市场竟争中的最大障碍。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同时,注重抓好农业标准化,生产高标准无公害农产品,力争在市场竟争中站稳脚跟。一是发展生态农业。充分发挥我县丰富的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国际市场规则接轨,增强我县农产品的竟争实力。二是发展品牌农业。加强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国家生态示范区、绿化先进县、中国荷藕之乡这些品牌优势,尽快申报“宝应湖”牌大闸蟹、“金禾”牌西瓜、“双飞”牌麦芽、“金宝”牌松花皮蛋等一批绿色品牌。

4、积极引导,规范管理。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原则,正确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坚持正确的方向,按照合作制原则发展,帮助其建立和完善内部制度,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

中共宝应县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二oo六年二月。

农业报告农业调查报告

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有效途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县立足实际,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一定成效。

1、农业结构逐步优化,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一是积极推进了林业产业化。各乡镇抢抓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和岳纸集团原料基地扩建机遇,按照“稳杉稳杂,扩竹扩松”的结构调整思路,大力发展工业原料林,全县马尾松和楠竹面积已分别发展到34万亩和36万亩。面积达1200亩的连山苗木基地每年可向本县和周边县市供应优质林业种苗500万株。二是着力优化了种植业品质结构和发展了订单农业。全县优质稻种植面积达16万亩,其中订单面积达1万亩;优质油茶和油菜种植面积发展到20万亩,全部由贤胜油业公司订单收购;西瓜种植面积稳定在1。5万亩以上,礼品瓜订单达0。5万亩;蚕桑面积发展到xx亩,蚕茧全部由县种子公司订单收购;烤烟生产面积发展到3000亩,全部由县烟草公司订单收购。三是大力扶持了畜牧业生产大户。以外销型“三元杂交”瘦肉型猪、山羊和肉牛生产为主的畜牧业继续向大户方向发展,全县年饲养牲猪100头、山羊50头、肉牛10头以上的大户分别达到300、400和30余户。目前,全县已初步形成了竹木、草食牲畜、蚕桑、柑桔、花卉苗木、药材、优质稻、无公害蔬菜、烤烟、茶叶、辣椒等11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农产品生产基地多达110万亩,其中14。5万亩优质粮油、水果蔬菜基地已完成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我县还成为国家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商品羊生产基地县及全国21个楠竹生产示范县、湖南省12个楠竹产业化生产基地县之一。

2、生产技术逐渐成熟,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广大群众积累了不少生产工艺和生产经验。明末清初,洒溪乡就有群众开始利用楠竹造纸,根雕等工艺水平也令人赞叹不已。上世纪90年代,畜牧技术人员在积累群众养羊经验的基础上,大力开展林间草地商品羊生产技术研究,形成了本品种选育、吊脚楼式羊舍建筑设计、适度规模生产等一整套饲养配套技术,先后获联合国(tips)中国国家分部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奖和国家及省级大奖。与此同时,农产品结构呈多样化发展趋势,已形成食用油、茶叶、粮油、果品、竹木精深加工等系列产品,产品综合优质率达40%以上,并拥有了一批市场看好的拳头产品。贤胜油业公司生产的贤胜牌植物油获xx年湖南省第xx届国际农博会最畅销产品奖和湖南省第xx届西部农博会金奖,并通过了国家有机食品论证,产品畅销韩国、日本等国际市场;县园艺场生产的脐橙获国家农业部检测中心优质证书,并申请“神脐”牌注册商标,产品出口俄罗斯等国。

3、运行机制逐步完善,组织化程度有所提高。通过积极探索与本地实际和市场相适应的产业化组织形式和利益联结机制,推广“公司+农户”、“基地带农户”、“市场连农户”、“科技引农户”等模式,我县相继成立了西瓜、蚕桑、紫株、灵芝、粮油、山羊、脐橙、楠竹、无公害蔬菜等9大专业合作组织,拥有会员4872户1。57万人,大大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每年可助农增收1。12亿元。县山羊协会参与组织了全县90%以上的商品羊产销,交易网点覆盖湘、黔、桂等省20多个县市。县脐橙协会则将交易拓展到中俄边贸市场,每年可向俄罗斯等国出口120吨以上的优质“神脐”,其在广东、上海、香港及东北地区的销售额也日渐扩大。县西瓜协会、蚕桑专业合作社还被纳入国家农业部、财政部的示范组织扶持项目。

4、加工体系逐渐完备,经营效益明显提高。目前,我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共有124个,拥有固定资产总额1。87亿元,从业人员5132人。其中,市级规模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有3家,纳入湖南省湘西地区开发产业发展重点扶持规划建设项目的企业有3家,贤胜油业公司还晋升为湖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xx年,全县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1。9亿元,占工业产值的16。1%,比上年增长18%。实现年销售收入1。78亿元,增加值0。46亿元,实现利润771万元,上缴税金1032万元。

5、市场体系逐步健全,销售网络不断拓展。通过大力开发农产品批发市场,推行订单农业、会展农业及直供直销、连锁配送、网上交易等新型营销方式,培育农民经纪人、营销大户、专业合作组织等市场主体,全县农产品销售网络向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方向发展。目前,全县已形成各类农副产品市场26个,年产品交易额达10。5亿元。其中,马鞍商品羊交易市场已形成集山羊品改、养殖、加工、流通为一体的产销格局,年交易商品羊10万只,交易额达0。26亿元。同时,全县农作物订单面积达到2。3万亩,其中主要经济作物订单比例在36%以上,养殖业订单比例达到40%。

1、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水平低,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一是多数企业设备简陋,生产手段落后,产品多以“原字号”出售,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低,不仅耗费了大量的有限资源,而且对县财政和农民增收的贡献很小;二是企业与农户联系松散,没有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有机整体,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三是技术和营销人才严重匮乏,科研人员更是寥寥无几;四是企业布局分散,产业关联度不高,生产链条较短,缺乏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这种不大不强的局面,既影响了农产品的加工增值和市场竞争能力,也滞缓了我县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进程。

2、原材料需求矛盾突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受到较大制约。我县农产品品种结构单一,创新技术落后,农产品专业化程度不高,缺乏加工业发展需要的优质专用原料。同时,原材料生产分散、规模小、标准化程度低,与加工业发展要求有较大差距。加上大多数企业仍停留在作坊式生产的水平上,加工粗放,原材料浪费严重,尤其是林产品加工企业“小而散”,相互之间存在掠夺资源甚至“内耗”现象。

3、投入严重不足,发展后劲乏力。县乡财政相当困难,投入农产品加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资金十分有限。加上农业属于弱质产业,生产和收益周期较长,金融部门和民间资本很少涉足,许多经营大户和企业经常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贤胜油业公司正在进行的年产1万吨植物油生产线扩建工程,因资金缺乏而进展缓慢。据调查,我县现有的124家农产品加工企业中,平均资产仅150万元,总资产在500万元以上的只有3家,年产值过3000万元的只有2家,农产品加工和销售能力十分有限,制约了农产品的转化增值,对农业的辐射和带动能力明显不足。

4、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滞后,农民组织化程度不够高。目前,全县仅组建了9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模小,稳定性差,且参与到组织中的农户只占总数的5。2%,大多数农民仍游离于合作组织之外。由于没有健全的科工贸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以及防疫检疫、技术标准、环境保护在内的服务组织,加上已建立的农民专业组织自身也存在法律不健全、规章制度不规范、工作程序、服务范围和合作程度等不完善的情况,难以适应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发展的要求。

5、农业产业化缺乏长远规划和合理指导,持续发展能力不强。一些乡镇和部门只看到局部效益、眼前效益和经济效益,而忽视整体效益、长远效益、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重复建设了一些特色、优势雷同的农业产业化项目,推广了一些可能加速水土流失的生产经营方式,造成加工企业的恶性行业竞争和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并引发了一些工农矛盾。如长城纸业、恒达纸业等企业一度因污染问题而被迫停产。一些地方热衷上项目,重生产、轻销售、更轻服务,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产品质量、销售市场没有保证。同时,农产品加工业在宏观管理方面存在着“婆婆过多”的现象,更缺乏部门间的必要协调,导致信息不畅,生产、加工、销售脱节,不仅造成了重复引进与建设,还形成了加工企业优质原料缺乏,而一般性农产品原料却大量积压,外销不畅,内销不旺,影响了农业持续发展。

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国家“中部崛起”和湘西地区开发机遇,围绕农业结构调整主线,以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着眼点,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提高农产品综合加工能力,实现初级加工向高附加值加工转变、传统作坊式加工向现代高新技术转变、资源消耗向高效利用转变,农产品加工业原料生产基地化和农产品及其加工制成品优质化、安全化、产加销一体化,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第一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一是要加快基地建设。继续做大做强烤烟、蚕桑、“神脐”、辣椒、茶叶、优质瓜果蔬菜、优质稻等七大无公害生产基地。同时借我县申报“广木”原产地域产品保护之机,大力发展竹木加工原材料供应基地,逐步形成“一乡一品”、“几乡一品”的各具特色的块状经济,提高农业生产的商品化、集约化水平。二是要发展和壮大龙头企业。坚持“做优、做大、做强”的原则,大力扶持贤胜油业、恒达纸业、金裕竹业等一批前景看好的龙头企业,再努力打造1—2家畜禽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使之既能带动基地发展,又能拉长产业链条,并在开拓市场、加工增值、打响品牌、技术创新等方面形成更大的优势,以辐射和带动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整体发展。三是要努力发展服务体系。根据基地、农户的需要,加强技术、信息、流通设施建设,提供全面、优质、高效的服务,帮助农民增加收益和分担风险,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工贸一体化。进一步发展和壮大运销服务等专业合作组织,积极沟通生产与市场的联系,降低农产品进入市场的风险。

第二积极培育市场体系,扩大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一是继续扩大大中城市市场。目前国内农产品销售主要流向大中城市,我们仍然要把城市作为农产品的主要销售市场,通过各类农博会、展销会和推行网上交易,积极扩大我县无公害的、高附加值的优质农产品在大中城市的市场占有率。二是积极开拓农村市场。要进一步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将更多的的农村人口转入小城镇居住,并使商品性消费成为他们的主要消费趋向,拉动农产品内需。三是大力开拓国外市场。要借我国入世和我县一些企业品牌打入欧美市场等有利条件,根据国外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变化和质量标准,有针对性地组织生产、加工、包装、储运和销售,不断开辟、巩固。

暑假农业调查报告

这是迈入大学校门后的第二个暑假,为了使这个漫长的暑假过得充实,为了对这两年来所学的知识、所培养的能力作一个除期末考试以外的另一个侧面的检验,所以作为一名师范院校的学生的我,在这个暑期中进行了一次家教实践活动。现将该次实践报告的具体情况作如下报告:

实践对象:川师大附属实验学校一名小学一年级学生(学习成绩较差);。

实践过程:

针对上述情况,我为该生制定了一个“夯实基础—逐步提高—超前学习”分三步走的辅导计划:

第一阶段“夯实基础”:

20以内的加减运算我出了几组专题训练让其练习:

例:相同的和:1+4=1+5=1+19=。

2+3=2+4=2+18=。

4+1=3+3=……3+17=。

3+2=4+2=4+16=。

相同的差:(略)。

加减并行:1+2=8+7=。

3-1=……15-7=……。

3-2=15-8=。

……。

通过大概一周(一周五天,每天两小时。下同)的练习后,该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度都达到了令人满意的程度。我认为这一阶段的教学没有多少方法和技巧的讲究,关键在于熟练程度,即所谓“熟能生巧”。所以在这两周时间里,我保证每天都有足量的书面习题让其练习,并随时以口算的方式进行考察来加深印象、巩固效果。

而在“拼音”方面,对于“字母的识记”,据我观察,该生属于“场依存型”——借用心理学的一个术语。在课本所列出的声母表、韵母表、整体音节表中,按照顺序让其认读能够基本正确,然而一旦将顺序或单个提取,该生就很容易出现混淆和错误,甚至不能认读。这种情况在识记复韵母时表现得犹为明显。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的方法是:

“逐渐缩小其所依存的‘场’”和“变换依存的‘场’”,我按照“形相近”和“易混淆”的原则对复韵母又作了划分:

在教其在这种方式下反复认读后,又对其进行听写,逐渐开始打乱顺序和单个提取,出现混淆和错误的现象大大的减少了。

上述两者同步进行,耗时看起来长了一些,但我认为“磨刀不误砍柴功”,只有夯实基础,才能将后面的教学顺利的进行下去。

第二阶段为“逐步提高”阶段(耗时约三周):

农业调查报告

广陈镇位于平湖市的东北部,地处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沿——长三角开放区,地理条件优越,经济发达。1999年政府机构进行精简,新广陈镇由原来的广陈和前港合并成立,合并后面积54.9平方公里,人口4万多。

广陈镇历来是我市的农业大镇,其主要特点是:

一是农业产业比重大。广陈镇拥有从农人员3.95万,耕地5.64万亩。04年广陈镇农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势头,农业总产值达1.48亿元,占整个广陈经济总值的73.2%,同比增长15.3%,增幅高出全市平均的3.1个百分点。

