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模板20篇)

时间:2023-12-09 12:18:23 作者:雨中梧

教学计划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学校教育要求,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需求制定的教学操作指南。在以下是一些教学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请大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借鉴。

五年级语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噩耗、刚强、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4.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教学难点:

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开展读书活动,了解志愿军抗美援朝,英勇牺牲的战斗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激发兴趣。

这些有血缘关系、关系亲密、给了你无限帮助的人,我们都称之为“亲人”。

2.我们中国人民与邻国的朝鲜人民跨越国界,并无血缘关系,可是当年,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却把朝鲜人民称为至亲至爱的亲人,分别时情真意切地说“再见了,亲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学习魏巍写的《再见了,亲人》。(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学生简介时代背景,教师作适当补充。

二、初读感知大意。

1.提出初读要求: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词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思考:课文中“亲人”指谁,想想他们的哪些事感动了你?

2.学生初读课文,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3.反馈、交流。

“嫂”的写法。

(2)学生汇报:课文中的“亲人”有——大娘、小金花、大嫂。

用课文的语句说出她们为志愿军战士所做的感人的事。

三、品读感悟亲情。

1.是什么使不是亲人的两国人却比亲人还亲呢?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最使你感动的小故事,划出让你特别感动的内容,抓住词句说说体会,并把自己的体会用朗读表达出来。

2.学生交流,抓重点词句感情亲情:

(一)“志愿军与大娘”之情:

(1)句子: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这真是雪中送炭哪!

a.引导学生抓住“带着”、“顶着”、“冒着”、“穿过”等词语,想象当时这样做的危险和艰难,从而体会大娘为志愿军不顾生命危险的精神。

b.抓住“雪中送炭”这个成语来体会,先理解字面意思,再理解成语的含义,接着联系句子具体谈谈这个成语“雪”、“炭”分别指什么,最后想象“雪”——志愿军当时的困境及困境会给他们带来的后果,从而进一步体会大娘想志愿军所想,急志愿军所急,为他们而将自己生命置之度外的品质。

c.感情朗读:朝鲜大娘愿意为志愿军付出生命,给了志愿军及时的帮助,她把志愿军看成比自己还要重要的人,能不算“亲人”吗?读出你的感动吧!

(2)句子: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您为了我们失去了惟一的亲人。

a.引导学生抓住“惟一”、“丢”、“背”等词来体会,先理解“惟一”的意思,再谈谈“惟一的亲人”对大娘意味着什么,接着体会大娘这一“丢”丢下的是什么,“背”起的又是什么,从而理解大娘对志愿军的感情胜过亲人。

b.感情朗读:朝鲜大娘为救志愿军不顾最亲最爱的小孙孙,这能不算“亲人”吗?

(3)朗读比较,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师引:大娘为志愿军所做的一切,怎么能不感人呢?难怪志愿军对大娘说一一。

“这比山还高比没得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出示句子)。

a.请学生改成陈述句。

b.比较两句话,哪句更能体现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的深情?

c.情境引读:

师:在五次战役的时候,是大娘带着全村的妇女送打糕,所以——生接读。

师:在敌机来的时候,大娘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而丢下了自己的小孙孙,所以——生接读。

(二)。

“志愿军与小金花”之情:

a.引导学生抓住“把脚一跺”、“嘴角抽动两下”、“狠狠地说”等词句体会小金花内心失去妈妈的悲痛。

b.感情朗读,演读。

c.“妈妈牺牲不落泪”,可“跟志愿军告别却哭成泪人”,你感受到什么?

d.再读句子。

(2)朗读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方法同上)。

(三)“志愿军与大嫂”之情:

(1)句子:我们清楚地记得,那是1952年的春天,……伤好以后,您只能靠着双拐走路了。

a.可抓住三个“挖”来理解它们的不同背景,再想像这三个“挖”字背后,大嫂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挖的,从而理解大嫂不顾生命危险为战士们挖野菜的可贵品质,感人至深。

b.感情朗读。

(2)朗读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方法同上)。

3.朗读体会惜别深情。

(1)师引:现在志愿军就要同她们分别了,此时此刻,战士们是怎样抒发自己那依依惜别之情呢?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来读一读,想想怎样读出句子中的感情。(生自由读)。

(2)评读。(注意体会与大娘告别的不舍,对小金花的疼爱,对大嫂的不忍心。)。

4.感情朗读1-3自然段,升华情感。

(1)选择自己体会最深的一个自然段朗读,注意表达出志愿军的思想感情。

(2)激情配乐朗读:

a.在这分别的日子,当我们想到大娘为我们洗补衣服几夜没合眼,想到大娘为给我们送打糕累得昏倒在路旁,想到大娘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时,我们再也忍不住了,动情地对大娘说――(配乐齐读第一自然段)。

b.当我们看到泪流满面的小金花,想到她说要为妈妈报仇时的情景,禁不住对小金花说:――(配乐齐读第二自然段)。

c.当我们面对拄着双拐,背着孩子,走过崎岖的山路,送了我们几十里的大嫂,想到她为了给我们挖野菜而倒在血泊里的情景时,我们再也忍不住了,深情地对大嫂说――(配乐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抒情赞颂亲人。

1.前来送行的人只有三个吗?课文为什么只写这三个人呢?

2.这三个人代表着千千万万的朝鲜人民。光她们三个就为志愿军战士做了那么多的事,付出了那么多的血汗,可想而知,当年的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了多少代价,怎么不令人感动呢?说出你们的感动,说出心中的赞扬,最好能合适地选用反问句。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有感情地朗读第1-3自然段。

二、课内链接课外,仿写段落。

2.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故事?

3.读《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片断(节选志愿军战士感人的故事),读后谈感想。

4.师引:想一想,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请选择小金花、大娘、大嫂三者之中的人为角色,以她们的口吻,写一个片断,题目也是《再见了,亲人》,同样可以按“劝慰――叙事――抒情”的结构,用第二人称来写。

5.交流评析。(评析可重点引导学生从事例描写是否感人,反问句运用是否恰当等方面展开)。

三、学习最后三个自然段。

1.战士即将启程,列车就要开动,两国人民捧着一颗颗赤诚的心向最亲最爱的人告别!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体会怎样才能读出这份感情。(学生个人练习朗读)。

2.指名朗读,学生评读。

(从理解“再”入手,理解句中表现的眷恋、依恋、留恋之情。“再看一眼”、“再停留片刻”,似乎列车再停留片刻,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亲人,也可以慰藉我们充满离愁的心。)。

3.创设情境引读。

(1)师:战士们登上了列车,望着这些可敬可爱的亲人,望着这片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志愿军从心底里发出了喊声――生: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2)师:列车开始启动,紧紧拉着的手松开了,列车前行,亲人向后退去。战士们多想再看他们一眼呀!于是,他们只好请求隆隆前进的列车――生:列车呀,请开得慢一点,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3)师:然而,列车飞快地向前驶去,亲人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战士们只好挥手,大声呼喊着――生: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4)告别的情景感人至深,现在你就是志愿军战士中的一位,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向朝鲜亲人挥手告别――生齐读4-6自然段。

四、小结。

列车开走了,然而中朝两国人民的心永远连在一起。正如金日成首相所说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之间结成的深厚友谊将永远留在朝鲜人民子子孙孙的心中。”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推荐阅读《谁是最可爱的人》。

板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战役、硝烟、噩耗、跺脚、大嫂、挎篮子、捣米谣、雪中送炭、深情厚谊。

2.通过读课文,初步感悟文章所要表达的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的情感,能说出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读懂全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三、教学难点:感受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程序预设。

【课前三分钟】。

1、自我介绍打招呼。

2、检查预习情况。师:你在预习中做了哪些什么?

一、检查生字情况。

1、出示生字(小黑板)。自由读--小老师带读--齐读(去拼音)。

2、重点书写“嫂”字(师:课文有14个生字,谁知道漏了哪个字?一起书写这个字。)。

二、抓住“亲人”,导入新课。

1、理解“亲人”。

(1)“亲人”在生活中一般指哪些人?(有血缘关系的,是亲属,是一个家族的。)。

板书:血缘关系。

(2)浏览课文。思考:

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经历了八年的浴血奋战,最后打败了美帝国主义,赢得了胜利。1958年10月25那天,最后的一批志愿军要回国了,于是分手的时候他们握着手说--就要上火车时说--就要上火车了他们说--已经上火车了还说--火车已经开动了他们仍呼喊着--(和学生握手)。

三、默读课文,理解内容1、课文具体写了三位朝鲜亲人,看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2、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这三个人的事例,然后用自己的话把你看到的感受到的东西讲给大家听,体会这真是亲人。

3、反馈。

4、小结:是啊,从血缘上说不是亲人,可是八年了,八年多这样慈母般的关怀,他们实际上已经变成比亲人还要亲,这叫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亲人。现在谁来用这个句式总结一下?我来加几个字。(板书:为了志愿军)。

为了志愿军:大娘--为了志愿军:小金花--为了志愿军:大嫂--。

5、难道就他们三个人吗?(出示挂图)那么我们再更简练概括?

