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书心得简洁版(优质16篇)

时间:2023-12-20 11:45:27 作者:JQ文豪

读书心得是我们与书籍对话的方式,通过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和思想。接下来,大家可以参考以下的读书心得范文,从中学习写作的技巧和方法,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论语读书心得

《论语》称得上是我们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我们源远流长文化历史的见证。早在几千年,我们祖先已经对修养、道德、人生哲理及学习方法等都有了自己的见解。

在这本书中,孔子对“诚信”二字作了详细的解释。诚是以诚待人,信就是说话要算数。信是人字和言字组成的。意思是人应该讲信用、守诺言,这样人与人之间才能和平共处。

虽然有时会觉得《论语》枯燥无味,但我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启发,规范自己的行为,油然而生一种对孔子的敬仰。我一定会花时间去把里面的道理记在心里。

论语读书心得简洁版

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就好像春天永远要播种,秋天要收获1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只是它把你内心深处的良知给激活了.

两千5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段段记录下来.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编纂,后来记成了《论语》.

我们会觉得,《论语》好像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1则语录都很简短.其实,无言也是1种教育.

我们都说孔子是圣人,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土地上最有行动能力,最具人格魅力的人.孔圣人带给我们的是1种在大地上生存的信念,他这样的人1定是从我们的生活里面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而不是从天而降的.

与西方不同,中国哲学系崇尚的是1种庄严、理性和敦厚之美.《论语》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这样1种审美理想的化身.

在孔夫子这个形象身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饱和力量.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1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强大.这是1种力量,我们如果学会了提取锻造这种力量,我们就能够获得孔夫子那样的心胸.我们看到孔夫子的态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内心却10分庄严.因为其中有1种力量——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1个特别讲信念的人.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也曾经说过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与敬仰.

子曰:“天何言哉?4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4季在轮转,万物滋生,天而要说话吗?”《论语》的终极传递就是1种态度,是1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

大家知道,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1个字就是“仁”.

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问过孔子什么叫仁?孔子只回答他两个字:“爱人”.爱别人就叫仁.樊迟又问什么叫智?孔子说:“知人”.了解别人,就是智.

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就是这么简单.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

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论语读书心得

孔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义上说,他也是全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被后人称为“万世师表”。

孔子首创平民教育,继承、发展和传播了古代文化,相传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足见孔子对当时教育的贡献。

孔子在一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一套极有价值的教学理论,在许多方面反映了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观点。

他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治学态度,以及所倡导的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学思结合,温故知新。

孔子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辟的言论,他主张“有教无类”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从治学的角度看,他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认为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必须认真学习并进行思考;他提倡“温故而知新”,认为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旧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更深的新知识。

特别是“学思结合”和“温故知新”已成为人们长期遵循的学习规律。

新的课改确立了鲜明的课改理念的最高宗旨,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我们知道教师的一切都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作为学生,要发展首要任务是学习,这其中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习文化知识,这就离不开“学思结合”;二是学习如何获得文化知识,这就离不开“温故知新”。

只有这样,才能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所以,我个人认为今天课改新理念其实是对《论语》中有价值的孔子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二)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孔子进行教学活动的特点,是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孔子培养弟子学习兴趣的方法,是通过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动的事例,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去诱导,如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喻指节操,教导学生要有忍苦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时间一去不复返,意在勉励弟子们珍惜时间、发奋图强。

这样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弟子们的称赞,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我们通过“校本培训”,已经确立了新的教育观。

新的教育观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提供个性化教育,让全体学生都在原先水平上得到发展。

这里提到的个性化教育是与“因材施教”有着密切联系的。

新的教育观还要求教师要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要善待学生的错误,要用优点融化学生的缺点。

现在学生厌学辍学现象严重,部分学生存在灰心失望、悲观消极的心态,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循循善诱”,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燃起希望之火,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我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心灵王国,都有一片自己的情感乐园。

所以,作为教师就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扶持它,呵护它,使它成为学生的成长起点。

(三)善于启发,触类旁通。

孔子特别强调把握时机,进行启发式教育,实际上“启发”一词就来自《论语》。

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只有对求知欲强却百思不得其解的人加以点拨,对竭力想要表达自己的看法却无从表达的人加以引导,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孔子的这一论点是非常高明的,他要求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善于推论,闻一知二,举一反三。

