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设施调查报告(汇总14篇)

时间:2023-12-04 12:59:22 作者:HT书生

调查报告是一种客观的呈现方式,可以使读者清晰地了解相关问题的具体情况。接下来,让我们一起阅读一篇优秀的调查报告范文,欣赏其中的写作技巧和结构布局。

农村文化设施调查报告乡村文化功能

会同是一个山区农业县。近年来,我县把加大农村公路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主线来抓,着力改善农民生活环境。

一、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历届班子、历任领导的不懈努力,会同的农村公路建设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全县346个行政村,已有311个村通了公路,公路里程达1341公里,农村公路网密度达0.6公里/平方公里。今年来,我县更是强借省委、县政府大力实施交通边界突围的机遇,进一步加大了农村公路建设的力度,促进了农村公路现状的改善,加快了农业产业调整,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

一是通乡公路建设扎实推进。争取了2个项目,计43公里,占全市总任务的15.9%。其中团金公路(团河至金子岩),全长26公里,7月已基本完成路基改造,现已开始实施路面工程,预计在11月底完工;长漫公路(长寨至漫塘),全长17公里。

二是干线公路建设稳步开展。落实了g209会同至堡子镇新店桥段改造项目,全长20公里,水泥砼路面宽12米,目前已进入招投标阶段,预计今年9月可开工建设。争取了g209会同堡子镇新店桥至洪江黔城段改造项目,有望在xx年年开工建设,实现怀化至会同1小时经济走廊。

三是国防公路建设步伐加快。争取了总投资4280万元的堡横国防公路项目,积极配合814旅争取了一批部队进场公路项目。堡横国防公路预计在今年9月可开工建设,部队进场公路也预计在年内可开工建设。四是通畅工程建设进展有序。相继实施了林城镇洒口村、连山乡建设村等41个通畅工程。目前,全县已完成通畅工程60余公里。五是渡改桥建设力度加大。兴修了茶溪、金鱼口、龙孔、吉巢、墓脚等桥梁。现墓脚连心桥已建成通车。茶溪、金鱼口、吉巢等桥梁已开工建设。龙孔桥正在落实重建方案及招标工作。青朗大桥已申报计划,有望列入明年渡改桥项目,该项目已完成外业勘测设计并进入工可阶段。六是农村客运站建设来势喜人。已完工团河、青朗、黄茅等3个客运站,年底前再完成5个乡镇客运站。采用市场运作的办法,投资120万元,购置8台中巴车,组建了运营公司,于7月30日开通赶场专线班车。

二、存在的问题。

1、建设资金严重缺乏。农村公路建设需地方配套建设资金,但由于我县财政十分困难,造成巨大的配套资金缺口。今年,我县农村公路建设需财政配套493万元,到目前仅到位45万元,工作难以运转,举步艰难,使生活本就相当困难的农民群众承受了沉重的配套资金压力。

2、缺专业技术人员。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人材匮乏,特别是造价方面人材奇缺。虽然我们仅有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项目管理人员取消了双休日,超负荷运转,还是满足不了当前交通项目建设点多面广的需要,形成了小船不可重载的局面,亟待充实交通专业技术人员。

3、部门配合协调难。个别单位仍存在关卡林立、收费名目繁多,不按政策办事的现象,严重阻碍了工程施工进度,影响全县交通项目的争取。

三、对策建议。

1、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当前,我县财政困难,无法拿出更多的钱从事交通事业建设。我们只能抓好项目包装,抓好项目申报,从上争取更多的项目,争取更多的资金。我们一定要按照“超前性开发,前瞻性储备,战略性部署”的思路,切实加强交通项目的论证、筛选、包装和储备,积极向上申报,争取更多项目进入国家、省计划笼子。对于没能进入上级计划笼子,且有招商价值的项目,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创新招商方式,拓宽招商渠道,积极向外推介,最大限度地吸引非公有资本进入我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2、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农村公路建设,关键在落实资金。国家对于农村公路的补助经费极为有限,路基、路面等主体工程需要由地方自筹资金和群众投工投劳来完成。要创新融资理念,拓宽融资渠道,想方设法筹集资金,用于通村公路建设。进一步激发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克服等、靠、要思想,牢固树立“自己的路、自己修”的意识,在不增加农民负担、不损害群众利益的前提下,广泛发动农民群众筹资投劳。将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与农业综合开发、扶贫、移民、转移支付资金捆绑使用,集中财力修建公路。同时,建议省、市加大后发展山区发展农村公路建设的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减轻当地配套资金压力。

3、加大养护管理力度。养护管理是体现、发挥、强化道路服务功能的重要保障,是维护、保证已有资产的重要措施。要严格按照公路法的有关规定,尽快建立通村公路养护管理机制,落实好养护资金和人员,切实做到“有路必养”,确保农村公路完好畅通。交通部门要进行必要的技术指导和服务,认真履行好监督检查职能,督促各行政村养护好公路,保证每条农村公路发挥应有运输效应。

4、加大组织领导力度。要实行严格的目标考核制度,由县人民政府与乡镇、乡镇与村组签订目标责任状,对当年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综合考核。要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发挥村组干部的主动性。要安排得力的力量专抓通村公路建设,具体抓好落实,千方百计解决好公路建设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随着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xx乡大力发展新型文化事业,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遍布全乡的农村乡土文化彰显出其巨大的魅力和蓬勃生机,为xx乡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领导重视、加大投入。在乡政府在财政赤紧的情况下,尽力保证文化必要的投入,据统计,近几年来,乡里共投入14万元,文化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民文化活动得到丰富,为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2、大力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乡政府以文化站为主体,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乡文化站在圩镇办起了“阅报长廊”和“时事政策博览墙”。乡政府以培育新农民入手,创办了农民知识化培训学校,举办种养、加工培训班24期,培训人数达5000多人次,免费赠送科技书刊和资料近万份。乡里还办起了图书室、歌舞厅。同时,采取政府埋单,农民看戏看电影的形式,乡政府请县剧团来乡下村巡回演出,乡电影队下村放电影,为农民送上丰盛的精神食粮。每逢重大节日,乡政府还组织开展“爱xx罗江、美xx罗江”系列文艺活动,从2004年至今,共放映电影210场,为农民送戏40场,举办文艺活动12场,既满足了全乡农民的文化需求,又起到了教育引导作用。

3、弘扬乡土文化,织牢“乡、村、组”文化网。在抓好新农村建设的同时,xx乡通过“以奖代扶”的方式,着力构建乡、村、户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在规划、土地、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全乡已创建了5个特色文化村,15个文化活动室,200个文化示范户,并村经济贫困村的创建工作给予适当扶持。为了让当地农民成为本土文化活动的主角,乡政府以唢呐,鲤鱼灯为依托,经常组织文艺演出、竞技比赛等活动,开展民间艺术汇演,桂竹村鲤鱼灯获得2006年全县民间艺术汇演二等奖。

4、政府搭台、农民看戏。xx乡从加强乡文化站和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入手,依托县文化局,县采茶剧团,开办了歌舞、乐器、书画等培训班。同时,按照“政府出资,乡镇搭台、农民看戏”的形式,定期送电影、送戏下乡,免费赠送图书和科技读物,为农民群众送上文化大餐。乡政府还采取企业冠名,社会捐助等方式,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开展内容健康向上,形式丰富多彩,风格清新质朴的农村文化活动。

二、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1、农民的文化意识相对薄弱。由于受“经济利益”思想的冲突,一些农民往往忽略了对文化活动的追求。因此,要加大对农民群众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增强精神文明和文化意识。

2、经费投入不大,导致文化事业发展滞缓。由于上级对农村文化事业资金扶持力度不大,乡镇对培育本土文化、民间艺术、添制设备却无从下手。因此,上级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扶持农村文化事业。

3、乡镇文化站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应加强乡镇文化站专职干部的培训,配齐配强乡镇文化干部队伍,解决办公场所,下拨资金建好乡镇文化活动中心,增强乡镇文化服务功能。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一、活动简介:

1、时间:2012年8月1日-2日。

2、地点:江苏省扬州市仪征市新集镇。

3、活动方式:

(1)收集资料,了解新集镇地理位置,经济现状等。

(2)采取调查问卷、入户调查、随机咨询路人等方式,了解当地广播电视村村通、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建设等公共文化服务工程的建设情况。

(3)查询资料,了解当地乡土文化特色,民俗民风,娱乐方式,居民文化程度,主要文化形式。

(4)了解当地农民对文化的需求程度和需求内容,明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方向。

二、新集镇概况:

新集镇位于仪征市东部,是风景秀丽的仪征“迎客松”,素有扬。

州“西门第一集”之美誉,区位优势十分明显,经济发达,交通便捷。是沪、宁、扬、镇等城市群带上的一座新兴工贸城镇,镇区距扬州10公里、南京60公里、镇江20公里,处于宁镇扬产业带的接合点,是宁镇扬经济板块的核心区。京沪线、沪宁线、宁通线等多条高速公路会聚于此,宁启铁路、沿江高等级公路穿境而过,紧邻润扬长江公路大桥、扬州火车站、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扬州港和扬州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全镇总面积63平方公里,总人口4.2万人,辖2个街道,13个行政村。新集人杰地灵、物产丰富,自古以来,新集便是扬州西郊重镇。进入新世纪以来,新集传承悠久的人文传统,依托发达的现代文明,外资内资齐头并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6年,全镇实现三业总产值24.4亿元、财政收入49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248元。先后被评为江苏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示范镇、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先进镇、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镇、江苏省群众文化先进镇、江苏省体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镇、江苏省卫生镇、江苏省新型示范小城镇、扬州市环境优美乡镇。

三、区,加快开通农村数字电视网络服务进程,逐步完善农村综合文化站建设等,致力把新集规划建设成既有乡村风情、汉风古韵,又有优良人居、现代商贸的江南水乡型城镇。

1、农村文化建设经费不足,活动经费较短缺。由于目前国家专项资金投入少、镇政府财政规划缺陷等问题,农村文化建设进程较为缓慢,有的地方前期工作已经做好,后续工作却没有跟得上。

2、地区建设不平衡。由于镇政府辖区农村地区较多,政府建设能力有限,部分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未能及时跟上,全镇地区靠近镇上的几个村庄文化建设迅速,设施较为完善,而较为偏远一些村庄则建设缓慢,有的甚至几乎没有什么文化娱乐设施。

3、管理力度不够。由于缺乏必要的管理,不少地方的娱乐文化设施有了不同程度的损坏,老化现象严重,无法使用。

4、农村集体文化娱乐活动较少,农民文化生活依然贫乏。普遍的农村文娱活动主要为婚庆典礼表演、丧事送葬民俗(搭戏台唱戏)、商品促销演出(仅限镇上街道商家)、村庄大广播定时播放歌曲、戏曲等。大部分人平时的文娱活动以打牌、看电视为主。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需要内容丰富健康、题材生动活泼、适合广大农民群众口味的文化生活。实践证明,文化生活比较丰富,群众精神生活比较充实的地方,社会风气、社会治安状况一般较好。而那些文化生活贫乏的地区,不论富裕程度如何,就会出现封建迷信势力就会抬头,社会治安恶化、干群关系紧张等问题。

