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传统元宵节(精选19篇)

时间:2023-12-16 11:23:37 作者:温柔雨

元宵节是中国人最喜欢的节日之一,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都能感受到它的独特魅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元宵节祝福语大全,希望能给亲朋好友带来温暖和祝福。

传统元宵节的作文

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到了,身边洋溢着热闹的节日气氛,随处都能听见礼花炮竹声。

夜幕降临了,礼花炮竹声便炸开了元宵之夜看花观灯的景象,迎来了一片繁华的夜景。

突然,我的爸爸跑过来催促着我赶快下楼放烟花。听见这话,我便来了劲,赶快“飞奔”下了楼。只见我的爸爸妈妈接二连三地从车库里搬出许多烟花,还不时在车库里察看还有没有剩余的。天,这可是把咱家的“财产”全部都“扛”出来了呀!这时,我的爸爸拿出打火机,小心翼翼地点起了火,还用手在边上为打火机“掩护”着。“点着了!”我的爸爸在远处朝我们大喊着。我与妈妈此时都不约而同地仰望着天空。天空不时出现一个大礼花;不时出现红色、黄色、蓝色的流星雨;不时出现一个个排列整齐的小飞碟;不时又出现了一条条小鱼在天空中自由地遨游、玩耍……这些烟花使我看得眼花缭乱、目瞪口呆。这些美妙的景色是已经不能再用语言来形容了。

不一会儿,我上了楼,仔细欣赏cctv元宵晚会的经典节目。这些节目中,小沈阳唱的《大海》令我开怀大笑;刘谦表演的魔术让我为他鼓掌,竖起了大拇指;他们都获得了春节联欢晚会节目的一等奖,让我也为他们而高兴与自豪吧!

将近十点时,我爬在窗台上欣赏那又大又圆又亮的月亮。虽然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只是昙花一现,但是我却明白了什么。

夜深了,我久久不愿离开那窗台,因为我想起了已经过世的太我的婆婆……。

文档为doc格式。

传统的元宵节作文

我不说,你们也一定知道,那就是元宵节。

看花灯,猜灯谜可是元宵节中最常见的民风民俗了。大家早早布置好灯展与灯谜。夜幕降临,广场上、桥面等挂着花灯的地方可真是焕然一新,光彩夺目呀!花灯各式各样,有十二生肖灯、有莲花灯、有孙悟空、猪八戒、有福娃,还有好多活泼可爱的小兔子呢。今年是兔年,所以小兔子是主角,有的仰起头,有的摇起长耳朵,有的还露出超大的兔牙呢!真是人见人爱,惹人喜欢。还有一只巨大的金兔,咧着嘴,正在给人们拜年哩!猜灯谜也是必不可少的,灯谜卡随风飘荡,千百条谜语通俗易懂,猜灯谜不是为了比赛领奖品,而是为了在其中寻找快乐和获得更多的知识。

迎板凳龙,名负其实,就是用一条条板凳接成一条龙,每节灯板的两头各有一个洞,两节灯板用木桩栓在一起,灯板中间装上有手工作成各种各样的灯,灯内还有蜡烛。龙头非常漂亮,龙的额头上有一个金光闪闪的“王”字,龙的两只角顶着一颗火红的龙珠。有的人拿着灯,有的人敲着钵,有的人放鞭炮。龙头起驾了,整条龙都点亮了蜡烛,远远望去就像一条腾空飞舞的巨龙在空中盘旋翻滚。锣鼓声、喧闹声、鞭炮声和人们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真是一派希奇洋洋的闹元宵景象。

回到家里,佳人们聚在一起,一家人团团圆圆,有说有笑。我嚼着绵绵软软的黑芝麻汤圆,心里有说不出的甜蜜。

传统的元宵节作文

春节刚过,年味儿犹存,元宵节又到了,邻居们忙着去老字号买元宵走亲戚串门。老话元宵节之后,春节算是过完了,又恢复到平常的忙忙碌碌中去了。

记忆里的元宵节比春节还要热闹,不光是吃元宵,有花会、灯会。花会有耍狮子、踩高跷、扭秧歌、猜谜语等,灯会一般从正月初十开始,人人动手,家家户户扎花灯、点花灯,所以元宵节又称灯节,元宵的形状是圆形,又含着一个圆字的同音字,象征着团圆、美满、吉祥、和睦的家庭。

