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黄河颂课文教学实录(案例18篇)

时间:2023-11-01 16:45:34 作者:书香墨 2023年黄河颂课文教学实录(案例18篇)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常常需要参考一些优秀的范文范本,以便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范文范本是指在某一领域内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优秀作品,它可以给我们提供参考和借鉴的思路。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总结的目的和对象,确定我们的总结要点和重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黄河颂》课文教学实录

课前,学生聆听《黄河大合唱》中的《保卫黄河》,观看相关黄河的声片视频。上课伊始,由班内负责本课的预习组长组织学生完成“预习展示”内容,目的让学生交流自己掌握字词情况和了解本文的作者与背景。

师:谈谈听《保卫黄河》歌曲后以及看到黄河图片后的感受?

生:激情、澎湃、有气势、有力量……。

师:出示课题,亮出学习目标:

1、激情诵读,读出气势;

2、深情体味,读出感情。

要求结合内容试读,怎么把刚才谈到对黄河的感受读出来,(生有朗读的,有边读边交流的,有注音释词的,课一开始就把生的情绪调动起来,班里共9组,有8组学生陆续举手试读)。

师:听读后依你的理解与思考谈谈怎么样去读?

生:有些短句要读出气势。如“伟大而坚强,”“望黄河滚滚”“掀起万丈狂澜”。

生:动词重读“掀”“劈”“奔”……。

生1:重读朗诵词部分,质疑“啊”字不知怎么读?

生2:读“我站在高山之巅……”全部内容都大声的读。(师问其感受,上气不接下气地说:读的太费气力了。呵呵……)。

生3:我想点评:朗读时不能一味地用同一声调语气去读,应该注意抑扬顿挫。

生4:除了抑扬顿挫调整合理外,刚才把九曲连环中的“曲”读成三声。

读准字音很关键。

生5:我觉得“望”字不该重读,但应拉长。因为这里是远望,所以要将“望”字的读音拉长一些。“奔”向东南的“奔”应该读的急一些,(急促)因为是“奔”可以感受到黄河急流与气势,(师补充:若换成“流向东南”一定没有这样的感觉)。

生6:不能因要读出气势,语速都快反而听不出感觉,所以我们认为诵读的基本要求应该是读通顺,声音洪亮,读正确,应该注意停顿、节奏。同桌起立补充也要注意抑扬顿挫。

师板书:字正腔圆,轻重缓急。

(课后校内工作坊成员张晓玲老师评价说:这个环节由学生评价到老师精准板书,强调朗读要求。龙艳老师评价:朗读指导到位,王亚丽老师:重朗读巧渗透,蔡华丽老师:老师敢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读,使课堂具有开放性……)。

师回头指着课件显示的学习目标激情诵读;读出气势,要求班内各小组开展诵读展示,鼓励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多种形式朗诵方式:

人员数量搭配——二人、三人、四人组、男女混合组……。

歌词篇幅的选择——全文、一小节、一两句……。

诗句的具体分工——学生对所选的语段进行分工朗诵,创造多样式的朗诵方法。

评出最有情感感染力的最佳朗诵组合,给予奖励。

师讲解:黄河本身就是一部中国历史,母亲河——黄河哺育了中华儿女,请结合背景材料(链接在ppt)深情体味读出感情。

师:伴随着朗朗读书声,同学们获得了启发,那么有什么困惑不解吗?

生:朗诵词中“啊”的读法不解。

歌词中三个“啊”的读法区别。

(同学们对这个问题都带着疑惑看着老师)。

播放视频朗读,让学生感受,教室里安静极了,唯能感受大家期待的诵读最高境界是什么?他们一定在听读中,观看中,体味中寻找答案。

生1:三个“啊”的读法在视频中显得很深沉,为什么?

师让大家讨论找出相关修辞进行讨论。啊……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发源。

生2:黄河是母亲,面对母亲唱出颂歌这种情感当然要深沉。

生3:赞美黄河像巨人,读的要坚定。

生4:赞美黄河拥有民族精神读得更激昂——师补充,这样诵才有“颂”的味道。

(我们要读好诗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读要投入自己的感情,才能读出韵味,这是教参的一句话,我觉得这就是朗读的最高境界。)。

片段三:

师出示课件:诗歌里写道“把中原大地,劈成南边两面”,请小组交流“劈”字的妙处,用下边句式联系全文内容说话:

好一个“劈”字。

让我看到,

让我听到,

让我感到!

语文课训练学生听说写的素养,才是回归本真的语文——曹公奇。

整堂课立足文本开展教学活动,自始至终朗读课文,师生都在凭语言去教去学,这是很明显的特点。强调语言学习的本色的语文课。

生1:

一个“劈“字让我看到九曲连环的形状。

听到惊涛澎湃的气势。

感到不可抵挡的力量。

生2:

让我看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雄浑。

听到的是黄河水带着雷电风雨带着不屈的精神。

感到黄河奔涌向前代表的就是中华民族的风景。

生3:

让我感到伟大是力量。

让我感到黄河缔造的博大。

让我感到有黄河的“劈”就有华夏儿女决不让列强欺辱的斗志。

(工作坊成员秦竹霞评价:以“情”为魂,从心灵发出感情,课堂的情感美、音乐美、力量美铸成时代战斗的号角,以读为主线,由形悟神,让学生感受文本的意境美。)。

生1:是用伟大坚强铸成民族屏障。

生2:是用坚不可摧铸成民族屏障。

生3:是中国人的骨气、手挽手的血肉之躯,拳拳爱国心铸成民族屏障。

(德国作家歌德曾说过:“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从诗歌关键字词“劈”“筑”多角度解读文本,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课堂的参与积极性,以钱梦龙老师的语文导读法的核心理念“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为依托进行语文教学字词导读的尝试,师生共同发掘语文之美。)。

学生的回答与书写(直接板书)让我想起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文章中写到:“我们自古以来,就是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是啊,我们不缺有民族气节的人,这些人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是我们民族是、的魂灵!

《诗经》里说:“忧心如醒,谁秉国成。”辛亥革命家徐锡麟说:“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女作家冰心说:“我们都热爱我们可爱的祖国,这是我们安身立命的第一件大事。”

这些朴素的话语之所以在人类浩如烟海的语言宝库中人散发着清香,是因为它们传达了人类最为真挚的情感——爱国、爱民族,诗歌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了黄河形象,语言和抒情方式使人读起来情绪情绪慷慨激昂,黄河九曲连环,仿佛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曾今有过的荣辱兴衰,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会为之而感动,通过这样的朗读像诗人一样热情地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

今天十几亿中国人铸就了华夏灵魂!自豪我是中国人,就让我们大声的唱起黄河的赞歌吧:

全体起立用“字正腔圆”“轻重缓急”“读出感情的方法高速诵读全文,在读中再次感受黄河的气魄。

下课。

《黄河颂》课堂教学实录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成了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本课例尝试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了解作者和作品。

2.了解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方法。

3.利用字典,掌握“涛、澜、浊、宛、魄、涤、泻、荡、屏”等9个字。

技能目标。

1.初步学会用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歌词中的语言。

情感目标。

感受歌词所表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烈爱国感情。

三、重点难点。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四、学法指导。

通过“读——品——诵——谈”的四步进行学习。

五、课前准备:

教师——深入认识关于黄河、《黄河大合唱》的知识,做好相关课件和网站。

学生——收集《黄河颂》的相关知识(光未然、冼星海、《黄河大合唱》、抗日烽火),了解《黄河颂》的写作背景并寻找有关《黄河大合唱》的影视听资料,聆听黄河大合唱中的豪迈歌声。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引导):同学们,当一个民族处于危急存亡的时刻,我们实在需要没有母亲河召唤!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时,诗人光未然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师)借助画面、音乐的力量,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轻声跟诵《黄河颂》。

(生)展示自己课前的所得——《黄河颂》的相关知识(光未然、冼星海、《黄河大合唱》、抗日烽火),了解《黄河颂》的写作背景。

(二)个体自主学习,自由诵读,初步品味歌词中的语言。

2.酝酿感情,自由节选文中几句或一节,给全班同学诵读。

3.自我评价,品味课文中的语言。(教师设疑:你在刚才的朗读中注意到了哪些问题?哪些地方或哪些词句不够满意,为什么?)。

4.学生相互质疑,也可师生相互质疑,并提出建议性的意见。

5.全班评议首轮诵读最佳者,予以鼓励。

注教师对于学生:朗诵要求无需过高,对课文的理解要求也不需过深,相信学生的感悟能力,把握住情感的基调、理解的基本方向即可。教师在此可以做出调整性的解答:

一,语调激昂、感情豪迈。

二,重音所处的词:奔向、劈成、摇篮、屏障、臂膀……(无需求全)。

(三)小组合作学习,合作朗诵。

1,鼓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设计多种形式合作朗诵。

例如:人员数量的搭配——二人组、三人组、四人组、男女混合组……。

歌词篇幅的选择——全文、一小节、甚至一两句。

诗句的具体分工——学生对所选的语段进行分工朗诵,创造多样式的朗诵方法。

2,全班评出最有情感感染力的最佳组合,予以鼓励。

注环节的设置意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领略歌词美感,将学生的情感逐渐引向高潮。

(四)深入探究,探寻诗歌的朗诵要点。

教师质疑:这样才能更好地朗诵好一首诗?(以本课为例说明)(学生思考、讨论)。

师生共议得出。如:1,把握诗词的节奏、重音。

2,时代背景的把握。

3,对诗词语言的品味。

4,调节自己的感情。

更多……。

学生个体再次自由朗诵,将刚才的所得加以体会。

让首轮朗诵欠佳者再诵课文,展示自己的进步。

(五)再诵课文,探究修辞。

配以音乐,将学生的感情调至高峰,教师读朗诵词,全班一起朗诵。继而找出运用比喻、拟人和反复的语句。

(六)联系课文,拓展延伸。

(七)学生评价。

教师设计学生自我评估表,让学生进行效果自测。

(八)作业。

民族的诗人在亚洲巨人的面前,兴起了怀古的心情。他向着黄河巨人,哭诉我们民族的灾难!于是,《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曲曲壮歌一气呵成。请同学们运用今天学习歌词的方法任选《黄河大合唱》中的一篇进行赏读,写出阅读体验。

七、教学反思。

本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首先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使之能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其次,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教师借助论坛这一畅所欲言的平台,使学生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得到了和谐统一。第三、这样的整合模式所营造的教学氛围既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任务,既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也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使学生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

《黄河颂》课文教学实录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生:没有。

师:好,咱们先来看看黄河,好吗?

生:好!

师:听了歌,同学们在歌声中体会到了作品要表达的感情是怎样的?请你说说。

生1:歌曲表现了作者赞美黄河、歌咏黄河的一种感情。

师:歌咏黄河,赞美黄河。好,请你说说。

生2:我觉得它表现了一种爱国情怀。

师:爱国情怀。很好,也就是说,体现在一个字上的话,那就是—。

生:颂!

师:哦,对!黄河颂,(对)黄河的颂歌。那它到底歌颂了黄河的什么呢?咱们来读课文,看歌词。请同学们把课文打开。

[学生翻开课文]。

生(齐):朗诵词。

师:哦,朗诵词。在歌词之前加朗诵词能起到怎样的作用呢,我们在影视作品里头也会经常发现这样的形式,对吧?这样,老师来把朗诵词读一下,同学们边听边体会、边思考,看一看朗诵词在作品当中能起到什么作用。

师(诵读):啊,朋友……。

师:这段朗诵词摆在歌词之前你们认为可以起到什么作用呢?好,请你说说。

生3:我认为这一段朗诵词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它概括了后面的内容。

师:哦?铺垫,它还可以概括内容。怎么概括内容呢?请你说。

生4:我觉得是起到的一个总起和提示的作用。

师:你能否具体说一下?

生4:总起,它就是告诉我们这个歌词它主要是赞颂黄河。

师:哦,是要赞颂黄河的。

生4:提示,在这个朗诵词的“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就提示我们后面的歌词它主要是要讲黄河英雄的气魄。

师:哦,要赞美黄河的英雄气魄。还有没有?

生4:还有,它表现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又坚强”。

生:民族精神。

生:加强语气。

师:对,加强语气。很好,准备,“啊,朋友!”预备,起!

