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实用23篇)

时间:2023-12-08 05:59:07 作者:笔尘

读后感是读者在阅读、理解和思考之后,对作品内在意义和价值进行总结和表达的一种形式。以下是一些读者自己撰写的读后感,它们展示了不同读者的角度和观点,或许会给你一些启发。

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

我看见了我眼前的电脑,那么我可以确定的说我眼前有一台电脑,但是这是事实,不是真理,真理在我们眼中应该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于是我百思不得其解,是不是范围太小,那定义大一点如何?比如说秦始皇是坏人?是的,对于匈奴,对于那些因为修长城而家破人亡的那些苦命人来说确实是坏到无解,但是对于秦军,对于秦始皇的家人,亲信来说,他又是天下第一好人了,我一直相信一句话那就是,没有所谓好坏,所谓好坏只是取决于你能否从中获益,所以由此看来,真理就是我们获利,至少是我们自己觉得,而且还伴随着真挚的情感。

所以,看这本书的目的,不是作者观点有多精辟,内容有多新颖或者可读性多高多低,甚至不是他的错误到底有多少,而是我能从中获得什么,来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好,这就足以。

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

逻辑学正向部分很简单,无非的就是数学上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等,数学的论述要比逻辑学简单、清晰的多。

逻辑学的主要错误有2类:

第一类反击对方的错误逻辑:(都不是从观点本身反击的)。

1、扭曲对方的论证过程。

2、人身攻击。

3、混淆情绪与逻辑。

第二类是证明自己观点的,但是逻辑错误(都是论证过程有问题),比较典型的有以下几个:

1、循环论证。

2、不能肯定不算否定。

3、转移论点。

4、过度引申。

5、假因果等等。

书中例子比较多,而且逻辑学跟统计学也有交叉,很多因果论证是要通过统计学来做的。总之,逻辑学比较重要,个人认为最大的价值在于发现别人和自己的逻辑错误,属于逆向思维的一种吧!

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

随意乱点我硬盘里那个充斥着需要我静下心来细细整理的文件夹时,有两个g的青岛之行被我点到了,而思绪也随之飘远。自负点的说,一直以来我都自诩不缺乏发散思维的能力。问题就是往往思绪太飘忽了,考虑过的东西过后还可能会困扰我。boker的作用之一就显示与此了:我不得不逼迫自己把随意飘忽的想法逻辑的梳理一下并一字一句的录入其中,耗时耗力啊。现在就把看了那个“青岛之行”文件夹之后随意飘出来的想法大概归纳一下,并随意阐述下吧。

飘到过的地方:

1.看到照片上的笑脸,在对比记忆中当时的心情,感觉照片上的欢愉总是那么不真实。这也是我喜欢时不时翻看照片的原因吧。

2.那个文件夹里最多也就是承载了我3天的经历和记忆,现在我看来却是那么的悠久与漫长_原来难以想象的短时间内竟可以发生这么多事。再对比出国读硕的一年时间,本还觉得这么多时间的刻苦只换来这么短的时间进行深造,有些可惜。细想一下,08年一年,算上大把大把混混沌沌的时间,我依然成长了许多。那如果是把我扔在一个惨烈竞争的环境呢?或许就是脱胎换骨了。还是李老师说的好:人们总是习惯性的夸大自己十年后的成就,却小瞧自己在一年内可以取得的成绩。

3.那个待整理的文件夹躺在硬盘里已经有许久了,总是不经意间被我拾起却一直没有被整理完毕。总会太多东西去忙,也可以叫成是永久的惰性吧。

4.还记得之前一次看“赢在南农”的.活动照片时,就惊讶于当时人们的状态与现在之比的差距之大。现在还是有这个感觉。不过都有刘的关系,看起来别有了一番滋味。美玲的短信曾经说她感谢我看着她们这群小女生的成长,当时付之一笑_自己何曾如此伟大?现在却渐渐有了些味道。很有幸能时不时见证一些身边朋友的成长与离去,惊奇和感伤,但尤其是参与其中时还是有种自豪感由心底而升,为我,更是为他们!或许也就只有时而太过冷静的我,能时而思索于此,并且从中品味中别样的欢愉吧:自己的梦想最多还在路上,但看着别人实现的时候真的是一种享受!再说到今晚还没见的秋平,心里升腾起的总有亲切和钦佩,愿我能再次有幸见证一段成长,一个传奇吧。

这几个算是我又重新思考后,精选出来的几个有深度的发散吧。今天终于是把《简单的逻辑学》读完了,有感触,但太难下笔。在读一遍后会好很多吧。不过读完了书,联系前天看杂志的一片文章后,还是有直接易于表达的想法的。作者强调的是逻辑学的应用,然而在我这个外行人看来,书的体系构架确实显示了他的逻辑性。但宣扬的东西在我看来还是过于理性了,有僵化思维之嫌。综合一下,对于一个命题、事物或事件先随我思绪飘荡后再挑几个逻辑的思考下应该是最为优化的解决之道了。

反思一下,对于整体宏观事件的逻辑把握能力还欠缺,多锻炼会好些吧。

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

在《逻辑学》的第一版序言的开篇中,黑格尔陈述了形而上学崩溃解构的事实——“那种被叫做形而上学的东西,可以就已经连根拔掉,从科学的行列里消失了。”黑格尔把形而上学的这种解构归因于康德哲学,他认为康德哲学断定知性不可超越经验,否则认识能力将变成只不过产生脑中幻影的理论的理性,这种说法排斥了思辨的思维,并且迎合了世俗智慧的需要。黑格尔对这种做法表示了明显的不满,他用他那独有的口吻说到:

“一个有文化的民族竟然没有形而上学——就像一座庙,其他各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那样。”

“在昏暗被驱散以后,也就是反观内照的、幽暗无色的精神劳作消散以后,存在好像化为欢乐的花花世界了,大家知道,花是没有黑色的。”

接着,黑格尔论述了逻辑学的状况——与形而上学一样,逻辑学的遭遇也是极为惨淡——虽然逻辑学由于其实用的缘故而被容纳于科学之列,但是逻辑的形态和内容却在流传中逐步被改变,并且,在科学与现实中生长出来的新精神也并没有在逻辑中显出痕迹。

“假如精神的实质形式已经改变,而仍然想保持旧的教育形式,那总归是徒劳;这些旧形式是枯萎的树叶,它们将被从根株发生的新蓓蕾挤掉。”

“哲学,由于它要成为科学......它既不能从一门低级学科,例如数学那里借助方法,也不能听任内在直观的断言,或使用基于外在反思的推理,而这只能是在科学认识中运动着的内容的本性,同时,正是内容这种自己的反思,才建立并产生内容的规定本身。”

在接下来的一大段阐述中,黑格尔阐述了这种观点的具体内涵,论述了知性与理性的辩证关系,以及作为知性与理性的更高层次——精神是如何从无出发而产生出有,又是如何从单纯性中给予自己以规定性,又从规定性中给予自己以自身同一性的。只有沿着这个进路,哲学才能成为客观的、论证的科学:

“知性作出规定并坚持规定:理性是否定的和辩证的,因为它将知性的规定消融为无;它又是肯定的,因为它产生一般,并将特殊包括在内。正如知性被当作一般理性分出来的某种分离物那样,辩证的理性通常也被当作从肯定的理性分出来的某种分离的知性,它比知性、理性两者都高。精神是否定物,这个否定物既构成辩证的理性的质,也构成的知性的质:——精神否定了单纯的东西,于是便建立了知性所确定的区别;而它却又消解了这种区别,所以它是辩证的。但是精神并不停留于无这种结果之中,它在那里又同样是肯定的,从而将前一个单纯的东西重新建立起来,但这却是一般的东西,它本身是具体的;并不是某一特殊的东西被概况在这个一般的东西之下,而是在进行规定及规定的消融中,那个特殊的东西就已同时规定了自身。这种精神的运动,从单纯性中给予自己以规定性,又从这个规定性给自己以自身同一性,因此精神的运动就是概念的内在发展:它乃是认识的绝对方法,同时也是内容本身的内在灵魂。——我认为,只有沿着这条自己构成自己的道路,哲学才能够成为客观的、论证的科学。”

