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与盾的结合教学设计(精选18篇)

时间:2023-11-10 23:58:34 作者:文锋 矛与盾的结合教学设计(精选18篇)

教学计划是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发展需求所制定的一份教学指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借助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加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整理算式。

1、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些加法运算定律?你能说一说吗?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用字母表示)

3、猜测:乘法中会有什么运算定律?你能猜一猜是怎样的吗?

4、揭题

2、反馈:你们学懂了什么?

(1)乘法交换律是怎样的?你能说一说吗?

你能用字母表示吗?在哪些地方运用到它?

(2)乘法结合律是怎样的?你能用你喜欢的方法表示吗?

3、提问:你们还在什么困难?

引导学生质疑、解决。

4、比较沟通: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们发现了什么?(交换律:都是两个数相加、相乘,交换位置,和(积)不变;结合律:都是三个数相加、相乘,前面两个数相加(乘),也可以把后面两个数相加(乘),和(积)是不变的)

1、口算:练习六第1题

2、针对练习:根据运算定律在方框里填上合适的数。

3、做一做:第1题,你有什么想法?

4、解决问题:做一做第2题

你们在什么收获?

1、《作业本》

2、102×1398×13

课堂作业本p14

口算训练p15

本节课让学生通过自学,效果非常好,节时高效。由于这节课的内容和上节课的内容有很多相似之处,采用让学生自学的方法,学生倍感兴趣,他们时而点一点,时而圈一圈,不仅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他们还提出了问题:如果是四个数相乘,能够运用乘法结合律先把中间两个数相乘吗?通过讨论,学生发现了即便是更多的数,也可以把中间两个数先乘。

“思”与“诗”的巧妙结合教学设计

清人张伯行的'“禁止馈送檄”: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不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

商承祚七十明志诗九十可算老?八十不稀奇。七十难得计,六十小弟弟,。

四十五十满地爬,二十三十摇篮里!

清代一位樵夫为某村戏台题联:。

三五人演出千军万马,六七步走遍四海九州。

明代诗人梅鼎祚。

半水半烟著柳,半风半雨催花;半没半浮渔艇,半藏半见人家。

一东一西垄头水,一聚一散天边路,一去一来道上客,一颠一倒池中树(唐.王建.“古谣”)。

一篙一橹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顿笑,一人独占一江秋。

一帆一浆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串笑,一江明月一江秋(清人纪晓岚随皇帝南巡,见一渔舟荡桨而来,皇帝命作一七绝,且须有十个“一”)。

一蓑一笠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拍一呼还一笑,一人独占一江秋。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竿头一只钩,一水一拍似一唱,一翁独钓一江秋(清江南粥店老板为“秋江垂钓图”而作)。

一蓑一笠一髯翁,一丈长竿一寸钩,一山一水一明月,一人独钓一海秋(青岛崂山数字联)。

一花一柳一鱼矶,一抹夕阳一鸟飞,一山一水中一寺,一林黄叶一僧归(清.诗人何佩玉)。

从前,一先生所教七个弟子皆中进士,欲将二女许与其中二人,便出上联:。

一大乔,二小乔,三寸金莲四寸腰,五匣六盒七彩粉,八分九分十倍娇;。

结果,七个弟子六个退场,留下一个对出了下联:。

十九月,八分圆,七个进士六个还,五更四鼓三声响,大乔二乔一人占。

从前有个秀才进京赶考,因走水路,风急滩险,进入考场时已经迟到了;主考官遂以一联相考:。

此人思索片刻,便对了下联:。

十年寒窗,进过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两次,今天一定要中!

又:苏东坡与二人去九江赶考,因遇发大水,船行困难,迟到了,门卫以对联探究其才:。

一叶小舟,载着二三位考生,走了四五六日水路,七颠八倒来九江,十分来迟。

苏东坡思索片刻,便对了下联:。

十年寒窗,读了九八卷诗书,赶过七六五次考场,四返三往到二门,一定要进!

元代文人徐再思的诗: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郑板桥诗:一片二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

郑板桥题兰竹画: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

明太祖朱元璋的九世孙朱载土育给分别的未婚妻何月仙寄去两组数字,何回两首长短句:。

一别之后,二人思念;三月等来四月盼,谁知一等五六年;七弦琴,无心抚弹;八行书信,九夜写完,十里长亭我眼望穿。百思念,千思念,万般无奈叫丫环;小丫环,来参言,十万火急把信传,要花百万银送参官。临行前,有嘱言,千万要你亲阅览。亿(忆)往夕,情深似海,翘首望早日花轿抬月仙。

亿(忆)当年,青梅竹马,两情深远;离别时我言语千万,百万家财,不求不恋;十万针线做成了衣帽阑衫,好寄托万语千言,相思百日常挂牵,少女心事十(实)难言。你离去却忘情九霄云天。只年年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根弦,六根断,好比冬日五更过了天更寒;四月麦黄我懒梳妆,难道你不知三月桃花正鲜艳?载土育呀,盼望二人早见面,一齐拜天又拜地。

卓文君致丈夫司马相如的信:一别之后,两地相悬,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般)思想,千(般)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七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1、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2、通过探索活动,发现乘法的结合律,并用字母进行表示。

3、在理解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1、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发现乘法的结合律。

2、在理解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计算器

一、发现问题:

1、出示长方体图,让学生估计搭这个长方体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

2、用不同方法验证结果。让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并引导讨论为什么方法不同结果却一样,这其中是否蕴含着某些规律。

二、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建立模型

1、根据上题的规律提出假设

2、验证提出的假设是否适合其它数据

小组内举一些数据来验证,可借助计算器,用一些较大的数据验证。

全班交流,并用字母表示结合律。

三、运用乘法结合律的简算。

1、试一试第1题:

让学生尝试用乘法结合律解决连乘运算中的简算问题。然后进行交流,概括出简算的方法。

2、进一步尝试用用乘法结合律解决连乘运算中的简算问题。

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1、图文结合,自主赏析,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桂林山水的美,培养自学能力。

2、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认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大海、西湖、泰山、香山等方面的资料,用一两个词语表达它们的特点。