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在今天新课改的过程中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知道科学在飞速发展,很多知识都会迅速被淘汰而变得一钱不值。

因此,知识本身的获得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如何去获得知识,如何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

所以说,现代教学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应该教会学生学知识。

教师“举一隅”是教给学生知识,学生能“以三隅反”才算教会学生学知识。

要想教会学生学知识,使学生真正把知识学活,就得在举一反三上下功夫,从而收到以一当十、触类旁通的效果。

(四)相互切磋,教学相长。

孔子在教学法上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以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论语·学而》记载子贡听了孔子的教导后,领会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道理,孔子非常高兴。

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记载他们师生之间互相讨论的问答情况。

孔子的教学是民主的。

他乐于接受来自学生的批评,对于不肯提意见的学生反而要责怪。

颜回是孔子最赞赏的弟子,但颜回对孔子的话句句顺从,从来不提意见。

因此,孔子责怪说::“回也,非助我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意指颜回从来不向他提出不同的意见,这就不能使师生之间收到教学相长的好处,所以说“颜回不是能帮助我的人”。

可见,孔子是开明、民主的教育家。

今天,我们提倡师生互动,与孔子的教学相长是一脉相承的。

教师不仅教,也要在互动中学;学生不仅学,同时也要在互动中教。

师生共同对自己和对方的发展成长负责。

我们大家都教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课,写的是孔子与四个学生的一次课堂活动。

当年孔子在课堂操作上“以问题为主线,以活动为载体,以体验为收获,以情趣为动力”,为我们今天的课改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只有师生互动,才能让师生的创造精神在课堂上得到有效地发挥,课堂也才会有真正的欢乐时光。

(五)联系实际,评人评事。

孔子评价过的人很多,上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伯夷、叔齐,下至春秋时期的`管仲、子产等各类名人,以及他自己的弟子。

孔子通过对人的评价,教育学生辨别善恶是非,为弟子们修身养性树立了理想人格的典范。

孔子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社会新闻很多,作为一个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密切注视和关心时事,随时表明自己的态度,宣传自己的主张。

孔子在自己的一生中评论过很多人和事。

从这些评语中可以看出他审时度势的胸怀和抱负,并且也反映了他通过实例教育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

理论联系实际,是教学的一条根本原则。

今天,联系实际,评人评事,也是各科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既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学到的基础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次课改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就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总之,《论语》是一部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书,值得我们认真阅读、仔细品味。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论语》中最精华的部分,是一份珍贵的遗产。

读后受益无穷。

论语读书心得

读《论语别裁》“孔门文武事功的二子”和“盖棺成定论”这两章节,首先感觉其中有一个内在的联系,重于行。“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这里面,南先生解释说古人的文章,包括美好的言语、思想、行为、举动、待人、处世等表之于外的都叫做文章。这部分是入世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世,可见孔子在这方面讲的比较多,对学生们在这方面的教育也多。

那么,第二段“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重点也在“行”字,一方面这跟子路的性格为人有关,重然诺,说到的就要做到,另一方面,也跟孔门的教育有关,非常踏实,着重点就在生活的处处在在,落实在行为的点点滴滴。这一点从颜回的“不二过”也能窥见一斑。子路临命终时,端正从容。所学真真正正做到了,令人敬佩。

接下来一段提到了孔文子的谥号,我特意查了一下谥法的解释:谥者,行之迹也。是用来记录一个人(尤其是有影响力的权贵之人)一生的行为轨迹。一两个字基本上可以看出这个人一生中所走过的道路,留下的痕迹,是善,是恶,是有功,是有过?可见,中国文化谥法的精神在这里。

这让我想起来之前看的吕松涛先生回忆南先生的视频中,南先生不断的追问他“这一辈子到底要做什么事?”,那个片段直击心灵,让我无比感动,也带给我无限的力量。

这是我们每个人最终都会面临的生命的叩问!