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大力发展新农村文化是当代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方式,而且农村群众文化中心和文化网络的建立可以将新农村文化建设推向一个新的水平,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使农村群众得以享受先进的文化讯息,同时在稳定社会、发展经济上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了解决当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进程,我们建议:

1、创新机制,培育新型文化队伍。通过择优招聘,将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人才充实到乡镇文化干部队伍中。加强政府职能,配齐配好乡镇专职文化站长和村级文化协管员,设立专项资金。加强对乡村文化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定期举办培训班,提高文化工作人员的政治和文化素质,同时进行业余文化人才普查,大力培植业余文化队伍,以此带动农村地区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

2、均衡发展,共同建设。切实解决号农村地区建设不平衡的4问题,可实行“以点带面,点-线-面”的发展方式,在临近的几个村庄中先选择文化建设基础比较好的村庄进行着力建设,待其基本完善后,以其建设经验为指导,带动周边几个村庄的文化发展。同时注意做好统筹全局,避免出现不同区域文化建设有较大失调的问题。

3、加强管理力度,使已建设好的文化娱乐设施物尽其用。有关职能部门抽调专人对这些文娱设施进行管理和维护,避免出现“设施损坏无人管,设施老化不更新”的现象。

4、多组织集体性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由各村相关负责人负责,在村中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一些集体文娱活动,如:电影公映,开展棋、球类比赛,组织民间文艺演出,在重大节假日搭戏台唱地方戏等较为高雅一些的文化娱乐方式,以防止一些人沉迷打牌等赌博活动,影响社会风气。

5、切实做好“数字电视进万家”,加快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的数字电视网络建设和互联网服务建设,使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看电视、上网等更加便捷,与外界沟通同、获取外界信息更加方便。

5附录:

1.您的性别男女。

2.年龄20—44岁45—59岁。

60岁以上。

3.您的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初中。

高中(含中专)。

大专及以上。

4.您的政治面貌共产党员共青团员。

民主党派。

群众。

5.您的职业:农民村两委干部。

乡镇干部(含乡镇事业单位)农村文体骨干乡镇文化员。

其它(请注明):6.您的家庭2011年全年收入5千元以下5千元—1万元。

1万元—2万元。

2万元以上。

1百元—5百元。

1百元以下几乎没有。

只是听说过,不太了解。

没听说过,不了解。

9.您当地比较隆重的节庆活动有哪些?

看电影。

看戏(文艺演出)读书看报。

打牌、打麻将、下棋上网。

唱卡拉ok(歌舞厅)听广播。

跳舞或健身活动其它(请注明):

政府组织的送戏(文艺演出)下乡政府组织的送电影下乡。

政府组织的送图书科普知识下乡。

政府组织的文化工作者下乡服务(培训、写春联、摄影)营利性文艺演出活动(电影、演戏)其它(请注明)。

*12.您在农村经常看戏或文艺演出吗?平均每年5。

平均每年。

平均每年。

没有。

次以上3—5次1—2次看到。

*13.您在农村经常看电影吗?平均每年12平均每年平均每年没有次以上。

6—12次。

6次以下。

看到。

*14.您对农村文化生活是否满意?满意。

较满意。

不满意。

*15.您认为农村应建设哪些文化公共设施?建立乡镇文化活动中心建立基层文化资源共享中心建立村广播室建立村级文化室赠送村级文化活动器材为您安装广播电视建立农家书屋增添村级体育健身方式其它(请注明):

16.您所在的乡镇有文化活动中心吗?是否经常到文化活动中心参加活动?有没有。

不清经常参偶尔参没有去楚。

17.您认为乡镇党政领导对农村文化工作是否重视?重视。

较重视不重视不了解。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及文化工作部门对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十分重视,注重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乡村文化活动,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为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推动和加快新农村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使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目前,全县建有文化馆、图书馆个1个,乡镇文化站7个,村组文化室35个,文化专业户120个。20xx年争取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项目投资263万元,建成县级支中心1个,乡镇服务点10个,村级服务点123个,工程网络实现了县乡村三级全覆盖,提升了农村文化设施现代化水平。

二是群众性文体活动开展较好。

一是民间节庆文化得到较大发展。各乡镇能结合地方民俗,组织锣鼓秧歌、农民文化艺术节等内容丰富、风格独特的文化活动。二是各类文艺演出队伍发展迅速。全县现有各类文艺团队249个,常年活跃在农村,已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生力军。三是农村文化大院初见生机。青化乡农民荔改朝建立了集锣鼓秧歌,自乐班、农家书屋、文化共享工程为一体的民间文化组织“老荔文化大院”,为农村文化建设创出了新路子。

三是“送文化下乡”活动扎实有效。

20xx年我县争取国家文化发展项目农村数电影放映工程,国家投资110万元配发了10台数电影放映机。县财政每年列支7万元用于放映补贴,保证了放映工作的正常开展。20xx年共放映数电影xx多场,吸引观众70万人次。

我县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文化阵地薄弱,发展不均衡。

目前,农民最需要的村级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尤显缺乏,很多村级文化活动室难以达到标准,除几个基础建设搞得较好的亮点村和成立比较早的县城社区之外,仍有不少边远村的活动场地设施简陋,设施陈旧,难以满足正常开放。加上农村青年大多外出打工,日常在家的多半为老年儿童,因而看书读报的少,造成文化活动匮乏,乡村之间文化活动发展不平衡。

二是工作机制不活,专业人才缺乏。

县乡文化服务机构自身力量薄弱,在指导、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上着力较少。乡镇文化站人员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且大多兼职,专不起来,难以发挥服务作用。基层文艺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县基层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三是文化载体不丰富,乡村之间缺乏交流。

有组织经常性的文化活动少,农民喜闻乐见的节目不多,活动内容形式单一,基层乡村文化生活依然贫乏。乡村文化活动主要集中在各种节庆日、民俗日,上级组织开展的“文化、科普、电影文艺演出”下乡活动也仅到个别乡村,边远乡村文化活动次数与形式十分有限。

四是文化投入不足,发展势头较弱。

县乡财政可用财力有限,文化投入虽然有所增加,但与乡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差距较大。文化投入的不足使得农民自办文化力量薄弱,很多乡土文化基本上处于未开发状态。只有以少量的小规模出现,其组织程度也不高,尚未形成强劲的发展势头。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加快农村文化建设步伐,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是当前农村的一项当务之急。政府及文化部门要高度重视“文化软力”的作用,将农村文化事业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工作业绩考核,积极构筑“充满活力、独具特色”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以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大繁荣,推动农村经济大发展。

(二)加大投入,完善设施。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必须加大对村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倾斜,切实保障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所需经费。文化部门要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切实抓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等文化惠农工程建设。要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事业,寻求社会力量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支持扶助,努力为农村提供满足群众所需的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三)整合资源,拓宽阵地。

要充分发挥文化站(室)的阵地作用,加强与工青妇学校组织的联系互动。有计划、有组织、经常性地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坚持贴近农村、贴近实际,按照“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的原则,广泛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深入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使大型、示范性活动与平时的小型、分散性群众文化活动结合起来,让群众就近、方便地参加各种群众文化活动,多层次、多形式地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创新机制,丰富载体。

建议政府及文化部门,在抓好“送文化”活动同时,更加注重“种文化”工作。一方面要坚持深入基层特别是边远乡村社区,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下乡活动。多为基层选送一批农村适用、群众喜爱的图书,通过乡镇文化站定期将图书流动到村文化活动室,方便农民群众就近读书,真正解决农民看书难的问题;一方面又要加快对农村文艺人才发掘培养与教育。积极开展乡村文化人才资源普查,大力培植文艺骨干。将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人才充实到乡村文化干部队伍中,稳定乡村两级文化队伍,为基层文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使文化下乡活动实实在在地惠及广大群众。

(五)突出特色,推动发展。

要加强对乡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和保护,着力发展我县乡村特色文化。积极扶持乡村民间文化团体,力争每个乡村社区都有自己的文体队伍。要大力鼓励促进以青化、横渠为代表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锣鼓秧歌、社火、戏曲等民间艺术活动开展;要依托马家镇刺绣工艺品基地的发展,全面打造富有乡村文化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此外每年还要定期组织开展文化艺术和民间文艺展演活动。通过发挥示范引导,以点带面,互相交流,进一步繁荣发展乡村文化,积极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正确引导农村文化的价值走向,巩固发展农村文化阵地,加快农村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随着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xx乡大力发展新型文化事业,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遍布全乡的农村乡土文化彰显出其巨大的魅力和蓬勃生机,为xx乡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领导重视、加大投入。在乡政府在财政赤紧的情况下,尽力保证文化必要的投入,据统计,近几年来,乡里共投入14万元,文化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民文化活动得到丰富,为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2、大力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乡政府以文化站为主体,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乡文化站在圩镇办起了阅报长廊和时事政策博览墙。乡政府以培育新农民入手,创办了农民知识化培训学校,举办种养、加工培训班24期,培训人数达5000多人次,免费赠送科技书刊和资料近万份。乡里还办起了图书室、歌舞厅。同时,采取政府埋单,农民看戏看电影的形式,乡政府请县剧团来乡下村巡回演出,乡电影队下村放电影,为农民送上丰盛的精神食粮。()每逢重大节日,乡政府还组织开展爱xx罗江、美xx罗江系列文艺活动,从2004年至今,共放映电影210场,为农民送戏40场,举办文艺活动12场,既满足了全乡农民的文化需求,又起到了教育引导作用。

3、弘扬乡土文化,织牢乡、村、组文化网。在抓好新农村建设的同时,xx乡通过以奖代扶的方式,着力构建乡、村、户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在规划、土地、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全乡已创建了5个特色文化村,15个文化活动室,200个文化示范户,并村经济贫困村的创建工作给予适当扶持。为了让当地农民成为本土文化活动的主角,乡政府以唢呐,鲤鱼灯为依托,经常组织文艺演出、竞技比赛等活动,开展民间艺术汇演,桂竹村鲤鱼灯获得2006年全县民间艺术汇演二等奖。

4、政府搭台、农民看戏。xx乡从加强乡文化站和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入手,依托县文化局,县采茶剧团,开办了歌舞、乐器、书画等培训班。同时,按照政府出资,乡镇搭台、农民看戏的形式,定期送电影、送戏下乡,免费赠送图书和科技读物,为农民群众送上文化大餐。乡政府还采取企业冠名,社会捐助等方式,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开展内容健康向上,形式丰富多彩,风格清新质朴的农村文化活动。

二、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1、农民的文化意识相对薄弱。由于受经济利益思想的冲突,一些农民往往忽略了对文化活动的追求。因此,要加大对农民群众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增强精神文明和文化意识。

2、经费投入不大,导致文化事业发展滞缓。由于上级对农村文化事业资金扶持力度不大,乡镇对培育本土文化、民间艺术、添制设备却无从下手。因此,上级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扶持农村文化事业。

