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党课讲稿(汇总17篇)

时间:2023-12-03 09:36:57 作者:GZ才子

党课的内容丰富多样,既包括党的历史、理论和思想,也包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实际工作要求。本文是一份关于党课学习的总结,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建议与思考。

社会组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专题党课讲稿

一是强化主业意识,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坚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必须种好的“责任田”,去年共8次主持召开县委常委会,及时传达学习中央和省市委有关党建工作的最新要求,研究解决基层党建工作重点难点问题。先后5次深入农村、社区、非公企业和联系点走访调研,与干部群众交流谈心,听取意见建议,研究制定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意见和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严格党内组织生活等8项制度,着力提升基层党建工作的科学性、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全面推行“三级四岗”党建责任制,进一步明确了县委、乡镇党委、村党组织的责任和县委书记、组织部长、乡镇党委书记、村党组织书记的职责,先后2次约谈各乡镇和县直部门党委书记,并在基层党组织书记培训会作专题辅导,强化压力传导,靠实工作责任,推动基层党建各项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二是强化分类指导,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围绕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分领域设计活动载体,增强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农村全面推行“一件实事工作法”,所有乡镇、村都建立了便民服务中心(站点),搭建起了联系服务群众的“直通车”;打破村庄界限,创新组织设置,在河西堡镇泽西家园开展“多村一社区”试点工作,提高了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有力地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在社区深化拓展“民情流水线”工程,扎实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志愿服务树形象”活动,2200多名机关干部走上街头清理垃圾、疏导交通,走进社区结“穷亲”、送温暖,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在党政机关全面推行“承诺卡”制度,促使党员干部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亮形象,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促进了干部作风转变,提高了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服务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强化问题导向,全力破解基层党建工作难题。注重抓队伍、抓后进、抓投入,牵头破解制约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点难点问题。针对基层党建工作力量比较薄弱的问题,选拔9名优秀“80”后干部挂职担任乡镇党委副书记,专抓党建工作;选派32名优秀年轻干部到重度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或副书记;下派3名大学生村官担任村“两委”主要负责人。针对摸排出的24个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安排县党政班子成员采取“一支部一对策”的办法进行集中整顿,先后调整党组织书记12人,选派10名联村干部担任村级党建指导员,查处违纪违法村干部9人。针对党建工作经费不足的瓶颈制约,通过向上争取、财政自筹、党费列支等多种途径,筹措资金1046万元,建成“三维数字社区”信息管理服务平台1个、服务终端15个,新改建村级活动场所4个、社区办公楼1栋,全县111个行政村和10个城镇社区活动场所实现全覆盖。

对照习书记讲话要求、中央和省市委有关规定及群众期盼,认真查找我抓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抓服务功能提升缺乏创新精神。对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重要性理解不深不透,探索创新不够,没有找到强化服务功能、有效发挥作用的最佳结合点。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缺少办法,服务群众缺乏动力;有些村干部服务意识不强、处事不公,在群众中威信不高;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开展的不够经常、形式比较单一,考评监督机制不完善;机关党建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干部作风需持续改进,服务能力需不断提升。

二是抓带头人队伍建设缺乏有效办法。对加强村级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谋划研究不够,缺少务实管用的措施。带头人岗位已成为当前个人干事创业的重要平台,每逢村“两委”换届竞争十分激烈,宗族派系势力干扰较大,一些组织放心、群众满意的“好苗子”难以选出。因农民增收渠道多样化以及土地流转、孩子上学、村干部工资低等因素,一些优秀青年不愿留在农村。现任村干部中,有的在利益面前摆不正位置、失去群众信任;有的因捕风捉影的告状信而心灰意冷;有的为保既得利益不愿培养后备力量,这些都使村级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不尽人意。

三是抓发展党员工作缺乏紧迫意识。对党员队伍状况了解掌握不深入,没有把发展党员工作作为党的建设的一项经常性重要工作,从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高度研究部署、狠抓落实。目前,全县党员队伍“一高三低”(年龄偏高、学历偏低、素质偏低、能力偏低)问题比较突出,农村党员中60岁以上的1901名,占28.8%;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4784名,占72.4%,整体素质不高,缺乏生机活力。

四是抓党建基本保障缺乏有力举措。对基层组织部署任务多,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少,在强化党建保障方面有心无力、得过且过。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现有“空壳”村87个,占行政村总数的78.4%,基层组织“无钱办事”的问题比较突出,凝聚力和号召力不强。村级组织工作经费年均2.2万元,仅能勉强维持日常运转。村社干部工资报酬偏低,村干部年均工资只有1.2万元,社干部只有2400元,影响了工作积极性和岗位吸引力。这些问题虽有外因,但主要是内因,责任在我。一是固本强基意识不强。2013年5月担任县委书记后,虽然多次过问、研究过基层党建工作,但抓经济发展投入的精力多,抓党的建设投入的精力少,思想上存在重经济轻党建的倾向,认为抓经济、抓项目是“硬任务”,抓党建是“软指标”,重“显绩”轻“潜绩”,以党建为第一取向的政绩观树得不牢。二是工作落实力度不大。虽然研究制定了加强基层党建的许多制度措施,但工作中过多地依赖分管领导和职能部门,深入基层了解情况、督促落实、跟踪问效不够。三是改革创新劲头不足。对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不深,习惯于老经验老套路,考虑稳的因素多、寻求变的办法少,按部就班多、创新举措少,缺乏特色和亮点。四是督查问责要求不严。对适应从严治党新常态研究谋划不深入,党建工作考核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压力传导不到位,有些工作抓不紧、抓不实、拧不紧“螺丝”,一些决策和工作部署没有得到全面落实。

在今后工作中,我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的部署要求,以这次述职评议会议为契机,突出问题导向,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做从严治党的书记,扎实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各项工作。

一是在健全工作机制、落实主体责任上下功夫。牢固树立抓好党建就是最大政绩的理念,认真落实定期研究基层党建工作制度,严格实行基层党建目标管理,逐级分解任务,推动工作落实。改进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加大党建工作的考核权重,突出抓好对各级党组织一把手履行管党责任的考核,把党建工作成效作为奖惩和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建立健全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定期排查和常态整顿机制,定期不定期对各领域党建工作情况进行摸底督促,对党建责任落实不到位、措施不得力的严肃追究问责,推动从严治党责任落到实处。

二是在培育特色品牌、拓展服务功能上下功夫。围绕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实行党建创新项目与经济项目同谋划、同检查、同考核,把党建工作落在发展上、落在改革上、落在民生上、落在稳定上,努力培育一批上档次、有活力、管长久的特色党建品牌。在农村,结合实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行动计划和美丽乡村建设,在河西堡镇、东寨镇、六坝乡扩大“多村一社区”建设范围,加快推进农村社会管理服务体制机制创新。在社区,完善提升“三维数字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功能,提升社区事务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常态化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严格实行积分制管理和双向考核,努力实现“工作在单位、活动在社区、奉献双岗位”。在机关单位,不断深化“承诺卡”活动,增强公开承诺、服务群众的实效性。

三是在加强队伍建设、提升能力素质上下功夫。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创新教育培训方式,对基层党组织带头人进行菜单式、互动式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健全完善基层党组织书记、大学生村官和选派到村任职干部考核管理办法,加强村党组织书记后备队伍建设,着力解决基层党组织后继乏人的问题。严格党内组织生活,认真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突出抓好党性教育,巩固和拓展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严格执行发展党员工作程序,不断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壮大党的骨干力量。积极推行以支部为核心,优秀党员挂牌示范、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流动党员持证外出的“1+3”工作模式,健全完善党员积分制管理办法,不断增强党员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探索建立党员退出机制,稳妥慎重地处置不合格党员,确保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四是在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基础保障上下功夫。按照省市委要求,建立村干部报酬、村级和社区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和正常增长机制,将村社干部报酬和村级、社区办公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确保村级党组织年工作经费不低于3.5万元、城镇社区党组织年工作经费不低于10万元,村干部年报酬标准按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倍落实、年均达到1.5万元以上,充分调动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严格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监督检查制度,确保各项经费落实到位、发挥作用。着眼于解决基层组织“无钱办事”难题,以水源、朱王堡、河西堡等基础条件较好的乡镇为重点,发挥双联帮扶基金作用,引导乡村两级党组织采取盘活闲置资产、创办经济实体、领办合作组织等多种方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强村级组织自身“造血”功能,夯实服务群众、促进发展的物质基础。多渠道筹措资金,每年按建制村5%的比例确定一批条件相对落后的活动场所进行维修改造,促进各项服务功能有效发挥。

党课讲稿:不断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宪法是依法执政的总规范,所有执政行为都必须在宪法规定范围内开展。下面是众鑫文档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党课讲稿:以法治思想为指导不断提高党的依法执政水平,希望大家喜欢。

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实践中探索出的新经验、创新发展的新理论、形成完善的新方略,是提升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能力、指导全党依法执政统一行动的思想基础和根本遵循。

2021年x月x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新的征程上,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是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实践中探索出的新经验、创新发展的新理论、形成完善的新方略,是提升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能力、指导全党依法执政统一行动的思想基础和根本遵循。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提高党的依法执政水平的重要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领导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国际国内环境越是复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越是繁重,越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巩固执政地位、改善执政方式、提高执政能力,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首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要坚持党的领导,就要在对党长期执政经验深刻总结的基础上,不断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全面依法治国决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而是要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领导依法治国的能力和水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

其次,中国共产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从革命走向执政,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计划走向市场,给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提出了全新的课题和严峻的考验。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是加强党长期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最后,依法执政就是党要在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中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党要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来治理国家和管理社会事务,使各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使党员领导干部成为遵守宪法和法律的模范。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全面领导与支持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和司法机关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发挥作用有机结合起来。

二、遵守宪法法律是提高党的依法执政水平的根本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党领导人民制定、执行宪法和法律,党自身必须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把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同党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统一起来。

首先,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斗争和根本成就,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确定了国家的根本任务、指导思想、领导核心、发展道路、奋斗目标,规定了一系列基本政治制度和重要原则,规定了国家一系列大政方针,是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最重要的法律根据。

其次,党必须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宪法是依法执政的总规范,所有执政行为都必须在宪法规定范围内开展。党的执政行为在合乎宪法及相关法律规定前提下开展,具有了依法执政的宪法法律基础,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才能让全国各族人民听党话、跟党走,全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最后,要坚持依法执政的基本领导方式。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善于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中央权威、维护全党全国团结统一。

三、完善党内法规是提高党的依法执政水平的力量之源。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依法执政,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明确了党依法执政需要宪法法律和党章党规的“双轮驱动”,党内法规则是提高党依法执政水平的内生力量。

首先,依规治党是依法执政的应有之义,加快形成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以科学完备的制度规范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实现执政方式的根本转型和变革,是增强党依法执政本领的关键举措。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党内法规建设,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提供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既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又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其次,党实现依法执政的关键就是党要不断建立健全党内的各项法规,不断提高党自身的法治意识,不断加强自身的法治化建设,这有利于党自觉做到依法执政。在有法可依的基础上,党还要自觉做到依靠党章党规办事,执纪必严,违纪必究。党在处理与政府、人大,与民主党派的关系时也要自觉做到遵守法律法规,自觉做到依法执政,这也需要不断建立健全处理党与国家政权关系的法律法规。

最后,要健全运行机制,促进党内法规落到实处。要夯实党的基层组织和群众基础,在党内法规建设中,注重激发基层党员、人民群众的政治热情和积极性。要及时对现有的党内法规进行清理、修订、补充,提高党内法规的可操作性和执行力,完善党内法规之间的衔接,使党内法规更为系统完整。要建立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协调互动和衔接机制,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分工明确、党内党外各司其职,还要注意将党内法规中的一些行之有效的规定通过法定程序纳入国家法律,扩展相关规定的适用范围。

四、法治政府建设是提高党的依法执政水平的关键抓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增强依法执政意识,坚持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体制、法治的程序开展工作,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推进依法执政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政府的行政行为体现着党的执政能力,实现了依法行政的法治政府建设目标,依法执政也就能得以实现。

首先,要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依法行政是对政府运行的法治要求,也是基本原则。依法行政是建成和维系法治政府的动力,只有在依法行政的不断推动下,政府才能法治化。依法行政是建成法治政府的路径,只有行进在依法行政的道路上,才能不断靠近法治政府这一目标,直至建成法治政府。依法行政是建成法治政府的保障,只有通过依法行政才能达成施政目标和实现施政宗旨,依法行政就是法治政府的保障。

其次,要健全依法行政制度体系。要优化政府职责体系,建立健全政府权责清单制度。要不断提高科学立法的能力和水平,加强依法行政各项法律制度制定中的沟通协调,形成完备的依法行政法律制度体系。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优化政府治理职责体系,从根本上改变政府职能的越位、错位、缺位等现象,以及由此产生的政府治理背离法治轨道等状况。

最后,要深入推进政府行政执法体制改革。通过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促进政府全面履行法定职能,正确实施法律法规,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增强行政执法效能,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优化。要坚持事权、财权和责任相统一原则,合理分配中央和地方行政执法权限,提高政府执法质量和效率。要推进执法方式创新,提升执法效能,通过整合基层执法力量,依法设立综合执法机构,推进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全面履行法定职责。

五、完善监督体系是提高党的依法执政能力的重要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系统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党的依法执政展开监督,才能为提高党的依法执政能力提供重要保障。

首先,要发挥党内监督的主导作用。党的执政地位决定了党内监督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是最基本的、第一位的,党内监督有力有效,其他监督才能发挥作用。要突出党内监督政治属性,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和常态化,督促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加强政治建设,健全制度机制,提高治理能力,确保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更加坚强有力。要在党内用好日常监督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全面贯彻中央巡视工作方针,深化政治巡视;完善督察落实情况报告制度,提高发现和处置问题能力。

其次,要强化纪委监委的专责监督。纪检监察机关是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的专责机关,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处于主干位置、发挥保障作用。必须统筹推进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纪检监察机构改革,在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深化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不断提升履职尽责水平。要坚持纪在法前、纪严于法,推动执纪执法贯通、有效衔接司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腐败能力。

最后,要推动各类监督有机贯通、相互协调。要牢牢掌握主导权,加强党对监督体系建设的统一领导。要着力消除对公权力行使的监督空白和盲区,把所有党员干部及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置于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监督之下。要着力健全协作配合机制,形成配置科学、权责协同、运行高效的监督网。要健全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制度,健全信息沟通、线索移送、措施配合、成果共享等工作机制,以党内监督为主导,推动各类监督协调贯通、形成合力。