论语读书心得简洁版

说起《论语》,应该是家喻户晓,但真正了解其内涵的人,又有几个呢?而我,也是在这两天的学习中才走进《论语》,并从中悟出了许多道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说,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于他人。回想起我以前的经历,委实是没有做到这一点。就拿发本子这件小事来说吧,我会因为有其他事要做,就把这些本子“转手”给别人,那人的脸上虽有百般不愿,却还是帮我发了本子。现在想来真是惭愧,发本子本是几分钟就能搞定的事情,我却还要麻烦别人。为这点小事而让他人闹得不开心又何必呢?若是下次再遇到这类事情,我定会不施于人。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光学不想学不好,光想不学也学不好。一看到这句话,我就会想起那个伤心的夜晚以及我那段时间的学习态度。因为数学我在暑假时是预习了一些的,所以上课时也就没太注意听,即使听了也不过是点点头罢了,脑子不动,当然就有疑惑,这点在家庭作业中就充分体现了出来。做数学作业时,总有那么几道题会把我难住,但我不愿动脑筋。于是,手机拍题便成了我的“救星”。书上都是“优”,到了考场就不这样了。我思来想去也没做出最后一道题,前面的题也缺于检查。这样的话,考试成绩自然也是惨不忍睹。那天夜晚,我哭了,就像是有人狠狠地扇了我一巴掌似的,脸上是辣疼辣疼的,心里亦是如此。面对这样的成绩,我只有无尽的悔恨,当初为什么不好好学呢?从这件事中,我也明白了,学习应该做到学思结合,才能越学越好。

论语读书心得简洁版

古往今来,光阴岁月匆匆而过,给我们留下最多的往往是感慨。

光阴,在孔子的《论语》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子在川上曰: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自己经常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的却,谁也不是生下来就了解许多事情。大家都是靠后天的努力才取得成功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这是众所周知的一句名言,一边学,一边想,一边应用,这是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式,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在这个历练的过程后,我们将到了“三十而立”的年龄。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曾经说过:“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灵的自信。”三十岁的年纪,正如于丹教授所讲应该是一个建立心灵自信的年纪。当人们扪心自问:“我立起来了吗?”的时候,这也许便是答案。再等我们从“而立之年”到“不惑之年”,从三十到四十岁时,三十岁时应是风发扬厉,到了四十岁时该学会淡定从容,即所谓的“不惑”,就是人能够自觉按照中庸的理念去做事;五十岁时,又会发生新的变化。孔子说五十岁知天命,也就是说,五十岁时内心有一种定力去应对外界的烦扰;六十岁耳顺,耳顺即理解和包容。孔子把自己的一生总结得如此清晰而通透:“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如果人的一生都像孔子所说的那样做了,那他的人生就会更富有效率和价值。孔子的生活轨迹对我们现代人来说,仍然有许多启迪意义,关键要看我们如何汲取这种智慧,来使我们自己更富有效率和价值。

子曰:“饭疏食、饮水,由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论语》中,孔子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让我们社会如此激烈的竟争面前,积极调整心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快乐。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孔子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内心的安宁,获取心灵的快乐!

简单地说,《论语》用最简单的话语、最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圣人最真实也最深刻的哲理,告诉我们,怎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论语》的内涵博大精深,意蕴深长,值得我们青少年深思熟读,领悟运用,并使之发扬光大,让这部国学经典中的璀璨明珠永放光芒。

论语读书心得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的言行。其中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论语》主要讲了两个方面:一是讲学习方法及态度的;二是讲思想修养方面的。这教给了我如何处世待人以及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说的是:碰到了寒冷的冬季,这以后才能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后凋谢的。我们正应像松柏一样坚韧不拔,无论何种境地都应坚贞不屈、高风亮节。文天祥面对着敌人提出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诱惑,义正言辞地加以拒绝,忍受着敌人残酷的严刑拷打,宁死也不肯背叛自己的祖国。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表现得大义凛然,毅然地吼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应当像他一样坚贞不屈,不畏艰险的环境,保守自己的节操!我们应勇于挑战困难,像松柏一样在寒风中挺立!