那时候一到农历正月十五,北京的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来人往,看花会和赏灯会,使整个北京城洋溢在欢乐的气氛里。元宵节是小孩子最开心的了,那时候我们院子里的孩子灯笼都是各家做的,有的家长会扎老虎、公鸡、鱼、凤凰之类的,一般的家长,就扎成圆圆的或者方方正正的宫灯状,外面裱糊红纸、绿纸。作好后小孩子提着出去互相比,提着灯笼满街跑的情景还留存在我的记忆中。

那一天街上,胡同里到处张灯结彩犹如白昼。人们扶老携幼,拥向街头,观彩灯,猜灯谜,放烟火,看杂耍,无论你是达官显贵还是书生学士还是老人小孩,一概上街观灯。各个店铺均自发地挂出各种花灯,有的还挂出灯谜,猜中的奖赏一些鲜果、小吃等物。孩子们纷纷提着灯笼四处游逛玩耍,想起来都是乐的。

北京的元宵有稻香村、宫颐府、溢鑫府、聚庆斋、正明斋。都是手工摇制的。在店铺面前摆着几张桌子,桌子上面几个小笸箩,放着不同的,做好的,切的方方整整的元宵馅,几个大的笸箩里放着摇好的元宵。摇元宵的伙计白帽盔,白套袖,白围裙干净利索。不时的抖动的笸箩,方馅儿裹上了糯米面,用笊篱过水再摇,几遍下来就做好了。

现在自己动手制作元宵的越来越少,与之相比,速冻汤圆食用显得更加方便,到超市购买速冻汤圆的人越来越多。

正月十五吃元宵,一家人聚在一起,象征全家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祝愿家人在新的一年里顺顺利利,团团圆圆。那元宵的味道是幸福的,快乐的,欢乐中带着些喜庆!

现在传统节日的文化正在逐渐地被人们遗忘,传统文化在下一代孩子身上的积淀越来越少,一提到春节,就是吃饺子,一提到端午节,就是吃粽子。一提到中秋节,就是吃月饼……再深入地追问这些节日的起源、民间习俗、文化内涵等等,能说上来的人便寥寥无几了。

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过洋节,对于西方的文化兴趣更为浓厚。对亲情团聚等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被忽视了,对传统节日的观念渐渐变淡。年轻人认为过圣诞节、情人节更时尚,传统节日过不过都无所谓。

传统节日文化是一个民族共同创造、共同享受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会自然形成一个民族凝聚力。真的遗弃了,那么我们在精神上很难说是一个完整的中国人。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我们应当继承元宵节的内涵精髓,继续享受传统文化的乐趣,永远继承下去。

传统的元宵节作文

才饮春节粮液,又食十五汤圆。

朗朗上元夜,月笑挂九天。小巷火树银花,长亭灯彩纷繁。千家流星花雨,撒花天女颜色秀;万户焰火迸射,引爆千秋红牡丹。满街灯笼高挂,游人趣味盎然。游走百病,登岗攀山,各个心旷神怡,人人喜笑欢颜。

光辐辏,霓虹闪,辽阔疆天狂披云锦;灯千柱,夜不眠,万人空巷盛宴排天。倩男靓女,相约成对,灯前树后,情意绵绵;老妪少妇,携手并肩,商场超市,喜地欢天;少小顽童,手舞足蹈,俏言娇笑,嗲声嗔言;成年男女,笑语翩翩,满面春风,各有洞天。皞月当空,人间睆然。美景良辰,阖家团圆。

鞭炮鸣,腾霞烟,火树银花浑如昼,回廊曲径飘金钱;起祥瑞,灯耀炫,飞珠溅玉龙送福,流光溢彩凤赐安。灯月交辉游人挤,焰火腾空趣欣然。彩袖舞,梅香含,风送陶然解春意,花落烟台醉红颜;红烛烁,盛世欢,十里长街灯似火,一轮明月秀芳年。