3、导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提问:“甲天下”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意图:通过四处景物与桂林山水风光的比较,凸同桂林山水的特点,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自读交流,感情语言,自学字词。

1、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读完后,同座交流,谈各自感受。

(意图:自我审美,语言表达训练)。

2、结合学生的感受,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问: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2)指名读,教师相对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水的静、清、绿。

(3)齐读,问:漓江的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意图:自主发现,自主赏析)。

3、同样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问:桂林的山又有什么特点呢?图文对照,教师相机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桂林山的奇、秀、险。齐读感悟。

(意图: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理解。)。

4、齐读第四自然段,引导读出陶醉之感。

(意图:美的享受)。

三、朗读全文,升华情感。

在自主赏析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意图:进一步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体会“桂林山水甲天下”果真名不虚传。)。

四、课堂练习。

1、朗读并听写词语。

漓江、翡翠、竹筏、峰峦、波澜。

2、仿照第二、三段的写法,把句子写具体。

公园里的花真香啊,香得……。

3、填空:漓江的水有_____、______、_____、三大特点,桂林的山也有_____、______、______、三大特点。

(意图:巩固)。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语句抄在本上。

2、收集有关桂林山水有关资料。

(意图:为背诵课文打基础)。

《桂林山水》文章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开头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统领全文,教学本篇课文,一是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二是让学生通过品味词句,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在教学中,我认为以下几点做得比较成功:

一、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语文新课标指出“朗读是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首先是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首先对这篇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通过读为学生展现桂林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学生对桂林山水的喜爱,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桂林水特点的句子,结合想象,说说对桂林水某一个特点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读的见解,并通过读表现出来;接着在学生品读、诵读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

二、通过品读重点句子,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结合学生的习作水平,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我抓住许多典型的句子进行讲解,如“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看见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让学生知道此句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以及运用对比后的表达效果。还有“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这个排比句,把桂林水的特点写得形象具体,这样让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受到习作方法的指导训练,对学生今后的习作有所帮助。

三、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运用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

在学生了解了桂林水的特点后,我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因为第三自然段的结构和第二自然段一样。所以,在学习时,我引导学生按老师指导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方法,自己读书,小组互议,把写桂林山特点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写写体会。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既轻松也很愉快,他们很快就能够说出写山的时候,作者写出了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把桂林的山和泰山、香山进行对比来写的。

四、紧扣情感,读写结合。

桂林山水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热情。如果老师讲得太多,文章会搞得支离破碎,整体的美被破坏。只有以读代讲,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读出语感,使作者的感情和学生的感情融为一体。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自由读、品读、男女生分读、配乐读等,将自已的感受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方式表达出来。在学生品读时,我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或结合语境理解,或积极启发想象,或对照图像认知,在读中感悟情感,用感悟促进朗读;学生通过朗读已经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美。这时候,我提问:“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把这种情感在文字中表达出来的呢?”随后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表达方法。又通过仿写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存在着很多方面的不足:

给我感触最深的是课件的运用与课堂教学没有完全的统一,在第一环节的教学当中,课件的出示有些快,而教师的语速有些慢。在第一课时的结尾处,教师点课件的时机不够好,课件出示稍微有些早。在指导学生背诵课文时,如果教师课件出示背诵提纲,引导学生背诵课文效果会更好。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清晰地看到了自身的长处和不足,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努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力争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育工作者。

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重点句子。

2、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1、重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叫《桂林山水》,(板书:桂林山水)一看到这个“林”字,你就会想到什么多?(树多)。

那么,顾名思义,“桂林”是什么树多呢?(桂树多)桂林位于我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那里山青水秀洞奇石美,今天我们就去了解桂林的山水。

1、检查预习:词语掌握得怎么样?

2、理解词语:“波澜壮阔”

你能读出它的气势吗?同法理解“峰峦雄伟”

3、出示: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教师指导读好“啊”字的变音。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理清楚了课文的结构。(边引领学生小结边板书)。

1、整体把握特点:

过渡: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大概是有意而为之,分别用三个字来概括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用得那么精当,让我们读起来清晰、明了,甚至可以说过目不忘。

2、品读漓江的水。

我们先来读读第二自然段,作者是怎样具体漓江的水的静、清、绿的?(指名一人读)。

(1)、找依据理解“静”

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2)、找依据理解“清”

作者在谈到漓江水清的时候,说“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说话训练:

假设是你站在这漓江的游船上,你还可以看见什么呢?你能不能也用作者这样的表达句式来说?(出示: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

现在把我们看到的这些事物用一个排比句表达出来?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3)、读表现漓江“绿”的句子。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理解“无瑕”的意思。

(4)、把三个特点连起来读,感受排比句的特点。

(5)抓对比。

作者既然是写漓江水,为什么开头分别写大海、西湖,这是否浪费笔墨呢?

小结:作者这样写是有目的,是为了突出桂林山水的独特之美啊!(板书:对比)。

(6)集体有感情朗读第二段。练习背诵。

3、自读桂林的山,练习背诵。

1、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桂林,欣赏这迷人的风光(配乐播放一组桂林山水图片:下面配《桂林山水歌》)。

过渡:百闻不如一见,作者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欣赏着这如梦似幻的人间仙境,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齐读)。

这哪里是流淌在笔尖的文字,这分明是作者一颗灵动的心啊,让我们发自肺腑地由衷赞叹——(齐读)。

2、学习“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这一段中哪—句话最能够起到总结的作用呢?

这句话,为什么用引号引起来呢?

(如果别人说的话刚好能够表达你的感受或者能够代表你的观点,就可以引用过来。当然,用引号标注上,也表示对原作者的尊重。)。

3、学习“桂林山水甲天下”

课文中还能发现这样的例子吗?(“桂林山水甲天下。)。

资料:这句话最早是距今800多年前的宋朝,一个叫王正功的人说的。

作者、读者、游客、诗人、中国人、外国人、……。

古今中外的人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4、课文小结:

古语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有一天,你也能够走进桂林的话,一定别忘了去感受它甲天下的风景之美,领略它的文化之美。

这美妙的仙境让我们如痴如醉,难怪历来的文人墨客都愿不吝笔墨地大加赞赏,我们来听听著名诗人贺敬之是怎样称赞桂林山水吧!

