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的民风民俗(通用15篇)

时间:2023-12-07 06:50:06 作者:灵魂曲

山西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五台山、云冈石窟、平遥古城等,吸引了大量游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山西旅游攻略,希望对你的旅行有所帮助。

山西民风民俗作文

我的家乡在山西,这里的枣名扬四海。但我觉得最好吃的要数酸枣了!

春天来了,春姑娘一声令下,万物都醒了过来。酸枣树揉揉朦胧的睡眼,抽出了新的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这些叶子在微风中频频点头,好似在向人们招手。

慢慢地,夏妹妹来了。在这段时间里,酸枣花开放了。前几天还像害羞的小姑娘似的,这些天却开放了。它并不美,但有一种纯朴、可爱的感觉。粉红色的花瓣朝外一片一片的排列着。花心中几枝黄色的花蕊,随风飘来飘去,使酸枣花多了几分特别的美。这时,你仔细看看,会看到花朵边有几颗小果儿,那就是未成熟的酸枣。

热闹的夏天走了,秋姑娘又风风火火地赶来。一阵秋风吹来,酸枣花合住了自己可爱的身子。酸枣从背后探出头来,好奇地看者这个新世界。几天后酸枣儿换了衣,它穿上了青中带黄的衣服,接着又换成了黄中带红的,最后全身都红了。一颗颗酸枣像涨红了脸的小娃娃,从绿叶中望着人们,摇着头仿佛在说:“我成熟了,我成熟了,快来摘我吧!”

这个时候,你摘下一个酸枣娃娃,轻轻咬上一口,黄色的果肉露出来,清香味扑鼻而来,让人的口水都会情不自禁地流下来。

山西民风民俗作文

五味,酸甜苦辣咸是也。而最能代表酸的,就是醋了。据我所知,在咱们中国,山西陈醋与镇江米醋应是醋类之王!而我生于山西,自然偏爱于山西老陈醋了。

山西老陈醋与镇江米醋不同。米醋其香味,如仙女下凡,又如清风拂过,正合江南纤丽的气息;山西老陈醋其味甚浓,虽不及镇江米醋之淡雅,却如雷公击鼓,又如北方大汉,气味粗犷,直沁心脾,也正合北方那豪爽之气。

中华美食数不胜数,饺子当名列前茅。吃饺子蘸醋,也是最经典的吃法。醋味一激饺子,饺子也不敢怠慢,急忙施展出自己的全部功力。醋的酸与饺子的香在嘴里周旋,好比在嘴里打了一场擂台赛,精彩处,不分上下,不辨高低,甚至辨不出哪个招式出自谁手。吃饺子蘸山西老陈醋真乃天下一绝也!

江南米醋入口,味即散,如白水般奔进胃囊。山西陈醋入口味更浓,其味之醇厚,精神随之一振,其味还不罢休,又入体内,呈排山倒海,连绵不绝之势。其气息回荡于嘴内,如大海般辽阔,如苍天般大气,一波接着一波,一环连着一环,环环相扣,直沁心脾。

中华大地处处是宝,山西老陈醋便是一宝。山西老陈醋,敢说堪为中华酱料之冠。

山西民风民俗作文

我的家乡在山西。山西的环境优美,物产丰富,气候宜人。下面就让我为你介绍一下吧:一提到山西,首先我们会想到山西的煤炭。我们山西的煤炭资源很丰富,给全国许多地方提供煤炭资源,甚至连国外都专门来我们这里采购煤炭呢!

山西的美食也是必不可少的。像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永济的水饺、大同的刀削面、应县的凉粉等等都是美味至极!

山西的旅游景点更是多的数不胜数,如大同的云岗石窟、恒山、悬空寺、忻州的五台山、祁县的乔家大院、晋城的皇城相府等都是名声在外。每年来这里的游客数不胜数。

山西的特产也很多。像沁县小米、汾阳的汾酒、老陈醋等等。沁县的小米熬出来的小米粥,可真是又黄又香又浓稠,米香味十足,很受人们喜爱。汾阳的汾酒香醇,大老远闻上一口会沁人心脾。只要想到饺子,人们就会想到山西的老陈醋。热气腾腾的饺子蘸上山西的老陈醋后,太美味了。

如果大家来朔州做客的话,我一定会尽地主之宜。带大家一起去参观神头泉,神女山,还有崇福寺等景点,还可以去吃我们一些当地的特色美食,比如炸油糕,莜面窝窝等,希望大家可以来山西做客。总之,山西就是一个山美水美的地方,我爱我的家乡。

山西民风民俗六年级作文

山西是个热闹的地方,这里人山人海车水马龙,有着美味的面食和举世闻名的名胜古迹,自古至今山西还出了许多名人,下面就让我来给你们讲讲吧。

山西的面十分好吃,并且种类繁多。有臊子面、刀削面、桃花面。其中刀削面最为出名,可谓是家喻户晓。因为它的做法很奇特:首先,要用一把形状独特的瓦形刀,从面团上把面削下来,削的时候要右手拿刀,手腕要灵,用力要均匀。对准汤锅,“嚓嚓”一刀赶一刀。削出来的面好像一条条小船,又好似一条条鱼儿在水里欢快游玩。再加入事先准备好的臊子汤,一碗香气扑鼻的刀削面就做好了。

山西的'名胜古迹也有许多。有五岳之一的恒山、有雄伟壮观的壶口瀑布、有险峻的洞石雄关、还有秀美的娘子关瀑布。其中最出名的便是壶口瀑布了,它以壮阔著称,而娘子关瀑布却以秀美著称。山西还比较出名的瀑布还有王关谷瀑布和蟒河瀑布。这些景点都值得去看看。