社会组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专题党课讲稿

  一年来,我以思想和行动上的自觉,坚持用理论学习武装头脑,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我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锤炼党性,不断增强党性修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不断增强四个自信。一是加强理论学习,坚持支部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坚持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相结合,通过持之以恒的理论学习提高自己在政治、思想、道德、组织纪律、个人能力等方面的党性修养。二是注重学以致用,结合理论指导实践。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向上级领导以及优秀党员学习工作方法,学习工作经验,学习先进的理论并经常进行自我反思总结、汲取经验教训,认真查找自身差距,努力提高自己思想政治修养和政策理论水平。三是我在抓党建工作中坚持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我经常在讲党课的时候要求每一名党员要经常学、认真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一名合格的党员。

一是继续在学习教育上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提高学习标准和要求,继续带头学习“两学一做”、中央精神,结合实践中的困惑、工作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强学习研讨,真正将学习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二是在谈心谈话上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要带头开展好谈心交心活动,见人见事见思想;不论是与班子成员、还是与机关干部,都要敞开心扉、以诚相见,互相交换对班子、对个人存在问题的看法,深入探讨解决问题的意见建议,把问题谈开谈实,把思想谈深谈通,消除隔阂、形成共识,为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打下基础。

四要在问题整改上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要自己动手,认真撰写对照检查材料,重点写清“四风”突出问题,列举具体表现和典型事例,对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情况,群众提出的意见和上级党组织、督导组点明的问题要逐一作出说明,明确努力方向,提出务实管用的整改措施。边学边查边改,对能够马上改的问题,要立行整改,对短期内解决不了的问题,要认真制定整改措施,将精力放在整改上、把功夫下在落实上,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抓好整改落实,做到不留死角、整改到位。

  作为党支部书记,我注重发挥好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积极践行“北疆先锋工程”、以科学发展观和群众路线,贯彻民主集中制,团结班子成员,提升“两个覆盖”质量,严格甄别筛选带头人队伍建设质量,抓好党支部各项工作。

  (一)在班子建设上,提高班子成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强化班子。坚持班子成员碰头会制度,认真落实好“三重一大”决策制度,使班子成员凝聚共识,形成共同干事创业的领导集体。

  (二)在干部队伍建设上,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推进党支部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着力解决一些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充分利用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平台和干部在线学习、微信公众等学习方式,坚持党支部集中学习制度和干部职工谈心制度,抓好党员干部学习和思想教育,增强党员干部学习自觉性,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来促进工作能力的增强。

  (三)党员是党组织的基础,党员强则组织强。我在抓党建工作时始终通过实施党员凝聚力,保障党员权益,注重激励关爱,给党员搭建发挥作用、展示风采的平台,引导党作示范,起模范作用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义务感、存在感。坚持党建工作推动党建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让党建工作融入企业发展各环节,把党的基层组织建成团结党员、凝聚党员的坚强战斗堡垒。

  我作为主体责任第一责任人,坚持以身作则,带头贯彻廉洁从政各项规定。一是带头落实八项规定、认真学习领会《条例》、《准则》并以集中学习、党课等形式时刻宣贯到每一名党员,时常警戒党员不要触碰“红线”,要做到一名严于律己的党员。二是强化责任担当,狠抓党建责任落实。我作为后旗分公司党支部书记以来认真履行党建“第一责任人”职责,团结带领党员干部,切实贯彻落实全面从严管党治党各项工作任务。树立正确政绩观,以实际行动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做到始终把党建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将党建工作层层渗透到企业各项业务工作中并同部署同落实,高质量落实各项党建工作任务,在为群众做好事做实事过程中接地气、便民、转作风,增强为人民服务的企业文化理念。

  通过一年的工作,我虽然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着许多缺点和不足,离上级党组织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政治理论学习不够,学习不扎实,有时候仅仅停留在读、抄、写的层面,未能结合党建新形势和支部实际工作进行细致的解读领会;二是在某些实际工作当中为了急于求成,在党建工作上方式方法上有些简单、守旧,缺乏能动创新性;三是支部自身缺乏亮点的活动以及党的主题日活动较为单一。为克服这些不足,在今后工作中,我将不断加强学习,严格要求企业干部队伍,凝聚核心价值力量,继续发扬成绩;改进工作方法,充分依靠干部的群策群力开展工作,以饱满的工作热情,为我支部党建工作做出不懈努力。

党课讲稿:不断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党的十九大报告描绘出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最大同心圆,“五个认同是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思想基础,进一步丰富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涵。**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通过找准与社会心理的契合点、找准与民族情感的共鸣点、找准与群众利益的结合点等有效路径,充分发挥“五个认同”的精神引领作用,抓牢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全面提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新境界。

找准与群众利益的结合点,增强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县通过群众学习双语,扶贫帮困,建强基层组织,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一是把学习双语作为基层少数民族干部群众加强民族团结、增强“五个认同”、提升能力素质和创业致富的重要举措,各级党组织积极组织基层少数民族基层干部群众学习普通话,取得了较好效果。

二是做实做细群众工作,按照脱贫攻坚“五个一”全覆盖包联要求,每名驻村干部至少结对帮扶*户贫困家庭,制定一户一本台账、一户一个脱贫计划、一户一套帮扶措施,用好后盾单位资源,协调资金物资***万元,办实事好事****件。组织****余人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余人。申请批复项目**个,涉及资金****万元;通过抓发展、惠民生,让群众有事干、有钱挣、有盼头,不断增强党在各族群众中的凝聚力,不断增添爱国爱疆正能量。

三是完善阵地的整体功能,干部办公有了“稳定的家”,党员活动有了“像样的家”,方便了群众办事,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彰显了新的活力,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进一步得到提高。活动场所作用发挥得好,群众得到了方便和实惠,基层组织服务能力和水平也得到了有效提高。在平时,村(社区)利用阵地为群众提供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生活,激发各族群众热爱新疆的美好情感,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基层阵地俨然成了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的为民服务的窗口。

找准与社会心理的契合点,增强各族人民的认同感。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强化组织领导,建强基层组织,为组建运行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一是对困难户家庭进行“一对一”结对帮扶教育,做到“五个讲清”,及时了解家属思想动态、现实表现,帮助解决生活困难。做返乡学生教育管理,逐人建立工作台账,对返乡学生采取“一对一”包联,及时了解思想动态,解决生活困难和学业困难。

二是选优配强第一书记,结合“访惠聚”驻村工作队、村两委班子年度考核以及村党总支书记、第一书记考察工作,对全县各村基层干部队伍进行1次专项摸排,分析村级干部人员现状,对第一书记作用发挥情况进行评估,提出了适合继续担任的、需要调整更换工作方案,选派了一批基层工作经验丰富、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担任村党总支第一书记,有效解决了村级党组织带头人能力不强、作用发挥不明显等问题。目前,已对**名第一书记后备人选进行了考察,先后分两批精心选派**名市、县领导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配齐配强了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切实做到因村择人、依人定村、人岗相适。

三是配齐基层人员力量,按照“1+5”模式,选配***名村组干部、驻村工作队干部、驻村管寺干部、警务室民警和乡镇下沉干部充实到基层一线中来,并按照干部人员特长、工作岗位,将基层各支人员力量进行合理分配,确保了有人干事。

四是调整优化包联关系,根据县直单位干部、工作任务、联系村复杂程度,对县直部门单位和村(社区、队)进行了全面评估,科学优化调整“联乡驻村入户”单位包联关系,并结合“周末书记”、干部下沉、“访惠聚”等工作,明确了包联任务,压实了后盾单位责任。

五是严格按照自治区党委乡镇干部下沉工作要求,充分考虑各村人口、地域、维稳任务等实际,合理调配乡镇下沉干部人数,将***名基层经验丰富、善于做群众工作的优秀乡镇干部下沉到村开展工作。建立联系村民小组干部和“联户长”制度,落实工作落实奖惩机制,督促指导开展工作,充分调动村民小组干部和“联户长”的工作积极性,压实工作责任,提升工作水平。

找准与民族情感的共鸣点,增强各族人民的融合感。同吃同住同劳动促进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欣赏。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总目标,动员干部在春节期间赴基层开展结亲活动,按照“应派尽派”要求,下沉干部***名,其中:厅级*人,县处级**人,科级及以下***人,入住户****人,实现了**个村(社区、队)全覆盖。截至目前,共入户走访3964万余户,解决热难点问题**件,办实事好事**件,化解矛盾纠纷1件,排查安全隐患**个。

二是找准与人们思想的共鸣点、与群众利益的交汇点,做到接地气。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引导各民族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中华文化是包括56个民族的文化,是激励各族人民建设伟大祖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

国家的发展和强盛、民族的独立和振兴、人民的尊严和幸福都离不开强大文化的支撑。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文明共享,做到“尊重差异但不固化差异,保持民族特性但不强化特性”。要鼓励各族群众在互动中交流,通过民族团结联谊、“同吃同住同劳动”等系列活动,引导各民族群众说知心话、交真心朋友。

社会组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专题党课讲稿

2019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认真履行作为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坚持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并重,以主题教育为契机,强化责任,实事求是地学习教育,落实主体责任,有力地推动了民政工作的顺利开展。职责履行情况报告如下:。

(一)坚持政治领导,切实为主业负责。坚持把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党建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全面领导党建工作,建立健全2019年新时期党建工作的责任清单、问题清单和任务清单,实行挂牌落实、销售编号、监控管理的运行机制,做到月度总结、有针对性落实,促进书记党建主体责任、班子成员“一岗两责”、支部书记具体责任的有效落实。

(二)突出根本任务,把握教育主题。今年6月,在全党“不要忘记自己的首创精神,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启动后,局党支部立即先学习、调查、检查、纠正,提前热身。第二批主题教育启动以来,按照区委的统一部署要求,我们紧紧围绕新时期学习贯彻习近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和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四句话”的总体要求和“五句话”的具体目标,大力实施学习教育、调查研究、问题检查、整改落实四项关键措施,认真学习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按要求召开局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局党支部组织召开生活会,开展党员民主评议工作,脚踏实地,严格把关,不搞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出色完成了规定动作,创新了特色动作,取得了明显的实效。中心组共进行了6次集体理论学习,写了4次经验,做了4次研究报告,检查组和成员存在12个突出问题,给党员上了5堂党课。

(三)着眼基层组织,搞好党建工作。我局结合民政工作,大力推进以“一委三会六步工作法”为主要内容的“136”基层协商民主模式,从源头上明确界定了党的领导与村民(居民)自治的界限和范围,切实提高了基层党委的地位和作用。今年,我局尝试提炼“1521”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模式,充分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依托网格议事和“互联网+社区”两大智慧平台,打造居民自治“红管家”、社区专职普通社会工作者、社区社会组织帮扶、社区志愿公共服务、社区居民单位共建五支队伍,实现共建、治理、共享的目标。为了打造民政党建的品牌,我局不断丰富党员活动。4月,组织全体党员到xx区烈士陵园开展清明节扫墓活动;6月,局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到淮安黄花塘新四军纪念馆开展主题党日活动;9月30日是全国烈士日,我局会同驻区部队向烈士陵园的30名烈士赠送花篮,开展纪念活动。结合xx区公益创投活动,我局与各种社会组织合作,为老人、流动儿童、失联家庭等弱势群体提供慈善救助。

作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指导员,我们将及时与企业进行深入调查和沟通,同时加大走访力度,加强宣传引导。已经建立党支部的企业,要学习党章,上党课,协助党组织开展“党员政治生日”、“民主生活会”等一系列活动,加强企业党员的思想建设,调动党员的积极性,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针对党组织建设时间短、工作不规范的特点,应指导党支部制定支部工作计划,规范“三会一课”制度,组织生活、民主评议和发展党员,建立党支部基础工作台账,进一步完善党建工作基础资料。

(四)明确思路,促进和加强人才培养。一是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工作人才评价体系,提高社会工作人才评价质量。大力宣传和动员社会工作从业人员参加助理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积极探索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体系。今年6月,组织150多名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村职工参加了社会工作者资格考试。目前全区共有社工109人,其中助理社工(初级)76人,社工(中级)33人。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加大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对社会工作者进行专业教育和培训,大力提高现有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根据培训计划,有组织、有计划地选拔相关人员和社区干部参加各级举办的培训学习,为民政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五)做好统筹规划和发展。坚持重点工作与日常工作同步进行的原则,牢固树立“常规党建工作是重点工作”的意识,坚持“抓难点、突破常规日常升级”的思路,做好支部换届、党员发展、教育培训、党员组织关系、党员走访慰问等调整充实工作。,从而有效避免党建工作中的缺点和薄弱环节,推动新时期党的全面建设工作。

在取得成绩和积累经验的同时,我也清楚地看到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包括以下四点:。

第一,党不够严格。对党建的深入研究时间尚短,还存在重业务轻党建的现象,对党建引领发展的认识还不够深入。虽然明确了书记抓党建的主要责任,但仍然存在“通知时间短”的现象,责任制落实不到位,“领导党建”的作用没有发挥好。

第二,思想政治工作不够扎实。对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习流于形式,缺乏严格、务实抓思想政治建设的意识,对支部主题党日、固定学习日制度缺乏监督,导致学习效果打折扣。较少关注对党员党性和日常思想变化的分析,与普通党员交谈,相互交流。

第三,党建工作还存在不足。党建研究不够系统和深入,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多关注在职党员,少关注老干部。

第三,接下来的工作计划。

一是坚持和完善基本团队制度。要完善党员建设制度,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做好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组织工作,为党员服务。要完善建党积极分子制度,培养稳定的建党积极分子队伍。要建立先进典型团队建设体系,注重发现和培养一批先进典型,激励后进学生,促进健康发展。要建立党员志愿服务体系,建立党员志愿服务团队,做好党员志愿服务工作。

第二,坚持和完善基本制度。要树立“不要忘记你的首创精神”,牢记使命体系,用习近平新时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决做到“两个坚持”。完善党支部书记抓基层党建主要责任的制度,完善和规范党支部集体学习、组织生活会、主题党日、谈心等制度。

第三,坚持和完善基本活动制度。坚持经常性的“三会一课”活动,经常性的学习活动,“七一”纪念活动,党支部书记与党员谈心。

第四,坚持和完善基本保障制度。完善党建工作经费落实制度,将党建工作经费纳入单位行政支出预算,确保党建工作经费充足。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专题党课讲稿范文

