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教学课件的设计(优质20篇)

时间:2023-12-11 09:20:50 作者:灵魂曲

范文范本可以激发我们的写作潜能,启发我们的思维,让我们的写作更富有创意和亮点。下面是一些著名作家的范文片段,希望能够启发大家的写作思维。

教学课件的教学论文

一、教学要求: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中、牙、尺、毛”4个字。认识1个偏旁“女”。

2.观察自选商场,了解自选商场的售货方式,体会它给人们带来的方便。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建立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在生活中主动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建立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在生活中主动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教学准备:

相关的生字词卡片、图片、实物,文中的插图。

请家长带孩子去自选商场购物,观察商场里的商品及顾客的购物方式。

让学生收集一些商品包装,认读商品名称。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出示自选商场图片,问:这是什么地方?

2.请学生谈谈自己去自选商场购物的感受。

3.过渡:是啊!自选商场里的商品真多,在自选商场里购物又很方便。那你认识了哪些商品呢?向大家介绍一下吧。

二、联系生活实践,交流认识的商品名称。

1.指名上台交流。

2.四人小组交流。

三、认识事物,学习词语。

1.出示几种商品词语。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词语。

2.检查词语的认读情况。

做“为商品贴标签”的游戏。

3.学习给商品分类。

出示三个“货柜”图和分布三层的“货架”图,问:如果你是商店售货员。想一想,你要怎么摆放这些商品?为什么?。

(1)四人小组讨论“摆放”的放法及理由。(分为食品类,日用品类,文具类)。

(2)集体交流,课件演示,引导初步学习事物的分类。

四、识记生字。

1.复习巩固14个生字的读音。

2.记忆字形。

3.创设语境,增加学生与生字见面的机会,识记“商、场、奶、作、东”。

问:我把一些生字藏在句子中,你还能认出它们吗?

自主识记其他生字。问:你用什么好办法来记住“毛、巾、本、尺、牙”等字?

五、指导书写生字。

1.指导学生观察“毛、巾、尺、牙”在田字格里的位置,找压线笔画;书空生字笔顺。

2.老师范写,学生观察后描红,再独立写两个。

3.展评;学生自查自纠。

六、读书上的词语,注意词语之间的停顿。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举办“擂台赛”,复习词语,请两人读词语,其余同学做评委,比一比谁读得又快又对。

2.听写生字“毛、巾、牙、尺”。

二、学习短文。

1.谈话激趣:(出示图)今天有一位小朋友第一次跟着妈妈来到自选商场购物,他有什么感受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短文。

(1)自读短文,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读通顺。

(2)指名分段读,相机正音。

3.理解短文内容。

(2)同桌练习。

(3)上台演示,指导评价。

4.指导朗读。

(1)读好句中的停顿。

(2)指导用惊喜的语气读出“东西真多”和“真方便”。自由练读,四人小组练读,互评,推举代表朗读。

(3)齐读词语和短文。

三、扩展活动。

举办“商品展销会”。

1.小组派代表介绍自己小组收集的商品包装名称。

2.学生给商品包装名称分类。

3.选派每类商品的促销员,带领大家认读商品名称,并用一两句话介绍这种商品。

4.开展“购物”活动。能读出商品的名称,就算购买成功。

论文教学课件的设计

多媒体教学是教学改革背景下的必然产物,它不仅能够直接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还为打破传统、开拓学生视野打开了一扇门。

一、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1.创设多种情景,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展开。

每一堂的开始,教师都要创设一个情景,做很多铺垫来为整堂课的中心内容的展开引路。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仅凭黑板与语言的描述,情景的创始往往达不到预期的设想。多媒体教学却能够轻松的完成各种情景的创设,教学中可以利用动画、音频、视频、图像等多种方式将学生引入课堂,为整堂课的展开提供了保障。

2.传递多种信息,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

传统的教学方式能为学生提供的仅仅是书本与教师积累的知识,并不能为课堂内容做过多的延伸。多媒体教学可以将一切教师想要呈现的内容都融入到教学所需的ppt中,并且可以将由书本衍生出的内容加以展示,立体、形象化的展示不仅可以使得学生更好、更快地学习,还能够帮助学生在课堂中扩宽知识面、拓展思维。

3.增强课堂趣味性,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所有的教学方式的运用最根本的目的都是要提高课堂学率,多媒体教学也不例外,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课堂枯燥、乏味,45分钟的课堂,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却不足20分钟,极大地阻碍了课堂学习效率。多媒体教学却能够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同样是单一的教学方式,但是多媒体教学却能够通过多种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无论是视觉还是听觉,都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际教学的效率。

二、多媒体教学在实际运用中的误区。

多媒体教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教师有效完成教学任务,但凡事都有利弊,多媒体教学的实际运用也存在很大程度的弊端:

1.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在为实际教学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使得许多教师产生依赖心理,将多媒体教学运用于自己的每一堂课中,这种方式是不对的,多媒体只是教学的一种方式、一种手段,但是教师所具备的素质不应局限于多媒体教学,传统的口口相传在某些课堂中更能够展现出很好的教学效果。

2.将课堂效率全部寄托于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并不是万能的,它虽然能够以多种方式来展示课堂内容,吸引学生的眼球与注意力,但这种教学方式同样存在弊端,部分学生对声音、图像与视频的关注度超过了对其所传达的内容的关注度,这种情况下,课堂效率不仅不会提高,而却起了反作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只是相对于传统教学而言,并不是这种新兴的教学方式运用到实际就能够保证课堂效率稳步提升,如何正确对待多媒体教学还是一个值得令人深思的问题。

3.忽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

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不仅仅来自于学习的内容,还有一部分来自于教师本身的个人魅力,很多学生喜欢一门课是因为教师的个人魅力深深地吸引了他。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教师常常用自己的语言魅力给予学生一个理想的课堂情景,使得学生被情景引入的同时也被教师的魅力所吸引。而多媒体教学的运用,教师在课堂中与学生的言语沟通越来越少,展现给学生更多的是多媒体的教学魅力,而不是教师自身的魅力,这在无形当中就使得教师丧失了传统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个优势。

三、多媒体教学的正确运用方式。

1.要重视备课在多媒体教学中的地位。

制作课件需要有充足的.资料,因而制作课件往往会花去很多时间,有的老师甚至一味地花时间在课件制作上,而忽略了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备课,他们错误地认为制作课件的过程便是备课的过程。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备课是“寻找、搜索、构造、备选教学方法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检验、评价、挑选满意的教学方案的过程。”可以说,备课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总策划和总设计,要过好教材关和学生关。而制作课件只是设计教学方法的过程,并不能也不可能代替备课。

2.根据需要使用多媒体,不要为用而用。

根据课型选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如对话课、写作课、阅读课更多的是侧重实践和训练,不应依赖多媒体。另外,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经费投入大,制作周期长。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不仅需要建设用于课堂教学的多媒体教室,更要研究和编制用于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教学软件。因此在经费紧张和教学时间安排紧凑的学校,想每课必用多媒体是不太现实的。

3.要提高认识。

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它不能完全取代常规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技术虽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骄子,但它在课堂教学之中只能起到配角作用,应用的目的是为了“辅助”教学,这是由教学自身的规律性决定的。一切技术手段都必须为教学服务,在教学过程中,动用多媒体,适当地配合一些画面或音乐,借助声、色、光、电的特殊效果,可以使课上得更形象。但教师决不能只做放映员,更不能一味炫耀电教手段,影响教学的实际效果。

四、结束语。

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得到了多年的检验和发展,自有它的优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学会灵活运用多媒体,将传统教学方式与多媒体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在前进中不断探索,为呈现优质课堂努力奋斗!

《插秧》的教学课件设计

在高老师的启发下,我把小组合作的方法运用到了课堂当中。第一课时总体进行得很顺利,各个环节扣得很紧。本课课文是没有注音的,但由于生字不多且较为简单,所以我仍然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方法,揭题时就解决“插”“秧”两个字,并引导学生标注小节号。教师先范读课文,学生有一个整体感受以后,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并圈出有困难的生字。出示生字词认读,读熟以后再自读课文,同桌两人互读并打分,再有目的的抽读各种分数的学生朗读,让孩子自己说说哪些小朋友读的好,好在哪里,但是这个地方既要把时间给够,也不能花太多的时间。抽读完以后就可以全班齐读了,然后再我的引读下理解课文的内容并开始分析课文。这时,板书要有目的性,要为揭示两个小节的景物变换顺序作准备,培养孩子的方位感。课堂结束前,留下一道作业:仿写句子。

这节课的气氛很好,孩子们很投入,再加上奖励他们小红花,积极思考问题的学生多了。但是还是存在很多问题:

1、个别读的时间不够,不能保障每位孩子的正确朗读。

2、字词的认读时间也不够,个别较弱学生不能马上流利的自读课文。

3、小组合作的教学仍停留在形式化的表面,没有取得预计的效果,还要再思考,如何让学生积极且发自内心的参与到朗读当中来。

《插秧》的教学课件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一些农业生产方面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热爱、亲近大自然的情感。

2.认识生字6个,学写生字4个。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识字教学。

2.通过学习课文,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

教学难点:

理解:水田、插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立标。

同学们,春天来了,老师想带大家去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想不想去呀?请看大屏幕(水田图)。大家知道水田是用来干什么的吗?这是农民伯伯插秧的地方。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新的课文,它的名字叫做插秧。(板书插秧学生读题)。

看到这个题目,大家最想知道什么?