山西的名人也有许多。有勇猛果断的霍去病、精忠报国的卫青、还有才华横溢的王维。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山西的诗人王昌龄。他的边塞诗中,我最喜欢的是《出塞》,诗中描写了战士们守卫边塞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可见王昌龄也有一颗爱国之心。

山西是个非常有趣的地方,说也说不尽,看也看不完,希望你也可以去看看。

山西民风民俗六年级作文

刀削面是山西著名的风味小吃。

刀削面的颜色很好。红色的番茄卤伴着绿色的菜叶,由萝卜、黄豆、芹菜丁组成的桔黄色“三丁卤”,伴着肉末组成的“卤”,青、红、桔褐相间,还有白色的面片、汤,真是令人垂涎三尺!

刀削面的做法很容易掌握。先和面,在面里加上适量的盐、鸡蛋,在面板上揉好之后,“醒”一会,再在面板上反复再“醒”一会,再在面板上反复揉……直到面团表面变得十分光滑,既不粘手,又不粘面板为止。把水烧开,把面举到肩膀上方,用一个铁片对准过开始快速地削面。“嗖、嗖、嗖……”一片片面片像飞鱼一样落入沸腾的水中。大约有一碗面时,停止削面,加入青菜,面和青菜都煮熟以后,就可以出锅了。再把事先准备好的番茄卤、肉卤、三丁卤根据自己的喜好,适量放入面中,搅拌均匀,一碗香喷喷的山西刀削面就出锅了。

吃山西刀削面时也很有意思。吃菜时,我喜欢把青菜沾上香中有酸的番茄卤、含有肉的'纯香的肉卤、含有浓浓蔬菜清香的三丁卤,三种香味混合在一起,真叫人心旷神怡!我把白面片挑出来,“嘘”的一下吸进嘴里,真是顺爽滑口呀!还有一丝咸咸的、鸡蛋的味道。我喜欢猛地吸到嘴里,再在嘴里细细的品尝。我每次吃刀削面时,总是非常“节约”地用各种卤,为的是留到最后慢慢的品尝它三种不同的香味,最后我恨不得把碗都吃了――真是太好吃了。

听了我的介绍,你一定垂涎欲滴了吧?以后到了山西,可别忘了尝尝哦!

文档为doc格式。

山西民风民俗作文

山西农村的这种手工作品十分普及。各地的刺绣都有它们独特的形式:有的华丽精美,有的庄严清晰,有的简单精制。刺绣作品有三种,衣服、日常用品和典礼装饰。在传统衣服上,刺绣通常用来装饰领子、袖子和童鞋、围兜和童帽。

日常用品中,一种典型的刺绣作品是枕头,有的设计成两只虎头、一只人脸虎头、一只鱼尾虎头或一只青蛙。现在,刺绣更广泛地作在垫子、鞋垫、钱包和旅游纪念品。用于典礼的刺绣作品主要有挂在庙宇上的垂帘和殉葬衣服。

更多热门文章:

3.山西春节习俗山西过年的习俗。

山西民风民俗作文

我的家乡——宁乡,这个小县城坐落在湖南省长沙市的西部,这里虽然一切都很平凡,毫不出众,但家乡的闪光点常吸引人们的关注。其中,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民间传统习俗就是其中的亮点之一。

节日的气氛最能体现出传统习俗的魅力。

我们这儿的第一节日是春节。春节还没到,家家户户进入腊月后会陆续杀猪,特别是在农村里,杀猪之后就会请村里人大吃一顿。我的家乡除夕定会吃鸡、鱼、肉这三样菜,鸡必须是雄鸡,将它整只清炖,出锅装盘时要让头昂起,不仅喻义“步步高升”,而且清爽可口,令人不吃都想咽口水。

春节后的又一轮高潮无疑就是元宵节了。元宵节吃元宵,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了。软软的白面里裹着一团又香又可口的夹心,咬一口,香甜的黑芝麻糊流入嘴中,在嘴里慢慢融化开来……元宵节时,什么事都围绕着“圆”,那么的自然就离不开灯了,家乡有一个持续了好多年的习俗——灯会。每到正月十四、十五夜晚,步行街、行政中心总会亮起“彻夜不眠”的红灯笼,为家乡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正是因为这样,每次灯会,现场都挤满了人,真可谓是人山人海!所以,后到的我无奈极了。

……。

我的家乡虽是个小县,但是却有着几千年浓厚的文化底蕴,承载了祖先流传下来的民风习俗,为中国增添了一份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地方特色。

文档为doc格式。

山西民风民俗作文【精选】

早上天色有些阴沉,北风“呼呼”地吹着,将一片片黄色的枯叶卷了下来。地上的落叶有的在狂风下翩翩起舞,有的则随着风向,有节奏地在地上行进着。出门时,感觉凉意顿来,不觉打了个冷颤。

中午,雨悄悄地来了,天先是突然一黑,随后“咔嚓”一声,一道银光亮堂堂地划破天空,如同利刃划破白布帘一般。随后,“轰隆”一声巨响,如巨石滚下悬崖,又如滔天巨浪拍岸。紧接着,一阵“哗啦啦”声伴着豆大的雨点来到了,砸在身上,还有点疼。操场上的水有点深了,用力一踩,就可以听见“啪”地一声,水花一定溅了你一身。几只麻雀没找到巢,在狂风的怒吼、天空的哭泣中依在一起,躲在教学楼里,祈祷着这场大雨快快结束,在这个水世界中,大概只有蜗牛是快乐的,它们一个个快乐地在雨中爬行。