紧接着,黑格尔论述了科学与逻辑的关系(他称之为“精神现象学”):一方面,意识作为具体的而又被拘束于外在的知的精神,它的前进运动完全是以构成逻辑内容的纯粹本质的本性为基础的;另一方面,意识作为显现着的精神,它自己在途程中解脱了它的直接性和外在具体些之后,就变成了纯知,纯知以那些自在自我的纯粹本质自身为对象,这就是纯思维,即思维其本质的精神,而纯知的自身运动也就是它的精神生活,科学就是通过这种精神生活而构成的,并且也是这种精神生活的陈述。

最后黑格尔提及了《逻辑学》在其哲学体系的地位:原本逻辑学与哲学是一同作为《科学体系》(后改名为《哲学全书》)的第二部分出版的,但是由于逻辑学不断的补充、扩大,不得不使之独立问世,而构成了《精神现象学》的第一续编。

《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

逻辑学的主题是清晰地思考。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逻辑,作为一个整体,是个宽广、深奥、精彩纷呈的领域,《简单的逻辑学》这本书既没有刻板的理论论述也不是正规的教科书,这是一本现实应用的指南,对那些初次接触逻辑的人介绍逻辑的基本原理。《简单的逻辑学》期待造就实践者,而不是理论家。

在我们的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需要运用逻辑思维的场合无所不在。有些人平时表现得非常聪明伶俐,但是逻辑性却不是很突出。他们有逻辑思考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显然还没有成为本能。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他们进行逻辑思考的能力从来没有被系统地培训过,这是他们所受教育中的缺陷。实际上,逻辑学是教育的真正支柱,但是目前在学校里它却很少被提及。生活中,逻辑无处不在。无论我们是有意还是无意,逻辑无时不在服务于我们的生活。然而逻辑到底是什么,也许并没有太多的人有很清楚的概念。对门外汉或是初学者来说,本书都有切实的帮助。这本书的目的是向读者介绍逻辑学的初步知识和基本技巧。

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

《简单逻辑学》是由美国作家麦克伦尼写的一部著名的逻辑学着作,虽然薄薄的一本书但里面却饱含着丰富的内容。总之,读了《简单逻辑学》让我受益匪浅,它开阔了我的视野,锻炼了我的思维能力;让我的认识能力得到了提高,对问题的判断不停留在感性的认识而注重理性的思考。简单逻辑学的主题是清晰地思考,准确的判断。简单逻辑学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说话的艺术。《简单逻辑学》这本书很好的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对提高一个人说话的逻辑水平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读全书,我比较喜欢的是第二章逻辑学的基本原理的第三点:万物终有其根源。充足理由律告诉我们,事物的存在不是偶然的,它们都有其自身的根源。我们不尽知每个事物存在的理由,但我们知道它们的存在都是有理由。人作为理性的动物,当我们想知道为什么事物会是这样时,我们就会用相当一部分精力来探寻这些理由。从理论上来看,关于本源的知识是非常让人感到振奋的,因为知其所以然才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它们。但是关于本源的知识同样可以广泛应用于实践领域,因为找到了事物的根源就可以控制事物的发展,控制事物所带来的影响。例如,我们可以确定某种细菌是引发某种疾病的原因,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消灭细菌的方式来达到消除疾病的目的。我们知道万物的根源后,弄懂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从而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在探寻事物根源的过程中,我们一般从其结果开始。我们面对这样或那样的现象,并需要为之做出解释。也就是说我们面对这些客观的事物;去探寻这些事物是如何形成的。我们所做的探寻工作必须遵循如下原则:每一个原因与其结果之间必然存在根本的相似之处。这就是说,所谓原因,它必能导致我们所观察到的结果,并将在结果上留下其特定的印记:每一个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都将反映出其根源的特性。这样的逻辑学思考有什么重要的实践意义呢?当我门在探寻某个原因的时候,我们不能直接知道产生了某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但是我可以通过面前的结果得到关于它的间接知识。通过评估结果的性质,我可以推测出原因的部分特性,这些知识将指引我们的探寻方向。在这章节里里作者举了一个谁打翻了厨房里的牛奶的故事。从奇怪的声音,到半瓶牛那倒地,到看见蚂蚁,到金丝雀出笼,到窗户外邻家的猫,作者一步步探寻和排除,最终锁定那只灌木丛中正添嘴的猫为重点怀疑对象。

在我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需要运用逻辑思维的场合无处不在。如果我们的逻辑思维好就有助于事情的顺利完成;相反,如果我们缺乏逻辑思维能力那就有可能把事情搞砸。生活中,逻辑无处不在。无论我们是有意还是无意,逻辑无时不在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读了《简单逻辑学》让我认识到了自己以前思考问题的片面性。读了这本书对我的思维有很大的帮助,学到了逻辑的初步知识和基本技巧。通过对逻辑学的学习我相信,我以后思考问题一定会更加全面,言语表达一定会更加的清晰,逻辑性更强。

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

一方面,我是一个文艺的理想主义者。愿意和热爱阅读的朋友一起聊天;喜欢沉浸在书本里和电脑屏幕前阅读或写作;喜欢在家里、咖啡馆、在好朋友圈子里开玩笑,甚至大声聊天。

另一方面,我又是一个务实主义者(要为物质发愁,要考虑如何能过得更好),并且“务实”在不断馋食我的文艺情怀,也不知何时两者才能达到一种平衡。因此我想人永远不能完美的让两者达到和谐与平衡,故也许只有两类人,一种就是务实主义远占上风的大多数,另一种才是理想远大于务实的小部分人。

去年我在北京组织读书会时认识了同道读书会的创办人,并且去参加了同道举办的几期哲学读书会。创办人30多岁,坚持这件事很多年了,我想做这件事是没什么收益的,为了自己的理想,有些人就是不被世俗拉拢过去——我想他就是理想大于务实的那少部分人,我敬佩他。

理想主义者并不都是如此,只不过有些还在爬山的路上,而有些已经到了半山腰——比如那些伟大的创业者们(而不是创业投机分子)——他们的产品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我不屑那些时代的投机分子,他们是这个时代的噪音,一直存在但又无关紧要。尽管我们都只是时代洪流里无关紧要的一滴水。

这本书只有100多页,但内容清晰简单,是逻辑学入门的一本好书。我读了两遍《简单的逻辑学》,并尝试去记住书中的内容。逻辑知识在我们的教育里是缺失的一个环节,我们精通算数,几何证明题,也知道什么是否命题或逆否命题,但你知道,我们在学习那些东西的时候,根本不会去和逻辑知识放在一起理解。书本和实践的分离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就开始了,我们阅读,但只限于考试——从书本里来,到试卷上的答案里去——好的成绩得到奖赏,坏的成绩被惩罚,循环往复而已。

逻辑学和数学是原理性的学科,再加上哲学,除此以外的学科都是假设,等待被证伪。这本书介绍了逻辑学的原理和表现形式,也介绍了非逻辑学的根源和表现形式。如实相告,原理性的书籍必然不像小说那么生动有趣,但耐心读完,对逻辑学的深入了解将会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这个时代鼓励浅尝辄止和碎片知识,到处都是打着逻辑学旗号的事物,用户价值是其变现的商业手段。“用户”是人,但其实只是商业谈判桌上的筹码和数字。这里也许能够理解“我们只是时代洪流里无关紧要的一滴水”这句话的含义。商业社会加重了这种非人性,我不知道这种情况能够维持多久。

这是个很大的话题,以我的学识根本无法解答,我能做的只是不断正确地学习,去接近真实,努力给自己一个答案。

关于读书,我有很多新看法——这得益于我前两年组织读书会的经验。读得越多,就越知道如何读书。对一个问题思考的越多,就会越接近真实情况。只有实践而没有思考,则无异于机器;只有思考而不去实践,那就是空想家。经验能够给你提供思考的原料,而思考和总结能够指导你如何寻找更好的原料去充实自己的理论。这是一个动态的循环,但循环的圈子越来越大,也越来越接近真实。

我们尊重年龄大的长辈,主要是因为他们的经验比我们丰富,而不是他们的白发和皱纹。这样来看,我们其实尊重的是经验比我们丰富的人,年长只是一个必要条件罢了。因此你也就能知道,不是所有年长的人都值得尊重(当然如果你只是被传统道德所约束的话,就另当别论),倚老卖老的老人,不讲道理的老人比比皆是,并不值得尊重。我想这是符合逻辑的。