二是新兴产业发展快。广陈镇近年来发展了以桤木、香樟、兰花为主的花卉苗木业,总面积达20xx亩;以番茄、黄瓜、茄子、葡萄、李树为主的蔬菜水果业,常年蔬菜面积3860亩,果树708亩;以养殖南美白对虾、太湖白鱼为主的水产养殖业,面积达4000多亩;此外还有蘑菇面积31万平方尺,红菱1000亩。

三是工业发展相对弱。广陈镇的乡镇工业企业主要经营针织、服装为主,由于起步晚,行业经营分散等原因,除了悦莱春毛衫制衣有限公司、春竹毛衫时装有限公司等少数大规模企业外,其他的规模都普遍小,而且总体数量少,所以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外出比例相对比较高。

四是发展种养业优势明显。在广成镇现有各类种养业规模大户400多户,主要经营蔬菜、水产、水果、畜禽等特色产业。种养业的收入一向是广陈镇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而且收入颇丰。04年广陈镇农民人均收入达到6918元,而其中光养殖业一项的收入就达到人均近3000元,在整个农业收入中达到了40%以上。

近年来,广陈镇乘借“三农”东风,整合当地资源,大力发展两色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在稳定粮油生产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以花卉苗木、果蔬、双低油菜、水产、畜牧等为特色的区域主导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有悦莱春、高新、民主三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占地5000亩;一个省级无公害蔬菜基地,占地1345亩;水产养殖面积4035亩,其中名特优水产养殖面积达到2800亩;规模猪场43个,规模禽场61个;四个无公害稻米、无公害水产、双低油菜、生猪繁殖基地正在申报立项中。总结成功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金达3800万元。

二是做好“新三资”文章,广泛吸纳国内外资金的多元化投入,积极引导外资及民间工商资本投资建立农业生产基地。几年来,先后引进新三资800多万元,兴办各类农业“新三资”企业,建立各种绿色产业基地近千亩。例如:平湖兰卉园艺有限公司,它座落在广陈高新村,占地63亩,是台商方进才、李正辉于20xx年5月共同投资创建的独资农业企业,常年以种植世界级名花——大花蕙兰为主,主要销往上海、苏州等大中城市。经过几年的发展,大花蕙兰已在广陈“生根开花”,成了平湖花卉产业的一枝独秀。去年大花蕙兰销售了1.5万盆,每盆平均价格150元,销售收入达225万元。

三是鼓励农户联合建基地。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鼓励有条件的农户以资金、土地、技术、市场等为纽带联合建基地,目前镇上的民主蔬菜基地就是其中的一个。民主蔬菜基地是省级无公害蔬菜基地,占地1035亩,常年以种植茄子、黄瓜、丝瓜、番茄等茄果类蔬菜为主,主要销往平湖、嘉兴、上海等农贸市场。规模经营农户200多户,他们凭借着交通便利、技术经验丰富的优势,种植蔬菜取得了良好的收益,如果按照每户3亩蔬菜田计算,每年每户纯收入可达4万元以上。

四是积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为发展效益农业的有效载体。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的程度,增强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促进产业化进程,广陈镇分别在20xx年与20xx年组建了“广陈果蔬生产专业合作社”、“广陈食用菌生产专业合作社”、“广陈水产生产专业合作社”、“广陈花卉苗木生产专业合作社”等四个专业化合作社。合作社在承接农业订单,制定种植模式和组织农产品流通等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并在实践中不断规范管理,发挥其服务功能,提高合作经营和组织能力。广陈镇水产专业合作社长期与上海、苏州、杭州等地的农产品市场建立合作关系,年收购订单水产1200多吨。今年上半年,水产合作社又与海宁、嘉善水产公司订立诚信合同,销售南美白对虾180多吨,实现销售收入300万元。

五是争创龙头企业,树立品牌意识,争取市场入场券。要真正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必须要有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广陈镇充分认识到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中的重要性,积极鼓励农业企业扩大规模,做大做强,全力打造龙头企业。位于高新村的上海威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占地面积80亩,总投资达500万元,主要从事肉猪养殖、苗猪培育,是广陈镇最大的规模养猪场。养猪按照高科技要求,在猪场内搭建了小床、隔木门,实行环保式养殖。这家养猪场每年可出售商品猪一万头以上,创利100万元。它不光解决了本村不少散户的就业问题,还带动周边农户养猪致富。今年在镇政府的扶持下,已申报市级龙头企业。市场的竞争就是产品的竞争,产品的竞争就是品牌的竞争。广陈镇围绕优势产业,做足产品包装,打响市场品牌。现有各类农产品注册商标4个,蔬菜有“广新”,水产有“广渔”,水果有“妙农缘”,苗木有“福你家”。

训,受训人员361人。通过为农民传授林业、果树、蔬菜、养殖等方面的知识,大大提高了广大种养户科学种养的水平,有力地促进了特色农业的效益增长。

七是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力度,切实加强对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的长效管理。广陈镇农技站协助各村做好具有一定规模的由分散农户组成的基地管理工作,通过示范种植、技术指导、技术培训、良种良法推广来规范基地的生产管理,并建立了完备的田间生产档案。今年年初严格按照无农药残毒放心菜生产基地建设标准要求,引进了省定点食品安全检测系统,定期对基地各类农产品进行检测,确保产品质量。今年上半年共上传72个批次,瓜果蔬菜合格率达到99%以上。

广陈镇的特色化、产业化农业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不少相对薄弱的环节,主要表现在:

一、特色产业区域比较凌乱分散,给统一运作统一管理带来一定难度,规模效益不凸现。

二、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产业链短缺,流通渠道相对单一。

农业调查报告

近年来,市县立足区位优势,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来抓。根据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建设以规模农业、精品农业为特色的农业特色县”目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区域特色资源为基础,以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为目标,围绕特色抓产业,围绕产业强龙头,围绕龙头建基地,围绕基地带农户,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特色农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格局。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一)特色产业发展情况

1.葡萄成为农民增收重要产业。xx县是全国优质葡萄生产基地,是广西葡萄之乡,到20xx年底全县葡萄种植面积达12.5万亩,总产量18万吨,产值达12亿元,创建了馨荣现代农业千亩示范园、溶江镇葡萄基地等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葡萄种植示范基地。兴安葡萄在全区优质鲜食葡萄评比15个金奖,兴安葡萄荣获10个。“十二五”期间,xx县将大力发展山地葡萄,计划在稳定现有葡萄的基础上,往山地发展3万亩欧亚系列葡萄品种,其中早熟品种维多利亚、夏黑,晚熟品种温克、红玫瑰等,到2015年全县葡萄种植总面积预计可超过15万亩。

2.柑桔产业得到恢复性发展。

兴安柑桔产业曾受黄龙病的危害,几近崩溃,在县委、政府重振柑桔产业的政策扶持下,“十一五”期间以南丰蜜柑为主共扩(改)种柑桔6万亩,到20xx年柑桔种植面积发展到10.6万亩的规模,并有2个柑桔专业合作社的柑桔生产基地取得了出口注册登记果园资格。

目前已形成10.6万亩的种植规模,年产量11万多吨,年总产值达4.5亿元。有连片100亩以上示范基地6个,其中两个柑桔专业合作社的柑桔生产基地取得了出口注册登记果园资格:兴安镇半冲柑桔专业合作社柑桔园和界首镇兴田村祉福田柑桔园。未来五年内,xx县将以湘江流域为重点,发展种植柑桔12万亩。

亩,完成毛竹低产林改造20万亩。

4.兴安是全国瘦肉型生猪生产基地。生猪规模不断扩大,20xx年生猪饲养量80万头,千头猪场发展到56家。未来五年内,力争建成万头标准化商品猪场3-5个,5000头以上肉猪场8-10个。

5.食用菌、甜玉米两大新兴产业迅速崛起。食用菌种植面积已达到600万平方米,实现了由原来家庭作坊式的季节性零星生产转变成反季节规模性经营生产,形成了食用菌科研、产销一体的产业化生产链,并率先在全区开创从单一食用向食药两用高端方向发展的新局面;甜玉米从20xx年开始发展到现在10.7万亩的规模,并形成了“甜玉米种植+肉牛养殖+食用菌栽培+甜玉米、菇、牛肉深加工”的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在这方面,广西桂果食品有限公司作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龙头”作用极其明显。

6.秋马铃薯成为钱粮双增新渠道。

兴安秋马铃薯起步晚,起点高,发展快。20xx年xx县试种436亩秋马铃薯,获得成功后,20xx年迅速扩大到10730亩,20xx年全县已落实示范点15个,示范面积15000亩,总种植面积约3万亩,主要在兴安镇的五里徘和崔家的高泽和上塘。示范片经专家测产平均亩产达到615.9公斤,比预计产量高出65.9公斤发展速度很快。兴安作为全区4个马铃薯重点示xx县之一,以葡萄间种、柑桔间种和水稻+秋马铃薯三种种植方式的已成为兴安秋冬粮食生产的亮点。

(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情况

全县的1100多家农业产业化企业主要分为农产品加工和大型养殖两大类。

1.农产品加工方面。一是竹制品加工,全县有竹制品加工企业上百家,主要加工竹签、竹衣架、竹筷、竹针、竹席、竹碳、竹笋等产品,产品远销日本、新加坡、东南亚、美国等地,重点企业有威宇竹木制品公司、全义竹木业公司、白竹竹木工艺厂,并计划在溶江生态产业园布局竹木加工业,促成其产业聚集。20xx年xx县竹制品加工行业总产值达6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产值4.5亿元,并保持30%的增长速度和解决了2.5万人的就业问题。全县力争“十二五”末实现竹制品加工企业总产值10亿元,实现利税1.5亿元以上。二是农副产品加工,主要包括果蔬加工和米酒酿造。果蔬加工以三大食品罐头加工企业(桂果食品、皇冠食品、日盛食品)为龙头,各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利用当地农业种植优势,主要生产加工甜玉米、桔子、白果、马蹄、荔枝、龙眼、菠萝、葡萄等;米酒酿造集中在溶江产业园,主要以溶江三花酒业、三花宏兴为龙头。20xx年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产值近20亿元,其中规模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产值15.2亿元。

2.大型养殖方面。主要有千头母猪场万头肉猪场的桂林荣发畜牧公司和存栏近500头牛的广西桂牛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同时依托参皇公司、桂柳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订单养鸡、养鸭,带动农户形成规模养禽的产业格局。20xx年1月,广西桂牛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桂林荣发畜牧有限责任公司被评为“国家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荣誉称号。养殖范围包括生猪、肉牛、能繁母猪等多个产业,标志着全县禽畜标准化养殖水平又上一个新台阶。

到目前为止,全县有年产值100万元以上的加工企业66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其中:1.莱茵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并成为全区首家在中小板成功上市的民营企业;2.桂林日盛食品有限公司为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广西桂果食品有限公司是“xx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自治区第一批农产品加工重点龙头企业”、“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等荣誉称号,是自治区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桂牛公司20xx年被评为“广西水产畜牧行业重点龙头企业”,20xx年被评为“国家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目前是广西大学的“教学实习基地”和中国农业大学的“重点合作基地”。

20xx年全县24家规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28.3698亿元,实交税金3.58亿元,企业净利润达2.8亿元。企业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同时也带动了农民增产增收,一方面,企业共安置农村劳动力7537人,农民工从企业得到的收入总额达8000万元;另一方面,企业共建有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54个,面积达66000亩,与农户签定农产品生产销售合同13000份,金额达6020万元,实际履行订单成交额达6520万元,占92%。以上两方面农民收入14020万元,全县农民因企业直接带动人均增收409元。此外,企业直接带动农户45750户发展生产,真正发挥了企业在农业产业化当中的“龙头”作用。

(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

xx县到工商局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共88家,有工商登记注册成员1440人,分布在全县10个乡镇的各行各业,其中以葡萄、柑桔、食用菌等种植业为主,有50家。20xx年合作社统一组织销售农产品总量达4.5万吨,统一组织销售农产品产值达14677万元。目前已成功打造“兴田冰糖橙”、“漓江果蔬”、“南源禾花鱼”、“宏旺食用菌”、“漠川三木药材”等品牌,通过品牌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幅射帮助作用进一步加强,如兴田村冰糖橙协会,带动周边群众改造老果园,建设高标准果园示范园2000多亩;宏旺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注册“宏旺”牌商标,包装销售云耳等食用菌,价格好,销路畅,带动6000多户群众发展食用菌,走上了致富路。

20xx年12月9日在xx市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第三届广西名特优农产品交易会上,xx县广西桂果食品有限公司、桂林日盛食品有限公司、溶江三花酒有限公司、兴安鸿达食品有限公司、宏旺食用菌合作社、湘漓唐水生禾花鱼合作社以及农业局和林业局参加了交易会展,成交额突破百万大关。

xx县农业产业化工作之所以取得较好的成绩,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工作。一是成立了xx县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xx县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若干意见》,二是每年年初组织各乡(镇)、县直有关单位以及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召开农业产业化专题会议,落实订单农业生产。如今年桂果、日盛、皇冠等企业发展了以甜玉米为主的订单农业生产,与农户签订13000多份甜玉米订单合同,面积达6万多亩,实现产值3500万元。

(二)加快土地流转,促进产业发展。20xx年县政府下发了《xx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施办法》,据不完全统计,全县20xx年以来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土地总面积33.82万亩,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总面积6.45万亩,占家庭承包土地面积的16.26%,从而涌现了大批规模种养基地。