[生齐读朗诵词]。

师:唱出我们的赞歌。所以,歌词自然而然地升华。那我们来看歌词。同学们可以浏览一下,你认为哪些诗句集中体现了黄河的英雄气魄,而哪些诗句又集中地赞颂了黄河所代表的民族精神?浏览一下!好,请你说。

生5:我认为,从那个“我站在高山之巅”一直到“劈成南北两面”,这表现出了黄河的英雄气魄。

师:表现黄河的英雄气魄。

生5:因为它里面有“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师:这就是在描绘黄河的什么?

初中课文《黄河的主人》教学实录

教学实录是对课堂教学的一次记录,也是对教学工作的反映,通过教学实录,更好的提升教学的能力和水平,下面是初中课文《黄河的主人》教学实录,一起来看看这一课是怎么进行教学的吧!

一、复习旧知:

师:同学们,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让我们再一次走近母亲河,去目睹她的雄姿吧!

播放录象。

师:让我们一起来背:黄河滚滚——齐!

二、讲读“惊险”

师:当作者面对着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黄河的时候不禁胆战心惊。其实,使作者胆战心惊的原因还很多,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101页,自由读课文2-5小节,将课文中描写羊皮筏子在黄河上行使惊险的句子画下来。

学生练习。教师评价语:我们同学读书相当投入,对,读书就是应该这样!

师:好,我们来交流!

生:从岸上远远望去,那么小,那么轻,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

师:那么小那么轻,指的是什么呀?

生:羊皮筏子!

师;我们同学有没有见过羊皮筏子呀?

生:没有!

师:想不想见见?

生:想!

师出示羊皮筏子的图片。

师;那么小那么轻看出来了吗?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羊皮筏子是用木头搭的架子。

生:羊皮筏子里吹的是空气!

生:羊皮筏子可以背着走的!

师:对!像这样的羊皮筏子瞿老师一个人可以背两个!

师:你愿意再来把这句话读一读吗?

生读。

师:听了这位同学读,瞿老师也想读呢!可不可以?

生:可以!

师:请同学们认真听仔细体会,瞿老师和这位同学谁读得好为什么?

师范读。

生:我觉得瞿老师读得好,因为瞿老师把远远这两个词读得很慢,让人感觉真的很远!

师:谢谢你的鼓励!

生:我觉得瞿老师读得好,因为瞿老师把那么小那么轻读得很小很轻,让人感到真的很小很轻,仿佛看到羊皮筏子一样!

师:谢谢你,瞿老师觉得你听别人读书的时候还能加以想象,真不错!

生:我觉得瞿老师读得好,因为你在读“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读得很惊险,我们听上去感觉很害怕。

师:谢谢你。老师还需要努力。怎么样,想和老师比一比吗?自己练!

学生练习。

师:(对刚才朗读这一句话的同学)你愿意和老师来比一比吗?

生:当然愿意!(生读得很好)。

举手的学生很多,师:这样吧,其他同学一起来。

其余学生齐读,效果很明显。

师:我们继续交流!

生:这六个人,就像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

再找一个学生还是找的这地方。再找一个学生也是这地方。

师:对,我们同学就应该这样,别人的发言始终代表别人的意见,要勇于表现自己的!

生读。

师:假如这六个人现在就在瞿老师这,怎么读?

生读。

师:老师也听出来了,你把语速放慢了,是因为这六个人离我们比较远,看不清楚慢满数!请同学们自己练一练。

生练习,齐读。

生:提心吊胆!

生:胆战心惊!

生:心惊胆寒!

师:是呀,带着你的感受去读,自己练!

指读。教师评价语:老师听出了你的担忧!老师听出了你的惊异!老师听出了你的害怕!

齐读。

师:这六个人就如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多惊险哪!让我们再来体会。一起读课文二三两小节。像突然感受到一股强磁力似的——齐!

三、讲读“主人”

师:是呀,这六个人坐着羊皮筏子就如一片树叶在黄河的风浪里穿梭、颠簸,这不禁使老师想起一句诗:君看——(生接上去:君看一叶舟,出没**里。)这时,我们不禁要问,到底谁是黄河的主人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6-8小节,画出相关语句。

生读书。师评价语:虽然现在已经半节课过去了,可是我们同学仍然很投入。

师:我们来交流!

生:我觉得黄河的主人是艄公。因为艄公站在小小的羊皮筏子上,面对着险恶的风浪,手里只有一根不粗不细的竹篙。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

生:我在岸上看得提心吊胆,而那艄公却很沉着。他专心致志地注视着水势,不慌不忙地撑着篙,大胆地破浪前行。

师:大胆地破浪前行?这时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先自己说说看。

生说。

师:好,我们一起来看!出示填空:

请同学们四个人为一小组讨论讨论。

生汇报。

生:不!

师:他更凭什么?

生: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

生:他更凭着他的沉着!

生:他更凭他丰富的经验!

师:是呀!这不禁使我们对艄公倍添了一份敬仰和赞颂,一起读:出示多媒体课件: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

(教师板书:如履平地)。

生:还可以是乘客。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那些乘客坐在羊皮筏子上谈笑风生,也很大胆!

师:谈笑风生是什么意思?

生:边说话边开心地笑,形容很轻松!

师:是呀,你们见过人们一般在什么时候谈笑风生的呢?

生:人们在生日宴会上!

生:我妈妈在打牌的时候!

生:在考到好成绩的时候!

生:不能!因为他在岸边看得提心吊胆!

生:能!只要他也到黄河里去撑羊皮筏子,也去坐羊皮筏子!

师:我们同学讲得多好啊!你们是想让作者也到黄河里去锻炼,对不对?其实我们每个人只要具有了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我们都可以成为生活中的主人!

师:出示杨利伟的照片,认识吗?我们可以把他称为——。

生:太空的主人!

生:宇宙的主人!

师:对!其实代表中国征服太空的是他一个人吗?不!是我们中华民族!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的结果!

四、撰写名言。

我们一起来读。其实,这两条名言就是教我们怎样成为生活中的主人的!我知道我们同学都想像黄河主人艄公一样,像太空主人杨利伟那样成为我们自己生活中小主人,是不是?愿不愿意来表表决心?拿出你们的水彩笔,也来写写我们的名言。

生练习。教师巡视。

师:谁愿意把你的名言来给大家学习学习的?

生表示都愿意,教师挑选了一个。出示:命运不能给我快乐,但我要去争取快乐!

师带领学生一起读。然后采访这个同学:请问你说的是心里话吗?

生:是!

师:老师们同学们,你们看他这么小的年龄就有如此宽阔的胸怀长大了不成为名人还会成为什么呢?来握手!和未来名人握手,也沾沾光!记住,不管你成为什么样的名人,可不能望了你们坐在下面的曹老师呀,她是个好老师!

师:好同学们,今天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一一交流了!同学们,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我们的母亲河,她不仅孕育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是生命而且塑造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精神与智慧。黄河上的艄公就是其中的一个缩影,愿艄公的形象能给我们以永远的启迪,愿艄公的精神在中华大地上代代相传,就像黄河水一样奔流不息。

课文学到这,同学们还有什么话要说吗?

老师还留了两个问题给大家:

同学们再见,后会有期!

《黄河象》教学实录

1、朗读课文,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变成化石的情景和依据。

2、简要复述课文重点段落。

3、运用推理想象,对琥珀形成的情景进行推测。

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变成化石的情景和依据。

运用推理想象,对琥珀形成的情景进行推测并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一、复习、质疑、导入  新课:

(高大、完整)。

质疑:由此,你还想了解什么?

(为什么这么高大、完整?)。

(是什么时间?谁?在哪?怎样发现的?)。

(为什么叫黄河象?)。

(是怎样形成的?)。

二、指读第四段:

1、你读懂了什么?能回答以上的哪个问题?

指答:

时间、地点:73年春,甘肃省几个农民发现的。

名称:因为在甘肃省,所以叫黄河象。

完整:死后没有被移动过,在上级指挥下发掘,人们有文物保护的意识。

2、品词:区别“发掘”与“挖掘”。

挖掘:往深处发掘出来。

发掘:把深藏的东西挖掘出来,有目的的,小心谨慎地挖掘。

3、用“——”画出黄河象出土一刹那的句子。

板书:斜插脚踩。

三、科学家由此进行了假想,想到了哪几方面内容?有什么依据?

1、自己默读第二部分思考。

2、指答:板书:热、渴、喝、陷。

3、说一说科学家推测的思路:陷、喝、渴、热。

4、过渡:文章是怎样将这些方面联系起来又生动地再现当时的情景的?

四、小组研究性学习:(小组任选一方面)。

1、读书——想到什么——依据——好词佳句。

2、汇报:

据沙土和砾石?(水)。

斜斜地说明什么?(失足)。

(1)天气——炎热。

(2)地理环境——一条弯弯的小河缓缓地流着(形成淤泥)。

(3)老象——渴。

指读、范读、齐读:扑踏(有气无力、慢、沉重)。

指读:跑(高兴、喜悦、急切)。

男女生对比读:男生读疲惫,女生读兴奋。

老象急着要干什么?读出老象兴奋的语气,评读。

(4)过渡:老象想的多好啊!可这美好的愿望不但没有实现,反而促使。

它失足落水,我们看看它是怎样一步步走向深渊的。

出示课件:观察老象失足落水的顺序,理解“侧”和“栽”

满怀希望的老象万万没有想到在这短短的一瞬间陷入了深渊,我们也为老象感到——。

让我们带着沉重的感情读描写这部分的语句。

指名读、齐读。

(5)复述:课文按照天气状况、地理位置、老象失足落水情景的顺序抓住老象的动作和心理活动进行描写,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按照这样的顺序,简要复述。

自练、指名说、评议。

五、师过渡第八自然段: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终于不能再动弹了,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随着时间的流失、地壳的演变,老象的尸体与空气隔绝而腐烂,它的骨胳和牙齿变成了像化石一样硬的东西。

六、师生对读第九自然段:

二百万年过去了,大地——,往日的草原上升成——,一座座山岭——,一条新的大河——。

这条新的大河就是现在的黄河,黄海象由此得名。

指名说一说:首先介绍了黄河象骨架化石的特点,接着假想了它失足落水的情景及地壳的演变过程,最后介绍了它的发掘情况及科学家假想的依据。

八、总结:

科学家以科学知识为依据对黄河象化石的形成过程进行推测、想象,这种思路在21世纪更为重要,我们从中受到启迪,自然界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我们要依据科学展开想象,探索自然的奥秘。

九、想象推理,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1、课内外延伸、资料的收集:还了解哪些有关推理的事例?

2、对琥珀的形成进行推理。

要求:假想要合理,对情景的想象力求生动。

可将推理的顺序列出提纲,重点词语写一写。

自愿结成小组分角色说一段话。

3、小组汇报:

4、评议:

十、作业 :

1、对琥珀的形成过程或黄河象尾骨的失落情况进行推测,用一段话写出来,力求生动、形象。

2、简要复述课文。

十一、板书:

斜插脚踩。

热喝。

《黄河颂》课文教学实录

新教材更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能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因此教学中应要求学生诵读,在诵读实践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情境体验与反复诵读,合作交流与探究思考”。“感人心者莫乎情”,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这样的课文更容易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调动学生情感是上好本课的首要条件,因此,在课堂上,应通过情境设置、反复诵读唤起学生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民族感情与爱国热情。同时,新课标也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所以我想不过多讲解,只略加点拨,而是让学生自身合作交流,探究思考,从而课堂中获得的思想、情感和体验再次返还到自身,提升个人的语文素养。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平和,亲切地):同学们,上课之前,先让我们静静地听一首歌曲,请你边听边发挥想像,然后说说你听后的感受。

生:我感受到黄河流水汹涌澎湃,一泻千里。

生:我听见黄河在咆哮,在奔腾。

生:我感受到了黄河是保护祖国的天然屏障。

……。

师:同学们对音乐的感悟能力真强,想像力真丰富!老师也想说一句:我听到了黄河巨浪在咆哮,我仿佛看到了黄河那恢弘的气势,我感受到了在抗日战争那段血雨腥风、民族危亡的日子里,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今天让我们带着满腔的豪情来学习《黄河颂》!