央视灯谜最娴,究句析字,条幅翩翩;古风时尚,人情使然。弘扬中华文明,不忘华夏祖先。乐融融举家欢愉,喜滋滋群书博览;更比元宵甜口,天天可以品味,日日都能尝鲜。

水饺汤圆红酒,九霄明月满昼。今宵天下共此时,一樽水酒伴汤圆。雪映流光美,人俦皓月欢;欢聚声绕亲情,流连岁月长相伴。刘伶与我同饮,把酒邀月卧荒丘,清辉满地火树妍,花灯通宵霓光耀,人间天上共团圆;太白流连迟步,宝马雕车香满路,莲花美鹿乐翩跹,温杯绿蚁笺边醉,自叹枉称是酒仙。迷玉月,会婵娟,几曲衷肠东坡调,一腔豪情河汉间;春枝绰,祥瑞添,天伦之乐升平夜,神州万里喜空前。抬望眼,电光射碧树,烟花耀满天。明月皎洁如昼,金蟾欢跳苍穹,玉兔轻歌游月面,嫦娥漫舞闹上元。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间。千门灯火夜如昼,一曲笙歌春满园。

趁东风得意,临屏诗赋这篇。诚祝愿:大中国,天人同乐,万民愉欢!

传统的元宵节作文

正月十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这一天格外得热闹,街上人山人海,成群结队的人来来往往,多么隆重的元宵节呀!有许多人在街上摆摊,有的在买东西,有的走着去朋友家走亲,还有的在打电话说回家吃元宵……街上人头攒动,各干各的事。

与此同时,街上一辆车也没有,这天的天气也特别地好,过往的人群一拨接一拨,他们的动作显得那么协调有序。还有很多的孩子在街上蹦蹦跳跳。我看到一个套圈的游戏,于是就跑了过去,拿了几个圈就去套,竟然套到了一条小金鱼。

白天的元宵节热闹,晚上的元宵节更美。街边摆满了小吃,卖玩具的,套圈的,投球的……不计其数,他们在路灯和霓虹灯的照耀下别有一番景色。

过了一会儿,我们去姥姥家吃元宵,元宵既甜又好吃,让人吃了还想吃,妈妈说:“赶快吃,吃完了带你们去放孔明灯。”于是我加快了速度,为了充分感受灯节的氛围。

传统的元宵节作文

元宵节爸爸带我去豫园看灯会,晚上6点钟我们到了豫园。

豫园入口处,一幅用彩灯装饰的“20xx年豫园新春民俗艺术灯会”会标展现在我的眼帘,真是宏伟又气派。进入园内,我目不转睛地观赏着各种各样造型的、五彩五彩缤纷的彩灯,让我眼花缭乱!

从灯会入口处开始,总共100只造型各异的“老虎”让人目不暇接,或憨态可掬,或雄壮威严,恭迎八方游客的到来。

接着我又看到一组灯竟然是:世博会的吉祥物——可爱的“海宝”灯展,形态可爱、各种姿态的“海宝灯”,向我频频招手!我也情不自禁地举起手,向它们招手,心里激动地说:“小海宝们我喜欢你们!我想和你们一起跳个舞……。”爸爸看透了我的心思,举起手机给我照几张了相,我可高兴了。

最后,我们来到豫园广场,看到一盏由几千只易拉罐组成的`巨型虎灯,那一盏盏彩灯与易拉罐组合成威猛的老虎灯,别具一格、造型别致,赏灯的游客纷纷留影合照。

今晚的豫园,百虎迷人眼,海宝大拜年,彩灯如昼,烟火生辉,灯会里处处都是美景;古色古香的豫园商城今晚华灯高照,迎接着四面八方赏灯的游客,预示着虎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

我家的元宵节传统在马年的新春为你带来祝福的希翼,希望马年的你得到大大的幸福,大大的快乐!

初二元宵节的传统作文元宵节的节日传说

当我们机械的敲着冰冷的键盘时,飞扬的汉字书法只呆在一边,一排整整齐齐印刷体,暗自伤神,当我们被问及屈原的事迹而面面相觑时,恐怕这位楚国的诗人泪水早已滴尽了,流出了汨罗江,飘散于天地之间了。而事实就是如此的不可理喻,老一辈实质些什么?要这对联缓缓而谈而一旁,联系人却绞尽脑汁而不知所措。不知乒乓运是何物背负,年年更换的大红联飞舞于其上的一抹字,最终变成了一道看不懂的风景。

谁也忙着进步,无暇顾及路上文化的没报,只能让其犹如沧海遗珠,深没在时代的洪流下。不,我们要进去,更要富有内涵的进去,而不是,当一句,独行于物欲横流的'时代的屈壳,上级国家主席,下级劳动人民,都应该积极的行动起来,做一只文化传播,有效的沧海三叠,飞越千重万山,抵达文化的圣地。