傍晚时分,只不过四时,天便黑了下来。闪电将黑蒙蒙的天空划出一道道血口子,伴有“嚓嚓”的声音。雨渐渐小了,狂风在它最后一次怒吼后,也悄悄离去了。屋檐下,小鸟们飞走了,寻找它们的家,晶莹的雨珠挂在那些没被风雨损坏的植物上,人们吃了晚饭,在门口聊聊天,说说话,呼吸呼吸新鲜空气,高高兴兴地,把一天的烦恼都忘记了。

这就是暴雨。

山西民风民俗作文

这几天读柴静的《看见》,其中一章“山西,山西”说到山西煤矿开采带来的种种巨变。

柴静家就在山西,那是汾河边上一做清朝古宅。家乡有清澈的河水,水边芦苇丛从,明黄的水凤仙、累累红珠子的火棘,还有蓝的发紫的小蝴蝶穿梭其中,屋檐下是燕雀在嬉戏,欢笑美好得不真实——确实,对现在山西的孩子来说,你很难叫他对着焦黄色的天,焦黑的满是煤渣的地,充斥着焦油味儿能见度不到十米的空气,一块一块稠黑泥结成的板状的“河水”,来想象当年的鸟语花香。

——“你不怕住这儿的后果?”

——“习惯了就行,人的进化能力很强的。”

——“你的孩子将来怎么办?”

——“管不了那么多。”

《庆余年》中写道:不能怪这些百姓,他们已经习惯了,习惯了知道自己能知道的,放弃自己无法知道的,享受自己能享受的,愤怒与被允许愤怒的。村中煤矿的事村长一人做主,村委主任竞选,选票当分红,一户能领两千五百块,大家伙儿都眉开眼笑。维权?环保?吃饱了撑着吧你!只有个老人,家住煤矿正上方,已经没有水用了。他对着记者哭叫着几乎疯癫,村里人看着都笑了。爱看热闹的国人只有在大难临头时才开始惊慌失措。

破坏轻而易举,而重建需要漫长的努力却不一定能复原。这才几年,对,才几年,原先缤纷的大地像得了色盲症,色彩在退去。老头儿看了柴静一眼,摇头道:“你们这代不行了……”再也看不到汾河水了。地下都被挖空了,指不定哪天一脚踩下地狱。一辆辆运煤车驶过,谁顾得上不远处云冈石窟中大佛微笑的脸上沾满厚厚的乌黑的煤灰?塑佛的砂岩逐渐腐蚀剥落,昔日的蛙声踪迹全无,塌落在尘埃中的青砖上依稀可见当年繁复美丽的砖雕——“十万年前,古人类在这里生存,汾河两岸是连绵不断的山岗”“四千五百年前,晋南兴起的陶寺文化,是先秦史籍中出现的最早的‘中国’,是华夏的根基”。而今,高度文明的我们,却要亲手将她毁掉——整片土地都被黑雾笼罩着,寸草不生。黑风在城市上空呼啸着,那是文明发出的沉重叹息。

“我不想再回山西了”柴静说。

这篇读后感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从柴静《看见》对家乡山西的叙述中来反思现代社会的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算不算文明的进步?对于矿产的掠夺式开发受益的是谁?受害的是谁?这是我们所该思考的。此文立意深刻,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值得一读。

山西民风民俗作文

普天之下,总不乏奇人异事。在我们身边就有这类人存在,那一天我见到拉一个身坏绝技的刀削面师傅。

那一天,我路过一家拉面馆,拉面师傅正在拉面的动作震住了。不知是店里的那位客人点了刀削面。师傅正在削面,那动作之快。令人震惊。削出来的面,更是薄如纸。

不知是做久了,熟练了,还是别的什么。只见拉面师傅神色从容,动作敏捷。他手里的削刀,被他运用的极为灵活。不得不佩服的是,一快简单的削刀,一堆面粉,在他的手里,居然可以削出一片片大小差不多,却有薄的如纸蝉翼般的面鱼来。师傅左手抓着面团,右手拿着削刀。不停地削着,右手在面团上一划,出来的面鱼小巧可人,落在高汤里,活像畅游在水中的小鱼。也许,这就是它被称为"面鱼"的原因吧。消出来的面鱼,两头尖尖,中间则宽宽的,一点也不失谐调。乍眼一看,锅里已经有满满一锅的面鱼了。令人胃口大开,真想赶紧品尝这美味,呵。没一会儿功夫,一碗刀削面便出锅了。远远的,就已经闻到了刀削面的味道。我想,这碗刀削面一定不矢为一碗美味。

看了山西刀削面的做法,不禁对拉面师傅佩服至极。

我的家乡。

在山西,我喜欢我的家乡,爷爷和奶奶经常给我讲山西的一些民间风俗和传说,所以我了解一些山西的民间风俗,比如:二月二龙抬头、添仓节、桃花节、寒食节、走麦节、乞巧节、敲锣儿节、中元节、过唱等等,其中,我最喜欢的节日是二月二龙抬头。

传说中,农历二月初二是万物复苏的日子,二月二龙抬头是山西民间普遍流传的节日。在山西,老百姓都习惯在这一天理发,农村则是剃头,图个吉利的意思,所以一到这个节日奶奶总会让我去理发。

但我不喜欢理发,小时候总担心剃头刀子伤到我,所以每到这个时候就嚎淘大哭,几个人都按不住,妈妈和奶奶为了让我顺利理完发,会答应我一些平时不能满足的要求。在二月二时,家乡的人总要改善一下伙食,吃饺子,吃麻花,吃煎饼。我特别喜欢吃饺子,奶奶包的饺子好吃极了!每到这个时候,我还会和奶奶和妈妈一起包饺子,我喜欢帮妈妈擀饺子皮,还会包象包子一样大的饺子。所以每到这一天,我很开心,我喜欢这个节日。

欢迎大家到我的家乡山西做客!

