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采松果教学设计大全(13篇)

时间:2023-12-09 17:31:14 作者:书香墨

教学计划还需要适应不同教育阶段和不同学科的教学要求,以便将课程有效地传达给学生。下面是一些教学计划的实例,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制定教学计划。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1.让学生学会观察图画,理解图画内容,知道图上加括号和问号的用意,能从图中看清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1页2.创设亲身经历用6、7的加减法解决问题的时空,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3.引领学生体验数学的魅力,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5.渗透环保教育,使学生热爱我们的大自然,热爱我们的生活,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教学关键:

知道图上“大括号”和“?”表示的意思。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画面内容表达的意思,根据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选择适当的方法算出要求的问题。教具、学具准备:

活动式的情景图、小黑板、《一同去郊游》乐曲、录音机、图卡、口算卡片。

第2页。

一年级数学《采松果》教学设计

课堂上要求解决的实际问题都是一年级上册教学过的`,包括例题在内,总共有四个实际问题,其中加法计算的求和问题和减法计算的求差问题,学生的解题思路是很明确的,唯一感到生疏和困惑的可能是求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例题中要求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松果,只要让学生体会到从25个里面去掉和小松鼠一样多的4个,剩下的数就是妈妈比小松鼠多采集的,从而列出算式25-4。练习4小题也是相同的问题,只是表达的词语发生了变化,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长多少”实际就是“多多少”后,解答就很容易了。

综上所述,学生在本课的学习中,正确进行个位上的加减是一年级上册10以内加减法的内容,遇到的实际问题都是已有经验能够解决的。学生在本节课,本单元,本册教材,甚至在整个小学阶段都应牢记的一点是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学生形成了这种认识后,才能在笔算学习中不出现大的偏差。体会到口算和笔算本质上的一致性。在一年级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小棒和计数器在帮助学生理解100以内数的组成和数位概念以及数的加减运算方面有着直观的效用。而熟练进行20以内加减法的运算不仅是本册计算教学的基础,也是小学阶段计算教学的一个根基。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第一课时,本节内容是学生建立数位概念的起始课,是在逐一计数的基础上,积累十进制概念活动经验的重要环节。教材通过“古人计数”的故事,渗透自然数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认识20以内的数,体会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体会20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11~20各数。

2、初步认识个位和十位,感受以“十”为单位的计数方法。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又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了解古人发明十进制计数法的价值。

根据教材内容及教学目标我们整节课设计如下:

一、课前一首歌(数字歌)。

课前这首歌的选择也是为开课做铺垫的,整首歌中以1--7的数数为中心,孩子们不但放松了心情,还复习巩固了数数的方法。

二、复习导入。

有了“数字歌”的铺垫,老师引导复习就容易多了,如老师问道“你能按顺序说一说你学过的数吗?”孩子们就能迅速的说出来。

三、讲授新知。

1、观看视频了解古人计数方法。

以一段古人计数的视频开始今天的新课,不但可以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既体现了需要10以上的计数的必要性,又体现了数字的文化价值。

2、引导探究,建立模型。

(1)捆一捆,认一认。

教师引导学生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让每个学生都经历把10根捆成一捆的过程。体会到1捆代表1个十,一根代表1个一,合起来是11,用算式“10+1=11”来记录。学生在经历数一数、捆一捆,说一说的过程中,自然形成10个一是1个十的概念,使抽象的概念在操作活动中变得具体直观,易于接受。

(2)拨一拨,认一认。

通过微课让孩子们认识了解计数器,这一环节让学生借助直观视频,认识计数器,并认识数位“个位”和“十位”,进一步借助数位理解11的组成,在充分操作后学习11的写法,加深对11的组成的理解,最后引导学生对比11这个数,十位与个位上的“1”表示的意义是否相同,再次加深认识,突破重点难点。

(3)我说你摆:

通过摆小棒,拨计数器等活动重点让学生经历19~20的过渡,体会小棒够10个就可以捆成1捆,巩固10个一是1个十,计数器上满十就要进一。

3、归纳小结--流程图对本节课进行归纳小结。

四、巩固练习,深化提高。

1、一缕阳光(基础练习)。

完成学习单,带着学生写一写,说一说。

你会写数吗?有什么发现?