今朝虽已近,传统不可忘。望见朱雀当易崇年,把酒问月,犹晃苏东坡,绿肥红瘦,其忘易安。行事之时,心念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见贤人志,当向其看齐,见不贤者来,避而远之,内自省也,唯有人人如此,方得善,善与共,天下大同。

传统元宵节的作文

今天是正月十五,我和妈妈吃完元宵就一路小跑到了广场准备看灯会和烟花。

广场上人山人海,烟花还没有开始,我就先参观了灯会。哇!好壮观呀!我的一次看见这么漂亮的灯,有孔雀摇尾的,有老虎打滚的,还有好多奇形怪状的动物,这些灯里边有音乐播放器,里面播放的有一些古老的音乐,还有的一些里边播放的是一些流行音乐。旁边还有一些霓虹灯。

该会家了,我仍然呆呆的望着天空,还在回想刚才的烟花和花灯,妈妈叫我回家了,我才依依不舍的回了家。

传统的元宵节作文

在今天,父亲、母亲带着哥哥、大姐、我和妹妹一起去看花灯。

“哇!好漂亮啊!”大姐情不自禁的惊叹了一句。我们首先看到了和谐门,那悠扬舒缓的音乐让大姐和妹妹不由自主地跳起舞来。

我非常喜欢“十二生肖”那组灯,瞧,龙在“嚓!嚓!嚓!”的打小钹,蛮有节奏的!猪用尽全身的力气“咚!咚!咚!”的抡着槌子敲大鼓……锣鼓喧天,笙箫齐鸣,十二生肖音乐会给元宵节带来了无限的欢乐!

我和大姐都迫不及待的想知道最后面是什么,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啊!”我和大姐异口同声地叫了一声。原来是威震四海的托塔李天王的塔矗立在前面。只见塔内缓慢的旋转着人民币的画面,我想大概是恭喜人们发财吧。实在是太随人愿了!

我们又赶到了父亲、母亲那里,这时他们正兴致勃勃地看着“空城计”呢!只见诸葛亮稳坐城头,不慌不忙地弹着琴,真是一种处变不惊、沉着镇静的大将风范啊!

今晚真是五彩缤纷的花灯连成片,熙熙攘攘的人群汇成海,欢歌笑语形成潮啊!我们一家人也都沉浸在元宵节的欢乐中。

元宵节的传统习俗

元宵节,又被叫做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划旱船

划旱船也被称为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都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就是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就好像是一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

走百病

元宵节除庆祝活动以外,还有一些其它的信仰性质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的人大多都是妇女,她们结伴而行,或者是走墙边,或者是过桥、或者是过走郊外,其目的就是为了驱病消灾。

随着历史的发展,元宵节的庆祝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踩高跷、耍狮子、扭秧歌、划旱船、打太平鼓等活动。

元宵节传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立的。传说中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传说中,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军队,后来传入民间的。

传统的元宵节作文

元宵节爸爸带我去豫园看灯会,晚上6点钟我们到了豫园。

豫园入口处,一幅用彩灯装饰的“2014年豫园新春民俗艺术灯会”会标展现在我的眼帘,真是宏伟又气派。进入园内,我目不转睛地观赏着各种各样造型的、五彩五彩缤纷的彩灯,让我眼花缭乱!

从灯会入口处开始,总共100只造型各异的“老虎”让人目不暇接,或憨态可掬,或雄壮威严,恭迎八方游客的到来。

接着我又看到一组灯竟然是:世博会的吉祥物——可爱的“海宝”灯展,形态可爱、各种姿态的“海宝灯”,向我频频招手!我也情不自禁地举起手,向它们招手,心里激动地说:“小海宝们我喜欢你们!我想和你们一起跳个舞……。”爸爸看透了我的心思,举起手机给我照几张了相,我可高兴了。

最后,我们来到豫园广场,看到一盏由几千只易拉罐组成的巨型虎灯,那一盏盏彩灯与易拉罐组合成威猛的老虎灯,别具一格、造型别致,赏灯的游客纷纷留影合照。

今晚的豫园,百虎迷人眼,海宝大拜年,彩灯如昼,烟火生辉,灯会里处处都是美景;古色古香的豫园商城今晚华灯高照,迎接着四面八方赏灯的游客,预示着虎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

我家的元宵节传统在马年的新春为你带来祝福的希翼,希望马年的你得到大大的幸福,大大的快乐!

