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科学小蚂蚁教案(汇总14篇)

时间:2023-12-09 22:17:17 作者:雅蕊

一份好的小班教案应该符合小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具有明确的目标和可操作的教学步骤。教师们可以参考以下小班教案范文,针对自己的教学实际做出适宜的调整。

小班科学蚂蚁教案

1.初步了解物体沉浮,激发幼儿探索、发现的乐趣。

2.体验玩水的乐趣,对操作活动感兴趣。

3.学习把沉、浮物体作简单分类和记录。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1.雪花片,石头,积木,海绵,点心盘(幼儿操作材料)。

2.记录纸人手一份,

3、蚂蚁过河图片。

1、出示图片导入,激发孩子的兴趣。

师:今天天气真好,小动物们出来玩了,瞧,这是谁呀?(小蚂蚁)。

(1)请幼儿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

2、幼儿自由操作探索。

师:“瞧,这些材料谁能帮蚂蚁过河吗?我们来试试吧!”

3、认识沉与浮现象。

(1)教师做沉浮实验。

(2)巩固幼儿对沉浮现象的认识。

4、幼儿再次操作,并记录操作结果。

师:这次请小朋友操作,把能浮起来的材料贴在记录表上。

(1)幼儿自己操作,并记录结果。

(2)个别幼儿上台操作教师请一幼儿操作,同时将结果记录下来。(规则:拿一操作材料放入水中,浮起来的就把这种材料的图片贴到小河里,沉的则不需贴。)。

幼儿集体纠正。

4、小结。

师:小朋友们想的办法真棒,可以帮助小蚂蚁过河啦,我们再去找找还有什么材料也可以让小蚂蚁过河吧(幼儿离开活动室活动结束)。

小班科学小蚂蚁教案

近期,我园为预防手足口病,每周都要对幼儿的玩具、积木进行清洗消毒,当保育员将玩具、积木倒进水池里,好奇的小宇发现了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现象:有的积木浮在水面上,有的玩具沉到了水里,立刻,他的惊奇声吸引了很多孩子的围观。《纲要》中说,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抓住此次教育契机,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作为本次活动的内容。

1、通过实验,知道哪些物体能浮在水面,哪些物体会沉到水底。

2、能用简单的方式记录自己在实验前的猜想和实验中的操作,并用较连贯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

3、对沉浮现象有兴趣。

4、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经验准备:认识有的物体浮在水面,有的物体沉到水中。体验玩水的快乐。

物质准备:装满水的水缸每组三个;抹布;记录表(人手一份);图片(蚂蚁和池塘);积木、报纸、汤勺、泡沫、海洋球的塑封照片及实物(人手一份)。

一、听故事——认识各种材料。

教师边讲述边展示操作材料:积木、报纸、汤勺、泡沫、海洋球。

师幼共同描述材料;这是长方形的积木、三角形的报纸、长长的汤勺、正方形的泡沫、圆圆的海洋球。

二、看材料——猜想实验结果。

1、学习记录猜想结果。

幼儿:报纸可以救小蚂蚁。

教师:为什么呢?

幼儿:因为它很轻,可以浮在上面。

教师:那你把它的照片贴在水杯的上面。那谁会沉下去呢?

幼儿:我觉的勺子会沉下去,因为它很小。

教师:你认为小的东西会沉下去,那好,你就把它的照片贴在水杯的底部。

教师:那还有其他材料能不能救起小蚂蚁呢?请我们小朋友们都来猜一猜,谁能浮在水面上的,就把它的照片贴在水杯的上面,沉到水底的,就把它贴在水杯的底部。

幼儿用在水杯的水位粘贴实物照片的方式记录自己的猜想。

教师巡回指导,并了解幼儿的想法。

2、交流猜想记录情况。

教师:谁愿意告诉我们,你是怎么猜的?为什么?