《论语》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哲理启迪着我们的心灵,它告诉了我们如何为人处世,修身养性。

有人说过:“人做好了,世界也就做好了。”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完善自我,让这个世界更加和谐。

在学习班里,同初一预备班的学哥学姐们读到了初一上册的课本,其中,《论语》勾起了我浓厚的兴趣。

起初,我看不懂这奇怪的古文,看不懂那极其深奥、奇怪的文字。后来,教文言文28年的那位老师给我们讲解了其中的大意,让我们读三遍,然后,背下来,我觉得非常容易,比死记硬背强多了。

论语之二: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大意是:我每日反省自己:替别人出主意是不是尽心尽力了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读到这篇论语的时候,我觉得现在的孩子一般都很任性,不会反省自己。我应该学会检讨,学会反省自己,同学们你们也应该行动了!

论语之三:子曰:岁寒,然后之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大意: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最后凋谢。读了这篇论语。我知道人的知识是无穷的。随时随地都可以想出一个创意。

以上几句中,有好几句论语是孔子先生写的,他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的儒家创始人,是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论语读书心得

孝是我国自古以来最重要的道德规范,“百善孝为先”,孝是德之本。《论语》中“孝”的论述,今日读来,仍觉微言大义,对社会有益,对家庭有益,而对于一个人的心灵,是一种净化,也是一种亮化。

记住父母的年纪:

做父母的,没有不记得儿女的生日的。可做儿女的,不知道父母生日的却大有人在。是否知道父母的年纪,不要简单地把它看作是一件小事。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意思是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记挂在心上,一方面因他们添寿而欣喜,另一方面又为他们的高寿而担心。”

人生有许多痛是不可避免的,有一种痛更是让人难以忍受,而这种痛并不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流逝,那就是“子欲孝而母不在”。一位朋友曾这样回忆:母亲健在时,自己总是感觉日子还早,机会尚多;总是对自己说,等生活好些了,一定好好地孝敬母亲。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简简单单八个字,读来觉有千斤之重。看到父母年事已高,一方面感到高兴和自豪,但又胆颤心惊,对父母的衰老而恐惧,这是出于自然,也是出自孝子的良知。永远也不要觉得为时尚早,机会还多。记住父母的年纪,常回家看看。节假日,或是在父母生辰的时候,一束鲜花,一盒蛋糕,一个电话,一句“祝您健康长寿”,一顿合家团聚的家常饭,都是浓浓的亲情,都会给年迈的父母带去无限的喜悦和慰藉。

讲话的意思起,第二层意思,《论语》作为一个书名,是在这部书编成的时候,也是孔子去世以后,但是,是去世后不久。

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之一,一共有二十篇,有一句话,“半部论语治天下”是宋朝的宰相赵普说的,但是,这句话是不正确的,在那时,宋朝的朝廷里到处都是读过四书五经的文臣,宰相赵普在皇帝的面前的地位已经不高了,在皇帝的面前说的,但是,他最后时被撤职了,因为仅仅一部论语对于治天下还是不够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论语》读书心得

漫漫儒学,浩荡儒思。万中精髓,论语莫属。虽寥寥数语,却折射出为人处世之道,犹如浩月挥洒下的夺目银光,指引着迷途的羔羊。

论语是儒家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的言行。其中很多言论颇具哲理,意味深长,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论语向我们呈现了孔子的教育方法,学习经验以及一些时刻警醒我们的人生哲理。其中,我感触最深的是:“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意思是:有没有一句可以终生奉行的话?那大概是恕吧!自己所讨厌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是啊!在生活中,我们做人处事,都应该有一颗博大之心,学会宽恕他人,给他人一点空间,也就是在帮助别人。然而,我们自己本身所排斥的事情,也不应该施加在别人身上,反之,应该将自己欣赏,喜爱的与他人共享。这才是君子所为。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做一个有着高尚品德的“君子”。自己家的垃圾,按理是要自己去扔,但是你却把它丢到邻居的家门口。当邻居看到了,也会感到厌恶了。甚至也把这个垃圾丢到其他的邻居家门口。其他邻居看到了,当然不乐意了。这样恶性循环下去.....就演变成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这就是现在社会中存在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天,我练完舞蹈,拖着罐满了铅似的双脚,回到了家,刚换好拖鞋,爸爸就提醒我:“注意你的拖鞋。”我烦透了,又口是心非地应付了过去:“哦,我知道了。”回到卧室,我便不由自主地演奏起了“拖鞋交响乐”,结果又被爸爸发现了。他今天显得特别认真,板着一副严肃的面孔,说:“你怎么还这么走?没听清我说的话吗?”我终于按捺不住,和爸爸理论起来:“累了一上午,我的脚又酸又痛,都快抬不起来了,回到家让我放松放松都不行,也太刻薄了。”爸爸听了我的话,先是一怔,语重心长地讲道,“你有没有想过,咱们家在四楼,你这样走路,下面的人听起来,声音一定‘不同凡响’吧。虽然他们没有上门理论,但他们心里却已经认定,咱们的素质不高。你一定不想让别人以为你是个道德修养不高,素质低下的人吧,所以,请你一定不要打扰他人休息,抬起脚走路。如果你实在不愿意,那就请自便喽!”“不,我才不要,我可是个高尚的人哦!”我赶紧回答道。