3、乡镇文化站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应加强乡镇文化站专职干部的培训,配齐配强乡镇文化干部队伍,解决办公场所,下拨资金建好乡镇文化活动中心,增强乡镇文化服务功能。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农村文化建设有了一定发展,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许多问题。

1、数量少。我市农村文化方面有特长的人才十分缺乏,由于体制等原因导致乡镇文化馆站编制少、人员少,每个乡镇都没有专业的吹、拉、弹、唱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即使是一知半解的土八路也很少。农村五户中的文化活动中心户虽然开展了一些活动,但只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次上,没有形成真正的文化大院。在乡(镇)、村开运动会时,没有专业的体育裁判,也没有专业的文艺辅导教师,对繁荣农村文化生活造成了很大阻碍。

2、年龄大。在农村,懂乐器,通曲艺的文化人多是在文革期间由于宣传需要而培养出的文艺才能。现在他们的平均年龄在55周岁以上,由于身体和工作等原因的限制,进行文化活动的时间很少。

3、素质低。民间文艺团队不少,但缺少高水平的群众文艺创作优秀人才。乡镇文化站没有财政编制,导致许多老文化不在岗或不专职,既不专业更不专心,部分专业人员既不爱岗更不敬业。现有的文艺团体均是自发形成,经费自给自足,演员忙时务农闲时演出。这些人最高学历往往只是高中,他们的文艺专长大都是靠自悟形成的,而且,都仅停留在会的层面上,根本谈不上精、专、博。仅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面上,根本谈不上传、帮、带。文化站管理人员不能集中精力从事文化工作的现象也非常突出,各乡镇(街道)名义上都配备了文化站管理人员,但有的在编不在岗,有的身兼数职,无暇从事文化工作,或被抽出包点,或变成杂役,一年到头,抓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等各项突击任务。上级文化主管部门因三权下放而鞭长莫及。

4、经常性差。有的村往往只是在春节前后,组织开展一些简单的文化活动,如扭秧歌,唱唱歌等,没有形成规模;有的村搞一些象棋比赛、篮球比赛,但也不经常,也不是很正规。农民在农闲时间文化活动十分单一,集体的文化娱乐活动非常缺乏。除了看电视、录像,就是打麻将、上网,很少从事其他文化活动。

5、主动性弱。由于年龄等原因,演员们参加文化活动不积极,往往都是在许多爱好者多次邀请下才参加。有的文艺骨干,在为文艺团体服务中,不是推辞做不好,就是要报酬,从事这种文艺活动在他们看来注重的不是精神上的娱乐,而是经济上的收入,积极性不高;文化站三权下放乡镇,文广站的管理由以条管理变为以块管理后,对农村文化工作开展十分不利。乡镇文化干部只注重办好镇里交办的工作,文化部门布置的文化工作被束之高阁,从而形成农村文化工作管理上的错位,党的文化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难以落实到基层。

6、影响面小。即使组织开展一些文化活动,也仅限于邻里之间、本村之间,横向辐射面不大,群众的参与面很小。

二、主要原因。

1、农村文化体制不健全。有的乡镇名义上设有专门的文化站,有的乡镇则由一人主抓文化工作但并没有独立的部门,职能发挥不突出。村里就更没有人抓文化工作了,农村文艺人才的培训工作一直撂荒,因此,乡(镇)、村的文化工作处于无人组织,无人辅导的瘫痪状态。许多上级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政策不能贯彻落实到基层,市里开展一些大型文化活动,基层也不能很好地参与。

2、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簿弱。我市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当簿弱,缺乏活动场所及必要的器材,乡镇的文化设施闲置、挤占、挪用、变卖现象突出。

3、对农村文化骨干的培训工作处于停止状态。市文化馆负责对全市群众文艺骨干的培训工作,但由于文化馆专业人才数量不足,门类不全,加之开展城镇文化活动,时间有限,所以多年来对农村文艺骨干的培训工作一直处于停止状态。

三、

建议和对策。

1、加强对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及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的重要意义,要把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要把文化人才培训工作同其他社会经济工作共同部署,共同推进。各乡镇、村要成立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健全文化组织机构,尽快建立乡镇文化站,配足专业人员,落实编制,形成农村文化有专人管,专人抓的工作格局。

2、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尽快完成乡镇文化站的恢复重建工作。以乡镇为依据,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采取投、引、捐、集、融资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文化事业。逐步构建出县有文化馆、乡有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自然村有文化活动户的四级文化活动网络。

3、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市、县文化馆等部门要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开展好服务工作,加强对农村文化干部、文化骨干和文化中心户的免费培训辅导,充分发挥出农村文化能人的引带、辐射作用。一是尽快解决文化馆专业人才短缺和缺乏训练场所、教练辅导力量不足等问题,加强辅导人员力量。二是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能人、文化中心户的作用,不断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三是扶持乡村建立各类文化协会,并指导各类协会组织开展好活动,逐步扩大农民文化活动的参与面,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质量,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四是从源头抓起,农村各中小学要辟建好文化第二课堂,设全并上满上好音、体、美等艺术课;加强农村艺术师资力量,建议在分配艺术院校毕业生时,优先满足农村对艺术人才的需求。

4、做好农村文化建设的试点工作。繁荣和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本着先点后面,先试点后普及推广的原则,先在全市确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做好农村文化建设的试点工作,在试点村,要把文化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全面开展。边试点边。

总结。

经验,然后逐步在其他村进行推广,力求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取得实效。

5、不断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文化部门应积极向上争取文化政策性资金及器材,用于支持农村文化事业;各级财政部门应保证文化事业单位的办公经费;有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因增加农村文化服务内容而需要扩大人员规模和经费的问题,确保农村文化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县、乡、村每年都要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发展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确保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合理分布,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及室外健身场所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6、不断地创新载体,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化部门和农村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组织开展好农民书画展、农民歌手大赛和农民秧歌会演等常规性的文化活动,引导和推动农民自演自赏、自娱自乐的文化骨干队伍的形成,营造祟尚科学、文明向上的文化氛围。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改革专业剧团组建文工团,增强专业剧团综合演出功能。文艺工作者要把新农村建设中的新人新事创作编排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深入乡、村巡回演出,以激发广大农民自娱自乐的积极性。要以文化下乡为载体,改进服务方式,深入农村,流动服务,变文化下乡为文化留乡,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抓好乡村文化、家庭文化、农村校园文化,推进农村文化普及工作,提高农民群众文化活动质量。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农村文化建设有了一定发展,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许多问题。

1、数量少。

我市农村文化方面有特长的人才十分缺乏,由于体制等原因导致乡镇文化馆站编制少、人员少,每个乡镇都没有专业的吹、拉、弹、唱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即使是一知半解的“土八路”也很少。农村“五户”中的文化活动中心户虽然开展了一些活动,但只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次上,没有形成真正的文化大院。在乡(镇)、村开运动会时,没有专业的体育裁判,也没有专业的文艺辅导教师,对繁荣农村文化生活造成了很大阻碍。

2、年龄大。

在农村,懂乐器,通曲艺的文化人多是在xx期间由于宣传需要而培养出的文艺才能。现在他们的平均年龄在55周岁以上,由于身体和工作等原因的限制,进行文化活动的时间很少。

3、素质低。

民间文艺团队不少,但缺少高水平的群众文艺创作优秀人才。乡镇文化站没有财政编制,导致许多“老文化”不在岗或不专职,既不专业更不专心,部分专业人员既不爱岗更不敬业。现有的文艺团体均是自发形成,经费自给自足,演员忙时务农闲时演出。这些人最高学历往往只是高中,他们的文艺专长大都是靠自悟形成的,而且,都仅停留在“会”的层面上,根本谈不上“精”、“专”、“博”。仅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面上,根本谈不上“传”、“帮”、“带”。文化站管理人员不能集中精力从事文化工作的现象也非常突出,各乡镇(街道)名义上都配备了文化站管理人员,但有的在编不在岗,有的身兼数职,无暇从事文化工作,或被抽出包点,或变成“杂役”,一年到头,抓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等各项突击任务。上级文化主管部门因“三权”下放而鞭长莫及。

4、经常性差。

有的村往往只是在春节前后,组织开展一些简单的文化活动,如扭秧歌,唱唱歌等,没有形成规模;有的村搞一些象棋比赛、篮球比赛,但也不经常,也不是很正规。农民在农闲时间文化活动十分单一,集体的文化娱乐活动非常缺乏。除了看电视、录像,就是打麻将、上网,很少从事其他文化活动。

5、主动性弱。

由于年龄等原因,演员们参加文化活动不积极,往往都是在许多爱好者多次邀请下才参加。有的文艺骨干,在为文艺团体服务中,不是推辞做不好,就是要报酬,从事这种文艺活动在他们看来注重的不是精神上的娱乐,而是经济上的收入,积极性不高;文化站“三权”下放乡镇,文广站的管理由以条管理变为以块管理后,对农村文化工作开展十分不利。乡镇文化干部只注重办好镇里交办的工作,文化部门布置的文化工作被束之高阁,从而形成农村文化工作管理上的错位,党的文化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难以落实到基层。

6、影响面小。

即使组织开展一些文化活动,也仅限于邻里之间、本村之间,横向辐射面不大,群众的参与面很小。

有的乡镇名义上设有专门的文化站,有的乡镇则由一人主抓文化工作但并没有独立的部门,职能发挥不突出。村里就更没有人抓文化工作了,农村文艺人才的培训工作一直“撂荒”,因此,乡(镇)、村的文化工作处于无人组织,无人辅导的瘫痪状态。许多上级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政策不能贯彻落实到基层,市里开展一些大型文化活动,基层也不能很好地参与。

我市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当簿弱,缺乏活动场所及必要的器材,乡镇的文化设施闲置、挤占、挪用、变卖现象突出。

3、对农村文化骨干的培训工作处于停止状态。

市文化馆负责对全市群众文艺骨干的培训工作,但由于文化馆专业人才数量不足,门类不全,加之开展城镇文化活动,时间有限,所以多年来对农村文艺骨干的培训工作一直处于停止状态。

各级党委和政府及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的重要意义,要把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要把文化人才培训工作同其他社会经济工作共同部署,共同推进。各乡镇、村要成立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健全文化组织机构,尽快建立乡镇文化站,配足专业人员,落实编制,形成农村文化有专人管,专人抓的工作格局。

尽快完成乡镇文化站的恢复重建工作。以乡镇为依据,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采取“投、引、捐、集、融”资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文化事业。逐步构建出县有文化馆、乡有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自然村有文化活动户的四级文化活动网络。

市、县文化馆等部门要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开展好服务工作,加强对农村文化干部、文化骨干和文化中心户的免费培训辅导,充分发挥出农村文化能人的引带、辐射作用。一是尽快解决文化馆专业人才短缺和缺乏训练场所、教练辅导力量不足等问题,加强辅导人员力量。二是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能人、文化中心户的作用,不断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三是扶持乡村建立各类文化协会,并指导各类协会组织开展好活动,逐步扩大农民文化活动的参与面,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质量,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四是从源头抓起,农村各中小学要辟建好文化第二课堂,设全并上满上好音、体、美等艺术课;加强农村艺术师资力量,建议在分配艺术院校毕业生时,优先满足农村对艺术人才的需求。