为了志愿军:朝鲜人民---。

通过同学们说的说明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指图)所以在分手的时候,他们握着手说--就要上火车时说--上火车了他们说--已经上火车了还说--火车已经开动了他们仍呼喊着--(和学生握手)。其实大家刚才再讲的只是战争中很小的一部分,再八年的战争中有多少这样的故事我们真是讲上三天三夜都讲不完,所以火车就要走了,我们的千言万语只好化成我们心中的送别。

四、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现在接下来我们就扮演志愿军一起来读好课文送别的句子,一组送别大娘,一组送别小金花一组送别大嫂。

2、谁一个人朗读?那么现在你就是志愿军战士,你想和谁送别,你就和谁送别,你可以选择一段或者是其中的一句一会请你和他们送别(自由读)。

3、从刚才同学们的送别当中我们由衷的感受到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因此在分手的时候,志愿军战士只能满含热泪,深情地呼唤,--同学们,请大家看文章的最后三段,让我们随志愿军一起放声的呼喊吧!(齐读)。

4、渲染气氛,引读最后三自然段。

师:下面你们根据老师的提示,还是这最后三自然段,来读好相关句子,把感情表达出来。

(1)在火车站台上,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有道不完的离别话,诉不完的离别情。然而就在志愿军和大娘她们挥泪惜别之际,火车“呜--”地启动了。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千句万句都并作一声呼唤,--(学生接读课文)。

(2)火车徐徐开出,那隆隆的车行声牵动着志愿军的心。今朝分别不知何时再相见,此时,他们心中希望的是--(学生接读课文)。

(3)火车渐去渐远去。战士们把头探出窗外,只见大娘、小金花、大嫂依然伫立在站台上,不停地挥手告别。此时此刻,泪水已经模糊了战士们的双眼,他们只能默默地在心头一次又一次地呼喊着,--(学生接读课文)。

(4)望着远去的列车,站台上的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和所有前来送行的人们,听到志愿军呼喊最后一句,他们也都在心底一次又一次的呼喊着,--(学生接读课文)。

(5)同学们,50多年过去了,让我们牢记这段历史,牢记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让我们也对当年的朝鲜的大娘、小金花、大嫂,和所有前来送行的人们放声呼喊: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五、练习延伸。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

五年级语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再见了,亲人》一文,作者巍巍以志愿军的口气,深情地追忆了与朝鲜人民许多难以忘怀的往事。表现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阅读本篇课文,我们不仅要体会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战士付出的代价,对志愿军战士的亲情、真情、深情,而且还应深刻地体会到我志愿军为了帮助朝鲜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朝鲜的土地上浴血奋战、流血牺牲等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这种伟大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沤歌的!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结合重点句,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结合重点句子,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中朝两国的伟大友谊。

激趣定标环节:

1、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有几个亲人?这些人都是与你有血脉关系。那么这节课我们要学的课文中,讲的是两国人民之间虽然没有血脉关系却胜过亲人的感人事迹。让我一起来学习14课《再见了,亲人》。

2、展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1)、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下自己喜欢的段落。

自学互助环节:

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想一想:文中写到了哪些“亲人”?从哪些事情中感受到他们是“亲人”?

学习方法:放声读,划句子;读重点词句,抓重点词,展开想象,体会真情;有感情朗读,读中悟情。

(1)分小组读。

(2)小组内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检查学生小组学习情况。

(4)教师给予补充。

2、想象一下,志愿军叔叔们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可结合学过的课文来说。

(1)小组交流讨论。

(2)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并给于补充。

同学们,还记得上个学期我们学过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中,懂得毛主席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壮烈牺牲,并埋在朝鲜的土地上。

3、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下自己喜欢的段落。

(1)小组内练背,背好后试着背给组里的同学听。

(2)教师检查,指导。

点拨讲解:

1、对课文内容进行归纳。

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虽然没有血脉关系,但是他们之间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种感情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战士付出很高的代价;中国人民志愿军为维护朝鲜人民的和平而浴血奋战。他们的这种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永远值得我们讴歌!

2、结合现在国际情势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孩子们,现在国际情势风云变化,国与国之间需要团结互助;我们黎苗在一起读书,同学之间更需要互相团结,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同把国家建设得更加强盛!

测评巩固:

一、改成陈述句。

1、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2、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二、按课文内容填空。

为了志愿军,

大娘失去了(),

小金花失去了(),

大嫂失去了(),

朝鲜人民();

为了朝鲜人民,

志愿军()。

所以说,中朝两国。

人民的友谊是用()凝成的。

人教版五年级《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了那些材料。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能用“唯一”“深情厚谊”造句。

3、知道反问句又加强语气的作用,能改写成陈述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要理解内容,概括中心思想的基础上,了解作者是怎样表达中心思想的。

教学方法:自学辅导法。

教具:录音机、录相带。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习课文1--3自然段,完成课后题1(l)、2(l)、(2)、(3),并口头用“暂时”“雪中送炭”造句。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亲人”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人。如父母、兄弟、姐妹等。那么课文中的“亲人”是指谁?“再见了,亲人”这句话又是谁讲的呢?(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顺利地把他们带入到学习课文的氛围中。)。

2、创设情境,用音乐烘托气氛。

用假设把学生带入志愿军战士的行列中,让学生通过“我们”去体验和表达志愿军的情感。

(雄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录音起)好像现在我们就是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去抗美援朝、保家为国的志愿军战士了。

二、引读、导读、朗读,学习第一自然段。

1、感情引读,了解段意。

2、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并思考:这一段叙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赞颂了什么?

3、感情导读,理解内容。

(1)出示导读问题:

为什么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位朝鲜大娘?

哪些事情说明大娘像慈母一样为我们花心血,给我们送温暖?

为什么说大娘给我们送打糕是“雪中送炭“?

大娘为什么要“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

(2)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

为什么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位朝鲜大娘?(启发学生通过读书,找出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并投影出示这句话。)。

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

联系上下文理解“多少“和“慈母般”的意思。

指导朗读这句话,在朗读中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强调“多少“读重音,体会连用两个“多少”对表达感情和加强语气的作用。

哪些事情说明大娘像慈母般为我们花心血,给我们送温暖?

板书:洗补衣,几夜不眠;。

送打糕,昏倒路旁;。

救伤员,失去孙孙。

(3)为什么说大娘给我们送打糕是“雪中送炭“?

理解“雪中送炭”:本义――比喻义――在课文中的意思:在我们空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处于困境,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朝鲜亲人给我们送来了打糕,送来了关心、帮助、支持,送来了慈母般的温暖、战胜敌人的力量和胜利的希望。

大娘为什么要“丢下自己的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

比较反问和陈述的语气,体会反问句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指导朗读反问句的语调,采取不同形式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这个反问句。

4、感情朗读,填表小结。

明确表内要求,根据内容填表。

自然段人物事情所付出的(代价)表达了什么赞颂了什么。

1大娘洗衣服几夜不眠我们对朝鲜中朝人民。

2送打糕昏倒路旁亲人的感激之间伟大。

3救伤员失去孙孙和不舍之情的友谊。

小结学法,指导自学第二、三自然段。

三、小结第一自然段的学法。(投影)。

初读课文,思考问题,了解段意:(问题:叙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赞颂了什么?)。

再读课文,品析词句,理解内容:(抓重点词句)。

感情朗读,体会感情,填表小结。(了解本段内容与表达中心的关系)。

运用学法,自学第二、三自然段。

检查自学,及时反馈矫正。

注意听导语(只说一遍),根据导语读出课文中相应的句子。

小金花是在什么时候听到妈妈牺牲的噩耗的?

听到噩耗后,同志们和小金花有什么反应?