当地人称之为羊羔儿馍,古时的“羊”同“祥”,取吉祥的寓意。春节来临前,农家妇女会捏制小猫、小狗、小虎、玉兔、鸡、鸭、鱼蛙、葡萄、石榴、茄子、佛手、等形象的面塑制品,以象征吉祥如意、福寿荣华。在寒食节时,上坟祭祖用的面塑造型是“蛇盘盘”。据说,吃掉“蛇头”便能“减毒头,免灾祸”。

农历七月十五,霍县境内面塑种类最多,有猪头、羊头、麦秸集、针线箩筐、顶针、剪子、针线、坐饽饽、狮、虎、狐狸等等造型。农历七月七日“乞巧节”,传说在这一天妇女吃了“针线”、“顶针”之类的面塑就心灵手巧。新媳妇过门第一年,娘家要给女儿送“羊羔儿馒头”。婴儿满月,姥姥家制作直径达尺余的“囫囵”,即在面圈上塑出十二属相的面塑。宾客来祝贺,便把“囫囵”切一块送给来人享用。

绛州面塑降州即今日新绛县。逢年过节,这里的家家户户都要用面粉捏制出千姿百态的面塑欢度节日。由于这里的面塑注重彩色点染,花色绚丽,所以当地人称之为“花馍”。花馍造型比较夸张,尤其以“走兽花馍”最为出色。五寨面鱼晋西北五寨县的老百姓,有一种捏面鱼的习俗。捏面鱼就是用面粉捏成鱼的形状。捏制的面鱼经过着色加彩,然后用文火烘干,便可当工艺品收藏了。面鱼可用来赠送亲友或外出时作干粮。除了捏面鱼外,还捏制瓜果类,花草类、动物类、禽兽类、人物类等多种类型的制品,也习惯称之为面鱼儿。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国庆佳节期间,我们乘坐旅游团包机,从滨城大连飞往西北高原.航程只一小时客机就徐徐降落太原机场,瞬间我们就来到了“东有太行,西有吕梁”的山西省境内.我们是第一次踏上这块陌生的土地,伴随着旅游过程才日渐对它有所了解和认识.

山西位于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东缘,因地处太行山之西而得名.它东立千里太行巍峨屏障,西伏吕梁缠绕汹涌九曲黄河天堑,北临内蒙古苍茫塞外大漠,南踞汾河两岸富饶原野沃土.这一方夹峙于黄河峡谷和太行丛山之间呈桑叶形的沃土,山河壮丽,风光无限,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九曲十八弯的黄河水,古老的黄土地孕育了山西博大精深的古老文化、建筑文化、商业文化、装饰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和佛教文化.山西竟有这么丰厚的文化底蕴,不来旅游是难以想像到的.无怪乎有人戏言,到山西旅游脚一落地就踩着文化了.这句戏言也并非夸饰,我们到这里来旅游方知确实如此.山西从北到南,都是文化的锦绣相联结——晋北五台山佛国圣域的佛教文化,晋中晋商院落群的民俗文化,晋南洪洞大槐树的根祖文化.山西既有古代遗址,佛教圣地,又有众多的革命史迹,人文景观星罗棋布.风光秀丽的北岳恒山,景色如画的武当山,排山倒海的黄河壶口瀑布……自然景观也引人入胜.真是走进山西,才见别有天地.我们这次山西的旅游观光,仅仅去了晋中与晋北的一部分景区,但也初次看到了山西的“庐山真面目”.我们先后游览了豪华气派的乔家大院、气势恢宏的平遥古城、高耸险峻的雁门关、惊险奇绝的悬空寺、巍峨壮观的云岗石窟、规模宏大的五台山佛教圣地等,都在脑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痕.无论听导游讲解,还是实地观看景物,都使我们沉浸在历史的文化的氛围之中,经受了一次悠久历史文化的熏陶.在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零距离接触时,耳闻目睹其历史兴衰与现实状貌,我们思维凝结在久远而深邃的历史天空.祖先巧夺天工的非凡创造力,英勇悲壮抗击入侵敌寇的爱国精神,晋商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智慧和辉煌业绩,都使我们深感震惊和喟叹!

山西民风民俗作文

从腊月初一起,太原南郊村里家家户户就都开始进入了过年的准备过程,这一天,家家都要炒五谷,就是把玉米、小麦、高粱、黄豆、瓜子等放在锅里炒熟,以此祈求来年五谷丰登不生虫害。五谷炒好后,孩子们把自己的小口袋装得满满的,然后整个村子地串门,互相交换着尝尝哪家妈妈的手艺最好,炒出的五谷又香又酥……炒五谷的香味和着孩子们的欢笑,回荡在村庄上空,轻轻地拉开了年的序幕。

腊月三十,过年的高潮已酝酿到了极致,除夕下午家里的男主人会扛着大扫帚,认真地把屋前的大院扫得干干净净,而在他身后的屋子里,心灵手巧的女人,会用粉红、金黄、翠绿、天蓝、浓紫等色彩艳丽的纸张,剪出网状镂空、带有穗子的五色纸,形状像是一朵盛开的花,在除夕傍晚,这些美丽的“花朵”就会被粘贴在对联、院墙、福字、堂屋等显眼的位置上。当天的年夜饭是不吃饺子的,饺子包好了,年初一早上煮来吃,这叫做吃“连年饭”,大约是取衣食丰足,一年连一年的意思吧。

