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先进事迹材料(通用16篇)

时间:2023-11-26 17:05:06 作者:影墨

事迹材料可以是对一个人在某个领域或某个时期的成就和突出表现的总结和记录。杨峰是一位有着丰富经验的项目经理,他最近成功地完成了一项复杂的工程项目,展示出了他的组织和协调能力。

于敏先进事迹材料【】

于敏,著名核物理学家,生于1926年8月16日,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他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对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国防实力的增强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2019年1月16日,“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得主、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改革先锋奖章获得者于敏去世,享年93岁。

于敏最后一次在公众前露面还是在2015年1月9日。那天,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为他亲自颁发了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而这样的抛头露面,于敏也就经历过两次。上一次是1999年,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他被授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并代表23位获奖科学家发言。

他并不习惯这样的大场合,因为此前的几十年里,他一直都是隐姓埋名。

一藏就是30年。

其实,于敏自己也没想到这辈子会与氢弹结缘,没想到个人与国家的命运绑得这么紧。他原本以为会在钟爱的原子核理论研究道路上一直走下去。然而,一次与时任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的秘密谈话,让他的人生改变了轨道。

1961年1月的一天,于敏应邀,冒雪来到钱三强的办公室。一见到于敏,钱三强就直言不讳地对他说:“经所里研究,请报上面批准,决定让你参加热核武器原理的预先研究,你看怎样?”

从钱三强极其严肃的神情里,于敏立即明白,祖国正在全力研制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理论也要尽快进行。

接受任务后,于敏便转入了一个新的领域,从此开始了隐姓埋名的生活,一藏就是30年。

30个月的奋战。

氢弹理论的探究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当时的核大国对氢弹的研究是绝对保密的,要想从报纸或者杂志上找到关于氢弹一星半点资料完全不可能。因此,要在短期内实现氢弹研制理论上的突破,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为了尽快研制出中国自己的氢弹,于敏和同事们知难而进,废寝忘食,昼夜奋战。然而,有好长一段时间,他们始终找不到氢弹原理的突破口。

转折发生在1965年。

那年9月,一场创造历史的上海“百日会战”最终打破僵局。在这次持续3个多月的艰难科研攻关中,于敏带领同事们发现了实现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

5个多月后,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圆满成功。

当年,从基础研究转向氢弹研究工作,曾有不少人替于敏感到惋惜。

而于敏自己却从未后悔。童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给他留下了惨痛的记忆。他说,中华民族不欺负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负,核武器是一种保障手段,这种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动力。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进强国的事业之中,也就足以欣慰了。

回答问题有“三不”

于敏在科研中有一项特殊的本领,就是善于抓住物理本质来判断物理现象发展的结果,被简称为“粗估”。与他共事多年的何祚庥院士称:“于敏的这种粗估方法是理论研究的灵魂。”

一次,一位法国物理学家在北京作学术报告。当时于敏只有32岁。这位专家刚把实验的准备、装置及过程介绍完,于敏便对坐在他旁边的何祚庥说出了这个过程的分支比大约是多少,边说边在左手心上写着这个数字。

“这是一个较为稀有的核反应过程,你怎么知道的?”何祚庥反问道。

“先听下去。”于敏摆手制止他追问。

最后,法国专家公布了他的实验结果,果然不出于敏所料。

“这个问题的实质并不复杂……掌握住这一方法就能估出它的数量级来。”于敏说的方法确实并不复杂,但要真正自如地掌握并运用并不容易。物理学家的水平高低常表现在对一些基本理论、方法、技巧的掌握上。而这正是于敏有很高造诣之所在。

在单位,大家都知道,向于敏请教有“三不”:一是不论时间、场合,随时随地可以提问题;二是不论范围,物理、力学乃至其他相关学科都可以问;三是不论问题大小难易,一样耐心解答。

许多同事们都有这样的感觉,于敏总是将自己的知识、方法、诀窍乃至最重要的想法和盘托出,毫无保留地告诉大家。

有一次,所里一位姓曾的年轻科研人员与同事讨论一道难题,结果谁都做不出来。于是,他找到于敏。于敏边讲边算,答案很快就得出来了。可是小曾仍不满足,继续刨根问底。于敏一时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了,便老老实实地说,回家后再想想。

第二天一上班,于敏就找到小曾说:“你看看这个推导。”小曾一看,没想到于敏给他写了整整三页纸。

常年埋头工作,于敏能陪伴家人的时间少之又少。直到退居二线后,他终于有了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了。那段日子,每当夫妻二人外出时,同行的人总能够看到老夫妻相濡以沫,相互关照的温馨场景。

于敏先进事迹材料

出生年月:1926年。

籍贯:中国河北宁河(今天津)人。

职务:中国科学院院士、理论部副主任,理论。

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副院长、院科学。

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于敏河北宁河(今天津)人,1926年生,男,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9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攻读研究生并兼任助教。1951年起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从事核理论研究工作,做出了优异成绩。1960年底开始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1965年调入二机部第九研究院,历任理论部副主任,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副院长、院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1994年1月起任院高级科学顾问等职。

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后长期领导并参加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关键性的理论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从70年代起,在倡导、推动若干高科技项目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1987年和1989年三度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92年获光华奖特等奖,1985年荣获“五一劳动奖章”,1987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99年9月18日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于敏先进事迹材料

我国氢弹的研制,在第一颗原子弹之前就开始了。1960年底在钱三强的领导下,我国开始氢弹理论探索,在原子能研究所内设立了"轻核反应装置理论探索组",黄祖洽担任组长,组员包括蔡少辉、刘宪辉和萨本豪,后来何祚庥也加入。为了增强轻核理论组的研究力量,组长黄祖洽多次向钱三强建议,调来了理论专家于敏。1961年1月12日经钱三强约谈后,于敏加入轻核理论组并担任副组长,此时于敏年仅35岁。

当时全组只有十一二个人,而且当时我国核武器研究重心是突破原子弹的工作,国内唯一的一台万次电子管计算机95%的工作量也用于原子弹理论计算,连组长黄祖洽主要精力都在原子弹上,于敏承担了轻核理论组的主要研究和组织工作。由于电子计算机主要用于原子弹的研制,于敏和组内成员不得不主要使用计算尺进行计算,在数年的工作中解决了大量的基础理论问题。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后,氢弹的工程研制迅速在1965年初提上日程,代号"1100"工程,这个代号意义是全重1吨左右、当量100万吨的氢弹。不过氢弹研究毕竟十分复杂,虽然早在1963年我国已经突破了助爆增强型原子弹的原理,但氢弹原理直到1965年7月仍然没有获得关键突破。为此不得不计划先进行助爆型原子弹的,根据试验反馈增强对热核聚变的了解。

1964年,我国首颗原子弹成功。

1965年10月于敏在做学术报告的过程中,理顺思路认定提高热核聚变材料的密度是氢弹研制的关键--提高密度靠炸药是远远不够的,只能靠原子能。这也是英国科学家klausfuchs在1948年提出、美国人在1951年重新发现的氢弹核心要素。

于敏经过几天的分析和思考,想出了减少原子弹能量损失,提高压缩能量利用率的精巧设计结构,并进一步提出了两个模型。11月初,于敏等人经过计算验证了理论模型的正确性。

于敏等人提出的氢弹原理基本思路,是以原子弹来维持热核材料的自持聚变。为此氢弹包含初级和次级两个部分,原子弹引爆部分称为初级、扳机或引爆级,而热核材料发生聚变的部分称为次级、被扳机或氢弹主体。