繁荣和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本着先点后面,先试点后普及推广的原则,先在全市确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做好农村文化建设的试点工作,在试点村,要把文化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全面开展。边试点边总结经验,然后逐步在其他村进行推广,力求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取得实效。

5、不断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

文化部门应积极向上争取文化政策性资金及器材,用于支持农村文化事业;各级财政部门应保证文化事业单位的办公经费;有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因增加农村文化服务内容而需要扩大人员规模和经费的问题,确保农村文化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县、乡、村每年都要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发展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确保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合理分布,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及室外健身场所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6、不断地创新载体,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文化部门和农村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组织开展好农民书画展、农民歌手大赛和农民秧歌会演等常规性的文化活动,引导和推动农民自演自赏、自娱自乐的文化骨干队伍的形成,营造祟尚科学、文明向上的文化氛围。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改革专业剧团组建文工团,增强专业剧团综合演出功能。文艺工作者要把新农村建设中的新人新事创作编排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深入乡、村巡回演出,以激发广大农民自娱自乐的积极性。要以文化下乡为载体,改进服务方式,深入农村,流动服务,变文化“下”乡为文化“留”乡,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抓好乡村文化、家庭文化、农村校园文化,推进农村文化普及工作,提高农民群众文化活动质量。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对照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仍存在不少的差距。一是文化落后导致农民失去自信。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信息更新加速的今天,一些农民因缺少知识,精神空虚、麻木,不思进取,很难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勤劳致富,存在严重的软懒散和等靠要愚昧思想,对发展农业生产,建设新农村缺乏信心。二是农民活动的公共空间正在逐渐萎缩。文化室、图书室、广播室、篮球场形同虚设,没有被用来开展文化活动,严重阻碍了农村群众文化的正常开展。三是农村文化活动缺乏吸引力。很多农民反映,几年也看不上一场电影,庙会唱戏也是一些老生常谈的陈旧内容,电视里的节目又远离农民,与其跟着凑热闹,还不如自己找乐趣。四是陈规陋习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桎梏。人情费逐年上涨,养儿防老、重男轻女等传统价值观根深蒂固。在调查中,不少基层干部告诉我们,给农民送点文化并不难,难得是让文化融入农民的日常生活,从而改变农民的旧思想、旧观念,新农村建设才会有盼头。

农村文化处于这样的境地,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农民表现于文化上的种种沮丧和自卑,根源在于职业自信和身份自信的失落,对改变农村面貌缺乏信心。二是乡土文化受到越来越多方面的冲击,农民熟悉的文化种类和文化活动方式渐行渐远,农民群众参与文化创造的热情逐渐冷淡。三是单调、乏味的农村文化生活,让农村陈规陋习的代代相传钻了空子。有的村民空余时间不是凑在一起谈论东家长西家短,就是打扑克、耍麻将,甚至聚众赌博等等。可想而知,这种文化熏陶滋养下的农民何能树雄心立大志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由此可见,忽视农村文化建设,不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不仅精神失去支柱,智力失去支持,经济难以发展,社会稳定存在隐患,而且久而久之,农村这个弱势文化区域,就会被其他文化同化、吞噬,就会在时代列车的呼啸前进中瞬间飘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一句空话。所以,必须大力发展农村先进文化,重塑农民这个新主体,用新文化冲击旧观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会有永不枯竭的强大动力。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要坚持自觉创新

新农村文化建设要取得真正成效,必须突出一个新字,就是要有新招式、新做派、新气象、新风格。这就要求农村文化必须自觉创新,努力找准契合点,不断打造新亮点,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具体来说,可以从三个方面促进农村文化的自觉创新。

一是把农民致富奔小康作为实现文化自觉创新的原动力。农村基层文化工作要主动适应广大农民求富、求知、求乐的综合性文化需求,在重建农民精神世界、满足农民群众娱乐需求的同时,融入更多的科技、法律、市场知识,让农村群众从活动中学到更多的致富本领,从而更好地激发他们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是要把特色文化建设作为农村文化自觉创新的最佳切入点。我县农村有着极其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有的甚至就活在广大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利用特色文化开展农村文化活动,使其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有效载体,实现农村文化创新,群众最容易接受,也最乐于参与。

三是以队伍建设推动农村文化的自觉创新。首先,要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人员的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不断增强其自主创新的能力。其次,要加强农民业余文化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民关注农村文化建设、参与农村文化建设。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是要制定好文化建设的总体发展规划。要切合实际,制定农村文化发展总体规划,开展农村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资金的投入,全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在全社会营造全民参与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

二是要增加一批文化娱乐设施。应本着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增加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加快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步伐,着力打造新农村文化建设家园工程,力争镇镇建有综合文化站,村村建有文化活动室。要把集科技、图书、阅览、健身、展览、文化培训、文化活动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中心建设成为农民群众接触文化资源、享受文化权益的最直接载体,达到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位精神文化需求。

三是要创作一批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要发挥文联、文化等部门的专业特长,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深切体会新农村波澜壮阔的时代潮流,精心描绘绚丽多采的农村生活,多创作一些适合农民口味,可以激励人、鼓舞人、奋发向上的优秀作品。同时,还要加大对农村业余作者的培养和扶持力度,鼓励他们继续乡土文学的创作,用先进文化陶冶农民情操,激发农民的主人公意识。

四是要定期组织丰富多采的文化艺术活动。在继续搞好三下乡活动的基础上,利用文化联动搞活农村舞台。每年举办一次以大地欢歌为主题的农村文化艺术节活动,为广大农民提供一个展示风采,交流技艺的平台。同时,紧密结合农民脱贫致富的需求,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倡导他们读书用书、学文化、学先进实用农业科技知识和卫生保健常识,不断在农民群众中刮起文化风暴。

五是要倡导文明新风的评选活动。大力开展改陋习,树新风活动,以创建小康文明示范村、评选文明卫生户、十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公婆、和睦家庭等活动,增加群众参与意识和创建意识,丰富农民的精神境界,净化农村文化环境,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以此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实施三五战略,建设一流强县发挥文化应有的作用。

农村文化设施调查报告乡村文化功能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__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再一次引发人们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关注和思考,为了解当前我区广大农村文化建设情况,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做法和经验,以促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步伐,根据今年统战系统调研计划安排,由中共蕉城区委统战部牵头,民盟蕉城区委、民革蕉城支部等组成调研组,联合开展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活动。__年6月至8月在区委常委区统战部长王丽云、区政协副主席民盟蕉城区委主委郑贻雄带领下,调研组与区文化部门负责人一起先后深入我区沿海山区乡镇及20多个村居进行调查,通过座谈、访问、视察等形式了解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和文化活动的情况,还先后前往泉州市泉港区和莆田市荔城区等地考察取经,在认真分析研究和讨论的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

__年10月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决定》颁布以来,我区农村文化建设也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全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和文化活动的开展有了新的进展,特别是民间文化多元化发展尤引人注目。但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广大农村文化生活的贫瘠让赌博、迷信、色情等有机可乘,从而影响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状况比较普遍,具体情况是:

1、阵地建设不平衡,基础设施薄弱。目前,我区16个乡镇(街道)文化站中产权明晰、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上的仅七都、金涵和位于猴盾村的区少数民族文化站三个站,其余各站或一直以来就没有站址,或系借用其他单位的场所,面积狭小,设备简陋,功能不全。据不完全统计,我区有76个行政村建立了村文化活动室,占全区行政村总数的27.3,但大多数村级文化活动室只是挂一张牌而已,形同虚设。而且原有的文化设施普遍老化。据调查,现有的部分乡村影剧院多建于上一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现多数已成为危房不能使用。

2、乡镇文化事业投入少,活动经费短缺。据了解,“十五”期间上级省、市厅、局对我区文化事业的投入累计达55万元(其中扶持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24万元,维修、设备添置经费23万元,文物经费8万元),我区年文化体育事业经费财政预算9.4万元,其中文体局文化事业费1.1万元,图书馆经费(包括图书购置费)4.3万元,体育事业经费4万元,但这些大多为人头经费,用于日常办公开支已相当紧张,真正用于开展业务工作的已所剩无几。文物事业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由于缺乏资金,使得文物部门无法对一些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维修,也无法向民间征集文物。我区民间资本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很少,几乎没有,只有在__年开始的天后宫(妈祖庙)修复工程中,募集到民间资本100多万元。全区乡镇现有的文化站所除少数外,绝大多数是多年来未能添置新书,且文化活动器材贫乏。

3、文化队伍人才紧缺,整体素质在下降。我区16个乡镇(街道)文化站均为一站一编制,由于基层文化站待遇低,难以吸收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人才,而且原先进人渠道不规范,素质参差不齐,目前在编的有12人,但仅有9人在岗,被乡镇挪作他用或被外借的有3人,即使在岗的也往往兼有乡镇(街道)的其他中心工作,难以做到专干专用。现有乡镇文化专干平均年龄偏大,由于缺乏培训学习,知识老化现象比较突出。

4、文化活动少,农民文化生活依然贫乏。每年农村的文化活动主要是在各种节庆日、纪念日以及民俗日,由各乡镇文化站通过联办、协办等多种方式,组织开展民间文艺演出、书画展、图片展、拔河赛,及棋、球类比赛等。上级宣传、文化等部门组织开展的“文化下乡”活动一年仅二至三次,也只到2-3个乡村,活动形式多为慰问演出、义务题写春联、电影公映等,活动次数与形式十分有限。近几年,随着农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民间民俗文化活动又重新活跃起来。在一些传统的节庆日,一些乡镇、农村都有开展一些民间民俗文化活动,最有名、最具特色的是霍童的“二月二灯会”和畲族聚居村的“三月三畲歌对唱”。但这些毕竟是少数乡村举办的少数文化活动,广大农村看电影难、看戏难、看书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四难”问题依然突出。尤其是在电视网络广泛普及、网络文化盛行的今天,由于国家将卫星电视节目由模拟转为数接收后,我区广大农村原电视“村村通”设备未及时更新,绝大多数乡村群众只能收看1-3套外地节目,许多偏远山区基本无法接收电视节目。群众长期看不到中央、省、市(区)的电视节目,也得不到发展生产的信息技术的指导和服务。乡村文化生活贫乏,除了聊天、打牌外,农民没有其它文化活动,导致一部分群众沉迷赌博和庙会活动,致使一些地方赌博及“六合彩”等歪风盛行。

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区农村文化建设步伐滞后有历史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长期以来对农村文化阵地建设重视不够,对优良传统文化的偏见和缺乏支持,给各地农村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带来消极影响,而经济欠发达、投入不足也严重约制了农村文化的发展步伐,但从各级政府自身来说,存在以下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是对农村文化建设认识滞后。由于各级领导对文化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认识不足,特别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口号下,相当多的人认为文化工作是软任务,是花钱多效益少的社会公益事业,可搞可不搞,又不愿意花钱投入,致使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滞后,从事文化事业的同志心灰意冷,缺乏积极性,大多放弃主业改做乡镇中心工作。