2、光芒闪耀。

猜数游戏,我说你猜。

通过这个练习让同学们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性的练习。

3、光芒闪耀(拓展延伸)。

拨一拨,给你两个珠子,你能拨出几个数。

引导学生经历“创造”数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和数位概念,体会的数学的乐趣。

整节课从动作认知到图形认知,再到符号认知。学生在充分认识数的过程中,感受数的意义,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一年级数学《采松果》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通过“青蛙吃虫子”这一情境,使学生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从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为后面学习100以内进位加、退位减打下基础。本课首先利用“青蛙吃虫子”的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渗透环保和爱护动物的教育。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图片中的信息,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其次是探究计算方法。以小组合作为基础,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不同的想法,然后,在学生交流算法的基础上,进行整理,渗透相同数位相加减的思想。同时,让学生在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百以内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的第三课时,由于有整十数加减法以及两位数加、减一位数这两节课做铺垫,再加上学生对这一类型的加减法已经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方法,因此,学生学习起来不太困难,学习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30中的3在十位上,表示3个十,也就是相同数位相加减。基于此,在教学中应将加减运算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旨在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通过多样化的计算训练,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3、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问题。

4、渗透环保和爱护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学具:

课件、小棒、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大森林里的大树生病了,谁会去给他们治病吗?(学生会想到啄木鸟)那么谁又常在稻田里捉虫子保护庄稼呢?(学生会想到青蛙)。

师:是啊,青蛙对我们很有用处的,青蛙吃掉害虫,就保护了庄稼。所以,青蛙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一定要保护青蛙,不能随意捕杀哦!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青蛙吃虫子”。(板书课题)。

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分析画面,得到数学信息:

大青蛙吃了56只虫子,小青蛙吃了30只虫子。

2、谁能提出一个用加法解决的问题?

生: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虫子?

3、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你们打算怎样列式呢?

生:56+30。

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呢?

生:求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师:56+30=?(板书)该怎样计算呢?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探究56+30=?的计算方法。

师:四人一组合作利用桌上的学具,来摆一摆、拨一拨,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2、小组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会出现的计算方法:

生1:摆小棒:5捆加3捆是8捆,再加上6根,合起来是86根。

生2:从计数器上拨珠,我先拨出56,然后再在十位上拨上3个珠,这样十位上就是8个珠,个位上是6个珠,合起来就是86。

生3:把56分成50和6,先用50+30=80,再用80+6=86。

……。

3、自主尝试,探究算法。

(1)学生四人一组讨论。

(2)汇报交流。

(3)师强调:30中的3在十位上,表示3个十。

4、师:谁能提出一个用减法解决的问题?

生: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吃了多少只虫子?

师:还有不同的减法问题吗?

生:小青蛙比大青蛙多吃了多少只虫子?

师:谁知道这两个减法问题该怎样列式?

生:56—30。

师:56—30=?(板书)该怎样计算?

教学过程与计算56+30相同。

四、实践运用,内化新知。

1、趣味游戏(创设青蛙跳远情境),练一练第3题。

2、同学们,刚刚在做游戏的时候,小青蛙好像又有什么新的发现了,是怎么回事?大家瞧(出示53页第三个绿点问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适时巩固和总结。)。

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板书:个位上的数要和个位上的数相加减,十位上的数要和十位上的数相加减。

3、青蛙们忙忙碌碌,大森林里的啄木鸟可也没闲着哦。快瞧!(出示练一练第一题,适时告诉学生啄木鸟也是益鸟,我们应该保护它们。)。

4、师:同学们,青蛙除了捉虫子,还有最厉害的就是跳水了。快看,多热闹呀!(课件出示连一练第五题)。

师:大家从图中能获得什么信息?

生:有38只青蛙。

师:忙了一天,青蛙该回家了,看荷叶上最后还剩下几只青蛙?(5只)那么谁知道跳下去几只青蛙?比比看谁最先算出来。

五、总结评价,知识延伸。

师:今天,我们对青蛙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它有兴趣的,回家查一查:一只青蛙一年大约可以吃掉多少只害虫呢?希望大家在平常学习中一直能做个认真细心的好学生。

老师这儿还有一个问题,看看谁能帮老师解答:怎样才能使计算结果更准确呢?