桂林山水歌。

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水几重呵,山几重?

水绕山环桂林城……。

是山城呵,是水城?

都在青山绿水中……。

欣赏了如此迷人的桂林山水后,我们不由得为它的美景所折服。用“人面桃花相映红,树阴照水爱晴柔。枫叶红于二月花,红妆素裹更妖娆。”来形容桂林山水是再合适不过了。难怪乎,古人云——“桂林山水甲天下”!

《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结合律,初步体验乘法结合律的应用。

2、通过乘法结合律公式的推导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及科学的学习方法。

3、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能力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4、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结合教学中具体的教学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结合律,初步体验乘法结合律的应用。

乘法结合律的推导过程是学习的难点。

请同学们做口算题。

2×550×225×4 8×12540×25

根据同学的回答总结出:5和2是一对好朋友,它们相乘等于十;25和4是好朋友,它们相乘等于一百;125和8是好朋友,它们相乘等于一千。

教师板书:5×2 25×4 125×8

请同学们要牢记这三对好朋友,一会儿它要给我们很大的帮助。

1.出示主题图.

师:同学们,要保护我们的家园,就要植树造林,绿化环境。

2.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同学们在干什么?上节课我们根据这副图的信息提出四个问题,已经解决了两个问题,今天我们一起解决第三个问题。

板书: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知道哪几个信息?

3.小组合作 ,列出综合式。

学生做完后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一种思路是先求一共种多少棵树,再求一共浇多少桶水;另一种思路是先求一组浇多少桶水,再求25组一共浇多少桶水.)

板书:25×5×2 25×(5×2)

=125×2 =25×10

=250(桶)=250(桶)

答:一共要浇250桶水.

4.讨论、比较。

提问:

(1)这两个算式都有道理,而且它们的结果是相同的,说明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是相等关系.)

板书:25×5×2=25×(5×2)

(2)等号左边和右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议论后得出:等式两边算式中的3个因数一样,都是25,5和2;它们的运算符号是一样的,都是乘号.

(3)那它们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

它们的运算顺序不一样,左边算式要把前2个数相乘,右边算式因为有小括号,所以要先算后边小括号里面的.

(4)哪个算式计算起来更简便呢?

师概括并启发提问:

这两个算式因数相同,运算顺序不一样,但结果都是相同的,这种现象是不是偶然的呢?

5.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如:

3×6×5= 3×(6×5)

7×4×20=7×(20×4)

25×8×4=25×(8×4)

启发提问:

(1)这三个等式中,每组等式的因数一样吗?(一样的)

(2)它们的运算顺序一样吗?(不一样的)

(3)三个等式左边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议论后明确:三个等式左边的算式运算顺序是一样的,都是把前两个数先乘,再与第三个数相乘.

(4)三个等式右边的算式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议论后得出:三个等式右边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

(5)它们每个等式左右两边运算顺序不一样,但它们的积呢?(积是一样的)

师概括:通过刚才的计算、讨论,看来咱们发现的现象不是偶然的,是有规律性的.

6.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咱们再观察一下,在乘法中,三个数相乘,可以怎么算?还可以怎么算?

学生议论.在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概括并板书: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板书课题:乘法结合律

7.用字母公式表示定律.

启发学生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因数,乘法结合律的字母公式是什么?

板书:(a×b)×c=a×(b×c)

师概括:我们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可以改变乘法中的两个因数的位置,今天我们学习乘法结合律可以改变乘法运算当中的运算顺序,它们的积都是不变的.

8.看教科书,讨论小精灵提出的问题。

9.乘法结合律的应用.

计算43×25×425×43×4

先让同学独立计算,然后讨论,明确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10.练一练

完成35页下面的“做一做”的第二题,请生板演,做完后集体订正。

1.练习六第2题。

2、 用简便方法计算。

42×125×8 25×17×4(25×125)×(8×4)

小学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1、通过回顾《太阳》、《松鼠》两篇课文,对比它们的语言特点,并了解说明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把某个事物说明白。

2、通过合理利用资料,并且按一定顺序,运用各种说明方法来介绍东方明珠塔,同时尽量做到语言生动形象。

2、出示:说明性的文章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事物,掌握知识。例如:通过学习《太阳》这篇说明文,我们了解到太阳的特点是?(生说:远,大,热)《松鼠》这篇说明文又让我们了解到哪些知识呢?(生说:松鼠的外形,性格,生活习性等)。

1、是的,说明文就是这样的。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出示(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齐读。

2、那么,怎样才能把说明文说明白呢?(预设生说:说明方法)(预设师说:那就得用上说明方法)(板书:说明方法)。

3、请同学们默读《太阳》1-3小节,边读边做批注,思考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说明太阳的特点的?(预设: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板书: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

4、我们再来看看《松鼠》第1小节,看看作者又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松鼠的外形?(生说:打比方)。

5、师:是的。那接下来我们再来比较一下《太阳》和《松鼠》这2篇说明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板书:语言特点)(预设生说:《太阳》语言比较简单,《松鼠》语言生动形象)(板书:准确平实,生动形象)。

6、总结:同学们,通过《太阳》和《松鼠》这2篇说明文,我们知道要介绍清楚明白一个事物,需要用上各种说明方法,说明的语言可以准确平实,可以生动形象。

过渡:我们常说“学以致用”,接下来我们就来介绍某个事物。

1、出示图片(上海东方明珠塔)。

2、同学们,你们了解它吗?预设,不太清楚。请同学们打开老师给大家准备的有关“东方明珠塔”的资料,进行阅读。

3、提问:同学们,看过资料后,如果老师让你们来介绍东方明珠塔,你会介绍它的什么?(预设:外形,作用,结构等)。

4、我们这节课就来介绍东方明珠塔的外形。看,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有关东方明珠塔外形的图片,请仔细看。

5、接下来,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你们准备怎么来介绍呢?(预设:。

1、用上说明方法。

2、总分结构。

3、语言生动形象或者准确平实。

4、写作按一定顺序:从远到近,由白天到夜晚等)(相机板书:说明顺序)。

6、出示写作要求:

1)选择有效的材料并按一定顺序介绍东方明珠塔的外形特点;

2)介绍的时候能用上几种说明方法,并且做到生动形象;

