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是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教学活动的一种记录。大家不妨一起来看看以下小编整理的教学计划范文,或许会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长征》教学设计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今天要说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第14课《长征》。
《长征》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第14课,本课是毛主席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胜利之时,追念起长征中赤军所走过的万水千山,所履历的艰巨崎岖,心潮汹涌写下的诗。纵观全诗,魄力磅礴,魄力雄伟,格调奋发,笔力雄健。本课的内容无论是在本单位照旧本册书以致整个小学语文课本,都有偏紧张的职位地方和作用。
五年级的学生比力好动,爱说,好奇心强,容易被新颖的事物吸引,想象力富厚,他们的头脑积极性容易被引发出来。同时,对赤军长征的内容有肯定相识,好比在曩昔学过《丰碑》、《倔强的小赤军》、《飞夺泸定桥》等,还通过影视、文学作品相识了长征。但缺乏对长征费力进程完备的学习,缺乏对长征精力的感觉和体验。再加上这首诗的期间配景离学生的生活年月比力远,学生要掌握诗中的头脑情感有肯定的难度。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多媒体课件等资源,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自主探究,互动交流,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漾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抓住重点诗句品读感悟,体会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读出全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诗这种题材特点的感性认识。
教学难点:透过诗句领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进行学法指导,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采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写法,体会感情。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体会诗境。
本课设计为“了解背景,走进长征——放手阅读,感知长征——细读鉴赏,深入长征——回归全文,升华长征——拓展延伸,学习长征”五个环节。
教学伊始,我借助长征路线图,激情概括红军长征的艰难及诗文《长征》的创作背景。紧接着,欣赏《长征》诗文范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通过铺垫史实背景,把握全诗的情感基调,在学生中营造阅读期待。
对高年级学生而言,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在阅读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由地朗诵全诗,尽情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教师进行适当的梳理、引导、点拨。通过汇报、交流、更正,让“三军、更喜、等闲”这些词语在课堂上理解,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腾细浪、走泥丸、铁索寒”这些难理解的词语,把它们提出来作为本课时的重点、难点,待集体在进一步的读书交流中解决。通过放手让学生读通、读顺诗句,为感情朗读打基础,为理解诗句作铺垫。
此时,学生对课文已经有了一定的感知,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把学生置于主动、自动、互动的平台之上,以读代讲,让学生自读自悟,领略本诗的意境。
1、小组研究,互动感悟。
新课标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将学生分成四人学习小组,让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长征资料,对照诗文研读,在学习小组中进行合作、交流,尝试互相解答对诗文的质疑。教师热情鼓励,参与评议,然后小组汇报、集体交流。如有的小组在合作学习中读懂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总领全诗;有的小组说出了“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诗的诗意,并告诉大家是运用了强烈的对比和夸张的手法;还有的小组发现了“暖”和“寒”表达了红军战士截然不同的心情。同时教师适时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当那连绵不断的五岭、气势宏伟的乌蒙出现在学生眼前时,对“逶迤”“磅礴”也就理解了;当学生看了巧渡金沙江后,笑了,这一笑,对云崖暖的理解也就到位了;当学生看了大渡河上那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是那样激烈、悲壮,对于铁索寒自然会有所感悟了。学生潜心会文,自主思考,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导航者和合作伙伴,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2、视频再现,拉近距离。为了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红军长征中所遇到的艰难险阻,我通过三段视频分别展示那些惊心动魄的重大历史事件,它们分别是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和过雪山。这些视频直观地再现了当年红军长征所遇到的艰难险阻,以及他们所表现出的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给学生以强大的震撼力,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3、创设情境,品读感悟。《长征》仅有八行56个字,但它记录的时空内涵,却有着世界历史上罕见的沉重和深远。如何让学生读“厚”——透过这八行56个字与伟人毛泽东一起回顾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如何让学生读懂长征之难,领悟到红军藐视困难、克服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重难点,我围绕全诗的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来展开,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做到以读悟情,以情激情。如:“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既是《长征》这首诗的点睛之笔,又是学生最难理解的地方。因此,我在教学中创设了丰富的情境。以“金沙水拍云崖暖”一句为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说说巧渡金沙江这场战斗,然后试着用一个词概括,学生说出了“险”、“欢乐”,老师适时点拨:正因为高兴,所以战士们看到金沙江的水拍打着高耸入云的山崖,心里暖洋洋的,读出他们的心情!长征中,红军几乎每天都有一场遭遇战,每天都有战友的牺牲,可是巧渡金沙江之战却没费一枪一弹,读!金沙江之战,干净利落,快刀斩乱麻,高兴呀,再读!我们的伙伴一个都没少,心里都乐开了花呀,读!在老师动情的描述中,学生和诗人的情感落差缩小,情感间距拉近,他们在激情朗读中感同身受。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再加上教师适时的点拨、指导,他们细细品读了每一句诗,并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
《长征》这首诗不但语言美、韵味美,节拍更美,在本课的末了,我和学生一起欣赏歌曲《长征》。让学生陈诉请示学习了《长征》后的劳绩,资助学生升华对课文的明白、对长征精力的领会以及表达对一代伟人的崇拜之情。
末了,老师出示“抗洪抢险”、“抗击非典”、“防治伯仲口病”、“抗震救灾”的画面,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白在本日的宁静年月里,新的世纪有着新的挑衅,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仍旧必要长征精力。
本课的教学我遵照了教学以人为本,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同伴,注意课表里的延伸,运用配景资料、视频等多种资源,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读中质疑、读中感悟、读中积聚,让学生读议联合,给学生提供富足的表达时机,使这节课满盈了语文味,真是悟诗情,学精力,更喜讲堂四非常,师生同吟尽开颜!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是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它是毛泽东在1935年10月写的红军战胜长征艰险而满怀战斗豪情的诗篇。
(1)知识目标。
a、理清本诗结构。
b、揣摩关键字词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学会艺术的概括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领会红军长征在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慨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以及领会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来讴歌红军战士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难点是艺术的概括写法。
二、教学方法。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
据新《大纲》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再老师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3、本文是一首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史诗,适于朗读,教学中引入诵读法。
三、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采用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精读课文,诗文不长,但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掌握的东西较多,因此,教学上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通过诵读,理解课文内容及层次划分。第二课时,通过学习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表现手法,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本课按“引入新课——师生互动学习新课——反馈练习——归纳总结”进行教学。
1、引入新课:放有关长征的歌曲引入。
2、师生互动。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重音),使学生感知课文。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3)同学合作,正音释义。
正音——律(lu)磅礴(pangbo)崖(ya)岷(min)。
释义——等闲:平常,腾细浪:像小波浪一样翻腾,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开颜:欢悦。
(4)师生互动。
a、理解全诗内容及层次划分理解本诗内容,采用读读议议的方法,学生提问,师生共同完成。
b、分析本诗结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完成。
3、反馈练习。
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讲授,朗读课文后用自己的话解答课后探究练习一,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归纳总结。
在学生完成练习的基础上,归纳出朗读七律诗的要求:注意音节停顿、重音及韵脚,还要领会作者写此诗的目的及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
5、布置作业。
(1)将整首诗改写成散文。
(2)给本诗作画。
附:板书设计:
首联:全诗总纲,提出中心。
颔联:承“千山”以五岭乌蒙为代表。
颈联:承“万水”以金沙、大渡河为代表。
尾联:总结全诗,突出越过岷山后的喜悦。
七律
《长征》是人教版新教材五年级语文第九册第7单元第25课(需2课时)。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共八行,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主义精神。
五年级的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了一定理解能力,在初读课文后对这段历史有一定了解,让学生学习和继承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背诵全诗。
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再现红军长征的困难和艰险,让学生增强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
1、弄懂诗中所有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
2、读出全诗的节奏和韵脚,增加对诗这种体裁特点的感性认识。
二课时。
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红军战士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
毛泽东同志写了《长征》这首诗,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所遇到种种困难和红军战士在战胜这些困难时所表现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1、老师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的程度。
1、读每一句诗,先理解句中词语的意思:
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
