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我记忆中的年味儿(模板18篇)

时间:2023-12-13 15:40:43 作者:MJ笔神

优秀作文可以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历史典故或适当的比喻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可读性。下面是一些经典的优秀作文选段,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作者的才情。

我记忆中的年味儿作文

顺着走过无数遍的“白墙道”往下走,也顺着记忆隧道往下走……浣花溪公园门口有位兢兢业业的`爷爷,推车卖着他小巧而美味的鹌鹑蛋。

“白墙道”临近浣花溪,墙是白色的,墙下小道的旁边有一条小沟,跨过小沟,便是马路,马路边有一排伟岸的梧桐树,再往旁边,就是浣花溪。

小道上占着几棵老槐树,拦住道路,走到那儿,要跨过小沟,跳上马路,才好过路。可我偏不,我从倾斜的树干上翻过去,一手扶墙,一手撑树,“小心翼翼”地踩着树、扶着树,往高站,最后翻过去。家里人在下面散着步,而爷爷最喜欢和我一起玩,为我保驾护航。那条道除了周末我们一家人路过,平常上学时,我、家乐、爷爷、奶奶也常从那儿走。我屁颠屁颠儿地围着爷爷奶奶乱蹦一阵,再和家乐嘻嘻哈哈,站在树干上,再跳下去。一遍不过瘾,又折回来再翻一次。

几棵树都翻过去,出了“白墙道”,便可以见到那位爷爷在卖鹌鹑蛋,他不老,也不年轻。

静看那位爷爷制作美食也挺有趣!他用一种有几排呈半球形小凹槽的“锅”来烹饪,敲破蛋壳,让蛋液溜入一个小凹里,这容器相当于锅,拧开下面的煤气炉,便能加热。在锅底有几滴油,防止粘锅。

刚开始,蛋液里还像住了小鱼儿似的,时不时顽皮地吐一串小泡。不一会儿,有股鹌鹑蛋香轻轻飘在空气中,蛋液也从透明变成了乳白,蛋黄也没有之前那样光亮、清透,旁边渐渐出现一些类似锅巴的部分。瞅着鹌鹑蛋熟了,那位爷爷会挑出鹌鹑蛋,穿在竹签上,加上他特有的调料,微笑着弯腰递给我。蛋香和调料香抓住了我的鼻腔,那便是城市中的自然味。

有时,我们站在摊边儿就地解决。爷爷、奶奶、爸爸都是短发,吃起鹌鹑蛋来很方便,而妈妈得把长头发优雅地揽起来,弯些腰,配合我的高度,弯到和我差不多高时,再和我一起吃,一边说着烫,却吃得不亦乐乎。

鹌鹑蛋入口,调料味不寡淡,也不浓,咬下去,先是外面一圈稍有韧劲儿的“锅巴”,咬破便是蛋白和绵软的蛋黄,唇齿留香。

这时,吃完了,发现那位爷爷注视着我们,脸上的笑容很祥和。

后来搬了家,浣花溪距离上远了,心里也远了。好久没去那儿玩了,也没能再和家乐、爷爷、奶奶一起走着“白墙道”上学。挤在人头攒动的公交车上,上学的路程千篇一律。

再次在春游时路过了“白墙道”,它却变了。小沟被水泥、沥青填平了,了无踪迹,再看不了雨天时雨点落在小沟里激起的小水花儿。道上的树——那几棵我撑着、翻过无数遍的老树也销声匿迹,人为的销声匿迹。墙,也不再是老墙,没有了树映上的树荫,形单影只。

文档为doc格式。

记忆中的味儿作文

话说味儿,味觉自然比嗅觉更内在,也更持久。

小学一段时间,父母突然说要给我补补维生素d,也就是鱼肝油。我第一次看到包装完成的鱼肝油滴剂,自认为是一种药物。我是不大喜欢让别人见我吃药的,但一天三次,必定一次要带到学校里来。所以到了中午,我自个儿到角落里的把胶囊弄破,里面的鱼肝油就流出来了,油滴进嘴里的感觉总是很稠,有时因为赶时间,就直接连水吞进肚子里了。现在的鱼肝油大概与以前的不一样,现在的鱼肝油胶囊是鱼形的,猜也是因为更符合“鱼肝油”这个名称。

一次,同学见我在角落中摸索什么,我试图隐藏,但“不幸”被得知了我补维生素d的事,一下子传遍了整个班级,所以以后我也就不再每天去角落了,我们开始了“我帮你忙,你给我一块胶囊”,也就因为这个,所以许多人都来帮我忙。后来看他们吃得开心,也就跟着吃,跟着一起先咬破胶囊,等鱼肝油漏走再嚼胶质,有冰冰的感觉。因为我的带动,有许多同学也准备了鱼肝油,所以那段时间班级中总有一股鱼腥味。后来鱼肝油胶囊的风波过去了,一切风平浪静!

入学后总有让我们学生头痛不已的考试,每每考试前都是疲倦的。到考试前,总有一个同学每人发一块巧克力,是提神醒脑用的。我并不讨厌吃巧克力,相反我很喜欢吃,但考试前分到的那块巧克力总觉得是苦涩的,我无法吞下,粘在口中吐不出来,也就因为这样,所以后来我就不再品尝巧克力了。一看到巧克力,心中的印象就是苦、粘,吃完嘴巴还脏脏的,就像一味中药。一次吐出来时还弄脏了衣服,自此我发誓再也不碰巧克力了,巧克力的变化其实也是受了我考试心情的影响吧。

记忆里的味道,因为带着时光滤镜,也变得特别起来。

我记忆中的年味儿作文

有时候在饭桌上,父母亲不自觉的就讲起了小时候爱吃的“零味儿”,甚至当时几毛钱的价格都忆得清楚。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童年变成了我的回忆,童年里的味儿,也变成了我回忆中的痕迹。

小区的铁栅门那,有几株从人家园子里探出来的植物。不知是秋天还是什么时候,只记得是很冷的季节,那几就会开出红得如辣椒般的花儿来。

也忘了从哪里听来的,说这花儿能吃。摸索着,就知道了这花的`滋味。花瓣儿是红的,但连着茎的那一头是白色的,像加长的喇叭花。只稍轻轻捏住白色的部分,向外一拉。再把细的那头放进嘴里吸一下,就有几滴清甜的蜜汁点在舌尖上了。

这甜不比其他任何甜,是带着花味儿的,带着一股寒凉的气质的清清爽爽的甜,以至于后来总是对什么“玫瑰味”的薄荷糖有好感,但寻寻觅觅,总觉得没有那几滴来的清爽。再后来我总是写到江南姑娘冷清的气质和江南清淡的甜茶,似乎都是这个味的了。

还有个印象深的是一个叫做“白毛根”的东西。野草一样遍布外婆家的后山,一般长在墙根边长上,一长就是好大的一丛。

这玩意儿据说母亲很爱吃,还治咳嗽。拿着小锄子,找一丛“白毛根”,挖一挖旁边的土,土松开来了,抓住那草一拔,就连根来了。根是乳白色,像甘蔗一样分成一截一截。母亲会挑,挖出来的都是粗大多汁的,嚼起来有劲儿。

放在嘴里嚼,能嚼出甜味儿。总是见小说里写“嚼着一根草”。想来也就是这样甘草的味儿。越嚼越起劲,那种甜是沁到嘴里角角落落的甜。不过和甘蔗一样,渣渣是要吐出来的。后来听说“白毛根”是要煮成汤喝的,我也试过,但它甜汁太少,汤就没有味儿了,还是嚼着好吃。

都说爱吃甜的女孩都爱笑,我便是最好的例子吧,无甜不欢。尝了这么多甜味儿,还是这种甘洌最得我心。

小时候还有时间吃吃玩玩,现在却不愿这样大费周张地去找一朵花或花一下午时间挖那“白毛根”,于是这些属于童年的味儿,变成了生硬的“回忆”二字。只愿,童年的回忆不要再随着时间出逃吧。