(三)出台奖励政策,扶持规模基地。20xx年出台了《xx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原料生产示范基地扶持办法》,从财政拨出200万元用于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办原料基地。今年已下发《xx县规模农业开发经营奖励办法》,由县财政拿出500万元对符合产业规划、示范带动效果明显的规模种养基地给予奖励扶持,进一步增强了投资者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信心。

(四)切实帮助农产品加工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按照中央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总体要求,及时组织相关职能部门深入到企业调查研究,及时掌握各企业的经营情况,与企业共同解决生产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帮助一些龙头企业扩张生产规模,提升生产水平,例如:桂果公司在崔家乡长冲村新厂区的果蔬生产线新厂房建设已顺利竣工,年生产能力为30000吨;云峰公司在县工业集中区c区投资500万元的兴桂分公司也已投产,年生产能力为2000吨。桂林荣发公司千头母猪场和万头肉猪场续建工程正在加紧实施。桂牛公司拟投资1500万元建设秸秆养牛和10万头肉牛分割加工项目也已进入实施阶段。

(五)加大科技投入。今年县本级科学技术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例的1.38%,通过农口单位自身业务开展和技术培训,请外向型甜玉米产业技术开发和聘请罗汉果专家大院、葡萄专家大院的首席专家的技术传授,强化了创新科技服务,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20xx年5月19日县农业局在在国际应用生物科学中心(cabi)北京代表处的帮助下,引进cabi在全球开办“植物诊所”的经验,并借鉴医院诊断与开方的模式,在溶江镇开办全区第一个“植物诊所”试点,让兴安成为全国第二个植物智慧项目的合作伙伴,为农民提供及时、针对性强、专业化的病虫害诊断及防治处方服务。

20xx年4月12-13日,全国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与补充耕地质量验收评定工作会在xx县召开,农业部种植业司胡元坤副司长,农业厅张明沛厅长对xx县近年来开展的土壤有机质提升工作取得的成绩予以充分肯定;4月27日,国家农业部农机化司副司长刘恒新为组长的国家农业部督导组在兴安督查春耕生产时对兴安春耕工作也予以充分肯定;7月22日,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徐世宏站长带领自治区、xx市测产验收专家组来到兴安,对早稻高产创建及超级稻示范片进行了现场测产验收,经测算该示范片干谷平均亩产达到615.9公斤,超过了目标产量65.9公斤/亩,鉴定圆满完成项目建设工作;8月2-3日全区农民增收现场会在灌阳、兴安两县召开,陈章良副主席对兴安依托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更是赞口不绝。

(六)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缓解农产品加工企业融资难题。一是建议增加财政性资金支出,加大对优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规模农业、高新农业、订单农业、循环农业的扶持力度,每年都以贷款贴息的方式扶持企业。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努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防灾抗灾能力。同时把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扶贫资金、水利专项资金要与农业产业化企业结合起来,形成各级各部门共抓农业产业化工作的局面。二是制定相关的优惠金融政策。根据企业前三年的经营情况和资产状况以及市场发展前景给予信誉贷款,适当降低抵押贷款门坎和实行三个以上企业联保贷款。对符合贷款条件的重点龙头企业,优先列为贷款对象,加大投放力度,特别要满足企业在农产品收购旺季对资金的季节性需求。三是鼓励农产品龙头企业和民间组织组建形式多样的农业贷款担保机构,探索建立银行、企业、农户风险共担机制。

(七)提高服务水平,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

一是继续努力打造宽松和谐的投资环境。要切实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特别是要及时抓住当前的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难得机遇,多引资、多招商、多承接项目,在招商引资政策方面特别是税收、企业融资、劳动用工、企业周边社会稳定工作等方面充分给予政策支持,做到更优惠、更宽松、更和谐,力求达到以商招商、以商带商、以商引商的效果,努力促进兴安农业产业化快速、健康发展。二是加大对科技培训的投入力度,发挥科学技术在农业增收中的作用,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新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

二、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xx县农业产业化尽管发展很快,但和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生产规模不大,农产品的加工能力还不够强,制约了订单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产增收。订单农业履行困难,在订单合同履行方面既存在公司拒收产品的个别现象,也存在农民朋友把农产品高价走鲜货,造成企业收不够原料的情况。

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数量少、履盖面不广,幅射带动作用不大。有很多合作社都是几个核心成员在操纵合作社的活动,没有发挥民主管理,一般社员没有参与合作社的经济活动,从而大大的降低了合作社的凝聚力。

三是招工困难。农产品加工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且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在企业大生产时期,用工缺口很大,需远赴湖南、贺州等地招工,增加了企业负担,影响了企业的平稳生产。

四是部分农产品产供销各环节有脱节现象,流通服务体系不健全,如今年的葡萄出现了“卖难”的苗头,产品质量下降,农民效益增少。

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调查报告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调查报告

五是缺乏品牌意识,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没有建立,影响到农产品的销售和农民增收。

六是生态保护与建设机制有待完善。环保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生态保护统一协调推进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重经济发展、轻生态保护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干部绩效考核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多元化环境保护投资机制尚未形成,社会公众环保意识有待增强,消费方式需进一步转变,参与生态建设的渠道需进一步拓宽。

七是科技支撑还有待进一步强化。农村科技体制改革进展缓慢,尚未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科技运行机制,计划经济的影响依然存在。农业科技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缺乏高层次科研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技术储备不足,高新技术在农业农村的应用相对滞后。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科研经费少而分散,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三、生态循环农业是xx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第八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生态循环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它不单纯地着眼于当年的产量,当年的经济效益,而是追求一个效益(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在整个农业生产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把人类梦想的“青山、绿水、蓝天、生产出来的都是绿色食品”变为现实。生态循环农业具有综合性、多样性、高效性、持续性的特点。

综合性――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多样性――生态农业针对国情地域辽阔,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高效性――生态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

持续性――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由此可见,生态循环农业是运用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质多层次利用技术,实现较少废弃物生产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农业生产方式。它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

由此可见,生态循环农业是推动农业转型升级,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提升,兴安农业发展走生态循环之路,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四、兴安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规划总体目标及任务

规划总体目标:

通过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建设,全面普及应用节约型农业新技术,循环利用农作物秸秆、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畜禽粪便,明显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有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建立以农产品、畜禽产品、林产品、水产水禽产品生产加工为主导的生态循环农业经济体系,构建具有兴安特色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建立较为完善的生态循环农业技术体系、政策法规体系和运行管理机制。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农业农村废弃物基本得到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全面提高农业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农产品质量与效益显著提高#fromhttp://end#;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方向,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拓展农业发展领域,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规划发展任务:

1、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推广应用节约型农业技术,改变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解决农业生产面源污染,实现清洁生产;大力推进农作物秸秆、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畜禽粪便等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建设生态家园;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资源综合利用率。

2、拓展延伸农业功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物质产业,开发利用新燃料、新饲料、新肥料、新材料;全面普及农村沼气建设,大力发展以沼气管理和垃圾、污水集中收集处理为主要内容的乡村物业服务;发展乡村旅游、传承乡村文化、增加城乡就业。

3、促进资源持续利用。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发展冬种绿肥、秸秆还田等增施有机肥,提升土壤有机质,保护和改善耕地质量;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加大石漠化治理力度;加强物种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强化外来有害入侵生物的监测预警和防治。

4、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加强循环农业实用技术研究,积极开展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能源作物培育、土壤污染修复、节约型农业等技术研究;总结和提升不同经济条件、生态类型的循环农业实用技术和模式,积极探索生态补偿机制;加强循环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发展循环农业的技术水平和能力。

五、兴安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规划重点

1、以优质稻生产加工为主导的循环农业经济链

2、以水果生产为主、“养殖―沼气―种果”三位一体循环农业经济链。积极探索“猪―沼―果”发展新模式,主攻发展适用于大中型养殖场的沼气规模化大循环,建设集中的养殖基地和大中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用管道将沼气和沼液分别输送到农户家庭和果园。

3、以蔬菜生产加工为主导的循环农业经济链。

利用“十二五”菜篮子工程的年度实施,不断纵深发展全县蔬菜生产,主攻方向是加强特色蔬菜良种繁育和推广,大力发展优质特色蔬菜;强化特色蔬菜产后处理,积极发展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重点培育名牌产品,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4、以食用菌为重点的“稻―灯―鱼―菇”循环农业经济链。

即在水稻收割后,利用稻草做食用菌的培养基,通过食用菌二次发酵,收菇后菇下脚料还田,可培肥土壤,减少化肥用量。此外,在稻田中安装频振式诱虫灯诱杀害虫,可以减少农药用量;被诱杀的害虫可喂鱼,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兴安发展食用菌生产有着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和原材料资源优势,又有稻田养鱼基础,湘漓唐水生禾花鱼合作社在20xx年xx市举办的第三届广西名特优农产品交易会上推出的“兴安秦堤禾花鱼”,就是这种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代表。“十二五”期主要在食用菌加工、销售环节求突破,抢占市场,实现农民增收。

5、以玉米生产加工为主导的循环农业经济链。

玉米的主要转化途径是加工成饲料,另有少量甜玉米供应市场鲜食。目前广西桂果食品有限公司是兴安甜玉米种植“订单农业”的龙头加工企业,其欲纵深发展的基地(玉米、洋藓)―加工罐头―产生下脚料―养牛―牛粪种蘑菇―加工蘑菇罐头―蘑菇基料(肥料)种植甜玉米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就是其典型的代表。

6、以农作物秸秆为资源综合利用的循环农业经济链。

大桂林农作物秸秆资源十分丰富,年产量在30亿公斤以上,目前综合利用率只有30%左右,利用空间很大。同时,农作物秸秆乱堆放,影响村容村貌。因此,抓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有利于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一是农作物秸秆通过青贮、氨化或科学加工与调剂,压成块状或颗粒饲料,用来饲养牛、羊等牲畜,发展畜牧业;二是利用农作物秸秆生产食用菌,废弃料生产有机肥;三是农作物秸秆通过农业机械粉碎后,直接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

同时,在兴安投资落户,正做开工前项目前期准备工作的凯迪兴安绿色能源开发有限公司1×30mw机组工程,即是以农作物秸秆为生产原料的生物质发电项目,规划年消耗燃料量为24.64万吨,日消耗燃料量约722.70吨。该项目计划设建xx县、xx县麻市、xx县新圩、xx县中锋、xx县三街5个生产原料收储站。本项目建成后预计未来**年内,仅以农作物秸秆为主的生物质燃料的供应,大桂林区域年需农作物秸秆34.89万吨,林木生物质资源生态原料21.92万吨。这无形中也为这种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模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7、以农业生态旅游为主导的循环农业经济链。

xx县是“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中国最美小城”、广西十佳休闲目的地。近年来吸引中央、区内外媒体来兴拍摄,在中央电视台cctv1早间6:55和cctv4国际频道7:45黄金时段,连续播出兴安旅游形象宣传片,比如有:电影《远山在呼唤》;央视cctv-4《中国古镇》走遍中国20xx年第296期--兴安镇:寻找陡军,cctv-4桂林兴安清凉一夏:远方的家,地理中国:千古一渠;广西卫视的《美在广西》魅力兴安红色之旅、广西公共频道的水荡兴安,综合频道的红旗漫卷八桂第13集突破湘江;以及湖南株洲《湘东地理》第2期山水兴安等等陆继播出,极大地提高了兴安的旅游知名度。据旅游部门统计20xx年预计全县接待旅游人数493.8万人次,同比增长22.6%,实现旅游总收入33.7亿元,同比增长29.6%。

为推广生态旅游业的发展,xx县委托资质单位也陆继编制完成了《xx县乡村生态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规划》、《湘江战役遗址公园概念性规划》、《湘江源旅游规划》、《漓江源生态旅游规划》、《马头山、七甲、屯川旅游规划》,协助完成《漓江上游古镇及生态农业旅游概念规划》、《xx市一山五库旅游发展规划》等等。充分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特色农业发展生态旅游业,积极拓宽农业功能和领域,已初步探索出一条特色农业与农业旅游相结合、地方传统文化与农业旅游相结合、新农村建设与农业旅游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十二五”期间的主攻方向是:整合部门力量,重点建设好农业生态旅游精品线路;以生态农业、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基础,以新农村建设为主线,以漓江、湘江流域生态优势为依托,在编制规划项目的指引下开发或挖掘农业景点、农耕文化资源,确定开发重点和发展项目;建设好农业生态旅游示范点,辐射带动周边农业旅游产业开发。

8、建立以畜禽产品加工和粪便无害化、资源化处理为重点的循环农业经济体系。

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加强“公司+养殖小区+农户”、“公司+农户”等发展模式,加快发展以畜禽为主导产品、粪便综合利用的循环农业经济链。在循环农业示范村(屯),逐步推广畜禽粪便集中处理、统一建池、统一供气模式,既节省能源,又利于清洁卫生,有效改变村屯内畜禽到处养、污水到处流、粪便到处排的.状况。特别是中、大型养殖场兴建大型沼气池,为村屯统一供气,或利用沼气发电,沼液通过管网为果园施肥,既节省了煤电等传统能源,又可以发展其它附属产业,如酿酒、供暖等;沼渣、沼液是无污染、无公害的有机肥,可用于粮食生产、种果、种菜等。