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而是说无数的山、无数的水,实指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
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
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
乌蒙: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
磅礴:气势雄伟。泥丸:
泥团子,小泥球。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
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
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2、再读诗句,说说每一句话的意思: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战士不害怕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这些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很急,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上的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过了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悦心情。
1、朗读这首诗。
2、写课后练习读读写写的词语。
3、解释:
“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这三个词语的意思。
让学生读一句讲一句,先说说诗句中词语的意思,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这两句诗是说,五岭山脉是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战士的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战士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逶迤”、“磅礴”形容山的大,这是实际上的山;“细浪”、“泥丸”形容山的小,这是红军战士眼里的山。这样对比来写,写山的大,表现出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面对的艰难困境;写山的小,表现出红军把这些艰难困苦当作平常的事,反映出红军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湍急,激流拍打着两岸,给人一种暖的感觉。当红军来到大渡河时,河上的泸定桥上只有十三根铁索。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暖”字表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欢快心情。沪定桥横空高悬在大渡河上,当时桥上的木板已被敌军抽掉,渡河的勇士们手攀铁索,冒着对岸守敌密集的弹雨前进,不惜流血牺牲,终于夺下了泸定桥。“寒”字表现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意境和自己读后的感受。
请注意不要把“大意”说成“译文”也不要和“概括全文内容”相混淆。“大意”应该是:
1、以诗句所述及的内容为主,但可适当地增加一些实际存在而诗句没有提到的内容。
2、能够反映诗句所描述的人、地、事的基本面貌,比较直接具体。
3、叙述次序不必和诗序一样。
全诗共八句,每两句一联。第一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统领全篇。第二联、第三联的诗句承接上联展开,使“难”、“万水千山”和“不怕”、“只等闲”有了具体事例。第二联写山,第三联写水。第四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总结全诗。
1、主要内容:
这首诗描述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所经历的艰难险阻。
2、中心思想:
这首诗表现了红军战士藐视困难,一往无前的革命乐观主义和大无畏精神。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长征教学设计
1.通过词语的品析,朗读的触摸感受,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通过资料的适时呈现和学生的朗读想象,加深对诗歌的领悟,以期引领学生走进长征的深度空间。
通过词语的品析,朗读的触摸感受,感受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万水千山》、《长征》、《百年历史回眸》。
一.回忆文本——知晓“长征难”
1.红军长征翻过一座座山,又涉过一条条水,表示山水很多,用什么词?(万水千山、
千山万水)。
2.红军长征除了万水千山的障碍,天上每天有几十架敌机侦察轰炸,地下有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遇到了许许多多艰难险阻。表示艰难险阻很多,也可以用什么词?(千难万险)。
要战胜这千难万险,红军该吃多少辛苦,又可以用什么词?(千辛万苦)。
小结:要越过这万水千山,红军历尽千难万险。
3.这说明要进行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长征怎么样?用一个字概括。(描红:难)。
4.但红军用自己的双腿走过来了,你们说远征难,红军怕不怕?(描红:不怕)响亮地回答。诗中毛主席用一个词进一步写出了红军战士不怕难,把万水千山看得很平常?(描红:等闲)。
5.指导朗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6.这首诗要赞颂的就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这两句是全诗的总领句,再读一遍。
二.走进文本——展现“征难图”
1.让我们一起重温二万五千里漫漫征程。师范读。
2.自由默读全诗,思考:从哪些诗句、诗词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你是怎么想的?可以在书上圈圈画画,把感受写在旁边。
3.交流:
三.融入文本——感悟“远征难”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请学生板画。五岭的逶迤乌蒙的磅礴。
2.五岭的逶迤——诗人一直追溯到长征开始,那逶迤的.五岭仿佛又在眼前。你们看(粉笔示意图)五岭是五个山岭的合称,它绵延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五省,山势起伏、蜿蜒,长达数千里。现在你能说吗?“五岭____________。”
3.乌蒙的磅礴——红军大队人马翻过五岭又来到乌蒙山下,乌蒙山海拔二千三百多公尺,有我们700多层教学楼那么高。那你能说乌蒙___________。(危峰兀立、高山峻岭)。
4.这里用'逶迤''磅礴'写出红军要翻过这样的高山峻岭会怎么样(难)。
6.指导朗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读时要突出五岭的绵延不绝、乌蒙的气势磅礴,而“腾细浪”、“走泥丸”则要读得平淡,表现出红军的“不怕难”。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教师讲故事:
3.刚才你们听的时候心里怎么样?这时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什么?
4.学到这里你们有没有想到'金沙水拍云崖暖'是什么意思?云崖暖:心里暖(读)。
5.长征途中红军和敌人的斗争有智取,也有恶战。金沙江是智取,大渡河则是一场恶战。
6.大渡河是天险,敌人满以为能阻挡红军的脚步,但是天险也被红军逾越了那毛主席为什么又说“大渡桥横铁索寒”?谁能有条理地说说:导语:红军来到大渡河上,眼前横着一座铁索桥。桥上_______桥下________桥头______红军______。
7.指点:天险逾越了,但现在回想起那场面,还叫人胆战心惊。
8.指导读。
9.“暖”,写出了巧渡成功的愉快。“寒”,写出了强渡的惊心动魄,又进一步突出了“难”。
10.朗读。金沙水拍云崖暖(轻快——红军的欢快心情),大渡河横铁索寒(低沉——表达对牺牲战士的沉痛缅怀之情。加重语气)。
11.师:这么艰难的事红军战士还是平常地对待,一“寒”一“暖”,一“喜”一“悲”,这正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更喜”喜什么?为什么“尽开颜”?
2.困难像雪球一样砸来,但红军战士依然以平常心来对待,你体会到了什么?
3.正是因为有这种大无畏的精神,红军战士克服了像雪球一样砸来的一个又一个困难。这正是——(生读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4.最后两行应读出欢欣鼓舞的语气,因为红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翻过了终年积雪的岷山,“更喜”二字既是红军现时心情的写照,也是红军对革命征途的展望。
5.同学们也带着这种豪迈回到《长征》这首诗中读一读吧!(生齐读)。
四、走出文本——赞颂“红军情”
1.这是在红军登上了岷山之后,最后一座山,毛泽东写的。大家试着读。
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2.你们也带着这种豪迈回到《长征》这首诗中读一读吧!(生齐读《长征》。)。
3.仅仅五十六个字就写出了红军不怕艰难险阻,豪迈乐观的精神,这样的好诗,你们愿意记下来吗?可以边读边想像,自由背背吧!
4.七律诗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感,一般都能谱成曲,大家看《长征》mtv。
5.学完了,看完了,你最想对红军叔叔说些什么?
6.长征壮举让世人惊叹,长征精神永世流芳。多少文人墨客为长征谱写了一曲又一曲赞歌。同学们:“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老师把毛泽东的这句词送给你们,希望你们在今后学习中不惧挫折、勇往直前!
五、作业设计。
1.完成小练笔。
2.自学《清平乐六盘山》。
板书设计: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藐视困难积极乐观。
《弘扬长征精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历史是一部教科书,长征是这部教科书中永远值得珍视和铭记的一页。每次翻动这一页,扑面而来的都是英雄气息,激荡心底的都是奋进的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伟大长征精神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断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通过本次团课机会,同学们了解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史,了解长征精神,进而教育和引导他们弘扬长征精神,从而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乐观向上、勤奋刻苦的坚定信念。
教学重难点:
学生把长征精神和今天学习生活联系起来,体会到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培养艰苦奋斗精神。
教学主要内容:
导入:全体学生观看《红军长征历程》的短片,一起回顾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史。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中上的奇迹。在整整两年中,红军长征转战一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于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今天,我们纪念红军长征的胜利,既是为了缅怀红军的光辉业绩,也是为了记住长征的历史经验,发扬长征的革命精神,把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伟大事业发扬光大。
(一)重走长征路,感受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
视频展示长征路:从赣南闽西的红土地到辽阔的黄土高原,再到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的甘肃会宁。
图片展示:二万五千里长征,三大主力红军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他们穿越茫茫草地,用顽强意志征服了人类的生存极限。二万五千里征途,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长征路上留下许多红军坟。许许多多官兵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牺牲精神和英雄气概。
默哀三分钟:再走长征路,我们一次次怀着崇敬的心情走向那些墓碑,向他们默哀致敬。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长征途中,红军面临着凶恶残暴的追兵阻敌,面临着严酷恶劣的自然环境,还面临着同党内错误思想的激烈斗争。我们党正是在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中壮大起来的。经过长征,党和红军不是弱了,而是更强了,因为我们党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找到了指引这条道路的正确理论。
(二)探寻长征路,一路感受着理想的光芒。
故事欣赏:
故事1:尽管长征过去80多年,但总有些东西没有随时光飘散。郑金煜的故事就应该算一个。这是杨成武将军几十年后写回忆录还念念不忘的一位小红军。他是红四团的一名宣传员,年纪小却非常活跃,讲故事、唱山歌,总是忙个不停。过草地时,杨成武两天没有看到这位小红军,原来他生病了。杨成武把自己的马让给他,但是很快他在马上都坐不住了,卫生队就把他绑在马背上行走。有一天,小红军要找政委。杨成武赶紧去看他,这位小战士说:“政委,我不行了。”过了许多年,杨成武还记得他最后说的话:“我知道革命一定会胜利,但我看不到那一天了。希望革命快胜利,如果有可能,请告诉我家里,我是为了革命的胜利而牺牲的。”就在红四团走出草地前一天,这位小战士永远长眠在了那里。
小战士是江西石城人,他就是凭着这样一份信念,跟随红军走过几千里路,一直走到生命最后一刻。
故事2:甘肃省宕昌县哈达铺因为中央红军在这里获悉陕北根据地的消息,而载入长征史册。中央红军走过之后,有3000多名青年组建游击队,走进了红军队伍。柳英就是其中一个。当时,他是乡村教师,家境殷实,也有妻室儿女。但是,红军过后,他坚定地追随红军而去,不久被俘牺牲。再走长征路,我们见到了柳英的后人,问:是什么召唤着柳英走向革命的?他的后人坚定地告诉我们,是理想。红军的壮举激发起许多柳英这样的青年心中的理想。他们义无反顾地告别家乡,告别亲人,走进了革命队伍。
谈感受: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这是一篇以红军的英雄壮举写就的宣言书,它激发起人们心中的理想,播种下革命的种子。理想信念一经点燃,就不再熄灭。红军靠着理想信念,坚定地走过了二万五千里;红军也是靠着理想信念激发起更多青年,使我们的队伍不断壮大,我们的事业万古长青。
(三)新长征没有旁观者,人人都要当主角。
思考:为什么红军能有创造人类壮举的力量?