插秧是什么意思?

(出示课件)让我们一起来通过图片看看插秧到底是什么?(欣赏图片)看完图片大家明白插秧(把水稻的秧苗插到水田里的活动就叫插秧)后,我们来学习新课文吧!请打开课本。

1、读课文(学生自读、听老师读)。

2、一边看课文,一边看插图,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1)、为什么把水田比作镜子?

(2)、为什么说农民插秧是插在了绿树上、青山上、白云上和蓝天上呢?

二、凭借情境,自主探究。

1、齐读课文。

2、学习第一小节。

为什么把水田比作镜子?从文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学生齐读课文第一小节,教师回答因为水田里有水,它就像镜子一样可以映照出事物的倒影)。

再读课文第一小节,看看同学们在读课文时脑海里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呢。(找同学来说一说)。

让我们一起再来一边想象一边读一读课文吧!

3、学习第二小节。

在第一小节中农民伯伯一边插秧一边欣赏着美丽的景色,现在我们来读课文第二小节,看在第二小节里又会出现怎样的美丽画面。

读完第二小节,请同学们告诉我是谁在插秧?他们把秧苗都插在了什么地方呢?

三、质疑情境,验标补标。

1、为什么说农民把秧苗插在了绿树上、青山上、白云上和蓝天上呢?

因为水田里是绿树、青山、白云和蓝天的倒影,秧苗是插在了倒影上。

2、这篇课文很简短,可是很容易背错,怎样才能不背错呢?(第一小节是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而第二小节恰恰跟第一小节的顺序相反,是按从下到上的顺序)大家总结的真好,那让我们一边想一边再背一背吧!

四、优化情境,当堂训练。

水田是镜子,

映照着彩虹,

映照着太阳,

映照着小鸟,

映照着飞机。

农民在插秧,

插在彩虹上,

插在太阳上,

插在小鸟上,

插在飞机上。

五、布置作业。

1、把课文朗诵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帮助考察生字的记忆情况。

2、问问查查,继续了解有关插秧的知识。

《插秧》的教学课件设计

在高老师的启发下,我把小组合作的方法运用到了课堂当中。第一课时总体进行得很顺利,各个环节扣得很紧。本课课文是没有注音的,但由于生字不多且较为简单,所以我仍然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方法,揭题时就解决“插”“秧”两个字,并引导学生标注小节号。教师先范读课文,学生有一个整体感受以后,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并圈出有困难的生字。出示生字词认读,读熟以后再自读课文,同桌两人互读并打分,再有目的的抽读各种分数的学生朗读,让孩子自己说说哪些小朋友读的好,好在哪里,但是这个地方既要把时间给够,也不能花太多的时间。抽读完以后就可以全班齐读了,然后再我的引读下理解课文的内容并开始分析课文。这时,板书要有目的`性,要为揭示两个小节的景物变换顺序作准备,培养孩子的方位感。课堂结束前,留下一道作业:仿写句子。

这节课的气氛很好,孩子们很投入,再加上奖励他们小红花,积极思考问题的学生多了。但是还是存在很多问题:

1、个别读的时间不够,不能保障每位孩子的正确朗读。

2、字词的认读时间也不够,个别较弱学生不能马上流利的自读课文。

3、小组合作的教学仍停留在形式化的表面,没有取得预计的效果,还要再思考,如何让学生积极且发自内心的参与到朗读当中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学课件的教学论文

多媒体教学的最大优势是能够通过声音、动画、图像、影视、文本等媒体形式,完成教学内容的呈现,实现师生之间、师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会话。操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中文本内容的具体性、生动性、悬念性、富有想象性、容易理解性等特征,对于抓住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情境兴趣非常重要,会使得教学情境与师生达到交融,构建一个学习实践场域。在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中,如何呈现学习内容及其情境是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的难点。“一个多媒体课件呈现给学生的画面并不是越多、越复杂越好,重要的是如何在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基础上,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思维特点情感特征以学为主的内容。”在多媒体文本与声音图像中,哪些信息需要呈现、哪些信息不需要呈现要留给学生一些悬念,以便引发学生的想象,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需要认真和仔细地加以考虑。此外,呈现的信息内容在语言表述上也要简洁明了,哪些信息需要概括、哪些信息需要具体、在适当的时候如何提供生动的例子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在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中,要避免把所要学习的内容全部用课件呈现出来,教师在上课时只是读课件,这样就不是多媒体辅助教学了。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如果这样做,就会使得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更谈不上调动学生课堂的情境兴趣了。多媒体文本的内容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体现文本内容的具体性、生动性,最能够体现教学直观,这是传统的教学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文本内容设计中,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技术与方法,直观而生动地呈现文本内容,演示某种现象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引起学生课堂学习的情境兴趣,这也是传统的教学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以灵活地设计文本的呈现方式。文本的具体性、生动性、悬念性、富有想象性等特征都可以通过改变文本的呈现方式而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文本内容的呈现要有变化,应该使用一定的动画效果。有的内容需要一次性呈现,有的内容要渐次呈现。尤其是一些重点内容、难点内容或者重要的过程,需要更好地设计呈现方式,激发起学生课堂学习的情境兴趣,增强学生的注意。但在呈现方式的设计上也要考虑情境兴趣的负面效应,因为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最大缺点也可能表现在文本的呈现方式上,如果以动画的方式呈现内容或者呈现一些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就会使得学生的注意点投放在一些不重要的信息上,偏离主要的和关键的信息。另外,盲目地使用丰富的图片、炫丽的色彩和强劲的音乐或视频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会削弱对关键信息的注意与认知加工。

总之,多媒体课件是多媒体教学的载体,课件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集于一体,通过投影仪等设备展示给学生。多媒体教学课件能够有效地创设情境,为学习者提供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多媒体教学课件化抽象为直观,结构化呈现教学内容。但多媒体教学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的优劣非常重要。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通过操作文本的连贯性、具体性、生动性、悬念性、富有想象性、容易理解性等特征,操作文本任务的呈现方式,从而调动与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情境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在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中要结合课堂情境兴趣的规律,优化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文本结构、内容和呈现方式,增强课堂情境兴趣对学习的正面促进效应。

玲玲的画的教学课件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玲”等8个生字,会写“叭”等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生字新词的学习。

难点:理解爸爸最后说的话的深刻的教育意义。

课前准备:1、生字卡片;2、课件:将书上的插图、爸爸说的话及有些重点的句子、重点指导的字做成相关的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玲”等8个生字,会写“叭”等9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麻烦,本来花费很多心血准备好的东西,会突然遭到破坏,让我们感到很伤心。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中的小朋友也遇到了一个麻烦。她是怎样解决的呢?让我们一起读读关于她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一边读课文,一边划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新词。

2、同桌交流识字方法,合作学习不懂的词语。

三、检查交流。

字音:fucuibazangjin。

幅催叭脏筋(进一步纠正字音)。

字形:叭玲狗楼梯脑筋(熟字加、换偏旁)。

词义:端详(模拟端详的动作,领悟端详的意思就是认真仔细地看)。

叭:(象声词,让学生模拟声音,如黑板擦掉在地上——叭)。

四、指导写字。

1、指导学生观察本课所写生字的特点:七个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两个上下结构的字,都是上短下长。

2、有重点地进行指导(糟字右半部上边部件的笔顺,“脑、肯二字中“月”的字形不同)。

3、学生认真对照田字格,临摹一遍。

4、学生练习写字一个,老师巡视指导。

5、指导几个学生把自己写的字到实物投影仪展示,师生评议。

6、学生再练写一个。

五、积累词语。

把喜欢的词语积累在词语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2、懂得生活中要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明确学习目标。

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玲玲的画〉这篇课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既要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又要把课文读好。

二、感悟课文,感情朗读。

1、读课文,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再读课文,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3、汇报交流,鼓励独特感悟。

(1)玲玲是个懂事的孩子,从“满意地端详”、“催”等词语可以看出。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句子,读出玲玲着急和高兴的`心情。

5、重点理解爸爸的话“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1)看图学着爸爸的样子读读这句话,结合课文中的内容理解。

(2)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3)学了这篇课文,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你们打算怎么做?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作业。

1、引导积累:满意地端详、仔细地看、高兴地说、满意地说、懒洋洋地趴。

2、完成课文后练习“读读抄抄”,并背下来。

3、拓展练习:把自己或别人遇到过的一件“坏事变好事”记下来。

板书:

《插秧》的教学课件设计

《插秧》是第三单元中的一篇主题课文,这是一首篇幅短小而有意境的儿歌。儿歌通过比喻和想象,以“水田是镜子”一句领起,诗化了插秧的过程,诗话了艰苦的农业劳动,诗话了农民们辛勤劳作的场面,这里的一切都那么美,那么富有诗情画意!