于敏以他超乎寻常的物理直觉,能在复杂纷乱的现象和数据中理出头绪找到关键,在氢弹研制许多关键性问题上,于敏都做出了最主要的贡献,是我国当之无愧的"氢弹之父"。

于敏先进事迹材料

众所周知,我国是五个核大国中从原子弹到氢弹突破速度最快的一个。

美国作为先行者,从第一颗原子弹到第一颗氢弹用了7年零3个月(1945.7.15--1952.11.1),它的冷战对手苏联用了约4年时间(1949.8.29--1953.8.12),美国的坚定盟友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1952.10.3--1957.5.15),"独立特行"的法国用了8年零6个月(1960.2.13--1968.8.24)。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成功,距离第一颗原子弹成功仅仅有2年零8个月。

现在网上有人认为我国时间短是"后发优势",但20世纪50、60年代美苏英等核大国对氢弹的研制高度保密,我国没法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和数据,同为西方国家一员的法国从原子弹到氢弹的跨越耗时8年,本身就是对脑补的"后发优势"的最大否定。

如果一定要说外国经验对我国有什么帮助,那就是美苏英三国作为先行者,他们告知了全世界还有氢弹这么一种威力比原子弹要强大得多的、采用核聚变原理的核武器,仅此而已。

从原子弹到氢弹,美苏等超级大国耗时日久,最主要的原因是技术路线不明,还有计算量的繁复。虽然1948年英国科学家klausfuchs就最早提出了辐射内爆压缩热核装药的想法,但这一想法美国人1951年才重新发现,这就是著名的氢弹teller-ulam构型的核心要素。

苏联直到1954年才认识到辐射内爆这一关键因素,并在1955年11月22日成功进行了辐射内爆氢弹的。另外需要特意指出的是,苏联1953年8月12日的rds-6s氢弹使用"千层饼"构型,与其说它是氢弹,不如说是增强型原子弹。如果rds-6s也能算氢弹的话,那么美国早在1951年就成功了这种含有聚变热核材料的助爆增强型原子弹;而我国第一颗氢弹成功的时间,也可以认为是提前到1966年。

氢弹teller-ulam构型,它是用一颗原子弹(图中圆形)引爆核聚变材料。

苏联早期发展的“千层饼”氢弹,它的威力小,只算得上助爆增强型原子弹,后来被放弃。

于敏先进事迹材料

农民出身的他,一生清贫,却刚直不阿,不似地方官员那般迂腐。从事农业农村工作23年,把农民当至亲,把毕生精力全部放在为农民群众谋发展、谋幸福上,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心里装的还是百姓。于海河同志是用生命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好干部,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我们要以他为榜样,就要学习他心系群众的公仆情怀,学习他为民服务意识强,一心为民、鞠躬尽瘁的公仆本色。

于海河同志是百姓眼中难得的“好官”“贴心人”。在本职岗位上始终兢兢业业,托病坚持工作在一线,去世前的最后时刻还在修改汇报材料。我们要以他为榜样,就要学习他爱岗敬业、锐意进取的崇高境界。于海河同志把一生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表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高风亮节。

于海河同志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在工作上高标准,生活中低要求,生活节俭,衣着朴素,每天都是满面风尘,典型的“农民”形象,从不铺张浪费,从不谋求私利。他的艰苦朴素、廉洁自律、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不仅弘扬了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也是对“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响应。

他的离开让众多送他的人如丧手足搬地悲痛,虽然他没有多么豪迈的誓言,也没有多么惊天的壮举,可他却赢得了如此铺天盖地的缅怀,正是因为他那永葆本色、矢志不移的坚定的信念,所以他担得起这厚重的哀荣!向于海河同志学习,就要像他一样,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以及利益观。

苍山不语自有其崇高,大地不语自有其广阔,松柏不语自有其挺拔。于海河同志的先进事迹诠释了新时期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向“农民的儿子”我们的真汉子于海河同志致敬!

于敏先进事迹材料

在伊宁县胡地亚于孜乡盖买村村委会,自治区民族团结模范先进个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元敏同志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51岁的她三次拒任村支书,五年来将盖买村从一个全县“软、乱、穷、差”的“后进村”“空壳村”“集中整治重点村”,变为闻名全疆的民族团结先进村、社会稳定和谐村、村风文明示范村,为百姓创造了团结和谐稳定的环境的实事。

李元敏是汉族人,却能说一口流利的维吾尔语。她时刻奔走在村里的小路上,是干部口中的“女汉子”,村民眼里的“杰米拉”。“杰米拉”在维吾尔语里的意思是“美丽”,这是李元敏的另一个名字,40多年前,村里的一位维吾尔族大叔给取的。她被维吾尔族老人称为好女儿,被维吾尔族孩子称为好妈妈。在村民眼里,她做好事不求回报,有着美丽的心灵。

任村支书五年来,李元敏舍小家,顾大家,以村为家,视各族村民为亲人,一心扑在村里的各项建设上,积极发展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致富,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关心群众疾苦,妥善处理维吾尔族占到95%的村民之间矛盾纠纷。在宗教氛围非常浓厚的盖买村,李元敏同志对村民投入了很深的感情,在去宗教思想极端化方面倾济了大量心血。她几十年如一日帮助周围各族困难群众,将自己经营了十几年的店铺连同近万元货物无偿赠送给贫困村民;带头组织募捐8500元帮助身患重病的维吾尔族小姑娘,用一件件感人至深的实事、好事,把盖买村群众的心气凝聚在一起,营造了积极向上、团结一心谋发展奔小康的可喜氛围。李元敏的先进事迹得到了全社会的肯定,她荣获了国家、自治区、自治州给予的诸多荣誉和表彰,更赢得了各族群众的尊敬和拥护。

李元敏的办法很朴实,视村民为亲人,以真情换真心,李元敏突出的一个特点和长处就是善于与人民群众心连心,乐于奉献,把老百姓的困难时时放在心上。李元敏同志为群众踏实工作,不是做秀的,更不是为了个人私利,而是站在人民群众更高的利益上,怀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去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李元敏身上这种扎根基层、服务百姓、无私奉献、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崇高的精神境界深深感染和激励了我,值得我学习和认真思考。

作为共产党员和税务干部,一名基层局领导,我想,与李元敏相比,我们的差距就在于一心为民、真抓实干的决心和恒心,学习李元敏就要像她一样满腔热情,恪尽职守,勤奋踏实地工作,急干部和纳税人之所急、想干部和纳税人之所想,知实情,说实话,想实招,求实效。在当前“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深入开展之际,更要以李元敏同志为榜样,切实践行“三严三实”,不断弘扬严的精神和实的品格,务实担责,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以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团结和带领局班子和全体干部,扎扎实实、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使巩留地税局的各项工作不断取得进步。

于敏先进事迹

在我国第一颗氢弹成功空投爆炸指挥现场,于敏凝望着半空中腾起的蘑菇云,一言不发,直至听到测试队报来的测试结果时,才脱口而出:“与理论预估的结果完全一样!”