预设:因为长征路上,每一个战士都是英雄。他们把初心化为动力,把使命扛在肩上,英勇地赢得了一个又一个战役的胜利。
问:作为新时代的一员,我们承载怎样的历史责任?
新长征的征途上依然有许多艰难险阻,仍然有需要强渡的大河,需要翻越的高山,需要攻克的“娄山关”“腊子口”。奋勇向前,今天已经不像长征路上那样意味着牺牲,但也需要担当;攻坚克难,今天不像长征路上那样充满危险,但也少不了付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我们被先辈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所感动,更体会到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要像红军战士那样,每个人都把责任扛起来,把使命担起来。新长征没有旁观者,人人都要当主角。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在新长征路上,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主角、都有一份责任。让我们在长征精神激励下,重整行装再出发,夺取新时代新长征的伟大胜利!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教学用具:中国地图;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教学过程:
(一)解题。教师简介历史背景:
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红军战士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
毛泽东同志写下了《长征》这首诗,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所遇到种种困难和红军战士在战胜这些困难时所表现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二)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范读、教读。
1.老师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的程度。
(四)读句、释词。
1.读每一句诗,先理解句中词语的意思。(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而是说无数的山、无数的水,实指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乌蒙: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磅礴:气势雄伟。泥丸:泥团子,小泥球。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2.再读诗句,说说每一句话的意思。
(五)作业。
1.朗读这首诗。
2.写课后练习读读写写的词语。
3.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这三个词语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朗读全诗。
2、指名背诵并解释全诗。
二、明确教学目标。
三、品诗、品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指名读开头两句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指导朗读这两句诗,进一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根据下面的提示,在四人小组里练说:
第一步先找出的是那一句。
第二步说说从这句诗中看出红军遇到了什么困难。
第三步说说红军是如何对待困难的。
3、学生交流后,汇报。
4、你能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吗?
5、想象诗句所展示的画面,体会“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1)轻声读中间四句诗,想象一下红军过五岭、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观看录象)。
(2)交流。
(3)讨论“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这四个词语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7、齐读最后两句。
师:毛泽东用“更喜”来形容什么?这突出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五、背诵全诗。
六、欣赏歌曲《长征》。
七、总结。
伟大的长征虽然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但红军的英雄形象还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八、扩展阅读。推荐毛泽东的另一首歌颂长征的词《忆秦娥.娄山关》。
人教版小学语文《长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依据:
本课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全诗共四句,第一句与后四句是概述与分述的关系。
编者意图,一是让学生把心放进文章去认真阅读,用心体会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二是理解诗句的含义,感悟文本,领悟长征的艰难,珍惜今天美好的生活。
设计理念:
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工具,古语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阅读感知文本至关重要。本课时,依据阅读的重要性来进行教学设计,先让学生自读文本感知律诗大意,了解长征中艰难险阻,感受红军战士大无畏革命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再让学生细读、品读、精读文本、学词、学句,感悟长征的伟大,感悟红军战士的英勇豪迈,感知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引导学生阅读文本,了解长征中艰难险阻,感受红军战士的大无畏和英勇豪迈。
2、知识目标:在阅读中学词学句,体会诗中情感。
3、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阅读律诗,在阅读中悟情悟感。
教学重点:
阅读律诗,体会长征艰难,感悟红军战士大无畏与英勇豪迈。
教学难点:
阅读律诗,学词学句,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情感,从中受到教育。
教法选择:
1、阅读感知、理解律诗。
2、阅读感悟,互动交流对文本的感悟。
学法指导:
1、阅读文本法。初读、细读、精读、品读。
2、合作、互动学习律诗。
教学准备:
幻灯片若干张。
1、《飞夺泸定桥》、《倔强的小红军》、《丰碑》、《金色的鱼钩》相关幻灯片。
2、五岭山、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河、岷山相关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启发学生讲述长征小故事而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长征吗?长征中有许多感人的故事,请同学们讲一讲自己知道的长征小故事。
生:《飞夺泸定桥》、《倔强的小红军》、《丰碑》、《金色的鱼钩》等。
﹙学生讲大意,师放相关幻灯片。﹚。
二、初读文本,感知律诗大意。
1、学生自读文本作感知批注。
2、分小组阅读,互动、交流、整理批注。
3、教师抽读,交流对文本大意的感知,教师启发、指导、帮助学生感知交流文本大意:
生1:红军经历了许多艰难的山山水水,但红军战士却看作是很平常的事,他们真勇敢,我真佩服。
生2:蜿蜒盘旋的五岭山在红军眼里就像翻腾着的得细小的波浪。﹙师放五岭山幻灯片﹚。
生3:高大雄伟的乌蒙山,就像红脚下滚动的.泥丸。﹙师放乌蒙山幻灯片﹚。
生4:渡过悬崖峭壁的金沙江,红军心中欢快异常。﹙师放金沙江幻灯片﹚师同上放大渡河、岷山幻灯片,引导学生交流、感知文本大意与情感。
三、品读律诗,学词句,体会律诗情感。
1、引导学生用情感品读律诗,品读押韵。
难闲丸暖寒颜﹙韵脚为an﹚。
2、引导学生用感情品读律诗,体会关键词语含义:
只等闲:看作很平常的事。
逶迤:蜿蜒盘旋。
磅礴:气势雄伟。
暖:欢快的心情。
寒:令人心寒。
开颜:张开笑脸。
3、品读词句,领悟情感。
引导学生用感情反复品读,在感情阅读中体会领悟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勇气概。
四、品读拓展。
学生读诗,批注自我感悟,抽12名学生交流。
﹙围绕:学习红军长征大无畏精神,珍惜今天新福生活,努力学习,顽强拼搏。﹚。
五、小结课时内容。
师生互动小结。
六、作业:
学习了长征一文,谈谈自己对长征的感想。
板书设计:
11长征。
山水艰险红军战士。
五岭山蜿蜒盘旋细浪等闲视之。
乌蒙山气势雄伟泥丸大无畏。
金沙江悬崖峭壁欢快英勇气概。
大渡河水流湍急悲壮革命乐观主义。
岷山千里积雪开颜。
教学反思:
1、体现了一度为中心的语文课堂教学。
2、体现了师生互动、交流、合作的教学方法。
3、突出了课时重点,突破了课时难点。
4、基本体现了三位教学目标。
5、幻灯片设计部具有动画性。
七律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发现问题,并通过合作解决问题,读懂诗意。
2、通过朗读,读出诗的画面、内容,并能够为提供的画面配诗。
3、能通过朗读,形成自己的诵读观,从而去评价别人朗读的节奏、重音,在此基础上读出诗的感情。
4、能通过书写对联、排比句或其他方式,抒发内心的情怀。
5、初步理解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重点:朗读。
教学难点: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课前准备:
1五图幻灯片。
2长征的资料收集与交流。
3巧渡金沙江视频 飞夺泸定桥视频 朗读声音文件 歌曲声音文件。
4词语卡片:逶迤 磅礴 岷山 等闲 泥丸云崖。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在长征即将结束的前夕,一代伟人毛泽东写下了诗史上这首着名的七律《长征》。风云历史,浓缩成一首诗。今天我们就顺着伟人的笔迹,去触摸长征的风景。
一读:读出问题,理解诗意。
2请同学们将生词带到诗歌里面去读。自由的将这首诗大声朗读两遍然后停下来。
3我们学习要善于发现问题。请同学们默读诗句,将字词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作个记号。先查阅资料,同桌或临近同学解决,解决不了的,等会儿我们集体讨论。
1)学生质疑问难(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
2)师生交流:逶迤 磅礴 岷山 三军 等闲 等词语的意思。
3)指名说诗意。
二读:读懂内容。
一读,我们解决了诗的字词句的意思。但我们还需要理解诗的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再读。理解诗的内容。
这是一首七律。七律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七律:(齐读)。
a.每首限定八行,每行7个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b.第2、4、6、8句最后一个字需押韵。
c.它分为 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请同学们看着老师在黑板上板书)。
首联高屋建瓴,总领全诗。它是全诗的中心。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 理解远征:课前我们交流了关于长征的大量资料,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倔强的小红军》那个故事里,12岁的小红军为什么会牺牲?在大雪弥漫的冬天,军需处长为什么会变成一座晶莹的丰碑?除此外,红军还遇到了哪些困难?(自然方面的风雨雪 人为的:敌人的围追堵截 生活条件的艰苦)。
2) 这些困难红军怕不怕?不怕。再读:红军不怕远征难。
3) 红军25000里长征,翻了多少座山?趟了多少条河?指名读资料袋。万水千山在红军眼里看来:只等闲。
4) 再次齐读第一句。
出示5幅图在一起的灯片。学生逐一配诗。
打出灯片乌蒙山:乌蒙山怎么样?可是在红军的眼里不过是滚动的小小泥丸。分组读这两句。男生读。女生读。齐读。同学们,读了这两句诗,你有什么体会?这两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还有?夸张的修辞手法,毛主席运用丰富的想象将五岭,乌蒙山极度缩小,将他们想象成浪花,泥丸。夸张手法的运用,是毛泽东诗的艺术特色之一。这两句是写山,接下来写水。
红军翻越五岭和乌蒙,又来到金沙江畔,大渡河边。
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是长征途中的两次着名战役。请大家看大屏幕。打出视频。
而我想到了赞美毛主席的一句诗词:挥豪且用兵,古今无人敌。
千里岷山,白雪皑皑。困难比前面更大。但长征即将结束,革命胜利在望。战士们无限喜悦。请同学们齐读: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理解三军。这是对首联的回应,开始说不怕,这里是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意旨。这句要读出欣喜的语气。读。
而25000里行程,对张牙舞爪,穷凶恶极的敌人不置一词,这是何等的胸怀,何等的傲视山川!