(屏幕出示课题)。

师:下面让我们高声地朗读起来,读出对黄河的赞美之情。(学生自由朗读)。

师:好。请同学们停下来。下面,我们来推荐同学读一读。

(男、女生各一名朗读)。

师:以上两位同学咬字都比较准确,语速也处理得比较得当,特别是孙婉婷同学,读出了悲壮,更读出了激昂,让我们用掌声给他们鼓励!

(师生鼓掌)。

师:老师再给大家朗读一遍,请大家边听边细细揣摩。

(师朗读课文)。

师:在诗歌最开始有一段特殊的文字是什么?

生:朗诵词。(齐声回答)。

师:这段朗诵词的作用是什么?

生:引出下文,是一段序曲。

师:非常正确!

师:从诗歌的题目“黄河颂”上看,整首诗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

生:“颂”!

师:大家真是“慧眼识字”,没错。是不是诗歌立即就歌颂黄河了呢?

生:不是。(七嘴八舌)。

生:是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写。

师:对!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直接描写的诗句:“我站在高山之巅”到“劈成南北两面”。

(学生齐读)。

师:这么优美的文字是由哪一个字统领的?你能体会出黄河的什么特点呢?

生:“望”统领了这段文字。

生:我从“惊涛澎湃”体会到黄河的汹涌澎湃。

生:我从“浊流宛转”读出了黄河的美丽,从“辟成南北两面”感受到黄河的雄壮。

生:我认为,从那个“我站在高山之巅”一直到“劈成南北两面”,这表现出了黄河的雄伟气魄。

生:我还感受到了黄河的勇敢坚强、顽强奋斗的精神。

……。

师:很好!黄河一泻千里,气势磅礴,让我们感受到黄河的内在精神,难怪诗人对它的赞颂之情随之也油然而生。所以,后面就是在赞颂黄河,对吧!好,我们来看看最能体现诗人赞颂之情的有哪些诗句?你发现没有?好,请你说。

生:啊,黄河。

师:老师想提醒大家,三句“啊,黄河!”读法是不是一样处理的呀?

生:三个“啊,黄河!”语气在逐渐地增强,我们感情也在逐渐地加深。

师:没错!我们一起来一遍,好不好?注意!深情,坚定,激昂,读出它的变化!“啊,黄河!”预备,起!

生:(齐):啊,黄河!……。

(学生分组讨论)。

师:如果要概括部分的话,是不是应该找每节重点词语?你们发现没有?

生:发现了。

师:你认为这里哪个词是重点?

生:摇篮。

师:为什么?

生:因为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

师:我们的文明是从黄河起源的,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

师:第二部分的关键词?

生:屏障。

师:为什么说黄河是“民族的屏障”呢?

生:黄河是天险,起了抵御敌人的作用,它保护了中华民族。

生:,臂膀、民族精神。

师:我们怎样理解“臂膀下的民族精神”?

生:黄河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师:所以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那么就让民族的伟大精神在我们的朗读中升华吧!请同学们齐读剩下的部分!

(学生充满激情地齐读)。

生:伟大坚强!(齐声回答)。

师:“伟大坚强”究竟是什么呢?你个人的理解呢?

生:坚强不屈。

生:勇往直前。

生:势不可挡,不畏艰险的精神。

师:我想此时此刻,每个同学的心中对黄河滋养的中华民族精神都有了各自的诠释。最后让我们用心朗读,来诠释这伟大坚强的民族精神吧!老师来分一下角色。万埊来读朗诵词。我想请一个同学来读前面的表现黄河英雄气魄的那一段。谁愿意来?(学生举手,老师点了其中一位)请你来,好不好?对,你!女同学,咱们来读第一节“啊,黄河!”男同学,咱们一起来读第二节“啊,黄河!”剩下的部分,咱们一起读。注意读好关键词,声情并茂。

生:黄河颂,光……。

生:我站在高山之巅……。

生(女齐):啊,黄河!……。

生(男齐):啊,黄河!……。

生(齐):啊,黄河!……。

师:(激昂、深情地):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强大到无人敢欺侮。我们今天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坚强,为使我们民族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下课。

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本文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诗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热爱黄河、保护母亲河的情感音乐电视的情境。教师饱含感情的诵读感染,学生自由诵读的情感体验无不在潜移默化之中给学生以情感熏陶。如果每节课教学都能关注学生情感的影响,长此以往,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将有着重要的作用。

老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这些对话告诉我们,抓住关键词,结合语境来体悟情感很重要。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环境,提供便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学生对“摇篮”“屏障”“臂膀”等关键词的理解与分析以及对民族精神的个人理解是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这种交流,有利于师生间语文知识的积累及语感的迁移并形成一种共有的语言文化心理,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但是作为诗歌的教学这节课在朗读教学的处理不够深入。虽调动了学生的主观感受和体验,让他们在自身的朗读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情感和理解。但还应抓住课题中的“颂”和课文内容中的“赞”来组织,重要的是读出“赞”“颂”的语气,这可以从关键的词、短语式的句、呼告语以及层意的把握等方面来训练。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是阅读的主体,主体地位的确定是学生有效学习的保证。教学的成功之处.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关注以及由这一教学思想而采取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某些教学环节教师主导性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现并不十分充分,未能释放出更大的空间,让学生与老师一起,推进课堂教学。

《黄河颂》教学实录

生:华夏儿女。

生:炎黄子孙。

师:不错。我们身上都流着同样的血。那大家知道我们的祖先最早起源于哪儿呢?

生:我们是炎黄子孙,炎帝、黄帝部落在黄河流域群居,所以应是黄河两岸。

师:你说得非常正确,(多媒体播放黄河照片和录像)早在8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黄河流域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黄河以其粗犷、勇敢、坚强的风骨,纯朴、踏实、热情而真挚的风度,博大的胸怀,奋进的精神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性格,黄河就是中华民族的魂。今天我们要体会吟诵的就是一篇赞颂黄河英雄气概的诗歌——《黄河颂》。

师:课前已要求大家通过各种方式查阅有关黄河的知识。现在,请同学们尽展才华,让我们“话说黄河”,说一说你对黄河知多少。

生: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流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经我国九个省(自治区)。

师:你真是黄河的优秀儿女,了解了黄河的概貌,正如诗中所说:“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生:现在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城市——咸阳、西安、洛阳、郑州、安阳、开封、商丘等都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师:你是从城市的角度来说的,很好,这在本诗的哪一句中能体现出来呢?

生(齐说):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

生:根据中国历史的记载,中国几代帝王建都均在黄河流域。平阳(今山西临汾)是尧的都域,舜之都为蒲圾(今山西永济),禹的都城是阳翟(今河南禹县)。

师:你对历史颇有研究的。

生:西安的大雁塔、秦始皇兵马俑,开封的铁塔、龙亭,洛阳的龙门石窟、白马寺,天水的麦积山石窟,银川的海宝塔,刘家峡的炳灵寺石窟等等,宏伟壮观,技艺高超,造型优美,不仅当时举世罕见,也是当今世界之奇作珍品。

师:这都是黄河给我们带来的宝贵财富啊!

生:在抗日战争时期,黄河两岸活跃着广大军民,万山丛中、青纱帐里,到处都有敌后游击队英勇斗争。

师:黄河发出了怒吼,华夏儿女正在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而战。

生:老师,可我从一则资料上看到,黄河经常给我们带来灾难和痛苦,如决堤、泥沙淤积等。

师: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生:我还知道一句诗,“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田”。

师:谁写的?

生:不知道。

师:著名诗人李白写的。滚滚黄河东逝水,又怎能不令人诗兴大发呢?

师:大家的发言,让老师再一次感受到黄河的雄壮、博大而深厚的文化底蕴。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无论在哪个时代,黄河都象征着中华民族佛大的血脉和精神。诗人光未然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站在高山之巅,代表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我们来一起吟诵诗作,感受那澎湃激昂的黄河情、爱国心。首先听老师读,同学们将你听到的语气旁批到书上。听完后,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或一节,说一说应怎样读。(师配乐范读,生作批注)。

《黄河颂》教学实录

生:华夏儿女。

生:炎黄子孙。

师:不错。我们身上都流着同样的血。那大家知道我们的祖先最早起源于哪儿呢?

生:我们是炎黄子孙,炎帝、黄帝部落在黄河流域群居,所以应是黄河两岸。

师:你说得非常正确,(多媒体播放黄河照片和录像)早在8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黄河流域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黄河以其粗犷、勇敢、勤劳、坚强的风骨,纯朴、踏实、热情而真挚的风度,博大的胸怀,奋进的精神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性格,黄河就是中华民族的魂。今天我们要体会吟诵的就是一篇赞颂黄河英雄气概的诗歌——《黄河颂》。

师:课前已要求大家通过各种方式查阅黄河的历史,请同学们尽展才华,让我们“话说黄河”。说一说你对黄河知识知多少。

生: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流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经我国九个省区。

师:你真是黄河的优秀儿女,了解了黄河的概貌,正如诗中所说:“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生:中国现在的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城市:咸阳和西安、洛阳和郑州、安阳和开封、商丘等地都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师:你是从城市的角度来说的,很好,这能体现诗中的哪一句呢?

生(齐说):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

生:根据中国历史的记载,中国几代帝王建都均在这黄河流域。平阳(今山西临汾)是尧的都城,舜之都为蒲坂(今山西省永济具西蒲州),禹的都城是阳翟(今河南禹县)。

师:你对历史颇有研究的。

生:西安的大雁塔、秦始皇的兵马俑、开封的铁塔、龙亭,洛阳的龙门石窟、白马寺,天水的麦积山石窟,银川的海宝塔,刘家峡的炳灵寺石窟,等等,宏伟壮观,技艺高超,造型优美,不仅当时举世罕见,也是当今世界之奇作珍品。

师:这都是黄河给我们带来的宝贵财富啊!

生:在抗日战争时期,黄河两岸活跃着广大军民,万山丛中、青纱帐里,到处都有敌后游击队英勇斗争。

师:黄河发出了怒吼,华夏儿女正在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而战。

生:老师,可我从一则资料上看到,黄河经常给我们带来灾难和痛苦,如决堤、泥沙淤积等。

师: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生:我还知道一句诗: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师:谁写的?

生:不知道。

师:著名诗人李白写的。滚滚黄河东逝水,又怎不令人诗兴大发呢?

师:大家的发言,让老师再一次感受到黄河的雄壮、博大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无论在哪个时代,黄河都象征着中华民族伟大的血脉和精神。

师:诗人光未然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站在高山之巅,代表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我们来一起吟诵诗作,感受那澎湃激昂的黄河情、爱国心。

师:首先听老师读,同学们将你听到的语气旁批到书上。听完后,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诗或一节诗,说一说应怎样读。

(师配乐范读,生作批注)。

师:哪位同学将你听到的感受说出来?

生:我听出“我站在高山之颠,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最有味道,这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师:你与老师真是不谋而合。

生: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生:我就喜欢读“啊!黄河!”这一句。(众生笑)。

师:独特的感受,为什么呢?

生:这一句在诗中反复出现,说明了这一句最能体现全诗的感情基调,这句读不好,说明体会不深。

师:精辟的见解。那应怎样读呢?

生:应充满雄浑豪迈之感。

师:好,你来试一试。

(生示范读)。

(生再次读)。

师:这就很好了。这句诗将歌词主体部分分为了黄河“养育”、“保卫”、“激励”了中华民族三个层次。我们分三个小组分别读这三节,比一比,看谁读得更好。

(由一、二、三小组读,四组的同学评一评)。

生:我觉得二组的同学还可以把“巨人、英雄”读重一些,“屏障”读得还要有气势。

师:说出了关键,你来试一下好吗?

(该生再读,同学们自觉地鼓掌)。

生:三组同学把“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读得急,把“发扬滋长”读得高而长,富有轻重缓急。

生(齐):好。

师:就由老师读朗诵词,同学们读歌词。

(师生联读)。

师:诗歌的韵味,伴着我们的声音、我们的情感,敲打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探究黄河精神。

(屏幕出示话题)。

1、你认为全诗是写一种气势,还是写一种精神?

3、你能用一个相似的短语来替换诗歌结尾的“伟大坚强”这个词,发出你的誓言吗?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先探究一下。

(教师巡回指导)。

师:谁先来说一说你是怎样体会黄河的气势、精神的?

