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说课稿再见了亲人(汇总16篇)

时间:2023-12-11 11:16:04 作者:HT书生

教案模板可以促进课堂教学的多样性和交互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以下是一些精选的教案模板范文,供研究教学设计的教师们参考借鉴。

五年级语文再见了亲人

【暂时】表示短时间内。例句:因为整修地下管道,车辆暂时停止通行。

【忘怀】忘记。例:老师慈母般的教导,我永远不会忘怀。

【心血】心思和精力。例:为了同学们的健康成长,王老师耗费了许多心血。

【战役】役:战争。为实现一定的战略目的,按照统一的作战计划,进行的大规模的连续的几个战斗。例:三大战役奠定了解放全国的基础。

【刚强】刚:硬、坚强。(性格、意志)坚强,不怕困难或不屈眼于恶势力。例:刘胡兰意志刚强,视死如归。

【封锁】封:封闭。采取军事措施使不能通行。例:尖刀连越过封锁线,插向敌人的后方。

【情谊】谊:交情。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怀、爱护的感情和友谊。例: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的情谊比山高,比海深。

【噩耗】噩:凶恶惊人的。指亲近或敬爱的人死去的消息。例:毛主席逝世的噩耗传来,大家都伤心地哭了。

【血泊】泊:湖。大滩的血。

【代价】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付出相当的物力或精力。例:我们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是付出了巨大代价的。

【金达莱】朝鲜常见的一种花,在我国称杜鹃花,也称映山红。

【雪中送炭】下雪天,送炭给人家,生火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予支持。例:“希望工程”的捐款送到失学孩子手中,真好比是雪中送炭!

【同归于尽】归:走向。尽:灭亡。一块死去或毁灭。例:他奋不顾身地冲进敌群,拉响手榴弹,和敌人同归于尽了。

【深情厚谊】深厚的情谊。例:战士们永远不会忘记人民对军队的深情厚谊。

【打糕】朝鲜人民喜欢吃的'一种食物,用糯米做成,与我国的年糕相似。

【硝烟】炸药爆炸后产生的烟雾。

【阻击战】以防御手段阻止敌人增援、逃跑或进攻的战斗。

【噩耗】指亲人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

【捣米谣】朝鲜人民捣米时唱的一种歌谣。

为大家整理的《再见了亲人》词语解释就到这里,希望对您有帮助!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苏教版教材第九册第14课《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介绍事理的说明文。介绍了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滴水穿石”这一奇观的由来,告诉人们只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才能“滴水穿石”的道理,并以古今中外名人成就事业的例子证明这一观点,让学生从中感悟到学习必须目标专一、锲而不舍的深刻道理。

这篇课文的脉络很清晰,第一、二自然段由“滴水穿石”的奇观引出观点:如果我们也能做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第三、四自然段用中外名人靠着“滴水穿石”的精神成就事业的三个事例证明这一观点,并通过“水滴”与“雨水”作对比,从反面进一步说明这一观点。第五自然段揭示“水滴石穿”给予我们的启示。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滴水穿石”和“启示”造句。

3、了解本课正反说明的写作方法。

4、引导学生领悟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目标转移、持之以恒的去做。

这是一片说理性文章,教学时可以安排读、说、写三个环节,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充分地读“滴水穿石”给我们的启示,然后抓住“滴水穿石”这一自然现象的形成方式,展开讨论,让学生说说从着一自然现象中,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精神,对课文中的句子是怎样理解的。紧接着让学生说说如果这样目标专一、锲而不舍的精神在人类身上存在,会有什么样的奇迹呢?读课文中的三个例子,说说他们都取得了怎样的成绩,是什么让他们能够成功的?这里可以设置小组学习,给每个人安排小组学习中的任务,让学生真正的学习。课文讲到这里,可以安排学生的课外阅读积累,除了课文中举的例子,你还知道古今中外哪些类似的名人故事?这一环节,必须让学生课前有所预习准备。帮助学生理解“滴水穿石”“滴穿”“顽石”的意思。并且联系实际,举例说说这段话的意思。词语积累,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成语、俗语、谚语的意思都有滴水穿石所要揭示的道理。

(一)课前导入。

(二)精读课文。

1、默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滴水穿石给我们的启示。

2、指名读。

3、出示小黑板:你是怎样理解这一段话的?读出你的理解。

4、找出这句话中两组意思相反的词语。

5、两组反义词中更突出的是什么词?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能读好这一段话吗?指名读,齐读。

学习第一自然段。

这滴水穿石的奇观是怎样形成的呢?为什么他能够给我们带来这样的启示呢?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我们就不难明白。

1、指名回答,说说滴水穿石的奇观是怎样形成的。

2、出示小黑板。你是怎样理解这一段话的呢?带着你的理解朗读。

3、你是怎样把这段话读好的?抓住了哪些关键的词语?

指名读,齐读。

5、现在你知道滴水是靠什么才“穿石”的吗?

6、和雨水相比,雨水为什么不能滴穿石头呢?

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取得成功的。书中就给我们举了三个名人的故事。

分小组学习,思考问题。

1、书中介绍了哪三位名人?

2、他们获得了哪些成就?

3、他们获得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4、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1、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滴水穿石”的精神,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名人故事?

2、你现在能说说“滴穿”一块块“顽石”中的“滴穿”是指什么?顽石又是指什么?

3、在你的生活、学习中,有这样的“滴水穿石”的经历吗?

4、学习了这篇文章后,你打算今后怎么做呢?

