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四书大学读后感(优质17篇)

时间:2023-12-08 09:02:35 作者:雁落霞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将自己的思考与他人分享,互相借鉴和启发。真正的创作需要与读者的思考与阅读相结合,在这里,是不是可以找到你的读后感呢?

四书大学读后感

现在一提起四书,心里就漾出满腔的亲切。我能获得一个自我的独立和人格上自尊(自尊,论语云:厚重也。),离不开四书。四书中尤其是《论语》给我树立一个自信。人能获得一个自信诚可贵至极,此不作多述,俟后讲。

当初读四书,只知劈头读下去,也不知从何本读起。读书也只知死记硬背,甚至连读书的目的性,自己也弄不清楚。身边也没有这类朋友指导,所以仅凭着以往读书经验,就去背。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开始就顺着这个经典教条往下背。《论语》很长,而且文字古奥,聱牙诘屈,读起颇费力气。当初为了能够寻找一个人生意义,便这样毅然决然地读下去。一日,两日,一月,两月地读。后来慢慢能把句子读顺了,再后来可以背诵一部分了,再后来可以引用《论语》的句子来说明一个人生道理。再后来,知道《论语》里面包罗万象,而且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要读《论语》,自己的人生自信便从此建立了起来。从一个追逐声马的浮薄汉子,俨然立卓自新起来。我当初从《论语》读起来也是盲人摸象,现在看来我当初路子走的是对的。期间,因为受到宋大儒朱熹的影响,修正了下读书路子,其在《四书集注》里说:“《大学》初学入德之门也,以《论》、《孟》次之,《中庸》又次之。”所以,便把精力用在《大学》的学习上。花了几个月来读,当初读书,贪多,一味地广寻博览。恨不得一日就能把《大学》背下来,然后读其他的书。这种读书弊病,我会在后面一些文字里一一说明,此处不多谈。

《大学》读完了,也是草草读过。因为读了朱子的四书集注便知道朱熹治学的硬工夫,便读了《朱子语类》的`读书法,才知道以前读书方法完全不对。读书之病在贪多,求速。朱子叫人读书时说:“要读这书,心里便只是这书,读上段不知有下段。”我才豁然有悟,以前所希慕古人读书一目十行的错误。一下心里澄净了许多,便硬着头皮慢慢啃集注。然这样的问题又出来了,集注有些地方根本读不通,再读下去,已如坐针毡。所以寻着朱夫子这种方法还是行不通,后来就放却了一段时间,读读类似这般的书,所以我找来了熊十力先生的书来读,初读之如获甘饴,再读坚如磐石,还是读不通,然后就这样拿起放下之间,寻找其他书读。慢慢见识增长,性德有所昭露,读以前的疑点已柳暗花明。这样总结起来,原来我把朱夫子的话当成死句来看了,古人的话也要权变地去看,不能说什么便是什么。

《学》《论》囫囵地读过,我便读了《孟子》,孟子句子好读,然文章太长,我当初读得时候,撕破嗓门,鏖战七个月读完孟子几十遍。算是大概知道《孟子》一书中重点,然后读了牟先生《心体与性体》,知道孟子可贵之处。孟子直接改变了我对儒家的看法,以前一直逐外。直到读了孟子万物我备,才知道吾人四端,良知之可贵。由此,我的人生境界上升一层次。

如此逐节走过,便慨然读《中庸》,中庸文字短,且文字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有了以前的读书基础,尤其《论语》和《孟子》给我自信和思想。读起中庸来,便能理解其中的句子,然还是大不部分不知云云。如此便看集注。如是旬月过去,算是把四书通篇读过。这样算来两年时间。后面用了三年都是围绕四书来读。宋明理学,以及近代新儒他们所论之理也不出四书。所以四书如果深究,可通释道西哲学问。如今我看来,人若读中国文化,一定要把四书读通。不管你读道家的也好。佛家的也好,这个四书真是基础。从此扩充,无不通达万路。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风又萧萧,雨也萧萧。不觉五年时光过去,如今我对读四书有了新的见解,谨此献芹来学,俾有所助益:

现在我还是提倡先读《论语》,为什么这样安排呢,因为《论语》平易,容易从日用中做起,论语中的句子都是真实的记录。直接从学习、教育、干禄、为政发出,吾人若能从此下手,便了建立一个信心。此信心极为重要。信是信己,若是人不从建立一个信字,则我们所学一切都是知识,知识是干枯的,如果没有自己的信解则这些知识,很快就被遗忘。而且,在学知识的过程中,因心里信不得,全凭着自己苦吟记诵而来,这样读书,最为痛苦,因为不知因何而读书,所以时间一长,便对读书产生厌倦之感。因此,读书第一关要便是要获得一个自我的信心。此点不立,纵然勉强而学,书读万卷,也是无法融通经典,知识自是知识,我自是我。故一切知识,无外替自己建立一个正信,凭此信字,将物我容为一体。如此,学人才能知道要学什么,要穷究一个什么。

一个信字的建立,是非常不易的。有些读书的朋友,或疑问我读书时也未照此方法而去学,我只能说道日用而不知。你之所以没有体味这样一个读书过程,是因为你没有去自己省察和思考过。你能读下书,那是证明你意识中有某种“知识”,而此知识成就你一个价值的趋向。所以你凭此价值的趋向,而可以在书中寻找一个自我。如此这般,你自能读书有味。这样说来,你算是一个幸运的人,而对于一些人,他们内在无此“知识”,所以需要通过论语的学习,让他建立自信,寻找道德的自我,本性的体认。只有从此路子出发,才能建立一个理解知识的“道心”,并能取舍外在所要学习的知识。这样把本给建立起来,那么其余的事情,多是自性发出来,根本不需要外缘成就。这就是论语上说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道理。故此,欲要学四书者,当先明此。

论语学习,需要把书玩个烂熟。从我的学习经验出发,我认为论语至少需要两年时间。此处是针对十三岁之后的学子。若是十三岁之前的学子,不宜在理解上下工夫,因为此时自性尚未开启,所以此时当以记诵为主。论语学习也要把书背得才可以,读论语时,只是论语,心中无有他书的杂念。