三读,读出感情。
我们除了读懂诗的内容,还要读出感情。这是一首气势磅礴的诗,在诗歌史上永远璀璨。有人将它谱作了一首歌。请听歌曲。
听完后再谈感受。歌气度恢弘,气势磅礴。诗也如此。试着读一读。
要将这首诗读的更好,我们还要注意诗的节奏。出示范文,在上个世纪末,有一个人的诵读就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他诵读的节奏和重音是这样的:
老师朗诵,学生评价。出示原版录音。大家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
学生展示读。毛泽东以长征为题材写过四首着名的诗。齐读。
四读:读出内涵。
读了这些诗,你觉得长征精神是什么?你可以说一句话,也可以说一组排比句,也可以是一句歌。
在中国作家魏巍的笔下,长征是“地球的红飘带”。
在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笔下,长征是“前所未闻的故事”。
在埃德加·斯诺的笔下,长征是“惊心动魄的史诗”。
在毛泽东的笔下,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五:结束语。
七十载弹指一挥间。当年的中国历程已经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长征先辈们也都成为我们记忆长河里永恒的群星。但历史并未终结,今天当我们品读这首诗的时候,仿佛仍看到神竣的山,听到苍凉的水,摸到虚浮的云,触到漫天的雪,嗅到战场的硝烟。当思想的野马任意驰骋的时候,我深深感觉到,长征精神过去是,现在是,今后仍将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鼓舞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前进。送大家两句话:勇攀书山万仞峰,奋击学海千层浪!
七律
综合运用课内外学习资源,以读为本,让学生读出诗韵、品出诗情,从而实现语文实践能力的提高与审美品位的提升,让学生喜爱语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生词,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语文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释题导入。
1.以前你们学过不少古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现代诗,它的作者是毛泽东。(板书:七律·长征)。
2.齐读课题。明白什么是七律吗?(每首八行,每行七个字)。
二、检查预习,交流资料。
1.对于长征,你了解多少?让学生用概括性的语言叙述,教师注意小结并引向长征的“难”。
2.出示长征路线图并介绍红军长征路线。
三、创设情境,把握诗境。
1.作为杰出的诗人、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何尝不知道长征途中的险恶重重?(课件出示毛泽东灯下写作情境,红军长征途中图片逐一展示)这是1935年9月的一个深夜,长征即将获得胜利,毛泽东坐在煤油灯下回首长征漫漫征程,他想到了这样的场景:翻越终年积雪的岷山、趟过水流湍急的大河、穿越茫茫无际的草地、血染大渡河上冰冷的铁链……诗人心潮激荡,挥笔写到——老师在悲壮、激昂的乐曲声中范读全诗。
2.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诗人去追忆那难忘的场景(板书:追忆),感受伟人的情怀(板书:抒怀)。
(1)自由读诗,读通读顺。指名读。
读七律有一个小窍门,它的二、四、六、八行最后一个字的韵母是一样的,叫韵脚。读的时候把韵脚拉长一些会更好听。教师带学生读。
(2)圈出不明白的词语,师生交流,疏通诗意。
(3)找出中心句。
师:它总领全诗,下面三句都是围绕它来写的。
四、学习诗歌,品悟诗情。
1.学习第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这是诗的首联,你读懂了什么?(读出豪迈:没有装备、征程漫漫、敌人疯狂,多少红军战士英勇牺牲,可这一切的难在红军眼里都是平平常常的小事)读——(学生读)。在你的眼中,这是怎样的红军战士呀?带着对红军战士的这种感受读——板书:豪迈。
(2)同学们,二万五千里漫漫征程,艰难困苦怎能一一记述,诗人写了五个地方,你们能找到吗?(学生默读用横线勾画,教师在课件上演示它们所处的地理位置)。
2.先看五岭和乌蒙,诗的第二句是颔联,这样写到: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自己读读,难在何处?(这么长、这么高,又有敌人的围追堵截,狂轰乱炸,想要翻越该有多难)。
(2)五岭山脉纵横四省,绵延千里;乌蒙山海拔2300米,气势磅礴。而在红军的眼中,逶迤的五岭成了——(板画细浪),磅礴的乌蒙山成了——(板画泥丸),这句诗被后人誉为“神来之笔”,你们明白它妙在何处吗?如此的轻松平常,谁能读出山的雄伟、细浪和泥丸的轻巧?学生练读后指名读再齐读。
(3)难呀!可在红军的眼里又算什么?想到这难忘的一幕一幕,想到英勇的红军战士,只有一句诗回荡在诗人的脑海中,这就是——(学生看情景图在音乐声中齐: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第三句是诗的颈联,读——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你们有什么发现吗?(“暖”和“寒”是一对反义词)。
(2)“暖”:了解云南五月的天气,读出温度给予的“暖”意。
(出示金沙江图)金沙江的形势险要,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水流湍急,敌人戒备森严。但红军一面假装攻打龙街,一面分兵到绞车渡奇袭守敌,缴获渡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敌兵。结果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对岸的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等敌人发觉赶来时,我军已安然到达江北。
请学生谈感受,教师引读:诗人回想起那欢快的场面,喜悦之情溢满胸怀,他仿佛看见:
我们胜利了——学生读:“金沙水拍云崖暖。”
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学生读:“金沙水拍云崖暖。”
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面对险要重重的金沙江,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学生读:“金沙水拍云崖暖。”
(3)“寒”:(出示泸定桥图片)介绍背景资料:大渡河在四川西部,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只有十三根铁索,横跨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真是寒气逼人。你有什么感受?(注意往“寒”上引导)。
想当年,太平天国石达开在此全军覆没,敌人妄想依靠天险让红军队伍成为第二支太平军。(放电影《飞夺泸定桥》的片段)看了这段录像,你想到哪些词?(不畏艰难、不怕牺牲、视死如归、前赴后继……)。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红军战士用血肉之躯铺就了胜利之桥,诗人回想起那悲壮的场面,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他仿佛看见:
面对十三根寒光闪闪的铁索浴血前进——学生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攀着寒光闪闪的铁索,红军勇士们浴血前进——学生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后有追兵,前有顽敌,红军勇士们攀着寒光闪闪的铁索浴血前进——学生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男、女生分读。
教师小结:一“暖”一“寒”,一“喜”一“悲”,真难呀!可在红军的眼里又算什么?想到这难忘的一幕一幕,想到英勇的红军战士,只有一句诗回荡在诗人的脑海中,这正是——学生看情景图在音乐声中齐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4.第四句是尾联,读——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岷山位于四川西北部,海拔5000米以上,终年积雪。要想翻越它,难度远远大于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
(配乐,出示雪山背景和写话训练:
但红军战士依然奋勇前进;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从教材内容来看,本课相对于当代的孩子,应该来说离得比较遥远了。特别是苏教版的孩子们,翻阅一到五年级的教材,没有任何与长征有关的故事内容,所以,要如何让学生在课前能更多更好地对长征有一个较好的理解,是上好这堂课的关键所在。因此,我就在课前布置孩子们每人必须通过各种手段,读过至少一篇与长征有关的故事。
从文章体裁来分析,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是学生新接触的一种新文体,所以,这就必须先让孩子们对这种文体有所了解,区分清楚七律、七绝、五律、五绝的特征,有助于今后阅读面的拓展。同时,既是一首富有代表性的现代七律诗,就必须上出诗的韵味来。如何把诗上得有特色,上得有深度和广度,又成为了本堂课至关重要的因素。
教学思路:
由于是借班上课,就必须达到入课即与学生达成最好的默契,这样才能让后面的学习环节更加有效、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因此,课前,我让学生抄背《声律启蒙》中的一些语段,课前就以“对对子”的方式,进行激趣,并由此引入相关的术语:对偶、对仗、七律、五律等,实现解题的导入,既让学生对这些新名词有所感知,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助于今后教学活动的开展。
接着,我遵循“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教学规律,让学生充分地读,读得正确、读得有节奏,进而再读出诗句的味道,为后面的教学开展做好坚实的铺垫。这是属于“初读感知”的阶段。
在此基础上,我再让学生结合查阅的资料,去试着理解每句话的大意,最后汇报、交流,邀请个别同学接受大家的补充、质疑等,这样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理解文章内容,并在潜意识里养成一种学习方法:多角度地理解每个语句,能经得起别人推敲的才叫真理解。当然,最后都必须将这种理解融入到有感情地朗读中去表现出来。
然后,遵循小学生注意力不能够太持久的原理,我适时让他们放松,听《长征之歌》,同时展开想象,练习写作能力,不仅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更在无意中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一举两得。紧接着,我又把他们的这种情感迁移到文章的诵读中去,实现“读”的性质的飞跃。
最后,再引用毛泽东一些著名的诗句作为结束语,进行抄写、背诵,激发学生课外阅读毛泽东诗词的兴趣,从而实现知识的有效拓展。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诗的学习,体会红军长征途中越过千难万险的情景,学习红军战士藐视围难,战胜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诗中"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暖、寒、开颜"等主要词语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全诗。
教学流程:
一、激趣、解题导入(5分钟)。
1、对对子,感知何谓“对偶”。
同学们,上新课前,我们先来玩一个“对对子”的游戏,会吧?比如,我说云,你们对雨;我说雪,你们对风。
预设1):谁愿意先来试试。
我说“春”,我对“夏”。
我说“晨钟”,我对“暮鼓”。
预设2):接着到谁了呢?