通过在初学诗歌时,我先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感知水田如镜和农民插秧等事物,然后边范读边板画文中的插图。蓝天、白云、青山、绿树,一平如镜的水田映照出这片美景……美丽的画面把学生带入了诗般的意境。

在认识了本课的生字以后,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我请同学们说一说,“你们想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学习这篇课文?”有的小组说:“我们小组想好好读几遍课文,要读得有感情,再把课文背下来。”有的小组说:“我们想把农民伯伯插秧的情景演出来。”有的小组说:“我们画画好,我们可以把农民插秧的美景画下来。”还有的小组说:“我们可以这首小儿歌进行改编。”于是,各小组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了不同的学习方式,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教室里更是呈现出浓烈的学习氛围。汇报时,各小组展现自己的才能,展示自己的作品,更结合自己小组对课文的理解,对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这一节课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内容的计划性和指令性。教学中,不是由教师给出“教学任务”,而是在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把选择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求,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我喜欢我才选择”,既然是喜欢的选择,自然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完成,那么学习的兴趣、求知的积极性也就无须老师用尽各种办法来激发。所以孩子们的思维迸出了智慧的火花,他们的作品非常出色,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

论文教学课件的设计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受牧童自在快活的生活,体会牧童悠然自得的心情。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熟读成诵。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山市》教学课件设计

教学目标:

a: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b:学习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c:体会山市的形成(是以什么为顺序的?)及神奇壮丽的幻境(山市的变化是迅速还是缓慢?)。

d: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道理。

重点:反复朗诵,积累文言词语。

难点:探究山市形成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展示几幅海市蜃楼的图片)提问:你见国这样的景象么?你知道它是什么吗?

(学生自由发言)。

提示:在夏天,沿海一带或沙漠地区,经常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事物的影像,古人无法解释,误认为是大蛤蜊吐气形成的,因此,就称为“海市”或“海市蜃楼”。这种现象,有时人们在山区也可以看到,人们就称之为“山市”(出示课题)。

二、介绍作者、作品:投影补充.。

作者: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早岁即有文名,但屡应省试皆落第,七十一岁才补为贡生。他用数十年的时间写成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白居易在香山/欧阳修六一欢/李清照号易安/王安石住半山/苏轼爬东坡/李白采青莲)。

作品:《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作品近500篇,以短篇小说为主,此外还有散记特写、随笔寓言等,主要写鬼狐精怪的故事,也收录一些奇特的事。构思奇妙,语言生动。

三、指导朗读:

3、齐读课文一遍。

教学课件设计:人口与环境

摘要:现有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存在着经济学学科性质不突出、学科一体化不够、学科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创立中国特色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学科建设的难点与特点,提出研究对象与主线、目的与任务、指导思想与方法,设计该学科的框架结构与理论体系,为中国特色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进行科学而准确的定位。

关键词: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研究对象;研究主线;理论体系。

一、问题的提出。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下设立的二级学科,它是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是理论经济学的分支学科。目前,在国外,既未见有以《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为名的著作与教材,也没有把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融合为一体的一门经济学学科。但国外对作为独立学科的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以及把资源与环境融为一体的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理论研究开展较早,相关著作与教科书较多。在国内分别以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为研究对象的书籍较多,把资源经济学与环境经济学视为一门学科的研究成果也比较多,如以《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为名的著作较多。但是,以《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为名的著作较少,作为教材的居多。但问题是,这些教材大多没有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看成是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而是把它视为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的简单相加,在结构上表现为三大板块。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的这种情况,既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作为一门二级学科来建设的思路不相适应,也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更与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实际需求不相一致。

无论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实际看,还是从学科建设的需求看,现有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都存在许多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经济学学科性质不突出。关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定位一直存在争议,有些学者认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如邬沧萍,穆光宗提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是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生态学、环境管理等诸多学科的一个综合。也有些学者认为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属于经济学范畴,如张象枢()、罗丽艳()。我们认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应有其基本的落脚点和明确的研究方向,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应属于理论经济学,是理论经济学的二级学科,因此,学科建设要突出理论经济学的特点。但现有著作大多没有很好反映学科的经济学属性,基础理论薄弱。具体表现为:一是大多数著作与文献对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学科性质与理论基础缺乏全面论证,使学科建设的理论基础不牢固,甚至一些教材没有独立的理论章节;二是大多数著作对技术性的、微观性的、专题性的论证比较多,而宏观性的、整体性的内容论证不够;三是缺乏对马克思主义以及经济学说史中人口生存与发展、生态经济思想等的深入分析和论证,甚至一些教科书完全没有这方面的内容;四是现有研究文献都是从狭义上理解资源、环境,没有把社会资源纳入资源的范畴,也没有把社会环境纳入环境的范畴;五是现有文献只是研究资源的利用、开发以及有效配置,对资源的培育与创造研究不够,甚至没有研究。实际上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资源的培育与创造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要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

第二,学科一体化程度不够。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虽然涉及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等学科内容,但它不是这三门学科的简单相加,而是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必须有自己的关键范畴与主要内容,这些关键范畴是有内在联系的,而且是自成体系的。然而,大多数研究文献将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进行简单堆砌,板块化现象严重,对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研究不够。更使人不能理解的是,一些教材在体例上分为三部分,即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在总体上是三大板块,只是对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环境关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分而治之的研究。并没有把三者统一到一个科学严谨的分析体系之内,由此成为学科发展的硬伤。

第三,学科体系不完善。现有著作大多对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主线、研究目的、研究任务研究不够,理论体系不完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有特定的研究对象与主线,是有明确的研究目的与任务的。但现实是理论体系不完善,各种版本的专著、教材内容相差很大。

二、中国特色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的总体思路。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本来是不同于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的一门独立学科,是研究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内在联系的新兴学科,但是由于理论研究的路径依赖性,在学科建设中人们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搞成了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的简单相加。因此,我们面临的艰巨任务,就是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学科属性,把它建设成为既融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为一体,又区别于三者的一门独立学科,使它真正成为理论经济学中的新兴分支学科。在这里既要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建设中的难点,突出该学科的特点,又要为它进行定位,确立其研究对象与主线、明确目的与任务,设计框架结构与理论体系。

(一)中国特色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所要解决的难点。

第一,如何体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理论经济学性质,突出经济学的特点。新的学科体系应当强化理论研究,专设理论章节,夯实学科基础,使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真正成为一门新兴的经济学学科。

第二,如何由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三大板块向一体化转变。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虽然要吸收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研究的积极成果,但又不能把它视为三门学科的集合,只是探讨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认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是研究人口、资源、环境的经济学,而不是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的结合。因此,难点是要建立把人口、资源、环境融为一体的学科理论基础,使原来的三门学科统一在一条主线下。当前的迫切任务是撰写一本反映以人为本,资源环境既为人的发展服务,又保持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权威性的经济学著作,确立新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框架结构。第三,如何完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学科体系。新的学科体系应当包括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主线、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确立研究任务,建立与完善理论体系。

(二)中国特色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需要反映的特点。

第一,明确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进行定位。一是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是以人为本的经济学,它研究的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人以及人的地位与作用,人的经济行为与社会行为,人口的数量、规模与结构,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作用。二是从学科属性看,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是经济学,而且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经济学学科,在经济学类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研究与涉及的问题是经济学学科的灵魂与本质。

第二,明显体现经济学的理论特色。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属于理论经济学的范畴,因此,要加强学科的经济学理论性建设。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要依托理论经济学的支持,把理论经济学作为它的发展基础。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建设与发展,并不否定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的存在,但它们是有明确分工的。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更多的是研究技术层面的问题,而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更多地研究理论层面的问题。

第三,注重学科结构的一体化。在整体设计上彻底改变三大板块结构的局面,在经济学的框架内把人口、资源、环境统一起来;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框架内把生态经济学、气候经济学、灾害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等有机结合起来,探讨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四,注重学科的系统性。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应当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成熟的范式。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出发,重点探讨本学科的研究对象、主线、目的、任务等,建立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