9、建立以林产品为主导的循环农业经济体系。

建立以生态保护为基础、以林产品为主导的循环农业经济体系,主要发展以森林景观为资源的循环农业经济链。配合市委、市人民政府工作,基本形成以猫儿山、资源、龙胜为三角黄金带的森林生态旅游景区;发展以竹木生产加工为主导的循环农业经济链和以木材下脚料为原料的循环农业经济链。充分发挥兴安作为全国毛竹生产基地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提高竹木资源利用率;发展以松脂生产加工为主导的循环农业经济链;发展以“三木药材”(杜仲、黄柏、厚朴)生产加工销售为重点的循环农业经济链。

10、建立以水产与水禽结合的立体生态循环农业经济体系。

重点发展稻田养殖基地、水禽养殖,促使规模迅速扩大,为发展水禽与水产结合的立体养殖创造有利条件。

六、兴安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值得借鉴的企业模板

为加强全县生态循环农业的纵深发展,xx县20xx年计划重点推出广西桂果食品有限公司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提出了“新建10万头优质肉牛生产基地,促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项目。项目建设主要内容有两块:一是由企业与农户共同建立10万头优质肉牛生产基地。由企业提供养牛饲料(用罐头食品下脚料加工牛饲料),交给农户分散养殖;二是企业新建优质肉牛加工生产线,对屠宰的牛肉加工成冷却肉销售。通过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可以达到如下成效。

一是首先通过订单扶持,带动农户大面积种植甜玉米,为企业提供充足原料,延长了农产品加工的产业链,增加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甜玉米等农产品基地建设,为企业罐头加工提供了优质、价廉、稳定的加工原料,利于罐头生产规模扩大和生产成本降低。

二是利用桂果实业加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玉米下脚料和鲜秸杆供应桂牛农牧,作为肉牛养殖的原料供应。目前该公司仅罐头加工后所剩下废弃的下脚料就有20万吨,即使不扩大原料生产基地,将下脚料加工成工牛饲料,即可满足饲养1万头肉牛的养殖需要,产生产值近8000万元,利润1600万元。桂果公司自20xx年始与农民签订“订单养殖肉牛”,发展了一批肉牛养殖专业户。据调查现全县规模肉牛养殖专业户只有546户,养殖肉牛6000多头。公司回收牛仔500余头,回收架子牛1800多头,养殖遍及养殖的母牛、肉牛、牛仔平均每头获利都在3000元以上,户均获利万元以上。通过近年来的宣传发动,农户眼见为实,农民养殖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据统计有500余户农民有规模养殖肉牛的意向,要求与公司签订肉牛养殖合同。

如果这些罐头食品加工后的下脚料不加以利用,任其废弃,不仅浪费了宝贵资源(据畜牧部门鉴定,每年废弃的玉米蕊、玉米包叶、菠萝皮、洋蓟渣等下脚料营养十分丰富,是上等的牛饲料),而且堆成垃圾,易糗易繁殖细菌,对厂区及周边村庄产生严重的环境破坏,而将这些罐头产品的下脚料,加工成牛饲料,可以饲养近万头肉牛,实现变废为宝,进一步延伸产业链。

目前兴安的农民养殖肉牛之所以发展缓慢。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农民在冬季枯草季节没有饲料给肉牛吃,而喂玉米及精饲料生产成本又太高。第二个原因是没有龙头企业长期收购肉牛进行屠宰加工,活牛市场销售价格波动较大,肉牛价格低时会挫伤农民养牛的积极性。第三个原因是缺乏资金投入。农民养殖肉牛,饲料特别是冬季枯草季节,更需要有稳定的饲料来源,而桂果公司罐头生产规模扩大后有充足的下脚料加工成牛饲料,确保冬季枯草季节饲料供应;三是肉牛养殖规模扩大后,又能产生大量的牛粪,为蘑茹种植和甜玉米种植提供了更多的有机肥。蘑菇生产后的菇肥,又可以为甜玉米等种植提供更多的优质肥料。

三是通过养牛产生的牛粪生产成高效有机肥料,是种植蘑菇、玉米、洋藓等经济农作物的绝好肥料,供应大规模种植优质蘑菇基地,促进企业罐头原料基地产品产量的提高,确保原料的品质。同时每年蘑菇基地种植后生产菌渣达到32万kg,转化有机肥96万kg,供给周边5000农户的果林、田地使用。

上述几个环节互相依存、互相促进,这样“种、养、加工”紧密结合,“公司+基地+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均占。基地(玉米、洋藓)―加工罐头―产生下脚料―养牛―牛粪种蘑菇―加工蘑菇罐头―蘑菇基料(肥料)种植甜玉米的完整产业链模式,环环相扣,互为整体,相得益彰,完全实现了“种、养、加”的立体循环,走出了一条生态循环农业的新路子,这种变废为宝的循环链条环环相扣,首尾相接,不仅为企业和农户产生了最大经济效益,而且实现了种、养、加工过程对环境基本无污染,有效地保护了环境,社会效益明显,是高效农业的一个成功典范,是生态循环经济的优秀标杆。

七、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十八大会议精神的伟大实践,更是一项惠及千家万户农民的社会工程。因此,省(区)、市、县、乡各级人民政府应把这项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抽调得力干部和技术人员常抓不懈,每年对此项工作定任务、定项目、定责任、定奖惩,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因此,县、乡(镇)两级政府及县直各式各有关部门,一定要把做好“三农”工作和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工作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不仅做到思想上有位置、工作上有安排,关键是要做到“行动上”有“效果”,身体力行地投身到服务的实践活动中,为兴安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引导多种经济主体的参与。

建议在每年本级财政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各行业主管部门积极向上级对口部门及时反映利于有利于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积极引求上级部门在资金使用安排的倾斜;银行切实落实好国家生态循环农业信贷优惠政策,对符合信贷条件从事循环农业建设的企业或个人,在贷款方面给予优先支持。

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政策,提倡生态富民,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大力引导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建议政府每年从排污费中提取1%设立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基金,用于生态循环农业滚动发展,基金存续期限为2015―2018年。

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的专项资金,充分利用国债、国家专项引导资金、国外政府贷款及各种环境保护专项基金,大力筹措资金,拓宽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融资渠道。

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调查报告各类报告

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示范、引导和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按照本规划所策划的项目,做好项目可行性研究和项目包装,构建政府引导、企业带动、社会参与、多方投入的循环农业投入机制。建立促进技术进步、人才培养、产业体系建设、新技术示范建设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奖励资金,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促成多元化投资新局面。

强化财政转移支付,逐步建全生态农业补偿机制,调动生态农业建设区域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三)加强农产品质量建设,大力实施品牌战略

积极引导龙头企业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不断提高管理经验,根据本县的资源、地理优势,引进资金、技术、人才,挖掘潜力,研发高端产品,积极开拓市场,逐步打造自己的品牌,不断发展壮大企业。一是要树立质量意识。从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加强产品的质量管理,以提高产品质量来提升企业诚信度、知名度。二是要树立品牌意识。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培育、提升和保护品牌,积极注册、申报国家驰名商标、省部级名牌产品,申报农产品原产地认证,对获得国家驰名商标、省部级名牌产品的企业要给予一定奖励,对冒牌侵权行为要严厉打击。三是鼓励支持企业参加有关的农展会、博览会、交易会、推介会等经贸活动以及名优农产品评选,塑造产品品牌。四是组建联营式的集团公司,走“小企业、大舰队、集团化”的道路。如联合几十家竹席加工企业,组建联合公司,生产某品牌竹席,确保质量和品质,打统一品牌和包装,做出品牌,做出效益。

(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走规模化、专业化的道路

要根据各地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努力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方面要把原有的特色农产品做强做大,做专业化;另一方面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注重引进、开发一些高附加值的农产品,使之专业化、规模化,成为农民创收新的增长点。

(五)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以桂林建设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为契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旅游食品等,增强农产品的销售。

(六)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确保农业产业化生产的各个环节,都能得到有效的优势服务。根据xx县葡萄今年有“滞销”的苗头,县政府应统筹规划,下决心,花力气建设一个集聚、幅射功能较强的“农产品交易中心”,解决农民葡萄等农产品卖难的困难。

(七)增加科技投入,以科技推动兴安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各级农业、畜牧主管部门及科技普及部门,要把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持久地宣传种植、养殖等方面的科学知识,推广成功种植户、养殖户的经验,让科学种植、科学养殖技术,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法宝。在做好科技普及宣传的同时,各级专业主管部门更应做好种植、养殖等服务工作的跟踪服务工作,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主动到企业、到田头、到养殖场等地做好服务工作。

各行业主管部门要积极引导企业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和大中院校合作,逐步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研发、示范推广和产业服务体系。积极引导和协助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加快成果转化,争取在新品种、新原料、新工艺、新设备等方面取得突破。积极扶持民营研发机构和企业的研发活动,加速循环先进技术向产业化、市场化转化。

同时,根据各县(区)自然资源、产业特点、种养习惯等,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产业优势,以发展外向、特色、绿色、精品农业为重点,大力开展进循环农业试点示范工作,探索发展循环农业的有效模式,形成一批示范企业、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在资源优势明显、基础条件较好的地区,先期启动一批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工程,稳步推进循环农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八)整合支农资金的各项资源,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

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需要有一定的资金支撑,国家扶持有一定的限度,因此,在积极争取国家扶持资金基础上,还要多渠道、多种方式筹集项目建设资金。

一是国家级、省市级人民政府,每年应安排一定数额的生态循环农业资金,有偿无息借给实施生态循环农业的项目业主,流动发展,使用3年后定期收回,再支持其它好项目使用。

二是对市场前景广阔、科技含量高、资金投入时间短,效益显著的生态循环农业建设项目,开展农民投工、土地入股、资金入股、原料入股和设备入股等形式筹集资金。

二是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争取发达国家及国际环保机构环保资金的支持,吸引国内外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到循环农业建设领域直接投资。

四是争取金融机构对循环农业建设的信贷支持。

(九)扶持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通过树立典型,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推动全盘。

农业调查报告

近年来,xx乡镇发展特色农业一直名列全市镇乡的前茅,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首肯。该镇发挥自身优势,创建特色农业,发展蔬菜基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色农业已初具规模。全镇蔬菜种植面积近几年一直稳定在25000亩左右。今年以来共生产蔬菜15300多吨,其中出口蔬菜8000多吨,供应国内市场蔬菜7300多吨,总产值达1200多万元,为外贸企业提供了广泛的原料,为城乡居民提供了新鲜蔬菜,也使广大菜农增加了收入,从而全镇上下看到了农业希望,于是干部群众搞农业干劲足了,发展规模农业的气氛浓了,抓标准促基地建设的办法多了,镇村干部为民服务的意识强了,群众自觉接受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明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经济物质基础,该镇在稳定和发展特色农业方面做了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该镇现有农业龙头企业5家:盈康公司、xx乡蔬菜公司、洪飞油厂、博洋食品公司、翻身腌渍厂。蔬菜公司是一家主要经营出口蔬菜的营销企业,也是xx乡镇出口蔬菜种植的主要支撑企业,蔬菜面积常年稳定在20000亩左右。年销售各类蔬菜60000多吨,产值8000万元。洪飞油厂是一家总投资800万元的股份制企业,主要从事油菜籽加工。博洋食品公司和翻身腌渍厂都是盐渍为主的股份制企业,主要盐渍黄瓜、蒿菜等,年产量20xx多吨,产值150万元,种植面积1500多亩。南通盈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投资20xx万元。这是一个涵及绿色食品种养殖、速冻保鲜和餐饮娱乐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占地面积550亩,今年技改投入1500万元,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农业龙头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极大地推动和发展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对特种经济专业村的创建和提升起到了极大的带动作用。目前xx乡镇特种经济村有9个,占全市20个特种经济村的45%,总耕地面积为25697亩。xx乡镇的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趋势呈现以下方面特点:一是龙头企业单体规模不断壮大,新增和扩建的龙头企业单体规模均在500万元以上;二是龙头企业科技含量有所提升,原有的盐渍和简单包装上升到保鲜速冻脱水领域;三是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增强,仅蔬菜公司就带动5000多农户,种植面积为20000多亩,新增的企业预计又将带动20xx多农户。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千家万户已经成为xx乡镇农业结构调整的主渠道。

该镇紧紧围绕“建设一个农业园区,发展一种主导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建设目标,重点在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创新投资机制上作文章。建设农业示范园区,要求每村至少有一个面积为200亩以上的农业园区,今年xx乡镇在原有的基础上,新建4个高标准的示范园区:即东清河村循环经济示范园、xx乡镇村500亩设施栽培园区、农民休闲乐园、农业机械化示范园。

农业园区建设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突破:一是在园区投入量上要有突破。年初市下达xx乡镇农业园区投入任务2300万元,该镇确保3000万元力争3800万元。二是在园区的科技含量上要有突破。围绕提升园区档次,加大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力度,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三是在机制创新上要有突破。采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兴办园区,加工企业带动园区,乡镇干部领办园区等多种形式,不断创新园区运作机制。