生1:数小棒的时候要细心,多说几遍,说准确。

生2:拨计数器的时候要认真,不能多拨,也不能少拨,拨好后在仔细核对一遍。

生3:做好后需要仔细检查。

生4:还要在计算的时候不能看错加减号和数字,看错谁在计算的时候都会出错。

生5:就是个位要和个位上的数字相加减,十位要和十位上的数字相加减。

师:你们真了不起,希望你们在今后做计算题的时候都要认真检查一下,确保计算结果正确。

板书设计:

青蛙吃虫子。

1、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虫子?56+30=86(只)。

2、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吃了多少只虫子?56—30=26(只)。

3、小青蛙比大青蛙少吃了多少只虫子?56—30=26(只)。

个位要和个位上的数字相加减,十位要和十位上的数字相加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一年级《松鼠和松果》的教学设计

1、认识聪、活等11个生字,会写以、后等6个字。

2、在读文中感悟小松鼠的环保行为,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复述童话。

3、愿意参加植树活动或树木认养活动。]

读文理解小松鼠的聪明活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信息资料:

1、课件或挂图、生字卡片。

2、学生绘画用具及搜集的有关小松鼠的资料。

课时:两课时

1、猜谜语。猜猜这是什么动物?(出示谜语:形状像耗子,生活像猴子,爬在树枝上,忙着摘果子)今天我们学习一篇与小松鼠有关的童话故事。

对话平台]

(尊重学生个性需要,激发主动识字的愿望)

1、学生自由读文,思考: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自己想办法解决。

2、指名读文,重点评价字音;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读准字音。

(识字能力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基础,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或适合的方法识字,逐步养成独立识字的能力。)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习生字词)

1、出示生字词:说说你在哪见过他们?你是怎样记住的?

2、结合文中句子认读词语,教师相机引导。

(1)聪、活泼:读文中的句子。我们同学中谁是这样的孩子?

(2)如果、总:读文中的句子。你还能用如果说句话吗?

充分读文感知,体会小松鼠的情感变化,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

1、重点指导24自然段:从哪里看出小松鼠聪明活泼?学生思考读文。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练习读文。教师范读,师生、生生分读陈述句和小松鼠心里想的话。

3、采取多种方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讨论(小组交流感受小松鼠的情感美和行为美,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松鼠松果和松林之间有什么关系?n]

写字(引导学生掌握书写技能,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和写字能力)

1、认读以、后、更三个字。

2、征求学生意见找出最难写的字,教师范写指导,学生练写。

评价(师生互评不仅培养学生对写字的评价能力,还提高了审美情趣)

1、评教师。老师范写的字请同学评价。

2、生互评。学生互相评价打等级,如果不满意可以重新书写再达等级。

(采用适合学生的方法开展复述竞赛,积累并发展学生的语言)

1、反复读文,练习说说课文的内容。

2、2、指名复述:引导学生按照吃松果想松树-种松果长松树的顺序进行复述。

(先鼓励学生交流适合自己的复述方法,如果复述实在有困难,教师再引导学生按照上面的顺序进行复述)

(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想象思考:以后这里会是什么样呢?小组讨论互相议一议,说一说。

2、以画未来为题,学生自由的画一画,可以画想象中未来的松林,也可以画想象中自己居住地方的未来。

(课内外紧密结合,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1、有条件的同学和爸爸妈妈一起种一棵小树。

2、除了松鼠外,你还了解哪些小动物?请上网或到课外书中查一查。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的,此环节设计注意挖掘课外学习资源,不仅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而且培养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查找搜集资料的能力)

(引导学生体会汉字之美,激发写字的愿望)

1、观察。学生自己观察主、意、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书写。教师重点指导心的写法,学生练写。]

3、展示:小组内互相展示自己的字。

(多种评价使学生学会审美,提高书写的质量)

1、自评。说出自己写的字中最满意和最不满意的地方。]

2、互评。要提出中肯的希望。

一年级数学《采松果》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放手,相信学生能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有所感悟、有所发展、有所创新。课堂上比较满意的是以下几点。

1.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和谐。本节课以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为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信息,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究、去交流,教师不用刻意地去牵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也不用刻意地去调整自己的注意力,在自然平和的气氛中学会了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关注学生发展,注重学科间渗透。由于教材主题图提供的相关数学信息相对较少(只有25和4),因此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相对就较少。于是学生在提出问题时,只能从语言的不同表述方式上与别人有所区别,才会出现了一个减法问题的三种不同的提问方法,教师给以高度评价并全部展现。这也体现当前的.学科理念:学科本身并不是核心内容,它们只是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媒介。另外如编故事、阐述自己的想法、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等,都是在关注学生的发展,已超越原来所谓“数学”学科的范畴。

3.了解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促进学生主动地、个性化地学习。本节课内容相对简单,学生在课前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因此,在课上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研究,体验知识形成与获得的过程。在算法的探求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自我选择口算、摆小棒或是拨计数器,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收获的多少可能不同,却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一年级数学《采松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在具体的情境中,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能正确进行计算,并在计算中初步体会加法的交换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看图讲故事)。

二、探究新知。

1、学生看图,结合老师讲的小故事,自已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怎么解决自已提出的问题?