是的,我们要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引读)你拥有这种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你就会成功。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再见了亲人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五年级下册第四组的第一篇课文。它主要讲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它是落实单元重点,即“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重点课文。

根据单元训练重点和本课在单元中的重要地位,制定以下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重点词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和壮烈的亲人情怀。

由于课文的时代背景距今较远,给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增加了难度。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从具体内容中感受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和亲人情怀,教学难点为: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二、教法设计。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结合文本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本课的教学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

1、以情激情,介绍背景。教学伊始,我借助录像片段,再现情景,“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朝夕相处了8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战争最终以正义和良知取得了胜利。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中朝两国人民依依惜别。”学生如亲临现场,初悟离别之情,这样既为理解课文作了情感铺垫,同时揭示了课题。

2、以境激情,撞击情感。

本课紧紧抓住“再见了,亲人”这一抒发情感的主线进行情境的创设,再现两国人民话别的场景、离别的场面,升华学生的情感。

3、以读激情,读中悟法。

在指导朗读时我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想象当时的场景,同时在朗读中体会反问句、感叹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三、学法设计。

我根据这篇课文情感饱满、段落相似的特点,先引导学生初感文本,把握情感基调;再让学生说说触动自己情感之弦的语句和事例;然后以读为本,自悟自得。

四、教学程序。

围绕着文章的题眼,我精心抽取了“再见了,亲人”这条深情而厚重的丝线,拨动学生的心弦,设计了“讲亲人、诵亲人、别亲人”的大写意、“叠加式”结构。

(一)讲亲人-------了解并概括文章内容。

在揭示课题并对课题的意蕴有了初步了解后,我首先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抓住触动自己心灵的语句、事例变成自己的话深情地说一说。看似不经意地说,实际上是学生在吟咏体味的基础上的整体性的语言积累和表达训练。接着从具体地说到概括地说,把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变成一句话,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巧妙统一。然后,再引导学生逆向求真,咀嚼情节,“志愿军为何得到朝鲜人民的如此厚爱?”通过这项练习,既加深了对题旨的理解,又进行了说话训练。

“讲亲人”的最后落脚点放在了文章的题目上,“通过大家由衷地讲,我们感到这友谊的确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所以分手的时候,他们大声地说……,”这时,学生再读课题时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

(二)诵亲人------个性化的阅读和语言的内化。

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通过诵读与大娘、小金花和大嫂告别。我根据文本的特点,一方面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内化课文内容,一方面通过想象填补文中空白。如在指导朗读向大娘告别的一段时,教师配乐引读“此时无数的战士们牵着大娘的手依依惜别,大娘已经泣不成声了,可还是送了一程又一程,于是志愿军说……”,学生接读与大娘告别的一段话,接着我又创设了大娘不肯回去,志愿军从请求到恳求再到哀求、最后无奈地命令大娘回去的几种情境,学生根据词义和特定的情境读出不同的语气和语势。同时,还抓住“雪中送炭、唯一”等重点词句进行品味,学生在反复品读中“心入于境,情会于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与大娘、小金花和大嫂诵别后,再次复现“再见了,亲人”这一主线,“谁说他们不是亲人?他们不但就是亲人,而且胜过亲人!所以,分别时他们才这样难舍难分地倾诉……,”这时,学生再读课题时,对课题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三)别亲人----情感与语言的自然外化。

送君千里终须别。学习最后三个自然段时,为了将扁平的文本变成丰富的画面,我借助媒体,创设情境:

在火车站台上,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真有道不完的离别话,诉不完的离别情。然而就他们挥泪惜别之际,火车启动了。千言万语化作一声声呼唤。――(学生第一遍接读课文)。

火车徐徐开出,那隆隆的声音牵动着志愿军的心。今朝分别不知何时再相见,此时,他们从心底发出呼喊。――(学生第二遍接读课文)。

战士们深深依恋朝鲜的山,朝鲜的水,更依恋朝鲜的亲人们!然而,无情的火车却风驰电掣般向前驶去。他们多想再说几句惜别的话,然而相距已远,只能默默地在心头一次又一次地呼喊着,――(学生第三遍接读课文)。

此时,一声声再见,已如一阵风不知不觉中吹开了学生的心门,使“再见了亲人”不再是普普通通的一行字,而变成了丰富、难忘的一个画面。

在这节课结束之际,我又扩大了“亲人”的外延,“今天,我们也许不会再遇上这样的壮烈,更多的是和平日子中幸福的感受,但我相信,这节课你不仅仅学会感动,还会把获得的感受内化为力量,学会去爱,爱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并且这份爱会伴我们走好人生的每一天……”,这时,“亲人”已如一颗种子,悄然在学生心田生根、发芽……回看教学流程,“一线串珠”式的结构,使文题串起文本,构建起真情相伴的课堂,期待着在这样的课堂上,孩子们能多一份关爱,增加几分厚重。谢谢!

新课标版五年级语文下《再见了亲人》说课稿

再见了亲人是新课标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组教材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是以情感熏陶为主,主题是他们令我们感动,训练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再见了亲人是一篇叙事抒情散文,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官兵离开朝鲜时在车站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本课以亲人为主线,用直接和间接抒情的方法,记叙了大嫂小金花和大娘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任务,把现实的告别和回忆有机地结合起来。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词,能正确读写战役雪中送炭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中朝人民之间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4体会重点语句的表达方法。

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因为本课描写的是抗美援朝时期的故事,而我们面对的学生出生于现代,时代感不强,无法引起共鸣。那么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就放在让学生捕捉文字背后的感人故事和中朝人民用血泪交织的亲情。

{一}字。

1读。

2分解【即把每个生字的偏旁部首做详细讲解。】。

3放大【即把生字的偏旁学生容易写错的在黑板上放大,以免学生写错。】。

{二}词。

1讲解。

2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3根据字的表面意思讲解【比如雪中送炭】。

{三}句。

抓重点句,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让学生反复朗读,情景交融。

{四}段。

讲解段落时我采取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我在讲解第一自然段时提出这样的问题:大娘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通过学生朗读思考,然后回答:洗补衣服,送打糕,为救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

{五}篇。

根据本课抒情性较强的特点,我采用“以读激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法,即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弄清全文主要的人和事以及人物之间的联系,抓重点语句,创景朗读,想象画面等方法体会文章中心,感悟文章表达的情感,使学生在语言训练过程中,心灵得到净化。

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1故事导入法:

在讲之前告诉学生:1950年美国侵略朝鲜,目的是侵吞朝鲜后跨过鸭绿江来侵略我们中国,在这样的情况下党中央下令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雄壮歌曲去支援朝鲜,于是出现了本课描写的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官兵离朝归国的感人场面。