元宵节的传统故事

正月是农历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延续。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灯节了。

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美好愿望。

故事一:传说有次元宵节,乾隆爷下江南,在村庄里迷路了,肚中又饥又渴,就向一户农家敲门寻些吃。开门是位老婆婆,她家里很穷,没啥食材,只有一些糯米粉和黑芝麻,就用糯米粉裹黑芝麻团成圆球,在汤里煮熟给乾隆爷吃。乾隆爷吃了大加赞赏,问这是啥好吃呀?老婆婆看这东西在汤里团团圆圆,就顺口说这是“汤圆”。第二年元宵节,乾隆爷在宫里想念汤圆味道,就让御厨依样做出来。后来“汤圆”做法从宫中流向民间,成了元宵节一道著名小吃。这就是汤圆起源。

按:此故事出自《古今人物通考》,但有学者怀疑这是一本伪书,所以这个关于汤圆起源说法是不太可信。

故事二:传说春秋晚期楚昭王有一次经过长江,看到江里漂着很多白皮红瓤小球球,在水面上沉沉浮浮,捞起来尝着还挺好吃,就派人问孔子,这是啥东西呀?孔子说,这叫“浮果”,是复兴兆头啊。楚昭王很欢喜,就命令大家,每年元宵节都用米粉裹山楂煮成“浮果”。而“浮果”就是汤圆前身。这就是汤圆起源。

按:这个故事不见于六经、正史记载,估计是小说家言,不可信。况且春秋时期还没有“元宵节”一说,精细米粉也不普及。

故事三:传说汉武帝时候,宫中有一个宫女,名叫“元宵”,做得一手好汤圆,于是大家就用她名字来称呼这种食品:“元宵”。这就是汤圆起源。

按:所谓“元宵”,元者,上元也,就是正月十五;宵者,夜也。“元宵”就是正月十五晚上,根本不是宫女名字。这个故事也是小说家言,不可信。

那么,排除了上面三种传说误导,“汤圆”到底起源于何时呢?

首先,我们要界定一下到底什么才算是“汤圆”?汤者,热水之谓也;圆者,囫囵之形也。以糯米为主要原料、用水煮熟圆形食物,才算得上是“汤圆”。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类似“汤圆”食物,或有汤圆之形、而无汤圆之实,或有汤圆之实、而无汤圆之名。如果只论形似,“汤圆”可谓出现得非常之早,甚至可以追溯到汉代。但实际上,这些都不是真正汤圆。

汉唐之间,元宵节(上元节)是不吃汤圆。在魏晋南北朝时候,根据《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十五这天喝豆粥,吃“白粥泛糕”,丝毫没有提到有类似汤圆存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元宵节其实是喝粥)。

唐代时候,据《太平广记·尚食令》记载,有一种点心,名叫“焦子”,以南枣面裹馅儿搓圆,放在麻油中炸。这种“焦子”很类似汤圆,不过是用面粉而非米粉,是炸而非煮。

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

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

姜夔诗中说“市中珍品”,就是上列好吃,其中有“圆子”,其实就相当于现在“汤圆”。除了圆子之外,还有,跟唐代“焦子”应该也是相似。

如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元宵节吃汤圆习俗是从宋代就开始了。

在宋代之前,有些食品或有汤圆之名,而无汤圆之实;或有汤圆之形,而无汤圆之实——这些都不是真正汤圆。

宋代以来,“汤圆”已有其实,但名字却很多变,或作“团子”,或作“圆子”,或作“糖圆”,或作“团员”,还有“粉果”、“浮子”、“浮圆”等名,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差不多。

轻圆绝胜鸡头肉,

滑腻偏宜蟹眼汤。

纵有风流无处说,

已输汤饼试何郎。

所谓“鸡头肉”者,形容其嫩也。玄宗赞贵妃之乳为“新剥鸡头肉”。而“汤饼何郎”之说,则是钟繇发明一个典故。钟繇喜欢《左传》,讨厌《公羊传》,称《左传》相当于“大官厨”,而《公羊》为“卖饼家”。何休作《春秋公羊传解诂》,此即所谓“汤饼何郎”。朱淑真以汤圆轻圆滑腻,非常风流,却还比不上何休为“卖饼家”《公羊传》作注解,在比喻自己忧伤身世。

今夕是何夕,团圆事事同。

汤官寻归味,灶婢诧新功。

星烂乌云里,珠浮浊水中。

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

这首就很温暖了呢~。

元宵节吃汤圆故事是元宵节传说故事,元宵节是正月十五,虽然不是法定节假日,但在我国却很受重视。

传统节元宵节作文

农历正月十五日的这一天,是一年一度的元宵节。是一个团团圆圆的日子,在这个团团圆圆的日子里。我和家人一起吃汤圆、一起逐鼠、一起做紫姑、一起猜灯谜。

晚上大家都聚在一起吃汤圆,脸上露出了洋溢的笑容。嘴里不停地吃着汤圆,非常高兴!