生:我觉得“望黄河滚滚”中的一个“望”字,写出了黄河雄伟、广阔的气势,也统领了全诗的内容。

生:从“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中我感受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气势。

生:“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写出了黄河在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背景,“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身边扮演!”显示了黄河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前进发展。

师:让我感受到了黄河精神就在中华儿女身上。

生:“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既是天然的、军事上的屏障,也是中华民族精神上的屏障。

师:你很有见地,理解深刻。

生:从朗诵词中我知道黄河的精神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

师:真是一语中的。

生:“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把黄河比喻成巨人,把黄河的勇不可挡的雄伟气势和力量展示出来了。

生:“一泻千里,浩浩荡荡”中那勇往直前的力量激励着我们民族的发展与飞跃。

生:诗的最后一节发出了向黄河学习的誓言,将黄河的精神、民族的精神、诗歌的精神融合在了一起。

师:你比诗人站得更高啊!这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呢?

生: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

生: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生:一往无前。

生:豪情万丈。

生:勇敢无畏。

生:博大宽广。

生:保卫祖国。

生:开拓进取。

师:说得如此丰富,让我领略了你们的精神和风采,黄河的精神在你们的心里扎下了深根,黄河的精神在你们的身上得到了廷续,你们是希望的一代、发展的一代、成功的一代,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咏唱黄河歌曲。

(多媒体播放《黄河大合唱》,师生齐唱)。

师: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伟大的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英雄的儿女,维持了祖国尊严,我们为民族自豪,为祖国歌唱。今天我们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奋斗,振兴中华,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下课。

初中课文《黄河的主人》教学实录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熟读成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2、掌握课文中的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提心吊胆”、“尝试”造句。

3、在朗读中感受黄河风浪的险恶和艄公的勇敢、沉着和智慧,进而体会人类在征服自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本质力量。

4、模仿最后一段的构段和表达的方式写出一位自己所敬仰和赞颂的人。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羊皮筏子的特点和功能。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和合作讨论去感受、去发现、去体会艄公的形象内涵。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四、教学准备。

1、预习。

(1)读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朗读要正确,通顺。

(2)通过结合上下文和查字典理解生词,无法自己理解的词语或句子请做上记号。读不懂或有疑问的地方可通过问题的形式记下来,准备课上讨论。

(3)收集课文中和课外书中描写黄河的词语和句子,准备课上交流。

(4)从课外书或网上去寻找黄河上的交通工具――羊皮筏子,了解它的制作、特征和功能,最好能附上图片。

(5)在人与外界的各类挑战中,除了课文中介绍的羊皮筏子上的艄公以外,你最敬佩哪一种人,请你收集一些介绍他们的'有关资料。

(6)理解词语(带点的字先查字典理解)。

筏子竹篙胆战心惊惊涛骇浪如履平地提心吊胆。

2、课件制作。

3、其它准备工作。

(1)课前教师提供一些关于羊皮筏子和艄公的资料,分发给学生。

(2)课上准备好电脑,实物显示频、投影仪器等。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解题质疑。

1、谈话引入,师: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与黄河有关的课文,(板书:黄河)同学们,在你脑海中,黄河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请谁来说一说。

波浪滔滔惊涛骇浪激流湍急汹涌胆战心惊提心吊胆如履平地。

(1)指名读――集体读(要读出自己对词语的理解)。

(2)这些词语在下面的课文朗读中还要加深体会。

二、初读课文,感受语言。

1、师:同学们围绕课题就提出了这么多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你们说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办法是什么?(读书和讨论)下面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相信你能通过自己的读书和思考,来解决刚才的问题。还要注意,读书要做到正确,流利,读不通顺的地方要反复读读。

2、同桌互读,你喜欢读哪些段落就读哪些段落,并让同桌评价一下读的效果。

3、个别朗读,把你最喜欢读的或读得最好的一段读给同学们听,如果一个同学读了以后,还有同学认为自己也喜欢读这一段或认为自己会读得更好,那就可以站起来再读。

教师引导学生相机点拨、评价。

4、交流初步的感受:通过刚才的朗读,你对课文有了哪些了解?

5、黄河的主人是谁?(板书:艄公)(教师提醒“艄”字的写法)课文中的艄公在干一件什么事?艄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艄公撑着羊皮筏子送五个乘客过黄河)。

(板书:黄河羊皮筏子乘客)(教师提醒“筏”字的注意点,不要少一撇)。

5、你见过黄河上的羊皮筏子吗?哪位同学在预习课文时已经找到了介绍羊皮筏子的材料,如有图片就更好。请你上台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了解的羊皮筏子。(让学生上台介绍,而后,教师可以出示黄河上的羊皮筏子的课件并加以简要说明)。

三、小结课文。

1、指导完整的朗读课文(教师逐节朗读课文)。

2、质疑问难:初步学习了课文,你觉得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学习词语。

1、出示词语。

筏子艄公竹篙沉着波浪滔滔惊涛骇浪如履平地。

激流险恶赞颂尝试提心吊胆胆战心惊浊浪排空。

(1)指名读。

(2)领读。

(3)找出上述词语中表示“害怕”的词语,你还能说出那些近义词。

2、完成课后的练习2。

五、课堂作业。

1、抄写词语。

六、课外作业。

1、熟读课文。

2、在人与外界的各类挑战中,除了课文中介绍的羊皮筏子上的艄公以外,你最敬佩哪一种人,请你收集一些介绍他们的有关资料,准备在下一堂课上交流。

(教师运用多媒体出示一些人在征服自然、挑战自我过程中的一些图片,并作必要的提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唤起记忆。

2、师:同学们,通过上一课的初步学习,你了解了些什么?(板书:艄公)(课文介绍了在波涛汹涌的黄河上,一位艄公撑篙驾着羊皮筏子送五位乘客渡黄河的事。)。

二、学习第一部分,体会黄河上羊皮筏子的惊与险。

1、同学们,课文一开始,作者就把我们带到了奔腾不息、汹涌咆哮的黄河边,请大家看画面,不仅要仔细观察,而且要用心感受。演示多媒体:(远景)汹涌激荡的黄河水、震耳欲聋的波涛声。

2、师:看了这幅画面,假如让你给画面配音的话,你该诵读课文的那一部分,又该怎样诵读读?先自己练读,然后交流。

3、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

指名读――评价:是否感受到“胆战心惊”――再指名读――集体读。

4、多媒体出示:在汹涌的激流里的一叶筏子。

(1)师:请你练读下一个自然段,然后给这一幅画面配音。(指名读)。

(2)在原来的画面上出示第二自然段的文字,让学生再仔细读一读,然后谈谈读后的感受。

(3)(多媒体去除配音,只保留画面。)交流感受,让学生畅所欲言,并让学生说一说重点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教师随机点拨评价,并指导学生朗读相关句子。

(从下列词语中可以让人着重体会到黄河的汹涌险恶:“汹涌的激流”、“整个儿吞没”;那东西的渺小无助:“小”、“轻”、“浮”、“小小”;作者为那东西的强烈担忧:“突然”、“强磁力”、“吸引”)上列引号中的词语点击时多媒体设计成另一种颜色。

(4)指导集体有感情的朗读,要让人感受到黄河的凶险无情,那小东西的渺小危险和作者的深切担忧。

5、指导朗读第3自然段。

请你找出相关的文字读一读,再谈谈体会。

文档为doc格式。

《黄河象》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

2、找出课文中推想的内容,体会科学家推想的合理性。

4、培养合理想象的能力,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体会科学家推想的合理性。

2、运用推理想象,对化石形成的情景进行推测,并有条理的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概括象化石的来历。

生:高大,完整。

生:自2---自7。

生:在天气特别热的一天,一群黄河象到处找水喝,他们发现远处有水,都朝那里奔去,最前面的一只大象不小心现在淤泥里,再也没上来了。

二、感知逆推,推想故事。

1、感知逆推。

师:这个故事你们看见了吗?科学家看见了吗?那是怎么来的呢?

生:推想出来的。

师:科学家是以什么为起点进行推想的呢?是热吗?

生:科学家从发掘出来的象化石的形象先推想到“陷”,从“陷”推想到“喝”,从“喝”推想到“渴”,再从“渴”推想到“热”。

生:有。

师:那好,请大家试着像科学家那样,也来推一推,看看还有什么可能?

2、自主想象来历,可以同桌讨论。

3、全班交流。

生:有可能是大象发生王位争夺战时,它不小心陷进去了。

生:我觉得有可能是它外出为自己的孩子找吃的时候,不小心陷进去了。

三、合作探究,体会合理的细节。

1、学生自学。

师:我没想到,短短的几分钟,你们居然有这么多的想法。你们点子好,想法独特,不简单啊!不过如何说得让人信服,讲得活灵活现,还环环相扣,让听的人找不出一点漏洞呢?让我们再来看看课文,看看科学家是怎么想的,好不好?自读课文自2----自7,看看科学家哪些地方想得特别好,让你叹服,把它找出来,读一读,体会体会。

2、小组合作学习。

师:这个故事很长,我们一段一段地来研究,好不好?热为一部分,渴为一部分,喝陷为一部分,变成化石为一部分,每个小组赶快商量一下,选择一个共同研究的部分。现在,赶快把你的自学所得在小组内交流交流,并做好准备,等会在全班交流。

3、汇报交流。

汇报自2:“热”

生1:同学们可以勾出来,“碧空万里无云”,“太阳炙烤着大地”,“荒草丛似乎要燃烧起来”,写出天气很热。“炙烤”“似乎要燃烧”,突出“热”的厉害。“栎树呆立不动”,说明没风以至热得羊群、驼鸟也耐不住要“走来走去”。天气越热,黄河象就越渴。所以科学家要尽量把天气想得热。

师:你们这组很会学习,还把以前的学习联系了起来,同学们这是很重要的一种学习方法。

生1:有补充吗?

生2:我们认为在哪种情况下这几个不应该生活在一起的动物会走到一起呢?天气太热了,到处都没有水了。

师:课外知识丰富,他们还知道这生活习性不同的三种动物,而且,还和科学家和理想相联系在了一起。

生1:还有补充吗?

师:是啊,我也想知道,你们想知道吗?为什么?

生1:我们不知道,有没有其他同学知道?

师:你的思考有深度。看似无关紧要的一句话,却包含着科学家严密,合理的想象。让我们在读中去体会科学家生动合理的想象。

(全班齐读自2)。

汇报自3:“渴”

师:接着哪个组汇报?

生1:我们组讨论的是“渴”这一部分。某某和某某从“扑踏扑踏地”走就感受到了因为天热,老象被干渴得有气无力。某某和某某从见到小河“就高兴地跑起来,感受到了老象渴得非常厉害,迫切需要喝水。“跑”可以看出当时他们的心情是多么激动,什么都不顾了,甚至忘记了危险。

师:看来,你们组是汇集了众家之言,你们还联系下文体会到了科学家的推向很合理。

生1:我们请男生读一二句,女生读第三句。

全班齐读。

师:自己觉得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不是特别好。“扑踏扑踏”和“有气无力“读时要联想自己,这么热的天都快晒晕了,却不得不到处走,找水喝,多累,与难受啊。如果这时每人面前出现一瓶冰镇可乐,那得跑多块呀。我想请全班同学再来读一读。

师:把自己当作文中的大象,设身处地去体会。来,再读读。

(男生女生对比读)。

师:你们读得真好,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一群为找到水源,而兴喜若狂的大象,他们是那么的快乐。然而,灾难却来得如此突然。

汇报自4自5:“喝----陷”

生2:我们组补充一点,我们还从省略号感受到了其他大象的无奈。

师:你们不仅会品词,还从标点符号里品出了味道,你们组的体会也很了不起。

生1:谢谢某某带给我们的精彩补充。我们组想请某某来读一读这个悲剧的发生一刻。

生3:请其他同学看着26页的图,边听边想象。

生3一人读。

师:我看见你不仅听得认真,鼓掌的也很热烈,你是不是有话对他说?