当我们回忆起大嫂为我们倒在血泊里的情景时,我们充满感激地对大嫂说:……。

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如此刚强的小金花今天怎么哭了?这眼泪说明了什么?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和“同归于尽”。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大嫂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联系课文理解“深情厚谊”和“代价”,再理解“这样高的代价”。

检查填表情况并小结。

看表思考:这三个自然段除写法相同外,这三个朝鲜人民的代表人物都为志愿军付出了数不清的日日夜夜、说不尽的关心帮助,付出了鲜血甚至生命“这样高的代价”,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这三个自然段虽内容有别,但却表达了同一个中心――表达了我们对朝鲜亲人的感激和不舍之情,赞颂了中朝人民之间的伟大友谊。注意学习作者是如何紧紧围绕中心来写的。

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反复诵读,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引读激情,体会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l.学习课文4--6自然段,完成课后题1(2)、2(4);。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完成课后题3。听写词语,指导背诵。

教学过程:

一、学生朗读第一、二、三自然段。

二、听写词语。

三、学生朗读第四、五、六自然段。

1、导读激情,表达感情。

引导思考:“再看一眼”、“再停留片刻”在这里表达了我们的什么心情?

从理解“再”入手,理解句中表现的眷恋、依恋、留恋之情。似乎列车再停留片刻,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亲人,也可以慰藉我们充满离愁的心。

2、分人轮读第四、五、六自然段。要求:

朗读者读出感情(边读边具体指导);。

听者认真听,听后交流从朗读中听出了什么样的心情。

3、感情范读,内化感情。

伴随播放的列车汽笛声、轰鸣声范读,要求:闭眼倾听,感受情境,品味词句,内化感情。

4、思考:第二部分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

5、总结全文,回读课题。

回顾全文,归纳中心:本文以志愿军的口吻,生动地记叙了中朝两国军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颂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联系写作,掌握写法:

知道中心确定之后,要紧紧围绕中心来写。

回忆本文是如何围绕中心来写的。

6、回读课题,回应感情:

每当我们想到朝鲜亲人对我们的深情厚谊,每当我们想到那些离情深重的日子,我们都会想到慈祥的大娘,可爱的小金花和顽强的大嫂,让我们再深情地喊一声吧:“再见了,亲人!”

[板书设计]。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洗补衣几夜不眠。

大娘送打糕昏倒路旁。

救伤员失去孙孙伟大友谊,鲜血凝成。

小金花救老王妈妈牺牲。

大嫂挖野菜身受重伤。

人教版五年级《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1)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你觉得哪些句子最令你感动?(师根据学生发言,相机出示句子)。

a、您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顶着打糕,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划出动词,感受到了什么?

b、理解“雪中送炭”(从字面上理解;实际的意思;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想象饿三天三夜会是什么感受?用一个词语?(眼冒金星、浑身无力、前胸贴后背……)如果是你,饿了三天三夜,最希望什么?(有人送来粮食……)在急需要食物的时候,有人送来了粮食,这就叫雪中送炭。拓展“雪中送炭”的用法。

“雪中送炭”指在别人急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帮助。

(结合完成《课堂作业本》)。

(2)而大娘为了给我们送打糕,自己却累得昏倒,所以每当支援军战士回忆起这件事时,心里会是怎样的呢?(激动、感激)让我们一起读好这句话。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基于新课程理念下,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再见了,亲人》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人物形象,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看是实施创造性阅读的极好范例。

[设计特色]。

注重学生在读中感悟,体验,拓展。

(一),贴近生活,巧妙引题目。

师:导入  体验生活中与亲人离别时的感受引出课题。

生:初步理解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内容。

师:问:生活中谁是你最亲的人?板书:亲人。

师:当你最亲的人离开你时你的心情怎样?

师: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提问为什么中朝两国军民要互称亲人?

生:联系生活中的体验回答。

生:根据所创设的情境,联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内容回答。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引出课题,并创设问题情境,激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自主读议,感悟探究。

师:指名朗读课文。

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师:深入领会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所付出的血的代价,来理解志愿军为什么要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同时通过志愿军为朝鲜人民所做的事来理解朝鲜人民为什么称志愿军为亲人。

师:教师指导朗读。提问: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情?

生:朗读课文。

师:让学生从文中寻找一件最令自己感动的事,进行创造性地朗读,教师及时指导朗读。指导点拨学生合作学习。

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根据学生汇报情况调控,点拨启发。

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生:学生讨论。自主读议,边读边画。积极,思考并在朗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小组交流,相互质疑、解疑。

(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创设问题情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朗读令自己最喜欢的事,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分体现了《语文标准》中关于阅读的要求。

积极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每个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关注了每个人的发展,体现了新课改的核心理念。)。

(三),拓展升华,完善个性。

生:朗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理解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生:积极思考,讨论交流,在读中创新展开想象,体验情感。

(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使个性飞扬!)。

板书设计 。

再见了,亲人。

36万大娘。

志愿军金花代价!

伟大友谊大嫂。

课评。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紧紧围绕《课标》,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特点:

一、引-学。

巧设情境、感悟体验、激发兴趣是学习语文的关键,学生语文的学习是多元的,教材是生活的浓缩,也是社会生活的一个折射点,因此,“引”要引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巧妙引导能为全课的学习提供情感的辅垫,着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主体的自主发展奠定基础。

二、导-学。

学生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习得的,良好学习方式是学习语文的关键,“导”体现在:导读、导练、导方法,为小学生的阅读学习提供基本思路。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是参与者、组织者,学生自主体验,自主探究,自主感悟,自主完善,这样的课堂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将是受益无穷的。

三、展-学。

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好课程资源,拓展学生的视野,教材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范例,以此为凭借,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读写结合,应用与实际中才是语文学习的根本目的同时也是创新的教育所要求的“展”体现在教材内容的延伸;课外信息的搜集、积累;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学生已有经验与个性思维的和谐发展,这样才能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实践机会。

五年级《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讨论,理解课内容,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能抓住重点句子进行有感情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3、深刻领会并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4、结合句子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含义,能用“雪中送炭”造句。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教学准备:

投影片(分别场面图)、磁带(二胡曲《还乡行》)、火车汽笛声录音。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提示训练点。

1、学生读书思考: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板书:中朝友谊鲜血凝成)。

2、快读全文思考:作者围绕这个中心选择了哪些材料?

(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3、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只选择了这几个材料来写?

(板书:围绕选择典型材料)。

二、研读课文,体会训练点。

1、引导学第一段,体会学习方法。

指读课文,出示思考题(投影)。

听读要求:

a、用简洁的话,说这段写了几件事?

b、认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几件事来写?

c、边听边划,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标出来。

学生听读后讨论,教师启发生回答问题。

(板书:洗补衣服送打糕救伤员)。

(结合思考题引导学生认识到大娘与志愿军战士之间结下的深厚情谊,进而领会作者选择材料的用意)。

齐读本段的最后一句(这比山还高比海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怀?)进行句式的变换(变成陈述句)体会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结合句子让学生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意思,练习用“雪中送炭”造句。

置疑问难。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配乐范读----学生练读----个别读文)。

2、结合学第一段的思考题,遵循学习第一段的思路,分组自学第二、第三段。

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体会出小金花和大嫂与志愿军之间结下的深厚情谊进而领会作者选材上的特点。(板书:救老王挖野菜)。

抓住表现人物性格和品质的语句,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教师在前三段学习的基础上,运用激情语言,放录音,投影,创设情境,和学生一起齐读第四段。通过感情诵读,把文章的感情推向高潮,加深学生对文章的深入理解。

4、针对全文进行置疑问难。

三、概括学习过程,深悟训练点。

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认识这一写作方法的好处。(板书:突出中心)。

四、课外延伸,指导背诵。片段练习,运用训练点。

1、向学生介绍《谁是最可爱的人》一书,选读精彩段落,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让学生自由选择背诵。

2、结合课后的练笔内容,让学生进行构思。

人教版五年级《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情感是架起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桥梁。语文教学的熏陶感染作用往往是隐性、长效和综合的,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整体建构的过程。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只有回到生活中才具有生命的活力。因而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整体感悟的机会,使语言文字和人文精神的锤炼融为一体。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学习内容分析。

《再见了,亲人》是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这篇课文,人物形象鲜明,情感丰富强烈。教学中,要使学生被一个个感人的形象所打动,感受人物心灵的美好和品质的高尚,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真挚强烈,叙事抒情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在表达方法上颇具特色。

2.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在了解写作背景后,学生可大体读懂文章内容,了解朝鲜人民与志愿军送别的情景,对人物形象有初步感知。本文情感浓烈,对于学生来说,中朝两国人民那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以及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学生不容易理解。此外,体会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4.技术准备:抗美援朝战争背景资料;制作教学课件。

5.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及对策:

第一课时学习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梳理课文脉络,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借助课外资料,了解抗美援朝战争背景,感知朝鲜人民与志愿军送别的情景。第二课时将着重细读文本,挖掘文中的情感因素,感悟人物形象,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与表达效果。

三、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人教版五年级《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主备人执教者执教时间共2课时第1课时。

班级五()班组名姓名。

学习目标。

1.通读课文,自学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写出主要内容。

3.重点学习第一段,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情感。

学习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

学习难点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教学准备ppt师导案生学案。

自主学习(7分钟)1950年6月25日,美帝国主义唆使南朝鲜进攻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9月15日又纠集15个国家的雇佣军,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在朝鲜仁川登陆,不顾中国人民的一再警告,把战火引向中国的边境,轰炸中国的安东(今丹东)等地。中国人民响应毛泽东同志发出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由彭德怀出任志愿军总司令。于10月25日开赴朝鲜前线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军。在中朝人民的沉重打击下,美帝国主义连遭失败,于1953年7月27日,被迫在朝鲜停战协议上签字。作者资料:魏巍:(1920.3.6-.8.24),原名魏鸿杰,出生在河南郑州一城市贫民之家。1950年底,奔赴朝鲜前线,和志愿军战士-一起生活、战斗。回国后陆续发表一批文艺通讯,其中最著名的是《谁是最可爱的人》,表现出志愿军战士们的革命英雄主义、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再见了,亲人》就选自《谁是最可爱的人》。

1、我能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妮战役硝烟雪中送炭友谊。

噩耗跺脚挎篮歌谣。

2.解释词义。

雪中送炭:

硝烟:

噩耗。

崎岖。

同归于尽:

代价:

1.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读课文,理清文章大意。

2.引导学生探讨并适时点拨。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思考:

(1)课文中的“亲人”指的是哪些人?他们是亲人吗?

(2)“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在什么时候说的?

2.浏览课文理清文章条理,(提示:课文分别写了志愿军向哪几位亲人告别的情景?)。

1.小组讨论,交流。

2.学生互相交流,班级展示汇报。课文用第几人称来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达标检测。

1.同桌互批,纠错。

2.集体纠正存在的问题。

1、我会辨字组词。

消()投()遥()搜()。

硝()役()谣()嫂()。

2、我会用“续”组词,并填空。

(1)志愿军同敌人在阵地上()作战三天三夜。

(2)春天来了,花儿()地开放了。

(3)高温()了十来天,热的大家受不了。

(4)我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但还要()努力。

五年级《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2、这篇散文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语言富有感染力,那么你在读课文的时候,读到哪,让你特别感动。

3、读书最重要的就是要读出自己的味道来,这节课我们就来品味书中的语言文字。感受志愿军和朝鲜人民难舍难分的情感。

二、激情引读,理解课文。

1、放录象片:志愿军离开朝鲜,人们送别。

从这段录象片中,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3、小结:

以上三名同学在读的过程中注重抓住重点的.词句,而且在读的过程中有轻有重,有急有缓,抒发了自己的情感,我们在朗读的时候也要像他们学习。

4、自由朗读课文第一段,找出课文中那句话最能包含志愿军和大娘之间感情深厚?

5、出示课文最后一句:这比这句话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怎样读才能把这种情感读出来。

6、如果把它转化成陈述句,应该怎样表达?比较一下,这两句话那句情感更强烈一些?

7、读书,贵在思考,聪明的你们能不能根据这两句话提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么?

8、总结学生的问题为什么大娘对志愿军的情感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9、默读课文,用笔边读边找课文中那几件事能够说明大娘对志愿军的情谊。

板书:送打糕缝补衣服救伤员。

三、读中感悟情感。

1、八年的相处大娘为志愿军做了太多太多,此时此刻,随着列车的移动,难舍的泪水模糊了亲人的眼睛,望着大娘那一次又一次挥动的双手,又使我们的志愿军陷入了深深的回忆。

2、出示还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

4、对于大娘这种行为,课文中用了一个成语来形容同雪中送炭。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学生说)。

5、第一个同学讲的是这个词的本义,第二个同学讲的是这个词的比喻义。再请同学们考虑,读大娘送打糕时,怎样才能突出雪中送炭的艰难、危险?读时应突出大娘带着、顶着、冒着、穿过等词语,这样能突出大娘爱护志愿军的精神。请同学们练习读读。(配乐)(生读)。

6、学生评价,教师抓住值得学习的地方进行鼓励。

7、大娘在志愿军最需要帮助时,冒着生命危险,帮助了志愿军,事迹动人。但最感人的是哪个事例?大娘丢下小孙孙,救出了志愿军伤员,这个事例最感动人。

9、唯一亲人:

10、(配乐)教师范读,学生读,抓住课文中你认为最能表达情感的词句,有感情的赛读。

12、小结:

我们在学习这一段中是抓住了课文中重点的词语,在有感情的朗读中来抒发斤自己情感的,希望同学在学习下一段时也要按照这种方法来学。

人教版五年级《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

《再见了,亲人》一课描述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开朝鲜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课文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志愿军满怀深情地追忆了许多难以忘怀的往事,赞扬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二、学习目标:

1、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乘机、曾经、雪中送炭、深情厚意”等词语。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从内容中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情谊。

2、引导学生体会为什么要称朝鲜人民为“亲人”。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感知亲人。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大家来学习《再见了,亲人》这一课,(板书课题,指出“亲人”的“亲”字下面一横比上面一横短。)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我们通常把什么样的人称为亲人呢?

生1:感情深厚的。

生2:关系密切的。

生3:有血缘关系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自身体会亲人的含义。

(二)学习全文,感受亲情。

师:请大家快速阅读全文,想想课文中谁把谁称做亲人?

生:(快速阅读全文,然后回答。)(志愿军把大娘、小金华、大嫂称为亲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受到朝鲜人民与志愿军战士情谊深厚。

师:我们的志愿军战士为什么把朝鲜人民称为亲人呢?轻声读课文1——3自然段。

生:轻声读第1——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志愿军战士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

生1: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非常好。

生2: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情谊深厚。

师:从哪些地方能体会出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情谊深厚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1自然段说一说哪些地方让你感动,边读边用笔画一画,并把你体会深的语句读一读。

生:自由读第1自然段,用笔画出感动的地方,读体会深的语句。

师:指名读,并进行指导,让学生读出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深厚情谊。

生:自由读这段话。

师:指名学生读。

设计意图:在反复品味语言文字中,让学生体会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深厚情谊。

生:读句子:“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

师:“你能再读读这句吗?”、“同学们认真听,并想想,这句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生:读句子。

生1:依依不舍。

生2: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感激之情。

师:“在这离别的时候,老妈妈不顾身体的疲劳,送了一程又一程,可爱的小金花紧紧地拉住叔叔的'手泣不成声。”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自然段。说一说哪些地方让你感动,边读边用笔画一画,并把你体会深的语句读一读。

生:自由读第2自然段,然后汇报。

师:指名读。范读。评价、并指导。

设计意图:稍加指导,放手自学。

师:“小金花和妈妈为了救我们的伤员,妈妈牺牲了。她们又为了我们付出了血的代价。我们怎能忘记,怎舍得离开?在送别的人群中何只小金花一人?中朝人民深厚的情谊牵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分小组读第3自然段,并讨论应该怎样读。

生:小组读,并进行讨论。

师:指名读、评读。让学生汇报、补充。

生1:应该读出依依惜别之情。

生2:应该读出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以读代讲,引导学生自学。

生:自由读第4——6自然段,边读边想一想志愿军到朝鲜去做了什么?,然后汇报:

生1:志愿军帮助朝鲜人民保卫他们的家园而流血牺牲。

生2: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侵略者。

生3:志愿军战士很勇敢。

师:“中朝人民在并肩作战中患难与共,亲如一家。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凝成了那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让我们放声朗读4——6自然段。

设计意图:通过读,体会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两国人民的鲜血凝成的,无数志愿军战士也在朝鲜这片土地上洒下了鲜血。

(三)总结全文,表达真情。

师:“多么深厚的情谊啊!列车缓缓地行使着,我们离开了这可爱的土地。但是我们的心紧紧拥抱在一起,在这离别的时刻,让我们再满怀深情地对朝鲜人民说上一句‘再见了,亲人!’”。

生:(齐读)“再见了,亲人!”