算式的结果是多少?

2、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讨论:你是怎么算的`?

你是怎么想的?

谁能用小棒代替松果摆一摆?

(让学生用自已的语言说出是怎么想的,并引导学生用小棒代替松果边摆边说,说一说是怎么样算出得数的。)。

3、摆小棒,学生根据摆的过程说出相应的算式及结果。

(1)教师摆小棒,学生根据摆的过程说出相应的算式及结果。

(2)同桌一人摆小棒,另一人根据摆的过程说出相应的算式及结果。

4、游戏:看谁算得快。

师:同学生喜欢做游戏吗?谁想和老师一块做游戏?

老师和学生做游戏。

老师举卡片,学生抢答得数。如:

师:45+3=。

生:得48。

师:67-4=。

生:得63。

5、练习。

6、课本第23页第4题,初步体会加法交换律。

学生做完后,讨论交流。

你发现了什么?

你能写出一组这样的算式吗?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什么?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课时“有几瓶牛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理解用“凑十法”计算9+几的进位加法。

2、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经历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获得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用“凑十法”计算9+几。

教学难点:

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教具准备:

挂图。

学具准备:

每人20根小棒、算式卡片、数字牌。

设计思路: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的编写特点是以学生活动为主线进行安排,关注学生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设计和实施教学时,应充分注意并恰当把握教材的这些特点,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协调发展。为此,本设计力求突出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突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具体生活情境,让学生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加法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运用直观手段,让学生在“做数学”中体验数学,培养学生数学地思考问题的意识。本设计力求改变以单纯被动接受方式为主要特征的传统的数学学习方式,重视对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游戏铺垫。

凑十“对口令”游戏。

师:看!谁来啦?齐天大圣孙悟空想和大家一起做游戏呢!

指定学生戴上孙悟空头饰:孙悟空说一个数,你们也说一个数,这两个数合起来是10。

(策略建议:游戏活动,为学习新知识做了铺垫,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尝试,探究算法。

1、创设情境。

师:小芳今天帮妈妈送牛奶,现在这有两箱牛奶,可一共有多少瓶呢?这可难倒了她。聪明的小朋友们能告诉她“有几瓶牛奶”吗?(板书课题)。

生:一共有14瓶牛奶。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先说给同桌听一听。

生:讨论、汇报。

(小组内同学交流,然后各组汇报。学生们有的一瓶一瓶数,还有的用接着数的方法,也有用凑十法等多种计算方法。)。

(策略建议: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9+几,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使学生感觉到在多种算法中,凑十法最简便。)。

2、探究算法。

(1)小芳送完牛奶回到家,妈妈给她买来了9个苹果,5个梨,一共有几个水果?应该怎样列式?(生:9+5=?)。

(2)师:怎样计算9+5=?请同学们利用你手中的小棒来摆一摆、算一算,互相说一说。

指导学生操作:左边摆9根,右边摆5根。然后,把右边的1根移到左边,使左边的小棒凑成10根,左边的10根与右边剩下的4根合起来就是14根。

生汇报9+5得几的计算方法。

师板书:9+5=14。

(3)除了9加1可以凑成10,还有别的方法能凑成十吗?

指名学生上前演示,并口述操作过程:5+5=10,从9里拿走5,凑成十,9里面就剩下4,结果还是等于14。

板书:9=5=14。

(4)动手操作。

试一试:9+3=7+9=。

首先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再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理解凑十法的意义。

(策略建议: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从直观上了解“凑十法”的算理,并通过叙述计算过程,内化为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圈一圈,算一算。

教师先做示范,引导学生弄清题意,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最后集体反馈。

2、比比谁算得快。

9+59+69+99+8。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反馈。

3、“小猫数鱼”

指导学生看图,提数学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反馈。

4、数学游戏。

乘车到兰溪公园去游玩:(1)师介绍兰溪公园。(2)4名学生当小导游,手中分别举着写有13、15、18、19的数字牌。(3)学生每人一张“9加几”的算式卡片。(4)请对号上车。(得数分别是上面几个数字的卡片就是车票。)。

(策略建议:练习题的设计由易到难,生动活泼,充满乐趣,有利于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2、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体会到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3、经历探索简单规律的过程,体验探索研究的价值和成就感。

4、结合生活实践,解决与时间相关的简单问题。

2、下面是飞飞提供的一家人9月份的工作休息情况,从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不能想个办法,推断出到飞飞生日那天,全家人是否都休息呢?