有很多事情值得我们再次去思考,约定俗成的事情并不必然都是正确而适当的。传统和权威也需要时不时被质疑。所以我觉得逻辑学的学习是通往独立思考的必经之路。

逻辑似乎代表着理性,但人永远脱离不开情感动物的牵绊,所以不要刻意将二者划分开来。发现你自己,聆听你内心独立发出的声音,而不是外界的噪音。这也许就是最大的逻辑。

《简单逻辑学》读后感

印象最深的是福特汽车公司的一个故事。一个客户反应去买冰淇淋的时候,买其他口味的冰淇淋汽车就可以正常发动回家,买香草口味的冰淇淋汽车总是无法正常启动。非常的苦恼。福特的员工到现场后也是百思不得其解,在跟客户去实地买冰淇淋的时候发现买香草冰淇淋的时间要比其他的时间要短,因为香草冰淇淋是爆款,冰淇淋店单独设置了柜台,而其他口味的则需要排队时间比较长。为什么从汽车熄火到买香草冰淇淋这段时间汽车无法正常启动,而稍微长一点就可以呢?员工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在“蒸汽锁”,给福特公司汽车的进步作出了很大贡献。

第二个印象深刻的故事是关于假设思维。是唐朝4个少数民族求亲文成公主,最后松赞干布的使臣禄东赞通过了考验不辱使命。

假设每一个问题都是可解的。这个思维方式对生活质量的提高有莫大的作用。第三个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打破砂锅问到底思维方式。

机器不转的根源在于油泵没有装过滤器,铁屑混入,导致油泵磨损,吸不上来润滑油,导致轴承苦涩,继而保险丝超负荷,电流太大,保险丝断掉了。

打破砂锅问到底看上去没有那么有技术含量的思维方式只要有的放矢的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解决大问题,何乐而不为。

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

在我的生活中,经常听到有人说,什么什么没有逻辑,我听了这么久,也只有一个肤浅的认识,那就是因果关系,但在看完这本书后,我觉得逻辑不只是因果关系这么简单。引用封面上的一句话:逻辑,不是枯燥的学术研究,逻辑也不是远离我们的空中楼阁,它切切实实存在于我们的身边。万事万物运行的背后都有逻辑存在。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懂逻辑呢?在我们生活里,有些人不懂逻辑,他们的言行很混乱,做人做事经常闹笑话,还很容易掉进别人设下的圈套里,成为骗子的猎物。这种人往往被贴上“愚蠢”的标签。

举个书中的例子,相传在古希腊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人去酒馆买酒,他先要了一瓶白酒,可是当老板将白酒递给他之后,他又说:“哦,我刚才搞错了,我要一瓶红酒”。当老板将红酒递给他时,他拿起红酒就走,老板一把抓住他说:“先生你的红酒还没付钱呢”!“不对吧,我用白酒和你换的红酒为什么要付钱”?老板听了这话,一下子懵了,不知道怎么回答,眼睁睁地看着那个人拿着酒大摇大摆的走了。

故事中的买酒人,观点看似有道理,但稍微动点脑子你就会发现他的观点根本经不起推敲。事实上,他犯了循环论证谬误,他将不属于自己的白酒,作为交换红酒的筹码,遗憾的是店老板的思维有点短路,当时不知道如何回应,才让买酒人的循环论证谬误得逞。

所以对自身来讲,生活中离不开逻辑,用逻辑思维去思考和分析问题,可用帮助你解决问题,防止掉入别人的陷阱,做一个逻辑清晰的人。

另外,运用逻辑可以让你成为受欢迎的人,让你面对他人提出的问题,找到最好的答复。再举个著名的例子:德国诗人海涅是犹太人,在德国那个排斥犹太人的社会里,他经常遭到无礼的攻击。有一次,有个旅行家对他说:“我发现塔希提岛上既没有犹太人,也没有驴子”。他将犹太人与驴子相提并论,言下之意非常明显,就是想侮辱海涅。海涅白了他一眼,不动声色地说:“如果我们一起去塔希提岛,就完全可以弥补这个缺陷”。

我们发现,他在面对他人的发难、讥讽和侮辱时,能够做到快速而有智慧的反击,绝不让别人在自己身上占到便宜。这种勇敢和智慧并存的表现背后,让人惊叹的是他的逻辑思维能力,他能够在短短的时间内灵活的运用类比的逻辑形式,确实令人佩服。当然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反击,更需要友善的回答别人。

那么如何训练我们的思维能力呢?书中也给了一些有用的方法。比如发散思维的方法,要将自己的思维向水波一样,从中心点向四周不断的扩散。

在收到的3756份回函中,有70%的人回答,在学校里知道了一只铅笔有多少种用途,贝纳特学校还教会了这些穷人:有着眼睛、鼻子、耳朵、手脚和大脑的人,更是有无数种用途,并且任何一种用途都可以帮助自己走向成功。

我花了一个星期读完这本书,我仔仔细细地看了每个篇章,确实是一本很好的书。

通过此书你不仅能够很好地认识发生在身边的逻辑学,还能逐步塑造出一个聪明的头脑,使你在语言、人际关系、认识客观世界等方面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拨开云雾,看一看这些藏在事物背后的真理吧!

《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字

在这一周内,我品读了美国著名逻辑学家、哲学教授麦克伦尼编撰的《简单的逻辑学》。正如书名所言,他将大众认为晦涩的逻辑学知识深入浅出地展现给了大家。作为读者的我品尝这本书,不但体会到了逻辑学的高深,也丝毫没有丧失阅读的兴趣,甘之若饴。

正所谓逻辑原理简单,但是其作用和威力却大得惊人!读完可以看出麦克伦尼写作这本书的目的很直接,那就是很多人日常逻辑性不突出,展现出低素质。这是因为他们逻辑思考的能力没有被系统地培训过,这是所受教育中的缺陷,而这种缺陷会导致很多麻烦的发生。所以这本书在我看来更是一本工具书,没有任何理论教条,也不是正式的教科书。

这本书期待造就实践者,而不是理论家。使读者意识到逻辑学的重要性,在合乎逻辑的思考中体会到快乐和满足。通读完之后,作者一共为这本书分了五个章节。第一章论述了成为一个逻辑思考者需要搭建的思想框架,为接下来两章如何建立正确逻辑思维的探讨做铺垫。

第二章讲述了贯穿逻辑思维的基本原理;第三章论证了逻辑思维的具体表现形式;第四章逐个探讨了非逻辑思维的根源;第五章逐个解释了逻辑谬误的具体形式。在全书第一章节,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重点刻画了什么是“观念”。观念不是无根之花,对客观事物接触越多。理解越深刻,观念就会越清晰。

我们人的认知啊,大体来说分为三个部分:客观存在的事物、事物在大脑中的反应和我们为它创造的语言。一个真命题的作用就是以语言为媒介,将大脑中的观念与相应事物的客观事实联结起来;为伪命题就是观念偏离了事物的本源,错误观念是我们对客观世界做出一厢情愿的假设的结果,它只能由我们自己负责;而语言的作用就是与观念相匹配,使得沟通清晰有效。

在第二章节,作者向我们展开讨论了同一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和矛盾律。这些属于逻辑的基本原理,和数学里的公理一样,不证自明,也没法证明。有一句话我很触动,那就是“任何科学都是由包含基本原理的知识组成的。任何科学的基本原理都是这门科学赖以建立的最基础的事实。逻辑学的基本原理和人类理性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作者同时特别强调“万物终有其根源”,也就是我们不尽知每个事物存在的理由,但我们知道它们的存在都有理由。之后谈到了联言论证、条件论证和条件论证三种简单的论证形式和著名的“三段论”。

之中提及的“中项不周延”、“论证不是争吵”、“真诚的局限性”对我影响颇深。

在前段时间参加的辩论赛我就认识到,辩论双方有时要互换论点进行辩论,很多时候在有限的时间就是煽动情绪,使用技巧为了反对而反对,并无坚持自己的真理可言。这也是我本人不大热爱辩论的原因,没有求真,很难做到让真理越辩越明!