尽管在氢弹研制中居功至伟,但对别人送来的“中国氢弹之父”的称呼,于敏并不接受。“核武器的研制是集科学、技术、工程于一体的大科学系统,需要多种学科、多方面的力量才能取得现在的成绩,我只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氢弹又不能有好几个‘父亲’。”他说。

完成了时代赋予的使命,于敏没有停止追寻的脚步。为了研发第二代核武器,于敏隐身大山,继续加班加点搞科研,他的身体变得越来越虚弱,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此身长报国,拿命换科研,这是何等的奉献!在那些日子,于敏常常会想起诸葛亮,矢志不渝,六出祁山。

1984年冬天,格外的冷。于敏在西北核试验场进行核武器试验,他早已记不清自己是第几次站在这严寒的戈壁上。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在试验前的讨论会上,于敏和陈能宽感慨地朗诵起了诸葛亮的《后出师表》。

不同于蜀汉丞相的“出师未捷身先死”以及“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于敏的事业是“可为”“有为”的。就像他沉默的事业一样,于敏是个喜欢安静的人。他曾对身边人说,别计较有名无名,要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无名英雄”。

这种“安静”,在于敏子女的记忆中却有点模糊。儿子于辛小时候对父亲的记忆就是一个字:忙。“整天待在房间里想东西,很多人来找他。”女儿于元亦很难觅寻儿时对父亲的记忆,因为父女俩不曾有太多交流。

于敏对“安静”有着自己的解释,“所谓安静,对于一个科学家,就是不为物欲所惑,不为权势所屈,不为利害所移,始终保持严谨的科学精神。”他倾慕文天祥的威武不屈,以及“丹心照汗青”,这丹心于他就是坚持科学,就是献身宏谋。

正如他73岁那年在一首题为《抒怀》的七言律诗中表达的那样,即使“身为一叶无轻重”,也要“愿将一生献宏谋”。

“于敏先生那一代人,身上有一种共性,他们有一种强烈的家国情怀。这种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希望这种精神能够不断传承下去。”与他一起工作了50多年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副院长杜祥琬说。

一棵大树俯身而卧的地方,正在长出一片森林。

先进事迹材料

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xx深深地知道仅仅自己获奖是远远不够的,要把精力更多的放在培养学生身上。多年来她一直负责学校的音乐兴趣小组,经常放弃休息时间,每天早早来到学校排练,为了让兴趣小组的学生能够学到更多、更新的知识,她利用业余时间外出进修学习,并根据自身的特长和学校的条件开办了电子琴兴趣班,如今已形成学校的一大特色,长年累月的付出让学生在每年的器乐考级中都全部通过考试并取得优异成绩。

著名的儿童工作者孙敬修说过:教师应该会“笑”,小学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如果你不会“笑”,我劝你改行当法官。微笑是爱的一种表现,教师的微笑——这种内在感情的外部流露能直接传递给孩子一种舒畅的感觉。教师的微笑有时能使孩子产生一种动力。工作中,xx老师总是提醒自己努力用微笑把自己爱的情感与每个孩子联系在一起。她以自己的言行来影响、感化学生,学生就是老师的影子。生活中的她,乐观向上,以豁达的胸怀迎接每一天,在孩子的心中,她常常是笑意连连,友善亲切。孩子们都喜爱这位美丽温柔阳光灿烂的大姐姐,在学校首届“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的评选中得到了很高的人气和票数,最终获得了好老师的称号。

天生丽质固然能给人以美感,使人愉悦,但是作为一名教师更重要的是塑造孩子的内在修养,这样教师本人的学识和内在素养就显得格外重要。xx老师十分注重积累、陶冶、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平日里她兴趣广泛,经常欣赏古今中外的音乐和文学,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学习,开阔视野,不断丰富,充实自己,有意识地从祖国优秀文化中吸取养料,提高自己的内在素养。沈老师在通过大专学历之后仍然对自己高要求,继续投入到本科学历的培训中,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从8年前第一次走上讲台,xx老师一直在努力地工作和不断地进步。自小学习音乐和舞蹈为她在音乐教学中的出色表现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并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教学特色,她的课条理清晰,创意新颖,让人感受到音乐的美,艺术的美。她的课多次在区内进行展示并获得教学比赛的一等奖。xx年10月,xx老师代表虹口区参加了上海市青年教师教学比赛,获得一等奖。为了比赛,她从6月份开始就着手准备,选课题,定目标,构框架,找资料.从9月开学的第一周开始进入紧张的试教阶段:上午试教,下午修改内容,晚上调整媒体,半夜整理教案,清晨背记教案,第二天再试再改,第三天同样如此。随着体重的日益减轻,对这节课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每次试教都有不同的进步。好事多磨,在比赛前的第二天,由于持续疲劳抵抗力下降,高烧39度持续不退。可是xx老师坚持了下来,医院学校2头跑,终于出色地完成了比赛任务。

作为音乐教师,个人的专业素养是十分重要的。xx年5月,老师先进事迹沈老师代表虹口区参加了上海市中小学音乐教师技能比赛。比赛包括钢琴、声乐、舞蹈、指挥、即兴伴奏5个项目。这对一位音乐教师来说是极具挑战力的,要求每一项都要出色。参加比赛的选手都是各个区县选拔出来的专业最优秀的教师,竞争非常激烈。为此沈老师放弃了所有的休息时间苦练基本功。全校师生都走了,可音乐教室的灯还亮着,她正在反反复复地唱、弹、跳;五一长假里人人都愉快地享受着假期,可沈老师却天天清早往学校赶。通过几个月的努力,xx老师最终获得了二等奖,再一次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xx老师不但在学科上成绩突出,在学校的各类艺术活动中也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分部的校园里就她一位音乐教师,所有的音乐活动都由她一人负责;每年的区学生艺术节,每星期的快乐周周演,学校里大大小小的各种庆祝节目中都能看到她忙前忙后的身影。辛勤的劳动总能换来丰盛的果实,今年沈老师被光荣地评为了虹口区艺术教育先进工作者。

在音乐欣赏课中,我收集大量学生较熟悉和喜欢的中外名曲、优秀作品及有地方特色的歌曲,使学生从中领悟善与恶、美与丑,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在器乐教学中,鼓励学生用口风琴、竖笛、横笛等较为简单的乐器来演奏乐曲,尽量把其中的感情、主题、内涵较准确的表达出来,以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有独到的见解,敢于大胆地去想象发挥,并对作品进行再创造,或创造新的作品,十佳教师先进事迹以提高学生的音乐创造力。

在课余时间,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每一位音乐爱好者提供展示才艺的舞台;并注重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为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课余时间,我经常加班加点,辅导学生,并定期开展课外活动,使爱好音乐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提高自身的音乐技能。组织的器乐、舞蹈、歌唱、创作、表演等兴趣小组,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在校领导的支持帮助下,我今年在校负责组织了歌咏比赛、艺术节汇演、诗歌朗诵、安全知识竞赛、才艺大比拼、元旦联欢会等多项大型活动,并且都取得了圆满成功,大大的丰富了我校的校园文化生活。

先进事迹材料

十一年,单从字面上来说,仅仅是一个数字,但是对江燕伟来说,却是一个成长的历程,一份份收获的积累,一个从仓管员到创新者的探索和奋斗历程。

江燕伟是20xx年进入南昌公司的,刚进入单位时,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仓管员。以前分公司缺乏装卸,大部分到货的材料和中转库都是仓管员和装卸工一起卸货的,仓管是一项又苦又累的活,而且还要两班倒,对人的精力和体力都是一种挑战和考验,但面对困难和挑战,江燕伟并没有退缩,更没有牢骚,而是以百倍的精神和努力,投入到工作中,拿他的话来说,就是做仓管员,也要做最优秀的。在仓库里,江燕伟总是干得最快,当仓管,开叉车,扛东西、搞搬运,一点都不惜力气。