第五,反映新变化扩充新内容。在学科建设中,根据新变化,要增加以人为本的相关内容;增加当前气候变化问题、灾害频发问题以及自然灾害与社会灾害的相关内容;增加生态产业、环境产业以及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相关内容;增加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与经济学类中其它学科相互关系的内容;增加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灾害经济学、气候经济学之间内在联系的相关内容;等等。

(三)中国特色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定位。

第一,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是以人为本的经济学。首先,人的良性(有效或优质)发展是本学科的目的,要通过对人口发展的研究,实现人的良性发展。其次,本学科以解决人类发展中的资源、环境约束,提高资源环境配置与培育的协同效率为任务。在这里既要研究资源与环境的配置效率,也要研究资源与环境的培育,实现可持续发展;人类活动所追求的不是一般效率,而是协同效率,即整体效率、合作效率等。

第二,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经济学类中各种学科的灵魂与本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与经济学类中其它学科的关系是什么?我们认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在经济学大类中居于核心地位,它是研究人类生存与发展中的资源与环境的有效利用和培育的学科,它既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问题与核心问题,同时也是其它经济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可以说,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是理论经济学的`基础与核心,理论经济学的其它分支学科是从不同的侧面与角度去研究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问题的;而应用经济学是研究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中具体问题的。

(四)中国特色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生存与发展中资源与环境的有效利用与培育,它的主要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八个字:人口、资源、环境、协调。中国特色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研究主线是以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与培育利用的协同效率为主线。具体包括:一是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二是人口、资源、环境的整合配置(高效利用现有资源)与培育(在利用中创新培育新兴资源,改善环境);三是协同效率,即追求综合效率、长远效率、深层次效率。中国特色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研究目的是探讨以人为本条件下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相互依赖关系的本质与内在规律。中国特色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解决人类生存与发展中的资源、环境约束,提高资源配置与培育的协同效率。

三、中国特色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与方法。

(一)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本理论、生态经济思想以及人口理论为指导,以资源环境利用的协调效率为主线,坚持理论与实践、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全面理解人口、资源、环境的内涵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把人口、资源和环境作为影响协同持续发展的三个有机变量整合起来进行考察与研究,运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分析和阐释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内在规律与有机联系。

(二)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的方法。

第一,突出系统性。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就是要把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系统,从一个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唯有引进系统论的观点和研究方法,该学科才具有生命力,也是避免其成为相关学科简单组合的唯一有效途径。本学科应以协同可持续发展与提高协同效率为主线,在一定的空间(区域)内,通过一定的载体(产业)配置资源,并注意资源配置的环境与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重点研究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问题。紧密围绕以人为本,将人口经济理论、资源经济理论与环境经济理论统一起来,揭示其内在联系,实现协调发展。

第二,突出基于中国现实的案例分析。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大多数教材都是翻译过来的,大多数以国外案例为主。因此,在本学科教材编写中力求以中国案例来说明,尤其要增加对现实问题的分析。

第三,突出史论图一体化的体例。教材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教材编写要突出学科特色,采取史论图一体化的方法。系统介绍学科及学科研究问题的演进,全面准确阐释学科基本理论;附加专栏、相关链接、大事记等形式,增加知识量和可读性。

四、中国特色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框架结构应分为六篇十八章,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篇为以人为本的经济学,包括三章内容。第一章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定位与研究方法,论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学科的提出及意义,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学科定位以及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与以人为本的关系等内容;第二章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论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主线、研究目的、研究任务以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第三章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理论的产生与演进,论述马克思主义的人本发展思想(含人口理论)以及经济学说史中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思想。

第二篇为以人为本发展的主体人及其人口经济思想,包括四章内容。第四章为人本经济学与人口经济学,论述人本经济学与人口经济学的异同;第五章为人口经济思想的演进,论述早期的人口经济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人口经济思想以及当代人口经济思想;第六章为人口经济的微观经济学解析,包括人口生育率的经济分析、现代人力资本理论以及人口迁移的经济分析;第七章为人口经济的宏观经济学解析,包括宏观人口经济分析、人口分布与城市化、人口转变与人口老龄化。

第三篇为以人为本发展的载体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培育,包括三章内容。第八章论述资源的概念、特点与类型,把资源划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其中,自然资源包括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社会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社会关系资源以及心态资源;第九章为资源的地位与作用,分别论述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地位与作用;第十章为资源的分布、配置与培育,论述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区域与行业分布、配置及培养等问题。

第四篇为以人为本发展的环境环境的协调与培育,包括五章内容。第十一章为环境的概念、特点与类型,把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第十二章为环境的地位与作用,论述人类发展(经济与社会)与环境,环境问题的经济与社会原因,中国环境与人口、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等问题;第十三章为环境评价与污染控制,论述环境价值论与经济评价、环境价值的评价方法以及环境污染控制的设计等问题;第十四章为灾害经济学与防灾产业培育,论述灾害的类型及其社会经济特性,中国灾害的基本特征及成因分析,灾害风险最小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以及防灾产业的培育等问题;第十五章为环境与环境产业的培育,论述环境与环境产业培育的意义,环境产业的构成与分类,环境产业的发展模式以及环境产业培育的重点等问题。

第五篇为人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包括三章内容。第十六章为人与资源环境关系的本质和内容,论述关于人类发展前景的不同观点,以及人与资源环境关系的本质和内容等问题;第十七章为人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机制,包括人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制度安排、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保障机制等;第十八章为人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包括人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的意义与基本思路,人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包括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比较),以及建立我国现阶段人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的设想等问题。

教学课件的教学论文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教学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但是我们也看到,多媒体课件在带给老师便利的同时也让我们产生了很多困惑。

前不久,一位年轻的教师执教一年级的《菜园里》一文。上课伊始,老师便在屏幕上出示了一系列的图片:黄瓜、豆角、卷心菜、白菜、茄子、西红柿……那一张张精美的图片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课堂果然不断升温。在老师的引领下,孩子们一一报出了这些菜名,然后便围绕这些菜开展了相关知识的讨论,接着开始学习相关的生字。整堂课,课件从开课的第一分钟贯穿到下课,伴随了孩子们整整一40分钟。

然而,我在想,明明豆角、白菜、卷心菜等等蔬菜我们身边就有,为什么不将它们带进课堂,让孩子们真正地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比一比多好?干吗非要通过课件呈现,清凉的气息,鲜活的质感,难道就不是媒体?要知道,这比课件中的不知要强上多少倍呢。

当然,我们并非“拒绝媒体”,多媒体本身没有错,我想,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它的使用是否必须和恰当。多媒体的使用,应该是教师必须驾驭媒体之上的更深的生成,让课件为课堂“使用”或“利用”,而不是“重用”或“运用”。看看我们的公开课、竞赛课,你会发现课件完全成为了课堂的主角,大多数老师几乎用课件代替了板书。也许是害怕评委在这个方面扣分吧,有的事先写好课题,有的上课的'第一个环节就把事先该先的内容写完,有的课题下面只有文章中的一个重点词。我们的老师,张一下嘴,动一下鼠标就完成了一节课的教学。课不够,课件凑,这已经成了当前存在的普遍现象。长此下去,必将会导致教师的懒惰和素质的退化。而孩子们,在习惯了眼花缭乱的荧屏世界后,又怎么面对那跳动着思想与灵魂的书面文字。

我们必须明确,使用新技术并不代表就是现代化,并不代表老师的教育思想。就课堂而言,推动教育前进的不是那些精于弄巧、懒于深思的“操作员”,而是那些劳作不息、朴实无华的教师;不是现代化手段,而是现代化的教育思想。

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

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是指为了达到某种教学目标,依托信息网络,综合运用多媒体手段来展示相对独立或完整的教学内容的应用软件。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应具有网络交互性,相对完整性和媒体多样性等特征。与传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所不同的是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需要远程服务器的支持,其不仅要适合教师现场教学使用,更要适合学习者在网络终端自行操作学习;其不仅要有多媒体的外观效果,而且更应具有强大的功能,要从教学过程固定,单一的“演示多媒体”向教学过程可以随意调整的“模拟多媒体”转化。

教学课件设计:人口与环境

“中国的人口”是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础而言,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等方面的基本国情,而且在七年级时已经学习过世界的人口初步知识。自然而然,认识中国的人口现象符合人们的认识逻辑。而且中国的人口增长特点、分布特点等内容是学生对今后学习中国的民族、农业、工业、交通、城市、文化经济建设等人文地理知识的基础和落脚点。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人口分布不均,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我国进行经济文化建设的出发点。本节教材主要是介绍我国人口增长及其分布概况和人口政策,具有先总后分的`逻辑编排顺序,以渐进方式先摆问题再找对策的问题解决思路,让学生生动掌握人口知识,又会创新知识。因此,学好本节内容,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人地关系,有助于自觉形成正确的人口发展观,为今后从事社会实践奠定基本知识基础。