2情景教学法。

比如在讲大娘在冒死为志愿军送打糕的时候所用的几个动词,让学生一边读一边身临其境地感受‘冒”“穿’动词,想象当时硝烟弥漫的大娘是怎样去送打糕的,体会中朝人民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情。

3观察想象法。

通过观察图画和读课文密切结合起来深入理解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特别引导学生深情朗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也就是对本课两幅插图的描写: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列车呀请慢一点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从而深刻理解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即大娘失去小孙孙,小金花失去妈妈,大嫂失去双腿,也就诠释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主题。

板书是微型教案,根据我的教学设计以及本文的重难点,我的板书围绕亲人一词展开,在左边板书大娘失去小孙孙,小金花失去妈妈,大嫂失去双腿,在右面板书志愿军200万为朝鲜牺牲36万,双方都付出了很大的血的代价然后在中间用双箭头表示不是亲人胜似女人。

总的来说,这节课我重感悟,重情景创设,重朗读,抓住亲人一线作为情感线的一些做法,谢谢大家!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再见了亲人

无论是战争时期,还是在和平年代,都有许多令我们感动的人。

尽管他们中的有些人,连姓名都不为人所知,他们的形象却清晰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让我们从本单元,在阅读中了解那可歌可泣的事,体会那令人震撼的情。让我们一同走进一篇让人荡气回肠,感人至深的课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4课《再见了,亲人》,我将从说教学理念,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点、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在朗读和默读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的情感态度。因此,创设情境,以读代讲,读中感悟文本的情感,读中品味作者的语言,回归充满浓郁语文味的课堂成为我教学本课的基本理念。

二、说教材。

《再见了,亲人》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精读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本文是一篇浸透了中朝两国人民深厚感情的'抒情文章,以情为线索贯穿全文。作者采用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现手法,描写出了一个依依惜别的感人场面。课文分别选取了送别路上,在火车站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告别的场面。在送别路上,记叙的是三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大娘、小金花、大嫂,引入那些令人难忘的往事的回忆,把现实的告别场面与往事结合起来,可以说是人物典型、场面典型。觉行为”的提升。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是新课标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组教材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是以情感熏陶为主,主题是他们令我们感动,训练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再见了亲人是一篇叙事抒情散文,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官兵离开朝鲜时在车站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本课以亲人为主线,用直接和间接抒情的方法,记叙了大嫂小金花和大娘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任务,把现实的告别和回忆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词,能正确读写战役雪中送炭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中朝人民之间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4体会重点语句的表达方法。

三:说教学重难点。

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因为本课描写的是抗美援朝时期的故事,而我们面对的学生出生于现代,时代感不强,无法引起共鸣。那么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就放在让学生捕捉文字背后的感人故事和中朝人民用血泪交织的亲情。

四:说教学方法。

众所周知我们是武校,与普通学校的学生程度上有很大差异,所以我总结出适合武校的教学方法,望大家笑纳。

{一}字。

1读。

2分解【即把每个生字的偏旁部首做详细讲解。】。

3放大【即把生字的偏旁学生容易写错的在黑板上放大,以免学生写错。】。

{二}词。

1讲解。

2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3根据字的表面意思讲解【比如雪中送炭】。

{三}句。

抓重点句,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让学生反复朗读,情景交融。

{四}段。

讲解段落时我采取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我在讲解第一自然段时提出这样的问题:大娘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通过学生朗读思考,然后回答:洗补衣服,送打糕,为救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

{五}篇。

根据本课抒情性较强的特点,我采用“以读激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法,即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弄清全文主要的人和事以及人物之间的联系,抓重点语句,创景朗读,想象画面等方法体会文章中心,感悟文章表达的情感,使学生在语言训练过程中,心灵得到净化。

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1故事导入法:

在讲之前告诉学生:1950年美国这个霸权主义国家侵略朝鲜,目的是侵吞朝鲜后跨过鸭绿江来侵略我们中国,在这样的情况下党中央下令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雄壮歌曲去支援朝鲜,于是出现了本课描写的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官兵离朝归国的感人场面。

2情景教学法。

比如在讲大娘在冒死为志愿军送打糕的时候所用的几个动词,让学生一边读一边身临其境地感受‘冒”“穿’动词,想象当时硝烟弥漫的大娘是怎样去送打糕的,体会中朝人民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情。

3观察想象法。

通过观察图画和读课文密切结合起来深入理解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特别引导学生深情朗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也就是对本课两幅插图的`描写: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列车呀请慢一点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从而深刻理解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即大娘失去小孙孙,小金花失去妈妈,大嫂失去双腿,也就诠释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主题。

五说教案。

板书是微型教案,根据我的教学设计以及本文的重难点,我的板书围绕亲人一词展开,在左边板书大娘失去小孙孙,小金花失去妈妈,大嫂失去双腿,在右面板书志愿军200万为朝鲜牺牲36万,双方都付出了很大的血的代价然后在中间用双箭头表示不是亲人胜似女人。

总的来说,这节课我重感悟,重情景创设,重朗读,抓住亲人一线作为情感线的一些做法,谢谢大家!

五年级语文再见了亲人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战士离开朝鲜回国时,同朝鲜人们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课文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追述了许多难忘的往事,赞颂了中朝两国人民比山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第一部分(前三个自然段)各段结构基本相同:开头讲述送别的情景,而后回忆几个人或几件事,最后抒发感情,用反问作结。这部分是教学重点。每个自然段分别具体介绍了一位人物的感人事迹。这三个自然段用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的感人事件,充分说明了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在送别时与朝鲜人民难舍难分的眷恋之情。

第二部分(后三个自然段)描写了列车开动时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告别的动人场面,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依依不舍的深情。

课文的语言感情真挚强烈,抒情性强,通俗易懂。

教法建议:

1.紧紧扣住“情”,以读体会“情”。教学中,应抓住课文以事感人,借事抒情,以情动人的特点,以“读”为突破口,把“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中,懂得“亲人”的含义及分量,比较准确地把握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可以教师的范读激起学生的情感,初步感受中朝人民的友谊。在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时,引导学生抓住动情之处,通过朗读,品味生动的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比较准确地把握了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之后,还应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从浓郁的感情、洋溢的情义中去感受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指导朗读时,可以借助课文的插图和有关的录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还可以进行配乐朗读。值得注意的是,课文中有不少抒发感情的反问句,要注意通过比较性的朗读体会它们的意思与作用,切忌用较多的时间进行分析讲解。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通过读课文,初步感悟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能说出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

教学重点:读懂全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教学难点:感受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

齐读课题,说说课文中谁称谁为“亲人”?