1、从9月1日起,按要求在日历表中分别标出父亲、母亲、飞飞各自的休息日。

2、请大家观察所标记的日历,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全班交流。

3、对照日历表中所作标记分别填写出三人9月份全部的休息日和几个共同的休息日。

4、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在9月份,飞飞全家共同的休息日有几天?现在你能告诉飞飞,9月24日这一天,全家能共同休息吗?你想对飞飞说些什么?猜:飞飞知道这个消息会怎样?听生日歌:提前祝飞飞生日快乐。

(1)仔细观察日历中加框的四个数字,你发现了什么?再找几组这样的数,验证结论。

(2)小组讨论:在日历表中你还能发现什么样的规律?

8、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在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日历表中找出了这么多的规律,这说明只要我们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学会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就会发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数学现象和数学规律。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哪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从中你有什么体会?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l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描述物体的位置。l在对物体位置关系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平面直角坐标系思想并使学生体验到观察要有序,表达要清晰,有条理。

l在合作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会用不同的词语描述物体的位置或根据物体的位置来确定物体。

教学难点;对物体位置的正确描述。

教学准备:小动物卡片、课件等。

课前谈话:初步让学生明确自己在班级里是第几组(小组)第几个。

教学板块:

一、情境操作,探求新知。

1、给小动物排队,提供比较材料。

1/7。

师:春天的早晨小动物准备排队做操,小朋友,请你们帮它们排排队,行吗?

(学生拿出教师发的8张动画卡片及垫板,开始排队,这里教师有一个精心设计卡片排得紧一点刚好排一排,稍留一些空隙排一排就排不下,这样自然引发思维灵活学生排几排)。

师:谁愿意上来,把你排的队形介绍给大家!学生同桌合作排队展示队形。

2、完成一维到二维的空间观念的飞跃。

通过实物投影观察比较各种队形。

学生有可能出现:竖排1排(2排)或横排1排(2排)。。。

师:大家觉得这些队形中,哪几种是不一样的哪几种是一样的?(学生自由说)。

师:我们数的时候可以横横地数也可以竖竖地数。大家再看这些小动物(手指着排两排(列)的队形)用你的火眼金睛观察一下,它们排成了一个(长方形、排一排的看成一条线)。

2/7。

师:(指着排两排的队形)这些都是排成了一个长方形,(指着排一排(列)的队形)这些都排成了线。

3、从一维到二维描述小猴的位置。

师:谁能说说队形1(排一排)中小猴站在哪里?请第*组第*个小朋友回答!(第*个)。

师:你能说得具体一些吗?(从左数起第*个)。

师:还可以怎么说呢?请第*组第*个小朋友回答!(从右数起第*个)。(师完成板书)。

师:队形2(排两排)中的小猴又站在哪里呢?(第*排第*个)。

师:大家还能从不同的方向说吗?(生生互说)(师把每种说法都写下来,并把数用红笔书写)。

4:抽象概括并揭题。

3/7。

师:(指着板书)大家在说队形1中的小猴位置,与队形2中的小猴位置时,有哪些不一样?(教师用请第*组第*个小朋友这样的方式指名回答,多指名几个)。

师:小朋友,(教师指着队形)像这样排成一条线时只要用1个数就能说清小猴的位置,排成长方形时就要用到2个数了,对吗?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就是像这样用两个数来确定物体的位置。(揭题)。

5、由发散到集中,用第几排第几个描述小动物的位置。

师:瞧,电脑里的小朋友也排出了一种队形,他说小猴的位置在第*排第*个,从他的话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请第*组第*个小朋友回答!(他是按从上往下,从左往右来看的,课件出示观察方向)。

师:那按这样的方向,请大家猜出我喜欢的小动物在第几组第几个,它是谁?(生猜)。

同桌用这样的方法互猜指名让全班猜让学生自由猜。

二、情境体验,实践应用。

4/7。

1、电影院里的座位第几排第几座。

师:小动物,做完操要去看一场电影,瞧,这就是他们的电影院,(课件显示)你看电影院的座位号是怎样排列的?(得出:从中间开始号码向两边从小到大;左边是双号右边是单号;)。

师:机灵的小猴已经找到了位置,猜猜它的座位号码是几排几座?你是怎么看的?(可以上台解说)。

师:还有几只小动物也找到了座位,你能写出它们的座位号码吗?(练习纸上填写投影反馈)。

师:瞧,这两个小动物(狗熊、小猪)它们还没找到位置,小猪说:我的座位号9排12座,小熊的座位号是9排13座,我坐在小熊的旁边,你认为小猪说的对吗?(学生帮助纠正说出理由并找到位置)。

师:小朋友真行,在你们的帮助下小动物们高高兴兴地看起了电影!