在吃饱喝足以后,我们一大家子人开着车边走边看,夜空中美丽的烟花,心里乐呵呵的。不光是我们乐呵呵的,就连马路旁边的陌生人也笑嘻嘻的。

在吃完了也看完了之后呢,我们就开始猜灯谜了。我首先考的是我的妹妹,我说:“头顶两只角,身背一只镬。只怕晒太阳,不怕大雨落。”我妹妹说:“是不是打一动物名?”我点头说是。她脱口而出:“蜗牛。”我一下子愣住了,没想到他竟然这么聪明。就这样以此类推,我考完了每一个我的家人。只有一两个人答不上来,早知如此,我就给他们出最难的了。

该做的都做了,可是,就是觉得还有什么没做。我想起来了,是放飞孔明灯,我们一大家子人一家买了一个孔明灯。我们把火点燃,心里许了一个愿望,然后让孔明灯带着我们的愿望飞翔辽阔天空。我许的愿望是:希望全国人民元宵节快乐!

这真是一个又快乐又难忘的元宵节!

元宵节传统作文

正月十五的晚上叫元宵节,古代称为上元,元宵节就是上元的晚上,含有本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汉朝时,朝廷在这一天祭祀道家的太乙天神,从黄昏直到天明,所以晚上能够破例不戒严,准许老百姓观看。张灯庆祝开始于唐朝,这是佛教徒从西方传来的习俗。

本来只是十五这一夜,以后增加十四、十六两夜。陈列的灯彩也越来越华巧,花样也越来越繁多。皇家办得更是豪华。唐睿宗时曾在长安宫城多架起一座高20丈得“灯轮”,上面缠着彩色丝绸,装饰金玉,悬挂5万盏灯。唐朝诗人苏味道曾作诗《正月十五夜》,描写当时灯烛通明的热闹场面:

火树银花合,

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

明月逐人来。

宋代起人们把谜语写出来挂在灯上,猜中得奖。

元宵节的应食也叫“元宵”,或称“汤圆”。各地汤圆风味不同,但作为团员的象征却是一致的。正如台湾民谚所说:“吃了汤圆好团圆。”让我们期待台湾回归、祖国统一的那一天早日来到!

元宵节传统民俗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元宵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在国外,元宵也以the lantern festiva而为人所知。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北方叫元宵,南方称汤圆。

2、观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3、中国情人节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4、走百病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5、放焰火

元宵节最为喜人的活动。元宵节夜在广场都要进行放烟火活动,到时全家都走到大街上,去看那美丽的烟火,烟火越来变得越美,越来越大,科技含量越来越高,颜色越来越美越来越艳丽。

6、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7、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8、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9、舞狮子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舞狮子”始于魏晋,盛于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传汉武帝时宫中有一位宫女,名叫“元宵”,长年幽于宫中,思念父母,终日以泪洗面。大臣东方朔决心帮助她,于是对汉武帝谎称,火神奉玉帝之命于正月十五火烧长安,要逃过动难,唯一的办法是让“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这天作很多火神爱吃的汤圆,并由全体臣民张灯供奉。武帝准凑,“元宵姑娘”终于见到家人。此后,便形成了元宵节。

元宵又叫汤圆,历史上还有许多别称“面茧、粉果、元宝、汤饼、圆不落角”等等,直至明永乐年间才被正式定名为“元宵”。元宵分有馅,无馅两种。无馅的个小,味甜,以白糖、桂圆、桂花、藕丁、蜜饯为佐料,又称“珍珠汤圆”,有馅的个大,状如核桃。北方元宵多为甜馅,有白糖、豆沙、芝麻、山楂等类,南方的则甜、咸、荤、素皆有,尤以宁波汤圆,贵阳吴家汤圆著称。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这首清朝的《上元竹枝词》就反映了北京老早以前就有元宵节吃汤圆的习惯,并且当时已有以出售汤圆著称的字号。

元宵是灯节。在中国,唐朝遗留下来灯节观灯的习惯一直在民间流传着。另外,元宵节吃汤圆的风俗也一直保留到现在,因为在上元节的晚上——元宵吃汤圆,人们也就习惯地把汤圆叫做“元宵”。

元宵佳节,北京的饮食、糕点铺,甚至连马路两边都设摊兜售汤圆,家家户户在正月十五这天都吃碗热气腾腾的汤圆,人们是多么留恋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风俗呀!