地理新课程还非常注重过程与方法的落实。本节教材首先以饼状图呈现中国在世界人口中的地位,然后用叙述式课文阐明其重要事实,让学生通过读图、阅读认识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又考虑前面已经学习了中国的行政区划,让学生通过快速阅读各省区人口柱状图理解人口的分布不均,为后面学习地理分布埋下伏笔。为减轻学生认知负担,后面设计几道活动题进行强化。从各个层次加深学生对“数量大”这个特点的认识。

在介绍速度快时,为增强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分析能力,教材通过设计先绘制人口增长曲线图,得出自解放后呈直线上升的趋势,再根据绘制的图形进行计算、预测,不仅让学生通过动手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也学会如何通过统计图表分析地理事实,把握人口“增长速度快”这个重要地理规律,实现过程与方法的统一。对于其原因,学生只须阅读就可解决。

对于中国人口的分布规律,教材呈现人口分布图,让学生阅读人口密度图就可解决。针对这点,教材以大量活动题,通过计算,比较,分析,让学生深刻理解东多西少的格局。至于形成原因,教材用叙述性文字突出地形,气候,资源,历史,水系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这种分布格局,让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一个地理事实。由于这种差异,产生的城乡人口流动迁移现象也就很好理解。教材用图表呈现,学生自会加深其认识。

基于上面呈现的中国人口事实,如何解决人口问题,让学生在“大”、“不均”等的思想下,自然想到解决办法,一是要尊重事实,如不能简单把人口从一个多的地方迁移到少的地方,二是要合理控制人口数量,由于差异悬殊,又不能搞一刀切,甚至走极端。让学生在把握多种既定事实的基础上,真正理解什么是计划生育,如何计划生育的思想,从而培养学生从现象看本质,从当前规划长远的思想和方法,从而最终形成科学的人口增长观、人口发展观:与自然环境相适应,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

学情分析。

人口知识及问题在各类媒体、以往的教材中大量出现,学生应对本部分知识十分熟悉,教师可不必大量讲析,学生便可理解。在本节中大量应用了统计图表,但这一知识在七年级数学中已做了详细的介绍,故而读图特别是一些简单的统计图,不成为本节的重点讲授的内容。

初中生正处于思维从形象向抽象过度的时期,且八年级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比较燥动,因而对于这种比较枯燥的理论课,应适当加入一些比较深动的例子,来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印象。

对主要来自农村本校的学生而言,八年级学生也正处在学习两极分化的阶段,出现了一部分学地理的能力较差的学困生,同时学生的讨学思想已渐渐表露出来,即学习积极性不高。因而要让全班同学都动起来,在课堂中有所得十分困难;要让一些对地理有兴趣、学得好的学生在课堂中吃饱、吃好,这也有难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2.知道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3.了解我国人口增长情况,知道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4.理解我国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为此制定的基本国策。

5.了解有关华侨、华人的知识。

能力目标:

1.学会运用人口资料,计算人口密度。

2.学会阅读“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能够使用图例、注记识别图上所表示的地理事物及其分布,培养阅读人口分布专题地图的能力。

3.能够根据不同地区的面积大小、人口多少和人口密度资料,说明人口分布的状况。

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方面的基本国情,懂得人口的增长要同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从而树立正确对待人口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

我们通常所说的“媒体”(media)包括其中的两点含义。一是指信息的物理载体(即存储和传递信息的实体),如书本、挂图、磁盘、光盘、磁带以及相关的播放设备等;另一层含义是指信息的表现形式(或者说传播形式),如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媒体计算机中所说的媒体,是指后者而言,即计算机不仅能处理文字、数值之类的信息,而且还能处理声音、图形、视频等各种不同形式的信息。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课件的一般制作流程包括:

1.目标分析:根据教学内容,明确要实现的教学目标,以及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教学策略的分析,确定课件的框架和表现方法;进行课件的总体设计。

2.脚本编写:课件的脚本是课件的设计蓝图,作者应该根据教学目标,确定课件的具体表现方法和内容,直到每一屏幕(页)的具体内容安排。脚本的设计还要根据创作工具的特点以及人接受信息的心理特性等综合因素来考虑。脚本的设计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创意过程,创意的好坏取决于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创作人员的水平,对课件的最终质量有很大的决定作用。

3.素材准备:多媒体课件中的基本元素——素材有相当一部分要事先准备好,如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影像等原始素材,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采集或制作,有些还需要预处理和编辑。

4.创作设计测试:根据脚本设计的要求,利用创作工具把各种媒体素材集成创作为一个课件。课件完成以后,其进行反复的测试、试用,以便于发现并解决问题,尤其是对学生反馈的意见要认真研究对待,力争制作出对大多数学生适用的课件。另外,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的'不断发展以及教学形式的不断改进,多媒体教学课件也需要不断地加以修改、完善,以适应网络教学发展的需要。能否达到预想的效果,取决于所用的创作工具和创作者对课件使用的熟悉程度。

5.打包压盘: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最终目的是在教学上的应用,因此在创作的最后阶段还要将课件进行打包,根据课件的大小和需要可以拷贝到软盘或制作成光盘。变成一个可以脱离创作环境便于使用的实用课件。根据课件的不同格式和使用情况也可以发布到互联网或者学校的校园网上。"。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许多大型软件公司及一些专门的多媒体创作系统制作公司,相继推出了一系列多媒体课件开发工具,大大简化了多媒体产品的开发制作过程。借助这些工具课件,制作者可以简单直观地编制程序、调度各种媒体信息、设计用户界面等,从而摆脱繁琐的底层设计工作,将注意力集中于课件的创意和设计。现在比较流行的flash,autherware,director,powerpoint,几何画板等软件,每一位教师没有必要精通所有的软件,只要略懂,发挥集体力量,便可以制作出较好的课件。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制作课件的效率,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课件用于教学的实用率与利用率。

(一)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能力。

传授知识是教学的根本。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教师在设计课件时,应考虑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多媒体课件应以学生为主体,课件应有学生动手操作的要求,使学生利用多媒体课件既增强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二)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行为为主动的自觉学习行为。因此,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应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自觉学习作为一个主要目标,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越性。

三、课件制作过程中的素材采集。

在多媒体创作中,多媒体素材的准备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如果没有一定数量的多媒体素材,再好的多媒体创作工具也难以创作出好的多媒体课件。多媒体素材包括文字、图像、图形、动画、声音、影像等。不同的素材,需要不同的采集方法和课件。

(一)文字素材的采集。

各种媒体素材中文字素材是最基本的素材,文字素材的处理离不开文字的输入和编辑。文字在计算机中的输入方法很多,除了最常用的键盘输入以外,还可用语音识别输入、扫描识别输入及笔式书写识别输入等方法。一般而言,文字素材比较容易采集,利用windows文件之间的复制-粘贴特性,各种文字素材可以非常方便地转移到多媒体课件中去。

(二)图像素材的采集。

图像素材的采集则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获得。最常用的是利用扫描仪或数码相机从外部采集图像数据;另外对于普通的照片、图象资料可以用扫描仪扫描到电脑里,再经过photoshop等图象处理软件处理。对于教学过程中需要的计算机中的操作步骤等计算机内场景主要利用抓图工具来抓取屏幕上显示的图像。另外从网络上、素材光盘上间接取得素材也是课件制作中常用的图象素材收集方法。

(三)声音素材的准备。

在多媒体课件中,适当地运用声音能起到文字、图像、动画等媒体形式无法替代的作用,如调节课件使用者的情绪,引起使用者的注意等。当然,声音作为一种信息载体,其更主要的作用是直接、清晰地表达语意。

(四)视频素材的准备。

视频作为多媒体家族中的成员之一,在多媒体课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它本身就可以由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而成。利用其声音与画面同步、表现力强的特点,能大大提高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视频素材的采集方法很多。最常见的是用视频捕捉卡配合相应的课件(如ulead公司的mediastudio以及adobe公司的premiere)来采集录像带上的素材。

另一种方法是利用超级解霸等课件来截取vcd上的视频片段(截取成*.mpg文件或*.bmp图像序列文件),或把视频文件*.dat转换成windows系统通用的avi文件。

采用专门的屏幕录象软件,可以将屏幕的操作变化过程详细的记录下来,形成视频文件,这种方法也是目前使用较多的视频采集办法,多应用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相关的课件制作中。

在完成素材加工后,就可以利用软件进行开发了,在开发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注意良好的交互性,这样可极大地方便用户的使用。比如在不同的子页面中,增添一个返回按钮,浏览者可以方便地退回到上一级或主页面中。

注意风格的一致性,如不同页面的按钮或导航图标风格尽量作到一致,另外,一个多媒体教材的制作是多人合作的产品,如何分割任务,完成个人项目,最后的组合都需要很好的配合。在发布时要注意进行文件与目录的优化,删除临时文件以及没有使用的素材,仅发布所需要的文件,最后打包存盘。

总之,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研制开发需要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学习理论、教学设计理论等方面的指导下,做好教学设计工作,并在教学活动中反复使用,不断修改,才能使开发的多媒体教学软件符合教学规律,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用于教学应以提高教学效率为最后目标,必须把多媒体的应用与现代教学理论相结合,只有掌握现代教学理论和现代教学手段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现代化的学生,促进中小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总之,一个多媒体课件应该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为重心。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是一定活动方式的构成体。教师应该不断积累经验,掌握好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努力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郭新房,郑丹,侯梅,ware多媒体制作标准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

[2]ware经典范例教程[m].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

[3]ware6.0技巧与实例[m]..