总而言之,在这一周的阅读后,我头脑中的“逻辑”观念,更加地刻骨铭心。可以这么说,倘若我们日常生活中缺乏逻辑的,那必定是“庸人自扰”,面对很多事情都会情绪失控,做不到真正的“不卑不亢”。如何跨越“经历”和“阅历”的一词之差的鸿沟?我想可能这本书就是为我们搭建的桥梁吧。

《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

看到这样一句话:除了时间管理,我们还应该关注精力管理。不过很惭愧,无论是时间管理,还是精力管理,我都没有做好。我说一下我的尝试。

在少数派的一篇文章里,我认识了“精制碳水”这个名词,也意识到精力管理这个概念。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中午一顿美味的午餐后,就开始十分疲倦,然后开始午睡。但是,我们的午睡体验往往很差,下午要是没课,一不小心一个下午就睡过去了,要是下午有课,起床那个瞬间又会极其难受。不可否认,午睡对我们恢复下午的精力非常必要,但是午睡又很难控制。

由于亚洲食物普遍含有较多精制碳水,我们一顿午饭后,这些精制碳水消化导致血糖升高,进而导致犯困。意识到这一点后,我对这个星期的餐食做了一个尝试:

早上:吐司+香蕉+牛奶/果汁。

中午:三明治+香蕉+咖啡。

下午:蔬菜沙拉。

一个星期下来,不知是咖啡的原因还是因为减少精制碳水的摄入,这确实让我中午没有那么犯困了,但是这让我更早开始饥饿。另外,我觉得这可能对我来说,节约的时间大于增加的精力,这让我不用到食堂慢慢排队。除了沙拉需要点外卖,需要耽误一点上下楼取餐的时间。

另外,尽管中午没有往常那么犯困了,但是不代表不需要午睡了。但是上床睡觉容易贪睡,我开始在书桌上趴在睡,然后10几分钟后就会因为手麻,脚麻而醒来,并且由于眼球受到压迫,醒来还要几分钟恢复视力,不由觉得自己有些本末倒置了。

让我最为头疼的不是午睡,而是晚睡。我有天尝试睡前不玩手机,结果1个小时没有睡着,不得将手机继续拿起,在刷手机中不知觉睡去。这几天一直都没有做到早睡早起,浪费了不少早上的大好时光。

在少数派有看到另一篇文章《对某些人而言,学会睡觉比任何事都难》。其实我觉得睡觉对任何人都不难,难的是管理睡眠,在该睡的时候,能快速入睡,在不该睡的时候,不要犯困。

《简单的逻辑学》是一本“小书”,就页码而言不到200页,我却花了6天才读完。反映了我在阅读上并没那么投入。其实这本书大部分内容,都觉得比较熟悉,因为在离散数学中的数理逻辑部分就有学过,区别的话《简单的逻辑学》是文字版,而离散数学中是符号与数字。当然,《简单的逻辑学》本就是一本科普读物,自然要使用通俗文字来解释一些复杂概念。

这本书除了让我们简要地复习了一下以前学过的数理逻辑,更多让我学到是最后一章的【谬误】部分。我们因为各种主观原因产生非常多逻辑上的错误。当然很多我们都有所听闻。

这些谬误其实也是工具,我们在谈判沟通过程中,可以利用这些谬误使得别人入坑。比如“混淆视听”这个谬误,通过一些无关的信息,来转移别人的注意力。

这里还提到一个谬误:以出身论英雄。在刚来的我们这一所十分普通的一本学校时(不是985,不是211,更不是双一流),我对社会上许多大公司招实习生看简历只看985,211院校学生的行为十分鄙夷,这无疑是一种以出身论英雄的逻辑谬误。

不过随着认知的增长,我也能理解这种行为了。这种明显的逻辑谬误(一般院校就没有人才),这些hr无疑都非常清楚。但是筛选人才是需要成本的,从985院校里10个人里就能找到一个合适的人才,但是到普通学校,可能就需要从100个人里去找一个。这就让筛选成本上升了10倍。

因此,很多谬误,尽管逻辑不正确,但是各种客观原因的限制,我们知道是错的,但是却无力更改。

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

第一章:学习逻辑学的思想准备。

主要描述学习逻辑学要确认事实,全神贯注,清楚准确的认识事物的观念,沟通的时候要用次准确,避免出现误解。

基本原理有四个:同一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矛盾律;正如作者所说“这些原理所表达的真相,拥有理性的人类早就在生活中运用自如了”。

第四章:非逻辑思维的根源。

介绍了形成非逻辑思维的根源,像:吵架代替辩论、盲目的乐观主义……认识并避免它。

第五章:非逻辑思维的主要形式。

描述了诸多非逻辑思维的表现,比如诉诸情感、诉诸暴力……。

简单的逻辑学读书心得

逻辑学不仅仅是辩论社会里的利器,更是日常生活中表达阐述自己的手段,像极了血肉人类的骨骼。刚入职场年轻人需要用逻辑阐述表达自己,老练的管理者更需要用逻辑清晰的传达自己的命令。只有先定好目标基调,才能一步步的完善细节,用最短的时间向着共同的目标大步迈进。

在工作中,逻辑能力强的同事,总能把事情讲解的非常清楚,而逻辑能力弱的同事,需要我们引导之后,才能把工作汇报清楚。这是一种很普遍的情况,后者占多数。我们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逻辑和辩论的训练相对于西方国家来讲不太多,但我们工作中更多的是学习西方国家的管理理论来经营公司,因此需要多多训练自己的逻辑能力,才能在沟通中得心应手。

逻辑学更给了我们质疑的勇气。越长大越对于常态的事情,只要多数人支持,我们就收起了我们的言语,不知道从哪里下手质疑。任由他们玩弄混淆前提结论,向我们投递着这样那样的信息垃圾。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五分钟就能浏览一个小新闻,俩分钟能够看完一个小视频,掐头去尾不用逻辑质疑,只能让千百个人都成为网络机器。就像那句话,我不知道网上戾气为何那么重,喷子那么多,是网友不出门还是身边人不上网?同时由于自己的无知,我们不敢接受质疑,甚至不能面对问题,只能对咨询的人冷嘲热讽,大吼着存在即合理,逼迫着别人接受。

简单读后感

《简单逻辑学》是由美国作家麦克伦尼写的一部著名的逻辑学著作,虽然薄薄的一本书但里面却饱含着丰富的内容。总之,读了《简单逻辑学》让我受益匪浅,它开阔了我的视野,锻炼了我的思维能力;让我的认识能力得到了提高,对问题的判断不停留在感性的认识而注重理性的思考。简单逻辑学的主题是清晰地思考,准确的判断。简单逻辑学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说话的艺术。《简单逻辑学》这本书很好的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对提高一个人说话的逻辑水平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读全书,我比较喜欢的是第二章逻辑学的基本原理的第三点:万物终有其根源。充足理由律告诉我们,事物的存在不是偶然的,它们都有其自身的根源。我们不尽知每个事物存在的理由,但我们知道它们的存在都是有理由。人作为理性的动物,当我们想知道为什么事物会是这样时,我们就会用相当一部分精力来探寻这些理由。从理论上来看,关于本源的知识是非常让人感到振奋的,因为知其所以然才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它们。但是关于本源的知识同样可以广泛应用于实践领域,因为找到了事物的根源就可以控制事物的发展,控制事物所带来的影响。例如,我们可以确定某种细菌是引发某种疾病的原因,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消灭细菌的方式来达到消除疾病的目的。我们知道万物的根源后,弄懂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从而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在探寻事物根源的过程中,我们一般从其结果开始。我们面对这样或那样的现象,并需要为之做出解释。也就是说我们面对这些客观的事物;去探寻这些事物是如何形成的。我们所做的探寻工作必须遵循如下原则:每一个原因与其结果之间必然存在根本的相似之处。这就是说,所谓原因,它必能导致我们所观察到的结果,并将在结果上留下其特定的印记:每一个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都将反映出其根源的特性。这样的逻辑学思考有什么重要的实践意义呢?当我门在探寻某个原因的时候,我们不能直接知道产生了某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但是我可以通过面前的结果得到关于它的间接知识。通过评估结果的性质,我可以推测出原因的部分特性,这些知识将指引我们的探寻方向。在这章节里里作者举了一个谁打翻了厨房里的牛奶的故事。从奇怪的声音,到半瓶牛那倒地,到看见蚂蚁,到金丝雀出笼,到窗户外邻家的猫,作者一步步探寻和排除,最终锁定那只灌木丛中正添嘴的猫为重点怀疑对象。