通过农民合作化程度的提高来建立完善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相联结的桥梁和纽带,是农民众多的小舢板建成的联合舰队逐步走向市场自我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近年来,xx乡镇建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有3个:xx乡镇蔬菜协会、东清河村雪菜协会、建丰村扣蟹养殖协会。这些经济合作组织,经过一段时间运作,其作用得到初步显现:一是架起了农民走向市场的桥梁。把分散的家庭经营农户组织起来,共同联合闯市场,避免了分散家庭经营的盲目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二是促进了支柱产业的发展。专业组织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购销服务和技术服务,促进了专业生产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三是加快了新技术的推广。面对广大分散经营农户对技术和服务的需求,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技术培训、现场观摩等形式为农户提供技术服务;四是培育了一批能人。为一些敢想敢闯敢干的农民经济人搭建了展示自身的平台。

该镇的专业经济组织起步较早,在发展农业产业化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还很不规范,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广大农户对专业合作经济作用的重要地位、作用认识不足,因而合作经济组织对农户的向心力不够;二是缺乏经费,合作经济组织基本没有经费,没有固定活动场所和工作人员,服务能力差;三是运作机制不规范,没有建立切实有效“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规章制度,因而存在着好则合,不好则散,有利则合,遇风险就散的问题。

针对以上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的问题,xx乡镇采取的主要对策:一是帮助健全完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经营管理机制。在坚持“民办、民营、民受益”原则下,要求组织形式多元化,经营方式多样化,管理方式民主化,行为方式规范化。通过建立内部管理制约机制,保证在出现经营矛盾时有章可行,有法可依。二是切实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工作的领导。此项工作作为政府重要工作抓,积极引导合作经济组织向健康方面发展。三是制定鼓励扶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优惠政策。如政府安排专项资金作为扶持资金,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其健康发展。

该镇为创建特种经济专业村,切实做好各项服务工作。

1、组织发动优先。广泛抓好宣传发动,形成强烈的创建氛围,在基地落实和品种落实等关键环节,镇村干部组织专门力量,做好一家一户工作,帮助群众转变观念,积极投身创建。

2、基础设施优先。凡是建设特种经济专业村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安排,路桥农田水利绿化电力等设施早落实,早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去年投入的8.4公里农路、200多条泯沟横河疏浚,都在农业园区和专业村中。

3、科学技术培训优先。镇政府成立了农技培训领导组,制定教育培训计划,对特种经济专业村,农技部门优先把品种特性、种植方法、病虫害防治技术等传授给农民,让农民早明白,早落实。

4、统一实行标准化质量管理。xx乡镇根据不同蔬菜各个阶段的不同技术要求,实行统一管理,坚持六个统一,即统一种植模式、统一供应种子、统一配方平衡施肥,统一防病治虫,统一采收标准,统一收购销售,建立科学体系,确保产品质量。

5、制定保护价。实行风险基金制,确保农民收入,通过与企业签订协议和提取风险基金办法,制定保护价措施,增强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稳定农民收入。

从调查情况看,xx乡镇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有了很大成效,农民收入有了大幅提高,拓展了农民增收的空间。在调查中,我们也听到、看到了一些制约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创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矛盾和问题:

一、城乡收入差距大,农民增收难。20xx年与1997年相比,该镇农民人均收入增加1276元,年均增加182.28元,平均增长率4.6%。这里指出的是,农民收入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靠打工和非农经营收入而增加的。目前该镇还有30%的农户主要靠农业收入。他们没有非农经营收入。所以,近几年的纯农户的收入几乎没有增加,有的甚至是下降。

二、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土地流失多。农民土地权益受到侵害。近二年来,该镇在建设工业园区、标准化厂房、沿江公路中征用农民土地共960亩。大约有1000多农民失去土地了,有个别村组人均耕地不足0.4亩。这些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成为“务农无地、就业无门、低保无份”三无农民。为此,农村中因土地征用补偿、安置纠纷上访不断,成为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三、村级债务严重。由于历史原因,村级组织本来负债较多,加至近几年上级大搞农村公益性项目建设,以至造成老债未清,又添新债,村级负债总额居高不下。该镇13个行政村,目前村级债务帐面总72.8万元,未入帐债务额27.2万元,帐外隐性债务128万元,合计债务228万元。沉重债务,影响了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行。

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村义务教育投资严重不足,义务教育质量下降,造成农民的文化层次低,认识新技术能力弱,影响农村产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农村医疗卫生状况落后,公共卫生体系缺失,农民缺医少药,看不起病的现象非常严重。政府投资补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由于报销门槛高,报销比例低,为此,农民因病返贫,无钱看病的现象比较突出。

上述问题严重制约农村工作的开展,为此我们建议:

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到突出位置。重点围绕农民的增收工程为目标,拓展工作思路,创新工作举措,大力推进项目农业建设,以项目引资金,以项目促调整,以项目创效益,千方百计帮助农民增加收入。

二、认真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绝不能随意收回承包地。加强对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工作的指导。要严格区分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明确界定政府土地征用权和征用范围。完善土地征用程度和补偿机制,提高补偿标准,改进分配方法,妥善处理失地农民问题,并为他们提供社会保障。

三、兴办公益事业,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教育农村基层领导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稳定推进农村社会公益事业。按照“制止新债,摸清底数,明确责任,分类处理,逐步化解”的要求,制定切实可行办法,坚决杜绝新债务。

四、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切实保护农民学习,受教育权利,切实保护农民卫生保健权利。政府要下大力气投巨资,解决目前农村中农民子女上学难,看病难的问题,要尽快化解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滞后的矛盾。

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是构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没有农村的和谐,就谈不上整个社会和谐。构造农村和谐社会,各级党组织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只有这样才算把握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农业调查报告

如何尽快地更多地将农民从传统农业生产中转移出来,转变生产方式,增加经济收入,改善生活环境,提高内在素质,是我国加快现代化进程的重大课题。近年来,xx市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积极推进“化”农民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

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生产方式,实现劳动力转移。“化”农民应立足于“富”农民。只有农民收入增加了,经济地位提高了,才能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差别,加快城镇化进程。张家港市“化”农民是从兴办工业开始的。在农村兴办工业的过程中,张家港市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注重提高农业的产业化程度。坚持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在耕地适当向种田大户集中、进一步提高机械耕作水平的基础上,实施品牌经营、市场营销和资本运营三大战略,变农产品为工业品,变农民为农业工人,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产量农业向效益农业的转变。全市形成了一批特色龙头企业,打造出一批“中国名牌产品”或“中国著名商标”。龙头企业拉长了农业产业链,带动种植、养殖业快速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

改善人居条件,完善服务体系,优化自然生态。一是优化镇村布局,引导居民适当集中。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实行新建与改造并举的方针,加快建造居民新型住宅区和撤并自然村庄的规划与建设。凡不承包责任田,从事二、三产业的村民,以及在集镇规划区内的村民,逐步引导其住进镇区新建的公寓区。二是加强社区建设,完善服务体系。把城市社区建设的成功经验逐步推广到农村,集聚服务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每个镇都建有中心社区,每个行政村都建有村级社区,形成了市、镇、村、企业四级社区一体联动的“1890(一拨就灵)社区服务网”。医疗保健、种养殖培训等十大系列、60多个服务项目,基本满足了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三是维护自然生态,美化生活环境。全市每年投入10亿元用于环境设施建设。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达80%、60%以上。实施饮用水改造、气化普及、改水改厕等工程,建立起农产品、肉类检测网络,保障城乡居民都能“喝上清洁的水,呼吸新鲜空气,吃上放心食物”。大搞绿化,努力营造良好的绿色居住环境,近两年全市城乡新增绿地超过建县40年来的.总和。

普及教育,增强法制意识,提高道德修养。一是着力发展教育事业。张家港市1996年实现了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和毕业率均达100%,初升高比例多年来都在95%以上,高等教育正在逐步普及。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二是着力增强法制意识。从完善基层民主、健全规章制度、吸引群众参与入手,提高广大农民的法制观念和自治能力。依托社区、企业、学校等载体,运用各种形式开展法制教育,并把法制教育的内容和要求渗透到社区管理的各项制度中。同时,广泛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增强群众的民主观念和维权意识。三是着力提高道德修养。常年开展“五爱、四有、三德、三礼”教育。

改变陈规陋习,规范举止行为,丰富文化生活。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把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家庭等一系列创建活动与农家的生活用水、垃圾处理、厕所卫生等生活细节紧密联系起来,通过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来促进农民文明行为的养成和生活方式的转变。通过“人人动手,洁美家园”、“改陋习,树新风”等活动,整治环境,美化家园,并把是否改变陈规陋习、规范文明行为、追求科学生活方式等与家庭的荣誉和经济利益挂钩,实现“人造环境、环境育人”的良性互动。同时,投入数亿元新建和改造了市博物馆、图书馆、大戏院、广电中心、电影广场等文化体育设施,每个镇都建立健全了文化服务中心,大大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化”农民应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农民谋利益。只有时刻把农民利益放在首位,并加以引导,农民才会成为城镇化进程中的促进派、主力军。张家港市坚持从创新城乡管理体制入手,着力解决束缚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建立了一系列造福农民、保护农民的制度:实行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投入方式,形成了较为合理的gdp二次分配机制;建立城乡公平税负制度,取消了农业特产税、农业税,农民每年因此减负数千万元;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在全国率先突破了城乡二元的户籍管理制度,建立了按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制度,让农民成为可以自由流动的“社会人”;率先在农村实现养老、医疗、生育、工伤、失业“五保合一”。

“化”农民离不开中心城市的辐射、引导、接纳和熏陶。经过三次行政区划调整,张家港市形成了较为科学的“一城四片区”市域城镇布局。中心城区规划面积由16。8平方公里扩展到80平方公里,形成了核心商贸区、暨阳湖生态园区、城东物流集散区等七大功能区。城市核心的做大做强,对全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金港、锦丰、塘桥、乐余四大片区的划分,使农村有限的资源趋于集中,片区中心镇通过规划扩张和功能提升,显现出较强的区域带动力。与之相辅相成的“两区两园”的产业布局,更使社会经济空间结构趋向科学合理,促进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化”农民应坚持城乡统筹、全面进步、科学发展。“化”农民不是单纯的农民进城和人口转移,也不是单纯的城镇规模扩张,它既是一个城乡地域之间各种要素的交融和优化组合的渐进过程,又是一个城乡空间、人口、社会、经济、生态复合演化的结果,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张家港市努力在加快物质文明建设中富民强市,突出以人为本、富民优先;努力在推进政治文明建设中增强动力,充分调动各级干部和全体市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努力在深化精神文明建设中提升素质,逐步完善以经济为中心、以卫生为基础、以文化为内涵、以育人为根本、以服务人民为宗旨的“五句话”创建思路,推动城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

市农业局调查报告

临沂,我们美丽的家乡,她位于山东省南部、是山东省面积最大的市。她境内源远流长的沂河水,惠泽着沂蒙人民,孕育了临沂的文明。改革开发以来,临沂的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如今的临沂城已经成为一个经济发达、交通便利、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城市。然而经济的发展、工厂不断的建设给我们周围的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作为家乡的一员,我们热爱自己的家乡,关心自己周围的环境,因此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对临沂的环境污染状况展开了一系列调查,希望冀此了解家乡的环境现状,找到改善家乡环境的对策,为家乡的环境保护事业尽一份力。

二调查过程及结果。

此次调查活动我们采取了多种方式,多方面收集资料和数据,尽量获得第一手资料,力求真实和准确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到图书馆查阅了一系列图书、报刊资料,以便更好的了解家乡概况,历史沿革、发展规划;到市环境保护局索取了有关环境监测数据;在城区选点实地观察并采取水样;到几家企业调查了排污及治理情况;走访了城里的一些居民,了解了居民对环境污染的认识及对其污染危害的看法。要想全面反映一个地区的环境污染现状并作出准确评价是很困难的,限于我们自身的能力,我们只能以主观估测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家乡的环境现状、影响、趋势作出一些粗浅的评价。

(一)实地观察过程及结果。

本次城区实地调查,我们一共选取了六个观察地点(分别为沂河橡胶坝处、西郊步行街处、第一实验小学附近、市展览馆附近、荣华工业园附近、南道村委附近)进行了大气和水污染状况调查。观察表明,临沂大气状况尚属良好,城区西郊靠近工业区大气有少许刺激气味,晴天时大气能见度不太高。个别地方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水体污染。如市第一实验小学附近的青龙河河段水色浑浊,散发出臭味,水样ph值测定表明,其ph为酸性。通过查阅资料我们了解到,水质变黑发臭是水中氨氮含量超标,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据调查这种状况主要是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和水体造成的。同时我们也发现河道的下游,一台台挖掘机正在进行清淤工作,据了解,是政府有关部门正在大力治理此河道,几个月后此河段的水有望变得清澈。

我们走访了几家造纸厂和钢管厂,发现这些企业内都有一定的污染治理设施,排出的废水的水质都较好,能达到排放要求,有的企业还能够将水处理后循环使用。

据调查,很多人认为,目前临沂的环境大大不如十年前了,但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政府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经过环保部门和广大市民的努力,几年前脏臭的河水如今已经变得清澈了许多,污浊的空气也变得新鲜了许多,我们周围的环境状况确实改善了许多,但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还有一些河水存在一定的污染,有些时候市区内的空气质量也不能尽如人意等等。被访者普遍认为,确实应该加大力度、采取措施来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和治理,被访者就如何保护我们的环境纷纷提出了意见和看法,他们也表示愿意从自身做起,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中来,为把我们的临沂城建设得更美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可见人们对周围的环境还是十分重视的,他们的环保意识也是很强的。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了解到: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为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环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已经构成了严重威胁。解决环境问题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改变目前这种环境状况,光靠环保部门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提高我们大家的环保意识。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不是一个人造成的,保护环境也应该是全社会的行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同时,我们也懂得了:我们就是社会的主人,改善地球环境,是我们这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该努力增强环保意识,节约资源。如果全地球人人破坏,天天破坏,地球就会变成垃圾场;如果全球人人环保,天天环保,就能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让我们携起手行动起来,共同努力保护好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

为此,我们建议从我们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要做到:

1、一水多用、节约用水。

2、慎用清洁剂,选用无磷洗衣粉,保护江河湖泊,防止造成富营养化。

3、不乱扔垃圾及废弃物,将垃圾放到指定的垃圾箱内。

4、尽量不用、少用塑料袋,要积极使用可再生利用的用品,减少白色污染。

5、尽量少用一次性用品。

6、多学习和宣传有关环保的法律,积极向环保部门举报破坏环境的行为。

7、增强环保意识,爱护大自然,了解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和大自然交朋友。

相信通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的家园会变得越来越美好。让我们以临沂市争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这一活动为新的起点,为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家园而行动起来吧!