3)字数不少于200个。

齐读写作要求,并且要求每一组必须要有2到3名同学的表达语言要生动形象。

7、交流。交流的标准:学生评价为主。以星级评定为标准。如:1)合理采用材料信息,可加1星。2)用上说明方法,可加几星。3)按一定顺序进行介绍,可加几星。4)语言生动或者平实,可加几星。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合理利用资料,按一定顺序,并且运用各种说明方法来介绍东方明珠塔,同时个别同学还做到了语言生动形象。

小学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1、抓住描写母亲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母亲的情感变化。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3、掌握心理活动描写的两种方法:内心独白法、想象描述法。

1、抓住描写母亲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母亲的情感变化。

2、掌握心理活动描写的两种方法:内心独白法、想象描述法。

ppt课件、作文纸。

大家有没有发现,今天我们的课堂,与以前不同,多了很多来听课的老师,你能够用一句话或用一个词来说出你的心情?(紧张、担忧、激动、兴奋、、、、、、)。

师:其实,老师今天上课的心情也不能平静。所以我也写了一段文字,想表明自己在上公开课之前的心理活动。

(幻灯片展示:我的心情很复杂。可是上一堂公开课,是一次难得的学习交流机会,我既高兴又担心,可是这堂课能上好吗?我班的孩子们会怯场吗?这堂课该不会变成我的“独角戏”吧?望着那如洗的天空,我的心渐渐淡定,要相信孩子们,他们一定会和我一起努力。是的,一定会的!)。

师:老师有信心上好这节课,同学们就别再紧张别再担忧和矛盾了,我们共同合作把这堂课上好,你们有信心吗?好,上课!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学会看病》这篇课文。并通过语言描写我们认识了这样一位母亲,她自己是一名医生,在他发现儿子感冒的时候,不但没有给儿子买药治病,反而让儿子独自去医院,母亲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是那样坚决。但是再这样的决定背后却发生了许许多多的心理变化。他们母子的一言一行时刻扣动着我们的心弦,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学会看病》这篇课文,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第21自然段:从他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我就开始后悔。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我就是想锻炼他,也该领着他一道去,一路上指点指点,让他先有个印象,以后再按图索骥。

师:老师也找到了这句话,这段文字里有一个直接描写母亲心理活动的词,你能找到吗?(后悔)。

联系本段,你从哪里可以看出她很后悔呢?(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没有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

“雪上加霜”是什么意思?这里我们可以先用逐字解释法解释这个词表面的意思,然后在扩展它的深层次含义。(在雪上还加上了一层霜。比喻接连遭受灾难,损害愈加严重。文中指儿子面临的困难越来越多。)。

为什么母亲的行为是“雪上加霜”?(因为儿子已经生病了,作为母亲,本身就是医生可以自己给他看病,但是母亲没有这样做,反而让儿子自己去医院。)。

师:“雪上加霜”的意思你们懂了吗?想到这些,当妈的真的感到非常——后悔。现在的母亲多想第一次领着孩子一起去啊!试想一下,领着孩子一起去看病,会有什么好处?(可以指点他,第二次可以照着第一次去做。)。

师:这样的做法用文中的词来说就是——按图索骥。你能结合我们刚刚的讨论说一说“按图索骥”是什么意思吗?(骥:良马。按照画像去寻找好马。本文是说照样子做。)看来在逐字解释的基础上扩展引申义是一个不错的解释词语的办法。

师:在这一段中有一句话更能体现出母亲的后悔,你找到了吗?

出示:这样虽说可能留不下记忆的痕迹,但来日方长,又何必在意这病中的分分秒秒呢?

师:他找到了这个句子,其他同学能给他的朗读提点建议吗?你能再试着读一读吗?

为什么你扬高了音调?读完这个句子,你发现了什么?(反问句)你能把它改成陈述句吗?这里用反问句有什么好处呢?(加强语气,突出母亲的后悔万分。)。

师:此时的母亲追悔莫及,甚至开始在心里怀疑自己是全天下最狠心的母亲。现在我们化身为母亲,怀着对儿子的愧疚,齐读这段话。

师:作者通过对母亲心里想法的叙述把母亲的后悔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里用到了一种常见的描写人物心理的方法,叫做“内心独白法”(出示定义:内心独白,指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描述自己内心所想的内容。)这种方法顾名思义就是描写人物的心里话。内心独白的内容可以通过几种方式来表达。

(2)感受母亲的担心。

师:除了后悔,这个母亲的情感还有没有其他变化?读一读你找到的片段。

出示: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两个小时过去了,儿子还没有回来。虽然我知道看病是件费时间的事,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师:这里有一个直接描写心情的词语(忐忑不安)什么是忐忑不安呢?都说从字形可以揣测字意。我们看一下忐忑的字形,你能猜出忐忑不安的意思吗?(形容心神不定。心神极为不安)。

还有一处直接描写心理的语句——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此时就让我们化身成那位母亲,母亲的心里在想什么呢?(孩子在路上病情加重,旁边没有人帮忙;找不到挂号的地方;迷路;忘了带钱、、、、、、)是啊,儿是娘的心头肉,儿行千里母担忧,母子连心,想到儿子会面临的困难,母亲的心里一阵阵揪心的痛,这种揪心的痛远远胜于病痛十倍、二十倍。

你通过想象,走进了母亲的内心。说得这样好,能不能读给我们听?