幼儿:我觉得长方形的积木可以救小蚂蚁,因为它很大,

幼儿:我觉得三角形的报纸会浮上来的,我猜的。

幼儿:那个泡沫可能会沉的,因为它太小了。

幼儿:汤勺和圆圆的海洋球不能救小蚂蚁,它们都要沉到水里去的。

三、投材料——验证实验猜想。

教师:看来,我们每个小朋友的想法都不一样,那到底谁能救小蚂蚁呢,我们试了就知道。在你们的桌上,有几个大水缸,请你们把它们一个一个放进水缸里,仔细看一看,看看谁是浮在水上的?谁是沉到水底的?再看看你的记录表,是不是和你刚才猜的是一样的,如果不一样,就根据你看到的情况重新贴好。

幼儿实验,老师引导幼儿边操作边讲述自己的活动。

引导幼儿将实验结果和猜想进行比较,如不相符,及时调整。

四、看记录——交流实验结果。

幼儿:我看到积木、泡沫、海洋球能浮在水面上。

幼儿:我想把它摁下去。

教师:那摁下去了吗?

幼儿:没有,我手拿掉,它又浮上来了。

教师:真的吗?我有点不相信,你再试给我们看看,好吗?

幼儿再次试验。

幼儿:我发现报纸也能救小蚂蚁的。

幼儿:我发现报纸和汤勺不能救小蚂蚁的的。

教师:是吗?看来两个小朋友的发现不一样,那我们一起来看看试一试!

教师将报纸和汤勺投入水中。

教师:看看,它们怎么样了?

幼儿:报纸浮在水面上的,汤勺沉下去了。

幼儿:可是,过一会儿,报纸会沉下去的。

幼儿:沉下去了!

教师:你们看,细心的小朋友发现报纸先是浮在水面上的,可过了一会儿,它就沉到水底了,所以我们以后做小实验要耐心、仔细地观察,这样才能发现新知识。

五、活动延伸——还有谁能救小蚂蚁。

让孩子自己寻找,然后来试试,看看他们找的东西谁能浮起来,还有谁能救小蚂蚁,也满足孩子想玩水的愿望。

一个故事:

活动以救小蚂蚁的故事贯穿始终,可爱的蚂蚁形象和生动的故事,能激发幼儿思维的互动。

两次记录:

考虑到小班幼儿还不懂得运用符号、数字等其他方式记录自己的猜测和实验结果,所以我设计的记录卡充分体现了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第一次记录是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猜测,把图片贴到记录卡上,这样既直观又形象的.记录为幼儿主动建构知识经验奠定了基础。而带着自己的假设做实验,更能激起幼儿的探究动机和兴趣。第二次记录是幼儿按自己的想法作用于物体,真实地感受、记录实验的结果,验证自己的解释和猜想是否正确,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认识,并初步懂得:要得出结论,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三处细节:

一是在材料的选择上,我既渗透了图形知识,又体现了一定的难度,因为幼儿的沉浮经验会认为:重的、大的会沉、小的、轻的会浮,我将这些影响因素结合到所提供的操作材料中,以唤醒幼儿的经验,形成有效的认知冲突。二是在活动中,我抓住幼儿在操作中的一个细微动作:摁!通过“摁”这个有趣又符合幼儿心理特点的动作,让幼儿明白:不管用多大的力,当这个力移开时,浮的东西始终会浮上来。也通过这个动作,使活动显得更为生动有趣。三是在处理报纸沉浮的问题上,我以再次实验、耐心等待的方式告诉幼儿:要得出实验结论,必须细心仔细观察,培养幼儿这种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是任何一个科学活动的隐性目标。

四点遗憾:

一是选择了四种不同的材料,对小班幼儿来说,要操作、要记录、要讲述难度略大,可以去掉一种,如:泡沫,这样在活动时间上可以更充分些。二是在幼儿的表述上,沉浮有时还有点混淆,教师还需注意引导,尽量表述正确。三是幼儿天生爱玩水,在操作时,有些幼儿玩水的兴趣多于实验,所以往往会出现玩了水忘记了记录,幼儿记录的习惯还未养成。四是教师对幼儿不够放心,每每遇到幼儿不会说、不会做,急于解围、急于帮助,对幼儿留的空间不大。

小班科学教案:蚂蚁过河

师:今天天气真好,小动物们出来玩了,瞧,这是谁呀?(蚂蚁)。

二、认识沉与浮现象。

1.师做实验,先放石头。

师:“瞧,这些材料谁能帮蚂蚁过河呀?我们先拿石头来试一试”

问:你发现了什么?石头怎么啦?