在诙谐的谈话中,在愉快的欢笑中,我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尊重他人,多为他们着想,从那以后,我就时刻刻提醒自己:如果我们能把自己的“不欲”完美公平正确地解决,那么就不会出现“乱施于人”的情况,也就不会有恶性循环的现象出现。我们生活也会缺少更多的矛盾,人与人之间也会更加和谐。同时,给他人一个犯错的空间,不仅在无意间帮助了他,而且对自己也是人格上的提升,所以,让我们共同做一个高尚,宽宏大量的“君子”吧!

儒学之精髓,非一朝一夕可懂,我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而且,也收获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以及学习的方法。

《论语》读书心得

《论语》的第一篇是讲怎样学习做一位好人的,开头一句话是我们从小就背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读这一句话时我很不明白,这一句话是讲学习并时常温习,是件快乐的事。可他跟做好人有什么关系呢?再看看前言。咦!前言上的一句话“学习好的不一定是好人,而好人一定学习好。”是啊,学习好是做好人的基本准则。

《论语》上还有一句话是曾子说的“吾日三省吾身”意思是自己每天要多次检查反省自己。当我读到这句话时我不禁非常羞愧,已经放假快一个月了,可我整天玩想着放假了就可以放松了,从来没有想着学习,每次妈妈让我学习时我也并没有学进去,只是给妈妈学的,做做样子。其实现在想想我还不是自欺欺人,骗住自己了。从今天开始,我一定照这句话去做不在骗自己了。学习是给自己学的。

自古就有“一部《论语》治天下”之说,都说《论语》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读了《论语》之后我更能体会这句话了。并且《论语》也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管做什么事都不能自欺欺人。都要想想这样做对不对。这《论语》真是一颗灵丹妙药啊!

《论语》读书心得

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有朋从远处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忧,不亦君子。学而时习之,不做人做事的状态和心情体验。学习的内容是做人做事,所以学习时间不仅在课堂上,在书本上,而且在日常时刻。时习之就是时刻练习和复习,通过实践获得的知识才是真知。生活是所有知识的源泉,这就要求我们时刻习惯,勤于思考,多练习,永远不要忘记学习,保持生活到老,学习生活的态度。

世界上最难的'是什么?做人最难。努力工作三年两年,做一两件事并不难,做人是一辈子的事,做不好一辈子也不会做人。不会做人怎么做事?世事洞明皆知,人情练达即文章。孔子弟子评价孔子温、良、恭、节俭、让。做人首先要注意道德修养,其次要谈知识,我想,这大概就是孔子学识渊博的原因吧。意大利诗人但丁曾经说过:一个知识不足的人可以用道德来弥补。道德是生活的基本标准,理解生活的基本道德标准,一个人可以站在道德的立场上,真诚地对待他人。

孔子说:贤哉,回来!一勺食物和一勺饮料。在一条破旧的小巷里,人们不堪其忧,回来也不会改变他们的快乐。贤哉,回来!这句话是孔子赞美颜回归高尚品德和情操的。事实上,人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否幸福和幸福的关键在于他们的心态。贫富只是一个外在因素,真正有知识的人是受不了的。