师: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样的说法描述电影院的位置呢?(第几排第几座)教师板书。

2、动物楼的位置第几层第几室。

5/7。

师:小动物们,看完电影要去动物楼休息(课件显示),有四个小动物邀请我们小朋友去做客,这就是它们家的住址,你能找到吗?若能把它们的位置找到的话,小动物会自动出来迎接你们!(练习纸上先独立找同桌交流上台反馈,让学生说说第几层你是怎么看的,第几室你又是怎么看的?)。

当学生确定一个位置后就出现一个圆点(意在渗透平面上有序数对与点的一一对应)全部确定后课件显示四个小动物跟小朋友招手。

师:还有四个小动物的家,请你猜猜它们会住在第几层第几室呢?要不请你帮它们安排一下位置!(学生在练习纸上自由安排同桌互说我把***安排在第几层第几室投影展示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安排的?其他学生判断)。

师:刚才我们用什么样的说法,描述小动物家的位置呢?(第几排第几个)教师板书。

三:小结。

师:小朋友,学了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呢?

(在整堂课中,叫学生回答问题时都是用请第几组第几个小朋友回答这样的方式,让学生真实有效地感受、体验位置。)。

6/7。

7/7。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初步认识每格表示两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能力目标:

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学生身边事例的调查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道德情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认识每格表示两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引导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准备:

课件、调查表、统计表、统计图。

教学过程:

(课前激励,暗含统计知识。)。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有几位动物朋友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它们是谁呢?一起来看看吧!(电脑出示:猴子、松鼠、梅花鹿、熊猫。)。

师:有哪几位小动物来了?你最喜欢哪只小动物呢?

师:我看这几只小动物都挺可爱的,怎样才能知道哪只小动物最受欢迎呢?(生回答方法。)。

师:同学们真棒,你们说的方法其实就是统计的方法。(板题。)。

【设计意图:创设小动物来到课堂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二、自主探究,体验过程。

1.引导学生收集、整理数据。

师:现在,我想请同学们来帮老师统计一下,我们班喜欢哪只小动物的人最多,行吗?

师:那我们就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选择你们喜欢的方法来对全班同学进行统计,好吗?

(每组发一张调查表、统计表、统计图。)。

师:在统计之前老师有个建议,请同学们看大屏。

(电脑出示:建议:1.统计之前,小组成员商量一下分工。如:询问员、记录员、监督员、汇报员等。2.询问同学时应该有礼貌。3.把统计的结果整理后填入统计表。)(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汇报统计结果。

师:谁来说说你们小组是如何进行分工合作的?统计的结果怎样?(组长汇报,教师板书填表。)。

师:同学们用了不同的统计方法,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更好一些?

3.引导学生完成统计图。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统计出了喜欢每种动物的人数,现在每个小组的桌上有一张统计图,请每组同学根据统计表的内容完成这张统计图吧!遇到问题随时提出来。(出示空统计图规格为9×9。)看哪组涂得又快又准。

【设计意图:由统计图格不够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他们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合作涂格,教师巡视指导。)。

师:下面谁愿意代表你们小组来展示一下你们的统计图?(结合学生汇报,完成统计图其他项目。)。

4.结合统计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提出问题并解答。

师:(电脑出示:每格表示1个数量和每格表示两个数量的统计图进行对比。)通过同学们的统计,知道了我们班喜欢××的人最多,还知道了在统计图中,一个格不只可以表示一个数量,当统计的数量较大时,还可以表示两个、3个,甚至更多。你们可真了不起!现在就请最受欢迎的××来为你们表演节目吧!(播放小动物录像。)。

练习1。

师:节目好看吗?你们现在可真幸福,可以看到那么多制作精美的动画片,比如这几部动画片你们一定看过吧?(大屏出示:4部动画片名称。)。

师:老师也想没事的时候看一看。那么,先看哪一部好呢?

师:不过这次能不能想一个快一点的方法呢?

2年4班学生喜欢动画片统计表。

电脑显示:

统计结果:我们班一共有()人,喜欢()的人最多,喜欢()的人最少。

师:好,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这个统计表,同桌合作完成统计图。(生完成统计图。)。

师:谁认为自己的统计图完成得比较好,可以拿到前面来展示。

练习2。

电脑出示:2年4班同学喜欢健身器材统计表。

师:请同学们用你自己所喜欢的方法,来完成这个统计表并把它制成统计图吧。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老师相信你们一定都是爱护公共设施的好孩子。

师:同学们,你们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那么哪个小队是今天的胜利小队呢?请各小队赶快统计你们小队获得了多少个水果粘帖。

三、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想说些什么呢?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就让我们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继续去解决生活中的其他问题,好吗?