师:同学们读的很好!细心的孩子一定发现了,这一段除了有正面的刻画,还有对其他事物的描写,谁找到了?(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读完这句话,你觉得哪些词语给你印象深刻?(艰涩)艰涩是什么意思?(时间过得慢,很难挨)。

师:母亲此时忐忑不安,她觉得时间越来越慢。而时间过的越慢,母亲就越(忐忑不安),那在这段煎熬的时间里,母亲可能在干什么?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来回踱步、站在窗户前张望,想要去医院找儿子、、、、、、)也就是母亲对儿子十分担心。这段时间对母亲来说仿佛是度日如年。

沙漏里的沙一点一点地坠入母亲的心,母亲心里的沙一点一点地增多,就像她的心一点一点变得沉重了。这个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母亲心理变化的过程。

谁来试着读一读这一段?我们先找男同学为大家读。男同学读的很好。仿佛时间一下子慢了下来。女同学再试试,让时间过的再慢一些。女同学声音优美,不仅时间慢了下来,母亲的心痛也让我们感受到了。

(出示:虽然我毫无疑义地判定儿子患的只是普通感冒,如果寻找适宜锻炼看病的病种,这是最好的选择,但我还是深深地谴责自己。假如事情重来一遍,我再也不让他独自去看病了。这一刻,我只要他在我身边!)。

师:此时,母亲的心理是什么?(自责)为什么母亲要“我”独自去看病呢?(想锻炼我独立生活的本领)。

师:想法是美好的,决定是善意的。但此时此刻,儿子看病久不归,“我”生怕儿子出现什么意外,所以对自己当初的决定很后悔,觉得自己对孩子太残酷了,不禁深深地谴责自己。

此时母亲心里的想法是什么?(假如事情重来一遍,我再也不让他独自去看病了。这一刻,我只要他在我身边!)。

结合刚才的朗读,你觉得这段心理的刻画有什么特点?(描写了假设的'想法,也就是一些不可能发生的事)。

师:你概括的非常好。其实这是一种描写心理的方法叫做“想象描述法”。所谓想象描绘法,就是借助想象来反映内心世界。人在特定的状态下,耳边或眼前会出现虚幻的画面或声音,而这些往往是自己最想或最怕听到和看到的,如果将这些内容详细准确地描绘出来,就是当时人物内心的最好写照。

我们跟随作者体会到了在让儿子独自看病的过程中,母亲的内心经历了后悔、担心、自责等一系列变化。相信在母亲一次次的纠结中,母亲对儿子的爱也不由自主地跃然于纸上。让我们再次走进心理刻画,再次深情地感受母爱。

(配乐,师生合作)母亲发现儿子感冒了,准备照例自己用药给他治病后又改变了主意,决定让儿子独自到医院看病。母亲想用这种方式磨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可是从儿子摇摇晃晃地出了门的那一刻起,母亲就后悔了,她心想:来日方长,锻炼儿子又何必在意这病中的分分秒秒呢?母亲在家忐忑不安,心疼痛地收缩成了一团,她不禁深深自责——假如事情重来一次,我再也不会让他独自去看病了。这一刻,我只要他在我身边。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其实像这种严厉的爱,我们生活中并不缺少,深沉的爱在硬逼你咽下鸡蛋的监视的目光中;深沉的爱在你不会做题时,让你先独立思考的严厉中,母爱是最无私的,最无微不至的。

师:这节课除了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你还有哪些收获?(学到了描写心理的两种方法。内心独白法和想象描述法。)。

其实在众多的写作手法当中,最能揭示人物精神世界、丰满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的莫过于心理描写。同学们要自己的习作中试着对人物进行一些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

师:母亲的心理变化我们体会到了,其实本文的小主人公的心理也在母亲一次次担忧、自责中发生着变化。现在就让我们化身为文中的小男孩,试着将他矛盾的心理写一写。适当运用今天学到的描写心理的方法:内心独白法、想象描述法。

小练笔:由于高中会考,短短的三天假期已经结束。当我们再回到班级,坐到课桌前,脑海中依旧浮现出假期甜蜜美好的时光。望着老师严肃的脸,此时你的心情肯定十分矛盾。请将你的心理活动描写下来。(300字左右)。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本节教材的例题,都是由主题图引出的。教学时,应充分利用主题图的故事性,逐步生成连贯的情境,逐步生成后续的问题,使本节课的教学在内容与表现形式上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教学时,也应遵循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

4.在整个环节中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多种方法表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充分调动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学生虽能较快的体会出这两种加法的运算定律,但在总结、交流加法的结合律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教师应适当的进行指导和帮助。同时要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记忆加法的运算律,提高学生掌握能力。学生的记忆方法过于单调,教师应在开发学生思维上多下功夫。

“思”与“诗”的巧妙结合教学设计

多媒体运用与音乐欣赏教学的巧妙结合。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组成部分之一,对培养学生感受音乐、欣赏音乐的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学生广泛深入地接触音乐作品,就能较快地提高音乐的鉴赏力和表现力。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使用多媒体不仅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而且也扩展了学生想象和思维的空间。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如果能巧妙的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则会取得许多积极的效果。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儿童,这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投入欣赏活动中,创造一个良好的.艺术氛围。

一二年级低龄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具有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因而在上这一阶段年龄欣赏课时,我们可借助多媒体的帮助,充分利用他们灵巧的形体、自然的嗓音,通过观看动画、视听、律动、绘画、剪剪贴贴、游戏、情景表演、等相结合的、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欣赏教学,激发和培养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在其中较好地把握好多媒体的运用,以开发音乐的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体验音乐的美感,从而更好的为低年级音乐唱游教学服务。

我们在组织教学时可尽量地运用vcd和多媒体教学,让孩子们直观的通过视觉效果感染、感受作品情感。例如:在欣赏《小青蛙》和时,我采用了powerpoint幻灯片教学。随着音乐旋律、节奏、力度的不断变化,在视屏上分别出现了美丽的月色;小青蛙玩耍、捉害虫、在荷叶上跳跃的场面;小青蛙勇敢的面对暴风雨的侵袭;风雨过后,太阳在公鸡的啼叫声中升起,小青蛙继续劳动在湖面上的情景。如在教唱歌曲《小白船》时,利用多媒体出示幽静的画面,然后在屏幕上出示小朋友们自己的照片,好象他们自己在月亮上嬉戏、玩耍。由于欣赏教学时,能有效地将视听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使孩子们受到作品美的感染,激发了小朋友的兴趣加深孩子们对作品的理解和对主旋律的记忆。随着音乐边听边动,能帮助孩子们感知音乐的节奏、速度、力度和情绪起伏,营造良好效果和课堂美感,使孩子们更能投入到音乐所展现的情景中。

[1][2]。

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1、认知目标: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下列词语:

漓江无瑕翡翠峰峦雄伟屏障竹筏波澜壮阔水平如镜连绵不断。

2、情感目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感。

3、技能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领悟作者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排比的写作手法。