生活中有很多人总是担心自己的才华不为人知,悄悄被埋没,抱怨伯乐没有见识自己的眼光。这些担心是多余的。他们留在青山里,不怕没有柴火。真正重要的问题不在于知识,而在于知识。知识分子在关键时刻总会对一个人的命运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论语》也教会了我一个道理,人一定要学会多种技能,做一个能文能武的通才,不仅要精通专业,还要了解其他领域。

论语读书心得

听妈妈说,这部流传已久的经典著作《论语》倍受古今中外学者的推崇,内涵广博精深,很值得一学。因此我每天都会挤一些时间出来,来背诵论语中的佳句。

初读论语时,最令我感慨不一定应属“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让我明白了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只有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样我们才有可能不断的进步。

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同样需要经常调节自己的心态,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就像孔子说的那样,“吾日三省吾身”……总之,每一天想一想要让自己学会自觉努力,不断激励鞭策自己。

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我已从这本书中学到了不少的好东西,它不仅教会了我怎样做人,还教会了我该怎样容人容事,有新的同学可以去读读《论语》,说不定你的收获比我的还要大呢!

《论语》读书心得

读书心得体会孔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义上说,他也是全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被后人称为“万世师表”。孔子首创平民教育,继承、发展和传播了古代文化,相传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足见孔子对当时教育的贡献。孔子在一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一套极有价值的教学理论,在许多方面反映了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观点。他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治学态度,以及所倡导的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孔子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辟的言论,他主张“有教无类”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从治学的角度看,他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认为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必须认真学习并进行思考;他提倡“温故而知新”,认为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旧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更深的新知识。特别是“学思结合”和“温故知新”已成为人们长期遵循的学习规律。新的课改确立了鲜明的课改理念的最高宗旨,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我们知道教师的一切都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为学生,要发展首要任务是学习,这其中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习文化知识,这就离不开“学思结合”;二是学习如何获得文化知识,这就离不开“温故知新”。只有这样,才能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我个人认为今天课改新理念其实是对《论语》中有价值的孔子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孔子进行教学活动的特点,是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培养弟子学习兴趣的方法,是通过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动的事例,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去诱导,如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喻指节操,教导学生要有忍苦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时间一去不复返,意在勉励弟子们珍惜时间、发奋图强。这样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弟子们的称赞,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我们通过“校本培训”,已经确立了新的教育观。新的教育观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提供个性化教育,让全体学生都在原先水平上得到发展。这里提到的个性化教育是与“因材施教”有着密切联系的。新的教育观还要求教师要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要善待学生的错误,要用优点融化学生的缺点。现在学生厌学辍学现象严重,部分学生存在灰心失望、悲观消极的心态,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循循善诱”,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燃起希望之火,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我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心灵王国,都有一片自己的情感乐园。所以,作为教师就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扶持它,呵护它,使它成为学生的成长起点。

孔子特别强调把握时机,进行启发式教育,实际上“启发”一词就来自《论语》。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只有对求知欲强却百思不得其解的人加以点拨,对竭力想要表达自己的看法却无从表达的人加以引导,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孔子的这一论点是非常高明的,他要求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善于推论,闻一知二,举一反三。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在今天新课改的过程中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知道科学在飞速发展,很多知识都会迅速被淘汰而变得一钱不值。因此,知识本身的获得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如何去获得知识,如何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所以说,现代教学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应该教会学生学知识。教师“举一隅”是教给学生知识,学生能“以三隅反”才算教会学生学知识。要想教会学生学知识,使学生真正把知识学活,就得在举一反三上下功夫,从而收到以一当十、触类旁通的效果。

孔子在教学法上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以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论语》读书心得

有人从《论语》的字里行间,读出了“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凌云壮志。有人却读出了“朝闻道,夕可死”的求知之心。而我读《论语》仿佛看到一位长者语重心长地教育着我,同我畅谈人生,让我懂得如何度过人生中的喜怒哀乐。

孔子曾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在风和日暖的季节,其他树木和松柏没有区别,郁郁葱葱,一身碧绿。到了大雪飘飞、严寒时节,其他树的叶子纷纷凋零,唯独松柏却经得住风霜雨雪的考验,历劫不凋、一身傲骨!人生不也亦如此?越是艰苦的条件,越能考验一个人的品质。只有受得起磨练,在任何恶劣环境依然坚持真理,刚正不阿的人,才能拥有这君子的节操。