二是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不足,活动经费严重短缺。目前由于国家财政投入少,地方财政又有困难,未能落实每年地方财政收入1-2用于文化建设的政策。除了人头经费外,区、乡用于农村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几乎没有,导致文化设施建设滞后。乡镇文化站不能依靠自身发展,依靠产业化、市场化运作生存困难。目前乡镇只能勉强发放人员工资,没有文化建设项目,没有添置文化活动器材,图书室的图书不能正常更新。

三是文化管理体制不畅。一方面,乡镇文化站专干以块管(乡镇管)为主,人员大多被乡镇抽去从事中心工作,专干没有专用。区文化主管部门无法对他们进行调配和交流使用,基层文化站人员长期处于固定状态,没有交流、缺乏工作活力。而且乡镇财政对文化站投入极少,管理不力,导致相当多文化站形同虚设,没能发挥农村新文化主阵地的作用。另一方面,广电与文化分属两个职能部门,对农村的传媒文化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调。而且农村地域广、人口分散、广电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收益小,仅靠广电部门是无能力承当农村广电网络建设。虽然国家规定到__年农村地区20户以上的村全部实现网络村村通,但原有“村村通”的用户并未列入新的网络“村村通”工程计划,得不到上级补助资金,导致我区目前许多乡村原有接收设备无力更新。在卫星传播电视节目由模拟转为数接收后,广大农村地区只收1-3台外地的电视,无法收看省、市、区电视节目。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需要内容健康、丰富多彩、生动活泼、适合广大农民群众口味的文化生活。实践证明,凡是文化生活比较丰富,群众精神比较充实的地方,社会风气、社会治安状况就好。而那些文化生活贫乏的地方,不论富裕程度如何,封建迷信和宗教势力就会抬头,社会治安恶化、干群关系紧张等现象突出。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发展农村群众文化工作是新农村文明建设的有效措施。而且乡村群众文化中心和文化网络的形成发展,可以将农村文化建设推向一个新的水平,不仅使群众得到高尚的精神享受,同时在稳定社会、发展经济上也起到重要作用。农村文化建设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凝聚人心,聚合民力的作用,它将有力推动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改变目前我区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状况,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做法和经验,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步伐,我们建议:

1、提高认识,强化领导,建设强大的基层文化阵地。一要认真贯彻中央《意见》和省政府的《决定》精神。规划好新农村建设中基层文化阵地布局和建设问题。结合乡镇建设规划,通过改建、扩建、调剂改造、新建等途径,加快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步伐。二要加强文化宣传工作。文化宣传是党的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强有力的宣传文化,就没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所以党政领导及宣传部门要时时关心和宣传新农村文化建设。三要加大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一方面认真落实每年地方财政收入的1~2%用于文化建设的政策,同时积极争取上级对乡镇文化站标准化建设补助资金,对实施文化站达标建设的乡镇给予资金扶持和奖励;另一方面学习借鉴南平、泉州、莆田等地的做法,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乡镇文化事业,积极开展民间融资活动,通过村企共建、村校共建、村庙共建以及城乡共建等方式,引进资金和文化活动器具及资料,满足乡村群众平时读书看报和开展文化娱乐活动之需。

2、创新机制,培育新型文化队伍。通过择优招聘,将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人才充实到乡镇文化干部队伍中。配齐配好乡镇专职文化站长和村级文化协管员。加强对乡村文化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定期举办培训班,提高文化工作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鼓励乡村文化工作人员自学、进修,有目的选送部分人员到相关院校深造。同时进行业余文化人才资源普查,大力培植业余文化队伍,对文艺骨干免费进行培训。

3、创新手段,积极构建农村文化活动的网络。

一是依托乡村文化站点,积极挖掘本地文化艺术资源,扶持民办文艺团体,发展农民业余文艺演出队,鼓励农民自编自演、自娱自乐。

二是成立乡镇电影放映队或文化传媒中心,推动农村电影。

“2131”工程(即在“21世纪初、全国农村1村1月保证看1场电影”)在我区农村得到落实,解决农村看电影难的问题。

三是建立“农家书屋”,满足农民对科技文化的需求。最近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提出,国家鼓励和资助各地农村建设“农家书屋”,要求场所不小于20平方米,书籍不少于1000册,含有30多种各类期刊及100多电影光碟,以满足农村群众阅读需求。

四是结合“农民健身工程”建设,借助体育活动的场所——健身路径、篮球场、乒乓球台等,推广体育文化,让农民在健身的同时也得到文化的提高。

五是结合民间文化和文物保护活动,促进乡村民间文化的繁荣与发展。通过组织申报各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活动,提高农村保护和传承传统优良民间文化的意识,让我区民间的铁枝、纸扎、火把拖石、肩头戏、线狮、傩面舞等得到发扬光大。

4、创新理念,借助各种载体,活跃农民文化生活。

一是节俗文化活动。传统节俗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重要组成部分,其长久不衰的生命力是深深植根于民间大众,应充分认识其文化底蕴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巨大现实意义。当然,其中也可能夹杂某些封建迷信的东西,但我们要遵循“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针,积极加以扶持和引导,使频临消亡的民间节俗文化活动成为广大农村社区民间文化的健康主流。充分利用节假日和农村集市开展文化活动,如春节各地民间文艺踩街活动,二月二霍童文化艺术节活动、三月三畲族歌舞文化活动、妈祖文化活动、关帝文化活动等。

二是民间艺术表演活动。各地农村都有不少民间艺术人才、民间绝活艺人,由于多种原因,大多面临断层后继无人的状况。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发掘、整理优秀传统民间艺术,解决传人问题,并积极鼓励和帮助他们自编自演,参与到弘扬时代主旋律和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公益性文艺活动中去。

三是特色文化活动。我区是畲族聚居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又是全国最大的大黄鱼以及绿茶的主要产区之一。畲族文化、大黄鱼文化、茶文化等应成为我区独特的文化品牌,加以充分挖掘和培育。此外,校园文化、灯谜文化、企业文化等也应加以重视和引导,使之融合到新农村文化生活中。

四是各级各类文化下乡活动。每年各级各类文化下乡活动,是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新鲜血液和催化剂,应很好进行策划和包装,尤其是科技、文化下乡和电影下乡巡映活动,应多播放适合农民群众口味和需求的娱乐影片和科教片来赢得农村市场。

五是学习外地经验,借助农村“三堂”和闲置校舍拓展农村文化活动的空间和形式。我省南平、泉州、莆田等地充分利用“宗族祠堂、民间庙堂、废旧礼堂”(三堂)作为民间文化活动的场所,依靠离退休党员干部、乡村老人协会、庙堂管委会等承担农村文化的组织与管理工作,让老协会会长或庙堂管委会会长兼任村文化中心主任,利用民间庙堂的“香火钱”为农村文化活动“买单”,将“三堂”变成政策法规的“宣传站”、社情民意的“中转站”、先进文化的“传播站”的做法很值得学习和借鉴。借助“三堂”场地既可解决活动场所不足和经费不足的困难,又有利于推动文明新风进“三堂”,还有利于调动当地群众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此外,我区乡村目前有许多地方学校的楼房闲置,可以借用作为当地文化活动的场所和开办图书室、阅览室、棋牌室之用。

5、明确职能,实施有效管理。乡村文化站点在履行服务和经营性职能的同时应积极协助主管部门管好基层文化市场。对进入农村文化市场的民间艺术团体,市(区)文化部门要审核把关。有条件的文化中心可以房屋租赁的形式,将镇区网吧、电子游艺室、音像出租户、图书销售点、棋牌室等集中到文化中心,依法统一管理,有秩序集中经营,遏制地下黄、赌、毒现象。

6、领导重视,加大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力度。

一是抓好农村电影“2131”工程的落实工作。“2131”工程带有公益性,建议区政府要解决电影器械设备及购买拷贝的资金;文化部门要负责各乡村“2131”工程计划的制定和业务指导;乡镇要负责计划的实施,保证乡村农民一个月看一场电影。

二是建议区委区政府要专题研究解决农村地区更新广电接收设备的资金问题,满足农村群众对广电联网的需求,让山区农民与平原地区群众一样能收听收看中央、省、市、区广播电视节目,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三是建议开展一年一度的民间文化艺术节活动,由有关职能部门牵头,在国庆中秋期间组织民间文艺汇演活动,让各乡镇、社区的民间艺术团队集中进行比赛和交流,以促进农村民间文艺的繁荣和发展。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农村文化建设有了一定发展,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许多问题。

1、数量少。我市农村文化方面有特长的人才十分缺乏,由于体制等原因导致乡镇文化馆站编制少、人员少,每个乡镇都没有专业的吹、拉、弹、唱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即使是一知半解的“土八路”也很少。农村“五户”中的文化活动中心户虽然开展了一些活动,但只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次上,没有形成真正的文化大院。在乡(镇)、村开运动会时,没有专业的体育裁判,也没有专业的文艺辅导教师,对繁荣农村文化生活造成了很大阻碍。

2、年龄大。在农村,懂乐器,通曲艺的文化人多是在文革期间由于宣传需要而培养出的文艺才能。现在他们的平均年龄在55周岁以上,由于身体和工作等原因的限制,进行文化活动的时间很少。

3、素质低。民间文艺团队不少,但缺少高水平的群众文艺创作优秀人才。乡镇文化站没有财政编制,导致许多“老文化”不在岗或不专职,既不专业更不专心,部分专业人员既不爱岗更不敬业。现有的文艺团体均是自发形成,经费自给自足,演员忙时务农闲时演出。这些人最高学历往往只是高中,他们的文艺专长大都是靠自悟形成的,而且,都仅停留在“会”的层面上,根本谈不上“精”、“专”、“博”。仅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面上,根本谈不上“传”、“帮”、“带”。文化站管理人员不能集中精力从事文化工作的现象也非常突出,各乡镇(街道)名义上都配备了文化站管理人员,但有的在编不在岗,有的身兼数职,无暇从事文化工作,或被抽出包点,或变成“杂役”,一年到头,抓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等各项突击任务。上级文化主管部门因“三权”下放而鞭长莫及。

4、经常性差。有的村往往只是在春节前后,组织开展一些简单的文化活动,如扭秧歌,唱唱歌等,没有形成规模;有的村搞一些象棋比赛、篮球比赛,但也不经常,也不是很正规。农民在农闲时间文化活动十分单一,集体的文化娱乐活动非常缺乏。除了看电视、录像,就是打麻将、上网,很少从事其他文化活动。

5、主动性弱。由于年龄等原因,演员们参加文化活动不积极,往往都是在许多爱好者多次邀请下才参加。有的文艺骨干,在为文艺团体服务中,不是推辞做不好,就是要报酬,从事这种文艺活动在他们看来注重的不是精神上的娱乐,而是经济上的收入,积极性不高;文化站“三权”下放乡镇,文广站的管理由以条管理变为以块管理后,对农村文化工作开展十分不利。乡镇文化干部只注重办好镇里交办的工作,文化部门布置的文化工作被束之高阁,从而形成农村文化工作管理上的错位,党的文化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难以落实到基层。