正月初一,真正的年来到了,一整天,村人都会四处游走拜年。正月初二,在我们这里是在外的游子归家祭祀先祖的日子。正月初三,是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的日子。正月初五,又叫破五,人们燃放大量烟花爆竹,表示破除过年期间的众多禁忌。家乡有句俗语叫“不出正月都是年”,整个正月里,所有人家都会不断走亲戚或款待亲友,处处都是欢声与笑语。

二、太原河西——羊肉饺子年味足。

提起春节,让老太原人最念念不忘的应该还是大年初一的.那顿羊肉饺子。

为了这顿饺子,人们往往提前半年就开始准备。七月炎夏时节,有经济能力的人家便会开始挑选羊。这选羊还别有一番讲究。据老一辈太原人讲,这羊不能肥不能瘦,不能幼不能老,而要选骨骼刚长成、身上还没开始长肉的“架子羊”。选好了羊,就要在院子里圈一个只够一只羊容身的羊圈,把“架子羊”赶进去后,只需好吃好喝地喂养就可以了。这样,一直到大年三十。半年前的“架子羊”此时已长得膘肥体壮,人们磨刀霍霍的时机也就到了。宰了羊,羊肉会被剔出来,而羊头、羊蹄和羊皮都会被另外放置起来。

年三十晚上,羊头、羊蹄和羊皮便成了当晚的主角。家中的长辈会拿出一个祭盘,将羊头和四个羊蹄按整羊的样子摆好,然后用整张的羊皮将祭盘蒙住,只露羊头和四个羊蹄。随后,便是祭拜天地神的仪式。简单的仪式过后,祭盘便留在神龛上,直到整个新年过去。

而剔下来的羊肉会在守岁的时候端出来,这时已有人将羊肉剁碎,并加好佐料。于是整个除夕夜,便是一家老小围坐在热乎乎的炕头,欢欢喜喜包羊肉饺子。大年初一的第一顿饭便是带着家乡味道的羊肉馅饺子。

三、左权——豆腐头脑和面茶。

春节要守岁,要吃饺子,还要放炮。故乡在晋冀交界,春节风俗和多数北方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但有两样习惯,却是在外地很少见到的。

一个是大年初一早上天亮之前吃头脑。头脑是山西名吃,用黄芪、羊肉、长山药、黄酒等制成,传说由傅山发明,算是一种滋补食品。但故乡的头脑却很简单,只是用豆腐和粉条同炒,吃时撒葱末。但为什么这样吃,爷爷奶奶辈的人也说不上来。其它地方很少有大的节日专吃炒豆腐的风俗,似乎只有苏南人有冬至吃大葱炒豆腐的习惯,但一个在苏南,一个在晋中,应该只是巧合吧,说不上有什么渊源。

另一个是大年初二早上喝茶。广东一带有喝早茶的习惯,左权也叫早茶,但只是在大年初二畅喝,而茶也不是广东习惯的茶市,而是用小米面和玉米面混和后炒成的一种“面茶”,加水煮开,满屋子有一种特别的香味。面茶里还要煮素饺子和豆腐条,总之都是素食,绝无半点荤腥。曾经问过很多人,只知道河北一带有这样的炒面茶法,但没有人说得清正月喝面茶的来历和讲究。

四、盂县——点燃年草迎年神。

大年初一的清晨,家家户户都要举行一个仪式——迎神,大约是早上五点,天还没有亮,人们点燃提前一天准备在院子里的年草,其实就是一些庄稼的秸秆,这与山西好多地方不同,盂县也是产煤大县,可是却不是用煤烧旺火,而是烧年草,期望通过这个仪式,驱除往日的烦恼与不幸,祈祷来年五谷丰登,同时也寄托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所有美好的憧憬。

这堆年草大约能烧半个钟头左右,在这半个钟头里,全家老小都得起来,穿好新衣戴好新帽,然后大声向自家的长辈们道“过年好”,仿佛新的一年的运道都在这新年第一缕阳光到来之前的祝福声里了。每一个接受祝福的人,都会有一年的好心情,好运气。

然后是家里成年的男人们,开始燃放爆竹,这几乎是各家同时开始,刹那间,金蛇狂舞,银舌腾空,一派火树银花。于是新的一年的第一个黎明来到了,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新的希望洋溢在人们的脸上。

天亮了,一家人相伴三五成群地出去给本家族的人拜年,走在街上,无论碰到谁,都是三个字的问候“过年好”,原先晚辈给长辈们拜年是要磕头的,现在伴随着移风易俗,这个跪拜的仪式免了,可是新春的祝福一点也没有少,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这时的祝福才最合时宜,最有力量。

赶到快八点的时候,出门拜年的人,陆陆续续回来,家里已经熬好了土豆豆腐的素头脑,煮好了热气腾腾的饺子,当然还有满盘满碗儿的各式佳肴,新年的第一顿饭就绪了,怀揣着每个人真挚的祝福,吃饭的胃口当然会格外地好。

五、乡宁——枣花馍馍送亲友。

乡宁的春节,承继了整个晋南热烈、浓重的风格。按照乡宁的传统习俗,正月初一到初五是不许动火做饭的,因此人们要在春节前把面食准备好。但现在“不生火做饭”的习俗已经改变,但在年前准备面食的风俗还是保存了下来。