江燕伟的扎实实干和任劳任怨得到了领导和员工们的一致赞扬和充分信赖,被提升为仓库主任。从仓管员到仓库主任,虽说职务变了、环境也变了,但对江燕伟来说,工作作风不变。

20xx年4月27日,广州公司新建成投产,江燕伟由南昌公司调任广州公司仓库主任职务。他勤于学习、认真探索,凭借自己的经验并结合公司实际,对仓库的各项管理制度、流程不断进行规范和优化,使整个仓库团队的仓库管理能力逐步提高。随着工作经验的不断积累,江燕伟对产销流程进行了优化,强化了对物流工作的管理,大大提高了产销工作的效率。他还提出对各车间的小料称量工作进行集中的称量、管理,不仅大大降低了小料工的配备数,还提高了小料称量的准确性和小料损耗。

干工作要多想、善思、积极开动脑筋,这是江燕伟经常说的一句话。20xx年6月,通过竞聘,江燕伟担任了广州公司办公室主任。从此,他更加自我加压、严格要求自己,而且在工作中,他积极开动脑筋,力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新,为公司的发展做出贡献。

在他的探索和建议下,分公司把小袋白糖(50kg)换成大袋白糖(1吨),并采用电动葫芦吊起,采用底部开口的方式倒糖,实现了半自动化的改造,大大减轻了员工搬运白糖的负担,提高了效率,降低了劳动成本。

酸碱液是每个车间做cip清洗的最主要材料,不仅用量大,而且在使用过程中还存在安全隐患,在一番观察和思考之后,江燕伟和酸碱供应商进行了沟通,用小桶改为大桶,这一方法不仅提高了数据准确性,而且大大降低了人力、减少了安全隐患。

结合现场管理,江燕伟做了岗位机台对比表,将机台的工作每周进行检查后的考核和问题情况和其他车间相同机台被考核的情况一起下发,在分公司内形成一股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在娃哈哈的这十一年里面,江燕伟从基层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在他的成长历程中,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事迹,但他却用最坚实的脚步告诉我们:坚持做最好的自己,明确目标,带出最好的团队,成就最好的公司!

先进事迹材料

20xx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小学高级教师。现承担盘龙二小六(2)班语文教学工作并兼任六(2)班班主任。“以事业为重,用心灵育人,植根三尺讲台,书写灿烂人生”是她坚持不懈的追求。

熊老师坚信每位学生都有“才”,并能成“才”。她所任教的语文学科,从没有一位学生掉队,从没有一位学生“开红灯”。不管什么考试,语文平均分、优秀率、及格率总是名列前茅,她任劳任怨,不论什么额外任务,总是欣然接受。

熊老师把班中每一个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关爱他们的点点滴滴。课间休息时跟学生们一起做游戏,双休日带学生们一起作社会实践调查。带父母出差的学生回家吃饭,给学生送生日礼物,奖课外书籍。已经记不清多少次学生会亲切地称呼熊老师“妈妈”。用心育人,爱无终点,焕发精神献丹心。因为她坚信:只要付出爱,就一定会收获。

熊老师是班主任,还承担六年级语文教学工作。虽然自己的工作繁忙,还是带领年轻的老师积极开展教研活动。上学期语文组进来几位新教师,熊老师积极指导她们上好新教师见面课。在学校开展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研课中,也是身先士卒,上好示范课。熊老师自己还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参加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利用业余时间阅读教育教学书籍,认真写好每一课教学反思。

教书育人既是奉献的过程,又是收获的过程;既是平凡甚至有点枯燥的过程,又是伟大且充满激情的过程。熊翠凤老师始终将教书育人作为一种创造性、艺术性劳动,坚持不懈地去探索和反思,相信一定会迎来桃李满天下的景象。

于敏先进事迹

我国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改革先锋于敏,于1月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岁。

于敏毕业于北京大学,后被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彭桓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他与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结构模型,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1961年,于敏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氢弹理论探索任务,并取得了我国氢弹试验的成功,为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国防实力的增强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腾讯新闻精选知乎答主的优质回答,通过这些回答或许你能看到一个更真实的于敏。

知乎答主我是一只小萌刀:于敏是一个不知道天高地厚的人。

建国初期参与原子弹氢弹研究,他几乎是唯一一个没出过国的土专家,竟然不知天高地厚参与研究。

国内当时就一台每秒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95%给了原子弹计算,只有5%用于氢弹设计,他居然不知天高地厚领着人去做,工具就是计算尺,居然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因为他的不知天高地厚,中国也不知天高地厚,从原子弹到氢弹,按照突破原理试验的时间比较,中国只用了两年零两个月,而美国人用了七年零三个月,英国四年零三个月,法国八年零六个月,前苏联四年零三个月。

他对自己的身体更是不知天高地厚。1969年,于敏因奔波在北京和大西南之间,胃病严重在工作现场几至休克。1971年10月,幸亏上级考虑于敏身体状况,特许妻子照顾他,才不至于深夜休克无人发现,终于被医生抢救过来。1973年,他在回京车上便血,在医院输液时又一次休克。

但他似乎又懂得天高地厚。因为工作性质,他隐姓埋名三十载。他面对别人甚至最亲近的人时,他说的最多的也是我不能说,就像邓稼先面对妻子质问时,回答的是地点我不能说,去多久我不能说,干什么我也不能说。

他曾遗憾的说一生没有出过国,如果出国学习,也许现在对国家的贡献会更大。其实他可以出国,但为了国家,他放弃了。

对于别人说他是氢弹之父,他总是婉拒。他说:“核武器的研制是集科学、技术、工程于一体的大科学系统,需要多种学科、多方面的力量才能取得现在的成绩,我只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氢弹又不能有好几个父亲。”

于敏最大的遗憾是他的夫人去世了,他经常看到遗迹遗物,睹物思人,因为他觉得亏欠夫人太多,他引用了元稹的一句诗——报答平生未展眉。

于敏在房间里挂了诸葛亮说过的一句话——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我当年坐在饭馆里吃饭,电视上正在颁发国家最高科技奖。于敏坐着轮椅缓缓走过来领奖。我看着颁奖,我高兴地哭了。

我看着坐在轮椅上的他,我记得他因为家里穷没路费,于是暑假不回家自己跑到景山顶,迎着夏日的凉风,拿着课本,做着习题,他从不认为自己天赋异禀,他只是勤奋。

我看到了那个年代那帮科学家的一个缩影。

先进事迹材料

xx,男,老舍中学初三年级语文教师。该同志自九五年参加工作,素来工作严谨,精心从教,态度端正,以德育人,为我校素质教育发展和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效益会出艰辛的劳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教学工作求效益,这是硬道理,该同志在教学工作上以质量为生命线,向每一节课,每一分钟要质量,他辛劳地奉献着,每天早到校,晚回家,常忙到夜深人静之时,尤其是二00二年肩起初三语文教学工作,更全身心地扑在事业上。初三语文教学内容繁杂量大,要把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不能上无质量的课,为此,该同志读教材,查资料,寻重点,找难点,探教法,努力提高备课质量;勤沟通,多分析,重主体,尊个性,确保学生共同进步。辛勤汗水浇灌出胜利之花。在累次中考及质量验收中,该同志所任教的学科名列榜首,得到领导和老师的认同。