我记忆中的年味儿作文

老家有句话:大人望种田,小娃望过年。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农村的生活条件依然很差。我家一年到头吃不上几次肉,家里能发出声响的'就是一台“襄阳”牌黑白电视机。村子小得很,天天都是那几张熟面孔,咵的都是那几句家长里短。莫说是汽车,货郎都很少来,孩子们眼巴巴地盼着热闹的春节。

中国人讲究“食为天”,进了腊月就开始准备各种年货,最重要的自然是杀年猪。入了腊月,“杀猪班子”就抬出尘封一年的家伙什儿挨家挨户宰年猪。

农人把肉用盐抹匀,放到土瓷坛子里压实了腌制成腊肉。猪头、猪下水、猪尾巴卤成凉菜。大人说,小娃子吃猪尾巴不流鼻涕,所以猪尾巴就成了孩子的专属。其他的肉用绳子穿了一排一排吊在屋檐下。肥膘炼出洁白细滑的猪油,剩下的油渣也不浪费,抓来就可食,包“包面”时掺在馅里更是味美。

上大学到了北方,吃了各种式样的饺子,却找不到家乡的味道。后来,我才知道,差的是那一把猪油渣。

豆腐必不可少。乡邻把自家种的黄豆挑到豆腐坊里打豆腐,豆浆翻煮的香气混合着柴火的味道飘出去好几里地。正好遇上堰塘里放水起鱼,父母就去买两条肥硕有劲的花鲢,和豆腐一起炖了,简直就是人世间的极品美味。

老家还爱做黄酒。糯米蒸熟了,拌上酒曲,兑上凉开水,封在酒缸里,等到过年打开,香气四溢。别看度数低,多少好汉喝了三碗就东倒西歪。

偶有人开着拖拉机去镇上办年货,拖箱里载的却是满满当当凑热闹的孩子,镇上不足一里长的街是我们心目中最热闹繁华的场所。商户们把红灯笼、红纸、年画挑得老高老高,就像是在比赛。卖糖果的、卖碗筷蒸笼的、卖馍馍油条的,甚至卖老鼠药的,把街占去了大半。小孩子挤在人群里,只能透过大人的腿缝贪婪地观望摊上五颜六色的商品,还没吃到糖,却被拽到剃头挑子前。剃头是男孩心中的梦魇,煤炉旁排队的个个哭丧着脸,镜子前坐着的几个也号啕不止。好在剃完头就会得到热乎乎的糖油饼作为安慰,这也是童年难得的美味。

年货不外乎糖果、瓜子、油条、年画和红纸。那时候鲜有人买印刷的春联,大家都买回红纸自己写。父亲写得一手好字,邻居常把红纸送来请为代劳。我和妹妹喜欢给父亲打下手,用碟子盛好了墨,把纸裁成合适的规格,再把新买的农历本翻到“春联大全”一页。父亲看一眼,说:“九个字。”我们就忙把纸叠成九个格,再摊在桌子上让父亲写。等我约摸九岁时,父亲把毛笔交给了我,虽然写得歪歪扭扭,却仍能得到大人的赞扬。

三十儿清早,母亲起来准备团年饭,我们也早早起来贴春联。从厨房端来熬好的米汤,再拿一把高粱尖锅刷,我和堂弟一个往墙上刷米汤,一个踮着脚站在凳子上贴春联,沿着院子从堂屋贴到大门,粮仓里的“五谷丰登”,猪圈里的“六畜兴旺”,也要仔仔细细地铺贴平整。再撑起红灯笼挂到屋檐下,浓浓的中国红就这样把年味儿铺了出来。

家乡盛行中午团年,我们四世同堂,热热闹闹地围坐一起,桌上摆放着各色菜肴,火锅里热气腾腾,孩子们端起酒杯笑嘻嘻地向大人祝酒。

记忆中的年味儿范文

母亲忙前忙后准备采购年货,张罗着整理屋子,满街红艳艳的灯笼充满了温馨的气氛,外地的游子急冲冲地赶回,噼里啪啦的鞭炮点燃着喜庆。

儿时,腊月的那些日子,翻看削薄而陈旧的日历,泛黄的卷角散发着淡淡的烟草味儿,像是沉沦了一个世纪,细数临近春节的日子,只觉得心急得想冲破障碍。父母们收拾着杂物尘俗,每一次轻微地掸尘、擦拭,都是那么仔细,如待珍宝。邻舍家也炖起了年货,烟雾氤氲着整个厨房,恰似着扑面而来的醉人年味,叫人无可阻挡。香扑扑的气味,热腾腾的美味,惹得玩闹的孩子纷纷尝鲜,滚烫的热食吃得食火上升,口舌生疮,也不肯放下。最终耐不住性子,叫上一群伙伴,满世界地疯闹。只见那人流如潮,水泄不通,大街小巷,均是熙熙攘攘,红灯高挂,一派喜气洋洋的面貌。忙忙碌碌中,似乎一整年的努力,更多的是为了这几天。

香香的年味、腊味、节日味,全都跟着年关的脚步的来临而开始弥漫,充满每个感官。直到三十除夕,吃上欢乐的团圆饭,其乐融融,一家卧在沙发上,什么也不调换,在春节联欢晚会的一颦一笑中守岁,度过旧的一年,迎来新的一年。

钟声敲响,大年初一的爆竹热闹了,拜年、红包、烟花……不亦乐乎。是繁忙,是欢乐,是不舍?是厌倦,是喜庆,是依恋?十几年来,循规蹈矩,我想是累了,但为何内心总涌起深深的不舍,若割舍了这传统的日子,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要求相聚、祝福?这是个平凡的日子,只是要我们短短的一次团圆,我们不会累,为了这短短的一次团圆!我们抱怨年味的淡去,我们感慨时光的逝去,但是否会在一个午后,回忆那远去的年味儿,这是一种幸福、温馨的体验。

追溯匆匆数十年,记忆中的年味儿,是福,是乐,是我们永久的依恋。

记忆中的年味儿作文

等小年除旧扫尘一结束,洗的任务便主要落在了我们母女三人身上。母亲是个爱干净的人,每到年关,母亲都要带着我和姐姐把家里的被褥拆洗一遍,那时候没有被罩,母亲就在被子的前边缝上“被头”,以便平时脏了拆洗,而家里的被褥常常是一年拆洗两次,一次是暑假、另一次就是年关了。这时候清洗被褥可不比暑假天气好的时候,天气冷,母亲会让我们早早吃完饭,在大铁锅里烧上一大锅热水,我们用母亲用旧衣服换来的大盆盛洗衣物,一边热水一边洗衣服,一遍揉,第二遍打肥皂、第三遍涮干净,我们三人轮流工作,不一会儿,一床被子便会清洗干净。灶膛下的火熊熊地燃烧着,我们也干得热火朝天,直到洗完衣服才渐渐熄灭。

每洗一个被子,就拧干晾晒到铁丝上,等风干后,母亲叫上我们姐妹中的一个,把被面和被里抻拉平整,然后让我们两个继续洗,而她,则急急忙忙开始了缝的工作。我们母女三人就这样配合着,等到被子全部洗完,缝的任务也常常要到晚上10点多。虽然很累,但是一想到过年能穿上干净的衣服,盖上干净的被子,我们所有的劳累便烟消云散。

母亲手下剪剪缝缝的活是不在话下的。平时,村里很多人都会找她剪个鞋样、裁件衣服,母亲从不推脱,常常是“手到擒来”,让别人满意而归。针线活就更不用说啦,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我在母亲的熏染和教导下学会了缝被子、缝棉衣服,知道了缝时要上边针脚小一些、下边针脚大一些,中间要穿空而过的技巧,因为这点“本事”,在郑州就读的四年里,我不但帮了班里许多同学的忙,而且,也成了我成家后最艰难时期不求人、不为难的一个法宝。儿子出生才10个月,母亲瘫痪在床,不能在病床前尽孝,缝制儿子的棉衣服我也只好全部包揽,想起生命中那段最为艰难的日子,想到今天我能游刃有余、按部就班地处理家务事,如今,再回忆母亲对我和姐姐的教导,总有一种说不尽的感激。