蒸“枣花馍”是家家户户最开心的事儿,春节期间蒸年枣花馍不仅供自家食用,它还是正月拜年走亲戚时的主要馈赠礼物。因此蒸馍时,在数量上要比平时多得多。在农村,街坊邻居,三五合伙儿,互相帮忙,往往一户人家要蒸上一整天,待到天黑时,户均一百二十多个枣花馍也就蒸成了。枣花馍分为两种,即“大馍”和“小馍”。“大馍”是给比自己辈分大的亲友准备的,“小馍”是给平辈亲友准备的。枣花馍的样子像一把金“如意”,美味自不必说。“枣花馍”,和乡宁人的“年”贴得最近。红枣和面粉,谁家都有,做成枣花馍,最普通却最有年味儿。

六、寿阳——送出穷土过大年。

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在寿阳县,人们习惯在大门左右寄放红纸条裹的黑炭,相传红纸代表秦琼,黑炭代表尉迟敬德,意即“辟邪”。除夕,这里家家通宵不眠,谓之“熬年”。次日凌晨早起的人们燃旺火、放鞭炮、拜尊长、吃饺子、喝头脑。饭后出拜邻居长辈,人人见面互相庆贺。在初一至初四这四天当中,扫地土不外倒,到初五清晨才一并倒出,被称为“送穷土”,北乡人称“送五穷”。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名“灯节”。届时,寿阳家家张灯结彩,村村鼓乐喧天,从正月十四开始城镇高搭牌楼,花灯齐悬。各商行店铺门前遍垒“塔塔火”。男女游街串巷,谓之“走百病”。正月十六,村村绕歌鼓吹,扮有杂戏。有的还闹“风公鸡”,也叫“撵虚耗”、“逐瘟”。

正月十四至正月十六三天内,该县县城设有灯官衙门,灯官坐八抬明轿,模拟县官出巡,灯官似小丑,滑稽幽默,妙趣横生,对衙门多有讽刺。在该县南乡松塔一带,十五清晨点旺火,放鞭炮,谓之“接半神”。正月廿谓之“小填仓”,其活动与正月初五“送五穷”相似。到正月廿五谓之“老填仓”,即画地作仓囤状,放上五谷,压之以石,象征仓盈囤满,丰衣足食。

七、广灵——全村出动迎喜神。

一年一度春节到,岁岁年年风俗同。广灵县过年时有留接年饭、喝糖水、点旺火、供家神等许多独特的风俗习惯,而家家户户最重视的一项风俗莫过于过大年迎喜神了。在当地流传了上千年的说法是,只有焚香磕头迎了喜神,一年到头才会财旺、运旺、人丁旺。

每年喜神降临的时间由一些懂得易经、八卦的老先生推算,大约在每年初一到初五的某一天。这一天上午,家家户户的大人小孩都要穿戴一新,牵上骡、马、牛、羊等走出家门迎喜神。传统的迎接方法不但要焚香、磕头、烧纸钱,而且要大放鞭炮,默默祈祷,这样喜神才会跟着回家。近些年来,随着社会不断进步,除了一些上了年岁的老人还会按部就班地遵循以前的程序迎喜神,大多数年轻人到了那一天虽然也要出门迎喜神,但不再向老人一样中规中矩,放了鞭炮,鞠个躬也就了事,并且不再带家畜迎喜神,而是带着汽车、拖拉机、农用三轮车、摩托车、电动车等。

沿袭了多年的迎喜神风俗,除了有“迎接喜神进家门,保佑全家福财旺”的象征意义之外,这一天还是全村人的一个大集会之日。一般各村都会形成一个比较固定的迎喜神地点,全村的老老少少都会走出家门到此迎喜神。在这特定的时间地点,在外工作的、常年卧病的、不爱出门的都能遇上,大家除了互相嘘寒问暖,说些恭喜的话之外,还会七嘴八舌谈论谁家的日子越过越好,谁家的孩子考上了大学,谁家的年过得讲排场。这一天有个共同的禁忌就是谁都不能说不吉利的话。

年轻人还会相互来比谁的新衣服好看,有档次,谁家买了汽车,谁拿上了手机,谁换了摩托车。这一天还是大家看新媳妇的日子,村里前一年娶回的新媳妇,在外工作的人带回的新媳妇,这天都要出门迎喜神,乡亲们也就可以肆无忌惮地欣赏,老婆婆、姑娘、婶子们还会对新媳妇品头论足。近中午时,全村人才会在欢笑声中依依不舍地散去。

山西民风民俗作文

山西从北往南,地杰人灵,民风古朴,民俗各异,那可是形形色色,五花八门,怎可一语而概之?只是择段讲来,大家开心一笑吧。

讲故事一:

洪洞民俗:三月三接姑姑。

一条弯弯曲曲的汾河,顺着山势穿过洪洞,在低窄的谷底,分割出河东、河西两块高地。河东头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住着娥皇、女英两位少女。两位少女的父亲叫尧,当时已八十多岁,白胡子老长,是当时的天子。但天子也有不如意的事,这就是自己六十多岁才生出的两个宝贝女儿渐渐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尧经过仔细甄别“档案”,决定对一个叫做舜的青年进行考察。

舜在河西头住着。河西山丘相连、地脊民穷,舜自然是个穷后生。因为生母早逝,家里除了小妹,人人都不喜欢他,特别是他的后母和弟弟象,总想谋害他、独吞家产。他却毫无怨言,以仁爱之心感化家人。以德治天下的尧了解了这些情况后,不由对身边的人感叹道:以仁报毒,这就是我要找的女婿!于是决定把两个女儿都嫁给舜。