教书育人,相辅相成。该同志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更是关心爱护学生。初三一年,学生学习任务重,课程紧,生活枯燥,精神压力大,锻炼少,体质差。关注学生生活和思想动态十分必要。学生生洛上遇到困难,及时给予热情帮助,思想上碰到阻碍,正确疏导。该班李鹏同学,家庭结构特殊,造成该生性格孤傲冷僻,性急易燥,常有自卑感,刘老师在了解基本情况后,以电话沟通,书信交流,当面疏导方式,终于让该生发生了重大变化。该同志还以班会课,晨会课为主阵地,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人生观教育,以联谊会,主题活动为载体,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通过该同志努力,该班无流生,无违纪现象,全体学生团结友爱,拼搏到中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该同志首先做到:早自习,比学生早到五分钟,晚上比学生迟走五分钟,先让学生查自己备课笔记,再辅导学生学习;先让学生监督自己实行,再要求学生做文明毕业生。凡事种种,该同志身先表率,为人师表,以德育人,在学生中塑造了自己的形象,深深地影响着学生。

社会在发展,知识更新,老师要不断充实自己,才能踏实地站在讲台,源源输出新知。该同志订阅教学杂志,求教新老同事,提高业务水平,接受函授学习辅导,参加社会自考,增强文化功底,丰富文化底蕴,为求做诗化语文,艺术化课堂教学埋下坚实基石。

走教育耕耘之路,流尽青春无悔。该同志时刻准备着奉献。莫道春行早,更有早行人。相信该同志将会坚持不懈,奋斗不止,走在教育队伍的最前列。

响水县老舍中学。

二0xx年七月。

先进事迹材料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农村的大批青壮男子纷纷“洗脚出田”,进城务工,成为“新生代农民工”的一员。与此相对应的是,清闲在家的妇女也按耐不住创业的激情,跳出了“篱笆墙的影子”,用辛勤的汗水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人生价值。

一肩挑起全家的重担,成了家中名副其实的“顶梁柱”。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留守妇女”。如今,广大的农村留守妇女摆脱了传统的束缚,成为远近闻名的“创业英雄”。近日,在连云港市灌南县五队乡走访调研时发现,一大批从“泥腿子”中催生的“巾帼能手”遍及全乡的各个村落,她们正以崭新的姿态,引领着“草根经济”在广袤的原野中“扎根发芽”。

今年42岁的李月霞,系五队乡六队村村民。早在20年前,她还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如今,她成了上海一家废旧品回收公司的负责人。“不容易呀,十几年了,吃了很多苦,才有了今天的成就!”谈起妻子的创业历程,丈夫姜志富感同身受。

姜志富是该乡中学的一名老师。虽说家庭不是很富裕,但经济条件在当地还算不错。因此,当妻子李月霞每每提起出去闯荡的事情,身为丈夫的他总是有些顾虑。xx年,生性好强的李月霞还是鼓足了勇气,只身一人来到上海,她没有按照丈夫临行前安排的做法——投奔远房的姑姑。自己租下了一间小屋,四处找活干。

一次在街上闲逛,李月霞发现几个安徽籍的妇女捡破烂,投到旧品回收站里卖,她灵机一动,花了80块钱买了辆平板车,跑起了废旧品拖运。一来可以节省那些捡破烂的脚力,二来自己也能赚取其中的差价。靠着平板车跑运输,她一年能挣5000元。凭着双脚卖苦力,她这一干就是6年!

现在,她在上海创办的废旧品回收公司年纯利润达200多万元,在她的带领下,村里的10余名妇女也都参与创业赚了钱。每人每年薪水都在8万元以上。

走进该乡头队村的国城电子厂,一片繁忙的景象呈现在眼前:一大群妇女围坐在操作台边,有的在剥皮,有的在插针,有的在总测……村支部书记江孝青告诉笔者,去年以来,在厂老板刘彩云的带动下,现在全村已有120名妇女在厂子里打工。月工资平均为1000元以上。在村支书的带领下,笔者见到了正在车间忙碌的刘彩云。

“,我和丈夫在常州太湖电缆厂打工。看到别人当老板,自己也想当老板,于是,利用这些年积攒下来的钱和学得的技术,去年回到家里搞起了卫星连接器线缆。”说起自己的创业经历,刘彩云的脸上写满了自豪。据了解,她厂子里每天生产6000个连接器,产品全部销往德国、意大利。

由于工艺比较简单,操作也方便。刘彩云就把村里的妇女召集起来,一起学习电子技术。一方面,解决了困难家庭的生活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充实农村妇女的生活。“过去,闲呆在家里,丈夫总是看着不顺眼,经常闹离婚,婆婆也被逼出去打工了,现在,我俩关系也好了,婆婆也回来跟着一起做活了。”面对笔者采访时,村民李秀娥笑着说。

在五队乡二号桥建材市场,乔本平一家四口正在厂里忙碌着……。

今年47岁的乔本平是该乡二队村的村民。早在初,她和她的丈夫带着两个儿子,在张家港一家公司打工。“那时候,我在厂里做杂活,每个月才挣600元,除去水电费,剩不下什么钱。”面对笔者采访时,乔本平道出了自己的苦衷。如今,一家四口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乔本平在建材市场靠上地砖、拖瓦,每月能挣1500元左右。丈夫和儿子帮助老板开车、配货,也能获得可观的收入。她告诉笔者,去年春天,家里还盖起了两层小楼。和乔本平那样一起回家就业妇女的还有很多。同村的小郑,两年前在无锡的强茂电子厂打工。“那时候上班很累,每天都是两班倒,几乎没有休息日,为了挣钱只有忍着……”如今,她已经在当地的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上班,既不耽误挣钱,还能料理好家里的事务。

近年来,五队乡党委、政府大力实施“留守妇女阳光关爱工程”,全力实施“双承接”战略,为农民工创业就业提供更多的平台和服务。结合返乡农民工自身的工作经验,创办返乡农民工创业基地。先后与县有关部门和学校联合培训农民10余期,培训农民1人次,培训项目达15个,劳务输出16800人。

于敏先进事迹

“我和于敏是堂兄弟,他比我大26岁,但我们一家都是于敏寄钱供养的。”63岁的于确告诉记者,他祖父育有两男三女,大女儿和二女儿因病早亡。长子于振宵即于敏的父亲,曾当过宁河芦台二村的村长;次子于振远即于确的父亲,曾在宁河芦台十村当先生,很受乡亲们的推崇。于家祖上几代都是文人,虽然说家里不富裕,可总是尽力供子女们读书。

“虽然我父亲和我伯父各自成家,但两家9口人吃住在一起,从没分家。”于确说,在他的记忆里,也只有春节能见到于敏。那个时候,他特盼着过年,因为于敏回家给他带许多好吃的、好玩的。

“虽然一年才能见哥哥一面,但是月月都会收到哥哥寄来的钱。”于确说,因为那时其父亲和伯父已年迈,又没正式工作,兄弟姐妹几人都小,没有经济来源。于敏从1951年调到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有了工资收入,从此便开始给家里寄钱,供养一家人的生活。“那时候我还没出生,直到有了记忆后,每月15号收到哥哥的汇款单已经成了规律。”于确说,在他的记忆里,投递员一进大门洞就喊:“于振远,拿手戳!”由于每月寄钱来,投递员都知道是谁给寄来的,每当盖手戳时,少不了要称赞几句:“于先生您真有福气,这样的好侄子,天底下难找呀!”周围乡亲们更是羡慕。