论语既熟,方可读孟子。孟子为何排在论语之后?因论语夫子鲜言性与天道,而孟子一书,却将夫子的性与天道说个破。循此,可以知道学习非放心于外,而要向内证出自我。如此才能明一个大学上的明明德,中庸上的率性之道。且孟子浩然之气贯于全书,为学者依此诵读,则可于心中建立一个坚定志向,这种坚定,便是是孟子书中所洋溢出来的浩然之气,所熏习加持出来的。

《孟子》既读,已知为学大概路向,斯时便当读《大学》。《大学》是儒家框架,所以儒家理论不出《大学》路向。这样通过《大学》的学习,可以将《论语》和《孟子》而书全部架构到大学上来理解,大学如同一个天罗地网,六经一切经典悉可从此扩充和收敛起来。用一句恰当的话说,大学便是工具书。

《论语》,《孟子》,《大学》已熟,最后当读《中庸》。中庸是中道。此书学习,必须要对儒家经典有个熟悉的了解,不若读中庸书,也不知所论大旨。中庸书中提出几个重要的观念,一是,中和,二是,率性,三是,达道达德。四是,尊德性和道问学。五是,慎独诚曲。这些理论的铺设,都是儒家学问的精要。凭此学习达之中和位育的目的。如此学则有固矣。(学则有固,引论语学而篇,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厚重,即是要对《论》,《孟》,《大学》的学习,然后经过中庸立正知见,则学自固如磐石。)。

依上分析,故把四书学习的路子安排如次,后学四书者当要立个看家本领,吾建议朱熹所注的《四书章句集注》,花个三四年,日夜苦读,能熟读或背得才可,夫学多乎哉?不多也。孟子云:道一而已。故读书贵在老实,不要徒于知识之多寡,而丧去主人翁。学问之道,无他,收放心而已。此心若能安住,取上一本书苦读之,夙兴夜寐,三五之年,必有可观者也。

皖人:尚庸。

孔子历二五六一年庚寅年八月初七。

诚然!~。

四书大学读后感

提起四书五经,我会想起《范进中举》,我会想起《孔乙己》,想起那些八股文下的文人,但我最终发现我错了,我走了一个极端,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样走了极端。自从国人不读四书五经以来,就没有这样的人吗?照常有。但另一个端点却没有,在各个领域里,已经没有以前的“大家”了,有的都是读过、上过私塾读过四书五经的人。我在网上跟随着台湾王财贵教授和大陆南怀谨老先生的足迹,他们的讲演,以及他们十年来的亲身努力。我深深的感到了自己的渺小。

我探询着周围的人,除了学中文的在四年大学时间里读四书五经外,就是学英文专业的了,他们在修外国文学史的同时要修自己的文学史,其他专业的根本就接触不到。我们离我们古老的文化越来越远了。物极必反,当我留意着“国学”的时候,发现社会上“国学”也越来越热了。

我和女儿也开始了我们的读经典生活。读完了《弟子规》,我们开始《大学》……随着读书的进行发现我们的生活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单纯的女儿多了一份思索,随着古文的阅读,现代文的阅读也在增加,有时候到了被我们称之为“书虫子”的地步。最显著的变化要属遇到挫折了,不再委屈地掉眼泪,而是多了一分沉稳,通过自己去读书来对付遇到的挫折,而且读书的同时更多了一份思索,分析书中的人和事,经常问一些我意料不到的问题。

四书大学读后感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之为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就是针对小学而言的。学校是教人掌握文字知识,而大学则是教人如何为人。《大学》的根本宗旨在于“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也是《大学》的中心思想和核心价值。

明德是大学之道的根本原则,也就是说人要崇尚善性与良好的德行,就是像忠、孝、仁、义等品质,所以要做到这些就不得不注重个人的修养,只有先治理好自己的人生才有资格把别人甚至集体,乃至国家治理的有条不紊。“亲民”则可以说是大学之道的核心任务,在此的“亲”可不是我们现代文中的意思,不是亲近,而是古文言文中的释义,通“新”,就是说要努力做个新人,创造新人,把人落后的一面彻底改变的人。大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最后那句“在止于至善”,做到前面两句,就能够明辨是非,能够善恶分明。

要做到以上的最高境界,就应当达到那八个具体的步骤。先“格物”就是要求我们探求事物的本来原理,不要被表面现象给蒙蔽了,“致知在格物”;再致知,“格物而后知”是要求我们得到知识后,之后的事就是心意诚实,以真诚去追求真理,然后在真理中心安下来而不为物欲所蒙蔽,才能公正诚明,无所偏失。做到以上的人才能有资格修身,就是提高自己的品德,这样的人才能被人接受,并且受人拥戴。然后就是最后一级,保护好家庭,协调好家里的关系,从而使各个家庭安定祥和,这样一个国家才可能稳定,稳定了才可以达到昌盛,而国家安定天下就太平了。

我们可以达到的很可能微不足道,但是慢慢去体会和完善就可以做到,其实开始做就可能做到的,所以我希望我能做到,你也可以的。

大学读后感

而且,说实话,进入大学后,相比比以前有了更多的课余时间,然而看书的时间还相对减少了。即使拿起教科书以外的书来翻阅,也很少看什么有营养的书。而这一本书也是经人推荐才去看的。但是给了我无限的感想。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本书中涉及了很多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例如:恋爱,人际交往,兼职等一系列关于大学生的事。而这些内容无一例外的都是在引导我们如何读大学。并且书中最强调的一点是:大学生一定要有系统分析能力,大学生的思想一定要有一定的深度。这是作者开篇提出的一个关于大学生和非大学生的区别的观点。我很认同作者的这个观点。()专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不能成为大学生和非大学生的区别。非大学生通过努力学习实践专业方面的能力,同样可以达到大学生的标准。大学生,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思想深度。一个人思想的深度,对这个人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对主观意识的发展,对生活和人生的认识和把握等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大学这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生活环境,对你的思想深度的发展和变化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那么,读大学,我们究竟读什么呢?以下是我看完这本书所得出的结论:

第一:学会思考。想法决定活法,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大学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人知识体系构建的黄金期,这个时候的积累影响着一个人未来的发展。通过思考,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及大学目标,制定详细的计划,然后不断去实施。

第三: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衡量干部的重要标准!这是我进入公司后最深刻的感悟。大学期间,一些学生过于关注学习成绩,而缺乏社会实践,不具备解决问题的操作技能,当遇到问题时,不知如何去解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也说,管理的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就。可见,一个人的成功最需要的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解问题的能力又源自于思考、学习及实践的综合。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思考、学习,再加上解决问题的方法(实践)。

大学读后感

什么样的人是有修养的人?谦虚的?低调的?善良的?温柔的?是的,这都是个人修养的表现。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出自《礼记·大学》,原句是:“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意思就是,如果你想要管理好家庭,有益于国家,美德彰显于天下,那你首先要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

怎样才能提高个人修养呢?