课文的二三自然段分别具体讲述了桂林水的特点和山的特点,理解用对比突出水美山美的写作手法。

对课文最后一段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感情的体会。

dvd光盘。

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巧用视频,开课激趣:

1、播放万里长城、颐和园图片,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对美景的向往,从而引入课题。

教师边展示桂林地区图边解说: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的山水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就让我们乘上竹筏小舟,一起驶入那美丽的山水画卷当中吧。

2、(播放桂林山水视频)让学生观看桂林山水视频,让学生用一句话说出画面的内容?(生自由发言3-4个)。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课文。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可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几种学习课文内容的方法中选择你喜欢的,也可以自己创造新方法。一会儿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成果。

2、小组学习(播放3分钟轻柔舒缓的音乐)。

三、选用视频,品读课文,感悟山水之美。

(一)巧用视频,诵读水之清碧。

1、先让学生感情朗读汇报的课文,再谈谈自己的感受。

2、其他同学谈感受。(此时适时播放桂林的水视频让学生进一步感悟漓江水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播放漓江水特点的句子,指导学生朗读。(学生朗读时,让学生参与评价)。

(1)学生朗读,师生评议,教师进行示范。

出示: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2)老师指导学生齐读。

(3)指导学生诵读。教师提示:表现三种情感,第一种水静是欣慰;第二种水清是惊喜;第三种水绿是赞叹。

4、指导对比写法的运用,突出漓江水别具一格的美。

(播放图片:1、波澜壮阔的大海,

2、水平如镜的西湖,碧绿的漓江水)。

漓江的水有漓江自己的美。漓江的水静、清和绿。

总结板书:说西湖说大海,不是说漓江比它们都好,是各种景物各有各的好,各有各的美,漓江的三个特点,第一个静。(教师板书“静”)第二个什么?(教师板书“清”)第三个什么?在课文表达绿的时候,还用了个什么词?(引导板书“碧”)。

(二)精选图片,品读山之秀奇。

1、学生汇报读书方法,读读汇报的课文。(师出示桂林山的画面,学生逐个朗读。)。

2、学生谈感受。

3、指导朗读课文。(出示课文内容,生读课文)。

课文: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重点指导:

(1)读桂林的山的奇要表现出一种内心的惊叹。

(2)指导“啊”的音变规律。

小结:同学们,由此可见,作者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功夫多深啊!如果我们把这些词语能在今后的写作中活学活用,同样的,就能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4、对比写法,突出桂林山独具特色的美。

泰山、香山与桂林的山进行比较,得出:桂林的山是奇、秀、险。

本环节总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汇报,老师觉得你们真聪明,第一,能运用学过的学习方法学习课文,举一反三的能力强。第二,发言积极,朗读有感情。老师为你们的进步由衷感到高兴!希望你们继续努力。

(三)感悟山水组合美。

1、学生汇报课文的最后一段。

学生读课文。(播放山水相依视频)。

让学生谈感受。(通过视频播放让学生感悟山水相依,谁也离不开谁。)。

理解课文最后一句。

(齐读)“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谈山水相依的桂林给我们的感受。

(播放视频)坐在船上,行驶在漓江里,桂林山水那独具特色的美,真是令人流连忘返。

2、指导朗读,边朗读边谈感受。

1、赞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甲天下,作者用了这样一篇文字优美的文章来赞美了桂林,老师用了一首诗来赞美她,你们想用什么方式来赞美桂林呢?那请大家开动脑筋,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广告语、对联、诗、歌曲等等,来赞一赞这如诗如画的桂林山水吧!

2、先小组讨论,再全班汇报。

(师作诗)慕名观赏荡轻舟,静水清流碧悠悠。奇峰竞秀拔地险,山水相依画中游。

3、让学生欣赏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播放视频)。

学生谈收获: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1、请把自己对桂林山水的赞美写下来。

2、搜集有关桂林山水的景点图片,办一期桂林山水图片展。

总结语:同学们,桂林既有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也有梦幻般神奇的境界。它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它不愧是我国自然风光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们国家的骄傲。希望同学们有机会,亲自到桂林山水中细细游览。

桂林山水。

漓江静清绿舟行碧波上。

甲天下。

桂林山奇秀险人在画中游。

原因特点感。

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结合律,初步体验乘法结合律的应用。

2、通过乘法结合律公式的推导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及科学的学习方法。

3、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能力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4、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结合教学中具体的教学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

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结合律,初步体验乘法结合律的应用。

一、复习准备,引入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做口算题。

2×550×225×48×12540×25。

根据同学的回答总结出:5和2是一对好朋友,它们相乘等于十;25和4是好朋友,它们相乘等于一百;125和8是好朋友,它们相乘等于一千。

教师板书:5×225×4125×8。

请同学们要牢记这三对好朋友,一会儿它要给我们很大的帮助。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主题图。

师:同学们,要保护我们的家园,就要植树造林,绿化环境。

2、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同学们在干什么?上节课我们根据这副图的信息提出四个问题,已经解决了两个问题,今天我们一起解决第三个问题。

板书: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知道哪几个信息?

3、小组合作,列出综合式。

学生做完后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一种思路是先求一共种多少棵树,再求一共浇多少桶水;另一种思路是先求一组浇多少桶水,再求25组一共浇多少桶水。)。

板书:25×5×225×(5×2)。

=125×2=25×10。

=250(桶)=250(桶)。

答:一共要浇250桶水。

4、讨论、比较。

提问:

(1)这两个算式都有道理,而且它们的结果是相同的,说明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是相等关系。)。

板书:25×5×2=25×(5×2)。

(2)等号左边和右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议论后得出:等式两边算式中的3个因数一样,都是25,5和2;它们的运算符号是一样的,都是乘号。

(3)那它们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

它们的运算顺序不一样,左边算式要把前2个数相乘,右边算式因为有小括号,所以要先算后边小括号里面的。

(4)哪个算式计算起来更简便呢?

师概括并启发提问:

这两个算式因数相同,运算顺序不一样,但结果都是相同的,这种现象是不是偶然的呢?