通过这次自我组织活动,我们深入了解了环保知识,增长了社会见识,锻炼了社会实践的能力。我们都认为这次活动开展得很成功。

农业调查报告

近年来,我县立足县域资源优势,重点实施生态特色农业“四百一菌”优势产业发展工程(即百万亩用材林、百万亩油料植物、百万亩林下水域经济、百万亩优质果产业,“一菌”即食用菌),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产业规模迅速扩张,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为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县农业产业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以来,我县以发展“三特”农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三特”水果、烤烟、食用菌、中草药等产业,初步形成了“三特”水果、食用菌两大优质特色产业。全年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26万亩,粮食总产量6.6万吨。实施超级稻高产示范项目,平均亩产656.5公斤,比面上平均亩产增89.5公斤。特色产业规模迅速扩张,去冬今春种植核桃2.6万亩,全县核桃面积达20万亩;种植毛竹5000亩,种植“三特”水果3万亩,全县**珍珠李面积达8.6万亩。今年种植甘蔗3400亩、蔬菜12.5万亩、烟叶2600亩、蚕桑1.15万亩、食用菌万棒,中草药2.5万亩。科学规范养鱼2.6万亩,养殖示范基地10个,生猪出栏1.53万头、鸡出栏638万羽。

(二)产业经营能力不断增强。围绕特色农业资源开发,培育和引进一批起点高、规模大的龙头企业。目前全县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企业2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达10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按照“立足产业、分批建设、突出重点、强化辅导、整合资源”的原则,加快发展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全面提升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质量、竞争力和带动能力。目前全县农民合作组织达98家,农户覆盖率达23%以上,年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在全县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中发挥龙头作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群体达4家以上,家庭农场14家。

(三)特色品牌效应不断提升。“中国油桐之乡”、“中国山鸡之乡”、“中国金花茶之乡”、“中国**珍珠李之乡”等金字招牌越来越亮,“**珍珠李”、“**油桃”、“都隆香米”、“尧山茶”等特优产品的名气越来越响。同时抓好示范区、优势产业带、特色产业带和已认定基地的产品申报工作,不断提升特色品牌效应。目前,共开展“三品一标”基地认证3个,无公害大米认定面积24990亩、无公害杨梅基地认定面积21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认证860亩。正在组织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家,申报绿色食品认证2家。

(四)科技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以来我县实施各级科技项目14个,总投资规模1000多万元,建设**珍珠李产业(核心)示范区,推进**万亩核桃核心示范区建设,力争建成自治区级向阳和市级**、**特色农业示范区,建成县级“高仁龙”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各乡镇创建1个以上乡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带动全县“三特”产业提质增效。提升技术服务水平,加大农业产业技术培训、指导、跟踪服务及帮扶力度,抓好“三特”农业种植管护工作。加强农技队伍建设,每年按专业对乡镇农技人员集中培训15天以上,每年至少有20%的基层农技人员参加系统技术培训1个月以上。加快培育现代新型农民,全县培育种植能手500人,养殖能手50人,农村加工能手200人,农机手150人。深入开展“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培养发展农业科技示范户,每个科技示范户每年带动农户20户以上,目前全县农业科技示范户达到2000户。

(五)农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实施“五小”(小水池、小塘坝、小堰闸、小泵站、小渠道)工程,全年水库除险加固完工4座、新开工建设2座,全县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资金全部落实。加强耕地保护和土壤改良,开展测土配方施肥达30万亩,化肥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目前全县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21.3%。县、乡、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全面建立,动物防疫开展面达100%。

二、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调研的情况看,虽然近年来我县农业产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与现代农业产业化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总体上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

(一)特色农业产业化程度还不够高。**特色农业品牌多,但优势特色产业的规模还不大,如**油桃、黑山羊等特色产业规模不大,总量较少,特色农业“有品牌、无规模”的现状仍未根本改变,特色农业没有真正形成产业化。此外,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等,仍是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因素。

(二)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目前全县虽成立注册了7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但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农户仍然相对较少,同时有一部分协会是与农户之间没有利益关系的、松散型的自我技术服务性团体。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缺乏资金、技术,特别是缺乏能管理、善经营的人才,导致真正能够完成从生产到销售全过程,为农民提供服务的实体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很少,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尚需进一步探索、健全和完善。

(三)龙头企业带动增收的能力不强。我县龙头企业与外地企业相比,规模和实力都相对较弱,市场开拓能力和带动农户增收能力不强,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也较弱。同时龙头企业的科技含量不高,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还较低,只能进行简单的.初加工,精深加工的不多,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产业链短,产品加工深度不够,产品研发能力低,新开发产品少,质量档次不高,加工转化和增值不高,难以真正形成规模,产业竞争力不强。

(四)土地流转集中连片开发难度大。土地集中连片流转,涉及千家万户,矛盾很多,流转困难。一是土地承包时,土地肥瘦不一,要大搭小、好搭差,使大块的土地被分割成条条块块,形成插花地,要流转这类土地,涉及的农户多,且农户的思想认识不一致,有的农户担心土地流转后难还原,不愿进行土地流转,工作难开展。二是受我县山区特点制约,除少数乡镇有成片大面积耕地外,多数都是缓坡耕地,地块面积小,灌溉条件差,机耕条件差,需进行改造,受让方开发成本增加。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应以现代特色农业为目标,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健全完善现代农业组织经营、科技服务支撑、质量安全保障、电商销售等体系建设,确保农业增产增效,农民持续增收。

(一)构建现代农业组织经营体系,提升产业综合效益。加快建立以农民新型合作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的现代农业组织经营体系,提高农业和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开发生产高精产品、特色产品,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和综合效益。一是大力发展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引导纵向拓展和横向联合,大力推动合作社一体化经营,着力推进发展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资金互助合作等合作组织,着力提高农民合作组织的农户覆盖面、土地覆盖面和产业覆盖面,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二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立足区域优势和产业基础,规划好一个农产品加工区域,重点培育壮大一批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经营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集群。加快产业集聚,重点发展优质粮油、茶叶、特色蔬菜、畜禽等加工产业,引导企业自主创新,强化质量意识和品牌建设,努力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综合利用率和附加值。三是突出农产品品牌效应。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以及名牌农产品为重点,加快“三品一标”品牌认证,形成一批知名度高、质量安全过硬的农产品品牌。重点扶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示范推行农业标准化工作,引导和帮助龙头企业加快开展haccp、iso900、iso9001等体系认证和良好农业规范(gap)等质量认证。

(二)构建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提高科技贡献份额。一是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推广农作物重大有害生物防治、畜禽防疫、节水栽培技术等成熟技术。继续实施**珍珠李产业(核心)示范区项目,**万亩核桃核心示范区建设,无公害大米示范基地建设。在自治区级向阳和市级**、**特色农业示范区,建成县级“高仁龙”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各乡镇创建1个以上乡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带动全县“三特”产业提质增效,切实提升示范区的现代元素。二是加强农技队伍建设。大力改革农技队伍专业结构不合理,人员知识更新速度不快,难以适应现代高效农业对农技推广工作需求的现状。力争通过三年时间,建立起工作高定位、人员高素质、装备高标准的与现代高效农业建设相适应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加强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培训,每年按专业对乡镇农技人员集中培训15天以上,不断提高广大基层农技人员的知识水平。三是培育现代新型农民。着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全面培养农村生产型人才,积极培养农村经营型人才,加快培养技能服务型人才,培养和造就一批有文化、懂科学、会管理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三)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确保“舌尖上的安全”。一是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以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现代农业发展为重点,加快配套农业标准的制定,尽快形成农产品产地环境要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相适应、生产技术规程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相衔接、检测方法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相配套的农业标准体系。围绕我县产业规模较大、组织化程度较高的重点产业和产品,以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种养大户为主体,开展各种形式的农业标准化实施示范创建活动,建设4个农业标准化实施示范点,努力探索一条符合标准化生产要求、体现**特色、行之有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控模式。在示范点推行农产品生产档案制度、用药登记制度、休药期制度等,保证农产品质量全过程可追溯。二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监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形成以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为支撑,乡镇、生产基地、市场为补充的四级农检网络体系。加强检测队伍素质建设,定期组织开展培训,提高检测人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扎实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构建农产品电商销售体系,互联网助力产品销售。近年来,县农业部门相继建立了县“12316”服务热线、县农业信息网等服务“三农”的信息网络平台,通过整合全县涉农信息资源,形成了以农产品市场销售、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为主要服务功能的农业综合信息网络系统。时下最火热的销售渠道,介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的电子商务业态,带动了农产品的销售与消费。初,****珍珠李产业合作社在淘宝、阿里巴巴等网站开通电子商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农产品电子商务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在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中正在有效地缓解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因此,在今后拓展销售市场的过程中,要努力突破传统农业地域性强、季节性强带来的空间与时间上的制约,认真解决好资源、质量、包装、销售、网络和成本等问题,细分市场,找准定位,突破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瓶颈,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快捷、直接、低成本的营销优势,搭建网络平台,整合市场需求,加快农产品价值的顺利实现与提升。

(五)抓好现代农业“五大工程”,壮大农业综合实力。一是抓好高效特色种植业工程。继续重点实施生态特色农业“四百一菌”优势产业发展工程,做大做强特色种植业。积极实施粮油高产创建工程,大力推进生产基地建设。二是抓好畜牧水产养殖业工程。加快推进六画山鸡、黑山羊、生猪规模化养殖,着力打造特色产业品牌。大力发展六画山鸡生态养殖业,打造产业集群基地。三是抓好林业经济开发工程。大力发展核桃、油桃、油茶等种植;实施生态林业体系工程,做强做大木材加工业。四是抓好新一轮开发扶贫工程。创新开发扶贫思路,扎实开展精准扶贫,加快发展“八大”扶贫产业,不断提高扶贫对象收入水平。五是抓好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创建工程。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完善示范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示范区生产能力和现代化水平。同时稳妥推进土地流转,积极引导示范区内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托管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不断提高示范区规模经营水平。

农业调查报告

××县发展有机农业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近年来在实践中探索出“订单信贷+订单农业”的发展模式,对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较好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巩固了农业的基础地位,实现了农业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

该模式以订单为载体,对订单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订单农户。

予以订单信贷支持,被当地农民形象地传颂为:“今天的订单、明天的存单”。

1、订单信贷与双重担保相结合支持订单企业。该县将破解订单企业融资难的路径确定在订单信贷与双重担保结合上。政府成立“订单企业信用担保中心”,注册资金500万元,为订单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当地人民银行推出“订单企业退税账户贷款担保管理办法”,由退税账户对订单企业贷款进行反担保。双重担保支持订单信贷与订单企业对接,既防范了订单信贷风险,又提升了金融机构放贷积极性。当地农业银行针对订单企业农产品收购期集中、瞬时资金需求量大的特点,创新推出“简式快速通道贷款”;农业发展银行将商业性信贷的重点放在订单信贷上,同时增加订单项目的中长期贷款。

2、订单信贷与企业垫付相结合支持订单农户。该县将资金支持订单农户的路径选定在订单信贷与企业垫付结合上。当地农村信用联社根据订单企业的订单计划及实施情况,按信贷规定对企业垫付化肥、农药、种子和收购资金的缺口给予信贷支持,并在结算上进行监督,确保资金按时足额发放到农户手中。同时,农村信用联社根据订单农户的需求分别进行信贷投入,包括订单农户农林牧渔项目的大额农贷,订单农户其它生产经营的小额农贷,订单农户套种订单品种的短期农贷等,并创新发放“农村党员创业贷款”和“农村妇女双学双比贷款”,发挥农村党员和农村妇女的创业示范作用。