其实还有后半句是“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

欲修身,首先要格物。格的意思是穷尽,物其实就是事物的道理。宋代的程朱理学对格物的解释就是——追溯万物的本源,也是磨练自己心理意志的一个方法。也就是说,通过学习研究万事万物的规律,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试想一个对世间万物一无所知的人,又何谈修养。脱离万物脱离知识谈修养,就好似无根之水无本之木,再如何精彩也都是空中楼阁,也只能是泛泛而谈。我们有时看到一个人,你会感觉她有气质,一看就是很有修养,是的,有修养的人总是很有气质,这气质从何而来,必然是多年的学习、通身的学识积淀而成的。这便是修身的第一要义,儒家坚持了几千年的“格物致知”。

其次,便是要“慎独”。何为“慎独”?基本句意可以是“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要向平时一样”,但这是第一层级,往上,指任何时候自己的内心都要像有个天理在审视自己的样子,也就是不管有没有人,更深入强调是内心的“诚”。诚就是“无自欺”,时时刻刻面对真实的自己,这个点其实非常难,我们日常潜意识的规避是很严重的。所以到了宋明理学时期,很多理学家,为了达到“诚”的境界,就有了“敬”和“静”的功夫。敬不再是指尊敬其他人,而是自己尊敬自己内心的天理良知,保持让天理良知时刻审视和审判自己;而静则是认为只有在心静的情况下,才能最好地审视自己,这个心静,不简单是停下来,而是指内心冥灵,一种“诚明”的境界。

格物致知+慎独,再提高个人修养之路上缺一不可。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便是这个道理。只知格物致知,而不“诚”,做不到“敬”与“静”,很容易走进死胡同,钻进牛角尖,甚至走上弯路,可以说“慎独”是“格物致知”掌舵人。而一味崇尚“慎独”,忽略“格物致知”,便会像前面说的,思而不学则殆,殆即有害,更别说提高个人修养了。

让我们铭记格物致知与慎独,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成为一个自己满意的人!

大学读后感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通过对自己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生活和命运的回顾,展现了世纪之交广阔时代背景下一代人的成长历程。

在我读的书目里,我最喜欢的就是《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本书。读完了这本书的第一部分《童年》,我不禁泪流满面,读完了这本书的第二部分《在人间》,我又为旧俄国的黑暗制度而气愤,读完了第三部分《我的大学》,我被主人公在社会大学锻炼的精神所深深打动。

这本书讲主人公阿廖沙小时候父亲病故,9岁时跟母亲来到外祖父家,亲眼看见毒打儿童等令人作呕的丑事。但是外祖母却给他讲了许多故事,他被外祖母的故事所吸引,因此对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十一岁时由于外祖父家业破败,无法养育他,他便到社会上打工,独立生活。

在十六岁那年,阿廖沙获得了自由。他一直想上大学,可是那时的大学对穷苦学生关着大门的。终于,有一个“特别大学”—专门收留穷苦学生的学校向阿廖沙敞开了大门,阿廖沙终于开始了新的生活。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在生活上,阿廖沙和我比真的是差得太远了,我从小就有父母的关心,可是我却总说自己父母如何如何不如别人。在学习上,我时不时嫌学习闷啊,烦啊,一点也不主动,小阿廖沙把学习当成乐趣,而我却把学习当成了自己的负担。

小阿廖沙的生活是艰难的,可是文学给他带来了希望,他的生活在自己的勤奋努力下逐渐走向光明。我的生活如此轻松,那么我就更应该向阿廖沙一样去好好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将来建设祖国的明天贡献力量。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一书像明灯,像丰碑,闪烁心头;像多彩的阳光,伴我踏向繁花似锦的征程。

四书大学读后感

“四书五经”是中国人熟悉的一个词组,甚至已经成为简单描述中国文化的一个基本符号。“四书”相对于“五经”是较晚出现的。这个晚,不是文本创作得晚,晚的是“四书”一称。南宋时期的大儒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纠合到一起,与千年前就有了的“五经”双峰并峙,共同成为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基础柱石。

四书是文言文写成的,今天人们用的却是白话文,传播起来多了一个门槛。粗看上去,文言文和白话文毕竟是属于同一语言的古今差异,难度应该不大。然而,相近的语言更易产生误解,同时,还容易产生一种目标上的偏差――令人觉得能用当代语言表达书中的内容就万事大吉了,理解其意、付诸实践的关键步骤就这样不知不觉被丢弃了。如果只是将其内容从一种表达方式转换为另一种表达方式,那可真是买椟还珠了。这是读四书的第二步,选择方法。消除文言文的障碍不是最终目的,却是一个不得不做的步骤,而且,这个障碍不仅现代人有,古代人也有。所以,朱熹做了一套完整的注解,称之为《四书章句集注》。朱熹是一代大儒,是行家,这套注解简单、明确又不失准确,即便今天读来也能基本扫清文字障碍。同时,最难能可贵的是,他的注解在整体上富于启发性,这和后来不少学者把《论语》、《孟子》当作研究训诂学的素材而作注、作笺的旨趣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想尝试接受儒家思想,从四书入手就对了;如果想从四书开始接受儒家思想,从朱熹入手就对了。