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为什么称他们为亲人呢?带着问题听老师范读课文,读后让学生说说初步感知的情况。

(二)检查预习。

1.介绍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

2.读本课的生字词: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自读、指名读、齐读、两人赛读)。

3.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易写错的字。

暂时:z4n。

友谊:y@。

血泊:p#。

“捣”和“谣”的字形。

4.解释不懂的词。

打糕:朝鲜人民喜欢吃的一种食物,用糯米做成,与我国的年糕相似。

噩耗:指亲人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

捣米谣:朝鲜人民捣米时唱的一种歌谣。

雪中送炭: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以帮助。

(三)通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默读课文,给文章分段。

3.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

教学过程:

课前两分钟,用多媒体播放配有当年抗美援朝画面的《志愿军战歌》。

(一)创设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就是唱着同学们刚听到的雄壮的《志愿军战歌》出国参战的,今年刚好是志愿军赴朝参战52周年。他们回国时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感人情景仿佛历历在目。这节课,就让我们与志愿军老战士一起追忆那动人的告别场面,去听一听离别时他们对朝鲜亲人都说了些什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读书思考。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位亲人?志愿军回忆了哪些往事?

板书:大娘缝补衣服送打糕救伤员。

小金花救老王。

大嫂挖野菜。

(三)重点学习第一自然段,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学后两自然段。

1.默读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学生边读边思考边画批)。

2.然后交流,教师点拨。

板书:几夜不眠昏倒路旁失去孙孙。

牺牲妈妈。

失去双腿。

3.这些事情为什么让志愿军难以忘怀呢?从这些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默读3分钟后,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抓住“几夜没合眼、冒着炮火、唯一、同归于尽、噩耗、代价”等词语体会。

点拨:“雪中送炭”是谁在什么情况下送去什么?

小结:是在别人最困难、最需要帮助时给与帮助。体会大娘确实像慈母一样,关心帮助志愿军,想志愿军所想,急志愿军所急,这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4.用相同的方法理解体会2、3自然段。同时加强感情朗读的指导。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注意指导。体会这三个自然段的开头和结尾在表达上的特点。(个人读、师生对读等形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再见了亲人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第十册第四单元第14课《再见了,亲人》一文的教学设计,下面我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勇于创新,说理念。

本课设计遵循于新课标基本理念第三条——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把握重点,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及本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再见了,亲人》是一篇精读课文。全文以离情别意为主,整篇课文字里行间体现了两国人民之间的情谊。该文在指导学生感悟思想,领悟表达,提高阅读能力等方面,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历经教材几次修订后,始终没有退出历史的舞台,可见它在教育学生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二)、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理解“雪中送炭、唯一”等词在课文中的作用。

2、技能目标:

朗读、理解、想象、表达、写作等能力的培养。

3、情感目标:

理解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之间那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亲情,感受崇高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三)、学习重点: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四)、学习难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内容所蕴含的思想。

三、灵活运用,说教法。

1、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抓喜欢的部分学习,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功效。

2、情境导读悟情法。引领学生反复地、多形式地朗读课文,特别是创造语言、背景等情境,激情导读,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

四、自主实践,说学法。

读——思——勾——议——练的方法: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做到读、写、练有机地结合,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解决具体问题,。

五、优化结构,说程序。

(一)创设情境、巧设悬念。

播放课件,学生如亲临现场,再现硝烟,走进情境,初悟离别情。再紧抓课题,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写到了哪些“亲人”?从哪些事情中感受到他们是“亲人”?从而读懂课文叙的事。这样做既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自主合作、探究交流。

(出示)温馨建议:四人小组运用你喜欢的方法选择喜欢的代表人物合作学习,如:朗读体会法、抓重点词句法、想象表演法、自提自问法等来学习自己喜欢的部分。学生在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学习材料的过程中,真正参与了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实现了自主,走进了文本。

为了让“自主、合作、探究”这一原则循序渐进,有效可行,不拘泥于形式,我特作以下指导:

(一)、品读语言、撞击情感。

由于前三个自然段,结构相似,我将第一自然段作重点说。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教学要“读”占鳌头,学会删繁就简、内化语言”。学生学透后,我紧随大师的步伐,顺势引导,课文中哪句话道出了战士们忘不了大娘的深情。出示段尾反问句,让学生读出肯定、强烈的语气,并指导学生换句子、作比较,来领悟反问句的表达效果。撞击情感后追问:大娘对志愿军战士的情谊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学生汇报,酌情投影有关“送打糕、失去小孙孙”的重点句,析词解义,理解“雪中送炭、唯一”等词。为了读好一系列的动作词,祈使句、感叹句,我采取个人读、挑战读、齐读,特别是配乐引读“此时无数的战士们牵着大娘的手依依惜别,大娘已经泣不成声了,于是志愿军说:“大娘……”这样导语引读,再度升华情感,加深理解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伟大情谊。最后,煸情练说:试想,如果你是吃过大娘打糕的战士,你就是被她救过的伤员当志愿军战士得知自己的生命是大娘用小孙孙的生命换来的时候,此时此刻,战士人最想对大娘说什么呢?学生试用祈使句、感叹句来表达自己的语言,这种画龙点睛式的煸情,可让学生畅所欲言。

(二)、自主汇报、再撞情感。

学无定法,遵循自主,第二、三自然段,除可用上面的方法外,还可用想象表演法,重点引导学生表演好小金花、大嫂这两个角色,注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鼓励学生创造、新颖的表演;也可用自提自问、自读自悟等方法学习。总之,抓住重点词句,层层朗读指导,读中悟,悟中读,让“读、思、说”践行整个语文课堂!