3、规范管理与风险防范相结合支持订单信贷。信贷安全是“订单信贷+订单农业”模式运行的关键。当地人行在支持政府科学运作这一模式的同时,非常重视信贷创新与规范管理相结合,适时出台了四大管理举措,防范金融风险。一是定位管理。规定订单信贷对订单农业的供、产、销环节进行服务,实行归口经营、适当业务交叉。二是业务管理。规定订单信贷的短期信用和保证贷款方式,订单企业实行资质等级评定,订单农户实行信用等级评定。三是流程管理。订单企业实施授权授信和应抵尽抵方式,aa以上企业可在授信额度内周转使用,订单农户实行大、小额农贷方式,一次放贷利随本清,借新还旧须经报批。四是风险管理。建立和运作订单信贷的评价、监控机制。

4、资信评定与诚信建设相结合支持订单经济。该县将促进订单经济持续发展壮大的路径选择在金融信用环境建设上,当地人行作为金融信用环境建设的重要组织者和参与者,注重资信评定与诚信建设相结合。资信评定主要执行金融机构现行办法,政府出台相关支持政策,不同信用等级企业实行区别优惠待遇,对信用缺失企业实行相应惩诫手段;订单农户实行“文明信用农户”评定,配之以优惠政策。在诚信建设方面,坚持以订单为基础、信贷为纽带、诚信为核心,重点加强企业订单真实性、农户订单履约性、订单信贷安全性、订单农业集约性、订单经济市场性的“五位一体”建设,以确保订单经济的规范运行。

该县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自20xx年全面推广“订单信贷+订单农业”模式以来,土地抛荒少了,有机农业超常发展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一大亮点。

1、订单信贷支持订单农业实现规模扩展。至20xx年底,全县订单贷款余额8750万元,累计发放额32587万元,是当年有机农业产值的1.2倍。在订单信贷的强力支持下,有机农业推广到全县60%的乡镇,土地抛荒率由20xx年山区的6.5%和平原的3%,分别下降到1.5%和0.4%;新增原生态有机产品种植土地17万亩,有机认证耕地23万亩,占全国的4%;通过德国欧格耳公司和欧盟国际生态认证中心认证的产品达34个,其中有机水稻5.1万亩,产量1.7万吨,有机农业产值25966万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6.3%。订单农业的规模扩展,使××有机农业成为享誉江南的第一品牌。

近11倍,产值增加1.85倍,订单垫付资金增加7.11倍,实现税利增长3.5倍,解决下岗职工就业达8300人。

方式后,收益达2850元,是传统水稻种植收益的4倍。20xx年,该县大宗订单农产品中,有机水稻40000亩,有机毛豆2300亩,有机木姜1420亩,草莓500亩,帮助全县农民增收20849.4万元,其中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300元以上。20xx年,该县农民人均收入3556元,比上年增长12%,其中发展有机农业所产业的收入占18%。

4、订单信贷支持订单经济形成长效机制。在订单信贷的支持下,该县订单经济长效机制基本形成。一是建立订单企业的支持机制,出台鼓励政策,外引与内联相结合,确保订单企业对订单农业的引领作用;二是建立订单农业的组织机制,农户自愿组织有机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与订单农业的组织形式进行配套;三是建立科技帮扶的服务机制,通过与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实现有机农业生产与科研对接;四是建立有机农业的环保机制,县、乡、村、户四级设立监控体系和队伍,实现从种子、土地到餐桌的全程检测和监控;五是建立订单农业的促进机制,包括有机农田的基本建设、有机生态链的梯度转移和有机农业的新型套种方式。

粮食安全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全局。特别是当前,国际粮价高涨,国内农业生产资料大幅涨价,如何进一步调动各地、各部门和广大农民发展农业的积极性尤为重要。该县“订单信贷+订单农业”模式发展有机农业,不仅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促进农业快速发展、搞好生态环境建设有着重要的实践启示。

1、政府强力推进是关键。增加金融服务和信贷投入,改进农业经营方式并提高生产效率,政府强力推进是关键,归纳起来是“三个依靠”,即一是依靠科技帮扶,二是依靠市场机制,三是依靠金融支持。“三个依靠”中金融支持存有制度障碍,是政府强力推进的重点和难点。“订单信贷+订单农业”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了金融手段,化解了制度障碍,使金融支持发挥了促进金融资本与农业资本融合的功能,进而实现了农业产业化的集约与规模,确保了农业统筹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2、创新经营体制是重点。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创新,必须有强力的金融支持。“订单信贷+订单农业”的支持模式,对在现行农业生产关系基础上有效实现形式进行成功探索发挥了积极作用,归纳起来是“三个促进”,即一是促进组织建设,二是促进农业服务,三是促进教育培训。该县打造以“订单信贷+订单农业”为核心的金融服务平台,进而建立以金融为纽带、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一体化长效机制,对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创新具有积极意义。

3、改善金融支持是保证。完善支持农业的金融服务,包括整合现有金融手段、化解金融制度障碍和加大政策和投入支持力度。“订单信贷+订单农业”的支持模式,是对现有的部分金融手段进行整合,归纳起来是“三个抓好”,即一是抓好金融手段创新。该县实践表明,通过整合金融手段,同样可以起到化解现行金融制度障碍的效果;二是抓好金融风险防范。政府熟悉金融知识,尊重金融规律,促进金融创新,着力防范风险,是改善金融服务的关键;三是抓好金融生态建设。现代农业经济日趋成为商品经济、信用经济和法制经济,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金融生态作保证,否则传统农业发展不好,现代农业也发展不了。

4、坚持生态农业是方向。该县坚持“生态立县、有机富民”发展战略,实行生态农业发展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负责制的做法,对我省抓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至关重要,有必要将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其次,我省境内河流大多汇入鄱阳湖,降低农业污染不可忽视。各地在完成污水处理项目的同时,还可采用“订单信贷+订单农业”的模式,在流域上游的丘陵山区加快推广有机农业,在流域的中下游按比例地逐步推行有机农业,确保流入鄱阳湖的水质达标,从而保护好鄱阳湖区域良好的生态体系。再次,可以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为契机,在全省开展金融支持农业的推广工作,通过整合现有金融手段,化解金融制度障碍,加大政策和投入支持力度,进一步巩固我省农业的基础地位,真正使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这一关系长远发展的重大决策,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成为推动科学崛起的战略举措。

农业调查报告

观光休闲农业是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生产经营、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体验“三农”的新型农业经营形态。观光休闲农业作为适应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社会结构调整变化的最佳产业结合点,作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协调发展的有效载体,在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城乡统筹、建设现代农业、传承农耕文化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日,市供销社组成调研组,赴**、**、**、**、**等地,就我市观光休闲农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调查报告呈报如下:

近年来,随着我市城乡经济的发展和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春节、“五.一”、国庆长假、双休日的实施,工薪阶层全年假日达到三分之一,极大地促进了我市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目前,全市共有各种形式的农家乐230家、大型农业生态观光园5家、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2家,有力地带动了周边农民致富。

我市观光休闲农业呈现出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1、发展势头良好。一是企业数量多。截止目前,全市已有各类观光休闲农业企业237家,直接乡村旅游从业人员1200多人,间接从事乡村旅游人员600多人,关联从业人员近万人。二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的**尚禾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蔡庄村生态旅游家园和**的瑞阳生态农业大观园,这3家观光休闲旅游农业企业投资规模都在500万元以上。三是经济效益好。20xx年,全市观光休闲农业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经营收入达一亿元,已成为我市农村的崭新亮点和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2、经营模式多样。全市观光休闲农业不断创新经营方式、拓展经营领域,形成了以**白羊峪村为代表的生态家园旅游模式;以**大黑坨村为代表的农业新村旅游模式;以**东**满族乡为代表的农村文化旅游模式;以**老渔尖村为代表的当代渔村旅游模式;以**沙石峪村为代表的农业景观旅游模式;以**尚禾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高科技农业旅游模式。

3、发展前景广阔。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业。我市地处京、津、**的金三角中心,丰富的山水资源,秀美的田园风光,厚重的文化底蕴,优越的区位条件,形成了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将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促进观光休闲农业逐步步入了规范、健康的发展轨道。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我市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为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强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发展形势虽然喜人,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规模效应不强。各地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基本属于自发行为,缺乏区域统筹规划,布局不尽合理,一些地方重复建设现象比较突出,分布零散,没有形成规模效应。二是建设档次不高。大部分观光休闲农庄设施简陋、项目雷同、活动单一、服务水平较低,还停留在钓鱼、打牌、吃土菜这一层次上,缺乏更有观赏性、体验性的旅游项目。三是扶持力度不够。涉农部门和旅游部门管理不够协调,还未形成部门合力。许多观光休闲农业企业融资困难,无法加大投入,难以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农村水、电、路、停车场等公共设施相对薄弱,也影响观光休闲农庄的接待能力。

抢抓发展机遇,把握发展方向,实现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必须要采用科学有效地措施强力推进,具体来讲,要做到“五个坚持”。

二是坚持突出特色。观光休闲农业的生命力在于它的特色,开发观光休闲农业要在特色农业上做文章。因此,要指导和帮助经营者牢固树立“民俗文化就是资源,特色品牌就是客源”的理念,将富有农业特色休闲项目引入农庄企业,打造特色招牌。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建设要充分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等资源,开发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将农业生产、生活、生态进行有机融合,将现代农业、科普教育,以及环保、农事体验于一体。要注重吸引游客参与,针对不同的消费人群,开发个性化的休闲旅游产品,以满足不同类型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三是坚持加大投入。投入不足始终是困扰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因此,要积极探索,逐步建立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发展机制。要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大力鼓励广大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股份合作的方式,参与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要高度重视观光休闲农业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工商企业、旅游企业投资开发观光休闲农业项目,发展观光休闲农业配套产业。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通过转让股权、出让冠名权、拍卖经营权等方式,广泛向社会各界筹集资金,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带动观光休闲农业向集约型、规模化方向发展。

四是坚持提升品牌。要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质量。加强对观光休闲农业质量的控制,制定完善观光休闲农业相关行业标准和运行规则,努力构建完善的服务质量保证体系;要积极培育和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及中介服务组织,不断完善行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机制;要严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关,尤其对于上餐桌的食品,质监和食品监督管理部门和企业自身一定要强化监督管理,严把质量关,确保观光休闲农业企业的产品和餐桌上不出现食品安全问题。

五是坚持优化服务。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各有关部门一定要形成工作合力,要自觉为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优质服务。要十分重视观光休闲农业管理和经营人才的培养,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观光休闲农业管理与服务知识、风土人情知识、诚信意识及行业服务规范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农业、旅游、农合联等部门要整合乡村旅游与观光休闲旅游农业发展,明确各自职责,建立紧密型工作机制,共同承担组织推动、工作指导、服务协调、政策研究、标准制定、典型推广等工作。

二〇xx年十月一日。

农村农业调查报告

近年来,xxxx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人大的监督和支持下,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精神,全面落实省、市、县关于“三农”工作的部署,经济社会平稳健康运行。现将“打好种业翻身仗”和“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工作实施情况及存在问题、建议报告如下:

一、

xxxx位于xxxx城以东15公里处,辖区总面积279.6平方公里,202国道、沈吉铁路、沈吉高速东西并行从镇中穿过,交通极为便利。全镇下辖13个行政村(76个村民组)、1个社区,总人口16828人,其中农业人口12273人。耕地确权面积为75875.8亩,林地面积23.38万亩,森林覆盖率62.5%,境内水资源丰富,是清河的发源地。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享有“东北药材生产第一镇”和“龙胆之乡”的美誉。是一个以道地中药材种植为主导的农业乡镇。

在全镇现有耕地中玉米种植26000亩,水稻5000亩、大豆2500亩、中药材种植40000亩、绿化苗木1000亩。畜禽养殖86.8万只(头),其中养猪9500头,养牛3850头,养羊5100只,养鸡85万只。

xxxx种植中药材有四十多年的历史,目前药材产业已成为我镇的主导产业。全镇13个村村村发展了中药材,有药材专业村6个,从事中药材生产的农户有3120户,有6120人以种植中药材为主业,全镇有中药材专业合作社28家,有规模药材加工企业9家,其中2020年新建1家,有家庭农场25家,农村经纪人55人,这些对当地的农产品流通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药材的加工企业对稳定药材市场的价格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一)抓好基层农技推广工作,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按照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我镇在打好种业翻身仗工作中,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在种植业方面,重点推广玉米抗旱和抗倒品种,鉴于近几年自然灾害频发,特别是2018年、2019年、2020年风灾、旱灾、春季冻害对我镇大田作物、中药材造成严重影响,我镇玉米受灾面积达到5000亩,减产粮食1500吨,经济损失300万元,中药材受灾2000余亩,经济损失3000余万元。因此我们农业部门在全镇推广玉米抗旱、抗倒伏品种,如108、先锋系列品种,根系发达,抗旱性强,以确保玉米的稳产。在水稻生产上推广优质水稻,全镇5000亩水稻,主要推广品种如稻花香这个品种既优质产量也较高,适合本地生产。中药材种植方面积极引导药农增加覆盖物等措施,抵御春季冻害保证药农增产增收。