记忆中的年味儿,是清爽的洗涤剂;是母亲身体力行的教导;是对母亲深深的思念。

记忆中的年味儿作文【】

最近的阴雨天气确实不怎么令人高兴,可过年的喜气早已满满地挤进了阴雨的天空,有时看见了街上的人们都提着大包小包的东西急匆匆地往家赶,每个人的脸上都是笑逐颜开,他们的手上还提着新衣服,这不禁使我联想到过新年穿新衣的习俗。

小时候穿新衣总是那么高兴,不管新衣的式样和品牌,只要是新的,就会欢欣不已,就会觉得是过年最好的象征,是一年里最好的衣服。

早在新春佳节降临前,为了接待亲戚朋友上门拜年,我们都会把家里的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还会在门上贴上一幅春联,祈求好运。传统的对联是在红纸上写上黑色或金色的联语,什么“财源广进”“步步高升”“富贵满堂”的,反正都是些吉祥的话语。

送灶神是过新春佳节前的一件大事。听奶奶说,送灶神是在农历的十二月二十四日,这天灶神回天庭向玉皇大帝报告人间的事情。人们都希望灶神上天能替他们说几句好话,因此这一天人们都会特别准备些丰盛的供品拜祭灶神。

除夕这一天对人们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辞旧迎新,吃团圆饭。一年一度的团年饭能充分地表现出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在吃完团圆饭后,就开始守岁了。

最值得小孩子们高兴的不仅仅是在过年的时候能穿新衣,玩鞭炮,最为重要的是能够收到大人们给的压岁钱,收压岁钱也可以说是收红包,因为红色象征活力、愉快与好运。大人们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红包里的钱多少并不重要,主要是让孩子们开心,其主要意义是在红纸,因为它象征好运。

在爆竹声中,新春佳节就早已过去了,但年味儿仍是挥之不去,仍给了人们无尽的回味。

记忆总喜欢把过去的事情在无意间美化,已经过了多少个春节,每一次节日里的不悦与烦闷总是被悄无声息地忽略,每当回想起过去的春节,内心总忽地充满了一股温存又祥和的感觉。春节,小时候充满的都是烟花炮竹点燃之后残留的硝烟的气味。那时候还没有因为污染要去禁止放烟花。我小时候和小伙伴可算是摸透了对门小商店所有的烟花种类。当然,有些比较猛烈的,妹妹是不敢去点的,总觉得下一秒它就会“咻”的一下炸到她新买的棉衣上面,所以隔得稍微远些,所以就得是我去点燃那些烟花,然后让其绚烂我和我妹妹的整个长夜。不过现在不准放了,好过已经是大孩子了,也不是特别舍不得,毕竟最美好的时光已经被我深深地镌刻在脑海。春节,小时候最为之惊叹的就是年夜饭时那满满一桌子,我都不知道家里面有那么多盘子,到开饭的时候,我就望着那一桌子菜感叹中国劳动人民的力量,想想,此时此刻,每一个家庭里,都吃着年夜饭,桌子上是平日无法想象的丰富和美味。这么想就觉着还好不是天天过年,不然每天吃那么一桌子菜,喝那么多酒,说那么多祝福的话。那真的应付不来。尽管接下来几天都只能吃剩菜了,但是不管怎样过年还是很开心,桌子上的鱼,说是年年有余之意。我就觉得国人真的是一个淳朴又善良的民族,也只有这样的善良与淳朴,才会把对来年的愿望放到桌上的鱼儿身上去。

春节,小时候最为期待的是拜年时那接踵而至的红包哦,“哎呀,婶婶不行不行我不能要,祝您新年快乐,您的心意我知道了,这红包真的不能要。”“哎,你这孩子,考上了高中怎么可能婶婶连个红包也不给吧,收下吧孩子,来年了好好学习”“那好吧,谢谢婶婶”这样的桥段在中国大地上每天春节要上演多少次呢?人们却依旧乐此不疲。红包包好一个个祝福,在人们间传递,将春节的韵味渗透到底。不过我小时候的红包……都怪我太相信我的爸爸妈妈。春节,压箱底的一件事是什么?哦,对了,春节联欢晚会。虽说对春晚的评价确实有待争议,不过人民群众依然热情高涨。那也难怪,那个时间段打开电视,似乎每个台都是演的这个。守夜对我来说从来都是小事,家里的大人倒是没我们小孩子这么精神,困了就去睡觉,说实在的,在那天晚上要真的睡个好觉也不大可能,凌晨将近时,不知是哪家忍不住了,先放了烟花,随后,世界就此开始盛宴,夜空从那时起几乎无暇熄灭,一朵朵漂亮的,炫目的,张狂的烟花盛开。巨大的爆炸声交叠,我在一片混乱中中对我妹妹喊道“新年快乐!”我觉得她应该根本就听不到,因为我也听不到我自己说话。不过,还是,新年快乐。

真巧!这个年有雪!在风中飘飘洒洒,比星星还多,比棉花还白,比流星还美……它好似上帝赐给我们的圣物,因为我们也有和学一样纯洁的心灵。银装素裹,屋顶上的烟囱,天线杆上的鸟影,远方的荷塘……我突然被姐姐的雪球达到了才转过神来,我怀着喜悦的心情向姐姐还了一个,就这样,一场打雪仗开始爆发了……当我们玩到疲惫不堪以至于倒在雪地里的时候,雪花亲吻着我们的小脸,很凉,很舒服。可就当沾在我衣服上的雪化成了睡的时候,我才感觉到了冷!

想必大家都清楚,火药味是很难闻的,可是怪癖的我往往觉得火药味很香,甚至是加油站的油烟味,我也一样觉得。第一颗爆竹响起的时候,我已经知道要过年了,当几十颗爆竹同响的时候我知道过年了。阵阵烟雾开始弥漫开来,把我们重重包围,烟雾好似吞噬了我们一般……耳畔的爆竹声夹杂着火药味,我感觉到了这个年有味儿……可是我们这儿远远比不上城市的热闹,但有了这个火药味,就算是一点点我已经满足了。

夜,宁静。耳边没有爆竹声了,可是热热闹闹地吃团圆饭的声音把我的听觉覆盖了,我的耳朵好似失去听觉了一般……桌上的丰盛的晚餐应有尽有。年糕啊,水饺啊,烤鸭啊,烧鸡啊……我真想窒息于这片空气之中。桌上的老老少少个个都不客气,一会儿工夫就把它吃个精光了。啊!好香的餐味!

年味=餐味+雪味+火药味。这个年真过火。

过新年了,我和爸爸妈妈回到俞源老家,近距离亲近了传统的年味儿。

传统大年,排第一位的当然是吃的喽。过新年最重要的菜非猪头莫属。俗话说:“有钱没钱,买个猪头过新年”。猪头虽说其貌不扬,但是猪头肉却是传说中的美味。爷爷用力将煮熟的猪头掰开,把猪舌头、猪耳朵、猪拱嘴、猪脸等等不同部位的肉切成片。一阵阵香味扑鼻而来,我迫不及待地抓起一片肉塞进嘴里。哇,那个美味啊,实在没有办法找个合适的词语来形容。猪肉烧豆腐是另外一道超级美味。你们知道豆腐是怎么做的吗?让我来告诉你们吧!首先要把黄豆磨成豆浆,再把豆浆放入大锅中煮熟。这时,需要“魔术师”--奶奶出场了。只见她把一小勺盐卤化开,倒进豆浆里,搅拌几下,过了几分钟,豆浆神奇地变成了豆腐脑。奶奶再把豆腐脑倒进一个木框里,盖上盖子,上面压上石头,大概过了半个小时左右,揭开盖子,香喷喷的豆腐就新鲜出炉了。