现代人文言文的底子终究偏弱,沿着朱熹开的路走,实际上并不轻松。再作进一步的努力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抛开朱熹的注另作合乎时宜的阐说,犹如僧院中的讲经;二是沿着朱熹的注作更深入浅出的讲解。前一种方式对说者和听者都有一定的要求,说者功力不到就容易流于瞎掰的野狐禅,美其名曰个性化阐释;听者基础不扎实,则容易专拣有兴趣的话头而忽视正题。后一种方式则要么太过艰深,要么流于琐碎,很难让人保持必要的阅读兴趣。若将两种方式的长处结合起来,便能得到效果更好的第三种,那就是跟着前人读四书,即参详前人诗文中运用相关词句的地方。所谓运用,抽取词汇是运用,化作典故是运用,辩驳诘难是运用,插科打诨也是运用。千百古人的片言只语组合起来,正保留了第一种方式的长处,又尽量避免了其不足。而各种诗文中搜罗所得,其源头本有各自的话题和语境,不过是他们正好都和四书中的某一词句有着密切的关联,这又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诠释的多样性,从而回避了第二种方式的不足。

四书大学读后感

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的第一句写到:“《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意思是《大学》这部书,是古代大学教书育人的纲要和准绳。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阅读了《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中的《大学》。

《大学》被朱熹分为了经篇和传篇。经一章向人们展示的是儒家的“三纲八目”的要义,逻辑分明,层层推进。“三纲”指的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指的是“格物、致知、成一、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十篇的传的文则是引经据典地阐释“三纲八目”,其内容言简义丰。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宗旨在于显明本有的清明德行,在于把这种修养取得的成就恩泽人间百姓,从而使人人都达到至善的境界。解释“在明明德”的传一章引用了《康诰》《大甲》《尧典》主要是“为了说明弘扬人性中美好善良的品质从三皇五帝时期就开始了,并不是我们标新立异的产物。”我认为它包涵了“性本善”的意味。《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中的“天之明命”就是指上天平等赋予每个人的德性。它强调了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美好的,但是可能由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不同才导致了人们在品行和德性方面的差异。因此“皆自明也”,即要我们自己加强自身的修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也“在亲民”。《四书章句集注》中“程子曰:‘亲,当作新。’”朱熹说“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新民与亲民——作为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一个问题》一文提到“新民”指使民众提高觉悟,实现精神、思想的更新;而“亲民”则指使民众富足、安顿而获得必要的生存基础,进而亲善于政权结构,易于统治,服从管理。“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认为”亲民“适合古代社会而”新民“更适合现代的社会。因为”新民“更强调了一种自我的革新,社会的革新。正如朱熹所说的,首先要自己”去其旧染之污“,对自己的旧观念,旧思想进行改造和更新,然后再”推以及人“,那么领导者就不担心人民不归顺他。对于个人来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一种非常好的提升自我的办法:通过不停歇地随时反思自我、改过自新从而”得道“。如孔子的”吾日三省吾身“。

通过”明明德“、”亲民“然后”止于至善“。”止于至善“的意思是人人都达到至善的境界。朱熹说:”言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在我看来,这是通过”明明德“、”亲民“后达到的一种效果,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但是这似乎太理想化了,不管从古代社会还是现今社会来讲都有点脱离了实际。然而,我们首先要”知其所止“然后才能谈论”止于至善“。书中所描述的”止“是从精神层面上来讲的止于仁、敬、孝、慈、信。不可否认,这对于现在来讲仍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我理解的”知其所止“更强调了自己应该找准自己的人生位置,然后才能为之奋斗。

经篇勾勒出”三纲八目“的要义,然后传篇对其展开阐释。其中”八目“又包含着”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而”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

在内修方面,先是格物致知,然后是诚其意,正其心。”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为穷,故其知有不尽也。“由于我还不太懂朱熹这番话,于是我通过查找一些资料来加深对格物致知的了解。”格物指努力穷就事物之理,当人民通晓事物之理后,人的知识也就完备彻底了;致知完全是作为认识过程找能够的格物在人所得知识的一个自然结果;所以朱熹认为,若没有格物谈致知是无法办到的。知悉用“格物所以致知”来说格物和致知的关系,一方面说格物以致知为目的,另一方面致知是在格物的过程中实现的。“人的知识在认真研究外界事物中获取,日积月累就能达到”知之至“的境界。这里我思考了一个问题:对于教师,该怎么样帮助学生”格物致知“呢?过去的教师”填鸭子“的形式显然已经不符合现今教育的要求了。再联系”格物“,我认为它更强调了是自己对事物的思考,而不仅仅是借用别人的知识,从而达到”致知“。从知识储备方面,内修要求”格物致知“,那么从精神修养方面呢,就要求”诚其意,正其心“了。意诚则必须从慎独开始,正心则要求保持平和的心态。我觉得无需哆嗦这两者,因为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在不断的自我改善中达到的。

四书大学读后感

曾经在中国有这样的一个人在他年轻时说了这样的一句话:“为中华而崛起读书”周恩来说过这样一句话,所以成为了后来的一代伟人!为什么要为中华而崛起读书,而中华如何能够崛起呢?中华需要的是一种精神,朋友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他就不会发展壮大,一个企业如果没有一种精神,他就不会在竞争中求的生存。如果一个人没有一个精神他就永远不会长大!那这种精神怎样才能会有呢?接下来就听我慢慢给你讲,如何拥有这样的一种精神。

一个人的讲话的声音,跟他的胸怀是有关系的,一个的胸怀是不是跟他的未来、事业、财富都有关系。一个心胸狭隘的人,他绝对讲不出大格局的话,一个没有使命感的人,讲不出有责任感的话。鬼谷子讲:“口乃心之门户,”比如说列宁是演讲高手,拿破仑演讲高手,丘吉尔演讲高手。毛泽东演讲高手,那些能成大事的人都是演讲演说高手。你们看电视剧《亮剑》里面的李永龙同样也是演讲高手,有句话叫:人才不一定有口才,有口才的人一定是人才。