二是在畜禽良种繁育方面,主要推广改良黄牛,推广品种,引进西门达尔牛品种,生长快,抗病强,全镇2020年改良达1000头,增加产值1000万元,农民收益显著增加。

三是种子经营方面,全镇有5家农资商店,销售各种粮食作物种子,农民购种的主渠道仍然在县城的种子商店购买,在xxxx商店购种的都是种地小户。种子经销商服务意识非常强,在孤山子村建设300亩的玉米品种示范田一处,引导农民种植优质品种。

四是在种子质量监管方面,镇农业站积极协助县执法大队,严格市场准入,严厉打击制假贩假行为,对全镇种子销售点采取日常检查与突击检查相结合,突出重点季节、重点品种,抓源头,把质量,做好良种示范基地检查和市场监督检查,通过共同努力,我镇的种子市场得到进一步规范,种子质量得到较大提高,近几年没有假种、假肥、假药情况发生。

(二)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中药材产业再上新台阶

1、积极推进有机绿色农业产业发展。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推进有机中药材产业发展,全镇发展有机中药材种植2万多亩;因为药材产业是高效产业,刺激农户大量施用农家肥,改善了土壤结构,提高了地力。

2、秸杆综合利用方面,全镇每年新播药材8000亩,投入到药材覆盖的稻草为3200吨还田。近两年新建村集体养殖场三家,一些玉米秸杆转化为饲料。

3、药材生产把残留在地里的地膜拣出,地膜使用量大大减少,近几年我镇很抓药材生产,龙胆草、苍术等药材根须在起挖的时候把残留在地里的地膜全部拣出,净化了土地。

4、农药使用通过近几年的宣传,中高毒农药在农作物生产上使用的逐年减少。

5、畜禽粪便得到有效治理,农田地力得到有效改善。为更好的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有效加强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加大肉牛养殖产业的示范作用,带动全民发展现代农业。例如:新民屯村,现存栏肉牛90头,新建蔬菜大棚10座,牛粪经生物发酵后还田,全部用于有机蔬菜生产,2020年新民屯村村集体分红收益达17.5万元,真正做到了村集体自力更生、自己自足。孤山子村、幸福村、长春屯村大力发展肉牛产业,每年除消化处理养牛场所产畜禽粪便外,还可消化处理周边地区秸杆1000余吨,有效改善和保护英额河上游水源地水质及防止农民焚烧秸杆污染空气,真正实现了养、排、加工和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带动全镇养殖业蓬勃发展。

(三)取得成效。

1、全镇推广保护性耕作模式,我镇农业站在2009年开始连续三年试验了玉米秸杆覆盖种植技术试验,在丁家街、大石沟、英额门等村,采用免耕高留茬栽培的玉米每年在5000亩左右,试验表明秸杆覆盖在沙性地、干旱地块增产明显,得到农户的认可。2021年落实重型农机免耕播种2060亩,采取保护性耕作模式,既起到培肥地力,保护土壤又能使玉米根系牢固,抗风抗倒。

2、镇政府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生态农业、千亿斤粮食等项目,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镇高标准农田规模不断扩大,为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投入提供了基础性保障。完成了xx和xx两个村农业综合开发治理项目;完成xxx8个村的千亿斤粮食项目。共治理河道修河堤13公里,砌防护墙8000延长米,修田间作业路20公里,修防渗渠5000延长米,改良土壤1万亩,配套各种喷灌200多台套,打抗旱井14眼。项目建成后,项目区内玉米产量每亩从750公斤提高到850公斤、龙胆草每亩产量从300公斤提高350公斤,农民人均增收500元以上,项目的实施,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目前,全镇有大型农机具120台套,中药材生产几乎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农业机械化程度处较高水平。

3、引导农户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业站技术推广员多次深入到各村,向农户讲解如何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主要讲解施肥的时间、方式,农药的配比、喷施方式等等,哪些是禁用农药,以及农药瓶使用后要及时回收处理不准随意扔掉造成二次污染。从每一个环节入手改变农民的一些不良习惯要相信科学,从而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确保我们的产品让人吃的放心。

4、争取农业产业强镇项目建设,进一步夯实中药材产业发展

为做大中药材产业,2020年我镇积极申报国家农业产业强镇项目,由于准备的不充分,没有申报成功。2021年我们又进行了申报,到目前为止,通过了省专家组的评审,获得省政府的推荐,申报材料已报国家农业农村部。4月2日在国家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创建名单公示公告,经审批后可获得国家补贴资金1000万元补贴。

强镇项目主要围绕扩大基地规模,建设道地药材集散中心和中药材深加工三个方面,具体提出了五个项目。分别是优质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椽子沟流域万亩药材景观带建设、千亩龙胆草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东北道地小药材集散中心(即中药材市场)、中药材切片厂(原产地趁鲜切片)建设项目。项目建设总投资xxxx万元,近期基地建设项目正在落实。

1、药材种源复杂,急需审定提纯。目前全镇有20多个药材种植品种,主栽龙胆草已严重退化,从91年种植到现在已经30年了,近几年越冬冻害经常性发生,从而导致药材减产、甚至绝收。

2、关于龙胆草药材秧子焚烧的问题。我镇是药材产业特色乡镇,种植龙胆草近1.5万亩,其秸秆处理普遍性采取焚烧处理,优点是可以有效杀死各种越冬病虫害、补充土壤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确保药材更好的生长。处理秸秆的最佳时间在4月8日到12日之间,气温高的年份可能提前或延后,但此时正值防火戒严期,与上级要求的禁止一切野外用火相冲突。

3、因没有回收机制,农药瓶袋随意丢弃现像仍十分普遍,易引发水源污染。

4、保护性耕作工作难度较大。我镇主导产业是中药材,种植面积大,一些好的地块、大块地多是种植药材,玉米种植多是零散地块,现在上级要求大力推广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工作,实行重型免耕播种机播种,全镇任务数为2060亩。此项工作难度较大,一是村干部村民对此耕作方式不认可。二是土地零散机械播种难度较大。我镇保护性耕作是从2009年开始按照上级政策进行试验,当时采用玉米高留茬免耕技术,采用点播镐进行播种,大约做了3年,1万亩左右,试验表明秸杆覆盖在沙性地、干旱地块有所增产,一些低洼阴凉地块不适合免耕技术推广。

针对上述问题,镇党委、政府将高度重视,结合我镇实际,重点研究,确保农业绿色发展持续、有效推行。

1、加强农村机耕路的维修、维护工作。农村机耕路建设主要是通过一事一议、高标准农田、镇村自行实施等方式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对比标准能高些,效果好些,但数量较少。因机耕路多是在沟沟岔岔,建设时因资金不足,建设标准不高且没有边沟等,一到雨季,一场山水就把路冲毁。在维护方面,每年镇村都要投入资金对破损地段进行维修,以保证农业生产正常进行。

2、抓好基地建设,加快中药材生产基地规模化、标准化发展。一是抓住制药厂和中药饮片厂“溯源”机遇,引进药企自建基地。实施封闭式、规范化管理,安排技术人员到现场指导,把基地建成优质无公害中药材种植基地。二是实施企业带动农户。由药企或者药商按照市场要求向药农提供种子种苗、栽培技术和销路,与农民签订种植合同,确定中药材保护价,统一组织药材生产,降低药农的种植风险,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三是合作社联农户。利用已有的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民参加,负责技术培训、现场指导和提供市场信息,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农户采取土地流转或者入股的方式,提倡集中连片搞标准示范园建设,便于集中管理,进一步起到引领和推广示范作用。

3、弘扬健康养生新理念,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不能仅局限于供货于市场,要做好上游下游产品开发。要发挥中医药在大健康产业发展中的独特优势,适应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需要,促进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重点是加快与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的融合。要推广中药材养生理念,将药膳、药浴、药熏等现代休闲方式引进中药材种植基地,重点发展药食同源品种。鼓励专业合作社开发药食同源产品,在玉竹煎饼、紫苏油、黄精切片等传统产品的基础上,开发药膳、药浴、药熏等产品,延伸产品链条。同时,重点打造农家游系列项目,将中药材景观带与果蔬采摘、满族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休闲农庄等有机结合起来,打造原生态观光旅游、中药健康体验的风景区和绿色旅游景观带。

农业调查报告

(基本情况略)xx乡纯属于农业乡镇。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农业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份,是经济发展中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是释放结构能量,促进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和提高农村经济运行质量的重要保证。几年来,我乡农业结构取得了重要进展,农业结构调整对我乡经济结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如下:

(一)调整农业结构是xx乡发展经济的需要。xx乡是一个农业乡镇,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一直决定着我乡经济发展的全局。据调查二00三年我乡农村经济总收3655万之中,农业收入占68%以上。我乡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取决于农业结构的改变。

(二)农业结构调整是实现农民增收奔小康的关键。通过几年的农业结构调整,我乡二00三年粮经比例为35:65。乡党委、政府积极引进经济作物,如种植甘蔗1200亩,甘桔20xx亩,葡萄500亩,蔬菜5000亩,滇屯502优质稻1500亩,冬季玉米制种6000亩。大大地增加了农民收入。仅20xx年度冬季玉米制种收入600多万元。平均每户收入20xx元,人均500元收入,占人均纯收入(1906元)的三分之一。保证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三)农业结构调整是二十一世纪农村经济的内在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公文范文对农业结构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机遇和挑战并存,一是我乡经济生活己进入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的阶段,农业结构调整顺应消费结构的变化而变化。二是市场供求关系正发生变化,卖方市场已经转向买方市场,消费者对产品的质量及品种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村大量的传统产业必须相应调整。

(一)农业结构的现状。

农业结构调整从一九九二年至今的十二年,九二年党中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农业结构开始进入发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满足市场要求为目标的新阶段,市场销路好的农产品和经济效益高的经济作物迅速发展。如我乡的皱皮菜辣的种植在农业结构中起到主导作用,由政府引导产品推向市场,农民收入可观,但未持续几年以失败告终。从九八年起纯属农业乡镇的xx乡,农业结构中经济作物主要是烤烟,甘蔗两大产业,但由烤烟政策的变化,实行“双控”政策,面积大大缩减,由原来的1500亩降到现在的300亩;甘蔗由于价格低,成本升高,致使种植面积由原来的3000亩下降到现在的1200亩。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乡农业结构调整是势在必行,积极引进公司,采取“政府+公司+农民”的形式,进行产品结构调整。1998年在试验178亩冬季玉米制种成功后,逐年进行推广种植,到20xx年发展到6000亩,每亩收入1000元左右,纯收入每亩800元,给农民带来实惠,也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

(二)农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

几年来农业结构的调整,对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市场供给发挥重要作用。但是,从目前看,农业结构长期积累的矛盾并未根本解决,农业结构与市场消费、农民增收的要求还很不适应,农业发展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是劳动者素质低,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全局利益。现我乡冬季玉米制种实施五年时间,但农民不遵守合同,没有信任,出现一些违反公司合同的现象。二是农产品质量不完全适应消费多样化的需求,品种单一;三是农民不能有效地进入市场,农产品销售不畅,价格低迷;四是农产品加工转化滞后,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收入增幅减缓;五是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一些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六是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缓慢。我乡20xx年第三产业总收入只470万元,占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3655万元的12。8%,特别向外输出劳动力收入只有3万元。总之,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农业结构不合理。

笔者通过调查全乡农业结构调整的情况,认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道路。因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经营。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后,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也就是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生产结构的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调整结构,这龙头企业提供所需的农产品。龙头企业为了实现自己的需求,这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市场、技术、资金支持,提升农业结构调整的水平,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一)大力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

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功能的强弱,关键在于龙头企业实力的强弱。龙头企业经济实力强,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就大。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龙头企业建设。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龙头企业要在税收、信贷、出口等方面给以扶持。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培育一批大型龙头企业,不断增强它们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带动、支持能力。应选择一些经济实力强的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以农产品加工、营销为主的企业,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行列,充当龙头企业,发挥它们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引导和支持作用。要鼓励多种所有制形式、多种经营类型的龙头企业的发展,防止重复建设,以合理的龙头企业结构带动农业结构的组合和优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以利于农业各部门、各产业均衡发展,形成科学的农业区域结构。

(二)采取“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带动农业结构调整。

发展订单农业,实行“公司加农户”,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提倡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同农户签定订单,这样可以将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表现为对农产品数量、质量、品种、规模等的具体要求,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信息和导向。农民按照订单的约定来安排农产品生产,可以使生产结构更适应市场需求结构,从而带动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发挥比较优势,合理配置农业资源。加强“合同”和订单的管理,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提高履约率。

(三)合理确定主导产业,优化农产品基地生产结构。

农产品生产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第一车间”。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后,要发挥市场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搞好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结构调整,要根据市场和龙头企业需要,合理确定主导产业,优化品种结构。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发挥龙头企业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促进农业科技在农产品基地的普及和推广。要采用先进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科技水平,依靠科技带动品种结构、品质结构调整。要加强农产品基地的农田水利建设,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搞好储藏、保鲜、运输、供电、通讯等设施建设,以保证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需要。农产品生产基地要健全市场网络,开辟农产品市场,创造良好的外部销售环境。

(四)运用利益机制调动农户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

积极搞好农业结构调整。公司带农户,重要的是要靠利益纽带去带动。因此,龙头企业要逐步与农户建立“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保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一是对农户生产的农产品,要按订单或“合同”收购,合理定价,以质论价,决不要压级压价,限收拒收。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