我说“两只黄鹂鸣翠柳”,我对“一行白鹭上青天”
我再说“两只黄鹂”,我再对“一行白鹭”
预设3):最后一位,谁来呢?
我说“天上广寒宫”,我对“人间清暑殿”。
我说“大渡桥横铁索寒”,我对“金沙水拍云崖暖”。
语法渗透:同学们,其实像刚才的对子,一般叫对偶。而古诗词中的对偶,又叫对仗。
2、解题,何谓“七律”、“五律”?
这对仗啊,可是我们今天所学的一种文体“七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有哪位同学特别厉害,知道什么叫“七律”?或者“七律”有什么特征的?(每行七句、共有八行,偶数句押韵,中间四句话要对仗。)。
学法渗透:你是怎么知道的?
哪位同学能举一反三,来说说“五律”的特征?
3、好,来,一起来读读课题。(七律长征毛泽东)。
二、讲读结合,初读感知(10分钟)。
1、读通读顺。
a背景介绍:
同学们,《长征》这首诗是这样写成的。1934年10月,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万里长征。他们一方面要抵抗几十万的敌军疯狂的围追堵截,一方面又要不断地跋山涉水,在一年的时间里,整整跨越了11个省哪!其间他们历经无数次的生死考验,由开始时的八万多人到长征胜利时,只剩下了六千多人哪!终于,1935年10月,长征即将要胜利了,毛主席回顾踏过的征程,激动地写下了这首一起读出来——“长—征—”!
b细读三遍诗:
学法渗透:有一句老话:“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看看革命老前辈。”请同学一定要好好地读读这首诗!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三遍。第一遍注意诗中的生字词,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听明白要求了吗?请认真读。
c指名读诗,正音:
好,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你来。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当中的4个生字,看他有没有念错。
来,谁来给他一些建议。请你举个例子读给他听听,好吗?
请你再综合同学们的建议,能更好地把这首诗再读一次给我们听吗?
d齐读。
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读出来。
2、读出韵味。
a课题的味道。
学法渗透:所以,一定要敢于读出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味道。谁也来读一读这题目。
b诗的味道。
还有读得更好的吗?
对,带着这种感觉请你再读读这首诗。慢一些。
c范读。
下面老师也来读读,当然,我读的是自己的感觉和味道。仅供参考!
d再次齐读,读出味道。
谢谢同学们。来,我们一起读,相信大家也能读得非常好!坐直了,读慢些,读到诗的字里行间去,读出诗的感觉和味道来。
三、读懂诗的大意(15分钟)。
1、默读,静思大意。
读得好!同学们,书读到这儿,老师有个要求了:请同学们联系书上的插图以及查阅过的各种资料,再次默读《长征》,想一想,这首诗每句话大概在讲什么意思。呆会与同学们交流,你读懂了哪些比较难理解的句子?拿起笔,边默读边思考边做一些简单的笔记。(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2、研读,我读懂了什么?
预设重点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丸。
(1)学生汇报、补充。
知识点:a“逶迤”与“磅礴”的理解。b“腾细浪”与“走泥丸”的理解。
c“大无畏”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表达。
假如学生未讲明,可通过质疑交流的环节实现。
(2)老师要考验你是否真正理解了这句话。其他同学对这句话还有疑问的可以请教他。
学生质疑,“小老师”作答,教师适时补充。
(理解“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时,相机用简笔画勾勒帮助理解。)。
b能给大家说说理由吗?
c让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觉读这两句话。
预设重点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知识点:“云崖暖”和“铁索寒”不是指气侯变化,而是讲述了两场战役。
(1)“巧渡金沙江”的故事是这样的。金沙江两岸高山峭壁,水流湍急,敌人更是戒备森严。我们的红军一面假装攻打这头,吸引敌军的主力部队;而另一面我军主力队悄悄到另一面奇袭,缴获渡船,成功渡江,不费一枪一弹,等敌人发觉赶来时,我军已安然离开,敌人只能望江兴叹了。
a所以,每当想起这场战役,就让我们感到?(喜悦等)用文的一个字来形容,就是——“暖”。那么应当用什么的语气读?(高兴、欢快)来,请你把这种语气送到句子中读出来!
(2)“飞夺泸定桥”的故事是这样的。(幻灯出示泸定桥照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桥面上只有九根铁索,对岸的敌人早把木板抽掉了,踏在桥上随时都有失足的危险,更不要说还要面对敌人猛烈的攻击了!所以,这场战役不知道牺牲了我们多少的红军战士啊!
b因此,每当想起这场战役,就让我们感到——(悲伤等)用文的一个字来形容就是——(寒),那么应当用什么语气读(深沉)。来,请你把这种语气送到句子中读出来!
c让我们一起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读,读出一喜一悲的味道来!
预设3):讲到其他语句的,点评其中的关键字词,如“只等闲”“尽开颜”等,一笔带过。
四、情境体悟练写,感情引读,升华情感。(8分钟)。
1、听歌感悟情境。
a同学们,其实刚才我们所讲的都是长征之难,(板书)但这“难”用只言片语是道不尽,说不完的。下面让我们在长征之歌中去想象,去感悟。要求是这样的:
(出示幻灯片)。
听歌曲,展开想象,呈现画面,完成创作。
在……。
b学生汇报、点评。
2、情境引读。
同学们,纵有千难万难,纵有万水千山,纵有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毛主席回望万里征途,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这一切的一切,在他的眼里,都化为了文中的那句话,“红—军—”一起读出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对,只—等—闲——!(板书)。
“只等闲”的是“五岭逶迤”一起来——腾细浪。
“只等闲”的是“乌蒙磅礴”——走泥丸。
“只等闲”中历经过欢欣,“金沙水拍”——云崖暖。
“只等闲”中也历经了悲壮,“大渡桥横”——铁索寒。
所以,这“只等闲”里体现了哪些精神啊?
学生汇报。
对,这些就是革命大无畏的精神,就是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这就是长征精神哪!(板书)。
终于,这一切的即将过去了,“更喜”的是一起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五、延伸阅读,联系实际(2分钟)。
a从此,红军在长征精神的照耀下,踏上了更为艰苦也更为光辉的征程。正如毛主席在《忆秦娥娄山关》中写到的:(幻灯出示)。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长征才完,“雄关漫道真如铁”,前路是漫长的,因为“苍山如海”,前路更是艰辛的,因为“残阳如血”。一起把这两句话读出来!