讲故事二:山西婚姻禁忌趣谈。

在民俗中,婚姻是合两姓之好,人生历程中最重要的大事。婚姻的好坏,对于当事人的一生幸福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婚姻的禁忌颇多。比如中国古代有同姓不婚的禁忌,特别是**禁忌在世界各国都非常严格。在中国人眼里,**不仅伤天害理,且为禽兽不如的行为。再婚禁忌也很严格。这里我们只谈常见的有关婚礼方面的一些禁忌。

相亲时如有盆碗等物摔碎,被认为是十分不吉利的,说明二人无缘颇为忌讳。打碎器皿有分、碎、烂、折的表述,而这些语言对于婚姻,对于生命均非好事,故其他一些庄重正式的场合,人们都有此忌。

晋南闻喜在结婚的当日,男女双方在饮食中忌带荤、不准吃猪肉,据说如果吃荤两人便不能白头偕老,中途夭折死亡。而河津一带却与此恰恰相反,结婚当天必须杀猪并以猪头祭祖宗,供奉于祖宗牌位前。同时,还要用扫帚蘸着猪的热血在洞房的墙上划几个“十”字,有辟邪之意。

在晋中一带,新郎到岳父家迎接新娘时,一定要“偷”一个茶杯,所谓偷,就是女方看见也不能说,茶杯是一定要让新郎带上的,且必须完整带回,不得破损。否则,对于新郎新娘的婚姻有某种不祥的预兆。这里似乎是说日后待新娘要象对待这个杯子一样,小心爱护,好好照顾,珍惜珍爱。

在汾阳,新郎不偷茶杯而要输两个水碗,当地俗语叫做zhunzhun,因为有“偷两zhunzhun,快抱孙孙”之说,所以偷碗被赋予了抱孙子的含义。

新娘离开娘家时,过去要坐轿子,在雁北和吕梁的山区中人们常常乘一种颇有特色的“骡驮轿”,坐轿子是一定要挂上弓、箭和镜子的,现在这些习俗都已逐渐消失。但在很多地方,母亲还是要给女儿一面铜镜或现在样式新颖的镜子带上。它的用途并非用来梳妆打扮,是为了在路上避邪驱凶的。

山西很多地方,接新娘时,新郎往往要送一幅墨镜给女方戴上,似乎是取代了以前的红布盖头。而新人来回最忌走自己已走过的路,以避走回头路之嫌,当然也不能走办丧事人走过的路。

盖头与墨镜的作用都是避免与鬼神等不祥之物直接面向。婚礼队伍也怕中途通上如狗群打架,疯人病人等,怕冲了“花套”与喜庆,是不吉利的征兆。碰上了是要倒霉的,以后不是妻死便是夫亡,要不就是多灾多难。这是任何一个结婚人家所不愿意看到的。结婚这一天也忌讳谈论什么与死、病有关的事情,也忌天气时阴时晴,人们总是把这些事情联想到婚姻的命运。

在一个村子里如果有两家办喜事,人们都忌落在后面。因一般再婚者山西方言称后婚,所以不愿意落个“后”字。而且也忌两结婚者相遇,偶而相遇则要交换所戴的鲜花或者手绢,这样才算吉利。

晋南一带,对于相同时间里村里同时举行婚事和丧事是极力回避的,办喜事者尤为不悦。迎亲的队伍也忌途中遇上诸如十字路口、水井、碾子、石头等物,如果避犹不及,则须用红布盖住,或用白石灰划线圈住。

而在吕梁、汾阳一带,迎亲队伍如果在半路与送葬队伍相遇,对于结婚者来说还是个好兆头,是吉利祥和的。也许是红白喜事都是喜吧,人们并无此忌,双方互扔钢嘣儿以示招呼。

新娘下轿后,有属相相克的人都要回避,以免对人对已之不吉。在五台县,厨师们还要把菜刀插入菜板底边,锁起厨房,全部回避。据说,厨师是新娘下车时相犯的主要对象,而菜刀更是不可示之于外的。此外,在新娘被接到婆家后,要在嫂嫂的陪伴下更换所有的衣服,换下来的衣服一般不再穿着回娘家,特别是鞋子是绝对不能再穿回娘家去,否则对于娘家兄弟极为不利。这似乎可以作为“嫁出去的女儿,拨出去的水”的注脚。

山西民风民俗作文【精选】

我的家乡在山西,我喜欢我的家乡,爷爷和奶奶经常给我讲山西的一些民间风俗和传说,所以我了解一些山西的民间风俗,比如:二月二龙抬头、添仓节、桃花节、寒食节、走麦节、乞巧节、敲锣儿节、中元节、过唱等等,其中,我最喜欢的节日是二月二龙抬头。

传说中,农历二月初二是万物复苏的日子,二月二龙抬头是山西民间普遍流传的节日。在山西,老百姓都习惯在这一天理发,农村则是剃头,图个吉利的意思,所以一到这个节日奶奶总会让我去理发。

但我不喜欢理发,小时候总担心剃头刀子伤到我,所以每到这个时候就嚎淘大哭,几个人都按不住,妈妈和奶奶为了让我顺利理完发,会答应我一些平时不能满足的要求。在二月二时,家乡的人总要改善一下伙食,吃饺子,吃麻花,吃煎饼。我特别喜欢吃饺子,奶奶包的饺子好吃极了!每到这个时候,我还会和奶奶和妈妈一起包饺子,我喜欢帮妈妈擀饺子皮,还会包象包子一样大的饺子。所以每到这一天,我很开心,我喜欢这个节日。

欢迎大家到我的家乡山西做客!