在我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需要运用逻辑思维的场合无处不在。如果我们的逻辑思维好就有助于事情的顺利完成;相反,如果我们缺乏逻辑思维能力那就有可能把事情搞砸。生活中,逻辑无处不在。无论我们是有意还是无意,逻辑无时不在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读了《简单逻辑学》让我认识到了自己以前思考问题的片面性。读了这本书对我的思维有很大的帮助,学到了逻辑的初步知识和基本技巧。通过对逻辑学的学习我相信,我以后思考问题一定会更加全面,言语表达一定会更加的清晰,逻辑性更强。

《逻辑学导论》读后感字

我在不止一个系列的作品介绍过多次。之前介绍这本书,主要是作为数理逻辑的前置读物介绍。这本书既介绍了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和用于生活日常的逻辑技巧,也涉及了一些符号逻辑,阐述了逻辑学中的主要思想,同时又没有一头扎入符号推演中,保留了相当的易读性和生活气息,很适合在正式学习符号逻辑(或说数理逻辑)之前阅读。

我个人习惯把逻辑归入数学知识中——因为我一般所说的逻辑学大都指建立在形式化公理之上的数理逻辑。但如果探求“逻辑学”一词的严谨词义就会发现这种归类其实并不完全合适。数理逻辑固然可以算作“逻辑学”,但“逻辑学”却不仅仅只有一门数理逻辑。归纳、类比和自然语言逻辑也是逻辑学的内容。

在十九世纪初,还没有什么“数理逻辑”,但“逻辑学”已经存在了至少两千年了。当时的逻辑学虽然与数学证明密切相关,但却更多地被视为哲学的子学科。在当时看来,解决数学家的证明问题或许只是逻辑学的一个副业,而其主业则是解决哲学家之间的争端。

西方哲学,或者说哲学,是充满了辩论与争论的,但很多时候争辩双方其实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歧见,而是在打一些笔墨官司,玩一些文字游戏。甚至还会有混淆、误解、曲解以及谬误混杂在双方的论证当中。为了不让哲学争论变成口水仗,必须厘清一个人说的话是什么意思,他的话能否算作论证,他的论证又是否有效,于是就有了逻辑学。

逻辑学名义上研究语言,这个对象看不见摸不着,给人以虚无飘渺的感觉。但是,逻辑学所追求的三段论式的“合理”却又是非常真实且坚实的。数学公理可以选择,物理假设可以推倒,三段论却似乎放之四海而皆准。实际上,逻辑学是在借由研究语言来研究语言所承载的思维,从语言组合变换的规律中窥探部分思维的规律。数学和物理的研究对象,往往就只是被认识的对象,而逻辑学研究的对象却是人的认识方式本身(逻辑学研究的至少是部分认识方式)。

直观上来说,外界的环境相对容易变化,而认识者自身内部却相对稳定——一旦认识的方式变了,认识者也就不是原先那个认识者了。从这个角度来说,逻辑学研究的是某种比物理定律、几何公理更“高阶”的“真实”。或许正因如此,当初命名这门学问的时候,才从逻各斯(logos)演化出逻辑学(logic)一词。

不要听我的声音,要听逻各斯。——赫拉克利特。

因此逻辑学是哲学的地基。虽然一个哲学家的研究主题不一定得是逻辑学,但如果他不承认任何形式的逻辑学,乃至于不承认逻辑,基本就相当于掀桌了,很难与其他哲学家交流。逻辑学就相当于为哲学讨论准备的语文课。不学逻辑,无以言哲。

最后,补充一点关于传统逻辑学和数理逻辑的关系。有些保守者会觉得数理逻辑不是纯粹的逻辑而仅仅是数学。但实际上,数理逻辑是以数学为工具研究逻辑学的主题。或许方法和形式借鉴了数学,但主题和内容却是货真价实的逻辑学。此时又会有人觉得引入数学是不必要的。如果你只沉醉于非常早期的哲学史料,那么传统逻辑确实已经非常够用了。

这显然不应该是一个哲学家所为。曾经的哲学家把整个世界当作自己的研究对象,用自己的思想贯穿任何能带来帮助的方法。

现在学哲学的人或许不应该固步自封,把哲学研究方式仅仅限制于“纯粹的思考”(实际上是排除掉一切数学和物理方法的“纯粹的思考”),不做任何实验、不进行任何计算、也不学习任何专门知识。把哲学局限在“纯粹的思考”中,只会让哲学变成故纸的复述,变成知识的标本。但哲学的本来面貌是生动鲜活的。

简单的逻辑学读书心得

《简单的逻辑学》是由美国作家麦克伦尼写的一部著名的逻辑学着作,虽然薄薄的一本书但里面却饱含着丰富的内容。总之,读了《简单逻辑学》让我受益匪浅,它开阔了我的视野,锻炼了我的思维能力;让我的认识能力得到了提高,对问题的判断不停留在感性的认识而注重理性的思考。简单逻辑学的主题是清晰地思考,准确的判断。简单逻辑学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说话的艺术。《简单的逻辑学》这本书很好的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对提高一个人说话的逻辑水平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读全书,我比较喜欢的是第二章逻辑学的基本原理的第三点:万物终有其根源。充足理由律告诉我们,事物的存在不是偶然的,它们都有其自身的根源。我们不尽知每个事物存在的理由,但我们知道它们的存在都是有理由。人作为理性的动物,当我们想知道为什么事物会是这样时,我们就会用相当一部分精力来探寻这些理由。从理论上来看,关于本源的知识是非常让人感到振奋的,因为知其所以然才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它们。

但是关于本源的知识同样可以广泛应用于实践领域,因为找到了事物的根源就可以控制事物的发展,控制事物所带来的影响。例如,我们可以确定某种细菌是引发某种疾病的原因,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消灭细菌的方式来达到消除疾病的目的。我们知道万物的根源后,弄懂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从而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在探寻事物根源的过程中,我们一般从其结果开始。我们面对这样或那样的现象,并需要为之做出解释。也就是说我们面对这些客观的事物;去探寻这些事物是如何形成的。我们所做的探寻工作必须遵循如下原则:每一个原因与其结果之间必然存在根本的相似之处。这就是说,所谓原因,它必能导致我们所观察到的结果,并将在结果上留下其特定的印记:每一个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都将反映出其根源的特性。

这样的逻辑学思考有什么重要的实践意义呢?当我门在探寻某个原因的时候,我们不能直接知道产生了某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但是我可以通过面前的结果得到关于它的间接知识。通过评估结果的性质,我可以推测出原因的部分特性,这些知识将指引我们的探寻方向。在这章节里里作者举了一个谁打翻了厨房里的牛奶的故事。从奇怪的声音,到半瓶牛那倒地,到看见蚂蚁,到金丝雀出笼,到窗户外邻家的猫,作者一步步探寻和排除,最终锁定那只灌木丛中正添嘴的猫为重点怀疑对象。

在我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需要运用逻辑思维的场合无处不在。如果我们的逻辑思维好就有助于事情的顺利完成;相反,如果我们缺乏逻辑思维能力那就有可能把事情搞砸。生活中,逻辑无处不在。无论我们是有意还是无意,逻辑无时不在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读了《简单的逻辑学》让我认识到了自己以前思考问题的片面性。读了这本书对我的思维有很大的帮助,学到了逻辑的初步知识和基本技巧。通过对逻辑学的学习我相信,我以后思考问题一定会更加全面,言语表达一定会更加的清晰,逻辑性更强。

简单读后感

教书不仅仅是课堂上技能的展示,更是教师自身性灵的修炼与提升,是自己的生活态度和点滴言行如春风化雨般对儿童的熏陶。今天读了一位乡村教师(曾纪洲)记录教育生活的书《教书,不简单》,读完这本书,我觉得,教师只要怀有一颗善良之心,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真诚关爱学生,懂得自信、责任对学生而言之关键,才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好老师。本书中讲到很多这位老师和学生的故事,讲到老师如何有技巧地处理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

我认为,教书育人的“小技巧”都是不断积累的,对于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效果,是建立在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读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教书,不简单,但是,如果拥有一颗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真心关爱孩子的心,似乎又没有那么难了。作者的语言十分通俗易懂,仿佛就是和你坐在绿草如茵、花开四野的山坡上促膝交谈,娓娓到来,让人似乎感到一丝山风的吹拂,神清气爽,那一个个教育生活中的幽默、机智的小故事,让人忍俊不禁,又让人羡慕不已,许多事情就发生过在我的身边,许多事情又闻所未闻,读着读着就让人心生佩服,就让人感受到作者对教育的热爱与眷恋。我想作者不仅是记录自己的教书生涯,更多的是想通过这本书激励我们吧。