五月的天山南北,微风拂面,大地充满了无限生机与活力。泽普县迎来了第27个民族团结教育月。民族团结教育月年年有,可是今年的民族团结教育月具有极为特殊的意义。今天我们隆重欢聚一堂,以演讲的方式歌颂民族团结,礼赞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王燕娜的感人事迹。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大爱不分民族感天动地。

家住新疆乌鲁木齐高新区桂林路社区的王燕娜,为了挽救我县维吾尔族学生毛南江年轻而宝贵的生命,无偿将自己的肾捐献。并表示要自强不息,继续为加强民族团结,共建和谐社会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是什么原因让出生在小康之家的汉族少女王艳娜不顾亲人的反对,不顾未婚夫分手的威胁,毅然无偿捐肾挽救维吾尔族高三学生毛兰江生命呢?原因在于她心灵无私天地宽,心中有大爱。

王燕娜及全家善良、淳朴的事迹感动了全疆各族人民,从他们全家的身上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超越血缘、亲情、民族的大爱;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无私博大的胸怀和闪耀人性光芒的大爱;还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乐善好施、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王燕娜能在自己人生刚刚起步、正值豆蔻年华青春最美好的时刻做出这样重大超乎常人的处事抉择,确实值得我们全疆各族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学习。你不仅是民族团结的模范,还是新时期新形势下道德建设的楷模。”

我认为王燕娜做出了平常人难以做到的不平凡的事,为新时代青年树立了民族团结和道德建设的榜样。

今年5月,是自治区第26个、我县第27个民族团结教育月。我希望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和团员青年,努力向王燕娜学习,学习她无私奉献,情注社会的优秀品格,学习她用血肉深情维护新疆民族团结大好局面的高尚道德情操。人人心中有一种超越血缘、亲情、民族的大爱,有无私博大的胸怀和闪耀人性光芒的大爱,弘扬中华民族乐善好施、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为泽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权限的发展、进步、繁荣、稳定营造良好的环境气氛,做出新的贡献。

一曲优美动听的《我们新疆好地方》,唱出了两千二百万天山儿女的心声。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新疆大地安定祥和,到处奏响民族团结的凯歌。

民族团结月,凝铸同志兄弟情。新疆生活着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等47个民族,数百年来,在抵御外敌入侵、反对分裂祖国的斗争中,各族人民结下了兄弟般的深厚情谊。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中央和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宗教工作,贯彻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指导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以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建立“平等、团结、互助、进步”的新型民族关系。

民族团结,社会政治稳定,党和政府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人民安居乐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日可待。相反,民族纷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党和政府要花大量的精力来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将受到极大的影响,各族群众惶惶不可终日,安居乐业根本谈不上,各项事业功亏一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是一个美好的梦想,遥遥无期。这样还会再次沦为他人任意宰割的羔羊。民族纷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我们的明天就是科索沃、巴勒斯坦、伊拉克。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中国民族团结,社会政治稳定,西方敌对势力最不愿意看到。民族纷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国力衰弱,人民受苦受难,正中他们的下怀。所以为们要从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对中华民族负责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民族团结。

为此我们要向王燕娜那样心灵无私天地宽,心中有大爱。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从自我做起,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象爱护自己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象珍惜自己生命一样珍惜民族团结。坚决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坚决不做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在“一反三维”、打击“势力”的斗争中立场坚定、旗帜鲜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谈到“八个坚持”,其中之一是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党的十九大将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升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总结为我国国家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在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经成为新时代关系国家与民族命运的重要理论与现实命题,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前所未有地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凝聚力前所未有地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前所未有地增强。这些辉煌成就,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结果,是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团结奋斗的结果,是维系和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雄厚社会基础。没有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大发展;没有中华民族的大发展,就没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牢固纽带。我们要深刻认识这些辉煌成就的重大意义,深刻分析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性、坚定性。

我们坚持准确把握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坚定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做到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坚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不断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坚持各民族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使党的民族政策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坚持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不断健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这些宝贵经验,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障,为我们在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上不断加强各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从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祖国辽阔疆域、共同书写祖国悠久历史、共同创造中华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四个方面,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为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自觉提供了思想支撑和方法指导。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具有多元一体基本特征的民族实体,是一个历史形成、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四个“共同”既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基本条件,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既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基础,也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纽带。

我们要深刻领会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共同”的丰富内涵及其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不断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自觉。要使其转化为进一步增强各民族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的动力,继续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传统,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一百年来,我们党矢志践行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人民开辟了伟大道路、建立了伟大功业、铸就了伟大精神、积累了宝贵经验,在中华民族发展史和人类社会进步史上写下了壮丽篇章。一百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前仆后继、浴血奋战,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谱写了气吞山河的英雄壮歌。

我们xxx自治区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源地,具有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高举民族大团结旗帜,深入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积极践行守望相助理念,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扎实推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固,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形成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立足“两个维护”政治高度,着眼“两个大局”时代高度,深刻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进一步做好民族工作,需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真抓实干、开拓进取,着力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大政方针、决策部署在xxx落地生根、取得实效,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民族理论方面做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这一论断的提出有一个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心所归,惟道与义。’在百年抗争中,各族人民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中华民族是居住和生活在我国领土上的56个民族的统称,是我国各民族普遍认同的共同体。也就是说,凡是居住和生活在中国领土上的民族,包括现有的,以及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都属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我们只有深刻领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要义,才能准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精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各级党委要把民族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把懂不懂民族工作、会不会搞民族团结作为考察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要加强民族领域基础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的话语体系,提升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要夯实基层基础,推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一起做好民族工作。要重视民族工作干部队伍建设,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支持民族工作部门更好履职尽责。

我们要始终牢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从学前班到现在,有一对亲密无间,形影不离的好伙伴——闫晓丹和姑丽皮亚。她们虽然民族不同,但是她们两个比亲姐妹还要亲。她们两个现在居住到了同一个小区,更加促进了她们的友谊。

闫晓丹是一个开朗乐观,积极向上的阳光汉族女孩,她浑身洋溢着热情和活力,很爱微笑,一笑就露出两个小酒窝,很可爱。她还是个富有有爱心的孩子,爱她身边的每一个人和美丽的大自然,更深深的爱着伟大的祖国,时刻铭记自己是一位少先队员,她相信停带的思想是死水,单调的生活是萎靡,偏激的青春是放纵,无梦的人生堕落。所以,在平凡的日子里,她总是努力的学习,勤奋的工作,积极的思考,她要以她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来诠释她的大学梦。

姑丽皮亚是一个自信和执着的维吾尔族小姑娘。一个聪明可爱,思维敏捷,工作积极,热爱集体,关心同学,学习钻研,学习成绩优秀诚实上进,爱好广泛的优秀学生。她为了心中的梦想,坚忍不拔,奋力拼搏,从不退缩。哭过、笑过、迷茫过,可她不曾屈服过。她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她热爱身边的一切。她是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少先队员。

她们无论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上都互帮互助,互相关心。在课间十分钟,她们总是在一起探讨学习的乐趣,在双休日她们一起动手制作一些工艺品,并一起去书店阅览对学习有益的书籍,由于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使她们在学习上总比别人略胜一筹。姑丽皮亚有不懂的问题时,闫晓丹总会给他耐心的解释,知道她理解、学会为止,使姑丽皮亚的学习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姑丽皮亚常常在闫晓丹参加文艺比赛时给予她最大的帮助,在她每次的比赛上姑丽皮亚会主动编排舞蹈,陪她一起排练,使闫晓丹在每次比赛上取得优异的成绩。在生活中,她们总以姐妹相称。当她们只身来到店里时,店里的叔叔阿姨总会问:“你的姐姐/妹妹呢?”但她们总会平淡的回答:“她没有陪我一起来。”由于每次都这样回答,至使那些店里的叔叔阿姨都以为她们真的是一对亲姐妹。

在闫晓丹烦恼时,姑丽皮亚总会为她排忧解难,逗她开心。当姑丽皮亚犹豫不决时,闫晓丹总会为她作出明确的判断。自从学校开展了“手拉手”活动以后,她们就更加团结友爱了,不仅如此她们还带动了全班同学,让全班同学深深地团结的重要,让他们明白了团结是建设祖国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只有团结才能让祖国更加繁荣富强,只有全国人民一心才能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而这些道理是闫晓丹和姑丽皮亚让同学们懂得的。

现实生活中,一些不足为奇的事,一些不足挂齿的事,生活中需要的一切,不可能自己生产。所以,人类是生活在团结合作的生活中,人类无疑是幸福的,但人类的团结有虚伪的团结。

不仅人类学会团结,就连小小的蚂蚁,在发现食物后,都会共同合作。把食物搬“回家”它们小小的体形,居然能把超过自己的许多倍的东西搬运。体现了团结合作的精神。

单靠一朵美丽的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个人只有融入团结的集体才能实现宏伟目标。

因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精诚团结,才能自立于世界,才能谋求进步和发展。特别是我们这些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的青少年更应该学会团结,这样才能立足社会。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作为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

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团结,了解团结的重要性。让团结伴随我们。今天的中国需要团结明天的中国更需合作,让我们共同建设美好的祖国。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正如这首歌中所唱,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泱泱大国,民族团结是一条重要的发展大计。

新疆更是一个多民族的聚集区,在这里民族团结显得非常重要。7·5事件之后,三个离不开成了这里的发展之大计。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

是啊,只有各民族团结一心,祖国才会有今天的辉煌!只有民族团结了,经济才能更迅速的发展;只有民族团结了,才不会发生昨天的悲剧;只有民族团结了,人民才会安居乐业。我们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地,走向社会主义的伟大复兴。

纵观千百年来的民族发展史,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6个兄弟民族,生活在这片辽阔而富饶的土地上。各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各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尽管各民族之间,在历史上曾经存在着矛盾与不和,发生过冲突和战争,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一直是历史的主流。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融合成为团结的整体,并经历几千年的.变故与动荡而永不分离,正是因为我们的祖辈们如此团结,如此有凝聚力。

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和亲入藏,土尔跋扈族在渥多锡带领还乡……这些事例虽然来自离我们非常遥远的古代,但至今仍然广为流传。

不光在古代,在今天也有很多这样的事例:

人们不会忘记,为了挽救尿毒症晚期的维吾尔族学生毛兰·吾买尔,23岁的王燕娜姐姐,把自己的一颗肾,无偿捐赠给了素不相识的维吾尔族“弟弟”。

人们不会忘记,在天山深处偏僻的库车县栏杆村,维吾尔族老人卡德尔,用40年时间写下了1000多篇日记,记载了解放军与当地村民之间拥军爱民的故事。这位老人说,我的眼睛不行了,但要把写日记的任务交给儿子,这日记不会停,一定会一代代写下去。

手握手、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维护民族团结是刻不容缓的,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真正落实到行动中去的,让我们每个人从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滴水可以汇成江河,不传谣,不信谣,不参与违法犯罪活动,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做,共同筑起一道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铜墙铁壁。

一堆沙子是松散的,可是它和水泥,水,沙子混合以后,比花岗岩还坚硬。我们要团结,不要分裂,让我们民汉一家亲,永远这样相亲相爱吧,如果我们分裂了,别的国家就有机可乘,必将会让我们走向灭亡,如果我们心连心,手握手,筑起铜墙铁壁,那么,就算有再强大的敌人,我们也不会害怕!我们中华民族必将象巨人一样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党课讲稿:不断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这一时代的重大课题,对其开展深入研究,促使其形成理论体系并以之指导实践,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既有学术成果就其概念、内涵、特征、渊源、形成机理、功能意义、培育路径等开展了多角度的细致分析。从研究情况看,学者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来源、历史渊源、重要意义及建设措施等基本达成共识,但对其概念和内涵的见解却众说纷纭。概念和内涵的提炼是理论阐释的基础,既有助于进一步丰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知识体系,又有助于丰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体系。

基于对“我者”和“他者”的相同及差异的认识,社会成员对自己的民族归属和利益有所感悟,由此形成民族意识。因此,民族是一种拥有自我认同的人们共同体,认同则是民族意识的基本内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体现为“一种群体认同意识”,是在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多个层面取得一致性的“集体身份认同”,但也有学者认为将意识的核心和关键界定为认同窄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身具有的丰富内涵。从汉语字义辨析认同的涵义,先“认”后“同”,“认”表示认识、分辨、认知或承认,“同”表示相同、共同、参与,可见认同本身就具有从不自觉到自觉状态的层次递进;从心理学视角看,主体基于认知产生归属感,认识到他者与我者的共同之处而感到亲切,于是有了情感上的承认或价值取向上的认可,进而赞许和遵守,再到行动上的支持,构成一个从内隐的心理归属到情感依附再到外显的行动卷入的过程;从认同主体和客体的多元化来看,认同并不是独立的、单一的、与世隔绝的,而往往是交叠重合着其他认同,相互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多种认同也可能在某一个或某一类主体中和谐兼容、共生共存。那么,产生于社会存在的认同具有动态变化与相对稳定相结合、多元与共存相结合的特征,实际上可以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就是认同问题”。

正是由于认同的多元性和可兼容性,认同的内容和维度也是宽泛多样的,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分析以明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近年来,有研究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是“五个认同”,并论述了二者之间的关系,也有学者持相同观点,但没有进一步论述,还有学者对二者的逻辑关系有不同见解,诸如认为“五个认同”是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捍卫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底线,或者“五个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方式。回到本体来分析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属性决定着认同的关键维度。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国疆域内的若干民族,在几千年中华文明的滋养中,经过从自在到自觉的交往交流交融结合而成,发展到今天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国家形式的人们共同体。“若干民族”是组成统一的中华民族的内部单元,其结合方式如同石榴籽一般紧紧拥抱在一起,是浑然天成的有机整体,同时也凸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民族属性。无论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传统和精神文化,还是特色各异的个体民族文化,“几千年中华文明”已根植于中华民族血脉深处,成为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而这一本体也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载体,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现代社会的中华民族“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国家形式”独立自主地处理国际国内事务,中华民族共同体有毋庸置疑的政治属性。因此,民族属性、文化属性和政治属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属性。

那么作为本体主观反映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内容的关键维度应该由这三个基本属性对应为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民族认同是对与主权紧密相关的最高层面的中华民族的认同,也是对作为国家民族组成部分的56个亚层次民族的认同,还是56个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和认可。文化认同同样包含三重意蕴,是对中华共同文化、精彩纷呈的各民族文化及相互之间的认可和欣赏。政治认同则包括最具代表性的政治要素,那就是主权国家、制度和政党。