于确说,于敏每月寄来的钱,都贴补了家用。有一次,已经过了15号,汇款单还没寄来,一家人的生活难以为继了,整整过了一周时间,汇款单才邮到。后来家里人才知道,那次于敏的工资被人偷了,只好东筹西借把钱凑足给家里邮寄过来。1960年,于敏的父亲去世后,于敏还继续给家里寄钱,直至1978年于确的父亲去世,在于确家人的要求下,于敏才停止寄钱,整整27年。

“哥哥每月给家里寄钱,绝不是他钱多,而是他礼重,他深深地懂得做人‘以孝为先’的道理。”于确说。

在于确的记忆中,1960年伯父于振霄病故时,于敏回家为父亲送终。此后,长达44年的时间里,家中很少能见到他的身影。“我和哥哥虽然很少见面,但他谦逊谨慎的品格却影响我一生。”于确说。

为工作抱憾没能参加叔父葬礼。

在于确家里有一个珍藏多年的箱子,里面全是于敏寄来的家书。“哥哥寄来200多封信,由于种种原因,现在只有30多封保存完好。每次哥哥来信,父亲就把全家人聚在一起读给大家听。”于确说,于敏的信里从不谈工作,全部是关心老人身体健康、关注孩子健康成长的内容。

1978年1月12日,于确的父亲怀着对于敏深深的思念离开了人世,于敏同样也十分想回家见叔父最后一面。然而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我国开始了中子弹研究工作,于敏是我国中子弹物理设计的统帅,为了中子弹的研制,他选择为国尽忠,没能回家尽孝。

10年前,于确到北京探望于敏,提到叔父时,于敏动情地流泪了。于确说,这是他平生第一次看到哥哥落泪,于敏十分愧疚地对于确说:“真对不起叔父,没能在他弥留之际见上一面。”于确劝慰说:“哥哥为了国家强盛,兢兢业业,是为国家尽了忠;27年汇款供养我们全家,已经尽孝了。哥哥是这世上忠孝两全的男人!”

1999年9月18日,共和国五十华诞前夕,于确在电视上看到了于敏的身影。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隆重举行的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大会上,共和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被佩带在于敏胸前,于敏接过荣誉证书,并代表23位授奖科学家,走上人民大会堂的讲台讲话。

当时于确热血沸腾,为哥哥感到高兴和自豪,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他拨通了于敏家的电话,却哽咽地说不出话来。电话那头,于敏的声音还是那样的平静、谦和,他劝慰弟弟不要太激动,自己为国家做点儿事,没什么了不起的。

于确说,2004年5月2日是他终生难以忘怀的日子。这一天,于敏相隔44年重返故里。“当时他在电话里告诉我,不要惊动地方领导。让我领他到小时候住的地方和上小学的地方看看,然后再到汉沽看一看。”看到于确一家生活不错,于敏非常欣慰:“看到你一家人生活得很好,我就放心了。”话语里充满了对兄弟深深的惦念之情。于确说,芦台大桥西曾是于家旧时的宅院,芦台完小是他上学的地方,于敏游兴极高,他对于确说:“人到老年有个共性,对于每个学习工作过的地方都流连难忘,林亭怀旧,频频回首,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于确告诉记者,于家与汉沽及滨海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于家原籍在北塘,后落户芦台。于敏祖父于绍舟就读于通州师范,毕业时第一年赶上废科举,曾被官派到汉沽寨上教书办学,汉沽有名的大买卖“桐裕盛”的创始人张相炎,就是于绍舟的学生,1927年于敏的祖父患病故去。于确的二哥于慰曾在汉沽杨家泊教学,1976年唐山地震时遇难。于确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和二哥一家,1980年从天津碱厂调到位于汉沽的天津化工厂。

于敏先进事迹

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高级科学顾问。

“干惊天动地事,

做隐姓埋名人”

“于敏是谁?”

这个名字出现在1987年“全国劳动模范”名单中时,其余4人都有详尽的人物事迹介绍,唯独关于于敏只有短短13个字:“于敏是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

除此之外,人们对他几乎一无所知。

30多年过去了,尽管于敏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又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等至高荣誉,尽管2021年热播剧《功勋》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普及了他的事迹,但记者近日在进行于敏相关采访时,仍有身边朋友不知道他是谁。有些电脑输入法依然不能默认打出“于敏”这个名字。

6月17日,是中国首颗氢弹爆炸成功55周年,作为“中国氢弹之父”,于敏这个名字值得被重提和铭记。

“国产土专家一号”

1961年1月12日,北京飘着雪花,第二机械工业部(简称二机部)副部长兼中科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长的钱三强把于敏叫到自己的办公室,严肃地说:“经所里研究,报请上级批准,决定让你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

当时,美国、苏联和英国已相继研制出比原子弹威力大几十倍、几百倍的氢弹。

“杜鲁门跟艾森豪威尔都赤裸裸地讲,他们决不能让中国搞氢弹。”于敏回忆说。

1960年,苏联又撤走了全部在华专家。中国决定自主研发核武器。

二机部负责核武器的研制。作为二机部的科学家副部长,钱三强很了解有哪些“将”可遣“兵”可用。

为什么选中于敏?

1957年5月,日本物理学家朝永振一郎率团访华,对于敏的才华和研究成果留下了深刻印象。日本代表团回国后发表文章称,没有海外留学经历、仅在北京大学学习过的于敏是中国“国产土专家一号”。

20世纪60年代的于敏。

只是,当时一心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的于敏,要转向氢弹预先研究,并非他的兴趣所在。

“父亲一生崇尚‘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他喜欢安安静静地搞基础理论研究,最喜欢从事的工作是大学刚毕业时的量子场论研究,后来根据国家需要改行做的原子核理论研究也还是基础理论研究。而氢弹研究是应用研究,接受这个邀请,就意味着又一次改行,要放弃在原子核理论上取得的一切成就,隐姓埋名地投身于核武器事业。”于敏之子于辛说。

但对于这个影响一生的抉择,于敏当即就答应了。

“爱国主义压过兴趣。”于敏回忆说,“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面对这样庞大而严肃的题目,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我过去学的东西都可以抛掉,一定全力以赴把氢弹搞出来。”

从此,于敏的名字就在原子核理论界,乃至整个物理学界“蒸发”了。

“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于敏回忆道。

“百日会战”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转年,毛泽东在听取汇报时提出:“敌人有的,我们要有,敌人没有的,我们也要有。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周恩来立即要求有关部门作出全面规划。

于敏就是在这个时候率队加入二机部第九研究院(今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理论部(今北京九所)的,与主任邓稼先和副主任周光召、黄祖洽、秦元勋、周毓麟、江泽培、何泽慧,共同被称为理论部“八大主任”。

杜祥琬于1965年3月到理论部报到,那年27岁,是理论部里的小字辈。

他说:“当时,我们不分领导职务大小,一律以‘老’‘小’相称。邓稼先、周光召、于敏叫老邓、老周、老于,我是小杜。大家常常在一起开‘鸣放会’,不管老小,谁有想法,都可以到黑板上去画、去说。从不同的意见中发现每一点有价值的东西。”

理论部聚集了全国的顶尖高手,但天才并不等于天然成功。

一条条途径、一个个方案被提出来,经过仔细讨论和计算分析,又一个个被否定了,“山穷水复疑无路”是于敏等人当时常有的感觉。

为突破氢弹原理,于敏可谓废寝忘食。有一次,妻子孙玉芹让于敏去食堂买饭,他随手拿了一个破底的塑料袋。包子和米饭装进袋子里,没走几步就漏了出去,散落一地,惹得大家哄然大笑。