小学数学教学课件设计

一、教材分析。

8的乘法口诀是乘法口诀教学的最后一部分内容之一,因为8的乘法口诀句数较少,因此应该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多练习记忆口诀,多做练习,也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们自己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出8的乘法口诀并进行熟练记忆,另外可以让学生熟练掌握8的乘法口诀的运用。考虑到得出8乘法口诀的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和积都比较大,同时,学生要直接得出8×8=64这个算式会有一定困难,丰富学生感性认识,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探索8的乘法口诀提供素材。学生可以依据情景图提供的素材和前面学过的知识填写表格,由表格提供的数据写出乘法算式,进而编出乘法口诀。与前面不同的是,以问题让学生产生编写8的乘法口诀需求,同时,不再完整地写出乘法算式及编出乘法口诀,而是充分相信学生并让他们自己解决这些问题,另外使学生能较熟练地运用口诀。

二、学情分析。

1、学生是7-8岁的儿童,思维活跃,课堂上喜爱表现自己,对数学学习有浓厚的兴趣;。

2、学生在学习中随意性非常明显,渴望得到教师或同学的赞许;。

4、学生已有一定数学计算能力;。

5、学生已经认识1至7的乘法口诀,对8的乘法口诀的学习有很重要的作用;。

6、学生对于编写8的乘法口诀兴趣很高,编写乘法口诀的方法已有所掌握,能采用编写1至7的乘法口诀的方式来编写8的乘法口诀,并且能自己运用8的乘法口诀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三、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1、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编制8的乘法口诀,初步记住8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8的乘法口诀进行表内乘法计算。

2、培养学生在练习中记忆口诀,经历编制口诀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桌合作交流的态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4、让学生们一起诵读8的乘法口诀并熟练记忆。

5、让学生做多媒体课件中展示的精彩练习及布置课堂作业。

学生活动。

1、全体背诵7的乘法口诀。

2、学生喜爱得到这幅字。

4、学生认真诵读8的乘法口诀并熟练记忆。

5、学生争相举手回答问题。

6、学生积极说出自己的收获并积极回答。

设计意图。

1、让学生自己对已学过的7的乘法口诀有一个复习。

2、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通过学生们自己进行小组讨论编写8的乘法口诀,培养学生动脑的习惯。

4、让学生在课堂上就把8的乘法口诀并熟练记忆。

5、让学生增强对8的乘法口诀记忆的熟练水准及运用情况。

6、让学生们自己总结这节课学到的内容。

四、板书设计。

8的乘法口诀。

1×8=8一八得八8×1=8。

2×8=16二八十六8×2=16。

3×8=24三八二十四8×3=2。

44×8=32四八三十二8×4=。

325×8=40五八四十8×5=40。

6×8=48六八四十八8×6=48。

7×8=56七八五十六8×7=56。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教育创新为动力,以省“减负”精神为宗旨。为打造“优质均衡和谐教育”而努力。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新时期新阶段对基础教育工作的新要求,突出重点,提升效率,狠抓落实,大力推进以课程改革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促进发展,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班级分析。

执教的班级共有51名学生,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有了很大的提升,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合作互助了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有着明显的差距。优等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中等生课堂上几乎是“默默无闻”;后进生学习方法不得当,对每个基础知识掌握的速度总是慢许多。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更多关注后进生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看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方面。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准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

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看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相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依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看、猜测、实验等活动,寻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看、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觉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关心下,对身边与数学相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关心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看、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觉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7、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笔算,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

四、教学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怎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的有的内容,都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依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习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4、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还诮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要注意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内容的理解。

6、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了思考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7、要精心设计教案,注重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觉得扎实。

8、要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五、培养优等生,转化后进生措施。

我班后进生形成的很大的原因,就是学习习惯差,毅力缺乏,信心不足。他们不能把握学习语言课程的要点,常常不完成听说读写的任务,怕苦畏难,不肯去做认真理解的细致工作,久而久之,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下落了,敏锐接受新授知识的能力丧失了,他们不差也变得差了。要转变他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应以精彩的语言引发话题,及时点拨,准确评价,创设出和谐融洽的思想品德教育氛围,使后进生畅所欲言、主动表达出自己的见解。

3、数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严密性的抽象学科,教师应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增强直观教学可以吸引后进生的注意力,通过直观教学,能够关心学生理解概念、性质。

4、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难易适中,增强对后进生的辅导,督促他们认真完成作业。对作业做得较好或作业有所进步的后进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教师要特别注意克服急躁冒进情绪,如对后进生加大、加重作业量的做法。对待后进生,要放低要求,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谆谆诱导,从起点开始,耐心地给予辅导,让他们一点一滴逐步提升。

培养优等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创设竞争的氛围,如优等生他们之间的竞争,挑战难题的竞争等,促使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2、为他们制定更高层次的目标,在完成一个个既定的目标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以及增强对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3、鼓励他们尽量用多种方法,多种思路解决数学问题,尽量想一想与众不同的方法,提升发散思维能力,促进智力发展。

4、教育他们多关心需要关心的其余同学,在关心人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从而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六、全册课时安排(约60课时)。

(一)、长度单位(4课时左右)。

(二)、100以内的加、减法(二)(13课时左右)。

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1课时左右。

我长高了……4课时左右。

6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复习和整理1课时左右。

看一看摆一摆…1课时左右。

(七)、统计(3课时左右)。

(八)、数学广角(2课时左右)。

(九)、总复习(4课时左右)。

七、教学进度。

《借生日》教学课件设计

1、认识12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认识2个偏旁“饣、牜”。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云借生日给妈妈的原因。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过生日吗?在过生日的时候,你们最希望的是什么?

师:学生各抒己见,预测学生心理,最希望能得到生日礼物。

师:平日里,你们会向别人借东西,也会把东西借给别人听说过借生日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关于《借生日》的故事。(板书课题)学了之后,你们就会明白,为什么要借生日。(齐读课题《借生日》)。

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

(学生根据要求独立读课本。)。

2、认读带有拼音的字:

布、放、快、怎、礼、今、熊、饭、物、正、拿。

(反馈时,学生会读哪个就读哪个,读对了的,其他学生跟着将这个字读3遍。)。

3、交流识字方法:

(同桌互相交流一下识字方法,然后指名说一说自己想说的字,并组词。)。

4、教师指导,强化识字:

(教师指导认识偏旁“饣、牜”并重点指导认记“饭、物”,小组“开火车”认读生字,读得全对的小组能得到5颗星。)。

5、这篇课文共有多少个自然段。(让学生用手势表示。)。

6、你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给大家读哪个自然段。

(先自由练习读,然后指名自由选自然段读。)。

7、感悟妈妈和小云说的话:妈妈笑着说:“我忘了”。妈妈真的忘了吗?小云把生日借给妈妈前,心理会想些什么。

(先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交流和讨论,再以小组的形式发表讨论和交流的结果。)。

8、读了课文,你们觉得小云是个怎样的.孩子?

(学生各抒己见,从中知道小云在妈妈的影响下,懂得关心妈妈了,使学生受到感染。)。

9、小结:

我们的妈妈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物,她总是只想着别人,而唯独没有自己,所以我们也应该向小云一样,来关心自己的妈妈。

10、练习分角色读课文:

(以3人小组的形式练习,还可播放乐曲,活跃气氛。如开始放《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课文读完后放歌曲《生日歌》。)。

1、你们能说出妈妈是怎样关心你的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感受,各抒己见,师生共同评议。)。

2、总结谈话:

我们的妈妈爱我们并且关心我们,那么,我们也应该像妈妈一样云爱身边的人,云关心他们。

1、亲手做一份小礼物(一幅画、一件纸工等,送给父亲或母亲,并说一句祝福的话。)。

2、想象故事的结尾,把课文中的故事说给别人听。

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下面是优秀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研究,请参考!