对国家的认同是最高层次的政治认同,与现代西方国家不同的是,中国历史数千年未曾间断,其中王朝国家交迭更替,国家边界随着中原和草原、海洋、高原等边疆的互动而变化,国家称号随着不同朝代国家登场退场而变化,而自华夏起就出现的中国却始终存在,“中国这一名词的涵义就是祖国”。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对国家的认同是“祖国”意义的认同,既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现代国家,又是对在长时段历史中存在的“中国”这个曾经以“松散政治文化”为特征的文化体的认同,蕴含了更多的文化情结和情感传承,更容易引起人的共情。对制度的认同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因为社会主义制度为国家根本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显著的成果,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促进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发展的制度保障。对中国的政治权威或政党的认同是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中国共产党作为国家领导力量的执政合法性来源于其所具有与的中华民族最广大群众利益和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性、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合理价值体系和有目共睹的历史执政业绩,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的坚强政治保障。

这样看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与“五个认同”不谋而合,是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主要矛盾支配和决定着事物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当关注主要矛盾,紧抓核心内容,着眼于培育和提升“五个认同”的具体要义,落实于建设政治领域有力的领导核心、设计包容共治的合理制度,实现经济领域的共建共赢和社会领域的公平共享,凝聚价值共识建设共有精神家园以及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等措施。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体系具有包容共治的特征,承认多民族的存在及平等地位,并且以设计合理机制保障各民族共同参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保各民族群众平等拥有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以及各项关乎自身利益事业的合法形式和途径,维护广泛而真实的民主。各民族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治体系中获得平等的法律地位,通过制度化的渠道参与国家事务和建设,表达并实现自我意愿,是新时代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也是共同体政治凝聚力的根源,能有效增强各民族对国家、执政党和政治制度的认同。第二,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力发展生产力,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互利共建的经济制度有助于建立平等互惠的共同利益联系,确保长期稳定发展,彼此相向而行,产生深层次的认同,组成稳定的共同体。第三,实施机会均等、体现社会平等正义的社会政策。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和共享的社会福利让全体国民感受到来自国家的关怀和保障,国民对国家的认同和忠诚也由此自然累积,培育公民对国家的主动认同和忠诚。第四,发挥文化的民族凝聚力,构筑团结和谐的共有精神家园。以文化认同为核心,以各民族优秀先进文化组成的中华文化为基础,不同层次精神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价值系统和意识范畴即为共有精神家园。民族文化多样性是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前提,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过程又反过来促进各民族间的文化平等及和谐发展,有利于提升对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升级”道德体系的调节功能,使其跟上社会结构的变化速度,实现有机团结,维护现代社会整体性。建设共有精神家园是“与中国国家建构多重逻辑紧密相关的文化认同、政治认同与人心工程”,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对于凝心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最后,在社会结构变化,社会矛盾增加、利益多元化、思想多样化的环境中,作为中国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应当自觉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执政力,从严治党,始终保持先进和纯洁的政治本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3青觉,赵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机理、功能与嬗变——一个系统论的分析框架[j].民族教育研究,2018(4):5-13.

6乌小花.发展与创新:论习近平民族工作思想与体系[j].民族工作研究2017(5).

8邓新星.论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感的建构[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

10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19.

11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eb/ol]. 。

12彭谦,周松.努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n].中国民族报,2015-5-15:007.

13马俊毅.国家建构与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基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建构中国话语的理论分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基金项目“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认同研究”》(19xmz002);四川省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民族互嵌视阈下的社区警务发展研究”(sc18b077);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四川藏区教育精准扶贫调查研究”(cx2018bs06))。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专题党课讲稿集合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产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鲜明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握的是几千年历史演进的客观规律,揭示的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题主线,彰显的是团结凝聚各族人民、共同实现伟大梦想的信心决心。对于这个趋势和目标,社会各界高度认同,我们要加深对这一重要论述的全面理解,做好相关工作。

第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靠说,又要靠做。有人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后落在“意识”,便觉得这完全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事,只要把道理讲清楚、把宣传做到位就可以,并不需要做其他工作。事实上,存在决定意识,同时意识也反作用于存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意识”,也实实在在影响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存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涵盖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方方面面,既应在思想上教育引导,讲清讲明中华民族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是共同体;也应在实践中步步推进,积极营造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让各民族更好共居共学共事共乐,更好交往交流交融。只有既说又做,既说得好又做得实,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第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民族工作主题主线,也是其他各项工作都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有人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只是民族工作的任务,具体涉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城市民族工作等,只要完成了这些任务,就算是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事实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系到整个国家和中华民族的未来,绝非一般意义上的民族工作所能涵盖,更不是民族工作部门一家的事。如同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而远远不仅限于政法部门的工作一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需要整个国家、整个社会共同努力,各个领域、各项工作都应体现这一点,而不能与此相背离。比如,在实现脱贫奔小康的时候,各地区各部门都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确保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如果发展长期失衡,就容易造成民族关系失衡,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在出台一些具体帮扶政策的时候,应充分考虑民族地区实际,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把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落实好,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第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面向少数民族,也要面向汉族。有人认为,只有少数民族中才可能存在对中华民族的认同问题,汉族中不会存在。事实上,少数民族中可能存在的“狭隘民族主义”和汉族中可能存在的“大汉族主义”都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敌。少数民族如果只认同本民族而不认同中华民族是危害,汉族如果只认同汉族是中华民族而忽视其他民族也是中华民族同样是危害。因此,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要在全社会不留死角地搞好民族团结宣传教育。这就要注重广泛性,既包括少数民族,也包括汉族,就要引导各族群众都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自觉维护国家最高利益、民族团结大局。任何把本民族自外于中华民族或是将兄弟民族疏隔于中华民族之外的言行都要坚决反对。

第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正确把握“一”和“多”,构建起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有人认为,讲中华民族和讲各民族是对立的,讲中华民族就不能讲各民族,讲各民族就等于否定了中华民族。这样的理解本质上是没有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我国历史演进的这个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可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和交融互鉴。各民族同胞都是骨肉兄弟,都可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更好享有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方式,进一步增强作为新时代中华儿女的自信与自豪。中华民族历来都是一个具有无穷创造力和强大包容性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要人为取消民族特色、消除民族特点,而是要在一个更高的层次把中华各民族更好凝聚起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更加团结一致地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

党课讲稿:不断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政治基础。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福祉。祖国分裂和民族冲突是各族人民的灾难。加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一百年来,我们党矢志践行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人民开辟了伟大道路、建立了伟大功业、铸就了伟大精神、积累了宝贵经验,在中华民族发展史和人类社会进步史上写下了壮丽篇章。一百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前仆后继、浴血奋战,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谱写了气吞山河的英雄壮歌。

我们xxx自治区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源地,具有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高举民族大团结旗帜,深入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积极践行守望相助理念,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扎实推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固,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形成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立足“两个维护”政治高度,着眼“两个大局”时代高度,深刻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进一步做好民族工作,需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真抓实干、开拓进取,着力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大政方针、决策部署在xxx落地生根、取得实效,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民族理论方面做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这一论断的提出有一个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心所归,惟道与义。’在百年抗争中,各族人民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中华民族是居住和生活在我国领土上的56个民族的统称,是我国各民族普遍认同的共同体。也就是说,凡是居住和生活在中国领土上的民族,包括现有的,以及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都属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我们只有深刻领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要义,才能准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精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各级党委要把民族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把懂不懂民族工作、会不会搞民族团结作为考察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要加强民族领域基础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的话语体系,提升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要夯实基层基础,推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一起做好民族工作。要重视民族工作干部队伍建设,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支持民族工作部门更好履职尽责。

我们要始终牢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各族人民的一个愿望,为进一步深化基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基层党员干部、居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按照上级要求,12月2日,战备路社区包联领导新华西路办事处吴志华主任在社区三楼进行了一堂“不断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党课学习。

吴志华主任结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不断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与大家进行党课学习,他指出,开展民族团结工作和基层治理现代化分不开,要全面深入持久开展基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各族居民为中心,不断加强基层服务精细化,提高各族居民生活水平。

吴志华主任强调,战备路社区地处民族融合区,扎实开展基层民族团结工作对提高居民幸福高、满足感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工作理念,推动辖区民族团结工作更上一层楼。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宏伟战略,多次谈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要求“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再到党的十九大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写入党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和基本遵循。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我国各民族在中华大地上,“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我国各民族对中华民族与各民族的关系以及各民族之间关系的认知。具体而言,从由何而来来看,中华民族是历史共同体;从缘何自觉来看,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从国际互动来看,中华民族是政治共同体;从发展需求来看,中华民族是建设共同体。所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各民族对历史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政治共同体、建设共同体即利益共同体的认知和感悟。由此可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然要求。费孝通先生把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概括为“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所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形象地说,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大家庭离不开每个家庭成员,每个家庭成员依赖于大家庭,每个家庭成员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大家庭与家庭成员、家庭成员之间是一种唇齿相依、休戚与共的利益共同体的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各民族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不可分割,只有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各民族才能谈得上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工作主题的进一步深化,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是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梦想、共同夙愿。中国梦是强国梦、民族复兴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为了实现中国梦我们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第一个百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如期实现,而且是全区域、全体国民的小康。“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这是党中央的坚定决心,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让少数民族群众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第二个百年,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几代中国人的共同愿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需要每一个中华儿女为此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中国梦的实现,也必将进一步激发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荣誉感和民族自信心,从而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路径选择。

做到“两个维护”不动摇。只有做到“两个维护”,我们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才能实现西藏的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作为一名宗教界人士,必须把“两个维护”作为行为准则,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寺规戒律,遵行“四条标准”,克己慎行,正己化人,教育僧众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为己任,引导信教群众摒弃陈规陋习,让党中央一锤定音、定于一尊的权威和习近平总书记的崇高威望、领袖地位深深扎根到寺庙僧众和信教群众心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在思考问题、说话、做事时就必须牢记我们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三个离不开”是我们家庭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纽带。历代热振活佛爱国爱教,特别是五世热振活佛,自始至终心系祖国,坚决反对亲英分子分裂祖国的行径,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书写了伟大的爱国情怀。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要教育引导僧众和信教群众积极配合政府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继承和弘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积极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我始终把积极推动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作为此生夙愿,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坚决与十四世达赖和达赖集团划清界限,坚决反对十四世达赖利用转世问题公然破坏藏传佛教的正常秩序。带头学习、带头宣讲,带领寺庙僧众深入学习藏传佛教活佛转世管理办法、历史定制和宗教仪轨,教育引导僧众和信教群众增强对藏传佛教活佛转世遵循“国内寻访、金瓶掣签、中央批准”的原则共识,教育引导僧众和信教群众认清达赖集团的反动本质,坚决与各种扰乱和破坏藏传佛教正常秩序的人和事做坚决斗争。特别是要教育僧众严守“身、口、意”三门戒律,做到爱国爱教、弃恶从善,用实际行动回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特殊关怀和区党委的关心厚爱。

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要把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五个认同”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源泉。只有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五个认同”,才能促进各民族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

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

厚植家国情怀。

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爱国表现为维护国家主权、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尊重民族历史文化、骨肉同胞相惜等真挚情感的流露。因为爱自己的祖国,56个民族始终并肩捍卫着祖国统一,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我们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思想,体现了仁人志士的夙愿,体现了革命先烈的理想,也寄托着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就要深刻认识我们伟大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祖国,共同捍卫了祖国统一。要时刻胸怀祖国,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旗帜鲜明地维护国家利益和祖国尊严,坚决同一切分裂祖国行为作斗争。要爱岗敬业、自强不息、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实现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功立业。

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打牢思想基础。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各民族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共同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精神。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深刻理解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中华民族与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才能打得更牢。

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突出精神内核。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就会巩固。中华文化认同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纽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长远性和根本性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正确认识中华文化认同和本民族文化认同是并育而不相悖的关系,中华文化如此精彩纷呈、博大精深,源于其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铸就了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要以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为着力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坚持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坚持中国共产党这一坚强领导核心,是中华民族的命运所系。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只要我们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任何人任何政治势力可以挑拨我们的民族关系,我们的民族团结统一在政治上就有充分保障。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

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就要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把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加强民族团结的全过程和各方面,确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向前推进。

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坚持正确方向。

“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是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伟大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觉而坚定地以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为理论和实践的根本指导思想,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总结,历经党和人民长期实践的反复检验,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鲜活而极具生命力的具体实践形态,具有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已然成为当代中国的根本政治标识和现今各族人民的最大共识。

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就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国内外形势,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守正创新、接续奋斗,从世界历史的高度,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辉煌的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出发,多次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再到党的十九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写入党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和基本遵循。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崭新的概念,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当下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状况的客观描述和对我国民族关系本质特征的最新概括,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是对我国民族关系长远发展的战略擘画和远景期许。这一概念的提出,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创新发展的理论品格,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工作进入新时代的显著标志,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宏大课题。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前提在于深刻认识其丰富内涵。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质属性是命运共同体,即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构成的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其基本内涵可以表述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所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中华民族与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中不同成员的关系,中华民族与各民族、各民族相互之间唇齿相依、休戚与共,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中华民族才有希望,各民族才有未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才能打得更牢。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要在于牢固树立国情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要牢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把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凝聚起来,同心同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既是历史事实,也是现实写照,但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上升为基本国情的高度加以阐述,表明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基本国情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最大的公约数是统一,而多民族则是一大特色和一大有利因素,多民族的大一统,既是重要财富也是重要优势。必须深刻认识到,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发的,祖国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梦,也是各民族自己的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要的是要坚持不懈地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国情意识和家底意识,不断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身份认同和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祖国认同,打牢共同体的思想政治基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在于不断增强五个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可以说,五个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之本,没有五个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增强五个认同,就必须正确树立、真正树牢五观。

一是政治观。要明确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由各民族的优秀分子组成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政党,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是国之希望、民族之希望所在。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在民族问题上削弱党的领导、背离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的错误言行。

二是历史观。要明确认识到,中国历史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各民族都为中国历史的发展进步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利用历史问题挑起民族矛盾、制造民族对立的错误历史观。

三是民族观。要明确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民族平等是民族关系最本质的特征。既要认同本民族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更要认同各民族共同组成的中华民族,处理好本民族局部利益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关系,正视多样性,增强一致性。要做民族团结的忠诚守卫者和捍卫者,旗帜鲜明地反对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以及一切民族歧视、民族隔阂的言行,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

四是国家观。要明确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是国家的主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是各族人民的共同责任,维护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各族人民的神圣义务。要旗帜鲜明地反对破坏国家统一、损害国家主权的言行。