讲课不是老师一个人能完成的事情,教学一定是“相长”。

孔子说:“有教无类,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天不语可上也”《论语·雍也》。

中国文化有个重要的文化就是“快乐文化”!所以国学热不是从中国开始的,是从海外热再热回来的。

说这个“打”字就正不明白了。其实打有矛盾的意思,打也有相合的意思!打坐,打迪。我们一再强调金融危机,其实美国金融危机那是什么金融危机。明显一看那是文化危机,是人性的危机,是人生观价值观,宇宙观的危机,头几年研究什么大国崛起,现在不这么讲了吧!所谓内犹为患,外采内敛的强盗文化,霸道文化,都站不住脚了,以研究杀人武器为目的,作为强国的标准,这种文化延续不下去,马克思说,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一定胜利。人类追求最美好的明天还是共产主义,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把地球当成一个家!共同去维护它,人类才能有未来。读了《道德经》之后才发现计算机的老祖尊是伏羲,德国的科学家的莱布尼兹发表了二进制,承认二进制是伏羲里面的,《道德经》里面早就有,网络的概念最早提出来的是中国人。叫老子,有句话叫:**疏而不失,中国人第一个知道核裂变,但没有做核武器,中国人第一个发现火药。

“甲和乙打起来”,老师告诉,甲和乙是有矛盾,但是一看书:“领导和群众要打成一片”,他说这玩意是矛盾大还是矛盾小啊!看毛泽东的书更看不懂:“我们的军队要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要让人民群众感觉到这是自己军队。这样的军队才是无望不胜的!”国外试验了好几个翻译,都翻译不过来!

所以中国文字一旦把他翻译成白话文,能量就没有了,在翻译成外文。意境能量就更减弱了。

所以外国人讲中国汉字就是:“古代高科技”!今天是一个紫气东来的时候,尤其奥运会开完,就更紫气东来了,接着就是上海世博会,所以现在中国是一步步的往事趴!一步步往好的方向在发展。

“学乐”,别读成“乐学”,:“有学历,不一定有文化,因为学历归教育部管,文化归文化部管!根本不是一个部门。”

:领导人,不学习,不加强修养,不仅缺心,而且缺德,缺老德了!

你老在那儿招人,让别人听你的,你都不学习,你招来再好的人,人跟着你上哪里去呢?

:“领导=领袖+导师你不但要指引方向,而且要传道,授业,解惑!”

所以庄子说:“得意者万事毕”

孔子讲:“悟道一以贯之”

《说文解字》第一个字就是一,所以在道德经里面,专门有一章讲:

失道而后有德,失德而后有仁,失仁而后有义,失义而后有礼!《道德经》。

:“知识是学来的,能力是练出来的,能量是修出来的,智慧是觉悟出来的。”所以现在的人学得多,习的少,修的少,更谈不上有些人去追求觉悟。所以学的东西不一定都是真的。

:“学习会学会一切,包括愚蠢”。但是你修出来,觉悟出来的东西那肯定才是真的。所以真理是学不来的,是要去真修,要去实证。另外不断的练习。看哪习字,中国汉字字形藏理,字音同意,所以孔子把这个流程都告诉你:“三十而立,唔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重新所欲,而不逾矩”,这个文化都是很深的文化,另外你看看这个“习”这么写,上面是‘羽毛’的“羽”,下面一个“白”字。在学文解字中,鸟儿在飞翔的时候把白色羽毛露出来,那个字就念“习”。说文解字里面讲:“习数(shuo)飞者也,就是不断的重复的练习飞行”,所以这个“习”字,第一个有复习重复的意思。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讲:“温故而知新者可以为师”,所以以后千万别将那句话,那本书我看过,那本课本我读过,那个课我听过,那个人我听过。《心经》一共二百七十个字,加上摩诃,不家二百六十八个字。论语也就那么几章,《道德经》一共五千多个字,开卷读一遍,就加实一边。再说有些经典文化,根本不是用文字来解读的,所以孔子讲得最好一堂课,就是生一个手指头的那堂课,一句话一堂课“悟道一以贯之”向外学的不一定都是对的,向内觉察有可能接近真理,儒家叫:“自醒”到家叫:“自知者明”佛家叫:“关在在”禅叫:“自悟”我们的党叫:“自觉”

你要问法师:什么是月亮?用手指头指着月亮告诉你,那是月亮,但是更多人用这个手指头当月亮,来描绘这个手指头粗的细的长的短的,黑的白的,忘掉这个手指头按照方向看。那才是月亮。《道德经》告诉你:“道可道,非可道”。但是老子却把修养地方法,体道的方法,悟道的方法,觉悟的法门都讲给了你,道不可以写,道是可以修!

大道是妙不可言,《道德经》还告诉我们,好多休息的方法,“含德之后,比子赤子,峰(cai)寀虺(hui)蛇不螫(shi),猛兽不惧,掘(jue)鸟不搏”。就是说刚身下来的婴儿,太纯真了。你把它放到狼窝狗窝,鸡窝等等,和那些飞禽走兽在一起,那些飞禽走兽不但不伤害他而且还呵护他,喂养它。是这样的吧,为什么,因为孩子太纯太真了,不论在全世界,还在全中国,真正把事业干的成功的人,你和他们一接触,他们都很仁厚,很慈悲。都很有亲和力。赤子之心是从这里来的。

修身文化:婴儿孤弱筋肉而握固,未知装阳而含而腹作,精致之至也《道德经》。

我跟大家讲很多东西是学不来的,比如说胆识你怎么学呢?魄力你怎么学呢?一个肺气足的人他就有魄力,脾气足的人它有运作能力,精气足的人有智商,有理想有志向。所以领导人要精满,气足神旺。所以精气越足,理想就越大。在幼儿园,你要问一下那些孩子,长大了要干什么?越小的孩子越会说:主席!上了小学精气开始有消耗,问他长大了干什么?省长,上了中学你再问他,市长,上了高中你再问他,局长。进入大学的时候科长,一谈恋爱,尤其是热恋中,什么长不想当了,只想当个家长。所以中医里面讲:“欲不可早”,所以《论语》里面讲:“少年戒之在色”所以你们这些家长,在孩子在未成年,乃至成熟,在身体还没有完全之后,尽可能的不要过早破身!否则会玩物丧志。一旦成家之后一定要有回复精气神的方法。谈有《三宝》,天有三宝,“三光为宝”。叫:“日、月、星”。地有三宝,三柔为宝,叫:“水、火、风,”人有三宝,三品为宝,叫:“精、气、神”。西方有一句谚语,叫:“精力就是权力”,就是“庇股修生之道”,汽车没五千公里,都要更换机油一次,跟何况人呢,毛主席说了:身体乃是革命的本钱,所以大家把身体保养好就是对家庭,对社会,对单位最大贡献。同意吗?我再说一遍很多东西根部就不是学的,是你觉悟出来的。但我问过很多人,一辈子,从生到死,也没有给过自己七天的时间,是向内关照的,也有些人没有给过自己三天的时间,是“虚急静笃”的,你问他为什么,他说忙,所以一个“忙”字,就是一个“心”字加一个“亡”字,则为心亡则为忙。