(三)、激情引读、推向高潮。

学习最后三个自然段,全体起立,播放课件,创设引语:

1、在火车站台上,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真有道不完的离别话,诉不完的离别情。然而就在志愿军和大娘她们挥泪惜别之际,火车“呜——”地启动了。千言万语化作一声呼唤。——(学生接读课文)。

2、火车徐徐开出,那隆隆的声音牵动着志愿军的心。今朝分别不知何时再相见,此时,他们心中唯有希望什么?——(学生接读课文)。

3、战士们深深依恋朝鲜的山,朝鲜的水,更依恋朝鲜的亲人们!然而,无情的火车却风驰电掣般向前驶去。战士们把头探出窗外,只见大娘、小金花、大嫂依然伫立车站,不停地挥手告别。此时此刻,泪水模糊了战士们的双眼,要想对朝鲜亲人再说几句惜别的话,然而相距已远,只能默默地在心头一次又一次地呼喊着,——(学生接读课文)此时无声胜有声,一石掀起千层浪,我想学生的情感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语言和情感的最高境也莫过如此啊!

(四)、知识迁移、感动中国。

1、总结学法、领悟表达。回顾本文的写作特点,为下面写的环节作铺垫。

2、回顾历史、激情书写。学生澎湃的情感犹如泰山之巅,需要宣泄,写是他们最好的情感寄托。回想起志愿军的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你知道多少了呢?(学生说)说完后再引入情境:请看《英雄赞歌》,看完片断后,你最崇拜的是哪位英雄?回忆志愿军为朝鲜人民所做的千千万万的事。

(五)、知识延伸、感动我心。

1、推荐网站,关于抗美援朝的资料。

2、观看抗美援朝影片:《上甘岭》、《英雄儿女》、《三八线上》等。

3、阅读魏巍的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东方》。

将校本教材《好习惯》与学科的整合,是每个实验人努力奋斗的目标。此环节我通过推荐有关抗美援朝的网站、影片等方法来渗透校本教材《好习惯》中的子课题“养成主动查询资料的习惯”,这一环节有精益求精,画龙点睛之效。六、图文并茂,说板书。本节课板书师生共同合作,图文并茂、寓意深远。课题上加引号,意在让学生明白:中朝人民互称对方为亲人,再加上“三环心”图的修饰,达到了情系我心、情谊凝心、紧扣中心的效果。可谓是:精心设计板书,教学锦上添花。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启智于身边”中的一篇课外推荐阅读——《你不能施舍给我翅膀》。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流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这是一篇富有哲理,引导人生,使人终身受益的文章。主要讲帝王娥的幼虫只有经过自己的努力,拼劲全力,破茧而出,它的翼翅在挤压中充血,帝王娥才能振翅高飞;靠怜悯之人把茧洞剪大,蛾子的翼翅就失去充血的机会,生出来的帝王娥便永远与飞翔绝缘。从而告诉读者:成长的过程需要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炼。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独立识字的能力,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和自己的一些学习方法,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本课特点及学生实际,我将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

1、默读课文,能够概括主要内容。

2、能够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深刻道理,联系生活实际谈启示。

3、在阅读实践中提高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吸收能力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中心问题的探究,能够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难点:能够联系生活实际谈启发,让“我们要做一只奋飞的帝王娥”植根于内心。

1、创设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最佳途径,因而在教学中我努力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问题探究以中心问题为主线,通过师生共同探究,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3、融情于境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启发学生,架起学生思想与现实的桥梁。

(一)激趣导入。

上课伊始,我首先出示《鸟儿展翅翱翔图》,在学生双眼充满赞叹时,我会适时引导学生提出疑问:是不是翱翔于天空的翅膀都是与生俱来的呢?从而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

1、默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过渡:在学生概括完主要内容之后,为了突破本课重点体会文章内涵,我又设计了问题探究环节。

(三)问题探究。

“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光,相击而生灵光。”教学中我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大胆交流,为学生营造出民主、平等、和谐的交流氛围。

首先我抓住了中心话题为什么说:没有谁能够施舍给帝王娥一双奋飞的翅膀?引导学生进行了深入的阅读探究,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各抒己见,一个拼尽全力、不畏困难、自强不息的帝王娥的形象就立体地站立在学生面前了。

接着在对“鬼门关”的探讨中,通过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深入解读,让学生自己领悟到:困难与挫折是具有双面性的,在懦弱者面前它是“鬼门关”,在勇敢者面前它却是“希望关”、“成功关”。

过渡:在学生深入思考、激烈交流之后认识到:成长中的困难与挫折需要自己独立面对,当身边的人向我们伸出呵护之手时,我们要学会拒绝后。

接着,为了突破本课难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我又将学生带入了生活。

(四)生活视角。

(五)阅读拓展。

选取了儿童诗《如果爱,请放手》,在优美的音乐中,在动情地朗诵中,想象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为学生“自立自强”扬帆起航。

(六)作业。

“让孩子与美文牵手,让阅读成为习惯”这是每一位语文老师努力追求的境界。在本节课结束时,我推荐给学生相关阅读《急于奉献的爱》,希望阅读能够真正走进孩子的生活,更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一只奋飞的帝王娥!

五年级语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噩耗、刚强、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4.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教学难点:

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开展读书活动,了解志愿军抗美援朝,英勇牺牲的战斗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激发兴趣。

这些有血缘关系、关系亲密、给了你无限帮助的人,我们都称之为“亲人”。

2.我们中国人民与邻国的朝鲜人民跨越国界,并无血缘关系,可是当年,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却把朝鲜人民称为至亲至爱的亲人,分别时情真意切地说“再见了,亲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学习魏巍写的《再见了,亲人》。(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学生简介时代背景,教师作适当补充。

二、初读感知大意。

1.提出初读要求: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词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思考:课文中“亲人”指谁,想想他们的哪些事感动了你?