我一页一页地翻着《论语》,看着这深奥而耐人寻味的字句,细细地品读着这一个一个字间的韵味。突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八个我熟记于心中的语句,出现在我眼帘。不禁让我想起平时里,作为英语课代表的我为了下课能多玩会,而请别的同学送本子。有时候更甚至编些小理由,偷懒或找人代劳!想着想着……我的脸好烫呀,不知不觉竟红了大半。自己所不想要的,硬推给他人,不仅破坏了同学间的关系,也伤害了朋友间的友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读着《论语》我感到自己受益匪浅,在它的陶冶下,人生必将变得更有意义。那淡雅的书香,耐人寻味的字句,在不经意间,洗涤了我的心灵。《论语》似一瓶醇厚香甜的白酒,一触即醉,却令人回味无穷!

《论语》读书心得

聪明,你曾经告诉我,看看世界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智慧的结晶《论语》!说实话,我还没有能力读下所有的《论语》,但以下两句话让我受益匪浅。

老师在课堂上说完一旦数学题总会问:“明白吗?“大多数时候,只要大多数人理解,少数不理解的人也被称为“理解”。这常常让我感到内疚。我有时是大多数,有时是小部分,但每当我不明白,我总是犹豫一会儿,开始“天使”和“魔鬼”的斗争。“天使”总是让我说实际情况,而“魔鬼”总是绝望地让我喊“理解”或沉默。有时候“天使”似乎赢了,但当我连“不”的口型都做好的时候,只要同座轻松地说:“太简单了,早就明白了!我乖乖地闭上了嘴。我没有子路这样的.智慧,所以我的学习总是让人不安。

在学习上,“知之为知,不知为不知,知也。“这就是学习上的诚信。更重要的是做人的诚实。有些人为了交朋友,显然喜欢深蓝色,看到朋友喜欢暖色,也说他们也喜欢暖色。我有一个胖胖的朋友,很可爱,我很佩服她的诚实。有一次,老师在垃圾桶旁边发现了7个口香糖,“谁吐了?没人回答,只见她站起来说:“我吃了两个,一个是红的,一个是黄的,我吐了。“她的脸因为害羞而变红,但她是唯一诚实回答的人。子说:“人而无信,不可也。出租车没有,小车没有,怎么行?”

孔子是对的。如果一个人连说话都不诚实,我不知道他还能做什么。孔子也是这么说的。在我们六年级语文课本《两个孩子辩论日》中,孔子知道两个孩子,不知道,不假装理解,不愚弄孩子。这是最好的证明。

读书可以理解真相,做事更好。小学最后一学期看我!

《论语》读书心得

《经》中有“玉不琢,不成器”之语,《诗》中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似乎中国传统上希望人经受磨练,最终成器。人们常在生活中用“成器”来评价一个有作为的人。

然而,孔子却说“君子不器”。诚然,成器的思想的确有其现实意义。寻个小职,微薄俸薪,过着周而复始的生活。不可否认,许多人追求安逸,便满足于一个阶段。“成器”的思想,最大的弊处便是不思进取。人总应该向高处看,本着一种学无止境的思想,不断充实自己,这便摆脱了器的束缚。

儒家主张博学,孔子认为学者应兼通各个领域。这种思想与所谓“术业有专攻”是不矛盾的人类不再像古代那样知识贫乏。“科学的大厦已经建成,只等着我们进行修修补补”。在这个时代,一切看似没有关联的知识都可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倘若真去专攻某一领域,一定会更加困难。

君子不器,并非泛泛而学不求甚解,而是博采众长,专注精通。班超本是翩翩君子的文弱书生,但投笔从戎后,成了令匈奴闻风丧胆的汉家将军。文武皆通,便是不器。唐玄宗坐在朝堂之上,是开创盛世的一朝天子,在宫廷中,他是浪漫的诗人和艺术家,他编的《霓裳羽衣曲》成了盛世永远的记忆。才高艺广,亦是不器。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