2.师第二次做实验,放泡沫。

问:你发现了什么?

3.巩固幼儿对沉浮现象的认识。

刚才我们看了,放在水中,比较重的东西会掉下去的,我们叫它“沉”,不会掉下去的,我们叫它“浮”。

(活动反思:从这个环节上看,孩子对沉与浮的现象,能具体地表述出来,也对此活动很感兴趣。但在让幼儿对比石头与木头的环节上,由于所取的材料不合理,石头太小了,而木头却较大,在视觉上,给孩子造成干扰,因此有的孩子认为木头比较重,导致无法让孩子准确的判断:石头与木头哪个比较重,哪个才会沉下去。如果选择与木头一样大的石头,幼儿便可以一眼看出,石头比较重的原理。因而也不会在此环节上浪费太多的时间。)。

三、幼儿操作,并记录操作结果。

1.幼儿认识材料。

师:现在请小朋友来帮蚂蚁想办法,看,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很多的材料,看看有什么?请小朋友把各种材料都拿来试一试,看看哪些东西会浮起来,可以当蚂蚁的小船。

2.提操作要求和记录方法。

师:在玩的时候,老师也为小朋友准备了记录单,如果这个材料会会浮起来,请把手上的贴贴纸贴在水面上,如果会沉下去,请把手上的贴贴纸贴在水底。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记录。

四、教师评价。

1.小朋友都做好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教师验证。

(活动反思:从记录的结果上看,大部分孩子能准确记录出沉浮的现象,其中盘子这一材料的实验出现分歧,有的孩子记录是沉,有的孩子记录是浮,借此机会,我进行随机教育,让不同结果的两名幼儿现场操作,为什么你认为是沉?而你却是浮呢?两个小朋友用同一种材料,为什么结果是不同的呢?通过现场实验,孩子知道由于放的方式不一样,结果也是不同的,很好地利用教育契机,给孩子正确的引导。但在幼儿使用记录卡的方面上看,由于记录卡设计不太合理,有的幼儿把整张记录卡都贴满了,完全看不出是沉还是浮;如果老师在水盆中间画条中介线,在中线以上表示沉,中线以下表示浮,就能很轻松地解决结果不分明的问题。)。

教案设计频道小编推荐:幼儿园小班教案|幼儿园小班教学计划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小蚂蚁力气大

一、谜语导入,引出课题,从而引发幼儿兴趣。

远看芝麻撒地,

近看黑驴运米,

不怕山高道路陡,

只怕跌进热锅里。

教师引导幼儿猜出动物的名称(蚂蚁),从而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二、出示蚂蚁的课件,引导幼儿说出观察到的蚂蚁的外形特征。

教师提问:

(1)你在哪儿见过小蚂蚁?

(2)蚂蚁长得什么样?

(3)小蚂蚁是怎样搬运粮食的?为什么?

通过观看课件听故事,让幼儿大胆发言,回忆听到的情况,教师及时进行鼓励和指导。

三、教师提问:我们应该像小蚂蚁学习什么?让小朋友知道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

四、游戏:“蚂蚁搬豆”,巩固认识。

教师扮蚂蚁妈妈,幼儿扮小蚂蚁,四散地站在场地一端。

游戏开始,教师说:“孩子们,咱们快去搬豆准备过冬吧!”“小蚂蚁”自由地(可不按顺序)钻过皮筋,爬过纸箱和垫子,跑到场地另一端,拾一颗小豆跑回家中,将小豆放进小篮。如此反复进行,直到把豆全搬完。

结束部分:

幼儿园小班科学小蚂蚁力气大教案

活动目标:

1、利用不同的材料制造人工雨。

2、创造下雨情景,感受想象创造的乐趣。

3、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提供一些供幼儿制造雨的材料,如可乐瓶,有孔的瓶盖,吸管,树叶,海绵等,分类放在材料筐内。

2、准备几盆清水放置在室外。

活动过程:

(一)说说我认识的雨。

师:1、小朋友,你们看到过下雨吗?你们看到的雨是从哪里来的?