设计意图:在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和作者产生共鸣,表达心声。

五、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中要做到“以读为本”,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教学本课,要通过整体读、引读、默读、自由读、教师范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从读中得到感悟,培养学生的语感。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

本课显著的特点是:写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三段,在叙事的基础上抒情;最后三个自然段在前面三段的基础上更深一层地集中抒情。这种写法的揣摩,也应该在教学中重视。

人教版小学生五年级再见了亲人语文预习教案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就是唱着同学们刚听到的雄壮的《志愿军战歌》出国参战的,今年刚好是志愿军赴朝参战52周年。他们回国时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感人情景仿佛历历在目。这节课,就让我们与志愿军老战士一起追忆那动人的告别场面,去听一听离别时他们对朝鲜亲人都说了些什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读书思考。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位亲人?志愿军回忆了哪些往事?

板书:大娘缝补衣服送打糕救伤员。

小金花救老王。

大嫂挖野菜。

(三)重点学习第一自然段,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学后两自然段。

1.默读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学生边读边思考边画批)。

2.然后交流,教师点拨。

板书:几夜不眠昏倒路旁失去孙孙。

牺牲妈妈。

失去双腿。

3.这些事情为什么让志愿军难以忘怀呢?从这些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默读3分钟后,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抓住“几夜没合眼、冒着炮火、唯一、同归于尽、噩耗、代价”等词语体会。

点拨:“雪中送炭”是谁在什么情况下送去什么?

小结:是在别人最困难、最需要帮助时给与帮助。体会大娘确实像慈母一样,关心帮助志愿军,想志愿军所想,急志愿军所急,这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4.用相同的方法理解体会2、3自然段。同时加强感情朗读的指导。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注意指导。体会这三个自然段的开头和结尾在表达上的特点。(个人读、师生对读等形式)。

(1)朗读时要注意把握感情基调:对大娘如对长辈慈母,应怀着敬重的情感朗读;对金花,如对下辈女儿,应怀着亲切的情感朗读;对大嫂,如对同辈亲属,应怀着关切的情感朗读。

(2)学生自己选读喜欢的段落,并试着背一背。

(四)饱含激情学习第二部分(以读代讲)。

列车将要载着志愿军回到祖国,此时此刻,志愿军会说些什么?(齐读第二部分)。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1、知识目标:

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中亲人的不同含义。

2、能力目标:

以读作为突破口,以读悟情,培养语感,有感情朗读。

3、情感目标:

学习课文,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1、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中亲人的不同含义;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课件《志愿军战歌》音乐。

一、创设情景引入

同学们,刚才你们听到的是志愿军战歌,当年志愿军战士就是高唱着这首歌踏上了朝鲜的土地,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即将离开朝鲜回到自己的祖国,面对着许许多多送别的人们,每位志愿军战士都从心理默默的说着一句话,那就是“再见了,亲人!”

二、复习旧知,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一遍课文,想一想志愿军战士把谁称作亲人?他们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

三、合作学习,交流,体会情感

1、师:在这些事例中,哪位亲人的事例给你的感受最深,就学习哪件事。怎么学呢,老师为同学提供了一个自学提示,谁来读一读。

课件:默读,思考志愿军回忆了和这位亲人的哪些事?事例中的哪句话给你的感受最深,把这句话画下来读一读,想一想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请你用朗读的形式,读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小组交流:

谁对大娘的事例感受深,小金花、大嫂、学习相同段落的同学就近两三人结合小组,进行交流。

3、汇报自学,读中悟情(大娘):

师:谁对这件事感受深,读出你的感受。谁也找的这句话读出你的理解?同学们注意听看他们哪读的不一样。

师:她是通过抓重点词语弄懂句子的含义的,大家要向她学习这种好的方法。

老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重点指导。

课件: 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点拨:结合课文想一想雪指的什么,炭指的什么。大娘冒着生命危险给战士们送来的仅仅是打糕吗,对,你们体会的真好,是他们的精神感动了志愿军,鼓舞了志愿军使他们的斗志倍增,顽强拼搏取得了阻击战的胜利。愿意再读读吗,把大娘关心志愿军的情感以及志愿军拼搏的精神读出来。谁来读读。

课件:我们还记得…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师:在这部分中还有哪件事给你感受深。

点拨:把你的感受读出来。抢救的是谁,是和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志愿军,失去的是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唯一的亲人,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朗读:面对这位可亲可敬的大娘,你一定有很多感受,愿意读出你的感受吗?(指导朗读)我也想读,听听有没有和她读的不一样的地方。为什么这样读。

师:想像一下当时的画面,进入情境感情就出来了。

4、汇报:小金花:谁对这件事感受深。

课件:同志们伤心的…你怎么落泪了呢?

5、师:还有哪件事令你感受深。

投影:“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你来读读。

问:这样高的代价指的是什么代价?

6、小结:

学习了他们的事例后,你现在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选择你感受最深的段落用你的朗读,读出朝鲜人民与志愿军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四、换位感悟

1、师:听着这样的话看着这样的战士,如果你是大娘小金花大嫂你会对志愿军说什么,任选其中一个角色练习说。

2、汇报:谁来说,你以谁的身份说。(还谁想说)

3、小结:听了同学的介绍,感到志愿军为朝鲜人民也是付出了太多太多。再读读课题你对课题有没有新的理解。

4、师:那么今天就是亲人送亲人了,让我们共同抒发一下对亲人的依恋之情吧!

五、运用悟情

1、师:既然是亲人送亲人,你能不能将这段话改为朝鲜人民对志愿军说。自己先练一练,也可以互相说说。

2、汇报:

改为:再看一眼志愿军战士,让他们再停留片刻。

3、师:志愿军不愿走,朝鲜人民不愿他们走,因为在这片土地上洒过他们的鲜血,大娘小金花的妈妈、大嫂还有更多更多的亲人为志愿军洒过鲜血;罗盛教、邱少云、黄继光、毛主席的爱子毛岸英等14万志愿军长眠在朝鲜的土地上,他们的鲜血和朝鲜人民的鲜血凝在一起。

六、渲染升华

1、师:你们说,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什么凝成的?可称之为伟大的友谊。

2、火车慢慢的启动了,让我们再读读最后三段,再次感受一下两国人民那依依不舍的深情吧!

3、师:火车越去越远,可是两国人民的心却是越来越近。

两国人民共同说着一句话:“再见了,亲人!”

4、师:多么感人的场面,咱们来写首诗吧,永远记住当时的场面。出示诗句填空“血火凝深情,依依相送行。无言默默泪。

(你我一家人“惜别知情深“有缘再相见“只见车影远”“天涯若比邻”“彼此常牵挂”。)

再见了,亲人

大娘

小金花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志愿军

大嫂

教学中体现较突出的几点:

1、导入中的情景创设把学生带入到了课文中,为学习课文作了很好的铺垫。两分钟预备通过录音机为学生放了《志愿军战歌》,伴随着雄壮的乐曲声,学生的情感被激活,很快的进入到情境当中。

2、从对语言的品位中,理解雪中送炭,从而进一步体会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设计的三个层次,即第一层次用读读出大娘是怎么把打糕送来的;第二个层次体会大娘不顾自己的生命为战士们送来打糕,读出感受。第三个层次让学生理解雪指什么炭指什么,通过情境的创设体会出大娘对战士们的深情、对战士们的爱,以及战士们把大娘对他们的爱化作一种精神,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战士们打胜了仗。课堂教学中,层层深入的教学环节使学生对大娘与志愿军战士之间的深情厚谊以及为什么大娘把战士称作亲人的情感体会的很到位,学生情感也被调动。因此学生对这一段的朗读,读的有感情,学生的情感很到位。

3、重视了学生的朗读及教师对学生读的指导:

在学习小金花及大嫂一段时,注重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例如:学生在朗读描写小金花的刚强的语句时,学生对小金花为妈妈报仇的决心读的还不够坚决,因此委婉的指出学生读的不足及建议,通过比读的方式激励学生再读。

不足:

1、对重点段的体会没有充分体现出学生的自读自悟,而是通过教师的导语引着学生体会出来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自主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2、教学结构安排的欠妥,大部分时间是指导学生学习大娘为志愿军战士送打糕和救助伤员的事情,对小金花和大嫂的学习只是以读带讲,没有给学生朗读感悟的时间。学生对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的情感是一点一点的积聚起来的,不是只通过对一个段落的学习,感情就能体会出来的。因此对后两个自然段的学习,也要让学生充分的学习体会。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基于新课程理念下,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再见了,亲人》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人物形象,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看是实施创造性阅读的极好范例。

注重学生在读中感悟,体验,拓展。

(一),贴近生活,巧妙引题目

师:导入体验生活中与亲人离别时的感受引出课题。

生:初步理解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内容

师:问:生活中谁是你最亲的人?板书:亲人

师:当你最亲的人离开你时你的心情怎样?