五是文化观。要明确认识到,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纽带。要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旗帜鲜明地反对把中华文化等同于某一个民族的文化、把本民族文化自外于中华文化的倾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途径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既是民族自身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民族关系的常态。尤其是在当今全球化的大势下,民族孤立主义、种族主义、逆全球化等思潮,既是人类进步的障碍,也是妨碍民族发展的毒瘤。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基础上,达到感情相依、情感交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键在于努力实现共建共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共建全面小康,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要牢牢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的新趋势,充分认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新挑战,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让各族群众在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过程中,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从学前班到现在,有一对亲密无间,形影不离的好伙伴——闫晓丹和姑丽皮亚。她们虽然民族不同,但是她们两个比亲姐妹还要亲。她们两个现在居住到了同一个小区,更加促进了她们的友谊。

闫晓丹是一个开朗乐观,积极向上的阳光汉族女孩,她浑身洋溢着热情和活力,很爱微笑,一笑就露出两个小酒窝,很可爱。她还是个富有有爱心的孩子,爱她身边的每一个人和美丽的大自然,更深深的爱着伟大的祖国,时刻铭记自己是一位少先队员,她相信停带的思想是死水,单调的生活是萎靡,偏激的青春是放纵,无梦的人生堕落。所以,在平凡的日子里,她总是努力的学习,勤奋的工作,积极的思考,她要以她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来诠释她的大学梦。

姑丽皮亚是一个自信和执着的维吾尔族小姑娘。一个聪明可爱,思维敏捷,工作积极,热爱集体,关心同学,学习钻研,学习成绩优秀诚实上进,爱好广泛的优秀学生。她为了心中的梦想,坚忍不拔,奋力拼搏,从不退缩。哭过、笑过、迷茫过,可她不曾屈服过。她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她热爱身边的一切。她是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少先队员。

她们无论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上都互帮互助,互相关心。在课间十分钟,她们总是在一起探讨学习的乐趣,在双休日她们一起动手制作一些工艺品,并一起去书店阅览对学习有益的书籍,由于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使她们在学习上总比别人略胜一筹。姑丽皮亚有不懂的问题时,闫晓丹总会给他耐心的解释,知道她理解、学会为止,使姑丽皮亚的学习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姑丽皮亚常常在闫晓丹参加文艺比赛时给予她最大的帮助,在她每次的比赛上姑丽皮亚会主动编排舞蹈,陪她一起排练,使闫晓丹在每次比赛上取得优异的成绩。在生活中,她们总以姐妹相称。当她们只身来到店里时,店里的叔叔阿姨总会问:“你的姐姐/妹妹呢?”但她们总会平淡的回答:“她没有陪我一起来。”由于每次都这样回答,至使那些店里的叔叔阿姨都以为她们真的是一对亲姐妹。

在闫晓丹烦恼时,姑丽皮亚总会为她排忧解难,逗她开心。当姑丽皮亚犹豫不决时,闫晓丹总会为她作出明确的判断。自从学校开展了“手拉手”活动以后,她们就更加团结友爱了,不仅如此她们还带动了全班同学,让全班同学深深地团结的重要,让他们明白了团结是建设祖国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只有团结才能让祖国更加繁荣富强,只有全国人民一心才能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而这些道理是闫晓丹和姑丽皮亚让同学们懂得的。

现实生活中,一些不足为奇的事,一些不足挂齿的事,生活中需要的一切,不可能自己生产。所以,人类是生活在团结合作的生活中,人类无疑是幸福的,但人类的团结有虚伪的团结。

不仅人类学会团结,就连小小的蚂蚁,在发现食物后,都会共同合作。把食物搬“回家”它们小小的体形,居然能把超过自己的许多倍的东西搬运。体现了团结合作的精神。

单靠一朵美丽的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个人只有融入团结的集体才能实现宏伟目标。

因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精诚团结,才能自立于世界,才能谋求进步和发展。特别是我们这些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的青少年更应该学会团结,这样才能立足社会。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作为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

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团结,了解团结的重要性。让团结伴随我们。今天的中国需要团结明天的中国更需合作,让我们共同建设美好的祖国。

同志们: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初心”的丰富,凝聚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以及为什么必须全面从严治党、怎样全面从严治党的历史课题的全方位、深层次的思考。透彻理解这颗“初心”,是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现实需要。

信仰和旗帜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的首要。理想信念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每一位共产党员都要“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只有理想信念坚定的人,才能始终不渝、百折不挠。马克思主义信仰解决了我们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旗帜问题。

1921年6月30日-7月3日,13名知识分子来到**成立中共,这个事弄不好就要掉脑袋,当时很多人不看好,我们党重要的发起人陈独秀和李大钊都错过了这个伟大的历史时刻,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们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陈独秀在陈炯明统治下的南方政府出任教育厅厅长,正在筹一笔钱,人一走,这笔钱就可能没了,所以不能到**去。李大钊因为北洋军阀政府财务困难,停发了北京8所高校的教职员工薪资,这8所高校成立了联合委员会,他是重要负责人,要去追讨工资,不能参加会议。

中共一大13名代表,其中最年轻的是应城市的刘仁静,当时年仅19岁,北京大学大学生。1983年接受采访时,81岁的刘仁静老老实实、实实在在地说了这么一句话:“根本没想到是这么重要的一次会啊!不就到**开个会嘛,谁想到是这么重要的一个会呢?”共产党的成立何等的重要!当年有谁在意?一大开完,走的走散的散,各奔东西。

1922年陈公博脱党,1923年李达脱党,1924年李汉俊、周佛海脱党,1927年包惠僧脱党,1930年刘仁静被党开除,1938年张国焘被党开除。这些人无论从智商、学历、出身、影响力等方面来看,都不见得会比毛泽东差,其中张国焘是中共一大执行主席,宣布大会开幕、宣布中国共产党成立,毛泽东只是一个负责会议记录的书记员。但张国焘最后在国民党军统当了特务,中共一大执行主席和国民党特务联系在一起,这是什么样的历史命运?他们7个人不管当汉奸的、当叛徒的,假如历史是可知的,作为中共的发起人,他们要是知道自己亲手成立的党28年后夺取了全国政权,会做出这么糊涂的事吗?他们竟然不相信共产主义了,他们能不糊涂吗?13个人中,7个人出了问题,4个人牺牲了,最后只剩2个人依然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毛泽东,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董必武,中华人民共和国代主席。我们这个党能从中国政治舞台边缘走向政治舞台的中心,源自一个一大最不起眼的政治代表,毛泽东,居功至伟。所以初心最重要,理想信念更重要,理想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信念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放弃了正确的理想信念,也就丧失了做共产党员的资格,也就不能走到我们中间来!

中国共产党98年的历史告诉我们,“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所以,我们党反复强调“要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铸牢坚守信仰的铜墙铁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初心的第一要义就是坚定对党的忠诚。不忘初心,就要在党爱党、在党为党,忠诚一辈子,奉献一辈子。

李大钊:不能因为你们绞死了我,就绞死了共产主义,我们宣传马克思主义已经培养了许多革命同志,如同红花种子撒遍全国各地。我深信:共产主义必将得到光荣胜利,将来的环球,必定是赤旗的世界!

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瞿秋白:从容就义。

叶挺:出狱后要求恢复党籍。

不忘初心,就是要坚定不移跟党走,始终以党为主心骨和坚强领导核心。98年的光辉历程,中国共产党用一个接一个的胜利和飞跃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没有这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就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对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不忘初心,就要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不忘初心,就是要毫不保留忠诚于党。“对党忠诚”,是每一位党员举起右手向党宣誓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时的铮铮誓言,也是党章规定的党员基本义务之一。忠心于党始终是党的好干部的基本标准。

不忘初心,就是要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是时代的需要、人民的共识,更是对马克思主义领导思想的坚持和继承。

中国共产党人“初心”的核心要义是对人民的赤胆忠诚。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并首次提出要“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不忘初心,就是不忘出身本来,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出身,党章中有明确的界定,“中国共产党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

十九大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载入新修订的党章,成为全体党员的根本遵循。不忘初心,就是不忘公仆本色,时刻牢记服务之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句话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人民”,一个是“服务”。一方面,执政党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摆正党与人民的位置。另一方面,“领导就是服务”,必须树立公仆意识。如何维护人民的中心地位?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中华民族灿烂历史绵延流长,疆域辽阔(由成吉思汗所建立的蒙古帝国,占领了欧洲和亚洲绝大部分地区,西到波斯湾、匈牙利、东到日本、南到越南和柬埔寨、北止北纬60度线以内,并对其中很大一部分地区统治了1〜2个半世纪,这在人类历史上实属罕见)。近代中国的落后让中国饱尝亡国灭种的灾难,割让和丧失土地200多万平方公里。《马关条约》赔款2.3亿两白银,《辛丑条约》赔款9.8亿两白银。抗日战争中人口伤亡在3480-5000万人之间。受战争损害的人口为2亿人。2000万英烈拋头颅洒热血,有名有姓仅330万人,红西路军烈士21800多人,仅有6600名有据可查。

实现中化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中国人民的梦想。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了突出历史贡献。

第一个历史时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98年前的中国正处在漫漫长夜难明的黑暗年代,列强侵略、军阀混战、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国家命运岌岌可危。在那个时候,人们多么渴望有一个坚强的政治力量,能够领导中国人民走上强国富民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就在这种背景下诞生了。她为了把人民大众从这种灾难深重、水深火热的旧中国中解脱出来,用了28年的、懈奋斗和无数先烈的前赴后继,先后经历了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4个阶段,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当家作主。据中国档案馆记载,从1921年到1949年,短短28年,就有300多万共产党员为国捐躯。

第二个历史时期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主要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建国后,我们的国家一穷二白,面对积贫积弱的困难局面,从1949年到1978年,我们党还是较好地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全面铺开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我们的成长需要交学费,我们这么大一个党也不例外,当时经历了10年的,也就是说交了10年的学费,10年的学费让我们党吸取了深刻的经验教训,所以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们党依靠伟大智慧带领全国人民,以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开辟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局面。

第三个历史时期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是从1978年12月到现在。在这个时期里,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主要是进行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这期间,我们党经受住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和金融危机等国际风波的影响,经受住了98洪水、非典疫情、汶川地震等多种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恢复了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从第1颗原子弹的研制成功到神舟载人航天、蛟龙深海下潜,从一穷二白的落后局面到成为全球第2大经济体,成功的跨越了一道又一道难关,夺取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党的**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运筹帷幄,沉着应对,以高瞻远瞩的战略谋划,作出一系列关系全局、影响深远的重要决策,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华民族走上了全面复兴、加速崛起的新征程。

今天的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幸福安康、综合国力全面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历史和现实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是不断开拓进取、与时俱进,领导中国科学发展的党;是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的党。只有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国家才能强盛、民族才能振兴、人民才能富裕。

**以来,习近平同志捧着一颗为人民做实事的初心,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

十九大报告从十个方面来概括历史性成就。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那么,为什么说是全方位的和开创性的?所谓全方位的,是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以及党的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所谓开创性的,是指我们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

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这些历史性变革,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五年来,我们靠什么取得了历史性成就,靠什么实现了历史性变革?根据十九大报告的论述,我们要从三个方面来把握根本原因,即三个“一”:一个核心、一个理论、一条道路。

一个核心,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定要有一个核心才能够形成强大的凝聚力,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生重大历史改变的时候,当我们的国家的历史方位发生重大改变的时候,这个核心就能够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把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凝结起来,集中起来,形成历史发展的合力。

一个理论,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任何实践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科学的理论能够引导着实践沿着正确的方向纵深发展。**以后,习近平同志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它的强大的理论指导力量。五年来,我们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就是在这个思想指导下取得的。

一条道路,就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毫不动摇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共同发展,开拓前进。我们一直讲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够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巳经成为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唯一正确的道路。沿着这条道路,我们才能够不断地取得新的辉煌。

我们有幸处在新时代,更有责于新时代。我们坚信,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必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的伟大胜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进程必将加速推进。

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认同自己和自己所属的族群都属于中华民族这个更大的共同体。

“五个认同”中,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居于首位,热爱祖国、心系山河,是每一个公民最基本的情感认同和责任担当,更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内容。

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对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民族共同体这一基本史实的认同。各民族政治上平等相处,经济上互助共生,文化上彼此尊重和学习,地域分布上交错杂居,血缘上相互吸纳,形成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紧密关系。要深刻认识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大家庭是利益的共同体、命运的共同体、理想的共同体,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认同自己的民族归属,认同自己和自己所属的族群都属于中华民族这个更大的共同体。各民族都要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自身是中华民族一员的意识,始终把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摆在首位,深刻理解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中华民族与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才能打得更牢。

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既要尊重各民族各自的文化认同,更要强调中华文化共性层面的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内蒙古作为我国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区,在促进民族团结上具有光荣传统,长期以来拥有“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要倍加珍惜、继续保持。要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发展繁荣,牢记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在促进民族团结方面把工作做细做实,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切实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既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石和底线。

对伟大祖国的认同要准确把握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个基本国情。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我们要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画好民族进步“同心圆”、共筑民族复兴“中国梦”、紧抱民族团结“石榴籽”,不断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画好民族进步“同心圆”。我们伟大的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今天,我们既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又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各民族更要团结一致、凝聚力量。要齐心协力、勤劳奋斗,画好民族团结进步“同心圆”;要牢固树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思想,共同创造美好生活;要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要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不断增强国家意识、国民意识、国防意识,让民族团结进步同心圆进一步筑牢;要听党话、跟党走,努力做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建设者,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者。

共筑民族复兴“中国梦”。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习总书记春节前到贵州考察调研时也强调:“中华民族是个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落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落下”。各地要加大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力度,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不断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各民族一定要团结在一起,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相信,有党的坚强领导,有各族群众的不懈奋斗,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梦想一定能够实现,民族团结之花也一定花香四溢。

紧抱民族团结“石榴籽”。一个家庭不团结,可能亲人反目;一个民族不团结,可能一盘散沙;一个国家不团结,可能分崩离析。民族团结是社会安定、国家昌盛和民族进步繁荣的必要条件。各族人民要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维护与促进民族团结进步,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要热爱祖国、维护统一,反对一切破坏团结、分裂祖国的活动。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不断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做好新时代西藏工作至关重要。在日前召开的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西藏工作必须坚持以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为着眼点和着力点,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民族团结是祖国统一的重要保证。“必须把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作为西藏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这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藏稳藏兴藏的一条成功经验,是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一个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西藏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放到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上,把实现社会局势的持续稳定、长期稳定、全面稳定作为硬任务,对各方面工作统筹谋划、综合发力,牢牢掌握反分裂斗争主动权,推动西藏民族团结基础不断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日益深入人心。实践充分证明,西藏工作只有坚持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才能维护西藏和谐稳定、实现西藏繁荣进步。