最终,理论部形成了几种可能成形的方案,需要在计算机上进行大量的数值模拟计算。

1965年国庆节前夕,于敏按上级要求带领几十位工作人员前往上海,利用国庆假期使用j501型计算机抓紧验算。

“核武器爆炸后,每个时间、空间点上,都有温度、速度、压力、加速度等物理量。计算机就把这些物理量计算出来后打印在a4纸大小的连续纸带上。”杜祥琬说。

当时,打印出的字迹很不清楚,用手一摸打印纸,手上就会留下金属烧蚀后的灰烬。于敏等人就是在这样的纸带上,往往一趴就是几个小时,手上、衣袖上都是黑乎乎的一片,但个个依然热情高涨。

经过3个多月的分析、比较,于敏带领同事们发现了实现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杜祥琬说,这就是后来所说的“百日会战”。

1996年,于敏在北京办公室查阅计算机数据。

“三万六千个毛孔全都舒服极了”

很多人看到过一组数字:从突破原子弹到突破氢弹,美国用时7年3个月,苏联为6年3个月,英国为4年7个月,法国为8年6个月,而我国仅用了2年8个月,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

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空军飞行员驾驶轰—6甲型轰炸机,在预定着弹点成功投弹。

这颗全当量氢弹在距地面2930米的高度爆炸,天空中出现了“两个太阳”。烟云上升到1万米高的平流层,蔚蓝的天空中出现了壮观的蘑菇云。

“这种心情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知道,从心提到嗓子眼上,到成功,心情是无法概括的。简直不知道怎么形容,不只是欣慰,也不只是喜悦,是种说不出来的心情。前面提心吊胆得很厉害,知道成功了,好像五脏六腑、三万六千个毛孔全都舒服极了……”于敏回忆道。

一个感人至深的细节是,在马兰基地参加核试验的工作人员来自全国各个单位,他们互相保密。即使是一个单位的,被分在不同岗位,也互不知情。直到在核试验时见面了才知道:“原来你也是干这个的呀!”

在于辛印象中,父亲从不谈起他的工作,只说是做科研。于辛说:“那时候,经常有他的同事来家里探讨工作,这时候妈妈就带我和姐姐出去玩。”

直到1999年,于敏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时,于辛才真正知道父亲具体是干什么的,才知道父亲的成就有多大。

除了氢弹,于敏还是中国中子弹理论设计的技术把关者和负责人。中子弹也是一种核弹。

于敏又被人们称为“中国中子弹之父”,但他生前并不愿意人们叫他“某某之父”,曾说:“核武器的研制是集科学、技术、工程于一体的大科学系统,需要多种学科、多方面的力量才能取得现在的成绩,我只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氢弹又不能有好几个‘父亲’。”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对于敏老师生动的写照。由于长期过度的脑力劳动,他身体很虚弱,有时实在不舒服,无法来办公室讨论,就约我们去他家里讨论,而且一讨论就是三四个小时。孙阿姨说:‘你们一来,老于就好多了。’”北京九所研究员、于敏带的博士生蓝可说。

他把毕生精力全部投入到国家尖端国防科技的发展上,甚至无暇出版学术专著。

记者苦苦搜寻于敏写的书,结果只发现60多年前出版的那本定价1.1元的《原子核理论讲义》。2014年,北京大学出版社重印了这本书。

1959年夏,于敏与北京大学教授杨立铭合作在成都主办原子核物理培训班,并以此为基础出版了《原子核理论讲义》一书。

2019年9月,于敏获得“共和国勋章”。遗憾的是,他在2019年1月已驾鹤西去,成为唯一一位获得“共和国勋章”却没有机会佩戴它的人。

如今,于敏已离世多年多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官网首页仍在显要位置展示着缅怀于敏的照片,上书他的自勉诗句:“身为一叶无轻重,愿将一生献宏谋。”

先进事迹材料

在xx市委、市政府和曲靖市公安局的正确领导下,紧紧抓住“三基”工程决战之年的有利实际,牢固树立战略机遇意识和改革创新思想,大力加强“警务保障、基础设施、警察公共关系、警务信息化、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执法规范化、队伍正规化”等七项重点建设,查缺补漏,深入推动,强势推进“三基”工程。全市公安工作呈现出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百花齐放、全面发展、硬件达标、软件升级的良好态势。“三基”工程的成果正逐步转化为惠民强警的具体实践,公安机关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今年1至10月,全市刑事立案较去年同期下降7、82%,街面“两抢”案件较去年同期下降7、43%,命案较去年同期下降30、3%,破案率、打处数、群众辖区社会治安满意率明显提升。人大代表普遍反映“xx治安状况改善很大,可以说是发生了180度的转变”。

一是公安“三基”工程上升为政府行为。市委政府将公安“三基”工程建设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成立了由书记任组长、市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着力从政策、体制、机制、待遇、经费等方面研究和解决公安基层基础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在“三基”建设进入攻坚克难的紧要关头,曲靖市委常委、xx市委书记许玉才、市长夏新建等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公安工作第一线,现场办公,召开专题会议,帮助解决一系列制约公安基层基础发展的“瓶颈”问题。曲靖市副市长、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胡祖俊多次到xx调研,实地查看“三基”工作进展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基”工程建设的明确要求。

二是局党委创新思路推进“三基”工程。市局多方尝试推进“三基”工程建设新举措,及时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的“三基”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实行了包片责任制、重点工作落实制和量化考评奖惩制,在对全局重点攻坚任务进行细化分工后,落实了44项重点督办,把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一个部门和派出所,形成了主要领导带头抓,分管领导分头抓,责任部门具体抓的良好态势。尤其是在“三基”建设决战决胜的关口,刚到xx任职的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尹大宝多次向市委政府请示汇报,多次带头研究“三基”建设,多次深入基层一线实地调研,协调解决具体问题,从目标确定、方案制定到责任落实、工作推进,事无巨细,身先士卒,真抓实干,产生了强大的带动作用,全局迅速掀起下基层、抓“三基”的热潮,基层基础建设得以高起点、高速度、高质量地推进。

一是全面完成规范县级公安机构设置工作。多方请示、协调,全面争取了党委、政府的理解和支持,按照“8+3”模式全面完成了规范县级公安机关内设机构工作。并争取市委支持,落实了公安机关内设机构负责人由县公安局党委任命(提名呈报)的要求。目前,xx市公安局所有内设科室所队全部设置为副科级,科室所队主要负责人高配为正科级,副职高配为副科级。规范县级公安机关机构设置后,全局新增正科级干部32人,较改革前增长82%;新增副科级干部42人,较改革前增长42%。局长、所长全部进入同级政府班子,全市100个标准警务室社区民警进入街道(村委会)班子,担任党总支副书记或者主任助理,并落实了满一定工作年限解决正、副主任科员待遇的相关要求,民警职级待遇大幅提升。