这就是我看到的新年,又好吃又好玩的传统大年。

年味,似乎总是和童年靠得很近很近。

童年的家,是一个很大的院子。院子里住着我的奶奶、二奶奶、大伯、叔叔们等九家人。九家人围成一个圆,青灰色的瓦一片连着一片,组成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衣服做得最好的是三婶,她是个天生的裁缝,做的衣服又挺括又合体,所以直到除夕夜,她都在飞针走线。

母亲会做一种很好吃的点心,叫散子。母亲和父亲一起把配好的水、面、糖等均匀地揉和在一起,面揉好、饧好后,母亲切下一小块,用刀划一下,把中间划出一条条的缝,散开,再弄另外一小块面,两块面合在一起拧一下,一个散子就制作好了。锅里的油热后,母亲把散子放进锅里,一会儿那拧着的小面片,就在锅里变成了金黄色,中间划的小缝经油一炸也裂开了,就像一把小扇子。等母亲捞出,我就迫不及待地拿一根送进嘴里:甜甜的、酥脆酥脆的,真香!面全部做完后,母亲吩咐我挨家挨户给送去,听着别人的称赞,我替母亲谦虚地应承着,心里美美的。

过了腊月二十,爷爷去赶年集,买回来红红的春联、彩色的福禄寿禧,还有鞭炮、糖果。奶奶把鞭炮分给那些男孩子,给他们不太多的糖果;分给女孩子很多糖果,如果想要鞭炮她也会分给几个。我们得了“便宜”,一溜烟地跑到街上找伙伴们炫耀、嬉戏,满足而幸福。

除夕夜,我们九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饭,浓浓的亲情伴着欢声笑语,热热闹闹庆祝普天团圆。

年味,渗透其中的是浓浓的爱,这爱回味悠长,每次想起,都让心里升腾起别样的温情。

最近的阴雨天气确实不怎么令人高兴,可过新年的喜气早已满满地挤进了阴雨的天空,有时看见了街上的人们都提着大包小包的东西急匆匆地往家赶,每个人的脸上都是笑逐颜开,他们的手上还提着新衣服,这不禁使我联想到过新年穿新衣的习俗。

小时候穿新衣总是那么高兴,不管新衣的式样和品牌,只要是新的,就会欢欣不已,就会觉得是过新年最好的象征,是一年里最好的衣服。

早在春节降临前,为了接待亲戚朋友上门拜年,我们都会把家里的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还会在门上贴上一幅春联,祈求好运。传统的对联是在红纸上写上黑色或金色的联语,什么“财源广进”“步步高升”“富贵满堂”的,反正都是些吉祥的话语。

送灶神是过春节前的一件大事。听奶奶说,送灶神是在农历的十二月二十四日,这天灶神回天庭向玉皇大帝报告人间的事情。人们都希望灶神上天能替他们说几句好话,因此这一天人们都会特别准备些丰盛的供品拜祭灶神。

除夕这一天对人们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辞旧迎新,吃团圆饭。一年一度的团年饭能充分地表现出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在吃完团圆饭后,就开始守岁了。

最值得小孩子们高兴的不仅仅是在过新年的时候能穿新衣,玩鞭炮,最为重要的是能够收到大人们给的压岁钱,收压岁钱也可以说是收红包,因为红色象征活力、愉快与好运。大人们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红包里的钱多少并不重要,主要是让孩子们开心,其主要意义是在红纸,因为它象征好运。

在爆竹声中,春节就早已过去了,但年味儿儿仍是挥之不去,仍给了人们无尽的回味。

不知不觉又快到过春节了。现在人们的日子好了,年味却不像从前那样浓了。走在街上,看着人们忙着办年货的熟悉身影,总不免想起记忆里那些难忘的年味。

记忆里最难忘的年味是每年一进腊月家家户户厨房里飘出的热腾腾的香味。我的家乡在镜泊湖山区。蒸年糕是家乡由来已久的风俗。贫苦的日子缺少细粮,人们就用自家地里种的黏苞米磨成黏米面,掺上烀熟的豆馅,包成一个个雪白软糯的“黏豆包”当作年糕。条件好的人家,还把包好的黏豆包压成饼状,放到油锅里炸成酥粘的“油炸糕”留着过年吃。上世纪八十年代人们的日子渐渐好了,过年前每家都要用白面蒸上满满一大缸豆包、包子或馒头,其中豆包最常见,我家也不例外。每年过年前,母亲都会用酵母发好两大盆白面,烀上一大锅红豆馅,然后一家人齐一阵,和面、下剂儿、擀皮儿、包馅……忙得不亦乐乎。包好的豆包还要放到木制“模子”里刻出精美的花样,煞是好看!新蒸熟的豆包刚出锅时,热气腾腾,白净暄软,香味诱人,让小孩子禁不住口水直流。为了衬托过年的喜庆劲儿,母亲还要用麦秆蘸上红颜料,在一个个蒸好的豆包上点上鲜艳的“红点”。这样既好玩又轻巧的活儿,也往往成了我们小孩抢着干的“俏活儿”。

除了蒸豆包,蒸花样年糕也是母亲最拿手的。母亲将和好的面,擀成两张笼屉大的圆饼,将泡好的红枣,一个个均匀排在一张面饼上,然后再盖上另一张面饼,放到锅屉里蒸熟,就变成一个又圆又大的年糕。蒸好的年糕,随意用刀切成各种形状,白面里夹着透红的红枣,不仅外形好看,吃起来也有浓浓的大枣甜味。

除了蒸年糕,家乡人还有过年前“跑油”的习俗。就是把豆腐、土豆切成块,放到油锅里烹炸。炸好的豆腐、土豆放到外面的大缸里冷藏,过年吃的时候,在锅里放两片肉轻轻熘炒一下,就是一道上好的菜肴。刚从锅里炸好的豆腐块,油香软嫩最好吃,常常成了我们小孩争抢的美食。

记忆里最难忘的年味,除了诱人的美食,还有母亲用巧手为我们缝制的新衣裳。那年月,家里条件不允许买新衣裳。过年前母亲就会用积攒的零钱为我们每人扯上几尺新布料,比照着身高尺寸一一裁好了,用家里唯一的“大件”——缝纫机,给我们手工缝制新衣裳。大人的布料多是蓝色或黑色的“迪卡”布,小孩则多是厚实耐磨的“唐绒”布。为了赶做一家老小的新衣,腊月里母亲几乎每天要踏着缝纫机一直干到夜深人静。做好的新衣服,不到大年初一这一天是不能穿的,所以看着母亲做好的漂亮新衣,我们小孩天天掰着手指头盼过年。初一一大早,母亲从柜子里拿出一家人的新衣裳,大人小孩兴高采烈地穿在身上,在镜子前照了又照,然后一起出门拜年,别提多高兴了!

记忆里最难忘的年味,还有过年时喜盈盈的年画和红彤彤的鞭炮。年画是那年月家里最讲究的装饰品,无论日子再怎么紧巴,每到过年家里总会花上块八毛钱到集市上买一幅新年画贴在墙上。年画生动有趣,色彩鲜艳,多画的是鲤鱼、荷花或者粉嘟嘟的胖娃娃、慈眉善目的老寿星,预示着连年有余、五谷丰登、延年益寿等吉祥的祝福。放鞭炮是小孩的最爱,过年了小孩总会缠着大人买鞭炮。价钱便宜的“小鞭儿”红彤彤的一串,小孩子为了节省,就将成挂的鞭炮拆成一个个小炮儿,然后拿了火柴,到房前院后的空地上和小伙伴三五成群的放起来,此起彼伏“噼噼啪啪”地鞭炮声,让年味在寒冷的冬天一天比一天更浓了。