2.学生初读课文,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3.反馈、交流。

“嫂”的写法。

(2)学生汇报:课文中的“亲人”有——大娘、小金花、大嫂。

用课文的语句说出她们为志愿军战士所做的感人的事。

三、品读感悟亲情。

1.是什么使不是亲人的两国人却比亲人还亲呢?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最使你感动的小故事,划出让你特别感动的内容,抓住词句说说体会,并把自己的体会用朗读表达出来。

2.学生交流,抓重点词句感情亲情:

(一)“志愿军与大娘”之情:

(1)句子: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这真是雪中送炭哪!

a.引导学生抓住“带着”、“顶着”、“冒着”、“穿过”等词语,想象当时这样做的危险和艰难,从而体会大娘为志愿军不顾生命危险的精神。

b.抓住“雪中送炭”这个成语来体会,先理解字面意思,再理解成语的含义,接着联系句子具体谈谈这个成语“雪”、“炭”分别指什么,最后想象“雪”——志愿军当时的困境及困境会给他们带来的后果,从而进一步体会大娘想志愿军所想,急志愿军所急,为他们而将自己生命置之度外的品质。

c.感情朗读:朝鲜大娘愿意为志愿军付出生命,给了志愿军及时的帮助,她把志愿军看成比自己还要重要的人,能不算“亲人”吗?读出你的感动吧!

(2)句子: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您为了我们失去了惟一的亲人。

a.引导学生抓住“惟一”、“丢”、“背”等词来体会,先理解“惟一”的意思,再谈谈“惟一的亲人”对大娘意味着什么,接着体会大娘这一“丢”丢下的是什么,“背”起的又是什么,从而理解大娘对志愿军的感情胜过亲人。

b.感情朗读:朝鲜大娘为救志愿军不顾最亲最爱的小孙孙,这能不算“亲人”吗?

(3)朗读比较,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师引:大娘为志愿军所做的一切,怎么能不感人呢?难怪志愿军对大娘说一一。

“这比山还高比没得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出示句子)。

a.请学生改成陈述句。

b.比较两句话,哪句更能体现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的深情?

c.情境引读:

师:在五次战役的时候,是大娘带着全村的妇女送打糕,所以——生接读。

师:在敌机来的时候,大娘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而丢下了自己的小孙孙,所以——生接读。

(二)。

“志愿军与小金花”之情:

a.引导学生抓住“把脚一跺”、“嘴角抽动两下”、“狠狠地说”等词句体会小金花内心失去妈妈的悲痛。

b.感情朗读,演读。

c.“妈妈牺牲不落泪”,可“跟志愿军告别却哭成泪人”,你感受到什么?

d.再读句子。

(2)朗读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方法同上)。

(三)“志愿军与大嫂”之情:

(1)句子:我们清楚地记得,那是1952年的春天,……伤好以后,您只能靠着双拐走路了。

a.可抓住三个“挖”来理解它们的不同背景,再想像这三个“挖”字背后,大嫂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挖的,从而理解大嫂不顾生命危险为战士们挖野菜的可贵品质,感人至深。

b.感情朗读。

(2)朗读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方法同上)。

3.朗读体会惜别深情。

(1)师引:现在志愿军就要同她们分别了,此时此刻,战士们是怎样抒发自己那依依惜别之情呢?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来读一读,想想怎样读出句子中的感情。(生自由读)。

(2)评读。(注意体会与大娘告别的不舍,对小金花的疼爱,对大嫂的不忍心。)。

4.感情朗读1-3自然段,升华情感。

(1)选择自己体会最深的一个自然段朗读,注意表达出志愿军的思想感情。

(2)激情配乐朗读:

a.在这分别的日子,当我们想到大娘为我们洗补衣服几夜没合眼,想到大娘为给我们送打糕累得昏倒在路旁,想到大娘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时,我们再也忍不住了,动情地对大娘说――(配乐齐读第一自然段)。

b.当我们看到泪流满面的小金花,想到她说要为妈妈报仇时的情景,禁不住对小金花说:――(配乐齐读第二自然段)。

c.当我们面对拄着双拐,背着孩子,走过崎岖的山路,送了我们几十里的大嫂,想到她为了给我们挖野菜而倒在血泊里的情景时,我们再也忍不住了,深情地对大嫂说――(配乐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抒情赞颂亲人。

1.前来送行的人只有三个吗?课文为什么只写这三个人呢?

2.这三个人代表着千千万万的朝鲜人民。光她们三个就为志愿军战士做了那么多的事,付出了那么多的血汗,可想而知,当年的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了多少代价,怎么不令人感动呢?说出你们的感动,说出心中的赞扬,最好能合适地选用反问句。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有感情地朗读第1-3自然段。

二、课内链接课外,仿写段落。

2.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故事?

3.读《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片断(节选志愿军战士感人的故事),读后谈感想。

4.师引:想一想,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请选择小金花、大娘、大嫂三者之中的人为角色,以她们的口吻,写一个片断,题目也是《再见了,亲人》,同样可以按“劝慰――叙事――抒情”的结构,用第二人称来写。

5.交流评析。(评析可重点引导学生从事例描写是否感人,反问句运用是否恰当等方面展开)。

三、学习最后三个自然段。

1.战士即将启程,列车就要开动,两国人民捧着一颗颗赤诚的心向最亲最爱的人告别!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体会怎样才能读出这份感情。(学生个人练习朗读)。

2.指名朗读,学生评读。

(从理解“再”入手,理解句中表现的眷恋、依恋、留恋之情。“再看一眼”、“再停留片刻”,似乎列车再停留片刻,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亲人,也可以慰藉我们充满离愁的心。)。

3.创设情境引读。

(1)师:战士们登上了列车,望着这些可敬可爱的亲人,望着这片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志愿军从心底里发出了喊声――生: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2)师:列车开始启动,紧紧拉着的手松开了,列车前行,亲人向后退去。战士们多想再看他们一眼呀!于是,他们只好请求隆隆前进的列车――生:列车呀,请开得慢一点,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3)师:然而,列车飞快地向前驶去,亲人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战士们只好挥手,大声呼喊着――生: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4)告别的情景感人至深,现在你就是志愿军战士中的一位,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向朝鲜亲人挥手告别――生齐读4-6自然段。

四、小结。

列车开走了,然而中朝两国人民的心永远连在一起。正如金日成首相所说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之间结成的深厚友谊将永远留在朝鲜人民子子孙孙的心中。”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推荐阅读《谁是最可爱的人》。

板书设计。

五年级《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2、这篇散文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语言富有感染力,那么你在读课文的时候,读到哪,让你特别感动。

3、读书最重要的就是要读出自己的味道来,这节课我们就来品味书中的语言文字。感受志愿军和朝鲜人民难舍难分的情感。

二、激情引读,理解课文。

1、放录象片:志愿军离开朝鲜,人们送别。

从这段录象片中,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3、小结:

以上三名同学在读的过程中注重抓住重点的.词句,而且在读的过程中有轻有重,有急有缓,抒发了自己的情感,我们在朗读的时候也要像他们学习。

4、自由朗读课文第一段,找出课文中那句话最能包含志愿军和大娘之间感情深厚?