汤圆又叫汤团、粉果,因为熟了浮在水上,古代又叫它浮圆子。人们在元宵节吃汤圆,实际上是思念亲人、渴望团圆的意思。宋代周必大写《元宵煮浮圆子诗》是我国最早描绘汤圆的诗:

“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同。汤官寻旧味,灶婢诧新功。星灿乌云裹,珠浮浊水中。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

周必大是南宋孝宗时大臣,平时整肃军政,励精图治。这首短诗里已经流露出他举碗盼望全国人民团聚的思念,连灶下生火的丫头都为大家煮食汤圆时浸沉在思念故乡那种深沉的情绪里感到诧异呢!吃汤圆,忆亲人,这个习惯就一直传到现在。

元宵节的传统习俗

一、吃元宵 正月十五被称为元宵节,吃元宵自然是节日的一个重要的习俗。小小的元宵,象征着一家人团团圆圆。里面的馅料一般为甜,象征着人们的生活甜甜蜜蜜。十五元宵,全家齐聚一堂,欢欢喜喜的吃元宵。

二、猜灯谜 十五元宵节之前,古代的文人墨客喜在家做灯,灯的样式各种各样,在灯面上写上各种各样的灯谜,十五元宵的晚上,人们纷纷来到街上,看到喜欢的灯,猜出灯谜,这些文人墨客便会将灯送出。也就是十五元宵节的习俗猜灯谜,送彩灯。即使现在我们过节的时候也是在街上挂满了彩灯。

三、舞狮子、舞龙 狮子,龙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在在年节和喜庆的时候表演。

四、耍啦 耍啦也能被称为扭秧歌,这是十五闹元宵一种特殊的习俗。十五以前就开始排练,从十四开始演出,在十五那天正式演出,在人群聚集的地方表演,节目也是各种各样,有举花灯、百船、踩高跷等节目。

五、走百病 这个习俗主要是妇人和女子过得,这一天,妇女和孩子在桥边,河边走过,寓意将病祸都驱走,寓意平安吉祥。

元宵节的传统习俗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春灯节,是中国汉族民俗传统节日。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thelanternfestival),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的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被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1、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2、耍龙灯

龙是中华的图腾,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正月十五舞龙灯,载歌载舞的喜气氛围,流传于很多的地方。

3、舞狮子

舞狮,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4、猜灯谜

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5、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真实地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6、逐鼠

逐鼠在农历的正月十五举行。养蚕的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传说这样做,本年的老鼠就不会吃蚕宝宝。

7、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国由来己久的习俗,元宵即“汤圆”,它的做法成份风味各异,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义却相同。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俗语有句话叫和气生财。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团圆对于一个完整的家庭来讲是多么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节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8、“送花灯”

“送花灯”简称为“送灯”,其实质意义就是送孩儿灯。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表示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9、踩高跷

高跷会一般由群众自发串连组织起来的。正月十一、十二开始踩街,寓意告知人们在众多的民间花会中,今年挂个号。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结束。

10、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从传统观念上看元宵节是不宜回娘家的。正月十五也是一年之中第一个月圆日,恐媳妇回娘家举家不团圆。初一十五不能回娘家,这个规矩在旧社会特别是农村是很严格的,违反了就是大不敬。新社会人们虽然不相信神鬼,但是仍然比较严格的遵守着。从现代观念上看元宵节是可以回娘家的`。其实在哪里过都可以,现在大部分都是双独子女,没有分那么清楚,想在哪边过元宵都可以的。

元宵节的传统习俗

正月亦叫元月,十五之宵是月圆之夜,元宵就是元月月圆之宵,也是一年一度的首次月圆之夜,民俗中管它叫团圆节。

元宵节跟古代祭祀太乙神有关。太乙神就是天帝,主宰人间祸福,传说他指挥着16条龙替八方行云降雨。在农耕时代,雨水息息相关着作物命运,人们为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新年元月里首祭的就是太乙神。到了西汉武帝时,建《太初历》,在历法中正式规定正月十五为元宵节,节日这天从朝廷到民间都要祭祀太乙神。