生:我觉得他读得很有感情。

师:我们读书就要这样,透过字里行间读出你的情感。

生:我觉得听了某某的朗读,我好像就看见了老象落水悲惨,我心里很难过。

师:老师每次读到这时特和你们的感受一样。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师生齐读)。

师:现在淤泥里的老象终于不能动弹了,而岁月的流逝让它变成了化石,那一组来?

汇报自6自7:变成化石。

生1:我们通过课外资料指导,生物尸体如果暴露于空气中,即使是硬体部分,天长日久,也会被风化和毁坏。因此,生物死后,必须要有某种沉积作用将其迅速掩埋。黄河象这是因为他被泥沙快速的掩埋,它的的骨骼得以完整地保存才能较好地保存。

生2:我们知道化石的形成是一个和漫长的过程,少则几万年,多则几十万年几百万年,所以读“一天天过去”要读慢一点。

师:这沧海桑田的变化,是很漫长的,你读得很有感情。而且你们还会把课外知识和文章内容相结合,真棒。

生1:我们组来读一读。

(一个组齐读)。

生1:你们觉得我们读得怎么样?

生:你们让我感受到了时间的变迁,时间的漫长。

4、全班齐读自2---自7。

师:现在,我们一起再来读读科学家给我们描述的这个既生动又合理的故事吧。

5、小结。

师:今天的合作学习,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你们,我发现你们不但会读课文,还会从课文想开去;不但会与人合作,还会和大家分享学习成果。老师,真为你们高兴。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也看到了,科学家的推理想象,很有说服力,让人信服。

四、学习推理,完善故事。

五、结语。

生:知道了化石的来历。

生:我知道了,看似简单的一件事,其实是需要缜密分析的。

生:我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推理,我太佩服这些科学家了。

师:是啊,今天我们仅仅是以《黄河象》为一个例子进行了探索学习,今后,你们面对大自然,面对生活,面对未来还会遇到许多的难题,这就需要你们开动大脑,去观察,去思考,去探索,老师相信只要你们勇于探索,就能创造更多的精彩。

《黄河颂》教学实录及点评

生:华夏儿女。

生:炎黄子孙。

师:不错。我们身上都流着同样的血。那大家知道我们的祖先最早起源于哪儿呢?

生:我们是炎黄子孙,炎帝、黄帝部落在黄河流域群居,所以应是黄河两岸。

师:你说得非常正确,(多媒体播放黄河照片和录像)早在8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黄河流域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黄河以其粗犷、勇敢、坚强的风骨,纯朴、踏实、热情而真挚的风度,博大的胸怀,奋进的精神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性格,黄河就是中华民族的魂。今天我们要体会吟诵的就是一篇赞颂黄河英雄气概的诗歌----《黄河颂》。

师:课前已要求大家通过各种方式查阅有关黄河的知识。现在,请同学们尽展才华,让我们“话说黄河”,说一说你对黄河知多少。

生: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流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经我国九个省(自治区)。

师:你真是黄河的优秀儿女,了解了黄河的概貌,正如诗中所说:“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生:现在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城市----咸阳、西安、洛阳、郑州、安阳、开封、商丘等都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师:你是从城市的角度来说的,很好,这在本诗的哪一句中能体现出来呢?

生(齐说):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

生:根据中国历史的记载,中国几代帝王建都均在黄河流域。平阳(今山西临汾)是尧的都域,舜之都为蒲圾(今山西永济),禹的都城是阳翟(今河南禹县)。

师:你对历史颇有研究的。

生:西安的大雁塔、秦始皇兵马俑,开封的铁塔、龙亭,洛阳的龙门石窟、白马寺,天水的麦积山石窟,银川的海宝塔,刘家峡的炳灵寺石窟等等,宏伟壮观,技艺高超,造型优美,不仅当时举世罕见,也是当今世界之奇作珍品。

师:这都是黄河给我们带来的宝贵财富啊!

生:在抗日战争时期,黄河两岸活跃着广大军民,万山丛中、青纱帐里,到处都有敌后游击队英勇斗争。

师:黄河发出了怒吼,华夏儿女正在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而战。

生:老师,可我从一则资料上看到,黄河经常给我们带来灾难和痛苦,如决堤、泥沙淤积等。

师: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生:我还知道一句诗,“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田”。

师:谁写的?

生:不知道。

师:著名诗人李白写的。滚滚黄河东逝水,又怎能不令人诗兴大发呢?

师:大家的发言,让老师再一次感受到黄河的雄壮、博大而深厚的文化底蕴。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无论在哪个时代,黄河都象征着中华民族佛大的血脉和精神。诗人光未然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站在高山之巅,代表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我们来一起吟诵诗作,感受那澎湃激昂的黄河情、爱国心。首先听老师读,同学们将你听到的语气旁批到书上。听完后,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或一节,说一说应怎样读。(师配乐范读,生作批注)。

师:哪位同学将你听到的感受说一说?

生:我听出“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最有味道,这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师:说得好。

生: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生:我就喜欢读“啊!黄河!”这一句。(众生笑)。

师:独特的感受。为什么呢?

生:这一句在诗中反复出现,说明了这一句最能体现全诗的感情基调,这句读不好,说明体会不深。

师:精辟。那应怎样读呢?

生:应充满雄浑豪迈之感。

师:好,你来试一试。(生读)。

师:有其雄浑但缺其“颂”的味道。具体来说,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能再读一下吗?(生再读)。

师:这就很好了。这句诗将歌词主体部分分为黄河“养育”、“保卫”、“激励”了中华民族三个层次。我们分三个小组分别读这三节,比一比,看哪组读得更好。(1、2、3小组的同学读,4组的同学评)。

生:我觉得第2组的同学还可以把“巨人、英雄”读重一些,“屏障”读得还要有气势。

师:说出了关键,你来试一下好吗?(该生读,同学们自发地鼓掌)。

生:第3小组同学把“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读得急,把“发扬滋长”读得高而长,轻重缓急把握得很好。

师:你说得太好了,老师的心真的被同学们精彩的发言拨动了。让老师与你们合作读一遍,好吗?那就由老师读朗诵词,同学们读歌词。(师生联读)。

师:诗歌的韵味,伴着我们的声音、我们的情感,敲打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探究黄河精神。(屏幕出示话题)。

1.黄河有着怎样的气势和精神?你是怎样体会的?

3.你能用一个相似的短语来替换诗歌结尾的“伟大坚强”这个词,发出你的誓言吗?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先探究一下。(教师巡回指导)。

师:谁先来说一说你是怎样体会黄河的气势、精神的?

生:我觉得“望黄河滚滚”中的一个“望”字,写出了黄河雄伟、广阔的气势,也统领了全诗的内容。

生:从“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中我感受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气势。

生:“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写出了黄河在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背景,“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身边扮演”显示了黄河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前进发展。

师:让我感受到了黄河精神就体现在中华儿女的身上。

生:“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这里的“屏障”既是天然的、军事上的屏障,也是中华民族精神上的屏障。

师:很有见地,理解深刻。

生:从朗诵词中我知道黄河的精神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

师:真是一语中的。

生:“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把黄河比喻成巨人,把黄河势不可当的雄伟气势和力量展示出来了。

生:“一泻千里,浩浩荡荡”中那勇往直前的力量激励着我们族的发展与腾飞。

生:诗的最后一节发出了向黄河学习的誓言,将黄河的精神、民族的精神、诗歌的精神融在一起。

生:一往无前。

生:豪情万丈。

生:勇敢无畏。

生:博大宽广。

生:保卫祖国。

生:开拓进取。

师:说得如此丰富,让我领略了你们的精神和风采,黄河的精神在你们的心里扎下了深根,黄河的精神在你们的身上得到了延续,你们是希望的一代、发展的一代、成功的一代,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咏唱黄河歌曲。(多媒体播放《黄河大合唱》,师生齐唱)。

师: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伟大的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英雄的儿女,维护了祖国尊严,我们为民族自豪、为祖国歌唱。让我们以黄河为榜样,团结奋斗,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下课!

张慧莲老师的案例是一个开放的、生动的、有力度的优秀案例。

从教学全程看,全课教学思路开阔,选材精致,步骤明晰,布局合理,交流充分,手法多样。“话说黄河历史”拓展着学生的视野,激发着学生的情感,给课文教学铺垫了一个厚实的背景。“吟诵黄河颂歌”将学生引入课文情感的波涛,从申感受体味诗中澎湃激昂的颂扬赞美之情。“探究黄河精神”既是文学的,又是理性的;既是语言的,又是人文的。“咏唱黄河歌曲”是活动形式的变换,也是对课首的呼应,同时让全课的教学余味犹存。

这样优秀的案例,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好好咀嚼。

《黄河颂》教学实录及点评

生:华夏儿女。

生:炎黄子孙。

师:不错。我们身上都流着同样的血。那大家知道我们的祖先最早起源于哪儿呢?

生:我们是炎黄子孙,炎帝、黄帝部落在黄河流域群居,所以应是黄河两岸。

师:你说得非常正确,(多媒体播放黄河照片和录像)早在8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黄河流域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黄河以其粗犷、勇敢、坚强的风骨,纯朴、踏实、热情而真挚的风度,博大的胸怀,奋进的精神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性格,黄河就是中华民族的魂。今天我们要体会吟诵的就是一篇赞颂黄河英雄气概的诗歌——《黄河颂》。

师:课前已要求大家通过各种方式查阅有关黄河的知识。现在,请同学们尽展才华,让我们“话说黄河”,说一说你对黄河知多少。

生: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流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经我国九个省(自治区)。

师:你真是黄河的优秀儿女,了解了黄河的概貌,正如诗中所说:“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生:现在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城市——咸阳、西安、洛阳、郑州、安阳、开封、商丘等都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师:你是从城市的角度来说的,很好,这在本诗的哪一句中能体现出来呢?

生(齐说):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

生:根据中国历史的记载,中国几代帝王建都均在黄河流域。平阳(今山西临汾)是尧的都域,舜之都为蒲圾(今山西永济),禹的都城是阳翟(今河南禹县)。

师:你对历史颇有研究的。

生:西安的大雁塔、秦始皇兵马俑,开封的铁塔、龙亭,洛阳的龙门石窟、白马寺,天水的麦积山石窟,银川的海宝塔,刘家峡的炳灵寺石窟等等,宏伟壮观,技艺高超,造型优美,不仅当时举世罕见,也是当今世界之奇作珍品。

师:这都是黄河给我们带来的宝贵财富啊!

生:在抗日战争时期,黄河两岸活跃着广大军民,万山丛中、青纱帐里,到处都有敌后游击队英勇斗争。

师:黄河发出了怒吼,华夏儿女正在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而战。

生:老师,可我从一则资料上看到,黄河经常给我们带来灾难和痛苦,如决堤、泥沙淤积等。

师: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生:我还知道一句诗,“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田”。

师:谁写的?

生:不知道。

师:著名诗人李白写的。滚滚黄河东逝水,又怎能不令人诗兴大发呢?

师:大家的发言,让老师再一次感受到黄河的雄壮、博大而深厚的文化底蕴。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无论在哪个时代,黄河都象征着中华民族佛大的血脉和精神。诗人光未然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站在高山之巅,代表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我们来一起吟诵诗作,感受那澎湃激昂的黄河情、爱国心。首先听老师读,同学们将你听到的语气旁批到书上。听完后,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或一节,说一说应怎样读。(师配乐范读,生作批注)。

师:哪位同学将你听到的感受说一说?

生:我听出“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最有味道,这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师:说得好。

生: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生:我就喜欢读“啊!黄河!”这一句。(众生笑)。

师:独特的感受。为什么呢?

生:这一句在诗中反复出现,说明了这一句最能体现全诗的感情基调,这句读不好,说明体会不深。

师:精辟。那应怎样读呢?