与实践上具体方法的描述。有些是属于“独门秘方”,如“拳打玻璃窗”、“游泳探险”等,都是创新出奇的;其他很多理念,是大家公允的价值观。如对别人的尊重,即使是对疯子的尊重也是很重要的;鼓励一个人比惩罚一个人更能修正一个人,等等。曾老师鼓励学生,关注学生的自尊心,不在家长面前批评学生,“报喜不报忧”,发自内心的告诉家长他的进步和闪光点。其实,孩子是聪敏的,没有一个生命会自甘落后,但也许就是某一个不恰当的表述方式摧毁了他前进的动力,于是一个人一生中至关重要的一个“蝴蝶效应”就没有发生。最难忘,曾老师对那个大家一致认为他有小偷小摸得孩子的“庇护”与鼓励,那真的是一个太好太好的教育范本。很多的人学坏了,是因为从一开始我们就给他下了一道“诅咒”,我们也是他的悲剧的参与者,甚至把他的悲剧当喜剧去把玩。看到那个孩子后来幸福的结局,我心里暗想,曾老师是个好老师!

教师在丰富多彩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寻生活之源,立教材之基,举学生之力,激学生之情,让我们的课堂充满魅力和活力。曾纪洲老师是个面带微笑、对生活充满激情、对工作充满爱心、深爱学生和受家长喜爱的教师。从曾老师的《教书不简单》看到了他是如何进行课堂管理,常常面带笑容的面对生活,面对学生,书中充满了课堂管理策略的智慧启迪。他在教学中的循循善诱,在平常言语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方法,孜孜不倦的培养他们的好强心。常与自己比,做学校的主人,要学会感恩,尤其是在家里感恩父母,这一切都是曾老师为我指明了教学之余的思想教育。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位热爱生活、充满智慧、乐观向上的优秀乡村教师,我佩服他能毫无差错地记住学生的名字,用最简单的方式表现对他人的尊重;佩服他对艰苦的工作环境毫无怨言,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佩服他不用看教辅书,随手就能出一份优秀的试卷;佩服他能成为一个让家长放心、让学生骄傲的老师。读完这本书,我领悟到:作者的成功源自于他对教育事业的那份热爱。今后,我也我会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之心,用爱、真诚以及智慧去教育学生,做一个让家长放心、让学生骄傲的老师。

读《简单的逻辑学》有感

《魔鬼逻辑学》是一本有关语言科学的精彩读物,清晰简明的内容足以彻底改变你的思维世界。在我专心致志地读完这本书后,我感觉我比之前聪明了很多。

其实逻辑学是一门非常有用的学问。只要学会了逻辑思维,学校和日常生活中任何场合都能派上用场。正确的逻辑推理具有不可代替的价值,并被运用到各个研究领域。如何区分正确的逻辑和谬误的逻辑,是有一些已为人知的标准的。谈话、推理和辩论背后的精妙,是逻辑,还是胡诌?《魔鬼逻辑学》毫不留情地揭示了21种逻辑谬误,专治那些不讲道理却总有理的人。

我每次与人争辩时,明明是对方理亏,我却哑口无言;到要汇报情况时,明明心中有千言万语,我却无法组织语言进行顺溜的表达;在聊天时,我经常在错误的时间和错误的人说了错误的话,造成了一个错误的结果。但当我一丝不苟地读完这本书后,我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还能分毫不差地向老师汇报心中所想的话,更能与同学聊一聊他所感兴趣的话题,使更多比较陌生的同学成为我的知心朋友。

说实话,看了一本如此深奥的书,真的感觉到了不同,就好像整个都世界焕然一新了似的,又似乎去了一趟受益匪浅的国外旅游一样,让我见识比之前多了许多。我现在不仅思考有逻辑,说话有条理了,而且能够现学现卖,把学到的知识和方法都运用到生活中。

读《简单的逻辑学》有感

一直很敬重文学,数学,哲学这些基础学科,虽然相比一些应用学科这些可能不会在实际生活中有立竿见影的效用。整天琢磨这些的人可能还给人一种吃饱了没事找事的感觉。了解逻辑的一些基本规律之后,觉得所有复杂问题都可以简化为一串符号连接的公式,一目了然。万物都充满了最严格的规则和秩序,了解这些最基本的规则和秩序才能把握正确的方向和解决方法。我们有时候使用自以为正确的信息和方法进行推论,殊不知认识基础可能就有错,前提错误,推理再正确,也不会有正确的结论。

如罗素关于火鸡的故事:饲养场里一只爱作归纳的火鸡发现,第一天,主人一打铃就给它喂食。然而,作为一个卓越的归纳主义者,它并不马上做出结论,它继续收集事实并在多种情况下观察:雨天和晴天,热天和冷天,星期三和星期四......最后它的良心感到满意,得出结论“主人打铃后就会给我喂食”。可是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在圣诞节前夕,主人打铃后它跑出来觅食,主人却把它一把抓住,宰杀烹调后送上了餐桌。“谎言重复千百遍就会被误认为是真理”,一个人长期处于各种错误信息的包围一种,处在不可靠的.数字,数据,报表的包围中,久而久之也会有意无意的把它们当作是真的东西加以接受,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

书中举了很多命题和推理的例子,很有意思。据说苏格拉底曾劝男人们都去结婚,他的规劝是这样经行的:如果你娶到一个好老婆,你会获得人生的幸福;如果你娶到一个坏老婆,你会成为一个哲学家;你或者娶到好老婆,或者娶到坏老婆,所以,你或者获得人生的幸福,或者成为一位哲学家。(二难推理的复杂构成式)看来他对自己的职业还挺满意的。据说他老婆不好,经常河东狮吼。据说他长的很丑,又没钱,一天到晚就知道跟人辩论,以此来证明别人的无知,并证明他自己除了知道自己无知外其实一无所知。给这种人做老婆还真是需要经常发发火,要不然怎么继续人生道路啊。

简单的逻辑学读书心得

之前有阅读过哲学和逻辑学,按照正式的书面语言表述的话:逻辑学和哲学既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艺术,如果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你也可以将它们定义为一项技能。而我通过比较,个人认为逻辑学理论比哲学更好理解,而且实用性更强,范围也更广。哲学是一门教会你如何认知世界,如何思考。而逻辑学,更像是一个认识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本书中大概讲述了逻辑学的涵义,表现形式,目的以及非逻辑学的含义,原因和表现形式。通过本书,我对逻辑学的定义就是逻辑,也可称为推理,目的是寻找真相。

然而,逻辑学相比于哲学,它不仅教会你如何思考,还会让你领略到如何与人进行有效的沟通。这也是我对本书记忆最深的,也是收获最多的一个板块。我一直认为:我们生活在人类社会当中,每天都与周边的人事物产生联系。而最重要的就是与人产生联系,那么在进行有效沟通之前,你需要思考才能达到这个目的。这本书,就像是对新手入门的一本初级教材。在这本书的思维带动下,你会发现我们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与逻辑学息息相关的。有效的沟通,那就是在明白你的意思下进行思考并做出相应的反馈。这个过程就好似你是一名推论家,你接触社会(假设论点)――搜集材料(论据和推理)――得出结论作出反应(论点成立)。这也可说明逻辑学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就拿书中提到的举例,比如常见的因果律,避免同义律(指的是一句话中,用词尽量用最精确的,避免含糊其辞),避免过多否定,因为就在西班牙语中,双重否定还是表否定,些许加强语气和强调之义。而英语中是双重否定表肯定。

所以在你与人交流时,这些都是实用性的沟通原则。如果你表意不明,那么对方还需要揣测你的内心,这是一个没有效率,耗费时间长的沟通。更值得强调:不是每一个人都愿意花心思在你的身上。其实当你深入了解以后,你真的会发现逻辑学真的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刻在影响我们,也在我们身上发生着或多或少的作用,只是没有察觉到,没有特别注意,要说逻辑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体现最具体和明显的事例,我立马能想到的是:警察,老师,辩论手,律师等等。因为这些例子基本都是靠与人接触,发现和了解问题,并且寻找真相的进程。