师: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提问为什么中朝两国军民要互称亲人?

生:联系生活中的体验回答。

生:根据所创设的情境,联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内容回答。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引出课题,并创设问题情境,激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自主读议,感悟探究。

师:指名朗读课文。

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师:深入领会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所付出的血的代价,来理解志愿军为什么要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同时通过志愿军为朝鲜人民所做的事来理解朝鲜人民为什么称志愿军为亲人。

师:教师指导朗读。提问: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情?

生:朗读课文。

师:让学生从文中寻找一件最令自己感动的事,进行创造性地朗读,教师及时指导朗读。指导点拨学生合作学习。

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根据学生汇报情况调控,点拨启发

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生:学生讨论。自主读议,边读边画。积极,思考并在朗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小组交流,相互质疑、解疑。

(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创设问题情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朗读令自己最喜欢的事,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分体现了《语文标准》中关于阅读的要求。

积极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每个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关注了每个人的发展,体现了新课改的核心理念。)

(三),拓展升华,完善个性。

生:朗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理解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生:积极思考,讨论交流,在读中创新展开想象,体验情感。

(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使个性飞扬!)

板书设计

再见了,亲人

36万大娘

志愿军金花代价!

伟大友谊大嫂

课评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紧紧围绕《课标》,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特点:

一、引-学。

巧设情境、感悟体验、激发兴趣是学习语文的关键,学生语文的学习是多元的,教材是生活的浓缩,也是社会生活的一个折射点,因此,“引”要引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巧妙引导能为全课的学习提供情感的辅垫,着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主体的自主发展奠定基础。

二、导-学。

学生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习得的,良好学习方式是学习语文的关键,“导”体现在:导读、导练、导方法,为小学生的阅读学习提供基本思路。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是参与者、组织者,学生自主体验,自主探究,自主感悟,自主完善,这样的课堂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将是受益无穷的。

三、展-学。

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好课程资源,拓展学生的视野,教材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范例,以此为凭借,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读写结合,应用与实际中才是语文学习的根本目的同时也是创新的教育所要求的“展”体现在教材内容的延伸;课外信息的搜集、积累;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学生已有经验与个性思维的和谐发展,这样才能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实践机会。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1、读课文,自学生字生词,通过查字典核查资料,了解“战役、捣米谣、打糕、阿玛尼、金达莱花”的意思,查字典并结合上下文,读懂“供应、硝烟、雪中送炭、噩耗、同归于尽、血泊”的意思,并结合读懂这些词语,读懂文章的每一句话的意思,初步感知段落的意思。

查资料,了解志愿军战士抗美援朝的背景,并结合这个背景,读懂“曾经洒满献血的土地”的意思。

2、研究“反问句”、“第二人称”的写法的作用,深入体会送别场景那感人的“依依惜别的深情”,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研读三个材料与“曾经撒满鲜血的土地”的关系,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一主题。

4、练习背诵。

课前预习

1、查资料,了解抗美援朝的背景及相关情况。要求:用简要的话整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抗美援朝的时间及在怎样的情况下出国抗美援朝;二是抗美援朝的目的;三是我们抗美援朝的结果及我们战士有多少人在那里牺牲。

2、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自学生字,运用查资料、查字典、结合上下文地方法,理解目标一提出的词语,并尝试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3、认真读三个段落,练习用小标题来概括三个段落里面回忆的故事。

第一课时

一、学生介绍自己了解到的抗美援朝的背景及其相关情况。(注意帮助客观认识抗美援朝对我们国家的意义所在:打出中国军队的士气,让敌人认识到中国人不可欺,中国人民解放军不可欺,国际主义精神)

二、交流汇报自学成果。

1、读准生字读音,并注意矫正“空着”“混进”两个词语的读音。

2、介绍自己读懂的相关术语的意思;读课文,边读,边结合上下文,介绍自己对“要求结合上下文理解的词语”的意思;随学生交流,教师提示体会句子和段落的意思,实现初步感知。

3、再读三个段落,交流对三个段落所回忆故事内容用小标题概括的情况,通过比较,练习准确概括三个故事内容。

4、要求学生练习用第三人称的方式讲述三个段落所回忆的故事。

5、提出自己读不懂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研究解决一些课文提及但是背景介绍中到的常识问题;表达上的问题悬疑。

第二课时

一、研究前三个段落与结尾“曾经撒满鲜血的土地”的关系。

1、出示,课文结尾“再见了,这曾经洒满献血的土地”这句话,要求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中国人民志愿军,在这片土地上,几十万人牺牲、流血,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用生命和鲜血保卫了这片土地的神圣,也保卫了祖国的大门。

2、研究三个故事与结尾的关系:

体会:三个故事都是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战士流血牺牲。

大娘为了志愿军战士“冒生命危险”(体会冒着硝烟,雪中送炭,可能的后果);牺牲了自己唯一的小孙孙(体会“丢下”“唯一”所强调的意思——在大娘看来,志愿军伤员比“唯一的小孙孙”还要重要,感悟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小金花的母亲为了救老王牺牲自己(体会同归于尽);大嫂为了志愿军战士炸断了一条腿。

将志愿军的流血、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流血结合在一起,练习用“综合法”推断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友谊是鲜血凝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二、感悟“第二人称、反问句”在表情达意上所起的作用,深入体会“送别时‘依依惜别的深情’”,练习朗读,强化情感体验。

1、要求学生阅读三个段落,去发现三个段落在叙述上的人称特点——第二人称;结构上的特点:“劝慰——回忆——反问”;段落结尾都是反问句。

2、重点研读第一段,与“第三人称写法”对比,体会“第二人称”“反问”在表情达意上的的独特作用。

先读课文第一段,再读下面修改的段落:

八年来,朝鲜阿玛尼为我们花了非常多的心血,给了我们非常多的慈母般的温暖!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阿玛尼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她在回去的途中,却累得昏倒在路旁了。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阿玛尼家里养伤,敌机来了,她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她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阿玛尼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的情谊,我们是永远不会忘怀的。

对找原文,体会修改后与原文的不同点。

发现修改后的文字所做的三处改动:

第一是删掉了送别的场景(劝慰大娘的话);第二是该换了人称:将第二人称该换到成了第三人称“阿玛尼”;第三是结尾的反问改成了感叹。

提出思考性问题,薛恒思考讨论:

(2)读原文,对比:在情感表达的深刻程度和感染力方面,哪个更好一些?为什么

引导学生去读原文,体会:

首先,人称变化以后,读起来,非常可观,作者仅仅是在表达着客观的思想和情感,而原文用第二人称对话形式,这样读起来,就好像我们看到作者在直抒胸臆,表达着主观上的强烈情感,面对面再说,不能说假话,第二人称给人的感觉就更真实。

结尾处,修改成了感叹句,感叹句不如反问句的情感表达更强烈。而如果在人称修改之后,感叹句是可以顺下来的,如果反问,“您说…….忘怀呢”这样一改,反问的运用又不恰当了——怎么读怎么别扭,好像不很通顺了。

3、朗读原文,尤其是反复朗读反问句。

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引读:

大娘,您曾经冒着硝烟……您却昏倒在了路旁。——读结尾反问句!

大娘,敌机来轰炸……..失去了唯一的小孙逊!——读结尾反问句!

给出结尾反问句,学生练习读大娘的故事:八年了…..;最后齐读开头送别的话语!

4、学生分组连练习读二、三自然段。

5、全班齐读4-6自然段!

三、根据文章结构特点,自己编写背诵提示,练习背诵!

xx。

课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抓住题眼,带领学生深入领会,意在开门见山,直奔中心。〕。

生:指朝鲜人民。

生:指课文中的大娘、小金花、大嫂。

师:从血缘关系上看,志愿军与朝鲜人民是不是亲人?

生:不是。因为亲人是指爸爸、妈妈、兄弟、姐妹。

生:亲如一家。

生:亲密无间。

师:不要只考虑一个词,用一句话来说。

生: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师:说得好。中朝人民这种情谊就叫做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板书)。

〔通过剖析亲人一词的含义,拎出理解全文的纲,意在举纲以张目。〕。

师:下边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段,读的方法是默读,画重点词语。思考的问题是(出示小黑板)本段写了大娘的几件事,哪一个事例最能突出表达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读书时可以轻声议议。

(学生读书思考,教师巡视,并及时回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师:大家读得很认真。哪个同学把大娘的第一个事例读给同学们听听。(指名朗读)。

生:在最冷的时候给人送去了温暖。

生:在人家最需要帮助时,及时地给予帮助。

生:读时应突出大娘带着、顶着、冒着、穿过等词语,这样能突出大娘爱护志愿军的精神。

师:请同学们练习读读。(生读)。

生:大娘丢下小孙孙,救出了志愿军伤员,这个事例最感动人。

师:这个事例中有两个词对比非常强烈,你刚才画出来了吗?