《大学》讲:“(作新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作新民。

所以海尔把它当成企业文化:“日事日毕,日清日高”。当毛泽东把这句话解读的更好:“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我上火车颛出来了三本书,而下火车则翻完了俩本书!可能上火车之前是那个张博,可能一下火车有成另一个张博,这就叫:“作新民”。毛泽东则说了一句话:“说三天不学习就撵不上刘少奇”,所以我在这里就讲,如果你三天没有碰,或没见过一个人就请你最好不要轻易评价这个人,你知道人家这三天人家干什么去了,可能三天之前不会讲话,可三天之后从那个《静兰阁》里面出来就变成了演讲高手了,这样的事情在武打片里面经常出现,有一个人突然失踪几天,你知道进那个沟了,掉那个洞里了,你知道在里面碰到谁了,看到谁了,看到什么东西了,人家出来西门吹雪,孤独求败,所以以后你不要将那个话,那个人我认识他,你认识多长时间你没有见到人家了,如果你认识这个人是作新民的人,请你不要评价他,你可能在朱元璋一起要过饭,后来人家当皇帝了,你可能几个月之前跟释迦摩尼一起拖过钵,你可能再见到他,还提着说:“咋俩要饭那个时候,让狗撵出来。”说这些事换有意思吗?所以在做的各位,我为什么很尊重很敬佩你们,你们来的目的就是做新民来了而且做到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大学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大学中庸》这一本书,这本书是将《大学》和《中庸》两本书合为一体,我读后,深有感触。

《大学》是孔子传下的`书,是古人做学问时读的第一本书,也可以说是古人想学习道德的入门书。

《中庸》是孔门传授心得的方法,“中”是不偏不倚的意思,指天下正道,“庸”是静止不变的意思,指天下定理。《中庸》这本书开头讲了一个道理,中间把这个道理用各种方式讲述,最后又归回到开头的道理。这个道理每读一次都会让你有新的收获,这收获,是让你终生受益的。

人要使自己永世垂青,就必须为人民做善事,但是,人要做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事,就必须有道德。

道德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和“修身”开始,将自己的根本修正了,才可以成大器、做大事,而道德,是要一生坚持、坚持不懈的,还要从思想上认识,从行动上实践,从小事上做起。道德,不止是表面的样子,更是内心上的修为,也就是做到“自谦”和“慎独”。干大事,就是懂得修身,为民找想,才能万众一心,让人民得到幸福。

《大学中庸》让我明白了许多,我一定会再重读这本书。

大学读后感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啊!《大学》的宗旨就是让人们显示自己天赋的美德,革新人们的思想观念。每次读到《大学》时,这种体会都让我感触良多,受益匪浅。

你听!“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段话是我最喜欢的,它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弄懂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后就能安定自己的心,不会为外界所迷感,就能做到心静如平静的海面,在人生的道路上坚定地走自己的路。一个心静的人心态也会安稳,远离浮躁,思虑周全,从而收获最伟大的学问之道。

记得四年级时,我雄心勃勃地报了许多数学竞赛,可获奖的次数却寥寥无己,我一下子惊呆了!平日里在奥数班里的“鸡头”走出去却是如此的不堪一击!我变得烦躁不安起来,对奥数也起了排斥之心……在这关健时刻,全校要求背诵《大学》,我一遍又一遍地朗读,正是这段话让我顿时豁然开朗,它让我明白了人最重要的是自身的意志,如果你的决心动摇了,思绪混乱了,那你以前所作的努力都将会付诸东流,因为这样的人绝对不会成功,更加不能克服任何的困难。我忍不住对着墙大喊:“王子陌,从容镇定地面对所有的一切吧!”

你看!《大学》就像是我的一个益友,将数不清的道理塞满了我每一根血管,让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让我终身受用!

《大学》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学》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读《大学》,云里雾里,一知半解,感觉十分乏味。读完后就只记得开篇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明、在止于至善”,顺道留了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印象。说来,我读《大学》与冰心读《三国》颇为相似,均是拿起又放下,放下后拿起。再次读《大学》,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什么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一读,对我来说是当头棒喝,不过20xx字的文章可谓字字珠玑,包罗万千,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真理。

总体来说,大学总体框架是由“三纲八目”搭建,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子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在这逐步的学习和理解的过程中,我的内心是十分震撼,总结下来,感触最深的有三点:

其一,就是“知其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日:“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知其所止”,也就是知道自己应该“止”的地方,通俗说就是找准自己的位置。然而天地悠悠,过客匆匆,多少人随波逐流,终其一生而不知其所止。当今时代,生活的诱惑太多,可供的机会太多,更给人们带来了选择的困惑。不少人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统统成了精神的流浪儿。其实,不同身份,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所“止”,关键在于寻找最适合的自身条件,最能扬长避短的位置和角色,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并不断向着目标迈进。

其二,就是“格物致知”。何为“格物致知”?既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是指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研究它的原理。《大学》崇尚的是一种终身学习不断实践的态度,纵观中古历史上的学者,身上都有一种极为严谨的治学态度,他们毕恭毕敬,兢兢业业的专研学问,几乎对知识带了一种虔诚,这种对待学术的虔诚在今天的学者身上也很难再发现,这是一种不计功利的严肃和认真。现在社会,浮躁的人太多,沉下心来做事的人越来越少;一朝学习的'人越来越多,抱终身学习观念的人越来越少,快餐式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在这种情形下更是需要我们谨慎,踏踏实实,认认真真的不断学习,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不断提升自己,切勿在时代潮流中迷失自己。