综上所述,有时看似难以理解的知识,也是可以慢慢吸收到的,如不能理解,说明自己认知范围有限,那我们就更应该多去搜集资料,揭发真相。最后一句话,是我目前对阅读的一个态度:你不需要掌握每一门知识,但至少会学到另外一种新的思考方式。

读简单逻辑学心得体会

段落一:引言(120字)。

作为一门理论学科,逻辑学是帮助我们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工具。在我解读《简单逻辑学》一书后,对逻辑思维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本文将分享我在阅读过程中的心得与体会,探讨逻辑学对于个人思考和决策能力的重要性。

段落二:逻辑学的基本原理(240字)。

在《简单逻辑学》中,作者深入浅出地解释了逻辑学的基本原理。逻辑学的核心是通过清晰和准确的思维,找出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逻辑学帮助我们剖析问题,辨析真伪,并利用论证和推理方法解决复杂的疑问。逻辑学教会我们如何归纳和演绎,使思维更加有条不紊,避免陷入主观偏见或情绪的干扰。

段落三:逻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240字)。

逻辑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思维方式。通过逻辑学,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并应用到日常生活中。逻辑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优化决策过程。当我们面临抉择时,逻辑学使我们能够全面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做出更明智的选择。此外,在与他人交流和辩论时,逻辑学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更好地理解对方的论证。

段落四:逻辑学对于个人发展的意义(240字)。

个人发展需要良好的思维方式来支持。逻辑学不仅可以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挑战和解决问题。通过逻辑学的学习,我们能够培养出批判性思维,追求真理和知识,使自己的观念更加坚实。逻辑学能够提高我们的分析和推理能力,让我们在思考问题时更加深入和详尽。逻辑学的学习也是促进自我发展和不断成长的过程,使我们成为一个更理性、客观和全面的个体。

段落五:结论(240字)。

逻辑学的学习和实践,对于个人的思维能力和决策水平都有着积极影响。在不同领域中,逻辑学都可以作为一种有力工具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通过学习逻辑学,我们能够培养出系统性、合理性和全面性的思维方式,提高思考的深度和广度。逻辑学是培养和发展个人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它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应对学业或职业上的需求,更是为了提高我们自身的素养和素质。

简单的逻辑学读书心得

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三段论推理,以后的日子,用易经推演,用逻辑学推理,相辅相成。

北大的时候,王强选修了一门课程,叫《形式逻辑学》,当时,整个北大选修这门课的人只有3个人,其中包括王强。王强说,当时上课的女教授说的一句话,影响了他的一生。这句话就是:逻辑学是门推理的科学,你们很聪明,选修了这门课,逻辑学对你人生最大的作用就是:当你的人生需要获得重大结论的时候,你可以省去人类千百年来积累的推理过程,可以直接从前提推到结论。

当年王强出国,到了加拿大留学,他想选修计算机,但从性价比上来说,在国外读本科要4年,需要花4年的钱,读硕士只要2年,只花2年的钱。所以读硕士是性价比最高的。但是他没有任何计算机的基础,他面临两难的选择。此时,王强想到了他选修的逻辑学课程,他把逻辑推理的三段论,即:大前提,小前提,结论,用在了这个选择上。他说,面对这种情况,大前提是:计算机是人发明的;小前提是:人一定能学会人发明的东西;由此,他直接推出结论:王强一定能学会计算机,或者是王强不是人。根据这个推理结论,他果断的在计算机知识0基础的情况下,选择了计算机硕士,用了2年时间顺利毕业,毕业后进了贝尔实验室。

读《简单的逻辑学》有感

内容摘要:尽管法律逻辑学没有探讨法律的逻辑(此处的逻辑意指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但它告诉我们批判性地分析法律的逻辑(此处的逻辑意指思维规律、规则和方法,主要是推理和论证的规则与方法)。后一种逻辑理性地看待前一种逻辑的现有观点,思考其未来走向。以培养和提高法律思维能力为目的,法律逻辑学教学需要注意:从强调逻辑自律意识着手,引导学生重视逻辑思维;用法律逻辑学理论思考,引导学生提高法律思维能力;从法律逻辑学的角度分析案件,让学生产生学习期望;提问式教学,使学生学会思考;适当课堂辩论,引用典故事例,设计课堂游戏,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既讲普通逻辑学的知识,又讲辩证逻辑学的知识,找寻法律的生命。

关键词:法律思维法学教育法律逻辑学教学方法。

法律逻辑学没有探讨法律的逻辑(此处的逻辑意指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但它告诉我们批判性地分析法律的逻辑(此处的逻辑意指思维规律、规则和方法,主要是推理和论证的规则与方法)。后一种逻辑理性地看待前一种逻辑的现有观点,思考其未来走向。在法律教育和学习中,法律逻辑不但是基础,是工具,而且更是目的。这正如台湾著名的民法学家王泽鉴先生所言:“学习法律,简单言之,就在培养论证及推理的能力”。

当前,法学教育困惑于怎样提高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法律逻辑学教学困惑于怎样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法律思维训练。对此,本文结合讲授法律逻辑学的体会,总结一些法律逻辑学的教学方法,就教于同仁。

一、强调逻辑自律意识,引导学生重视逻辑思维。

人从2岁左右就开始逻辑思维,在成长的过程中,逻辑思维能力不断提高,但是逻辑自律意识淡薄却是大家的通病。有一些人,我们不能说他逻辑思维能力欠缺,但在写论文、教材、专著中,在讲话、演讲、辩论中,在处理一些重要问题时,却犯了一些不该犯的简单错误。例如:《中国法学》、《法学研究》中的两篇文章。

《中国法学》第2期《社会危害性理论之辩正》第167页:“根据通说,犯罪的本质在于它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简单地说,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显然,它是一个全称判断,即所有危害社会的行为都是犯罪。于是,反对者很快反驳”这里,作者明显在偷换论题,从“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推不出“所有危害社会的行为都是犯罪”,只能推出“有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是犯罪”(全称肯定判断不能简单换位,只能限制换位)。

《法学研究》第1期《证据法学的理论基础》第109页:“客观真实论者一方面声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另一方面又将刑事诉讼定义为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同一,这样一来,在诉讼中,所谓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这一命题可以替换为‘认识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而所谓真理无非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一种认识,因此,上述命题可以进一步替换为‘认识是检验认识的惟一标准’。”作者在这里混淆了概念,将辨证思维中的“同一”理解为普通思维中的“同一”,依此作推理,结论肯定不正确。“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同一”指的是辨证思维中的“同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的同一,而不是普通思维中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同一。

当然,讲到这里,老师还要告诉学生:出现逻辑错误只是作者和编辑缺乏逻辑自律意识的结果,核心期刊还是核心期刊,法学专家还是专家,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全部(作者的文章还是有创新之处,这个例子还可以用来讲解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的关系等),需要注意的是,核心期刊的编辑、专家尚且出现这样的错误,我们更应该培养和提高自己的逻辑自律意识,把自发的逻辑思维转变为自觉的逻辑思维。这是学习法律逻辑学的第一个目的。

二、用法律逻辑学理论思考,引导学生提高法律思维能力。

法律思维由法律思维形式和法律思维内容组成,法律思维形式和法律思维内容相互依存,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法学专业课讲授法律思维内容,法律逻辑学讲授法律思维形式,各有侧重,但在培养和提高法科大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对学生进行法律思维训练时,法律思维形式和法律思维内容彼此相依,形式离不开内容,内容也离不开形式。法律逻辑学教学中融入法律思维内容,法学专业课讲授时注意法律思维形式、方法和规律,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实现法学教育的目标。举两个例子:

在法律逻辑课堂上,我让学生把“合法行为”、“违法行为”、“行为”、“犯罪行为”四个概念之间的关系用欧拉图表示出来,大部分学生把行为划分为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在违法行为中划分出犯罪行为。他们认为,一种行为,要么合法,要么违法,为什么?他们说“不违法的就是合法”,“法不禁止即自由”嘛!且不说这样给合法下定义不合逻辑规则,也先不提合法的定义到底应该是什么,就举个例子,一个人坐在座位上,另一个人上来打他一下,不重,也不轻,违法吗?不违法。合法吗?没法回答,说是说不是似乎都有问题,但你肯定不能说这种行为合法。还有更多的例子,不违法的并不能说合法。“合法行为”、“违法行为”、“行为”、“犯罪行为”四个概念之间的关系用欧拉图应该这样表示:先将行为划分为法律调整的行为和法律不调整的行为,然后,再将法律调整的行为分为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违法行为中有一部分是犯罪行为。想一想,“法不禁止即自由”是多好的一个借口啊,法不禁止的就是自由的,但逻辑理性告诉我们,不是所有时候都这样。