生:应充满雄浑豪迈之感。

师:好,你来试一试。(生读)。

师:有其雄浑但缺其“颂”的味道。具体来说,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能再读一下吗?(生再读)。

师:这就很好了。这句诗将歌词主体部分分为黄河“养育”、“保卫”、“激励”了中华民族三个层次。我们分三个小组分别读这三节,比一比,看哪组读得更好。(1、2、3小组的同学读,4组的同学评)。

生:我觉得第2组的同学还可以把“巨人、英雄”读重一些,“屏障”读得还要有气势。

师:说出了关键,你来试一下好吗?(该生读,同学们自发地鼓掌)。

生:第3小组同学把“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读得急,把“发扬滋长”读得高而长,轻重缓急把握得很好。

师:你说得太好了,老师的心真的被同学们精彩的发言拨动了。让老师与你们合作读一遍,好吗?那就由老师读朗诵词,同学们读歌词。(师生联读)。

师:诗歌的韵味,伴着我们的声音、我们的情感,敲打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探究黄河精神。(屏幕出示话题)。

1.黄河有着怎样的气势和精神?你是怎样体会的?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先探究一下。(教师巡回指导)。

师:谁先来说一说你是怎样体会黄河的气势、精神的?

生:我觉得“望黄河滚滚”中的一个“望”字,写出了黄河雄伟、广阔的气势,也统领了全诗的内容。

生:从“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中我感受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气势。

生:“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写出了黄河在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背景,“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身边扮演”显示了黄河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前进发展。

师:让我感受到了黄河精神就体现在中华儿女的身上。

生:“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这里的“屏障”既是天然的、军事上的屏障,也是中华民族精神上的屏障。

师:很有见地,理解深刻。

生:从朗诵词中我知道黄河的精神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

师:真是一语中的。

生:“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把黄河比喻成巨人,把黄河势不可当的雄伟气势和力量展示出来了。

生:“一泻千里,浩浩荡荡”中那勇往直前的力量激励着我们族的发展与腾飞。

生:诗的最后一节发出了向黄河学习的誓言,将黄河的精神、民族的精神、诗歌的精神融在一起。

生:一往无前。

生:豪情万丈。

生:勇敢无畏。

生:博大宽广。

生:保卫祖国。

生:开拓进取。

师:说得如此丰富,让我领略了你们的精神和风采,黄河的精神在你们的心里扎下了深根,黄河的精神在你们的身上得到了延续,你们是希望的一代、发展的一代、成功的一代,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咏唱黄河歌曲。(多媒体播放《黄河大合唱》,师生齐唱)。

师: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伟大的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英雄的儿女,维护了祖国尊严,我们为民族自豪、为祖国歌唱。让我们以黄河为榜样,团结奋斗,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下课!

(张慧莲湖北石首市文峰中学;434400)。

【评点】。

张慧莲老师的案例是一个开放的、生动的、青刀度的优秀案例。

从教学全程看,全课孝文学思路开阔,选材精致,步骤明晰,布局合理,交流充分,手法多样。“话说黄河历史”拓展着学生的视野,激发着学生的情感,给课文教学铺垫了一个厚实的背景。“吟诵黄河颂歌”将学生引入课文情感的波涛,从申感受体味诗中澎湃激昂的颂扬赞美之情。“探究黄河精神”既是文学的,又是理性的;既是语言的,又是人文的。“咏唱黄河歌曲”是活动形式的变换,也是对课首的呼应,同时让全课的教学余味犹存。

这样优秀的案例,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好好咀嚼。

(余映潮湖北荆州市教研室;434100)。

转录自《语文教学通讯》2004年第2期。

《黄河象》教学实录

教学《黄河象》一文,从审题、阅读交流文章的内容安排,到课文内容如何详写科学家假想黄河象的来历,都由学生自己主动探索主动发现。课题一出现,学生即运用已掌握的审题的一般思路开始了审题交流。有个学生提出《黄河象》到底是重点介绍黄河象化石的样子,还是黄河象的来历?是介绍黄河象,还是说明黄河象化石保存完整的原因?通过阅读课文,加上老师适时的点拨:介绍黄河象化石的样子容易,说明黄河象化石为什么保存得那样完整难,科学家为了说明黄河象化石保存完整的原因,对黄河象的来历进行了严密的假想,故应着重来探讨作者怎么详写科学家假想黄河象的来历。

至此,学生的交流进入到对课文内容及思路的揣摩。我顺势引导:默读课文,以文章的重点内容为基点,可划分为几块?少顷,自主探索交流继续:“我认为文章按主要内容来划分,可分为三大块:先介绍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形象,再写科学家对黄河象来历的严密假想,最后写人们发现了发掘这具黄河象化石。”段落划分好,学生进入理解课文重点内容过程,他们发现问题:“假想最重要的事实依据是什么?”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通过探索讨论,学生一致认为最重要的事实依据是黄河象失足落水陷进淤泥淹死河里,并引申出黄河象化石保存完整的原因。此时,却有学生提出为什么黄河象会失落水淹死在河里?有的说因为不小心急要喝水,有的说因为石头滑,有的说因为天气热……面对学生零碎、不全面、不系统的答案,通过看全过程再选词填空,使之变得有条理,引发科学家假想黄河象从(热)——(渴)——(喝)——(陷),最后淹死河里的结论,并指出这个结论是科学业家从已知求未知,以结果推原因,运用逆向推理的方法推出来的。

这样,学生一次又一次的主动探索、发现构成教学过程的一个又一个的教学环节。学生发现以后,懂的就讲,老师则因势利导,于学生疑惑处启发,于思维陈列阻塞处引导,于学习关键处点拨,起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作用。

自主探索学习,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培养探究性思维的方法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充分合理地利用多媒体优势,使学生通过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主动建构的步骤来进行学习。它在要求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强调培养学生从事学习和研究的太度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向学生提示学科的基本结构”“是可以引导学生形成主动发现的力量。”

“自主探索”就是要求学生用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通过课前和课内的自习,发现课文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内容的远东和技巧,通过交流接受新的语文知识和发展学习语文的能力,完成语文学习任务。

学生学习语文与学习其他学科的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学生不是从零开始。因为,一方面语文课文都是通过语言文字的规范组合来表达一定的内容,都同样渗透着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方面的知识;课文与课文之间有着相当多的可以迁移的知识。另一方面,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已经对许多事物有一定的认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就为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上进行自主探索提供了可能。再加上学生年龄特点,“自主探索”的热情比较高,这就更为语文课的教学中实施“自主探索”制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自主探索”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学生的学习能力,显然这是符合素质教育的要 求的。然而,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领域的当今情况下,如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其优势,创设一个愉悦、宽松、合作、共振的学习氛围,就有如如虎添翼。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就得到更好的培养,学生必将成为会学习、会生活、会做人的高素质人才。

一、借助多媒体手段,重视学法指导,使学生掌握“自主探索”的本领。

指导学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应从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实慰出发。因为他们正处在由具本形象思维向一般形象思维和初步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这就是说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具体的形象的知识,而多媒体呈现知识内容,形成情晰具体的映像,有助于学生准确地理解,在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系统。这样,学生就能依据已掌握、理解的知识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或新方法,使理性的抽象知识延伸到解决具体问题中,促进知识迁移,使知识得到深化、巩固和扩充。所以对小学生的学法指导,不是进行抽象的讲解,而是应结合具体内容的学习,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手段,逐步进行渗透。

为了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首先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对比,我不是要求学生去背解释,而是要求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和段落,联系上下文,知道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即使学生通过查字典了解了词、句的本义后,我也总是再要求学生联系课文来理解这些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然后,借助多媒体手段启发学生通过想象体会词句所描写的意境,通过与同类词语的比较,体会这些课文运用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掌握了语文学习的方法,如学习《井》一文时,课文中:“啊,这些星星,离得多远!多远!这井水,它有多深?多深?”一学生通过阅读发现了“多远!多远!”后面用感叹号,而“多深?多深?”后面用问号。于是我立刻借助计算机使句中的感叹号和问号不断闪烁,激发学生进行讨论,学生讨论道:前一句是感叹号,句中的“多”是“多么”的意思;后一句是疑问,句中的“多”是“多少”的意思。前一句感叹星星离我们很远,后一句在猜测这井水到底有多深。问题是“发现”的前提,利用多媒体技术首先使学生了现了标点符号运用的不同,通过思索,运用已掌握的有关语文知识和语文学习能力,继而发现了“多”在不同句型中的不同含义,进而达到对句意的颇有深度的理解。这样学习,就有了“主动探索、主动建构”的内容。因此,我常要求学生在学习新课时,想想与学过的课文在表述方法上有哪些不一致的地方,想想新课在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方法上有哪些特别的地方,并对此提出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提问和答问的能力。

二、利用多媒体,创造机会,锻练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能力,通常是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它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学生初步感知了一种学习方法,并不等于就已经掌握了这种学习方法,就会在实践中运用这种方法。所以,为了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我在教学的全过程——从课文的导入、审题,到初步感知课文,到分析理解课文,到小结归纳,都创造机会,让学生来进行自主探索交流。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则是在学生想讲而讲不清,想挖而挖不深,想结而结不了的时候,利用多媒体呈现学习内容,指导学习方向,让学生的眼睛、耳朵、大脑等多种器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听觉能力、视觉能力、注意力、联想力等得到强化。

教学《黄河象》一文,从审题、阅读交流文章的内容安排,到课文内容如何详写科学家假想黄河象的来历,都由学生自己主动探索主动发现。课题一出现,学生即运用已掌握的审题的一般思路开始了审题交流。有个学生提出《黄河象》到底是重点介绍黄河象化石的样子,还是黄河象的来历?是介绍黄河象,还是说明黄河象化石保存完整的原因?通过观看录像,阅读课文,加上老师适时的步拨:介绍黄河象化石的样子容易,说明黄河象化石为什么保存得那样完整难,科学业家为了说明黄河象化石保存完整的原因,对黄河象的来历进行了严密的假想,故应着重来探讨作者怎么详写科学家假想黄河象的来历。至此,学生的交流进入到对课文内容及思路的揣摩。我顺势引导:默读课文,以文章的重点内容为基点,可划分为几块?少顷,自主探索交流继续:“我认为文章按主要内容来划发,可发为三大块:先介绍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形象,再写科学家对黄河象来历的严密假想,最后写人们发现了发掘这具黄河象化石。”段落划分好,学生进入理解课文重点内容过程,他们发现问题:“假想最重要的事实依据是什么?”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并利用计算机反复显示主要过程,通过探索讨论,学生一致认为最重要的事实依据是黄河象失足落水陷进淤泥淹死河里,并引申出黄河象化石保存完整的原因。此时,却有学生提出为什么黄河象会失落水淹死在河里?有的说因为不小心急要喝水,有的说因为石头滑,有的说因为天气热……面对学生零碎、不全面、不系统的答案,我再次利用多媒体,通过看全过程再选词填空,使之变得有条理,引发科学家假想黄河象从(热)——(渴)——(喝)——(陷),最后淹死河里的结论,并指出这个结论是科学业家从已知求未知,以结果推原因,运用逆向推理的方法推出来的。这样,学生一次又一次的主动探索、发现构成教学过程的一个又一个的教学环节。学生发现就头号,懂的就讲,老师则因势利导,于学生疑惑处启发,于思维陈列阻塞处引导,于学习关键处点拨,起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作用。而多媒体那创设阅读的问题情境,把矛盾引入阅读过程,为加速思考、探求新知提供内部动因的特殊功能也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三、运用多媒体,确切地评价学生,激发“自主探索”的兴趣。

老生常谈改革,关键是教育观念的转变。要实施“自主探索”的教学方法,教师一定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师要从应试教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着眼于学生的思维发展。

《黄河的主人》教学实录

教学反思即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一个认识对象放在历史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梳理。下面是《黄河的主人》教学反思范文。仅供参考!