“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西藏是我国的一个重要边疆民族地区。西藏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特殊重要性,主要体现为西藏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对国家统一和安全具有重大意义。要着眼全局,多谋长远之策,多行固本之举,坚决开展反分裂斗争,坚决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挑战,不断夯实西藏长治久安的根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旗帜鲜明反对分裂,是各族人民的共同责任和义务。要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引导,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反分裂斗争,形成维护稳定的铜墙铁壁。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加强民族团结,基础在于搞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深入开展西藏地方和祖国关系史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要重视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把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全过程,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青少年的心灵深处。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要挖掘、整理、宣传西藏自古以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引导各族群众看到民族的走向和未来,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牢牢把握西藏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让民族团结之花开遍雪域高原,我们就一定能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万众一心、同舟共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风险挑战,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变成美好现实。

党课讲稿:不断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集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指出:“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各族人民要心手相牵、团结奋进,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要从形式上认可我国领土的完整性与政权的合法性,更要在实质上形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性认知、心理认同、情感依赖、态度肯定、积极评价,厘清内外之别。对内亲如手足,各族人民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平等享有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对外团结一致,不卑不亢,自觉维护中华民族共同的利益,彰显大国风范。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实现国家富强。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预设了主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政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个人、民族和国家融为一体,寻求最大公约数,要求个人利益、民族利益、国家利益三者的高度一致。我们每个人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个人的努力汇聚成强大的合力,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充分调动全社会积极因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包容性秩序,使创造社会财富的力量充分涌现,使消极因素尽可能被化解,盲动因素得到正确引导。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实现民族振兴。民族振兴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核心价值观振兴。“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2]共同价值观与现代化的日常生活、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相匹配,通过书写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形成稳定的文化共同体,为中华民族信仰振兴明确了奋斗目标;二是经济振兴。深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利益共同体关系,充分发挥市场的整合功能,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才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全面发展;三是文化振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奉行“文明冲突论”、“历史终结论”、“民主和平论”和“软权力论”,驱动其在输出代表西方价值的政治和大众文化过程中蛊惑大众意识形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才能把人民期盼、民族向往、国家追求三者融为一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实现人民幸福。一方面,实现社会幸福和个体幸福的辩证统一需要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指引进行动态心理调试。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民生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仍将长期存在。在发展过程中不可能做到绝对平均,绝对平均也不等同于公平,但差异性可能导致心理落差,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才能引导人们正确看待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先进带动后进,共同砥砺前行。另一方面,实现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辩证统一,需要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驱动力。物质需求的满足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前提和基础,精神幸福则更为高尚持久。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兼容并蓄,蕴含着五千年厚重的历史积淀,凝聚着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形成了共同行动的原生内驱力。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仍在不断鼎故革新、与时俱进,在新时代亦将发挥继发内驱力的作用,集聚更强大的合力,激励更多的人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中华文明几千年历史赋予的国家禀赋。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大家庭,这是中国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起点和归宿。在我国辽阔的疆域内,让14亿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秉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消除发展起点不一致及自然、社会的偶然因素造成的影响,保障社会公平,促进平等。因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走中国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弘扬中国精神,弘扬中国精神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是我国各民族相互认同而形成的共同体,是“大一统”思想的文化载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传统基因之中,“大一统”思想在人民心中高于一切、根深蒂固。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各族人民共同抗击共同的敌人、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各民族人民合作共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另一方面,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时代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改革开放精神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通过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总结出来,同时被实践反复证明是正确的。这种“改革开放精神”,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对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实践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凝聚中国力量,凝聚中国力量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力量是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是党领导下中华民族全体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力量。历史实践有力证明,团结一致是实现国家独立、富强、繁荣、发展的法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各族人民共同利益之所在,关系到每个中国人的命运。伟大征程不可能一帆风顺,会遭遇各种艰难险阻,需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精神支撑,形成强大的向心力,促进共同体内部成员相互帮助、不分彼此、共同发展,保证“两个一百年”目标任务的完成。

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重要作用。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空前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发挥党组织与党员作用,使各级党组织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纽带和桥梁,让每一名党员成为共同历史文化记忆的书写者、实现共同理想使命的领路人和践行者。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推动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改善群众生活,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提升发展质量效益,创新驱动发展。同时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增强“五个认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差异背后隐藏的是人民群众的发展诉求。国家意志、民族意识根植于人民理性选择之中,具有建构性、动态性的特征。而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一方面,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坚持系统观念,鼓励东部地区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扩大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对口援助,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另一方面,继续完善民族地区的经济政策。包括:增加民族地区的基础建设资金投入,完善转移支付力度财政政策;发展现代工业,加快民族地区产业协调发展政策;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统筹协调、促进西部地区的区域政策;支持贫困民族地区发展的差别化扶贫政策;兴边富民行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专项规划的扶助政策;贯穿我国大部分民族地区的“一带一路”战略涉及的经济政策;经济发达地区对口支援民族地区的政策等。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家园,巩固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是照亮民族复兴征程的精神之光。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融为一体;坚定文自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构筑当代中国人共有精神家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血脉,明确当代中国发展诉求;促进文化交流交融,强化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吸引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演讲稿_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演讲范文

一个国家、一个著名的民族。只有真诚团结,才能自立于世。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大家前来参考查阅!

民族融合一直都是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鲜明特征。在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有四个主要的时期,分别是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宋辽金元时期和清代。在中国近代史上,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中国各民族都面临着为实现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和使命。在长期抵御外来侵略的斗争中,各个民族之间建立的患难与共的关系和深厚的友情,也意识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重要性。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中央根据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状况,制定了民族区域自制制度。这项制度是从中国国情出发,体现了国家尊重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力,也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发展的原则。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稳步发展成就瞩目,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面貌焕然一新,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为了进一步改变民族地区的落后状况,全国打响了脱贫攻坚战,二零二零年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小康,一个民族也不能少!”这句话表明,缩小各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共同繁荣,共享发展成果,才是真正的“全面小康”。

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部民族团结、融合发展、共荣共存的历史。在中国,“各民族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中华民族是一个共同体。

而在美国,持续发酵的“乔治·弗洛伊德”事件暴露出西方国家存在严重的种族歧视问题。其实,西方种族歧视问题由来已久。西方国家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一直推行暴力、血腥的殖民主义政策。西方的殖民主义史是人类的一部黑历史。殖民主义是西方种族歧视问题的根源所在。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一些西方国家,因为社会制度、贫富分化等原因,导致有色人种和少数族裔受到不公正待遇。现在不少西方国家的民众为了表达对弗洛伊德死亡事件的不满,正在举行大规模的示威游行。

相比之下,中国各族人民和谐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才有了今天中国的繁荣昌盛。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局面,继续为维护民族发展和实现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愿世界少一些战争和不公平,多一些和谐与平等!

在我的心底里,隐藏着一个梦,那是一个美好的中国梦,那个梦聚集着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希望!承载着十三亿颗中国心!我愿:五十六个民族永远团结在一起,在中国这个大家庭里,如兄弟姐妹永不分离!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是一个巨大的团体。只要全民族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只要我们56个民族紧紧相依,就没有什么艰难险阻不能克服,就没有什么梦想不能实现。历史一再表明,民族团结和睦,国家就繁荣发达;民族内乱分裂,国家就衰败落后。洪涝灾害冲不垮万众一心的中华儿女,地震垮塌压不垮万众一心的中华儿女,狂风怒号也吹不倒万众一心的中华儿女。

民族团结一家亲,这个梦想已经不遥远了,它触手可及。我们要共同努力,让五十六个兄弟姐妹的笑声洒满每一个人的心中,洒满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洒满华夏大地!让民族之花,开满新疆,开满祖国妈妈的心田!

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互相离不开。每当说起这三个离不开,我就会想起小时候大家常说的“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抱成团。”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部民族团结、融合发展、共荣共存的历史。在中国,各民族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中华民族是一个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就是需要文化认同。推进国家统编教材使用工作,就是党中央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的长远之举、固本之策,是对国家整体利益的考虑,是对少数民族长远利益的考虑,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构筑中华文化共同体的重要举措,更是在全民族中进行文化认同。无论是普及通用语言文字还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十二个方面,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各民族共同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才能有效抵御各种极端思想的渗透*。我们每一名普通民众都应该全力支持、全力配合能够促进文化认同推动民族团结的方针政策和民族工作。

《旧唐书·魏徵传》中有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历史就是为实现民族解放、长期抵御外来侵略、各民族之间建立患难与共关系和深厚友情的历史。我们要结合当前阶段的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从自身做起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以史为镜知兴替,以史正人明得失,以史化风浊清扬。

在抗击非典、抗洪抢险救灾、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救援中、在打赢脱贫攻坚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河南水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处处展示着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力量。尤其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亲历者,举国上下,万众一心,共度时艰,有人坚守岗位,有人迎风逆行,无不彰显了共产党员的信仰,无不彰显了中国人的刚强,无不彰显了中国人民团结的力量,我们无不为之感动,为之振奋。

身为一名党员、一名年轻干部、一名组工干部,更应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共同促进祖国繁荣发展,学党史、感党恩、跟党走,肩负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使命担当,守正创新地做好意识形态、思想政治学习、组织建设等工作,进一步增强“文化认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民族融合一直都是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鲜明特征。在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有四个主要的时期,分别是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宋辽金元时期和清代。在中国近代史上,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中国各民族都面临着为实现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和使命。在长期抵御外来侵略的斗争中,各个民族之间建立的患难与共的关系和深厚的友情,也意识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重要性。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中央根据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状况,制定了民族区域自制制度。这项制度是从中国国情出发,体现了国家尊重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力,也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发展的原则。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稳步发展成就瞩目,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面貌焕然一新,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为了进一步改变民族地区的落后状况,全国打响了脱贫攻坚战,二零二零年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小康,一个民族也不能少!”这句话表明,缩小各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共同繁荣,共享发展成果,才是真正的“全面小康”。

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部民族团结、融合发展、共荣共存的历史。在中国,“各民族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中华民族是一个共同体。

而在美国,持续发酵的“乔治·弗洛伊德”事件暴露出西方国家存在严重的种族歧视问题。其实,西方种族歧视问题由来已久。西方国家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一直推行暴力、血腥的殖民主义政策。西方的殖民主义史是人类的一部黑历史。殖民主义是西方种族歧视问题的根源所在。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一些西方国家,因为社会制度、贫富分化等原因,导致有色人种和少数族裔受到不公正待遇。现在不少西方国家的民众为了表达对弗洛伊德死亡事件的不满,正在举行大规模的示威游行。

相比之下,中国各族人民和谐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才有了今天中国的繁荣昌盛。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局面,继续为维护民族发展和实现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愿世界少一些战争和不公平,多一些和谐与平等!

我国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区,不仅有美丽如画的自然风光,而且土地肥沃,气候宜人,物产丰富,还拥有珍贵的动植物资源、水力资源以及矿产资源等。

我国南方气候温和,少数民族的服饰多种多样。男子一般穿对襟上衣和裤子。妇女穿的飘逸轻盈,各有特色。如傣族的绸料筒裙,景颇族的毛织花裙,苗族、布依族和部分壮族妇女的百褶大筒裙,彝族的多层百褶裙,黎族姐妹的绣花衣裙等。

由于我国各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不同,经济、生活方式也不同,他们的住房结构各具特点。在湿润多雨的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人们一般居住在干栏式楼房里。这种楼房分上下两层,所用材料以竹木为主。楼房上层用于圈养家禽、牲畜,放置农具或杂物。有些少数民族人民甚至完全用竹子做材料,建成别致的小竹楼。一栋栋造型独特的小竹楼,掩映在青青翠竹和香蕉,柚子树织成绿色帷幕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美丽极了!

在春暖花开或秋收季节,壮族群众喜欢开展抛绣球的活动。抛绣球是壮族男女相互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青年们在草坪或空地上竖起一根高十米的木杆,顶端钉一块木板,木板中心有些圆孔。男女各为一队,以抛出的绣球穿过木板上的圆孔为胜。也有在场中间搭歌棚,绣球抛不过棚或抛出界,或接不住对方抛过来的绣球,就要被罚唱歌,非常有趣。

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人啊。

我们伟大的祖国母亲,有着56个优秀儿女,在辽阔富饶的祖国大地上快乐的生活着。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大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1。59%。其他55个民族人口流量虽较少,但他们居住的地域范围却非常广阔,从我国东北乌苏里江流域到西北的帕米尔高原,从海南岛的椰树林到内蒙古的大草原,都是居住着我们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

我国少数民族集中居住的地方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新疆、甘肃、青海、云南、贵州、四川、等省、自治区。这些地方大都位于祖国的边疆,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少数民族人民世代为保卫祖国边疆、建设边疆而奋斗不息。

伟大祖国的56个兄弟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和睦相处,团结互助,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共开拓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国家要富强,离不开各民族的团结。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各民族手足同根、骨肉相连,为走向共同繁荣、建设文明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而并肩奋斗着。

为了促进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让各民族同胞共同走向富裕,国家把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丰富资源与东和部地区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结合起来,实施了西部大开发的计划。

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重大的建设项目已经全面展开,在西部地区全面实施了免费义务教育,有利促进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教育的和谐发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演讲稿

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政治基础。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福祉。祖国分裂和民族冲突是各族人民的灾难。加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新疆位于祖国西北边陲,面积166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的六分之一,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陆地边境线5600多公里,周边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等八个国家接壤,在历史上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现在又成为第二座“亚欧大陆桥”的必经之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新疆,古称西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公元前60年,西汉中央政权设立西域都护府,新疆正式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省。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1955年10月1日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疆现有15个地、州、市,88个县(市),其中33个为边境县(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新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174个团场。截止__年底,新疆人口为1963.11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占60.5%。新疆共有47个民族成份,其中世居民族有13个。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从新疆多民族的实际出发,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符合国情的`民族、宗教政策,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各族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权力。目前,全区有5个民族自治州,6个民族自治县,42个民族乡。国家非常重视新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由解放初期的3000余人发展到现在的34.8万人,占全区干部总数的51.8%,一大批优秀的少数民族干部、管理人才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活跃在政府机构以及经济、教育、科技等各个领域。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得到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教育、文化事业有了很大发展。目前,在新疆各类教育中均有多种少数民族语言的教学。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一直在新疆认真贯彻执行。宗教人士、宗教场所和群众正常的宗教活动受到尊重和保护。目前,全区有清真寺23000多个,充分满足了信教群众的需要。