在和学生一起聆听的一次学术报告中,一位教授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修改为“科学立法,依法行政,司法公正,执法公平”。目的是希望“依法治国”落到“依法治官”、“依法治权”上,而不是“依法治民”。但是如果要“依法治官”、“依法治权”,那么,凡是官和权都要依法而治。行政是权,我们呼吁依法行政,司法也是权,为什么不说依法司法呢?是现在我国的司法已经依法了,还是司法需要凌驾于法律之上,还是司法依不依法并不重要,至少不如行政依法重要,只要公正就可以了?而什么是公正?司法官说了算吗?这是从逻辑三段论推理想到的质疑。当时,正好讲到三段论推理,学生感触非常深刻。

以上说明尽管法律逻辑学没有探讨法律的逻辑(此处的逻辑意指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但它告诉我们批判性地分析法律的逻辑(此处的逻辑意指思维规律、规则和方法,主要是推理和论证的规则与方法)。后一种逻辑理性地看待前一种逻辑的现有观点,思考其未来走向。

三、从法律逻辑学的角度分析案件,让学生产生学习期望。

“案件分析是指对案件事实进行分解、条理剖析,并提出应如何适用实体和程序法律意见的活动。”案件分析是法学专业教育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案件分析在于揭示案件中的法律理由,包括事实根据、法律依据和二者在法律上的逻辑结合。事实和法律都是由概念组成命题,由命题进一步组成推理,以此来论证法律理由。所以,案件分析也可以从概念、命题和推理入手。

例如,某地方法院判决的婚姻关系上的违约金案。原告和被告结婚时订立书面的婚姻合同,上面约定了违约金条款:任何一方有第三者构成违约,应当支付违约金25万元给对方。现在被告违约,原告起诉请求违约金。法院审理本案,遇到的难题是:本案是婚姻案件,应当适用婚姻法,但婚姻法上没有违约金制度。违约金是合同法上的制度,而合同法第二条第二款明文规定:婚姻关系不适用合同法。

怎样解决这一难题?从法律逻辑学的角度讲,合同和婚姻,一是财产法上的行为,一是身份法上的行为。但两者均属于法律行为,法律行为是其属概念。法律行为与合同、婚姻两个概念之间是属种关系。因此,法官可以适用关于法律行为生效的规则,具体说就是:其一,意思表示真实;其二,内容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其三,内容不违反公序良俗。审理本案的法官认为,本案婚姻关系上的违约金条款,是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现行法对此并无强制性规定,并不违反“公序良俗”,因此认定该违约金条款有效,并据以作出判决:责令被告向原告支付25万元违约金。

四、提问式教学,使学生学会思考。

提问式教学法,又称苏格拉底式教学方法,是老师不断向学生提出问题,务求达到学生被穷追猛问,难以招架的地步。其目的是促使学生思考,通常不会问问题的人,也就不会发现问题,不会提出问题。因此,要在不断的提出问题的过程中,促使学生不仅会回答问题,更主要的是会注意问题、发现问题、并以适当的方式提出问题。

有人说,律师的作用就是重新组合案件事实,寻找法律理由,维护当事人的利益。而怎样在复杂的案件事实中找到突破点?借鉴mba逻辑考试的方式,针对一个案件,请学生总结各方当事人的可能观点及证据,思考怎样支持、加强、反驳、削弱某一方的论证,怎样解释、评价某一方的观点和论证。同学之间可以假设案情,展开辩论。

在个案分析中,不断提问的方式可以启发学生的思路,鼓励学生们积极思索,互相反馈信息,并与教师沟通,在提问、反问、自问自答、互问互答中,探求解决问题、难题的路径与方法。

五、适当课堂辩论,引用典故事例,设计课堂游戏,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

逻辑学是在“辩”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我国古代,逻辑学也称为“辩学”。“诉讼”的目的就是找到法律理由,说服别人,维护自身利益。故辩论对于学好法律逻辑学而言,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辩论的题目可以是学生生活、学习中的热门话题。辩论要求语言流畅,有的放矢,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以理服人,分正反两方进行。如“法学教育应侧重于理论(实践)”等。这是一大部分大三学生所困惑的问题,大一、大二学习了一些专业知识,大三开始思考未来发展时,发现所学的理论与实践之间有差别,而又不知道怎样解决。辩论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自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是辩论的一个作用。此外,辩论中,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现出来了,逻辑问题也出来了。如:概念的内涵外延不明确,机械类比、循环论证、诉诸无知等等。往往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也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老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法律逻辑学是一门研究法律思维的形式、规律和方法的工具性学科,学好它对于我们的法律学习、司法实践大有裨益;同时,它又是一门交叉学科,高度抽象的逻辑学学科溶入具体的法学学科,概念多、规则多、符号多、公式多,法科学生学起来有一定难度。鉴于课程的抽象性和应用性,有必要设计一些课堂游戏,活跃课堂气氛,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例如,为强化学生对等值命题的理解和运用,在课堂上用10—15分钟做“换一句话说”的小游戏:第一排学生写一个命题,后几排学生换一句话说,然后在传回来,前排学生评价是否等值;讲到法律规范逻辑时,为了引起学生对“应当”、“允许”等规范词的重视,请学生们课后研读法律条文,寻找三个相关法律条文,编造“两个事实与一个谎言”,上课时,请其他同学判断那一个是谎言;讲法律概念时,请学生用三个词语编一段故事;讲推理时,做“谁是作案者”、“故事接龙”的推理游戏等。

六、既讲普通逻辑学的知识,又讲辩证逻辑学的知识,寻找法律的生命。

对思维形式和思维规律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加以研究,因而逻辑学本身是一个庞大而又多层次的学科体系,如今人们通常把逻辑学分为普通逻辑、辩证逻辑。普通逻辑形成最早,它侧重于静态地研究思维形式的逻辑结构及逻辑规律,研究单向的思维;辩证逻辑研究动态的思维,研究多向的思维;恩格斯说“普通逻辑和辩证逻辑就象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的关系”。辩证逻辑思维时针对某一方面的论述同样要遵守普通逻辑思维的形式和规律。在通常情况下,对于简单案件,人们使用普通逻辑思维就可以了,但对于复杂案件,必须使用辩证逻辑思维才可以维护法律的正义。毕竟,人类已经进入辩证逻辑思维时期。

从某种意义上讲,法律、道德、经济、政治是统一的,经济效益有国家、集体、个人之分,有近期、中期、长远之分;道德上善与恶的标准、政治上利与弊的权衡也因出发点的不同而有差异;谈到法律,当它确定时,我们以合法性为标准进行法律思维,当它不确定时,我们怎么进行法律思维呢?而什么是合法?为什么法律如此规定呢?答案是,以当时的政治、经济、道德为标准所制定。所以,当我们讲用法律来思维时,我们仍然要考虑到政治、经济、道德的因素,当法律确定时,是立法者考虑;当法律不确定时,是司法者考虑。这样,法律就是活的法律,而不是死的法律;合法性仅仅是法律思维的重心,而不是法律思维的唯一前提。

因此,既要讲普通逻辑的知识,又要讲一些辨证逻辑的知识。这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必须告诉学生,形式推理重要,但仅有形式推理是不够的,在形式推理解决不了的地方,需要使用辨证推理。这样,学生分析案例发现逻辑知识并不能简单地应用时,就不容易产生“法律的正义是个变数”等消极看法。

法律离不开逻辑,法律的长足发展要求每一个法律人思考逻辑、应用逻辑,寻找法律的逻辑。法律逻辑学还是一个不成熟的学科,它的成熟需要逻辑学者和法学学者的共同努力,这也是法律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2-2620:45:34。

[2]林吉.法律思维学导论.[m]山东人民出版社,8月版。

[3]王泽鉴.《法律思维与民法事例》.[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版。

[4]联考综合能力考试辅导教材逻辑与写作分册.[m]机械工业出版社,207月版。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