其三,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无所不用其极在今日是被曲解了,成为了贬义词,其原意为追求完美的道德境界。《大学》所诉:“正其心,诚其意,慎其独”均为追求完美道德境界的途径。古人之于道德修养的重视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他们对于自身道德修养提出了严格几近苛刻的要求。“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阐述的就是古人对于自身道德修养的打磨就如同加工骨器,不断切磋;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反观现在,道德缺失已经成为社会的话题,随便打开新闻都能看到各种道德缺失的报导,十分令人痛心。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更应该要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也使自身的修养上一个台阶。

光之四书读后感

《光草》这本书是由意大利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广播节目制作人----罗伯托・普密尼写的。《光草》与《马提与祖父》并称为意大利文学史上最感人的儿童小说!《光草》也曾获得过意大利安徒生儿童文学奖、意大利琪亚拉童书大奖、意大利福加扎罗童书奖等多项大奖。《光草》这本书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全球畅销不衰。

《光草》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十一岁的小男孩马杜勒从小就被一种怪病困扰着,不能接触阳光和尘埃。慈爱的父亲送他一份特别的生日礼物-----请来画家萨库玛为他的房间作画。从此,墙壁上出现了一个奇妙的异想世界。萨库玛画了河边独角兽和蝙蝠怪在河边大战、日本军队在傍晚行走和射大雁的形态、美人鱼怪在星星的照耀下将沉入海底的样子……这样的壁画为马杜勒带来了无限的快乐和希望。然而,随着马杜勒的病情恶化,他的实力变差了,必须叫人把床移近才能看清墙面的而变化,并且时不时就犯困,睡着了。可少年的睡眠很短暂,不久就又醒来,这样的情况愈来愈频繁,最后在一天晚上便离开了人世。但在这个过程中,他靠阅读和写作慢慢地领悟到外在世界的一切。

在这个故事当中,大部分都是萨库玛和马杜勒之间丰富有趣的对话,体现了他们俩之间亲密、真诚的感情,也是靠他们俩的对话,把一幅幅充满想象力、细腻逼真的壁画展现给大家。

马杜勒得了怪病后,依然坚持作画和阅读,这种“身残志不残”的精神震撼了我,作为一个身体健全的人,更应该多阅读、增长新知识;多运动,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多学习一些有用的技能,成为一个多才多艺的人。

文中的萨库玛给予了马杜勒无限的爱,把他当成了自己的儿子,使马杜勒在室内看到了另一个灿烂辉煌的世界。如果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像萨库玛一样给弱者一些帮助和安慰,那么他们就会收获快乐和希望。

光之四书读后感

春偶尔阴,春偶尔晴,可那仍是春;它敛涵着,它饱盛着。

——题记。

本该洋溢着幸福的春,却是阴雨绵绵,不得不满身湿气地踏入这座“银衣披肩,素妆裸面”的地方,好似从未来过,这是一个新建的图书馆。这儿比那黑夜中的雨夜更显寂静,偶尔的嘻笑声倒也不会单调,更像是一个坐在咖啡馆窗边的绅士,欢迎着每一位来这儿的人,有些学者脸上露出严肃或思考的神情,让人无声地感受到一丝不一样的气韵。

走过一排排书架,书籍的分类算是有序,不知是否无意?这边一抹绿色的沙发软软的.,银灰色的书架低沉,我随手捻过书的一页,也能浮沉于这淡雅、温馨的环境中。人慢慢多起来了,连那脚步声也觉得聒噪了,我只得拂袖离开,按电梯上了第二层。

别说,这第二层也算是别有洞天,这里的藏书涉及的范围更广,可我却找不到自己感兴趣的。这感觉就像是一块豆腐落进一杯豆浆,尽管本源皆是黄豆,可终是不予融合。我安静地挑了个明亮点的位置坐下,用我那“小猫爪”托着腮,还有些未蒸干的小水珠。不知何时,面前已经放好了一本书,我瞥了眼标题,是一本画报,我摩拳擦掌准备翻看,入眼的是刺人眼球的服装与仿佛夺去视觉神经的大胆色彩……正在我天马行空时,不远处一抹笑正被空气慢慢消融。

看累了,我竟就这样趴着睡了,也许是这图书馆太诱人了,光是闻着香味也是醉了。浅眠中似乎仍然在翻阅着书……醒来了,天晴了,闪烁的太阳仿佛要穿透窗子,照耀到一排排书架上,洗礼着这富有现代化的书籍。我却能穿越这一切,看到那光穿透文字,去那古色古香,更为源远流长的世界中去了。

我走出图书馆,生出一股复杂的情绪,如同那地下岩夹层中的水流经每一处,想起之前的比喻,不由豁然开朗:豆腐融不入豆浆,因为总归不是同一物,但应该有共鸣的一物,致使它们无法分开,我和图书馆此时就是这般吧。

再一次见到它,是翌年的夏天,尽管图书馆里打了空调,但也吹不散我心中的燥热。我有些烦躁地踢了踢桌角,满桌的作业本都铺在桌上,看着也要晕了。突然感觉眼前一阵昏沉,接下来……不知何时,面前已没了杂乱的作业,遗下一本绿柚封面的书本,触手,是一片冰凉。我轻轻捻着书页,一字一句地看着。这是一篇散文集,偶尔会有一首首小诗,就宛如一片盛着露珠的绿叶,我渐深入其境,分不清是周庄梦蝶还是蝶梦周庄了。可唯一点醒清明的便是一句:当你总要输给某样东西时,要记住一点;永远不能输了心情,一切怀以不惧的心情。

“噌”的一声,我猛然惊醒,那句话久久不灭,像是在心中渐渐发酵,让我的心态也越发醇厚。回过神来时,书已没了,作业整齐地摆放在桌角上。我一声不响地离开,再次站在那个建筑面前,叹息蒙在风的“沙沙”里,我不懂你,你却是懂我的人啊!