同学们,“天若有情天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而今,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已成过去,“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愿同学们能继承长征精神,战胜生活与学习中的种种困难,发奋学习,为祖国富强尽一分心力!请同学抄写下这些毛主席的名句,背诵下来。
(幻灯出示)。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忆秦娥•娄山关》)。
天若有情天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沁园春•雪》)。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水调歌头•重上井岗山》)。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到韶山》)。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为女民兵题照》)。
难
(逶迤与细浪的简笔画)。
七律长征 精神。
(磅礴与泥丸的简笔画)。
只等闲。
教学反思:
眨眼之间,四十分钟时间飞逝而去。学生在这堂课中能学到什么?这是我最为关注的问题。所以,今后一定要更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一些相关知识、相应学法的渗透,让学生的“学”变得更为有效。细思这堂课,在师生的关系上,觉得自己处理得还是较为不错的。只有真正地关爱学生,才能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而我通过自己较为恰当而幽默的评价语,初步建立起了一种较为民主的氛围。在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上,我觉得自己在中间的环节上,确实还不能够更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说,充分地回答。究其原因,主要是想完成教学的必要环节,担心万一在这些环节上浪费时间却见效不大,那不是很不理想吗?毕竟只有四十分钟啊!所以,在今后还值得我更进一步去探索:如何促使预设与生成完美结合,以便生成的内容更有效!而自我的特色——激情,有所表现,给学生极大的震憾力,让极大部分学生一节课都能神采奕奕地认真听课。同时,我也在“写”的环节中,充分认识到了,只有让学生对文本有充分的理解,有充足的时间写,才能最为有效地表达,真正提高自己的素养。
《长征组歌》
长征组歌是几个歌曲组合在一起的。虽然作为温室里的我还不能理解歌曲中那种大无谓的精神。但是那磅礴的气势。与一往无前的信仰让我深深感触。
红军的长征精神告诉我们:只有为了革命理想而活着,才能让人生更精彩、更有意义;只有真正的革命理想主义者,才能超越平庸、追求卓越、创造出辉煌。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xx年前千千万万个红军战士牺牲在为革命理想而奋斗的长征路上,用他们的鲜血浇灌出革命理想的花朵。今天我们要想在工作和生活中有所建树,就要像他们那样,满腔热情为理想而奋斗,英勇无畏为理想而献身,为自己也为社会创造更加理想的生活。
这组个主要就是叙述红军长征的精神。红军精神永远是我们战胜自我,战胜困难的指路明灯,长征所蕴含的精神力量是无穷的,但愿红军的长征精神能世代相传!
文档为doc格式。
人教版长征教学设计
新的课程理念提倡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书面文字、观看音像资料、选择和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这个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每个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本教案依据课文自身的特点,在开发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方面做出尝试,在教材的许多疑难处,引导学生思考,补充大量相关的信息资料,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深化情感。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全诗。
3.学会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重点难点]。
弄懂诗中所有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慨。
读出全诗的节奏和韵脚,增加对诗这种体裁特点的感性认识。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长征背景。
教师准备:搜集视频、图片等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 一教时。
一、揭题导入,了解七律。
1、知道毛泽东是谁吗?
2、这样的诗叫做--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一首诗是8行,每一行7个字,第2、 4 、6、 8句最后一个字需押韵。
(深情):七律长征 (缓慢):七律 长征。
(设计意图:揭题导入,认识诗人毛泽东;介绍长征;了解七律,建立知识结构。)。
二、朗读感知,了解内容。
1.细读三遍诗:
学法渗透:有一句老话:“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看看革命老前辈。”请同学一定要好好地读读这首诗!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三遍。第一遍注意诗中的生字词,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后两遍争取读通顺,读出诗句内部的停顿。听明白要求了吗?请认真读。
2.指名读诗,正音:好,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你来。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当中的4个生字,看他有没有念错。
来,谁来给他一些建议。请你举个例子读给他听听,好吗?
你能再综合同学们的建议,更好地把这首诗再读一次吗?
3.齐读: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读出来。(出示,生字显红)。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设计意图:从有目的地自读三遍,再到指名读、指导再读、齐读,让全体学生都能把诗读通读顺;从诗题的味道,再到学生读诗的味道,教师范读的味道,学生再齐读的味道,让全体学生都在初读全诗的基础上得到了充分读诗的机会。)。
三、自主探究,明确诗意。
1、默读,静思大意。
读得好!书读到这儿,老师有个要求了:联系书上的插图以及查阅过的各种资料,再次默读《长征》,想一想,这首诗大概什么意思。思考完后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说说读懂的,提出疑惑的并一起尝试解决。(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那句诗?(生试着说说意思)。
哪些地方还不理解呢?预设:
(1)a “逶迤”与“磅礴”的理解。b“腾细浪”与“走泥丸”的理解。c “云崖暖”和“铁索寒”意思。d“万水千山”虚指,如“万言千语、万险千阻”。
(2)若学生提问为什么过金沙江的时候毛泽东觉得是暖的,过大渡河的时候觉得寒呢时将第五部分提前。
3、明确诗意:
(1)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翻腾着的小细浪,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看来也不过是脚下滚过的小泥丸。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滔滔江水拍击着高耸入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根根铁索,使人寒意阵阵。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加令人喜悦的是翻过了千里积雪的岷山,个个笑逐颜开。
四、深入探究,感悟体会(10分钟)。
1.体会“远征”。
这里有段资料,让咱们特别留意一下这段话中的这几个数据。(引读)在短短一年时间里,
红军穿过了--11个省。
翻过了--12座大山。
跨过了--24条长河。
行程--二万五千里(点击课件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这就是红军走过的行程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如果把这条线路拉直,那就跨过了半个地球呀。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远征。
(“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金沙水拍”“大渡桥横铁索寒”“岷山千里雪”等。)(播放长征途中的课件)1934年10月,毛泽东率领8.6万红军,踏上了漫漫的长征路。这一路走来,除了偶尔巧渡金沙江的喜悦外,更多的是面队飞夺泸定桥的那种惊心动魄。在红军过草地的时候,他们几乎已经弹尽粮绝,他们吃的是草根和树皮,脚下是吞噬他们生命的沼泽地。在红军走过这漫长的征途的时候,八万六千人只剩下八千人……这一切都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这段征途的“难”。
面对这样重重的困难,红军有没有被吓倒?(没有)。
用诗中的一个词来说--不怕(师板书:不怕)。
指导读:坚定地说--不怕。
铿锵有力地说--不怕。
3、是的,不怕,因为他们坚信胜利就在前方,坚信一切困难都将被踩在脚下。这一切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无所畏惧、豪迈、乐观……)。
4、现在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
预设:a从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体会出毛泽东还想表达红军不怕长征的艰难与危险。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的不怕与只等闲(板书)。
师:什么对他们来说只等闲?在红军的眼里,那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只不过是什么?(那磅礴的乌蒙山也只不过是一个滚动的小泥丸;那逶迤的五岭只不过是大海里的一个细浪而已。)。
从这儿咱们感受到,诗人毛泽东还想告诉我们不怕,带着这样的感受来一起读一读这句诗。
让我们带着这份喜悦的心情齐读这两句。
(设计意图:透过远征难且不怕,让学生体会到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自主钻研文本的空间。)。
五、探究重难点。
1、自由读全诗,想想还有哪里不太明白?(交流)。
3、课件出示巧渡金沙江的故事,生自由读。
如果你是其中一员,回想我军巧计渡江,你会怎样?这个“暖”字,正是军民一家亲的暖,是不费一兵一卒取得胜利的喜悦。就让咱们把笑容挂在脸上,一起再体会体会。齐读。
4、可是为什么过大渡河的时候,诗人要用一个“寒”字呢?