记忆里最难忘的年味,似一坛陈年老酒,无论时光怎样流逝,始终在我的心底散发着醇浓的幽香,让我对过年有了一种怀旧,一种追忆。

不知不觉,年关将近。

母亲忙前忙后准备采购年货,张罗着整理屋子,满街红艳艳的灯笼充满了温馨的气氛,外地的游子急冲冲地赶回,噼里啪啦的鞭炮点燃着喜庆。

儿时,腊月的那些日子,翻看削薄而陈旧的日历,泛黄的卷角散发着淡淡的烟草味儿,像是沉沦了一个世纪,细数临近春节的日子,只觉得心急得想冲破障碍。爸妈们收拾着杂物尘俗,每一次轻微地掸尘、擦拭,都是那么仔细,如待珍宝。邻舍家也炖起了年货,烟雾氤氲着整个厨房,恰似着扑面而来的醉人年味,叫人无可阻挡。香扑扑的气味,热腾腾的美味,惹得玩闹的孩子纷纷尝鲜,滚烫的热食吃得食火上升,口舌生疮,也不肯放下。最终耐不住性子,叫上一群伙伴,满世界地疯闹。只见那人流如潮,水泄不通,大街小巷,均是熙熙攘攘,红灯高挂,一派喜气洋洋的面貌。忙忙碌碌中,似乎一整年的努力,更多的是为了这几天。

香香的年味、腊味、节日味,全都跟着年关的脚步的来临而开始弥漫,充满每个感官。直到三十除夕,吃上欢乐的团圆饭,其乐融融,一家卧在沙发上,什么也不调换,在春节联欢晚会的一颦一笑中守岁,度过旧的一年,迎来新的一年。

钟声敲响,大年初一的爆竹热闹了,拜年、红包、烟花……不亦乐乎。是繁忙,是欢乐,是不舍?是厌倦,是喜庆,是依恋?十几年来,循规蹈矩,我想是累了,但为何内心总涌起深深的不舍,若割舍了这传统的日子,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要求相聚、祝福?这是个平凡的日子,只是要我们短短的一次团圆,我们不会累,为了这短短的一次团圆!我们抱怨年味的淡去,我们感慨时光的逝去,但是否会在一个午后,回忆那远去的年味儿,这是一种幸福、温馨的体验。

追溯匆匆数十年,记忆中的年味儿,是福,是乐,是我们永久的依恋。

透过窗看着外面飘洒的纷纷白雪如同柳絮般的落下落下。草地上,树上,车上……铺上一层洁白的婚纱。看着这如此诗意的美景我不禁回忆起那逝去但又难忘的年味。

零食和烟花。

过年的年味是吃不完的零食和美丽灿烂的烟花。那时小小的我常常看着墙上的日历一天一天翻着,盼着过年的日子早早到来。终于过年,我和附近的小盆友们都在家前的广场集合,身上能装东西的口袋里都装满糖果、瓜子、花生。每个人的脸都跟大花猫似的,鼻涕忽上忽下的;大人们也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烟花,冲到门外,高高兴兴地点燃引线。“扑”地一声,烟花向一只轻盈的蝴蝶,在天空中翩翩起舞,最后“啪”的一声,分成许多个火花,在天空中慢慢地,轻轻地,飘落到地上。我又拿出一个金玉满堂,拿在手上,“砰”、“砰”,十声炮响,响彻夜空,大街小巷早已经成儿童的世界。

祝福与饺子。

过年的年味则成为一句句吉祥的祝福和一碗热腾腾的饺子。过年,早早来到爷爷奶奶家,并送上一句吉祥的话:“祝您,春节快乐!”祝福顿时温暖你我他。晚上奶奶把我和爸爸唤进屋去。一家人津津有味地吃着三鲜陷饺子,欣赏着丰富多彩的春节晚会节目。爷爷,老叔还有爸爸举杯畅饮,奶奶笑眯眯的双眼变成两条缝,一家人都是满面春风,一家人其乐融融。

在飘飘落落雪中,年虽早已过去,但年味儿仍旧是挥之不去,仍给我无尽的回味。

来源:网络整理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content_2();。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

我抬头,望着西边火红的天,彩霞如花,就像姥爷家的那种石榴树的花,红的没有一点瑕疵,就像当年那样,开满了西边的天空。

记忆里,绝非是我独身一人望着彩霞。那时候,陪伴我的,有吱吱做响的石磨,枝干苍劲的石榴树,还有在石榴树下的磨盘上轧小米的姥姥。傍晚,偶尔有几声犬吠或鞭炮声回荡在空旷的山谷中,久久不散。我们祖孙二人,谁也不说话,静静享受着这静谧而又温馨的气氛。

那时,我最盼着过年,因为过年就有年糕吃。姥姥从来不给我买年糕吃,她说,小摊上的年糕做得太粗糙,而且不卫生,姥姥亲自给你蒸那种小米年糕。姥姥买了几袋小米,在后院推起了百斤重的石磨。我好奇的跟着她围着石磨转。看着白花花,粉末状的小米沫,我不相信它会变成滑滑软软的年糕。

小孩子总是一刻也闲不住,于是我就和姥姥要了一把笤帚,帮她把小米沫扫到中间去。可我哪里会扫,扫来扫去,不是将小米沫在磨盘上扫成一堆,就是把新米和米沫混成一团,或是把米沫扫下了磨盘,姥姥嫌我不会扫,便向我要笤帚。可我偏不给,仿佛是无价之宝一般的将笤帚紧紧抱在怀里,几步跑到石榴树边,好似那石榴树是我的盾牌。姥姥一伸手,我就把身子向后一缩,做成一个虾米的形状,还不忘笑嘻嘻的做鬼脸。

一个星空闪耀的夜晚,姥姥忽然从厨房里端来了一盘年糕,不是街上卖的那种,而是一种几乎没有任何颗粒,软软而不失嚼劲的小米红糖年糕,被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放在盘上,我塞的满嘴都是,两腮帮子鼓鼓的,像一个小蛤蟆。姥姥静静的看着我吃完,确定我全部咽下后,才笑眯眯的问我好不好吃,看着我点头的样子,姥姥又笑了起来,说要年年给我做。

后来,妈妈不让姥姥做年糕了,原因是我们家周围有了一个轧米的厂,小米推进去,出来就是米沫,又省力又方便。

姥姥夹起一块来尝了尝,又摇了摇头,说,米太粗了。我也夹起了一块,却并没有尝出什么。

姥姥还是坚持每年为我做年糕,但妈妈不要。因为妈妈说,本来就不是亲姥姥,还是少要点她的东西比较好。我不吭声。

‘吃饭啦。’我听见妈妈喊我,桌子上,依旧有年糕,但并不是姥姥亲手做的。我夹起一块,尝了尝,却不是当年姥姥做的年糕的味道。我知道,妈妈永远尝不出那种被她误解的亲情。

在朦胧的水汽里,我仿佛又看见了那个吱吱作响的石磨,枝干苍劲的石榴树,以及那个匆匆为我劳作的老人。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

年是欢乐的节日,年的传说有许许多多,今年的年与以往的年又有了许多的不同。

小时候就看到有关过年的传说:相传在东海海底,常年不见天日,住着一头叫夕的怪兽。夕经常到岸边去欺负老百姓,使得民不聊生。在夕又一次去欺负人的时候,一个叫年的小婴儿出生了,那婴儿哭得震耳欲聋,令夕疼痛难忍,它刚想去吃了那婴儿,却见婴儿披着红布,光芒刺眼,令夕怕得不得不躲入深海。从那时起,老百姓知道了夕的弱点,每当夕来时就贴红联,放鞭炮,终于杀了夕,于是把那一天称为除夕。

这自然是一个神话传说,但同时也表达出了当时人们纯朴、团结的优点。

今年的新年很特别,下了一场近20__年来最大的一场雪。铺天盖地的大雪覆盖了整个大地,令人外出不便,造成春运阻碍,部分地区房屋倒塌,电路中断,电架倒塌,这都是雪的“杰作”。我爱雪,但我是喜欢雪的温柔、雪的清丽脱俗,如一股清流,不被脏尘所污染。可当我看到你们变成咖啡色被堆在路边,又心生厌恶。为了你们所造成的后果,有许多人凌晨三点不到就起床铲雪、马路上到处看到行人在摔跤,辛苦了一年在外工作的人们赶着春节想回家团聚,却在路上艰难地度过了好几天……一想起这些,我又有些憎恨你们了。当然,你们曾带来了我好多欢乐:堆雪人、打雪仗,每户人家门口都用雪展现着自己特有的艺术才华……可你们却无休止地下个不停,令人不得不要抗击你们,哎!