元宵节又叫上元节,跟道教有关。东汉张道陵创立道教,叫天师道,后世给他封号为张天师。道教尊奉“三官大帝”,即天官、地官、水官。天官生辰正月十五,称上元节;地官生辰七月十五,称中元节;水官生辰十月十五,称下元节。

天官最大,上元节又是传统的元宵节,道教又宣扬天官好乐,人们为求得“天官赐福”,就在这既是元宵节又是上元节的节日里大搞娱乐活动。元宵节大放花灯,迎神赛会,境庙上灯,演出百戏,因此元宵节又叫上灯节,直到二月初二上灯结束,叫落灯节。

元宵灯会当然是一大亮点。如走马灯,它按照某一戏剧情节制成角色,在灯中旋转,如同舞台演出一般。最吸引人的是舞龙灯,龙是中华民族威严和祥瑞的象征,宁海最常见的龙灯是布龙。布龙由单节构成,至少要有3节,多到有29节的。

舞龙的历史悠久,东汉张衡在他的《西京赋》里就有过描述。最雄健的是舞狮,宁海叫打狮子,舞狮在三国时就有,舞狮必须跟武术表演结合,用大锣大鼓配合,节奏感极强,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

元宵还是一个美食节,北方叫吃“浮圆子”,南方人叫“汤圆”,宁波汤圆更是名闻中外。它的原型来自“嫦娥奔月”神话,说嫦娥偷吃了不死药,飞上了天,奔进了月宫,下不来了,她捎信给丈夫后羿,叫他在正月十五之夜月圆时,吃上糯米粉做的“元宵”,夫妻就可以在天上相会。于是,“元宵吃汤圆”就成了习俗。

在宁海,除了“元宵吃汤圆”之外,民俗有吃用粳米粉裹红豆馅的“团子”,俚语是:冬至日吃圆,正月十四吃团。

天下元宵在十五,宁海正月十四闹元宵。宁海古属章安,章安就是台州。传说元朝末年,南方人民纷纷起来反抗元朝的残酷统治,台州地区约定在正月十四杀胡人。为了庆祝起义胜利,便把元宵节提前一天,定在正月十四。

十四之夜,家家户户上境庙高烧红烛,礼拜境主爷爷(白鹤大帝赵炳),家里有纱灯的,点起纱灯,没纱灯的,点起大灯笼,至少一对,挂在自家堂前廊上,上灯应节。村里或近村有龙灯会、狮子会组织的,更热闹了,挨家挨户打龙灯,打狮子。大村落还举行盛大灯会。孩子也拖着家制的毛兔灯之类凑热闹。

狂欢之后,每户人家都得做两件事过节:燀址界与喝胡辣汤。

史载元朝灭了南宋后,把南方人民定名为“南人”,列为最低民族,实施残酷的民族压迫。为防止南人反抗,在南部地区编连设界管治,每五户南人编为一个连,每个连与连之间立一块址界牌,禁止互相往来。

元朝统治者意想不到,最先起来反抗“杀胡人”的竟是这些被贬入底层的“南人”。台州地区是在正月十四杀胡人的,杀了胡人,人们便把封锁他们的“址界牌”烧了。燀址界就是烧址界。在那时,燀址界是一场反压迫壮举,到后来渐渐地演化为人们祈求发家致富的意愿了。

元宵节传统作文

今天,从早晨开始雨就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仿佛老天爷有意跟我们作对。但是下雨并没有破坏元宵节的热闹气氛。

我们一家坐在桌子旁,吃着团圆饭,心里别提多高兴。在我们乡村里还有城市里的孩子玩不到的小玩意,这就是放“草火”。

吃完晚饭,我和爷爷就来到田里放“草火”。“草火”是用几种不知名的草捆成的。为什么元宵节晚上要放“草火”呢?爷爷告诉我:传说在长满庄稼的田里放“草火”今年会有大丰收。

我在田里奔跑着,叫喊着,沾满泥巴的双脚,好像灌了铅一样抬也抬不动了。我累得气喘吁吁,额头上的汗直冒,我顾不得手上沾满黑灰,就使劲用手擦汗水,最后成了个大花脸,但我的心里却美滋滋的。

最后,我们回到家又开始放烟火。不一会儿,天空中显现出一串“一串红”,又过了一会儿冒出一个金娃娃来。哇!这朵牡丹花可真漂亮呀!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