一、情境兴趣对学习的促进作用。

兴趣是个体在活动中形成的力求探求某种事物或对象的积极心理状态。兴趣会影响个体的注意加工、目标选择、认知投入和情绪情感,从而影响个体的活动效率。许多研究发现阅读者对文本的兴趣越高,能够回忆的信息就越多。海蒂认为兴趣对加工信息的方式会产生影响,兴趣可能激发读者超越文本的表面结构,而集中在主题思想和基本意义的理解上,兴趣会导致对文本更精细化和更深层的加工。一些研究表明兴趣能够收敛人们的推断范围、集中注意力,使得新的信息与以前的知识得到整合,从而提高学习水平。研究发现,与兴趣相关联的注意是自动化的注意,而不是选择性的、有意识的注意,自动化的注意在加工中释放了认知资源,从而使信息加工速度更快。研究也发现主题兴趣影响了个体的认知策略和文本加工深度,从而影响了阅读水平等。近年来,研究者提出兴趣有个人兴趣和情境兴趣的不同类型。个人兴趣是具有特质性的兴趣,即个体在学习与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的兴趣;而情境兴趣是指受特定的情境刺激、活动任务的特性所引起的个体的暂时兴趣。情境兴趣是一种唤醒状态的兴趣,具有情境关联性与内容具体性。研究提出在缺乏个人兴趣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情境兴趣的激发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情境兴趣与个人兴趣一样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促进作用,在文本阅读与学习过程中能够充分占有与维持学习者的注意力,调动深层认知加工,从而提高文本阅读与学习的效果。另外,情境兴趣可以发展成为完善的个人兴趣。因此,课堂教学中情境兴趣的激发,是促进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水平与文本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

二、影响情境兴趣的因素。

研究发现影响情境兴趣的因素主要有来自文本的因素、任务的因素和先前的知识经验,因此研究者也把情境兴趣划分为基于文本的兴趣、基于任务的兴趣和基于知识的兴趣。

1.基于文本的兴趣及其影响因素。

基于文本的兴趣是指对要学习的文本的某些方面引起了兴趣。基于文本的兴趣取决于文本的特征,如文本信息的意外性、人物身份、文本的结构如连贯性与完美性、文本的具体性、生动性、悬念性、富有想象性、容易理解性等都是构成基于文本兴趣的重要特征。影响文本兴趣的主要因素为:(1)诱人性。诱人性是指那些能引起读者浓厚兴趣但并不一定是对主题最重要的文本部分。这些文本通常包含故事主题外围的信息但容易记住,因为它们是一些具有争议性的或敏感性的话题,例如死亡或浪漫情节。最初的研究发现,文本的诱人性细节会影响对文本主题的记忆与回忆水平,但后来的研究也发现,文本的诱人性细节对于文本主题理解的影响会因为文本的不同、个体运用认知策略的不同而不同。(2)生动性。生动性是指具有突出特征的文本,这些文本是能够引起读者的悬念、使人感到惊奇或具有吸引力的文本。研究发现人物的身份影响悬念,悬念影响对故事的喜欢性,悬念与奇异性是一个方面,而兴趣与喜欢是另一个方面。文本的生动性是多层面的,包括了富有想象性、具体性、未知性以及悬念等。这些方面都有助于提高读者对文本的兴趣和学习热情,并且个体对具有这些特征的文本进行回忆时,成绩会更好。(3)连贯性。连贯性主要是指文本信息及其组织结构的完善性。如果文本的各部分组织得较好,不需要读者去进行大量的内容推断,那么这个文本的连贯性就高。连贯的文本比不连贯的文本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因为连贯的文本容易建构与主题相关的命题表征,连贯文本的信息也容易编码和提取,与相关的信息容易整合。连贯性与容易理解性能够解释兴趣对阅读理解水平影响的大多数变异。

2.基于任务的兴趣及其影响因素。

基于任务的兴趣是指通过编码指令如改变读者的目标和改变文本操作从而去影响学习者的兴趣。人们通常把通过改变学习者目标或学习策略,从而提高学习者兴趣的方法称为任务编码的操作;通过对指定的部分加以强调,或者使整篇文本更加紧凑,从而提高学习者兴趣的方法被称为改变文本的操作方法。(1)任务编码的操作。一些研究发现,如果让读者从不同的观点出发阅读同样的文本,读者都会把与自己观点相关的文本内容评价为有兴趣的,与自己的观点无关的文本内容被评价为无兴趣的。这说明信息的相关性是影响兴趣知觉的重要因素。研究提出,个体如果知觉到任务的控制性、自主性,对于活动任务的内在兴趣就会提高。研究也发现,学习令人厌烦的内容时,个体会通过自我调节,内部生成一些策略来增加兴趣,如与自己比赛、变化操作任务的程序、对问题进行分类和增加操作的巧妙性等。研究提出情境兴趣具有吸引与维持的作用,主动地变换操作活动方式能够增强兴趣的吸引性与维持性作用。这都说明情境兴趣可以通过内部与外部的方式予以控制,改变从事任务的方式、提供具体的认知目标、给出坚持活动任务的理由都能够影响选择性注意,增强发现任务的兴趣,从而增强情境兴趣。(2)改变文本的操作。所谓通过改变文本的操作提高兴趣是通过使文本更容易被读者理解而实现的。关于改变文本操作的研究表明,改变文本可能会提高读者的兴趣以及有助于他们对文本的回忆。但是另一方面,文本的改变也可能会干扰学习者对文本主题思想的学习,因为读者可能会把注意力集中于阅读那些不重要但很有趣的诱惑性细节上。此外,文本的改变可能也会改变读者对文本的理解。

3.基于知识的兴趣及其影响因素。

基于知识的兴趣主要是指先前的知识经验对兴趣的影响。知识经验对个人兴趣和情境兴趣都有影响,但对个人兴趣的影响更大。研究发现背景知识与主题熟悉性对于兴趣都会产生影响,读者对于难以理解的文本总是不感兴趣的,缺乏相应的背景信息是影响兴趣的一个显著的变量。研究认为知识经验与情境兴趣是呈倒“u”型的关系,对于学习者而言,与文本相关的背景知识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引发其兴趣,只有适度的相关背景知识才会引起学习者比较高的兴趣。知识图式理论(knowledgeschematheory)提出了与倒“u”型相似的观点,认为对于学习者而言,如果与文本相关的知识经验过高或过低都不会对兴趣产生影响,只有适度的相关背景知识经验才有助于提高兴趣水平。因此,当读者拥有适当的相关的先前知识时,会增加对于文本的兴趣,包括情境兴趣。综上所述,文本信息的意外性、人物身份性、文本的结构连贯性与完美性、文本的具体性、生动性、悬念性、富有想象性、容易理解性,尤其是改变个体的认知目标和活动的操作方式会极大地影响情境兴趣。如同样的学习材料,如果改变呈现的方式,就会调动个体的情境兴趣,设置一个新的认知目标也就可能增强个体的情境兴趣等。这些研究结论的教学论意义是显而易见的,能够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但有些因素虽然与情境兴趣高度关联,却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没有增强作用,反而会有干扰作用。比如文本的诱人性、意外性等特征,操作这些特征也能够引发学生的情境兴趣,但这些特征引发的情境兴趣对于学习效果却有减弱的作用。因为这些特征会分散对主题的注意,或者干扰工作记忆中的信息编码,或者唤醒不适当的知识图式。在课堂中引发学生的情境兴趣时,操作哪些特征是需要认真对待的,否则会出现学生的情境兴趣很高、学习效果却不好的情况,课堂情境兴趣的激发就失去了意义。

研究者认为在网络界面设计中,运用情境兴趣的规律可以提高读者的信息搜索效果。同样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运用情境兴趣的规律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也可以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情境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结合上述情境兴趣的规律,在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中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多媒体课件的模板应该选择一个背景简单、色彩柔和明亮、能够引发学生愉悦心境的模板。模板设计不宜过于复杂,不能负载额外的信息,尤其是模板设计中的背景不能够有动画画面,要避免与文本内容无关的诱人性、意外性等特征,否则会把学生的情境兴趣引向这些方面。这些信息与文本主题无关,尽管可以引起学生的情境兴趣,但如前所述这些特征会分散学生对主题的注意,或者干扰工作记忆中的信息编码,或者唤醒不适当的知识图式,对文本的主题学习与理解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把多媒体课件做得很花哨从表面上看学生的兴趣好像很浓,但实际上只是在看热闹,学生完全陷入课件的视听觉刺激忘记了学习的主题,课堂教学信息的传递受到影响使本原的知识传递功能受损。”在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中,经常会看到有些课件的模板背景信息过多,设计了一些与主题无关的吸引人的意外的特征,这样会分散学习者的注意力,或者把学习的情境兴趣调动到与主题无关的信息上去了,这样的多媒体课件设计肯定是不好的。