不知道下次见是什么时候,我又一次在那公交车站上等待……作业本的书页中间掉出一张书签——下次要经常来看我啊。那小小的书签是那般不起眼,被风一招,便踉踉跄跄地飞舞,沉没在喧闹的城市里,就像没有存在过一般。

光之四书读后感

我读了一本书,名叫《光草》,他留给了我很深的印象。

这本书写了,有一个名叫萨库玛的民间画家,经常给自己的朋友以及他身边的人和村民作画。这一天,他收到了一个很富有的领主的邀请,来到了他的庄园,到了那里,才知道这个领主名叫葛努安,他请自己来的原因就是为了让他的孩子开心,叫萨库玛在他孩子的房间作画,通过进一步了解,他知道了这个可怜的孩子得了一种怪病,不能见到一点阳光与粉尘,他呼吸的都是层层纱布过滤后的空气;也不能在阳光底下直接照射;更可怜的是,他的房间里连植物都不能放,因为这三点哪一点他接触都会病发,皮肤会溃烂,眼睛会肿,呼吸会喘等等。但是当萨库玛来临时,他十分的快乐,而不是显得十分憔悴,因为他乐观的面对这个事实,勇敢地与病魔抗争。但不幸的是,这个年轻的少年仍是永远的离开了他那敬爱的父亲,还有他从没有见过的世界。

读了这本书,我感到特别敬佩马杜勒,他虽然得了一种怪病,而且不止什么时候他就会死去,但是他仍然乐观的面对世界,不像现实世界这样的某些人,一得了病,就特别的伤心,有时甚至连饭都吃不下出。但是他却十分的高兴,还自愿与这个民间画家萨库玛一起作画,非但不伤心,却十分的高兴,不管他多么的累,也要观看这位画家萨库玛的作画过程;不管他多么难受,也要和萨库玛一起学习绘画,一点也不悲伤,最后一次病发时,医生已经说他活不过一年了,但是他仍不沮丧,仍然兴致勃勃的与萨库玛一起作画,直到他死去。

我也比较喜欢这部书里面的萨库玛先生,萨库玛先生慷慨大方,做了好长时间的工作,报酬却只收了对方一匹骏马回到自己的家,而且一直从他来到这个家开始,他就没有停歇过,以至于这个小男孩玩耍,互相谈心,互相讨论下一步他们到底该画些什。并且在一起就像是亲兄弟一样。总而言之,这个小小的民间画家,竟然显现出一种伟人的风范,令人佩服啊!

不管怎么说,这本《光草》,是一本值得我们读的书。

四书五经读后感

通过老板对我们讲的课,我深刻的认识到礼仪在生活中对我们是多么的重要,认识到我以前是那样的无知,没来公司工作之前,我在家里总是好吃懒做,经常和父母吵架,而我却从来没有从心里去理解过他们。

读中学的时候,父母每星期给我的生活费只够我正常开销的,而我看到其他同学每天都有那么多零花钱去买自己想玩的东西,他们开心的神情无时不触动着我的心灵,我开始感到自悲,甚至有些孤僻,学习成绩更是排在差生的位置,回到家中也不和父母说话,认为这一切的错是他们造成的,他们没有能力,更没有什么地位,做他们的儿子,我真的很没面子,这想啊想,怨恨不断的增大,父母看我有些不对劲,就主动关心我,而我更是火冒三丈,认为他们是虚情假决的。跟他们大吵了一架,就离开了家里。想着靠自己去改变这不公的命运,挣更多的钱。我要像其他人一样,拥有金钱和快乐。

那天我和父母吵架之后,就偷了他们500元钱来到武汉,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城市里,我更加觉得自己没有做错。我要去找工作。经过一天的奔波,后来我就看到公司急招保安,又看到这里身穿军装的保安那样威武的气质,就决定在这里工作。

经过几个月的工作和学习,我开始慢慢的反省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明白他们是多么的不容易。后来老板又跟我们讲了《四书五经》里面的知识,使我更加的懊悔,以前心中的怨恨消失得无影无踪。

现在我要不断激励自己,认真学习文化知识,在工作中锻炼成一个真正的标兵。

光之四书读后感

有谁曾经说过,我们那些纯真的小时光,犹如沙漏里细碎洒落的沙粒。

一颗一颗,散落的干脆,却也明媚。

曾几何时,当我们顺着时间的指针渐渐行走到生命尽头的时候,回头探望,恍然大悟。

而是,只属于我们的小时光。

时间行走,沙净人空!

在失落与期望间,我选择将沙漏倒置,再一颗一颗不厌其烦地细数那些平淡的、温暖的、忧伤的、灿烂的――小时光。。。。。。。

《小时光》里的故事像极了我们每个人的故事。读这本书,总有种淡淡的忧伤,不浓,不淡,但始终有!

她,边远小山村一个弱小的小女孩,从小和奶奶相依为命,也有一个始终陪伴她的少年,虽苦,却也幸福。但这种小小的幸福,随着奶奶的去世,一切散了!被别人领养,离开。。。。。。。她和她的朋友们经过各自曲折,又重逢,虽然一切不一样,但因为大家相同的梦想,散开的心有重新靠在一起。大家都是幸福的!

一颗棉花糖,一场流离失所的梦,一段属于年少的小时光。。。。。。。。。

我们不也一样吗,在一场盛大的高考后,流离失所。我们有各自追求,所以离开。在某个失眠的夜里,又或者在某个疲惫的`时候,我们或许都会彼此在一起疯闹、嬉闹的日子。

或许此刻,我们都有了自己新的生活和新的朋友,但是,心底还是有那些记忆,不会忘记!

不管以后在哪里,也不管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我们都要坚持我们的梦想,不要灰心,不能放弃,都在说这个世界肮脏,但是却怎么也看不到世界美好的一面,只要自己相信这个世界是美好的,世界就会美好,至少自己看到的世界是美好的,只因为相信!

我们都有属于自己的小时光,应该好好守护。时间滴答滴答的走,我们也该变得成熟,或许多年以后,会变化太大,但过去的怎么也不会变了。但愿多年以后,我们都还能毫无隔阂的抱头痛哭。

短暂的小时光里,青春年少的我们有着另外一个世界,那是拥有最美梦想的灵魂,那是不属于任何一个人得生命!

小时光。。。。。。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