(1)来看一看这段录象。(师播放课件)。
是啊,每当毛泽东回忆起飞夺泸定桥的场面时,感到的是胆战心惊,是寒彻骨的悲痛。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5、男女生分读,体会诗人不费一兵一卒就取得胜利的喜悦和感受诗人的痛心。
6、师(引读):1935年10月,毛泽东同志亲笔写下了这首诗,并且亲自在八千战士面前朗诵了这首诗。七律长征-- 齐读全诗。
7、尝试背诵。
7、小结:如今“长征”已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频频使用的一个词语, 那就是要不停步,要前进,前进,更前进。恰如我们学习的长征,万里长征只迈开了第一步,同学们任重而道远。
(设计意图:此环节多处及时为学生提供视频,创设直观情境,容易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产生共鸣。)。
六、布置作业,延伸继续。
2、写一写对长征的认识和感受。
(设计意图: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拓展学生的视野,使语文走向生活。一堂课是结束了,但那仅仅是学生学习的中点,而不是终点。拓展性作业的设计将这堂课的句号改成了省略号,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让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认识那些感人至深的情感,或许能给他们带来一生的启迪。)。
20、七律长征。
不怕 远征难。
万水千山 乐观、无所畏惧。
只等闲。
人教版长征教学设计
在进行本篇课文的教学预设时,我们注意考虑到这样三点:
1、简介相关知识。
本篇课文是一首七言律诗,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如“五岭逶迤腾细浪”对“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对大渡桥横铁索寒”。教学本篇课文虽不必要求学生掌握“律诗”、“对仗”等,但宜通过适当简介,以便学生在读悟过程中,读出全诗的节奏和韵脚,增加对这种体裁特点的感性认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课文的感情,还应适当介绍一些关于长征的知识。当然,介绍的方法宜灵活多样,可以播放电影、电视,可以边播放图像边语言简介;可以课前展示相关图片,图片下附上关于长征情况的说明文字。
2、注意讲读结合。
3、体会英勇无畏。
本篇课文描述了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壮举,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所畏惧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如何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入情入境,动心动情,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呢?建议通过这样几条途径引导学生体会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一是引导观察课文插图。与课文配套的巨幅插图,表现得是红军战士过雪山时的情景:凛冽寒风猛烈地刮这,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地漫天飞舞,到处白雪皑皑。我们的红军战士艰难的前行,但无不目光坚定……二是播放相关音像资料。通过播放有关电影、电视中的相应片段,诱导学生入境,感悟实情。三是品读词句。如,“五岭”、“乌蒙”实际上是那样的“逶迤”、“磅礴”,可在红军战士眼里,它们却成为“细浪”、“泥丸”,表现了红军战士是何等的藐视困难、勇往直前。用心品读词句,学生就容易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了。
[思路提要]。
教学本篇课文,可以依循这样的思路展开:
1、揭示课题,简介相关知识;
2、讲读结合,引导感知诗意;
3、反复诵读,体会英勇无畏;
4、适当延伸,推荐合宜读物;
5、联系实际,激励攻坚克难。
人教版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读并背诵四副对联,激发学生喜欢对联的情趣。
2阅读古代趣联巧对的小故事,进一步激发学生收集、试作对联的兴趣。
3写小学生活中难忘的人或事。
4进行“我们与周围环境”的调查,进行实践活动。
课时安排: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读读背背、阅读)。
一导入新课,明确任务。
从本节课开始,进行“积累运用四”的各项练习。这节课进行两项练习:第一,读读背背,练习读对联,并背下四副有趣的对联。第二,阅读古代文人“趣联巧对”的两个小故事,了解那一副副妙趣横生的对联是怎样产生的,我们也学着对一对。
二完成“读读背背”。
1自己试着读一读四副对联,注意读准字音和句子中恰当的停顿。
2指名读。注意听,读得对不对。学生评议,老师指点容易读错之处,要求读出上下联中词语的“对仗”。
(解释“对仗”,指上下两句里的词语,就像仪仗队里的队员,一一对应,排列非常整齐。)。
老师范读。学生认真听,从中感受怎样读出对仗关系。
3学生自己边读边画出上下联中对仗的词语。老师举例说明标画方法。
4交流读法,互相评点。
5练习背诵。采取同桌对句、男女对句、分组背诵比赛等多种方式。
三阅读“趣联巧对”。
1自读短文,根据文中的解释,弄懂每个小故事中的对联是什么意思。
2欣赏两副对联,说说对联里哪里对得巧妙,趣味在哪里。把两副对联读好读熟,背下来。
3讨论交流。
4谁还了解这样趣联巧对的小故事或背诵过很有趣的对联,说给大家听听。
5老师就现场或生活中的人、事、物出上联进行示范,让学生对。对上后,评议一下对得怎么样,然后组织学生试着对对联。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激发兴趣,拓展思路。
1谈话导入。
2学生自由说说令其难忘的人和事。
根据学生说的内容,适时小结,以启发学生。
(1)难忘的事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高兴的,难过的,内疚的,难堪的,有趣的,感动的任何事,也可以是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永远忘不了的一幕。
(2)难忘的人可以是自己的老师,同学,也可以是学校的其他学生和老师,还可以是学校里的工人或客人等,可以是熟人,也可以是陌生人,只人他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就可以。
二明确习作要求。
1题目可以用“难忘”,也可以自拟。
2内容写具体,语句写通顺,叙述有一定的顺序。
三自主习作。
1构思好后自主习作。
2老师帮助有困难的同学,根据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选择典型内容的习作,准备引导学生评议。
(典型的习作包括:具体与不具体的,选材多角度、叙述有特色的,写法富有个性的。)。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指名朗读习作,评议修改。
1请5至6位同学读习作,师生逐个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修改方向。
2同桌互读互评。
二修改习作,进行誊写。
1自己修改。
2请伙伴帮助修改,改正不通的句子和写错的字和标点符号。
3誊写在作文本上。
第四课时(习作拓展)。
一佳作欣赏。
老师批发后,选出选材,体裁,语言等方面各具特色的,尤其是突出如何“难忘”的习作,向学生介绍,请小作者当众朗读,师生共同赏析。
二宣读进步作文和优秀片断。
选择有进步同学的习作和好的习作片断,请作者读给大家听,激发写作兴趣,激励学生进步。
三老师宣读下水作文。
老师写下水文,能够了解写作文应该注意到哪些方面,能更好地更深入地指导学生写好作文。老师朗读自己的下水文,能够拉近学生与老师的距离,引起学生的共鸣,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起到示范作用。
第五课时(实践活动)。
一导语。
我们学过《只有一个地球》,知道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正面临着巨大的威胁,环境,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也给人类发出了警告。那么,我们周围的环境怎样呢?让我们每一个小学生都来关注这个问题。
二读课本中的活动提示。
三交流讨论。
你想调查什么?怎样调查?
根据学生谈到的,相机引导:利用现有条件,选择切实可行的方法。
四布置任务。
自由结合组成小组,用两周时间进行调查,注意保管好调查资料,准备好调查报告或其他形式的调查结果展示,参加《我们与周围环境》的专题语文活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1、以生为本,关注学情:由于学生对长征这一历史事件缺少感性认识,所以在课前要求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同时针对有些字词不太容易理解,要求学生在课前加强预习。
2、抓住关键,研读感悟:在品读诗文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上,抓住”不怕“这个看似平淡实则掷地有声的词来作为研读的主题,使自主感悟的空间尽量地最大化,最优化。
二、教材理解:。
1、新课标对本文的教学要求:。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长征“等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2、文本解读: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颔联承接”千山“。作者先用”逶迤“和”磅礴“的夸张手法极言山势雄险,用的是”扬“的手法,而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手法言其渺小,用的是”抑“的手法,这抑扬之间更显出红军的伟大。颈联承接”万水“。一”暖“一”寒“,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尾联描述了长征的最后历程。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难程度其实超过”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但这时由于胜利在望,心情舒朗,”喜“由心生,眼中望去的风雪交加路也就变得美不胜收了。最后以”开颜“收篇,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的彻底胜利。
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当。
三、学情分析:学生比较喜欢学习古诗(近现代诗),但这些诗的内容和写作手法确实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段距离,学生对长征这一历史事件的了解可能也很有限。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长征“等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五、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感受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学生自读自悟和教师引导感悟相结合,适时补充相关影像或其他资料,以丰富学生感性认识。
七、课前准备。
1.学生:查找长征有关资料,通过借助工具书,预习诗文。
2.教师:查找长征相关资料,准备飞夺泸定桥的视频或画面,准备歌曲《长征》。
3.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无特殊要求。
4.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词语手册、字典等。
县级备课设想乡镇交流意见教师使用体会。
1、谈话导入(师板书”长征“)读!同学们知道长征吗?关于长征你们了解到哪些内容?例如:你知道的长征故事有哪些?(交流)。
揭题:听了同学们的介绍这两个字应该是不平常的,沉甸甸的,再读”长征“!(再书”七律“,简介七律)。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是我们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毛泽东为歌颂长征而作的,毛泽东雄才大略,他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我们现在就一起走进他的诗,走进那一段不平常的岁月。
2、出示诗文,师范读。
3、生自学,三读诗文。
一读,读通诗句,读准生字。
二读,读出节奏,理解词语。
三读,借助工具书,尝试理解诗意。
4、交流:。
(1)出示生字词:磅礴泥丸岷山云崖。
指导读词,读出每个词的”味道“,你知道了文中哪些词的意思?还有哪些不明白的?
(2)指导读诗,读出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指名交流,共同评议。
5、品读诗句,深入感悟。
(1)长征这段硝烟弥漫的岁月已渐行渐远,今天的你我对长征的印象可能有些模糊,但是诗中有一个看似普普通通的词却像一声惊雷,豪情万丈。你能体会出来吗?(师生交流,板书”不怕“)读读这个词所在的句子。(指导读首联。)。
(3)交流。重点指导:”大渡桥横铁索寒“的画面。知道这句诗背后的故事吗?指名介绍或师生共同介绍(出示相关视频片段或图片)当时大渡河上只有13根铁链,桥下水流湍急,对岸敌人利用天险疯狂扫射,红军为了争取时间,以身挡弹,强渡铁索桥。当时的场面是那样的惊心动魄。可是红军有没有惧怕过?这个”寒“字你是怎么理解的?那这句你该怎么读?(指导朗读)。
(交流并指导朗读)。
(5)红军长征途中是不是就遇到了这些困难?你还知道有哪些?