6、影响面小。即使组织开展一些文化活动,也仅限于邻里之间、本村之间,横向辐射面不大,群众的参与面很小。

二、主要原因。

1、农村文化体制不健全。有的乡镇名义上设有专门的文化站,有的乡镇则由一人主抓文化工作但并没有独立的部门,职能发挥不突出。村里就更没有人抓文化工作了,农村文艺人才的培训工作一直“撂荒”,因此,乡(镇)、村的文化工作处于无人组织,无人辅导的瘫痪状态。许多上级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政策不能贯彻落实到基层,市里开展一些大型文化活动,基层也不能很好地参与。

暑假农村文化实践调查报告

盛夏的天气,烈火般的阳光,晴空万里,大自然中到处充满着和谐的气息.在7月21日至7月23日这三天的时间里,我来到了平江县三市镇这片充满生机的沃土上.带着满腔热情,把这块神奇土地上的乡村文化及人文景观细细品味。

平江县三市镇距离县城二十多公里,东临嘉义,南接思村,西与安定和三阳交界,北与童市相连.这是一方充满灵性的文化厚土,被誉为“蓝墨水上游”的汨罗江穿境而过,回荡着屈原,杜甫两位世界文化名人江畔求索行吟的千古绝唱;这是一方山清水秀的生态净土,连云拔峭与南,汨水蜿蜒西流,万亩连云茶园青翠欲滴,一望无,境内的千年古樟被誉为“中华一绝”。

深厚的文化底蕴

该镇文化底蕴丰厚。三市俗称“三眼桥”,相传因古时“三眼分水”的传说而得名,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清末诗人李元度,共和国上将钟期光,当代著名画家周令钊都出生于此。以瓮思游、李里、余宣传、余四兵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旅居外国和留学人士也遍及世界各地。该地的花灯戏深受群众喜爱,且在xx年平江县民间艺术节上获一等奖。著名画家周令钊是三市镇人,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第二套人民币的设计者之一。xx年他回到老家,和友人陈若菊一道,为家乡创作大型版画《碧浪连云,茶香如海》,成为三市的瑰宝。

现在的乡村文化建设

近几年逐步建立完善了一些促进村民提高素质的公益文化设施。村民活动室/图书室/篮球场等公益设施陆续建立,全村群众学习,锻炼形成风气,买码,赌博等不良风气已经绝迹,社会风气明显好转。新建的三市镇文化活动中心拥有12个功能室,文化器材/娱乐设施15套,图书16000册,能同时容纳120人进行学习娱乐活动,是平江县乡镇文化活动中心较为先进的功能中心。在调研的过程中,优美的广场舞格外吸引我的眼球。村民们互相携手,相互微笑,摸索着赢回青春的舞步,自信激昂,成为了村民广场上一道最亮丽的风景。

为优质的生态环境喝彩

新建的尧塘村水库总库容为644万方,属小(一)型水利工程,水量充足,水质优良,经卫生部门检测,符合饮用水水质要求。该工程投资大约7000多万元,每天可供水5万吨,可以解决2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该工程已于xx年8月竣工)

三天的乡村文化调研活动,带给我太多欣喜,太多震撼,那种奇妙的感觉至今还回味无穷……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平江三市镇,景色优美,百鸟争鸣,花香四溢,人杰地灵,一片欣欣向荣,永远祝福你!

护理高职(3)11-1班

xx年7月24日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根据市委关于学习实践活动第一阶段工作安排,我深入到高平市马村镇西牛庄村、野川镇文化站、西沟村、河西镇苏庄村,通过实地察看、入户访谈、听取汇报、座谈讨论等形式,就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调查研究,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深入联系点市教育局、兴高能源进行了调研。结合同全市文化界人士座谈讨论的情况,总的来讲,我市的农村文化建设成效比较明显,同时问题也较为突出,需要我们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农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日益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关注农民,加大投入,改善服务,营造农村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培育乡村的文明风尚,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市有泽州县和阳城县2个全国文化先进县、城区和高平市2个省级文化先进县、50个市级文化先进乡镇、200个市级特色文化村。

第一,增加了农村公共文化资源。文化建设资金投入逐年增加,全市20xx年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入9255万元,同比增长59.68%,农村文化建设的经费保障有了较大突破。连续多年组织开展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和“三下乡”、“四进社区”服务活动,缓解了农民群众看戏难、看图书难、看电影难、看电视难的问题。20xx年10月份,正式启动“文化低保”工程,4个月来,市、县两级财政共支付160余万元,为300个贫困村送电影3600场,送戏104场,建立农民书屋35个;累计回收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购书补助卡29806张,为贫困村和最低生活保障对象送图书56000册,全市近20万群众开始受益。

第二,改善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目前,县级“两馆”建设初见成效,沁水县文化馆、图书馆和陵川县文化活动中心(两馆合一)主体工程已完工,阳城县图书馆已经立项,城区、泽州县的“两馆”建设均已列入重要议程。20xx年,全市新建、改建乡镇综合文化站32个。全市40%的村建设有文化活动室。全市现有农家书屋300多个,藏书100余万册。同时,将村党支部活动室、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等资源整合为一体,用于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提高了农村公共资源共享率和农村文化活动的集聚力。就高平市野川镇文化站和西牛庄村、西沟村、苏庄村来讲,文化氛围浓厚,基础设施较好,文化建设惠及到了全村百姓。

第三,拓展了农村文化活动形式。一是同节庆活动相结合,如陵川县的“红叶节”、泽州县的“金秋小康文化旅游月”、沁水县的“柳宗元文化节”、高平市的“炎帝文化节”、城区的“白马禅寺祈福节”等,打造了文化品牌。二是与传统节日相结合,每年春节、元宵节,市区和各县都要组织一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如阳城县的“皇城相府杯”民间艺术擂台赛、泽州县的八音会擂台赛、高平市西牛庄村、苏庄村、姬家山村的春节文艺演出等,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三是与文明创建相结合,在全市广大农村开展了创建“十星级”文明户活动,推动了乡风文明。西牛庄村创新“十星级”文明户的做法受到了中央文明委的肯定。

第四,发挥了农民文化主体作用。在“送文化”的同时,各级政府还十分重视“种文化”工作,利用传统和重大节日、集市、庙会等,开展民间艺术和民俗活动,吸引群众参与。鼓励指导民间力量兴办了八音会、手工艺品、根雕、石艺、个体放映队、农民书屋等文艺团体。这些自办文化组织,大都以“自我投资、自愿组合、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方式组建,为群众提供了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帮助创建了一批文化示范户,开展了“特色文化村”评选,把广大农民组织到了文化建设当中,推动了农村文化发展。

我市农村文化建设总体上呈现出了较好的发展局面,但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看待和衡量,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不相适应,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有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

第一,农民群众素质偏低。据统计资料显示,20xx年,全市222万人口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占一半,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3%,大专以上的只有不到4%。就农村来讲,受教育程度更低,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占到了90%以上,其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一半多。如何提高农民素质,这是农村文化建设中面临的最大课题。

第二,文化基础设施滞后。目前,全市六个县市区的文化馆、图书馆建设不平衡,城区只有190平方米,泽州县租借,高平市1800平方米,阳城县20xx平方米,沁水县在建,陵川县400平方米;各县市区的图书馆,只有阳城县达到了国家最低评估标准。84个乡镇(办事处)的综合文化站,除20xx年新建改建的32个外,其余的均不达省定标准,其中有一半文化站无法开展正常活动。全市2337个行政村(居委会),60%的村庄没有文化活动场所,已建成的文化活动室也有一半以上没有达标。“无文化阵地,有阵地无器材,大部分器材十分陈旧”的状况还普遍存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

第三,文化产品供应不足。大部分农村受场地、经费、人才的限制,文化活动手段简单、形式陈旧、内容单一,群众参与率不高。每年相关部门都要组织送戏、送图书、送电影下乡,但覆盖率不高,不能满足农民群众的实际需要,仍然存在看电影难、看图书难、看戏难的现象。一些地方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对“留守”的老年人、妇女、儿童,如何组织开展文化活动,特别值得研究。

第四,农村文化队伍薄弱。一方面,农村文化工作人员不足。比如泽州县,17个乡镇中,综合文化站的在编在岗人员只有9名,而且大部分乡镇文化人员的主要精力放在乡镇布置的各项“中心工作”,真正做文化工作的不多,“专干不专”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另一方面,农村文化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高。乡镇综合文化站站长大多数没有经过文化主管部门的考核选任,而是由乡镇政府自行安排干部兼任,许多人员没有艺术专业特长,存在着专业不专、后继乏人的状况。

第五,农村文化发展失衡。县与县之间、乡与乡之间、村与村之间,因资源条件不同,经济建设差异较大,文化建设也呈现出同样的发展趋势。总体上看,经济相对发达的地方,文化建设相对较好;经济欠发达的地方,文化建设也处于相对的贫困状态。

第六,文化体制机制缺失。有的地方把不住“四位一体”的建设格局,没有把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作为发展目标,没有把保障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作为民生重点,文化设施被挤占、挪用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文化工作也总要让位于经济建设、重点工程、农村稳定等工作;有的地方对文化建设的战略、步骤、重点、项目、保障等环节,没有系统的、具体的指导意见和目标要求,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随意性、无序性的问题;有的地方对农村文化建设缺乏严格的考核标准,对农村文化投入缺乏规定性的制度保证,对农村文化发展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撑。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农村文化建设的进程。

三、推动农村文化繁荣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针对我市农村文化基础差、农村文化建设难、农民群众素质低、精神文化生活贫乏的实际,当前,应重点抓好四项工作。可概括为“四个一”,即做好一个总体规划,建立一套体制机制,打造一支人才队伍,推进一项创建活动。

第一,做好一个总体规划。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建设相衔接,制定和实施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方法步骤,指导农村文化建设。总的目标要求,一是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二是加强文化阵地和人才队伍建设,引导和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保证农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三是坚持用文化熏陶人、感染人,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是发掘、保护、开发优秀的文化遗产,壮大农村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市场。抓住这一点,就抓住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大局和方向。

第二,建立一套体制机制。一要加大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农村文化活动经费正常增长的保障机制,设立农村文化发展资金,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提高文化经费用于乡村的比例,同时用好国家和省里的扶持政策,推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到20xx年,县级“两馆”应全部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乡镇综合文化站应全部达到省定目标,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应扩大数量、提升档次,有效扭转我市农村文化设施落后、公共文化产品供应不足的局面。二要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力度,建立政策推动机制,实施“文化低保”工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工程,解决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扩大有线电视覆盖面,确保农民群众既能听到中央和省委的声音,又能听到市委市政府的声音。三要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管理力度,建立农村文化建设考核评价机制,把文化投入、设施建设、活动开展、农民受惠、遗产保护、队伍建设等具体指标,列入各级领导干部的考核范围,把农村文化建设列入创建文明县城、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的评价体系,激发出社会各界的文化自觉意识。抓住这一点,就抓住了农村文化建设的核心和要害。