《黄河的主人》是一篇意蕴深刻、震撼人心的优美散文,描写了波浪汹涌的黄河及艄公驾驭羊皮筏子上的沉着冷静,赞扬了艄公凭着勇敢、智慧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的黄河,被誉为“黄河的主人”。

课前我就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课堂上学生展示后我觉得学生对黄河的感受还不够深刻,就播放了一段黄河波涛浪涌的视频,学生观看后,对黄河的汹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导入课文时,我通过质疑课题“谁是黄河的主人”直接切入,引导学生在文中最后一小节找出“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紧接着就是提问:为什么将艄公称为“黄河的主人”?整篇课文的学习也就是围绕这个大问题展开。我觉得这样设计,有利于抓住文章的核心,学生也能有所得。

在教学艄公是“黄河的主人”环节中,我没有一步一步的教学,而是直接出示要求:从文中找出能证明艄公是黄河主人的句子并读一读,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章、做批注。后来在交流中我发现,学生讲得非常好,找出了很多句子。还有些句子存在争议,我就因势利导带着学生一块儿讨论,我欣喜的看到有些问题学生回答的比我设想的还要精彩,课堂上不时传来阵阵欢呼声。整节课进行的非常流畅,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就说出了艄公的沉着冷静、胆大心细和机智勇敢等品质,我只扮演了引导者和总结者的角色,班级很多学生都参与了进来,有的踊跃发言,有的出谋划策,有的给伙伴加油鼓劲,整个课堂完全成为了学生的主场,以至于我不得不狠拍桌子才能终止他们激烈的争论。下课铃声传来,学生们都和我有一样的感受:这么快就下课啦。

其实课堂上还有一些知识点没有时间讲解,比如第三自然段的省略号,比如羊皮筏子的简介,比如列举中华民族其他和艄公一样的名人,这些我都放在课外,让他们回去搜集资料自主学习,学生们能自主归纳出艄公的品质,我觉得就是他们这节课最大的收获。

《黄河的主人》是一篇由袁鹰的散文《筏子》改编的文章。本篇课文主要通过对羊皮筏子、艄公、乘客的描写,赞扬了艄公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被誉为“黄河的主人”。根据新课改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同时结合本课教材的特点和本班学生实际,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两个方面:首先引导学生读懂揭示课文中心的重点句;其次领悟“黄河主人”的机智勇敢及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精神。

那么怎样让学生体会黄河的气势和艄公的品质呢?我主要采用“以读为主”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语言文字,在朗读中感受艄公这一形象,在朗读中激发学生情感。我在教学时,抓住了文章的重点句“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然后由这个重点总领全文,让学生去感受羊皮筏子在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的惊险,从而感受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同时我以作者的情感为线索,通过“我”的“提心吊胆”,感受到艄公面对着黄河险恶的环境表现出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其次,以乘客的“谈笑风生,从容的神情”衬出艄公的技术高超,再次领悟到艄公的“勇敢、智慧、镇静、机敏”!

第一次看到羊皮筏子作者是什么感觉呢?边读边把有感想的地方划出来,写一写感受。然后交流各自的认识,教师适时点拨,老师点出“作者初见到湍急的黄河,为一惊,远望鼓浪的橡皮筏子为之再惊,细看到筏上有人更惊”的观察思路、认识思路,并用朗读展现这种越来越惊的层次。“一个、二个、三个、四个、五个、六个……”,(由远而近)看到羊皮筏子的心情是提心吊胆、惊讶、激动、兴奋、吃惊。我把时间放在指导学生朗读上。通过朗读来表现自己的感受。我抓住了“啊”进行多元解读,读出其惊讶,为什么惊讶?因为羊皮筏子上有那么多的人啊!太不可思议啦!

但上完课,我觉得上课时语速过快,后进生很难跟上,这一点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改进。整堂课的朗读指导还不够,那么,究竟怎样的朗读才是有效的呢?我觉得应该从这几个方面去思考:

一节课下来,学生朗读的时间是很充分了,可是朗读的能力却不见有多少提高。为什么?就是因为缺乏指导,这也是我这堂课失败的地方。我们常说让学生“自读感悟”,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但是,朗读也是需要训练的,没有训练,学生的语感从哪里来呢?因此,课上教师的指导攸关重要,从一句话、一个字甚至一处标点着手,扎扎实实地进行训练,引导学生体会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情感。例如,在指导学生朗读最后一句时,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可以把句中“惊涛骇浪”和“如履平地”两个词语提出来,教师进行点拨,学生进行比较。这样学生既对这两个词语加深了印象,又对艄公的形象有了更深一步的感受。然后让学生带着这种感受在去朗读课文,我想效果更明显。所以,有效的朗读要能体现层次性,要使学生在这一堂课中朗读方面有所收获,有所进步。

学生朗读后要有所感悟,这个感悟不是教师通过传授、通过暗示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发自内心的真实的感受。通过朗读,学生脑海中留下的是丰满的形象,是真切的情感,是蕴涵于语言文字的思想,而不是简单的浮于文本之上的文字。

我想这样的朗读才是有效的,而这些正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仔细钻研的地方。

《黄河的主人》教学实录

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好!

生:姚老师您好!

师:鲈乡小学的同学们好,下面请同学们跟我说一句话,今天,我是鲈乡小学的客人。一齐说。

生:今天,姚老师是我们鲈乡小学的客人。

师:说你们自己呢,怎么说?今天,说——。

生:今天,我们是鲈乡小学的客人。(一阵笑声之后)马上意识到说错了,及时改说过来。

生:我们是鲈乡小学的学生。

师:希望你们成为鲈乡小学的主人。请你们面带微笑对姚老师说。

生:今天,我们是鲈乡小学的学生。

师:今天,我们学习课文(指板书)齐读——。

师:黄河是我们祖国的母亲河,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关于黄河的诗句。

出示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

刘禹锡的诗句。

生:齐读。

师:听姚老师来读。

生:再跟读一遍。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袁鹰笔下的黄河是怎样的呢?

我们打开课文,一起看课文的第一节。

生:读课文的第一节。

师:你们的朗读真有气势。我请一个同学单个儿来读读。好,你来!

生:读课文第一小节。

师:男孩子读就是有气势。他在读抓住了黄河滚滚、万马奔腾、浊浪排空这些写黄河的词语。我们在书上把这些词语画下来。

生:画词语。

师:我们一起读这些写黄河的词语(生读)。

师:读了这些词,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黄河汹涌的波涛。

师:我们看到了黄河的波涛,也听到了黄河波涛的轰鸣声。一起来读课文的第一节。

生:读课文第一小节。

师:面对滚滚英模河,作者心里感到怎样?

生:胆战心惊。

师:板书胆战心惊,把写作者心理的这个词也画下来。

看黑板再读一遍这个词。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先说说害是什么意思?

生:害怕,害怕极了。

师:战是什么意思,你说?

生:战是发抖。

师:好,我们把它的意思记在书的旁边。

生:记在书上。(同时,师再重复一边这个词的意思。)。

师:感受了作者的心理,我们再来读课文的第一节。

生:齐读第一节。

师:那么谁能成为黄河的主人,他凭什么成为了黄河的主人呢?放开声音读课文的2-8小节。

生:放声读课文。(教师巡视)。

生:是艄公。

师:艄公的艄是个生字,看黑板,看老师来写一下,左边是舟字旁,右边是肖。跟我读艄公。

生:跟读二遍。

师:艄公是什么人?

生:撑船的人。

生:划的是羊皮筏子。

师:羊皮筏子是什么呢?作者第一次在滚滚的黄河上见到羊皮筏子,他的内心怎么样呢?读课文的2-5节。

生:惊讶。

师:哪里感受到的?(第一句话)请你把惊讶写在旁边。

生:好奇。

生:提心吊胆。

生:好奇、惊讶、提心吊胆。

师:这就是我们读书的感受,我们有了感受,就要通过朗读把它表达出来。读课文的2-5节,先练一练。

生:练习朗读。

师:指名朗读第一节。第二节你愿意读吗?你的朗读水平很高呀,突出了小小的,那么、那么,老师帮你归纳一下,这是加重了处理。谁能用另一种方式来朗读吗?自己再试一试。指名读。听老师来读。(师范读)。

生:齐读。

师:朗读时要处理好关键词。用圈把它圈出来。第三节,谁来读?(指名读)。

师:我们来看这一节的第一句,有个啊,怎么读?试试看。

师:你来读。哎,没想到,有不同的读法吗?你来读。

生:读这一句。

师:你把啊,处理得长了一点,是由衷地感叹。读了第四声,如果我把它读成——谁说是第二声的?你来读。你也来读,知道吗?他读得比你投入,再请个同学投入地读。

师:当然,你可以读成第四声,也可以读成第二声,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来读。我们一起读一读好吗?(生齐读)。

师:下文还有一些数字怎么读?自己试试看。(生试)。

师:你们现在数的这个速度和数前面六个同学的速度比比看……作者是在滚滚的黄河之上数,该怎么数呢?再练练。

生:练习读。

师:你来读读。说说你为什么读得这么慢?

生:因为太小了,太远了,看不清楚。

师:来,一起来数数,要是姚老师这样的眼睛(近视),还会这么数,“一、二、三、四……”,你会这样数吗再?试试看。我们之所以这样数,是因为读下面一句。

生:读“这六个人……”(纠正湍急的读音)。

师:这句话中你圈了哪几个字,读是强调一下。齐读。

师:贴着,我们同学坐在一起,是不是贴着,那是什么?

生:靠着。

师:贴着就是——。

生:贴在一起,靠得太近了,是不是。齐——。

师:漂是多音字,我们一起看看不同的读法。

出示多音字组词,生齐读。

再读这一句。最后一节,只有一句话,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

师:想看看羊皮筏子是什么样的吗?(想)出示图片,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描述一下。

生:描述。

师:为什么用羊皮筏子来漂流,而不用船呢?

生:羊皮筏子是柔软的。

师:对,这就是智慧。这我们班的男同学可以拎两个的羊皮筏子,你敢上去吗?

生:敢。

师:你们都很勇敢。比姚老师勇敢,要是让我上去,我肯定连眼睛都不敢睁开。那么,黄河上的乘客们像我们这样吗?读课文的下面几个自然段。在第几节?(第六节)请你们划出写乘客的句子。指名读。把写乘客的词语圈一圈。

生:圈关键词。

师:谁告诉我?有没有其他词?

生:谈笑风生、从容、指指点点。

师:板书,齐读这些词。乘客们不害怕,他们在谈论些什么呢?你们互相谈谈看。现在姚老师也上来了,谁来跟我谈一谈?(与生谈话,你看,那高高的是什么?还有那……)。

生:齐读这一节。

师:他们坐在羊皮筏子上,就如同坐在公共汽车一,这其中肯定有他们自己的努力,他们付出了什么努力呢?看看作者是如何介绍的?读课文的第七小节。

生:小心。

生:艄公。

师:是,这与艄公是分不开的。读课文6-8节,画出写艄公的句子。究竟是艄公的什么让乘客如此呢?找出关键词。

生:勇敢、智慧、镇静、机敏。

师:一起读。(板书)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艄公的勇敢、智慧、镇静、机敏,把这些词分别写在相应的句子旁边。

生:操作。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好吗?

生:“……不粗不细的竹竿……”

师:你感受到了什么?都有。那好,我们先来看课文的第六节。齐读,体现在哪里?

生:小心、破浪前行。

师:什么是注视着水势?看到……时,应……。

有这样的艄公……。

再来看看课文最后一小节。

生:由师引读。

师:如履平地,你懂吗?请你告诉我?

艄公的这种精神,我们也应把它用在学习上,成为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谢谢鲈乡小学的主人。

姚老师的这堂课上得很厚、实。表面看似零零碎碎,其实否,细细嚼来,却有着严密的科学性,教学设计一步步地展开,听完整堂课,总觉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他时时处处注意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探求、做笔记,一步步寻求答案、获取真知,既增长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得到了精神的陶冶。再一个,他上课时语言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上得轻松,学得也愉快。确实“三功”了得!(“三功”即揣摩功、点拨功、诱导功。)。

《黄河象》教学实录

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骨骼、昂首阔步、炙烤、椭圆、有气无力、挣扎、惊恐、腐烂、挖掘、一瞬间”等词的意思。

2.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以及他们这样假想的根据。

3.体会文章的记叙顺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德育渗透点。

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学示引导:

1、教师教法。

教学本课,教师在组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可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并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学法。

自学、自悟、讨论、交流。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体会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2.理解科学家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来历的经过。

3.弄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难点。

理解科学家假想的根据。

解决办法。

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在此基础上教师多媒体,并通过感情朗读理。

解课文内容。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1.组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

2.借助电教媒体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活动设计。

1.自学、讨论、交流。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第19课。

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

(2)画出带有生字的生词;反复读一读并试着理解。

(3)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什么?