如前所述,文本的连贯性是影响情境兴趣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连贯的文本容易建构与主题相关的命题表征,连贯文本的信息也容易被编码和提取,与相关的信息容易整合,因此,连贯的文本比不连贯的文本容易引起读者的情境兴趣。在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中,一定要注意文本的连贯性,提炼出主要的、核心的信息,又要重视文本的组织结构,使得文本结构清晰、连贯与完整。有些教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经常是结构零乱庞杂、条理不清,有些教师将多种信息无规则地组合在一起,缺少对教学目标和学习主线的体现。正如研究者指出的:“许多课件在进行内容加工时对内容结构关注不够,没有充分利用课件制作工具对内容进行结构化的呈现和传递,具体来说就是各部分信息之间的`承接、并列、概括、分解等层次关系以及由此组成的框架脉络没有在课件中得到充分展示。”这就限制了多媒体教学课件的优越性,对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情境兴趣不利。文本的连贯性不仅要重视意义的连贯性,也要重视语境的连贯性,正如语境理论所指出的那样,“语篇连贯起码要满足‘语义关联性、主题关联性、语境关联性’等基本要求”。多媒体教学课件中文本结构要充分体现文本的连贯性,只有这样,一方面能够使得文本结构清晰简洁,同时有助于维持学生学习的情境兴趣与注意力。

多媒体教学的最大优势是能够通过声音、动画、图像、影视、文本等媒体形式,完成教学内容的呈现,实现师生之间、师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会话。操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中文本内容的具体性、生动性、悬念性、富有想象性、容易理解性等特征,对于抓住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情境兴趣非常重要,会使得教学情境与师生达到交融,构建一个学习实践场域。在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中,如何呈现学习内容及其情境是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的难点。“一个多媒体课件呈现给学生的画面并不是越多、越复杂越好,重要的是如何在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基础上,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思维特点情感特征以学为主的内容。”在多媒体文本与声音图像中,哪些信息需要呈现、哪些信息不需要呈现要留给学生一些悬念,以便引发学生的想象,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需要认真和仔细地加以考虑。此外,呈现的信息内容在语言表述上也要简洁明了,哪些信息需要概括、哪些信息需要具体、在适当的时候如何提供生动的例子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在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中,要避免把所要学习的内容全部用课件呈现出来,教师在上课时只是读课件,这样就不是多媒体辅助教学了。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如果这样做,就会使得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更谈不上调动学生课堂的情境兴趣了。多媒体文本的内容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体现文本内容的具体性、生动性,最能够体现教学直观,这是传统的教学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文本内容设计中,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技术与方法,直观而生动地呈现文本内容,演示某种现象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引起学生课堂学习的情境兴趣,这也是传统的教学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以灵活地设计文本的呈现方式。文本的具体性、生动性、悬念性、富有想象性等特征都可以通过改变文本的呈现方式而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文本内容的呈现要有变化,应该使用一定的动画效果。有的内容需要一次性呈现,有的内容要渐次呈现。尤其是一些重点内容、难点内容或者重要的过程,需要更好地设计呈现方式,激发起学生课堂学习的情境兴趣,增强学生的注意。但在呈现方式的设计上也要考虑情境兴趣的负面效应,因为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最大缺点也可能表现在文本的呈现方式上,如果以动画的方式呈现内容或者呈现一些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就会使得学生的注意点投放在一些不重要的信息上,偏离主要的和关键的信息。另外,盲目地使用丰富的图片、炫丽的色彩和强劲的音乐或视频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会削弱对关键信息的注意与认知加工。

总之,多媒体课件是多媒体教学的载体,课件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集于一体,通过投影仪等设备展示给学生。多媒体教学课件能够有效地创设情境,为学习者提供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多媒体教学课件化抽象为直观,结构化呈现教学内容。但多媒体教学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的优劣非常重要。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通过操作文本的连贯性、具体性、生动性、悬念性、富有想象性、容易理解性等特征,操作文本任务的呈现方式,从而调动与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情境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在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中要结合课堂情境兴趣的规律,优化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文本结构、内容和呈现方式,增强课堂情境兴趣对学习的正面促进效应。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

摘要:从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概念出发,初步探讨了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的指导思想、教学目标的确定、工具软件的使用、媒体的选配和课件的交互性等问题。

1引言。

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普及和网络建设的飞速发展,网上教学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潮流。要想搞好网上教学,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开发是关键。

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

教学课件的开发设计要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作指导。创新性教育理论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其目标是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显然,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是院校教育的首要任务。

3.2课件设计要根据教育对象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确的目标细节,并使这些目标都能很好地为课件总体目标服务,设计者在制定每个具体目标时都要考虑到教育对象群体的年龄、基础、层次及接受能力等因素,使目标定得恰到好处,难易适度,只有这样设计教学目标才能改变传统上以“教”为中心,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3课件设计要精心选材、重点突出。

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使其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接受知识,提高能力。但是并非所有的学科,所有的'课程都适合采用课件形式进行教学。对于那些只需学生自行阅读教材便可以掌握的浅显的内容和那些通过单一媒体便可实现教学目标的内容都不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开发课件,只有那些用单一的语言或文字无法表达或难以揭示相关规律的内容才适合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

3.4课件设计要选好多媒体制作工具。

如今多媒体制作工具琳琅满目,层出不穷,如:microsoftpowerpoint,authorware,director,flash,方正奥思等等。别外还有很多处理图片和动画的软件,如:photoshop,3dmax,falsh等,这些软件各具特色。有的软件简单易学但功能相对较少,交互性差,如:microsoftpowerpoint。不过,对于以演示为主的课目来说,用它开发课件也不失为一种选择。在网络多媒体教学很大程度上要考虑到网络的传输速度问题,因此课件开发还要考虑尽可能减少存储空间,使课件轻型化,同时最好选择与网页兼容的软件工具。flash是目前开发网络多媒体课件的较理想工具之一,与其它工具软件相比,其最大的优点是用该软件制作的多媒体作品可以直接插入网页,文件小、下载快,同时交互性也比较好。

3.5科学选配运用多种媒体。

视觉和听觉是最主要的信息接受器官,二者同时受到高强度的刺激,其接受量约占总量的50%左右。所以媒体的选择应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1)媒体的选择要主次分明不可喧宾夺主,比如说动画演示中配以适当的背景音乐会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但是音乐要处于从属地位,不宜音量过大,也不宜选择有唱词的歌曲作为背景音乐,否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适得其反。

(2)媒体的选择要具有变化性,单一感官的刺激持续时间过长会合人疲倦,甚至抑制信息的获取,因此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要适时变化媒体类型引导学生不知疲倦的探索学习,接受训练。(3)媒体的选择要有艺术性,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也是一部艺术作品无论是单一媒体的选用还是多种媒体的综合运用,都要和谐自然,不可牵强,从整体布局某个图形的选取,颜色及声音的搭配等都有美学蕴含其中,不可机械拼凑粗制滥造。

(4)媒体的选择要有针对性,任何媒体的选择都不能偏离目标,都要为内容服务,一个课件无论怎样绚丽多彩,如果学生用后没有收获或仿离了目标都不是合格的教学课件。

3.6将“交互性”贯穿于课件设计的始终。

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与一般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相比应具有更好的交互性,网上教学一般没有现场老师及时的指导,要全凭学习者自主控制教学进程,随机性很强,学习者所遇到的情境也会多种多样,这种自主学习无疑有利于学习者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但同时对于那些学习习惯不太好的学生来说,自主学习会使教学目标的实现造成困难,这就对网络多媒体课件的交互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学习流程要多样化设计。

学习方案,有利于适用更广的客户群。

(2)增强即时交互功能。

课件要具有及时响应学习者提出请求的功能,要建立课件素材数据库,必要时加入教师的实时“参与”,尽力做到课件的交互性好,指导性强。

(3)界面友好设计。

课件界面是学习者选择学习方案,随时获取信息的窗口,界面交互性的好坏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因此,课件设计者要考虑到学习者可能随时调整学习方案,要使其切换界面方便,最好采用窗口与菜单相结合的设计风格,并能实现最大化演示或显示的切换,只有这样才能使设计出的多媒体课件让用户满意,符合时代的需要,才能使课件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和更长的生存期,值得一提的是把人工智能技术用于课件的开发将会使课件具有更加理想的交互性。

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网络资源丰富多彩,图文兼备,声情并茂,动静结合,处在边远地区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云南省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其中有各版本的教材教学课件,有的课件可以拿来就用,大大地节约了教师制作课间的时间,但有的课件要根据实际需求加以改完善。

5结束语。

网络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制作是一项繁重的创造性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往往需要设计者反复推敲或修改,特别是投入教学后还要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发现不理想的部分要进一步完善升级使之为网上学习者更好地服务。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