5、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如:

3×6×5=3×(6×5)。

7×4×20=7×(20×4)。

25×8×4=25×(8×4)。

启发提问:

(1)这三个等式中,每组等式的.因数一样吗?(一样的)。

(2)它们的运算顺序一样吗?(不一样的)。

(3)三个等式左边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议论后明确:三个等式左边的算式运算顺序是一样的,都是把前两个数先乘,再与第三个数相乘。

(4)三个等式右边的算式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议论后得出:三个等式右边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

(5)它们每个等式左右两边运算顺序不一样,但它们的积呢?(积是一样的)。

师概括:通过刚才的计算、讨论,看来咱们发现的现象不是偶然的,是有规律性的。

6、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咱们再观察一下,在乘法中,三个数相乘,可以怎么算?还可以怎么算?

学生议论。在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概括并板书: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7、用字母公式表示定律。

启发学生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因数,乘法结合律的字母公式是什么?

板书:(a×b)×c=a×(b×c)。

师概括:我们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可以改变乘法中的两个因数的位置,今天我们学习乘法结合律可以改变乘法运算当中的运算顺序,它们的积都是不变的。

8、看教科书,讨论小精灵提出的问题。

计算43×25×425×43×4。

先让同学独立计算,然后讨论,明确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10、练一练。

完成35页下面的“做一做”的第二题,请生板演,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六第2题。

2、用简便方法计算。

42×125×825×17×4(25×125)×(8×4)。

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1、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2、通过探索活动,发现乘法的结合律,并用字母进行表示。

3、在理解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1、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发现乘法的结合律。

2、在理解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计算器。

一、发现问题:

1、出示长方体图,让学生估计搭这个长方体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

2、用不同方法验证结果。让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并引导讨论为什么方法不同结果却一样,这其中是否蕴含着某些规律。

二、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建立模型。

1、根据上题的规律提出假设。

2、验证提出的假设是否适合其它数据。

小组内举一些数据来验证,可借助计算器,用一些较大的数据验证。

全班交流,并用字母表示结合律。

1、试一试第1题:

让学生尝试用乘法结合律解决连乘运算中的`简算问题。然后进行交流,概括出简算的方法。

2、进一步尝试用用乘法结合律解决连乘运算中的简算问题。

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结合律,初步体验乘法结合律的应用。

2、通过乘法结合律公式的推导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及科学的学习方法。

3、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能力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4、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结合教学中具体的教学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

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结合律,初步体验乘法结合律的应用。

一、复习准备,引入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做口算题。

2×550×225×48×12540×25。

根据同学的回答总结出:5和2是一对好朋友,它们相乘等于十;25和4是好朋友,它们相乘等于一百;125和8是好朋友,它们相乘等于一千。

教师板书:5×225×4125×8。

请同学们要牢记这三对好朋友,一会儿它要给我们很大的帮助。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主题图。

师:同学们,要保护我们的家园,就要植树造林,绿化环境。

2、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同学们在干什么?上节课我们根据这副图的信息提出四个问题,已经解决了两个问题,今天我们一起解决第三个问题。

板书: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知道哪几个信息?

3、小组合作,列出综合式。

学生做完后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一种思路是先求一共种多少棵树,再求一共浇多少桶水;另一种思路是先求一组浇多少桶水,再求25组一共浇多少桶水。)。

板书:25×5×225×(5×2)。

=125×2=25×10。

=250(桶)=250(桶)。

答:一共要浇250桶水。

4、讨论、比较。

提问:

(1)这两个算式都有道理,而且它们的结果是相同的,说明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是相等关系。)。

板书:25×5×2=25×(5×2)。

(2)等号左边和右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议论后得出:等式两边算式中的3个因数一样,都是25,5和2;它们的运算符号是一样的,都是乘号。

(3)那它们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

它们的运算顺序不一样,左边算式要把前2个数相乘,右边算式因为有小括号,所以要先算后边小括号里面的。

(4)哪个算式计算起来更简便呢?

师概括并启发提问:

这两个算式因数相同,运算顺序不一样,但结果都是相同的,这种现象是不是偶然的呢?

5、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如:

3×6×5=3×(6×5)。

7×4×20=7×(20×4)。

25×8×4=25×(8×4)。

启发提问:

(1)这三个等式中,每组等式的因数一样吗?(一样的)。

(2)它们的运算顺序一样吗?(不一样的)。

(3)三个等式左边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议论后明确:三个等式左边的算式运算顺序是一样的,都是把前两个数先乘,再与第三个数相乘。

(4)三个等式右边的算式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议论后得出:三个等式右边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

(5)它们每个等式左右两边运算顺序不一样,但它们的积呢?(积是一样的)。

师概括:通过刚才的计算、讨论,看来咱们发现的现象不是偶然的,是有规律性的。

6、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咱们再观察一下,在乘法中,三个数相乘,可以怎么算?还可以怎么算?

学生议论。在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概括并板书: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7、用字母公式表示定律。

启发学生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因数,乘法结合律的字母公式是什么?

板书:(a×b)×c=a×(b×c)。

师概括:我们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可以改变乘法中的两个因数的位置,今天我们学习乘法结合律可以改变乘法运算当中的运算顺序,它们的积都是不变的。

8、看教科书,讨论小精灵提出的问题。

计算43×25×425×43×4。

先让同学独立计算,然后讨论,明确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10、练一练。

完成35页下面的“做一做”的第二题,请生板演,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六第2题。

2、用简便方法计算。

42×125×825×17×4(25×125)×(8×4)。

文档为doc格式。

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探索与发现(二)》。

1、经历探索过程,发现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并用字母表示。

2、在理解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3、感受数学探索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

1、重点:探索、发现、理解和应用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

2、难点: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探索过程。

一些小长方体

(一)口算比赛,激发学习兴趣

1、出示口算题

2×55×1425×4125×836×25

2、谈话引入

师:他们怎么计算那么快呀?是不是有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发现吧!

3、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1、动手操作

师生共同用小长方体搭一个和教材上一样的大长方体。

2、估一估

师:请大家认真观察,估一估这个长方体是由多少个小长方体搭成的?

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后集体交流。

3、算一算

师:谁估计的准确呢?请同学们在本子上算一算。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

4、交流算法

师:谁愿意把你的办法介绍给大家?