大屏出示:请你实践:1.全班同学一天内看电视的时间统计表。2.你们家一周内使用塑料袋的统计表。3.选一件你感兴趣的事进行统计。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更大的思考、探索的机会,感受统计知识的实用性。】。

四、全课结束。

师:这节课4位小动物和我们一起学习了统计的知识,让我们和它们说再见吧!

反思:

我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一个课前激励环节,意在渗透生活中的统计,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涂统计图时,学生根据原有认知自然采用一格表示一个数量的方法,结果发现格子不够这个问题,从而主动地从想办法解决问题过渡到新知的学习。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我启发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课的导入,再到练习题的内容都是学生身边的事例,充分地调动起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主动地学习。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学会观察会看钟面的结构,认识电子表和钟表表达的整时,会读、会写整时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操作钟表认识钟面的结构,获得看整时刻的方法,并能用语言比较清晰的说明看时间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时间,感受时间的宝贵,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按时作息。

二、目标分析。

学生不仅要会看钟面和电子表认整时,还会对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有所感觉。知道什么时间该做怎么,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息习惯。本册只认识“整时”,将来会在二年级上册“认识半时”。因此,本单元对学生的后继学习起着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钟面,在钟面上认识整时、书写整时,并总结出看整时的方法。

教学难点:对“几时过了一点”和“快到几时”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

小钟表、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认识钟面。

1.课件出示谜语。

我有个好朋友,会跑没有腿,会响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请你猜猜看,我这个好朋友是谁?”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钟表。揭示课题。

2.自主介绍钟面。

(1)认识钟面。

要求学生观察钟面,把看到的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

师生共同总结:钟面上有12个数。

有表针:时针与分针。分针又细又长、时针又短又粗。

(2)由学生介绍大的钟表(教具)。

学生从大钟表上找出时针、分针。发现钟面上的指针总是在不停地运动。发现表针旋转的方向。并用手势表示转动的方向。

(3)认识分针、时针。

有学生介绍又细又长的针叫作分针;又粗又短的针叫作时针。分针、时针转得快慢不同,但是转动的方向一样。

【设计意图】利用动静结合的课件,再次强化认识时针和分针。学生在指一指、转一转的活动中感受动态的时间。为认识半时,理解时针在两个数的中间,表示过了几时没到几时做好铺垫。

(二)认识整时。

1.读写整时。

教师逐一出示钟表(课件)。

师:看钟表请思考,钟面上表示的时间你们认识吗?

随着学生的发言教师指导学生读时间和写出时间。

7:00读作:7时。

10:00读作:10时。

1:00读作:1时。

4:00读作:4时。

师:结合钟面表示的时间,想想你们在做什么?

【设计意图】认识每一个整时都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境,渗透生活中处处离不开钟表。

2.整时时刻和钟面连线。

在学生反馈中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问题。

3.发现钟面表示整时的特点。

师:钟面表示的时间叫作整时。观察钟面,整时的时候钟面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随着学生的观察,教师引导学生依次看四个整时。让学生总结出:分针指向12的时候,时针指向7是7时;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10是10时;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1是1时。最后让学生说出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4.动手拨出时间。

(1)学生自主拨出时间,同学之间交流。

(2)展示学生拨的作品,同学们进行评价。

(3)教师出示钟面,要求学生说出时间,并写出时间。

重点强调12:00钟面出现的特殊现象。

5.从电子表中再认识整时。

(1)出示电子表12:00(课件)。

师:电子表现实的时间和我们写出的时间是一样。

出示7:00、10:00、1:00、4:00卡片贴到黑板上,让全体学生读一读。请你们观察整时的电子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总结:

整时:多少分。

(2)完成教科书第86页第2题。

(三)巩固练习。

1.判断哪个钟面表示整时,并说出理由。

2.说一说钟面上的时间接近哪个整时。

总结:两个钟面都接近10:00,第一个钟面不到整时,第二个钟面超过整时。

3.有序排列时间。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用不同的语言描述时间,学生在比较、排序中强化对整时和接近整时的认识,为今后学习几时几分做铺垫。

4.猜时间。

先让学生猜这个钟表表示的时间。

在出示这个钟表提示学生。

5.做一做(数学书第85页做一做)。

师:小明晚上9时睡觉了,如果是早上9时,小明又会在干什么呢?