我爱年,我更爱今年的新年!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

儿时春节,家乡家家户户的大门上都要贴春联。记忆中最浓郁的年味,就是小学时街上手写春联时飘着的墨香味儿。

但我们有没有想过,抱怨的同时,我们也淡忘了那个记忆中的春节味道也需要传承。让我们一起寻找记忆中的年味,像小时候那样过年,让我们和身边的孩子永远记得,就算如今的物质生活再丰富,过年也仍是最幸福的事。

小时候最盼望的过年环节是“发钱”。不过可惜发的钱多数要上缴,妈妈的说辞总是不一样。最早说他们要给对方的小孩压岁钱,只有不用“回给”钱的才是我的;后来又说,钱会帮我攒着,还是我的,至于攒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可以用就完全不知道了。后来反应过来了,只有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给的压岁钱才是属于自己的!这个时间段一般发生在大年三十到初二之前,必须不能错过!

爷爷很大方,从我有记忆时已是一张崭新的50元了,后来渐渐“涨”到1张大团结,2张大团结,包里揣了钱就马上上街各种暗爽,上了街又各种舍不得动,最后还是买烟花,买零食,买平时妈妈总也不给买的小玩意。最好笑的是,小时候对钱没概念。一次,一位阿姨给了一张20元,因为只有薄薄的一张,便忍不住大哭了起来,谁都劝不住,最后大姨为我换成了20张一元钱,手里厚厚的一摞,才终于高兴了。

那时的除夕夜,特别是零点前后,电视里的春晚即使开着最大音量也完全听不清楚,因为到处都是隆隆作响的鞭炮声。“从小就听长辈讲放爆竹驱逐年兽的老故事。如果停了鞭炮声,会很不习惯地觉得没有了年味。”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的《元日》大家一定不陌生吧!他所描绘的就是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放炮迎新的热闹场面。

除夕之夜放鞭炮这似乎是一种不会被人忘却的传统。从我记事之日起就对每年除夕凌晨12点的炮声记忆深刻。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这一时间点里每家都会放开门炮辞旧迎新,在新年里讨个好彩头,你能想象上百花炮声在空中此起彼伏地爆炸,那种光亮,那种声响,怎一个震撼了得呀!即使你熬不到这么晚,相信这震耳欲聋的炮声还是会把你叫醒的。

每年除夕,爷爷、伯伯、父亲都会准时从被窝中爬起来放鞭炮,对他们而言,这已是保持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习惯了。他们不需要闹钟,却总是那么准点,或许是他们的心灵感知新年的气息比咱们更早更准吧!

年味儿要与家人共同分享,所以除夕也就少不了与家人共进晚餐。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物质需求的提高,“年夜饭”人们更热衷于去饭店吃。一家人在餐桌上有说有笑,吃着现成的饭菜,吃完结账就可以走了,方便、快捷,何乐而不为呢?但在乡下大多数人家都是在家里吃,即使比不上饭店菜品的美味,但这是家人亲手烹制的,里面充满了浓浓的爱意,即使比不上饭店用餐的方便,但与家人一起劳动是开心的,充实的,享受的。咱们吃的不是美味,是气氛。只要一家团聚,一起吃饭,我相信,无论饭菜的丰盛与否,大家都是开心的。

吃完年夜饭干什么呢?答案当然是看春晚了!虽然现在对春晚的意见褒贬不一,但依然不减低人们对春晚的热情,很早就开始关注春晚了,除夕晚上8:00,春晚终于揭开了她神秘的面纱,一家人和乐融融的坐在电视机前,看着春晚,说说笑笑,体味春晚带给咱们的乐趣,等待零点钟声的敲响。

除夕,除旧迎新。年味儿,充斥心田。希望人们可以在新年中过的更轻松、更舒适、更愉快。如老虎般虎虎生威。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

2014年2月某日晚,透过窗看着外面飘洒的纷纷白雪如同柳絮般的落下落下。草地上,树上,车上……铺上了一层洁白的婚纱。看着这如此诗意的美景我不禁回忆起那逝去但又难忘的年味。

零食和烟花。

童年时过年的年味是吃不完的零食和美丽灿烂的烟花。那时小小的我常常看着墙上的日历一天一天翻着,盼着过年的日子早早到来。终于过年了,我和附近的小盆友们都在家前的广场集合,身上能装东西的口袋里都装满糖果、瓜子、花生。每个人的脸都跟大花猫似的,鼻涕忽上忽下的;大人们也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烟花,冲到门外,高高兴兴地点燃了引线。“扑”地一声,烟花向一只轻盈的蝴蝶,在天空中翩翩起舞,最后“啪”的一声,分成了许多个火花,在天空中慢慢地,轻轻地,飘落到地上。我又拿出一个金玉满堂,拿在手上,“砰”、“砰”,十声炮响,响彻夜空,大街小巷早已经成了儿童的世界。

祝福与饺子。

随着年龄的增长,上了学,过年的年味则成为一句句吉祥的'祝福和一碗热腾腾的饺子。

过年了,早早来到爷爷奶奶家,并送上一句吉祥的话:“祝您,春节快乐!”祝福顿时温暖了你我他。晚上奶奶把我和爸爸唤进屋去。一家人津津有味地吃着三鲜陷饺子,欣赏着丰富多彩的春节晚会节目。爷爷,老叔还有爸爸举杯畅饮,奶奶笑眯眯的双眼变成了两条缝,一家人都是满面春风,其乐融融。

思念。

岁月无情,光阴飞逝,爷爷奶奶也禁不住时间的考验,随那年寒冬大雪也与我们阴阳相隔了。正是那年也让我知道过年的年味是对亲人牵肠挂肚的思念。想着和爷爷吃年夜饭饭的情景,我的眼睛已被泪水模糊了。

那一年爸爸刚贴完春联,就和家人一起吃年夜饭。我坐在饭桌旁,看着这些美味家肴,垂涎三尺。终于开饭了,我狼吞虎咽,好不费力气就把一碗饭消灭了,轮到我敬酒,我端起酒杯对爷爷说“祝您福如东海长流水。”接着我又祝奶奶寿比南山不老松。然后我学着大人的样子,喝一口,咂砸嘴,好酒好酒。爷爷笑呵呵地说:“我们的小乖孙子长大了,会用对联了。”奶奶脸上笑得乐开了花,说:“祝我们的小孙子学习进步,天天向上。”爷爷奶奶虽然走了,但他们仍留在我心中。我相信他们在那边也是开开心心。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

春节又到了,一个辞旧迎新的日子,一个欢天喜地的节日。春节才到啊,我们已经迫不及待了。我们期待着贴春联,五福来到;期待着拜拜年,抢大红包;期待着放鞭炮,欢乐无穷!我们期待着品尝这浓郁的年味。

贴春联,五福来到。

“贴春联喽!”我在大门口高声呼喊。只见妈妈端着一口黑色的炒菜锅,上面冒着腾腾热气,原来是浆糊来到。后面紧跟着强壮的爸爸,一手拿着刷子,一手拿着扫把,一副要打架的阵势。

爸爸先用刷子从锅里蘸一点浆糊,轻轻地刷在春联的四个角和中央,慢慢地涂抹均匀。“爸爸,你抹得太少啦!多抹点才能粘得牢!”“你不懂,这浆糊……”还没等爸爸把话说完,我手里抓着的一把浆糊已经被甩到春联上了。“哎!太多了容易把春联弄烂了,怎么沾福气啊,而且这样还不好粘了,你这小兔崽子手真快!”老爸一副生无可恋的样子。