自1983年以来,我们新疆已连续26年在全区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越来越巩固。盼发展、求团结、思稳定已成为新疆各族人民共同愿望和共同追求。近年来,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关于维护新疆稳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严厉打击民族分裂主义骨干分子、暴力恐怖犯罪分子和宗教极端势力,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保持了我区的社会政治大局稳定。

展望未来,新疆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和美好的前景。我们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新疆的各项事业的发展,国务院在__年专门发了加快新疆经济建设发展的32号文件,为今后新疆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今后,我们将坚持以思想为指导,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大力推进优势资源转化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技兴新和人才强区战略,加大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力度,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集中精力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加快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保持社会政治大局稳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新疆的长治久安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进步。

新疆是祖国西部的一块正在开发的宝地,发展前景广阔。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新疆各族人民将在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兄弟省区市的支持下,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励精图治,锐意进取,努力把新疆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

努力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区域民族自治以国家统一为前提,加快民族发展为目标,以良性民族关系互动为核心。坚持和完善区域民族自治制度,坚持统一与自治相结合。没有国家统一,就没有区域民族自治。因此,在确保国家政府法令和法律法规实施的基础上,确保地方政府行使自治权,给予地方政府特殊支持,解决地方政府特殊问题,建立信任、政治优秀、区分是非、有所作为的民族干部,使各民族干部和群众思考和努力,聚集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伟大力量。坚持和完善区域民族自治制度,坚持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既要保护自治民族的自治权利,又要保护非自治民族的合法权益;既要保护居民族的自治权利,又要保护分散的居民族的自治权利。简而言之,我们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自治因素和地方因素。

努力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发展,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发展,是坚持中国共产党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原则的基本体现。中共十八届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全面开展了全国扶贫斗争。作为扶贫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协调各方力量,从资金、政策、人力等方面给予优惠援助。各民族人民一天比一天好,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日益增强。虽然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发展解决了物质力量的问题,但它们基本上做了凝聚人心的工作。

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可以说,“五个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之本,没有“五个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核心在于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关键是要加强文化认同。而“文化认同则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解决了,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才能巩固。在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繁荣发展各民族优秀文化,有利于构筑抵制敌对势力渗透、破坏的牢固防线,有利于构筑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着力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实现各民族大团结的“金钥匙”。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利用互联网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建设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增進交流。要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搞好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通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建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中华民族和谐大家庭,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共同目标。

着力提高民族事务法治化水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法治意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民族事务法治化是按照法律化的方法、手段、步骤与程序依法管理民族相关事务,用法律规范调整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族关系,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依法处理民族问题,依法协调民族关系,依法保障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彰显社会规则,鼓励宣扬一切团结友善、文明和谐的言行,坚决反对一切不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言行,明确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哪些是人心向背,哪些是失道寡助,用法治理念、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保障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着力提高民族工作法治化水平,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刻认识把握几个重要关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民族工作各领域、全过程。

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就是要坚持正确的,调整过时的,更好保障各民族群众合法权益。要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形象地说,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只有顺应时代变化,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才能把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细做实做好。

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引导各民族始终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本民族意识要服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要在实现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利益进程中实现好各民族具体利益,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都不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教育引导全国各族人民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民族团结,维护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政治局面,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旗帜鲜明反对分裂国家图谋、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筑牢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铜墙铁壁。

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是在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中形成的。中华文化之所以精彩纷呈、博大精深,就在于它具有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自己的特性。正是有了各民族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有了中华文化的绚丽多彩。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不断满足各族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自秦朝统一六国以来,设立三公九卿制度管理国家,九卿之中的“典客”就是专门掌管民族事务的职位。历朝历代一直都非常重视民族问题,因为对于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团结是一个关系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纵观历史,凡是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时期,无一不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消除了民族歧视,制定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制度,各民族无论人口多寡,一律平等,这些奠定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基础。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的确,各民族只有亲如一家,情同手足,只有齐心协力,团结发展,才能汇聚强大力量,才能共创民族辉煌,共圆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如今在全面小康路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路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在抗洪抢险救灾中,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救援中,在打赢脱贫攻坚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处处展示着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力量。

心相通,则情相融;志相同,则力相聚。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历史波澜的沉浮跌宕中之所以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就在于各民族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依托;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焕发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就在于各民族不断地交往、交流、交融,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如今,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上,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尤其是对于党中央关于推进双语教学改革的重大决策,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必须站在政治的、全局的、战略的高度去认识。

身为教师,身为领导干部,必须要做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给广大师生上好思政课,积极引导广大师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共同促进祖国繁荣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积极贡献力量。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正如这首歌中所唱,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泱泱大国,民族团结是一条重要的发展大计。

新疆更是一个多民族的聚集区,在这里民族团结显得非常重要。7·5事件之后,三个离不开成了这里的发展之大计。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

是啊,只有各民族团结一心,祖国才会有今天的辉煌!只有民族团结了,经济才能更迅速的发展;只有民族团结了,才不会发生昨天的悲剧;只有民族团结了,人民才会安居乐业。我们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地,走向社会主义的伟大复兴。

纵观千百年来的民族发展史,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6个兄弟民族,生活在这片辽阔而富饶的土地上。各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各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尽管各民族之间,在历史上曾经存在着矛盾与不和,发生过冲突和战争,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一直是历史的主流。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融合成为团结的整体,并经历几千年的.变故与动荡而永不分离,正是因为我们的祖辈们如此团结,如此有凝聚力。

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和亲入藏,土尔跋扈族在渥多锡带领还乡……这些事例虽然来自离我们非常遥远的古代,但至今仍然广为流传。

不光在古代,在今天也有很多这样的事例:

人们不会忘记,为了挽救尿毒症晚期的维吾尔族学生毛兰·吾买尔,23岁的王燕娜姐姐,把自己的一颗肾,无偿捐赠给了素不相识的维吾尔族“弟弟”。

人们不会忘记,在天山深处偏僻的库车县栏杆村,维吾尔族老人卡德尔,用40年时间写下了1000多篇日记,记载了解放军与当地村民之间拥军爱民的故事。这位老人说,我的眼睛不行了,但要把写日记的任务交给儿子,这日记不会停,一定会一代代写下去。

手握手、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维护民族团结是刻不容缓的,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真正落实到行动中去的,让我们每个人从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滴水可以汇成江河,不传谣,不信谣,不参与违法犯罪活动,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做,共同筑起一道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铜墙铁壁。

一堆沙子是松散的,可是它和水泥,水,沙子混合以后,比花岗岩还坚硬。我们要团结,不要分裂,让我们民汉一家亲,永远这样相亲相爱吧,如果我们分裂了,别的国家就有机可乘,必将会让我们走向灭亡,如果我们心连心,手握手,筑起铜墙铁壁,那么,就算有再强大的敌人,我们也不会害怕!我们中华民族必将象巨人一样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自秦朝统一六国以来,设立三公九卿制度管理国家,九卿之中的“典客”就是专门掌管民族事务的职位。历朝历代一直都非常重视民族问题,因为对于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团结是一个关系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纵观历史,凡是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时期,无一不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消除了民族歧视,制定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制度,各民族无论人口多寡,一律平等,这些奠定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基础。20-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的确,各民族只有亲如一家,情同手足,只有齐心协力,团结发展,才能汇聚强大力量,才能共创民族辉煌,共圆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如今在全面小康路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路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在抗洪抢险救灾中,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救援中,在打赢脱贫攻坚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处处展示着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力量。

心相通,则情相融;志相同,则力相聚。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历史波澜的沉浮跌宕中之所以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就在于各民族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依托;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焕发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就在于各民族不断地交往、交流、交融,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如今,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上,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尤其是对于党中央关于推进双语教学改革的重大决策,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必须站在政治的、全局的、战略的高度去认识。

身为教师,身为领导干部,必须要做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给广大师生上好思政课,积极引导广大师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共同促进祖国繁荣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积极贡献力量。

从学前班到现在,有一对亲密无间,形影不离的好伙伴——闫晓丹和姑丽皮亚。她们虽然民族不同,但是她们两个比亲姐妹还要亲。她们两个现在居住到了同一个小区,更加促进了她们的友谊。

闫晓丹是一个开朗乐观,积极向上的阳光汉族女孩,她浑身洋溢着热情和活力,很爱微笑,一笑就露出两个小酒窝,很可爱。她还是个富有有爱心的孩子,爱她身边的每一个人和美丽的大自然,更深深的爱着伟大的祖国,时刻铭记自己是一位少先队员,她相信停带的思想是死水,单调的生活是萎靡,偏激的青春是放纵,无梦的人生堕落。所以,在平凡的日子里,她总是努力的学习,勤奋的工作,积极的思考,她要以她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来诠释她的大学梦。

姑丽皮亚是一个自信和执着的维吾尔族小姑娘。一个聪明可爱,思维敏捷,工作积极,热爱集体,关心同学,学习钻研,学习成绩优秀诚实上进,爱好广泛的优秀学生。她为了心中的梦想,坚忍不拔,奋力拼搏,从不退缩。哭过、笑过、迷茫过,可她不曾屈服过。她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她热爱身边的一切。她是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少先队员。

她们无论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上都互帮互助,互相关心。在课间十分钟,她们总是在一起探讨学习的乐趣,在双休日她们一起动手制作一些工艺品,并一起去书店阅览对学习有益的书籍,由于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使她们在学习上总比别人略胜一筹。姑丽皮亚有不懂的问题时,闫晓丹总会给他耐心的解释,知道她理解、学会为止,使姑丽皮亚的学习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姑丽皮亚常常在闫晓丹参加文艺比赛时给予她最大的帮助,在她每次的比赛上姑丽皮亚会主动编排舞蹈,陪她一起排练,使闫晓丹在每次比赛上取得优异的成绩。在生活中,她们总以姐妹相称。当她们只身来到店里时,店里的叔叔阿姨总会问:“你的姐姐/妹妹呢?”但她们总会平淡的回答:“她没有陪我一起来。”由于每次都这样回答,至使那些店里的叔叔阿姨都以为她们真的是一对亲姐妹。

在闫晓丹烦恼时,姑丽皮亚总会为她排忧解难,逗她开心。当姑丽皮亚犹豫不决时,闫晓丹总会为她作出明确的判断。自从学校开展了“手拉手”活动以后,她们就更加团结友爱了,不仅如此她们还带动了全班同学,让全班同学深深地团结的重要,让他们明白了团结是建设祖国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只有团结才能让祖国更加繁荣富强,只有全国人民一心才能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而这些道理是闫晓丹和姑丽皮亚让同学们懂得的。

现实生活中,一些不足为奇的事,一些不足挂齿的事,生活中需要的一切,不可能自己生产。所以,人类是生活在团结合作的生活中,人类无疑是幸福的,但人类的团结有虚伪的团结。

不仅人类学会团结,就连小小的蚂蚁,在发现食物后,都会共同合作。把食物搬“回家”它们小小的体形,居然能把超过自己的许多倍的东西搬运。体现了团结合作的精神。

单靠一朵美丽的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个人只有融入团结的集体才能实现宏伟目标。

因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精诚团结,才能自立于世界,才能谋求进步和发展。特别是我们这些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的青少年更应该学会团结,这样才能立足社会。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作为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

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团结,了解团结的重要性。让团结伴随我们。今天的中国需要团结明天的中国更需合作,让我们共同建设美好的祖国。

各位老师们:

我们用了3个整天的时间,共同一道接受“***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培训。

下面我的发言分两个层面讲。

首先,就本次培训内容,谈谈自己的三点看法。

第一、通过培训,我们充分认识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那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第二、我们知道了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结合起来。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我们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履行政治责任,担当历史使命的具体体现。

第三、就是在座的每一位,应当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本职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着力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夯实教育体系建设,全面构建育人思政大格局。

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四有”好老师。(四有好老师是指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出自2014年第30个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师范大学时勉励广大师生的讲话)建设一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还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大力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校园文化氛围,进一步深化文化认同,汇聚民族力量。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价值观、人生观、祖国观、民族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作为一名学校的教师,一定好好学习。首先要在自己的内心深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我做起,从自身做起,同时把爱国主义爱我中华的种子,播入学子的心灵深处。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少年学生的心田中生根发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第二个层面,***派,来到咱们马蹄营子中心校,负责本次培训的督导工作。老师们牺牲假期来参加这次培训,其原因是因为这项工作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非常严肃。要求我们每个人第一时间,从讲政治的高度不折不扣去落实此项工作。

从本次培训的过程来看,3天的时间,我们在座的每一位教师遵守培训时间、学习态度端正、恪守学习纪律;在整个培训学习流程上看,程序完整、步骤规范;在研讨交流、表态发言上看,内容恳切、认识深刻、立场坚定,态度坚决。

相信在接下来的工作学习生活中,我们必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严格履行工作职责,树立坚定理想信念,维护祖国统一,践行民族团结大业,做一名合格的中华民族公民。

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丰富党员政治生活关键之举,通过此次专题研讨活动,让我受益匪浅,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我更加深刻体会到“筑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重要性,我会把学习到的有关内容结合到平日的工作当中,武装头脑,认真工作,并全力的带动身边同事家人朋友们共建美好家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的发展情况,在党中央的坚强有力领导下,各族人民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强、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林业。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林区的文化教育事业迈上了快车道,职工的生活越加丰富,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到职工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从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到文艺创作成果丰硕。林区文化事业发展成就巨大,多层面满足了职工的精神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文化认同,就要把牢正确的方向,创新方式方法;要增强各族人民的文化自豪感,将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融入对整个中华文化热爱之中,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就是长远之策、固本之举。

“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一样紧抱在一起”做好一名党员的工作,增进文化认同,各族人民就能抱得更紧,更能凝心聚力,进而激发出更深沉而持久的爱国之情,共创繁荣而灿烂的中华文化,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此过程中的强化也必将提升中华文化的魅力,增进中华民族的大团结,让我们在复兴路上走的更自信而坚实。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演讲稿范文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刻认识把握几个重要关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民族工作各领域、全过程。

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就是要坚持正确的,调整过时的,更好保障各民族群众合法权益。要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形象地说,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只有顺应时代变化,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才能把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细做实做好。

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引导各民族始终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本民族意识要服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要在实现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利益进程中实现好各民族具体利益,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都不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教育引导全国各族人民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民族团结,维护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政治局面,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旗帜鲜明反对分裂国家图谋、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筑牢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铜墙铁壁。