2、下大雨时是怎么样的?什么声音?(哗哗哗)。

3、下小雨时是怎么样的?什么声音?(淅沥沥)可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示。

4、你知道雨有什么用吗?

(二)探索人工降雨的方法。

今天请小朋友们来当一回“降雨师”,我们也来下一场雨吧。

1、参观材料。

老师准备了很多材料,请你用小眼睛仔细看一下。

(1)幼儿参观。

(2)交流。

你看到了什么材料,教师根据幼儿说的,逐一出示材料。

2、引导幼儿探索人工降雨的方法:

你们能用这些材料把水变成雨吗?

教师提出操作要求:选你喜欢的材料找一块空地进行尝试,注意不要将水弄到自己的身上或别的小朋友身上。

幼儿自由探索。

(1)乐瓶降雨:在可乐瓶内灌些水,拧上有孔的瓶盖,向地上喷射雨。

(2)管小雨:吸管蘸上水,向空中甩一甩,下小雨了。

(3)海绵雨:将海绵吸饱水,一挤,下雨了。

(4)树叶雨:用树叶兜水,向空中撒雨。

(5)牙刷雨:用牙刷蘸点水,向空中甩一甩,下雨了。

(6)小手来降雨:舀一把水洒洒是小雨,捧一捧水淋下来是大雨。

3、请幼儿分享自己是怎么样人工降雨的,演示降雨的方法。

(三)给花草树木下场雨。

师:花草和大树渴了,请为他们下场雨吧。

请幼儿选择一种或几种材料,给花草树木下下雨。

文档为doc格式。

小班科学活动小蚂蚁过河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班科学活动小蚂蚁过河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初步了解物体沉浮,激发幼儿探索、发现的乐趣。

2.体验玩水的`乐趣,对操作活动感兴趣。

3.学习把沉、浮物体作简单分类和记录。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1.雪花片,石头,积木,海绵,点心盘(幼儿操作材料)。

2.记录纸人手一份,

3、蚂蚁过河图片。

1、出示图片导入,激发孩子的兴趣。

师:今天天气真好,小动物们出来玩了,瞧,这是谁呀?(小蚂蚁)

(1)请幼儿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

2、幼儿自由操作探索。

师:“瞧,这些材料谁能帮蚂蚁过河吗?我们来试试吧!”

3、认识沉与浮现象。

(1)教师做沉浮实验。

(2)巩固幼儿对沉浮现象的认识

4、幼儿再次操作,并记录操作结果。

师:这次请小朋友操作,把能浮起来的材料贴在记录表上。

(1)幼儿自己操作,并记录结果

(2)个别幼儿上台操作教师请一幼儿操作,同时将结果记录下来。(规则:拿一操作材料放入水中,浮起来的就把这种材料的图片贴到小河里,沉的则不需贴。)

幼儿集体纠正。

4、小结

师:小朋友们想的办法真棒,可以帮助小蚂蚁过河啦,我们再去找找还有什么材料也可以让小蚂蚁过河吧(幼儿离开活动室活动结束)

活动反思:

《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想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教师抓住幼儿园喜欢玩水的特性,创设游戏情境,让幼儿通过观察、探索,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帮助幼儿初步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

小班上学期科学教案《小蚂蚁过河沉与浮》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物体沉浮,激发幼儿探索、发现的乐趣。

2、体验玩水的乐趣,对操作活动感兴趣。

3、学习把沉、浮物体作简单分类和记录。

活动准备:

1、雪花片,石头,海绵,点心盘(幼儿操作材料)。

2、木制积木,记录纸人手一份,蚂蚁过河图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天气真好,小动物们出来玩了,瞧,这是谁呀?(蚂蚁)。

幼:造一座桥……。

二、认识沉与浮现象。

1、教师做沉浮实验。

师:“瞧,这些材料谁能帮蚂蚁过河呀?”