2.小组内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资源共享。

学习生字词。

1.读带有生词的句子,将生词多读几遍。

2.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生词,指名读并加以理解。

3.指导书写。

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词。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明确目标。

课文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几个问题。

深入探究课文。

1.合作学习第1自然段。

(l)静静地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从这些语言中你体会出这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具有什么特点?把使你产生这种感受的词句标出来。

(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

讨论的重点句子;

a.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

b.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c.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d.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是很少见的。

(4)媒体演示,进一步体会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

(5)朗读体会特点。

(6)小结并被书。这样一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为科学家假想它的来历提供了依据。

2.以浏览方式学习第2-6自然段。

(2)四人小组交流。

(3)互动交流,汇报学习收获,相机进行板书朗读指导。

3.学习第7、8自然段。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其他小组补充,教师适时点拨并相机板书。关于假想的根据,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着重肯定两点:一是从它站立的姿势,推断是失足落水;二是从骨头关联的情况,推断它死后一直没被移动过。

(4)指导朗读。

4.浏览全文并对照板书,想一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畅谈收获。

可以谈写法,可以谈启发,只要谈得合理,教师都应给予鼓励。

板书设计:

黄河象。

《黄河的主人》教学实录

课前谈话:

介绍星辰学校。

师:今天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读题目,能不能读得气势更大一些?看孙老师写课题。黄河。你知道黄河吗?说说你心中的黄河。

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养育了我们中华民族。

师:黄河是我们的什么河?

生:母亲河。

生:黄河是我们仅次于长江,长5400公里。

生:黄河的水流,流经九个省,水流中携带了大量的黄河,所以称黄河。

生:面积75万平方公里。

生:黄河的上流被称为陆上河。上游的河床带着大量的黄河流入,河床比周边的地还高,称为“悬河”。

师: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曾有许多诗人、文人赞美过它。李白和王之涣曾这样写过它。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师读,生读。)。

师:作者袁鹰是眼前的黄河是怎样的黄河。

(出示第一自然段。)。

师:读着这样的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滔滔的声音。

生:看到了一泻千里的气势,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师:带着你看到的、听到了,自已读一读这一段。

(指名读)。

师:想不想看看那气势磅礴的黄河。

(课件演示:黄河奔流的情景)。

师:你心里感到怎样?

生:我感到害怕。

生:自豪。

生:激动。

师:带着这样的感情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生齐读)。

师:作者第一次看到黄河,心情怎样?作者用了什么词。

生:胆战心惊。

师:(板书:胆战心惊)这个词什么意思。

生:形容非常害怕。

师:这里的“战”是什么意思?

生:激动。

生:颤抖。

师:这里的“惊”是什么意思?

生:吃惊。

生:害怕。

师:胆在颤抖着,心在害怕着。作者对黄河那浊浪排空的气势感到害怕。看到这样的情景都胆战心惊,又有谁敢做黄河的主人呢?自已放声把课文朗读一遍。

生:艄公和客人。(师板书:艄公、乘客)。

生:我认为艄公是主人,而乘客是客人。

师:统计一下,认为艄公是主人的请举手、认为艄公与乘客都是主人的请举手。这个问题先放一放,等会解决。

师:便于学习,标一下自然段。

生:共有八个小节。

师:第一次看到羊皮筏子作者是什么感觉呢?请读一读二至五小节,边读边把你有感想的地方划出来,可以写一写你的感受。

师:你感到作者当时是什么感觉。

生:好像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更让人感到胆战心惊。

师:点出“小小”、“整个儿”。

生:感到很惊讶,我从“再定睛一看,上面还有人哩。”

(师板书:惊讶)。

生:看到鼓浪前进,害怕会翻船。

师:担心会翻船,你体会出了他担心的感觉。

生:我看到他有些激动。“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生:我还看到他兴奋。“一、二、三、四、五、六-----”

(师:板书:兴奋)。

生:他有点吃惊。“也只有十到十二点羊的体积吧。却坐了六个人--------”

(师:板书:吃惊)。

师:这就是你们的理解,这是你们读了课文后体会出来的。你应该通过自已的朗读来展示出来,自个儿练一练,待会来展示你朗读的精彩。

师:你们读得非常投入。谁来读第二段。

(指名读)。

师:孙老师听出了很投入,但他看到羊皮筏子是那么小、那么轻,应该怎样读呢?(点出:那么小、那么轻)。

生:(读)。

师:他是强化地读。

生:(再读)。

师:她是比较轻地处理。声音都放不开了,表现了他的紧张、激动、惊讶。

(齐读)。

师:是多么地危险,多么令人惊讶呀。羊皮筏子越驶越近,作者看到了什么?谁再来读。

生:

师:孙老师有个疑问,这里的“啊!”就让应该。

生:读“啊”,很吃惊。

师:有不同的读法吗?

生:“啊?”读出惊讶。

师:“啊”自已体会一下,怎么读?

生:应该读“啊”,读出惊讶。

师:这句话怎么读?

生读。

师:为什么会读得这么不紧不慢。

生再读。

生:为什么读得越来越快?

生:他越来越惊讶。

(再请人读)。

师:我也想读。(师范读)。

生齐读。

师:你好像看到筏子怎么样?

生:一会现、一会隐、

生:被冲得艄公都快把握不住。

生:一会儿冲上浪峰,一会儿甩下峰谷。

师: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你来激动地读一读)。

师:这就是----激动地读一读。

(生齐读。)。

师:这样的羊皮筏子想看看吗?

(出示图片。)一个羊皮筏子,只有二十斤,你都可以背一二个。此时你就是上面,你敢不敢。

生:船会翻。

生:

生:会被鱼吃掉。

师:谈笑风生、从容。

生:一边讲讲笑话,聊天。

生:自然地笑、从容的笑。

师引读(他们向岸上指指点点)。

生:大胆、自信。

师:读一读。

(生读第七自然段)。

生:因为他们有毅力?

师:我们就没有毅力?

生:他们相信艄公有经验。

师:你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再握一次手。拿出笔来,划出六至八自然段,哪些地方描写艄公的句子,你从哪里看出他是有经验的。同桌的、邻桌的,讨论讨论。

师:他们相信艄公的什么?

生:“他小心翼翼地撑着船”,“大胆地破浪前行。”

师:你抓住了“大胆”。(点击)。

生:有四个词语:相信艄公的勇敢、智慧、镇静、机敏。

师:(师板书)谈谈你对这四个词语的理解。

生:没有勇气,就不会到羊皮筏子上来。

生:智慧。不智慧,就会被浪头整个吞没。

师:读一读第六自然段。

生:小心地注视着水势。

师:什么叫水势。

生:水的急缓和浪的大小。

师:浪大的时候就得小心,浪小的时候就得破浪前行。看似“大胆”、“小心”相反,就这是艄公的智慧。

生:艄公很沉着。他要小心,不小心乘客就会掉下去,自已也要倒霉。

师:“大胆、沉着”是艄公的态度。“智慧、勇敢”是他们的品质。这里还可以填个词。

生:技术。

师:从六到八自然段找一找。

生:破浪前行。

生:如履平地。

师:我不记得的。“履”怎么写?他们教我。履是什么意思。

生:行驶。

师:把“驶”换一个字。

生:行走。

师:像走在平地上一样。

生:他只有一根不粗不细的竹杆,没有更先进的工具。

师:没有先进的工具,却能如履平地,技术高不高?你们说谁是黄河的主人?

生:艄公。

师:带着赞美、敬仰的感受来朗诵一下。

(生齐读六至八自然段)。

师:艄公才是黄河的主人,羊皮筏子上的艄公更值得赞美与敬仰。拿出笔来。拿出你们的纸张来,“羊皮筏子的艄公呀,我敬仰你-------”可以选用书上的词句,更可以写你自已此时的感受。

(音乐起)。

师:我们请三位同学读一读自已话。

生:应该用镇定的语气读。

生:从容。

生:放声读。

师:你要赞美他,奖励你先读。

生:你在这样波涛滚滚的黄河上,却如履平地,真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呀。

师:你现在知道应该怎么读了吗?

生:大声读。

师:大声读是声音。

生:应该激动地读,读出敬仰之情。

师:请你读出敬仰、敬佩之情。

生:我敬仰你那么勇敢、敬仰你那么聪明、敬仰你那么镇静、敬仰你那么机敏,那么小心和大胆。

师:大家为什么笑?我来读一读?(读)不仅要写得好,而且要读得好。

生:我敬仰你高超的技术、智慧的结晶,机敏的动作--------。

师:写得真好,可以改成“智慧的品质”。

师:是黄河养育了我们,是黄河孕育了黄河的主人,让我们再看一看气势磅礴的黄河,聆听令人震越的黄河曲。

附板书:

我胆战心惊惊讶激动兴奋吃惊。

品质勇敢、智慧、镇静、机敏。

黄河艄公态度小心大胆。

《黄河象》教学实录

一、导入:

1、请孩子们齐读课题。(生读)再读。昨天,我们已预习了课文,你有什么疑问吗?

2、生质疑:

生a、黄河是一条河,课题《黄河象》为什么用黄河来命名呢?

师:以“北京人”和“元谋人”为例解释黄河象的名称。

生b、黄河象和其它的象有什么不同呢?

师: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猜”的过程……并以“活化石”、“银杏树”为例说明。

生c、人们又是怎样发现它的?

师:往往你认真倾听别人说话的时候,自己加以思考、分析,总会有更大的收获!这也正是倾听的好处。

反思:

导入语言干净利索,能够敏锐地抓住学生的质疑点,认真倾听、思考学生质疑的出发点,及时进行分析,并给出正确、合理的解释。如:学生提出为什么用地名“黄河”来给课题命名时,教师用“北京人”和“元谋人”为例来解释。之后又分别用“活化石”、“银杏树”的相关知识来类推本课的知识点。当学生能够在认真思考之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及时给予表扬,并说出认真倾听的好处,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此外,看似不经意的讲解“猜”的过程,又为本课安排学生梳理文章结构埋下伏笔,增强学生猜测黄河象骨骼化石来历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理清结构。

1、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并根据题纲,将课文分成四个个部分,完成填空练习:

()。

()。

()。

2、学生浏览课文,师提醒学生要一边看,一边思考。

3、鼓励学生拿出课堂作业本,先抄题,自己试着填一填,再四人小组交流,要求学生只要能填通顺就可以了。

反思:

这一板块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理清课文结构,掌握文章脉络。教师给出一个填空式的题纲,既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又能更准确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当发现学生连有效完成填空都还比较吃力时,再次降低难度,只要求他们能将空填通顺即可。这样,教师能根据学生学情,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显示出执教者较强的教学机智及课堂应变能力。

三、分析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检查学生的练习情况。

2、以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为例,指导填空。(附:学生给出了许多不同的答案,教师否定错误答案,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肯定最恰当的答案。)。

(博物馆里)的黄河象。

3、用同样的方法,指导学生读课文2—3部分,完成填空:

(两百万年前)的黄河象。

(被挖掘出土)的黄河象。

4、读课文最后一段,指导学生完成填空。(这次多数学生根据字面意思,理解为“被命名的黄河象”)教师示范朗读,故意将“因为”、“这头”两个词语发音较重,学生听后,才恍然大悟:

5、讨论:课文一、三部分写出了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哪些特点?要求学生抓重点词语汇报。

庞大、被完全保存下来的、姿势斜斜的……。

6、设疑:如果是一头头完整的黄河象,又怎么会斜斜地站在沙土里呢?四人小组,根据象骨骼化石的特点,展开想象,并用“因为……所以……”句式写几句话。师先举例,让学生从课文的第二部分去找。

7、生讨论,教师加以指导,要求学生一边说一边写。

反思:

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与第二部分的内容紧密相联、环环相扣。对于学生的回答及时肯定或否定,使学生能明白填空原来还可以从不同的出发点,找到不同的答案。此外,教师一边引,一边导,又能使学生在准确、清晰地掌握了文章的结构后,教师再将一、三部分的内容用一个问题:黄河象骨骼化石有哪些特点?便紧紧联系在了一起。然后要求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斜斜地”展开合理想象,并尝试着用因果关系的句子写一写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这样,便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轻松地掌握了课文内容,达到让学生与文本交流的目的。

总之,整堂课设计得结构十分严谨,逻辑性非常强,每个板块与板块之间密不可分,层层落实。尤为可贵的是,执教者总是认真关注着学生的学情,及时根据自己的课堂预设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自己的指挥棒下紧张而又有序地学习。这样的课堂,老师既教得轻松,学生又学得愉快。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