5、出示课文最后一句:这比这句话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怎样读才能把这种情感读出来。

6、如果把它转化成陈述句,应该怎样表达?比较一下,这两句话那句情感更强烈一些?

7、读书,贵在思考,聪明的你们能不能根据这两句话提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么?

8、总结学生的问题为什么大娘对志愿军的情感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9、默读课文,用笔边读边找课文中那几件事能够说明大娘对志愿军的情谊。

板书:送打糕缝补衣服救伤员。

三、读中感悟情感。

1、八年的相处大娘为志愿军做了太多太多,此时此刻,随着列车的移动,难舍的泪水模糊了亲人的眼睛,望着大娘那一次又一次挥动的双手,又使我们的志愿军陷入了深深的回忆。

2、出示还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

4、对于大娘这种行为,课文中用了一个成语来形容同雪中送炭。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学生说)。

5、第一个同学讲的是这个词的本义,第二个同学讲的是这个词的比喻义。再请同学们考虑,读大娘送打糕时,怎样才能突出雪中送炭的艰难、危险?读时应突出大娘带着、顶着、冒着、穿过等词语,这样能突出大娘爱护志愿军的精神。请同学们练习读读。(配乐)(生读)。

6、学生评价,教师抓住值得学习的地方进行鼓励。

7、大娘在志愿军最需要帮助时,冒着生命危险,帮助了志愿军,事迹动人。但最感人的是哪个事例?大娘丢下小孙孙,救出了志愿军伤员,这个事例最感动人。

9、唯一亲人:

10、(配乐)教师范读,学生读,抓住课文中你认为最能表达情感的词句,有感情的赛读。

12、小结:

我们在学习这一段中是抓住了课文中重点的词语,在有感情的朗读中来抒发斤自己情感的,希望同学在学习下一段时也要按照这种方法来学。

五年级语文课文《再见了亲人》说课设计

《再见了,亲人》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篇精读课文,在本单元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本文以情为线索,采用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现手法,记述了三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大娘、小金花、大嫂,引入那些令人难以忘怀的往事回忆,把现实的告别场面与往事结合起来。全文感情真挚,语言凝炼,句式参差多样,篇幅较长,是一篇训练学生语言文字的好文章,也是训练学生朗读的好教材。针对本课特点结合高年级阅读教学要求,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字词句教学始终是最基本的基础知识教学,因此确立a类目标为: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雪中送炭”、“同归于尽”、“唯一”等词语及重点句含义。

2、了解同一内容不同说法的句子表达效果的不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课文前三个自然段中选择一段背诵下来。

因为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训练;佳句妙语的背诵积累,是提高写作水平的一种有力方式。

确立b类目标为:

1、继续练习从内容体会思想。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学生在体会中心的同时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据此确立c目标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因为课文涉及的时代背景距今较远,小学生对抗美援朝故事存在着较大的认知障碍。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难点:通过朗读和想象,再现典型场面、典型人物,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是为学服务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根据本课抒情性较强的特点,我采用“以读激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即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弄清全文主要的人和事,人物之间的联系后,通过抓重点词句,创境朗读,想象画面等方法体会文章中心,感悟语言传达的情感,使学生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心灵不断得到净化,达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教育效果。

1、以读代讲法:以读为本是语文教学自身规律。中朝两国人民那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感不是用一两句话能够说明的,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方式:个人读、小组读、男女生对读、师生对读、配乐读为学生创造朗读的机会和情境,使朗读和理解密切结合,相互促进。

2、情境教学法:文章不是无情物,为了达到“披文以入情”的教学目的。我借助录相、图片再现当时场面。通过音乐烘托、渲染气氛,使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表达的更加强烈。

3、观察、想象法:通过观察书中图片、文字,启发他们展开想象,丰富课文内涵,拓宽思想,强化积累。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采用抓重点词句体会文章,通过读物结合,以读为主的学习方法,将个别学习、小组学习、班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从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质出发,为了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和谐发展,完成本课教学目标,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我设计了四个教学过程(分两课时完成):

语文《课标》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篇文章虽然语言凝炼,感情真挚,可由于课文所写故事离生活较远,给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增加了难度,所以我在上课解题导入后,出示三张照片,简单的与学生交流课文的写作背景,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学生带着“书中的亲人指谁?他们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把握全文。然后指名朗读课文,归纳课文主要内容。这样不仅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一开始就让学生走进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境之中,初步感受到中朝人民深厚的友谊。

a、引导学习第一自然段,

著名学者燕国材认为:凡是能够使学生的情感发生强烈波动的事物,就比较容易记住,且保持牢固,有的甚至终生不忘。当学生的思想与作者产生共鸣时,抛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课文哪些描写让你感受到他们虽不是亲人,却胜似情人?在交流中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句式和重点词、句、段的理解,分析典型场面,典型事例。

如:“雪中送炭”的'理解,我首先让学生从字面去理解,并说出比喻意,然后再联系上下文去理解这个词。“雪”、“炭”分别指什么?“送”大娘是怎样送的?送来的仅仅只是打糕吗?请学生联系实际体会志愿军处境的艰难,大娘冒着生命危险来送打糕。再反复朗读这件事!再让学生说说还有什么地方使你感动?学生说“救伤员”这件事。教师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唯一的亲人”,体会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再理解不同句式的表达效果。然后再学生想想志愿军可能与大娘说些什么话呢?齐读有关语句。学生过分析、理解,反复朗读感受,体会到了大娘对志愿军的情谊。