2、巩固幼儿对沉浮现象的认识。

师:我现在请一小朋友来帮蚂蚁想办法。

三、幼儿操作,并记录操作结果。

教师先请一幼儿操作,同时将结果记录下来。(规则:拿一操作材料放入水中,浮起来的就把这种材料的图片贴到小河里,沉的则不需贴。)。

小班科学课教案《蚂蚁的触角》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蚂蚁,了解蚂蚁触角的作用。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及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ppt:蚂蚁的特征。

2、图片:蚂蚁4。

活动过程:

一、蚂蚁图片引起兴趣。

1、教师:小朋友,看一看图片上是谁呀?(蚂蚁)。

你们知道蚂蚁在干什么吗?

2、启发幼儿大胆想像,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想法。

二、课件演示:蚂蚁的'特征。

1、小朋友想知道蚂蚁是怎样长大的吗?

(让幼儿互相议议)。

2、观看课件演示,了解蚂蚁的生长过程。

卵-蛹-幼虫-蚂蚁。

三、探究的问题:蚂蚁的触角有什么作用?

1、幼儿讨论。

(2)蚂蚁没有触角可以吗?

2、教师讲解,蚂蚁触角的作用。

(1)蚂蚁的触角比盲人的竹竿还灵。

(2)这对触角有两种功能:

一种是触觉作用,通过触角接触外界,就能探明前面物体的轮廓、形态和硬度,以及前进道路的地形起伏等情况。

另一种是嗅觉作用,通过闻味进行识别。

原来,蚂蚁一边走路,一边从腹部末端的肛门和腿上的腺体里,不断分泌出少量的、带有特殊气味的化学物质,叫做标记物质,沾染在路上,留下痕迹。

远离蚁巢的同窝蚂蚁,回巢的时候,就用它的特殊鼻子——触角,来闻着这条气味路标前进,这叫做“气味导航”。

3、帮助幼儿记忆。

(1)没有触角就找不到家了。

(2)没有触角就找不到吃的。

四、游戏:蚂蚁找食物。

幼儿戴上触角的头饰扮演蚂蚁,从家中爬出去找吃的,找到后搬回家中,用触角告知同伴去搬运粮食。

《蚂蚁》小班教案

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

1、饼干屑、糖、调味品、饭粒等

2、记录用的纸、笔、

3、蚂蚁的课件、黑纸、瓶

一、投放各种物品,吸引蚂蚁。

到屋外投放各种物品,吸引蚂蚁。

二、观察蚂蚁的动态并记录

1、观察什么地方蚂蚁最多?蚂蚁在干什么?

2、记录各自的发现。

三、交流各自的发现。

1、交流各自发现蚂蚁的情形。

2、讨论蚂蚁各自有没有家,他们会把找到的食物怎样搬运?他们怎样通知朋友?

三、观看课件后了解,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

四、延伸活动:小实验“蚂蚁造家”。

《蚂蚁》小班教案

小班幼儿运动系统的发育及神经系统对运动系统的调节功能还不完善,只有加强幼儿基本动作的练习,才能促进幼儿身体的发育和机能的完善。爬是六个基本动作之一,它是一种手膝着地,交替有节奏的运动。针对小班幼儿爱爬的特点,利用游戏的形式,既能孩子满足爱爬的欲望,又能达到训练的目的,从而使幼儿获得最基本的独立运动能力,增强身体素质。

1. 练习手膝着地自然协调地向前爬行。

2. 练习听信号向指定方向爬行及变速爬行。

3. 能遵守游戏规则,知道必要的安全常识,学习保护自己。

4. 让幼儿知道运动有益于身体健康。

5. 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活动重点

能遵守游戏规则,听信号向指定方向爬行及变速。

活动难点

知道必要的安全常识,学习保护自爬行己。

1. 蚂蚁头饰若干。纸杯做的篮子若干。(每个幼儿一个)。

2. 磁带,录音机,铃鼓一个。

3. 纸箱一个,用纸做的豆豆若干

4. 场地布置,(地毯一块,小桥

1. 导入活动:幼儿进入场地,在音乐的伴奏下跟老师一起做模仿操。

2. 基本活动:

(1).“小朋友们,我们刚才学了哪几种小动物走路呀?我们再来学一学。”

(2).“今天陈老师还带来了一只小动物来和大家一起做游戏。我们数三个数把它请出来。一,二,三,出来。”

(3). 出示蚂蚁图片,“你们知不知道小蚂蚁是怎样走路的?”