第三,打造一支人才队伍。在政府职权范围内,深化农村文化队伍体制改革,创新农村文化队伍管理制度,理顺乡镇文化站及其人员的岗位职责、日常管理、机构编制、工资福利、学习培训等方面的关系和机制,提高文化工作人员的基本待遇,解决无人干事的问题。通过举办培训班、选送深造、骨干示范、专干下乡等多种形式,培养一批音乐、美术、书法、剪纸、文学等多门类的农村文艺人才,发展一批八音会、小剧团、秧歌队等群众性文艺组织,鼓励引导他们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建立一支永不离村的文艺队伍。抓住这一点,就抓住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前提和保证。

第四,推进一项创建活动。坚持城乡统筹、一体发展,以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新农村“四位一体”文明创建为抓手,以城市的标准建农村,以市民的理念育农民,推动城市文明和农村文明的联动对接。在创建内容上,与新农村建设同步,治理“五乱”(乱倒垃圾、乱倒粪便、乱贴广告、乱设摊点、乱建房屋)、推动“四改”(改水、改厨、改厕、改圈)、达到“六化”(环境整洁化、村庄园林化、街道明亮化、饮水安全化、能源新型化、住房舒适化),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抓好“十星级”文明户、乡村好人、美德家庭等创建活动,抓好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妇女儿童禁毒禁赌会等工作,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在创建要求上,突出群众得实惠,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向农村流动,推动政务、法治、人文、市场、生活、生态“六大环境”建设向农村延伸,使农民群众共享文明创建成果。抓住这一点,就抓住了农村文化建设的主题和载体。

总之,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紧迫的、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又是一项常抓常新的工作。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应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一个重要的实践课题,解决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构筑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提高农村文化建设水平,并以此为突破口,带动全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使全市人民共享文化建设成果,为我市的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

农村文化调查报告

省委十届七次全会提出“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部署,为贯彻落实这一重大战略,城区委、区政府以推进文化强区建设为新起点,着重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以基层文化发展繁荣,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科学又好又快发展。在接到《关于开展省委委员、修补委员20xx年度重大课题调研活动的通知》后,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深入基层、深入农村,并多次召开座谈会,对基层文化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细致的走访和摸底调查,对城区近年来基层文化建设有了全面的了解,对存在的问题、存在的原因和今后努力方向也做了一些全方位的思考。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文化活动阵地覆盖广。高度重视基层文化站的建设,全区13个镇(办)文化站中,特级站有3个,二级站5个,三级站3个,市认定达标站2个,达标率达到100%。全区有文化广场58个,包括社区和行政村的小广场,建成农家书屋49家。

二是公共文化活动次数多。以今年为例,共开展各种各样的群体活动53场次,参与群众近万人/次;开展送电影下乡活动504场,观众约13万人次;举办文化艺术培训班15场,展出书画作品200余幅,3000余人参观了展览;组织历史民俗歌舞剧《东坡与朝云》参加第九届中国艺术节展演,组织小金口麒麟队参加上海世博会演出,受国了国内外友人的好评。

三是文艺作品创作质量高。对基层的文艺爱好者、“民间歌手”、“流浪艺术家”及“土专家”进行登记造册,建立文艺人才库。各镇(办)共有艺术团体31个,各种艺术门类创作演出人员1200多人,其中,国家级会员11人,省级会员51人,市、区级会员357人。今年全区会员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刊共发表文艺作品300多篇(幅),参加各类比赛20余专场(次),获省级以上奖项40余项,排名为全市第一。

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我区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致有11类上百项,不可移动文物198处,消失文物2处,文物保护单位50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8处。其中最为著名的中山公园、中华全国总工会办事处、东湖旅店旧址、邓演达故居等已被开发成为红色旅游区。

在已经积累了大发展大繁荣的良好势能上,如何趁势前行,把基层文化建设由大变强,为调结构、促转变,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增添绵延后劲?关键是要找准基层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只有找准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才能在文化建设上闯出一条新路来。根据调研,目前城区基层文化建设存在以下几方面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是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城区现有行政村142个,年集体收入不足3万元的经济薄弱村有55个,这些村大部没有规范的文化场所,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仍然存在许多空白点。其他行政村文化设施面积不足,文化配套设施过于简单陈旧单一。文化室里一般只是“一块牌子、几张桌子、几把椅子”,图书少,娱乐、健身设施少,根本无法满足当地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是文化娱乐形式比较单调。有组织的文化娱乐活动少,一般都集中在节日期间,村里才会邀请一些演出团体进行表演。大部分农民从外界获取文化信息的途径都是通过电视、广播等。据调查,一个行政村平均每年大型文体活动没有超过三次,这与农民的文化需求是远远不够的。另外,由于农民自身对文化学习的觉悟性不高,对于购买书籍、订阅报刊杂志、投资自身教育等行为意愿不强,从而使自身获取文化信息渠道十分狭窄,以致于他们的精神世界比较匮乏。

三是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城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很丰富,比如一些古城墙、古战场、名人故居、风景名胜、传奇轶闻、古村落、自然风光等,如同散落在民间的珍珠,由于受到人力、物力、财力和地理环境的影响,没得到很好的开发与利用,这既不利于保护,也是文化资源的一种浪费。

四是文化消费在农村越来越萎缩。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目前留守农村的人员,大都是一些年纪较大的老年人、年龄较小的儿童以及文化层次较低的妇女,中青壮年农民的占的比例很少。在这样一个农村人群年龄结构层次出现三极化的背景下,农村文化建设的和文化产品的供给和需求就显得比较特殊。

五是农村文艺人才缺失。由于受待遇差、发展前景受限、工作内容单调等影响,一些文化专长、素质高的人才队伍不愿意到农村来。尤其在偏远的农村地区,人才流失已成为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目前大多数农村都面临着缺乏一支专业的文艺人才宣传队伍,没有专职的人员组织农民进行各种文化活动,农村基层文化宣传站没有得到发挥。

为推进基层文化建设开好方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如何做到有的放矢、加以改进,以收到切实的效果,这就需要从根源上进行剖析,找到真正的症结。经过认真分析,我认为问题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建设农村基层文化最大的阻力。经济建设是社会关系与社会活动的基础,离开了经济这个物质基础,一切社会活动将如空中楼阁。城乡之间以及农村与农村之间基层文化建设之所以会出现发展不平衡的.根本原则在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要发展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根本之处在于优先发展经济,只有经济发展好了,才能进一步缩短城乡之间与村与村之间的发展差距,从而不断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只有农村的经济状况和农民的物质生活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后,农村和农民才有条件和精力来发展文化,整个农村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问题才能得到改观。

第二,经费投入不足是建设农村基层文化最大的硬伤。当前,各级政府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财政预算缺少对农村文化工作投入比例的明确要求,农村文化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镇(办)的决策意图,往往是在一个时期为完成上级交办的某项特定任务,而重视农村文化投入,一阵风过去了,文化投入就滑坡回落,甚至出现原有的文化宣传阵地荒置成为摆设,经费断源等情况。

第三,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是建设农村基层文化最大的困惑。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服务的对象和最大受益者是农民,农民是农村文化建设最重要的主体。然而在开展文化民中,出现了很多农民不愿意参与的局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群众文化素质较低,思想保守,对文化建设抱有观望心态;再者,文化民所开展的活动与群众所想、所盼有差距。比如村里建设的农家书屋,没能切合农民的实际,找不到对生产生活有帮助的书,引不起农民的兴趣,以致出现了“见物不见人”的现象。文化民脱离了农民的实践,农村文化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就不能对群众产生感召力。

第四,相关部门引导不力是建设农村基层文化最大的缺失。从城区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的现状来看,仅靠农村农民自发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政府部门的正确引导和强有力的支持。特别是在文化建设需要的活动用地、文化建设发展的方向、文化服务的内容、文化技术指导等等,这些条件是许多农村农民所不具备的。

农村文化调查报告

北京邮电学教授宋教授曾指出“农村信息化不仅是能打电话、能上网,更应该满足农民获得、交换信息的需求。除了农村通信实现基本的‘村通’工程以外,信息化建设也必须得到重视”。“村通”的目的是要促进农业发展,而农业发展的出路是在于助农民找到致富的方法,而农村信息化恰恰可以实现这一目的。我们针对区所辖农村进行了实地的调研,并根据调研结果,提出此项报告。

区下设两乡,共有行政村10个,总人口3.39万人。根据实地调研,目前移动通信和固定电话业务已经全部覆盖;宽带互联网业务除了海格村外,其他九个村实现了光纤到村、宽带到户;无线数字电视实现村村通。另外,区的十个村屯现已经具备了基于固定电话业务开通的平安互助功能,此功能不但实现了村民危难时能够自救,而且还实现了村民之间的互助功能,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一)在七个农村中小学中,除了海格村外,均开通了宽带互联网业务,实现了农村学生的互联网内容教学,但在教育资源远程共享方面,由于资金问题,均没有实现。

(二)农村部分农民家庭购买了电脑,使用了宽带互联网业务,达到了在网络上索取农业信息、与外界沟通的作用。截止到目前为止,全区共有517户农民家庭使用了宽带互联网业务,占农民家庭总户数的4.26%。农民目前对电视、互联网的应用还基本停留在娱乐休闲上,还没有真正把信息与生产有机结合起来,缺乏正确引导。

(三)所有的村均没有建立信息服务站,没有一个公共的、可供全村农民共享的信息服务系统,没有专职人员负责农村信息服务的推广和应用上的引导。致使绝部分村民依然在沿袭传统的耕作意识,从众意识强,思想落后,距离建设新农村要求有一定差距。

近年来,我区农业信息化工作有了较进展,但农民对农业信息资源的利用状况并不十分理想。究其原因,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是农业信息网络推进乡村后,入户遇到了障碍,农业信息得不到广农民充分有效的接收和利用。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农民的信息意识淡薄。农民的信息意识呈现出一定封闭性,主要表现为对信息情报应迟钝、缺乏应用信息的积极性、敏感性。因而对信息技术需求欲望低。这种现状,使农村仍然存在着信息流、物流不畅,生产、销售和需求相脱节,一些农产品被压等压价,甚至出现滞销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信息化建设是当务之急,这一点必须形成共识。

(二)农村信息服务水平较低。农民自身满足其信息需求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农村专业信息技术人才匮乏。实现信息化,人才守键。由于农业发展相对落后,信息技术人才很少,尤其是高素质信息技术人才更少。同时受经济能力制约,很难吸引外地人才。

(三)农村信息服务推广力度有待加强。农村信息服务推广离不开政府统筹协调,才能使各个领域协调一致地将涉农信息有效落地,才能通过信息服务实现调整产业结构、扩销售渠道、提高农户收入的目标。这不仅需要对此项工作增人力、物力,更重要的是在前期的`信息化服务推广工作中,增财政投入。由于财政困难,信息化建设缺乏专项资金扶持,加之村集体经济薄弱,以致信息化建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前期的信息化服务推广工作。