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借鉴学习大娘惜别的方法,自主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自己质疑,讨论解决问题,体会中朝人民友谊深厚。并适时的加以指导。最后交流,我又抓住两个反问句让学生感动于中朝人民之间的伟大友谊。

通过师生合作教学其中一段的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其他自然段,体现了“导、扶、放”的教学原则。

这一过程主要学生通过上下文学习,对大娘、小金花、大嫂与志愿军的深情厚谊,总结提升到一个质的顶峰。让学生尽情说这是一种怎样的友谊?教师板书“伟大”。再让学生说说看,是不是仅仅这三位人物?让学生看图片(多媒体放映)体会千千万万的朝鲜人民与志愿军之间都有着伟大的友谊。

指名读这部分,抓住“亲人”“亲爱的土地”说说自己的理解。从这两个“再”字,你体会到了什么?想想最后一个“再见了,亲人”这句话可能是谁说的?体会“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再一起”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美好心灵?再带感情齐读!学习这一部分主要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悟情。

为了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拓展知识面,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观看中朝两国人民互助图片,交流抗美援朝英雄故事,受到情感熏陶。

板书是整节课的眼睛,将课堂中重点知识板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消化知识。

大娘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小金花 伟大友谊

大嫂 深情厚谊

当然,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也留下了许多遗憾。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提高。还请各位专家、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不胜感激!

人教版五年级《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情感是架起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桥梁。语文教学的熏陶感染作用往往是隐性、长效和综合的,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整体建构的过程。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只有回到生活中才具有生命的活力。因而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整体感悟的机会,使语言文字和人文精神的锤炼融为一体。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学习内容分析。

《再见了,亲人》是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这篇课文,人物形象鲜明,情感丰富强烈。教学中,要使学生被一个个感人的形象所打动,感受人物心灵的美好和品质的高尚,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真挚强烈,叙事抒情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在表达方法上颇具特色。

2.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在了解写作背景后,学生可大体读懂文章内容,了解朝鲜人民与志愿军送别的情景,对人物形象有初步感知。本文情感浓烈,对于学生来说,中朝两国人民那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以及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学生不容易理解。此外,体会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4.技术准备:抗美援朝战争背景资料;制作教学课件。

5.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及对策:

第一课时学习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梳理课文脉络,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借助课外资料,了解抗美援朝战争背景,感知朝鲜人民与志愿军送别的情景。第二课时将着重细读文本,挖掘文中的情感因素,感悟人物形象,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与表达效果。

三、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人教版五年级《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1)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你觉得哪些句子最令你感动?(师根据学生发言,相机出示句子)。

a、您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顶着打糕,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划出动词,感受到了什么?

b、理解“雪中送炭”(从字面上理解;实际的意思;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想象饿三天三夜会是什么感受?用一个词语?(眼冒金星、浑身无力、前胸贴后背……)如果是你,饿了三天三夜,最希望什么?(有人送来粮食……)在急需要食物的时候,有人送来了粮食,这就叫雪中送炭。拓展“雪中送炭”的用法。

“雪中送炭”指在别人急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帮助。

(结合完成《课堂作业本》)。

(2)而大娘为了给我们送打糕,自己却累得昏倒,所以每当支援军战士回忆起这件事时,心里会是怎样的呢?(激动、感激)让我们一起读好这句话。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第14课《再见了亲人》教案

教学要求:

1、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精神的感染。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仿照课文第一、二、三自然段写一段话。

一、揭示题目,导入新课。

1、交流感受。

学生发言。

2、解释题目,导入新课。

提问:上节课同学们初读了课文,谁能结合查阅的资料及参观的内容谈谈对课题的解。

学生发言。教师板书: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鲜人民。

小结。援朝八年中,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朝夕相处,生死与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课文真实地再现了1958年志愿军奉命凯旋回国时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场面。

二、学习叙事部分。

过渡语:请同学们打开书,按照思考题进行自学。

1、出示思考题,学生个人自学。

2、课堂交流,老师点拨。

抓住"雪中送炭"、"惟一"、"同归于尽"、"血泊"等关键词语进行理解。

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意是鲜血凝成的。

板书:深情厚谊鲜血凝成。

3、提问:是呀,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为了志愿军战士,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可以超越国籍,不顾惜自己的身体,不顾惜亲人的生命。她们为什么能为志愿军付出这样高的代价呢?请同学们结合参观的内容谈一谈。

学生结合参观的内容,简介杨根思、毛岸英、罗盛教等志愿军战士的事迹,说明志愿军为了朝鲜人民同样付出了血的代价。

4、小结:为了朝鲜人民,无数志愿军战士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把鲜血洒在朝鲜这片国土上。所以说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这是人世间最崇高,最珍贵的情谊。

5、指导朗读。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第14课《再见了亲人》教案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理清层次,交流参观内容及感受,质疑。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

2、看生字表,查字典学习生字。

3、小组交流,如何记住字形,了解字义。

4、课堂交流。

注意字形:比较"谦""歉"。

注意读音:"谊"读yi不读yi。

多音字:"泊"组词:"泊船""血泊"。

二、老师范读,激qing;学生读课文,理清层次。

三、小组活动:交流参观"抗美援朝展"后的内容和感受。

四、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认真朗读课文。

五、细细品读,体会感情。

同学们,大娘、小金花、大嫂都是朝鲜人民,而我们是志愿军,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我们刚才都是具体的讲现在我们概括的讲(多媒体依次出示第14、15、16张幻灯片)。

六、创设情境,升华感情。

1、回忆往事,一件件,一桩桩令人感动,催人泪下,朝鲜人民为我们付出了血的代价,生命代价,这足以表达朝鲜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这种友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所以我们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在这片土地上,不仅有着许许多多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一样的亲人,而且还渗透着我们与亲人们并肩战斗洒下的鲜血当然还长眠着像黄继光、邱少云这样的许许多多中华民族优秀儿女,所以我们把这块土地叫做“亲爱的土地”。自由联系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大段。(多媒体出示第17张幻灯片)。

当离别的抽泣声与汽笛的长鸣声交织在一起时,当我们从车窗伸出手,探出头,跟朝鲜亲人再见时,当列车的轰鸣一声紧似一声时,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让我们通过朗读来表达吧。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