(4). 幼儿自由模仿,然后请个别幼儿示范,最后老师示范。

(5).“今天,老师是蚂蚁妈妈,你们是蚂蚁宝宝。妈妈叫你们爬到哪边,你们就爬到哪边好吗?”幼儿按指定方向爬行。

(6).“宝宝们真棒,你们看妈妈,这是什么?”“(铃鼓)”。“妈妈的铃鼓摇得快,你们就爬得快,妈妈的铃鼓摇得慢你们就爬得慢,没有摇就原地不动,好吗?” 幼儿进行变速爬行。

(7). 带领幼儿做游戏“蚂蚁搬豆”。“宝宝们,冬天就要到了,让我们搬一些豆豆回家准备过冬吧。宝宝们去搬豆豆必须经过一条小河,那么,请宝宝们挎上篮子排好队依次爬过小桥,把两粒豆豆装在篮子里搬回仓库里。”老师示范怎样搬豆。

(8). 播放音乐,幼儿搬豆豆。

(9). 等待小蚂蚁回来,清点人数,让幼儿看看小蚂蚁是不是全都回来了,培养幼儿的集体主义感。蚂蚁妈妈检查宝宝们搬回来的豆豆数量是否正确,表扬能干的宝宝。请宝宝把豆豆放进仓库。

(10). 请宝宝们第二次去搬豆豆,这次搬回四粒豆豆。等待小蚂蚁回来,清点人数,蚂蚁妈妈检查宝宝们搬回来的豆豆是否正确,表扬能干的宝宝。请宝宝把豆豆放进仓库。

(11). 请宝宝们第三次去搬豆豆,这次宝宝们想搬多少粒就搬多少粒豆豆。等待小蚂蚁回来,清点人数,蚂蚁妈妈看看宝宝们搬了多少粒豆豆回来,表扬搬得多的宝宝。请宝宝们把豆豆放进仓库里。

3.结束活动

“宝宝们真能干搬了那么多得豆豆,而且都能听妈妈的话遵守秩序安全地回家。那么多的豆豆,我们拿去送一些给其它的小蚂蚁吧!”老师把幼儿带回教室。

将教学内容游戏化,这是适合小班幼儿教育的重要特点的。孩子本身对动物就有亲切感,再加上教师参与游戏并且当他们的妈妈,更能增加幼儿的兴趣与积极性。本活动能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氛围中锻炼手膝着地自然协调地向前爬行,又能培养幼儿的集体主义感。整个活动中幼儿能遵守游戏规则,幼儿兴趣高,主动积极。在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幼儿沉浸在游戏中忽略了游戏规则。

《蚂蚁》小班教案

活动目标:

1、在找找、看看、说说、做做中鼓励幼儿自主观察小蚂蚁。

2、初步了解蚂蚁的特征、生活的地方及喜欢吃的东西。

活动准备:

提前请幼儿准备蚂蚁喜欢吃的食物(糖果、饼干等),放大镜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活动1、你为小蚂蚁准备了什么吃的?

2、小蚂蚁住在在哪里呢?我们一起去找找,给它们带去好吃的。

三、喂蚂蚁1、请幼儿把准备的食物给蚂蚁吃,看看蚂蚁最喜欢吃什么?

2、引导幼儿与蚂蚁说说话。

4、请幼儿走走看看蚂蚁最喜欢吃什么?