(一)转变农民观念,提升农民素质,改变农村的风貌。农民可以通过上网查价格、上网查政策、上网选择良种、上网销售和采购,在网上听课学习农业科技知识,网络信息在农民心中会成为一种依赖,成为学习实践、与外界沟通的桥梁。信息化不但能增长农民的见识,还会增强公民意识,渐渐学会运用知情权、管理权、监督权,村民自治的水平也将会明显提高。

(二)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使传统的生产方式发生变革。如今电话、电视、电脑多源的信息渠道使农产品价格公开透明,销路增多,农产品坐地增值。市场化的农产品价格直接影响了再生产取向,也将自发地引起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譬如山西省应县龙泉村以产胡萝卜为主,过去没有网络,胡萝卜找不到销路,只好喂牛。自从有了网络后,从未滞销,而且价格高。通过网络还从日本引进了新的优良品种。如今按订单生产,远销东南亚。胡萝卜种植面积达到了6000亩,占全村耕地的一半。每年户均收入两万元,人均6000元。胡萝卜的量生产,又带动村里发展起了胡萝卜科研、加工、冷库储藏等产业链。龙泉村先后上马5座冷库、4个储藏库、1个高产试验中心。村支书刘建银说:“鼠标和键盘已经成了新时代农民的锄头和镰刀,是离不开的生产工具”。

(三)推动农村医疗、教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目前远程医疗、网上门诊、住院预约、远程视频诊断等等网上医疗功能均面向社会开放,极方便了社会就医途径。另外,农民也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各种疾病的防治、预防和保养。农村信息化工程带来了农村远程教育。通过有效建设远程教育网,使农村中小学连上北京101远程教育网,通过互联网,成立好课堂。以此引进先进的教育资源,拉近城乡教育差距,弥补农村教学资源的严重不足,缓解农村师资匮乏的问题。

(一)增强信息意识,加强组织领导。开展农村信息知识宣传和教育,增强广干部群众的信息意识,提高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专门领导机构,协调信息化建设各职能部门,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制。

(二)多方筹措资金,加投入力度。农村信息化建设是高技术、高投入的社会公益性工程项目,必须依靠资金支持。一是政府每年财政预算中要有计划地安排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二是动员社会各界,特别是信息化建设职能部门加投入力度,积极扶持农村信息化建设;三是千方百计向上争取专项资金。通过信息化手段扶农村脱贫致富,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实现农村跨越式发展。

(三)加强对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加工增值和应用管理,建立完善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宋教授教授提出“内容建设比网络建设更为重要,而这项工程通信运营商是无法自完成的,需要各级政府的支持”。宋教授建议“在通信运营商搭建了信息沟通的平台后,各级政府、研究院所、科技单位应该有意识的在农村信息化问题上形成共识与合力,依据各自的长处为农村提供有指导意义的内容,如先进的种植方法、防灾方法、预警信息等。同时,政府应该给予实施内容交流平台建设的单位一定的支持,如财政、税收等政策支持”。我区当务之急是建立完善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应该在各村建立信息服务站,聘用专兼职信息员。作好信息分析和对未来农业经济形势的预测,较好地分析农产品生产和市场状况,使一些农业信息对农民的生产经营具有指导性,推动农民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并充分调动涉农企业、农产品经纪人、农村各专业协会、农研所、村干部的积极性,使各方面密切合作,形成集信息收集、加工、发布、服务于一体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为解决农业信息进村入户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实现信息内容的本地化,增强时效性、正确性和实用性,最终使信息服务惠及广农民。

(四)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为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提供人才保障。人才是农村信息化建设中最重要的因素,要采取多种途径和手段,加培训力度。一是对信息服务站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业务能力等方面的集中培训;二是积极探索合适的方式,组织引导龙头企业、种养户、流通户、有文化的农民学习信息网络知识,通过组建农民信息协会、农民科技协会等形式,开展“网络联乡村,信息进万家”活动,组织带动农民上网利用信息实现增收;三是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吸引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到农村工作。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近年来,我县把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有了长足发展。确立了“以建设忠义文化为统领,建造一批文化设施,打造广场文化、节会文化几个亮点,统筹县、集镇、乡、村四级文化网络,构建盂县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村落文化五个平台,真正让乐起来。加大了对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营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同时从文化建设的软环境看,近年来每年评选文明廉洁家庭标兵户10,学习才艺型家庭标兵户10户、好婆媳10对、好夫妻10对、好妯娌10对、好邻里10对。全县创建44个星级文化活动室、历年来表彰诚信经营户350个为全县的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大大提升了盂县人民的整体素质。目前,盂县文化馆、剧院、图书馆、新华书店等设施向立体式多样化转变。新建了文化广场、文化公园等活动场所。农村大部分中心村都已建有各类活动室、阅览室及黑板报、宣传窗等设施。全县已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城乡一体的县、乡、村三级文化阵地。

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通过走访和问卷发现,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文化建设设施总量不小而实用量不足民间文艺队伍庞大而文化工作专业人才欠缺。

目前全县农村文体活动的设施总量为875个,其中包括篮球场、乒乓球室、老年活动室、棋牌室、影剧院、健身室、书画室、古戏台、阅览室、多功能厅等真正成为农民的文化活动场所的却是少数。

我县绝大部分民间艺人都在相关产业的从业人员。

全县14个乡镇只有14名文化员编制,同时多或少地兼干其它工作。文化员队伍总体素质偏低,专业出身的几乎没有,农村文艺后备人才相当缺乏。

另外各类文艺下乡活动虽然形式优美、格调健康,但是取材于基层生活的题材不多,艺术品味虽高但贴近广大农民的实际需要不够。县图书馆藏书总量为769120册,除了一些经典的文学著作外,很多内容都已经落后过时,适合当代农民阅读的作品极少,而且一些地方还没有图书阅览室,普及程度不够,许多基层群众无书可读。

综合调查走访,我们认为盂县基层文化建设必须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县委精神,全面实施“文化塑县”战略,以文化塑造精神、塑造品牌、塑造形象为抓手,着力打造“崇文、忠义、争先、包容”的“盂县精神”,推动盂县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一)进一步拓宽基层文化建设的出路。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要切实改变目前基层文化建设在经费上“吃不饱、饿不死”、人员上“丢不掉、甩不脱”、事业上“放不开、搞不活”的局面,走出一条减轻实际负担、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促进文体事业自我发展的新路。具体讲,一是政府要积极规范引导基层文化中心创建工程。二是构建适应市场经济的新机制。三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打造忠义文化品牌。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的文化机制,把文化推向市场。立足当前,起好步、走好路,依法严格规范文化市场,真正使文化发展惠及人民群众。

(二)构建覆盖全县城乡公共文化网络体系。

构建全县公共文化网络服务体系总体框架。充分发挥阳泉百度优势,逐步建立县、乡(镇)、村三个级网络体系。在坚持政府为主导同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鼓励和支持各种社会力量,以捐赠赞助等方式,兴办公共网络文化事业,提供公共网络文化服务,发展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无纸化办公等等各项网络文化建设事业,以增强公共网络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能力,促进公共网络文化服务事业的发展。推动盂县规划和建设公共网络文化设施,填补图书馆、艺术馆的空白,并通过新建和改扩建的方式,实现县级网络图书馆和文化馆达到国家级标准。

(三)加强政策引导构建良好的文化市场氛围。

1、制定完善各类文化产业政策。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项目补贴、后期赎买、奖励、贷款贴息以及搭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平台,如组织文化产业博览会、举办大型文化活动、优秀文化产品评奖推介等。

2、培育市场主体,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发挥我县现有文化资源和工艺美术、民间工艺、文化产业制造方面的优势,培育市场主体,在具备条件的地方重点建设一批文化产品制造、演艺、休闲娱乐等产业示范基地和文化产业园区,提高文化产业的集约化水平,提高科技含量,形成具有盂县特色的文化产业群。根据我县北、西、东、南部不同的历史文化特色,扶持建设集文化、休闲、娱乐、度假为一体的大型文化产业基地和文化观光园区,在藏山旅游景区打造一批旅游演艺系列节目。形成我县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3、培育文化产品市场。重点扶持3-5个有规模的艺术品交易市场;积极培育小型多样、具有我县特色的剪纸、编织、木刻等农村民间文化产品的交易市场,形成民间艺术品生产销售基地。逐步发展文化经纪代理、评估鉴定、技术交易、推介咨询、担保拍卖等各种类型的文化中介服务机构,加强各类文化行业组织自身建设,发挥其推荐、联系、协调的桥梁作用,创新、健全市场运行机制。

4、精心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塑造忠义文化品牌,推出盂县精神。举办具有影响的地域性大型文化节庆活动,积极参加全国性的博览会、交易会,运用舞台艺术剧、影视作品等多样化的宣传手段,塑造文化品牌,提升地域形象。全方位展示根祖文化、晋商文化、佛教文化、民俗文化等盂县特色文化,在塑造有影响的文化品牌的同时,为艺术品交易搭建展示、营销平台。

(四)、根据目前我县文化建设现状,提出以下具体建议:

1、盂县历史悠久,传统文化积淀异常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类繁多。建议按照申报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条件,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条例,规范我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建立文化精品生产机制,确定全县重点专业艺术院团名录,出台精品奖励办法,政府举办艺术节。建议盂县要确定重点专业艺术名录。制定《盂县文化艺术精品奖励实施办法》,把艺术创作经费和文化活动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保证艺术生产和文化活动稳定的经费来源渠道,为繁荣创作和组织引导文化活动,提供必要的资金保证;对在全国或国际上产生一定影响的文化精品给予重奖,对宣传盂县和树立盂县良好形象。同时要创新艺术节投资模式,引入多元化的投资,将各种要素资源集中于营造环境,提高艺术节的品牌价值上,形成良性循环的投入产出机制,使艺术节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

2、建议制定盂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使盂县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更为明确、方法更为科学、效果更为明显的基础。鉴于我县文化资源分散、涉及管理部门较多的现状,拟组成多个相关部门参加的规划编制工作机构,全面开展编制盂县文化产业规划工作。编制文化产业规划要与文化产业调查相结合,为文化产业发展摸清家底,为筛选文化产业项目提供依据。各部门应立足不同的文化资源和经济基础,找准发展的切入点,为建立支柱型文化产业,丰富文化产品,完善文化产业门类结构打好基础。

3、继续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建议设立荣誉制度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文化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文化工作者的深切关怀,设立盂县文化人才奖励制度,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是在文化战线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的具体体现。积极推进公民文化建设,相关部门要定期评选道德模范、见义勇为、诚信经营等凸显忠义文化为主体的先进个人和集体,逐步构建道德文化、诚信文化、法治文化、选举文化、机关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网络文化、节会文化等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的文化建设格局。

从盂县文化建设的整体看,基层文化建设相对薄弱。为了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活跃百姓文化生活,使群众的精神面貌昂扬向上,使群众的民族凝聚力、创造力、发展活力得到实质性提升,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服务于民,把精力放在管理上,投资落在群众中,是政府从办文化、送文化逐步转型为政府管文化、发展文化建设的种种积极探索。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