生:我画的是丢下、背进。

师:丢下的是谁?

生:是大娘的小孙孙,她老人家的唯一亲人。

师:好!你很尊敬老年人,称呼她老人家既恰当又准确,大家应该向你学习。

师:那么谁再说说背进的是谁?

生:志愿军伤员。

生:(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师:在志愿军伤员的心目中这位朝鲜妈妈。

生:(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通过对大娘典型事例的分析,呼应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一中心。〕。

师:第一段我们学得很好。文章按照临行话别、追忆往事、赞颂友谊三层意思来叙述,请同学们按照这个分层方法,把第二段也分作三层。(学生很快分好并说出了起止点。)。

2/3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

师:小金花的妈妈和敌人同归于尽了,这个词怎么讲?

生:一齐走向死亡。

师:意思懂了,但请同学们再想想小金花妈妈的死和敌人的死能相提并论、一样看待吗?

生:不能。因为小金花妈妈死得有意义,敌人死得没有意义,他是坏蛋,他该死!(生笑)。

师:谁能比较准确地说说小金花妈妈的死和敌人的死有什么根本不同?

生:敌人是侵略者,他的死是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小金花妈妈的死,是为了祖国和中朝人民的友谊,她死得有价值,无尚光荣!

师:你说得好极了!一个是轻于鸿毛,一个是重于泰山,虽然是同归,但死的意义绝对不同!

师:当小金花得知妈妈牺牲后她说了什么?怎么说的?读课文时要注意描写她的动作、神态的词语。

生:可是你把脚一跺,嘴角抽动两下,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师:把脚一跺,嘴。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人教版五年级教学反思

新课程、新理念正逐步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生活。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人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采用的是情感教学。启发学生想象,在头脑中再现文章所描述的情景和形象,使他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再见了,亲人》字里行间,始终洋溢着赞美、感激的情感,表现了“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一国际主义精神的主题。如何凭借本文的情感因素,对学生渗透情感教育呢?尝试如下:

一、整体入手,感知情感。

教学伊始,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后,引出问题,使之感知情感。

1、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质疑:‘亲人’指谁?是谁的‘亲人’?志愿军为什么称朝人民为亲人?题目中的‘再’字怎么理解?……使学生了解“亲人”指的是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之类的朝人民。志愿军所以称她们为亲人,是因为中朝人民在共同的战斗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题目中的“再”字揭示了多次相见中的“最后一次”,含有一种何日复相聚的惜别之情。从而使学生感知情感的倾向。

2、从典型事件入手。以“文章写了哪四件典型事例”让学生知道文章通过“送打糕”、“救伤员”、“救侦察员”、“挖野菜”四件典型事件,来赞扬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让学生在感知材料的过程中,感知情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的情感流向。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总目标之一。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

二、细析事例,感受情感。

本文由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三个故事组成。作者选取了老人、小孩、中年人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主题。由于课文的前三段的结构与表现手法基本相同,在教学中我对第一段做了详细的讲解与指导。设计“志愿军战士与大娘话别时追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等问题,让学生了解志愿军与大娘告别时,追述了三件事:一是大娘已经几夜没合眼,给志愿军洗补衣服;二是在一次阻击战中,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回去时昏倒在路旁;三是在敌机轰炸时,为了救护在家里休养的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这样写的目的在于体现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表现了这种感情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接着,让学生自学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二、三意义段,使之具体体会小金花对敌人的仇恨和对志愿军的深情,以及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而致残,付出了多么高的代价,从而受到朝人民对志愿军的深厚情感。

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不应该以标准化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应该培养富有创意的读者而不能培养人云亦云的听众。

三、品味词句,体会情感。

教学时,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好好品析,让学生体会情感。

课文在追溯那难忘的往事时,出现了好些“血”,“泪”的词语,比如:“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失去妈妈”,“失去双腿”中的三个“失去”,充分说明了朝人民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乃至亲人的生命。又如“雪中送炭”说明大娘冒死送打糕的原因;“同归于尽”体现了小金花的妈妈痛恨敌人、热爱志愿军的感情;“噩耗”反衬小金花的刚强;“倒在血泊里”、“代价”说明朝人民为志愿军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通过琢磨词句,让学生品味、推敲,感受其感情色彩,引起学生“内心体验”。让他们深深体会到朝人民对志愿军战士那山高海深的、不是亲人却似亲人的感情。

教师应成为学生阅读的导师、课堂阅读的组织者、促进者,而不是居高临下控制信息的专制的权威。教师应该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体味”、“品味”、“感悟”还给学生。

四、设计引读,抒发情感。

学生在领悟情感的同时,必然会激起表达感情、抒发情感的欲望。此时,我设计引读,更好地让学生抒发情感。比如第四段,可按火车“启动”、“徐徐开出”、“飞驰而去”三个过程设计引读。像最后一个过程dd列车“飞驰而去”,就是这样设计引读的:“战士们深深地依恋朝的山、朝的水,更依恋朝的亲人们!然而无情的火车却风驰电掣般向前驶去。战士们赶紧把头探出窗外,只见大娘、小金花、大嫂依然伫立在窗外,不停地挥手告别。此时此刻,战士们再也忍不住了,泪水模糊了双眼,要想对朝亲人再说上几句离别话,然而距离遥远,战士们只能默默地在心头呼喊……”

此时,学生们深情地呼喊出文章最后的话语:“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结合上下文重点理解“雪中送炭、唯一、噩耗、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在课文中的作用。

继续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技能目标:继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综合训练听说读写能力。

情感目标:理解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之间那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亲情,感受崇高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本组课文的重点训练项目是“写文章要有中心”。注意在前一组课文教学的基础上,继续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并了解作者是怎样做到写出的文章有中心的。

教学难点:理解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教法设计:围绕中心,层层推进。情境教学。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第三课时略)。

第二课时。

1、同学们,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开朝鲜回归祖国。岁月如梭,一晃动年过去了,作家魏巍将当年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留在了人们永恒的记忆里。现在就让我们再次以志愿军的身份走进惜别的人群,让我们深情呼喊:“再见了,亲人!”

2、从血缘关系上看,志愿军与朝鲜人民是亲人吗?(板书:不是亲人)。

3、但在漫长岁月中,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我们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生死与共,结下了深情厚谊,虽然不是亲人板书(胜似亲人)。

1、当我们打败了侵略者,当我们完成了历史使命,当离别的日子不顾人们深重的感情而来临的时候,有多少人赶来为我们送行啊!人群中有白发苍苍的大娘,有泪流满面的小金花,有架着双拐的大嫂,她们虽然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此时此刻,你最想问的问题是什么呢?(生质疑)。

2、多媒体出示:为什么说大娘、小金花、大嫂与志愿军不是亲人,胜史亲人呢?自读课文找到那些最能说明问题的事实,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用体会到的感情来朗读,并能发现,大胆的提出问题。

3、学生自读思考。

1、大娘与志愿军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是因为:(多媒体出示)。

a洗补衣,几夜没合眼。送打糕,昏倒路旁。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b指名读,送打糕的事例。

c理解“雪中送炭”找出课文中哪一句话写出了大娘雪中送炭的艰难与危险。指导感情朗读。

d大娘冒着生命危险送来了打糕,送来了战胜敌人的力量和胜利的希望,送得多么及时啊,因此作者说着真是“雪中送炭”啊。在志愿军心目中,大娘“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生答)。

e指名读,救伤员的事例。

f理解“唯一”抓住“丢下”“背进”

g一个是与自己相依为命的亲人,还未成年的小孙孙,一个是为了朝鲜人民流血负伤的志愿军战士,敌机来了,大娘毅然绝然地背起伤员,而丢下自己的小孙孙,从这一丢一背里可以看出,在大娘心目中,志愿军“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生答)。

h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女,足以说明大娘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i多媒体出示: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

j指导感情朗读,理解“八年来、多少、慈母般的”

k大娘不是我们的亲生母亲然而就像亲生母亲,胜似亲生母亲,大娘“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生答)。