就这样,春联还在继续贴着,年味也被传递着……。

拜拜年,抢大红包。

“恭喜发财,红包拿来!”我们排排跪,爷爷奶奶排排坐。

“谁声音大,我就给谁最大的红包!”爷爷坏笑着。

“恭喜发财,红包拿来!”我们撕心裂肺地喊着,声音震破屋顶。

“我、我、我!”我们争先恐后的来到爷爷奶奶面前邀功,彰显自己的嗓门。

嘿嘿,最后还是我赢啦。最大的红包就归我啦,还是奶奶疼我。刚拿到红包,就遭遇到了偷袭,一个不注意,红包就被哥哥抢去。他右手拿着红包伸向最高处,四周围绕着一群孩子,我们都在抢夺着,有的蹦,有的跳,有的缠在了哥哥的身上,好不热闹。

就这样,红包还继续抢着,年味也被传递着……。

放鞭炮,欢乐无穷。

过年,最欢乐的时刻当属放鞭炮了。我们的创意点鞭炮,破坏力极强,趣味也颇多。

“扔到这里,扔到这里!”小伙伴们怂恿着我。

原来我们要把点着的鞭炮扔到装着玉米粒的瓶子里,让鞭炮在里面爆炸,让瓶子来一次完美的翻滚。

眼看着鞭炮就要在我手中爆炸,这还得了,不管三七二十一,脑海里只有一个字——放!看着瓶子里升起了缕缕青烟,我的心也跟随着向上跳动着。只听“砰”地一声,在巨大的炸药的威力之下,玉米粒散落一地,瓶子已经破烂不堪。

“谁,谁干的?”在一旁聊天的大人们似乎被这突如其来的玉米粒砸中,我们赶忙落荒而逃。

就这样,鞭炮还继续点着,年味也被传递着……。

那记忆中的年味,那记忆中的春节,我们就这样,被年味带来的幸福感包围着……。

记忆里的年味儿作文

寂,一片寂静,亮了大灯的堂屋里,取香,上香,燃香,亮香,作揖,上香,拖着年已古稀的身体,数十年在这无鞭炮声的大年三十夜里,独自过无味的年。

静坐,思绪却已飞回到那栋老房子,回到那一个,我叫“爷爷”的人身边。记得年到十二月七之时,和爷爷一起赶集去。那天总得要起早些,天尚是蒙蒙亮时便出门去,衔着那小竹篮去买豆。早些去时买来的豆新鲜,熬出的十二月八粥好喝。买来豆后,便把家里的盘盘罐罐,搬到院子里的水井旁,我摇水,爷爷洗豆。到了下午,院子里的几家人会聚在一起,各自拿出自家一年来收成中最好的五谷杂粮,邻里之间相互交换,掺到了粥中去,别有一番风味!到了晚上,小火温熬的香粥常常引得我口水直流,小小的心一晚上都不能平静。

十二月八,是年的前兆。十二月八的粥香带来了年尾的丝丝幽香,而紧接而来的便是小年,廿四的小年起,年便是真的有了年的味道。

自廿四始,和爷爷上街去时,总会遇到一些老书生端着台砚,持着狼毫大笔,捋开红纸,为求联者书写一副副大红联。偶尔还会遇上卖树人,拖来一皮卡的常绿松,买来种下以祈求来年鹏程万里,好运常来,健康比树。小年后的每个早上,不待太阳照进屋内,我就会被爷爷和邻居家老人的打纸声给惊醒。曾经爷爷拿着纸月子,念叨着“一拍三个,一张九排”一遍遍地教着我。如今,孙子连祖人都不愿祭拜,何求他学会打纸?大年三十前的日子,看不见那些楷正行草的手写春联,寻不见曾经为千万小朋友追捧的烟花、擦鞭、礼花,也听不见那“笃笃”的温暖的打纸声……它们一起被封存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中了。

继续在记忆中搜索。我偶遇了幼时和母亲一齐去看年会的场景,时已久远,记忆却似陈坛佳酿,历久弥新。

这是大年初一的早上,凌晨,东方的鱼肚白迎来新年的晨曦时,家家户户便燃起了那万响长鞭,迎接新年的到来。早早地,我著了大红袄,新帽新鞋新形象,和父母一齐拜了邻居家的年,踏在红红的鞭末子上看年会去。手里还啃着小笼包,脚下却不敢有丝毫的停歇,直奔区政府广场,那儿是年会的举行地。广场前,政府大楼上庄严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其下挂了几个大红灯笼,更是庄严中透出了喜庆。没至场开,广场上便围满了人,人群身上散出的热气驱走了冬日的寒风,唤来了暖阳。“锵”的一声锣响,龙珠先行,神龙后动,珠龙互戏半晌,至高竿夺珠之时,人群中更是掀起一个高潮,紧接的便是民歌贺春,晚稻大户讲经验,村村拔河,笑容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映出过年的热闹与喜庆。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

年前的阴雨天气有点令人扫兴,可过年的喜气早已满满地挤进阴雨的天空,不时看见街上的人们提着大包小包的东西急匆匆地往家赶,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笑意。

人们的手上免不购有新衣服,这不禁使我联想起过年穿新衣的习俗。记得小时候能穿上新衣服,会觉得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一件事,不管新衣的样式和品牌,只要是新的,就会欢欣不已,就会觉得是过年最好的礼物,是一年里最好的衣服。

早在春节来临前,为迎合新年的喜庆气象,为节间展示给亲朋好友一个全新的面貌,家家户户都会把家里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并在过年当天在门上贴上一副大红春联,祈求来年好运。如:什么“财源滚滚”、“步步高升”、“富贵满堂”什么的,反正都是一些吉祥的话语。

做年夜饭是过年的一件大事,据说,年夜饭只有一家人在一起做的,吃起来才最好吃,所以大年三十那天,我们一家子一般都会聚在一起准备年夜饭。外公包饺子的手艺最好,由他做传统的美食饺子;妈妈和她姊妹几个一起洗菜、切菜、烧菜;爸爸和家里的男人们负责杀鸡、杀鱼等“粗活”;而我们几个小孩子和外婆就负责“打杂”,洗洗碗、擦擦桌子、收拾家中的摆设等等。

一切准备就绪,大约五点多一点,传统的祭神请祖仪式开始。由外公带着,先祭夜神及各路神仙,在家门口摆上贡品,点燃香纸,虔诚跪拜,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请完夜神,在回到家中堂屋祭拜先祖,同样跪拜一番,祈求家人平平安安、和和睦睦。

祭拜结束后,年夜饭正式开始。一大家子围坐在一起,忙碌一年,此刻皆放松心情,大人们开怀畅饮,孩子们恣意吃喝,好不热闹。一年一度的年夜饭能充分地体现出家庭成员之间的互敬互爱、尊老爱幼。在吃完年夜饭后,大人们就开始守岁。

过年最让小孩子们高兴的不仅是能穿上新衣、玩擦炮、摔炮等,最为重要的是能够收到大人们给的压岁钱,即红包。因为红包象征活力、愉快和好运气,大人们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寄托长辈对孩子的关心与希望。

在一声声的爆竹声中,春节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过去,新的一年、新的一学期已经来临。但年味仍是挥之不去,仍给人们无尽的回味、全新的期盼,也萦绕在我的心里,永远不会褪色。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

小时候总觉得过年时间来的特别长,心里总盼着快点过年好穿新衣服,还有好吃的东西。如今的过年,心里盼的却是与亲朋好友一起喝茶聊天。近十几年过年,吃的东西太多,看得人眼花缭乱,可又常常惹人不屑一顾,因为这些东西平时都有,失去了小时候的新奇感。想来想去,只有一样东西在我心头的分量越来越重——茶!出门拜年,我习惯送茶,家里来了亲朋好友,我招待的还是茶。年年团聚年年茶,茶在过年定然少不了。我喝茶,嘴不刁,基本是随遇而随缘。不过在过年,我总会拿出像样一些的茶过一把瘾,同时招待亲戚朋友。