四、与蚂蚁说"再见",带幼儿回园,教师进行小结。

小班教案《逗蚂蚁》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儿歌内容,感受儿歌所表现的童趣。

2、指导幼儿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练习作品中间段的内容,并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仿编儿歌的中间部分。

3、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4、鼓励幼儿大胆说话和积极应答。

活动准备:

1、音乐《蚂蚁搬豆》,小蚂蚁头饰一个、字卡槽一块。

2、小图片:蚂蚁(六张)、饭两(张)、抄青菜、一双竹筷、问号(三张)。

3、实物:白米饭一碗、一碟抄青菜,一双竹筷。

4、拱门四个,篮子四个,纸球若干。

活动过程:

1、音乐入场。

师:今天天气真好,我们一起出去走走吧!

一、情境游戏逗蚂蚁,引起幼儿的兴趣。

1、喊一喊。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要请一位客人来玩游戏,猜猜它是谁?

师:谁能把它喊到身边来?(蚂蚁来呀来)。

(另一位老师扮演蚂蚁躲到一边摇摇头)。

师:蚂蚁不肯过来,我们要想一个办法逗逗它,拿什么来逗它呢?(引导幼儿用“蚂蚁来呀来,我请你吃苹果/香蕉······)。

2、初步理解儿歌内容,感受儿歌所表现的童趣。

师:看,李老师给蚂蚁准备了什么好吃的?

(出示实物饭、菜、筷子)。

师:这是什么?什么饭?(白米饭)什么菜?(炒青菜)什么筷子?(小木筷)。

幼:蚂蚁来呀来。

(师扮演蚂蚁摇头):嗯,不来不来。

幼:来吃饭,快快来吃饭。

师(扮演蚂蚁):什么饭?

幼:白米饭。

师:什么菜?

幼:炒青菜。

师:什么筷?

幼:小木筷。

师(扮蚂蚁来到餐桌前做闻一闻并吃得很香的动作,然后眉头一皱):吃不完,怎么办?(幼儿自由回答)。

(教师扮演蚂蚁边搬东西搬念儿歌”吃不了,往回搬,哼唷哼唷搬得欢。“)。

师:小蚂蚁搬东西的时候,说了什么?(”吃不了,往回搬,哼唷哼唷搬得欢。“)。

3、幼儿完整欣赏儿歌,学习儿歌。

师:老师把逗蚂蚁编成了一首儿歌,我们一起来听听。

(教师出示小图片,有节奏的朗诵儿歌)。

师:这里有一只蚂蚁,你们也来逗逗它(引导幼儿看图完整朗诵儿歌2遍)。

4、幼儿分角色表演儿歌。

将幼儿分成两组,一组扮演蚂蚁躲在洞里(拱门)一组在拱门对面扮演逗蚂蚁的人。两组一问一答表演。

二、替换儿歌中的饭菜名称。

1、师: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要再请蚂蚁来做客,还可以准备些什么饭菜?

幼:红豆/蛋炒饭/扬州炒饭/白米饭/黑米粥……。

幼:炒菠菜/红烧肉……。

(教师引导幼儿将新的饭菜名编到儿歌里,大家一起念。)。

2、师:小朋友回到家里还可以编编新的儿歌,和爸爸妈妈一起玩玩这个游戏。

蚂蚁来呀来,

快快来吃饭。

什么饭?白米饭。

什么菜?炒青菜。

什么筷?小竹筷。

吃不了,往回搬,

哼唷哼唷搬得欢。

教学反思:

《逗蚂蚁》这首诗歌节奏明显、内容浅显,短小精练又生动活泼。这朗朗上口的诗歌能很快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源于生活的题材能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在第一次教学过程中,我分成了三个环节,第一环节产生兴趣,通过猜一猜:“小朋友,今天我们要请一位客人一起来做游戏,猜猜它是谁?”。用猜想形式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再通过喊一喊,逗一逗,设计了游戏情境“逗蚂蚁”,引导幼儿充分展开想象,理解儿歌内容,并熟悉儿歌句式“蚂蚁来呀来”。第二环节我改变了以往单一模式的教学,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儿歌。这个环节中,我抓住了儿歌中的“哼哟哼哟搬得欢”,启发幼儿分别对“哼哟哼哟”与“搬得欢”进行联想,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加深了幼儿对蚂蚁体型小、力气小的印象:二是发挥了移情作用,让幼儿明白有了好东西与他人分享是快乐的事。在试上时,情况并不乐观,出现幼儿对儿歌感兴趣,但是一到游戏环节出现混乱的景象。