(6)是啊,千难万险又算什么?红军正是凭着藐视一切困难,积极乐观的革命精神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来再读第一句。(指导读好”不怕“”只等闲")。
师引生读:(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生)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生)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生)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更开颜。
6、欣赏歌曲《七律o长征》。
听了歌曲你有什么感想?把我们的感想融入我们的声音吧!来!师引--红军----(有感情地背诵)。
小结:通过这首诗,长征这一段辉煌而又壮烈的岁月又浮现在我们面前,同学们,此时的你想对参加过25000里长征的先辈们说些什么?(交流)今天的我们是不会忘记这一段峥嵘岁月的,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吧!
不怕万水千山。
金沙水拍五岭。
大渡桥横乌蒙。
岷山。
……。
十、作业设计:。
1、完成课堂作业。哪道题觉得有困难,允许你们提一道。
十一、探讨的问题:怎样尽快拉近学生与古诗词之间的距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教版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正确理解下列词语:只等闲、逶迤、腾细浪、磅礴、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
2、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毛泽东和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一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
[课前预习]: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走近长征。
1、了解“单元导读”。
(1)师:(出示毛泽东图)认识他吗?没错,他就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毛泽东。这单元,我们将要随着课文的学习,走近毛泽东,去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
(2)生读“单元导读”。了解怎么学?
2、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先通过一首长征诗来走近毛泽东。关于“长征”,你们知道的内容有多少?(出示长征示意图和阅读“资料袋”帮助大致了解长征。要点: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披荆斩棘,翻山越岭,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行军二万五千里。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师:因此,可以说,长征是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光辉历史,齐读课题——。
也可以说,长征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一段历史。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感知大意,质疑问难。
(一)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1、师:当1935年10月红军胜利在望,毛主席回顾长征走过的路程,心潮澎湃,激动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而且还亲自向红军战士朗读了这首诗。(师范读:背诵全诗)。
3、朗读诗歌,把诗读通顺,生字读准确,找出韵脚。
(生自由朗读诗歌)。
师:看看同学们课文读得怎样了?其他的同学仔细听,从正确和流利两方面进行评价。(课件出示诗歌《长征》)。
指名读—全班齐读。(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打着节拍读)。
4、再读课文,思考:
全诗围绕哪句写的,你是怎么理解的?
5、生交流,指导朗读这一总领句。
(二)读书思考,查资料批注。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一下子就抓住了这首诗的总领句。下面我们就围绕这句来学习。“远征难”诗人是怎么体现的?而“红军不怕”又从何看出?请你们再读诗,画出相关词句,借助课前收集到的材料及相关知识,把自己的想法在文旁作批注。
生自学,师巡视辅导。
三、作业。
1、读诗,思考,批注。
2、抄写生字新词。
3、《丛书》一到五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这首诗是围绕哪一句来写的?
二、再读诗歌,读悟结合,理解诗意,指导背诵。
(一)体会“远征难”。
1、你是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长征中的“难”?
生答,师板书:逶迤、磅礴、千里雪、云崖、铁索。
2、从这些词句中怎么看出红军“远征难”的?
(1)逶迤、磅礴:师板画并出示课件体会五岭的长与乌蒙山的高。
(2)千里雪:看影片《丰碑》理解雪山的可怕。
(3)云崖、铁索:金沙江和大渡河的难渡。
3、师小结:五岭、乌蒙山、雪山只是红军过“千山”的代表,像这样难越的高山总共有18座。长征难不难?金沙江、大渡河只是红军过“万水”的代表,像这样难渡的天险有24条。长征难不难?(难!)。
4、指导感情朗读,读出万水千山的“远征难”。
(二)体会“红军不怕”。
1、长征这么难,红军怕不怕?(不怕!)从何看出?
(1)师板画引导学生比较:逶迤——细浪,磅礴——泥丸。
为什么毛主席和他所领导的红军会这样看待?(革命乐观主义)。
(2)请生讲“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暖”。
(3)看影片《飞夺泸定桥》,理解“寒”(心惊胆寒)。
(4)请生谈对“喜”字的理解。
2、生感情读,读出红军的“不怕”。
(三)体会感情。
1、师:长征这么难,但在红军眼中均只是平平常常的事,红军均不怕。此时,你感受到毛主席和他所带领的红军的什么精神?请用一个词来概括。(英勇无畏……)。
2、师:是啊,正因为红军英勇无畏,所以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了!毛主席说:
三军过后尽开颜。
从这名诗中,你又体会到什么?(毛主席和红军胜利后的喜悦)。
3、再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三、情感升华,背诵全诗。
1、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你们愿意听一听《七律.长征》这首诗谱写的歌曲吗?(播放歌曲)。
2、你觉得自己有没有走近毛泽东了?他在你心中是什么形象?(乐观的、英勇无畏的)。
3、让我们满怀激情,齐背《七律.长征》来表达自己对毛泽东主席的缅怀及敬佩。
文档为doc格式。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1、以生为本,关注学情:由于学生对长征这一历史事件缺少感性认识,所以在课前要求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同时针对有些字词不太容易理解,要求学生在课前加强预习。
2、抓住关键,研读感悟:在品读诗文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上,抓住”不怕“这个看似平淡实则掷地有声的词来作为研读的主题,使自主感悟的空间尽量地最大化,最优化。
二、教材理解:。
1、新课标对本文的教学要求:。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长征“等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2、文本解读: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颔联承接”千山“。作者先用”逶迤“和”磅礴“的夸张手法极言山势雄险,用的是”扬“的手法,而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手法言其渺小,用的是”抑“的手法,这抑扬之间更显出红军的伟大。颈联承接”万水“。一”暖“一”寒“,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尾联描述了长征的最后历程。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难程度其实超过”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但这时由于胜利在望,心情舒朗,”喜“由心生,眼中望去的风雪交加路也就变得美不胜收了。最后以”开颜“收篇,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的彻底胜利。
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当。
三、学情分析:学生比较喜欢学习古诗(近现代诗),但这些诗的内容和写作手法确实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段距离,学生对长征这一历史事件的了解可能也很有限。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长征“等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五、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感受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学生自读自悟和教师引导感悟相结合,适时补充相关影像或其他资料,以丰富学生感性认识。
七、课前准备。
1.学生:查找长征有关资料,通过借助工具书,预习诗文。
2.教师:查找长征相关资料,准备飞夺泸定桥的视频或画面,准备歌曲《长征》。
3.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无特殊要求。
4.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词语手册、字典等。
县级备课设想乡镇交流意见教师使用体会。
1、谈话导入(师板书”长征“)读!同学们知道长征吗?关于长征你们了解到哪些内容?例如:你知道的长征故事有哪些?(交流)。
揭题:听了同学们的介绍这两个字应该是不平常的,沉甸甸的,再读”长征“!(再书”七律“,简介七律)。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是我们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毛泽东为歌颂长征而作的,毛泽东雄才大略,他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我们现在就一起走进他的诗,走进那一段不平常的岁月。
2、出示诗文,师范读。
3、生自学,三读诗文。
一读,读通诗句,读准生字。
二读,读出节奏,理解词语。
三读,借助工具书,尝试理解诗意。
4、交流:。
(1)出示生字词:磅礴泥丸岷山云崖。
指导读词,读出每个词的”味道“,你知道了文中哪些词的意思?还有哪些不明白的?
(2)指导读诗,读出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指名交流,共同评议。
5、品读诗句,深入感悟。
(1)长征这段硝烟弥漫的岁月已渐行渐远,今天的你我对长征的印象可能有些模糊,但是诗中有一个看似普普通通的词却像一声惊雷,豪情万丈。你能体会出来吗?(师生交流,板书”不怕“)读读这个词所在的句子。(指导读首联。)。
(3)交流。重点指导:”大渡桥横铁索寒“的画面。知道这句诗背后的故事吗?指名介绍或师生共同介绍(出示相关视频片段或图片)当时大渡河上只有13根铁链,桥下水流湍急,对岸敌人利用天险疯狂扫射,红军为了争取时间,以身挡弹,强渡铁索桥。当时的场面是那样的惊心动魄。可是红军有没有惧怕过?这个”寒“字你是怎么理解的?那这句你该怎么读?(指导朗读)。
(交流并指导朗读)。
(5)红军长征途中是不是就遇到了这些困难?你还知道有哪些?
(6)是啊,千难万险又算什么?红军正是凭着藐视一切困难,积极乐观的革命精神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来再读第一句。(指导读好”不怕“”只等闲")。
师引生读:(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生)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生)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生)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更开颜。
6、欣赏歌曲《七律o长征》。
听了歌曲你有什么感想?把我们的感想融入我们的声音吧!来!师引--红军----(有感情地背诵)。
小结:通过这首诗,长征这一段辉煌而又壮烈的岁月又浮现在我们面前,同学们,此时的你想对参加过25000里长征的先辈们说些什么?(交流)今天的我们是不会忘记这一段峥嵘岁月的,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吧!
不怕万水千山。
金沙水拍五岭。
大渡桥横乌蒙。
岷山。
……。
十、作业设计:。
1、完成课堂作业。哪道题觉得有困难,允许你们提一道。
十一、探讨的问题:怎样尽快拉近学生与古诗词之间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