每每饭后,开始围炉茶话。初春时节,寒气未退,选择红茶较为贴切。今年我专挑出几款亲戚朋友都没有吃过的红茶招待,逐一冲泡品鉴。如,用都匀毛尖制作的匀山红韵、用太平猴魁制作的黄山君红、用天目山白茶制作的天目红、用安吉白茶制作的安吉红、用西湖龙井制作的龙井红、用莫干山黄芽制作的莫干红、用蒙顶甘露制作的吉祥红……浓香、幽香、醇香、甘香、酱香等等,实际上都是绿改红的产物,但有些红茶制作工艺却令人叫绝,香气也极富个性。偶尔也会因主人兴致,再品几道江西河红、宁红或者是正山小种、英德红茶等。如此众多的红茶,喝得亲朋好友畅快淋漓,满头热气,大声叫好。

当然,也有一些朋友依旧喜欢喝上一杯上好的绿茶,并且说:江南一带的人从小喝绿茶长大,一年四季与绿茶相思相守相伴,喜欢了绿茶的鲜爽和清香。看着那副执著劲儿,丝毫没有客随主便的意思。过年了,喜欢喝什么茶都可以,只要大家在一起喝高兴就好。

每次拆开一泡品种,引得大家争相来看,反复看、反复闻,深怕茶香从鼻端滑过。在笑声中有人催促:闻什么闻,快点泡呀。有时人多,一个公道杯斟茶显得有些匆忙,急死桌边人催问:好了没有,快点倒啊!多热闹,年中的茶味不知不觉充满着温情。端起品茗杯,以茶代酒,天南地北的那些事儿开始扯起来了。

再有,品到兴头处,话到趣味时,亲朋好友开始轮流冲泡。由于这些亲朋好友不经常泡茶,有的泡起来摇摇晃晃,有的泡起来茶具颠簸,有的干脆是水溅地板……真是丑态百出,捧腹大笑,有的即便是泡得过火,我也得跟进一句酥而不烂的溢美之词。

一般临别最后一泡压轴好茶是前年幽篁茗袍赠与的私房大红袍,那股霸气十足的岩骨花香足见制茶人的超高功底。大家嗅香而论,对鼠年的开始多了几分憧憬和清新。抛开事业的沉浮、生活的起降,只在春节的当下体会人生有好茶相伴的欣喜,回味童年的纯情。茶味中怀念的却是儿时那些开心的年事。

年味中的茶味很有味道,写在亲朋好友脸上笑意,笑出的了过年开心味道。

平时舍不得喝的茶总会留给过年与亲朋好友共同分享,虽然他们新春相聚意不在茶,但通过新春茶聚却能体会到那悠长的年味,在一杯茶蕴含亲情和友情的一瞬间就会喷薄而出,让你如获新生。在过年的日子里,大家举茶相叙,盘点岁月,才是过年最深的惦记。

哦,一杯茶的温暖,也是年味中的一片温柔。

记忆里的年味儿作文字

年近了,人多了,村子里怎么也静不下来了。

我是等不及的,一放寒假就回来了。一年就这么一次,怎能不叫人激动呢?

掸尘是不用说的,不过我可不喜欢拿着个扫帚慢慢地扫屋里,扫屋顶才是我最乐意的。也不用爬到屋顶上,只要用超长的大扫帚就行。这是最脏的活儿,我争着要干,奶奶只得给我戴上个大草帽,用来防灰。拖着那有些笨重的长扫帚,在屋顶上来回摆动,瓦上的灰尘像雪一样纷纷扬扬地落下来,不,应该是“撒盐空中差可拟”。一会儿,屋檐下便被灰尘蒙上了一层灰纱,让我的眼睛都难睁开。闭着眼睛扫,那“嚓嚓”的声音还挺有节奏。

家对面的那个鱼塘,平日里一声不响,过年时就给我们带来大惊喜。一大早抽水机就开工了,鱼塘里的水越来越低,最后只剩下一片淤泥,鱼儿们挣扎着,跳跃着,最后翻着白肚皮躺在淤泥中,偶尔甩甩尾巴。爷爷早已全副武装——黑靴子,黑皮裤,像个渔民似的。踩进泥浆里,顿时淤泥淹没到膝盖,一步一陷地,颇有点红军过草地的风范。抱着几条大鱼上来时,爷爷已满身淤泥,鱼挺着个啤酒肚甩着尾巴,泥甩到爷爷脸上,他却乐开了花。大人们聚在一起围着那几条大鱼,称了又称,我才不在乎大鱼呢,连泥带水地挖上来几条小鱼,养在个盆里,虽没有金鱼漂亮,但也小巧玲珑的,比那翻着白眼儿的大鱼有趣多了。

包包子自然是少不了的。说到我家包包子,真的是图个乐趣。平时外面的那些精致的包子吃惯了,过年再吃自己家的包子就没多大劲儿了。也不知道是面没有和得好,还是馅子出了问题,确实不大可口,像个“死面疙瘩”。但没有包子,哪像过年?爷爷还是使劲儿揣好面,奶奶也精心准备好肉陷儿,菜馅儿,豆沙馅儿。正正经经地包上一天包子,平时都用不上的蒸笼一齐开工,几个粗壮的木头热火朝天地烧上一天。这才像个红红火火的年。晚饭时蒸包子,红烧鱼,用鱼卤烧一把香菜,包子香喷喷地蘸着鱼卤吃,耳边还是那熟悉的“新闻联播”的声音,电视里报导着各地的年味儿,那时候才别有一番滋味儿。

年味儿越浓,鞭炮声越响。大伯大妈从城里回来时总会带上些小鞭,那种又长又细、拿在手里“吱吱”的小鞭是我唯一敢玩的。把头子一点着就行了,火星子从头那边直喷出来,甩起来像一条荧光在空中游动。最搞笑的就是小狗了,它平时是我家忠诚的卫士,英勇无畏,却怕炸鞭。一到晚上,鞭炮声多了,它就像个逃兵似的溜进家里,躲在桌子底下,低着头,耳朵垂在两边,像犯了什么错似的,全无平日神气活现的威风。

我那伴着年味儿的童年呵,一去不复返。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在大家一年的奔波忙碌中,年也渐渐的到来了。

还记得在农历十二月初八时,也就是腊八时,家家户户都少不了喝腊八粥。在那一天中,大家都渐渐拿出自己屯的年货出来了。孩子们也期待着一学期的结束。年,也就渐渐地开始了。

时光的脚步总是那么快,就到了年三十。我看着大人们将对联贴到外门,意味着对新年的期待。还会将“福”字倒贴门上,意味着福进门来。这一天对于父母来说是最忙碌的一天。一大清早,他们就准备着今天所需的材料。

大人们忙碌着,我们也不能清闲,帮忙打打下手。年夜饭中少不了年糕,比起买的,自己做的最好吃。于是我就准备好面粉、鸡蛋、肥肉、南瓜、糖,将它们柔和在一起,捏成一个团,再给大人们下锅炸。这样就意味着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高。

在这一天锅子和砧板几乎没有空的时候,剁东西的声音,炒菜的翻炒生,整个屋子都飘满了鱼肉菜香。让人感到热闹与喜庆。

临近黄昏,外公会摆好桌子来拜神和祭拜祖宗。会在桌子上摆好鸡、鱼、肉在正中间。后面摆上三碗米饭。最后就是三杯酒。前面左侧会在勺子上点好油灯,正中方会上三炷香。祭拜完会将酒洒到地上。

正当我们在玩耍中,一声“开饭了”使我们回了神。全都在家中坐好,盯着桌上那十道菜蠢蠢欲。摆在最中间的是羊肉火锅,意味着红红火火。旁边还会有红枣桂圆乌鸡汤,意味着富贵。它的对面有一盘笋子炒肉丝,意味着节节高升。一盘扣肉,意味着团团圆圆。

接下来我们会全家团聚围着电视看春晚,并在这中途中,长辈们会给我们压岁红包和祝福语。我们都一个个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颜。

午夜倒计时,家门外爆竹声响起,浓浓的年味飘逸在心头。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