主要原因是幼儿不知道哪些是问哪些是答。因此我设计了让幼儿带着“哪些是问的”这一问题听儿歌。并在分配角色时,教师用“请”的手势作为提醒,帮助幼儿理解。小小的一个手势能起到如此大的作用。在学习中并进行表演,小班幼儿年龄小,较容易进入游戏情境,但主动性往往不够,因此我设计了让沈老师带领参与,教师的参与起着一种示范,又能帮助幼儿顺利开展游戏,体验游戏的快乐。第三环节替换儿歌中的饭菜名。由于创编对小班幼儿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将此作为延伸活动,让幼儿在课后跟好朋友、家长进行互动。

由于是精选的活动,因此我觉得在课的设计上都很好。但是在活动中,教师的语言还有待优化(如:我引用了“蚂蚁老师”逗得台下一片欢笑声。课后,师傅说原话可以改为“今天来了这么多老师,我们请他们来当蚂蚁”更恰当)。

《蚂蚁》小班教案

通过学唱歌曲和表演歌曲,使幼儿懂得当一个人遇到困难时争取别人的帮助和合作是很重要的。

预备若干个较大的球当豆子,若干个蚂蚁头饰,"蚂蚁"歌曲磁带。

1. 讨论:教师请幼儿欣赏歌曲"蚂蚁"后,提问:"一个蚂蚁在洞口看见了什么?那只蚂蚁为什么急得直摇头?小小蚂蚁想一想想出了什么好办法?幼儿说出小小蚂蚁在自己搬不动豆子的时候回洞请来了好朋友,抬着一起走了。

2. 解释:在一个人遇到困难时,可以请人帮忙,合作,这样一个人办不到的事情能得到解决。

幼儿学唱歌曲"蚂蚁"后,请幼儿戴上蚂蚁头饰在音乐声中进行表演。

《蚂蚁》小班教案

1、感受故事情节的有趣,乐意想象,体验“小”蚂蚁想办法搬西瓜的快乐。

2、大胆地表现故事中简单的语词和动作。

故事ppt,图片

一、感知大小差异,激发阅读兴趣观察西瓜画面,猜想引出蚂蚁

二、愿意大胆表现,感受情节有趣。

(一)蚂蚁怎样吃西瓜——看到这块又香又甜的'大西瓜,小蚂蚁们会怎么说呢?

——小蚂蚁们是怎么吃的啊!

——西瓜真是太好吃了!小蚂蚁说:“让我们把西瓜搬回去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二)蚂蚁怎样搬西瓜——我们一起看看小蚂蚁们是怎么搬西瓜的?

(二)搬不动怎么办?

——还有什么别的搬西瓜的办法吗?

(三)西瓜皮有什么用?

——瞧,西瓜都吃完了,只剩下了西瓜皮!看看蚂蚁们把它变成了什么?

——你们觉得小蚂蚁们还可以用西瓜皮干什么?

三、延伸:介绍绘本,引发继续阅读的兴趣蚂蚁和西瓜这个有趣的故事就藏在这本书里,我们以后再来看一看!

小班年龄段的幼儿,经常会关注粗浅的东西,更深些的细节方面的内容并没有意识关注,本次活动内容是让孩子既关注大的方面(大西瓜的变化),也关注到小的方面(小蚂蚁在流口水、小蚂蚁的动作等)。为达到目标的有效性,我主要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小蚂蚁的动作,学一学小蚂蚁的动作,从学习动作中体验情趣。活动中,我班幼儿表现出了相当不错的表达能力。最后在整理故事内容讲述的环节,故事的优美度欠佳,应该再对语言进行斟酌,让幼儿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和故事的优美。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