山西民风民俗作文

一般都凭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尽管时代变迁,移风易俗,但大体仍沿旧习,特别是农村,重要礼仪程式,墨守成规,至今未变,大致都须经相亲、订婚、结婚、回门四个步骤。

相亲:媒人为男女提亲,介绍双方的情况,如年龄、属相、生辰、人品、长相,以及家庭经济状况和父母为人等。两家权衡条件,集众人商议后,有意结亲者,男子随媒人到女家相看。双方同意,即约时间,再邀女方到男家相看,中意者便留在男方家吃饭,默允可商婚事,相看不中意即离去。订婚:经媒人在男女两家之间多次说合,确定彩礼和嫁妆,妇方交换儿女生辰八字,择吉日行订婚礼,男方送“食盒”和部分彩礼给女方,并设宴庆贺。

次日女方设宴请男方。之后,择日领取结婚证,有的还出外旅游,成婚后,男女互赠些服装,称换夏或换冬。结婚:迎娶前一月行聘礼,俗称“下茶”,男方使媒人将“新娘”出聘时所穿衣物(内衣)及“水礼”(米、面、肉)送至女家,并通知娶期。之后,男女方的至亲各自请未来的新郎、新娘到家吃饭,谓之“吃喜头饭”。娶亲的前一日,亲朋皆来,俗称“待人”,有的请“鼓匠”助兴,所以又称为“安鼓”,晚上男女各自在自家吃“翻身饼”。迎娶日,男女家一大早炸油糕吃,称“吃喜糕”。

早饭后,男方奏鼓乐、抬花轿(有的用马车或骡驮轿,现在基本上用汽车)到女家迎娶。一般由男方舅舅、妗子娶亲。新郎要给新娘带去一根红裤带,名曰:“喜结良缘”;带去一个瓶子,瓶中插一棵葱,谓之“生根立后”;带五根肋骨的猪肉或羊肉一块,叫做“离娘肉”、“五方喜庆”,娶亲回来时,男方要把其中的二根肋骨带回,表示婚后夫妻和睦,名曰:“筋骨不离”。女方设茶水、糖果、糕点等招待迎娶者。新娘换上男方带来的衣服(一般为红绵衣、绵裤),向父母拜别后,由胞妹掺扶上轿(车)。同行人有送新的,开箱子的.,后有“贺堂”(又称圆饭)者随行,按事先择好的时辰进入男家。到男家后,新娘由搀亲者搀引,踏“红毡”进入新房,并为“贺堂”者“烧茶”,吃“进门饭”。

正午新郎、新娘拜天地,礼毕即开始宴席,名曰:“坐席”。席间新郎新娘要向来宾敬酒,行礼,认大小。晚上由新郎姐夫主持闹洞房仪式,俗称“倒宝壶”,让新郎新娘说绕口令,猜谜语,说笑话取笑,后夫妻吃对面饭,深夜方毕。第二天一早,新郎新娘向亲戚朋友行礼,称:“拜人”(有的地方在拜天地后举行),并由受拜方出礼钱表示祝贺。丧葬:古代朔州的丧葬礼仪程序极其繁琐,一般可分为小敛、大敛、烧纸、送灯、辞灵、出殡、复二等。2006年,“中国首届黄河黄土高原柳林·孟门年俗文化节”在柳林县孟门镇隆重举行,与百名民俗专家、学者一致通过《保护中国传统年俗文化孟门宣言》。

山西,我祖祖辈辈的故乡,山西有好多的名胜古迹和民俗习惯可谓魅力山西。

山西,山美,水美,人更美!

山西的民风民俗作文

当地人称之为羊羔儿馍,古时的“羊”同“祥”,取吉祥的寓意。春节来临前,农家妇女会捏制小猫、小狗、小虎、玉兔、鸡、鸭、鱼蛙、葡萄、石榴、茄子、佛手、等形象的面塑制品,以象征吉祥如意、福寿荣华。在寒食节时,上坟祭祖用的面塑造型是“蛇盘盘”。据说,吃掉“蛇头”便能“减毒头,免灾祸”。

农历七月十五,霍县境内面塑种类最多,有猪头、羊头、麦秸集、针线箩筐、顶针、剪子、针线、坐饽饽、狮、虎、狐狸等等造型。农历七月七日“乞巧节”,传说在这一天妇女吃了“针线”、“顶针”之类的面塑就心灵手巧。新媳妇过门第一年,娘家要给女儿送“羊羔儿馒头”。婴儿满月,姥姥家制作直径达尺余的“囫囵”,即在面圈上塑出十二属相的面塑。宾客来祝贺,便把“囫囵”切一块送给来人享用。

绛州面塑。

降州即今日新绛县。逢年过节,这里的家家户户都要用面粉捏制出千姿百态的面塑欢度节日。由于这里的面塑注重彩色点染,花色绚丽,所以当地人称之为“花馍”。花馍造型比较夸张,尤其以“走兽花馍”最为出色。

五寨面鱼。

晋西北五寨县的老百姓,有一种捏面鱼的习俗。捏面鱼就是用面粉捏成鱼的形状。捏制的面鱼经过着色加彩,然后用文火烘干,便可当工艺品收藏了。面鱼可用来赠送亲友或外出时作干粮。除了捏面鱼外,还捏制瓜果类,花草类、动物类、禽兽类、人物类等多种类型的制品,也习惯称之为面鱼儿。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