学生汇报,师板书:(3×5)×4=603×(5×4)=60

5、比一比

师:比较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

(三)提出假设,举例验证

1、提出假设

师:用别的三个数这样计算会不会结果也相同呢?请在本子上举例计算。

2、学生举例

小组内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交流

师:谁愿意介绍一下你们小组举例的情况?

生:…

(四)概括规律

学生同桌交流后反馈。

师:这样的例子多不多?(多)能举完吗?(不能)

生:…

生说师板书:(a×b)×c=a×(b×c)叫做乘法结合律

(五)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比较(3×5)×4=603×(5×4)=60两个算式的计算过程,哪个更简便?

师:看来运用乘法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出示38×25×4

师:能用乘法结合律使这道题计算简便吗?

学生试做,教师指导。

3、独立计算:42×125×8

(六)探索乘法交换律

1、出示一组数据

4×5=5×412×10=10×126×7=7×6

师: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

2、学生举例验证,发现规律

3、用字母来表示,生说师板书:a×b=b×a

(七)运用模型,完成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做题后集体交流。

2、“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做题后展示评比。

(八)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结合心理教育的教学设计

小班的幼儿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但也存在幼儿与同伴之间的关注。在成长过程中,幼儿逐步体验到了自己与同伴之间的'关系,渐渐学会彼此关心和帮助。本活动通过故事《我们来帮你》让幼儿学会关心、帮助别人,体验帮助别人得到的快乐。

1、幼儿能够理解故事内容。

2、幼儿知道要关心帮助别人。

教学挂图、小动物头饰。

1、导入活动:教师戴鸡妈妈的头饰,讲述:咯咯咯,今天我鸡妈妈可高兴了,因为我要带着我的鸡宝宝回新家去。教师可以做一些鸡的动作,用夸张的语调,吸引幼儿的注意。

2、看图片听故事。

(1)教师出示图片,有表情地讲故事。

(2)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鸡妈妈带着小鸡去哪里?(去他们的新家)。

可是在回家的路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桥被水冲断了)。

鸡妈妈和鸡宝宝又不会游泳,想想他们心里着不着急呢?(非常着急)这时小鸭子说了什么呢?(我背你们过河)。

小乌龟说了什么呢?(我们来帮你)。

大象又说了什么呢?(我来帮你)。

小朋友们想一想,鸡妈妈和鸡宝宝过河了没有呢?(过了)。

教师总结:我们要像小动物一样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

3、情景表演。

(1)教师请幼儿戴上小动物头饰分别扮演鸡妈妈、鸡宝宝、小鸭子、小乌龟、大象。

(2)教师讲故事,幼儿根据故事内容表演故事。

(3)教师评价幼儿的表演。

建议: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幼儿说说自己可以怎样帮助别人。

文档为doc格式。

《矛和盾的结合》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课文。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 是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就不一样。在设计这堂课之前,我想课文中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是让学生明白看待问题要多角度的关键。于是就将这一环节作为重点进行处理。

接着鼓励学生读好课文,在由衷赞叹声中,学生将课文读懂了,并能结合“矛、进攻、盾、自卫”等词语概括了全文主要讲的一件事。

其次为了让学生能对发明家的发明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我抓住“大显神威”这个词分两层来感染学生。

1、说说你对“大显神威”的理解,用课文里的句子来说明。

2、生活中有没有让你感到“大显神威”的事物呢?

四人小组读读2、3、4小节,进行讨论:发明家的思路是怎样的?划划有关的词句。

把学生讨论的内容板画下来:

为了让学生能加深印象,我再让学生照着板画来说说发明家是这样发明坦克的。

学生纷纷议论:铅笔和橡皮的结合——橡皮头铅笔;

电风扇和取暖器的——集合空调……。

反思:新课标中具体的3~4年级阅读目标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本课的3、4环节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目标。“大显神威”词语的理解能为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对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的过程复述,即训练学生的思维,又对文本有了更进一步的研究。

开发智力无凝是教育的一项根本任务,本文发明家的思维过程是值得学生体验的过程。学生在反思发明家想法的过程使自身学会在看待问题上能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发散思维,学会求知,学会思考,学会实践。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这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节课的内容,目标是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并应用加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还有就是要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

这节课应该由例题引入的,但是为了能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到使用结合律使为了使计算简便的效果,我设计了两组题让学生做,分成男女生竞赛,男生做每组题的左侧题目,女生做右侧题目,等到做第三题的时候男生开始不满了:“老师,我们的题难的了,算的时候都得用笔算,而他们女生的题直接口算就能得出结果了”,于是我赶紧调整预设,让女生完成第三组题的左侧题目,男生完成右侧题目,从而也让男女生互相体验一下因为计算顺序不同而导致计算起来难易度也不同。这三组题的安排是这样的:1.(78+34)+6678+(34+66)。

2.(129+45)+155。

129+(45+155)。

3.(3185+497)+5033185+(497+503)。

通过这种竞赛的形式,更能让学生体会到简便计算为我们的'学习带来的好处和便利,于是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和学习的渴望,所以,在正式进入新知的时候我采用了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的方法,问孩子们我们为什么要将后两个家数先结合起来,目的是要干什么?学生通过计算比较知道我们之所以要这样算,是要凑整,使得计算起来更简便,学生也就自然而然的记住了加法结合律的定义。

但是,本节课还是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由于前面安排学生探索新知的时间太长,导致后面很多加强训练的习题没有能够在本节课完成,课后还设计了一道奥数题让学生计算,但是因为时间关系只能作罢!在二班讲这节课是第二节,所以我注意在时间方面把控课堂,得出结合律的定义之后就开始检测和应用,因此二班做的练习相对五班的同学来说要多一些哦!

在教学本节课的过程中我还发现,学生的固定思维比较严重,大多认为定义说的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就是固定不变的,于是,发现第一个加数和第三个加数可以凑整也不敢往一起结合进行计算,这同时也说明我在讲授结合律的时候就只是针对结合律讲的,没有注意到要跟交换律联系,如果将两节课的知识教师先做一个处理的话,相信学生能够做到有样学样,应用自如。在今后的教学中,如果前后课有联系的话,还是多做一些前后衔接的工作方便学生学习和提炼新知吧!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