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是在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中形成的。中华文化之所以精彩纷呈、博大精深,就在于它具有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自己的特性。正是有了各民族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有了中华文化的绚丽多彩。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不断满足各族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党课范文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一百年来,我们党矢志践行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人民开辟了伟大道路、建立了伟大功业、铸就了伟大精神、积累了宝贵经验,在中华民族发展史和人类社会进步史上写下了壮丽篇章。一百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前仆后继、浴血奋战,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谱写了气吞山河的英雄壮歌。

我们xxx自治区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源地,具有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高举民族大团结旗帜,深入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积极践行守望相助理念,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扎实推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固,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形成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立足“两个维护”政治高度,着眼“两个大局”时代高度,深刻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进一步做好民族工作,需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真抓实干、开拓进取,着力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大政方针、决策部署在xxx落地生根、取得实效,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民族理论方面做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这一论断的提出有一个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心所归,惟道与义。’在百年抗争中,各族人民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中华民族是居住和生活在我国领土上的56个民族的统称,是我国各民族普遍认同的共同体。也就是说,凡是居住和生活在中国领土上的民族,包括现有的,以及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都属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我们只有深刻领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要义,才能准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精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各级党委要把民族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把懂不懂民族工作、会不会搞民族团结作为考察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要加强民族领域基础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的话语体系,提升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要夯实基层基础,推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一起做好民族工作。要重视民族工作干部队伍建设,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支持民族工作部门更好履职尽责。

我们要始终牢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稿材料

各民族共同奋斗,绘就了精彩的时代画卷。在云南省贡山县独龙江乡,千余户村民全部住进新房,所有自然村通硬化路,通信网络全面覆盖,特色产业遍地开花,“独龙族实现了整族脱贫”。独龙族的今昔巨变,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少数民族“一步跨千年”的生动实践,成为各民族共同奋斗的一个缩影。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13个方面系统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先民胼手胝足、披荆斩棘,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共同书写了我们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了我们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了我们伟大的精神。近代以后,面对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机,各族人民共御外侮、同赴国难,抛头颅、洒热血,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伟大史诗。在百年抗争中,各族人民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可以说,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人心所归,惟道与义。”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我们党把民族平等作为立国的根本原则之一,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开辟了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的新纪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民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7年来,民族地区累计减贫2500多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1%下降到4%,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广泛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生动写照,也是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推进的鲜明特征。

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新中国成立70年来,56个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推动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区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事实证明,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优势,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我们就能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形成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书写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崭新篇章。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提出了具体要求: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坚持不懈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宣传教育,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支持和帮助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生活水平。

坚持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凝聚全体中华儿女的智慧和力量,我们就一定能让各族人民共创美好未来、共享中华民族新的光荣和梦想。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演讲稿

从整体的角度来看,没有什么比找到路的方向和归属,更能给大家带来希望和幸福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良好发展即是如此,总是建立在一定的意识自觉、精神指引和美好追求上,这离不开共同体意识的有效支撑。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乎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气质与命运走向,有助于明确政治方向、汇聚智慧力量、提供精神归宿、巩固国家善治、捍卫民族尊严。

有助于明确政治定位,指明行动方向。“没有方向的船,什么风都是逆风”。作为党和国家在十九大提出的重要论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对新时代包括民族工作在内的各项工作的具体开展提供政治定位、点亮行动的明灯。在深化改革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行动指南,更有助于确立民族共识、巩固集体认同、铸牢整体意识,激发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建设性与能动性。

有助于汇聚集体智慧,凝聚发展力量。谚语有云,“众人拾柴火焰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行动指南并努力维护共同体的行动举措,实际上是一个智慧聚集与力量凝聚的过程。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每一个别的人常常是无善足述;但当他们合而为一个集体时,却往往可能超过少数贤能”。历史经验也告诉我们,正是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发挥中,我们党和国家才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飞跃。因此,新时代仍需努力铸牢这种意识,以充分凝聚人心、汇集有效资源、整合进步力量。

有助于共筑精神家园,提供精神归宿。现代社会在带来丰饶物质的同时,也裹挟了浮躁、焦虑与不安,而后者的凸显即是共同体意识缺失所带来的精神空虚的表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际上是扎根中华文明的沃土,汲取民族文化的营养,创新性地构筑安宁真诚的精神家园,形成一个共同认同、栖息的精神意义世界。唯有如此,才能滋养并慰藉共通性的内在心灵,形成精神上的共有归宿。

有助于维系良好秩序,巩固国家善治。有情有义,方能行稳致远,一个国家和民族也是如此。大家有情有义,同铸共同体意识,才能开展有效的互动与合作,形成充满活力的制度体系与治理格局。共同体意识的存在与铸牢,是善治形成并巩固的重要条件,特别是其蕴含的权威理念、规范意义,是成员形成正当性、有序性观念和行为的重要依托和体现。与此同时,共同体意识还蕴含着一种对未来的积极期待,从而对秩序的未来延续与创新提供良好的保障。这些都将有助于促进成员主体的多元合作与共治,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福祉。

有助于促进民族振兴,捍卫集体尊严。集体尊严是一种不可冒犯的独立自主状态,但更是一个赢得尊重的担当贡献过程,这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大家共建共有的价值感。这种尊严状态既建立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坚实基础之上,又依赖于每一个国人的付出、担当与贡献。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个在近代蒙受外来侵略、内部衰败苦难的民族而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与否,直接关联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兴衰和尊严。

各位老师们:

我们用了3个整天的时间,共同一道接受“***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培训。

下面我的发言分两个层面讲。

首先,就本次培训内容,谈谈自己的三点看法。

第一、通过培训,我们充分认识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那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第二、我们知道了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结合起来。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我们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履行政治责任,担当历史使命的具体体现。

第三、就是在座的每一位,应当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本职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着力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夯实教育体系建设,全面构建育人思政大格局。

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四有”好老师。(四有好老师是指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出自2014年第30个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师范大学时勉励广大师生的讲话)建设一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要进一步提升各学科课程的育人效应,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各专业课程教学之中。

还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大力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校园文化氛围,进一步深化文化认同,汇聚民族力量。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价值观、人生观、祖国观、民族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作为一名学校的教师,一定好好学习。首先要在自己的内心深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我做起,从自身做起,同时把爱国主义爱我中华的种子,播入学子的心灵深处。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少年学生的心田中生根发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第二个层面,***派,来到咱们马蹄营子中心校,负责本次培训的督导工作。老师们牺牲假期来参加这次培训,其原因是因为这项工作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非常严肃。要求我们每个人第一时间,从讲政治的高度不折不扣去落实此项工作。

从本次培训的过程来看,3天的时间,我们在座的每一位教师遵守培训时间、学习态度端正、恪守学习纪律;在整个培训学习流程上看,程序完整、步骤规范;在研讨交流、表态发言上看,内容恳切、认识深刻、立场坚定,态度坚决。

相信在接下来的工作学习生活中,我们必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严格履行工作职责,树立坚定理想信念,维护祖国统一,践行民族团结大业,做一名合格的中华民族公民。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自秦朝统一六国以来,设立三公九卿制度管理国家,九卿之中的“典客”就是专门掌管民族事务的职位。历朝历代一直都非常重视民族问题,因为对于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团结是一个关系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纵观历史,凡是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时期,无一不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消除了民族歧视,制定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制度,各民族无论人口多寡,一律平等,这些奠定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基础。20-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的确,各民族只有亲如一家,情同手足,只有齐心协力,团结发展,才能汇聚强大力量,才能共创民族辉煌,共圆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如今在全面小康路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路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在抗洪抢险救灾中,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救援中,在打赢脱贫攻坚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处处展示着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力量。

心相通,则情相融;志相同,则力相聚。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历史波澜的沉浮跌宕中之所以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就在于各民族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依托;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焕发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就在于各民族不断地交往、交流、交融,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如今,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上,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尤其是对于党中央关于推进双语教学改革的重大决策,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必须站在政治的、全局的、战略的高度去认识。

身为教师,身为领导干部,必须要做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给广大师生上好思政课,积极引导广大师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共同促进祖国繁荣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积极贡献力量。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刻认识把握几个重要关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民族工作各领域、全过程。

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就是要坚持正确的,调整过时的,更好保障各民族群众合法权益。要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形象地说,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只有顺应时代变化,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才能把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细做实做好。

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引导各民族始终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本民族意识要服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要在实现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利益进程中实现好各民族具体利益,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都不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教育引导全国各族人民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民族团结,维护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政治局面,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旗帜鲜明反对分裂国家图谋、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筑牢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铜墙铁壁。

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是在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中形成的。中华文化之所以精彩纷呈、博大精深,就在于它具有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自己的特性。正是有了各民族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有了中华文化的绚丽多彩。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不断满足各族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努力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区域民族自治以国家统一为前提,加快民族发展为目标,以良性民族关系互动为核心。坚持和完善区域民族自治制度,坚持统一与自治相结合。没有国家统一,就没有区域民族自治。因此,在确保国家政府法令和法律法规实施的基础上,确保地方政府行使自治权,给予地方政府特殊支持,解决地方政府特殊问题,建立信任、政治优秀、区分是非、有所作为的民族干部,使各民族干部和群众思考和努力,聚集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伟大力量。坚持和完善区域民族自治制度,坚持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既要保护自治民族的自治权利,又要保护非自治民族的合法权益;既要保护居民族的自治权利,又要保护分散的居民族的自治权利。简而言之,我们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自治因素和地方因素。

努力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发展,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发展,是坚持中国共产党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原则的基本体现。中共十八届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全面开展了全国扶贫斗争。作为扶贫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协调各方力量,从资金、政策、人力等方面给予优惠援助。各民族人民一天比一天好,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日益增强。虽然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发展解决了物质力量的问题,但它们基本上做了凝聚人心的工作。

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可以说,“五个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之本,没有“五个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核心在于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关键是要加强文化认同。而“文化认同则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解决了,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才能巩固。在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繁荣发展各民族优秀文化,有利于构筑抵制敌对势力渗透、破坏的牢固防线,有利于构筑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着力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实现各民族大团结的“金钥匙”。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利用互联网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建设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增進交流。要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搞好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通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建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中华民族和谐大家庭,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共同目标。

着力提高民族事务法治化水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法治意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民族事务法治化是按照法律化的方法、手段、步骤与程序依法管理民族相关事务,用法律规范调整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族关系,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依法处理民族问题,依法协调民族关系,依法保障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彰显社会规则,鼓励宣扬一切团结友善、文明和谐的言行,坚决反对一切不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言行,明确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哪些是人心向背,哪些是失道寡助,用法治理念、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保障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着力提高民族工作法治化水平,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丰富党员政治生活关键之举,通过此次专题研讨活动,让我受益匪浅,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我更加深刻体会到“筑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重要性,我会把学习到的有关内容结合到平日的工作当中,武装头脑,认真工作,并全力的带动身边同事家人朋友们共建美好家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的发展情况,在党中央的坚强有力领导下,各族人民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强、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林业。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林区的文化教育事业迈上了快车道,职工的生活越加丰富,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到职工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从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到文艺创作成果丰硕。林区文化事业发展成就巨大,多层面满足了职工的精神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文化认同,就要把牢正确的方向,创新方式方法;要增强各族人民的文化自豪感,将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融入对整个中华文化热爱之中,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就是长远之策、固本之举。

“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一样紧抱在一起”做好一名党员的工作,增进文化认同,各族人民就能抱得更紧,更能凝心聚力,进而激发出更深沉而持久的爱国之情,共创繁荣而灿烂的中华文化,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此过程中的强化也必将提升中华文化的魅力,增进中华民族的大团结,让我们在复兴路上走的更自信而坚实。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稿材料

五月的天山南北,微风拂面,大地充满了无限生机与活力。泽普县迎来了第27个民族团结教育月。民族团结教育月年年有,可是今年的民族团结教育月具有极为特殊的意义。今天我们隆重欢聚一堂,以演讲的方式歌颂民族团结,礼赞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王燕娜的感人事迹。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大爱不分民族感天动地。

家住新疆乌鲁木齐高新区桂林路社区的王燕娜,为了挽救我县维吾尔族学生毛南江年轻而宝贵的生命,无偿将自己的肾捐献。并表示要自强不息,继续为加强民族团结,共建和谐社会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是什么原因让出生在小康之家的汉族少女王艳娜不顾亲人的反对,不顾未婚夫分手的威胁,毅然无偿捐肾挽救维吾尔族高三学生毛兰江生命呢?原因在于她心灵无私天地宽,心中有大爱。

王燕娜及全家善良、淳朴的事迹感动了全疆各族人民,从他们全家的身上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超越血缘、亲情、民族的大爱;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无私博大的胸怀和闪耀人性光芒的大爱;还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乐善好施、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王燕娜能在自己人生刚刚起步、正值豆蔻年华青春最美好的时刻做出这样重大超乎常人的处事抉择,确实值得我们全疆各族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学习。你不仅是民族团结的模范,还是新时期新形势下道德建设的楷模。”

我认为王燕娜做出了平常人难以做到的不平凡的事,为新时代青年树立了民族团结和道德建设的榜样。

今年5月,是自治区第26个、我县第27个民族团结教育月。我希望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和团员青年,努力向王燕娜学习,学习她无私奉献,情注社会的优秀品格,学习她用血肉深情维护新疆民族团结大好局面的高尚道德情操。人人心中有一种超越血缘、亲情、民族的大爱,有无私博大的胸怀和闪耀人性光芒的大爱,弘扬中华民族乐善好施、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为泽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权限的发展、进步、繁荣、稳定营造良好的环境气氛,做出新的贡献。

一曲优美动听的《我们新疆好地方》,唱出了两千二百万天山儿女的心声。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新疆大地安定祥和,到处奏响民族团结的凯歌。

民族团结月,凝铸同志兄弟情。新疆生活着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等47个民族,数百年来,在抵御外敌入侵、反对分裂祖国的斗争中,各族人民结下了兄弟般的深厚情谊。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中央和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宗教工作,贯彻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指导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以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建立“平等、团结、互助、进步”的新型民族关系。

民族团结,社会政治稳定,党和政府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人民安居乐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日可待。相反,民族纷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党和政府要花大量的精力来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将受到极大的影响,各族群众惶惶不可终日,安居乐业根本谈不上,各项事业功亏一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是一个美好的梦想,遥遥无期。这样还会再次沦为他人任意宰割的羔羊。民族纷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我们的明天就是科索沃、巴勒斯坦、伊拉克。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中国民族团结,社会政治稳定,西方敌对势力最不愿意看到。民族纷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国力衰弱,人民受苦受难,正中他们的下怀。所以为们要从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对中华民族负责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民族团结。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