二是苦练基本功活动蓬勃展开。全年投入经费107、6万元,选派民警304人(次)参加上级组织的培训工作,邀请上级专家、组织本局业务骨干举办培训班16个,培训民警1200余人(次),占全局民警总数的150%。1月份对新招录的190名新民警开展了为期15天的岗前培训;3月30日,组织全市26个派出所的138名侦技民警开展了模拟盗窃案件现场勘验大练兵活动,进一步激发了侦技民警苦练基本功的积极性;7月,组织全局民警开展了反恐处突演练,有效提升了公安机关处置突发事件,应对恐怖袭击的能力。以法律法规“一口清”为载体,深入推进岗位练兵活动,确保了工作、学习两不误。在2014年云南省统一组织的“三考”工作中,xx市公安局代表曲靖市局参考,取得了名列全省县级公安机关前茅的成绩,局长尹大宝荣获全国优秀特级人民警察荣誉称号,刑侦大队、国保大队被公安部授予全国优秀基层单位,300多名优秀民警先后获得国家省市表彰嘉奖。

三是大力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为全面提升执法质量,切实创新工作机制,努力提升民警执法素质。在曲靖市公安系统率先组建成立刑事案件审查中队和行政执法监督中队,在刑侦大队成立预审中队,除负责全市所有案件的审核把关之外,还统一负责刑事案件的移送起诉和大要案的承办工作,切实打破制约执法工作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受到上级公安机关密切关注和充分肯定。全面推行执法质量主办责任制,规范执法办案流程,推行执法办案“四员”负责制和执法质量终身负责制。实行案件侦办“五级审核把关”和执法过错倒查制度,建立执法工作“大监督”格局,全局执法质量迈上新台阶。

一是以警力下沉推动警务前移。多措并举精减机关,充实基层,切实推动警力下沉,警务前移。今年以来,先后调整56名机关民警充实基层,新增加的189名民警全部分配到基层派出所工作。现全局共有警力891人,其中基层一线警力837人,占总警力的93、9%,派出所警力473人(请你继续关注本站www、haoword、com),占总警力的52、97%。同时在经费保障、奖励、立功受奖等方面建立向基层一线倾斜的机制,全力营造拴心留人的环境。目前,全局办公条件最好的是基层所队,警用装备最先进的是基层所队,民警福利待遇最高的是基层所队。

二是打破经费保障制约瓶颈。经反复汇报和协调,2014年,xx市人民政府按每年人均24100元的保障标准将公用经费足额纳入财政预算予以全额保障,并完全与罚没款指标脱钩,实现了经费保障标准化、制度化。全年全局共投入基础建设、装备保障等各项经费2337万元,仅xx市、乡两级财政投入就达1537万元。此外,市委政府还拨给了200万元的城市报警与监控系统建设经费,160、92万元的在押人员伙食费,100万元的维稳、禁毒经费。各种经费的落实,较好地解决了经费保障困难的瓶颈问题,为全市公安基层基础建设上台阶奠定了坚实地基础。

三是装备保障显著加强。2014年,xx市公安局多方争取、筹集资金1300余万元,购置了多功能处突防暴装甲车一辆,计算机475台,车辆131辆,为基层一线民警配备单警装备678套。目前,全局百名民警拥有计算机73台,平均2、8名民警拥有一辆警车,一线民警单警装备全部达标。

四是警务信息化迈出新步伐。与曲靖市公安局的公安信息骨干网扩容为100兆,与各基层所队的光纤扩容为4兆,确保了“优质、畅通的信息高速公路”。全市93家旅店、14家留宿洗浴场所、1661户出租房屋及所有常住人口全部纳入信息系统管理。以指挥中心为龙头,构建起集110接报警、有线和无线通讯、视频监控、卫星定位、地理信息等多个子系统为一体的警务指挥调度体系。基层民警全部装备警务通,社区民警人手一台手提电脑,网上追逃、网上办案、网上审批、网上文件传阅等工作正在深入推进。依托指挥中心警务综合平台,全面建立起情报信息共享及研判机制,科学指导基层派出所有针对性开展打防控,初步实现了警力跟着警情走。刑侦部门利用警务综合平台,大力推行以信息为先导的主动进攻型多元侦查模式,积极开展网上摸排、网上串并、网上查证、网上缉捕、网上举证。今年以来全局利用科技信息手段破获案件占全部破案数的30%以上,抓获逃犯44名。

五是基础设施换新颜。2014年,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634万元,新建、扩建派出所11个。所有新建派出所做到了硬件条件一流,外观醒目大方,内部环境整洁舒适,功能设施齐全,管理规范,派出所在大多数乡(镇)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同时投入资金300余万元,完成了看守所、戒毒所、治安拘留所的修缮改造,所有监室安装了监控设备,实现了人性化、科技化、标准化管理的有机结合,提升了管理水平。

一是最大限度地把警力摆在街面上。大刀阔斧对全市巡逻体制进行调整和改革,将巡逻防范和处警工作按辖区移交派出所,从机关调整106人充实到城区4个派出所开展巡逻防范。筹集资金150万元购置了巡逻电瓶车,在街面建立了15个为民亭,形成了横向到底、纵向到边的网格化巡逻网。通过车巡、步巡及卡点守候等形式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街面见警率。群众说“现在24小时都有警察在街上,我们放心”。尤其是昼夜穿梭在大街小巷的巡逻电瓶车已成为xx一道靓丽的城市风景线。

二是实施科技支撑强化防控能力。投资近800万元完成了城市报警监控系统及gps卫星定位系统建设,在全市辖区安装了221个摄像头,覆盖了所有重点场所、重点路段、重点路口及高发案区域。给全局100辆接处警和巡逻车安装gps定位系统和无线群呼系统,在指挥中心建成了警务电子地图,为就近处警、精确防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切实降低了街面发案率,增强了群众安全感。今年以来,全市街面两抢案件下降30%,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由上年的85%增长至98%。

三是深入推进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在全市辖区建立社区警务室25个,驻村警务室218个,其中标准化警务室100个。配备了专职社区民警30名,驻村民警218名。为社区民警配发了100辆警用摩托车,组织开展了“百名民警下社区”等重大活动,有力推动了警务前移,涌现了来宾虎头警务室、板桥庄子警务室等一批标准化警务室。在此基础上,制定了《xx市公安局社区和驻村民警工作规范》,全面规范了民警在收集社情民意、情报信息、管理实有人口、实施治安管理、组织治安防范、服务辖区群众等方面的工作职责和具体方法,进一步强化了公安基层基础工作,做实了公安工作的最小单元。

一是大力开展警察公共关系建设。以“警系民”、“民互动”、“谱和谐”为主题,唱响“严格执法、情系万家”的主旋律,大力推进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在政治部设立警察公共关系科(二级部门,科长高配正科级),在各派出所和指挥中心、交警、消防设立公关专职干事,确定了137名专兼职公关民警,3601名联络员,构建起覆盖社会面的警察公共关系网络体系。通过开展“千名民警进千村”、“扶危济困、贴心帮扶”、“爱民月”、“警民相约警务室”等众多活动,警民鱼水情深得到生动诠释,群众更加广泛的参与公安工作。今年原来,全局先后筹资40多万元投入抗冰灾,募捐15万元支持40户重灾户开展灾后重建。四川“512”大地震发生后,全局民警心系灾区,共捐款15、19万元支援灾区人民重建家园。

二是创建刑事案件受害人帮扶协会。针对因案返贫,因案致贫的问题,创造性地成立了xx市刑事案件受害人帮扶协会,多方筹集帮扶资金近百万元,对切实需要帮助的刑事案件受害人进行救助和帮扶,有效帮助受害人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协会成立当天,领到第一笔帮抚金的李学东老人感动得泣不成声。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xx市公安“三基”工程建设在决战之年中厚积薄发,正成为全市公安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强大火车头。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