2、小金花、小金花的妈妈与志愿军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是因为:

a指名朗读,理解“同归于尽”小金花妈妈的死重于泰山,敌人的死轻于鸿毛。

b生质疑:妈妈牺牲了,小金花没有哭,志愿军叔叔要走了,却泪流满面,这是为什么?

c多媒体出示:同志们伤心地痛苦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d指导感情朗读,体会小金花对妈妈的爱,对敌人的恨。这说明在小金花的心目中,志愿军叔叔“不是亲人,胜似亲人”那为我们失去妈妈的小金花,在志愿军的心目中“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生答)。

3、大嫂与志愿军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是因为:

a指名朗读。

b多媒体出示: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篮子上山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你又跑到前沿阵地去挖。

c指导学生质疑前沿阵地那么危险,为什么大嫂还要去挖?

d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大嫂的心目中,志愿军“不是亲人,胜似亲人”,那失去双腿的大嫂,在志愿军的心目中,“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4、(导读)当我们想到大娘,为了给我们送打糕,累得昏倒在路旁,当我们想到大娘为了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再夜忍不住了,动情地对大娘说:

当我们想到小金花为了我们失去了妈妈,我们亲切地对小金花说:

当我们想到大嫂为了我们失去了双腿,我们深情地对大嫂说:

1、回忆往事,一件件,一桩桩令人感动,催人泪下,朝鲜人民为我们付出了血的代价,生命代价,这足以表达朝鲜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这种友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所以我们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在这片土地上,不仅有着许许多多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一样的亲人,而且还渗透着我们与亲人们并肩战斗洒下的鲜血当然还长眠着像黄继光、邱少云这样的许许多多中华民族优秀儿女,所以我们把这块土地叫做“亲爱的土地”。自由联系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大段。

多媒体出示音乐和画面:当离别的抽泣声与汽笛的长鸣声交织在一起时,当我们从车窗伸出手,探出头,跟朝鲜亲人再见时,当列车的轰鸣一声紧似一声时,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让我们通过朗读来表达吧。

3、列车越开越远,再也看不到亲人熟悉的身影,再也听不到亲人亲切的叮咛,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呼喊一声吧:“再见了,亲人!”

继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前三自然段中选择一段背诵下来。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1、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了那些材料。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能用“唯一”“深情厚谊”造句。

3、知道反问句又加强语气的作用,能改写成陈述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要理解内容,概括中心思想的基础上,了解作者是怎样表达中心思想的。

自学辅导法。

录音机、录相带。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习课文1——3自然段,完成课后题1(l)、2(l)、(2)、(3),并口头用“暂时”“雪中送炭”造句。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亲人”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人。如父母、兄弟、姐妹等。那么课文中的“亲人”是指谁?“再见了,亲人”这句话又是谁讲的呢?(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顺利地把他们带入到学习课文的氛围中。)。

2、创设情境,用音乐烘托气氛。

用假设把学生带入志愿军战士的行列中,让学生通过“我们”去体验和表达志愿军的情感。

(雄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录音起)好像现在我们就是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去抗美援朝、保家为国的志愿军战士了。

二、引读、导读、朗读,学习第一自然段。

1、感情引读,了解段意。

2、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并思考:这一段叙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赞颂了什么?

3、感情导读,理解内容。

(1)出示导读问题:

为什么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位朝鲜大娘?

哪些事情说明大娘像慈母一样为我们花心血,给我们送温暖?

为什么说大娘给我们送打糕是“雪中送炭"?

大娘为什么要“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

(2)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

为什么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位朝鲜大娘?(启发学生通过读书,找出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并投影出示这句话。)。

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

联系上下文理解“多少"和“慈母般"的意思。

指导朗读这句话,在朗读中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强调“多少"读重音,体会连用两个“多少"对表达感情和加强语气的作用。

哪些事情说明大娘像慈母般为我们花心血,给我们送温暖?

板书:洗补衣,几夜不眠;

送打糕,昏倒路旁;

救伤员,失去孙孙。

(3)为什么说大娘给我们送打糕是“雪中送炭"?

理解“雪中送炭":本义――比喻义――在课文中的意思:在我们空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处于困境,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朝鲜亲人给我们送来了打糕,送来了关心、帮助、支持,送来了慈母般的温暖、战胜敌人的力量和胜利的希望。

大娘为什么要“丢下自己的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

比较反问和陈述的语气,体会反问句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指导朗读反问句的语调,采取不同形式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这个反问句。

3、感情朗读,填表小结。

明确表内要求,根据内容填表。

自然段人物事情所付出的(代价)表达了什么赞颂了什么。

1大娘洗衣服几夜不眠我们对朝鲜中朝人民。

2送打糕昏倒路旁亲人的感激之间伟大。

3救伤员失去孙孙和不舍之情的友谊。

小结学法,指导自学第二、三自然段。

三、小结第一自然段的学法。(投影)。

初读课文,思考问题,了解段意:(问题:叙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赞颂了什么?)。

再读课文,品析词句,理解内容:(抓重点词句)。

感情朗读,体会感情,填表小结。(了解本段内容与表达中心的关系)。

运用学法,自学第二、三自然段。

检查自学,及时反馈矫正。

注意听导语(只说一遍),根据导语读出课文中相应的句子。

小金花是在什么时候听到妈妈牺牲的噩耗的?

听到噩耗后,同志们和小金花有什么反应?

当我们回忆起大嫂为我们倒在血泊里的情景时,我们充满感激地对大嫂说:……。

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如此刚强的小金花今天怎么哭了?这眼泪说明了什么?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和“同归于尽”。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大嫂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联系课文理解“深情厚谊”和“代价”,再理解“这样高的代价”。

检查填表情况并小结。

看表思考:这三个自然段除写法相同外,这三个朝鲜人民的代表人物都为志愿军付出了数不清的日日夜夜、说不尽的关心帮助,付出了鲜血甚至生命“这样高的代价”,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这三个自然段虽内容有别,但却表达了同一个中心――表达了我们对朝鲜亲人的感激和不舍之情,赞颂了中朝人民之间的伟大友谊。注意学习作者是如何紧紧围绕中心来写的。

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反复诵读,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引读激情,体会感情。

教学目的:

1、学习课文4——6自然段,完成课后题1(2)、2(4);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完成课后题3。听写词语,指导背诵。

教学过程:

一、学生朗读第一、二、三自然段。

二、听写词语。

三、学生朗读第四、五、六自然段。

1、导读激情,表达感情。

引导思考:“再看一眼”、“再停留片刻”在这里表达了我们的什么心情?

从理解“再”入手,理解句中表现的眷恋、依恋、留恋之情。似乎列车再停留片刻,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亲人,也可以慰藉我们充满离愁的心。

2、分人轮读第四、五、六自然段。要求:

朗读者读出感情(边读边具体指导);

听者认真听,听后交流从朗读中听出了什么样的心情。

3、感情范读,内化感情。

伴随播放的列车汽笛声、轰鸣声范读,要求:闭眼倾听,感受情境,品味词句,内化感情。

4、思考:第二部分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

5、总结全文,回读课题。

回顾全文,归纳中心:本文以志愿军的口吻,生动地记叙了中朝两国军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颂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联系写作,掌握写法:

知道中心确定之后,要紧紧围绕中心来写。

回忆本文是如何围绕中心来写的。

6、回读课题,回应感情:

每当我们想到朝鲜亲人对我们的深情厚谊,每当我们想到那些离情深重的日子,我们都会想到慈祥的大娘,可爱的小金花和顽强的大嫂,让我们再深情地喊一声吧:“再见了,亲人!”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洗补衣几夜不眠。

大娘送打糕昏倒路旁。

救伤员失去孙孙伟大友谊,鲜血凝成。

小金花救老王妈妈牺牲。

大嫂挖野菜身受重伤。

《再见了亲人》教学案例

教学时,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好好品析,让学生体会情感。

课文在追溯那难忘的往事时,出现了好些“血”,“泪”的词语,比如:“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失去妈妈”,“失去双腿”中的三个“失去”,充分说明了朝鲜人民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乃至亲人的生命。又如“雪中送炭”说明大娘冒死送打糕的原因;“同归于尽”体现了小金花的妈妈痛恨敌人、热爱志愿军的感情;“噩耗”反衬小金花的刚强;“倒在血泊里”、“代价”说明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通过琢磨词句,让学生品味、推敲,感受其感情色彩,引起学生“内心体验”。让他们深深体会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那山高海深的、不是亲人却似亲人的感情。

教师应成为学生阅读的导师、课堂阅读的组织者、促进者,而不是居高临下控制信息的专制的权威。教师应该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体味”、“品味”、“感悟”还给学生。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