(四)欣赏古代计时工具。

师:这些古代计时工具,非常有用。钟表能帮助我们安排一天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希望每一个同学都用好小钟表,学会抓紧时间。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欣赏古代计时工具的过程中,保持对认识时间的兴趣,体会钟表的作用大。

(五)全课小结。

师:时间在滴滴答答的声音中悄悄地走了,但是又悄悄来了,我们先记住整时,今后还要认识几时几分呢。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或者提出问题,并能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

2.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获得数学的思考方法,形成初步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发现或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引入课题。

(一)情境创设师:我们前边学习了如何解决问题,今天就和老师一起来复习一下本册我们学到了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情境铺垫,解决问题:

(一)情境一:猴子。

1.他们先来到树下,准备摘梨:课件呈现情境图,分步呈现两个已经条件。

2.谁来帮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吗?引导学生发现,没有问题,不能解决。

3.谁来提一下问题呢?引导学生提出:树上还剩几只猴子?

4.谁能完整地把这个问题叙述一遍?

5.这道题是已知什么?求什么?你能帮助他们解决吗?来,试试看!

6.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注意个别指导。

7.指名汇报,集体讲评,教师画出线段图并完整板书解题过程。

(二)情境二:分桃子。

1.摘完了梨,我们来分桃子,课件呈现情境图:分步呈现图与已知条件。

2.这个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看图,得出:已知我们班27人,每人分1个桃子后,还剩4个。

3.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引导学生提出:一篮有多少个桃子?

4.你会解决吗?请独立解答。

5.学生解答完成后,让学生汇报,并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方法。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画出线段图,并板书解答过程。

6.小结: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可对照线段图来观察)。

(1)让学生利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引导学生得出:相同点是:都是已知两个条件,求一个问题,不同点是:第一题求部分,而第二题求总数。

(2)引导学生发现:这1道题是已知整体,求其中的一部分,所以用减法解决;第2题是已知部分,求整体或总数,所以用加法解决。

(3)情境三:比花多少。

1.多美的花儿啊,有牡丹、月季和菊花等。课件呈现情境图:

2.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3.课件呈现问题(1):月季比菊花多多少盆?

4.看到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想提醒大家注意的?引导学生发现:

(1)因为问的是月季花比菊花多的盆数,而没有问牡丹。所以,这个问题与牡丹的盆数无关,也就是说20盆牡丹是多余信息。

(2)因为我们要求的是月季比菊花多多少盆,就是求45比30多多少。

5.学生独立解答。而后汇报,讲评。

6.小结:

(1)如果没有刚才那位同学的提醒,你会不会出错呢?

(2)我们在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应该怎么办?

7.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让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评价,不正确或不完整,教师要帮助其修改或补充。

(2)提出问题后,学生分析,解答。

(四)情境四:分糖。

1.课件呈现情境图:

2.学生观察:小明和红红分别有多少块糖?红红还剩多少块?小明还剩多少块?

3.呈现问题:

(1)红红吃了多少块糖?

(2)学生同桌讨论交流完成。

(3)指名汇报,注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4)如果学生没能汇报完整,再请另外的学生补充回答出另一种。

(5)根据结果,带领学生再次理解“已知总数求部分”、“多余条件”。

4.小结:这个问题和前面的问题解决方法一样吗?引导学生发现:

(五)情境五:运梨。

(1)学生同桌讨论交流完成。

(2)指名汇报,注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3)如果学生没能汇报完整,再请另外的学生补充回答出另一种。

(4)前面所解决的问题结果都是唯一的,而本题结果是多样的;

(2)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需要指出的是:不管用哪种方法,第一次运走的数量与再次运走的数量发生变化。教师可以举例说明。

5.呈现问题2:小平呢?

(2)学生独立解决。

(3)指名汇报,交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师生共现给予评价。

(六)情境六:母鸡下蛋。(同数相加)。

1.课件完整呈现情境图:从图上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2.你会解答吗?学生独立完成。

3.学生汇报,让学生说出思考过程,教师板书方法。

(7)情境七:分装鸡蛋。(减去相同的数)。

1.课件完整呈现情境图:从图上你了解了哪些信息?装满是什么意思?

2.你会解答吗?学生独立完成。

3.学生汇报,让学生说出思考过程,教师板书方法。(连减法、列表法、画圈法)。

三、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一)全课总结。

1.哪个同学来说一说: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些什么?

(二)拓展延伸。

1.课件呈现情境图:(各种商品及相应的价格)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2.理解: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出来。

3.同桌互相合作,讨论交流完成。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